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2024-09-15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精选12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篇1

一、夯实信贷风险文化的物质层面

(一) 推进信贷结构量和质的优化

把握信贷结构内涵, 重视研究信贷结构的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 在信贷资产总量平稳增长的条件下, 既合理确定资产总量、信贷品种、期限、所在区域之间的份额与比例等数量关系, 更关注研究经济变化及经营管理目标变化带来的信贷结构内在质量关系的变化。不断推进优质资产替换次优资产, 持续增加高收益、低风险的信贷资产比重, 降低高风险、低收益的资产比重, 在满足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创造收益。研究资产组合的整体效益和风险, 适度控制中长期贷款的比重, 增强短期贷款的流动性, 防范资产经营的结构性和流动性风险。

(二) 提高产品创新的文化附加值

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 提供个性化服务, 将信贷风险文化的内涵融入产品服务创新之中, 增强客户对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认同感。建立快速的市场反馈机制,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实现创新流程简洁化、客户使用便利化, 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和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利用产品功能整合, 开发产品组合, 实现短、中、长期各项业务品种基表外业务的互相融合, 既满足对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又提升银行产品的附加效益。

(三) 打造强有力的科技信息保障平台

在整合、完善和推广应用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 加大对数据库深度挖掘力度和利用效率。将宏观经济数据库、行业数据库和客户的基本信息数据库整合在同一信息平台, 同时, 加上社会征信系统等外部信息系统, 实现客户信息资源的共享, 降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贷决策风险。研究风险动态测算模型, 运用先进的风险度量工具, 对潜在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事实风险预计造成的损失做出动态评价和估值。建立风险控制管理系统, 实时反映业务机构、经营交易的变动情况, 重点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进行检测、预警、控制和管理。

二、规范信贷风险文化的制度层面

(一) 完善精细化制度管理

首先, 严格执行总行信贷政策、制度办法和业务标准, 确保信贷风险识别标准的一致和风险控制刚性约束的一致。其次, 应遵循精细化原则制定信贷制度办法, 细化业务规定, 规范操作程序, 统一文本格式, 在指导业务的同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再次, 对现有制度流程进行梳理、清理, 整合含义重复和前后矛盾的规章制度, 对已过时的要予以废除。根据信贷业务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 及时修订、补充新的规章制度, 并明确时效。最后, 提高信贷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加强政策制度的宣传和信贷业务检查, 推进信贷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信贷政策制度的自觉性。

(二) 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按照审贷分离和内控原则, 建立风险调查、风险审查、风险审批、风险检查和风险处置相对独立、明晰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银行制度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其内部各项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的总和, 涵盖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信贷授权制度, 信贷员工的行为规范、激励处罚规定等方方面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银行这个庞大的组织体系中, 只要有人操作的环节, 只要有业务开展的地方, 就会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与规范。制度是银行的“游戏规则”。一家银行资产的构成与质量可以反映在其信贷政策制度上, 而政策制度则反映了银行整体信贷风险文化, 特别是精神文化的理念与要求。因此, 制度文化使各项风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它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 它能确保精神文化有效贯彻与实施。

三、提升信贷风险文化的精神层面

(一) 提升信贷风险文化的精神层面, 培养全员风险管理出效益的理念

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首先, 高级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 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率先推进和强化理念传导, 让各级信贷人员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并将风险管理出效益的思想运用到信贷经营活动中。其次, 针对传统业绩考核中盈利目标与风险成本在不同时期反映出相对错位、相对孤立的现象, 加快建立符合先进信贷风险文化要求的风险成本和收益核算体系。

(二) 树立人本意识、责任意识、成本意识和创新意识

树立人本意识就是以人为本,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构筑上下顺畅的沟通渠道,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讲奉献责任与激励考核挂钩。

树立全员风险责任意识, 就是通过完善、明确的职责体系, 将信贷经营风险责任细化到业务流程各个环节和岗位, 同时配以与责任相对应的奖惩机制。

树立成本意识就是在经营利润的考核中增加风险成本的因素, 在贷款定价中考虑各类风险成本, 通过价格信号将风险管理的理念传导至经营部门, 以风险成本的覆盖增强全行风险抵御能力。

树立创新意识并始终围绕这条主线发展, 遵循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 接受风险管理的制度约束, 加快产品、管理、体制的创新, 不断提升竞争力, 实现风险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信贷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 信贷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最核心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随着金融市场日益发展, 创新金融手段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出现, 商业银行所暴露出来的信贷风险也开始成倍增长, 性质也更为复杂。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培育先进的信贷风险文化, 以提高自身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保证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培育,先进,信贷风险文化,信贷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 2009 (4)

[2]王志东, 孟建锋.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9)

[3]邹凌云.徐州市工商银行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4]吴小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08 (7)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篇2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在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保证信贷资产业务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并提出在金融危机下治理信贷风险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 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贷放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而形成逾期、呆滞或呆账,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管理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贷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上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经营管理的授权操作与内控自律制度建设的严重不协调,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和行为偏差,以致信贷资产不良率还处于高位运行。在金融不断对外开放的今天,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便成了银行能否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着手,提出了治理信贷风险的相关措施。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主要风险现况

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加强信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起主导作用,并决定外部风险。

1.1 内部风险

1.1.1 素质风险。是指因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原因导致的信贷风险,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品德素质两个方面。业务素质偏低的信贷员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贷款的风险增大;品德素质较差的信贷人员则容易导致以权谋私、以贷谋私的道德风险。

1.1.2 程序风险。信贷审批程序复杂往往使得贷款风险变得不易控制,有时甚至加大风险。

1.1.3 管理风险。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贷后管理能否落实到位是贷款能否正常收回的关键。从现行管理机制看,贷后管理仍不同程度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或不到位的现象,给贷款的安全回收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1.1.4 政策风险。每一种信贷业务的开办和发展都以相应的信贷政策作为前提,但在现实中,信贷业务有时很难与信贷政策变化相适应。

1.2 外部风险

1.2.1 经营风险。对于借款人来说,一旦银行贷款到手,主动权就转移到借款人这边,贷款使用和归还主要由借款人把握,贷款银行既不能参与借款人的经营管理,更不能干预其经营决策。借款人经营上的风险将直接影响银行贷款的安全,从而导致银行贷款的风险。

1.2.2 中介风险。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为了眼前利益或某些不正当收益,会为借款人出具不真实的报告,隐瞒借款人的财务状况问题。这种做法使贷款银行在不真实资料的误导之下错误地发放贷款,造成较大的潜在风险。

1.2.3 行政风险。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人事、行政、业务上不受当地政府管理,但并不等于不受当地政府影响,有时受影响的程度还比较大。

1.2.4 诚信风险。借款人还贷意愿与其法定代表的个人品德有关,还贷能力强的借款人还贷意愿不一定强;还贷能力弱的借款人,还贷意愿不一定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2.1 银行自身原因

2.1.1 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以及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账贷款的增多。另外,信贷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2.1.2 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完整信息的数据库。

2.1.3 缺乏高素质人才。当前,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是:既懂银行业务,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既有深厚、渊博的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既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2.2 外部环境因素——金融环境影响

2.2.1 微观经济不景气,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产的安全。据统计,去年某省国有、乡镇集体企业中的困难企业面达到55%,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50.8%,其结果必然会相应地影响到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近年来,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也是银行不良贷款不断增加的一个直接原因。

2.2.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是银行信贷风险扩大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企业破产失业救济制度没有完善起来,因而银行贷款风险无法直接分散和转移。企业与社会的问题没有解决,直接导致企业把生产所需资金的缺口留给银行贷款解决,形成贷款风险压力。企业保险制度不健全,使银行无法保全贷款资产的安全性,增加了损失的概率。

2.2.3 法律制度约束不力,同样是银行贷款风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时间尚短,不论是公民或企业的法律意识,还是国家的立法、执法,都不尽如人意。银行常常在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受到挫折。

2.2.4 社会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逃废债现象严重,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社会信用监督机制,逃债者得不到法律和社会的制裁,廉价的逃债成本成为企业逃债的直接原因。造假、欺诈、逃债、赖债等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诚信资源遭到了非道德主义的侵袭,社会信用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和流失,信用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努力实现从粗放管理向规范集约管理转变,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平衡,风险与资本相匹配的理念。全面落实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管理层和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逐级签订风险责任书,从内部构筑有效的“信贷风险防火墙”。

3.2 健全我国的信用体系

对于商业银行,假如借贷者的信用意识增强,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就会减小,可以降低借款者违约的概率,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从根本上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能力。

3.3 规范信贷操作流程

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制度一般包括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三个部分。将信贷业务“三查”制度细化升级,以客户现金流量分析和客户还贷能力的判断、预测为信用风险度量尺度。保证信贷业务高速度、高效益、高质量发展。

3.4 建立科学快速的信贷风险识别预警机制

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信贷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提高信贷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

3.5 开展科学的贷款组合管理

投资多样化和分散化可以减少各种贷款的相关性,使风险贷款组合的总风险最小。最常用的方式是放款数量分散化和授信对象多样化,即银行应尽量避免大额贷款,增加小额贷款,从而把贷款给更多的人。依据概率分析的结果,分散贷款的平均值越接近平均值,风险的可能性越小。

3.6 加强金融监管

由单一合规性监管(对银行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实施监管)转向风险性监管(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流动性等指标所实施的监管),密切关注风险性指标,根据指标的变动制定监管对策。

参考文献

[1] 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 吴小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8(7).[3] 刘胜军,王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2008(7).[4] 冯懃,章科燕.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探究—构建股权激励制度[J].北方经济,2008(2).[5] 马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3).[6] 张红莉.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财税金融,2008(12).[7] 曾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8] 李金玲.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3).[9] 刘莹.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治理[J].金融

文 章来源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篇3

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信贷业务是银行经营活动的核心,具有风险较高、收益突出的特点,对整个银行的经营举足轻重。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

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仍存在不确定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风险还在蔓延,全球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而国内实体经济虽然平稳向好趋势明显,但仍存在下行风险。

二是地方政府代偿性风险还比较突出。据银行业6月末自查初步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贷款余额大约为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一倍,很多贷款项目都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发放的,贷款主体合规性、地方政府担保合法性、贷款项目的现金流和担保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地方财政代偿性风险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去年下半年以来,银监会开展了平台公司贷款的自查和清理。从目前初步掌握的情况看,平台公司贷款风险总体可控。但长期来看,如何控制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如何完善地方政府举债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是房地产价格大幅波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信贷风险。2005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迅猛发展,主要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价格虚高的现象。近几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多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虽然中国不会出现美国式的次贷危机,但房地产信贷质量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和风险水平。

二、商业银行信贷的主要风险

一是操作风险。入世承诺的兑现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 本土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于本土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

二是担保风险。信贷担保只是发放信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目前,商业银行对信贷担保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过于看重信贷担保的作用,认为只要有信贷担保就可以发放信贷。信贷担保只是分散了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补偿功能,但它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保证足额偿还信贷,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贷风险。

三是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签约后,在履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问题也成为近年来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研究重点。

三、商业银行信贷的主要风险对策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作出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再次,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

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目前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四)进一步加大呆账核销的工作力度,全程管理信贷资金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应是对客户进行全程管理,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是严格按信贷规则进行管理,对每笔贷款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进行审查核实,坚持做到选准优良客户,严把贷款准入关;二是严格贷后跟踪管理,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范风险措施。

同时,应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的经验。他们之所以能长期保持较好的资产质量,除了具有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外,足额提取拨备并及时核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呆账核销的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呆账核销政策,及时核销符合政策的损失类贷款;另一方面,要借鉴企业的做法,商业银行对于已核销的坏账、呆账还应派专人进行管理,负责催收,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篇4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信贷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柱之一,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信贷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可以满足农户提供资金需求,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体系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信贷基础体系比较薄弱,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较高,本文将深入探究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措施,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抗风险能力。

一、转变观念,重视信贷

信贷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从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贷款管理观念,贷款放出后,要加强贷后管理的制度规范和监控机制,把贷后管理这一环节做到同贷前决策和贷中审查一样的严格要求,克服重放轻管的倾向性思维,从思想上纠正贷后管理的偏差。同时,相关的信贷经营部门、资产保全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法律审计等监察部门要明确职责,部门之间形成管理合力,共同做好贷款管理,把贷后工作纵向推进。

二、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银行内部要建立共享的客户信息资源,社会各部门之间应该建立更广泛的信息反馈系统,加强行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杜绝本位主义,确保消息更新及时。客户经理必须及时更新客户的相关信息,将CRM系统的功能落到实处,并实行定期访问和建立访问台账,加强服务,保证风险管理经理在线监测所需的信息,便于上下级进行资料交换和掌握客户基本情况,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层必须实时掌握信贷业务信息,防止银行战略性失误。

三、提高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

提高贷款偿还的可能性,降低贷款风险能有效减少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地位,在发放贷款时必须保证担保齐全以及贷款抵押物的价值合理。为了保证贷款保证人信用水平的度量,银行应与本地其他相关金融机构加强联络,解决贷款过程中的违规保证等行为,避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遭受损失。同时,信贷工作人员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改善信贷业务的社会形象,并对恶意违约现象进行整改。

四、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力度,严格遵守制度

信贷管理过程中,银行要完善相应的组织结构,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控制力度,明确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保证信贷业务的公平、公正、公开性。要坚持“审贷分离、责任明确,离任审计”的信贷原则,将信贷责任落实到人,保证责有分担,杜绝出现操作失误或环节脱轨而互相扯皮的现象。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确保借款人的还款实力和信用度量,排查贷中审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进行规避,并在后期跟踪过程中及时发现未显现的风险,严格遵守三查制度,能够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

五、引导银行经营发展多元化

监管部门和银行管理层要及时调整银行的发展策略和经营方式,对银行的年度绩效和经营状况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并纠正不合理的方面。在发展目标上,应该坚持以风险为原则,根据发展目标和市场环境进行经营计划的制定和调整,达到时刻防范和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同时引导银行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发展自身的特色,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制定管理机制,避免众多银行产生同质化竞争,通过多元化发展模式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刺激农村信贷市场发展。

六、调整机构设置,加强风险防范

第一,将现有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和重构,在总行风险部门下设经理部门,实现信贷业务贷前和贷后的统一管理,贷时审查等程序仍由总行进行授权。第二,切实遵循“四眼原则”,规避道德风险,实行同一客户的贷款检查和审批需要有两名经理经手。第三,对风险责任人的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对各种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避免风险责任人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同时对信贷考核不达标的项目进行修正,降低项目风险。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提高队伍风险防范的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大力进行风险意识的强化和倡导。新的经济形势下,专业的人才队伍显得更加重要。培养专业的信贷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董事、经理等高层管理层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将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价值观,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员工队伍结构的调整和个人特色的发挥,将员工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其最大的才能。

八、结束语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壮大,农村商业银行所面对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大,为了有效规避风险,稳定资金增长,银行要找准发展定位,将发展眼光准确锁定在本地现代农业市场和中小型企业上,同时要加强银行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提高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力,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稳定前行。

参考文献

[1]薛慧珍.浅析商业银行如何加强贷后管理与防范信贷风险[J].时代金融,2009

[2]丁林.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文化,2014

[3]周华.改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

[4]赵保国.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思考[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从其产生来源可将信贷风险看作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借款企业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

从银行自身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化改革能否完善。自银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围绕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各商业银行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上。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产权制度,没有真正解决责、权、利问题,因此造成银行自身管理监督体系不科学,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时机。

(二)借款企业的原因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改革是否顺利完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70%以上集中于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它们改革成功与否和经营状况是否好转是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基础。

(三)外部环境的原因

首先。社会信用环境缺失。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欠债不还,金融欺诈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法制不健全。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而且出台的这些法律本身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

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在: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欠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3.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4.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2)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的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和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得规定,维护银行得依法收贷权。

5.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

(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6.违规帐外经营严重。违规帐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帐外帐,乱用科目,调整帐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受益领域。由于帐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中。

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对策

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银行自身以至金融业能否生存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立足于标本兼治,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首先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商业化进程,彻底地改革信贷管理体制,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不能简单“一刀切”,靠牺牲基层活力单纯求安全。其次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为了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应从注意银行内部管理入手,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还要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比如加快利率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以及尽快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此外还要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全员的风险控制氛围。对于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人才是关键,商业银行也不例外。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目前我们应努力做好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的工作,逐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问题。

参考文献:

[1]阎庆民,《中国银行业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2]田永强,《系统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问题》,金融时报,2003年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解析 篇6

【关键词】个人信贷  消费需求  信贷风险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个人金融资产不断攀升的基础上,个人信用需求也有了进一步的增长,信用消费由此走入了更多人的生活。但是在当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其存在的个人信贷风险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在对个人信贷的发展以及当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面临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成因入手,探讨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个人信贷的发展及商业银行个人信贷的主要风险

(一)个人信贷的发展

1.个人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展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但是由于受到了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数据显示1998年的全国个人消费信贷总额仅为172亿元。自1998年以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止2014年末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个人贷款余额达23万亿元。

2.个人信贷内容不断丰富。随着个人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市场空间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商业银行推出了住房贷款、助学贷款等个人信贷服务,在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扩大。以中国建设银行某省分行为例,在对2014年末的个人信贷数据调查中,其个人信贷产品700亿元的余额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但其他如装修、车贷、个人经营等新型多元化的个人信贷投放也日益丰富。

(二)商业银行个人信贷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个人信贷借款人由于各种原因,主观上不愿或者是无力履行个人信贷合同而造成银行以及投资者遭受经济损失。在实践中主要是三类情况,一是借款人还款意愿下降,二是借款人还款能力下降,三是借款人出现了影响其正常还款的突发性因素。而商业银行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信用程度、偿还概率以及未来发展评价,由此在个人信贷规模以及信贷内容不断扩大和增加的过程中,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渐暴露出来。

2.市场风险。由于大多数贷款业务采用的是财产抵押方式,但是在市场环境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抵押物的贬值,其价值可能会与实际贷款额度存在着一定偏差,而在贷款人失信的情况下银行收取的抵押财产实际价值不足以全额回收个人贷款金额。另一方面,银行抵押物在变现的过程中会经过较多的收费环节,再加上其对行业风险以及区域性风险缺乏了解,会造成相应的财产损失。

3.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是指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滞后、个人信贷业务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经验不足、风险防范意识较差以及管理人员违规操作等,相应的增加了不良贷款风险。

4.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中可能存在部分违反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的行为,造成其信贷风险发生后没有相应的法律支持和保障,尤其是对于个人信贷领域来说,还没有较为完善的法律规范对失信行为作出惩处。

二、造成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银行自身管理缺陷

商业银行自身管理的薄弱性主要体现在其为了扩大信贷规模,盲目的对基层下达硬性放贷指标,在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部分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担保条件及指标,势必会造成个人信贷风险的加剧。另外由于信贷人员前期调查松懈、对资金使用情况缺少监控,可能会产生多头贷款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二)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

我国并没有较为完善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收入状况及财产情况存在着一定的不透明性,非货币收入以及“灰色”收入无从验证,造成银行对出具的个人收入证明的实际水平无法进行准确计算。另一方面,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来源无法全面涵盖公安、税务、法院、保险、工商以及公共事业收费等部门,大部分信息处于封锁状态,造成商业银行不能对个人信用作出较为真实的评估。

(三)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

首先是由于我国尚未出台相对完整的《消费信贷法》,其次国内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与个人信贷之间的配套政策和制度相对不完善,直接造成了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方面缺少法律规范支持,贷款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三、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一)提升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的提升首先应从基层业务人员入手,逐渐改变长期存在于个人信贷业务领域的“重贷轻管”思想,从而使基层员工树立起正确的风险意识。其次应定期开展相关的个人信贷金融和法律讲座,培养出一批具有高业务能力及业务水平的个人信贷专业经理人队伍。第三,加强银行内部奖惩体系建设,对于违规操作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从而保证个人信贷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担保管理

在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中,由于贷款期限较长,借款人的持续还款能力往往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因此应加强对第二还款来源的抵押担保管理。首先在进行抵押物的选择上,应坚持抵押物价值充足、产权清晰、易于变现,避免接受产权有瑕疵、存在法律风险、难以变现的抵押物。其次对贷款抵押物价值及其变动要加强管理,保证其真实准确性。第三,进一步完善银行债权处理工作,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及时开展失信调查取证工作,保证抵押物变现的可能性,从而保证银行自身利益。

(三)完善个人信用体系

从国外的发展状况来看,多数发达国家进行个人信贷的主要依据是商业信用公司提供的个人资信报告。对于国内来说,加强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首要措施是要加快对个人信用征信机构的建设,在对各项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综合性、多层系、全方位的征信机构体系,建立起覆盖全国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实现征信机构的市场化管理和运作。

(四)开发低风险客户群体

对于各分支行来说,其可以对不同客户采取相应的差异化服务方式,主要是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状况规定相对应的不同层次服务。比如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可以提高个人贷款信用额度,允许其循环使用额度、还款方式自由选择等。而对于信用等级较差的客户,可以适当限制其部分信贷业务产品的办理、提高抵押率等措施,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从而在差异化服务下培养出信用度较好的客户基础群体。

参考文献

[1]郭建国.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62-163.

[2]米辉辉.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9(2):126-127.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篇7

银行信贷风险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金融机构不仅需要通过不断的市场化改革,完善信贷利率管制,同时完善贷款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在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变的状态下,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对债务人的信息状况监管,而作为贷款对象,在与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合作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量力而行。针对信贷风险问题,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颇丰,且走在世界的前沿。其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7 年9 月公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将银行业面临的主要信贷风险归纳为八个方面,即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但是从世界各国的实际分类情况看,有四级分类方式、五级分类方式、八级分类方式、十级分类方式、十一级分类方式。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匈牙利等国按风险贷款分为五类,即:正常、特别注意、次级、有疑问和损失。相对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将信贷风险之划分为正常、次级、有疑问和损失四类。

Ghali(1998)使用多变量协整技术设计了一个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考察公共投资对私人资本构成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并把这个方法应用于一个正在实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稳定计划的发展中国家(突尼斯)。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国家短期内风险因素对私人投资具有负面影响,长期内则对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都具有负面影响。安东尼·桑得斯在其《信用风险量化———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中对信用风险量化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中难以衡量的信用体系按照一定的理论模型将其量化考察,大大提高了贷款主体,即商业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对贷款对象信用难以适时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皮埃特罗·潘泽(Pietro Penza)和维普·班塞尔(Vipul Bansal)对如何利用VAR度量市场风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001),通过利用VAR模型对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进行一系列的检验,最终通过复杂的计量分析确定了影响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进而银行能够通过这些主要影响因素对贷款对象进行重点考察以减小由于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此外,约翰·B.考埃特(John B.Caouette)、爱德华·爱特曼(Edward.Altman)等对信用风险管理演进规律进行了研究(2001)。KMV公司的组合管理者(Portfolio Manager)、J.P.摩根的信用尺度(Credit Metrics)模型、麦肯锡(Mc Kinsey)公司的信用组合观察(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瑞士信贷金融产品(CSFP)的Credit Risk模型,在引入损失范式(loss Paradigm)和违约比率(Default Rate)两个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明各模型的数学推导及计算方法,使得银行风险管理者能够确实将其应用到风险度量实际工作中。

我国学者对金融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 世纪90 年代末,国内有些学者(阳洁、胡静,1999)逐渐对巴塞尔协议有所了解而开始对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评价进行了起步的研究。此外,有学者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发表了研究成果(詹向阳、张兴胜,2001),特别关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希望将其迅速在我国展开广泛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对新巴塞尔协议下的市场约束机制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武剑(2003)则对我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策略进行了研究。针对银行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庞素琳和黎荣舟(2005)研究了风险类型并合与风险类型非并合两种不同情形下道德风险的规避方法及信贷风险决策合同的设计,通过引入抵押率的概念作为衡量道德风险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抵押率使银行抵御道德风险的能力减弱,较小的抵押率使银行抵御道德风险的能力增强。

我国银行业逐渐走上了市场化发展之路,而竞争的市场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旦风险爆发则可能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在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其管理制度和相关金融市场的秩序还在完善之中,故相对于其他成熟的商业银行而言,农商行存在着更大的信贷风险。所以,在当今农村金融市场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借助政府的力量,从自身做起,从内部着眼,加大对农商行贷款管理和风险防范的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是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事业的一大贡献。因此,加强对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贷款主体、贷款对象和贷款环境三个角度对农村信用信贷潜在风险生成机理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在这样的基础背景上,从贷款风险的识别、量化与评估、检测以及处理四个环节尝试建立一套适合当前实情的农商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以帮助管理者监管信贷资产风险的变化程度,从总体上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加强风险管理效果和经营绩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以说,没有金融均衡配置资源的实现,就没有区域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其他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改善也就难以实现。总体来讲,本文结合A市农商行信贷管理研究,以期金融机构能够从信贷风险管理中对各期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进行评价,降低信贷风险,有助于农商行金融资产使用的效率性以及资源配置的均衡性。

二、A市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在农村金融改革实施以来,A市农商行发展事态逐渐转好,资产规模不断提高,贷款规模也达到空前的高度,信贷结构得到不断的调整。到2011 底,A市农商行存款规模达到578 144 万元,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实力,在加速辖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存款量。从规模上讲,2010 年A市农商行信贷余额是2005年的2.63 倍。

在A农商行贷款规模不断增大的趋势下,由于风险存在的原因,农商行的不良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以及呆账贷款额度都暴露出不同的问题。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不良贷款。目前,通过票据置换、再贷款、再贴现以及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对于农商行削减存量风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农商行在不断的改革和在降低不良贷款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不良贷款及不良贷款率明显降低,农商行的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农商行的存量风险大幅度降低。据统计,A市农商行自2005—2010 年贷款总额不断增长的同时,不良贷款率已经从2005年的31%下降到2010 年的5%左右。

第二,逾期贷款。逾期贷款是不良贷款中的未按约定日期归还,逾期两年以内的可能收回也可能收不回来的低风险贷款。A市农商行的逾期贷款数量在农商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逐步完善的情况下从整体上还是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从2005 年末接近400 万元下降到2008 年的75 万元,下降速度相对较快。

第三,呆滞贷款。呆滞贷款指逾期并超过规定年限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呆滞贷款相对于逾期贷款来说回收难度更大,回收成本也更高,相对应的风险性也更大。2005 年以来,A市农商行的呆滞贷款数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第四,由于A市近几年来逐渐加大了贷后管理工作,农商行信贷主体在向信贷对象贷款的过程中,遵循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等原则全面加强对贷款对象的审核,特别注意对贷款对象的信用和贷款资金投向的审核,同时对呆账贷款依法加大催收力度。A市农商行的呆账贷款率从2005年的8%左右下降到2010 年的0.8%,呆账贷款及呆账贷款率都大幅度下降。

三、A市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A市农商行的金融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在一些具体的政策法规方面,在金融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政策制度、政策法规等随形势的发展变化还存在一些缺陷。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地方上的农商行迫于每年的信贷任务,很多内部社员未严格执行信贷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发放把关不严而存在诸多的违规进行信贷现象,以至于与商业银行自下而上实行贷款营销的逆程序操作使相当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淡薄了风险意识,甚至会出现第一手调查材料就存在虚假、谎报、瞒报等不真实反映的瑕疵行为,完全有悖于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致使农商行在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问题。

第二,担保抵押流于形式。在地方县域内的农商行一般是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而实施贷款,特别是针对农户的贷款,一般是小额的信贷。但是,农户向农商行贷款是需要一定的担保抵押才能获得贷款资金,以防范农户在规定期限内没有能力能够偿还贷款资金的风险。对于贷款抵押物,可能农商行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偏高以至于当风险发生而处置抵押物时,其变现价值不足以抵偿贷款本息。此外,农村信用体系、担保体系仍然不健全,加上农村金融机构风问责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法制缺陷,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

第三,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够真实。由于对信贷的风险识别不重视或者由于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而导致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偏高以至于当风险发生而处置抵押物时,其变现价值不足抵偿贷款本息时,其已经发生合同贷款很可能将会形成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到期后有的只能收回贷款利息,数额较大者甚至采取转移票据形式逃避应承担的责任,县域个别农商行按贷款五级分类反映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例高达70%以上,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

第四,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县域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落后性以及经济开放的渐进性等原因导致经济总量相对偏小,而且地区金融质量、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金融需求满足度相对低,以至于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不足。而实际上农村金融需求巨大,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户小额融资需求量都比较大,农户及涉农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量。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农户中只有27%的农户能获得正规渠道贷款,仍有40%以上的农户有贷款需求但不能获得正规信贷支持。农村金融的需求量如此巨大,而农商行作为支农的一个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是很难满足有资金需求的农户的。农商行在给农户发放贷款时可能由于对贷款对象的调查不够深入,尤其是农商行特别是注重借款抵押物的贷款从而忽视了贷款审批的强度,这样在贷款管理不严格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的现象。

第五,金融市场外部生态环境依然严峻。近年来,我国为加强金融内外部生态环境建设,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考核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配合与协作,共同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改造和完善,公平的支付服务竞争环境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但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比较严峻,首先表现在由于农业的利益率低、周期长、交易成本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农村资金外溢现象严重。此外,居民的金融信用观念还不强,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农村担保体系仍然不健全。加上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制度、问责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很大缺失,导致很多农业资金外流,农村金融机构的内外部生态环境失衡。

第六,不良资产的处置滞后,贷款责任追究不力。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法制环境建设滞后的原因,一些贷款对象利用法律上的漏洞逃避责任,甚至一些贷款既没有抵押,也没有担保及责任人,农商行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由于平时预警信息没有进行详细的辨别,贷后跟踪管理滞后,出现问题时为收回贷款成本甚至出现收贷费用成本高于贷款金额现象,农商行就只能望“贷”兴叹!

四、A市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完善

(一)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

1.加强农商行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加强和完善农商行内部控制是农商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农商行经营行为、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关键。农商行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其建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农商行贷款主体自上而下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措施上构建农商行风险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监测反馈和有效的内控机制。根据风险预警系统量化信贷经营业务中的指标体系,全面考察信贷中存在的隐形风险,一旦发现风险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

2.严格防范内部人道德风险。防范信贷操作风险即内部人道德风险最为首要的问题就是加强人的管理。因此,在防范内部信贷操作风险或者内部道德风险时,首先要选拔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同时要强化在岗人员的学习、函授和脱产学习,提高信贷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和信贷投放的审查能力,识别和判别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及信贷欺诈行为,这样能通过充实的信贷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采取一系列恰当措施规避各种风险因素。其次,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在基层农商行内部实行审贷岗位分离,使调查、审查、审批相互制约,必要时加大对风险的检查处罚力度,特别是要注重高管人员违规行为的全程监督与责任追究。

3.加强贷后管理力度。目前从农商行产生的新增贷款情况来看,贷后管理工作还是比较薄弱,存在着“重贷轻管”问题。农商行信贷主体在向信贷对象贷款的过程中,要遵循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等原则全面加强对贷款对象的审核,特别要注意对贷款对象的信用和贷款资金投向的审核,严防信贷人员或者信贷机构为了完成信贷任务而不惜盲目地对贷款对象进行贷款。对贷款对象的贷款资金投向进行详细的审核和把关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加强对贷款资金投向的审核,贷款对象在获得资金支持后投资于风险大于收益项目时,贷款资金的收回及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有可能这些贷款资金会成为不良贷款或者呆账等。因此,农商行在经营每项贷款业务时始终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既要保证农户有效资金需求的满足,又要择优抢占强势贷款项目,培植效益的增长点。其次,实行信贷和贷后管理分离制度。即在实行审贷分离基础上,突破原有信贷管理机制,建立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专门负责贷款的管理工作,对不良贷款加大依法催收力度,特别是对那些“赖账户”要重点打击,必要时利用相应的法律向法院请求实施强制性措施收回贷款,依法收贷和维护债权,有效减少不良贷款、呆滞贷款的数额,将贷款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4.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农商行贷款过程中要充分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使农商行险逐年得到化解。信贷风险补偿主要是指贷款发生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或风险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农商行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比如,可以预先在金融资产定价中充分考虑到各种风险因素,通过价格调整来获得合理的风险回报或者通过把对金融的补偿转变为以间接补偿方式为主的对贷款对象的补偿等。在县域的信贷交易中,贷款主体主要是针对贷款对象的个人健康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信贷风险评估的关键因素,将信用贷款和贷款信用风险补偿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贷款双方的风险以及潜在风险带来的损失都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因而在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与开展信用户、信用村评定、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密切结合将其一并纳入到产品定价模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价格调整机制,可谓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模式。

(二)建立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护农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脆弱性而设立的。外国的农业保险制度,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农业保险制度在农业中的应用最为成熟,日本为了保护由于自身耕地面积狭小可能导致的粮食安全危机,日本政府大力推行农业保险制度。由于农业保险制度的大力实施,日本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农户不仅能够获得正常的农业生产性收入,而且在出现自然灾害时还有农业保险的保障,获得农业保险的收入。而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由于实行较晚,而且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保险还是一片空白。因此,为保护处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农业,我国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应该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以专门经营种养业保险的农业保险公司,从而可以有效增强农民和农商行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化解农商行的信贷风险,保障农村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三)创建良好的贷款环境

1.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外部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均衡的系统,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反映了金融的外部环境问题,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是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需要做好以下两点:(1)在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外部生态环境时,地方政府可以制定金融条例或法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严厉打击诸如非法贷款等严重危害农村金融外部生态环境的行为,防止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农村资金外溢现象出现,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外部考核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配合与协作,及时做好金融信贷风险处置工作,共同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公平的支付服务竞争环境效果才能渐渐显现。(2)金融机构要做好内部管理和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目前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农村担保体系仍然不健全。加上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制度、问责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很大缺失,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生态环境失衡。因此,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生态环境,使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亦即生存盈利能力逐步增强,必须要对地方金融机构实行属地化管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的组织建设和自律性管理,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责,实施监督管理,并承担风险处置责任。

2.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法制环境建设。现阶段,我国为加速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自2003 以来,连续5 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金融改革方案和一系列的农村金融法制改革方案,如2003 年《深化农商行改革试点方案》、2004 年农业合作银行职能调整方案等。由于金融法制建设不健全,居民的金融信用观念不强,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农村担保体系、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制度、问责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法制缺陷。因此在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的同时,明确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监管责任、和监管办法,减少农村金融市场运行中的不良资金贷款。

五、结语

本文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A市农商行的近几年的信贷状况和信贷安全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最后主要运用风险管理学的有关知识,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帮助A市农商行解决实际信贷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境,促进其健康快速地发展。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A市农商行信贷风险的产生,既有与其他商业银行类似的共同外部原因,如金融生态环境差、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建设迟缓等,更多的是来源于自身的内部原因:信贷主体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抵押担保流于形式、信贷审查不力导致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够真实、信贷内部控制乏力、不良资产的处置滞后,贷款责任追究不力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一些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为了防止类似的问题发生,A市农商行应该加快历史问题的解决,通过加大处理以前遗留的不良资产,通过将不良资产盘活,使其能保值和增值。

第二,A市农商行在信贷管理方面,面对空前激烈的金融市场的竞争,各种信贷新品种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本文认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通常是由信贷风险识别、信贷风险评估、信贷风险的检测和预警、信贷风险的处理组成的。并且认为,信贷风险管理一定特别注重信贷前的风险识别,贷前调查主要是针对贷款对象的信贷登记系统、各商业银行原有还款记录、各公用事业单位缴费记录等决定信贷风险的客观因素的信息进行分析,尽可能找出导致信贷风险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信贷风险的量化和控制创造基础条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初探 篇8

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表现为“四级经营、四级管理”的特征。然而国有商业银行一系列的改革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较多地注意到业务结构的局部改变, 而较少地注意整体业务结构的设计;较多地注意到对业务操作的控制, 而较少地注意到对业务风险本身的控制;较多地注意业务制度对业务风险的控制, 而较少地注意到业务流程和组织对业务风险的刚性制约。因此, 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现行风险管理体系与建设现代化商业银行的要求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诸多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 在信贷经营管理工作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当前, 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在压控不良贷款、清收转化不良资产上, 还是在优质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上, 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加强信贷风险意识,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仍是国有商业银行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下面本文重点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不良贷款占比高

以某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截止到目前, 在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3000多亿不良资产后, 某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33635亿元 (含外币, 下同) , 其中不良贷款 (按五级分类口径) 7015亿元, 不良贷款占比仍高达21.24%。从贷款发放时间分析, 2007年以前存量贷款中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其不良贷款总额95.5%。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情况分析, 某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发生在粮食、纺织、物资、轻工等传统行业。目前为止,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按五级分类口径) 占比最大的十个行业依次是:粮食业 (78.1%) 、纺织业 (62.7%) 、物资业 (62.6%) 、供销社 (60.8%) 、外贸 (58.5%) 、内贸 (56.8%) 、建材业 (55.5%) 、轻工业 (53.2%) 、军工业 (50.0%) 、机械加工业 (47.8%) 。上述10个行业占其贷款总额的比例为41.9%, 占不良贷款总额的60.8%, 其行业风险和系统风险的特点比较鲜明。由此可见, 不良贷款率较高是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极大隐患, 也给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信贷风险管理权分散, 风险管理决策易受市场营销指标及本级行行政领导的干扰, 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在信贷管理体制方面, 主要表现在机构层次较多、管理成本高、统一法人效力和经营效率低等诸多问题。目前,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组织框架从属于行政组织框架, 即总分行体制下行政领导一条线, 业务管理一条线。由于, 信贷业务前后台尚未彻底分离, 部分前后台合一的业务部门在承受较大市场压力的情况下, 很容易以放松风险控制为代价来实现上级行下达的经营目标。同时, 在行长负责制下, 各级行长既要对经营绩效负责, 又要对风险管理负责, 但在经营指标任务重的情况下, 往往难以保证风险管理措施的到位。分行内部虽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但这些人员在人事、绩效考核及工资待遇上受所在行管理, 业务上还须向上一级业务管理部门报告, 在这种模式下, 指望风险管理人员不顾自身利益地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只能是一厢情愿。即使在总行层面上, 由于没有形成集中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风险管理职责不明、制度不严、措施不力、尺度不一的问题同样存在。

三、信贷业务发放分散, 操作环节专业化分工不强, 不利于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

放款环节包括评估、核保、审查法律文书的合规性及会计处理等多项重要内容, 而目前这项工作大部分由客户经理负责完成。由于受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重心不同等原因的影响, 客户经理常常忽视了放款操作的重要性, 造成担保手续不全、法律合同无效等重大问题产生相应的操作性风险。此外, 个别客户经理受利益驱动也易产生包括高估抵押值、未落实贷款前提条件等道德性风险, 导致信贷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 根源在于现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始终不能突破原有治理结构框架的约束, 始终带有旧体制的深刻烙印, 主要体现为组织架构不合理, 业务流程复杂且散乱等。总行作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其风险承担与风险控制能力极端不匹配;二级分行作为相对独立的经营核算单位, 成为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决策者, 这种按行政级别分块逐级管理的模式分割了全行对客户、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 影响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因此, 要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型风险管理体系, 就必须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 2007年。

[2]杨文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与管理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年。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篇9

(一)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过度地注重开展信贷业务,而忽视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商业银行一味的追求短期利益,没有充分的认识到长期效益;信贷风险管理停留在信贷发生环节,未认识到发生信贷行为前后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信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没有完全理解信贷资产存在的各种风险,对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形势不了解,有的甚至没有职业道德,骗取银行的贷款,和社会上的不法分子相互勾结,以贷谋私,从而造成信贷风险甚至产生信贷资产损失。

(二)内部控制建设薄弱

提升和保证信贷资产的价值,保证准确可信的信贷材料,提升发放贷款的效率等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部门、职位的控制力有约束。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的根本架构还是传统的垂直管理,机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总部、分行、支行三个层次的信息报告和责任管理的方式。与外国银行相比,在纵向管理的劳动分工和制衡方面是不够的,有一个过长的垂直管理链。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查,风险管理部门逐步建立,主要的工作是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调整内部结构。这虽然改变了信贷部的旧体制,贷款部门仍然承担信贷风险评估和政策管理,实施、检查仍集中在一个部门。二是审计监督缺乏,主要问题抓不住,信贷业务的专业化程度不足。商业银行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全行整个经营业务进行审计和监督。

(三)信贷文化严重缺失

信贷文化包括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沟通管理、价值取向和培训信贷从业人员等。商业银行的绩效和经营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信贷文化。外资银行不仅拥有先进的体制,丰富的经验,特殊的理念和良好的素质,还具有先进的信贷文化。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文化还有所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重视贷款、放松管理的思想,对贷款没有完善的服务管理。商业银行贷款发放后,很少对贷款的利用情况和企业的重要经营决议等进行介入,抽查和监管。大多数信贷资金的使用失去控制就是这种只放不管的不均衡管理造成的,最终会增加不良贷款的数额。二是形式主义,信贷业务流程仅停留在表面。在一般情况下,对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违规信贷业务进行处罚,并不对不良贷款形成的责任进行追究,使信贷人员在处理信贷业务时只注重结果。

(四)客户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

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信息的采集和信贷风险信息系统,但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不能完全信息共享和协调,信息管理系统还不能完全真实的公布出来一些十分重要的内部信息。根据顾客过去信用状况,选取一些方式对其信用等级进行全面的评估,但是缺少科学的测算用具对风险评估。如果银行不能很好的使用数据库里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来得到关于信用等级的各种潜在信息,对信贷资金的质量有影响。银行的信用评级方法落后,缺少内部评级法这样的高级评级体系,使信贷资金流向低劣客户;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控措施,使企业有了违规使用资金、采取各种手段逃废银行债务的可乘之机,给银行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风险预警系统流于形式,使风险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化解;在风险分散方面缺少可以分散风险的金融工具,分散渠道单一。

二、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信贷风险意识

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务必从观念开始,只有选择强有力的宣传方法来加强员工对信贷风险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提高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从而改变其在信贷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构建严谨的社会信用系统的根本前提是要有优良的社会道德水平。在道德水平高,信用条件好的国家能够构建良好的信用体制,所以要创造良好的诚信的社会风气,增强所有人的信用意识。我们应该从教育着手,特别是从基础教育开始,使人们从小就接受诚信的社会价值观,诚信教育的理念要始终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利用社会上的典范全面宣传,使信用观念家喻户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一个完善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机制是由管理直接驱动。有管理层倡议建立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系统比较容易成功,所以可以建立以管理层支撑的,直接由银行领导推进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在构建内部控制系统时重视信贷部门的职责。内控系统是整体工程,要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加强部门间的联系与合作,从而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商业银行想要控制信贷业务每个步骤的风险,就需要一个完善的内控体系。

1.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建立风险防范和管理体系,尤其是完善的业务规则和程序,为每个业务制定详细的规则和条例来约束和限制风险的发生,用制度和规则来规范,从根本上保证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安全。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部门是商业银行经营核算的中心,银行的财务管理应该是全方位的、系统的、动态的,需要予以重视的是银行会计部门。银行会计持续的、完整的对业务行为的过程进行全面的核算和监管,为银行的管理者提供银行的各种信息,如银行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起到窗口和闸门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银行会计反映、监督职能和参与经营决策功能,强化内部财务收支管理,才能达到有效财务控制的目的。

(三)构建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是构建银行文化的主要方面,管理文化具有持久性,存在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商业银行为社会提供各项金融业务的过程,即其培养、发扬和运用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作用的进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是由它的风险控制能力决定的。银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方法是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建立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可以减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失,保证银行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可以使商业银行实现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构建长期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要实现全员参与,积极主动地管理风险,加强资本约束的经营理念。

(四)加强客户信贷数据库建设

基于目前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发展需求,增加新顾客的信用信息情况,完善和充实已有的数据库,使征信体系真正的发挥出重要作用。在这方面,不仅要建立商业银行间相关信用信息的协调机制,还要继续与政府和其他机构合作,构建完善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收集客户信用信息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查客户的财务和经营的有关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理顺分类工作程序,试行专门机构进行分类审查,分类审查人员不应当是贷款质量指标的被考核者,同时对分类人员要加强监督考核,实施分类责任制,尽力避免道德因素造成的分类不准确;调查客户的非财务信息,包括客户基本信息,合同信息,会计信息,付款信息等;进一步采集非银行机构的资料,如中小型企业的资料,为其建立单独的信用信息档案。建立个人信用体系,进一步提升个人征信系统的使用效率,并有效防范个人信贷风险;加强对分类认定调查、审查和审批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分类技能;明确各类贷款的“硬条款”,如对逾期天数、欠息时间等做出硬性规定,增强分类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邵平.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30

[2]郭浩达.商业银行运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51

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篇10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1. 不良贷款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显示, 2011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季度环比自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双升”, 12家上市银行中, 有8家很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 与2010年三季末相比出现“双升”局面。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一些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受到冲击, 房地产市场表现相对低迷, 导致了一些银行逾期和关注类贷款上升。而这两部分不良贷款, 一向被看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风向标之一, 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较大。今年乃至末来几年, 中国经济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 经济增速放缓, 影响到一些企业、项目的经营, 在金融业则体现为资产质量下行, 预计末来几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还会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2. 形成风险的主要环节及其表现。

形成信贷风险从过程上分析主要体现在四个环节:准入环节。由于风险管理水平的低下, 错误地判断了客户的资信和项目的前景, 在客户选择过程中, 导致了一些不良客户进入了银行的服务范围。审批环节。由于对相关国家政策和银行的业务要求理解不够准确, 或者由于对问题的判断识别能力有限, 在审批环节对一些存在高风险的贷款误认为风险不高, 导致高风险贷款的产生。放款环节。由于对合同签订相关规定和程序的误读, 或者对放款控制预计不足, 在放款环节没有及时发现风险的端倪, 导致一些风险贷款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 没有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贷后管理环节。由于对客户的项目贷款缺乏及时的跟踪, 或者跟踪不到位, 在贷后管理环节对客户资金使用的监督不力, 导致产生一些不按合同约定使用的风险贷款。

二、商业银行形成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缺陷。

现在, 国有商业银行正在逐渐成为自主的经营主体。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单一和所有者主体缺位, 经营决策者、员工缺乏对资产风险的密切关注。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和银行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经营决策者为了得到主管机关的认可, 会不惜损害银行自身的利益, 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情贷、关系贷、结果是信贷质量不断下降, 信贷风险不断增大。另外, 商业银行有义务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开展业务, 在信贷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 信贷质量更难以保证。当出现了信贷风险后, 商业银行试图采取法律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存在起诉难、破产难、追债难的现象。在银行债权保护方面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自身组织及管理制度缺陷。

风险管理手段滞后, 内控制度不健全, 信贷风险防范能力差。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淡薄。忽视信贷资产质量, 盲目扩大经营规模, 过分夸大银行经营的规模效应, 在经营管理上片面强调“以贷吸存”, 使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搭上了顺风车。特别在一些基层支行, 这种问题更加突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到目前为止,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方面表现出条块分割,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不完善, 各种风险管理政策综合协调程度偏低。同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 也没有与客户经理平行作业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还是信贷管理部门, 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信贷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信贷风险分析计量基础薄弱、手段落后。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基础数据库不完善。数据缺乏可用性、真实性、及时性、一致性。商业银行对客户的基本财务信息 (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量表等) 占有不充分、不完整、不及时甚至不真实, 分析利用程度不够, 信息收集既定规程对客户多样化的适应性程度不高, 企业有效数据缺乏连续性。对客户的非财务信息或定性信息的收集达不到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度。

三、商业银行防范降低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1. 强化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层次的业务单位, 各种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不同风险类型 (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不同客户种类 (如公司、企业、商店等) 、不同性质业务 (如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等) 的风险都列入风险管理的范围, 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 对各类风险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和加总, 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2. 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有效是商业银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和评价体体系。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架构是否健全、流程是否合理、政策是否到位。 (1) 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 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董事会下设风险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是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利和决策机构;风险审计委员会通过常设的风险审计部, 负责银行整体风险检测、风险管理效率评价、督促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 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的道德风险进行检测。最终建立起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直接领导的, 以独立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 与各个信贷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管理内部系统。 (2) 完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风险管理政策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应涵盖所有的业务和领域, 每个业务部门都必须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体现分类管理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原则, 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区别对待, 采取差别授权管理方式。 (3) 完善风险管理决策体系。建立以尽职调查、风险评审和问责审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风险管理决策体系。尽职调查提供专业意见, 风险评审委员会进行集体审议, 问责审批约束责任, 科学的决策体系可通过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和透明化来提升风险管理决策水平。最终建立由行业专家、技术专家、中介机构、风险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审批委员会。 (4) 建立风险管理评价体体系。以风险收益的量化为基础, 以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为主要内容, 降低不良资产比率, 提高资本回报率, 对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决策过程进行回头看, 总结经验教训, 并据此调整人员、改进流程、加强管理。

摘要:银行业为风险行业, 对风险控制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文章着重分析形成信贷风险的内外部成因, 并就防范和降低信贷风险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克勇.提升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竞争力研究.中外企业家, 2009 (4)

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篇11

摘 要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也处于重大变化时期,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是我国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信用风险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信用风险管理是关系到银行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 风险

银行的风险分类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世界银行在关于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中指出,银行破产最经常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银行的信用风险不仅在计量、管理上比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更复杂,通常是银行经营风险組合的最主要方面,同时也是金融体系系统风险重要的直接来源之一。

一、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风险成因分析

(一)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1)贷款现状

总体规模201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8%,比年初增加3.7万亿元,同比少增687亿元。与同年相比,2010年人民币贷款余额月均增长率仅为11%,月度间增速变化不大,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如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信贷资金的依赖。

(2)不良贷款现状

2010年中国银行业贷款质量持续好转,平均不良贷款比例已降至9%以下。通过国家注资、资产剥离和自身核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实现了“双降”。2010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4951亿元,不良贷款比例降至9.42%。股份制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现金清收、贷款核销、以物抵债等市场化方式清收压缩不良贷款,取得显著效果。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分析

(1)金融体系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在金融体系构建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很不完善,存在很多弊端。

(2)社会信用度低,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明

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企业信用日益恶化。部分企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量逃废银行债务,其主要方式有:采取抽空原单位资产,组建新公司的办法,甩掉包袱,使银行债权悬空;改头换面组建新公司,原有贷款本息挂账,或是直接向银行提出豁免贷款本息,并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假破产、真逃债,破产后将生产资料分成几块成立新企业,而不落实债务,使银行讨债无门。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目前还处于初创阶段,市场运行机制尚不规范,再加上多年制度缺陷的累积,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国外对企业授信一般采用信用评分技术,这是一项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模型和信息技术对客户的信用记录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做出决策的新技术。这种信贷管理手段对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该项技术比较复杂,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且要求有较为完整和全面的数据,实施上较为困难。中国很多商业银行的评级系统使用简单的打分模型,这种简单的打分模型虽然同时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但其在指标的选择和权重比例的分配上往往比较落后(比如模型中经常忽略对关联交易的考虑、缺乏对资产质量变化趋势的考虑)。此外信用评级人员未能充分理解评估模型的内涵,只是机械地对客户进行打分,并不能够真正认识到借款人的内在信用风险,这样评定出的信用等级不但缺乏准确性,而且银行的监察和稽核部门也难以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复审和跟踪。

三、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问题的对策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盈利目标能否实现,而且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未能与时俱进、信息不对称以及政策风险等问题。完善我国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以使我国商业银行尽快适应国际惯例,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一)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努力实现从粗放管理向规范集约管理转变,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平衡,风险与资本相匹配的理念。全面落实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管理层和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逐级签订风险责任书,从内部构筑有效的“信贷风险防火墙”。

(二)健全我国的信用体系

对于商业银行,假如借贷者的信用意识增强,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就会减小,可以降低借款者违约的概率,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从根本上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能力。

(三)规范信贷操作流程

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制度一般包括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三个部分。将信贷业务“三查”制度细化升级,以客户现金流量分析和客户还贷能力的判断、预测为信用风险度量尺度。保证信贷业务高速度、高效益、高质量发展。

(四)建立科学快速的信贷风险识别预警机制

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信贷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提高信贷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

四、结束语

总的来看,完善内控制度、防范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一项复杂和漫长的工作。商业银行应该从现实的基础条件出发,善于学习他行的先进经验,始终坚持“稳健为本”的经营原则,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健全完善风险和内控体制机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与内控文化,才能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日益加大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篇12

信贷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因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贷款无法按期收回本息而使商业银行遭受资金损失的可能性。贷款风险与贷款损失又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贷款的风险既有可能引起贷款损失, 也有可能不引起贷款损失或者获得额外收益, 这也为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了前提。

信贷风险管理包括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两种解释。微观层次的信贷风险管理, 是指对某一笔贷款或对某一客户贷款的风险进行管理, 即通过建立一系列非常具体的贷款操作制度等手段, 对贷款的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预防、评估、回避、分散或转移, 其中既包括贷前对客户及贷款项目本身的多方面审查评估, 也包括贷后对客户及贷款项目的跟踪监督等。而宏观层次的信贷风险管理, 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一些大的方针政策、组织形式和方法制度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但由于金融业发展程度的限制, 起步晚,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 风险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都是基于手工操作的, 传统的迁回式操作流程己严重制约决策层对信贷业务的有效管理。同时, 由于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 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几乎无从谈起。传统信贷管理急需向集约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转变。另外, 由于管理体系、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缺陷, 商业银行对于事前风险控制工作显得较为薄弱, 很难将‘贷前审查、贷中检查、贷后复查”工作真正落实。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 主要是通过对贷款风险度、单个贷款比例和不良贷款比例等一系列指标的测量来约束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信贷行为, 从而达到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质量的控制。但是, 这种监控偏重于对粗放型银行业务质量的约束, 已不符合现代化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 信贷风险量化管理落后

我国信贷风险的分析方法往往采用文字性叙述的定性的分析方法较多, 对信贷风险的度量模糊性较强, 不能准确地反映信贷风险的实际情况。即便采用了定量的分析方法, 一般也是静态的, 而且在调查分析中, 我国商业银行一般只注重贷前的信用分析和财务分析等静态的定量分析, 而从未注重通过建立各种数理分析模型和专用的软件工具来对贷款的风险数量化、具体化, 进而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的监测和控制, 并根据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变化来准确地识别信贷风险,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 信贷风险控制的手段不健全

我国的信贷风险控制与处理的机制还比较薄弱, 手段方法也很单一。现在来说, 抵押或担保贷款仍然是银行防范及转移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 但抵押或担保并不一定能确保贷款得以偿还, 即使好的抵押物也不会将一笔贷款由坏变好。对于担保贷款, 银行可以控制一个潜在的还款来源, 但并不能确保这一潜在的还款来源就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来偿还贷款, 而且, 由于执行中的不规范还会出现企业间相互担保、多头担保、或担而不保的现象。因此, 银行转移风险的同时, 又承担了担保人的信用风险。近几年, 银行逐渐增加了抵押贷款, 但在实际操作中, 办理抵押贷款难度很大, 一是抵押手续繁琐;二是对于一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来说.办理财产抵押所交纳的费用大三是由于国内市场不健全, 抵押物的处理难以实施。抵押或担保贷款虽然在贷款中起到了一定的防范和转移风险的功效,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这种效果并未能尽如人意。

(四) 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风险补偿机制是银行承担风险并能维持正常经营的最后保障。常见的方式有:提取呆账准备金、补充资本金等方式。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呆账准备金提取不足、呆坏账不能得到及时的核销以及资本金补充渠道不畅、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 建设有利的的风险管理文化

首先, 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长短期目标相互协调、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在强调追求效益最大化时, 要冠以“质量”二字, 即追求有质量的效益最大化。如果发展不讲质量, 急功近利而自损长期盈利能力, 发展就等于零。其次, 构建全员的、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 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风险管理教育, 着力推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意识和作风实现根本性转变, 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对加强风险管理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自觉地把风险防范与控制这一关乎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大事与个人的工作和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 要以国外先进银行为标准, 着力实现风险管理体系、机制和制度建设的根本性转变, 使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 并力求所有存在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了解本行的风险管理制度, 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构建成全行齐抓共管的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 提高和完善决策支持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法。首先,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 使信息系统覆盖银行所有的业务经营和管理领域并通过建立适宜的组织架构、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充足的交流渠道促进信息的充分流动, 使银行能利用风险管理技术来识别、控制和分散风险, 提高整体赢利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二要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 使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的基础上, 加强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及时协调解决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有效防范和控制业务风险;三要充分利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 通过对数据仓库技术、在线联机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提供数据抽取、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银行管理的手段, 实现基于各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之上的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金融风险、辅助决策的银行管理。要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内控机制与信息流程的优化组合, 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的深层次的数据应用, 以全面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水平。

(三) 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

要健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⑴要逐步建立完善的, 由总行一级风险控制委员会垂直领导下的风险管理体制, 形成具有独立性、全面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⑵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 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 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⑶要建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来取代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 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 以逐步实现在各业务部门分别设置“风险管理窗口”, 从而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

(四) 转变风险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模式, 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就必须在风险管理上实现以下转变与突破:在风险管理内容方面, 要由单一信用风险管理向信用、市场、操作等多种类型、综合型风险管理转变;由局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方法方面, 要由经验型管理向定量分析等预测型管理转变;要由事后补救型管理向事前预防型管理与事后补救型管理并重、突出事前预防型管理转变;由末端治理型管理为主向源头控制型管理与末端治理型管理相结合转变;由风险静态评估向动态评估转变;由风险一次性控制向连续性、不间断控制转变。在风险管理制度上, 要由重制度建设、轻执行落实向制度建设与执行落实并重, 突出执行落实转变。在风险管理机制上, 要由惩戒功能为主向惩戒功能与激励功能并重转变。

(五) 提高对信用风险的控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仍然是信用风险, 在银行风险管理中, 要对执行贷款尽职调查、审查, 建立贷审会审议、审批相分离的制度, 真正建立起贷款各岗位间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责权分明和相互制衡的信贷决策体系。要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的经验, 建立以风险预警、风险控制为核心的贷后管理机制, 要通过授信信息系统等途径, 动态监控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情况的变化。另外, 对企业与银行交易方面的情况也要动态监控以便从中发现风险预警信号, 并及时反馈给经营部门;最后, 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完善信贷内控机制和提高风险管理的保证, 关键是要建立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长效机制。因此, 必须强化管理责任, 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定性、考核定量的管理考评制度和有关风险控制奖惩制度。

摘要:本文从宏观层面研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阐述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涵, 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毅.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促进有效银行监管[J].中国金融, 2004, (2) :11-13

[2]姜建清.银行信贷退出理论和实践研究[J]..金融研究, 2004, (1) :15-20

[3]陈宏.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J].会计之友, 2010, (1) :11-14

[4]谭丽清.征信体系建设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征信, 2009, (4) :16-19

上一篇:学生视力下一篇:ISO9000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