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通用8篇)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 篇1
1、客户申请
公司金融部、个人金融部、小贷事业部(以下简称“信贷经营部室”)或有信贷业务支行客户经理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地区重点产业政策和本行信贷政策,认真了解客户需求,准确介绍本行授信业务产品和授信业务有关规定。客户经理收集、整理和审查客户提供的材料是否齐全,认定客户是否具备信贷业务的基本准入条件,在 5 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客户申请。
2、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
客户受理应满足《信贷操作手册》“授信基本条件和要素”中规定的条件,且不得为其中“限制授信的对象”、“必须严格控制的授信对象”和“禁止和限制办理的授信事项”。其中,授信基本条件约定了在本行申请办理授信业务的客户包括: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个体工商户、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兼具经营和管理职能且拥有贷款卡的政府机构和其他组织。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授信、自然人客户申请授信、集团客户申请授信还需符合相应细化的基本要求。信贷经营部室或支行的客户经理应审查客户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上述规定,通过查验客户的营业执照、贷款卡和近期财务报表,初步了解客户的背景、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借款用途、还款来源、担保方式等;如客户曾与本行发生过授信业务关系,客户经理应了解以往客户与本行合作的情况,并重点了解客户目前经营管理情况,有无影响
客户资信的重大事项等。客户提交的资料经客户经理初审合格后,客户经理应向信贷经营部室部门负责人或支行负责人报告,若信贷经营部室负责人或支行负责人同意客户经理意见的,则安排授信调查。授信调查包括实地调查和间接调查,且必须由具有签字权的两名以上客户经理共同进行,分为A、B 角,A 为主角,B 为配角。对单笔500 万元以上(含)的信贷业务、集团性客户信贷业务以及疑难或不良信贷资产,信贷经营部室负责人或支行负责人或上级负责人必须参与调查。授信调查的内容包括:核实验证客户的信息、受理时发现的疑问以及授信分析和审查中所需信息等;调查和验证客户提供的身份证明、授信主体资格等基本情况、产品市场、财务状况以及产供销库存等情况,掌握授信业务的真实用途,调查验证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等;调查核实抵押物、质物的权属、价值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合法性等;调查核实保证人的担保资格、代偿能力和资信情况等。授信调查完毕,客户经理撰写调查报告和风险评价报告,连同客户资料一同提交信贷经营部室负责人或支行负责人审核。
3、审查和审批
信贷经营部室或支行经过贷前调查并同意为客户授信申请的、已批准的授信方案需调整的、或已实施的授信业务需展期的,均应按流程规定向授信审批部申报。申报材料包括:1)基础资料:授信业务申请书、授信对象风险评价报告、授信业务调查报告、授信业务审查审批表、授信业务送审表、到期收回保证书、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信
用记录、股东会(董事会)保证担保意向书、抵/质押物清单、抵/质押物权属证明、抵/质押物价值评估书;2)公司类客户(担保人)其他十九项基础资料;3)自然人客户其他八项基础资料;4)根据具体贷款业务,需提供的其他基础资料。
《信贷操作手册》“授信业务审查审批”中规定了审查审批基本要点及具体贷款业务审查审批要点。信贷经营部室客户经理拥有对客户在批准的授信额度内提出的放款申请是否符合本行业务管理办法和授信、支付条件的审查权。信贷经营部门负责人(支行行长)拥有对客户经理同意的客户放款申请的审核权。授信审批部授信专职审查员拥有对授信业务(包括风险评级)可行性、合规合法以及贷款资料完整性、合规合法性的审查权、授信方案的建议权、授信业务的否决建议权。授信审批部门负责人拥有对授信审查员提出的审查意见的审核权。总行信贷审批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拥有对授信方案(包括风险评级)的审查审批权、授信业务的一票否决权。
4、合同签订
经审批同意发放的贷款,在签订合同前客户经理与客户积极协商,落实审批文件确定的贷前条件;并根据信贷业务审查审批部门出具的《贷款审查意见书》补充相关资料。客户经理自信贷系统发起信贷业务流程,并及时与借款人、担保人签订有关合同和相关承诺文件。包括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及相关承诺文件,与担保人签订担保合同及相关承诺文件。若采用抵押、质押等方式担保的贷款,则需携带相关
证件及资料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质押登记,并取得他项权利证书或登记证明文件。
5、贷款发放
主办客户经理从信贷系统中打印放款通知书和抵质押品登记通知书(若需),有权审核人签字、盖章后,会同他想权利证书或登记证明文件(若有)、抵押物清单(若有)、评估报告(若有)等资料,移交营业部柜台柜员岗位进行贷款账务处理。营业部贷款账务处理岗接到客户经理提供的放款通知书、担保品登记通知书(若有)、他想权利证书或登记证明文件(若有)、抵押物清单(若有)、评估报告(若有)等资料,进行审核后,先办理抵质押物品入库手续,后进行贷款发放的账务处理。
6、资金支付
柜员账务处理岗将信贷资金支付给指定的借款人交易对象账户中。采用借款人自主支付的,主办客户经理对借款人自主支付的信贷资金进行监控;对于明确要求采用受托支付的柜员岗接到客户的“借款人支付委托书”、相关合同及“信贷业务受托支付审批表”后,资料审核无误后,将资金划入指定账户。
7、贷后管理
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必须按照《贷后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贷后检查,及时发现和揭露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确保信贷资产的
安全。客户经理按照《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的规定,贷款发放后,按月分类、按季分析,及时认定,动态调整贷款的风险分类。客户经理在贷后检查中发现风险预警信号后应及时向风险预警合规部上报风险预警信号处理表,风险预警合规部组织召开贷款风险预警会议,并根据风险程度、化解难度和处理进度形成处理意见,分别由总行、支行采取化解风险措施。
8、到期收回
对正常到期的信贷业务,客户经理填制《到期贷款催收通知书》,或采取其他有效方式,及时通知客户,进行催收。客户将资金存入扣款账户时,客户经理应及时通知前台柜员扣划贷款本息,确保资金按期收回。对逾期信贷业务,客户经理及时报告部门负责人或总行主管行长,并于逾期7 日内填制《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履行保证责任通知书》,分别通知借款人和担保人,向抵、质押贷款的抵押人或出质人发出《处分抵押物通知书》或《处置质押物通知书》,分别发送至客户和担保人进行催收。对于形成的不良贷款和需要通过诉讼收回的贷款,应及时移交到风险资产管理部,进行资产保全。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 篇2
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相对于大企业融资业务而言,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风险明显偏高,贷款违约率和贷款的不良率都明显高于前者。历史上,一些国有特大型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曾经高达50%左右。在股份制改造、财务重组的过程中,被剥离的中小企业贷款占被剥离的信贷资产总额的60%左右。根据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和银行自身信贷管理两方面。
(一)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1、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尽规范,银企信息沟通困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大都带有“家族式”管理色彩,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为了获得贷款甚至提供虚假报表,使银行难以准确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
2、产品结构不合理,经营效益不稳定。
中小企业大多存在经营粗放、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产品结构普遍表现为“三多三少”:资源粗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大路产品多,优特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
3、企业信用状况较差。
从目前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看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有的企业蓄意借改制之名,行逃废悬空银行债务之实;有的业主以办企业为名,利用银行贷款购置私有财产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挫伤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二)银行内部因素
1、县域机构的撤并,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造成贷款手续繁琐化。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作了较大调整,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基层行放贷权限几乎为零,增加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环节与时间;央行两次提高准备率,特别是后一次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大大削弱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2、过分强调信贷风险的责任考核,束缚了基层信贷人员拓展市场的积极性。
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有的银行甚至提出新增贷款“零风险”指标,却没有建立相应的营销机制配套措施,严重影响了基层行的贷款营销积极性。
(三)社会环境因素
1、贷款担保抵押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缺乏必要的支持机制。
在贷款担保方面,一是担保机构少,二是担保机构的资金有限。并且担保机构为了防范代偿风险往往要求企业反担保,使企业不仅贷款难,寻求担保更难。在贷款抵押方面,企业须办理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多道手续,并且收费较高。同时,抵押登记的期限最高为一年,若贷款到期,企业还需重新办理登记评估,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2、地方政府职能发挥不够,政策支持环境不完善。
一是有关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不能全面落实,特别是税、费等有关减免政策前面文件办法出台,后面职能部门置之不理,得不到很好落实;二是不能正确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市场;三是对于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的组建及其运行的调控不到位,融资环境建设较差。
3、融资市场发展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中小企业由于体制、自身素质等原因,还不可能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途径融资。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的相关建议
(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战略和风险管理文化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把信贷风险管理作为重中之重,风险管理应该上升到商业银行企业战略的高度。可以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设立首席风险官之类的职位,把风险管理独立为一个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开展风险管控工作,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风险管理文化。
(二)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开展前的资信调查机制
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控制要从业务开展前的资信调查开始,对贷款申请人进行全面的调查。资信调查涉及贷款申请人所处的行业环境与竞争状况、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的原因及类型和资金使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此外,还必须特别关注企业的所有者及经营管理人员的诚信和人品。
(三)建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风险评级机制
中小企业风险评级是为了量化企业的风险,更加准确的评估商业银行开展贷款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从而决定是否接受贷款人申请。可以和相关外部独立的企业评级机构展开合作,即利用权威的评级机构的工作,减少商业银行因为独立的资信调查所付出的高额成本,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客户评级制度,设立相关客户评级部门,建立客户风险与信用数据库。实行中小企业信贷机构认定与评优工作,根据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开展力度,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对被认定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贷存比,放宽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存贷比上限。
(四)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和信贷业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评估审批还主要依赖于专家制度。因此,建立相关信贷业务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全员参与,每个信贷业务人员都负有信贷风险控制的责任。应该把风险管理成效纳入企信贷业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与薪酬、职业发展挂钩。同时,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强化重要事项审批制度,约束信贷业务人员,防止舞弊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对中小企业信贷机构的技术支持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培养业务创新与开发人才,培养业务方面的多面手,从而提高他们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的能力。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提高客户忠诚度、获取高额的交叉销售收入,提高客户的利润贡献度,实现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的提升。管理部门提供的技术支持还应该重视金融基础平台的建设以及对这些机构的接入优惠上,因为这是决定它们的服务创新和运营模式变革的重要基础条件。
(五)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担保制度
担保的设立为商业银行在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下提供第二还款来源,对于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缺少充足优质的担保物,因此商业银行在接受担保前需要对担保物进行恰当的评估,需要做到既能有效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又能将信贷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商业银行应尽量接受避免价值波动较大的担保物,并且涉及第三人提供担保的,需要审核担保合同是否有效和合法合规。通过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提供担保,降低或消除商业银行风险是国内外常见的方法。由于担保公司担保,可以消除困扰商业银行的贷款违约率高、没有合适的抵押担保引起的贷款回收率低的问题。
(六)贷款发放后的信贷资产管理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完整流程包括信贷审批、贷款发放以及本息的收回,贷款的发放并不意味着业务流程的结束。商业银行必须在贷款发放后对其进行跟踪管理。主要包括定期评估贷款人的还款能力、检查贷款的使用是否符合合同规定以及对于逾期贷款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摘要:本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以及成因,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就如何防控信贷风险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参考文献
[1]王颖.中国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西南金融.2010(08)
[2]阎大颖,洪俊杰,任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基于制度视角的经验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06)
[3]辛玲.我国上市银行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 篇3
关键词:国有股份制银行;资金;运营效率
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资金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风险
1.1、资金运转缺少灵活性,无法满足商业化的要求
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在资金运行方面主要表现在资金的调控手段选择上十分不合理。资金的调控手段意在满足我国市场的需求,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势头呈现着蓬勃发展的面貌,这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发展的保障与前提,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调控上主要目的就是以市场需求作为发展的前提。通过资金的调控手段引导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充分的调动全行的资金流转满足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各地区的分行可以根据未来的市场需求预测向总行预报未来的运转资金需求,从而满足各种发展趋势下的资金需求。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对资金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银行内部的资金调控利率,银行内部的借款,以及各种各样的现行规定与管理办法。但是,这些资金调控手段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是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行政化色彩,主观因素影响很大。与此同时,银行的管理部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他们对这些调控手段无法做出及时的适当调整,缺乏对突发情况发生的敏锐反应,只是一味的“死板”应用各种规定与现行条例,这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使全行上下对资金的运转机制都对市场的各种变化做出的反应很迟缓,无法及时的适应市场上的资金需求,更无法满足银行内部的各种资金的调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降低了资金调控的运行效率。
1.2、缺少资金运转效益化的观念
企业的运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而想要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强有力的基础与保障,但是,我国由于实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国有制计划经济传统经济理念的影响与束缚至今仍对我国的国有制经济有着一定的思想束缚。商业银行属于国有制经济的一部分,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又无法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瓶颈。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当中许多的银行都在盲目的扩大资金的收入来源,拢入大量的资金,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多种渠道的扩大资金量。另外,我国的国有股份制银行将资金随意的借贷出去,许多的地方分行都在强调着高利益作为第一发展要义,而在实际情况中却相反,他们没有改变原有的资金管理办法,更没有针对无限制的支出做出一定得方案调整,仍采用原有的模式。由于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效益利益观念十分薄弱,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调控运作方面效率十分低下,在改进方面也十分的困难,无法改变资金运转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更无法提高效益。
1.3、资金的来源面积广,资金的运用方面单一,二者矛盾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各地方分行的集民资,大众居民的存款;同业的借用,挪用;各种证券的回收等等。但是资金的调控运转方面却与之相反十分单一,通过多种渠道集来的资金大多数都用来贷款业务,其他途径的资金运转调控方面难以找出另一种途径。然而,贷款业务的质量与同业相比质量低下,贷借期限不合理,贷款难以收回的问题影响,是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严重受阻。同时,资金的流动与运转迫使银行必须保有一定的备用资金,这就迫使各地方分行不得不将一定的存款以及总行支给地方银行的流转与调控资金作为一定的备用资金,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问题。也成为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限制因素。
2、对于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信贷风险的防控措施
2.1、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
要想提高商业银行对于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控制,应该对商业银行内部产權制度加以改革,彻底的清查银行内部的资产,做好资产的评估工作。明确好商业银行的各级不同的权利,按着法制的程序对商业银行的内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从而能够保证银行内部的各级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程序提供信贷工作服务,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加以合理的控制。
2.2、严格的岗位分离信贷分离制度
商业银行应该严格执行岗位分工明确,明确好每个业务运作所需要的员工,做好分工明确。要根据业务的实际要求不同,合理的分配好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不同人员,尽量保证好分工明确,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在同一岗位上定期更换不同的工作人员,使得整个商业银行的内部工作人员的每一项业务的工作都能够在监督下行使好自己的权利,使得全行的业务都能处于被监督的范围内下。追重要的就是要将信贷制度与商业银行的审计制度分离,从而保障银行的审计制度能够起到监督作用。
2.3、提升资金运营的效率
要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改变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必须改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转模式,提高运营效率。我国商业银行由国家统一管理,有着很大的银行内部资金运转的权利,所以,作为总行就应该率先“放权”以满足市场的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采用统一集中管理的模式,所以,在对于资金的运转调控管理上都采用比较传统的行政模式,资金的运营需要一层一层的上级审批才能有权利对资金进行调控与发放,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效率。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是关键。
2.4、改革资金的管理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上采用的模式仍是统一管理政策,这需要改变这一管理模式才是提高运行效率的关键,建立一种新型的分级管理政策,给地区分行一定的“自主管理权利”。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态不同,针对地区分行的自主权也不同,保证地区分行能够满足地区的市场资金需求,充分调动起各地区分行的资金管理积极性,主动地避开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对风险有一个提前预警的意识。
2.5、拓宽资金运营渠道,改变单一化的资金运营结构
要改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的单一化结构,及时的调整资金运营策略。参与我国的债券市场以及产业投资,使多渠道的资金也能运用在多种用途上,使得资金能够取得最大化的利用,以获取商业银行的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2.6、在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商业银行同现代企业一样,也应该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加强银行的管理体系完善,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以及对企业的决策水平。努力建设商业银行的“产权明确、权责分明、科学管理”,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使得商业银行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加快银行内部的资本积累,从而能够应对信贷风险与危机的发生,不断增强抵御国内外市场的风险能力。
3、结束语
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商业银行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贡献,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想使商业银行能够继续发挥它强大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运营机制进行改革,增强商业银行对于信贷业务风险的抵御能力,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体系与管理机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震,张贺.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信贷风险防控[J].现代商业,2012,30:49-50.
[2]刘亚蕾.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李昆芳.中国民生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3.
[4]吴凡.基于产业集群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 篇4
8、商业助学贷款的借款人要求提前还款的,应提前()个工作日向贷款银行提出申请。
A.5
B.10
C.15
D.30
D9、下列关于个人住房贷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
B.自营性住房贷款也称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
C.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也称委托性住房公积金贷款
D.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追求营利,是一种政策性贷款
D10、商业助学贷款的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政策执行,原则上()。
A.上浮不超过5%
B.上浮不超过10%
C.上浮不超过20%
D.不上浮
D11、等额本息还款法是指在贷款期内每月以相等的额度平均偿还贷款本息,其中归还的本金和利息的配给比例是逐月变化的,利息逐月(),本金逐月()。
A.递增,递减
B.递增,递增
C.递减,递增
D.递减,递减
C12、以下()是不以赢利为目的,带有较强的政策性。
A.自营个人住房贷款
B.个人质押贷款
C.个人汽车消费贷款
D.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D13、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时不需要提交()。
A.自己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和复印件
B.自己的学生证或入学通知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C.担保人的资信证明
D.乡镇、民政相关部门关于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
C14、个人汽车贷款在受理和调查环节中的风险点不包括()。
A.借款申请人的主体资格不符合银行相关规定
B.借款申请人所提交的材料不真实、不合法
C.借款申请人的担保措施不足额或无效
D.审批人对借款人的资格审查不严
D15、以下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方式规定不正确的是()。
A.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采取的担保方式以质押担保为主
B.在未实现抵押登记前,普遍采取抵押加阶段性保证的方式
C.在一手房贷款中,在房屋办妥抵押登记前,一般由开发商承担阶段性保证责任
D.在二手房贷款中,一般由中介结构或担保机构承担阶段性保证的责任
A16、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对象()。
A.家庭困难的高中学生
B.家庭困难的本科学生
C.家庭困难的高职学生
D.家庭困难的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A17、等额本息还款法的特点不包括()。
A.在贷款期内每月以相等的额度平均偿还贷款本息
B.遇到利率调整及提前还款时,应根据未偿还贷款余额和剩余还款期数对公式进行调整
C.利息逐月递增,本金逐月递减
D.归还的本金和利息的配给比例是逐月变化的C18、借款人履行保证、保险责任和处理抵(质)押物后仍未能清偿的贷款属于()。
A.关注贷款
B.次级贷款
C.可疑贷款
D.损失贷款
D19、关于个人贷款的原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个人汽车贷款实行“设定担保、分类管理、特定用途”的原则
B.“设定担保”指借款人申请个人汽车贷款必须以所购汽车作为抵押
C.“分类管理”指按照贷款所购车辆种类和用途的不同,对个人汽车贷款设定 不同的贷款条件
D.“特定用途”指个人贷款专项用于借款人购买汽车,不允许挪作他用
B20、个人汽车贷款的贷款期限(含展期)不得超过()年。
A 4
B 5
C 3
D2
B21、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每笔贷款只可以展期()次,展期期限不得超过()年,展期之后全部贷款期限不得超过贷款银行规定的最长期限。
A 2;1
B1;2
C1;
1D1;0.5
C22、汽车价格,对于新车是指汽车实际成交价格与汽车生产商公布价格中的();对于二手车是指汽车实际成交价格与贷款银行认可的评估价格中的()。
A 高者;低者
B高者;高者
C低者;高者
D低者;低者
D23、个人汽车贷款的贷款额度
所购车辆为自用车的,贷款额度不超过所购汽车价格的()
A80%
B70%
C60%
D50%
A24、所购车辆为商用车的,贷款额度不得超过所购车辆价格的()
A80%
B70%
C60%
D50%
B25、所购车辆为二手车的,贷款额度不得超过借款人所购汽车价格的()
A80%
B70%
C60%
D50%
D26、贷款人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借款人需要的条件,下列不正确的是()
A借款人现金流量充足,经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B借款人业务管理规范,具有长期发展潜力
C借款人与贷款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D借款人信用状况良好,银行内部评级在A级以上
D27、关于房地产开发贷款贷后检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第一笔公司信贷类业务发生后30天内,信贷人员应进行首次检查,重点检查本笔信贷的使用情况。
B信贷人员应至少每月检查一次形成信贷资产检查报告
C当客户欠息超过60天,本金出现逾期时,信贷人员进行重点检查
D总行预警评级系统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时,信贷人员进行重点检查
B28、电汇汇款的英文缩写为(C)
A(D/D)B(M/T)C(T/T)D(T/D)
29、LIBOR:即London Interbank Offering Rate的英文简称,全称为(B)银行间同业
拆借利率
A上海B伦敦C欧洲D 美联储
30、(A)是指代收行必须在进口人付款后方能将单据交予进口人的方式。即所谓的“一手交钱,一手交单”。出口人把汇票连同货运单据交给银行托收时,指示银行只有在进口人付清货款的条件下才能交出货运单据。这种托收方式对出口人取得货款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A付款交单B承兑交单C电汇D 信汇
31、(B)指在使用远期汇票收款时,当代收行或提示行向进口人提示汇票和单据,若单据合格进口人对汇票加以承兑时,银行即凭进口人的承兑向进口人交付单据。这种托收方式只适用于远期汇票的托收,与付款交单相比,承兑人交单为进口人提供了资金融通上的方便,但出口人的风险增加了
A付款交单B承兑交单C电汇D 信汇
32、国际上最长用的信用证类型是(A)
A不可撤销信用证B 可撤销信用证C 承兑信用证D 预支信用证
33、信用证是指开证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并按期指示承诺向第三方开立的按一定金额、一定时间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其中申请人是指(B)
A出口商B进口商C受益人D 付款人
34、在贸易融资产品中适用于出口商交单前融资的是(B)
A进口押汇B打包贷款C进口代付D出口押汇
35、“汇款方式”是基于(B)进行的国际结算
A.国家信用B.商业信用C.公司信用D.银行信用
36、在结算方式中,按出口商承担风险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该是(B)。
A.付款交单托收、跟单信用证、承兑交单托收
B.跟单信用证、付款交单托收、承兑交单托收
C.跟单信用证、承兑交单托收、付款交单托收
D.承兑交单托收、付款交单托收、跟单信用证
37、进口商希望在货物售出后再付款,银行可提供的融资产品是()
A进口押汇B打包贷款C提货担保D出口押汇
A38、银行提供的融资产品(),进口商可以在货先到而单据未到的情况下提货。
A进口押汇B打包贷款C提货担保D出口押汇
C39、出口商收到国外来证,组织货流资金不够,银行可提供的融资产品()
A进口押汇B打包贷款C进口代付D出口押汇
B40、银行提供的()融资产品,出口商可以在出货后,立即获付。
()A进口押汇B打包贷款C进口代付D出口押汇
B
二、判断题
1、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均可办理国家助学贷款。
(错)
2、在所抵押的住房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并办妥抵押登记后,根据合同约定,抵押加阶段性保证人还要履行保证责任。
(错)
3、质押担保可分为动产质押和不动产质押。
(错)
4、以贷款所购车辆作抵押的,在贷款期限内,借款人须持续按照贷款银行的 定为贷款所购车辆购买指定险种的车辆保险,并在保险单中明确第一受益人为贷款银行。
(对)
5、商业助学贷款利率采用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原则上不上浮。
(对)
6、个人住房贷款的期限最长可达40年
(错)
30年
7、个人汽车贷款回收的原则是先收本、后收息,全部到期、利随本清。
(错)
8、汽车成交价格均含有各类附加税、费及保费等。
(错)
9、通常票汇方式下收款人收妥资金的的时间比使用电汇方式要短。
(错电汇是最快捷的结算方式)
10、信用证是纯单据业务,只要单据符合规定,开证行就须无条件付款,不以货物为准(对)
11、开证进口押汇的风险在于进口商品或相关产成品是否能够实现销售,确保销售款项按时回笼到我行是风险控制的关键。因此在授信环节中重点审核申请人的信用记录、经营财务状况、现金流、偿债能力等。(对)
12、进口代付期限与进口付款期限合计原则上不超过180天,超过180天须经总行国际业务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办理。(对)
13、进口代付业务到期可以展期。(错)
14、打包贷款可以展期一次,展期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对)
15、借款人的还款意愿是个人汽车贷款资金安全的根本保证。(错)
16、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是信贷资金安全,特别是个人汽车贷款资金安全的重要前提。(错)
17、商业银行对申请贷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要求其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不低于35%。(对)
三、名词解释
间客模式
直客模式
个人定期储蓄存单小额质押贷款
进口押汇
进口代付
打包贷款
出口押汇
流动资金贷款
流动资金循环贷款
贷款人受托支付
借款人自主支付
四、简答题
1、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贷款要素
2、个人汽车消费贷款贷款要素
3、国家助学贷款的贷款要素
4、个人定期储蓄存单小额质押贷款贷款要素
5、进口代付与进口押汇的区别
6、打包贷款与出口押汇的相同与区别
7、项目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
8、房地产开发贷款贷前调查包括哪三部分?其中这三部分考察的内容有哪些?
9、个人贷款业务基本流程,贷款风险分类分为哪五类?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 篇5
摘要: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信贷业务的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整体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内部管理相对滞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信贷管理方面,缺乏贯穿从货款调查到贷后管理整个信贷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信贷管理模式相对粗放,风险防范意识低,信贷风险预警不及时,难以有效支持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深入开展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贷前审查不到位;事后资金监控有待完善;对于信贷人员的管理有待强化。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应更新信贷管理理念,树立信贷风险意识;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实施信贷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实力,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银行的必然选择。在信贷管理项目前后,商业银行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全盘考虑,放眼未来,这样才能使信贷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贷前审查;资金监控;信贷人员;对策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简述
信贷业务又称为信贷资产或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所以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
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信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贷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贷为主体的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狭义的信贷通常指银行的贷款,即以银行为主体的货币资金发放行为。
由于放款脱离了银行的控制,不能按时收回本息的风险较大,所以对信贷应在遵守合同法和贷款通则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贷款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建立贷款关系,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及发放,贷后检查,贷款收回与展期,信贷制裁等制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现状
1、贷前审查不到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的投放需以市场需求作为其根本导向,因此在审核贷款发放与否,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统一的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尚未健全,信息相对于闭塞。商业银行对于申请贷款的企业或其他单位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各商业银行间也缺少一个系统完善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贷前信息的来源及对其的把握都有赖于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经验及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然而单凭个人是难以对于申报材料及受评者经营情况的好坏、发展的前景、信用等级、偿债能力等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造成商业银行在放贷时难以对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本情况有充分和深入的了解。部分商业银行也存在着对于中介机构的资信证明或相关审计报告过于信赖的情况而放松了对于企业贷款条件的审查。由于贷前缺少严格的论证,客户和项目评价质量不高,贷时的审查又流于形式,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程度不断提升,前期把关有待加强。另外,风险分析工具较少,缺乏对于信贷风险评估的定量分析,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建设落后,难以对受评对象的未来偿债能力及特定风险做出有效的评估,对于潜在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
2、事后资金监控有待完善
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商业银行“重贷轻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在贷款发放后缺乏对借款人的持续监控,加上监控能力和手段的有限,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仍流于形式,贷后监控依旧是制约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贷款使用管理的岗位,难以有效掌握贷款的实际运用情况,导致存在客户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的现象。信贷资金被挪用,甚至违规进入股市房地产等市场,对于信贷资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系带来了危及安全的不良因素。
再者,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后,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贷款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中,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信贷合作关系。同时,对于不良贷款处理的策略上,我国商业银行的普遍作法是清收,而非积极促进其转化。当借款人出现不利于还款因素时,银行往往不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帮其搞好经营以维护贷款安全,转向依靠处置抵押物或诉诸司法途径以抽出贷款。这样一来,不仅加剧了借贷方的经营困境,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不良资产变成真正的损失,不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的优化和持续运行。
3、对于信贷人员的管理有待强化
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信贷人员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信贷人员个人因素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的例子时有发生。部分基层信贷人员由于受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的限制,在贷前对于信息真实性及有效性的把握不到位,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调查资料;有些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贷款者的资质调查,或草草了事,或盲目听从借款人的自我介绍,导致信贷审查的低效率,极易造成大的信贷风险。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用人机制不健全,存在诸多弊端。
对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手段落后,在人员制约方面更侧重于对于人员的控制,激励作用不明显,信贷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特别是相当数量的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仍未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甚至有的激励措施本末倒置,不仅难以保障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顺利和持续开展,同时是以削弱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为代价。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一)更新信贷管理理念,树立信贷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是促进商业银行正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的不正确信贷管理理念得到纠正,信贷管理理念得到更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才有进一步的可能。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要认真贯彻“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的原则性规定,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自上而下改变传统的信贷思维和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信贷风险管理与提高运作效率的关系,化被动式的风险防范为内在式的主动风险防御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
(二)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
通过各部门的全力配合,对于贷款流程进行有效梳理和优化,确定涉及贷款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账户开立、授信审批、发放支付审核等的详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从制度上为信贷管理打好基础。1. 强化贷前调查。
充分运用风险分析工具和量化的标准化指标体系,按照科学的计算方法,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借贷者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有效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实现信贷风险的正确评估。在综合考虑客户守信度、财务风险度、经营风险度的基础上确定对客户的授信等级。推行严格的专家审批制度,强化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发放和支付的审核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支付审核在控制贷款资金流向方面的作用。2. 做好贷中管理。
建立健全客户信贷的档案管理机制,积极鼓励提倡信贷人员深入客户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帮助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节约财务费用,与客户建立起长期共
赢的合作关系。对于不利于还款因素的出现,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使信贷资产处于优化状态。3. 注重贷后管理。
要充分意识到贷后管理的重要性,克服“重贷轻管”的错误理念,提高对贷后管理的认识。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异化贷后跟踪管理方案,实现贷后管理的精细化。
建立起动态的监控机制,提高对客户的监测频率,变事后管理为超前管理,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监控的到位。加强对贷后管理流程中关键性风险点的检查力度,主动查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发现问题,落实好检查整改工作。
(三)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切实积极落实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内容涉及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及职业道德建设各个方面等,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防止由于个别信贷人员的个人因素而产生错误的贷款决策。
加强信贷人员的选拔工作,为信贷队伍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其活力。同时可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挑选专业的评估人员,保障评估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再者,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信贷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得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得到肯定和回报,充分调动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强化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再好再严密若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或是执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都会直接影响内控机制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在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快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改革,各部门间逐步形成权责明确、相互牵制的统一体,为内控制度的贯彻实施做好组织基础,确保内控制度落实到每个个体避免有令不行,行而不严的现象。对于违反相关内控规章制度规定的不良行为,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做出处罚决定,并做好系统内部典型负面事件的宣传以起到警戒作用,保障制度的严肃性和提高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五)强化监督职能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及完善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内控机制监管部门,对银行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实时监控,才能真正建立起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内控机制。商业银行要逐步推进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董事会、监事会的双重监管。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内控机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对于各项业务前、中、后过程进行全过程的时时监控,特别是要实现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检查向以预防为上的事前防范的转变。明确确立内部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实现稽核监督的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对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评价,并及时检查情况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沈琨.BCG矩阵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运用[J].征信,2010(1).
[2]魏晓娜.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研究[J].经济论坛,2009(22).
[3]肖杰,杜子平.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度量方法新探索[J].时代金融,2009(11).
[4]雷龙龙.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0(3).
[5]胡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探讨[J].总裁,2009(5)[6] 彭琳. 加强银行内控机制防范金融风险[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7] 张波. 银行业的双重转型与全面市场风险———以次贷危机中的花旗集团为例[J]. 金融论坛,2008(5).
[8] 田爽. 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经贸,2010(10).
[9] 杨小丽. 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几点建议———基于内部控制视角[J]. 中国集体经济,2009(30).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 篇6
信贷资产转让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发展,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规范管理,防范和控制风险,根据《民法通则》、《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和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信贷资产转让是指本行与具备贷款业务资格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者根据协议约定相互转让本外币信贷资产的业务行为。
第三条 本制度所指的社会投资者是指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二章 组织管理体系
第四条 信贷经营部门(公司金融部、个人金融部)
(一)负责贷款转让前的调查工作,整理分类并妥善保管各类调查资料和证据材料,形成调查报告。
(二)通过调查评估,初步确定贷款转让价格。必要时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与参与。
第五条 资金营运部
(一)根据本行实际情况和需求,提出业务要求,并做好联系与洽谈工作。
(二)联系对手机构,洽谈交易条件,及时反馈信息,并准备贷款转让所须材料。
(三)负责贷款转让合同的拟定。合同要素填写齐全,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
(四)定期向监管部门报送贷款转让业务报告和按季向监管部门报告报送《贷款业务统计表》。
第六条 财务会计部
(一)负责贷款转让的账务核算。
(二)负责有追索权买断资产的清分工作。
第七条 风险合规部负责贷款转让合同的合规性审核并签署意见。第八条 稽核审计部负责贷款转让业务的审计监督。
第三章 贷款转让的分类
第九条 按转让方式分类
(一)信贷资产受让业务
根据协议约定,本行从境内其他金融机构有偿转入信贷资产。在此项业务中,本行是信贷资产的受让方,其他金融机构是信贷资产的出让方。
(二)信贷资产出让业务
根据协议约定,本行向境内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者有偿转出信贷资产。在此项业务中,本行是信贷资产的出让方,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者是信贷资产的受让方。
第十条 按转让类别分类
(一)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
出让方与受让方根据协议约定,受让方购入出让方的信贷资产,并由借款人(担保人)直接向受让方履行借款合同(担保合同)项下的义务,直至清偿全部债务。
(二)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
出让方与受让方根据协议约定,在出让信贷资产的同时,与受让方约定在将来一个确定的日期,以约定价格向受让方无条件购回其出让的信贷资产。
第四章 转让条件
第十一条 本行受让信贷资产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出让方为在我国境内注册登记的金融机构法人。2.出让方具有贷款业务资格。
3.出让方应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良好的信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4.受让资产的借款人信誉良好,无拖欠银行贷款及逃废债务的不良记录。5.受让的信贷资产应为尚未到期的正常贷款且无任何瑕疵。
6.受让信贷资产的主债权和担保债权应真实和有效,依法可以转让;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无禁止转让条款,且借款合同(担保合同)中无借款人(担保人)只对出让人承担还款(担保)责任或禁止债权转让等条款。
(二)其他条件
1.买断型信贷资产受让应符合以下条件:
(1)借款人应纳入本行综合授信管理,如借款人在本行具有授信额度,则信贷资产受让后该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能超过核定的授信额度。如借款人在本行无授信额度,则需重新增加授信额度。
(2)出让方已将债权转让事宜书面通知借款人和担保人,并得到借款人和担保人同意信贷资产转让的书面确认。
2.回购型信贷资产受让应符合以下条件:
(1)出让方应具有本行核定的授信额度,且信贷资产受让后出让方占用额度不超过授信额度。
(2)出让方在本行预留经有权签字人签字并盖章的《债权转让通知书》,在出让方不履行回购义务时,本行有权将此通知书发出。
第十二条 本行出让信贷资产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信贷资产的出让,应符合本行信贷政策和贷款结构调整等相关规定。
(二)出让信贷资产的主债权和担保债权依法可以转让;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无禁止转让条款,且借款合同(担保合同)中无借款人(担保人)只对本行承担还款(担保)责任或禁止债权转让等条款。
第五章 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的期限
第十三条 回购期限应不短于一个月且不长于一年(含);对确需短于一个月,长于一年的回购业务,应说明原因。
第十四条 同一笔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如果涉及到两项(含)以上到期时间不同的信贷资产,则其回购期的上限应为最近到期的信贷资产剩余期限。
第十五条 回购到期不得以任何方式展期。
第六章 定价及其方法
第十六条 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定价
(一)在进行贷款转让前,应对拟转让贷款开展前期调查分析。前期调查分析应充分利用现有档案资料和日常管理中获得的各种有效信息。当现有信息与实际情况发生较大出入或重大变化时,应进行现场调查。
(二)可选聘中介机构对拟转让的贷款进行评估,对评估(咨询)报告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发现虚假记载、重大遗漏、误导性陈述和适用方法明显不当等问题时,应向中介机构提出书面疑义,要求其做出书面解释。
(三)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价格为转让时的转让价款,转让价款根据转让时的信贷资产本金、交易成本、出让人信誉、市场供求和风险状况等相关因素协商确定。
第十七条 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价格
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价格为转让时的转让价款和回购到期时的回购利息构成,转让价款和回购利率由转让双方根据回购期限、交易成本、出让方信誉、市场供求和风险状况等相关因素协商确定。回购到期时,出让方应根据回购合同的约定,将回购利息一次性按期支付给受让方。
第七章 建立大额贷款转让报告制度
第十八条 出让方、受让方双方均须对单份(或单笔)贷款转让合同标的金额超过5,000万元以上(含)业务,按贷款转让交割日所在月进行统计,在月后8日内向所在地银行业监管当局进行书面报告。报告内容至少包括:
(一)贷款出让方、受让方机构名称;
(二)贷款转让方式;
(三)贷款转让数额(本金)、形态;
(四)贷款转让价款;
(五)贷款转让交割日期、回购贷款日期。
第八章 建立贷款转让业务统计制度
第十九条 按季向所在地银监局统计部门报送《贷款转让业务统计表》。第二十条 准确反映贷款转让的数据和形态
严格按照相关的财务核算规定和统计制度要求,以买断方式的贷款,出让方应减少相应贷款的数据,由受让方反映相应增加贷款的数据和形态,其中有追索权买断的贷款,出让方必须同时在表外科目中列明,并按资产分类标准进行资产清分。
第九章 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一条 建立贷款转让检查监督制度,制定检查监督工作程序,规范检查监督行为。
第二十二条 检查监督部门和人员不得直接参与贷款转让处置、定价、审核和审批工作。
第二十三条 检查可采取现场检查或非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开展特定的尽职审计工作,并出具独立的尽职审计意见。
第二十四条 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干扰和阻挠检查监督人员的尽职检查监督工作,不得授意、指使和强令检查监督部门或检查监督人员故意弄虚作假和隐瞒违法违规情况,不得对尽职检查监督人员或举报人等进行打击报复。
第二十五条 对于尽职检查监督人员发现的问题,应责成相关部门和人员纠正或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并及时跟踪整改结果。
第十章 责任追究与免责
第二十六条 监审稽核部门根据尽职检查监督人员的检查结果,对贷款转让工作人员是否尽职进行初步责任认定。并报请本行责任认定部门裁定。
第二十七条 本行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并报监管部门。重大违法、违规、失职责任处理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开,接收社会监督。
第二十八条 具有以下情节的,将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
(一)自资产交易基准日至资产交割日期间,擅自处置转让资产,放弃与转让资产相关的权益,截留、隐匿或私分基准日后转让资产项下回收现金和其他资产。
(二)利用内部信息,暗箱操作,将资产处置给自己或与自己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机构或人员,非法谋取小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三)泄露本行商业秘密,获取非法利益。
(四)利用虚假拍卖、竞标、竞价和协议转让等掩盖非法处置资产行为。
(五)为达到处置目的人为制造评估结果,以及通过隐瞒重要资料或授意进行虚假评估。
(六)超越权限和违反规定程序擅自处置资产,以及未经规定程序审批同意擅自更改处置方案。
(七)未经规定程序审批同意,放弃合法权益。
(八)伪造、篡改、隐匿、毁损资产处置档案。
(九)未按照本办法规定要求尽职操作,致使资产的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值。
(十)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要求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对直接或间接干扰和阻挠尽职检查监督人员的尽职检查监督工作,故意隐瞒违法违规和失职该职行为,或对尽职检查监督人员或举报人等进行打击报复的机构和人员,应认定并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条 尽职检查监督人员在检查监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营私舞弊的,应认定并依法、依规从严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一条 尽职检查监督和责任认定,有充分证据表明,贷款转让工作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本办法规定勤勉尽职地履行了职责,贷款转让一旦出现问题,可视情况免除相关责任。
信贷资产转让操作流程
一、流程图
(一)买断型信贷资产受让业务
(二)买断型信贷资产出让业务
(三)信贷资产回购(买入)流程图
(四)信贷资产回购(卖出)流程图
二、流程说明
(一)买断型信贷资产受让业务 1.受理
信贷资产买入业务由资金运营部提出申请,报行长室审批后实施;或出让方主动提出,资金营运部受理。
2.资料初审
(1)出让方资格审查
具体详见第十一条
(一)、(二)款。
(2)出让方提交材料
a.出让方经年检的营业执照和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复印件。b.出让方具有贷款业务资格的证明。c.《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申请书》原件。
d.拟转让信贷资产的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和抵/质押权利凭证等相关文件副本或复印件。
e.由借款人和担保人向出让方出具的同意信贷资产转让确认函原件。f.本行要求的其他材料。(3)初步审查
资金营运部收到出让方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对出让方提交材料的完整性和合法性进行初审。如发现原借款合同或保证(抵/质押)合同中有不符合本行要求和对本行不利的条款,需要求出让方与借款人(担保人)签订补充合同,出让方应取得借款人(担保人)的同意,并向本行提交借款人(担保人)同意签署补充合同的确认函;若出让方不能取得借款人(担保人)的同意,本行将不能受理出让方提出的信贷资产转让申请。
初审合格以后,资金营运部将上述材料及相关资料提交信贷经营部门(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业务部),并附列《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内部移交清单》。
3.调查评价
调查评价工作由总行信贷经营部门负责。
12(1)信贷经营部门(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业务部)在收到信贷管理部提交的材料后,首先审查是否符合以下条件:
a.受让资产项下的借款人信誉良好,无拖欠银行贷款及逃废债务的不良记录。
b.受让的信贷资产应为尚未到期、按期付息的正常贷款且无任何瑕疵。(2)如借款人已具有本行核定的授信额度,且信贷资产受让后该借款人的占用额度不超过核定的授信总额,则该笔转让业务不做客户评价;如借款人具有授信额度但额度不足并确须追加的,要按拟追加后授信额度的审批权限报有权审批行审批;如借款人无本行核定的授信额度,需首先对借款人进行客户评价和额度审批。
(3)对于符合以上条件的拟受让信贷资产,由信贷经营部门(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业务部)按照本行现行的信贷业务管理办法进行调查评价,形成评价报告。
(4)信贷经营部门(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业务部)完成评价报告后,由资金营运部会同信贷经营等部门,综合考虑本行资金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等相关因素,提出受让资产的价格建议并由贷款审查委员会审议后,由资金营运部与出让方充分协商,确定双方可接受的拟转让价格。
(5)资金营运部提出《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申请报告》,组织报批材料。4.审批
按照总行规定的权限审批。5.转让(1)签约
a.资金营运部收到总行批准文件后,在签订转让合同前,就原借款合同及保证(抵/质押)合同中不符合本行要求及对本行不利的条款,应要求出让方与借款人(担保人)签订补充合同,消除不利因素。
b.风险合规部审核通过后,资金营运部与出让方签订《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合同》,并由双方有权签字人签字,加盖公章。合同文本采用总行规定的统一格式。
c.在信贷资产转让合同签订当日,由出让方向借款人、担保人发出《债权转让通知书》。
(2)借款合同及相关权利凭证移交
a.信贷资产转让合同签订当日,出让方将转让信贷资产项下的借款合同正本、保证(抵/质押)合同正本、抵/质押权利凭证正本、借款借据正本和借款人、担保人签署同意的债权转让通知书回执原件等相关文件交本行资金营运部收执,并填写《信贷资产转让标的清单》。
b.资金营运部将上述材料移交信贷经营部门,并在《信贷资产转让标的清单》上签字确认,信贷经营部门对上述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c.抵、质押担保项下的信贷资产,需由信贷业务经营部门办理受让信贷资产抵、质押变更登记手续并将变更后的抵/质押权利凭证移交财务会计部保管。
(3)借款人开户
信贷经营部门向会计部门提供要求借款人开立贷款账户的通知书,并提供包括贷款本金、利率、期限、起息日和计息积数等相关信息在内的贷款资料,作为会计部门开立贷款账户的依据;信贷经营部门客户经理协助借款人在本行开立贷款账户。
(4)转让价款划拨
资金营运部在本行办妥上述文件移交、变更登记手续及借款人开户等程序后,出具《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转让价款划拨通知单》(一式四联),一联由计财部门留存,一联由信贷经营部门留存,一联由资金营运部留存,一联连同《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合同》送会计柜台,作为转让价款划拨的依据,由会计结算部门办理划款手续。
6.贷后管理
(1)信贷资产转让后,借款人(担保人)必须按照原借款(担保)合同及补充合同向本行履行原借款(担保)合同及补充合同项下所有义务,本行享有原借款(担保)合同及补充合同项下债权人的全部权利。
(2)信贷资产转让后执行《江苏宜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贷后管理 14 办法》。
(二)买断型信贷资产出让业务 1.提出贷款转让申请
资金营运部根据本行经营和管理情况、信贷政策和贷款结构调整的需要,提出贷款转让申请。
2.资产出让报批
资金营运部会同信贷经营部门对拟出让的信贷资产,综合考虑本行资金成本、市场供求状况等相关因素,提出拟出让的信贷资产的价格建议并由行领导审核批准。
3.转让
(1)总行批准出让信贷资产后,由资金营运部与交易对手进行商洽,达成出让信贷资产的意向。
(2)信贷经营部门向借款人(担保人)发出《信贷资产转让通知书》,取得借款人(担保人)签署的回执。
(3)若受让方提出本行与借款人(担保人)签订的借款合同(担保合同)有法律问题,并提出签订补充合同的要求,信贷经营部门在征求风险合规部意见后答复,确实需要本行与借款人(担保人)签订补充协议的,经协商后本行与其签订《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同意签署补充合同确认函》。
4、签约
(1)资金营运部与受让方签订《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合同》,并由双方有权签字人签字、加盖公章。合同文本可参照本行规定的格式。若为非标准格式合同,应报风险合规部审核后执行。
(2)在信贷资产转让合同签订当日,本行应向借款人、担保人发出《信贷资产债权转让通知书》。
(3)借款合同及相关权利凭证移交
签约后,资金营运部负责借款合同及相关权利凭证的移交工作。
a.本行将转让信贷资产项下的借款合同正本、保证(抵/质押)合同正本、15 抵/质押权利凭证正本、借款借据正本和借款人、担保人签署同意的《信贷资产债权转让通知书》回执原件等相关文件交受让方收执,并附信贷资产转让标的清单。
b.抵、质押担保项下的信贷资产,信贷经营部门协助受让方办理出让信贷资产的抵、质押变更登记手续,办妥后通知机构业务部门。
5、收款及后续手续
办妥签约及有关文件移交后,由资金营运部负责按照合同约定敦促受让方支付受让价款,由会计结算部门办理收款手续。资金营运部负责登记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台账,信贷经营部门负责调整借款人授信额度及销记信贷台账。
(三)信贷资产回购(买入)
1.申请
由出让方提出授信申请和资产转让回购申请书并提供相应的信贷资产转让的资料,资金营运部交易员进行市场分析,是否买入信贷资产由资金运营部提出申请买入计划,报行长室审批。
2.审批
与交易对手洽谈,填制交易审批单,进行逐级审批。3.签订协议
双方签订《信贷资产转让回购协议》,《信贷资产转让回购协议》以出让方与债务人、担保人签订的债务合同、保证(抵质押)合同为基础。
4.账务处理
(1)清算中心审核协议内容与划款凭证,无误后进行账务处理。(2)回购日,出让方计算应付受让方利息,并将转让价款及应付受让方利息划入受让方指定账户,履行回购义务。
5.资料归档
出让方的营业执照、代码证、金融许可证、税务登记证、法人身份证;转出标的借款借据、借款合同、保证或抵押、质押合同、借款单位的营业执照、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有效的贷款卡、法人身份证如是复印件需加盖出让方公章后作 16 为协议的附件归档留底。
(四)信贷资产回购(卖出)业务 1.业务规划
根据交易员的市场分析,是否转让信贷资产由资金运营部提出申请转让计划,报行长室审批。
2.申请
提出授信申请和回购申请,并将有关信贷资产资料交予受让方,经受让方同意后方可进行资产的转让。
3.签订协议
资金营运部交易员事先拟定协议,经审核和审批后,交受让方进行确认,协议确认后,双方签订正式协议,由交易员整理信贷资产的相关资料,复核员进行审核,移交受让方。
4.账务处理
(1)交易员应及时督促受让方办理资金汇划业务,清算中心核实资金到账,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2)回购到期后,由交易员填制还款凭证,经逐级审批,交清算中心进行账务处理,受让方接到款项后,将贷款资料进行归还。
5.资料归档
信贷资产回购业务由资金运营部建立相应的台账进行登记管理,资料由资金运营部归档留存。
三、管理文件
(一)合规文件
1.民法通则 2.商业银行法
3.江苏省银监局《关于加强银行业贷款转让业务管理的通知》 4.中国人民银行关于2004年金融统计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 5.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
(二)记录清单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 篇7
1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
1.1 初步发展阶段
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初步发展阶段。1978年后,伴随着改革的深化,房产、医疗等大额支出项目不再实行公费制,居民一次性支出大大增加了,使得很多居民出现了暂时性的货币短缺,产生了消费信贷的需求。但这个时期消费信贷主要在住房这一很小的范围内发展[1]。
1.2 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是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以后,国内经济面临着两个困境: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需通过消费拉动经济;二是伴随着国内生产力的提升,需扩大消费缓解供求矛盾。为解决问题,从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始,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加快发展消费信贷,各商业银行接连不断的推出住房消费贷、汽车消费贷、耐用消费品贷、高等教育助学贷、旅游消费贷、信用卡等多种消费信贷品种, 消费信贷呈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
2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2.1 消费信贷规模增长迅速
1997年以来,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截至2012年末,中国人民银行所统计的全国消费信贷余额已达到10.44万亿元,比1997年末增长了600倍左右,消费信贷占金融机构信贷余额比例达到16.42%。 所占贷款比例也从1997年只占信贷总量的0.23%发展到了2010年的15.66%。
2.2 消费信贷结构多元化
消费信贷的结构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在贷款品种方面从原有的住房扩展到汽车、助学、医疗、旅游、耐用品和信用卡等多个领域;在期限方面也实现了从1年以内的短期拓展到30年以内的中长期;同时从贷款保证方式方面,保险贷款合作方式也有了有较大幅度上升。
2.3 消费信贷发展不均衡
一是结构发展不均衡。在贷款品种方面,住房信贷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消费信贷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东部与西部之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之间。
2.4 消费信贷对经济的影响还有待加强
在经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消费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平均为30%~50%,其中,美国为70%左右,德国为60%左右,而我国,在2013年末,消费信贷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仅为18.05%。
3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3.1信用制度对于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
我国信用制度尚不健全,有统计表明,我国每年因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近6 000亿元[3]。其一,信用信息采集、使用的非市场化。在我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提供的个人信息只有贷款信息和信用卡信息,信息质量和时效性完全取决于报送信息的银行。其二,信用信息采集面狭窄。在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大量的个人资信调查与评估机构为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提供支持,而我国,受限于信用体系,信用信息的采集主体仅限于商业银行。其三,信用评级制度没有建立。目前,人民银行的信用数据库只是单纯地将客户信用信息罗利,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打分机制,使得同一客户在不同的商业银行申请消费信贷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3.2 法律制度建设落后,影响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 发展
一是影响信用体系建设。目前,人民银行在征信中所具体依据的是其颁布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了个人数据库的性质,对个人信用信息的保密原则以及采集方法。而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保密义务,这使得商业银行向人行开放信用信息数据的范围及操作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二是影响了贷款抵押物的处理。目前,商业银行绝大部分的消费信贷仍然是需要抵押物的,如房产贷款。从国际情况来看,一旦借款人出现贷款违约,抵押物被封存拍卖是一个正常程序的履行。而在我国实践中,司法机关处理抵押房屋时,为保证抵押人的居住权而忽视抵押权人的抵押权等现象严重。此外,我国担保机构缺乏,《担保法》中多涉及公司贷款的担保行为,应用于消费信贷业务则操作性不强。三是影响了贷款资产证券化等规避风险手段的开展。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展缓慢,阻碍了商业银行风险的规避。
4 促进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途径
4.1 完善信用体系
完善、有效的信用体系,将极大地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提升社会的信用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完善信用体系的意义重大。完善信用体系采取的措施:
4.1.1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信用信息。一是采取有偿方式调动信用信息主体的积极性。信用信息作为一种资源,理应具有一定的货币价值,信用信息的汇集者及使用者均应就信用信息的供给及使用定义价格,调动参与方的积极性,扩大市场方式对于信用信息的调节。二是引入更多参与主体。只有参与者众多才可以活跃市场,同时,参与者的众多意味着诚信意识被普遍接受,会极大地调动整个社会对于信用的重视程度,提升信用违规的成本,加大对于信用违规的处罚力度。
4.1.2拓宽信用信息征集渠道。完善信用体系的首要目标就是拓宽信用信息的征集渠道,将银行、金融公司、小贷、典当、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与司法、税务的信用信息结合。
4.1.3建立统一的信用评分机制。建立统一的信用评分机制,既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操作,也使得个体有效的了解自身的信用等级,方便信用申请。
4.1.4建立健全信用惩罚通报机制。在建立信用数据库时,最为基本的应当就被记录个体的联系方式和地址进行记录,方便将其个人的不良记录进行通报。期五, 健全个人失信惩戒制度。对于有违约行为的个体,应实行全社会共同监督,联合制裁的措施,提高违约者的成本,促进全社会信用观念的提高。
4.2 完善法律体系
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消费信用顺利健康发展的保证, 这方面可以多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目前, 我国需在以下方面对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一是修改现行法律法规,保障信用体系建立。二是建立层次性的法律体系,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健全消费信贷的法律体系,实现消费信贷的契约化、规范化,确保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用履约关系能够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以保障消费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
5 结语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律防范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指在信贷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使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造成银行贷款本金、利息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过程做一个基本的简单描述:商业银行直接向社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信贷行为的发生和终结之间存在一个时间间隔,贷出货币与清偿行为始终有时间差,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借贷的资金可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发挥原来预期的效用,不能正常周转或者借贷人在主观上不愿偿还贷款,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现状
1.系统性风险
从银行业整体的情况来看,贷款集中度较高是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这种高度集中的贷款结构不但不利于化解银行自身的系统性风险,还会对宏观调控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银行贷款呈现出向大城市、大行业、大客户集中的趋势,每一层的集中都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断提升。从贷款的地区来看,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了经济发达的城区,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这种情况将加剧区域经济结构的失衡,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信贷风险在政治层面上更进一步提升。从贷款投向的行业来看,不合理的结构性特征依然延续,新增贷款仍主要流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等;从贷款的客户来看,各金融机构都把信贷投放的重点集中于大型企业集团,对某些企业往往是多家银行多头授信、多方贷款。
2.流动性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中定期存款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中长期贷款在各项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却不断升高,这种变化趋势导致了银行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从而加大了流动性风险。从存款的角度来看,储蓄存款的比例变动和增速变动都不利于金融机构的资金储备;从贷款的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1993年以来短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呈下降走势,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则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998年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综合存贷款两方的情况,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的现象日益突出。目前商业行的中长期贷款和中长期存款之比基本在140%左右或更高,超过了120%的流动性监管指标。
3.政策性风险
近几年,国家重点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增长过快的现象进行了宏观调控。实施宏观调控所带来的政策性风险又令商业银行已有的系统性风险更加显性化,在贷款较为集中且受到宏观调控影响的行业或企业,商业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于过热行业或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而言,如果在已投入前期资金之后对其行调控或收紧,银行就极有可能形成新的不良资产,从而成经济紧缩的风险承担者。以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房地产行业为例,其投资资金中除20~30%的比例为企业自有资金之外,其余的均来自银行贷款。当上述过热行业被纳入宏观调控的实施领域时,许多停建或缓建的大型项目使银行早期投入的资金很有可能成为不良资产。
4.法律性风险
商业银行业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促成了信贷业等高利润产业的出现。但是,高利润必定伴随着高风险,为了防范风险,《商业银行法》第39条规定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的强制规定。即使由此强制性的规定,但商业银行追求高利润的初衷不会改变,商业银行业的高风险的特点也无法彻底的根除。而在现阶段,信贷产品仍是商业银行获取高利润的主要产品之一,这意味着信贷业务的风险防控对于商业银行整体的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一般认为,风险是一种损失的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可测性、不利性,以及和收益的对称性。商业银行的信贷广义的含义是指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狭义的含义仅指放款业务。放款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吸收的资金按照一定的利率、期限,向需要资金的客户发放贷款的活动。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因素,可分为市场、政策、银行管理、企业经营、贷款定价等方面。从这些形成风险的因素入手,可以对信贷风险的产生进行一些分析。
1.政策和市场的原因
市场和政策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很难把握的。一项经济政策的出台都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但市场反应又往往变幻莫测。一般情况下,银行比较难于对经济政策及导向进行充分地研究分析,市场预测能力不强,因而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经济政策导向、市场动态和风险变化趋势,所以,银行贷款出现风险也不足为奇,如果发生行业性危机,更会波及到银行贷款投向的选择和结构的调整。
2.银行管理和经营的原因
社会上各种经济风险向商业银行集中,要求商业银行具有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消除、控制、转移风险的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也在很大程度上与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有关:一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重业务发展而轻风险防控,忽视安全性,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为业务的发展让位;二是银行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权责对等的管理机制,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很难分清责任,更谈不上追究责任,另一方面对责任的处罚乏力,处罚力度小,没有威慑力;三是与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关。近几年来,许多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当市场略有变化,营销出现困难时,资金运转立即受阻,偿债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风险势必会在相当程度上转嫁给银行。
3.贷款定价机制方面的原因
缺少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是造成贷款过于集中的原因之一。在经营利润与资产质量的双重压力下,银行竞相为发达城市、前景好的行业和资信良好的大客户提供贷款,对其他贷款的审批则非常谨慎,于是造成了整体“信贷集中”和局部“银行惜贷”并存的现象。
nlc202309041215
4.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缺少关注
商业银行一般在具体的信贷业务经营中,仅仅关注单个企业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把审查重点集中在财务报表和现金流方面,对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缺乏关注,商业银行在领会窗口指导时,缺少全面的分析和判断,甚至忽略窗口指导发布出来的很多重要信息;对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景气监测系统应用较少,没有建立行业信贷风险监测及分析制度,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和预测重点贷款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因而不能及时有效地规避和减少行业信贷风险。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的法律性防范建议
1.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
信贷风险存在于信贷业务流程的始终,作为借贷合同中的债权人,商业银行对于借款人资信状况的审查是毋庸置疑的。合同法上虽然设置了债权人代位权、撤销权,但由于实行这些措施也有一些条件限制,真正实行起来并非易事,这就使得债权的实现仍然缺乏足够的保障,因此做好贷前严格审查和贷后妥善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摒除。
2.明确合同条款中的违约责任
合同中违约责任的约定不仅体现了公平、对等的原则,还保护了由于合同一方当事人违背诚信原则而受到损失的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在商业银行与借款人鉴定合同时,明确合同条款中的违约责任、重要条款以及其他容易产生争议的条款进行释明,有利于防范因合同履行不能或者履行瑕疵所引起风险。通常应当约定以下条款:
第一,贷款人如系本身责任不按借款合同规定支付贷款,给借款人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贷款人应负责违约责任。
第二,借款人如未按借款合同规定使用贷款,一经发现,贷款人有权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并对挪用贷款部分在原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加收罚息。
第三,借款人如不按期付息还本,或有其它违约行为,贷款人有权停止贷款,并要求借款人提前归还已贷的本息。贷款人有权借助司法程序从借款人在任何银行开立的账户内扣收,并从过期之日起,对逾期贷款部分按借款利率加收利息。
第四,借款人如不按期付息还本,贷款人有权委托某拍卖公司拍卖或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变卖抵押物,用于抵偿贷款本息,若有不足抵偿部分贷款人仍有权向借款人追偿,直至借款人还清贷款人全部贷款本息为止。
3.利用《物权法》积极防范担保风险
信贷按照保障不同,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物权法》的颁布实施,规范了担保物权,保障了担保贷款的偿还。对于信贷风险的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好《物权法》,有针对性地防范担保风险。
4.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以法律手段维护信用安全
加强贷款人信用体系建设,对符合贷款条件并且申请贷款的客户进行诚信调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该客户的信用等级,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客户信用状况、道德水平及经济情况,并持续跟踪、及时更新。信贷部门事前审批贷款的时候要以信用档案为基础,综合考查贷款项目的风险性、市场发展前景及贷款回笼等因素来确定是否发放贷款、贷款数目、贷款利率和期限。事中要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贷款客户按审批用途使用信贷资金,防范违规使用贷款的事件发生;事后将贷款回笼和项目发展情况载入客户个人信用档案,调整其信用等级;同时开展有关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识讲座,提高客户的信用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在信贷机构内设立一个法务部门,专门负责对骗取贷款、违规使用贷款、恶意拖欠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收集证据,追缴欠款,在一定情况下,寻求司法帮助,以法律为武器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5.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和制度,从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的细致规定
(1)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制度。为了使各项货款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上级行要定期对支行的下户情况进行检查、对信贷档案情况进行检查、对总、分行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上级行的主管领导定期下户进行贷后检查制度。其目的在于在全行树立重视和切实落实贷后检查的理念,使上级行对信贷真实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弥补目前同一信贷工作人员既做贷前调查人,又做贷后检查的岗位设置上的不足,弥补管理上的漏洞,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信贷人员法律和风险意识淡泊。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致使贷款失去“法律保护”,出现问题往往是层层袒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加强法律知识培训。
(3)指定上级行贷后直查制度。每年定期集中组织人员由上级行对支行有贷企业进行直接贷后检查。
(4)制定分行贷后直查制度。明确贷后直查的内容、方法、步骤,使分行下户现场贷后检查规范化、制度化。
(5)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没有按照要求执行信贷制度的支行,根据银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责任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从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和管理法律风险。除了商业银行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以外,商业银行风险的法律性防范和控制都是专业性极强的操作问题。从银行的投资、上市、合同管理到知识产权,都是一个个具体的法律问题,需要专业的法律判断。所以,本文论及的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不是完全从法律方面来看待,而是重点从管理角度着眼的。
单纯从商业银行商业风险管理的角度而言,风险的法律性防范和控制是一种成本低、收益高的活动。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风险环境逐步建立起信贷风险的法律性防范和管理体系,并不断积累经验,培育自身的风险敏感度,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并提高自身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l]剃立峰.《宏观金融风验》.金融出版社,2003年
[2]酣太峰,郊文堂,王建梅.《金融业务风险及其臂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005年
[3]杨立新,粱清.《细说物权法新概念与新规则》.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4]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5]蔡玉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财经信息》,2004年第4期
[6]杨有振,王月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经济科学》,2006年第12期
[7]王来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济南金融》,2004年第12期
[8]何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中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金融与保险》,2003年第9期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08-01
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09-05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10-21
2018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基本流程05-28
商业银行信贷探究10-25
商业银行信贷试题01-15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10-17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05-20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探究06-10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