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探究

2024-10-25

商业银行信贷探究(精选11篇)

商业银行信贷探究 篇1

信贷风险, 主要是指银行贷放出去的款项, 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而形成逾期、呆滞或呆账, 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管理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贷风险, 确保金融安全, 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近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 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上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然而,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经营管理的授权操作与内控自律制度建设的严重不协调, 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和行为偏差, 以致信贷资产不良率还处于高位运行。在金融不断对外开放的今天, 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便成了银行能否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自中国银行率先在香港上市以来,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外, 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成功实现了海内外公开上市, 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银行净利润逐年递增, 呈现出极好的发展态势。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 对整个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 其庞大的不良资产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 成为阻碍其未来发展的潜在因素。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 除农业银行外, 另外三大银行从2004年起无论在不良资产额还是在不良资产率上都大大地降低, 信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然而,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 不良资产率的下降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是减少分子, 即减少不良资产额;二是扩大分母, 即增加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而减少不良资产额的实现又主要是靠国家的贡献, 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注资扶持, 把本应该由银行自身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国家的负担。银行在获得国家的资助后为获得更多的利润而进一步扩大贷款额, 如中国农业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逐年递增, 可不良资产率始终处于高位。由此可见,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家的帮助下实现的。从短期看, 它达到了银监会的财务指标, 但从长期看这种做法不可取。 (表1)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

并不是说银行零风险就是对银行最有利的结果。如果单从银行的安全性原则上考虑, 不进行任何信贷业务便没有任何的信贷风险, 可这并不符合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原则, 无法使银行继续生存下去。因此, 无论对于哪个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都是必然存在的。总的来说, 信贷风险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 来自银行自身方面的原因。

长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各类银行组织保持长期成功的关键, 在西方发达国家,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比较成熟, 尤其在信用风险分析定量研究中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并向前发展。但是相比之下,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只是刚刚起步,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特别是作为核心的信用风险分析和度量仍处于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 远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对资产安全性测度的要求。

(二) 来自企业方面的因素。

由于我国的信贷业务主要还是面向企业, 个人信贷的业务比例比较小。因此, 本文讨论的主要还是关于企业方面的因素。企业在其贷款申请材料中有可能故意隐瞒甚至谎报其投资项目的风险信息, 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贷款, 这么做很可能使得银行的贷款投向风险很高的项目。而商业银行若不能力争获取详尽的资料、及时的信息, 就不能排除或尽量减少贷款决策潜伏的风险, 使其造成信贷损失。

(单位:百万元)

资料来源:2002~2006年四大国有银行公司年报

(三) 其他方面的因素。

主要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产业政策结构的调整、政府干预, 等等。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 如果企业经营不善, 则直接影响到其资金的周转, 也将无力偿还银行的借款。政府干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出于本位主义的角度片面地追求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争贷款、争投资、争项目, 运用各种手段乃至是行政手段来寻求银行的信贷支持, 银行被迫执行“行政贷款”、“条子贷款”, 这些贷款往往无法收回形成滞账、呆账, 甚至在银行依法追缴贷款的过程中, 一些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干涉司法程序, 导致银行贷款无法追回。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贷款风险识别系统, 是指利用各种风险识别手段, 对贷款作定性分析。

2、贷款风险量化分析系统, 是指对每笔贷款风险度的大小进行确定。这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最为关键的步骤。对各种无异常贷款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可以参考“巴塞尔协议”提出的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或《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资本成分和资产风险权数暂时规定》, 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管指标》中关于贷款风险权重等项比例指标的规定。尽管这些规定是针对资本充足性而言, 但对贷款风险量化分析亦有参考价值。资本充足率为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 其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资本总额/∑{i类资产 (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等值之和) ×相应的风险权重}

表外项目的资产等值=表外项目金额×信用换算系数

同时, 要利用风险估计的各种手段, 对贷款风险随时进行估计和监测, 随时掌握风险发生的动向。

3、贷款风险预警系统, 是指通过借款人财务报表资料来获取信息,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4、贷款风险处理系统, 是指以贷款风险量化分析和预警系统为依据, 针对各种贷款风险, 采取预防、回避、分散、抑制、转移等手段, 使贷款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摘要:信贷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本文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的研究, 分析其信贷风险的成因, 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春峰等.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 (9) .

[2]周小和.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J].浙江学刊.2004 (1) .

[3]李海峰, 韩晓薇.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机制的探讨[J].经济与金融.2006 (9) .

[4]刘胜军, 王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2008 (7) .

[5]冯懃,章科燕.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探究—构建股权激励制度[J].北方经济.2008 (2) .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息不对称

一、引言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国际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全球化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此时,商业银行的主要对象逐渐由国内扩大到国际,并在其中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根据这一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也存在着各种风险,这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正常运作,所以商业银行必须要及时的、预见性的发现存在在其中的风险,并且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商业银行信贷的质量,从提高信贷的管理,促使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朝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并没有较高的风险意识,以致于信贷资产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问题,其主要体现就是在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些资产由于长期累积,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很大的压力,使其盈利状况并不明显,甚至阻碍了我国金融事业的有效发展。下面主要介绍了信贷风险存在的成因,以供大家参考。

二、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中的体现

过去,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中,各个企业可以通过自由竞争而占有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如今,由于信息经济学的诞生,提出了与上述观点相反的观点。从信息经济学中可以看出,在实际市场经济中,市场经济信息存在着不对称性,这种情况就使得市场价格体制不再成为市场均衡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从而导致了市场信息的拥有者具有更大的权利,可以以谋取更大利益为主要目的而使对方受到较大的损害,而这一行为从理论的角度上来看就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市场中存在着这一种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所以当企业在其中自由竞争也不可能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所以要想保证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不仅需要拥有良好的产品,更需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例如在旧货市场中,买卖双方都想获得更大的利益,买方想要以低廉的价格收购自己想要的产品,而卖方想要通过自己的产品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就会导致市场中次货过于泛滥,以致于旧货市场逐渐消退。正因为始终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导致了买卖双方无法相互取得信任,这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于旧货市场,在商业银行中同样也存在。

根据研究表明,金融行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只有当金融事业稳定发展时,才会有更多的人将剩余的资金进行储蓄,然后为其他的贷款人作为投资所用,从而使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商业银行与人们实行贷款交易的股凑恶化那个中,由于双方的市场信息存在不对称性,这就很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从而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资金。

三、减少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的建议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指企业应将其资产处置、财务状况、风险等方面的信息按照法规要求向金融监管机构、投资者、债权人或社会公众进行报告或公示。首先必须要建立起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信息披露统一,要求报表的统一设计,达到统一指标口径。其次,金融监管部门对债务人信息披露的监管,把打击欺诈放到重要地位。企业的信息披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披露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不良资产的处置和承担方式、企业内控机制建立健全的情况等;二是借助社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和有关信息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进行披露和报告,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公开程度;三是要着重披露与主要业务风险有关的指标及其变化情况,以保证对资金应用的公开、公正和公平。

2.改进信贷风险等级评定制度

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其次,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对编造假报表、提供假信息谋求利益的交易者给以严惩。尽快将国会计标准与国际接轨,使会计信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建立公开企业数据库,使商业银行能方便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信息。加强会计、审计、企业信用评级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对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和信用评级报告的公司、机构严加处理,对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以保障商业银行所获信息的真实性。

四、结束语

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过程中出现风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银行与企业或个人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从而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积压,给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带来不利条件。上述主要分析了因信息的不对称为引起的各种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案,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王 静 张丹岚: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6).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探究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

信贷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 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目前贷款仍然是银行的主要效益来源之一, 如何在拓展业务的同时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直面这一课题, 关键是要识别信贷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 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有效控制。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主要风险及成因

客户没有归还到期贷款, 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不想归还, 另一种是不能归还;随着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更多的不良贷款将主要来自客户投资失败、经营亏损和破产倒闭等原因。银行对客户授信面临着如下风险:

(一) 市场风险

市场行情变化影响企业生产而导致的信贷风险。加入世贸后, 关税将进一步降低, 企业不仅要与国内厂家竞争, 还要应对国外厂家的竞争;出口国外的产品, 还可能面临来自“农残”、配额、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的限制。此外,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面临着系统性风险, 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 很多企业贸易链条断裂, 销售急剧下降。

(二) 技术风险

企业因机制原因, 主观上害怕失败承担责任而不敢技术创新, 客观上积累较少, 科研资金不足, 无法及时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从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技术风险的另一种表现是技术进步引起的设备贬值, 一方面, 企业资产快速贬值;另一方面, 由于折旧摊销和财务费用过高, 企业成本较高, 难以和新的竞争者抗衡。

(三) 投资风险

经济学上有一个“自由现金”理论, 一个企业的现金流量越大, 越容易投资没有效益的项目。特别是银行盲目跟进, 不断为其提供流动性, 更助长其头脑发热, 容易乱上项目, 最终导致银行掉进“套牢”的陷阱。

(四) 经营战略风险

中国很多企业存在着“好大”、“急功近利”经营理念, 盲目扩张, 跨行业投资, 多元化经营, 热衷“第一”;较少从企业实际出发, 企业主营业务不突出, 主导产品缺乏竞争力;持续、稳健经营、打造百年老店的意识难以一直贯之。纵观众多上市公司, 很多企业劣变的原因莫不如此。

(五) 政策风险

企业的资金投入和管理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预期不适应而形成的信贷风险。税率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会牵制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法规会影响它的获利能力;严格的安全或污染控制规则可能会增加某些企业业务的成本。国家宏观调控也可能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汇率、利率变动以及银根紧缩, 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六) 道德风险

有的企业会计报表不真实, 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假账案件, 给银行信贷资金带来巨大的风险。部分国有企业将银行的贷款看成是国家的, 借了就不想还, 或借转制之机, 以假破产、兼并、租赁、承包等之名, 逃废银行债务;而新兴的民营企业则存在资本金实力不足、资信情况不透明、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不规范、信用程度低下等问题, 频频发生骗贷案件, 给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 现有组织架构易导致决策失误

由于客户经理全能化, 存款、贷款、中间业务集于一身, 工作任务重而繁杂, 精力不够;且分散在各个网点, 行业信息掌握不充分, 专业判断能力有限, 无法对授信客户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 其调查报告无法全面反映客户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 信贷审批决策得不到充分支撑。

(二) 支撑信贷决策的信息系统功能不全

在信息管理方面, 银行分散搜集整理的多, 专门机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少;单个客户分析多, 行业调查分析的少。在信息的传递渠道上反映为前台信贷业务人员向中、后台管理人员单向、分离的信息传递方式, 中、后台风险管理部门对前台业务部门缺乏“事前”的业务指导。

(三) 考核机制制度未能完全落实

银行内部在下达经营指标时除利润外还有存款、贷款等多项指标, 由于信贷风险的潜在性、滞后性, 信贷经营部门在考核指标的驱动下, 难免存在为争存款、争市场份额、完成利润指标而放松信贷要求的情况。贷前调查不够深入, 贷时审查不严, 贷后管理不力。

(四) 健康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成熟

目前, 我国虽然建立了信贷征信系统、大客户零售业务风险预警系统, 但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严重, 它直接给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三、银行控制信贷业务风险对策及建议

对于上述种种信用风险及银行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和防范, 商业银行应积极培育健康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提高其收集、加工与运用信息的能力, 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一) 加强信贷市场研究, 培育优质信贷客户群体

银行要加强信贷市场研究, 做好存量客户和目标客户的结合, 瞄准目标客户, 精心培育相互信赖、相互依存的高效信贷客户群体, 加强对行业垄断客户、基础设施项目、外资企业、绩优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的服务, 走质量效益之路, 培育良好的信贷载体, 确保增量贷款的有效配置, 以实现信贷经营增长方式的转变, 这是规避信贷风险的根本措施。

(二) 强化尽职调查, 规避贷款决策失误风险

银行要强化对借款人真实还款能力和风险的考查。对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和借款用途及风险进行了解、分析, 主动设计与借款人需求相适应的信贷产品, 并通过了解借款人的业务, 识别贷款期间的潜在风险, 对借款人的经营、管理、财务、行业和环境等状况进行尽职的分析;在有效预期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主动、持续性地开展业务。

(三) 着力对集团客户风险分析, 完善统一授信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单一授信客户将逐步被集团客户所取代。银行要更新观念, 提高对集团性客户风险的认识, 准确把握集团性客户的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 分析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集团性客户的市场形势、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注册资本到位情况的分析。

(四) 建立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计量跟踪信用风险, 建立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银监会、人民银行、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征信公司和评级公司为辅助的征信、评级架构。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 发挥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

(五) 加强政策分析和经济形势研究, 促进银行信贷经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 篇4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过程做一个基本的简单描述:商业银行直接向社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信贷行为的发生和终结之间存在一个时间间隔,贷出货币与清偿行为始终有时间差,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借贷的资金可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发挥原来预期的效用,不能正常周转或者借贷人在主观上不愿偿还贷款,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目前状况

1.系统性风险

从银行业整体的情况来看,贷款集中度较高是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这种高度集中的贷款结构不但不利于化解银行自身的系统性风险,还会对宏观调控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银行贷款呈现出向大城市、大行业、大客户集中的趋势,每一层的集中都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断提升。从贷款的地区来看,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了经济发达的城区,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这种情况将加剧区域经济结构的失衡,带来一系列社会理由,使得信贷风险在政治层面上更进一步提升。从贷款投向的行业来看,不合理的结构性特征依然延续,新增贷款仍主要流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等;从贷款的客户来看,各金融机构都把信贷投放的重点集中于大型企业集团,对某些企业往往是多家银行多头授信、多方贷款。

2.流动性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中定期存款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中长期贷款在各项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却不断升高,这种变化趋势导致了银行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从而加大了流动性风险。从存款的角度来看,储蓄存款的比例变动和增速变动都不利于金融机构的资金储备;从贷款的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1993年以来短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呈下降走势,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则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综合存贷款两方的情况,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的现象日益突出。目前商业行的中长期贷款和中长期存款之比基本在140%左右或更高,超过了120%的流动性监管指标。

3.政策性风险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防范 篇5

一、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

(一)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在美国消费信贷之所以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除个人信用制度比较健全外,银行有周密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因而能够迅速确定能否向消费者提供贷款。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

(二)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三)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

(四)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

国内许多银行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如公司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各不相同的消费信贷业务,且各自都有一套不完整的借款人信息资料,一套核算管理办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等,致使一些借款人在同一银行里多头借款或透支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消费贷款风险。

(五)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六)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资产证券化不具备流动性的贷款转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小商业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七)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八)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近年来,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

二、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面对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总账户进行。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力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可以先易后难地组建征信公司,起初只联合金融机构,以后再逐步扩大。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是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银行可以根据个人信用状况规定不同层次的服务与优惠,如信用累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可定期寄送银行资料和服务信息;信用卡透支额度可增大、期限可延长;个人消费贷款、按揭贷款利率在可行范围内可适当下浮;个人贷款担保可根据信用状况等调整。而对信用积分低的客户。则限制办理某些业务,列入黑名单的客户,银行应拒绝提供服务。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一、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二、从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

人;三、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西方国家的对策是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赋予其转让、流通职能,从而达到分散消费信贷风险、缩短放款机构持有时间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也应以此为鉴,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应注意几方面: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其次,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第三,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

(三)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都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险,以减少银行风险。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当然,这种险种的保费应当较低廉,使消费者既可以得到银行贷款,又可以得到保险的益处。

(四)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一是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二是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尽快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固定利率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利率计算全部贷款期内的全部利息,该利率不再做任何调整和改变。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强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三是实施提前还款罚息制。由于消费信贷一般为长期贷款,利率变化将导致银行蒙受利率损失的可能。当利率下跌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固定利率的贷款,而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借新债还旧债,会导致银行丧失贷款收益,并给银行重新安排资金造成困难。为此,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小微企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探究 篇6

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微观基础,其数量达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增加税收、促进经济增长、出口创汇、创造就业机会、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小微企业贡献了我国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70%的进出口和80%的城镇就业。另外,小微企业还创造完成了全国60%以上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小微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资金少等特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目前制约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主要在于融资问题。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超过六成的小微企业仍将银行贷款作为其融资的首选来源。因此,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小微企业是一类特殊的经济组织,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或服务种类单一、规模和产值较小、从业人员较少、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 万元等,包括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组织形式。目前我国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小银行,更是利用其先天优势成为小微信贷业务的生力军。截至2014 年12 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0.70 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从2013 年末的23.17%上升到23.85%,较年初增加3.08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0%。同时,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领先其他类型的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全国小微企业贷款用户数量达到1144.60 万户,同比增长9.0%,逐步拓宽了银行信贷业务的覆盖范围。

在众多银行中,民生银行最先发起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并在近几年的迅猛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以“商贷通”为代表的一系列小微信贷服务品牌,成为小微信贷领域的领先者。其他银行也纷纷推出小微信贷产品,如广发银行的“生意人卡”、工行的“小额便利贷”、建行的以“速贷通”、“成长之路”、“信用贷”和“小额贷”四大产品为支柱的小微信贷产品体系,招行的“生意一卡通”,还有中国银行的“中银通达”以及创新推出的“中银信贷工厂”小微企业服务模式等。虽然近年来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速度不断加快,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根据目前市场供求分析,银行小微信贷业务还呈现明显供给不足的状态。未来我国小微企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将面临大规模普惠性提供信贷服务、降低客户及银行双方成本等方面的需要。

三、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可行性

(一)小微企业自身具备的条件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数量、质量、活力及成长性等方面的优势,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影响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稳定和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动,小微企业在市场、技术、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已有一定的积累,为银行大力发展小微信贷业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基础。尤其是在小微企业群中还有相当部分的企业经营合法合规、上下游渠道畅通、利润可观且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是小微信贷业务潜在的优质客户。

(二)国家政策支持从2005 年开始,银监会就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银行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政策(见表1),且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3 年,《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的政策出台,这是银监会在《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即“银十条”)基础上的深化和补充,标志着我国小微企业信贷激励政策的落地。2014 年、2015 年国家继续稳步推进对小微企业信贷相关政策出台。同时,国家加快发展壮大民营银行队伍,为小微企业拓宽银行信贷融资的渠道。

(三)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信贷业务向小微企业倾斜不仅是政策要求而且是银行自身内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银行业的营业利润中80%以上来自存贷款利差,信贷对象也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型企业。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贷款利差越来越小,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金融脱媒现象将日益显著,银行对于大型企业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小。而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供求不平衡等特点,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有较强的主动性和较大的议价能力,并能精选优质客户。因此,强势生长的小微企业能够为银行增加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利润空间,而小微企业贷款的发展现状与其市场需求相距甚远,市场潜力巨大。因此,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银行瞄准小微企业这片“蓝海”。

(四)国外成功经验目前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发展最好、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的富国银行。富国银行利用其社区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零售业务,其成功经验在于以下方面:一是先发优势,富国银行是美国最早拓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银行之一,目前已成为全美排名第一的小微企业贷款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渠道优势,富国银行建有柜台、自助机具(ATMs)、网络和电话等十分完善的服务渠道,拥有全美第一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依赖强大的网点布局,获得了大量的小微企业客户资源,进而取得了小微贷款规模经济效应的优势,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和客户交易成本。三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富国银行不盲目追求大客户,重视小微企业客户,将95%的小微企业细分到个人客户市场,而非企业客户,体现了银行零售业务的性质。四是放贷流程简化,将传统流程进行简化,新的流程效率高于传统流程,可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的运营成本(传统流程与新流程的比较见表2)。五是持续创新,富国银行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开发出自动化的计分卡系统,其能自动对小微企业提出的贷款申请进行审核批复,对小微信贷业务实现大规模的批发作业。六是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其一是遵循大数法则,结合不同风险评估实施差异化定价,确保收益覆盖风险,保持总体盈利;其二是通过记分卡模型进行风险统计及排序,对自动审批和人工介入审批进行分类;其三是借助高度发达的征信系统对客户持续进行动态的贷后风险评估,并根据客户风险状况做出相应决策,通过改变贷款利率、增加信用额度、停止贷款或开展交叉销售等策略,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保持业务的稳定并实现盈利;其四是通过流程简化和放款提速,让最为优质的客户沉淀下来。七是基于客户粘度的交叉销售,为减少服务及运营成本,富国银行十分注重交叉销售,向单个客户推销多个金融产品,尽可能挖掘和利用客户资源,提高客户综合贡献度,争取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建议

(一)降低信贷准入门槛并细分客户群各银行在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的同时,要增加对小微企业的容忍度,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的准入门槛。同时可采取不同的标准,如企业规模、经营年限、不同商圈景气度等,对小微企业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类别客户开发不同的小微信贷产品,通过分散业务,降低信贷风险。

(二)改变粗放型的盈利增长方式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银行需要改变传统的盈利增长方式适应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各银行应尽早推进交叉销售,使交叉销售成为提高客户盈利贡献的重要驱动力量。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银行交叉销售还处于较低水平,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加快拓宽服务渠道,进一步加强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业务的协同和整合,提高精准营销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培育小微企业客户的忠诚度,为实现盈利的可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三) 持续金融创新国内各银行应通过在贷款方式、产品开发等方面持续的金融创新,不断完善小微信贷服务。借助自身的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批量开发客户,对小微企业采取集中的信贷审批管理,降低交易成本;并针对不同的小微企业,尤其是对无抵押、质押的小微企业,量身定制差异化的信贷产品,满足小微企业个性化的融资需求。同时各银行还要重视对业务流程和信用评级等方面的金融创新。对不同小微客户群进行细分,实施不同的信贷政策和业务流程,对优质客户尽量简化优化信贷流程,加快信贷速度。创新开发信用评分模型和数据信息库,建立独立的信用评分计分卡,将小微企业的计分、授信和信用审批捆绑,为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制定科学的准入标准。

商业银行信贷探究 篇7

一、银行面临的经济新常态概述

世界金融危机之后, 各国经济增速下滑, 增长动力不足, 复苏进程不一, 债务风险上升, 经济发展上表现出除结构性失衡, 商业环境不断变化, 消费群体、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相应变化, 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增加, 别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初期, 经济机构转型发展暴露出一些列短期存在的问题, 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 人口老龄化加速, 资本的边际产出率下降, 产能过剩, 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下降, 结传统的比较优势削弱, 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后发追赶空间缩小, 越来越多的产业接近世界技术前沿。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造成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强。外向型发展、不平衡发展战略难以为继。随之而来的是银行金融业不良贷款不断增加, 监管要求更加细致、更加严格, 资本约束强化, 高杠杆率受到制约。

二、银行信贷存在的主要风险及问题

在传统银行业, 信贷投放即等于收益或利润, 但在经济新常态下, 单纯的以规模取胜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或者说已一去不返了, 当前并不是资产规模越大就越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长期的发展经验表明, 银行的不良贷款与银行的粗放的经营规模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 近年来银行不良贷款及不良率随着银行粗放型规模增长同步剧增, 银行面对巨大的发展和生存压力。

过去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过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行业与房地产行业的倾向, 对制造业及服务业的支持不足。单独依靠少数领域、行业的做法给银行带来了潜在的较大风险。众多落后产能和行业在经济转型期将被淘汰, 在营销中也顺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以我行信贷政策为导向, 瞄准我行行业政策支持的新兴产业和优质客户。随着传统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逐渐显露疲态, 及时调整业务的产业结构, 银行业须未雨绸缪, 逐步降低对传统产业, 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行业的依赖, 积极拓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客户, 同时, 客户的现金流是可支配用于还款的, 否则, 贷款风险还是无法化解。顺应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开发符合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为银行业未来业务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三、加强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是强化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定期开展不良贷款客户会诊工作, 对不良贷款进行逐户会诊, 研究制定新的处置预案。综合运用多种清收处置方式, 积极推进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进度。切实加强呆账核销工作。加强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和清收处置工作。对账销案存资产的进行一次专项检查、清理工作, 有效推动账销案存资产的日常管理和清收工作。重点是要把1000万元以上大户作为不良贷款清收压降工作的突破口, 采取“先易后难, 逐个突破”的方法, 逐户攻坚。

二是完善资产质量考核机制。要让考核办法更加合理、更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制定不良信贷资产清收处置专项考核办法, 明确不良信贷资产清收处置奖惩具体措施。

三是强化与法院和政府的沟通。定期组织召开胜诉案件执行分析会诊会议, 对胜诉并已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 明确胜诉执行案件的具体应对措施, 力争改变胜诉案件执行率偏低现状;召开胜诉案件执行座谈会, 加快胜诉执行案件执行处置速度。加强与地方政府等的协调联系, 积极反映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及时向法院提供可供执行的资产线索;积极跟踪法院的执行动态, 并督促法院加大执行力度, 推动押品的评估和拍卖工作。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协调, 保持良好的银法合作关系, 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有效推动胜诉案件执行进度。

四是增强主、被诉案件管理。认真做好存量案件的补录工作, 使案件管理全面纳入系统。为了提升执结率, 定期组织召开会议, 增强依法清收不良资产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明确胜诉案件执行难是摆在该行面前的严峻问题, 需要专业人员攻坚克难, 采取灵活多样的执行措施突破胜诉执行瓶颈。

五是健全基础管理各环节工作。提前介入纠纷处理, 积极化解被诉风险, 重视诉前准备工作, 接到应诉通知书后24小时之内向上级汇报, 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 争取业务技术上得支持与帮助, 同时积极搜查保存证据, 组织尽可能详实的证据材料, 并提出可行的应诉方案, 上报上级审批, 有针对性开展应诉维权, 最大限度维护我行权益。充分发挥诉讼案件系统的统计和汇总功能, 及时、准确录入案件信息, 确保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六是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委员会平台作用, 提高委员会运作效率。每季度召开一次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 根据工作需要, 召开专题会议, 确保全年工作有序进行。着力提高风险报告质量。按季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市场风险管理报告, 适时编制专题风险报告。不断拓宽专题风险管理报告领域。加强工作指导, 提高各部门对专题风险管理报告重要性的新认识。

七是加强风险量化分析的作用。规范内部评级管理, 着力提升内部评级审查审批质量。通过对评级的验证审查, 强调客户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录入数据的一致性。要求评级调查人员须按照监管要求和总行有关规定切实履行尽职调查职责, 认真收集、整理和核实所需资料信息, 建立客户档案, 全面、客观、公正调查和反映客户资信情况, 客观提出评级方案, 为评级审查审批人员提供真实、有效、完整的资料和信息, 并对调查资料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进一步加强量化指标监测分析, 提高内评成果的应用。

八是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员工培训, 不断熟悉财务经济、金融、法律、会计、信贷等方面的知识和制度规定。

参考文献

[1]陈跃峰, 吴振意, 叶超.农发行信贷精细化管理的路径[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3 (02) .

[2]熊彤, 熊建国.浅谈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J].金融与经济.2009 (08) .

[3]李珊.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时代金融.2007 (05) .

商业银行信贷探究 篇8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信贷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柱之一,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信贷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可以满足农户提供资金需求,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体系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信贷基础体系比较薄弱,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较高,本文将深入探究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措施,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抗风险能力。

一、转变观念,重视信贷

信贷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从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贷款管理观念,贷款放出后,要加强贷后管理的制度规范和监控机制,把贷后管理这一环节做到同贷前决策和贷中审查一样的严格要求,克服重放轻管的倾向性思维,从思想上纠正贷后管理的偏差。同时,相关的信贷经营部门、资产保全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法律审计等监察部门要明确职责,部门之间形成管理合力,共同做好贷款管理,把贷后工作纵向推进。

二、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银行内部要建立共享的客户信息资源,社会各部门之间应该建立更广泛的信息反馈系统,加强行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杜绝本位主义,确保消息更新及时。客户经理必须及时更新客户的相关信息,将CRM系统的功能落到实处,并实行定期访问和建立访问台账,加强服务,保证风险管理经理在线监测所需的信息,便于上下级进行资料交换和掌握客户基本情况,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层必须实时掌握信贷业务信息,防止银行战略性失误。

三、提高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

提高贷款偿还的可能性,降低贷款风险能有效减少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地位,在发放贷款时必须保证担保齐全以及贷款抵押物的价值合理。为了保证贷款保证人信用水平的度量,银行应与本地其他相关金融机构加强联络,解决贷款过程中的违规保证等行为,避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遭受损失。同时,信贷工作人员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改善信贷业务的社会形象,并对恶意违约现象进行整改。

四、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力度,严格遵守制度

信贷管理过程中,银行要完善相应的组织结构,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控制力度,明确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保证信贷业务的公平、公正、公开性。要坚持“审贷分离、责任明确,离任审计”的信贷原则,将信贷责任落实到人,保证责有分担,杜绝出现操作失误或环节脱轨而互相扯皮的现象。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确保借款人的还款实力和信用度量,排查贷中审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进行规避,并在后期跟踪过程中及时发现未显现的风险,严格遵守三查制度,能够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

五、引导银行经营发展多元化

监管部门和银行管理层要及时调整银行的发展策略和经营方式,对银行的年度绩效和经营状况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并纠正不合理的方面。在发展目标上,应该坚持以风险为原则,根据发展目标和市场环境进行经营计划的制定和调整,达到时刻防范和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同时引导银行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发展自身的特色,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制定管理机制,避免众多银行产生同质化竞争,通过多元化发展模式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刺激农村信贷市场发展。

六、调整机构设置,加强风险防范

第一,将现有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和重构,在总行风险部门下设经理部门,实现信贷业务贷前和贷后的统一管理,贷时审查等程序仍由总行进行授权。第二,切实遵循“四眼原则”,规避道德风险,实行同一客户的贷款检查和审批需要有两名经理经手。第三,对风险责任人的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对各种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避免风险责任人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同时对信贷考核不达标的项目进行修正,降低项目风险。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提高队伍风险防范的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大力进行风险意识的强化和倡导。新的经济形势下,专业的人才队伍显得更加重要。培养专业的信贷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董事、经理等高层管理层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将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价值观,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员工队伍结构的调整和个人特色的发挥,将员工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其最大的才能。

八、结束语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壮大,农村商业银行所面对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大,为了有效规避风险,稳定资金增长,银行要找准发展定位,将发展眼光准确锁定在本地现代农业市场和中小型企业上,同时要加强银行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提高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力,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稳定前行。

参考文献

[1]薛慧珍.浅析商业银行如何加强贷后管理与防范信贷风险[J].时代金融,2009

[2]丁林.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文化,2014

[3]周华.改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

[4]赵保国.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思考[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

商业银行信贷探究 篇9

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相对于大企业融资业务而言,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风险明显偏高,贷款违约率和贷款的不良率都明显高于前者。历史上,一些国有特大型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曾经高达50%左右。在股份制改造、财务重组的过程中,被剥离的中小企业贷款占被剥离的信贷资产总额的60%左右。根据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和银行自身信贷管理两方面。

(一)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1、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尽规范,银企信息沟通困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大都带有“家族式”管理色彩,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为了获得贷款甚至提供虚假报表,使银行难以准确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

2、产品结构不合理,经营效益不稳定。

中小企业大多存在经营粗放、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产品结构普遍表现为“三多三少”:资源粗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大路产品多,优特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

3、企业信用状况较差。

从目前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看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有的企业蓄意借改制之名,行逃废悬空银行债务之实;有的业主以办企业为名,利用银行贷款购置私有财产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挫伤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二)银行内部因素

1、县域机构的撤并,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造成贷款手续繁琐化。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作了较大调整,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基层行放贷权限几乎为零,增加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环节与时间;央行两次提高准备率,特别是后一次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大大削弱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2、过分强调信贷风险的责任考核,束缚了基层信贷人员拓展市场的积极性。

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有的银行甚至提出新增贷款“零风险”指标,却没有建立相应的营销机制配套措施,严重影响了基层行的贷款营销积极性。

(三)社会环境因素

1、贷款担保抵押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缺乏必要的支持机制。

在贷款担保方面,一是担保机构少,二是担保机构的资金有限。并且担保机构为了防范代偿风险往往要求企业反担保,使企业不仅贷款难,寻求担保更难。在贷款抵押方面,企业须办理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多道手续,并且收费较高。同时,抵押登记的期限最高为一年,若贷款到期,企业还需重新办理登记评估,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2、地方政府职能发挥不够,政策支持环境不完善。

一是有关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不能全面落实,特别是税、费等有关减免政策前面文件办法出台,后面职能部门置之不理,得不到很好落实;二是不能正确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市场;三是对于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的组建及其运行的调控不到位,融资环境建设较差。

3、融资市场发展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中小企业由于体制、自身素质等原因,还不可能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途径融资。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的相关建议

(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战略和风险管理文化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把信贷风险管理作为重中之重,风险管理应该上升到商业银行企业战略的高度。可以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设立首席风险官之类的职位,把风险管理独立为一个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开展风险管控工作,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风险管理文化。

(二)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开展前的资信调查机制

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控制要从业务开展前的资信调查开始,对贷款申请人进行全面的调查。资信调查涉及贷款申请人所处的行业环境与竞争状况、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的原因及类型和资金使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此外,还必须特别关注企业的所有者及经营管理人员的诚信和人品。

(三)建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风险评级机制

中小企业风险评级是为了量化企业的风险,更加准确的评估商业银行开展贷款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从而决定是否接受贷款人申请。可以和相关外部独立的企业评级机构展开合作,即利用权威的评级机构的工作,减少商业银行因为独立的资信调查所付出的高额成本,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客户评级制度,设立相关客户评级部门,建立客户风险与信用数据库。实行中小企业信贷机构认定与评优工作,根据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开展力度,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对被认定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贷存比,放宽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存贷比上限。

(四)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和信贷业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评估审批还主要依赖于专家制度。因此,建立相关信贷业务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全员参与,每个信贷业务人员都负有信贷风险控制的责任。应该把风险管理成效纳入企信贷业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与薪酬、职业发展挂钩。同时,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强化重要事项审批制度,约束信贷业务人员,防止舞弊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对中小企业信贷机构的技术支持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培养业务创新与开发人才,培养业务方面的多面手,从而提高他们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的能力。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提高客户忠诚度、获取高额的交叉销售收入,提高客户的利润贡献度,实现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的提升。管理部门提供的技术支持还应该重视金融基础平台的建设以及对这些机构的接入优惠上,因为这是决定它们的服务创新和运营模式变革的重要基础条件。

(五)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担保制度

担保的设立为商业银行在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下提供第二还款来源,对于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缺少充足优质的担保物,因此商业银行在接受担保前需要对担保物进行恰当的评估,需要做到既能有效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又能将信贷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商业银行应尽量接受避免价值波动较大的担保物,并且涉及第三人提供担保的,需要审核担保合同是否有效和合法合规。通过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提供担保,降低或消除商业银行风险是国内外常见的方法。由于担保公司担保,可以消除困扰商业银行的贷款违约率高、没有合适的抵押担保引起的贷款回收率低的问题。

(六)贷款发放后的信贷资产管理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完整流程包括信贷审批、贷款发放以及本息的收回,贷款的发放并不意味着业务流程的结束。商业银行必须在贷款发放后对其进行跟踪管理。主要包括定期评估贷款人的还款能力、检查贷款的使用是否符合合同规定以及对于逾期贷款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摘要:本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以及成因,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就如何防控信贷风险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参考文献

[1]王颖.中国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西南金融.2010(08)

[2]阎大颖,洪俊杰,任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基于制度视角的经验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06)

[3]辛玲.我国上市银行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法律风险

一、商业银行信贷法律风险界定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因受到一些无法预知因素的左右,而使其最终的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影响商业银行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通过列举的方式对法律风险进行了如下定义:法律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如下风险,第一商业银行签订的合同因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可能被依法撤销或者确认无效的。第二商业银行因违约,侵权或者其他事由被诉或申请仲裁,依法可能承担赔偿责任的。第三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依法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的。国际律师联合会对法律风险定义为:法律风险就是银行的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外部法律实践的经营活动引起的风险缺口的一种可能性。

二、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

1.现有法律法规体系较为滞后,缺乏系统性

我国现有的银行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相关银行法律,法规。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有关商业银行法律法规体系已经滞后于金融发展和市场监管的需要。另外,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相关法律法规与其他金融,法律法规之间缺乏统一协调性,并未组成一个有机的法律体系,发挥法律的应有的社会功效。如《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公司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各成一体,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待加强。

2.社会整体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守信意识淡薄

信用管理制度是关于信用以及信用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对信用行为及信用关系的一种规范,包括有关信用的法律法规,信用制度,信用观念,信用习惯等。在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信用管理制度还非常不健全,各个微观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的稳定性较差,破产现象较为频繁

有关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9年,可见我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经营稳定性较差。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发放至贷款人后,只能监督贷款人的资金用途,而不能参与贷款人的经营管理,更不能参与贷款人的经营决策。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大户,中小企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其自身经营的稳定性较差,往往会出现在还款期限未到企业已经破产或濒临破产,这将直接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所以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不确定性将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安全。

三、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途径

1.完善我国社会信用制度体系

在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初期,可以采取“政府主导为主,市场规范为辅”的模式,以央行为主导,以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协助,推动信用制度相关的立法和监管。制定社会信用制度体系所需要的征信数据库;制定行业准入和行业规则,推动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和有序竞争,并建立失信记录与惩戒的机制。第一,加强信用立法建设和信用执法力度。第二,政府主导建立和完善信用中介组织体系以及征信数据环境。第三,政府自身信用制度建设的加强。

2.完善担保制度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各国在经济发展初期,都是靠信用来维持經济发展的秩序。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靠单纯的信用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信用危机成为破坏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各国在探索该问题上,发现通过担保和保险可以补充信用危机给市场经济带来的缺陷。市场经济发展越完善,推行担保保险制度也就越有必要。第一,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综合素质,做好担保核查。第二,通过立法手段扩大权利质押的范围。第三,优化担保程序。

3.结合企业破产法,保障银行担保债权的实现

第一,构建个人破产制度,所谓个人破产制度是指当作为债务人的自然人因消费或经营中的变数导致其个人资产无法偿还其全部到期债务时,通过法定程序宣布其破产,并对其破产财产进行清算和分配,对其剩余债务进行豁免以确定当事人在破产过程中享有基本的生活权,但不得进行奢侈消费和商业行为的一种法律制度。第二,保障担保财产在破产中的优先偿还。为了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并保障担保财产在破产中的优先受偿权,笔者认为应建立相应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费用缴纳情况的信息公示系统并且可以规定其他的劳动债权优先于一般债权受偿,但是对其应该在时间和数额上做适当限制,并与担保债权按一定的比例受偿。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控制,绝不仅仅是单单技术上或者意识观念上的问题。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立体的,多角度的去考虑分析。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控制要依赖于外部环境的优化,加强信用立法建设和信用执法力度,并由政府主导建立和完善信用中介组织体系以及征信数据环境,同时政府应加强自身信用制度建设。其次,完善我国担保制度,通过立法的手段扩大权利质押的权利范围,如引入旅游景点收费权质押和租金收益权质押。再次,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保护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权益,同时优化我国破产制度中的受偿顺序,保障担保权人在破产财产中的担保财产的优先受偿权。

参考文献:

[1]何红梅.商业银行信贷纠纷诉讼的法律风险及防范[J].福建金融,2004(2).

[2]姚小波.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监控制度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6).

[3]项凡书.论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之实体制度的构建[J].经济与法,2012(2).

作者简介:

宗莹,女,(1991,02-今)天津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商业银行信贷探究 篇11

1.1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企业的发展一般分为创立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 银行若要了解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 首先需要了解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进而根据其特征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创立期的企业由于分工不明确, 组织非规范化, 企业的监督、管理、控制权主要集中在业主手里, 这个阶段的企业人员数量较少, 产品比较单一, 企业基本上没有复杂的战略和管理。同时, 技术工艺不纯熟、新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份额不大、知名度不高等原因, 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弱, 即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 同时由于创立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广告、营销等方面, 且由于知名度不高, 为了打开市场企业一般采用赊销等方式销售, 形成了大量应收账款, 造成企业现金流短缺。

成长期的企业组织逐步规范, 有一定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 分工明细, 组织内机构也越来越多, 内部的沟通与协作随之增长, 企业的目标是高速成长。随着技术的进步, 知名度的提高, 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现金流量在增加, 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在逐渐加强, 外部融资也变得较为容易, 因此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所降低, 但是企业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流以扩大生产规模。

成熟期的企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组织机构健全, 分工精细, 企业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内部环境稳定。随着销售的增长、业务的稳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现金流比较充裕, 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 其信用等级也较高, 因此外部融资渠道比较多。

衰退期的企业由于业务萎缩, 利润大幅降低, 逐渐从行业中退出, 现金流减少, 但为了维持生存或为了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企业往往举借大量外债;同时衰退期的企业由于缺乏创新, 工作积极性下降, 效益下降, 人心不稳, 加上制度繁多, 核心人才流失严重, 一般人员严重过剩。

1.2 企业信贷需求分析

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的都需要从外部获得资金支持, 而贷款是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包括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 而银行出于盈利目标会采取不同的信贷行为, 他们最主要的决策依据即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 通过对其分析, 银行可以了解该客户履约还款的可靠性程度, 从而为有针对性的加强贷款管理, 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依据。所以在此处着重研究企业的信用贷款。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对客户从其道德品格、资本实力、担保及环境条件等方面分析, 从而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的贷款额度。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信贷条件, 其资金需求与银行采取的信贷行为可用表1表示。

由表1可以看出, 在企业创业初期, 企业资金需求量大, 而经营风险也很大, 信用程度不高, 出于这些因素的考量, 银行采取“惜贷”行为, 很少有金融机构等债权人为企业融资,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基本上都选择股权融资, 且这部分融资实际上是属于“内部人融资”或“内部融资”或企业“自己投资”, 在此基础上, 可以吸引和寻求创业投资公司等机构的股权融资。而在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和规模时, 由于企业资金需求量没有创业初期的需求量大, 经营风险也较低, 信用程度较高, 银行处于盈利和信贷资金安全性较高的考虑, 采取了信贷集中和扩张行为, 而此时企业不仅可以选择股权融资也可以选择债权融资, 债权融资主要来自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

总之,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经营管理、生产能力、竞争能力、营业利润等企业自身状况和外部环境如政府政策调整等因素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更多的利润, 努力提高自身条件以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 从而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同时, 由于企业的现金流在其生命周期中呈现出一种由小到多, 由多变少的过程, 银行承担的风险也是由高到低, 又由低到高的过程, 所以银行在企业生命周中采取不同的信贷行为。在企业创立初期, 采取不贷或少贷的“惜贷”行为, 在企业规模扩大时, 采取信贷集中或扩张行为, 在企业进入衰退期时, 采取惜贷行为或信贷退出行为。

2 商业银行与企业信贷需求的对应分析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行为选择。由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需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所以根据其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 银行也要采取不同的信贷决策来支持企业的发展, 下面就从企业的生长周期分析银行在企业不同阶段采取的信贷行为。

2.1 创立期

企业初建是风险抵御能力低, 无组织架构和业务拓展, 其战略目标是只要存在就好, 所以在可用资金有限而企业资金需求量大的情况下, 企业又无法从银行获取满足球需要的信贷资金, 企业只能把有限的内融性资金投资于具有潜在市场高成长性的产品研发上, 提高资金效率, 以期提高其主营业务收入, 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商业银行在企业的创立期时, 考虑其风险程度及其他因素, 一般对企业采取不贷或少贷的行为, 银行资产规避了风险, 但其惜贷行为造成了社会总信贷量的减少, 进一步限制了投资与需求, 抑制了企业的发展, 但为了可以平衡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金供需平衡, 银行对企业进行信用分析后, 若企业也不符合信用贷款的条件, 银行可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 其包括保证贷款、质押贷款、抵押贷款。

保证贷款:是指根据《担保法》中的保证方式向借款人发放的的贷款。银行发放保证贷款, 贷款保证人就应按法律规定承担贷款债务的一般保证或连带责任保证责任, 当债务人不能履行还款责任时, 由保证人负责偿还。

质押贷款:是指按《担保法》中规定的质押方式发放的贷款, 其中质权人在债务全部清偿以前占有债务人用作质押的质物或权利, 且在某些情况下, 受质押人还有出卖该质物或权利的权力。

抵押贷款:是指银行以抵押方式作担保而发放的贷款, 其抵押是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抵押财产的占有, 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2.2 成长期

企业在成长期知名度达到一定程度, 顾客稳定, 其战略目标是生存壮大并为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积极准备, 其经营风险仍然较大, 虽然企业积累了一些资金, 但随着投资机会的增多, 企业为了扩大公司规模获得更多的利润, 企业的资金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这就需要寻求外部资金来扩大规模, 其主要来源于投资者投入资金和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在企业成长期, 随着企业信用度的提高, 偿债能力的增强及银行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 银行的信贷风险就会降低, 银行会放松对企业的贷款限制, 应当采取信贷集中行为来支持企业规模的扩大。

2.3 成熟期

企业在成熟期时经营风险低, 偿债能力极强, 信用度很高, 市场潜力较大, 利润较高, 其战略目标为保持战绩并伺机而动, 同时由于企业由关注市场份额到关注盈利能力和获取利润上, 产品的再投资机会变得狭窄, 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却能产生最大的现金流入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商业银行在企业成熟期看到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盈利能力的极强, 银行应当采取信贷扩张行为来支持企业的积极发展, 实现其低风险高回报的经营目标, 但应注意资金的供需平衡, 避免出现信贷资金供大于求, 这就会导致其他需要贷款企业获得的信贷资金供给小于需求而影响其他企业大发展。

2.4 衰退期

企业在衰退期时企业的产品逐渐退出市场, 效益低下, 业务逐渐萎缩而企业以前有积累了较多的资金, 可维持企业的日常经营, 因此企业不需要大量的资金。

商业银行在此时应采取信贷集中行为不贷或少贷, 可以实现风险小、收益小的获利, 同时将信贷资金发放给需要获得贷款的企业促进其发展。

3 商业银行与企业间信贷资金的供需平衡建议

由于企业在成长周期上, 资金需求量和资金来源不断变化, 如在创业期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封闭的, 缺乏财务审计, 主要靠内源性融资;在成长、成熟阶段随着规模的壮大, 信息透明度提高, 企业内源性融资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 企业将选择外源性融资;在衰退期则不需要较多资金。但由于种种原因, 企业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所以为了实现信贷资金的供需平衡, 不仅银行要为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提供资金支持, 也要从企业与政府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 从而使得银企之间信贷资金的供需平衡。

3.1 企业方面

3.1.1 初创期。

由于银行贷款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但在企业初创期, 由于偏好、信贷风险等因素, 银行都会对企业采取“惜贷”行为, 这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在此情况下, 企业需寻求新的融资途径, 改变其单一的融资途径, 适度调整向银行贷款的份额, 使银行发放的那部分贷款的信贷风险降低。

加强信息制度建设: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银行很难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 银行为了规避风险, 减少不良贷款, 从而会采取惜贷行为, 导致企业的融资困难, 因此加强企业信息的透明性, 使银行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是企业获得贷款的重要条件。

3.1.2 成长期。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 就必须加强其自身建设, 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 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 提高经营水平,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从而为从银行获得贷款提供了资本。

3.1.3 成熟期。

企业的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之一, 而现在社会上信用缺失现象愈演愈烈, 尤其是逃债现象的增加, 损害企业的信誉, 破坏银企关系, 从而使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取器所需资金, 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企业拥有良好的信用, 其实履行借款合同, 才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贷款条件。

3.2 银行方面

3.2.1 初创期。

商业银行为了减少坏账和提高利润, 可以用一部分资产增加对企业的贷款, 同银行其他资产进行分离管理, 防止风险, 这样在企业无法偿还债务时, 可把债权转为股权, 利用银行的信息优势同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利润分成, 风险共担, 既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 也实现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目标。

3.2.2 成长期。

建立银行内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 银行将风险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调整内部激励机制, 不应只罚不奖, 从而降低信贷员的积极性, 因此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银行安全发放贷款的保证。

3.2.3 成熟期。

信贷人员的素质对银行做出的信贷决策有很大影响, 只有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 加强其风险意识, 树立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 才能减少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及以权谋私的行为发生, 从而使银行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3.2.4 衰退期。

建立信贷客户退出机制, 在编制信贷计划时, 银行应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 尤其是企业的初创期与衰退期应慎重贷款。按照贷款安全性, 流动性和收益性的顺序, 分轻重缓急程度按抵押、保证不足的贷款和现金流量趋减客户贷款的顺序, 对符合信贷退出标准的企业进行退出, 对新进的企业实施贷款, 优化合理使用信贷资金, 避免出现超贷行为, 同时避免银行的信贷风险。

3.3 政府方面

3.3.1 初创期。

政府应积极推动对企业的经营服务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鼓励、支持银行开展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股权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 开展融资租赁, 公司理财等多种为企业服务的融资业务, 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建立适合企业需求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担保, 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的顾虑, 银行会对中小企业采取积极的信贷行为。

3.3.2 成长期与成熟期。

由于企业的信用不良, 逃债现象时有发生, 而信贷人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银行“惜贷”现象严重, 影响到企业信贷融资的有效性和可得性, 所以为使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而信贷人权利不受损失, 加强对债权人的法律保护就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定祥, 田庆刚, 李伶俐, 王小华, 贫困型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行为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11, (05) .

[2]汤长保, 吴应宇,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选择[J].浙江金融, 2011, (11) .

[3]石志平, 张文棋, 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福建省农户的调查[J].东南学术, 2012, (05) .

上一篇: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下一篇:锁相同步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