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探究

2024-06-10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探究(精选11篇)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探究 篇1

摘要:近年来, 绿色信贷被国家重视, 并由银监会下达发展绿色金融指示。某商业银行积极响应, 在绿色信贷业务上进行探索实践, 取得一定成就。本文以绿色信贷在该行东西部发展的不同现状为切入点, 通过对其行内绿色信贷业务对比分析, 得出当前的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期进一步推动绿色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信贷,两高一剩,绿色金融

一、前言

绿色信贷业务是在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科技产业高速发展, 并伴随着环境资源的消耗与污染, 温室效应, 气候异常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所产生的。2002年10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 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 制定出了一个世界金融机构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行业基准企业贷款准则——赤道原则。Wilson (2007) 提出赤道原则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行业基准, 只有在融资申请方能够证明项目执行不会破坏环境、引发社会问题的前提下, 金融机构才可提供融资服务。随后, 为引导资金流向节能环保和生态农业方向提供的信贷支持, 使经济发展更具远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2007年7月, 我国环保总局, 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提出以绿色信贷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发展,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信贷理念。

二、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概况

(一) 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现状

自2007年我国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来, 国内各个银行积极响应号召, 开展以“绿色金融、可持续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各项金融工作。

某商业银行从2008年以来大力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了各项业务来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 不同区域的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1. 东部地区

某商业银行东部地区某县支行

该支行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 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水平服务。为此, 该行一方面积极争取信贷资源, 另一方面优化信贷流程,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2012年9月末, 该支行已为165家节能减排企业提供了44.31亿元的信贷支持, 比2012年年初增加了5.60亿元;节能环保项目的企业15户, 贷款金额达4.36亿元, 比2012年年初增加1.05亿元, 比2011年同期增加1.02亿元;涉及环境污染的两户企业贷款7501.48万元, 比2012年年初下降了1009.67万元。

2. 中西部

某商业银行西部某省分行

2012年, 该分行高度契合“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加强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创新, 信贷规模、业务费用等经营资源坚决向“三农”和县域战略倾斜。全年, 该行新投放贷款400亿元支持“三农”和县域实体经济发展。重点支持了“三农”和县域领域内的109个重点项目建设和637个骨干企业生产发展。县域贷款与涉农贷款两类贷款增速分别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5.53和3.27个百分点, 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三农”和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 东西部绿色信贷数据对比

在政府提出的绿色信贷政策中, 控制“两高一剩”贷款成为了其中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某商业银行东部A分行和西部B分行于2009—2013年期间发放的绿色信贷数据进行分析, 集中选择这两个分行在环境治理、火电、铜冶炼、电解铝四个方向的信贷数据展开对比。

通过表1-表4的数据对比, 笔者得出近年来各分行在践行绿色信贷业务方面所呈现的特点:

(1) 不同地区行业方向贷款不同

整体上看出, 不同地区的具体贷款规模虽有不同, 但两个分行贷款变化趋势不一致。这是因为两个地区在各自不同的城市环境背景条件下, 每年在不同行业发放的贷款额也有明显差距。这样, 可以明显看出, 对于“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发放不能仅仅进行简单的数字对比。

(2) “两高一剩”贷款被逐渐控制

尽管各个分行呈现出的贷款变化无法直接对比, 但两个分行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 即绿色信贷政策出台以来, 各行都开始加强信贷监管, 严格信贷审核审核制度, 使信贷发放量呈现出较为合理科学的变化。这说明, 各行都注重控制向“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规模, 以执行绿色信贷的政策。

(3) 环境治理贷款各分行呈现不同变化

作为可以直接视为绿色贷款发放的环境治理贷款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格局, 各行每年的贷款都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这也是和每个地区每年具体的环境状况以及在资金分配上的不同而导致的。

三、该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西部经济发展观与绿色信贷政策理念尚存在差距

首先, 由于经济发展效率衡量的主要指标是GDP, 这就导致了中西部地区政府过于重视GDP总值, 而忽略能耗和污染指标。对于只要能增加就业和经济总量的企业项目均给予大力的金融支持, 没有意识到可持续金融的发展。以至于从2007年绿色信贷政策提出到如今, 对“绿色信贷”理念的认识较东部地区而言, 仍然十分滞后。

(二) 产业由东至西转移阻碍了西部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

目前, 东部地区“两高一剩”产业得到了一定控制, 部分“两高”企业正在或即将退出东部, 转而向中西部转移。从以上各表中数据也可以看出, 西部地区各年“两高一剩”的贷款发放波动较大, 没有形成系统的信贷发放控制方案。西部地区绿色信贷业务发展较慢, 有的地方受片面政绩观的驱使, 反而降低“两高一剩”企业的放贷门槛, 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受阻。

(三) 农业发展未受到绿色信贷的高度重视

“三农”作为该行的一项重任之一, 同时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 它的发展也与绿色金融密切相关。在这一点上, 东西两个地区都有积极的发展并创新“三农”金融政策与实施, 如某商业银行A分行成立专门的三农金融分部和“两部五中心”, 某商业银行B分行支持“三农”和县域实体经济发展这些举措也都获得了一定效果, 但大多局限于基层银行的部分业务中, 忽略了从宏观的视角通过绿色信贷政策指引“三农”的绿色循环发展。

(四) 实际实施存在技术困难

据悉, 某商业银行乃至国内大多数的银行几乎都没有将相关环境污染的完整信息全面纳入银行的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现存的仅仅是一些零碎的、杂乱的信息, 缺乏专门的绿色信贷发放的数据系统, 从而导致信贷银行难以及时全面掌握真实情况。虽然环保信息已被多数银行列为贷款的必备条件, 但在贷款审批时条件是以凭环保部门出具的证明或调查人员的描述为依据, 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审批方案出台。基层信贷人员大多缺乏环保知识, 自身也缺乏环保意识, 难以准确描述。

(五) 缺乏绿色信贷专责机构

在发达国家, 各个大型跨国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绿色信贷机构, 如:渣打银行设立了集团环境委员会, 汇丰集团的董事会专门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而在国内, 仅有兴业银行设立赤道原则工作领导小组及中国首家可持续金融室, 专门负责环境与社会的风险管理。相比之下, 包括某商业银行在内的大多数银行均缺乏专责机构, 绿色信贷实施机制不健全, 从而不利于绿色信贷的中期战略规划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践行对策

(一) 树立“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观

政府以及银行管理层需要转变对经济发展只片面关注GDP总量的做法, 应在发放贷款时, 将能耗指标和节能指标各项指标综合考虑。改变传统的GDP总量为第一要义的经济发展观, 树立“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是某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重要的第一步。

(二) 加快西部地区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缓慢, 西部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绿色信贷相关信贷发放方案, 因此西部的某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东部地区一些现行有效的措施方案, 并根据本地的资源环境和各项产业的发展, 创立符合当地使用的绿色信贷发放审核方案, 迅速地建立起相关的贷款程序与细则。

(三) 支持绿色农业和涉农工商业

某商业银行各区分行应支持建设成标准生产的绿色农业。充分考虑本地的农产品资源现状, 根据产业化经营的准则, 理想调控绿色农产品地区资源配置, 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应得到大量的支持, 是农产品的生产向产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四) 建立完善绿色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 对环境信息进行管理。对各项环境污染数据建立专门的数据库, 进行详细精密的管理, 掌握本地的环境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其次, 对客户实行管理, 按照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根据贷款客户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客户实行分类管理;再次, 实行项目管理, 应该设立相关信息系统对项目环境要素进行评估审查, 贷款项目的环境要素评估应该是在考虑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再度利用、环境友好和高效节能等多重因素下的考评;最后, 建立有差别的授信管理制度, 根据客户的不同, 制定详细的审评细则与规范严格的审批程序, 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一定的审评限制措施, 进行动态环境风险监控, 转移、缓释信贷风险并改善和创新绿色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吴红军, 罗敏, 罗进.创新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N].金融时报, 2013 (02) .

[2]农行四川省分行.经营资源向“三农”和县域战略倾斜[N].四川日报, 2013-1-30.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探究 篇2

—中国金融家杂志专访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

2007年第8期《中国金融家》

记者:今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国务院、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金融业全面加强“绿色信贷”建设,您是如何理解“绿色信贷”的这一重要政策的?

姜建清: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策,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工商银行作为一家大型银行,必须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加强环境和资源保护,节能降耗减排的工作部署,积极维护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这是银行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责。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社会财富不断创造和积累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问题日趋严重,倡导绿色环保,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和谐发展正逐渐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前提。由于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作为经济系统核心组成的银行业的发展也就势必会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以“绿色信贷”为主题的银行业改革与创新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关于“绿色信贷”,我认为: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重视环境资源对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制衡作用,在银行信贷活动中把符合国家环境管理、污染治理、和对于生态的保护做为信贷决策的重要标准,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资源、生态环境损耗,增加对于环保产业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在合理有效配置信贷资源,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实现银行的健康发展,并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这在国外也称之为绿色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Sustainable Financing)。具体讲,就是要逐步做到我们信贷支持的企业和项目都是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和节能要求的。

绿色信贷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也是对传统金融观念的改变和发展。它强调的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思路,一种社会的责任,就是希望通过金融业有意识的行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促进社会主体注重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 1 态平衡、节约自然资源,避免盲目追求数量型扩张、严重依赖资源和消耗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和谐的可持续性发展机制。这一理念更强调和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及长远发展,要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协调考虑,减少金融业对于环境、资源保护的负面效应,这实际也为21世纪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记者:请您结合工商银行改革与发展实践,谈一谈,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对于全行经营管理转型有哪些现实意义。

姜建清:“绿色信贷”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发展所必须秉承的一种信贷理念。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信贷银行,一方面我们要继续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前提,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节能减排计划,旗帜鲜明地反对环保违法和资源浪费,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增长和在执行环保政策方面依法合规作为当前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改善和创新节能环保领域的信贷服务,积极支持节能环保的重大工程和环境治理项目建设,努力实现银行“绿色信贷”的导向作用,切实履行大型银行的社会责任。

如前面所说,“绿色信贷”将改变着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模式,也给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对于工商银行而言,首次公开发行上市之后,我们实现了从一个“大”银行向“好”银行的转变,也成为了全球最大市值银行,但我们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追求更优更强。为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我们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致力于业务的战略转型,通过改善经营结构,盈利结构,防范经济周期的影响,增强服务和创新能力,使目前较快成长的盈利率可持续增长。实施“绿色信贷”,可以说给我们正在进行的业务转型带来了主要三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实施“绿色信贷”,必须坚定对信贷资产加快结构调整的决心。我们必须认识到,节能减排等国家政策的实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加快退出客户和落后产能的信贷退出,有利于防范因不符合环保和节能要求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其次,实施“绿色信贷”,必须明确未来信贷业务的发展方向。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加大对节能环保工程、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循环经济 2 试点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逐步建立起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信贷”银行,这实际也是银行业面临的巨大发展空间,具有广阔的金融业务资源纵深,揭示着未来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三,实施“绿色信贷”,必须认识到业务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绿色信贷”的实施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必须要尽快改变传统商业银行以贷款资产为主体,息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状,这样才能不断降低经济周期对银行收入来源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必须优先发展中间业务,加强交叉销售,不断挖掘客户潜力;大力发展消费者金融和中小企业贷款;做大做强资金交易业务,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拓展收入来源等,形成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方式。

记者:请您简要谈谈工商银行在行业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进展和成效。

姜建清:加强行业风险控制和管理,是我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内容。工商银行一直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导向,经济实施信贷结构调整,在国内银行同业中较早的通过制定行业信贷政策来进行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并于2002年12月正式在总行组建了国内银行业第一个专门从事行业信贷风险控制的职能部门——行业分析中心,这个中心的基本职能就是研究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及各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并以此为背景,对全行信贷投入的主要行业及其相关产业、支柱企业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时发布行业预警信息,提出相应的行业信贷政策及调整建议,从而实现指导行业信贷投向、调整行业信贷结构、防范行业信贷风险的目标。目前工商银行的行业政策研究和跟踪的范围已覆盖了国家公布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的行业。

自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结合产业政策导向和工商银行的实际,及时制定了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政策,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标准,其中特别强调了环保依法合规问题,按照“有进有退、结构调整”的原则,对各行业实施客户分类管理,严格控制这些行业的融资总量。对于行业信贷政策确定的退出类客户和低于国家标准的落后生产能力客户,也制定了严格的退出计划。上述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工商银行对 3 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得到了有效控制,贷款结构不断优化,贷款质量进一步好转,成效较为显著。仅去年以来,我行在积极支持电力、钢铁、铁合金、水泥、电解铝、铜冶炼、电石、焦炭等行业中国家重点企业、项目贷款的同时,主动从这些行业中一般性客户和有潜在性风险的客户退出了167亿元贷款,进一步优化了客户结构。根据我们评估,这些客户基本是国家调控中需要限制和淘汰的“两高”企业。

记者:请您详细谈谈工商银行在制定并实施“绿色信贷”方面将会有哪些具体措施?

姜建清:今年以来,作为“绿色信贷”的重要工作之一,我行加大了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工作力度,主要在环保依法合规清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增长和加快从这些行业中退出等方面花了大力气、下了大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将继续按照落实责任、严格准入、支持环保、结构调整、信息沟通等方面的政策和导向,引导和规范全行信贷业务的发展,为建设“绿色信贷”银行打下基础。具体来讲要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的科学发展观,明确发展目标和责任。针对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现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绿色信贷”银行建设。进一步要求全行统一思想,提高环保节能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严格信贷管理、落实环保政策法规、支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任务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同时发挥我行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管理优势,建立健全环保依法合规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要把“绿色信贷”银行建设作为一把手直接负责的重点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部署,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即对贷前调查不实造成对违规企业提供融资的人员,要从严处理;对贷款审查决策过程中忽略环保要求的,取消审批人审批资格;在贷款管理中将环保依法合规指标纳入分行绩效考核,从严考核。

二是以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为导向,强化信贷准入管理。严把信贷准入关。“绿色信贷”是我行未来发展所必须秉承的一种理念和基础,这个理念适用于我行全部融资品种和客户,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法规是我行贯彻“绿色信贷”这一理念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信贷业务发展中,全行要牢固 4 树立产业政策标准和节能环保标准的“双高标准”意识,即在选择信贷支持的企业和项目时,要严格信贷准入标准,不仅要满足国家产业政策标准,还必须满足节能环保标准。形成符合“绿色信贷”理念、体现绿色信贷要求的决策机制。如信贷业务环保一票否决制;信贷审查严把环评关;三是继续强化行业信贷政策中的环保要求;对“两高一剩”行业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和行业限额管理。此外,我行还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要求,采用风险提示会、风险预警通知等形式强化环境风险的防范。

三是加快存量结构调整,高度重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环保标准提高带来的系统性信贷风险,尤其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钢铁、铁合金、铜冶炼、电解铝、铅锌、水泥、平板玻璃、电石、焦炭、火力发电、化工、造纸、纺织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风险状况。我行将以“绿色信贷”银行建设为抓手,积极实施现有融资客户的结构调整和风险贷款的清收转化工作。

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类项目(企业),已介入的项目要密切关注相关风险、贷款质量和贷款迁徙变化情况,加强贷后管理,逐步实施退出。特别是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和不符合能耗标准的企业,要加快现有融资的退出步伐,已发放的融资要落实资产保全措施,尽快退出或清收转化,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对退出类客户贷款压退进度与分支机构的经营业绩考核挂钩,督促其加快退出进度,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四是加大环境违法监测和信贷处罚力度,强化贷后管理。要把企业的环保信息列入重点关注的内容。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环保信息的跟踪监测力度,建立定期访察制度,积极协助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制止、纠正、制裁企业的环保违法行为,防范环境违法突发事件带来的信贷风险。对存在违反环保法行为和被环保部门处罚的企业,其贷款一律纳入关注类及以下贷款管理;对违反国家有关环保规定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要暂停一切形式的新增融资,根据不同的处罚情况采取相应信贷控制和退出策略。对能耗、污染虽然达标但环保运行不稳定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不明确、管理措施不到位的贷款企业和项目,不得增加新的融资,并及时调整原有贷款期限,压缩授信;对列入“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地区的项目和企业,除国家有权部门确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企 5 业和项目外,要暂停一切形式的信贷支持直至限批惩罚措施解除;对于列入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名单和被责令处罚、限期整改、停产治理范围的企业,一律不得增加新的融资。总行将适时安排环保依法合规专项检查,加大检查力度,并在信贷管理系统中增加环保依法合规标识,对贷款企业的环保信息实施动态监管。

五是进一步改善和创新节能环保领域的信贷服务,积极支持节能环保的重大工程和环境治理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环保工程、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循环经济试点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逐步建立起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推进“绿色信贷”银行建设的稳步实施。对国家确定的十大节能重点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等项目及时跟踪评估,认真分析这些领域的发展特点和风险,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并做好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模式,在已有的直接融资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诸如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等服务,丰富和完善融资产品体系,为节能环保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六是加强银行信贷与环保工作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环保合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我行近期将与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加强合作,以加强日常信息交流和沟通,建立健全环保合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并对国家环保总局和地方政府推荐的支持节能环保的企业和项目给予融资支持。

记者: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许多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相应的“绿色产品”,工行有哪些相应的产品,可否介绍一下?如果没有,今后在“绿色产品”的推出上,会有哪些考虑?

姜建清:你所说的“绿色产品”,我想是指支持节能降耗、环保减排的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工商银行一直就是在作这方面的工作。按照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安排,工商银行自1984年成立之初就定位于给国有企业技改资金和生产经营流动资金需求提供信贷支持,而所谓技改,就是指提高技术能力、降低能耗,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工商银行“绿色产品”服务是一直以来都有的。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绿色产品”中又被赋予了更为 6 丰富的内涵,主要的一点就是“绿色环保”理念。我行现有的不少产品已经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比如我们支持循环经济试点、污染治理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贷款等等。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多角度拓展节能环保型、环保类金融产品和服务。近期我行拟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合作,围绕国家重点建设的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和污染治理项目等给与积极的信贷支持。此外,我们对节能环保项目考虑实施“绿色通道”制度,进一步加快业务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记者:工行以前有没有给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提供过相应的贷款?如何协调与这些企业的关系?

姜建清:当前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进行调控,是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原则,重点在于结构调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明确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限制的是这些行业的盲目扩张以及行业中的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能源消耗巨大、给环境带来严重问题的项目和企业。

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如何发展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们对于经济增长方式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也都在不断提升。在银行以往的信贷业务中比较强调收益性、安全性,但环保的意识不那么突出,换言之,并未做到环保优先,但是最近几年,银行在环保意识上提高和进步较快,也主动地拒绝和退出一些效益好但不符环保条件的企业。此外,一些企业在过去曾经拥有当时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放到现在的环境和标准下,也可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变得落后了,甚至成为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因此,环保的观念和标准是在不断进步中,这是时代的进步。

对于与客户的关系,我们希望建成协调合作、共同发展的利益协同机制。但如果新建项目或客户不能满足国家环保要求,这样的信贷业务,我们坚决不做,我们决不唯利是图,作为一个大型银行,我们的经营行为和价值取向,必须依法合规及符合社会长远利益和公众利益,就是工商银行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记者:工商银行在环保等节能方面还有其他举措吗?

姜建清:目前全球银行业的趋势都非常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银行在拓展业务,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将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为己任。我们将承诺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法规。工商银行除了推出“绿色信贷”,履 7 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外,在环保领域我们还计划尽自身更多责任,如在与客户沟通时宣传环保和社会责任,加强对员工和管理层的环保教育。我们不久前请国家环保总局领导做的讲座通过视频让总分行的高管层一起参与,这种活动将经常化,以让管理层和员工更多地重视和参与环保,银行内部经营的每一个细节都注意体现环保意识。如注意减少人均能源消耗,注意办公室节约能源,减少纸质材料使用,提供电子化办公,提供使用可回收、可降解材料,减少污染,定期向投资者和董事会报告环保政策的实施情况,在具备条件的办公场所尝试使用可再生能源,计划支持扶贫地区推行“新农村,新能源”试点等等。

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的法律规制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92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58-02

一、践行绿色信贷政策是现实需要,具有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但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针对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态势,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金融部门在信贷工作中落实国家环保政策。2007年国家环保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绿色信贷政策。2010年银监会又发布《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进一步规范银行的业务行为,推行绿色信贷政策。

二、绿色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落实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和行动力不强

商业银行是商事主体,这一性质使其在落实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大打折扣,要向公司股东负责、谋求经济利益等经营宗旨注定银行自利性与绿色信贷公益性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目前我国石油、电力、钢铁等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虽然是粗放型经济行业,存在众多环境、社会问题,但却是各银行竞相争夺的客户资源,而绿色信贷对两高企业贷款的严格限制与压制无疑与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背道而驰。另外,商业银行经济利益至上的传统价值理念和银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也弱化了商业银行落实绿色信贷政策的积极性和行动力。

2.缺乏统一的法律实施标准,银行执行难

目前商业银行在践行绿色信贷时并无统一的法律实施标准,特别是欠缺与绿色信贷配套的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标准和行业环保绩效评价指南等技术性标准。由于法律实施标准的缺位,造成银行在接受企业或个人贷款时,即使能够获得比较完整的环保信息,授信审查时也只能凭借简单的定性依据做出判断,审查标准不一,随意性强。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规定:“金融机构应依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和环保部门通报情况,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可以看出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对企业耗能排污状况的审查只能凭感觉决定是否给予贷款支持。目前国家对绿色信贷中涉及的相关标准没有具体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也就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制定内部配套细则发放贷款。

3.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少,缺乏创新性

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由政府推动,具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无论扶持性的还是限制禁止性的均缺少市场机制支撑,这种政府主导性使得商业银行大多被动践行政策,更不要说在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中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国家扶持性的信贷资金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单一渠道实施,缺乏商业银行的参与与竞争,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集中在对“双高行业”的贷款限制以及对环保产业的资金支持,并无其他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性。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开展碳金融衍生品创新,也无推广低碳生活的绿色信用卡、绿色租赁和绿色存款等相关绿色产品。

4.环保信息沟通不足

2006年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共享企业环保信息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并从2007年4月1日起正式展示在企业信用报告中,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在办理、管理信贷业务时,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办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2007年人民银行在《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加快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环保门的沟通和合作。虽然在国家层面和一些省市已经建立环保部门和银行监管和授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但环保部门信息更新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影响了银行绿色信贷的执行效果。企业的环境状况是动态的,而且企业的贷款行为很多不是一次性的,每次贷款应该根据当时企业的环境污染状况来进行审核,如果信息沟通不畅,一些“改邪归正”的企业就得不到贷款,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也是不充分的。

5.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

中国绿色信贷在政策设计上有一定强制性特点,但具体执行中更多呈现出自愿性特点,强制力不够,根源在于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因此,银行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时还是更多从银行的商业利益考虑,对一些界限不清,短期难以暴露问题的企业仍给予信贷支持。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也造成各银行在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执行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挫伤了认真贯彻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银行的积极性。

三、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的法律规制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为主体,以《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和其他部门规章为重要组成部分、以金融司法解释为补充的中国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从现实需求及发展看,三部法律对节能减排形势下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的支撑和保障不够充分。

1.明确将信贷补贴纳入绿色信贷法律体系中

由于节能环保项目公益性强、见效慢、回报低,各国普遍通过政府政策性银行的介入给予节能环保项目直接低息贷款,或通过商业银行的参与来发放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绿色信贷的实施。我国政府通过贴息等政策激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但这些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太弱,使政策变为无实际用处的装饰。

目前我们有必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如英国的《家庭节能法》、日本的“环境评级贴息贷款”、德国的“对环境项目的金融补贴政策”等,对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进行信贷补贴,用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保障这一政策的有效落实。

商业银行按照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利率为企业提供绿色信贷,国家财政可对按照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额与实际贷款收到的利息之间的差额给予补贴,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盈利水平。法国政府每年都组织巴黎国民银行、农业信贷银行、里昂信贷银行等进行绿色贴息贷款的利率投标,由利率最低者获得发放贴息贷款的资格。居民如果通过绿色信贷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可享受折扣或较低的借款利率,其差额部分由政府对消费者进行补贴。

2.统一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价指标,避免商业银行执行难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时存在着随意性,没有统一审核标准。存在贷与不贷的模棱两可时,银行往往很难做出决断。统一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价指标能够使商业银行审核贷款时有章可循,可避免银行贷款的随意性,保障绿色信贷的高效实施。

在我国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中,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价指标可规定在《商业银行法》第四章贷款与其他业务的基本规则一章,作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基本准则。也可由人民银行或银监会制定单独的部门规章,具体规定商业银行贷款的环境风险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关乎商业银行贷款的发放质量和绿色信贷政策的实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规定在《商业银行法》中更为适宜,使之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基本准则,切实推动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政策。

3.鼓励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政策的应用只限于加强贷款项目的环境审核,在市场稳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保证利润还不会更积极地调动更多资金参与节能环保领域。世界各国商业银行与绿色信贷政策相关的金融产品开发,是以国家的优惠政策为基础的。如德国信贷扶持政策,不仅很好地处理了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客户之间的项目利益,还运用多种融资金融产品开发和销售手段推进对温室气体减排具有显著效应的绿色金融政策,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我国推动商业银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由国家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当前各银行开发的绿色金融产品,如欧美国家各大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普遍参与炭交易的金融服务,纷纷开展排放额度和排放许可的交易与经济业务,达到了银行盈利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目标。如加拿大城市银行推出了一项“清洁空气汽车贷款”套装产品,为客户提供3%~4%的优惠贷款利率。这些金融产品的创新,大大推动了绿色金融事业的发展。

4.完善政府、银行、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

一是环境保护部应定期或不定期向人民银行、银监会、金融机构通报环境违法企业名单。通报时企业名称要规范,要将其组织机构代码证号一并通报,这样利于金融机构准确确定环境违法企业,并有效避免环境违法企业可能在违法曝光后更名注册逃避信贷制裁。

二是银行总行要与环保部建立定期沟通渠道,加强双方互利合作。各分行也应与当地环保部门增强沟通,争取环保部门的支持,加强日常信息交流,建立健全环保合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三是建立网络信息交流系统。建立政府、银行、企业网站,将有关的文件、经验材料和数据资料等信息网络共享,同时从庞大的信息数据库筛选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开发、优化和整合,使三者联系变为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确保录入数据准确和查询的双向畅通,使信息交流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

5.建立绿色信贷实施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强化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

我国《商业银行法》作为商业银行基本法,其对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对践行绿色信贷政策的法律责任更是无从规定,只有在违背第74条第3款、第7款和第8款(三)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七)违反国家规定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八)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者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的)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对商业银行从事绿色信贷业务的法律责任有一丝参考作用。对此,有必要在《商业银行法》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银行的环境污染连带责任。通过这一法律规定,规制银行向“双高行业”发放贷款,迫使银行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充分发挥其在绿色信贷中资金导向的无可替代功能。因此,必须对现有商业银行相关法律规定进修必要的修改,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为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律后盾。

另外,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21、23条规定中明确规定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的监管,制约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

参考文献:

[1]曹明德.生态法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叶汝求,任勇,[德]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中国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的研究 篇4

一、大力推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环境也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尽管国家采取了大量的宏观调控措施,严格控制“三高一剩”行业, 但节能减排的任务依旧十分严峻。因此,商业银行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枢纽,大力推行绿色信贷,就能从资金源头上对“三高一剩”企业实施限制,就可以有效地抑制这类企业的盲目扩张,从而加强对“三高一剩” 行业的治理。此外,商业银行可通过差异化定价或有条件优先等倾斜性政策,将贷款资金引向利于环保的产业、企业或项目,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这些行业,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还是考核企业对信贷资金的运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状况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等方面,但对企业的社会、政治、声誉风险基本很少加以考虑和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不仅有利于借鉴国际上绿色信贷的环境风险分级体系, 学习国际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的风险预测和控制措施,同时还能藉此机遇与行业国际标准接轨,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更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二、国外绿色信贷实践的经验

国际上的绿色信贷实施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化了,这也为我国刚刚起步的绿色信贷做了一个比较好的榜样。目前,美国、英国等主要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绿色信贷机制,而且根据自己的实际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运行绿色信贷机制。本文对国外经验总结如下:

(一)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环境污染行为的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不用或者很少承担生产经营中的破坏环境带来的额外成本,环境污染负外部性没有内在化。另外,银行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提供贷款时更多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等经济层面因素,较少关注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 国外发达国家通过完善法律、明确界定环境污染主体以及其应承担的责任,使制造污染的企业必须承担污染治理的成本。并且,企业的污染环境行为,对其声誉和社会形象都会带来负面影响。通过明确的责任将权、责、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政府、企业和银行三方都有动力去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二)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可以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让银行在实行绿色信贷时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例如日本瑞穗银行在接受赤道原则后声誉提供带动了业务量的提升;另外,通过减轻税收负担、得到政府补贴、获得银行贷款优惠等一系列措施大力鼓励企业应用环保技术。因此,只有在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下,银行、企业才会自发地遵守赤道原则并积极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

(三)统一制定绿色信贷的标准

这种相对来说更高效、更实用的评估标准的主要特点是可比性高、可操作性强、涵盖面广等。国际或国家标准制定的基础上,还应允许银行在制定具体的业务指南上有较大的自主性,这样可以激发调动银行的积极性,从而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规范和体系。

三、推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作为一个新型产品的实施,光是有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是不够的,只有建立合适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从经济和文化上推动银行更加自觉的开展绿色信贷。

(二)建立标准体系和可操作性的银行信贷管理指南

我国环保部门应该充分借鉴《赤道原则》中的行业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中的环境标准与管理要求,了解每一项指标具体针对的是哪一种工艺,与我国的行业环境标准作逐一对比,找出我国绿色信贷原则与赤道原则的差距,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这也是商业银行所希望得到的一个标准细则。

(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地方政府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达到其在职的业绩水平的提高。所以对于那些可以带来丰厚经济收益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 地方政府往往是对其进行保护和袒护的。另一个地方保护主义的缘由是个别政府官员利用自身拥有的权利,对外“寻租”。那些污染企业相对于加大环保技术设备投入资金,更愿意花相对较少的金钱去收买各路的官员。

关于第一种情况,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转变政绩考察方式,将环境破坏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起来作为评价参数才能真正的算出经济增速。这样对官员也缓解了压力,可以放手开展绿色环保产业,从制约绿色信贷发展过度到推动绿色发展。另一种情况的解决方法是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贪污受贿的腐败作风,对在职官员进行思想教育,从根上解决贪污腐败的现象。

(四)创新绿色信贷金融工具,控制信贷风险

为了支持绿色信贷的发展,许多国外企业将发展方向转为对环境友好的项目,譬如环保技术、节能、水循环设施、垃圾深埋产生沼气、林业再造项目等以及可再生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的开发。 其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据有关数据现实,其中及污染减排及时市场规模就近4000亿美元。无疑又为金融业打开了新的广阔信贷市场。环境融资一旦被开发成一个环境融资产品,银行业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德旭,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

[2]何德旭.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探究 篇5

1.1.1环保产业爆发式发展的条件已逐渐成熟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前夜,环保产业爆发式发展的条件已逐渐成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环保产业高速成长已成为必然。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紧迫性强,发展的潜力大。环保产业作为全面提升民生的保障,关联建筑业、制造业、化工业、林业、养殖业、农业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关联产业链绵长,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

1.1.2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为发展绿色信贷提供了新兴业态平台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业态,由于其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及移动支付技术,业务办理便捷,运作模式灵活多样,相比传统金融业务,更接地气,发展潜力更大。资本市场与互联网金融的加盟,不仅能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增添新的动力,而且能拓宽绿色信贷业务的办理渠道,增加盈利模式。

1.2商业银行加速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意义

1.2.1 体现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发展绿色信贷既是商业银行贯彻产业和监管政策的要求,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需要。11月,银行业协会组织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签署绿色信贷共同承诺,就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授信管理、践行绿色信贷、提升自身环境和社会表现等内容做出了郑重承诺。尽管此承诺书对商业银行来说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却体现了各家商业银行对社会的诚信。

1.2.2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发布了关于绿色信贷运用的相关政策,但在当时地方政府追求GDP发展的情况下,部分环评未过关的项目,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压力,从商业银行中拿到贷款开工建设,造成无法挽回的环境影响。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信贷投放收益,较少关注贷款项目所产生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在实际中,我们不难看到,不少造成当地环境污染和社会不稳定问题的工程项目,除了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外,也带来了不良声誉,招来民众和环境民间组织的批评和指责。如7月,紫金矿业发生污水渗漏事故,造成大面积水质污染,被当地法院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罚金人民币3000万元。因此,发展绿色信贷,对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国策具有重大意义。

1.2.3有利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发放调查和数据分析,将信贷资金投向收益较佳的绿色信贷项目,从而有效规避因环境问题而导致的声誉风险,间接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获取信贷项目利润。在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绿色信贷需求,如环境保护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对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区、市),明确了煤炭削减、落后产能淘汰、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锅炉综合整治等工作的量化目标,并将工作任务分解至年度;对于其他省(区、市),提出了原则性要求。这些都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2.4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部分生产企业需要进行升级换代,逐步提升污水、废气等处理能力,确保企业生产符合环保要求。这需要商业银行通过发放綠色信贷,助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最终通过发展绿色信贷,鼓励信贷资源向节能重点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倾斜,帮助企业技术升级,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2 当前绿色信贷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绿色信贷激励不足

绿色信贷项目由于存在外部成本,比普通经济模式高出一部分环保成本,使绿色信贷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的制度设计中,要求商业银行对资源环境有利的项目予以信贷支持,但并没有具体的激励措施。另外,节能环保项目的公共性和长期性导致其收益不高、周期长,即使商业银行有保护环境的良好意愿,但实施绿色信贷可能会导致业绩和利益受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有效激励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绿色信贷节能减排效益分析有难度

为量化商业银行贷款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贡献,做到项目环境效益可测量,银监会绿色信贷统计中特意增加了标准煤、二氧化碳当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节水量共7类节能减排数据。但在实际工作中,节能减排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部分项目的环评报告中无节能减排数据,无法直接获取或者通过测算方法计算出节能减排数据。二是部分贷款项目的技术应用等可能发生变化,节能减排数据需要与企业沟通,才能从客户方得到最新的、符合实际的数据。而且在沟通过程中,有可能存在双方理解不一致,导致节能减排数据有误。三是银监会只提供了煤层气利用、污水处理等共计13个节能减排项目测算模板,部分项目无法通过测算获取节能减排数据。

2.3绿色信贷披露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目前,上市商业银行已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确定各行的绿色信贷披露口径,并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绿色信贷相关数据。但由于各行的绿色信贷披露标准不同,披露数据没有可比性,无法准确比较判断各行的实施效果。如兴业银行是基于赤道原则按照项目进行统计披露,工商银行是按自己定义的绿色经济行业进行统计披露,而商业银行是按照银监会监管统计口径进行披露。

2.4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中的信息共享机制只规定了环保部门应将环境违法项目的查处情况通报当地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和商业银行。环保部门与商业银行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仍不够完善,商业银行难以完全控制环境风险。如对于环境违法违规整改不达标的企业名单,银监会或当地银监局按半年频度从环保机构获取后发送至商业银行,信息共享频率低,共享内容有限。

2.5尚未建立监管后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探究 篇6

事实上,银监会早在2007年已经开始推动绿色信贷。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当年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该意见要求银行开始把客户的环境管理纳入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中,特别强调客户的合规行为以及减少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的信贷支持。从2007年到2011年,银监会又发布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说明和扩大绿色信贷范围及实施要求,主要目标是鼓励商业银行将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防范可能的信贷风险。

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此次新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更强调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及体系的完善。该指引对银行的组织管理、政策制度、流程管理、内控管制与信息披露以及监督、检查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意味着,首先,银行需要制定绿色信贷战略,并有董事会或理事会负责确定的战略、审批高级管理层提出的目标及绿色信贷报告。事实上,董事会及理事会参与绿色信贷的决策很重要,因为绿色信贷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涉及银行与哪些行业、企业合作,并相应承担何种风险的意愿。

战略固然重要,但许多银行还必须在政策层面做提升。在中国,较大规模的银行几乎都已将绿色信贷的理念纳入投资政策中,并以国内的环境法规或执行标准为参考。实际上,银行最大的风险来自过标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即使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估或者环保局相关许可,并不代表其项目不会遇到地方居民的反对或者企业能持续开展良好的环境管理,从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或担保风险。因此,银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环境及社会风险评估标准,对信贷企业进行动态评估。该评估不能只限于“通过/不通过”的考评,而是应做风险分类。例如赤道原则建议将风险分类为高、中、低,按照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及贷后监督管理。尽管评估标准会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必须反映出银行自身对于风险的可接受范围。

最后,银行必须考虑到整个绿色信贷及环境风险管理的流程。虽然许多银行已制定了投资政策,但仍可能缺乏操作规章等具体执行流程规范,来明确审批及发放贷款过程中,各部门承担的相应责任。在此情况下,银行很难确保对政策的实施会有统一的标准。另外,银行可能没有明确规定在何种情况之下必须在合同中要求客户提升环境或社会管理效率以及如何去监督客户对于合同的遵守情况。

新的绿色信贷指引是一个支持银行制度及体系建设更趋完善的非常好的政策,虽然其主要强调风险管理,但是可持续的金融也会为银行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银行海外投资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必须做出产业结构及生产消费模式的调整,其中涉及的上万亿美元新投资及交易都需要银行的支持。中国银监会适时出台该新指引,正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让中国的银行去评估自身现有绿色信贷政策,利于健全管理体系,管控环境风险,提升国内国际的发展竞争力。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分析 篇7

国内银行业有关于绿色金融的实践起步较晚, 经验较少, 不过近几年发展迅速。政府层面上, 中国人民银行、环境保护部、中国银监会三家机构共同构建环保信息的沟通交流机制和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行业指南。环境保护部将所有企业有关于环境保护的信息交到中国人民银行, 人民银行把信息写入企业征信的管理系统, 银监会负责把环境违法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商业银行。在商业银行层面上, 目前绿色信贷发展得比较突出的银行主要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及兴业银行等4家商业银行。工商银行把绿色信贷理念融入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文化、信贷管理、流程和产品设计等各个环节之中,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兴业银行是我国首家采用“赤道原则”的银行, 截至2012年10月末, 兴业银行共对718笔贷款项目进行了赤道原则适用性审查, 所涉项目总投资高达9884亿元, 其支持的绿色金融项目可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618.55万吨。

一、绿色信贷在全银行业范围内推进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绿色信贷在部分商业银行得到较好的实践, 但是绿色信贷在全银行业范围内推进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 相关配套法律不健全, 激励机制运行不顺畅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绿色信贷政策落地的保障, 它使银行和企业在绿色信贷时都“有利可图”。目前, 我国有关于绿色信贷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有所欠缺, 仅仅有《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环境保护法》。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并不强烈, 环境污染风险也被一些地方政府承担着, 污染企业并不完全承担其所带来的成本, 企业缺乏节能环保的激励。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自然不愿意承受企业由于节能环保方面的成本而导致其无力偿贷的风险, 从而缺乏推行绿色信贷的动力。

(二) 企业对环保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环保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 虽然我国企业环保信息披露机制有较大进展。然而, 其环保信息披露机制还是非常的不完善, 存在着如信息披露的形式、内容不规范、缺乏强制性、信息披露的部门联动机制和审核程序还没有完全建立和信息披露的有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利缺失等问题。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可以得到的信息数据库中不能完全反应污染企业的环保违法记录, 不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 使得信息完整性得到不保障, 从而导致核查成本过高。而且, 政府部门所提供的环保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和遗漏, 各商业银行也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再次, 绿色信贷的实施缺乏具体规则, 《意见》中并没有给出绿色信贷相关的评估细则。环保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大大降低绿色信贷业务的可操作性。

(三) 商业银行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在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偏差。有银行向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企业发放贷款, 损害了其声誉, 部分银行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将会对其社会自身长远利益造成损害。大部分银行将推行绿色信贷看成政策或公益性活动相应的活动, 并非核心的商业运营元素。目前仅仅有少数银行在其年报中有社会责任相关的简单报告, 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利益的认识。

(四) 绿色信贷相关产品创新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着缺乏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创新的重要问题, 在商业银行打造低碳银行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这一现象。虽然在这些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业务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 如商业银行在低碳的信贷方式上的创新、开发了有关于低碳的信托产品和结构性理财产品。可是从总体上看, 我国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仍然明显落后于国际银行。例如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单一, 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低和下游的环节, 对于二级市场交易、项目咨询以及相关延伸金融产品开发还是较少。我国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国内碳市场的潜力不相符, 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差距。

(五) 专业人才和知识的支持有限

我国商业银行在引进国际相关标准原则相对比较晚, 对于赤道原则等国际管理和规则的了解并不深, 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银行内部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系统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制度, 非常缺乏相关政策分析、环境知识、了解国家政策和环保领域、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建立以及专业环境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又由于专门绿色信贷人才的缺乏, 银行并不了解绿色信贷的操作流程/操作性低下。在我国, 环境金融、环境经济学科仍然是新兴学科, 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相对较少, 相关人才的紧缺是阻碍商业银行打造低碳银行重要因素之一。

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建议

(一) 完善绿色信贷的法律体系, 建立起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奖惩机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的法律保障体系, 存在不少的空白, 不利于有效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政府有必要加大对企业的监督, 引导企业考虑长远的利益, 考虑污染对其经营、社会声誉等造成的负面影响, 把节能环保作为其保持核心竞争力、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适时成立专门的考核评价部门监督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 对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评价。对于投放在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贷款额比例较高的银行应表扬奖励, 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创新产品研发, 批评处罚大量贷款投放给环境违法型企业的商业银行。

(二) 建立绿色信息披露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提是法规依据。为此, 适时修订《会计法》, 加入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等内容, 以法律形式这最强有力手段将其付诸实施。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要素中加入涉及环境核算的内容, 防止企业和有关部门的短期行为, 同时规范环境会计的工作。同时, 金融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建立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各级环保部门应向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提供收集的企业环境信息, 并将其定期或者不定期上报给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各级金融机构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审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申请, 加强授信管理, 促进污染减排。要促进商业银行和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 确保信息传递快速、准确。各机构应加强内部门的信息收集与报送工作, 尽可能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三) 营造绿色信贷文化, 加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 地方政府应把地区环境指标作为其绩效考核指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 要加大建设党风廉政, 严肃处理包庇环境违法企业、贪污腐败的行为, 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再次, 政府应该加大绿色信贷和环境保护的宣传, 使广大企业和公众得到普遍的认知, 使绿色信贷的理念深入人心。商业银行要认识到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其长远利益有莫大帮助, 一方面, 银行建立和提高信誉的基础是履行社会责任, 有助于提高其经营业绩和长期竞争力。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承担社会责任降低其成本。银监局、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通常会对具有良好声誉、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银行给予奖励和认可, 从而降低其接受监管的成本。

(四) 积极探索和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

在产品创新方面,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绿色信贷项目的研究, 推出相关的金融产品。企业可以通过加大研发力度, 从而开发出绿色信贷的新型产品,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这些新型产品的运用, 从而为企业提供支持, 实现企业、社会和自身的利益。在中间业务的创新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中间业务的创新, 优先发展跟绿色相关的理财产品业务, 发展绿色融资担保、交易代理、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务, 从而更好地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模式。

(五) 建立人才储备培养机制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还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一个过程来转变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和业务人员的理念。目前商业银行十分缺乏具备金融、法律、外语、化工及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 使得商业银行难以迅速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应采取组织专题研讨会等方式, 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低碳专业技能, 并对客户经理不断进行绿色信贷培训。同时, 商业银行应该吸纳具有绿色专业技能的相关人才, 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

摘要:目前全球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问题等日益突出, 绿色金融发展已成为国际大势所趋。论文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 从激励机制、环保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感、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和人才储备等五个方面深入研讨我国发展绿色信贷存在的阻碍因素, 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信贷,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雷立钧, 高红用.绿色金融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实践的现状及趋势[J].投资研究, 2009 (03) .

[2]冷静.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 2010 (08) .

[3]杨萍, 徐枫.广东新能源产业及促进政策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4]杨晶.中外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 2012 (08) .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探究 篇8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亟须扭转。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各部门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 但收效甚微。金融作为改善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信贷”作为国际金融机构通用的一种环保经济手段, 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银行业作为绿色金融的中坚力量, 商业银行作为“绿色信贷”的主体, 应为“绿色信贷”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绿色发展的潮流中有所作为。

2 绿色信贷的内涵

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在贷款的决策过程中, 注重资源保护和环境均衡, 重视贷款的环保效益, 促进生态环境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融资方式。绿色信贷包括三个核心内容:一是利用恰当的信贷政策和手段, 包括贷款品种、期限、利率和额度等, 支持环保、节能的项目或企业;二是对违反环保、节能相关法律法规的项目或企业采取停贷、缓贷, 甚至收回贷款等信贷处罚措施;三是贷款人运用信贷手段, 引导和督促借款人防范环境风险。

3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 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通知中, 人行对金融部门在信贷中落实国家环保政策提出了全面的要求, 但金融部门并没有严格执行。

2007年7月,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境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制度建设正式启程。同年11月, 银监会颁布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 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战略、防范环境风险引发的各类风险提出了全面要求, “绿色信贷”成为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金融手段。

2012年12月, 银监会制定和颁布了《绿色信贷指引》, 确定了“绿色信贷”的三大支柱: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 提升自身环境质量和社会表现。同时, 对银行业“绿色信贷”的组织管理、内部政策制度、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部控制及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5年, 银监会制定和颁布了《能效信贷指引》, 明确了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三大重点服务领域, 为银行业信贷融资支持用能单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指明了方向

4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推行的“绿色信贷”政策, 在”绿色信贷”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制度仍然存在着障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缺乏鼓励性、补贴性的优惠绿色信贷政策。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地方政府、两高企业以及商业银行走绿色信贷道路的动力不足。对地方政府来说, 两高企业通常是当地的税收大户, 而一些环保企业往往投入大、收效慢、风险大, 在没有与之对应的考核激励机制下, 地方政府缺乏与商业银行合作的动力;对于两高企业, 在没有相应的考核激励政策下, 要求企业进行污染治理以及产能转换, 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影响企业的经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由于绿色信贷政策操作性不强、人才资源及技术不足, 同时为环保企业、环保项目贷款往往伴随着高风险, 在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对于绿色信贷往往只停留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层面上。

第二, 利益相关方的约束机制不完善。现行政策下, 低碳经济发展效果取决于政府、商业银行以及污染企业之间的博弈。各方的利益重叠, 约束机制不完善, 绿色信贷的效果往往不如意。对政府来说, 由于一些“两高”企业是地方经济的支柱, 地方政府会因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从轻处理”这些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于两高企业来说, 在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力下, 企业不会增加成本治理污染。而商业银行方面, 由于监管部门未对其采取“严格”的环保要求, 商业银行依然向高污染企业放贷。

第三, 专业人才缺乏。绿色信贷业务涉及对贷款企业环保项目建设的判断, 对环境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对贷款产品的定价与营销, 这需要由同时兼备环保技术与银行信贷业务经验的专业人才担当。而银行缺少从专业角度评估绿色信贷业务和识别风险的技术型人才,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信贷的发展。

第四, 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由于环保信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而我国环保信息来源又比较有限, 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有关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不足。因此商业银行只能依赖环保部门提供的信息, 依照环保部门公布的重污染企业名单来对企业进行信贷控制, 但环保部门的数据只能作为银行的一个参考。这是因为环保部门通常只在年终环保执法检查时更新相应的数据, 信息对接和及时交换方面存在障碍, 缺乏时效性, 无法满足银行及时审查信贷申请的需求。银行在信贷过程中无法得到实时更新的信息, 不利于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的环保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第五, 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产品仅仅局限在对环境污染企业的信贷制约, 产品种类少, 创新力度不足, 各银行间的绿色信贷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 不能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5 对策

第一, 落实激励机制。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政策, 由国家参与其中, 对节能环保项目给予信贷优惠, 差额由政府贴息补贴, 出台激励机制鼓励绿色信贷的创新与发展。例如, 可以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 对绿色信贷业务实施差别化的监管政策, 适当提高对其的风险容忍度等。

第二, 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一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二是可以通过加快设置和征收碳税、环境污染税, 大幅提高污染排放的收费标准, 迫使当事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三是鼓励实行环境公益诉讼, 通过环境公益诉讼动员社会力量, 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 迫使企业执行严格的环境和社会标准。

第三, 培养专业人才, 建立专业团队。专业化团队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环境和社会风险团队, 具备完全的授权和专业知识, 能有效地控制或规避借款主体及其项目所面临的各类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二是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团队, 具备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热情, 能抓住时代的机遇, 不断推进绿色信贷业务;三是提升机构自身环境和社会表现的团队, 具备多样化的知识和强大的沟通交流能力, 从整体上提升机构的社会形象。

第四, 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一方面, 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 充分利用国家环保部与银监会两部门搭建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 及时获取信息。环保部门也应积极对企业进行核查, 将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商业银行, 为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提供依据。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应对融资的企业和项目的环保情况进行持续观察, 建立持续跟踪检查机制, 将环保风险管理纳入日常贷后的管理工作之中, 不断完善、更新项目信息。此外, 商业银行应与同业、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之间沟通, 从侧面了解融资企业和项目的执行情况, 全方位管理风险。

第五, 加强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绿色信贷应具有多样性, 同时要贴合当前的环境需求, 还要便于推广。商业银行应该增加对绿色信贷产品研发的投入, 时刻关注市场的动向以及客户的需求变化, 不断开发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产品并推出与之配套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孔瑞.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5.

[2]王先菊.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2 (5) .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探究 篇9

(一)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奥立弗·谢尔顿提出, 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 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在21世纪进入了“公司公民”时代, 维多克提出了“三重底线”, 概括起来就是“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他将企业的环境目标与社会目标和财务目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 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使它的思想深入到了各个行业, 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也开始受到关注。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特殊性, 其体现在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的重要载体, 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执行者, 所以它的社会责任不仅牵涉到自身, 而且还牵涉到整个社会利益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 国际上大型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是“赤道准则”。它是一套对项目融资的决定、评估和管理的基准, 要求加入它的金融机构在发放融资贷款时, 要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 降低社会和环境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绿色信贷”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近年来也开始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2007年4月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发布《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 第一次将银行的社会责任纳入监管范围内。同年7月, 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这个《意见》的出台旨在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确立环境准入门槛, 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资金来源。

(一) 绿色信贷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所谓绿色信贷, 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 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 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 开发、利用新能源, 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 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 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 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 (邓聿文, 2007) 。

根据《意见》的规定, 我国的商业银行今后要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 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查处未批先建或越级审批, 环保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未经环保验收即擅自投产的违法项目, 要及时公开查处情况, 即要向金融机构通报企业的环境信息。而金融机构要依据环保通报情况, 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 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新建项目, 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二) “绿色信贷”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是一种以透支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面对这样的发展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同时, 全国大型恶性环境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作为单纯的行政手段, “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已是环保总局现有法规内最强有力的措施, 但从现实来看, 难以从根本上遏制“两高”企业的扩张趋势。究其原因, 不能不说“两高”企业能获得雄厚的信贷资金支持是其快速扩张的动力源, 这样中国的商业银行也成为了环境污染的间接帮凶 (陶玲、刘卫江, 2007) 。

如何让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 还需要外部金融机构对其经营行为的约束, 而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控制方式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金融机构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绿色信贷”就体现了银行业的这种功能, 它是我国遏制“两高”行业发展、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三、执行绿色信贷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绿色信贷”实施以来, 各大商业银行对向“两高”企业的贷款进行了一定的控制。据中国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 截至2008年1月, 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放中长期贷款1.5万亿元, 增幅比2006年末下降9个百分点, 贷款呈总量上升、增幅下降之势。但是, 绿色信贷目前只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的成果, 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商业银行在执行“绿色信贷”过程中还遇到一些困难亟待解决, 笔者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1、建立“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改变银行资金投向。商业银行将大量资金投放于“两高”产业是最求自身利益的体现, 在实施“绿色信贷”后必然会失去大量的市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到2007年6月, 在新增的2.5万亿贷款中, 有1.5万亿集中在“两高”行业 (1) 。这种过度集中的结果导致商业银行一是无法迅速减少对“两高”行业贷款的总量, 二是如果商业银行收回从“两高”行业的贷款, 商业银行的利润也会受到损失。所以, 商业银行在贯彻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后, 一是要主动开拓新的市场, 将资金投放于有潜力的高科技、低耗能、环保型产业;二是国家相关机构应制定“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 对环保做得好的企业采取鼓励性的扶持政策, 对商业银行投放于环保企业的信贷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2、制定切实可行的执行标准, 规范银行操作。商业银行在具体执行信贷环保审查程序的过程中, 需要掌握相关信息以及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就目前的国际经验来说, 加入“赤道准则”的成员银行所制定的《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是目前国际项目融资通行的环保标准, 对制造业、化工、能源等63个行业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和标准做了规范。目前我国对“绿色信贷”中涉及到的准入、技术、排放能源消耗、循环利用能力等标准都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同时已有的环保政策和信息也缺乏统一管理与发布机制。就《意见》所提到的“两高”行业范围也不是很清楚。对此, 国家环保总局和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借鉴《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的制定, 联合颁布一个有关绿色信贷的行业环保指南, 并将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等信息统一到一个平台。

3、制定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法律, 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就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来说, 中西部地区正处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阶段。东部地区的“两高”产业正逐渐向中西部转移, 而中西部地区也希望抓住这次的产业结构调整来加快自身的发展, 但在地方政府仍然注重GDP发展的理念下, 中西部的地方政府必然会忽视企业的能耗和污染。所以在这些地区, 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必然会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如果强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 有些完全以“两高”行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 在突然没有信贷支持的情况下, 经济发展可能会面临困境。对此, 我国应尽快制定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法律, 约束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在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制度上, 我国政府应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使它的思想深入到了各个行业, 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也开始受到关注。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的“绿色信贷”就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 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绿色信贷

参考文献

[1]陶玲, 刘卫江.赤道原则: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J].银行家, 2008, (1) :105-109.

[2]罗赞.“绿色信贷”大有文章可做[J].银行家, 2007, (9) :57-58.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探究 篇10

关于绿色信贷的内涵,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 绿色信贷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阐释:第一, 绿色信贷就是要让银行业承担起督促企业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改变粗放经营模式的社会责任, 使经济社会在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 银行业在督促企业改变经营模式的同时, 其自身也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而绿色信贷则可以成为其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实践

1. 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 中国工商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规模最大。截至2010年6月末, 该行支持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余额达4200多亿元。2012年2月24日, 在中国银监会主办的《绿色信贷指引》新闻发布会上, 工商银行信贷部高层领导透露, 截至2011年末, 该行在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四方面的绿色信贷余额就已经达到2900多亿元。

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在近三年中也增长迅速。见表1。

数据来源:通过对2009-2011年度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公布数据整理而得。

从表1可以看到, 近三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 (除2010年中国建行以8.12%的速度增长以外) 几乎每年都以两位数比例增长。截至2011年末, 这两家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绝对数都已经超过2000亿元。

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 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绿色信贷投放规模较大。2010年, 浦发银行投入节能环保行业贷款为214.61亿元, 当年退出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存量贷款227亿元。截至2011年末, 该行中间信贷贷款发放超过10亿元、能效贷款达到近10亿元, 全行三年累计发放绿色信贷超过1000亿元。

2009年, 兴业银行全年共发放节能减排贷款金额165.8亿元。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 兴业银行已累计发放绿色信贷融资2857笔, 金额达1290.08亿元。

2. 产品种类不断创新

在产品种类创新方面, 兴业银行是先行者。2006年5月, 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 (IFC) 联合在国内率先推出能源效率融资项目, 主要支持中小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项目的融资需求。2008年2月, 兴业银行与IFC签订第二期合作协议, 将融资适用范围从能源效率项目扩展至所有节能减排的相关项目。

浦发银行则在2008年首推《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 旨在为国内节能减排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综合、全面、高效、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 形成了业内最全的、对绿色产业链上下游全面覆盖的金融产品体系。该绿色信贷产品已于2009年成功实施。2011年, 该行在其绿色信贷体系中增加了“合同能源管理”这一新产品, 该产品在短短半年内使得三四十个大型项目稳步推进。此外, 浦发银行还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的绿色信贷产品, 例如和法国开发署合作开发的中间信贷贷款产品, 以及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的能效贷款产品等。

国有商业银行也不断进行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2010年, 建设银行将其绿色信贷产品覆盖面扩展到了文化产业, 为文化创意、动漫影视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信贷支持。同年, 建设银行在同行业还率先创新了新农村建设贷款产品, 重点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安置改造、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则以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技术产业作为创新绿色信贷政策的切入点, 积极拓宽节能环保信贷项目的发展领域。近年来, 该行加大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 于2009年在江西专门推出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国内保理业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难点分析

1. 商业银行信贷评级难以做到细致化

第一, 在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评级体系中, 其包含的评级指标除少数财务指标是定量指标以外, 绝大多数指标都是定性指标。这导致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过程中, 其信贷评级更是难以做到定量评判。第二, 当前商业银行在进行绿色信贷投放时, 大多实行的是“环保一票否决制”, 即已经发生了环境违法事件的企业将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但是在信贷项目投放时, 商业银行对于尚未暴露出环境风险的企业却无法对其信用状况进行充分评价, 致使银行在选择信贷项目时要么选择放贷, 要么选择不放贷, 而无法根据不同企业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更细致地差异化选择。尤其是当其面对环境危险型企业、环境合格型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时, 最终的评级结果可能毫无差别。第三、对于企业环境风险的动态变化, 商业银行由于缺乏量化的信贷评级, 导致其不能对该企业绿色信贷规模大小做动态调整。

2. 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在绿色信贷的投放过程中, 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是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这成为阻碍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 由于信贷评级的量化水平不高, 无法对企业面临的潜在环境风险进行正确评判, 使银行丧失了可能存在的扩大绿色信贷规模的机会。第二, 以银监会的《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为指导, 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客户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将贷款企业划分为A、B、C三类。尽管在这三大类以下又细分了一些子类, 但是这种评价方法仍然较为粗略。而且在对企业进行分类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独立于两方利益之外的第三方主体的参与, 其评价结果往往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第三, 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难以做到动态化管理。目前商业银行更多的是侧重于在信贷投放之前的企业资格审查环节, 而对于已经投放出去的贷款, 往往难以对企业在项目建设中期面临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追踪了解。这也就直接导致银行无法根据企业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信贷决策的动态调整。

3. 地方政府利益的阻碍

商业银行是否对企业进行信贷投放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增长, 而这又间接牵涉到了地方政府的利益。现今往往是一些“两高企业”经济效益很好, 他们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大量税收, 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湖南省娄底市, 位于湘江支流涟水河流域的某某钢铁公司, 是该省规模最大的一家民营钢铁企业。从2006年9月至2010年7月停产前, 累计上缴税金9438万元。该市市政府能够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关停当地的这一税收“大户”, 值得嘉奖。然而在很多时候, 面对这样的企业时, 即使商业银行愿意对其削减信贷规模, 地方政府又有多少能够同意银行的削减行为甚至是下定决心对其进行关停处理呢?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

1. 完善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评级是关键

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评级, 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现阶段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的合规评价替代定量评价的现状, 尽快建立起定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进行有效结合, 对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状况做出真实的评判。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 (1) 要加强理论科学研究, 探索出适合我国银行业的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现阶段在理论界关于绿色信贷评级的研究非常少, 仅有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在2011年发表的《创新国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研究》文章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2) 政府应该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定量评价提供更为细致化的指导意见, 引导商业银行银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绿色信贷评级体系的开发和研究。

2. 提高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是中心

商业银行提高环境风险管理水平需要从贷前、贷中和贷后多个环节共同进行。贷前管理主要是审查关要把严, 不符合放贷标准的坚决不予提供贷款。贷中管理关键是一要及时了解绿色信贷投放的使用情况, 是否用到了企业所承诺的达到了环境风险要求的项目上;二是要对信贷资金的放贷规模进行动态化管理。在企业使用绿色信贷资金的过程中, 商业银行应该及时对企业在整个项目存续期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追踪了解, 依据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环境风险状况对其信贷规模做动态调整。这可以对企业起到很好地督促作用, 让其在贷款整个期间都能关注自身的环境风险。贷后管理体现在可以将企业在贷款期间的环境风险敞口状况与同行业或相关部门进行信息共享, 让他们也能方便了解企业的情况, 降低可能存在的机会成本。此外, 银行还可以对企业在贷款期间面临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总结评价, 为银行今后的贷款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3. 相关部门的制度完善是保障

第一, 完善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在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中, 应将环境考核指标也纳入其中, 这可以防止地方政府在提高政绩的同时忽视环境问题, 改变以牺牲环境来换取效益的发展思路,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规范政府行为的作用, 为绿色信贷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 要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标识和统计制度, 便于对绿色信贷实施提供统一的口径。这在2012年2月24日银监会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中也明确提了出来。第三, 完善金融部门和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一是要对采集的环保信息的格式和标准等因素进行规范, 使采集的环保信息既能满足环保部门的使用要求, 同时又能方便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中使用。二是要注重共享信息的时效性, 这要求银行与环保部门之间要及时沟通和交流。第四, 提高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这可以通过加大绿色信贷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 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使商业银行置身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督促其更好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

摘要:文章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实践进行了阐述, 之后对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信贷过程中的三个难点问题进行了剖析, 包括信贷评级难以做到细致化、环境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和地方政府利益的阻碍。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尽快完善绿色信贷评级、提高环境风险管理水平, 同时完善相关部门的制度建设, 以确保绿色信贷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践,难点,对策

参考文献

[1]网易财经.工行绿色信贷余额逾4200亿元[EB/OL].http://money.163.com/10/0816/10/6E6VN9VB0025335L.html

[2]石贝贝.浦发银行:打造中国金融业的低碳银行[N].上海证券报, 2011-12-01

[3]黄君如, 林伟.兴业银行累计发放绿色信贷近1300亿元[EB/OL].http://fujian.people.com.cn/GB//n/2012/0518/c234862-17051859.html

[4]张璐阳.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创新与突破[J].武汉金融, 2010 (5) :38-39.

[5]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创新国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研究[J].华北金融, 2011 (8) :37-39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探究 篇11

一、绿色信贷的含义

绿色信贷属于绿色金融范畴, 它用“绿色”的象征含义来表达与环保意识密切相关的信贷活动。绿色信贷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活动, 它是市场经济发展下伴随着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而自然产生的新型金融形式。绿色信贷主要包含三点特征, 一是绿色信贷是一种责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也随之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银行信贷业务中通过将环保意识和发展绿色产业融入到各项政策和制度之中, 可以极大地引导社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变生产模式, 加强技术创新, 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二是绿色信贷是一种制度。绿色信贷是由国家通过行政方式所倡导的金融活动, 它要求银行机构积极将资金贷给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 从源头上控制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资金, 这类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获得资金支持会努力转型, 不断降低能耗和污染,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促进国家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三是绿色信贷是一种创新。银行是向社会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 虽然它与环境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它可以依靠经济手段指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银行实行绿色贷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对环境的破坏行为, 促进节能减排企业的发展, 这不仅使银行贷款所面临的环境风险得到了降低, 而且也有益于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金融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河北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地区都普遍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就催生商业银行创新了一种新型的信贷方式, 即绿色信贷。河北省一直重视绿色信贷在各商业银行中的发展,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调研发现, 当前河北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现状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支持力度逐步加大。2008年, 全球范围爆发了金融危机, 国家为了应对危机相继出台了各类经济政策, 河北省银监局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加强了对“两高一剩”、“两高一资”企业的信贷控制, 将大部分信贷用于支持高新科技和节能低耗企业的发展, 不断推动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技术转型。在此期间, 河北省各商业银行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富民强省、绿色崛起”的战略目标, 不断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 将信贷有效投入到了绿色产业之中, 加强了对高新产业的支持。以2012年上半年为例, 各商业银行将信贷的投放重点放在了绿色生态节能产业上, 各项贷款较前期新增了1700.82亿元, 并且各商业银行的信贷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但愈加重视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 而且也加强了绿色信贷各环节的完善与规范, 绿色信贷取得了稳步发展。

(二) 探索建立考评制度。2009年之前, 各商业银行开展的绿色信贷业务主要是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来落实的, 这种管理制度很难将绿色信贷落实到位。2009年6月, 河北银监局、河北环保厅及人民银行石家庄支行三方共同制定了河北省绿色信贷评价办法, 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考评。考评方式主要包含现场核查、商业银行自评和社会评价, 这极大保证了考评的公平公正性, 这种考评方式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2010年, 河北银监局、河北环保厅及人民银行石家庄支行三方共同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信贷市场检查, 并将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考评纳入到常态化管理之中。

(三) 环保数据初步共享。绿色信贷主要是将资金贷给低能耗、低污染的企业, 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审核申请贷款的企业的环保情况, 而这些数据大部分是从省内各环保部门得知的, 各商业银行之间还未形成共享的环保数据。对此, 河北省为促进绿色信贷的快速发展, 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保数据的共享。2007年, 河北省针对破环环境的企业建立了黑名单制度;2008年, 河北省将环境违规企业的信息上传到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之中;2009年, 扩展了企业环境评价的内容范围;2011年, 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了企业环境信息采集的自动化, 并定期将采集到的数据及时传递到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之中;2012年,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环境保护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建立了企业环境信息月报制度。从2007年发展至今, 河北省企业环保数据已初步实现共享, 为绿色信贷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 绿色信贷效果逐渐显现。近年来,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迅速, 但经济的增长大多是建立在环境的破坏之下, 尤其是近年来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 面对这种情形, 河北省制定了多样的环保政策, 而且越来越重视绿色信贷对企业的引导作用。商业银行依靠着绿色信贷不断发挥着自身的社会责任, 加大了对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投入, 同时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贷款, 初步显现出了对环境的约束效果。据调查得知, 2007年到2011年五年期间, 河北省商业银行开展的绿色贷款共拒绝了275个不符合绿色贷款标准的企业申请, 节省了73亿元。随着绿色信贷的快速发展, 其已成为商业银行参与环境保护、控制环境风险的主要工具。

三、河北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 河北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较为良好, 但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为了使绿色信贷进一步促进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河北省及商业银行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是追求成本和收益的金融机构, 仅仅依靠银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难以充分落实绿色信贷业务, 因此, 省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鼓励和扶持。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主要针对的是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 这必然会导致银行丧失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贷款所带来的短期高额回报, 面对这种情况, 政府应依靠财政手段给予商业银行适当的补偿, 确保商业银行在实行绿色信贷的同时能够获得较为合理的整体利润。对于企业, 政府应对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制定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 给予它们一定的资金补贴, 同时引导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自觉实行技术革新和设备升级, 转变生产方式, 努力获得绿色信贷的资金支持, 促进企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 开拓多元化金融服务。目前, 河北省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绿色信贷服务还较为单调, 难以满足社会各类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 河北省各商业银行要立足自身和河北的实际情况, 以市场经济为原则, 对绿色信贷的模式和规则进行创新, 不断开发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如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生态环境补偿等。此外, 商业银行还可以开发一系列的绿色金融理财产品, 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

(三) 进一步深化信息共享。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是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审核企业资质的关键, 环保部门作为向商业银行提供企业环保信息的重要机构, 需要不断扩大信息采集面, 向商业银行提供真实、有效、完整的信息内容。同时, 加大对企业经营生产的监督力度, 严厉打击企业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在此基础上, 环保部门要不断扩展企业环境信息的收集范围, 向商业银行提供一套有关企业环境信息较为全面的数据, 帮助商业银行做好绿色信贷的审批。此外, 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要实现与各商业银行和企业环境数据库的对接, 实现企业环境信息的充分共享, 加大对企业的约束。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动态分析[J].决策咨询通讯, 2010

上一篇:安全隐患原因下一篇:新闻采编技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