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绿色信贷(共8篇)
银行绿色信贷 篇1
“绿色信贷”未来金融业发展模式
—中国金融家杂志专访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
2007年第8期《中国金融家》
记者:今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国务院、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金融业全面加强“绿色信贷”建设,您是如何理解“绿色信贷”的这一重要政策的?
姜建清: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策,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工商银行作为一家大型银行,必须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加强环境和资源保护,节能降耗减排的工作部署,积极维护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这是银行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责。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社会财富不断创造和积累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问题日趋严重,倡导绿色环保,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和谐发展正逐渐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前提。由于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作为经济系统核心组成的银行业的发展也就势必会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以“绿色信贷”为主题的银行业改革与创新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关于“绿色信贷”,我认为: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重视环境资源对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制衡作用,在银行信贷活动中把符合国家环境管理、污染治理、和对于生态的保护做为信贷决策的重要标准,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资源、生态环境损耗,增加对于环保产业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在合理有效配置信贷资源,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实现银行的健康发展,并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这在国外也称之为绿色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Sustainable Financing)。具体讲,就是要逐步做到我们信贷支持的企业和项目都是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和节能要求的。
绿色信贷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也是对传统金融观念的改变和发展。它强调的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思路,一种社会的责任,就是希望通过金融业有意识的行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促进社会主体注重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 1 态平衡、节约自然资源,避免盲目追求数量型扩张、严重依赖资源和消耗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和谐的可持续性发展机制。这一理念更强调和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及长远发展,要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协调考虑,减少金融业对于环境、资源保护的负面效应,这实际也为21世纪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记者:请您结合工商银行改革与发展实践,谈一谈,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对于全行经营管理转型有哪些现实意义。
姜建清:“绿色信贷”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发展所必须秉承的一种信贷理念。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信贷银行,一方面我们要继续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前提,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节能减排计划,旗帜鲜明地反对环保违法和资源浪费,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增长和在执行环保政策方面依法合规作为当前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改善和创新节能环保领域的信贷服务,积极支持节能环保的重大工程和环境治理项目建设,努力实现银行“绿色信贷”的导向作用,切实履行大型银行的社会责任。
如前面所说,“绿色信贷”将改变着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模式,也给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对于工商银行而言,首次公开发行上市之后,我们实现了从一个“大”银行向“好”银行的转变,也成为了全球最大市值银行,但我们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追求更优更强。为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我们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致力于业务的战略转型,通过改善经营结构,盈利结构,防范经济周期的影响,增强服务和创新能力,使目前较快成长的盈利率可持续增长。实施“绿色信贷”,可以说给我们正在进行的业务转型带来了主要三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实施“绿色信贷”,必须坚定对信贷资产加快结构调整的决心。我们必须认识到,节能减排等国家政策的实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加快退出客户和落后产能的信贷退出,有利于防范因不符合环保和节能要求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其次,实施“绿色信贷”,必须明确未来信贷业务的发展方向。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加大对节能环保工程、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循环经济 2 试点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逐步建立起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信贷”银行,这实际也是银行业面临的巨大发展空间,具有广阔的金融业务资源纵深,揭示着未来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三,实施“绿色信贷”,必须认识到业务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绿色信贷”的实施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必须要尽快改变传统商业银行以贷款资产为主体,息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状,这样才能不断降低经济周期对银行收入来源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必须优先发展中间业务,加强交叉销售,不断挖掘客户潜力;大力发展消费者金融和中小企业贷款;做大做强资金交易业务,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拓展收入来源等,形成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方式。
记者:请您简要谈谈工商银行在行业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进展和成效。
姜建清:加强行业风险控制和管理,是我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内容。工商银行一直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导向,经济实施信贷结构调整,在国内银行同业中较早的通过制定行业信贷政策来进行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并于2002年12月正式在总行组建了国内银行业第一个专门从事行业信贷风险控制的职能部门——行业分析中心,这个中心的基本职能就是研究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及各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并以此为背景,对全行信贷投入的主要行业及其相关产业、支柱企业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时发布行业预警信息,提出相应的行业信贷政策及调整建议,从而实现指导行业信贷投向、调整行业信贷结构、防范行业信贷风险的目标。目前工商银行的行业政策研究和跟踪的范围已覆盖了国家公布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的行业。
自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结合产业政策导向和工商银行的实际,及时制定了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政策,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标准,其中特别强调了环保依法合规问题,按照“有进有退、结构调整”的原则,对各行业实施客户分类管理,严格控制这些行业的融资总量。对于行业信贷政策确定的退出类客户和低于国家标准的落后生产能力客户,也制定了严格的退出计划。上述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工商银行对 3 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得到了有效控制,贷款结构不断优化,贷款质量进一步好转,成效较为显著。仅去年以来,我行在积极支持电力、钢铁、铁合金、水泥、电解铝、铜冶炼、电石、焦炭等行业中国家重点企业、项目贷款的同时,主动从这些行业中一般性客户和有潜在性风险的客户退出了167亿元贷款,进一步优化了客户结构。根据我们评估,这些客户基本是国家调控中需要限制和淘汰的“两高”企业。
记者:请您详细谈谈工商银行在制定并实施“绿色信贷”方面将会有哪些具体措施?
姜建清:今年以来,作为“绿色信贷”的重要工作之一,我行加大了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工作力度,主要在环保依法合规清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增长和加快从这些行业中退出等方面花了大力气、下了大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将继续按照落实责任、严格准入、支持环保、结构调整、信息沟通等方面的政策和导向,引导和规范全行信贷业务的发展,为建设“绿色信贷”银行打下基础。具体来讲要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的科学发展观,明确发展目标和责任。针对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现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绿色信贷”银行建设。进一步要求全行统一思想,提高环保节能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严格信贷管理、落实环保政策法规、支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任务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同时发挥我行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管理优势,建立健全环保依法合规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要把“绿色信贷”银行建设作为一把手直接负责的重点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部署,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即对贷前调查不实造成对违规企业提供融资的人员,要从严处理;对贷款审查决策过程中忽略环保要求的,取消审批人审批资格;在贷款管理中将环保依法合规指标纳入分行绩效考核,从严考核。
二是以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为导向,强化信贷准入管理。严把信贷准入关。“绿色信贷”是我行未来发展所必须秉承的一种理念和基础,这个理念适用于我行全部融资品种和客户,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法规是我行贯彻“绿色信贷”这一理念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信贷业务发展中,全行要牢固 4 树立产业政策标准和节能环保标准的“双高标准”意识,即在选择信贷支持的企业和项目时,要严格信贷准入标准,不仅要满足国家产业政策标准,还必须满足节能环保标准。形成符合“绿色信贷”理念、体现绿色信贷要求的决策机制。如信贷业务环保一票否决制;信贷审查严把环评关;三是继续强化行业信贷政策中的环保要求;对“两高一剩”行业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和行业限额管理。此外,我行还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要求,采用风险提示会、风险预警通知等形式强化环境风险的防范。
三是加快存量结构调整,高度重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环保标准提高带来的系统性信贷风险,尤其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钢铁、铁合金、铜冶炼、电解铝、铅锌、水泥、平板玻璃、电石、焦炭、火力发电、化工、造纸、纺织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风险状况。我行将以“绿色信贷”银行建设为抓手,积极实施现有融资客户的结构调整和风险贷款的清收转化工作。
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类项目(企业),已介入的项目要密切关注相关风险、贷款质量和贷款迁徙变化情况,加强贷后管理,逐步实施退出。特别是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和不符合能耗标准的企业,要加快现有融资的退出步伐,已发放的融资要落实资产保全措施,尽快退出或清收转化,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对退出类客户贷款压退进度与分支机构的经营业绩考核挂钩,督促其加快退出进度,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四是加大环境违法监测和信贷处罚力度,强化贷后管理。要把企业的环保信息列入重点关注的内容。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环保信息的跟踪监测力度,建立定期访察制度,积极协助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制止、纠正、制裁企业的环保违法行为,防范环境违法突发事件带来的信贷风险。对存在违反环保法行为和被环保部门处罚的企业,其贷款一律纳入关注类及以下贷款管理;对违反国家有关环保规定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要暂停一切形式的新增融资,根据不同的处罚情况采取相应信贷控制和退出策略。对能耗、污染虽然达标但环保运行不稳定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不明确、管理措施不到位的贷款企业和项目,不得增加新的融资,并及时调整原有贷款期限,压缩授信;对列入“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地区的项目和企业,除国家有权部门确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企 5 业和项目外,要暂停一切形式的信贷支持直至限批惩罚措施解除;对于列入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名单和被责令处罚、限期整改、停产治理范围的企业,一律不得增加新的融资。总行将适时安排环保依法合规专项检查,加大检查力度,并在信贷管理系统中增加环保依法合规标识,对贷款企业的环保信息实施动态监管。
五是进一步改善和创新节能环保领域的信贷服务,积极支持节能环保的重大工程和环境治理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环保工程、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循环经济试点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逐步建立起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推进“绿色信贷”银行建设的稳步实施。对国家确定的十大节能重点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等项目及时跟踪评估,认真分析这些领域的发展特点和风险,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并做好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模式,在已有的直接融资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诸如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等服务,丰富和完善融资产品体系,为节能环保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六是加强银行信贷与环保工作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环保合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我行近期将与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加强合作,以加强日常信息交流和沟通,建立健全环保合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并对国家环保总局和地方政府推荐的支持节能环保的企业和项目给予融资支持。
记者: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许多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相应的“绿色产品”,工行有哪些相应的产品,可否介绍一下?如果没有,今后在“绿色产品”的推出上,会有哪些考虑?
姜建清:你所说的“绿色产品”,我想是指支持节能降耗、环保减排的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工商银行一直就是在作这方面的工作。按照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安排,工商银行自1984年成立之初就定位于给国有企业技改资金和生产经营流动资金需求提供信贷支持,而所谓技改,就是指提高技术能力、降低能耗,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工商银行“绿色产品”服务是一直以来都有的。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绿色产品”中又被赋予了更为 6 丰富的内涵,主要的一点就是“绿色环保”理念。我行现有的不少产品已经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比如我们支持循环经济试点、污染治理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贷款等等。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多角度拓展节能环保型、环保类金融产品和服务。近期我行拟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合作,围绕国家重点建设的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和污染治理项目等给与积极的信贷支持。此外,我们对节能环保项目考虑实施“绿色通道”制度,进一步加快业务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记者:工行以前有没有给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提供过相应的贷款?如何协调与这些企业的关系?
姜建清:当前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进行调控,是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原则,重点在于结构调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明确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限制的是这些行业的盲目扩张以及行业中的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能源消耗巨大、给环境带来严重问题的项目和企业。
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如何发展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们对于经济增长方式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也都在不断提升。在银行以往的信贷业务中比较强调收益性、安全性,但环保的意识不那么突出,换言之,并未做到环保优先,但是最近几年,银行在环保意识上提高和进步较快,也主动地拒绝和退出一些效益好但不符环保条件的企业。此外,一些企业在过去曾经拥有当时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放到现在的环境和标准下,也可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变得落后了,甚至成为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因此,环保的观念和标准是在不断进步中,这是时代的进步。
对于与客户的关系,我们希望建成协调合作、共同发展的利益协同机制。但如果新建项目或客户不能满足国家环保要求,这样的信贷业务,我们坚决不做,我们决不唯利是图,作为一个大型银行,我们的经营行为和价值取向,必须依法合规及符合社会长远利益和公众利益,就是工商银行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记者:工商银行在环保等节能方面还有其他举措吗?
姜建清:目前全球银行业的趋势都非常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银行在拓展业务,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将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为己任。我们将承诺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法规。工商银行除了推出“绿色信贷”,履 7 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外,在环保领域我们还计划尽自身更多责任,如在与客户沟通时宣传环保和社会责任,加强对员工和管理层的环保教育。我们不久前请国家环保总局领导做的讲座通过视频让总分行的高管层一起参与,这种活动将经常化,以让管理层和员工更多地重视和参与环保,银行内部经营的每一个细节都注意体现环保意识。如注意减少人均能源消耗,注意办公室节约能源,减少纸质材料使用,提供电子化办公,提供使用可回收、可降解材料,减少污染,定期向投资者和董事会报告环保政策的实施情况,在具备条件的办公场所尝试使用可再生能源,计划支持扶贫地区推行“新农村,新能源”试点等等。
实施“绿色信贷”具有极为丰富的经营管理内涵,将带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挑战,也将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它将全面推进工商银行业务的战略转型,加快信贷结构调整进程,进一步提升全行防范信贷风险的能力和改善资产质量。“绿色信贷”体现着工商银行的社会责任,也揭示着工商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
银行绿色信贷 篇2
关键词:绿色信贷,两高一剩,绿色金融
一、前言
绿色信贷业务是在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科技产业高速发展, 并伴随着环境资源的消耗与污染, 温室效应, 气候异常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所产生的。2002年10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 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 制定出了一个世界金融机构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行业基准企业贷款准则——赤道原则。Wilson (2007) 提出赤道原则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行业基准, 只有在融资申请方能够证明项目执行不会破坏环境、引发社会问题的前提下, 金融机构才可提供融资服务。随后, 为引导资金流向节能环保和生态农业方向提供的信贷支持, 使经济发展更具远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2007年7月, 我国环保总局, 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提出以绿色信贷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发展,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信贷理念。
二、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概况
(一) 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现状
自2007年我国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来, 国内各个银行积极响应号召, 开展以“绿色金融、可持续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各项金融工作。
某商业银行从2008年以来大力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了各项业务来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 不同区域的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1. 东部地区
某商业银行东部地区某县支行
该支行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 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水平服务。为此, 该行一方面积极争取信贷资源, 另一方面优化信贷流程,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2012年9月末, 该支行已为165家节能减排企业提供了44.31亿元的信贷支持, 比2012年年初增加了5.60亿元;节能环保项目的企业15户, 贷款金额达4.36亿元, 比2012年年初增加1.05亿元, 比2011年同期增加1.02亿元;涉及环境污染的两户企业贷款7501.48万元, 比2012年年初下降了1009.67万元。
2. 中西部
某商业银行西部某省分行
2012年, 该分行高度契合“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加强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创新, 信贷规模、业务费用等经营资源坚决向“三农”和县域战略倾斜。全年, 该行新投放贷款400亿元支持“三农”和县域实体经济发展。重点支持了“三农”和县域领域内的109个重点项目建设和637个骨干企业生产发展。县域贷款与涉农贷款两类贷款增速分别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5.53和3.27个百分点, 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三农”和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 东西部绿色信贷数据对比
在政府提出的绿色信贷政策中, 控制“两高一剩”贷款成为了其中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某商业银行东部A分行和西部B分行于2009—2013年期间发放的绿色信贷数据进行分析, 集中选择这两个分行在环境治理、火电、铜冶炼、电解铝四个方向的信贷数据展开对比。
通过表1-表4的数据对比, 笔者得出近年来各分行在践行绿色信贷业务方面所呈现的特点:
(1) 不同地区行业方向贷款不同
整体上看出, 不同地区的具体贷款规模虽有不同, 但两个分行贷款变化趋势不一致。这是因为两个地区在各自不同的城市环境背景条件下, 每年在不同行业发放的贷款额也有明显差距。这样, 可以明显看出, 对于“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发放不能仅仅进行简单的数字对比。
(2) “两高一剩”贷款被逐渐控制
尽管各个分行呈现出的贷款变化无法直接对比, 但两个分行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 即绿色信贷政策出台以来, 各行都开始加强信贷监管, 严格信贷审核审核制度, 使信贷发放量呈现出较为合理科学的变化。这说明, 各行都注重控制向“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规模, 以执行绿色信贷的政策。
(3) 环境治理贷款各分行呈现不同变化
作为可以直接视为绿色贷款发放的环境治理贷款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格局, 各行每年的贷款都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这也是和每个地区每年具体的环境状况以及在资金分配上的不同而导致的。
三、该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西部经济发展观与绿色信贷政策理念尚存在差距
首先, 由于经济发展效率衡量的主要指标是GDP, 这就导致了中西部地区政府过于重视GDP总值, 而忽略能耗和污染指标。对于只要能增加就业和经济总量的企业项目均给予大力的金融支持, 没有意识到可持续金融的发展。以至于从2007年绿色信贷政策提出到如今, 对“绿色信贷”理念的认识较东部地区而言, 仍然十分滞后。
(二) 产业由东至西转移阻碍了西部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
目前, 东部地区“两高一剩”产业得到了一定控制, 部分“两高”企业正在或即将退出东部, 转而向中西部转移。从以上各表中数据也可以看出, 西部地区各年“两高一剩”的贷款发放波动较大, 没有形成系统的信贷发放控制方案。西部地区绿色信贷业务发展较慢, 有的地方受片面政绩观的驱使, 反而降低“两高一剩”企业的放贷门槛, 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受阻。
(三) 农业发展未受到绿色信贷的高度重视
“三农”作为该行的一项重任之一, 同时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 它的发展也与绿色金融密切相关。在这一点上, 东西两个地区都有积极的发展并创新“三农”金融政策与实施, 如某商业银行A分行成立专门的三农金融分部和“两部五中心”, 某商业银行B分行支持“三农”和县域实体经济发展这些举措也都获得了一定效果, 但大多局限于基层银行的部分业务中, 忽略了从宏观的视角通过绿色信贷政策指引“三农”的绿色循环发展。
(四) 实际实施存在技术困难
据悉, 某商业银行乃至国内大多数的银行几乎都没有将相关环境污染的完整信息全面纳入银行的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现存的仅仅是一些零碎的、杂乱的信息, 缺乏专门的绿色信贷发放的数据系统, 从而导致信贷银行难以及时全面掌握真实情况。虽然环保信息已被多数银行列为贷款的必备条件, 但在贷款审批时条件是以凭环保部门出具的证明或调查人员的描述为依据, 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审批方案出台。基层信贷人员大多缺乏环保知识, 自身也缺乏环保意识, 难以准确描述。
(五) 缺乏绿色信贷专责机构
在发达国家, 各个大型跨国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绿色信贷机构, 如:渣打银行设立了集团环境委员会, 汇丰集团的董事会专门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而在国内, 仅有兴业银行设立赤道原则工作领导小组及中国首家可持续金融室, 专门负责环境与社会的风险管理。相比之下, 包括某商业银行在内的大多数银行均缺乏专责机构, 绿色信贷实施机制不健全, 从而不利于绿色信贷的中期战略规划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践行对策
(一) 树立“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观
政府以及银行管理层需要转变对经济发展只片面关注GDP总量的做法, 应在发放贷款时, 将能耗指标和节能指标各项指标综合考虑。改变传统的GDP总量为第一要义的经济发展观, 树立“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是某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重要的第一步。
(二) 加快西部地区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缓慢, 西部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绿色信贷相关信贷发放方案, 因此西部的某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东部地区一些现行有效的措施方案, 并根据本地的资源环境和各项产业的发展, 创立符合当地使用的绿色信贷发放审核方案, 迅速地建立起相关的贷款程序与细则。
(三) 支持绿色农业和涉农工商业
某商业银行各区分行应支持建设成标准生产的绿色农业。充分考虑本地的农产品资源现状, 根据产业化经营的准则, 理想调控绿色农产品地区资源配置, 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应得到大量的支持, 是农产品的生产向产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四) 建立完善绿色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 对环境信息进行管理。对各项环境污染数据建立专门的数据库, 进行详细精密的管理, 掌握本地的环境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其次, 对客户实行管理, 按照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根据贷款客户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客户实行分类管理;再次, 实行项目管理, 应该设立相关信息系统对项目环境要素进行评估审查, 贷款项目的环境要素评估应该是在考虑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再度利用、环境友好和高效节能等多重因素下的考评;最后, 建立有差别的授信管理制度, 根据客户的不同, 制定详细的审评细则与规范严格的审批程序, 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一定的审评限制措施, 进行动态环境风险监控, 转移、缓释信贷风险并改善和创新绿色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吴红军, 罗敏, 罗进.创新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N].金融时报, 2013 (02) .
绿色信贷成银行新宠 篇3
“我们分行成立才8个月,但绿色信贷已经占贷款投放总量20%多,意向合作金额超百亿元;此外还积极向节能环保企业推广‘绿色债券,目前已储备三支,金额有20多亿元。”恒丰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助理宫海雷告诉记者。
环境治理的迫切要求,使得北京乃至整个京津冀成为当前绿色融资需求最旺盛的地区。据华夏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肖钢介绍,该行已在京津冀做了21个项目,通过转贷世界银行和法国开发署资金加上华夏银行配套资金达十几个亿。截至2015年6月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417.5亿元,较年初增长23.1亿元。
各家银行开始在绿色信贷上“摩拳擦掌”,在宫海雷看来,主要因为环保是一个朝阳行业,从行业前景来讲有无限空间,这对银行来说就意味着利润。华夏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许明也表示,过去环境产业盈利主要是靠政府补贴,但其实现在一些环保企业盈利能力很强,特别是上市公司收入成倍增长。
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介绍,未来5年,中国每年至少需要绿色投资2万亿元,而政府的财政预算只能拿出3000亿元,其余的则需要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来激励民间资本投入环保行业。按此计算,银行未来5年将面临8.5万亿元的市场蓝海。能不能“吃到这块蛋糕”,则考验银行的“眼光”和专业水平。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技术是环保项目首要关注的问题。”宫海雷说,“我们支持过一个做变频空调的民营企业,年销售额一个亿,给了3000万元贷款,很多银行都不敢相信,我们就认为它的技术确实是无可替代,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专家表示,绿色信贷尚处发展初期,总体规模还是偏小。尽管近两年绿色信贷方面贷款增加较多,但和经济转型的要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大多科技含量较高,投资周期较长,预期效益不确定性很大,这让一些商业银行“望而却步”。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抵押品,也找不到担保,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恒丰银行研究院常务院长胡海峰坦言,总体看环保行业特别是其中的民营企业融资还是比较困难,由于投资巨大、周期冗长,企业能承担的贷款利率往往比较低,但风险又低;有的新兴技术刚开始看不到前景,“见效”很慢,能不能投、投多少,这对银行的专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加强对银行的统一指导,银监会已先后发布《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指引》等政策;央行目前正在起草绿色金融债的指导性意见。中国银监会2014年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6.0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67%,占其各项贷款的9.33%。
银行绿色信贷 篇4
摘要:绿色信贷是银行业应对环境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金融杠杆。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必要性,以及在推行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有效开展绿色信贷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绿色信贷
商业银行
可持续发展
绿色信贷(green-credit policy),是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是指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它是环保部门和银行业联手抵御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促进节能减排,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经济手段。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一)推行绿色信贷能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严格对企事业单位和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与信贷监管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从资金源头上对高耗能、高污染(“两高”)企业实施控制,可以有效抑制这类企业的盲目投资冲动,从而加强对“两高”行业的治理;
商业银行通过差异化定价引导资金投向有利于环保的产业、企业和项目,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
随着社会各界对环保的重视,“环境风险”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风险之一。一是贷款企业或项目可能由于环境破坏引发直接或间接损失,从而造成银行的经营风险。二是若商业银行并未将环保因素作为贷前调查的内容,贸然进入存在环保隐患的企业或项目,则很可能遭遇因国家政策出台导致的企业停产、项目搁置,猝不及防地陷入两难境地。推行绿色信贷,把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融入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对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为商业银行管理或转移环境风险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三)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服务(或产品),可以扩大市场份额,使利润增长,吸引优质顾客,提升品牌形象。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更加有利于商业银行减少一些落后贷款项目派生的“呆账”、“死账”的损失。一方面体现了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为银行带来了更多的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对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社会来说,都达到了共赢。
(四)推行绿色信贷能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早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计划项目就发表了银行业《金融业环境暨可持续发展宣言》,强调要把环境因素纳入标准的风险评估流程的必要性。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求银行业在经营管理
活动中必须考虑环境因素。而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倡导的赤道原则更是为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准则。截至2009年,已经有69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这些银行为全世界提供85%以上的项目融资。环保金融、绿色信贷已成为国际潮流,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顺应这一潮流,推行绿色信贷,履行社会责任,才能提升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构建商业银行品牌优势和信誉优势,使商业银行具有更好的社会公信力与美誉度,更容易取得国际社会和同业的认同。
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面临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此外,还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于从事有利于环境行为的企业,如新能源、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的企业,银行缺乏有激励性的经济政策,也没有对这些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绿色信贷的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 钢铁、电力、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往往是高利润行业,长期以来各银行趋之若鹜,一旦严格控制其贷款,商业银行就会失去一块利润丰厚的信贷市场,这与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产生矛盾。同时,以前各银行在此行业已经投入巨额信贷资金,一旦停止或压缩贷款,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停产,致使信贷资金遭遇风险,进而追
究银行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为避免因出现信贷风险而受到责任追究,确保完成经营利润指标,一些银行往往放宽标准,变通行事,绿色信贷政策难以得到充分贯彻。
(三)相关的技术、人才不足
大部分商业银行目前虽然接受了绿色信贷的概念,但银行系统缺乏对我国环境政策、信息和管理措施的掌握,银行内部缺乏具备一定环境知识的专门人才,信贷人员对环保政策法规了解较少,加之绿色信贷产品的匮乏,这些都制约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深入开展。对我国商业银行有效开展绿色信贷的建议绿色信贷政策是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调整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防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金融风险,还可以促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所以,当前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强部门协调和配合,加快绿色信贷产品开发,努力营造良好的绿色信贷实施环境。
(一)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各企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向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金融机构要把环境和社会责任融入到银行的贷款政策、贷款文化和贷款管理流程之中,强调客户的环境风险,履行绿色信贷尽职调查责任,建立和完善适应绿色信贷要求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并以此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激励机制
各金融机构不仅要建立向环境违法项目发放贷款的责任追究机制,也要建立推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机构的正向激励机制。要充分利用财税杠杆,建立和完善与绿色信贷政策相配套的呆账核销、风险准备金计提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财政税收风险补偿政策,尤其是对商业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过程中,对“两高”行业和企业信贷退出的损失、支持新技术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信贷风险等绿色信贷风险,要给予财政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以调动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三)强化宏观引导,完善绿色信贷政策
当前要着重强化金融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环保部门、标准化管理部门、产业发展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项目信息库建设,定期发布绿色信贷产业和企业指导目录。中央银行要及时把严重环境违法、环保审批、环保认证、清洁生产审计和环保奖励等政策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风险提示,建立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定期评价制度,引导商业银行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以及生产能力过剩行业中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投入,加大对低耗能、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先进生产能力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对环境风险的识别能力,严格限制“两高”企业贷款,并把环境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
(四)推进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完善金融市场建设
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推进绿色信贷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开发与利用,设立专门的由财政出资、邮政储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长期性社会资金,以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缴纳的罚没收入或行政事业性收费作为资金来源的“绿色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推动“绿色企业”优先上市。要注意发挥政策性银行“主力军”作用,通过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弥补绿色信贷推行中商业信贷缺位问题。
结语
绿色信贷靠什么激活 篇5
编者按
绿色信贷是国家正在推行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早在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就联合下发了推动绿色信贷的文件。近年来,许多省市的相关部门也联合出台了大量地方性的绿色信贷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情况如何?进一步推动绿色信贷还需做哪些工作?本报特刊登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为有效发挥银行业在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切实降低因环境和社会风险引发的各类信贷风险,近年来,银行业监管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加强合作,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布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等绿色信贷导向性文件,对银行业实施绿色信贷提出了全面的要求。
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估
■阅读提示
绿色信贷政策已被广泛接受,成为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但绿色信贷项目贷款占信贷总规模比例依然较低
一、绿色信贷政策已被广泛接受,成为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
地方绿色信贷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出台范围不断扩大。中国绿色信贷实施的先决条件是地方政府的意愿和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因此在执行上各地区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绿色信贷在东部地区“实施或准备实施”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各地方环保部门、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积极建立了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和信用信息交流机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广东等20多个省市的环保部门与所在地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联合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等地方性政策文件。
通过将企业的环境行为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使金融部门对申请贷款企业的环境行为了如指掌,对那些在征信系统中“挂上号”的环境违法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这些硬政策在目前形成了较强的约束力。
目前绿色信贷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其带有行政命令色彩的约束性部分,而其利用市场促进节能减排的效用并没有有效发挥出来。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地方环保部门在运用绿色信贷政策时,主要还是将其当成了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行政命令型手段,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运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手段。
二、“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得到有效控制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银行业对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余额虽有所增加(除平板玻璃外),但占贷款总比重为3.57%,较2009年下降了0.37%,且贷款增速也远低于行业发展速度,“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清理、退出力度不断加大。有些银行甚至明确规定对个别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地区不再新增授信额度。
三、差别化信贷更加严厉,环境违法企业贷款难度加大
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授信企业和新建项目实施有保有压的区别对待政策,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项目贷款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钢铁、水泥、铁合金、电石等行业均采取名单制管理,严禁对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投放。特别是对环境违法企业、因污染治理不达标受处罚企业、被各级环保部门重点监管或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实施逐步退出方案。以湖南省株洲市为例,“十一五”期间,株洲银行业共否决未取得环保达标批准文件的企业贷款申请25笔、金额2.53亿元。对于株洲市公布的重点污染企业未新增1家企业贷款。再如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主动退出环保风险较大的企业,对不符合国家行业准入条件和违反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一律不发放贷款;对列入“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地区的项目和企业,停止信贷支持;对于列入国家环保系统“挂牌督办”名单和被责令处罚、限制整改、停产治理的企业,逐步压缩和退出融资。近年来,工行江西省分行累计退出高排放、高耗能企业贷款60多亿元。
四、绿色信贷项目或节能环保贷款项目的贷款总量不断增加
2007年以来,银行逐渐加大对节能减排、新能源等国家政策鼓励领域的支持力度,大致将工业节能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绿色产业链列为重点支持项目。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节能环保贷款情况统计口径,因此缺少全国的总体统计数据。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末,仅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相关贷款余额已逾1.9万亿元。
五、绿色信贷项目贷款占信贷总规模比例低,不超过5%
虽然节能环保贷款的规模在逐年增加,但在各银行的信贷总额中,绿色信贷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依然很小。除带有政策性银行色彩的国家开发银行绿色信贷贷款占到6%以上外,其他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贷款占信贷总额的比例不足5%,甚至更低。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从2007年至2011年,全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从1252.12亿元逐年增加到2190.7亿元,但绿色信贷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比重在2007年为3.872%,2008年上升至4.063%,随后便逐年下降。2010年其数值降到3.454%,低于2007年水平。
六、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增强,资产质量改善
银行业在实施绿色信贷过程中,信贷政策更趋理性,授信操作保压鲜明,很多商业银行对客户标识的领域进一步扩充了环境保护与节能等领域,实施环保优秀客户的精细化管理,避免了“一刀切”做法带来的负面效果。同时,银行金融机构也开始对贷款项目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等级划分,逐渐将环境风险纳入银行业金融风险管理之中。据上海银监会统计,辖区银行业绿色信贷业务风控能力逐步提高。自2008年开始,绿色低碳行业贷款不良率连年下降。2011年5月末,不良率0.79%,又较年初下降0.08%,同比下降0.19%,较2008年末下降0.50%。
七、促进新兴市场国家绿色信贷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绿色信贷这一创新性政策也引起其他面临环境挑战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关注,在推动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越南、孟加拉等国政府曾多次派团到中国就绿色信贷政策的模式和经验进行借鉴和学习。绿色信贷政策在对外交流中也被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屡次提及。其中,尼日利亚政府在访问中国期间,在获知中国绿色信贷政策后,其央行也开始在本国力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
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
■阅读提示
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手段单一,信息沟通不足,缺乏监督、评估和制约机制,环保和金融机构各方能力不足
一、政策体系不完善,影响绿色信贷的实施效率
政策体系不完善,一方面表现在技术政策缺失,特别是缺乏与绿色信贷配套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行业环保绩效评价指南等技术性政策。由于技术政策缺位,造成银行在接受企业或个人的贷款申请时,即使能够获得比较完整的相关环保信息,授信审查时也只能凭借一些简单的定性依据做出判断,审查标准不一,随意性强。另一方面表现在环保项目融资上,由于环保项目的独有特点——收益差、甚至无收益,而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企业,这就决定了环保项目不能吸引商业银行的注意力,导致贷款总量不高。
二、政策手段单一,影响政策的实施效力
中国的绿色信贷政策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动的环境信贷政策,具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甚至引起了一些人对其不能称为环境经济政策的评论。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中缺少市场的参与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无论是鼓励、扶持性的,还是限制、禁止性的绿色信贷政策,均缺少灵活性强、效率高的市场机制支撑,特别是国家扶持性的信贷资金主要是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单一渠道实施,缺乏商业银行的参与和竞争,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直接影响政策的实施效力。
三、信息沟通不足,制约绿色信贷实施
虽然在国家层面和一些省市已经建立了环保部门与银行监管和授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但还有更多的省市尚未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即使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的(包括国家层面),也不能全面、及时地进行信息交流。在信息缺失和不完整的情况下,银行难以做出判断,一些环境违法严重的企业仍然可能得到贷款,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也使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大。
四、缺乏监督、评估和制约机制,不利于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
我国的绿色信贷在政策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特点,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多的自愿性特点。造成这种政策异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银行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时还是更多地从银行的商业利益考虑,对一些界限不清、短期难以暴露问题的企业和个人仍然给予信贷支持。此外,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也造成各银行在绿色信贷政策贯彻执行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挫伤认真贯彻执行绿色信贷政策银行的积极性。截至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对某省钢铁行业贷款户由207户降到20户,贷款余额由100亿元降到68亿元。而另外一家商业银行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措施,迅速占领了中国工商银行退出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此省钢铁贷款2001年~2006年间从150亿元增至62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全省钢铁行业的发展,平均年增长达36%。
五、环保和金融机构各方能力不足,影响政策的实施和推进
环保部门和银行业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上的能力不足也制约了绿色信贷的贯彻落实。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环境金融风险评估能力不足,缺乏专业人员和社会中介力量;绿色信贷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不足,信息对接和及时交换等方面存在障碍;人力资源和管理能力缺乏,不能为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提供支持;地区差异显著,落后地区在绿色信贷政策制定和执行上能力不足,工作推进不力。
完善绿色信贷对策建议
■阅读提示
尽快建立金融业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将环境风险评估与金融风险评价体系有效融合;创新符合环保项目模式、属性和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综合利用多种政策资源,建立绿色信贷政策激励机制
结合对绿色信贷政策的评估,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建议。
一是尽快建立金融业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将环境风险评估与金融风险评价体系有效融合。
目前,银行业大都以环境合规评价取代了环境风险定量评价,导致环境高风险企业、环境合规型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在现有的项目信贷评估模型下进行的评级,其结果可能毫无差别。我国还未建立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的统一标准和方法,银行从业人员很难找到权威性的借鉴,很难对贷款客户的环境风险进行量化评价。环保部门要尽快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完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要与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积极合作,形成银行业可读的环境风险划分及评估方法简本。同时,为银行建立一套环保标识,按行业和客户进行风险分类,明确风险状况和准入程度,为进行风险预警和风险提示提供一个统一平台,促使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制定自身的环境风险评估框架,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和控制相关环境风险。
二是创新符合环保项目模式、属性和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环保部门要积极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广泛合作,运用金融市场有效推动污染物减排。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将其引入到排污权交易市场,使其真正参与到排污权的买卖中,促进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有效建立。通过金融机构的介入,可以实现排污权交易对象范围和实施区域的不断扩大,以此达到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环境容量优化配置的目标。
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要转变过去银行倚重于抵押品的融资模式,探索通过排放权抵押、清洁发展机制(CDM)预期收益抵押等方式扩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融资来源,增强节能环保相关企业融资能力。
三是综合利用多种政策资源,建立绿色信贷政策激励机制。
江苏省绿色信贷调查研究 篇6
凌晨 24071025 信用管理
摘要:
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兴起,“绿色信贷”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进入人们的视线,改变了以往粗放型金融贷款的状况。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绿色信贷”的发展及其特点,并特别选取了江苏省作为例子,从政府政策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阐述了绿色信贷的现状。并通过数据说明了其对国民经济的有利影响。
关键词:绿色信贷 江苏 金融机构 政府部门
引言:
上个世纪末,“低碳经济”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而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碳排放居于世界首位的情况下,如何依靠发展思维和模式的转变来赢得持续发展,不仅是政治课题、经济课题,也是一个现实的金融发展课题。
一.绿色信贷的产生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但我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低效利用、经济粗放发展基础上的, 生态环境呈现不断恶化趋势, 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各地不断加大执法力度, 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环境执法专项行动, 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2007年 7月, 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被称为“我国现阶段绿色信贷的基础文件” 要求,各金融机构必须将企业环保守法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对未通过环评审批的新建项目, 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同时规定对环保部门查处的超标排污、未取得许可证排污或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已建项目, 金融机构在审查所属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申请时,应严格控制贷款。
《意见》 发布以后,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做出反应。其高调提出要建设绿色信贷模范银行, 并于 2007年 9月向全行下发了《关于推进“ 绿色信贷” 建设的意见》 ,要求建立企业环保名单,对所有贷款项目和贷款企业实行环保“ 一票否决制” ,责令各家分行要把环保合规和“ 绿色信贷 ”建设作为一把手直接负责的重点工程,全面建立健全环保依法合规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问题上传递出同样坚定的态度。
绿色信贷政策已初显成效。目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办理管理信贷业务时,都会审查企业信用报告中的企业环保信息,并把企业环保审查情况作为信贷的重要依据。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确保信贷安全等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绿色信贷起步较晚, 目前只是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的成果, 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绿色信贷的特点
从中国发布的绿色信贷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现状看,可概括出以下几点基本特征:一是在政策制定层面考虑了环保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企业承受力作为
制定政策时着重考虑的因素。这一特征与中国当前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相关,在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国情下,单提“环境优先”是不现实的,必须协调环境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在不阻碍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资源环境。二是在政策作用层面,目前的侧重点是惩治已出现的行为,同时也对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业起到前期警示作用,并通过法律手段赋予金融机构环保审查的权力,变事后惩罚为事先预防。三是在政策执行层面,偏重于政府的引导作用,注重政府的管制。虽然绿色信贷政策是国家发布的一项环境经济政策,但是仍带有很强的政府行为色彩。这与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金融管理制度有关,环境经济政策推行的初期需由政府强制推动,并且绿色信贷的相关配套措施必须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四是在政策实施层面,由银行实施的绿色信贷政策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环保局、人民银行、银监会)的配合。政府和银行之间形成合力,目标一致,是绿色信贷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三.江苏省政府对于绿色信贷的执行措施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江苏省环保厅日前下发了《关于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要求,江苏省环保厅和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将选择部分市、县进行试点,摸索经验,稳步推进,以点带面,逐步开展全省企业环保信息的采集、报送、共享工作。
据了解,江苏省为落实绿色信贷政策,早在2000年就将企业环境行为与绿色信贷密切联系,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信息公开并进行评级。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初,全省参评企业数量已达到14957家。其中,绿色企业1095家、蓝色企业8383家、黄色企业4591家、红色企业697家、黑色企业191家。随着评级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级金融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绿色信贷”措施,根据企业环境行为五种颜色,实施了在信贷方面的“爱绿亲蓝厌红弃黑”政策。
1.企业争相摘“黑”帽
江苏省江阴长江纸业公司由于造纸废水处理设施先天不足,去除化学需氧量效果较差,排放的每升废水中化学需氧量高达300~400毫克,屡屡出现超标排污,在企业环境行为审定中被评定为黑色企业。
企业戴上黑色帽子,企业决策者慌了手脚,感到了空前的强大压力。特别是“黑色名单”在当地新闻媒体上曝光后,各家银行亮起了红灯,停止对长江纸业的各类贷款,并派出专人登门索要公司欠下的3亿多元旧账。
平时依靠贷款过日子的长江纸业顿时陷入困境。负重之下,企业决策者猛然醒悟:只有在环境保护上还清欠账,企业生产经营才会重新出现生机。于是,他们变压力为动力,把造纸废水治理改造工程列为企业“一号工程”和“生命工程”,筹措了600多万元,采用先进的治污技术,对造纸废水处理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并增加了生化处理系统。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使改造工程提前投入运行。经测试,处理后每升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到了60~80毫克,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在江阴市企业环境行为评定中,长江纸业一举摘掉了黑帽子,并连跳两级,进入了黄色等级行列。
戴上黑帽吃过的种种苦头,使江阴众多企业的决策者清醒意识到,企业只有在环境行为向上连跳级,才会为企业发展赢得广阔的空间。
2.环保信息成信贷首要条件
为推动企业环保信息及时纳入银行征信系统,加强环保和金融部门的合作与联动,加强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和经济制约,常州市环保局和人民银
行常州市中心支行将常州市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此,常州市环保局和人行常州市中心支行当场签署了《常州市企业环保信息共享协议》。
协议规定,常州市环保局每季度向人行常州市中心支行提供企业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行为等级评定名单、获得“环境友好型企业”等环保荣誉称号的企业名单、未批先建或未经环保验收擅自投入生产的建设项目名单以及挂牌督办、限期治理、限产限排、停产治理、责令关停的企业名单和拒缴排污费或恶意拖欠排污费的企业名单、因环境违法被行政处罚的企业名单;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或事件的企业名单等方面信息。
金融部门将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加强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贷款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未通过环保设施验收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不予贷款,也不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对淘汰类项目,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对在企业环境行为等级评定中被评为“绿色”的企业,常市环保局将优先安排环保专项资金;对评价结果为“红色”和“黑色”的企业,禁止发放除更新改造治污设施外的任何新增贷款,对“黑色”等级企业,要在确保信贷资产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收回存量贷款。
3.信息共享优化企业行为
为进一步完善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江苏省环保厅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企业环保信息的管理,明确信息收集、提供的部门和人员,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本辖区内企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信息及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信息报送上级环保部门,同时抄报当地人民银行。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各级环保部门要在处罚决定作出后20日内抄报当地人民银行,由各地人民银行逐级上报至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在收到当地环保部门报送的信息后,企业环境违法信息要在一个工作日内报上级人民银行,其他信息要在3个工作日内报上级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各地市中心支行要及时汇总辖区内企业环保信息,对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和预校验,形成通过校验的数据文件,企业环境违法信息要在两个工作日内上报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其他信息于每月20日前上报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同时,各金融机构还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引导和督促辖内分支机构在办理企业信贷业务时,查询并关注企业征信系统中的环保信息,重点关注环境守法信息,积极落实绿色信贷政策,防范信贷风险,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同时,各金融机构认真收集、准确掌握辖区内各级分支机构经确认因企业环境信息而压缩、拒绝贷款的信息,并于每半年后15个工作日前,向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报送《银行业机构使用环保信息情况反馈报表》。
四.金融机构对于绿色信贷的贯彻及实施
1.建行江苏省分行的“低碳金融”
今年上半年,建行连云港分行成功营销江苏核电5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并于日前投放了首笔3亿元。此笔贷款的投放将为建行介入该公司3-8号核电机组建设的融资奠定坚实的基础;建行江苏省锡山支行投放1500万元小企业贷款,支持无锡某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增产扩能;无独有偶,建行南通分行及时介入“海安县区域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项目,首期6000万元已投放到位。这一系列大动作,无不体现了建行江苏分行对于当前绿色信贷的充分认识与实施。
建设银行充分发挥信贷资金对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加强对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行业的研究,创新业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无锡市惟一一家通过江苏省环保验收可处理金属废水的企业,于去年新添了两台污水处理机组,建行锡山支行认为企业符合建行支持中小企业的行业标准,为其设计了个性化的小企业额度授信方案,提供中小企业“成长之路”贷款1500万元和1000万元信用银票的额度。
建行镇江分行全面构建“绿色信贷”体系,从生产、流通、建设各个环节积极引导,从研发、产业化全过程给予扶持,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江苏某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企业,年产40万吨生物柴油,与普通柴油相比,这个企业生产的生物柴油有利环保,柴油车尾气中有毒有机物排放量仅为1/10,燃烧时不排放有毒害气体,排入环境中也可被微生物降解,不污染环境。该行在进行前期调研后及时加大对这个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次投入1.2亿元的固定贷款,使这个企业发展明显加速。建行镇江分行还立足当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既有优势,对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支持。这些领域包括生物质能、造纸、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环保和污染治理等多个领域。在审批环节上,将节能环保作为贷款的前置条件,对进入当地环保部门评定黑色名单的企业及时纳入征信体系,在这类企业申请贷款时一票否决。同时进一步提高对环保的执行力,重点关注近期纳入当地环保限期整改名单的企业,严格环保信贷方面的责任制,贷款发放之前,申请贷款的企业和项目不仅要通过土地批复和环境评价,还要通过区域规划和治污方案,所有环评不合格的企业一票否决,而在环评中处于绿色等级的企业,则优先得到信贷上的支持。该行还积极主动支持企业的环保技术改造,帮助一些因客观原因造成环保问题的企业尽快达到治污标准,积极发展潜在客户,对在规定限期内达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及时纳入营销合作网络。
2.农行江苏分行的措施与效果
农行比较早地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审核通过非常少。他们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建立了长效机制,不光把绿色信贷挂在口头上,更主要是在形式上。农行把企业进行风险分类,对客户授信的时候进行评级,整个过程中都在绿色环保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风险分类和客户评级上,如果不符合环保要求,要给予警告。一般的金融行业现在把绿色信贷相关的企业分为五大类。分别用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黑色表示,其污染程度从前往后依次递增,如果达到黄色,红色和黑色时,相关金融机构就会把这些企业标识出来并进行公布。第二是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达不到行业的要求,坚决不予贷款。因为如果企业不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而予以贷款,最终被迫关闭,其变成不良资产,这对银行也是不利的。
2007年11月18日,太湖暴发蓝藻事件。周边城市饮水都发生了问题,整个太湖蓝藻事件中,无锡政府关闭了860家污染的企业,涉及的金额50万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农行江苏分行及早退出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信贷,使得自己的损失非常小。
3.工商银行持续推进绿色信贷建设
同样的,在信贷经营管理过程中,工商银行江苏宿迁分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严格贯彻“绿色信贷”建设总体要求,实行环保政策一票否决制,加快转变信贷观念,以绿色信贷为抓手,加大客户结构调整和潜在风险贷款退出,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持续推进绿色信贷建设。主要表现在:
一、转变观念,提高重视。把环保合规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标准,认真贯彻总省
行行业政策要求和绿色信贷要求,高度重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环保标准提高带来的系统性信贷风险,实行环保政策一票否决制,切实提高信贷投放和结构与国家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趋同程度。
二、加强培训,规范录入。组织开展总省行绿色信贷政策制度的学习与培训,贯彻行业信贷政策关于绿色信贷的相关要求。加强与地方环保部门的沟通和联系,邀请环保部门专家开展环保知识专题讲座,拓宽信贷人员环保知识的广度,并借以细化信贷经营管理措施。根据企业环保达标情况,严格在CM2002系统中录入环保标识,加大企业环保信息的收集,关注环保部门公布信息,及时查询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中的环保信息,更新至我行信贷管理系统中。
三、进退有序,防范风险。加强贷前环保尽职调查,多途径、多方式收集企业环保信息,掌握企业真实环保信息,加强贷款审查审批环节把关,严格信贷准入,把控信贷准入源头;加强信贷监测,动态了解企业环保信息,对部分重点企业辅以上门调查,规避环保突发性风险;加大潜在风险贷款退出,对环保不合格、不达标企业,根据相关信贷管理规定,列入潜在风险贷款,并制定具体可行的退出计划,坚决予以退出。
4.江苏银行常州分行与绿色信贷
常州是一个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其纺织行业更是位于全国前列。今年以来,江苏银行常州分行在信贷规模较为紧张的前提下,立足本地低碳经济热点领域,大力投放绿色信贷。在上半年新增的15.9亿元贷款中,此类贷款占比高达85%。
该行与省、市科技部门合作,共同推出了科技之星贷款,首批优选了15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强、管理模式先进的科技型小企业,发放此类贷款3000万元,第二批18家经过初审已进入实地考察论证阶段。
生态农业、绿色交通、新能源、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成为该行信贷支持的重点。菜大姐农产品、金英王特种蔬菜种植生态园、天目湖玉莲珍稀茶果场等一批生产无公害产品的农业企业持续获得了江苏银行的有力扶持。在交通、能源保障领域,该行先后为全市的BRT快速公交专线建设提供信贷资金6000万元,为研发生产环保新能源锂电池的江苏伊思达提供1000万元贷款。该行还先后为常州中华恐龙园、武进淹城动物园、新奥体中心等安排建设资金1亿元。此外,向市动漫创意产业企业发放免担保“绿色贷款”近250万元。
对于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该行针对其中产品环保技术和排污技术双高的企业,如东华纺织,亚泰纺织、声荣纺织、金松时装等,及时输送了宝贵的“金融血液”,促进常州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五.江苏省“绿色信贷”成果
据人行南京分行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今年1至5月份,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向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企业提供的用于节能项目的贷款为40.5亿元,用于减少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的贷款为56.86亿元,发放用于产能升级的贷款189.35亿元。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江苏“绿色信贷”撑起了绿色产业的一片天。
参考文献:
[1] 张璐阳 《低碳信贷——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性研究》 金融管理研究 2010年 06期
[2] 林海 《推进绿色信贷,促进建设银行信贷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西部论丛 2010年05期
[3] 王峰 《江苏:“绿色信贷”撑起绿色产业一片天》 金融时报 2010年 7月刊
[4] 高杰 闫艳 李玉芳 《江苏绿色信贷步入良性循环》 中国环境报 2009.11.10
[5] 颜旻 《“五色”环境评价指引连云港“绿色信贷”》 江苏经济报 2010.7.8
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思考 篇7
关键词: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
中图书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生态环境也不断受到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 敲响了环境治理的警钟, 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与此同时, 在我国金融界也出现了绿色信贷的意识与行动, 绿色信贷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推行绿色信贷无疑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在践行绿色信贷的道路上尚有诸多荆棘, 涉及商业银行商业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冲突、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企业的违约成本过低及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等诸方面。
二、商业银行商业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冲突
绿色信贷的理念已经暗示了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其主要动机之一, 即商业银行是逐利的。很显然, 商业银行在追求商业利益时难以兼顾社会责任。在目前政策和盈利环境下, 虽然对“两高”行业的贷款已经被谨慎投放, 但是贷款余额依然占据了商业银行信贷的相当比例。银监会的调查显示, 截至2007年3月末, 五大行 (工、农、中、建、交) 发放的“两高”行业贷款余额达13, 326.39亿元, 占五行全部贷款余额的11%。正因为商业银行是逐利的, 所以它不得不去做这些大项目, 否则就是哪家银行执行政策越彻底, 其客户资源、市场份额流失越快, 其受到的损失越大。如此一来, 我们一味地责备商业银行助纣为虐造成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膨胀和大规模的扩张无疑显得有失公允。另外, 各银行均实行分行制, 管理链条较长, 且绩效考核体系以经济指标为主, 并未将环保绩效纳入其中, 因而不排除一些分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无视总行关于实施绿色信贷要求的可能。2007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显示, 截至6月末, 投向高耗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为12.1%, 六大主要高耗能行业累计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4.1%, 均呈逐季加快趋势。
笔者认为, 要扭转此局势, 一方面必须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提供一个出口。现在除了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 也要引导和鼓励新的资金投向, 这比堵住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可能更有效果。这一方面必须由国家的产业政策提供支持, 尤其对那些有利于环保的大项目 (如风力发电、垃圾发电) , 除了在信贷上给予支持, 国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 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另外, 给予创新型的、技术自主革新的商业项目支持, 因为之所以造成现在这么严重的污染, 除了企业趋利的原因以外, 还在于处理成本太高, 或者技术水平太低, 所以导致了许多企业在这一方面不作为了, 因此要鼓励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给予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在这方面, 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 而且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
三、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采取多种方式争夺银行的信贷资源。那些污染大户往往是纳税大户, 是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柱, 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提升政绩, 会千方百计地保住企业。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 2003~2005年期间, 由于地方政府的纵容和袒护, 全国7, 000宗环保违法案件仅有500件得到处理, 仅为全部案件的0.71%。地方银行把压力转移到银行上, 而地方银行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利益关联, 往往会使得银行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何况, 银行尤其是国有大中型银行, 往往也背负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负担, 以及“多贷增效”的企业盈利性目标。不少污染企业的利润产值并不低, 还贷及时, 还有地方政府做风险担保, 符合银行信贷追求“大客户、高信贷”的利润导向性。故逐利动机驱使得银行只看重信贷结果而不看其过程。因此, 绿色信贷单纯依赖于银行自律是不够的, 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或是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 并以立法或规定等形式隔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以人大审核为首的财政监管, 对地方“污染政绩”的经济约束是最硬的, 银行信贷的约束则软得多。
四、企业的违约成本问题
提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后, 我国外汇金融资产、银行、企业等都面临规避和分散汇率风险, 促使外汇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外汇期权作为套期保值的一种重要手段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简要论述了外汇期权的概念、使用和作用, 并提出尽快推出人民币期权的期待。
关键词:外汇期权;套期保值;外汇风险
外汇市场是国际间输送资本的血管系统, 调节着国际间的资源配置, 也是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浮动汇率制使市场成为决定汇率的主体, 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汇率, 从而使外汇风险的产生成为了可能。由此可见, 浮动汇率制是外汇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
2005年7月21日, 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变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这在提高市场开放程度、优化内外资
长期以来, 企业放任污染, 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尽管有观点认为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必然反应, 但其根源还在于政策的不规范、不合理。企业放任污染攀利, 只承担了自己企业内部的成本, 没有承担由于外部不经济而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即社会成本。企业没有因污染环境而受到相应程度的惩罚, 即违约成本过少。现行法律允许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罚款的额度只有10万元, 这样的处罚与企业偷排结余的成本相比是杯水车薪。在这方面, 我们不仅要加重惩罚力度, 加大违规违法成本, 还应该提倡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经济上、环境上、形象上、政治上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只有企业意识到违规成本高昂到承受不起的情况下, 我们的政策才能体现出效果。再者, 过去我们的政策引导不够, 好的典型支持不够, 没有起到示范和推广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应让那些尽到绿色责任的企业, 取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长期的经济效益, 唯此社会上才会形成这样一种自发的、内在的治污动力、技改热情、环保趋势。但是, 现在的情况恰好相
套期保值中的外汇期权
□文/刘曦
源配置的同时也扩大了我国企业和银行面对的外汇风险。而且在当前时期, 中国正处在非常复杂敏感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之中。人民币自汇改后持续单边上扬, 热钱大量涌入, 造成国内资本价格过高, 泡沫增多;美国经济疲软向外输出通货膨胀, 全球范围内物价上涨, 中国CPI上涨维持在8%左右的高水平;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仍在扩散, 近期越南金融危机也影响着人们对亚洲经济的信心。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背景之下, 如何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更好地发挥外汇市场的作用, 防范外
反, 因为电力、能源等行业能够带来暴利, 导致我们大规模的资本进入和项目上马, 企业由于有原始的冲动, 赚钱效应促使它就往这个方向走。只有看到了做治污或者风能发电等这样一些好的、有利于社会的项目的前景, 他才能选择这些项目。
五、企业环保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007年上半年, 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曾就“共享企业环保信息”联合发布文件, 把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环境信息系统。银行可以多方面了解企业环境方面的信息, 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可以向环境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 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 客观分析企业的环境信息, 了解企业有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但是, 由于企业认识到环境信息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得到银行贷款, 因此企业就有可能隐瞒真实信息, 提供虚假信息, 或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 那么银行获取的信息就不充分, 也即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 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 要始终坚持“三位一体”, 即贷前检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管理。银行要随时对已汇风险、保证我国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值得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一、套期保值
外汇市场本身具有提供外汇资金融通、调节外汇供求、形成外汇价格体系与防范外汇风险等功能。由此可见, 套期保值是外汇市场内生的固有作用。
套期保值, 又称“套头交易”、“抵补保值”, 就是运用衍生证券等金融工具来减少或消除与某项资产价格相关的风险。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许多的衍生金融产品。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相
经发放的贷款进行跟踪, 掌握贷款的去向和用途, 检查企业对贷款的使用情况, 监督企业是否专款专用。比如, 企业在申请贷款时, 说明贷款将用在环保项目上, 贷款发放后, 企业是否真正把贷款用在了环保项目上, 银行要进行跟踪检查, 等等。
参考文献
[1]何德旭, 张雪兰, 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上海金融, 2007.12.
[2]钟津嘉, “绿色信贷”未来金融业发展模式——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一席谈[J], 中国金融家, 2007.8.
[3]刘江, “绿色信贷”与节能减排[J], 中国经济周刊, 2007.47.
[4]李仁杰, “绿色信贷”焕发商业银行新生机[J], 中国金融家, 2007.8.
[5]罗赞, “绿色信贷”大有文章可做[J], 银行家, 2007.9.
[6]邓瑛, 生态金融论[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2.1.
银行绿色信贷 篇8
3月15日,全国“两会”顺利闭幕。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这个焦点议题上,许多代表委员都建言献策。其中,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在助力节能环保方面的作用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发挥信贷的杠杆作用,更好地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笔者就此访谈了兴业银行环境金融部总经理方智勇。(以下提问方简称Q,回答方简称A)
Q:你认为绿色信贷在国家推进节能减排事业、深化环境领域改革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A:绿色信贷可以通过银行的资源配置功能,将资金重点投放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同时,银行通过创新金融服务,通过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时评价、识别企业和项目潜在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引导企业绿色发展。因此绿色信贷的发展,能够成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市场化有力推手。
Q:兴业银行是怎样运用金融杠杆参与到防霾治霾当中的?
A:我行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将大气污染防治产品生产及贸易项目作为绿色信贷重点支持领域。以国内环保除尘行业龙头企业福建龙净环保为例,近年来我行累计为其提供绿色融资5亿元,用于其生产和推广大气污染控制产品,并配套提供投资银行、现金管理、绿色金融、贸易金融等一揽子综合化服务。另一方面,我行在贷款准入环节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坚决不受理,从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等产业发展。
Q:许多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会有绩效顾虑。你认为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是否会损害银行的商业利益?
A:绿色信贷商机无限,不是一件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事,“绿色”投资一样能换来“金色”收益,绿色信贷让我行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实现了新的业务增长,成为我行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从绿色信贷实践出发,我行提出了“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方式,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寻找商机,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截至2014年末,兴业银行累计为3400多家企业累计提供5558亿的绿色信贷融资,所支持的节能减排项目可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235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6880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COD)123万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710.79万吨,年节水量26,229.06万吨。
Q:兴业银行是业内第一家成立绿色信贷专营机构的商业银行,这对推动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有何作用?
A: 2009年,我行成立可持续金融中心,之后升级为总行一级部门可持续金融部(后更名为环境金融部),并在全国建立了34家环境金融中心,现在拥有约200人的国内最大的绿色金融专业团队。绿色信贷专营,推动我行绿色信贷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末,我行绿色信贷融资余额达2960亿元,是2009年末的21倍;绿色信贷客户数达到3234户,是2009年末的17倍。
Q:兴业银行这两年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领域信贷投入很大,是基于怎样的规划?
A: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那时起,我行即开始着手研究,通过基础产品组合和创新推出合同环境服务融资、特许权经营权质押融资等特色产品,集成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综合服务方案。截至2014年末,我行在这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领域的融资余额达761亿元,占全部绿色信贷融资余额的比例已超25%。
即将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带动水污染治理行业近2万亿的投资。兴业银行未来将会继续加大投入,贡献自己的力量。
Q: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下一步的发展蓝图是什么?
【银行绿色信贷】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探究06-10
银行绿色金融产品08-11
绿色经济需要绿色信贷08-09
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分析06-25
巩义联社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信贷09-25
银行信贷支持07-07
银行信贷资金07-12
银行信贷治理07-22
银行信贷业务07-27
银行信贷渠道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