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融资银行信贷

2024-08-10

外部融资银行信贷(精选5篇)

外部融资银行信贷 篇1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 任何企业都承受着外部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有国家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企业内部经营风险主要有经营管理风险、财务风险、产品技术风险等。而作为专业为中小企业担保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其外部风险主要来自被担保企业的风险, 它指的是作为被担保的中小企业客观上因自身经济活动存在的不确定性, 也即风险性, 而使企业在偿还债务上出现问题, 或主观上恶意违约, 导致担保代偿的风险。

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资金实力不强, 融资渠道缺乏, 抗风险能力弱。相对而言, 在经营上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由于中小企业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上的不足, 多数中小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盲目性, 技术含量不高, 开发能力不强, 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 投融资风险大。因而, 为中小企业担保是一个高风险业务, 探讨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外部风险控制就是研究通过何种方法和手段来降低和控制担保的风险程度, 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一、融资性担保外部风险控制方法

由于外部环境复杂, 被担保企业 (担保的客体) 情况千差万别, 主客观因素多样, 风险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各个担保项目的客体风险更多主要体现其个体特征;因此应具体项目具体分析,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或组合, 以提高对担保客体风险控制的效果。从担保业务实际运作情况来看, 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法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等。

(一)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设法回避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回避一般有两种情况下采用, 一是对于担保客体风险特征明显, 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大, 风险难于化解的担保项目应予以拒绝, 回避风险;二是对某种业务风险的防范处理成本大于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原则上, 担保公司放弃的是它不熟悉、没有把握或不具备条件和能力来控制的担保业务, 而倾向选择那些自己比较熟悉、有条件或有优势去经营和控制的担保业务, 即是将风险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具体经营活动中要有所不为, 才能更好地有所作为, 有选择、有取舍的经营方式是规避担保客体风险的最好手段。

(二) 风险抑制

风险抑制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 在担保客体风险发生之前, 做好风险防范和提前预警, 抑制风险的发生;其二, 在风险发生之后, 采取化解手段, 降低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风险预防的手段多样, 主要有抵押、质押、留置等。预防风险通常适用损失频率较高而损失程度相对较低的风险种类。针对具体担保项目中担保客体风险的特点, 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减少可能导致损失的各种风险因素, 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1、风险发生之前

在担保公司为企业出具担保之前, 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提供担保服务, 而在承保之后, 不能因事后发现问题而单方面解除担保责任。因此, 抑制担保客体风险的措施一般在担保之前设立, 根除或削弱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担保客体的道德风险是担保业务中较常见的风险, 应特别注重防范。在担保实践中通常通过反担保措施设置, 提高被担保企业的违约成本, 来抑制道德风险的发生。反担保措施可为经营者个人无限责任反担保、房产设备等动产及不动产抵押、存货、应收账款、股权、著作权、专利权等形式质押, 等等。反担保措施的设置应根据被担保企业的具体情况, 原则上, 一要抓住企业的"要害", 提高违约成本;由于作为担保对象的中小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 企业所有权及经营权一体, 企业的运营常常主要依靠经营者在内的一个或几个重要人员, 因此在审核担保申请过程中, 对经营者或企业主要人员的审查十分重要, 同时有必要要求其个人及配偶提供个人无限责任反担保, 以抑制因个人恶意违约的道德风险;二要注重反担保措施的变现能力及价值, 提高被担保企业的违约成本, 同时, 如一旦发生担保代偿后, 执行反担保措施仍可降低风险损失。但在反担保设置中对物的抵押, 不能过分强调所谓的抵押率, 放松对项目的调查和风险审核。

2、风险发生之后

当出现担保风险发生征兆或实际发生时, 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恶化, 争取化解风险, 或者尽量减少风险造成的担保代偿损失, 这也是对担保客体风险的发生进行抑制。因此在担保贷款未到期之前, 加强走访, 配合贷款银行敦促企业及时将销售回款转入在该贷款行帐户, 控制帐户进出;并从反担保措施上对企业及经营者施加压力, 在担保公司的督促之下, 最终企业从其他渠道筹借到资金按时偿还了贷款, 担保公司顺利解除担保责任, 避免了代偿损失。

(三) 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是指在风险导致的损失发生之前或之后, 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将风险单位分割成许多许多独立的小单位而达到减少损失的一种方法。分散风险的办法通常适用于损失程度较高而风险又无法避免和转嫁的情况。主要方式有:

1、担保项目风险组合。

这是为了控制担保客户风险过于集中, 而力求担保项目品种多元化, 担保项目所属行业分散化。在担保实践中, 担保项目风险组合实际包含的内容很多, 例如, 对被担保企业及所处行业的分散, 避免担保风险过于集中在某一行业、某一企业, 将担保公司的整体担保风险分散到彼此独立, 关联度较小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特点的业务, 如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承兑汇票担保等等, 一旦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其中某些业务出现风险时, 其他业务收益不受影响, 而把整体风险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另外合理控制单个客户担保额度及单笔额度;担保公司对单个客户最高担保额度控制在担保公司净资产10%以内, 单笔额度控制在该客户单月销售收入额度以内。对客户总体融资担保额不得超过企业的净资产, 其中个人贷款担保额不超过净资产的60%;流动资金信贷担保额一般为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的30%以内。

2、与银行比例担保。

在担保业务操作上, 不是简单地将风险由银行一家承担转嫁由担保公司承担, 而是遵照风险由企业、银行和担保公司各方面都能接受的风险分担机制, 由三方共同承担担保风险。应将与银行进行比例担保作为担保公司提供融资担保的操作平台, 通过与银行签定比例担保协议, 做到信息共享, 风险共担;贷款银行作为借款企业 (被担保企业) 的往来银行, 可通过其帐户往来及结算情况获取客观信息, 并且银行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信贷人员, 银行对融资项目的审核意见为担保公司在独立审查相关担保项目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 由银行自身承担一定比例的融资信用风险, 避免贷款行因担保公司提供的100%连带责任担保而放松对融资项目必要的审查标准, 忽视贷款资金用途和借款企业经营情况的监控, 增大担保公司的担保风险。此外, 在与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后, 不仅在担保前可以作好信用调查工作, 担保后能更好地进行项目的跟踪管理;同时在被担保企业出现临时资金困难时, 也有助于企业融通资金, 减小在保项目的代偿风险。

3、共保。

即与其他担保公司比例担保。多个担保公司共保, 可以利用各自资源了解和帮助被担保企业, 有利于对担保客户风险的控制。

(四)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担保经营机构出于避免风险损失的目的, 有意识地将可能发生的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一机构或个人去承担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风险转移方式有特定风险转移和综合风险转移两类。特定风险转移是对于担保公司承担的特定担保客体风险进行转移, 如担保公司接受的物品抵押, 有可能发生缺损风险。为转移类似特定的担保客体风险, 担保公司可以强制要求被担保企业对相应物品以担保公司作为受益人进行投保。综合风险转移即将担保公司承担的整体担保客体风险进行转移, 如要求被担保企业提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作为反担保人、向再担保公司申请再担保等。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服务的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的问题, 而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为社会解决融资互保问题, 因此一般情况下, 在担保业务实际操作中, 如担保申请企业可以提供反担保单位, 为不增加担保申请企业的负担, 仅会要求其关联企业提供反担保;但如果担保申请企业规模太小, 抗风险能力弱, 不能提供较强的自身资源作为反担保措施, 但经营尚好, 符合担保公司扶持的条件, 可以要求经营者通过其个人资源寻求其他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提供反担保, 借以部分转移担保公司承担的担保客体风险。

(五) 风险补偿

担保公司承担着巨大的担保客体风险, 风险的损失在所难免, 风险补偿是担保公司维持连续经营的重要基础。根据财政部颁发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担保公司收取的费率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50%, 而在通常情况下, 为减轻大多数中小企业负担, 担保公司实际收取的担保费普遍远低于此标准, 与其承担的风险极不匹配。同时为了保证担保资金的安全性, 该规定要求担保资金只能用于银行存款、购买国债、企业债券、部分投资基金等风险较低、收益率低的投资品种;并且规定担保公司应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 用于担保赔付。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 实行差额提取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而正常的担保费收入及投资收益在维持担保公司的经营费用支出后, 远无法补偿担保代偿的缺口。因此担保公司在呼吁政府建立有效补偿机制的同时, 应注重自有资产的运营, 在不违规的前提下拓展担保资金的理想投资途径;在担保业务方面, 应重视业务品种的创新, 推出适合市场需求且能带来较好担保收益的业务产品。

担保收益作为风险的直接补偿实际上是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引入担保业务, 在一定意义上赋予其投资的性质, 也是担保公司在目前情况下对担保收费规定的一种合理突破。从担保收益补偿的可行性操作来看, 有担保换收益、担保换股权等形式。这种风险的补偿是针对不同担保项目的特点, 经过担保评审流程, 在担保客体整体风险可以接受的基础上, 对风险采取事先的补偿措施, 将风险报酬预先打入担保定价之中, 适用于一些高利润行业的担保融资项目。如某担保公司是以跳出担保搞担保的理念, 积极参与当地工业园区开发和建设, 建立融资平台, 提供咨询服务, 使担保公司有更多的信息来源渠道, 能更深度的了解企业, 推动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更好的防范企业风险。

综上所述, 在担保客体风险控制具体实施中, 除具有通用性的特定风险控制措施, 如与银行的比例担保, 与再保机构合作的再担保等作法外, 担保外部风险控制主要应从被担保企业自身资源出发,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针对各种担保企业风险情况、风险特性及程度, 综合运用风险控制手段, 寻求有效控制风险的方案。同时在担保实践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同类型中小企业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案的总结归纳, 通过不断地改进, 以达到有效控制担保客体风险的效果。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外部风险控制的典型案例分析

通常而言, 对于每一个具体担保客体的风险控制方案也就是上述风险控制措施的组合和应用。以下选取担保公司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具有一定行业典型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案例, 借以归纳阐述具有行业共性的中小企业担保客体风险控制的一些实践模式。

案例之一:F家具生产公司担保项目的风险控制

F家具公司为一专业生产实木家具的厂家, 公司成立于2000年, 公司员工近150人, 生产场所面积3000多平方米, 为租用厂房。公司股东从事家具生产时间较长, 其中控股大股东曾在某大型家具公司就职;公司的设备齐全, 生产技术较成熟, 产品品质在业界具有一定的肯定。从F公司的整体情况来看, 公司规模不大, 管理层次少, 架构较为简单, 生产情况、购销渠道稳定, 历年的销售规模增长较快, 经营情况基本正常。公司的实际负债率较低, 具有一定的负债能力。整体上符合担保公司的基本要求。但公司的资产规模小, 该行业的技术门槛不高, 竞争较为激烈, 仅当地即存在多家竞争对手, 产品已趋于薄利, 对生产成本的控制相应提高了要求;并且公司的固定资产基本为生产设备, 原始发票等凭证保管不善, 缺失较多, 无法办理设备抵押登记。由于存在上述不确定性, 难以有效地控制担保客体风险。但担保公司注意到F公司的月均应收账款余额保持在RMB290万以上, 帐期情况正常, 主要的应收客户为规模大、信誉良好的家具企业, 应收账款的质量较高, 收款有保证。因此建议该笔贷款在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同时, 以应收账款质押, 贷款提款条件为:F公司提供为其上述客户供货的相应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和进仓单, 贷款金额由贷款行控制在不超过上述应收账款的80%;上述客户应书面承诺应付F公司的所有货款全部支付到指定的帐户。并且质押的应收账款入帐后即用于偿还相应借款本息。

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对象是达不到银行条件的客户群, 所以如果不创新理念设计担保风险控制方案, 担保客体风险控制就难以有效实施。中小企业群体中作为大企业配套加工的制造生产厂家为数众多, 而大企业的付款结算期相对长, 对这些中小配套厂商的流动资金压力较大, 也是其银行融资需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本担保项目中, 就是针对这些企业应收账款的特点, 以应收信誉情况良好的大企业客户账款同时作为贷款的质押, 将担保公司承担的担保客体风险转化为大企业支付信用的风险, 有效地规避了风险较大的担保客体风险, 大大降低了担保公司的风险程度。类似的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案有以出口退税帐户质押的贷款担保, 设计的风险控制方案关键在于可操作性、可控性和合法性。

案例之二:H科技公司担保项目的风险控制

H科技公司主要从事新型耐高温材料的生产。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国家专利的两种产品, 为市场急需的新型耐高温材料, 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市场前景看好。经过项目的前期调查核实, 担保公司认为产业项目前景良好, 该公司两种产品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的产业化专项示范工程, 项目依托T公司进行建设, 建成三个主要车间, 形成25万箱的产能。银行出于防范项目建设期风险等方面的考虑, 要求建设单位提供银行认可的第三方连带责任保证, 担保期三年, 金额为RMB 5000万元。H科技公司为创业初期企业, 自身实力不足于支撑其提出的担保额度, 需进行确实可行的业务方案设计。经过调查和分析具体担保风险控制设计方案如下:

第一, 限定风险区间。经与银行协商, 在保证合同中附加解除担保责任的条款, 约定银行在H科技公司取得土地证及在建工程报批手续之后, 接受在建工程抵押, 办理抵押登记;并在工程封底后委托专业评估所对借款人的全部资产 (含无形资产) 进行评估, 够抵贷款余额的, 担保合同自动终止, 如有不足, 担保公司对不足部分承担保证责任。

第二, 明确控制手段。要求H科技公司以商标、专有技术、专利、公司股权质押、法人代表无限责任反担保作为反担保措施, 并明确担保公司参与项目监管, 监控贷款支出, 同时在建工程办理保险, 以担保公司为第一受益人。

第三, 争取政府支持。为能顺利办理房产抵押手续并缩短办理时间, 担保公司将项目操作方案上报开发区管委会, 取得相关机构的承诺, 土地证在交纳出让金后即可办理, 工程建设封顶后3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全部产权手续。

落实上述事项后, 担保公司实质上将担保风险缩短至工程建设期内, 项目试产期风险重新转嫁给贷款银行, 并且担保期内的风险控制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

不仅在担保前进行业务设计, 而且在担保期间担保公司还进行了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三个方面的风险控制。

该担保项目在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案中运用了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抑制、风险补偿等风险控制措施, 具体如下:

1、风险回避。通过保证合同附加条款的约定, 缩短担保公司风险实际承担时间, 规避了项目试产风险。

2、风险转移。将在建工程以担保公司作为第一受益人投保转移了抵押物受损风险。

3、风险抑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 以其商标、专有技术或专利作为反担保质押, 实质上控制了该类型企业的要害, 提高了被担保人的违约成本从而抑制了担保风险的发生;贷款帐户的监控有效保证了贷款的正确用途;通过与被担保人签定的项目监管协议, 担保公司参与工程招投标和建设工程管理的全过程, 提高了担保公司在项目建设期内风险调控能力。

4、风险补偿。在项目工程建设中为承包商提供了招投标、工程履约保证和业主支付担保, 在达到减少资产形成过程中损失的同时, 增加了担保收益。

针对科技型担保项目"高风险"的特点, 上述风险控制措施改变了融资担保的业务特性, 在风险承受时间和风险性质上进一步细分了原融资担保所包含担保客体的综合风险, 将不可控风险降低到担保公司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可根据科技项目的收益情况, 灵活地选择担保收费方式, 如"担保换收益"、"担保换股权"等方式来对担保公司承担的高风险进行相应的补偿。

摘要:融资性担保公司外部风险源自被担保企业自身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本文主要通过理论探析和案例分析阐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外部风险控制的方法和应用。

关键词:外部风险,融资性担保,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狄娜, 张利胜.信用担保公司经营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9

[2]张利胜.信用担保管理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3]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阎红玉.信用担保活动中的风险及其控制问题[J].企业经济, 2004年第八期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外部成因 篇2

信贷业务是我们商业银行获得营业利润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引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导致商业银行亏损或破产的最重要原因。由于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风险在逐步升高,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什么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用最通俗的话来说,信贷风险就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或逾期不归还而引起商业银行收益变动或可能造成银行收益不同程度地损失的现象。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变革的时代,担负着转轨与改革发展的双重使命。在这种大变革与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银行信贷业务也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而发展。由体制落后与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相对薄弱,信贷诈骗案大量出现。贷款诈骗者多是想方设法编造引进资金和项目多种多样的虚假理由、制造假经济合同和证明文件、利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骗取银行贷款。这种行为直接威胁我国商业银行安全与稳健运行。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只有深入了解与研究信贷这咱风险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找到应对信贷风险的对策。信贷风险产生的成因纷繁复杂,本文主要探析商业银行信贷外部4大风险成因。

政府不当的干预造成信贷风险成因

多少年来,由于旧体制的原故,政府对商业银行事务不当的干预是比较多的。从商业银行领导的任命,到贷款与否及数量多少,有的地方领导人都去具体地干预。政府领导人对商业银行的不当干预的后果有两方面:第一是打击了商业银行按经济规律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是在银行发放信贷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领导人,随心所欲地使用权力,常常违背经济规律,人为地破坏了信贷资产的配置最优化,造成不良贷款年年有所增长。

依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增长1023亿元,已超过2013年的全年水平。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抽样统计材料,在构成银行不良资产的原因中,政府计划与行政干预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占30%,地方干预占10%,国家安排关、停、并、转等结构调整的占10%,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占20%。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部门领导人的过多干预是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故。

很多地方领导干部,为了提升任职期间的政绩,他们会想方设法令商业银行放贷。很多银行贷款一旦发放出去,商业银行就无力控制。因为这些贷款项目多是由地方财政支出,而地方财政每年都是非常困难,多在透支,东借西借,只能勉强支付银行利息,银行出于终止贷款会得不偿失的考虑,只能给企业展期或要求企业资产重组。可见,地方政府官员不当的干预,时常会导致银行贷出大量不符合规定的贷款,这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法治方面的缺陷造成信贷风险的成因

法治对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推动和保障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法律建设在金融改革发展中的基础作用,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治金融体系,规范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维护金融市场公平秩序,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近20多年来,中国金融法律制度地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已出台,但仍有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尚未问世。重要的问题是,现在有些实施的法律本身内容过于粗放与抽象,难以操作实行,有些子法与国家政策存在着矛盾。由于法治程度低,金融信贷方面出现大量的问题。如企业与个人逃债赖账、贷款诈骗、金融舞弊、地方干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违法不纠等现象严重。对于这些现象人们都习以为常,这致使银行在债权保全工作方面困难重重。

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我国国有企业在破产过程中对债权人保护不够,债权银行一般只能回收其3%-15%的债权。经济纠纷和债权债务民事纠纷案件多如牛毛,经常遇见“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宣判,宣判不执行,执行不见效”的现象。由于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债权债务纠纷问题,常常会得不偿失,所以,银行界领导者有时不愿采用这种办法解决信贷问题。这样一来,加大了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更加剧了社会信用指数进一步下降,给经济发展造成混乱。

社会信用环境恶化造成信贷风险的成因

信用,是社会对个体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每个人具有良好品德的证件和获得社会承认的入场券。当前,社会上最大的危机是信用危机,信用缺失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缺失信用大大提升了所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成本,减弱了信用缺失企业的竞争能力。信用缺失扰乱市场秩序,加大了市场失灵的程度。社会信用指数的不断降低,使企业风险向金融企业转移,增加金融信贷的风险,形成惊人的内耗与社会问题。

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不诚实而没有信用,我们市场经济运行就会出现种种混乱。银行业是用诚信支撑的行业,社会诚信体系不单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生命线,而且也是整个国家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

由于我国法制还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上坑蒙拐骗、欠债不还、金融欺诈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如被告人罗某利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某农场为其贷款担保之机,将保证合同书与核保书中的担保数额1万元伪造为31万元后,从中国工商银行某支行骗得贷款20万元,骗贷成功后把所骗贷钱款挥霍一空。根据民生银行的统计:仅在2014年里,民生银行堵截逾1.3万件金融欺诈案。

由于缺乏法治、体制落后、一切向钱看和道德底线被突破的原因,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不敢信任,之间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感,形成信任危机,造成经济运转要耗费更大的成本,严重地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也必然严重地威胁我国金融信贷安全。

企业经营不善造成信贷风险的成因

我们不少企业技术创新不足,产品落后,缺少高科技含量,人的质素不高,管理混乱,腐败现象严重,这是我们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我们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低技术水平、密集型劳动力、外延扩张为特征。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的企业重点研究开发应用了高新技术,全力发展与应用了信息技术、3D与4D打印机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我们在这些技术方面没有及时跟进,致使企业产品缺乏高科技含量,加上经营不当和混乱,企业信用危机严重,乏道德感,靠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及贷款来维持生存了。这样的企业多是低效益或大亏损,最后出现大量的银行贷款无能力偿还现象。

企业和银行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根据美国银行家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70—90%的问题贷款是由于企业经营原因导致的。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这一点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企业经营不当与变故,如企业经营战略失误、竞争失利导、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变换、企业股权拆分、转让、兼并、并购等,这都将会成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外部融资银行信贷 篇3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上市公司通过内源和外源两个渠道实现融资,其中内源融资是指公司从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得到的资金积累和自有资金;外源融资是指公司从外部其他经济主体筹集到的资金,主要包括商业信用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媒体曝光后,消费者、经销商、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所采取的措施将损害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未被媒体曝光的公司,媒体监督使被曝光公司遭受更强的融资约束

假设2:相对于没有被媒体曝光的企业,媒体监督使被曝光企业的销售收入下降,经营活动现金流紧张,内源融资能力受损

由于商业信用本身就是成本为零的融资来源,媒体监督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集中反映在商业信用的变动额上,而媒体监督对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影响集中反映在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的上升。在收益既定的前提下,商业信用的丧失,融资成本的上升, 最终必须导致企业价值下降。然而,媒体监督对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其原因何在?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的假设:

假设3:相对于未被媒体曝光的公司,媒体监督导致被曝光公司的外源融资能力受损、外源融资成本上升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导致两者的收益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也截然不同。国有企业所处行业具有垄断性,经营稳定性高,现金流回收有保证,进而为其偿债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导致媒体的曝光对其盈利能力、融资能力和偿债能力影响有限。此外,我国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模式,使民营企业在我国获得融资的难度远高于国有企业。在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为经济主体的制度环境下,相比于国有企业,媒体监督可能对民营企业产生的融资约束更大。故提出假设:

假设4:相对于国有企业,同样的媒体监督对民营企业产生的融资约束更大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被媒体负面报道的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样本区间为2003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并剔除了金融行业、负债率大于100%及年份不足的样本。有关财务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媒体数据来源于中国资讯行的中国商业报告库,通过手工收集完成。为克服离群值的影响,对主要变量进行Winsorized缩尾处理。

(三)变量定义本文选取如下变量:(1)媒体监督。媒体监督是指媒体对公司的负面报道,具体指媒体在对公司的新闻报道中采用了质疑、批评和负面评价的语言指出公司存在的问题。借鉴Fang and Peress(2009),本文使用媒体对公司的负面报道次数(medial)作为度量媒体监督的变量。由于媒体对企业的监督可能存在Heckman(1979)提出的样本选择偏误(sample selection bias)问题,对媒体监督设置虚拟变量media2,同时采用Heckman两步估计法纠正样本选择偏误问题。

(2)融资成本。本文采用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的三项之和与总资产的比值作为商业信用的度量指标,来衡量媒体监督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采用剩余收益GEB模型(Gebhardt et al.,2001;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来计算股权融资成本。具体公式为:Pt=Bt+TV。

其中,Pt为股票配股或增发的价格;若公司当年没有实施股权再融资,则以其上年度的每股收入乘以当年配股市盈率中位数来代替。Bt为第t期的每股净资产,为企业再融资年份经过调整后的期初每股净资产。TV为股权投资的终值。相关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Bt+1为第t期期末的每股净资产,EPSt+1为第t期期末的每股收益,DPSt+1为第t期期末的每股股利。FROEt+i为第t+i期的预测净资产收益率,r为股权融资成本,预测期间为12期(T=12)。由于缺乏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信息,本文沿用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 以及蒋琰(2009)的做法,FROEt+i采用上市公司第t+i期的实际ROE代替。并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长期利润平均化的理论,假设第12期后的ROE一直维持在行业平均ROE水平。在计算行业平均ROE时,采用沪深交易所的行业分类方法,将所有上市公司分成21类行业,以2000年至2011年同行业所有公司的ROE为基数来进行计算。债务融资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等活动所取得的资金。采用利息总支出与长短期债务总额平均值的比值作为度量债务融资成本的指标(蒋琰,2009)。

注:括号内为t值,* 表示p<0.1,** 表示p<0.05,*** 表示p<0.01。

本文构建回归模型。首先根据Almeida et al.,(2004)提出的现金-现金流模型检验融资约束假说。模型如下:

其中:因变量△cash表示现金及有价证券的变动,CF为现金流量。CF的系数α1是现金-现金流的敏感度,代表融资约束,融资约束越大,现金-现金流敏感度就越大。两个模型的CF和media的交叉乘积变量为关键变量,代表媒体监督对现金-现金敏感度的增量影响。如果该交叉乘积变量的系数α3显著为正,说明媒体负面报道越多,相关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大。其次,采用模型(3)对相关公司内源融资能力和外源融资能力的影响,及其对商业信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这三大外源融资途径的影响差异。

从营业收入和经营现金流两方面检验媒体监督对相关公司内源融资能力的影响时,Finance cost为mpk和CF。从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这三个融资途径考察媒体监督对相关公司外源融资能力的影响时,Finance cost为Ctrade、Clend和r。Control variable为控制变量,结合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相关文献进行选择。 由于公司融资的难易程度直接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故将股票筹资额和贷款额作为控制变量,以准确反映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下媒体监督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最后,采用模型(1)和(2) 考察媒体监督的融资约束效应是否受相关公司的产权性质的影响。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1)可看出,media的均值为0.572,最小值为0.000,最大值为33.000, 可见,媒体报道往往具有集聚性,对相关的被曝光公司形成很大的压力,从而造成重大影响。按是否曾遭受媒体曝光将企业分为两组: 曾被媒体曝光的企业和未被媒体曝光的企业。曾被媒体曝光的企业的CF均值为-0.051,显著低于未被媒体曝光企业的CF均值0.055。 曾被媒体曝光企业的tobin均值为1.523,显著低于未被媒体曝光企业的tobin均值1.572。两类企业在△cash、exped和△NWC也存在显著差异。可见相对于未被媒体曝光企业的平均水平而言,曾被媒体曝光企业的现金流趋紧,资本支出降低,成长受到抑制。曾被曝光企业的Clend和r的均值都显著高于未被媒体曝光企业的平均水平,可见媒体监督给企业获取外部资金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回归分析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和Heckman两步法估计模型(1)、(2)和(3),并同时控制年度效应。

(1)全样本的媒体监督效果分析。首先运用全部样本,分析媒体监督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估计结果见表(3)。无论是采用FE还是Heckman两步法进行估计,FE的系数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融资约束。交叉乘积变量FE*media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媒体监督对上市公司现金-现金敏感度的增量影响,媒体的负面报道损害了相关公司的形象及声誉,容易造成投资者怀疑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往往倾向于采取谨慎措施且索要更高的风险溢酬,从而显著地降低其融资能力,产生融资约束效应,故假设1成立。此外,媒体通过影响被曝光公司的声誉及形象,引致投资者的相应行动,进而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Heckman两步估计法中,控制了样本选择偏误后,控制变量size的系数由固定效应模型下的不显著变为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企业规模越小,就越容易遭受更强的融资约束,这是由于小规模的企业多为民营或高科技企业,其无形资产比重通常较高导致贷款抵押价值较低,并且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银行对小规模公司有着明显的信贷歧视。 tobin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企业的成长机会越多,未来可能的投资支出也越多,企业在遭受融资约束的情况下必须增加其现金持有量为未来投资做准备。exped的系数显著为负,与Almeida et al.(2004)的预期相吻合,企业增加资本支出时,将减少所持有的现金。Almeida et al.(2004)认为当非现金营运资本和短期负债可能被作为现金的替代物用于支付时,△NWC与△sd的系数应当为负;当企业将非现金营运资本和短期负债作为现金持有时,△NWC与△sd的系数应当为正。 △NWC与△sd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这表明企业将非现金营运资本和短期负债作为现金持有,而不是用于现金支付。

注:括号内为t值,W值表示Wald X2值。*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

(2)媒体监督对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影响。在控制年度效应的基础上,以mpk和CF作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度量指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heckman两步法对模型(3)进行估计,用于检验假设2,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ρσ 皆显著,说明样本存在样本选择偏误。无论是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还是对企业内源融资能力采用不同的度量指标,表(4)中media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媒体监督向产品市场传递了有关企业及其产品的负面信息,损害了企业及其产品的声誉,使得消费者、经营商、监管机构和竞争者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而采用了一系列不利于被曝光企业的行动,从而导致被曝光企业经营收入下降,经营现金流趋紧,陷入经营困境。为了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企业迫切需要融通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从而产生相应的融资需求。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所得到的size、tl和state的系数虽然显著,但是符号有所不一致,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样本选择偏误所导致,纠正样本选择偏误后,可得到与现实观察相一致的结论。企业的规模越大,就越能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增加经营收入,提高经营现金流。控制样本选择偏误后,提高负债率,充足的债务资金支持了经营业务的开展和经营收入的提高,同时也扩大了资产总额,CF作为经营现金流与总资产的比值出现下降也不足为奇了。tang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固定资产净额要求较高,说明资本金的投入要求较高,从某种程度来说易于形成规模经济,还可建立防止新公司进入的行业壁垒;存货净额要求较高,有助于减轻对供应商的依赖,增强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降低进货成本。这两方面都有助于现有企业获得良好的经营收入和经营现金流。

(3)媒体监督对企业外源融资能力的影响。媒体监督对商业信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这三类融资成本的影响,其结果如(表5)所示。首先观察媒体监督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由于商业信用本身是成本为零的融资方式,媒体监督对商业信用融资方式的影响反映在商业信用的变动额上。在商业信用融资方式上,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Heckman两步法,media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表明媒体监督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及声誉,使供应商出于对被曝光企业还款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怀疑,进而倾向于采取停止提供商业信用、催收货款等谨慎性措施,这导致了企业通过商业信用融资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难度显著增大。接着观察媒体监督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虽然固定效应模型中媒体对债务融资成本并不显著,但Heckman两步法中media的系数为0.493,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媒体监督使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对企业的信任度,倾向于缩小贷款规模、提高贷款利率甚至终止贷款和回收本金等,这导致企业遭受更高的债务融资成本,甚至难以通过债务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最后观察媒体监督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和Heckman两步法中media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媒体的负面报道传递到金融市场,使得证监会倾向于对企业的融资资格审核更严格谨慎;此外,理性的投资者善于透过媒体的表面信息分析媒体报道背后隐藏的信息和真相,考虑我国新闻自由度偏低的现实情况后,往往会认为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要比媒体报道的要严重得多,进而倾向于向有股权融资需求的相关企业索要更高的风险溢酬,这都导致了被曝光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难度增大,股权融资成本上升。可见,假设3成立。通过比较商业信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中media的系数大小,可以发现媒体监督对债务融资的影响最大,股权融资次之,影响最小为商业信用融资。其原因可能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信息和防范信息风险的能力都超过股东。

(4)企业产权性质对媒体监督效果的影响。媒体监督对国有和民营这两类企业的影响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不管采用不同的模型,还是不同的估计方法,CF的系数都显著为正,可见相对于企业不断变化且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来说,资金始终是一种稀缺资源, 使我国企业普遍遭受融资约束问题。同时也可发现民营企业的CF系数都显著大于国有企业的CF系数,可见民营企业比国营企业遭受更强的融资约束。CF与media的交叉乘积变量的系数都显著,由系数的大小可知,媒体监督对这两种类型的企业都产生融资约束作用,但相比于国有控股企业,媒体监督对民营控股企业中的现金-现金敏感度的增量影响更大。在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为经济主体的中国制度环境下,相比于国有企业,同样的媒体监督对民营企业产生的融资约束更大,假设4成立。

(三)稳健性检验为增强上述结果的稳健性,进行如下检验:(1)采用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与总资产的比值作为因变量重新进行检验。(2)分别将现金流量表中“购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现金数”与总资产的比值,以及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工程物资3项增加数之和占总资产的比重作为资本支出的定义,重新进行估计。(3)采用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作为规模指标重新进行检验。(4)依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计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重新进行估计。以上结果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三、结论

本文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媒体监督能显著地增强相关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其原因在于媒体监督损害了被曝光公司的内源融资能力,导致企业为度过当前的经营困境而迫切需要从外部获取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从而增加了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媒体监督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导致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受损,外源融资成本上升,从而降低了对被曝光企业的融资供给。通过细分外源融资方式,发现媒体监督对债务融资影响最大,股权融资次之,最后是商业信用融资。从不同企业的所有权性质看,媒体监督对民营企业产生的融资约束作用高于国有企业。新闻媒体作为市场经济的必要制度机制,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激活了市场惩戒机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被曝光企业产生了融资约束效应,这有助于约束企业的短期行为,提高整个市场的规范性。

摘要: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Heckman两步法,考察了媒体监督如何影响企业融资状况的变动。结果 表明,媒体监督通过声誉机制显著削弱被曝光公司的内外源融资能力,增大其融资成本,产生融资约束效应。通过细分外源融资方式,媒体监督对债务融资影响最大,股权融资次之,最后是商业信用融资。相比于国有企业,媒体监督对民营企业产生更强的融资约束作用。

银行业综合经营面临三大外部约束 篇4

金融业的综合经营是指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中至少两个行业内同时开展业务。综合经营所体现出的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已经为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广泛证实。在研究了这些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活动以后,我们发现比较成功地实行综合经营的商业银行一般都具有相似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协调机制。外部环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国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决定的,不会也不可能因为某一家金融机构的自身努力而发生重大转变,因此外部环境的不同可以很好地解释不同国家商业银行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同国外同行相比,目前中国银行业实施综合经营仍然面临比较突出的监管、市场和技术条件的约束。

有效的监管体制能够控制综合经营可能造成的金融体系不稳定

针对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活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相对完善的监管体制。比如,美国对进行综合经营的银行采取分业监管基础上的“主监管人”模式,这是与美国银行业以控股公司为主要组织模式相适应的。根据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美联储作为“主监管人”(也称为监管协调人)对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实施整体监管,负责各业务监管机关间的信息沟通和行动协调,必要时对于监管机关的监管措施行使裁决权。银行、证券、保险业监管机构按照业务划分对银行的监管责任。

英国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是以业务监管为重点的“机构监管”。1997年10月,英国成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局”(FSA),该机构集原有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资产管理等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于一体,对英国境内所有的银行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实行统一监管。但是PSA的监管重点是金融机构下属具体的业务部门或者子公司。

尽管各国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重点有所不同,但对于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活动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监管体制,而且实践证明这些监管体制能够有效地控制金融综合经营可能造成的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仍然处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阶段。尽管不同的金融子行业都有专门的监管机关承担外部监管责任,但是国家对于金融综合经营活动尚未提出整体的监管思路。特别是在中信、平安、光大等机构已经根据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开始综合经营尝试的情况下,这种监管体制落后于实践的状况尤其令人担忧。

金融市场应具有强大融资能力和流动性

具有强大融资能力和流动性的金融市场,是商业银行从事综合经营的另一个重要外部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策略和资本运营的角度分析,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为银行筹集资金、进行并购及其他股权交易活动提供广阔空间,是设立新增业务部门或子公司的基础性条件。二是发达的金融市场具有良好的定价和分散风险等功能,对银行从事跨行业的金融业务活动提供便利。

对于较少受到资本流动管理的跨国银行集团而言,国际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其跨行业和跨区域经营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而且,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规模扩张和大量新型金融产品的出现,进一步支持了银行业的综合经营活动。以国际债券发行量为例,1994年全球国际债券余额为2.27万亿美元,10年后的2004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了12.16万亿美元,增加了5.36倍(附图)。

近年来国际股票市场交易量也迅速放大。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交易量从1990年的13万亿美元,最高增加到2000年的110万亿美元。近年来纽交所的股票交易量虽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百万亿美元上下。

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另一个标志是新型金融工具大量问世和使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的不完备性,为商业银行从事业务活动和分散风险创造了条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截至2004年9月末,在全球各主要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衍生金融产品名义本金总额已达49万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一倍多(附表)。

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在全球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很小,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这种状况并不会对银行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一直对资本项目下的资金流动实行比较严格的控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无疑会受到影响,在国内市场行情清淡的时候尤其如此。因为有条件从事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一般融资量比较大,小型资本市场很难满足它们的资金需求。平安保险、交通银行、建设银行陆续到海外上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技术条件是综合经营的重要基础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变化。以花旗集团为例,该集团现拥有全职和兼职员工近30万人,但其客户群体则是分布在100个国家的超过1亿人,平均每名员工要为400名客户提供服务。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花旗集团不可能拥有如此强大的服务能力。

近年来,国内银行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综合经营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监管角度来看,监管机关尚不具备实时监控一家金融机构全部金融活动的技术条件;二是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也难以满足实时评估跨行业运营风险的要求;三是某些国内银行各个分支机构的信息系统存在较大差异,暂时无法实现同步信息传输和集中处理,这是原管理体制的遗留问题。

外部融资银行信贷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外部资金;定价模型;构建策略

一、前言

商业银行内外部资金定价模型主要涵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和贷款定价模型。基于利率杠杆所产生作用,资金流量及流向等多项因素均会在内部资金利率的直接影响下,在产业以及行业、区域等各个领域范围内实现信贷资产业务的最佳配置。

二、现状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利率完全放开仅有一步之遥,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日趋收窄。为积极应对这一现状,商业银行需要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和贷款外部定价方面做好筹划,合理摆布各项资产负债规模和占比,以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引导分支机构的业务发展,更好应对银行净息差逐渐收窄的不利局面。

三、商业银行内外部资金定价模型构建策略分析

1.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

通常而言,银行成本及收益、宏观经济因素以及企业信贷能力是影响贷款定价模型的主要因素。其中,企业方面涵盖综合分析指标及各类财务比率;银行方面包括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及目标收益等。宏观经济层面主要是央行政策导向,例如基准利率、准备金率等。

(1)企业层面

立足统计学角度来看,可将企业信贷能力评价设计指标归纳为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经济实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五项内容,其互相独立且彼此关联,基于各个层面有效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分,进而综合评价企业信贷能力。选取相互间相关性不甚明显的财务指标当作对应评价模型的自变量,使得银行贷款风险和利率水平分别得以把控和确定,速动比率和主营业务现金比、资产负债率等是模型所用主要质保。

(2)银行层面

第一,企业账户成本。主要指贷款企业跟银行发生全部业务为银行带来的总成本,涵盖服务和管理费用(运营费用)、风险费用等。通过细化分解,银行能够获取一笔贷款应分摊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第二,资本成本、负债成本和目标利润。负债及资本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两大来源,银行每发放一笔贷款均能将其分解成产权资本和负债。通过合理的资本成本、负债成本以及运营成本的分摊,可合理确定目标利润的。

(3)宏观经济层面

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能够充分展现出的央行政策意图,基准利率跟银行贷款成本呈现正相关关系。居民消费指数可反映出平常的通货膨胀水平,使得实际利率变动备受影响,同样是跟银行贷款成本呈现正相关关系。

(4)建议

商业银行基于合理的贷款定价可以实现一定的收益并合理规避所形成的相关风险,很大程度上要结合客户现状确定银行贷款价格;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贷款定价模式,以实现风险跟收益的良好匹配。

2.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

在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要合理搭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以有效获取资金使用效率。

(1)核心思想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涵盖内部资金配置方式、价格种类体系、价格调整时差体系、转移定价模型以及定价操作方略五个主要层次。纵观整个定价机制,转移定价模型是其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占据主体地位。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主要是指资金错配部门(司库)以一定的资金收益获取存款部门吸收的资金,而以一定的资金成本将资金提供给贷款部门使用,从而体现银行内部资金使用价值的整体性系统。通过该模型,司库将分支行的风险收益上收、集中管理,同时还能够实现全方位公平绩效考核,优化资源配置和引导外部产品定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是商业银行由规模扩张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的净利差管理的转型。

(2)构建思路

除对资金无实际控制权科目、计提类科目和内部资金往来科目之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对所有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全面定价,实现全额资金管理。该模型以交易账户作为定价單元,通过构建收益率曲线对资金供求和未来利率走势进行预期,定价方法包括指定利率法、期限匹配法和现金流方法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政策性调节项对不同产品类型、不同期限结构进行区别定价,从而实现对分支行业务发展方向的引导。

(3)组织构建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完善的资金管理运营组织。首先,构建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或定价管理委员会作为主要决策机构,委员会成员应由行领导以及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共同构成,负责确定资金定价方案、审议收益率曲线调整、制定资金经营管理策略等。其次,以资金运营部门或计划财务部门作为具体执行部门,负责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日常运营维护。此外,各相关业务部门负责配合和协助,负责收益率曲线的维护等。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在决策机构的引导下,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协助完成。

3.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措施

第一,加大针对中小微企业和高附加值行业的信贷投放, 通过业务转型提升净息差水平;第二,加快表外业务发展,扩大中间业务等非利息收入占比;第三,确定适宜的差异化发展路线,找准市场定位;第四,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升综合经营能力;第五,做好利率定价工作, 加强风险防控。

四、结语

综上可知,随着经济发展和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加强,这就要求重视内外部资金定价模型的优化构建,规范银行业务行为发生,推动商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运营。

参考文献:

[1]余欣宁.农村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 2013.

上一篇:虚拟现实下一篇:分布式电源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