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监管

2024-10-16

外部监管(通用8篇)

外部监管 篇1

1 强化政府监督体系

1.1 规范财政部门的行为,正确行使政府职能。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应致力于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基本条件,为各种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建立并完善各生产要素市场;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者,应通过建立健全对接受出资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控制,切实保障政府作为出资者的权益不受侵犯。但不论行使哪种职能,都应当以不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具体经营行为为前提,这样政府部门才能正确行使监管职能,保证财政部门会计监管的主导地位,促进会计监管步入规范化、经常化、合理化轨道。

1.2 完善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工作。

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股票上市的审批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财务信息的披露负有监管责任。最近几年中国证监会做了大量工作,并对一些弄虚作假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处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近年来上市公司制造虚假财务信息屡禁不止的情况来看,中国证监会监督力度不够、工作有所缺陷也是不争的事实。学习借鉴经验多,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创新少。如对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如何加强;如何改变独立董事的“花瓶”状态,都需要认真研究。美国设立独立董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外部的独立监管力量,但由于一些独立董事多是名家、学者,投入力量甚微,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这应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证监会如何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管工作,目前是众说纷纭,还需要认真研究、严肃对待。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可以由中国证监会牵头,成立一个由财政部、审计署、中注协、税务总局以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共同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必要时可以吸收一些会计、审计、法律专家学者参加,共同研究、领导这项工作。

2 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运行机制

2.1 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财务会计行为的社会监督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和有效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对促进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化、合理化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必须加大力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大力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重建与改造,使注册会计师敢于客观公正地揭露企业虚假行为,切实有效发挥审计的独立鉴证作用;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制度,减少政府干预,消除审计市场中的垄断行为,使注册会计师业务的承接真正做到“双向自愿选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保证审计质量。

2.2 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自律与他律。

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充分运用政府赋予的职能逐步建立行业自律体系。通过行业检查和政府委托、联手检查等手段,通过设立各个专门委员会等方式,制定严格的执业行为违规处罚措施,提高和树立自律管理的形象,逐步完成向行业自律性管理的过渡。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自律,不仅是行业协会的自律,还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自律和注册会计师的自我约束。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自律性的运作机制,加强内部的日常控制,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在业务的承接上应严格把关,对业务执行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应建立所内的惩戒细则,建立注册会计师的日常工作报告制度,对注册会计师的日常工作应有迹可查,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监控作用;有意识的培养注册会计师的诚信道德,树立诚信是会计师事务所立所之本,是注册会计师“生命”所在的理念。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不可能是完全意义上的“自律”。完全自律的结果往往会形成行业利益的最大化,这种不均衡必将损害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损害行业存在的基础。可见,问题的关键是谁来监管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会员。协会的收入来源是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交的会费,这使注册会计师协会处在一个“维护与监督”的角色冲突中,因此必要的行政监管以及社会公众舆论的监督还是有助于对自律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的。

2.3 开展会计诚信教育。

安然事件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会计师行业的诚信危机和国内会计诚信教育的不足。因此,开展会计诚信教育应该提到议事日程。通过诚信教育,让会计人员懂得诚信是会计师必备的职业操守和立足之本,承担责任是一切公共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会计师职业肩负着为市场活动参与人提供真实信息的职业责任,会计师必须牢记自己所承担的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必须履行职业道德责任和职业工作责任,如果没有尽到这一责任,那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投资者监管的法律诉讼机制,实行民事赔偿责任追究

在西方国家,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虽然也无法完全杜绝,但有一套严厉的处罚制度。违法违规者最怕的并不是刑事诉讼或监管部门的处罚,而是千百万受骗中小股东提出的民事索赔诉讼。在美国,违法者一旦染上民事索赔官司,其下场常常是破产兼身败名裂,不但变得一穷二白,而且连东山再起的可能性都不再有。小股东的民事索赔诉讼成为美国证券监管的强大力量,是对证券违法者最具威慑力的重磅炸弹。而在我国,最高法院先于2001年9月会计政策选择监管研究宣布“暂不受理”证券民事索赔案,后又在2002年l月15日改为暂只受理虚假陈述案时,又加入需经证监会认定的前置条件。如何完善民事诉讼赔偿机制,切实制裁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操纵利润的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已成为我国立法、行政监管以及司法机关共同面临的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普遍认为,广大中小股东分散,相对于诉讼成本,每个股东的利益有限,不利于提起诉讼。所以,要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处罚中民事法律调节的力度,提高民事赔偿额度,增加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成本。明确民事责任人,让承担法律责任者确实得到惩罚。通过完善诉讼制度,使追究民事责任具备可行性。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会计监管应当由市场来自动调节,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会计信息提供者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保持诚实守信显然只是一种理想,不太可能实现。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十分广泛,仅靠市场调节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理和对造假者的惩治,适度和强有力的政府监管是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监管,监督

外部监管 篇2

作 者:编委会

出版社: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开 本:16开精装 册 数:全四卷 光盘数:0 定价:1058元

优惠价:499元

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

第一卷 银行业风险防范与内控 第一篇 银行业风险管理

第一章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银行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企业特质与经营风险 第三章 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第四章 商业银行风险的国际监管

第五章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模型的发展 第六章 风险管理VaR模型 第七章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八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程序

第九章 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风险防控作用 第十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管理 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第十二章 其他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第十三章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控制策略 第十四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策略 第十五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内部控制 第十六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第十七章 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八章 商业银行投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 第十九章 商业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

第二十章 商业银行现代化手段使用的安全问题 第二十一章 金融系统反洗钱策略

第二十二章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实务评析

第二十三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与新趋势 第二篇 银行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防范 第一章 金融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章 中央银行金融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 第三章 商业银行风险的内部控制与管理 第四章 投资基金风险内部控制系统 第五章 农村金融风险管理 第六章 银行不良资产管理

第二卷 银行业应对金融风险外部监管与对策分析 第一篇 银行业危机管理与对策分析 第一章 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概述

第二章 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程序分析和策略探析 第三章 商业银行全面危机管理理念与思路 第四章 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五章 商业银行存款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六章 商业银行贷款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七章 商业银行结算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八章 商业银行操作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九章 商业银行财务危机及其化解策略 第十章 商业银行政策性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品牌危机及其化解策略 第十二章 商业银行员工管理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三章 商业银行员工道德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四章 商业银行案件危机及化解策略 第十五章 商业银行遭遇自然灾害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六章 商业银行计算机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七章 商业银行现金安全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八章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中的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九章 商业银行危机事件传播管理控制策略 第二十章 构建商业银行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一章 构建商业银行危机预警系统

第二十二章 业务流程再造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 第二十三章 金融生态环境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 第二十四章 构建中国特色商业银行危机救助机制

第二十五章 国外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经验的实证与借鉴 第二篇 金融风险外部监管

第一章 金融风险外部监管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三章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四章 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五章 金融安全网

第六章 金融机构信息披露问题 第七章 存款保险制度分析 第八章 国外金融风险监管

第九章 我国金融风险监管的历史演进与制度安排 第三卷 银行业应对风险战略措施 第一篇 基础原理 第一章 金融危机理论

第二章 不确定性下的选择理论 第三章 委托代理理论

第四章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风险 第五章 金融体系内在风险性理论 第六章 现代资产定价理论 第七章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第二篇 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发展战略 第一章 金融系统演进与新金融时代

第二章 中资银行:大而全战略下的危机 第三章 银行:专业化潮起

第四章 海外专业化银行的生存之路 第五章 专业化基础上的新型全能银行 第六章 城商行,适度多元化突围 第七章 中资银行的战略探索

第八章 新金融时代的博弈与政策启示

第四卷 银行管理经验交流与精典案例法律解析 第一篇 银行管理经验交流

第一章 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管理经验 第二章 银行改革创新管理经验 第三章 金融风险典型案例评析 第二篇 银行业疑难问题法律解析 第一章 零售业务法律问题解析

第二章 公司业务法律疑难问题解析 第三章 资产保全法律疑难问题解析 第四章 展望与探索

工商银行风险防范与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及典型案例法律评析实务全书 工商银行风险防范与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及典型案例法律评析实务全书

工商银行风险防范与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及典型案例法律评析实务全书

第一卷 银行业风险防范与内控 第一篇 银行业风险管理

第一章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银行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企业特质与经营风险 第三章 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第四章 商业银行风险的国际监管

第五章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模型的发展 第六章 风险管理VaR模型 第七章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八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程序

第九章 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风险防控作用 第十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管理 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第十二章 其他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第十三章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控制策略 第十四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策略 第十五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内部控制 第十六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第十七章 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八章 商业银行投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 第十九章 商业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

第二十章 商业银行现代化手段使用的安全问题 第二十一章 金融系统反洗钱策略

第二十二章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实务评析

第二十三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与新趋势 第二篇 银行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防范 第一章 金融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章 中央银行金融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 第三章 商业银行风险的内部控制与管理 第四章 投资基金风险内部控制系统 第五章 农村金融风险管理 第六章 银行不良资产管理

第二卷 银行业应对金融风险外部监管与对策分析 第一篇 银行业危机管理与对策分析 第一章 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概述

第二章 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程序分析和策略探析 第三章 商业银行全面危机管理理念与思路 第四章 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五章 商业银行存款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六章 商业银行贷款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七章 商业银行结算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八章 商业银行操作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九章 商业银行财务危机及其化解策略 第十章 商业银行政策性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品牌危机及其化解策略 第十二章 商业银行员工管理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三章 商业银行员工道德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四章 商业银行案件危机及化解策略

第十五章 商业银行遭遇自然灾害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六章 商业银行计算机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七章 商业银行现金安全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八章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中的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九章 商业银行危机事件传播管理控制策略 第二十章 构建商业银行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一章 构建商业银行危机预警系统

第二十二章 业务流程再造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 第二十三章 金融生态环境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 第二十四章 构建中国特色商业银行危机救助机制

第二十五章 国外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经验的实证与借鉴 第二篇 金融风险外部监管

第一章 金融风险外部监管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三章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四章 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五章 金融安全网

第六章 金融机构信息披露问题 第七章 存款保险制度分析 第八章 国外金融风险监管

第九章 我国金融风险监管的历史演进与制度安排 第三卷 银行业应对风险战略措施 第一篇 基础原理 第一章 金融危机理论

第二章 不确定性下的选择理论 第三章 委托代理理论

第四章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风险 第五章 金融体系内在风险性理论 第六章 现代资产定价理论 第七章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第二篇 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发展战略 第一章 金融系统演进与新金融时代

第二章 中资银行:大而全战略下的危机 第三章 银行:专业化潮起

第四章 海外专业化银行的生存之路 第五章 专业化基础上的新型全能银行 第六章 城商行,适度多元化突围 第七章 中资银行的战略探索

第八章 新金融时代的博弈与政策启示

第四卷 银行管理经验交流与精典案例法律解析 第一篇 银行管理经验交流

第一章 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管理经验 第二章 银行改革创新管理经验 第三章 金融风险典型案例评析 第二篇 银行业疑难问题法律解析 第一章 零售业务法律问题解析

第二章 公司业务法律疑难问题解析 第三章 资产保全法律疑难问题解析 第四章 展望与探索

作 者:编委会

出版社: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开 本:16开精装 册 数:全四卷 光盘数:0 定价:1058元

优惠价:499元

外部监管 篇3

【关键词】地铁保护区;基坑开挖;安全监管

1.地铁保护区内外部施工作业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及原因

1.1外部施工作业为地铁带来的影响。由于地铁沿线交通便捷,地铁沿线房价大幅增长,且呈居高不下趋势,吸引不少房地产商的注意。随之而来的基坑开挖为地铁车站或隧道带来不小的安全影响。地铁保护区内进行大开挖施工极有可能导致地铁隧道发生变形,基坑开挖导致地层移动,地铁隧道附加应力增加,造成地铁隧道出现不均匀竖向沉降,引发安全事故。还有些钻探、打桩施工如果在地铁车站或隧道上方,施工单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打穿车站顶板或地铁隧道,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地铁保护区内旧楼拆除对已建成或正在运营中的地铁也有较大影响,尤其以爆破拆除影响最大。即使已建成地铁隧道有较高的稳定性,但爆破拆除的冲击力也可能对其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爆破位置与地铁车站或隧道净间距过小,爆破拆除就很可能导致地铁出现安全事故。同时,房地产开发类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锚杆与桩基础也极易对地铁规划线路造成不小的影响。其中桩基础是最常见的建筑物深基础,大多坚固稳定,深埋地下,当地铁施工无法避开已有桩基础,就会产生冲突。虽然根据不同的施工情况,采用人工挖孔截桩、桩基托换、桩基拔除等方法可以进行处理,但为地铁的正常建设还是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2施工单位为地铁带来的影响。地铁是一种大型地下工程,需精确计算地铁隧道荷载力以及外界附加应力,以免地铁隧道出现变形塌方等事故。地铁保护区内外部施工可能导致地铁隧道负荷增加,导致支撑承载力不足,极有可能造成隧道塌陷。如果施工人员投机取巧,未按规范要求设置纵、横向支撑导致支撑失稳,加上地铁外部其他施工产生的负荷,也可能造成隧道变形。同时,开挖、焊接、加热等是施工过程必不可少的一步,施工现场大部分都会储存有氧气罐、乙炔气瓶,氧气乙炔均属易燃易爆物品,监管不到位易发生意外。如果氧气乙炔储存处有明火、气罐挤压储存或距离过近,且没有防爆措施、氧气乙炔使用时周围有可燃物等都可能引起火灾甚至爆炸。有些施工单位安全意识薄弱,施工现场混乱,可燃易燃物品随处可见,没有灭火器等设施,都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如果事故发生位置距离地铁过近,地铁车站及隧道也有可能受到波及,不仅影响地铁营运安全,还有可能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地铁保护区内外部施工作业安全监管相应对策

2.1地铁保护区内地下管线安全监控。地铁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交通方式,很多城市建设规划之初并没有考虑地铁建设,因此,在城市地下管线排布时也没有刻意为地铁建设让路。地铁建设大兴之时就有可能与地下管线铺设相冲突。地铁建设与地下管道冲突时需规范地铁保护区内外部施工作业行政审批程序,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作出行政许可前应征求地铁管理机构意见,地铁管理机构应并对申报的新施工项目做出全面技术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当临近建筑物施工基坑降水时,也要监控各类地下管线并设置沉降监测点,定时观测其沉降,掌握沉降量及变化趋势,避免造成管线破坏,出现天然气泄漏、漏水漏电等危险情况。

2.2地铁保护区内外部施工作业相应策略制定。地铁保护区内外部施工作业在施工作业前,施工单位应针对现有的地铁车站或隧道制定《安全防护方案》及《第三方监测方案》并经专家评审。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意外情况,雷雨等恶劣天气,不仅会导致现场无法正常施工,还会为地铁带来安全隐患。《安全防护方案》需全面考虑意外情况并模拟案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但《安全防护方案》的重点是根据施工过程中对地铁车站或隧道可能造成的安全影响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对地铁影响等级较高的项目,地铁管理机构在审批同意前应与项目建设或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同时,建筑物的基坑开挖会对地铁车站或隧道造成影响,基坑开挖深度越深,距离地铁车站或隧道越近,地铁承受的附加应力就会越大,超过一定的数值就會导致地铁发生安全事故,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作业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制定《第三方监测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后及时在地铁车站或隧道进行布点并采集原始数据,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及时核对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应立即停工,避免对地铁造成安全影响。通过相关数据并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可发现地铁隧道深度越深,承受的纵向附加应力越小,基坑开挖对地铁隧道的影响越小,虽然地铁隧道深挖需要较高的施工技艺,会增加施工压力,但是也能有效的减小地质底层改变对其影响,并能提高安全性。

2.3加强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地铁保护区内外部施工作业安全监管力度,规范施工管理。地铁沿线附近地价可谓寸土寸金,“楼挨挨”“楼挤挤”情况屡见不鲜,这些高楼大厦有不少属于未批先建的项目。有些建筑物的地基建设对地铁隧道有不少的不良影响,超负荷的重量对地层也有很大的压力,地铁隧道属于全地下建筑,这些地铁保护区内的非法建筑极大的增加的地铁隧道的负荷,长期将导致地铁隧道变形塌陷。有些违章建筑开发商只顾眼前利益,土木工程建设时可能对地下管线造成影响,天然气的泄漏、生活用水或生活污水的渗漏,都会存在安全隐患。地铁隧道属于一个大型密闭空间,如果出现天然气泄漏就可能会造成火灾或爆炸,天然气泄漏到一定程度,也可能发生中毒事件。自来水管道的破裂对土质稳定性影响极大,渗出的高压水冲刷土体并蓄积成水囊,侵蚀地铁隧道结构,可能存在长期的安全隐患,地铁管理机构执法人员要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擅自施工的违法建设行为。即使是已经过地铁管理机构审批的项目,执法人员也应严格按照审批意见及相关技术规范进行现场监管,发现危及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制止并报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3.结束语

地铁的建设是各级城市下一步城市规划的重点项目,地铁保护区内外部施工作业的安全监管极为重要,合理的城市规划、高超的施工团队、负责的监管部门,能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张成满,罗富荣.地铁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J].都市快轨交通,2007.

企业内部控制监管外部化思考 篇4

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管理松弛、内部控制弱化、风险频发, 资产流失、营私舞弊、损失浪费等。表1列举了近年来振动全国的公司破产倒闭或巨额亏损的七宗典型案例。案例显示, 这些公司之所以出现问题, 可归纳为三方面问题:一是明知故犯, 违反法规。如虚开增值税发票等, 已经是触犯法律。中航油 (新加坡) 公司从事的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 (1998-8) 规定, “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 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 不得进行投机交易。”该公司做了国家明令禁止的事, 进行场外交易、交易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二是内部控制失灵。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了风险委员会, 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 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 必须报告董事会。但公司总经理陈久霖从来不报, 集团公司也没有制衡的办法, 没有按《风险管理手册》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制度。公司规定, 管理层每周会收到来自贸易部门的《周报》 (披露贸易情况) 、风险控制员的《周报》 (分析仓位和盈亏情况) 、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周报》 (分析主要风险) 。然而2004年年中以前, 这三份《周报》都没有提及期权投机情况。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周报》中, 始终将煤油而非期权列为公司最大风险。看似有规可循, 但是缺乏监督, 缺乏可操作性, 制度形同虚设。三是执法不严。四川长虹和南方证券巨额亏损, 却并未及时追究领导责任。从上诉分析可见, 引发我国公司出现诸多问题的关键似乎并不完全在于没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且还有其他问题。

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制度层面的建设与完善, 这可以通过很快制订出一套规制快速完成;另一个是制度执行层面。目前上交所、深交所、国资委及财政部推出系列内部控制管制规定, 只能算完成了一半任务, 更难巨的执行任务才刚刚开始 (沪、深交所及国资委内部控制规制) 或沿未启动 (财政部的内部控制标准的执行) 。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 包括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民主政治体制有待加强、法制有待健全完善、公民道德与诚信还存在问题;还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引致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制度不完善、管理层领导素质较差等问题。但是最关键的原因, 是“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因经济体制改革的落后以及政府职能的错位, 管理层控制风险的激励不足。在激励机制没有到位之前,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再完善, 也有可能是形同虚设” (许小年, 2007) 。但是激励机制的到位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及法规的完善, 这又需要漫长的过程, 因而目前而言, 这似乎是无解的。

三、内部控制标准推出的理论诠释

从理论上解释, 财政部推出的内部控制标准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情况似乎并不令人乐观。

一方面, 内部控制标准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范畴。就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视角而言, 内部控制建设应是企业经营权的一部分, 政府部门发文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并需定期披露经由事务所评估的内部控制评估结果报告, 这是否有越权之嫌?我国早在1992年7月《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件》中规定下放国有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 其中就明确规定, 企业可以享有内部机构设置权等。随后的《公司法》等法规中相继作出了类似的规定。现在经由政府颁发并强制推行《内部控制标准》, 隐含的前提假设应当是, 企业由于存在各种问题, 无法有效进行自我约束, 无法制订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股东也不能有效约束公司管理层, 所以需要借用政府公共权力方式约束企业管理层。国有控股企业而言, 政府部门可以作为所有者代表, 逻辑上可以解释, 可以强制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但是中小企业及非国有控制公司呢?政府不能以所有者面目出现, 只能是借助政府公权力角色, 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代言人来推广内部控制制度。那么政府管理边界究竟在哪里?多大程度上政府的监管对企业而言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而不是好心办坏事呢?美国的萨班斯法案的匆忙推出, 已引致美国企业及欧盟等一片怨言, 且非美国公司执行萨班斯法案的时间一不规则推迟就告诉我们, 内部控制标准的执行并不是一帆风顺。

另一方面, 执行内部控制标准需要增加额外的成本, 这些额外的成本由谁来负担。世界各地一些小公司纷纷放弃在美国上市计划, 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萨班斯404条款的实施, 导致小企业无法承担其过高的成本, 美国一些议员已呼吁, 从长期效果看, 实施这一法规可能削弱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我国政府部门监管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增加了政府有关部门权力, 很可能引致过度监管和“寻租”, 窒息本已市场化不足企业活力和创新精神。萨班斯对企业的过度监管、对财务报表几近苛刻的要求、欧盟对此法案的极力抵触, 乃至一再推迟在外国公司实施萨班斯法案的时间表, 说明萨班斯并不是一剂灵丹妙药。

第三, 尽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加强, 但是促使出台内部控制标准的直接原因确是耐人寻味的。财政部等上报国务院《关于借鉴〈萨班斯法案〉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报告》 (2005-6) 中, 明确告知, 直接引致《标准》出台的导火索实乃美国萨班斯法案的诞生。这种“他人感冒, 跟着吃药”现象, 企业内心是否会有不同的想法, 不得而知。

第四, 我国内部控制系列标准的美国痕迹过于明显, 是否适合中国国情, 尚待时间考证。如美国八要素, 我国是五要素, 按财政部说法是, 定义借鉴CO SO报告五要素框架, 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八要素框架, 目的是为了国际趋同、在美上市公司符合上市地内部控制监管要求提供有益参考。殊不知, 这种国际趋同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就另当别论了。其实欧盟对美国萨班斯的态度就十分矛盾。欧盟一方面理解《萨班斯——奥利克斯法案》的目标, 支持其所采取的措施。同时, 要求美国对欧盟的相关内部控制方面执法情况给予相互承认, 并认为欧盟对投资进行保护的监管方法是可以与美国的规则相“对等”的。然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和公共会计委员会 (PCA O B) 不能接受使用“对等”这个概念作为向欧盟提供广泛豁免的基础。事实上, 欧盟仍在敦促PCA O B规则批准机构的SEC给予欧盟审计公司注册豁免 (这一注册要求是以SO A法案第106c为基础的) 。

四、政府监管部门应对措施

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看作是政府为了使企业避免出现失控现象而使用的一种手段, 根据网络系统理论, 政府只是网络中的一环, 在实现企业控制制度有效性方面, 第一、国资委、证券会、财政部、公司等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可自由支配的资源 (如法定权利和民主合法性;信息和资源;公共支持) , 在非合作条件下, 行动者不能实现自已的目标。第二, 复合性。行动者之间不一定具有稳定的偏好, 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布可能和一些大的国企商量, 与中小民营企业未能达成一致, 引致内部控制执行会在他们之间引起不同反应。第三, 自给自足性。网络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公司可能试图从中制订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并不愿意经由政府强制推广所谓的标准。第四, 不稳定性。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在政策网络中地位和关系的变化, 各企业可利用的资源也可能变化。外部环境可能改变执行成本, 造成不稳定性。上述的这些特点, 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存在复杂多变性。手段治理即成为最常用的方法, 即通过强制上市公司或央企评估内部控制制度, 并经由民间审计评价并出具评估报告。这种手段治理的方法是假定网络系统是既定的, 即所谓的外部条件在较长时期内是不变的。实际上, 这种结果难以预料。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 可以通过网络系统的管理和重建来达到目标。可以有四种方法:

一是增加信息披露渠道, 形成冗长的关系链条。政府部门可以从证监会、国资委、上交所和深交所、公司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不同渠道获取信息, 增加了公司隐瞒信息的风险, 促使公司尽可能披露更真实的信息。

二是考虑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应满足激励相容与参与约束, 促使企业自愿披露。参与约束是指指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获得的期望效用要等于或大于不执行的效用, 这才能保证公司自愿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激励相容约束是指给定委托人 (政府监管部门或国资委或证监会) 不能观测到代理人 (公司) 的行动.和自然状态, 在任何的激励合同下, 公司总是选择使公司本身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做到这两点, 才能努力促使其自愿执行, 达到帕累托改进。一种办法可以考虑引入新规定, 如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执行将纳入企业是否被“ST”中, 作为其中一项考核因素。目前内部控制指引中, 并未有相关规定。只是简单规定需要经事务所审计, 并出具报告, 但是如何后续处罚并没有明确, 所以公司和事务所可能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 从形式上做到多方满意, 违背政府立法初衷。

三是在企业与政府合作中找到平衡点。可以采用驱逐公司 (如取消对未达标公司的配股资格) 、市场机制 (如降低政府对该公司产品的采购) 、基本管制 (如不允许扩大经营范围) 等促使企业合作。当然, 这些措施从表面看来是非理性, 但其会产生对稳定性的需求, 并因此为重建网络提供了机会, 因而也是理性的。

四是以不同方式增加宣传力度, 让更多企业了解支持内部控制标准的推广与执行。从长远看, 内部控制标准的执行应当是有利于企业的, 不会增加企业负担。政府部门的执法监管并不是干涉企业自主权, 而是服务于企业。另外, 考虑到中小企业执行内部控制标准的成本过高, 可否考虑出台类似美国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指引》, 以减少中小企业的执法成本。

参考文献

外部监管 篇5

公立医院的外部监管特指由公立医院之外的人员、组织和机构对医院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以及医院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要素进行约束和监督的机制[1]。为了平衡多重利益相关方利益,促进公立医院自身建设的同时,防范公立医院的逐利行为,进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公益性目标,必须重视公立医院的外部监管。

1 公立医院外部监管中的多重博弈

多重博弈是指在整个博弈过程中不仅存在多个博弈主体,而且博弈的内容也存在多个方面[2]。公立医院的监管过程,实际也是各利益相关方的博弈过程,由于利益诉求的差异,任何两个利益相关方都存在博弈行为。本文仅以公立医院外部监管为着眼点,针对三类关系链进行博弈分析。

1. 1 公立医院与政府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关系

假定政府监管机构和医院为博弈局中人,均以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为博弈诉求[3],医院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监管机构追求医疗安全管制效率的最大化。医院的策略包括逐利和不逐利,政府监管机构的策略为认真监督和不认真监督。

1. 1. 1 模型假设

( 1) 政府监管机构认真监督公立医院是否存在趋利行为的成本为C1,不监管成本为0,优质政府形象收益R1;

( 2) 若公立医院存在趋利行为,获得收益R2,监管部门认真监督的情况下公立医院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即成本C2,上缴后作为政府的收益;

( 3) 若公立医院存在趋利行为,而政府监管机构又不认真监管,形成的社会成本为C3,政府在公众中威望受损,损失声誉成本为C4;

( 4) 若公立医院不趋利,就会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为此付出的成本为C5,获得合法收益R5。

在此基础上,设定政府监管机构与公立医院的博弈模型矩阵,如表1。

对照上表,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外部监管现状。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对于公立医院趋利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大,即C2较小; 政府监管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基本也不太重视声誉损失,即R1、C4 较小[4]。同时结合实际,不难发现公立医院上缴的罚金远小于政府监管成本,由此得出C2+R1<C1,C4<C1-R1-C2,此时( 趋利,不认真监督) 成为纳什均衡。

要使这一现状得以改善,除了加大对公立医院趋利行为的处罚外,强化其不认真监管而产生的社会成本C3 也是可选的路径之一。由于联系实际,社会成本C3 比政府认真监测成本C1 大得多,即C3>C1>C1-R1 -C2。此时,新的利益平衡机制会促使政府监管机构认真履行职责,规范公立医院的趋利行为。而与之对应新的博弈矩阵如表2 所示。

1. 1. 2 模型解析

( 1) 纯策略纳什均衡分析

1当R1-C1>0 时,则监管机构始终选择认真监督,但此时医院还存在是否趋利的选择。此时,比较理想状态应该是医院不趋利,即达成( 不趋利,认真监督) 的纳什均衡,就必须满足条件( R5-C5) >( R2-C2) ,即使医院不趋利的收益成本差大于其趋利的收益成本差。

2当R1-C1<0 时,政府监管机构是否认真监管则取决于( C2+R1-C1) 与0 的大小关系。如果前者大于O,则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如果后者小于0,则我们可以促成( 不趋利,不认真监督) 的纳什均衡,则需要创造条件( R5-C5) >R2,即医院不趋利的净收益大于趋利的收益,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比较难于实现。

( 2)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分析[5]

由于在某些情况下,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故进一步分析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博弈模型。进一步假设政府监管机构认真监督公立医院是否存在趋利行为的概率为 α; 公立医院不趋利的概率为 β; ( R1-C1) <0,( R2-C2) <( R5-C5) ,列出下述博弈矩阵表3。

1政府监管机构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2公立医院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则该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点为:

1. 1. 3 模型讨论

( 1) 基于政府监管机构认真监督的概率 α 的讨论

由上述模型解析,不难看出政府监管机构认真监督的概率α 取决于R2、C5、R5 和C2,即与公立医院趋利行为的收益、公立医院不趋利的成本成正比,与公立医院不趋利的收益以及公立医院趋利被监管部门发现后的成本成反比。由于医院趋利收益大,维持不趋利成本又大,当然其趋利动机就大大增强,因此需要加大监管力度。换言之,如果我们降低趋利收益与成本差,提高不趋利的收益成本差,则公立医院的自律性就可以部分取代政府监管。

( 2) 基于公立医院不趋利的概率 β 的讨论

同理,公立医院不趋利的概率 β 取决于C1、R1、C3、C4、C2。由于假定了C1>R1 时,即监管部门认真监督的成本大于其优质形象的收益,则公立医院不趋利的概率 β 与监管部门认真监督的收益成本差额( R1-C1) 成正比,与公立医院的趋利处罚成本、医院趋利而未被监管的社会成本以及由此产生的政府声誉损失成本成正比。因此,要提高公立医院的自律性,必须提高其监管收益、降低监管成本,同时提升公立医院趋利后的系列成本,包括处罚成本、社会成本及声誉损失成本。

1. 2 公立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假定公立医院和患者为博弈的局中人,均以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为博弈诉求,医院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患者追求效用包括健康和医疗卫生效用的最大化。医院的策略选择有逐利和不逐利; 患者的策略选择包括投诉和不投诉,投诉存在成本和收益,投诉的成本包括信息收集,与医院和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反复沟通、协商的时间、精力、经济和体力成本; 收益假定为医院的赔偿金。

医院和患者混合策略博弈纳什均衡的结论是: 患者投诉的概率取决于医院逐利的赔偿金与额外收益两大因素,与额外收益成正比,与赔偿金成反比,医院逐利的概率取决于投诉成本与赔偿金两大因素,与赔偿金成反比; 与投诉成本成正比。其中患者投诉概率与赔偿金成反比的原因是赔偿金数额大,能对公立医院产生威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患者投诉。此外,在此博弈过程中促进医院不逐利的关键是降低患者的投诉成本和提高逐利的赔偿金[6]。

1. 3 公立医院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博弈关系

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监管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而医药行业协会就是这样一类汇聚了相关专业人士的组织。因此,行业协会在公立医院外部监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理,可构建与政府监管部门类似的博弈矩阵,得出与政府监管部门类似的博弈结论。

医药行业协会其监管方式不同于政府监管部门,主要表现为自律和维权。其一,通过系列培训、学术交流、协助制定相应的规范文件、参与相应的资质认定等形式,履行相应的监管职能,以提升公立医院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进而促进公立医院的自律。其二,行业协会通过组织的优势,在法律框架内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以此营造和谐的医疗秩序和医患关系,以此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

2 基于多重博弈的结论与政策启示

由公立医院外部监管的多重博弈分析,公立医院的趋利行为与政府、行业协会等监管机构的监管收益、成本,公立医院的趋利成本以及患者的投诉成本都密切相关。鉴于此,提出下述政策建议。

2. 1 从中央层面,做好公立医院外部监管的全面布局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监管体系呈现明显的条块分割,医院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人事编制调配、领导干部任免、财政经费拨付等重大事项分别由发改委、人事局、组织部、财政局等部门掌握; 其业务的主要监管部门则为卫生行政部门[7]。但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进入壁垒较高,发改委等部门表现为监管能力不足; 而有专业优势的卫生行政部门,却往往由于缺少足够的权限而处于被动监管状态。因此,我国公立医院监管整体效率较低,难以形成合力,亟需打破部门的各自权益,加强监管的统一部署。

首先,明确医院行业监管与公立医院运行监管的区别,实现“管办分开”[8]。一方面,加强政府对医疗行业的外部控制行为,即行业监管,对所有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准入、医疗服务质量、价格、供给情况等进行管控。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行为,即运行监管,对公立医院的内部运行情况及资产、财务、人事等资源配置等进行管控[9]。其次,成立由卫生计生委牵头、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共同组成中央层面的监管组织,统筹协调各自为政的部门利益。再次,建议将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公立医院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履行机构,从科学的角度对公立医院进行规范。

2. 2 从法律层面,完善公立医院外部监管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是公立医院外部监管的基本和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法律监管处罚力度过小,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对医疗机构的罚款额度仅为1 万元以下[10],与医院趋利经营所获得的利润相比过低,趋利性增加。此外,法律、规章、制度数量多,涵盖《宪法》第33 条、21 条、45 条以及《民法通则》第98 条,《执业医师法》、《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以及《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11]等,但缺乏完整的、针对性强的公立医院监管的法律框架。

为了有效地提升公立医院的运行效率、充分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亟待建立并完善针对公立医院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从公立医院运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医疗服务质量、多元办医格局[6]等方面规范监管者和公立医院,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 切实提高公立医院趋利的违法成本,以促进自我监督机制的形成。

2. 3 从利益相关者层面,构建公立医院外部监管的多元模式

公立医院运行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因此其外部监管主体也应该是多元的。只有建立一个公正透明、多方参与的医院外部监管体系,才能实现全方位监管,优化公立医院绩效,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健康权益。

2. 3. 1 加强政府监管机构建设,提高积极性与主动性

政府监管机构职能的发挥是整个监管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结合政府监管机构-公立医院的博弈模型分析,建设的重点是提高监管收益,降低成本。

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建立明晰的奖惩制度、财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是关键。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权利、义务,并落实到每个监管人员,在杜绝监管领域中“无为监管”现象的同时,加大奖惩力度,以此加大监管收益。推行预算管理,降低财务支出,严格控制成本。同时,加强监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建立信息的双向反馈机制。在平台上定期公布各大公立医院的业务状况、服务质量、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等关键信息,以增加透明度。此外,建立畅通的医疗投诉制度,简化投诉路径,奖励真实信息,以此降低监管成本[10]。

2. 3. 2 调动患者主体意识,激发责任感与使命感

患者是公立医院外部监管的重要力量。结合公立医院-患者的博弈分析,调动患者积极性的重点是降低投诉成本,包括经济、时间、精神、体力成本等。

首先,通过多种宣传、教育形式,激发患者的主体意识,自愿参与到维权的队伍中,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邀请医学、保险学、法学、经济学等专家组成患者委员会,提供专业知识、维权信息和心理支持,以减少医患信息不对称,降低患者成本。同时,在患者委员会中,要建立畅通、便利的沟通、反馈机制,将相关维权信息第一时间反馈于当事人,形成良性的公立医院监管生态圈[12]。

2. 3. 3 发挥行业协会补充功能,加强自律与维权

我国医疗行业协会主要有中国医院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护理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管职能,首先,理清政府和医疗行业协会在监管中的互补关系。行业协会是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受政府监管的医疗行业协会自治组织,在自身业务范围内应独立。

其次,加强行业协会的公信力建设。在医疗行业协会的人员构成上应以专业权威性的医学专家、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公众代表、媒体、医药企业代表等为主,政府行政人员为辅。医疗行业协会应该定期公开其工作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及政府的监督,增强透明度,提升其社会影响力[1]。

3 小结

要切实解决公立医院外部监管的博弈困境,必须深入分析三大监管主体与公立医院的两两博弈模型,以利于医院外部监管领域的多重博弈能够沿着良性轨道运行,达到一种正合博弈的局面,进而促进公立医院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权益的保障。

摘要:通过构建公立医院外部监管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模型,对公立医院与监管机构、公立医院与行业协会、公立医院与患者的多重博弈行为进行分析,论证对公立医院进行外部监管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启示。

关键词:多重博弈,公立医院,外部监管

参考文献

[1]龚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立医院外部监管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4.

[2]方云,杨英,张亮.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长效机制的多重博弈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27(7):42-44.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黄丁,熊季霞.引入寻租理论的公立医院公益性问题的监督博弈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7):484-486+492.

[5]岳宇君,吴洪.虚拟世界监管体系及多重博弈模型构建[J].系统工程,2012,30(8):83-88.

[6]袁文艺,胡凯.食品安全管制的政府间博弈模型及政策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4,30(7):101-105.

[7]孙杨.我国公立医院运行监管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8]林枫,徐志文,吴宝林.“管办分开”下公立医院监管透视[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2):98-100.

[9]方子,谢俏丽,张凤帆.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中的运行监管与行业监管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7-9.

[10]殷程程,张会会,王岚.基于博弈理论的民营医院监管策略的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2):127-128.

[11]郭伟.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法律监督的意义及内容[J].中国医院,2012,16(7):21-24.

外部监管 篇6

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如果自身缺少对腐败行为的认识和对公司利益认同度太低就会造成各种难以抑制的腐败行为,以下这两种方法是出于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减少其违法行为。

(1)长期的激励计划——即提高职业经理人与公司利益的统一度。

通常来说,职业经理人的利益与公司的盈利关联程度相对于股东来说有所区别。对职业经理人本身的约束,通常不能只以公司的盈利本身来衡量,想比较之下,用薪酬来代表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程度就要客观很多。通常认为薪酬是基于雇佣关系的存在,从雇主那里获得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有形服务和福利,包括直接报酬和间接报酬[1]。而这其中按照形式划分,大概可以分为基本工资、年度奖金、福利计划和长期的激励计划。其中,基本工资过高可能对绩效性的激励手段无法产生较大的作用,过低则更有可能引起职业经理人的不满,从而激发了职业经理人腐败行为的产生。所以,基本工资需要保持在一个合适高度上,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至于具体如何应该由公司的具体情况而定。

另外,奖金和福利可以看作公司在短期之内给予职业经理人的激励,能够在公司的平稳期内使职业经理人自身将自己利益与公司利益统一化。但是如果想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职业经理人保持这个认知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对职业经理人的约束作用长期有效,长期的激励计划必不可少。长期的激励计划主要包括长期现金计划和长期股权计划。长期股权计划中的期权计划被使用的最为广泛。由于激励机制的股票期权是公司内部制定的面向特定人的不可转让的期权,因为期权制很好地体现了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特点,所以,其在国外一直被称作经理人的金手铐[2]。但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机制的股票期权需要用合适的方式来使用,并且加以外部监管,否则将会遭遇许多公司职业经理人在以公司利益基础上而进行的腐败活动。在下文针对外部监管的部分,笔者将对如何消除这种行为作更详细地描述。

(2)提高职业经理人的法律认识——通过大量刑事风险的警示来告诫极易出现职务犯罪的职业经理们。

事实上,处于高强度监管下的职业经理人还是频繁曝出腐败的原因是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所存在的刑事风险,或者是虽然知道但是却低估了这种风险。在金融经济学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所追求的效用会被事件的风险所抵消,职业经理人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大多数职业经理人都只清楚商业风险,却忽略了自身的风险。所以,这些职业经理人常常罔顾法纪,在利益和对刑法规定不清楚的情况下,做出了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在职业经理人常见的腐败行为中,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和虚开增值税发票罪最为常见。大量的职业经理人利用职务之便挪用资金,满足自己的私欲,并且自信如果在短期内能通过自己的外部投资,将财务的空洞填上就不算刑事犯罪。

另外,在现在的普遍社情下大多数人对虚开发票的后果认识不足,这些都是对法律的认识错误。对此,我们与其说要提高对已经在某个公司任职的职业经理人法律道德的认识水平,不如说我们在挑选职业经理人时就不应该只以职业经理人的经商手段为唯一的准绳,而是将他的法律认知、道德规范纳入就职标准内。我们可以以日本为例。二战后的日本选择聪明才辩型的人做职业经理人,忽略了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导致政界、商界丑闻频发。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挑选逐渐发展为德要高于才,也就是居人上者,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3]。所以,在职业经理人入职之前,应该对职业经理人的法律认识方面进行考察。并且,聘请职业经理人的股东或者所有者应该明确提醒职业经理人这是有刑事法律风险的岗位,并采取签署书面承诺的方法进行再一次的确认。

2 职业经理人的外部监管

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职业经理人的腐败主要体现在其为了一己私欲,擅自挪用资金,或者利用公司资源为自己牟取私利。但是,笔者在看了一些案例后发现,职业经理人有时会因为吸引投资,授意员工做假账,或者是在企业的招投标、采购、销售环节上,职业经理人把行贿或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财物,为公司吸引投资等。这些作法表面上看可能是职业经理人为了公司的利益而做出的行为,不能算作其本身的腐败行为,但是,笔者认为职业经理人这样的行为只是为了自己的绩效,或者是为长远的薪酬做打算,将公司可能因此面临的诉讼甚至是破产的风险置之不顾,所以这也要纳入职业经理人腐败问题中。对于上述两种情形很明显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做监管和解决,下文针对这两种问题的监管和解决分别做阐述。

(1)针对纯粹追求个人利益进行的腐败活动——虽然在我国的公司内有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等能够起到监督管理作用的职位。但是,由于独立董事有利益的不相关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常常起不了大的作用。而监事会的成员,副经理、财务负责人更常常是由总经理等提名而来的,这是我国存在的现实问题[4]。所以,当职业经理人大量过度在职消费、非法转移公司资产或者是挪用公司资金时,常常不能被有效的监管。为了使监事会更加有效,我们或许可以在公司章程里面对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对提名监事会的成员、财务负责人等条款加以限制。但是,很明显这依然无法避免我国监事会弱化的事实。所以,我们还可以在职业经理人的聘任合同中明确约定,如果经理人做出的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将付出数倍的赔偿,做到权责统一,这样或许可以有效控制职业经理人非法挪用资金等行为。

除此之外,我们或许还可以使用信用评级制度,一个小的污点将有可能导致职业经理人很难再被聘用。根据这种评级制度,两次或者三次犯类似错误的人将永远不再受到聘用。这样的制度理论上应该可以让职业经理人在面对一些过度在职消费、虚报公款等自认为不足以使其面对诉讼风险的小问题上有所节制。

(2)职业经理人以公司利益为名进行的违法活动有时是因为职业经理人自己的决定。但是更为常见的是,其不单独是职业经理人的决定,大多数是由公司的所有者授意或者同意而进行的。这样的腐败行为对社会利益的危害性更大,察觉起来更不容易。

第一,针对职业经理人单独做出决定的情况——一些职业经理人常常将造假过程从头做到尾,采购、生产、销售、回款每一步都有大量的虚假会计凭证,公司内部要查起来都有很大难度。所以,虽然职业经理人可以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但是在重大的事项方面一定要采取共同决策的方式。另外,如果采取多个互相独立的职业经理人的方式,或许能够更好地避免这种情况,财务负责人、副总经理皆为独立的职业经理人,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财务负责人与总经理等上下级关系不再清晰时,虚假的会计凭证,将更容易被察觉。在我国的职业经理人第一案——王惟尊案之中,我们暂不管案情如何,至少可以在整个事件中清楚地看到多个独立职业经理人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针对经营者和所有者联合做出决定的情况——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纪录片《屋内聪明人》所说的这种情况,谎言和虚假事实往往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一般在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无法挽救,对社会的危害性非常大。当时的安然公司便是如此,包括董事长肯尼思·莱、CEO斯基林、CFO法斯托等均与此脱不了关系。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绞尽脑汁掩盖亏损、虚增利润。而真正使这一切发展地如此顺利的原因,主要是依靠长年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以在笔者看来,能够使这种腐败现象真正得到解决的方法无疑是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为了提高审计的独立性,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建立一个独立机构来监督上市公司审计、审计师定期轮换、全面修订会计准则、制订关于公司审计委员会成员构成的标准并独立负责审计师的提名、对审计师提供咨询服务进行限制等。但是在审计方面的政策,我国并没有外国规定的那么严格,一家事务所可以同时为同一家公司提供审计服务和有一定限制的非审计服务。虽然是有限制的非审计服务,但是却依然有可能将事务所与公司利益挂钩,特别是针对一些较小的会计事务所,这样的不独立性就更加明显了。但是,如果我国学习美国的这个法案,将一家事务所只能为同一家公司提供审计或者是非审计服务。

我们必须还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做法可能降低事务所的收入,导致人才丧失,那么,鼓励事务所强强联合,以吸收合并的方式扩大规模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从国外学者安诺的研究中证明大的事务所有更多的客户资源,可以抵制来自客户的压力,维护审计的独立性。

3 结语

关于如何消除职业经理人腐败问题,我们并不能从一个狭隘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仅仅从单方面去考虑,可能会造成效率低下、反作用等效果,所以从内部约束到外部监管,我们需要合理看待并适当地使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慢慢调整,一步步规范,最后创造一个易于诞生有良好素质的职业经理人的商事环境。

参考文献

[1]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彭剑锋,崔海鹏.高管薪酬[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钟放.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外部监管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银行监管

一、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 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一定的审计程序和改进建议评价, 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有关文件的要求,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职责范围应包括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所有业务活动。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相比, 虽然在检查手段和服务的对象方面有所不同, 但在审计方法、审计程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而且本质上都是为了促进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发展。但与此同时, 内部审计的关注点与银行监管有所不同, 内部审计侧重于内部控制的测试及改善, 虽然内部控制是银行监管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银行监管的含义比内部控制测试要广泛。

外部审计在这里指商业银行的注册会计师审计, 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程序, 获取审计证据以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以出具审计报告, 增加除责任方以外的第三方信任的一种鉴证行为。从原理上来说,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一样, 其目的都在于通过检查、测试等审计程序查出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治理, 但外部审计更关注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 而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只是作为现行风险导向审计下的一个程序。由于现行的风险导向审计过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注册会计师在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下面临着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的抉择, 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对审计的投入相对较低, 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 降低审计质量, 风险导向审计并不能查出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外部审计的有限保证) 。这也使得注册会计师与银行监管存在目标和方法的部分不一致。

银行监管指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在公司治理、资本充足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顾客应有的努力等方面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的银行遵循情况的监督进行强制性管制。第一, 从性质来看, 银行监管是政府性的强制行为, 内部审计是企业的一种治理行为, 外部审计可以看做是兼具政府性强制行为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行为的结合, 三者之间性质的不同使得银行监管具有强制力, 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不具有强制力。第二, 从方法来看, 银行监管采用现场和非现场检查, 要收集关于银行经营管理、资产质量等以会计信息为主的综合信息, 包括内部控制的信息, 通过分析转化为相关的风险指标, 从而对被监管银行的风险性质、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监管机构收集到的信息是监管的基础, 而内部控制和内部检查等信息需要来自于内部审计, 这是银行监管重视的银行第一道防线;财务报表信息是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信息, 银行监管有理由相信这些信息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这是银行监管重视的银行第二道防线。所以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银行监管在性质和方法上存在相同与不同、合作与冲突的关系。

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合作

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出发点来看, 都是审计职能的扩展, 所以审计最重要的职能是监督, 这就使得银行监管与这二者的合作关系有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具有各自的职能范围, 即使他们与银行监管检查的重点有所不同, 但是依然可以成为银行监管很好的补充, 这奠定了两者相互不交织业务的合作。

(一) 内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合作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初衷也是为了查错防弊, 而这种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检查是为了减少商业银行因为流程设计与执行的不完善而招受损失, 所以内部审计的测试重点是内部控制, 主要防止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上的不到位, 而银行监管是为了监督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情况和风险水平。所以内部审计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监管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为在内部控制的测试上, 银行监管的水平没有内部审计深入, 而内部控制确实是商业银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合作方法上, 内部审计可以帮助银行监管当局有效地提高监管效率, 监管当局可以依靠内审部门的工作来识别银行的潜在风险, 但是银行监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需要建立在银行内部审计是充分有效的基础之上。所以银行监管工作中会特别规定关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监管要求, 确保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二) 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合作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不同, 它是独立的第三方对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审计, 外部审计关注的重点在于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现行的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关注商业银行治理中各种不同层次的风险, 但注册会计师更关注与财务报表相关的风险, 而在银行监管中的资本充足率、资本储备等指标均需要来自于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数据。所以外部审计也是银行监管一种有效的组成部分, 主要从财务报表及会计指标的角度出发保障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所以在合作方法上, 银行监管需要特别关注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对出具非标准报告的理由应该要求商业银行给予解释并解决该事项;对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商业银行违反《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情形, 需要向银行监管部门报告, 从外部审计的财务报表数据角度, 银行监管可以信任审计后的财务数据, 计算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等指标, 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

三、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冲突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于商业银行发挥效力的关键在于监督职能, 而监督可能存在不到位的情形, 这时片面地利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工作将会削弱银行监管的效力, 不仅使得这种合作关系适得其反, 反而使得银行监管疏忽、低估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一) 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银行监管

内部审计可能存在监督范围不够全面、内部审计效率低下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其根源在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很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内部审计模式依然在银行高级管理层领导下开展稽核监督工作, 而非由董事会或监事会及其下设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 这影响了内审部门的独立性。

下面通过建立一个内部审计部门与管理层的博弈过程来加以说明。博弈过程是关于管理层违规与否, 违规程度与审计委员会认真监督与否, 监督水平的博弈。它们的博弈过程其实是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参与人集合:内部审计部门I和管理层M, 其收益矩阵如图所示:

如果内部审计部门选择认真监督, 则管理层必定选择不违规, 若内部审计部门选择不认真监督, 则管理层必定选择违规, 当内部审计部门知道管理层这样的理性选择, 则其必定会选择认真监督, 管理层必定会选择不违规, 则该博弈唯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是 (认真监督, 不违规) 。

从这个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在董事会直属 (或者下属的审计委员会) 领导下的内部审计部门, 对管理层的监督将对管理层的违规行为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所以在冲突的解决措施上, 银行监管应该规定,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隶属于商业银行的最高决策层, 并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审计范围、审计流程等事项制度化和规范化, 并授权内部审计人员可自由接触银行任何业务活动, 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权威性。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中指出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及时整理、分析和掌握被评价机构的内部审计信息, 但并未在各监管法规中明确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报送内部审计报告。所以在上述方面, 银行监管部门应该颁布有关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规定或者指引性文件, 通过规范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架构、职能和目标, 能使其结果更接近监管目的, 能为监管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二) 外部审计的有效性与银行监管

外部审计的有效性受到威胁来自于两点:第一是会计师事务所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审计商业银行;第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商业银行过程中存在着欺诈行为, 与商业银行合谋。这两个问题与银行监管对于商业银行的规范约束没有太多的联系, 而是与审计自身的质量有关。所以银行监管部门不能直接对此做出规定, 而应该通过注册会计师相应的法律规定约束外部审计的行为。

在冲突的解决措施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 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商业银行审计业务必须具备一定资质, 比如:从事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监管的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相关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应具备下列条件:1.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三年以上 (含三年) , 内部机构及管理制度健全;2.注册会计师不少于60人, 上年度业务收入不低于1500万元;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记录和信誉, 最近3年未发生过严重工作失误和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没有发生过重大违法违规行为;4.至少有20名熟悉金融相关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而对于第二点审计欺诈行为和审计合谋, 相关规定应该加大对商业银行审计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 以保护涉及到众多存款者的公众利益。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银行监管与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的合作和解决冲突的策略来看, 监管当局应定期与商业银行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沟通, 了解内部审计职能运行情况;定期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计划、工作底稿、风险评估、审计报告等情况进行评价, 判断其是否合乎监管当局的要求。在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础上, 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协调, 双方应就监管或审计的目标以及其他所关心问题的看法上达成一致, 形成监管合力。

另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不仅需要报告商业银行违规经营的行为, 还需要报告其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与银行监管相关的重要事项。这不仅有利于减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也有利于实现银行监管的职能。银行监管部门可能拥有注册会计师感兴趣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理解监管部门关注的问题, 或者可能对其审计工作或其他报告责任产生重大影响。为使监管部门更好地达到其目标, 可以采用监管部门、外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师定期举行会议的方式, 便于银行监管部门与注册会计师保持信息沟通。

在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的共同作用下, 银行监管可以弥补自身监管深度的不够和对会计指标 (资本充足率等指标) 的过度依赖, 这不仅有利于银行监管的落实到位、提高银行监管的效率和效果, 也有利于商业银行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建设, 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也是积极的质量保证信号。所以有理由相信三者的合作和冲突在上述的分析框架下能够达到一种相辅相成的状态, 共同促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周仲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商业银行监管 (J) .上海金融, 2006 (4) .

[2]裘晔.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博弈分析 (J) .会计之友, 2010 (7) .

外部监管 篇8

1 油气站库对承包商实施属地管理的重要性

1.1 承包商属地管理是HSE体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HSE管理九项原则中的第九项明确提出:“承包商管理执行统一的健康安全环境标准”。其内涵指:企业应将承包商HSE管理纳入内部HSE管理体系。这也就是说承包商的HSE管理已成为企业HSE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甲方HSE管理不可分割,事故责任的落实明确提出了追究甲方一建设单位管理责任这一项,因此对于建设单位来讲,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1.2 石油石化系统承包商管理形势的要求

一直以来,石油石化系统的承包商属地管理工作牵动着油田安全生产的主神经。某份资料显示:石油石化系统“十一五”期间承包商事故占工业生产亡人事故的一半以上,且呈总体上升趋势。事故发生起数与伤亡情况都有上升。由此可见,目前承包商管理已成为影响石油石化系统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必须花大力气整改和治理。做不好属地承包商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管理业绩。

1.3 油气站库特殊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要求[1]

油气站库油气储存量大、工艺复杂、危险性高。日常生产中的改造、维护作业常常涉及工业动火、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动土作业等特种作业,有时多种作业交叉进行,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危险。一旦出现险情可能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此可见,承包商管理是油气站库安全管理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这就对进站施工作业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如何做好油气站库的承包商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油气管理企业各级安全环保管理部门和人员的头等大事。

2 国内承包商管理的现状

综合国内近年发生的承包商事故,可以总结出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抢工期,冒险作业;

2)疏于培训和训练,人员素质不高;

3)缺乏事前计划和风险分析;

4)作业过程缺乏有效控制;

5)施工装备落后,缺乏正常维护保养。

最基本的两个方面一是承包商自身的问题;二是建设方的问题。

事实上,对承包商的管理法规已经比较全面,如监理制、各类监督管理法律、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等等,但实际上并没有很好的实施。比如监理制最初的想法是想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通过施工监理协助建设单位做好施工,但事与愿违,出现的很多质量问题触目惊心。

3 油气企业自身存在的管理盲点

油气企业对承包商的管理盲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措施保障落实不周密;

2)现场监管人员能力不足;

3)监管体系不严密,负责制没能一抓到底;

4)在施工作业进度和安全保障上与承包商沟通不够。

4 对油气站库承包商实施属地管理的应对措施

4.1 源头管理是关键

源头管理可分为计划源头管理和实施源头管理。计划源头管理是指施工作业安全交底、技术交底、审查作业人员特别是特种作业的资质与能力、施工方案的审查、图纸及施工现场条件的反复确认、施工手续的办理、实施作业前HSE风险分析等等。通过层层把关在进场实施前将部分影响施工安全的危害因素及时排查并纠正过来,为实施过程安全提供前提保障。实施源头管理是指施工作业进场之前的管理,这里重点是门卫管理。由于油气站库是连续生产单位,岗位人员常常四班或五班倒,这给属地管理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夜班与白班准备交接时段。夜班人员往往不清楚要从事的施工项目,尤其是第一次进场施工的项目。因此,门卫的管理尤其重要。一方面规定,门卫对特殊车辆、人员进场必须登记,并及时通知站内值班人员进行落实。另一方面,必须规定施工单位在岗位交接之后才能进场。夜间值班员工要及时制止违反规定施工的行为。这是确保安全的有效手段。

4.2 有效过程监管是保障

施工队伍进场后,不按照既定方案实施,不按要求遵守现场安全管理规定,盲目蛮干等是事故发生的要因,也是落实承包商管理的难点。

4.2.1 制度建设

HSE 15项标准的建立实施起到了较好的监督管理作用。动火、动土、吊装等特种作业施工前均要求实施作业申请确认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分级管理,合理地制定制度,有效地分配人力资源,达到最优配比。

4.2.2 措施到位

“属地不间断监督”制度的实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和杜绝事故事件的发生。所谓“属地不间断监督”制度,即要求施工现场始终有站库监督人员在场,监督人员必须熟知现场工艺、设备、施工方案要求,有丰富的现场安全管理经验,落实从行为上规范,从范围上管辖,从时间上约束,一时一刻不离人。如果监督人临时有事,也要有能够胜任的人补充监督,及时填写“属地不间断监督记录”,直到施工结束。另外,属地管理人员都可以针对施工单位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违章施工行为进行制止,严重的,在经过安全管理人员确认后,予以暂时停工,整改彻底后才能再开工,这样就从根本上强化了属地监管,同时提升各岗位的施工管理水平。应当说,没有明确属地监管人的属地管理不能称之为“落实”了对承包商的属地管理。

4.2.3 合理考核

承包商管理的好与坏,关键看执行,能够体现执行与否的手段是考核。施工单位违反施工方案及站内安全管理规定,必须要处罚。而作为油气站库属地管理人员,安全环保的责任意识能否真正的体现,关键也要看考核是否到位。设立奖励机制,及时奖励那些实施监督管控的员工,奖优罚劣才能从根本上发挥施工队伍进场有人管、发现问题有人提、出现问题有人处理的作用。考核的良性机制建立好后,才可以说属地承包商的管理是真正意义上的落实了。

4.3 沟通协作是桥梁[2]

施工建设甲乙双方的沟通协作是确保施工安全的有力保障,甲乙双方都必须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良好的互助环境能够保障施工质量、进度、安全。和谐的氛围是解决配合不密切、管理不严格、监管没力度等一系列影响安全施工问题的一剂“良药”。

5 结论

对承包商的有效管理是油气站库日常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何更有效的开展好承包商监管工作,落实对承包商属地管理是各级安全管理部门及安全管理人员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确保大型油气站库属地管理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安全管理人员不断探索和总结的重点内容。只有因地制宜、扎实、细致地分析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并积极地采取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属地管理效果,确保油田生产生活安全、平稳、有序。

参考文献

[1]戴洪森.浅析联合站的安全管理[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27(8):61.

上一篇:区间综合评价下一篇:三维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