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外部审计

2024-07-06

银行外部审计(共9篇)

银行外部审计 篇1

摘要: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之间存在一致之处, 但着重点不同。本文介绍了内部审计与银行监管、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关系, 运用博弈论的方法从合作和冲突两个视角进行了分析, 并在合作的方式和解决冲突的方法上分别提出建议, 使其能相互合作, 改进银行监管效率, 完善商业银行治理。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银行监管

一、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 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一定的审计程序和改进建议评价, 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有关文件的要求,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职责范围应包括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所有业务活动。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相比, 虽然在检查手段和服务的对象方面有所不同, 但在审计方法、审计程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而且本质上都是为了促进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发展。但与此同时, 内部审计的关注点与银行监管有所不同, 内部审计侧重于内部控制的测试及改善, 虽然内部控制是银行监管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银行监管的含义比内部控制测试要广泛。

外部审计在这里指商业银行的注册会计师审计, 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程序, 获取审计证据以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以出具审计报告, 增加除责任方以外的第三方信任的一种鉴证行为。从原理上来说,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一样, 其目的都在于通过检查、测试等审计程序查出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治理, 但外部审计更关注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 而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只是作为现行风险导向审计下的一个程序。由于现行的风险导向审计过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注册会计师在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下面临着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的抉择, 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对审计的投入相对较低, 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 降低审计质量, 风险导向审计并不能查出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外部审计的有限保证) 。这也使得注册会计师与银行监管存在目标和方法的部分不一致。

银行监管指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在公司治理、资本充足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顾客应有的努力等方面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的银行遵循情况的监督进行强制性管制。第一, 从性质来看, 银行监管是政府性的强制行为, 内部审计是企业的一种治理行为, 外部审计可以看做是兼具政府性强制行为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行为的结合, 三者之间性质的不同使得银行监管具有强制力, 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不具有强制力。第二, 从方法来看, 银行监管采用现场和非现场检查, 要收集关于银行经营管理、资产质量等以会计信息为主的综合信息, 包括内部控制的信息, 通过分析转化为相关的风险指标, 从而对被监管银行的风险性质、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监管机构收集到的信息是监管的基础, 而内部控制和内部检查等信息需要来自于内部审计, 这是银行监管重视的银行第一道防线;财务报表信息是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信息, 银行监管有理由相信这些信息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这是银行监管重视的银行第二道防线。所以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银行监管在性质和方法上存在相同与不同、合作与冲突的关系。

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合作

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出发点来看, 都是审计职能的扩展, 所以审计最重要的职能是监督, 这就使得银行监管与这二者的合作关系有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具有各自的职能范围, 即使他们与银行监管检查的重点有所不同, 但是依然可以成为银行监管很好的补充, 这奠定了两者相互不交织业务的合作。

(一) 内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合作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初衷也是为了查错防弊, 而这种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检查是为了减少商业银行因为流程设计与执行的不完善而招受损失, 所以内部审计的测试重点是内部控制, 主要防止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上的不到位, 而银行监管是为了监督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情况和风险水平。所以内部审计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监管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为在内部控制的测试上, 银行监管的水平没有内部审计深入, 而内部控制确实是商业银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合作方法上, 内部审计可以帮助银行监管当局有效地提高监管效率, 监管当局可以依靠内审部门的工作来识别银行的潜在风险, 但是银行监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需要建立在银行内部审计是充分有效的基础之上。所以银行监管工作中会特别规定关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监管要求, 确保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二) 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合作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不同, 它是独立的第三方对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审计, 外部审计关注的重点在于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现行的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关注商业银行治理中各种不同层次的风险, 但注册会计师更关注与财务报表相关的风险, 而在银行监管中的资本充足率、资本储备等指标均需要来自于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数据。所以外部审计也是银行监管一种有效的组成部分, 主要从财务报表及会计指标的角度出发保障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所以在合作方法上, 银行监管需要特别关注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对出具非标准报告的理由应该要求商业银行给予解释并解决该事项;对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商业银行违反《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情形, 需要向银行监管部门报告, 从外部审计的财务报表数据角度, 银行监管可以信任审计后的财务数据, 计算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等指标, 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

三、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冲突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于商业银行发挥效力的关键在于监督职能, 而监督可能存在不到位的情形, 这时片面地利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工作将会削弱银行监管的效力, 不仅使得这种合作关系适得其反, 反而使得银行监管疏忽、低估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一) 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银行监管

内部审计可能存在监督范围不够全面、内部审计效率低下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其根源在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很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内部审计模式依然在银行高级管理层领导下开展稽核监督工作, 而非由董事会或监事会及其下设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 这影响了内审部门的独立性。

下面通过建立一个内部审计部门与管理层的博弈过程来加以说明。博弈过程是关于管理层违规与否, 违规程度与审计委员会认真监督与否, 监督水平的博弈。它们的博弈过程其实是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参与人集合:内部审计部门I和管理层M, 其收益矩阵如图所示:

如果内部审计部门选择认真监督, 则管理层必定选择不违规, 若内部审计部门选择不认真监督, 则管理层必定选择违规, 当内部审计部门知道管理层这样的理性选择, 则其必定会选择认真监督, 管理层必定会选择不违规, 则该博弈唯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是 (认真监督, 不违规) 。

从这个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在董事会直属 (或者下属的审计委员会) 领导下的内部审计部门, 对管理层的监督将对管理层的违规行为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所以在冲突的解决措施上, 银行监管应该规定,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隶属于商业银行的最高决策层, 并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审计范围、审计流程等事项制度化和规范化, 并授权内部审计人员可自由接触银行任何业务活动, 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权威性。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中指出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及时整理、分析和掌握被评价机构的内部审计信息, 但并未在各监管法规中明确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报送内部审计报告。所以在上述方面, 银行监管部门应该颁布有关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规定或者指引性文件, 通过规范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架构、职能和目标, 能使其结果更接近监管目的, 能为监管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二) 外部审计的有效性与银行监管

外部审计的有效性受到威胁来自于两点:第一是会计师事务所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审计商业银行;第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商业银行过程中存在着欺诈行为, 与商业银行合谋。这两个问题与银行监管对于商业银行的规范约束没有太多的联系, 而是与审计自身的质量有关。所以银行监管部门不能直接对此做出规定, 而应该通过注册会计师相应的法律规定约束外部审计的行为。

在冲突的解决措施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 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商业银行审计业务必须具备一定资质, 比如:从事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监管的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相关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应具备下列条件:1.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三年以上 (含三年) , 内部机构及管理制度健全;2.注册会计师不少于60人, 上年度业务收入不低于1500万元;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记录和信誉, 最近3年未发生过严重工作失误和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没有发生过重大违法违规行为;4.至少有20名熟悉金融相关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而对于第二点审计欺诈行为和审计合谋, 相关规定应该加大对商业银行审计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 以保护涉及到众多存款者的公众利益。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银行监管与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的合作和解决冲突的策略来看, 监管当局应定期与商业银行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沟通, 了解内部审计职能运行情况;定期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计划、工作底稿、风险评估、审计报告等情况进行评价, 判断其是否合乎监管当局的要求。在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础上, 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协调, 双方应就监管或审计的目标以及其他所关心问题的看法上达成一致, 形成监管合力。

另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不仅需要报告商业银行违规经营的行为, 还需要报告其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与银行监管相关的重要事项。这不仅有利于减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也有利于实现银行监管的职能。银行监管部门可能拥有注册会计师感兴趣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理解监管部门关注的问题, 或者可能对其审计工作或其他报告责任产生重大影响。为使监管部门更好地达到其目标, 可以采用监管部门、外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师定期举行会议的方式, 便于银行监管部门与注册会计师保持信息沟通。

在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的共同作用下, 银行监管可以弥补自身监管深度的不够和对会计指标 (资本充足率等指标) 的过度依赖, 这不仅有利于银行监管的落实到位、提高银行监管的效率和效果, 也有利于商业银行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建设, 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也是积极的质量保证信号。所以有理由相信三者的合作和冲突在上述的分析框架下能够达到一种相辅相成的状态, 共同促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周仲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商业银行监管 (J) .上海金融, 2006 (4) .

[2]裘晔.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博弈分析 (J) .会计之友, 2010 (7) .

[3]张梁彬.注册会计师审计在银行监管中的应用 (J) .武汉金融, 2004 (8) .

银行外部审计 篇2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论文,我们来看看。

一、概述

(一)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审计起源于经济责任关系,所谓经济责任关系是指现代公司在公司所有权以及公司经营权相互分离的前提下,公司的所有者与公司的实际经营者基于委托形成的责任关系。由于公司基于经济责任关系形成,而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公司的实际经营者便需要承担向公司的所有者报告真实、准确的公司生产经营状况、财务运营状况的责任。而公司的所有者则需要基于所有权对公司实际经营者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进行审核监督,以此保证公司的合法性、合规则性以及良性运营。于是,公司的所有者和实际经营者便需要第三方,对公司的财务报告以及会计信息进行核查和审计,从而保证公司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公司所有人、公司实际经营人、公司审计人形成了现代审计关系。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在近些年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以及《审计法》的颁布,我国审计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都是审计方基于经济责任关系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的行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都需要在审计过程当中运用财务审计技术,而内部审计得出的审计信息与外部审计得出的审计信息可以相互借鉴。但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也存在着区别。其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外部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整体财务数据的审计,所以需要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但是,内部审计则是财务监督管理机构的对内部管理的一种手段方法,对公司内部运行每一个环节的监督管理,所以一般可不出具审计报告。其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审计目标不同。外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审查公司财务运营状况的合法性与合规则性。而内部审计的目的则是管理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评估公司的财务风险、优化公司的资本配置,从而改善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提高公司效率。其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不同。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尽职调查等业务。而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总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着联系,同时也有诸多差异。

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作

(一)协作的动因和必要性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动因有如下几点:其一,在外部审计的过程当中,审计方无法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审计信息。相比于外部审计人而言,内部审计人掌握着被审计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对被审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了解得比较详尽。但是,外部审计人在进行审计时在获得审计信息上,往往没有内部审计人便利。其二,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之间存在隔阂。由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设计目标以及部门利益方面存在冲突,所以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难以达成合作。其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缺乏机制支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同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内部设计与外部审计可以通过协同审计共享审计信息、降低审计服务费用、提高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工作效率方面。同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还可以提高公司的财务运营水平和公司治理水平。所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协作基础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基础在于建立适合现代公司发展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机制。首先,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应当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审计过程当中,应当建立审计信息共享平台,内部审计部门在平时对企业各个机构的审计中所获得的审计信息应当与外部审计部门共享。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与外部审计部门建立审计人员交流机制。虽然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的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不同,但是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所运用的审计方法是相同的,这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交流协作提供了基础。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进行人员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对双方的工作方式和流程更加熟悉,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性。其三,在审计工作中,应当确立以内部审计为主导的原则。审计工作出现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在于,在审计工作当中没有确定审计工作的主次顺序。而内部审计部门相对于外部审计部门而言,内部审计部门更加了解公司审计的流程和安排,所以应当在审计工作当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审计信息共享机制、审计人员交流机制以及内部审计主导原则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同的基础所在。

(三)协作途径

内部审查与外部审查的协作主要有以下途径:其一,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平台,保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信息沟通、人员流通以及审计流程畅通。其二,通过企业后期职业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当中,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审计能力,制定内部审计程序的合理方法,提供准确可靠的审计信息。其三,公司管理者应当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以及外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全力为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便利。其四,政府部门应当完善审计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流程,实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程序统一,以上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途径。

(四)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建立在企业管理层、外部审计以及内部审计有效协作的基础之上,其中内、外部审计的协作关系是一项重要内容。当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可以互相接受对方的审计工作结果时,不仅可以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审计效率,而且可以共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共同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共同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真实可靠,产生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联合审计的效果。因此,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范围上相互协调,在审计过程中相互合作,在确保审计范围的前提下,能提高企业整体审计效率,降低审计费用,并提高公司的治理质量。

三、事务工作中的问题

在审计事务当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公司管理层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重视,甚至少数公司的内部审计处于空白状态。其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分工不明确,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中无法协同一致,造成审计信息不准确以及审计资源浪费。其三,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导致外部审计部门在对审计企业进行审计时,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信息存在错漏,审计方法存在缺陷。

四、政策建议

针对审计事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提高公司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的重视。使公司管理层明确公司的内部审计与公司的生产经营以及盈利水平关系密切,甚至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利润。其次,为解决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颁布审计业务指南的方式,规范公司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流程,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合作机制,并在审计工作中确立内部审计主导原则。最后,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职业培训的方式,通过邀请审计业内专业以及实务经验丰富的审计师的方式,为从事公司内部审计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银行外部审计 篇3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是在西方行会内部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形式, 通过在企业内部设置审计机构以提供企业内部经营决策、管理等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 监督各项决策、制度的贯彻落实。美国塞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通过后,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概念的引入, 基于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企业经营决策、规章的落实与经营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开始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守情况与如何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率, 其本身也成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一环。银行业由于其特殊行业性质, 其集中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风险, 加之其本身的业务控制风险也很高, 并且受到银监会的密切监督管理, 因此公司内部审计对于银行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商业银行外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据以出具审计报告。其审计目的是为了增加第三方信任而出具的一种鉴证。从审计原理上来说.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一样.都是通过一定的审计程序借助检查、测试等审计方法查出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治理, 但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不同的, 外部审计着眼点是商业银行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 对于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只是作现行风险导向审计下的一个程序, 同时对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关注包含在制度导向审计中。

相比之下银行内部审计的报告对象是董事会或经营管理层, 要回答的问题是“银行目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是否科学、运行是否有效, 面临哪些风险, 如何提升管理与经营”。其对于银行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关注较之外部审计更为全面、深入,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与财务报告相关的范畴。同时两者也有诸多联系:第一, 它们使用相同或者相近的审计程序, 共用大量审计方法, 关注的相关信息也有大量重叠;第二, 它们均高度关注银行风险与内部控制制度, 在这两方面它们具有诸多可以相互融合之处。

通过上述对于银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分析对比, 可以从内部审计对于外部审计的审计工作、审计结论与审计外包三个方面讨论银行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评价与利用。

二、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工作的评价与利用

尽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总体审计目标、报告使用对象、审计范围上有各自的着眼点, 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内容、方法、关注信息上有相当程度的重叠。内部审计如果恰当利用外部审计工作就能够有效减少重复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率。

对外部审计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外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范围是否符合要求;外部审计所运用的程序、方法、依据及技术是否适当;外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否具备独立性和客观性, 其资质和专业能力是否符合要求等。在决定是否利用外部审计工作之前, 必须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 同时也要考虑评价成本是否会大于本身的内部审计成本。

在某些特定的项目中当外部审计工作涵盖了内部审计所要求的范围, 且其审计内容也符合内部审计的要求时, 内部审计可以在这些方面利用外部审计工作成果。同时内部审计在以下四个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工作:一是知识交流, 包括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政策法规以及管理薄弱环节等, 进而明确审计工作措施;二是审计范围沟通, 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性工作;三是审计工作底稿共享, 以便充分利用对方工作成果,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四是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探讨, 双方及时提请对方改正, 以降低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结论的评价与利用

在利用外部审计结论之前需要对外部审计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主要是: (1) 外部审计工作成果是否能够为内部审计所利用; (2) 在哪些方面能够为内部审计所利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性, 指建议是否切合实际, 控制风险成本低于失控成本;针对性, 指建议是否紧密围绕问题的本质, 阐述深层次原因, 提出控制点;有效性, 指实施建议是否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使风险点得到预想中的控制状态。外部审计所指出的薄弱环节, 内部审计要进行跟踪调查核实, 看其是否已采取改进措施等。内部审计要利用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 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四、对外部审计师的评价与利用:内部审计外包

会计师事务所在专业能力方面具有优势, 相比起银行自己组建的内部审计机构来讲其维护运行成本低、独立性强。但由于其银行具体情况不熟悉, 可能会影响审计质量, 同时保密问题也需要解决。因此, 内部审计外部化在可为银行带来较大的收益的同时, 也会带来一定风险。无论银行的内审工作是否外包, 对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内审工作的适当性和有效运行负最终责任的都是银行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 内审外包并不能排除该项责任。

对银行内审外包业务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外包商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控制情况、财务状况等因素、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业绩标准、安全保密、控制措施、审计条款以及报告制度等。在对以上内容进行充分、系统的评价后, 综合考虑成本收益后, 银行才可决定是否采取内审外包。

针对我国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状况, 合作内审的方式较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 银行内审人员应承担内审管理责任, 参与并监督审计过程。这样, 评价与利用工作可以贯穿于整个审计项目过程, 既可以保证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对内部审计职能的需求, 又可在必要时从银行外部获取所需的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

摘要:在提到银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时, 以往学者多关注外部审计对于内部审计成果的评价与利用, 同时也少有银行对外部审计工作开展评价及有效利用。但是, 根据银行再造理论, 银行需要彻底摈弃大工业时代的全能组织模式, 将非核心业务交由外部专业机构来完成, 也即“银行业务外部化”趋势。银行内部审业务外部化同样也是该趋势的一个重要组成, 在该趋势下银行业内部审计对于外部审计的倚重无疑会增加。本文拟从内审对外审工作的评价与利用以及审计外包的角度对银行内外审的部分联动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银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评价,利用,内审外包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2]银监发[2011]29号.中国银监会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沟通工作的通知.

[3]蔡纪雯, 刘畅.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银行监管帕关系:合作与冲突[J].财会研究, 2011 (14) .

外部审计证据的证明力问题 篇4

外部证据指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与被审事项有一定联系的第三者提供的相关证据。外

部证据除有关单位提供的业务询证证据和书面证明以外,还包括有不在书面证据范围内的有关实物证据和外部人员的陈述等。

具体地讲,外部书面证据形式有两类。

第一类包括应收账款的回函、被审计单位的律师或其他独立专家关于被审计单位资产所

有权或负债的证明函件、保险公司的证明函件、寄售企业或代售企业的证明函件、证券经纪人的证明书等。这些外部书面证据一般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第三者直接提供给审计人员,而没有经过被审计单位职员之手,不存在被涂改和被伪造的可能性。因此,是证明力较强的一种审计证据。

第二类外部书面证据诸如银行对账单、购货发票、应收票据、顾客订货单、有关的合同

和契约等。这些证据都是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单位所出具,但是由被审计单位有关业务人员进行保存和处理,难免存在被涂改甚至伪造的可能性。因此,审计人员评价其可靠性必须考虑这一因素,把这类证据确定为其证明力略低于第一类外部书面证据,并对这类证据中有被涂改或伪造的痕迹予以高度的关注和警觉。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按审计主体的不同对审计进行的分类,其中内部中国内部审计

协会2003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明确指出,所谓“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就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的沟通与合作。本文拟就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进行探讨。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有特点又互为补充,使内部审计与外

部审计的协调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所谓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按审计主体的不同对审计进行的分类,其中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独立监督和评价行为,目的是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的主体是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

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国家

审计的主体是审计署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县设立的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财政活动、执行财经法纪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社会审计是指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审计,其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都是我国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特征突出、自成体系、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审计相对于外部审计具有如下特点:

1、在审计性质上,内部审计属于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履行的内部审计监督,只

对本单位负责;外部审计则是由独立的外部机构以第三者身份提供的签证活动,对国家权力部门或社会公众负责。

2、在审计独立性上,内部审计在组织、工作、经济方面都受本单位的制约,独立性受到

局限;外部审计在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都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3、在审计方式上,内部审计是根据本单位的安排进行审计工作的,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外部审计大多则是受委托施行的。

4、在工作范围上,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涵盖单位管理流程的所有方面,包括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等;外部审计则集中在企业的财务流程及与财务信息有关的内部控制方面。

5、在审计方法上,内部审计的方法是多样的,应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也可以包括外审的一些程序;外部审计的方法则侧重报表审计程序。

6、在服务对象上,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单位负责人;外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国家权力

机关或各相关利益方。

7、在审计报告的作用上,内部审计报告只能作为本单位进行经营管理的参考,对外不起鉴证作用,不能向外界公开;国家审计除涉及商业秘密或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审计结果要对外公示;社会审计报告则要向外界公开,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具有社会鉴证的作用。

8、在审计对象上,国家审计以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及大型骨干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及资金运作情况为主;社会审计对象则包括一切盈利及非盈利单位;内部审计的对象是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

9、在审计权限上,国家审计代表国家利益,对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纪问题既有审查权,也有处理权;社会审计只能对委托人指定的被审单位的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鉴证;内部审计有审查处理权,但其内向服务性决定了其强制性和独立性较国家审计弱,其审查结论也没有社会审计的社会权威性高。

10、在审计监督的性质上,国家审计属于行政监督,具有强制性;社会审计属于社会监督,国家法律只能规定哪些企业必须由社会审计组织查账验证,而被审计企业与社会审计组织之间则是双向自愿选择的关系;内部审计是单位自我监督。

11、在依据的审计准则上,国家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是审计署制定的国家审计准则;社会审计依据的审计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所依据的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各具特色,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应该而且可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二、明确协调目的,讲究协调方法,注重协调效果,切实做好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基础在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内容、范围、标准、依据、程序、方法,有很多相通相近之处。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外部审计提供的相关资料,提高审计效率,可以委托社会审计协助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甚至可以与有实力、信誉好的社会审计机构结成战略合作联盟,进一步加大对单位内部的审计监督力度;外部审计可以向内部审计了解情况,在工作中得到内部审计的配合与支持,也可以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要在单位负责人的支持下,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组织实施,紧紧围绕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目的开展。协调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定期会议、不定期会面或其他沟通方式进行。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要定期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改进协调工作。其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注意沟通:一是知识沟通,注意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学习专业知识,收集政策法规及管理信息,讨论管理薄弱环节,明确审计工作措施;二是审计范围沟通,外部审计机构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双方的工作,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性工作;三是审计工作底稿沟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必要的范围内交流相关工作底稿,以便在审阅后相互评价工作量,利用对方工作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四是审计结论和管理建议沟通,外部审计通常应就可能影响内部审计的重大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沟通;五是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沟通;内部审计应与外部审计探讨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缺陷,并及时提请对方改正,以降低审计风险。

第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要注意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在内部控制方面,内部审计首要目标是评价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它通过风险评估来进行内控系统的审计。外部审计则需要对会计系统和控制环境进行初步的评估,进而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决定实质性审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与趋同 篇5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虽然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相互独立, 服务于不同的审计对象, 具体的审计目标也各有不同, 但是二者在审计的范围、审计原则和程序、审计证据的判断、审计的基本职能却等方面存在相似性。内部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并确保内部受托经济责任是否全面有效地履行, 外部审计的目标则是对外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做出评价和鉴证, 但二者都以受托经济责任为最终目标, 这也二者协作与趋同的根本原因。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似性为二者的协作提供了可能。二者可以互相借鉴, 共享审计成果, 少重复审计, 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改善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成本。甚至可以通过“联合审计”产生“联合治理”的效应, 完善内部控制, 提高信息透明度, 规范公司治理, 最终改善公司治理质量。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产生的联合效应驱动着内部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学者们为二者更好的协作而努力, 二者趋同趋势日渐显著。总之,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似性为二者的协作提供了可能, 协作带来的联合效应又促进了二者进一步的协作与趋同。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与趋同的表现与现状

1. 外部审计内部化

外部审计内部化是可行且必要的, 正如胡玉斌 (2010) 所指出的,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致性, 二者的协作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王守海和杨亚军 (2009) 以2006—2007年我国境内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也发现客观性强、专业胜任能力高、能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帮助的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有助于减少审计费用。但是, 并非内部审计的所有工作都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关, 都可以被注册会计师利用。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一些因素, 来了解与评估内部审计工作, 决定是否利用和多大程度上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傅黎英 (2008)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注册会计师是否依赖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的规范程度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中的地位, 而与外部审计方面的主观条件无多大关系。然而实际工作中,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层次不齐, 其工作成果和人力资源往往得不到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和人力资源的程度较低。

2. 内部审计外部化

与外部审计内部化情况相反的是, 注册会计师拥有较高的独立性和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 其工作成果和人力资源常常被内部审计利用, 内部审计外包是内部审计外部化最典型的表现。内部审计外包可以概括为四种形式: (1) 部分外包。 (2) 审计管理咨询。 (3) 完全外包。 (4) 内外成员结合审计, 也可称合作内审。赵娜 (2006) 从审计效益、人员优势等多个角度分析出中国的公司应该选择部分外包的形式。但也有学者观点不同, 认为不是每个公司都需要内部审计外包, 即使需要也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自己公司的外包形式。比如, 黄溶冰 (2012) 运用组织柔性理论和案例研究的方法, 阐释了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柔性能力, 体现了组织结构与公司环境匹配的适应性, 认为不同公司应采取权变的方法选择外包策略。此外, 刘绮敏 (2010) 发现公司在将内部审计外包时, 也相应地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公司机密泄露的风险。胡涛和马春英 (2012) 则从法律的视角出发, 发现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在我国尚属于新型的审计业务,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选择。

3. 联合治理

袁升凯和林新强 (2011) 认为无论民间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在公司治理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者都为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信息反馈系统。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范围上相互协调、审计方法、程序相互沟通, 审计过程中相互合作, 便可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费用, 形成“联合审计”。傅黎英 (2007) 通过实证分析, 证明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通过“联合审计”能共同确保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 加强公司全面风险管理, 双重保证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促进公司治理规范发展, 提高公司治理质量, 产生“联合治理”效应。“联合治理”效应的产生前提是二者的有效合作, 正如孙新婷和孙青霞 (2011) 所说,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 作为公司治理两大基石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但两者不能孤立地各自发挥作用, 更多地是需要相互协作和共同发挥作用。沈维成 (2011) 也认为审计委员会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都存在缺陷, 需要结合内部审计来加强审计委员会与注册会计师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 从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三、促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与趋同的途径

1. 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机制

首先,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审计计划, 应主动与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 了解和评估内部审计工作。同样内部审计在编制内部审计计划时, 也应征求外部审计意见, 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和人力资源。对于双方共同涉及的审计领域, 在保证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 双方可以相互支持协作, 甚至可以合并部分审计项目计划。审计计划阶段的合作为双方以后实质性合作提供了指导, 这种指导是建立在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 不仅不会影响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的客观性。其次, 在不影响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和保证审计范围的条件下,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可以采用相同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共享信息, 交换部分审计工作底稿, 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更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审计结论的相互验证。最后, 在完成内审和外审工作后, 双方应对彼此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 及时改进, 提高审计质量。

2.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一方面应当积极的学习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制定合理的内审程序、内审方法,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 注意提高独立性, 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准确性。另一方面, 应积极了解外部审计工作, 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优势, 在外部审计实施过程中, 通过参与其工作, 创造学习机会, 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此外, 在合理维护组织利益的前提下, 内部审计人员应努力配合与支持外部审计工作, 要与外部审计人员就审计意见及管理建议进行及时沟通, 探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缺陷, 完善内审程序、内部控制体系。外部审计人员也应定期与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必要时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指导和检查, 帮助内部审计人员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3. 加强公司高层管理者对协作的重视

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对于改善审计效率与质量、提高公司治理的现实意义, 给予二者的协作以充分的重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应在公司高管的支持和监督下, 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并定期对协调工作进行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协调工作, 维护协作机制, 提高双方协作程度和质量,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合治理”效应。其中最重要的是, 高管要根据自己公司的规模、战略等具体情况, 建立恰当的协作机制。特别是内部审计外包的抉择, 需要慎重的权衡是内部审计外包的利弊, 考虑内审外包的风险以及对协作的影响。高层管理者对协作的重视, 还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 改善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

4.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行业实务指南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在我国尚属于新型的审计业务,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虽然有《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 但这属于具体准则, 只说明了一般的职业要求, 内容较为笼统, 缺乏实务指导。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内部审计协会应尽快针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范围、决策依据、具体实施要求提出规范和指南, 以便为实务界提供具体的业务准绳。比如规定已经承接公司外部审计业务的事务所不能够再承接同一公司的内审业务, 以免在协作中影响联合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相关行业协会还以通过举办各类的研讨会、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解析具体准则, 加强审计人员在内审和外审协作工作中的执业技能。

四、小结

作为现代公司治理中两块不可或缺的基石,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与趋同意义深远, 我们应该努力构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机制, 加强公司高层管理者对协作的重视,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行业实务指南, 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与趋同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胡玉斌.民间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探析[J].财会研究, 2009 (5) :229-230.

[2]傅黎英.公司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8 (3) :95-100.

[3]王守海, 杨亚军.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审计研究, 2009 (5) :65-73.

[4]赵娜.关于内部审计外包形式的选择与分析[J].财会通讯, 2006 (6) :15-17.

[5]黄溶冰.内部审计外包的策略选择:组织柔性视角的案例研究[J].审计研究, 2012 (2) :98-104.

[6]刘绮敏.探析我国公司内部审计外包问题[J].财经界, 2012 (1) :242.

[7]胡涛, 马春英.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探——基于法律法规的角度[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19) :147-148.

[8]袁升凯, 林新强.浅谈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J].财政监督, 2011 (7) :69-70.

[9]孙新婷, 孙青霞.试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J].会计之友, 2011. (11) :74-75.

银行外部审计 篇6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高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 内部审计结论和外部审计结论互不认可, 审计结论公信力较差。

由于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 内部审计人员实践经验较少以及高校决策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影响, 导致其审计结果的质量和利用率一直较低, 并因其权威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而得不到其他审计主体的认可。政府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熟悉高校办学特点, 导致审计结论缺乏充分的说服力而使得内部审计不支持其结论。此外, CPA进行的审计因其存在一定的诚信问题而且其执行力较差, 所以其他审计主体对其结论也持保留态度。

2. 审计职责不清, 分工不明确。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虽然在本质上都是经济监督, 但在审计内容、范围等方面应该各有侧重, 从不同角度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客观、公允的评价。目前高校主要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物资设备采购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具体审计实践中, 存在某项业务由多个审计主体重复审计, 而其他业务无人问津、缺失监管的现象。此外, 在同一审计主体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审计范围交叉或出现真空的现象。这些都导致了审计成本的增加、审计效率的低下和审计资源的严重浪费。

3. 缺少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平台, 加大了工作协调难度。

内部审计机构是高校内部的职能部门, 能够为高校内部管理与控制提供最可靠的相关信息;外部审计在接受委托后才开展审计工作, 对高校内部管理情况不甚了解, 因而需要内部审计的协助。如果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不能建立协调的关系, 外部审计很可能会耗费高昂的审计成本而未必获得理想的审计效果, 从而影响最终的审计质量。

二、影响高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因素

1. 定位和宗旨不同。

内部审计以经济监督、管理控制和服务咨询等为主要工作内容, 其宗旨是服务于高校内部管理。由于内部审计既要代表国家利益又要维护高校利益, 两者利益很难有效兼顾, 往往立场不公允, 从而无法发表客观、公允的意见。政府审计应该着重检查高校在政府受托教育经济资源的使用管理方面是否高效、有序、合规, 并帮助其改进组织管理, 提高教育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益。但是由于高校在跨越式发展时期出于扩招需要, 在融资体制、利益分配和产学研转化等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创新, 或多或少会出现合理不合法、合法却不合理的问题。政府审计在处理这些问题时, 往往不了解高校的行业特点, 一味追求合规性, 以处理罚款为主、帮助改进管理为辅进行审计监督, 最后给高校管理者造成其主要以罚没查收为目的的结果, 造成政府审计对高校审计定位的严重偏移, 既降低了政府审计的层次, 改变了其审计的初衷, 也无法给高校的管理带来好的建议。此外, CPA执业载体———会计师事务所的营利性决定了其审计行为的商业性, 在其审计过程中缺乏行业协会的监管且存在追求低廉成本而违规操作的问题, 这也使得其审计结论存在很大的诚信问题且执行力较弱。

2. 审计人力资源布局不合理。

目前, 审计人力资源的配置主要按审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来安排。而在审计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对具体情况考虑不周全, 审计计划安排不够全面, 导致审计效益或绩效较差, 其具体表现在: (1) 大部分审计资源分布在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物资设备采购审计等方面, 而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资金管理和使用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以及经济管理和效益审计等方面都有所忽视; (2) 审计人员的年龄、职称、知识技能和道德水平差异较大, 专业技术能力总体偏低, 知识面较窄, 审计分析能力较弱。

3. 审计准则不统一, 审计执业水平有差异。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由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有关审计实务规范组成, 体现了政府审计的权威性特点。我国的CPA审计准则较多地体现了政府意志, 具有政府规范的性质, 有很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内部审计准则才刚刚起步,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显然, 三种审计准则在审计范围、审计手段、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方面各有侧重, 但都未从审计的内在逻辑联系上形成有机统一的基本通用准则, 各种审计准则的衔接与协调还存在真空或存在矛盾。对同一经济活动, 不同审计主体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审计准则得出的审计结论都会产生偏差, 既削弱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客观性, 也不利于审计结论的审慎利用。

4. 审计文化的影响。

审计文化是指在长期审计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大家所认可、遵循, 带有审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计作风、审计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的总和。它在高校审计中是“一只无形的手”, 指引着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在高校经济活动监管中, 长期以来存在重政府行为轻专业决策、重事后监督轻事前预防、重计划轻落实、重实施轻监督等现象。久而久之, CPA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效力逐渐降低、发展空间日益萎缩, 而政府审计由于资源有限也频现信用危机, 使得三者在不健全的审计文化的影响下分歧加大。

三、构建高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1. 正确处理好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1) 内部审计一直是国家审计的基础、审计工作的延伸和助手, 并接受国家审计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这种关系, 要求内部审计不仅要为组织内部服务并维护好本单位利益, 而且要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因此要发展内部审计, 就要做到手段与目的相统一, 既做好国家审计的助手又当好组织内部的帮手。对CPA审计而言, 通过内部审计不仅可以了解高校的基本内部控制情况, 而且可以直接利用其工作成果, 促使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并且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对内部审计而言, 处理好与CPA审计的关系, 充分利用CPA的专业优势, 实现部分业务外包, 既可以缓解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 又可以降低内部审计的系统风险。两者在高校审计领域里应该是相互合作、促进共赢的关系。

(2) 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审计是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 其本质是监督。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审计监督的过程也就是服务的过程。审计人员应该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 服务搞好了, 监督的目的就容易达到,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然扩大。

2. 努力培养良好的审计文化氛围。

良好的审计文化氛围对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导向、协调、教育和规范作用。审计部门应该通过校园网络、报刊、理论学习、学术交流和社会舆论等载体, 努力构建以审计价值观、审计道德统揽的审计精神, 营造和谐的审计环境, 树立务实、高效、廉洁的审计形象。在审计实践中要宣传好、践行好审计文化的内涵, 让领导关心、重视审计, 让群众熟悉、了解审计, 被审计单位支持配合审计, 以此在高校内部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当审计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每个审计活动相关者的思想中并体现到具体的审计实践时, 审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才会逐步提高, 审计工作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从而进一步发挥审计在促进增收节支、依法理财等方面的作用。

3. 共同配置审计资源, 实现审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在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CPA审计三个群体中建立审计人力资源库。在进行某项审计业务时, 首先以该审计主体为主, 通过抽取其他一些审计资源建立一支专兼职审计队伍, 使制度下的人员配置有紧有松、张弛有序。以此来激活审计资源,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努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4. 明确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高校审计中的分工和职责, 提高审计效率。

政府审计对高校审计的重点应放在宏观教育资源的配置管理和控制使用上, 监督其是否很好地遵循了国家和行业有关的财经法规, 是否在总体上符合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CPA审计的重点应放在对高校财务信息、经济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公允性评价上, 促使教育经费的高效利用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切实维护好、保障好高校经济秩序的有序运行。高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固定资产设备投资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基于这样的职责框架, 高校的财务收支审计应由政府审计来完成, 通过对整个财务状况的审计分析, 既利于在宏观上了解和披露高校的财务信息, 也能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上, 调控和配置好有限的教育资源。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的专业性很强, 可以将其外包给CPA审计来完成, 毕竟CPA审计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且可以其自身的执业资格作为审计品质的保证。这些业务交由外部审计来完成, 既缓解了高校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又节省了审计成本。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设备投资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工作, 可以交给内部审计机构来完成。总之, 审计分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作, 有分有合、统筹兼顾。

5. 加强各审计主体的沟通与交流, 促进审计信息公开透明。

由于高校扩招后校内的经济活动更趋复杂频繁, 单靠一种审计无法全面有效地对各类经济事项进行监管。因此, 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使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结合与衔接, 可以扩大审计覆盖面, 减少重复审计, 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外部审计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 可以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 减少外勤工作量, 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同时, 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政府审计和CPA审计的工作成果, 对外部审计提出的问题进行重点监控与整改, 达到改进自身工作、提高管理效能的目的。最后, 还要建立审计信息公告制度, 把定时、定点通报审计动态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不仅要在政府内部、高校领导决策层, 更要通过报纸、网络等载体向社会、纳税人、广大教职工等通报高校教育资源的使用和分配情况, 以此来披露高校经济管理工作, 检阅审计信息的质量, 营造和谐的审计氛围。

参考文献

[1].庄恒, 王琦.论审计关系的重构.财会月刊 (会计) , 2006;10

[2].钱路平, 张维, 陈澎.现代审计文化的构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4

我国会计审计的外部环境分析 篇7

关键词:审计,外部环境

21世纪, 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等新经济环境导致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更加复杂, 一些企业管理层出于筹资和业绩考虑, 仍存在舞弊动机, 再加上动态的竞争经营环境, 使得我国面临着全新的审计环境。为此, 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克服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从而适应社会对会计审计工作的需要。

一、我国会计审计所面临的主要外部环境状况

1. 急剧变化的新经济环境

所谓的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建立在高新技术和网络技术之上的经济, 新经济是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物质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新经济是一种具有知识化、智能化、信息化、全球化、虚拟网络化和创新型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网络技术的综合运用, 冲击了传统会计的假设与原则, 创新了会计工作程序与方法;高科技产品种类越多, 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对高风险企业的会计审计也就必然增加会计审计职业风险。

新经济要求全球采用通用的国际规则和惯例。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实力水平不均衡, 另外, 我国的企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例如, 未使用网络技术的企业, 规模太小, 内部控制不健全的企业, 劳动密集型企业等等, 即使是同一个事务所面对不同的客户, 也难以完全采用同样的会计审计模式。例如: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健全, 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审计过程中往往忽略控制风险的评估或者仅凭主观因素对被会计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 以前是这样, 现在虽然新的会计审计准则生效, 会计审计人员虽然意识到控制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但是评估方法实质上并未改变。

2. 不确定的政治政策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时代, 跨国公司数量的日益增加, 国内、外联系的日益紧密, 国外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存亡也息息相关。因此, 在要求了解被审计单位政治环境的情况下, 我国审计的政治环境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国内政治政策环境, 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宽、更远些。

第一、国内不确定的政策环境

在国内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已经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 管理的重点也由原来过多地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转变为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尽管如此,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国内的政策需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相应调整。因此, 国内的政治环境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新会计审计准则提出了解被会计审计单位的环境的要求, 政治环境是其中一部分。国内不确定的政治环境构成了企业战略经营风险的重要来源。但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往往让会计审计人员难以捉摸, 难以把握, 忽视一些对企业影响比较大的重要因素。倘若未能掌握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 会计审计师发表的会计审计意见就会潜在较高的政治风险。

第二、国外不确定的政治环境

与国内相比, 降低国外政治环境的不确定带来的政治风险的难度更大。因为要了解国外的政治环境不但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具备国际化素质, 而且要建设了解国外信息渠道。因此, 审计机构需要建设更快捷的获取国外信息的渠道, 需要各界媒体的支持;审计人员需要培养自身的国际化业务素质, 但这些都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以满足我国审计工作的要求。

3. 法律环境的后置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加快与深入, 有些重要的法律、行政法规未及时出台, 还有一部分己出台的法律尚未完善, 或随着形势的发展函待修订。法律环境的不健全给会计审计监督职能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 就是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 审计机构在造假时虽然可能面临强大的诉讼压力, 但实际却面临较低的法律风险。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放弃职业谨慎态度甚至参与造假, 而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或只需承担很小的责任。再加上利益的驱使, 会计审计师就会认为既然会计审计成本远远低与会计审计收益, 会计审计失败也是可承受的, 没有必要提高会计审计效果和会计审计效率。

4. 科技文化环境的相对落后

会计审计文化环境是指一定时期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以及会计审计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如果整个社会的教育普及层次较低, 人们就必然缺乏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参与意识, 因而难以充分地理解会计审计监督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这样就势必会影响会计审计业务实施的范围、方式和内容。若被会计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不具备会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 就不能很好地利用会计审计信息, 从而影响到会计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另外, 现代会计审计的任务与范围要求会计审计队伍不仅应具备会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 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工程、法律和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只有拥有综合的业务知识结构, 会计审计小组人员才能较为圆满地完成会计审计任务。

二、解决外部环境障碍的对应建议

要解决我国会计审计中的问题, 我们就要适应会计审计的外部环境,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它。

第一、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我们应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分别采取与其相适应的会计审计技术, 不可冒进、不要急于求成。

笔者认为, 在我国推行我国会计审计的过程中, 可以考虑制定两个计划:一方面是短期计划——选择部分地区作为试点。从会计审计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来看, 经济发展要求会计审计职业同步发展, 会计审计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达的地区, 势必对会计审计业务需求旺盛,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随之增加, 职业风险加大, 客观上有开展风险导向会计审计的经济基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事务所, 人才素质较高, 制度健全, 经济实力雄厚, 适应我国会计审计的需求。因此, 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各方面基本能够满足我国会计审计的要求, 可以作为试点先带头实施并初步积累一些经验, 然后带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规模较大, 实力较强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试点先推行, 带动规模较小, 实力较差的会计师事务所, 最后实现我国会计审计在我国普遍实施;另一方面就是长期计划。我们要从长计议, 引入先进技术, 加速我国的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建设, 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事务所规模太小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统一。

第二、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政治风险。我们可以成立有关国内和国外各国政策性质的网站并向会计审计人员宣传。会计审计人员不但要关注国内, 也要关注国外时事, 对政策的变化要敏感, 积极培养自身对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企业造成的政治风险的职业判断能力。另外, 媒体根据当今局势的需要报道国外的政策变化的情况。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人才, 即外语, 会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 相关行业的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等等都要过关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解决法律环境不健全给我国会计审计带来的问题。目前, 鉴于我国会计审计的性质, 在大量的法律法规函待出台与完善的特殊社会环境下, 我们应该先暂时克服当今法律不健全的弊端, 让现代风险导向会计审计能够在我国顺利实施。笔者认为,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审计可以借鉴李金华会计审计长的观点, 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 考虑一下如股东、债权人、银行等预期使用者的要求, 也就是说, 依法和依据预期使用者的要求会计审计, 暂时缓解法律不健全的问题。预期使用者是小范围的“人民群众”,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体现, 会与依法相重合, 不会动摇依法会计审计的法定性。因此, 在我国推行我国会计审计的初期, 我们可以采取依法和依据“预期使用者”的要求会计审计,

从长期考虑, 我们还应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将预期使用者的要求不断上升到法律层面, 明确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法律责任。倘若长期内割裂注册会计师的会计审计责任和法律风险, 弱化执业法律约束, 自律执业就可能没有必要了, 注册会计师会计审计将不能再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因此, 我们应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 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

第四、我国会计师行业应尽快开发和使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网络, 促进行业信息管理向制度化、规模化、网络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一方面, 可利用网络向社会提供行业信息及咨询服务, 帮助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业务, 增强影响力, 打破地域封闭, 为迎接全国乃至全球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挑战;另一方面, 利用远程网络技术可开展后续教育, 既节约资金又可扩大覆盖面, 提高时效性。

总之, 我国应从注册会计师担负的社会责任出发, 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出发, 从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必要性出发, 明确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 特别是经济责任的承担, 使行业在法制的范围内良性竞争。只有当风险、收益、责任相对应, 其承担的社会法律责任与其社会地位相符时, 才能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及对财务软件的要求吴辉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02

[2]、网络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及其控制赵立洋现代会计2007/06

[3]、新经济环境下的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卫政商业经济2007/11

[4]、审计法律环境与审计判断赵晓静辽宁经济2005/11

论国家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督 篇8

(一) 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审计质量与审计的过程相关, 是动态的、系统的。因此, 与一般产品质量相比, 审计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或过程, 对其质量加以评价有一定难度。1981年, 美国学者De Angelo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公司舞弊的联合概率, 即审计质量被区分为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联合概率 (Watts和Zimmerman, 1981) 。笔者认为, 审计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广义的审计质量则是指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及对审计需求的满足程度。两者的差异在于, 狭义的审计质量就事论事, 孤立地看待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之间的关系。即使审计质量高, 其结果也可能使得审计需求方不满意。广义的审计质量是把狭义审计质量与外在需求紧密联系, 同时顾及对审计需求的满足程度。这种吻合程度及满足程度越高, 审计质量就越高。

从审计质量的基本含义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系统性是审计质量的一个内在特征, 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 我们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与研究审计质量的控制问题。尤其是要认识与研究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与审计活动系统性的相互联系。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 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 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 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 起着特定的作用。

(二) 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的特征分析

De Angelo (1981) 将审计质量的内涵特征归纳为两个方面:“发现”和“报告”会计报表错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审计师是否能够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弊 (审计质量的技术性特征) ; (2) 审计师是否能够报告已发现的会计报表错弊 (审计质量的独立性特征) 。由此, 审计质量可以表述为:当会计报表存在错弊时, 审计师发现并报告会计报表错弊的联合概率。该概率越大, 审计质量越高, 反之则越低。审计质量的两个内涵特征不是相互独立的, 审计师独立性程度的高低可以影响其发现报表错弊的概率, 而专业能力的强弱也可以影响其独立性程度。

1. 我国政府审计的行政属性。

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 审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法律赋予审计机关一些行政权限, 这使得政府审计在性质、目的、手段等方面与社会审计具有重大差异。政府审计根据行政服从原则建立行政隶属关系, 带有强制性, 审计机关在审计中享有许多行政权, 可以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 甚至可以给予处罚。而社会审计组织与委托人之间是按平等协商原则建立起来的有偿服务关系, 双方地位平等, 任何一方都不能享有超越他方的特权, 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

我国政府审计的行政属性集中体现在审计处理权上, 这是一项纠正措施, 具有矫正性和补偿性, 目的是及时纠正违反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国家利益。

2. 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

我国政府审计所具有的行政属性, 使得政府审计质量的内涵不仅包括“发现”和“报告”违规违法问题, 而且还应包括“纠正”违规违法问题 (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 。也就是说, 我国政府审计的审计质量除了技术性特征和独立性特征外, 还应包括行政性特征。

政府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包括: (1) 对发现的违规违法问题进行准确的定性并做出正确的处理; (2) 监督存在问题的单位解决问题。由此, 政府审计质量可以表述为:当存在违规违法行为时, 审计人员发现、报告违规违法行为, 并予以纠正的联合概率。政府审计失败, 不仅包括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未严格遵守审计准则而导致本应发现的问题未被发现、已经发现的问题未予报告的情况, 而且包括对发现的问题未能找准适用的法律法规而导致问题定性或处理失当而引起行政复议、对违规违法问题处理后被审计单位不予纠正而导致违规违法问题屡禁不止的情况。政府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与技术性特征和独立性特征也不是相互独立的, 独立性程度的高低可以影响政府审计对问题的处理力度, 审计人员理解和执行政策法规的水平也会影响问题处理的合理性。

二、构建国家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督机制

1.对国家审计质量实施外部监督的必要性。监督是国家审计最重要的职能, 而国家审计人员本身也应受到监督, 否则社会公众很难相信国家审计的质量能够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对国家审计机关监督的根本目的是维持并提高国家审计的质量, 应有别于对一般政府部门的监督。因此, “谁来审计国家审计人员”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国家审计质量的评价与监督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正式的、行之有效的国家审计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在这一体系中, 国家审计机关必须定期接受针对其审计质量的来自外部的评价与监督。

2.美国国家审计质量控制的经验。为了取信于国会和社会公众, 美国审计总署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科学、合理、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这一质量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定期接受国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对于其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与考核;二是接受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其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三是建立包括领导、人力资本、业务执行、监督、政策评价等要素在内的质量保证框架 (Walker, 2006) ;四是邀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友好国家最高国家审计机关组成的工作小组分别对其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的质量进行同业互查等。

在上述质量控制措施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同业互查制度。同业互查制度是美国审计总署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那里借鉴过来的。同业互查的本义是同行评价, 对于审计专业人士而言, 同业互查是由注册会计师对某个会计师事务所遵循其质量控制制度的情况进行评价, 其目的是确定并报告被检查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按照质量控制的五项要素制定充分的政策和完善其程序, 并在工作中遵照执行。一般人认为它仅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一项关键性自律措施。在美国, 同业互查并不局限于注册会计师行业, 作为一种评价方法,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联邦资金分配、科研项目评估、监管政策研究甚至法庭审判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同业互查的定义与作用来看, 它是对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的较好形式。这是因为, 同业互查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国家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监督中的专业胜任能力与独立性问题。能够对国家审计机关实施同业互查的主体包括其他国家或异地相同级别的审计机关、具有足够实力和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专业胜任能力来看, 由于这些主体所从事的本来就是与国家审计机关相同或相近的工作, 它们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其审计质量的高低, 比较容易发现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中的问题, 并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从独立性来看, 由于负责同业互查的主体与国家审计机关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也不存在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所以, 检查者与被检查者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其独立性能够得到保证。同业互查制度如今已成为美国审计总署质量控制制度的关键部分。

3.国家审计质量外部监督的内容与重点。为国家审计人员制定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包括审计准则在内的业务规范, 并采取措施保证这些规范和准则的执行, 是维持并提高国家审计质量的根本措施。为了保证国家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 国家审计机关需要建立类似会计师事务所那样的质量控制制度, 具体包括人员的招聘、考核与晋升、审计业务的组织与管理、审计工作的记录与监督、审计结果的复核与评价等。因此, 对国家审计人员的监督和国家审计质量的评价与监督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审计人员对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准则的遵守情况;二是国家审计机关质量控制制度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国家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遵守了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准则的要求, 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直接观察的, 只能求助于事后的调查。

因此, 在国家审计质量的评价与监督方面, 我们应从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 也就是说应该重视评价国家审计机关质量控制制度的设计与运行。设计合理、运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将为审计人员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准则提供必要的激励与约束, 使其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去遵循职业规范的要求, 从而为国家审计质量提供基本的保证。重视对审计机关质量控制制度的评审, 并辅之以对审计结果的事后调查, 将有可能使我们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对国家审计质量作出相对而言更为准确的评价, 而这正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国家审计质量评价与监督方面的现行做法。例如, 美国审计总署就格外重视外部的同业互查在国家审计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而这种同业互查的重点就是审计机关质量控制制度的设计及执行情况。

4.国家审计质量外部监督的主体选择。相对于民间审计而言, 国家审计的质量可能更值得担忧, 因为, 公共资金、项目和政府部门的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独家提供的, 这种审计服务没有市场竞争来考验其质量的高低。国家审计机关也不像民间审计组织那样, 面临来自多个政府机构的监管以及行业协会的自律。因此, 国家审计机关在事实上处于无人“审计”的境况,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格外关注国家审计质量及其监督问题的原因。如果我们要选择一个或若干个机构来监督、检查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 那么这些机构作为“再审计者”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 独立于接受检查的国家审计机关, 以保证其意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 必须具备审计及政府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以保证监督机构能够识别、判断国家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症结。笔者认为, 在考虑国家审计质量的监督主体时, 美国审计总署的同业互查制度值得借鉴。随着我国民间审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审计领域国际交流的加强, 在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中引入同业互查制度将同时具备必要性与可行性。

摘要:监督是国家审计最重要的职能, 而国家审计人员也应该受到监督, 以保证国家审计的质量。为此, 我们必须建立国家审计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 尤其是要重视来自国家审计机关外部的评价与监督。负责对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外部评价与监督的机构必须同时具备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 应以国家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为重点, 同时辅之以对审计结果的事后调查。

关键词:国家审计,质量监督,同业互查

参考文献

[1].孙宝厚.关于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审计研究, 2008;2

[2].木乔.审计问责不能留死角.人民日报, 2006-07-31

论公司外部治理与独立审计 篇9

1.1 独立审计的损害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 独立审计的损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被审计单位的阻力。审计单位为了自己的局部利益, 会干扰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利益诱惑。利益诱惑手段往往会使审计师放弃客观公正的审计立场。

第三、社会关系的压力。当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存在某种亲密关系时, 很可能会损害审计的独立性。

第四、自我复核。某些审计师兼容多项服务, 进行自我复核。

第五、法律审计资源的短缺。法律进行监管的限制, 往往会在法律上留下许多监督的真空地带, 使审计师有违规的倾向。

1.2 独立审计违背的极端状态——审计合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审计合谋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人串通, 采用不正当手段向审计委托人寻租以谋取利益的现象。其原因如下:

1.2.1 法律监管不健全

第一、对公司管理层的违规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法律对管理层的处罚力度偏轻, 与通过违规获取的暴利相比, 管理层倾向于选择较小的法律风险获得较大的收益。

第二、处罚的时间相对滞后。由于处罚时间的滞后, 使得调查对象在此期间内有了很大的活动空间, 使法律的震慑力大打折扣。

第三、诉讼成本高, 民事责任条款欠缺。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对经济违法方面民事责任的规制还不是很全面。而且由于诉讼成本过高, 很多对审计师的民事责任追究不强。

第四、对中介追究不力, 执法不严。

1.2.2 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和经理人市场的缺失

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和缺乏一套完整的职业经理人评估机制, 通过市场选择经营者的可能性较小。

1.2.3 “政府监管”下的审计合谋

我国的审计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中央政府一方面要求加强监管力度, 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 又要求地方政府出业绩。而地方政府的业绩往往出在企业身上以此来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那么有些地方政府就会非但不对其进行监管, 反而纵容公司的造假行为。

1.2.4 内部控制现象严重

独立于股东或投资者 (外部人) 的经理人员掌握了企业实际控制权, 使得审计委托关系严重失衡, 审计难以保证应有的独立性, 为审计合谋提供了空间。

2 独立审计问题的治理对策——基于公司外部治理角度

2.1 与公司外部治理有关的对策

第一、加强市场监管。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与否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能够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被侵害和滥用。具体到属于公司外部治理结构, 就是资产所有者或其代表如何选择、监控、激励管理当局和审计师, 使管理当局保持诚实, 审计师进行独立执业, 避免二者的合谋行为。为此, 必须做到:

(1) 形成和完善经理人市场机制。

形成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保证公司治理规范的人才基础, 对现有公司管理人形成人才竞争压力。

(2) 规范审计师的聘任、收费标准及服务范围。

审计师的聘任应该由资产所有者或者其代表来进行;对与审计师的服务范围, 应从法律上加以明确规定。因此, 可以建立由国家主导在企业外部培育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有效运作机制。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保护委托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则尤为迫切。

(3) 实行注册会计师声誉与个人财富相挂钩机制。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劣质审计师会逐渐把优质审计师驱逐出审计市场。为了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这种现象, 实行注册会计师声誉与个人财富相挂钩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 应该让注册会计师认识到审计合谋行为会通过会计师声誉的降低而使其利益受损, 即使是一次审计合谋行为, 都会导致其声誉的急剧下降。而且在其恢复执业资格的时候, 其名誉也是很难以挽回的。在会计职业界, 应该加大信息的流通性, 以市场和社会的监督来保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就个人财富而言, 可以采用注册会计师私人财富作为信用抵押的方式。在审计合谋行为中的审计师方, 作为事后连带责任的当事人, 抵押的私人财富可以实现对利益受损方的最大限度的有效赔偿。而同时, 审计委托方与社会公众会更加可能地选择并且信任已将私人财富作抵押的审计方。另一方面, 一旦将个人的私人财产作为抵押, 审计师的个人财产所有权就会处于一种不明确的状态之中, 这种丧失财产的威胁感会驱使审计师拒绝与管理当局的审计合谋行为, 恪尽职守履行契约义务, 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长期收益。

第二、规范审计环境建设。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标准包括:对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法律制约。从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负责人向证监会提交的公司定期报告中的内容和真实准确性提供保证, 确保报告不存在有关事实的虚假情况、遗漏或误导。如果提供虚假报告, 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制度上而不是在道德约束上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政府部门应对不按规定如实披露会计信息的公司以及违规的注册会计师事物所应予以严惩, 做到依法管理。

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政府监管机构对审计师能否保持独立性有重大影响。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投资者的决心, 政府监管机构必须对不能保持独立性的审计师和负有相应责任的事务处进行惩处。由于所处的特殊地位, 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公司治理机制普遍效率不高的情况下, 政府监管机构对违规审计师和事务所的查处力度, 对审计工作能否保持独立性和避免审计合谋有直接的影响。

2.2 其它相关措施

2.2.1 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

审计合谋除了有主观因素利益驱动之外, 职业判断的水平也是导致合谋的原因之一。经济的发展特性, 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审计实际业务的发展相对滞后。对于没有准则可循的审计业务,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而这种能力的发挥是建立在独立审计执业人员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识别能力的基础上的。这样, 才能快速的侦察出被审计单位的不当的财务行为。要使注册会计师具有迅速地执业反映能力, 可以要求他们经常参加定期培训, 进行知识更新, 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

2.2.2 行业自律

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 改变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使其承担无限责任, 维护其独立性,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

在现实工作中,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反映出的问题会集中在公司财务中, 公司财务的真实性是衡量公司治理效果的必要条件。要禁止上市公司独立审计师同时向该上市公司提供包括保管财务数据、设计和执行财务信息制度、资产评估或估价服务、核数服务、内部审计、商业或人事管理咨询、经纪或投资银行业务、与审计无关的法律或其他专业服务等非审计的服务业务, 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另外扩大外部审计者的连带责任规则增加注册会计师的违约成本, 以防双方串谋欺骗投资者也会有助于对其监管。

上一篇:井下接地保护技术下一篇:人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