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审计人员

2024-05-31

外部审计人员(共12篇)

外部审计人员 篇1

所谓内部审计, 是指内部审计是企业的自我监督。其主要内容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 通过对本单位经济业务信息的审查, 从而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 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 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 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 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

外部审计包括政府审计和民间职业审计两个部分。政府审计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 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 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而民间职业审计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师所组成的社会会计、社会审计组织, 即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 接受当事人的委托, 对有关经济组织的有关经济事项所进行的审计查证业务。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作为我国国家审计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共同点和矛盾点互相交织。

1. 相同点而言:

两者审计的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维护财经秩序和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审计的对象相同, 都是针对审计单位的的经济活动开展工作;审计内容相同:都要对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评价;审计方法相同:都要对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通过审查、监盘、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证;审计标准相同: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法律依据相同, 都根据国家制定的财经法规对监督对象进行经济监督;。

2. 不同之处有:

审计性质不同:内部审计属于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履行的内部审计监督, 只对本单位负责;外部审计则是由独立的外部机构以第三者身份提供的签证活动, 对国家权力部门或社会公众负责。服务对象上不同: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单位负责人;外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国家权力机关或各相关利益方。在审计报告的作用不同:内部审计报告只能作为本单位进行经营管理的参考, 对外不起鉴证作用, 不能向外界公开;国家审计除涉及商业秘密或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外, 审计结果要对外公示;社会审计报告则要向外界公开, 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 具有社会鉴证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各具特色, 既不能相互替代, 也不能相互排斥,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因此应该而且可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

正是因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有着许多方面的共同之处使得二者的协调成为可能。同时, 为了确保充分的审计范围, 减少重复审计, 提高审计效率, 共享审计成果, 降低审计成本,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的等诸多有利影响的实现,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进行充分的协调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两者的协调合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 外部审计根据内部审计决定自身审计程度。

因为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对于编制财务报表和设计审计程序基础的会计系统和控制环境都赋予了极大关注。那么, 当外部审计认为内部审计的工作已经基本符合己方要求无重大纰漏时, 外部审计可以据此决定自身审计程序的审计强度和审计范围, 以减少重复工作。

2. 内部审计可利用外部审计结果开展自身工作。

外部审计相较于内部审计而言, 更具独立性, 审计结果更为客观, 视野也会不同, 内部审计可以根据外部审计的结果, 对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和不足进行更改和扬弃, 从而使内部审计更具质量, 更能为公司决策贡献一份力量。

3. 揭示舞弊防止腐败。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有责任阻止和发现舞弊。这方面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有具实力, 内部审计可以对阻止和发现舞弊的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 将舞弊风险作为常规风险进行考虑, 参与任何特定的舞弊的调查。外部审计则更为关注舞弊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误报的风险, 所以内外审计可以共同打击企业舞弊腐败, 为经营者和投资者提供一个重要反腐依据。

4.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可能对报告的业绩评估发表意见。

而内部审计相较于外部审计会更多关注报告业绩, 并将其作为日常审计工作的组成部分。那么外部审计在被邀请对业绩评估结果发表意见时, 可以依赖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标准和审计意见, 从而减少重复、无效、无意义的工作。

5. 当审计单位组织结构较为分散时,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合作面则更显重要。

如果被审计单位地理位置上很分散, 有一定数量的地方或地区的分支机构, 那么, 在计划对这些分支机构进行就地检查时, 内、外部审计有一个合作的空间。

经过沟通, 进行就地审计的一方将另一方在该地点所要做的审计工作结合到他们的审计方案里或双方共同组成一个小组对该地点进行联合检查会改善提供审计

服务的经济性, 提高审计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被审计单位的打扰。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以上几个方面, 存在合作会, 但双方能否有效合作于双方的态度、沟通以及各自专业准则, 在此基础上, 内、外部审计才能真正建立有效的合作, 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提供更好的审计服务。

总而言之, 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双方的共同之处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 只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同效用, 才能做到优势互补, 更好的提高审计质量, 为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审计按照主体、职责、对象的不同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又由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两部分组成。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共同构成我国的审计体系, 而两者之间又因为其具体责任交织错结, 存在着的不同程度的合作与分歧。分析看待两者间的关系, 使双方协调发展, 对于提高我国审计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关系

外部审计人员 篇2

一般说来,外部审计在权威性和独立性方面具有优势,而内部审计在审计深度和力度方面有其特长,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更多的是合作,其关系可以用“外审撒网,内审捕鱼”来概括。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差异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差异包括审计性质、业务独立性、审计方式、工作范围、服务对象、审计报告的作用、审计权限、监督方式以及审计依据等方面,下面选择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介绍。

1、在审计独立性方面存在差异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通常叫做“内部审计部”,也有的叫做“内部控制部”,绝大部分都是企业组织机构的一部分,通常直接向企业管理层报告工作;上市公司或投资公司收购的企业则向监事会以及董事会下属的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但无论是向管理层还是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内部审计机构都是向股东拥有的企业内部组织报告工作,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在独立性方面无法作到真正的独立。

外部审计师则属于社会审计,其组织、资金来源都不受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因此,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而言就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一般是经过政府部门审批的公共会计师和审计师事务所。

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内外审计在看待和处理企业某些问题方面的不同。

案例一:对待内部审计部门的归属问题

某公司管理层受传统思想影响,一直将内部审计部安排在企业管理层的一个中层职能部门中,内部审计工作直接向公司总经理汇报。长期以来该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虽然没有什么太大成绩,但公司也没有发生什么特别重大的意外损失事件,管理层包括董事会也认可这种结构。但是,该公司的外部审计师在考察了内部审计机构后,每年的审计报告都要质疑其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问题,在管理建议书中多次建议公司董事会将内部审计机构从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转为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

但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一直没有认可这个建议,因为该公司的审计委员会除了参加董事会外,通常情况下并无活动,而且委员会的成员(一些外聘的独立董事)平时更不过问公司的具体业务,将该公司的内部审计部直接置于该委员会的领导之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于这类非上市公司而言,公司股东一般还是认可将内部审计部置于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后来,该公司计划上市募股,董事会只能接受外部审计师提出的将内部审计部转为直接向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但同时也间接向总经理通报审计工作。

2、工作范围有所不同

在工作范围上,内部审计包括了企业运营管理的许多方面,特别是以内控部为标志的企业,其内部审计的范围更是涵盖了所有的管理流程,包括内控体系的审计、管理风险预防和公司治理等。而外部审计则基本集中在检查财务管理流程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方面。

案例二:发现质量退货问题

某公司在年末处理一批年内陆续从客户处退回的三包退货,这些货物分散存放在公司外地客户处的中转库里。虽然退货已经过公司质检处的检验,但由于考虑到年终绩效考核问题,公司管理层没人对该批退货是否应该核销当年销售收入作出处理决定。公司的外部审计师在审核公司报表并对销售收入进行符合性测试时,没有条件对该公司众多的外部中转库存货情况进行全面盘点,因此无法及时发现该公司的这批质量退货。最后还是公司的内部审计师在检查质量部工作报告时发现了线索,并最后追踪到了这批外库质量退货,及时向该公司管理层提出了核销销售收入和调整存货的意见。本案说明,内部审计由于工作范围广,时间长,所以有机会发现更多的管理问题。

3、对具体业务的审计深度不同

外部审计师通常需要同时关注所有市场上的单位,受其本身条件限制,如具体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审计时间、对企业业务状况的连接,特别是对企业文化背景的感悟等等,决定了其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业务在现实情况下无法进行非常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相反,作为内部审计师则可以根据需要对高风险业务进行非常深入的调查研究,有些问题在表面上看可能并不属于高风险项目,但由于直接影响到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也需要内部审计的深入调研。

案例三:固定资产“拆拼”活动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某公司下属企业因为现金短缺,在内发生了几台设备损坏无钱购买维修备件的问题,设备部为保证生产运行,决定将另外暂停使用的几台同型号设备上的好部件拆下来供维修用,这在企业内部通常叫做“拆拼”。按规定,这需要对被拆件设备进行重新估价,做减值准备或者直接办理报废手续。但该公司管理层同样由于考虑到年终绩效考核问题,没有对这些被拆件设备进行报废和减值处理,继续以封存设备名义放在固定资产科目内,由于外部审计师受业务能力和审计时间等条件限制,无法及时发现该项“拆拼”事务。此后,该公司的内部审计师在检查设备管理部门业务过程中,特别是在听取企业介绍节约现金的介绍中发现了线索并据此查明了事情的全部经过,根据公司管理政策规定,鉴于该设备已无修复价值,内部审计师要求企业管理层对该设备作了报废处理并调整了财务报告。

4、审计权限不同

对于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的企业来说,内部审计通常会被赋予对潜在风险预防提出管理纠正的权利,有些甚至可以直接向高层提出免除下属业务单位主管负责人的建议。外部审计师虽然在其审计报告中也可以对潜在的管理风险提出预防建议,但一般不涉及处理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

案例四:内部审计对管理层的奖惩建议权

某公司的一家下属企业,自开业后多年来始终处于亏损状态。虽然该公司的设备一流,而且有跨国公司的大投入做后盾,产品的市场需求极大。但公司总经理盲目自信,随意滥用董事会赋予的投资权利,超预算购买大批进口设备。加上内部管理混乱,费用开支巨大,管理层之间信息沟通不佳,所以产品质量和数量长期不能满足客户需要,导致该公司长期不能达到董事会确定的目标。公司内部不断有员工揭发总经理利用采购设备的机会接受外国供应商的好处,包括带领全家出国旅游、收受好处等问题。最后,公司首席执行官指示内控部联合其他投资、财务等部门组成联合审计组对该公司总经理进行特别审计。

经过一周的特别审计后,根据具体的审计证据和总经理目前的经营方针以及发展计划,审计组决定在审计报告中向董事会提出了包括撤换总经理在内的一系列建议。而过去外部审计师虽然也多次对该公司进行审计,也有许多管理建议,但都没有涉及该公司总经理的去留问题。

此外,该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通常还派人参加企业的和季度的绩效考核工作。内部审计师在评价下属企业管理层的绩效中有奖惩建议的权力。

5、服务深度不同

由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存在资源使用、工作方法、业务重点等方面的客观差异,导致内外审计在对企业服务深度方面的不同。

案例五:内部审计在合资谈判中的服务功能

某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投资公司(简称“甲方”)管理层计划和另外一家生产零部件的私人公司(简称“乙方”)利用双方资源优势联合组建合资企业,共同向市场的特定客户推出一款新的产品。在谈判初期进展非常顺利,双方代表就产品、市场、投资、合作方式等重大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当谈判进入到具体合资企业的管理人员组成问题时,双方发生了意见分歧。按照惯例,当合资双方股权比例达到7:3或6:4以上时,一般由一方推荐董事长、财务总监人选,组成监督方;另一方则派遣总经理组成经营管理层。这类组合虽然表面上看来比较公平,也有成功案例,但在实际运营后通常容易因各方利益冲突或经营观念的不同导致管理层分裂,轻则影响企业正常运营,重则破坏实现合资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合资双方终止合作。

为了预防出现这种情况,甲方基于长期从事合资企业运营管理的实践经验,基于对乙方管理层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了解,为避免日后经营过程中出现以上问题,在谈到合资公司人员组成时,提出了这样的意见和条件:作为控股方,甲方派人担任董事长(法定代表人),乙方派人担任付董事长,合资公司总经理、财务总监和付总经理通过市场招聘由董事会投票表决确定,总经理和财务总监等高层管理人员不得在双方企业内担任任何职务,也不得进入合资公司董事会,总经理有权向董事会提出辞退付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的要求。乙方对此坚决反对,认为这样的后果是乙方失去了对合资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坚决要求如果甲方担任董事长,乙方就必须派人担任总经理,双方谈判就此陷入僵局。

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保证双方在既不影响合资企业日后正常运营的条件下,又能有效保证双方在合资企业中的利益,这里除了合作双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外,还必须有制度上的保证。为此,甲方要求其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参加董事会会议,就此问题直接与乙方进行谈判。甲方审计人员一方面向乙方股东系统介绍了甲方的内部控制体系,特别是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另一方面双方人员就日后经营中可能发生的所有重大风险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研究,然后将有关具体控制总经理和高管们的条款,特别是双方股东的内部审计权利等加入到合同之中。最后甲方终于使乙方消除了疑虑,同意了甲方的意见。

这样做的结果是,总经理等高管们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业务活动将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中。这种工作对于内部审计是一种典型的管理顾问咨询服务。出于费用方面的考虑,特别是审计业务和咨询业务分离后,外部审计机构无法提供这类服务。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在业务上更多的是合作。以下案例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这种合作。

案例六:无票领用公司寄存库货物对资产损益表的影响

某公司为减少存货,利用自身在采购市场上的强势地位,要求供应商将其货物事先存放到该公司为供应商开辟的寄存库内,合同规定供应商应当始终保持满足公司三个月生产需求的货物存量。该公司物流部业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随时到寄存库中提货,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数量向供应商办理结算付款,在内的正常情况下,这类结算相当于占用了供应商的资金,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年底前的三个月开始,该公司为了降低当年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财务成绩,管理层默许物流部门无票领用供应商在寄存库中的货物,并拖延办理领用结算时间。由于供应商之间竞争激烈,都想扩大对该公司的销售份额,结果有供应商就口头答应了延迟结算的要求。公司在盘点年末存货时出现了盘盈情况,导致了营业外收入的增加,外部审计师对此由于受经验限制和对事情缺乏全面了解,在参加年末审计盘点该公司存货时没有发现盘盈的真正原因。此后,该公司内部审计师在全面盘点公司内部仓库和供应商寄存库时发现了这个问题,要求公司管理层对无票领用供应商的存货进行调整,消除了该项盘盈,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案例七: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延伸

某外部审计师过去在完成对某公司的审计后,通常会向该公司管理层提出系统的管理建议书。建议书包括:现状描述、发现的问题、问题的潜在风险及风险大小程度以及改进建议等。对这些问题该公司经过分析后基本认同。但由于该公司过去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所以跟踪落实的工作就交给财务部去处理,而财务部受其自身条件和日常工作能力的限制,每到面临下一个外部审计到来前就因为担忧许多重大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而焦虑。其中有几点重要建议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包括:没有制订在制品中的费用分摊政策、没有建立外部中转库盘点程序、公司的三包退货程序不完善、部分内部控制管理程序与质量管理程序发生冲突等等。这些问题单凭财务部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最后该公司董事会决定成立专职内部审计机构,负责跟踪督促外部审计师提出的管理建议。

此后,内部审计师一方面直接和外部审计师建立沟通关系,交流改进情况,另一方面,则将外部审计师提出的管理建议直接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并对各下属企业展开跟踪检查。此外,内部审计师还将下属企业落实外部审计意见的整改情况列入了企业审计评分体系之中。在内部审计师的持续跟踪敦促下,经过团队合作,外部审计师的这些管理建议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本案证明内部审计确实是外部审计的延伸。

案例八:预防舞弊案件方面的合作

某公司近年来随着有色金属价格的大幅度上扬,其下属的一个企业发生了贵金属被盗的案件。该公司内部审计师根据这一信息,结合企业的生产环境情况,预见到企业将面临严重的金属物品被盗的压力,并及时发布了预防贵重金属被盗风险的预告。根据该公司内控部制定的预防盗窃的保险安排,如果发生外来盗窃,则该盗窃损失将可从财产一切险中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如果发生内部人员内盗,则可以从该公司购买的雇员忠诚保险中获得保险赔偿。但是,从该被盗案件的现场情况分析,没有发现任何门窗被破坏的情况,当地公安部门初步认定本案应该属于内盗。

由于雇员忠诚保险必须有明确证据指出具体的舞弊雇员及其舞弊行为,所以在当地公安机关没有查出具体作案人员前,该案无法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该损失在没有得到赔偿前自然将影响到公司当年的损益,内部审计师及时将舞弊案件的情况向外部审计师进行了通报,外部审计师在评估后认为在损失金额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接受企业的处理方案。同时外部审计师根据其获得的来自其他企业在处理类似防盗措施的信息,对该公司的防盗的预防措施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内外审计师之间在预防和处理舞弊方面保持了良好的合作。案例九:其他方面的合作

某公司为了摸清企业的全部存货状况,及时解决呆滞品对未来财务成果的影响,决定在结束前对所有下属企业的存货进行全面的盘点审核。该工作原计划邀请公司的外部审计单位,一家跨国事务所执行,但该事务所在年前确实没有能力执行该项审核盘点任务,为此,该公司计划聘请当地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执行。

为保证该项审计的顺利进行,也为了当地事务所的审计盘点结果获得审计单位的认可,该公司提前和审计单位进行了全面的沟通,从制定盘点存货程序、组织计划等方面逐个进行了讨论,特别是对各下属企业外部中转仓库的存货盘点方案进行了仔细的探讨。最后该公司按照审计单位认可的存货盘点方案,利用当地事务所的支持完成了年前存货盘点。当地事务所提交的盘点审计结论获得了审计机构的认可,既节约了审计盘点费用,也提高了审计效率。内外审计机构保持了良好的合作。

以上案例从几个角度介绍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好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主要应当作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保持内外审计机构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在处理日常工作中应当随时和本企业的外部社会审计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经常就国际国内有关审计业务发展的最新进展、双方的审计范围调整、各自审计工作底稿、双方的审计结论以及双方对本企业管理程序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近来对财务数据真实性的要求不断提高、IT审计、审计质量体系建设等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外部审计人员 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外部化;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81-02

一、引言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审计体系包括国家、社会和内部审计三方面,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对企业的监督和约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审计在我国开始的较晚,许多大型企业为了保持其制度的健全和自身管理的需要,同时也面临着外界对于企业信息透明化要求的压力,因而会设置内部审计,在监督企业自身的同时也缓解了对外公布信息的压力。但针对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就要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这使得他们在考虑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往往会精简化,例如在财务部门直接指定一两个工作人员来担任审计工作,这样就会造成职责划分不明确,并导致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大大减小。

在我国的审计体系建立后,内部审计制度在对企业监督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晚,很多机构设置还不完善,因此也有着很多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审计的日益完善,很多企业实施了内部审计外部化,这不仅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减少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在某种程度上也弥补了内部审计的不足。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概述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含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ⅡA)2003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较之之前ⅡA2001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去掉了“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中的“在一个组织内部”,扩大了内部审计的审计主体,即内部审计的工作也可以聘请外部审计来做,也就是所谓的内部审计外部化。

内部审计外部化具体是指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交由外部审计工作人员来完成,例如交由会计师事务所或者专业审计人员,这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同外部审计人员共同合作来完成审计工作;二是全部交由外部审计人员来完成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外部化体现了社会分工专业化的趋势,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发展有助于企业更好的检查自身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更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

国内外学者对于内部审计外部化做出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审计管理咨询。主要是外部审计专业人员为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咨询服务,使得企业内部更好的开展审计工作;(2)全部外包。这主要是针对不设置审计机构的企业而言,在企业需要披露有关财务信息时,聘请外部审计机构人员来对该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审查和稽核;(3)部分外部。在该情况下,企业在处理一些高难度的审计业务或是面临专业性太强的业务时,企业审计人员的能力不足,需要外部审计的技术支持才能完成。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相比较内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多方面的优势:1、更客观的反映出企业的运营情况;2、确保内部审计的质量;3、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4、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分析,笔者认为前三个优势都是在提高了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情况下得以实现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后,对企业进行审计工作的人员将不再是企业内部人员,弱化了审计人员之间的“裙带”关系,使得审计结果更加可靠,保证了审计的质量。再者,企业若将内部审计外部化,就不必专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对审计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内部审计外部化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人员独立。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对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实施审计来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活动,并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经营活动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最好将审计结果报告给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公司的最高层决策机构。内部审计需要相对的独立性,这与它的隶属机构有关。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分析,内部审计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做不到完全的独立的,即使是企业单独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由于企业的文化或是信息沟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的独立性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的内部审计,在对企业其他部门或是高层的评价、监督等方面难以达到应有的客观公平效果。相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将内部审计外部化会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实现外包,其工作人员都是来自于企业外部,属于独立于企业的第三方进行的审计,既独立于企业的经营者,又独立于所有者,与企业其他的部门不存在相关的利益冲突,基于一个客观公平的角度为企业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即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员工参与了审计工作,在外部专业技术的支持和监督下,其独立性还是强于完全的内部审计。

2.环境独立。独立性是保证企业审计职能有效实现的关键条件,独立性越强,审计结果越可靠。审计环境的独立对审计来讲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的环境并没有独立于企业,在许多环节中还要各个部门的多方面配合才能进行。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员工,其工资和奖金是由公司发放的,在面对工作压力和生计问题时,审计人员可能会放松其对工作上的原则问题,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特别是对有关领导的行为经常视而不见,发现有关问题也置之不理,任其发展。还有就是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判断,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产生不利影响。总的来说,审计环境的不独立会牵制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外部化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审计人员独立与企业的审计环境,与企业员工关系并不密切,在需要相关资料时可以直接向相关部门索要,不存在是否担心得罪人的现象出现。其工作环境不受审计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并与受审企业签订了契约,所以也不用担心工资问题。在这个相对于内部审计环境更加独立的条件下,其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就更加公正,更能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

3.审计过程独立。内部审计的审计过程是在企业内部运行的,全程都由内部员工参与,其客观性和权威性都受到影响,难以发现实质性的问题。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标准,是否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自身企业的审计体系是检查不出来的。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财务部和审计部根本没分开的情况下,很可能造成企业舞弊的情况出现,而此时,内部审计过程的不独立将会是监督企业问题的一大桎梏。

内部审计外部化将审计过程独立出来,独立与整个企业这个运营系统,运用专业审计人员的技术判断和审查,在审计过程中提高了独立性,很好的发挥了审计应有的监督职能。

四、结语

内部审计外部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企业能够提供更好的监督和服务,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管理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内部审计外部化相比与内部审计有多方面的优势,其自身也有弊端。例如外部审计人员无法全面了解被审企业的状况,或是有可能造成信息达的泄露等问题,所以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时也要关注其弊端,并在此过程中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管理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方式,充分发挥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更好的为企业提供监督服务。

参考文献:

[1]朱静芬,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弊[J].中国内部审计,2009(9):46-47.

[2]彭圆,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弊分析及对策[J].经管空间,2011(1):57-58.

[3]李伟霞,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弊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220-221.

[4]王忠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探讨[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5(3):55-56.

[5]王婷,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外部化实施[J].沈阳干部学刊,2015,17(3):33-34.

作者简介: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与趋同 篇4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虽然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相互独立, 服务于不同的审计对象, 具体的审计目标也各有不同, 但是二者在审计的范围、审计原则和程序、审计证据的判断、审计的基本职能却等方面存在相似性。内部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并确保内部受托经济责任是否全面有效地履行, 外部审计的目标则是对外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做出评价和鉴证, 但二者都以受托经济责任为最终目标, 这也二者协作与趋同的根本原因。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似性为二者的协作提供了可能。二者可以互相借鉴, 共享审计成果, 少重复审计, 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改善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成本。甚至可以通过“联合审计”产生“联合治理”的效应, 完善内部控制, 提高信息透明度, 规范公司治理, 最终改善公司治理质量。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产生的联合效应驱动着内部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学者们为二者更好的协作而努力, 二者趋同趋势日渐显著。总之,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似性为二者的协作提供了可能, 协作带来的联合效应又促进了二者进一步的协作与趋同。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与趋同的表现与现状

1. 外部审计内部化

外部审计内部化是可行且必要的, 正如胡玉斌 (2010) 所指出的,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致性, 二者的协作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王守海和杨亚军 (2009) 以2006—2007年我国境内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也发现客观性强、专业胜任能力高、能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帮助的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有助于减少审计费用。但是, 并非内部审计的所有工作都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关, 都可以被注册会计师利用。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一些因素, 来了解与评估内部审计工作, 决定是否利用和多大程度上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傅黎英 (2008)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注册会计师是否依赖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的规范程度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中的地位, 而与外部审计方面的主观条件无多大关系。然而实际工作中,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层次不齐, 其工作成果和人力资源往往得不到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和人力资源的程度较低。

2. 内部审计外部化

与外部审计内部化情况相反的是, 注册会计师拥有较高的独立性和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 其工作成果和人力资源常常被内部审计利用, 内部审计外包是内部审计外部化最典型的表现。内部审计外包可以概括为四种形式: (1) 部分外包。 (2) 审计管理咨询。 (3) 完全外包。 (4) 内外成员结合审计, 也可称合作内审。赵娜 (2006) 从审计效益、人员优势等多个角度分析出中国的公司应该选择部分外包的形式。但也有学者观点不同, 认为不是每个公司都需要内部审计外包, 即使需要也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自己公司的外包形式。比如, 黄溶冰 (2012) 运用组织柔性理论和案例研究的方法, 阐释了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柔性能力, 体现了组织结构与公司环境匹配的适应性, 认为不同公司应采取权变的方法选择外包策略。此外, 刘绮敏 (2010) 发现公司在将内部审计外包时, 也相应地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公司机密泄露的风险。胡涛和马春英 (2012) 则从法律的视角出发, 发现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在我国尚属于新型的审计业务,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选择。

3. 联合治理

袁升凯和林新强 (2011) 认为无论民间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在公司治理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者都为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信息反馈系统。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范围上相互协调、审计方法、程序相互沟通, 审计过程中相互合作, 便可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费用, 形成“联合审计”。傅黎英 (2007) 通过实证分析, 证明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通过“联合审计”能共同确保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 加强公司全面风险管理, 双重保证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促进公司治理规范发展, 提高公司治理质量, 产生“联合治理”效应。“联合治理”效应的产生前提是二者的有效合作, 正如孙新婷和孙青霞 (2011) 所说,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 作为公司治理两大基石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但两者不能孤立地各自发挥作用, 更多地是需要相互协作和共同发挥作用。沈维成 (2011) 也认为审计委员会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都存在缺陷, 需要结合内部审计来加强审计委员会与注册会计师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 从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三、促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与趋同的途径

1. 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机制

首先,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审计计划, 应主动与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 了解和评估内部审计工作。同样内部审计在编制内部审计计划时, 也应征求外部审计意见, 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和人力资源。对于双方共同涉及的审计领域, 在保证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 双方可以相互支持协作, 甚至可以合并部分审计项目计划。审计计划阶段的合作为双方以后实质性合作提供了指导, 这种指导是建立在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 不仅不会影响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的客观性。其次, 在不影响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和保证审计范围的条件下,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可以采用相同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共享信息, 交换部分审计工作底稿, 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更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审计结论的相互验证。最后, 在完成内审和外审工作后, 双方应对彼此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 及时改进, 提高审计质量。

2.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一方面应当积极的学习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制定合理的内审程序、内审方法,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 注意提高独立性, 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准确性。另一方面, 应积极了解外部审计工作, 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优势, 在外部审计实施过程中, 通过参与其工作, 创造学习机会, 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此外, 在合理维护组织利益的前提下, 内部审计人员应努力配合与支持外部审计工作, 要与外部审计人员就审计意见及管理建议进行及时沟通, 探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缺陷, 完善内审程序、内部控制体系。外部审计人员也应定期与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必要时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指导和检查, 帮助内部审计人员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3. 加强公司高层管理者对协作的重视

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对于改善审计效率与质量、提高公司治理的现实意义, 给予二者的协作以充分的重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应在公司高管的支持和监督下, 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并定期对协调工作进行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协调工作, 维护协作机制, 提高双方协作程度和质量,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合治理”效应。其中最重要的是, 高管要根据自己公司的规模、战略等具体情况, 建立恰当的协作机制。特别是内部审计外包的抉择, 需要慎重的权衡是内部审计外包的利弊, 考虑内审外包的风险以及对协作的影响。高层管理者对协作的重视, 还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 改善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

4.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行业实务指南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在我国尚属于新型的审计业务,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虽然有《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 但这属于具体准则, 只说明了一般的职业要求, 内容较为笼统, 缺乏实务指导。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内部审计协会应尽快针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范围、决策依据、具体实施要求提出规范和指南, 以便为实务界提供具体的业务准绳。比如规定已经承接公司外部审计业务的事务所不能够再承接同一公司的内审业务, 以免在协作中影响联合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相关行业协会还以通过举办各类的研讨会、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解析具体准则, 加强审计人员在内审和外审协作工作中的执业技能。

四、小结

作为现代公司治理中两块不可或缺的基石,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与趋同意义深远, 我们应该努力构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机制, 加强公司高层管理者对协作的重视,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行业实务指南, 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与趋同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胡玉斌.民间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探析[J].财会研究, 2009 (5) :229-230.

[2]傅黎英.公司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8 (3) :95-100.

[3]王守海, 杨亚军.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审计研究, 2009 (5) :65-73.

[4]赵娜.关于内部审计外包形式的选择与分析[J].财会通讯, 2006 (6) :15-17.

[5]黄溶冰.内部审计外包的策略选择:组织柔性视角的案例研究[J].审计研究, 2012 (2) :98-104.

[6]刘绮敏.探析我国公司内部审计外包问题[J].财经界, 2012 (1) :242.

[7]胡涛, 马春英.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探——基于法律法规的角度[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19) :147-148.

[8]袁升凯, 林新强.浅谈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J].财政监督, 2011 (7) :69-70.

[9]孙新婷, 孙青霞.试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J].会计之友, 2011. (11) :74-75.

外部审计证据的证明力问题 篇5

外部证据指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与被审事项有一定联系的第三者提供的相关证据。外

部证据除有关单位提供的业务询证证据和书面证明以外,还包括有不在书面证据范围内的有关实物证据和外部人员的陈述等。

具体地讲,外部书面证据形式有两类。

第一类包括应收账款的回函、被审计单位的律师或其他独立专家关于被审计单位资产所

有权或负债的证明函件、保险公司的证明函件、寄售企业或代售企业的证明函件、证券经纪人的证明书等。这些外部书面证据一般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第三者直接提供给审计人员,而没有经过被审计单位职员之手,不存在被涂改和被伪造的可能性。因此,是证明力较强的一种审计证据。

第二类外部书面证据诸如银行对账单、购货发票、应收票据、顾客订货单、有关的合同

和契约等。这些证据都是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单位所出具,但是由被审计单位有关业务人员进行保存和处理,难免存在被涂改甚至伪造的可能性。因此,审计人员评价其可靠性必须考虑这一因素,把这类证据确定为其证明力略低于第一类外部书面证据,并对这类证据中有被涂改或伪造的痕迹予以高度的关注和警觉。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按审计主体的不同对审计进行的分类,其中内部中国内部审计

协会2003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明确指出,所谓“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就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的沟通与合作。本文拟就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进行探讨。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有特点又互为补充,使内部审计与外

部审计的协调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所谓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按审计主体的不同对审计进行的分类,其中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独立监督和评价行为,目的是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的主体是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

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国家

审计的主体是审计署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县设立的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财政活动、执行财经法纪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社会审计是指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审计,其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都是我国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特征突出、自成体系、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审计相对于外部审计具有如下特点:

1、在审计性质上,内部审计属于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履行的内部审计监督,只

对本单位负责;外部审计则是由独立的外部机构以第三者身份提供的签证活动,对国家权力部门或社会公众负责。

2、在审计独立性上,内部审计在组织、工作、经济方面都受本单位的制约,独立性受到

局限;外部审计在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都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3、在审计方式上,内部审计是根据本单位的安排进行审计工作的,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外部审计大多则是受委托施行的。

4、在工作范围上,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涵盖单位管理流程的所有方面,包括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等;外部审计则集中在企业的财务流程及与财务信息有关的内部控制方面。

5、在审计方法上,内部审计的方法是多样的,应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也可以包括外审的一些程序;外部审计的方法则侧重报表审计程序。

6、在服务对象上,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单位负责人;外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国家权力

机关或各相关利益方。

7、在审计报告的作用上,内部审计报告只能作为本单位进行经营管理的参考,对外不起鉴证作用,不能向外界公开;国家审计除涉及商业秘密或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审计结果要对外公示;社会审计报告则要向外界公开,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具有社会鉴证的作用。

8、在审计对象上,国家审计以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及大型骨干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及资金运作情况为主;社会审计对象则包括一切盈利及非盈利单位;内部审计的对象是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

9、在审计权限上,国家审计代表国家利益,对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纪问题既有审查权,也有处理权;社会审计只能对委托人指定的被审单位的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鉴证;内部审计有审查处理权,但其内向服务性决定了其强制性和独立性较国家审计弱,其审查结论也没有社会审计的社会权威性高。

10、在审计监督的性质上,国家审计属于行政监督,具有强制性;社会审计属于社会监督,国家法律只能规定哪些企业必须由社会审计组织查账验证,而被审计企业与社会审计组织之间则是双向自愿选择的关系;内部审计是单位自我监督。

11、在依据的审计准则上,国家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是审计署制定的国家审计准则;社会审计依据的审计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所依据的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各具特色,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应该而且可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二、明确协调目的,讲究协调方法,注重协调效果,切实做好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基础在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内容、范围、标准、依据、程序、方法,有很多相通相近之处。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外部审计提供的相关资料,提高审计效率,可以委托社会审计协助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甚至可以与有实力、信誉好的社会审计机构结成战略合作联盟,进一步加大对单位内部的审计监督力度;外部审计可以向内部审计了解情况,在工作中得到内部审计的配合与支持,也可以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要在单位负责人的支持下,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组织实施,紧紧围绕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目的开展。协调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定期会议、不定期会面或其他沟通方式进行。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要定期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改进协调工作。其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注意沟通:一是知识沟通,注意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学习专业知识,收集政策法规及管理信息,讨论管理薄弱环节,明确审计工作措施;二是审计范围沟通,外部审计机构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双方的工作,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性工作;三是审计工作底稿沟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必要的范围内交流相关工作底稿,以便在审阅后相互评价工作量,利用对方工作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四是审计结论和管理建议沟通,外部审计通常应就可能影响内部审计的重大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沟通;五是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沟通;内部审计应与外部审计探讨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缺陷,并及时提请对方改正,以降低审计风险。

第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要注意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在内部控制方面,内部审计首要目标是评价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它通过风险评估来进行内控系统的审计。外部审计则需要对会计系统和控制环境进行初步的评估,进而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决定实质性审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几点思考 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化;外部化优势;外部化劣势;内外部审计结合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外包是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别称,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智能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专业人员行使。这一现象始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的是由世界知名的极大咨询机构提出。在他们看来单独运用内部审计完全不能为企业增加利润价值,企业需要更加关注于自身的竞争优势,体现企业自我的价值,将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最好的选择。而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的需要,也有将内部审计外包的意愿。对于内部审计能否外部化,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不休的议题。我认为,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我们需要充分的分析两者之间的利弊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抉择。

一、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

(一) 必须要提升内审独立性,只有加强会计系统之中审计系统对企业内部管理的监督作用,对企业内部活动进行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这样提供给公司最高领导进行决策的参考报告也是更加的权威、严谨,这也是内审的一个基本职能。内审机构虽然对企业内部存在监督性,能够独立并且权威的提供报告,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也是环环相扣相互联系。一方面来讲,企业管理层对于内审能够直接管理,另一方面来讲,内审机构需要完成企业内部活动的审计必须与管理层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如此利益牵涉,内审有可能会出现审计结果的偏差,丧失其本身应该具有的独立性,甚至可能发生于管理层相互串通导致企业活动的公正公平公开性偏差。与此相反,外审是独立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而存在的,能够客观公正的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正是因为其独立性,所以审计结果相对内审来讲更偏重对所得者的负责,因此外审所提供的企业经济活动的审计报告更能够客观公正的看出企业整体的经营情况。

(二)、加强内部审计职能向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的方向发展。从发展历史来看。外部审计从开始就扮演公司顾问或者咨询师的角色,只是在财务审计体质建立后,才开始转向服务于管理当局,并且开始为社会所有利益关系人提供信息。这促进了外部审计师从事内部审计,也了促进内部审计职能提高到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奠定了基础。外部审计师一直以来从事的签证服务,服务对象的多元化,他们既可以借鉴以往知名企业的经验,又可以吸取某些较差的企业的教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成效的意见和改善,从而促进内部审计由监督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

(三)、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并提升审计质量。随着审计业务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并汇集了会计、管理、营销等各种专业人才,他们的加入给企业带来新的理论、观念、方法,提高了内审人员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等业务技能,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这能促使注册会计师依据法定的会计行业制度以及准则,对企业财务的报告的公允性、连贯性以及合法性的审计必须要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确保审计质量真实稳定性是审计程序的总要作业。除此之外,不论注册与否的会计师都必须具有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他们的行为不但受到法律的约束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约束,社会公众也起到的监督作业,以上方面是保证审计质量的约束监督下起到了很大的作业,为此才能实现对企事业单位财务行为的约束与监督。由这些拥有丰富知识、具有良好声誉的外部专家提供的内部审计报告更能得到管理当局的重视

(四)可以增加审计技术的进步,为企业节约成本。我国的审计机构部门的规模都是比较小型的,职工和经费都是有限度的,随着环境的竞争的日益激烈,处于成本的考虑,不能够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审计部门的建设和技能的提高,在则内部的审计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担任这不同的只能,逐渐向着风险和咨询方面进行发表。两个业务的开展都是需要资金的支持。企业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通过3点来降低企业的成本:节约对人员的招募和培训中的成本,节约对机械的维护成本。等节约能够节约的相关事宜的成本,在企业的网络方面的投入也要相对的节约,在电子商务方面做到一份钱办一份事,坚持绝不浪费的原则在选择员工的时候,要挑选出做事能强,对的起工资的员工。

(五)要对社会的资源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充分发挥有专业技术的人士的价值。

他们累计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些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内部审计师所不能够比拟的,外部机构在服务过程中也进行着公共信息的传递,企业内外部之间信息相互沟通传递,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从中学习经验,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但是很多跨国企业其内部管理必须本土化,这样能够减少额外资金开支,在业务开展的同时最大化降低成本,也使利润获得最优。

二、内部划审计外部化的劣势:内部审计是一种咨询活动 客观而独立的保证 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提高运作效率是其主要的目的。它为了改善组织的各项管理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得方式来帮助组织实现它目标

第一、内部审计是站在公司的立场上给出降低公司成本的建议和督促,在公司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审计委员会是由非行政的董事组成,在企业中是不可或缺的,是有很高权威的企业机构

第二、内审是企业内控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仅具有独立性而且可以对于内控的风险进行充分的分析评价,得出一定的建议,降低风险成本,除此之外,软控制环境的营造过程以及设计方面都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第三、内审经过多年的优化已经趋于成熟,由传统的“监督导向性”职能逐步转变为“服务导向性”;目的是降低无效产生的风险,内审在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管理中具有着监督辅助的重要作用。

基于内部审计的概念以及内部审计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易知内部审计外部化将会造成一些弊端,具体如下:

(一)内审整体性将会受到破坏,内审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职能都是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如此才能建立更完善的内控监督评价体系,才能将企业活动的价值提升到更高,接受咨询意见需要其顺利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分析其所带来的绩效与风险,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由此可见,将内审的职能进行外部化是不利于内审整体性职能的充分发挥的。

(二)将是管理者轻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审正好可以补上这一缺口,帮助其改善内部控制,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将内部审计外部化,那么内部控制的环境就不能得到改善,内部手段和方法也不能得到更好的改进

(三)、可能使企业在竞争过程中降低优势,

1:内部审计和外部咨询不平衡 对内部审计不重视,不积累知识、没有动力创造价值,对专业性的工作没有起到改有的作用 几乎依赖外部咨询机构来做。

2,为了获得有价值咨询服务使商业机密的外露,减低了竞争过程中该有的优势

(四)放弃内审的自身优势,首先需要内审人员对企业内部相关事宜以及开展业务充分熟悉。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都会产生风险,内审人员在充分了解企业情况以后,可以对企业风险控制提供适当的管理咨询服务。但是外部机构能够通过外部公开资料来了解服务重点,但是通常企业为了机密问题,不会对外审提供真实完全的资料,这样会影响到外审对企业活动的充分了解从而降低评价分析。其次,内审人员为企业内部人员,对于企业较为忠诚,企业盛则自身强,有此利益牵扯,内审人员往往比外审人员更能切实的为企业发展着想从而更优秀的完成目标任务。

(五) 、企业有时候会放弃自己内部优势带来的机会成本和面临高额的边际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和外部审计人员在博弈的谈判中地位发生着变化,内部审计的削弱会使企业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审计,外部审计因此可以索要高额佣金。另外,如果内审外包,外部审计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远不如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能否提供符合企业发展的策略吗?还是个问号。企业需要权衡成本-效益问题。

(六)外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一贯性进行公证,如果企业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就将意味着咨询机构有可能会丧失中立性和独立性,并且企业的管理阶层过于依赖于外部审计提供的咨询业务,一旦外部审计提供业务过程中发生逾越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将会影响到企业的自身利益,在各方面牵制下,外部审计所提供的业务产生的结果是否仍旧具有客观公正的效果是值得让人怀疑的。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后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利有弊,但从国外的发展态势和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此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我们认为还应采取保障措施。

(一)、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主要由单位的实际情况而定。现在有两种内部审计外部化:第一种是企业直接委托相关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第二种是企业内部专设审计机构,全权由企业的内审工作人员和外部审计师联合操作这项工作。就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业务量比较少,如果想招聘到高水准的审计师是比较困难的,基于对成本的计算,企业将内部审计的项目进行外包处理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但是内部审计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要求又是比较高的,并且内部审计在制度规范方面也相对更加复杂,因此能把部分转的的审计工作外包处理会是一个更不错的选择。

(二)内部审计的工作规范与准备需要得到完善,在当先,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领域,该产业的兴起意味着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监督,避免在产业兴起的过程中因利产生恶意竞争,从而影响外部审计机构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导致该产业的不利发展。

(三)、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应该对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的知识使其能够胜任内部审计的工作,做到内外部审计相结合,互相学习从而共同发展。(四川南充日报社;四川;南充;637000)

参考文献:

[1] 徐政旦.内部审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郭丽娜.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发展[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4).

[3] 李淑珍.黄新平.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J].辽宁经济,2004,(2)

[4] 邵华.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1)

[5] 万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刍议[J].财会月刊,2003,(12).

外部审计人员 篇7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作关系不仅受经济基础发展的影响, 也受到社会制度和自身的理论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6世纪以后,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促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为了帮助所有者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真实性的判断, 产生了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现代外部审计。20世纪早期, 国与国的竞争、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十分激烈, 为了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现代内部审计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由于战后日本、欧洲出口导向型经济实体迅速发展, 美国经济呈现相对疲软的势态, 美国各大公司纷纷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美国政府也从保护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 于1977年颁布了《反国外贿赂法》。该法的宗旨是指导外部审计师关注内部会计控制, 强调作为确定财务报表检查范围的基础, 外部审计师需要测试他们所依赖的会计控制。同时, 该法要求管理层以及内部审计师有更宽的考虑范围:设计和维护一个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从而为交易的授权和记账, 以及资产的安全提供合理的保证。可见,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法律及其相关准则要求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共同关注, 使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 相互之间在内部控制尤其会计控制方面的信息和技术成为双方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期, 全球经济在以美国为首的信息技术大国的推动下又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经济全球化、经济组织多元化, 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这些变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增强了企业审计的难度。美国在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OX法案) 更是在审计具体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将内、外部审计无形地融合起来。该法案尤其突出一个基本的理念:审计委员会、管理者、内部审计、外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重要基石。可见,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因为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共同关注而变得越来越密切。2010年11月, 我国财政部发布修订后的审计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内部控制缺陷》是本次修订中唯一新增的准则, 该准则强调外部审计师应向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识别出的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而通常作为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的内部审计部门, 在这一沟通中无疑需要与外部审计进行更多的协作。

纵览审计发展历史和制度变迁的过程, 我们发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发展和联系, 既受到经济发展和国家监管制度的影响, 又受到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行业发展目标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速度和模式是决定因素, 它不仅影响国家的监管制度, 也促进审计理论的发展, 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合作的根本动因。

二、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协作的基础

(一) 二者合作的法律基础

由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服务的主体不同, 很多国家为了保证外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对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合作进行限制。但由于企业的经营业务日趋复杂, 外部审计受成本和技术的限制很难对企业经营活动和风险进行客观评估和鉴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五条明确规定, 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 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 (以下简称“整合审计”) 。在整合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以同时实现下列目标: (1) 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支持其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 (2) 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支持其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随着我国在上市公司中大力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 未来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协作将有更大的空间。

(二) 二者目标和职能的相通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并确保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 外部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并确保企业外部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但是, 内部与外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 这就决定了内部与外部审计总体目标的一致性, 即评价和确保企业总体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总体目标的一致性为“整合审计”提供了可能, 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的内在驱动因素。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具体目标上存在许多交叉和重叠的方面, 因此, 加强协作显得尤为必要。

(三) 二者审计范围和重点相近

现代企业外部审计主要包括鉴证和咨询等业务, 审计的重点也由过去的鉴证为主逐步转变为咨询为主;现代内部审计业务范围涉及所有提供与财务、经营、保证、咨询、治理以及舞弊相关的服务, 审计的重点是为企业的增值提供咨询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上逐渐接近, 从而导致相互之间在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程序以及审计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存在相互交流与分享的可能。

(四) 二者审计方法一致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具体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基本都是相通的。内外部审计在互补与协作中相互推动着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发展, 使其共同经历了一个从账表导向—系统导向—风险导向的演进过程。

三、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协作的领域

由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目标内涵重叠, 并且审计方法和程序一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合作的领域也逐步拓宽, 二者的协作领域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内部控制评价、财务报表审计、经营业绩审计、揭示和防止舞弊审计。其中, 内部控制评价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基础, 同时也是财务报表审计、经营业绩审计的必要准备环节;外部审计侧重财务报表审计, 内部审计侧重经营业绩审计, 揭示和防止舞弊审计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共同关注的领域。

(一) 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当外部审计认为内部审计采用了适当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并能够提供内部控制健全的肯定的保证时, 外部审计可以利用这一信息决定审计程序的程度和范围, 从而大大减少重复工作。

(二) 财务报表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但由于财务报表审计辐射面广, 外部审计人员受成本和时间的限制, 很难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通常会进行一些相关的特定工作以保证编制财务报表的相关系统得到很好的控制, 同时在风险评估中还会考虑影响财务报表的重大错误和违规事项。内部审计的这些工作可以为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所用, 外部审计在实施审计程序以形成审计意见时, 一定程度上会考虑和依靠内部审计对相关控制的评价意见和所作的特定检查工作。同时, 在这方面内外部审计师也有机会进行联合检查, 以服务于双方的目标。

(三) 经营业绩审计

内部审计可以考虑把业绩评价作为日常系统审计工作的组成部分, 或者被要求检查业绩评价系统, 或检查业绩评价的结果。外部审计也可能被邀请对报告的业绩评估结果发表意见, 如果能保证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标准, 外部审计在一定范围内会依赖内部审计的活动, 以减少所需的新工作量和避免审计活动的重复。

(四) 揭示和防止舞弊审计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有责任阻止和发现舞弊。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在这点上承担着更广的义务和责任, 它可以执行系统审计, 包括对阻止和发现舞弊的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 以及像考虑财务经营系统审计的常规风险一样考虑舞弊风险, 内部审计也可以参与任何特定的舞弊的调查。外部审计则更为关注舞弊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外部审计在评估财务报表背景下舞弊风险时应考虑内部审计关于舞弊的检查活动。

以上四个领域, 存在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合作的实践机会, 但内、外部审计能否在这些方面进行有效的合作, 还取决于双方开展协调有效的审计服务的积极态度、经常性的磋商机制、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等。因此, 要保证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有效合作, 还有赖于建立起多维度的战略性协作的方式。

四、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协作的方式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作的方式是保证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相关领域有效协作的关键, 而双方的协作方式不仅受到审计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推动, 同时也受到审计组织体系、审计对象、审计人员素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发展阶段, 审计工作也相应呈现其特殊性:在审计体系方面, 外部审计主要是由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部门为主体的政府审计组成;内部审计主要是由各大中型企业及上市公司建立的内部审计组织进行的。在审计对象方面:国家审计主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上市公司和外资企业。在审计人员素质方面, 我国社会审计业务和内部审计业务均起步较晚, 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审计经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在审计组织体系有待完善、审计资源分散、审计人员素质薄弱的审计环境下,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作方法不仅要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还应当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为此, 借鉴先进国家的内外部审计合作的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笔者认为我国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作应当更加广泛和谨慎, 进而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整个审计组织体系, 将两类审计形成合力, 在人力、法律、技术手段、信息资源等各个方面相互利用和借鉴。

(一)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目前, 我国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和相关审计资源十分稀缺, 通常外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审计方法, 但对企业的具体经营业务不是十分熟悉;内部审计人员则恰恰相反。再者, 如果没有特殊原因, 企业不能随意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故此,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可以签订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 建立双方协作的机制。这个协议应当包括:双方协作的内容、方式、权利、义务及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等, 甚至包括双方的相互培训、定期沟通、项目人员协调等。内外部审计双方的战略合作协议, 需要经过双方的最高权力机关批准, 这样不仅为双方的合作建立框架基础, 也有利于保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同时也提高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 使内部审计的结论更具客观性。

(二) 审计人员的培训协作

外部审计要依赖内部审计人员协助工作, 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指导和检查。同样, 对于某些必须由外部审计人员独立进行的较为特殊的审计项目, 内部审计人员也有必要向外部审计人员培训企业相关业务的特殊性。而且我国法律规定,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年报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 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年底和年初十分忙碌, 而其他时间段相对充裕, 因此培训协作不仅是年报审计的例行工作之一, 双方更应该建立定期培训沟通的机制, 以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人员素质。

(三) 协商制定审计计划、合并相关审计项目计划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计划时, 首先应该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 判断是否可以参考内部审计的一些资料。在编制审计计划时, 尽可能征求内部审计部门的意见;同样, 内部审计在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时, 也需要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征求外部审计的意见, 对于一些双方共同覆盖的审计领域, 在保证审计客观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 双方可以相互支持协助, 甚至可以互相委托进行, 合并审计项目计划。审计计划阶段的合作为双方以后实质性合作提供了指导, 而且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 不仅不会影响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结论的客观性。

(四) 采用相同审计技术和方法, 共享有关信息, 交换部分审计文档

现代审计技术发展, 导致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上趋同, 只不过内部审计更侧重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方面, 外部审计侧重于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合规性。双方采用基本相同的审计方法, 不仅有利于节约审计时间, 降低审计成本, 更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审计结论的相互验证。

(五) 协作性支持

外部审计通受常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限制, 决定了其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业务在现实情况下无法进行非常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内部审计则可以根据需要对相关具体业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尤其是一些与企业相关性很强的特殊项目审计。同样, 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和审计计划, 内部审计在进行审计时, 由于受专业知识和独立性所限, 对于一些重要的审计项目也可以请外部审计人员给予协助。

(六) 审计发现的支持性跟进

无论是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往往由于受审计目标和成本所限, 对于许多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审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关注对方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利用自己的特长进行进一步审计, 往往会得到一些十分重要的审计证据, 发现一些重要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双方当前的审计工作, 更有利于双方以后的审计工作和长期共赢的协作。

由此可见,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作, 从纵向上讲是贯穿审计始终的, 从审计计划开始, 到审计实施、包括后续跟进;从横向上讲, 既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等鉴证性业务, 也包括业绩改进等咨询性业务。合作方式既包括信息共享, 也包括相互培训及人员协调, 合作目标既包括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还包括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内、外部审计的目标和方法实质性趋同的促进下,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合作基础将逐渐扩展, 双方将在内控评估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为此, 在坚持各自的内在优势下、保持客观和独立的基础上, 双方进行广泛的合作, 不仅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自身发展有利, 也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和成本, 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并为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保障。X

参考文献

[1].杨宏霞.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研究[D].兰州商学院, 2009.

[2].傅黎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 (3) :42-46.

[3].戴耀华, 杨淑娥, 张强.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J].审计研究, 2007, (2) .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我国会计审计的外部环境分析 篇8

关键词:审计,外部环境

21世纪, 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等新经济环境导致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更加复杂, 一些企业管理层出于筹资和业绩考虑, 仍存在舞弊动机, 再加上动态的竞争经营环境, 使得我国面临着全新的审计环境。为此, 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克服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从而适应社会对会计审计工作的需要。

一、我国会计审计所面临的主要外部环境状况

1. 急剧变化的新经济环境

所谓的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建立在高新技术和网络技术之上的经济, 新经济是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物质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新经济是一种具有知识化、智能化、信息化、全球化、虚拟网络化和创新型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网络技术的综合运用, 冲击了传统会计的假设与原则, 创新了会计工作程序与方法;高科技产品种类越多, 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对高风险企业的会计审计也就必然增加会计审计职业风险。

新经济要求全球采用通用的国际规则和惯例。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实力水平不均衡, 另外, 我国的企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例如, 未使用网络技术的企业, 规模太小, 内部控制不健全的企业, 劳动密集型企业等等, 即使是同一个事务所面对不同的客户, 也难以完全采用同样的会计审计模式。例如: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健全, 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审计过程中往往忽略控制风险的评估或者仅凭主观因素对被会计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 以前是这样, 现在虽然新的会计审计准则生效, 会计审计人员虽然意识到控制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但是评估方法实质上并未改变。

2. 不确定的政治政策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时代, 跨国公司数量的日益增加, 国内、外联系的日益紧密, 国外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存亡也息息相关。因此, 在要求了解被审计单位政治环境的情况下, 我国审计的政治环境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国内政治政策环境, 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宽、更远些。

第一、国内不确定的政策环境

在国内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已经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 管理的重点也由原来过多地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转变为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尽管如此,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国内的政策需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相应调整。因此, 国内的政治环境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新会计审计准则提出了解被会计审计单位的环境的要求, 政治环境是其中一部分。国内不确定的政治环境构成了企业战略经营风险的重要来源。但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往往让会计审计人员难以捉摸, 难以把握, 忽视一些对企业影响比较大的重要因素。倘若未能掌握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 会计审计师发表的会计审计意见就会潜在较高的政治风险。

第二、国外不确定的政治环境

与国内相比, 降低国外政治环境的不确定带来的政治风险的难度更大。因为要了解国外的政治环境不但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具备国际化素质, 而且要建设了解国外信息渠道。因此, 审计机构需要建设更快捷的获取国外信息的渠道, 需要各界媒体的支持;审计人员需要培养自身的国际化业务素质, 但这些都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以满足我国审计工作的要求。

3. 法律环境的后置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加快与深入, 有些重要的法律、行政法规未及时出台, 还有一部分己出台的法律尚未完善, 或随着形势的发展函待修订。法律环境的不健全给会计审计监督职能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 就是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 审计机构在造假时虽然可能面临强大的诉讼压力, 但实际却面临较低的法律风险。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放弃职业谨慎态度甚至参与造假, 而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或只需承担很小的责任。再加上利益的驱使, 会计审计师就会认为既然会计审计成本远远低与会计审计收益, 会计审计失败也是可承受的, 没有必要提高会计审计效果和会计审计效率。

4. 科技文化环境的相对落后

会计审计文化环境是指一定时期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以及会计审计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如果整个社会的教育普及层次较低, 人们就必然缺乏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参与意识, 因而难以充分地理解会计审计监督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这样就势必会影响会计审计业务实施的范围、方式和内容。若被会计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不具备会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 就不能很好地利用会计审计信息, 从而影响到会计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另外, 现代会计审计的任务与范围要求会计审计队伍不仅应具备会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 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工程、法律和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只有拥有综合的业务知识结构, 会计审计小组人员才能较为圆满地完成会计审计任务。

二、解决外部环境障碍的对应建议

要解决我国会计审计中的问题, 我们就要适应会计审计的外部环境,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它。

第一、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我们应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分别采取与其相适应的会计审计技术, 不可冒进、不要急于求成。

笔者认为, 在我国推行我国会计审计的过程中, 可以考虑制定两个计划:一方面是短期计划——选择部分地区作为试点。从会计审计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来看, 经济发展要求会计审计职业同步发展, 会计审计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达的地区, 势必对会计审计业务需求旺盛,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随之增加, 职业风险加大, 客观上有开展风险导向会计审计的经济基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事务所, 人才素质较高, 制度健全, 经济实力雄厚, 适应我国会计审计的需求。因此, 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各方面基本能够满足我国会计审计的要求, 可以作为试点先带头实施并初步积累一些经验, 然后带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规模较大, 实力较强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试点先推行, 带动规模较小, 实力较差的会计师事务所, 最后实现我国会计审计在我国普遍实施;另一方面就是长期计划。我们要从长计议, 引入先进技术, 加速我国的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建设, 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事务所规模太小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统一。

第二、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政治风险。我们可以成立有关国内和国外各国政策性质的网站并向会计审计人员宣传。会计审计人员不但要关注国内, 也要关注国外时事, 对政策的变化要敏感, 积极培养自身对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企业造成的政治风险的职业判断能力。另外, 媒体根据当今局势的需要报道国外的政策变化的情况。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人才, 即外语, 会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 相关行业的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等等都要过关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解决法律环境不健全给我国会计审计带来的问题。目前, 鉴于我国会计审计的性质, 在大量的法律法规函待出台与完善的特殊社会环境下, 我们应该先暂时克服当今法律不健全的弊端, 让现代风险导向会计审计能够在我国顺利实施。笔者认为,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审计可以借鉴李金华会计审计长的观点, 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 考虑一下如股东、债权人、银行等预期使用者的要求, 也就是说, 依法和依据预期使用者的要求会计审计, 暂时缓解法律不健全的问题。预期使用者是小范围的“人民群众”,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体现, 会与依法相重合, 不会动摇依法会计审计的法定性。因此, 在我国推行我国会计审计的初期, 我们可以采取依法和依据“预期使用者”的要求会计审计,

从长期考虑, 我们还应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将预期使用者的要求不断上升到法律层面, 明确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法律责任。倘若长期内割裂注册会计师的会计审计责任和法律风险, 弱化执业法律约束, 自律执业就可能没有必要了, 注册会计师会计审计将不能再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因此, 我们应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 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

第四、我国会计师行业应尽快开发和使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网络, 促进行业信息管理向制度化、规模化、网络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一方面, 可利用网络向社会提供行业信息及咨询服务, 帮助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业务, 增强影响力, 打破地域封闭, 为迎接全国乃至全球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挑战;另一方面, 利用远程网络技术可开展后续教育, 既节约资金又可扩大覆盖面, 提高时效性。

总之, 我国应从注册会计师担负的社会责任出发, 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出发, 从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必要性出发, 明确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 特别是经济责任的承担, 使行业在法制的范围内良性竞争。只有当风险、收益、责任相对应, 其承担的社会法律责任与其社会地位相符时, 才能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及对财务软件的要求吴辉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02

[2]、网络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及其控制赵立洋现代会计2007/06

[3]、新经济环境下的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卫政商业经济2007/11

[4]、审计法律环境与审计判断赵晓静辽宁经济2005/11

我国外部审计存在的问题研究 篇9

(一) 外部审计的内涵

外部审计区别于内部审计, 它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 以及独立执行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基于受托责任观, 在较高的公允性水平下, 外部审计更能够做出真实、完整、公正、可靠的评价与鉴证。外部审计包括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

(二) 外部审计的特点

独立性。外部审计的灵魂是独立性。由于内审人员大多数来自于企业内部,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有可能受到管理层的干扰, 提供给外界的财务信息不够真实、准确。而外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强, 遵照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 使得外部审计更具有独立性。

客观性。外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内在的利益纠葛, 通常不会受到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的干扰。在审计准则的要求下, 保持较高的独立性进行的外部审计工作, 能使对外提供的信息更加具有客观性。

审计主体专业性。通常, 外部审计人员经过参与一定量的审计业务, 具备了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成为公司经营活动进行外部监督、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力;同时, 由于本身对外部审计人员的个人素养要求更加严格, 外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更为强烈。因此, 他们的专业综合素质更强。

(三) 外部审计的作用

外部审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是委托方优化内部审计、改进财务状况、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参考依据。外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专业的审计技术水平, 查找出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使得发表的审计报告更加客观、公允, 可靠性更强;内部审计可以通过阅读分析外部审计成果, 大大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我国外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外部审计存在独立性不足的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会制约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了将公司的资金偷渡出去转为己有, 可能跟自己名下的另一个公司发生交易。大股东可能为了掩盖自己转移公司资金的行为, 影响审计人员, 诱使外部审计人员降低审计独立性, 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一些公司关于独立董事的选聘以及考核制度并未明确, 这会影响独立董事制度独立性的发挥。公司设立的监事会和董事会在实际运营中不能对管理者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测评。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 致使经营管理权掌握在管理层手中。而管理层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 而以拒绝合作要挟审计机构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外部审计机构可能屈从于经营管理者的压力, 丧失审计的独立性, 致使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二) 外部审计存在审计人员素质不足与审计技术方法局限性等问题

1. 外部审计人员素质不足。

优秀的审计人员应是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等都出色的。外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足会增加审计风险。在民间审计方面, 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存在不规范性。而在实际中, 事务所控制人有可能出于降低成本的原因, 聘用非注册会计师做业务。非专业人员综合素质并非都符合审计实务的需求, 可能会出具低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 严重影响了外部审计的质量。外部审计所面临的客户来自各行各业, 如果外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具体业务不了解, 对该行业执行的会计准则模糊不清, 那么在实际审查工作中可能存在发现不了问题或漏掉重要问题的可能。一些注册会计师工作经验积累的不够, 判断能力不足, 面对可疑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对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 低业务水平会造成外部审计质量失去保障。此外, 审计人员可能迫于压力或出于被审计单位的权益诱惑, 丧失独立性的工作原则。由此产生的审计检查风险会降低外部审计的质量。

2. 外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存在局限性。

审计技术与方法方面导致外部审计存在审计风险。目前, 审计系统在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探索、研究、推广、应用方面的发展步伐落后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跟不上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如在审计技术方面, 抽样审计采取的程度、采取方法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会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而由于审计技术方面的原因, 有时审计工作不能涵盖所有的审计内容, 存在问题查审不完整的审计风险。

(三) 外部审计存在受外部审计市场环境影响的问题

国内的审计机构不断扩大, 但审计机构提供的服务基本相似。很多公司对高质量的外部审计需求并不高。一些公司为了获得政府监管机构的认可顺利上市, 保障自身利益, 不会聘用那些独立性较高的审计机构进行外部审计。在这样僧多粥少的情况下, 审计机构为了自身生存, 必须招揽业务。一些外部审计机构为了吸引客户, 采取比行业收费水平低的“价格优势”来争取客户。在压价竞争环境下, 为了尽量降低审计成本、弥补亏损, 审计人员被迫减少审计程序, 这样可能导致部分审计项目被遗漏, 审计充分性失去保证。双重因素作用下, 导致审计市场总体质量水平低下。

(四) 外部审计存在受内部审计质量影响的问题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外部审计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的结果, 则可以削减外部审计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但一些单位没有内部控制制度, 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 也存在设计不合理或运行不到位的缺点。如单位经济活动的执行与记录是不同性质的业务, 单位可能让同一个人负责签发与记录工作, 目的是为了为了简化工作或节约成本。这样做会诱发内部人员进行财务舞弊, 导致内部审计报告真实性丧失。如果外部审计人员参考或使用了该审计结果, 会在错误信息的误导下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 使外部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五) 外部审计在执行新准则方面存在问题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随后, 新审计准则也进行了修订。审计和会计是密切相关的。会计上, 在绝大多数企业仍在执行行业会计制度, 虽然准则也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特殊考虑并制定了相应规定, 但和实际需要相差太远, 造成外部审计人员在执行中小企业审计业务时无准则可参考。如果要求外部审计人员按新的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所耗费的人力、时间、财力也偏多, 会导致审计机构入不敷出。如果不按照新的审计准则执业, 则会受到处罚, 丧失执业资格。执行新准则方面的矛盾性选择, 可能会诱使外部审计质量出现问题。

(六) 外部审计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等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做了相关规定, 但相关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如在外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要求的政策法律法规上, 理论性大于可操作性, 并未能对外部审计人员形成约束。对于审计机构参与造假和提供不真实、不公允的信息方面, 未形成详细的惩罚条款。在涉及诉讼方面, 审计机构所需承担的民事赔偿并未作出具体说明, 承担的赔偿金额与承担的民事责任并不匹配。在外部审计的法律制度方面, 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杰.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博弈分析与研究[J].财会通讯, 2013.09.

[2]杨宏年.提高审计行业专业化、提升审计质量的建议[J].经济管理者, 2012.08.

[3]毛丽娟.陶蕾.审计质量的形成机制:理论分析和研究展望[J].财会通讯, 2013.10.

论公司外部治理与独立审计 篇10

1.1 独立审计的损害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 独立审计的损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被审计单位的阻力。审计单位为了自己的局部利益, 会干扰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利益诱惑。利益诱惑手段往往会使审计师放弃客观公正的审计立场。

第三、社会关系的压力。当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存在某种亲密关系时, 很可能会损害审计的独立性。

第四、自我复核。某些审计师兼容多项服务, 进行自我复核。

第五、法律审计资源的短缺。法律进行监管的限制, 往往会在法律上留下许多监督的真空地带, 使审计师有违规的倾向。

1.2 独立审计违背的极端状态——审计合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审计合谋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人串通, 采用不正当手段向审计委托人寻租以谋取利益的现象。其原因如下:

1.2.1 法律监管不健全

第一、对公司管理层的违规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法律对管理层的处罚力度偏轻, 与通过违规获取的暴利相比, 管理层倾向于选择较小的法律风险获得较大的收益。

第二、处罚的时间相对滞后。由于处罚时间的滞后, 使得调查对象在此期间内有了很大的活动空间, 使法律的震慑力大打折扣。

第三、诉讼成本高, 民事责任条款欠缺。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对经济违法方面民事责任的规制还不是很全面。而且由于诉讼成本过高, 很多对审计师的民事责任追究不强。

第四、对中介追究不力, 执法不严。

1.2.2 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和经理人市场的缺失

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和缺乏一套完整的职业经理人评估机制, 通过市场选择经营者的可能性较小。

1.2.3 “政府监管”下的审计合谋

我国的审计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中央政府一方面要求加强监管力度, 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 又要求地方政府出业绩。而地方政府的业绩往往出在企业身上以此来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那么有些地方政府就会非但不对其进行监管, 反而纵容公司的造假行为。

1.2.4 内部控制现象严重

独立于股东或投资者 (外部人) 的经理人员掌握了企业实际控制权, 使得审计委托关系严重失衡, 审计难以保证应有的独立性, 为审计合谋提供了空间。

2 独立审计问题的治理对策——基于公司外部治理角度

2.1 与公司外部治理有关的对策

第一、加强市场监管。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与否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能够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被侵害和滥用。具体到属于公司外部治理结构, 就是资产所有者或其代表如何选择、监控、激励管理当局和审计师, 使管理当局保持诚实, 审计师进行独立执业, 避免二者的合谋行为。为此, 必须做到:

(1) 形成和完善经理人市场机制。

形成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保证公司治理规范的人才基础, 对现有公司管理人形成人才竞争压力。

(2) 规范审计师的聘任、收费标准及服务范围。

审计师的聘任应该由资产所有者或者其代表来进行;对与审计师的服务范围, 应从法律上加以明确规定。因此, 可以建立由国家主导在企业外部培育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有效运作机制。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保护委托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则尤为迫切。

(3) 实行注册会计师声誉与个人财富相挂钩机制。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劣质审计师会逐渐把优质审计师驱逐出审计市场。为了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这种现象, 实行注册会计师声誉与个人财富相挂钩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 应该让注册会计师认识到审计合谋行为会通过会计师声誉的降低而使其利益受损, 即使是一次审计合谋行为, 都会导致其声誉的急剧下降。而且在其恢复执业资格的时候, 其名誉也是很难以挽回的。在会计职业界, 应该加大信息的流通性, 以市场和社会的监督来保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就个人财富而言, 可以采用注册会计师私人财富作为信用抵押的方式。在审计合谋行为中的审计师方, 作为事后连带责任的当事人, 抵押的私人财富可以实现对利益受损方的最大限度的有效赔偿。而同时, 审计委托方与社会公众会更加可能地选择并且信任已将私人财富作抵押的审计方。另一方面, 一旦将个人的私人财产作为抵押, 审计师的个人财产所有权就会处于一种不明确的状态之中, 这种丧失财产的威胁感会驱使审计师拒绝与管理当局的审计合谋行为, 恪尽职守履行契约义务, 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长期收益。

第二、规范审计环境建设。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标准包括:对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法律制约。从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负责人向证监会提交的公司定期报告中的内容和真实准确性提供保证, 确保报告不存在有关事实的虚假情况、遗漏或误导。如果提供虚假报告, 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制度上而不是在道德约束上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政府部门应对不按规定如实披露会计信息的公司以及违规的注册会计师事物所应予以严惩, 做到依法管理。

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政府监管机构对审计师能否保持独立性有重大影响。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投资者的决心, 政府监管机构必须对不能保持独立性的审计师和负有相应责任的事务处进行惩处。由于所处的特殊地位, 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公司治理机制普遍效率不高的情况下, 政府监管机构对违规审计师和事务所的查处力度, 对审计工作能否保持独立性和避免审计合谋有直接的影响。

2.2 其它相关措施

2.2.1 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

审计合谋除了有主观因素利益驱动之外, 职业判断的水平也是导致合谋的原因之一。经济的发展特性, 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审计实际业务的发展相对滞后。对于没有准则可循的审计业务,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而这种能力的发挥是建立在独立审计执业人员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识别能力的基础上的。这样, 才能快速的侦察出被审计单位的不当的财务行为。要使注册会计师具有迅速地执业反映能力, 可以要求他们经常参加定期培训, 进行知识更新, 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

2.2.2 行业自律

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 改变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使其承担无限责任, 维护其独立性,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

在现实工作中,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反映出的问题会集中在公司财务中, 公司财务的真实性是衡量公司治理效果的必要条件。要禁止上市公司独立审计师同时向该上市公司提供包括保管财务数据、设计和执行财务信息制度、资产评估或估价服务、核数服务、内部审计、商业或人事管理咨询、经纪或投资银行业务、与审计无关的法律或其他专业服务等非审计的服务业务, 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另外扩大外部审计者的连带责任规则增加注册会计师的违约成本, 以防双方串谋欺骗投资者也会有助于对其监管。

外部审计人员 篇11

[关键词] 外部措施 中小企业 驻外营销人员 营销腐败

驻外营销人员的管理是中小企业管理重点中的一个难点,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终端市场和对外扩张。现在很多中小企业资金回笼不畅,销售状况不佳,已经严重影响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营销工作成为中小企业的“瓶颈”因素。

驻外营销人员是企业中一个较特殊的群体,它和企业高层之间的联系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较少地处于总部严格管理之中,容易导致对决策的贯彻执行力度不强,容易导致总部和驻外机构的信息不对称,更容易孳生营销腐败问题。

一、中小企业中的营销腐败现象

中小企业通常只能派少数的营销人员负责外地市场的运营,也难以像对待主要目标市场那样去严格监管,因此中小企业驻外营销人员的腐败现象屡有发生。

现实中的营销腐败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吃回扣、获取差价、截流促销资源以及多报虚报差旅费等。吃回扣是现今营销领域常见的一种腐败形式,销售人员可以利用确定产品经销及代理权、分配旺销产品对客户的出货量和出货时间、控制区域广告和促销投放等机会,狠狠地“宰”经销商一把。获取差价又是如何操作呢?举例来说:某企业营销人员工资不高,但某些能力平平的市場经理却“富得流油”,原来他们是利用窜货来谋求非正当收入。如两湖地区市场的营销费用考核为5%,而东北新市场的费用考核为15%,这样负责两湖地区的经理和东北市场的销售经理、经销商联合,把产品从东北倒给两湖地区经销商,然后三方瓜分营销费用差额。截流促销资源也是营销腐败一个表现,如公司企划部与销售部通常激烈地争论一个问题——“究竟是用5%还是用6%的促销力度?”难道那1%对促销活动的效果真的很重要吗?也许这个1%是可以有较大价值,但是销售人员对于促销资源的要求似乎总是越大越好,这中间的原因除了要应对越来越竞争的市场之外,还可能有另一层含义:促销费是很多营销人员“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多报虚报差旅费在现实中也常成为营销人员另一个生财之道,能通过电话联系的事情一定要亲临现场,能在各种年鉴、调研报告和网络中取得的资料,却非要不远千里进行一番实地考察,并且营销人员对经常性的出差往往乐此不疲。

因此,腐败不能仅从人员素质上找原因,更应该从自身管理制度上找原因,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观念和经验的淡薄、自身制度的尚不完善,就必然存在诸多的管理空白,分析一些可能存在的营销腐败的漏洞,或许可以亡羊补牢。

二、遏制驻外营销腐败的外部措施

我们的中小企业正处于一个最需要营销而又最缺乏营销的时代,加强营销人才培养、提高营销素质水平是每个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就企业而言,现在面对众多的营销腐败问题,当务之急是从自身体制上找原因,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外部管理措施来遏制驻外营销人员腐败行为。

1.以科学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提高驻外营销队伍战斗力

(1)科学控制驻外营销人员流动

营销业绩的达成,并不都是出于经济因素,营销人员与客户的感情因素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应保持营销人员的整体稳定性,但又要大力治理营销人员与客户过从甚密而产生的吃回扣等腐败现象。因此营销队伍的稳定应该是相对的,合理的流动可以有效改善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关于人才流动,发达国家有一个“四三三”理论,即在一定时期内,对40%的人员应当不惜代价保持其稳定,对30%的人员要尽可能使其稳定,对另外30%的人员则要逐步地辞退。若将这一理论应用到驻外营销人员管理上,就是对销售业绩和个人素质突出的,应以优厚的条件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将其留住,对营销素质较高,但是一时成绩不佳的,应尽量将其留住;对表现出腐败行为等较差素质或者不能很好胜任本岗位的,则应坚决辞退,以补充新生力量。

(2)严格进行票据管理

一般来讲,票据是产生驻外营销人员腐败的必经之路,严格进行票据管理是维持驻外营销队伍走在正轨的一个重要方面。票据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掌握营销人员领用核销收据的最新动态,并对有票据遗失记录的人员进行备注;空白票据要专人保管,并要设立备查簿;每月由专人将银行对账单与账簿记录进行核对时,还要将票据的使用情况与银行对账单有关记录一一核对,做到账证相符等。另外,还可以从侧面了解驻外营销人员在外的日常活动,以尽量减少或消除驻外营销人员挪用公费的现象。

2.相互制衡授权

现今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问题是对驻外机构的治理结构不够健全,有的企业每个驻外机构仅有一、两名营销人员,没有严格的管理层级关系;有的企业驻外机构直接向高层决策者负责,而没人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把握驻外营销人员的自身活动和掌握市场信息;有的企业驻外机构完全是主管“一言堂”,不像在总部一样有多个部门、多名主管的制约,营销管理层没有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这些问题都是营销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

中小企业也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完善对驻外机构的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的市场部和各个驻外机构之间的关系,规范大区经理和各个驻外机构主管,以及其他驻外营销人员之间的关系,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机制,解决总部和驻外人员的决策执行力和信息对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运作效率和效益。

3.制定营销监察和营销报告制度

企业总是致力于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功能完善、可控性高的营销服务网络,营销监察和营销报告制度主要就是对可控性进行强化的一种制度。营销监察通常是定期与不定期、普查与抽查相结合以把握驻外营销人员工作状况,通过检查其每月客户拜访情况、业务往来情况、深入机构驻地实地调研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止营销人员腐败等违纪违法行为,对运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纠正。

营销报告制度指驻外机构当出现、发生或者即将发生可能对企业的产品价格和客户等市场运作情况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形或事件时,按照企业的营销报告制度负有报告义务的机构、人员,应当在第一时间将有关信息向责任领导报告的制度。同时驻外机构的信息报告第一责任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驻外机构相应的内部信息报告制度,以保证总部能够及时掌握第一线的市场信息。

4.实行收支两条线

收支两条线是财政部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有效办法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消除行政事业单位坐收坐支行为,堵塞预算外资金管理漏洞,预防和遏制腐败。对于企业的驻外营销机构这种管理制度也能够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

由于收支两条线是将收入与支出两个资金流分开,便于对资金的考核、监督与控制,中小企业完全适宜于借鉴这一原理用于对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从而形成企业资金收支两条线、防止驻外营销人员坐地收支的资金管理模式。规定驻外营销机构必须全部收入按规定上缴公司本部,不得留存或坐支;所有支出由公司本部根据预算下拨,收支差额留存公司本部,由公司本部集中使用。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十六个字,即“集中资金、统一支付、预算管理、内部转账”。

三、结束语

一般来讲,一方面营销工作把握着中小企业的命脉——市场,是不可否定的企业工作重点;另一方面驻外营销人员由于自由度大、接触面广、思想比较活跃,是管理的难点,导致对驻外营销人员的管理,尤其是驻外营销人员的腐败问题,不得不引起特别关注。除了教育领导等方式外,从制度等外部措施来遏制驻外营销人员的营销腐败,对一部分中小企业逐步摆脱困境是势在必行,对另一部分中小企业迅速进行区域扩张,将市场做强做大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淑英王秀村李军:入世后我国企业营销绩效评价的变革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10

[2]李晓:营销关系腐败构成和分析 [J].经营之道,2002.12

[3]Gary L Lilien and Arvind Rangaswaney, Marketing Engineering, Prenntice Hall,2002

[4]张云起许启发:营销“三建一防”工程[J].中国流通经济,2004第一期

薪酬激励与外部审计关系研究 篇12

虽现有文献对薪酬激励和外部审计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但是薪酬激励和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对薪酬激励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不同的产权性质会对薪酬激励和外部审计产生影响, 进而会影响到薪酬激励和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所以本文也对产权性质对薪酬激励和外部审计的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一、理论基础研究与假设

股东和管理层出现代理问题基于两个原因:目标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股东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 但高管层在管理公司时具有私人收益和私人成本, 并按此评价决策优劣 (辛清泉等, 2007) 。最优薪酬激励契约具有良好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性质, 一方面满足高管的激励相容约束, 使得高管按照股东利益行事的私人成本得到补偿, 另一方面通过利益共享机制使高管承担部分风险, 当公司绩效较好时, 高管获得较高薪酬, 相反公司绩效较差时, 高管获得低额报酬, 因此高管在追求私人收益时, 并须承担企业价值降低的代价。使得高管自愿控制道德风险, 降低公司代理成本。

高管通过财务报告向股东报告经管责任的履行情况, 可以降低股东和高管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但如果财务报告过程缺乏独立第三方的监督, 将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唐跃军等, 2006) 。根据信号理论, 在信息市场上, 无论经管责任是否获得履行, 高管均衡行为都是披露履行了经管责任, 即是市场达到混同均衡。在混同均衡中, 财务报表不能给股东任何增量信息, 股东对所有公司高管进行平均评价, 而履行了经管责任的高管被低估。进而, 履行了经管责任的高管会通过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对财务报告过程进行监督, 未履行经管责任的高管不能模仿。因此, 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是财务报告可信的保证, 降低了股东与高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高管薪酬激励有助于缓解股东和高管层的目标不一致问题, 但对信息不对称无能为力。相反, 外部审计可以降低股东和高管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却对目标不一致无能为力。而要较好地控制公司代理问题必须同时对目标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缓解, 高管薪酬激励与外部审计结合能扬长补短、共同作用, 降低公司代理问题,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高管薪酬激励与外部审计在治理代理问题时, 具有互补作用。

高管薪酬激励与外部审计在治理代理问题时, 具有互补作用并不是可以直接验证的假设, 为了获得可实证的假设, 本文以假设1作为起点继续推导。高管薪酬激励的可观察结果是高管薪酬, 外部审计的可观察结果是审计费用, 高管薪酬激励与外部审计互补, 由此可推出假设2:高管薪酬与外部审计费用正相关。

高管薪酬与外部审计费用正相关, 除了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与外部审计机制在解决代理问题时具有互补作用之外,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 根据薪酬激励的权力理论 (吕长江等, 2008) , 高强度的薪酬激励非但不能解决代理问题, 反而带来了另一类代理问题, 管理层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高额报酬剥夺股东财富。而代理成本较高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 以降低代理成本, 提高公司价值。虽然这两种互相竞争的理论都可以得到高管薪酬与审计费用正相关的推论, 但是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却截然不同, 如果激励机制与审计机制在解决代理问题上互为补充, 那么高管激励与外部审计组合使用将更有效的降低代理成本, 提升企业价值。但是如果薪酬激励激化了代理问题, 则会降低企业价值。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3:企业价值与高管薪酬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我国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公司, 研究区间为2007~2010年。同时, 本文依据以下标准对原始样本进行筛选:①剔除ST类公司, 因为这些公司或处于财务状况异常的情况, 或已经连续亏损两年以上, 若将其纳入研究样本将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②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 因为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的公司特征和治理状况和其他行业的公司有极大的差异;③剔除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样本量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 变量设定。

本文将公司前三位高管的年度货币总薪酬的自然对数作为高管薪酬的变量。根据Engel (2010) 的思路, 将公司年报审计费用作为外部审计质量的代理变量。将企业的Tobin'Q值作为企业价值的代理变量。本文还控制了公司规模、成长性、负债率等公司特征变量、总资产收益率等公司绩效变量和董事会规模、公司领导权特征、独立董事比例和高管层持股等公司治理变量。国外研究中普遍将高管持股作为高管薪酬的一部分, 但是从描述性统计结果 (未报告) 可以看出中国持有股份的高管人数不多, 而且即使高管持有, 份额也不是很大, 所以本文借鉴了姜付秀等 (2011) 的做法, 将高管持股作为控制变量处理。具体的变量选取和计算方式如表2所示。

3. 模型建立。

为了检验高管薪酬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 本文建立了模型 (1) :

模型 (1) 中被解释变量为薪酬, 解释变量为外部审计需求。控制变量包括公司特征变量:公司规模, 财务杠杆和公司成长性;公司业绩变量:会计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和市场指标股东收益率;公司治理变量:董事会规模、公司领导权结构、独立董事比例和管理层持股。另外在模型中还控制了行业和年度哑变量。根据假设2, β1应显著大于0。

为了验证高管薪酬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 建立模型 (2) :

模型 (2) 中被解释变量是企业价值, 解释变量是高管薪酬。控制变量包括企业特征变量:公司规模、财务杠杆和公司成长性;公司业绩变量:会计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和市场指标股东收益率。该模型中也控制了行业和年度变量。根据假设3, α1应显著大于0。

另需说明的是, 行业变量按照2010年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划分为13类, 剔除了金融与保险业, 还剩12个行业, 设置了11个虚拟变量;year为年度虚拟变量。

三、实证研究结果

1. 描述性统计。

表3为按照企业性质分类过后的对高管薪酬的描述性统计, 以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均值比较的结果。表4为按照企业性质分类过后的对审计费用的描述性统计, 以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审计费用均值比较的结果。

从结果上来看, 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平均为1 084 935, 比非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平均值1 571 114低486 179.2, 而且该差异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国有企业的审计费用平均为2 216 479, 比非国有企业的审计费用平均值1 130 751高1 085 728, 而且高差异在任何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该描述性结果初步的验证了企业股权性质对高管薪酬和审计费用都有影响。但是该影响却是反向的。究其原因应该是国有企业对高管薪酬进行了非经济的限定, 但是国有企业代理问题严重, 更需要外部审计机制的监督。

2. 回归分析。

本文使用2007~2010年的全部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 剔除ST公司和金融企业之后, 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模型 (1) 、模型 (2) 进行了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在表5中进行了报告。在回归中, 都控制了行业变量和年度变量, 限于篇幅, 行业与年度的结果并没有报告。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表5一共报告了6个回归方程的结果, 分别是全样本和分样本采用模型 (1) 和模型 (2) 的回归结果。从模型I到模型III可以看到, 高管薪酬与审计费用成正比。具体来说, 在全样本中审计费用增加1%, 高管薪酬会增加0.112%, 在国有企业样本中审计费用每变动1%, 高管薪酬会同向变动0.179%, 在非国有样本中审计费用每变动1%, 高管薪酬会同向变动0.0924%。

而且这种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该结果证实了假设2, 高管薪酬与审计费用正相关。从模型IV到模型VI的结果看, 全样本中, 高管薪酬每变动1%, TobinQ会同向变动0.160, 在非国有企业子样本中高管薪酬每变动1%, TobinQ会同向变动0.150。该结果证实了高管薪酬对企业价值有正向的作用, 即是薪酬激励能够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该结论联合假设2的结果证实了假设1, 也就是薪酬激励机制与外部审计机制在治理公司代理问题时具有互补关系。

从模型I到模型III可以看到股权性质对于高管薪酬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有影响;究其原因应该是企业的国有性质会对高管薪酬产生非经济因素的限制, 使得高管薪酬对于经济因素反应不足。但是国有企业现金流充沛, 使得代理问题严重, 更需要外部审计的监督。

综合上述, 该研究结果证明了激励机制与外部审计机制在治理公司代理问题时具有互补关系。企业股权性质会对这种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该影响机制对于激励机制和外部审计机制不是同向的。

四、总结

本文在代理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了高管薪酬激励和公司外部审计的关系, 以及研究了公司股权性质对于该种关系的影响。在模型中本文控制了会影响高管薪酬的公司特征、企业业绩、公司治理、行业和年度变量后发现了高管薪酬与审计费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但是由于对于该正向相关关系有互相竞争的两种解释, 本文做了补充检验。如果薪酬激励机制与外部审计机制在治理公司代理问题时具有互补作用, 那么可以推导出激励机制将会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而与其互相竞争的解释则是, 高强度的薪酬激励是另一类严重的公司代理问题, 公司代理问题严重也可能促使对外部审计的高需求, 从而导致高管薪酬与审计费用双高的现象, 该解释推导出薪酬激励机制会损害企业价值。

根据本文的补充检验, 企业价值 (托宾Q值) 随着高管薪酬的增加而增加, 则支持了激励机制和审计机制在治理代理问题时具有互补关系的假说, 高管薪酬激励与外部审计能够互补的解决公司代理问题的原因是, 高管薪酬激励能够降低股东和高管之间目标不一致问题, 外部审计可以降低股东和高管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而公司代理问题主要由目标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另外, 本文在将企业股权性质引入研究, 以及在比较国有和非国有子样本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股权性质对激励机制与外部审计机制的互补关系会产生影响, 但是这种影响不是同向的, 即国有企业会限制高管的高薪酬, 但是却会提高外部审计需求。该结果丰富了公司治理方面的文献, 尤其是丰富了激励机制与外部审计机制的联合研究的文献。对实务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在非国有企业中, 企业大可将激励机制与外部审计联合使用, 一方面给公司高管提供有效的激励, 另一方面加强外部审计, 在激励的同时进行严厉的监督。

参考文献

[1].辛清泉, 林斌, 王彦超.政府控制、经理薪酬与资本投资.经济研究, 2007;8

上一篇: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下一篇:动画设计中的色彩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