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通用11篇)
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篇1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是,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工学结合的实施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 如何“既要保证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又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是目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 提出了基于行业的分散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并经过了一年的实践。本文阐述了这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形成背景、内涵和实施要点。
一、问题与反思
我院从2003年一个班的暑期实习试点到2007年几十个班级的实施, 已经过了4年的实践。2003年, 为了学生就业需要, 一个机电班学生到某一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实习, 企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但是由于缺乏制度保证, 能够坚持到底的学生并不多。2005年, 机电专业把工学结合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 时间从二年级的5月份开始到暑假结束, 采用分散型方式, 学生自主找实习单位。2006年, 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利用地处高新开发区的优势, 与浙大中控合作实行半工半读式的工学结合。
显然, 上述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完全分散型模式, 容易操作但难于管理, 实习质量也无法完全保证;集中型模式, 短期效果好、易于管理, 但长效无法保证。
1. 衡量工学结合好坏的基本标准
衡量一种工学结合实施模式好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定:
(1) 是否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 其首要目标是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工学结合实际存在着多种需求, 即教学需求、就业导向驱动、学费补充驱动和资源扩张驱动等, 反映了工学结合的多种目的, 但根本目的只有一个, 即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2) 是否能平衡各方利益与风险
在市场经济社会, 利益驱动是保证合作的首要条件。工学结合涉及学校、企业、学生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和责任风险, 学生应该是工学结合的主要受益者, 关键是如何保证企业的利益, 减少企业的风险, 从而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 是否能保持长期实施
学校、企业不同的追求目标, 决定了各自的行为特征。学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但要保持发展与创新, 需要学校培养人才和技术服务。可见, 双方既有各自的目标又有共同的依存关系, 这种依存关系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双赢的基础。但为了保证工学结合的长期实施, 仅靠这种需求关系还远不够, 作为工学结合的发起者学校, 应主动走入企业, 不断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能力, 同时还应研究企业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 政府的推动与参与非常重要。
2. 集中型模式的利弊
集中型工学结合模式曾在计划经济年代得到广泛的实施, 但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
首先, 浙江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经济大省, 没有大的企业集团可以依托。这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很难开展集中型工学结合模式。其次, 浙江省市场经济发达, 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考虑到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和生产管理等因素, 很难接受大批学生的实习。第三, 企业出于自身发展, 一方面需要学校培养的学生, 另一方面学生的来源也必须多元化。企业不能也不合适长期大量接纳某一个学校或某一个专业的学生。因此, 集中型工学结合模式只能用于某个时期或某个企业, 不能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予以推广。
3. 完全分散型模式的利弊
分散型模式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一个工学结合模式, 学生通过与企业的接触自主寻找实习企业, 不受地域、企业、行业的限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实施、可以长期开展, 在许多学校已经开始试行。但完全分散型模式的缺点也非常明显:过程管理难, 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实习质量。如果不加控制和管理, 很容易变成“放羊”, 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可见, 分散型模式是工学结合的方向, 但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实践。
4.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面广适应性强的专业。大部分企业都需要本专业学生, 但每一个企业需求的数量不多。传统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不适合本专业, 也很难组织集中型的工学结合。
5. 依托行业、融入行业是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鉴于以上因素的考虑, 我们提出了“基于行业的分散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举措就是依托行业、融入行业, 因而可以有效解决企业需求的分散性与工学结合管理要求相对集中的矛盾。
二、对策与实践
在广泛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 我院依托行业建立核心企业群, 面向所有企业, 组织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两个班的工学结合。本实施方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没有大企业集团依托、中小企业为主的浙江区域经济的外部环境下, 如何保证工学结合的质量和可操作性问题。
1. 依托行业, 建立核心企业群
通过与行业协会合作, 与众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首先从数量上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实习岗位, 较好地解决了本专业单个企业需求数量不多的问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先后与浙江省电气行业协会、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浙江省仪器仪表学会、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了保证工学结合的质量和便于管理, 我们与5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仅这5家企业就接纳了38名学生的实习, 保证了学生能够快速上岗和专业对口率。核心企业群的建立, 保证了工学结合的质量和有效管理。
2. 区域相对集中, 企业相对分散
基于浙江明显的块状经济特征, 可以选择几个与本专业相关度较高、学生就业率较高、交通相对方便的区块, 我们选择了与学校邻近的杭州滨江高新开发区和工业基础较好的上城工业开发区企业。基于企业接纳能力和学生今后就业的考虑, 学生分散在各个企业, 便于长期操作。学院还在全省主要经济区块建立了工学结合工作站。
3. 学生竞争上岗, 促进学生就业
学生通过企业面试竞争实习岗位, 实现企业学生双向选择, 促进了学生就业。企业接纳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在实习的学生中挑选合适的未来员工, 如果最后未能如愿, 企业将会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为此, 在实习之初, 我们组织了部分企业到学校召开企业推介会, 让学生了解企业, 也让企业了解学生。通过双向选择, 为使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能够安心工作, 企业也有意培养学生、考察学生。
4. 提高专业对企业的服务能力, 保证校企双赢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部分合作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为企业提供职员培训服务和技术合作服务。这种服务, 增加了校企间、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信任, 有力地促进了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三、成效
1. 通过实习,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我们从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自身和实习过程的评价来衡量本方案的实际效果, 见表1和表2。
2. 有力促进了学生就业
截止到实习结束, 96名学生中, 已有28名学生与所实习企业有就业意向, 有9名学生正式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 有4名学生继续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通过实习,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3. 初步形成了工学结合长效机制
仅本次工学结合期间, 就与5家企业签订建立了工学结合协议, 并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一家企业开展了企业员工培训, 与一家企业签订了共同编写教材的协议, 为两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与浙江省电气行业协会成套分会等行业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
实践证明,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依托行业、融入行业可以有效改善工学结合的外部环境, 为建立工学结合长效机制成为可能。同时, 学校主动融入行业、自身对等服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效组织工学结合的重要条件。以共赢为目标, 以利益驱动为纽带, 建立开放式的工学结合机制, 是今后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栋学.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9) .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
[3]葛惠民.产学结合在电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机械职业技术教育, 2006, (5) .
[4]左家奇.“三重融合、四方联动”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5]浙江省委省委政研室.2005、2006年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R].
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篇2
单位: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工科部
姓名
陈相才
【摘要】:“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针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探讨育人的途径与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观,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共赢。
关键词: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随着中职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行为的日渐活跃,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是培养中等职业毕业生的必要趋势。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工作相结合,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顶岗实习的良好开展是培养人才的契机,中等职业学校利用好顶岗实习的机会可以培养专业人才,不仅能够提高校内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能够提高自身的办学能力。
一、“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必然性
校企合作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但目前有些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存在着盲目性、表面化、简单化的现状。为了提高中等职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尽快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指出,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
1、构建校企合作的方案和机制
针对各专业的特点,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座谈、分析总结等方法,明确本专业就业岗位能力素质的要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提出“高素质、强技能”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是学生学到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而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则是培养学生履行工作岗位职责,独当一面完成工作岗位任务能力的唯一途径。各专业针对各自人才培养目标寻找一些对口的企业进行紧密合作,确定校企共赢的合作方案是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针对目前有些职业学校为了麻木
拓展学生实习的平台,常常与不同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双方不固定,这样一样,由于合作时间短,许多问题得不得解决,校企合作的目的得不到实现。学校和每一家企业合作都要经过一个磨合期,学生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也难适应角色的转变,校企双方盲目与不固定的合作很大程度降低了校企合作的效果,故校企合作应该构建长效的机制。
2、建设校企一体模式的实训基地
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时,为了避免出现表面化、简单化的现状,能真正做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使学生实践技能真正得到提高,应建设校企一体模式的实训基地。校企一体模式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实训技能提高的根本保障。学校一方面可以引进企业,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把校园内的实训室改造成“教学工厂”,这样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难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把实训基地建在校外,在与合作的企业里建立校企一体模式的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3、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教学课程
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置要服从当今经济市场的需求,这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关键,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实训教学课程的建设当中。为了推进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校必须与企业一起共同制定本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实训内容及最后考核量化。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主要是在企业完成,该课程的实施是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关键在于实习实训的教学。所以要求学校在实训教程的选择上不要拘泥于市场上所提供的范本,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发适应本校该专业实训教学的校本教材,从而提高了教材的指导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4、构建专业的教学指导机构
学校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企业能很好地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进行监督指导,校企合作应构建专业的教学指导机构。企业相关人员根据本专业人才岗位的需求参与指导教学,保证教学的方向和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学生在整个实训实习过程中,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工人师傅既是产业工人,又是实训指导教师,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员工;企业加工材料既是生产原材料,又是实训材料,学生的作品同时也是企业的产品。教学指导机构规定老师及企业师傅的各自职责,其一方面要从学生的思想与技能提高方面进行评估,实时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另一方面要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共同监督考评,对考评
不合格的教师要进行再培训,从源头上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学指导机构是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除了企业对学校的教学有监督指导权外,学校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也可对企业提出意见,及时对学生进行密切监督,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指导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学习,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
“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关键之一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被生产企业广泛采用,并呈现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肩负为企业培训符合需求技能型人重任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必须及时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作为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有义务为专业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岗位及锻炼内容,并委派师傅指导专业教师进修学习。通过企业师傅的传、帮、带来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增加感性认识,扩大专业知识面,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适应企业的变化与进步,更好地为学校的专业教学服务。建立校企人才共享、校企人员轮岗、兼职等工作制度,教师参加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对将企业技能型人才经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常规等培训后,将其转化为专业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成为一线技能骨干教师。
6、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着力于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企业评价、学校评价、自我评价三方评价体系。企业要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对学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工作业绩、实习纪律、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填写《学生顶岗实习企业考核表》;学校管理教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小结》完成情况、中期巡回检查情况、《顶岗实习报告》完成情况、职业能力的形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撰写《顶岗实习工作总结》;学生根据顶岗实习职位、岗位能力要求目标、工作流程熟悉程度、岗位工作业绩或成果进行自评。顶岗实习成绩结合三方评价进行总评,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助于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形成,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校企一体、工学结合” 实施成效的体现
“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拉近了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及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更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促使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技能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通过“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参考文献】:
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篇3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必然
1.国家政策支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复合型、知识型高技能人才不足。因此,只要是能够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国家一定会给予大力的支持。
2.职业院校赞同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一支能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队伍,教师都应该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即教师既要具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承担理论教学,又应熟悉企业生产技术及生产工艺流程,具有一定的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能够指导专业技能训练。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容易做到“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即学校派遣教师到合作企业实习和培训,参加生产锻炼,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教师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同时,积极考取并不断提高所从事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级;学校还可以直接从企业调入既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或从企业选聘一批技术、技能专家骨干担任学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或兼职教师,直接承担一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校企之间的双向交流,对于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作用非常明显。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建立人才实训基地。职业院校毕业生更应该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就业后能够较快地胜任岗位、角色。这一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设施先进、完备、运行良好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实践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增加接触社会、接触生产现场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容易形成先进的制造理念并养成精耕细作的职业习惯和不怕累、不怕苦的工作作风。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比较容易地解决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问题。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节约办学成本。校企合作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训基地的建立,实际上就是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也能够有效降低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学生实习的费用,节约办学成本。
(4)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开展技术服务和创造经济效益。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更好地搭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企业的平台,为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等提供服务,并为学校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
3.相关企业认可
(1)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传统的“以师带徒”和直接从学校招聘毕业生都难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唯有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开展订单教育,也可以集中培训或委托培训来获得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2)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能够在提高职工素质的同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一方面,学校在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学生就会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可以直接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另一方面,企业依托学校资源,在员工培训、技能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本都将大大降低。
(3)校企之间除了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可以进行合作外,还可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开展合作。特别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更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高技能人才拥护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企业职工,因为他们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因为他们得到了更好的提高和发展的机会,所以,他们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必然是十分拥护的。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的优势
1.形成合理的人才质量标准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结合,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而确立人才质量定位。并且能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有利于调整专业设置,使课程调整和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解决毕业生适应性差、分配难、熟悉期长的问题。
2.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内容必须由学科本位向就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要从学生就业和未来工作需求出发,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企业的参与能随时反馈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校企结合使教学内容具有随时调整的条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促进教学方式改革
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尽可能地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提高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方面,与企业的合作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4.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学生在校内通过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后,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然后可以到校外实习基地直接参加企业生产,成为实践的主体,直接面对社会、面对基层,使学生不仅能迅速提升操作技能,而且还增强了质量意识、工时观念和效益观念,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可行性。
三、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会
1.加强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而需要多学科的专门人才积极参与配合。因此,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地是个体行为,忽视了沟通与协作。而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一教学模式中,同学关系暂时转变为同事关系,有助于其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
2.改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不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能有效消除依赖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零缺陷”意识和质量意识
企业中常有一句口号“质量即是生命”。“零缺陷”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因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与质量密不可分,一个细微的差错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中职教育是为企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其工作性质也决定了职校毕业生必须具有牢固的“零缺陷”意识,追求工作质量的精益求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细小差错在实际生产中造成的严重后果,在学生思想中不断强化“零缺陷”的意识。
4.培养求真务实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务实的作风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减少理想主义色彩,才能使中职毕业生真正适应岗位的要求。
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篇4
当今现代化的企业普遍依靠的是精益化的管理模式, 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当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等多个方面去培养塑造学生适应岗位以及适应快速变化的“关键能力”。但如果教师的工作只限于课堂的简单教育, 而不了解社会和企业是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的。“学高为师”, 如果没有培养出具有一定岗位“关键能力”素质的职业学校教师, 那又怎样培养出合格的学生?但教师的传统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检查作业和考试, 工作环境单一, 工作内容单调, 工作方法难有创新, 因此, 以往的传统型教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了。
一、“环境影响人, 环境造就人”, 通过课程开发过程环境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如果能提供给教师一个更有效的锻炼和发展的环境就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教师能力培养方面的难题。通过环境的变换刺激促进中职教师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自己参与示范校建设过程能力提升的分析总结, 我认为以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活动就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师能力培养环境。
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是建立在对某一工作岗位基础上通过对典型的工作任务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并结合学校情况和教师经验整合成若干学习领域的内容, 最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习情境。这是一项系统化工程, 要完成这一开发过程需要中职教师从多个方面进行转变和提高, 是复合型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的综合能力的应用。在这种环境需求和刺激下可以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加强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双提高, 教师主动走向行业企业, 去了解岗位一线的业务知识, 和企业的专业人员成为朋友和合作伙伴, 开拓视野, 成为懂得业务理论, 掌握精湛技能的企业骨干型人才。在环境的影响下, 对企业和岗位熟悉后又要求教师重新对专业知识进行定位和有效裁剪并设计出新的教学内容。课程开发的环境也屏蔽了教师多元化和能力差异问题, 每位教师都要到企业的岗位上进行实践, 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教师容易找到新的突破。此外, 课程开发过程中还要再进行交流讨论, 相互容易取长补短, 从而使整体能力得到提升。
二、在开展行业企业的调研分析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通过走出校门走进行业企业开展调研, 能获得第一手的行业企业信息和资料, 并开拓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 通过对比岗位需求检查了自身的专业水平, 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认识了行业和企业的一些专业人员, 将原本“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系统打破, 有利于从宏观角度上把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状况, 增加自我责任感。专业教师通过调研能够了解企业岗位的具体设置, 包括岗位工作过程内容与职责、岗位考核标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岗位工作的环境、工作服务的对象、岗位工作所需工具、具体的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岗位对职业资格的要求、岗位工作强度及压力、岗位薪资结构、职业发展路线、企业文化及核心价值观以及行业企业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等等。这些都能够从多个方面促进教师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 使教师在把握职业教育的重点时更为准确, 促进形成全局性和立体化的职教理念。通过调研过程可以锻炼培养教师制定调研方案的能力, 教师间协调分工, 组织实施开展活动的能力。与行业和企业的接触过程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快速有效的提高。
三、在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调研所获取到的信息并不能直接搬到课堂上,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的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找到比较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这项工作对中职教师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师需要建立在对岗位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以及行业专家企业人员间组成课程开发小组的形式, 共同交流、讨论、分析并确定。该过程, 可以帮助教师梳理获取到的信息, 将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员的工作经验直接或间接地传达给教师, 有利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对专家经验快速地进行吸收, 嫁接, 并校正不正确的理解和信息, 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再提高。
四、在进行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过程中提升教师能力
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重点工作是形成“学习领域”的内容, 该过程的开发一般参与的人员类型和数量最为丰富, 在专业知识, 实践能力, 教学理论等多个方面呈现出点、线、面多层次的高聚合形态。开发人员在组成结构上既存在分工又存在交叉。通过这一过程, 教师学会了从完整的行动意义上对任务进行分析, 学会了对具体任务过程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多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学会了除考虑客观知识、专业知识外还要考虑工作过程中知识的的能力和课程开发的思维方法。这一阶段同样锻炼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学习领域”内容研究开发的成果是凝聚先进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思想的教师综合能力表现的结晶体。因而这一过程必然促进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和综合能力的再提高。
五、在学习情境开发中教师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的工作还是要上好课, 没有好的课堂设计很难组织好一堂课, 教师参与学习情境的开发, 就是从本质上进行课堂单元设计, 单元设计能够反映教师对工作任务要点和特点的理解以及和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对应。通过学习情境的开发能促进教师综合性地设计教学。比如在教学场地的使用设计、教学所用工具, 小组的工作组织等等。教师要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具体任务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将知识理论贯穿完整任务过程, 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与任务有机结合起来。该过程主要锻炼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同时, 学习情境的开发是建立在吸收了行业企业专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过程, 这必然促进教师的能力水平的再提升。
六、在教学实验阶段对教师能力的提升
完成了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设计, 需要通过真实的教学加以检验和修改, 教师参与这一阶段的工作有利于总结前面完成的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 记录相关问题, 开展教学反思, 有利于突破原有的不良教学习惯形成良好的教师授课习惯。学习情境的应用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 也使课堂主体由教师向学生发生了转变, 有利于教师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教学实验阶段同时有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再挖掘, 通过应用、分析、挖掘新的课程内容促进教师教育研究和授课能力的再提高。
七、总结
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篇5
内容摘要:教学与科学研究在学校工作中是不可分割、互相促进又密切联系的两项工作。学校工作中若不大力抓好科研工作,则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即会困难重重,相反亦只有在教学、专业和生产对科研提出较高的要求,才能使学校科研工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虽然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人力和物力上有时会产生矛盾,但关键是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使矛盾获得统一,使两者相互促进,更快的提高, 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就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关键词:教育科研、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关键问题,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是时代命题。目前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聚焦教师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让教科研走进课堂,亲近每一位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回归自然和本真的重要途径。近一年来,我们围绕“教师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进行了一些探索,这里我就教师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途径与策略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教学必须与教育科研相结合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教学、科研辩证关系的内涵使然
通过研究发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教学与科研的涵义。虽然这两种活动的对象和任务均不同,但这两种活动是紧密相连的。任何发现总是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的,否定这个基础自然不会有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
要培养21世纪需要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就要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如果教师没有科学研究环境,从来不接触科学研究,他将永远不会获得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也无法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
(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的基本途径
教师只有通过对本专业及有关学科的科研活动,才能加深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最新、最先进的科学知识,由此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而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学术水平的提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路开阔,也能站在新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更新,丰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灵活的教学。再者,积极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比较自然地用科研所必要的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鼓舞,得到启迪,更快地步入学术研究的正途。
二、那我们应该怎么研究呢?
(一)、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师的课题研究应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课题来自于教学实践,也应落实于教学实践中。在这当中教师应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二是把握好自己工作的特点。
(二)、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一线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同样也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教师选择课题不能凭空而来,而应联系自我实际,着眼于课堂教学这一沃土。比如,有些教师通过大量的听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很多话学生并没有注意听、也没有认真地去听的,而在老师看来这些话又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的,于是就可以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的课题。
(三)、将课题研究与经验总结相结合
应该说,作为一线教师搞的课题研究大多是由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是自己感触最深的、有所体会的观点想通过科研来提升;另一类是自己最感困惑的、疑虑最大的问题想通过科研来探明。从科研类别上看,大都属于行动研究。我们把这种选择课题的方法用一个词来概括,即经验提升法。这样选取的课题,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操作,只需完成由纯经验向理论指导下的经验转化即可。二是便于交流。由于课题与老师的实践结合紧密,教师就会注意及时加以总结,将经验、体会、思想、心得进行交流。主要的方式方法有行动研究法、教学叙事、教学随笔。
(四)、将课题研究与业余学习相结合
终身学习的观念现在已深入人心。作为实践性强、时代性强、信息量大、综合程度高的教育科研来说,不断地进行学习充电是保证自己不落后的前提。
作为一线的老师,底子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全能发展,只能是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地加以探索,这在业余学习时就应加以体现。只要教育科研是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有我们教师真诚的投入与深刻的反省与思考,就是成功的。让教育科研成为同仁教师的一种生命状态。
三、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精选课题科学决策
科研课题是科学工作者的假想在现实中的检验。对教育教学来说,课是很多很多,是不是所有课题都适合我们去检验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科研人员的研究对象不同、目的不同、理论依据不同,课题就不同,有许多课题对教学是有冲击的,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是有害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校领导是绝对把好关的,如:教师的小课题研究都是我们经过认真研讨,科学决策才能确定,务求科研项目能够促进学生品德的培养,能力的增长,能够适应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总而言之,我们学校对科研课题的承接都是根据我校的物质条件、教学水平、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和新课改教学进行选择的,这点非常重要,斯大林说过“干部决定一切”领导的三拍遗害无穷,一定要慎之,所以,我校一贯精选课题、科学决策,以使课题的选择和实验对教育、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立足校本,将教科研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
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特点,有自身的发展规划、有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些特点和长期规划在实施教科研的同时,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迷失自我,邯郸学步。我校就是这样,在做好科研课题的同时,坚持校本教研,把握长期发展目标不放松,我校每学期都制订了校本培训原则、策略、方式和内容,坚持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在培训的同时倡导教师边自学,边教学,边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在教学中反思,使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这一点,我校体会深刻,比如我校的一些青年教师在胡海英、贾宛秋等教师带领下,迅速的成长起来,使他们成为学科带头人,而这种传、帮、带形式多样,随时随地,灵活方便,有针对性,这种“理论+经验”的方法使教师听了能懂,懂了能用,用了有效果,使教师有兴趣、有动力,我校还坚持教师校本教研全员参与和责任划分相结合,注重发挥教师的互助合作,提倡同科促进,不同科交叉的方法,注重将教科研成果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我校的教研活动决非为教研而教研,为完成任务而教研,而是为了如何发挥科研活动的本质目的。我校的成功离不开校本教研的长期坚持,离不开科研课题的推动作用,更离不开将科研课题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小学英语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篇6
一、搭建桥梁,激发学生读写兴趣
读写的兴趣要被激发出来,学生在学习时才会更起劲。英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桥梁,让学生有兴趣去学。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很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层次性问题、连环问题等,能将学生的思维紧扣在课堂教学中。因此,英语教师可以以有效问题作为“桥梁”,将学生的读写兴趣激发。
在学习小学四年级英语Our School Subjects这一单元时,以问题作为牵引,成功将学生的读写兴趣激发。在本节课中,英语教师运用的策略是“问题牵引,以读促写”。首先,英语教师结合阅读文本,设计连环问题:1.What subjects do you have this semester? 2.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 best? Why? 其次,等学生初步回答完这些问题,英语教师再引导学生串连成一篇小文章。例如,可以以“我所学的科目和我喜欢的科目”为主线,串联成小文章;也可以以一周中具体的哪一天要上的课程,然后抒发自己的感想,如I have English on Monday. 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because it is fun.在这个案例中,英语教师以问题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然后再设计写作任务,将读写结合起来,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些问题本身与本单元的阅读材料紧密相连,并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多种方式,有效促进读写结合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方式很多。英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学生需要,丰富读写结合方式,有效促进学生读写方面能力的提高。例如,以图片吸引学生阅读,再以图片促进学生写作,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兴趣,也能助力于学生的发展,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使用。
在学习小学四年级英语Drawing in the park这一单元时,我就利用了图片作为“刺激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首先,英语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公园全景图,让学生看一看公园里有什么。公园里的景非常漂亮,学生被美景吸引住了,再加上英语教师语言的点缀,让学生瞬间进入公园游玩的画面。此时,英语教师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学生依据自己看到的内容尝试表达。例如,I can see a boat/I can see a tree等。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想不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呢?在学生“想”字的欢呼下,英语教师成功将学生引向阅读。等学生学习完这些内容后,英语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公园图片,增加内容,即以自己的创意设计公园。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公园,以图画形式呈现出来。最后,再写上一段关于公园的概述。这一活动是基于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而设计的,有效将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得更有味道,学习方式更丰富。
又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英语On the farm这一单元时,则运用了另一种方式将读写结合起来。首先,英语教师设计一个小小的活动,名称为:比一比,看看谁能找出课文中农场的小动物名称和水果名称。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是调动学生的阅读激情。学生只有融入阅读,才会找出农场中的小动物名称和水果名称。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不是单调的,而是充满探索兴趣的。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学得趣味盎然。其次,提供机会,让学生说说找到了什么小动物和水果(学生说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在黑板上列举出来),再一起学习(阅读后,再学习相关词汇,置身于情境中的词汇学习更有效果)。通过阅读,学生找出的农场的小动物有:cow, pig, chicken, duck;找出的水果有:pear, apple, orange。最后,组织学生将刚刚阅读的内容串联成小短文。例如:以“a day on the farm” 为主题。这样,英语教师就实现了读写结合。英语教师要注意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做起,然后设计读写结合的方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三、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英语教师可以依托单元话题,综合设计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英语I like dogs这一单元时,依托单元话题,以读促写,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结合本单元的阅读材料,设计的方式是选词填空,增加对原文的理解,锻炼写作能力。提供的词汇有:dogs, pandas, fat, cute, Su Hai, he.
Mike like __,because it is __and __. Mike doesn’t like__, but__likes dogs.
这种方式将阅读转化为写作,两者完美结合,既考查了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能力,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等学生选词填空完后,英语教师再设计写作主题,深化学生写作能力。例如,以半开放式的题目,即I like...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英语教师可以依托单元话题,合理设计,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一线岗位技能人才的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视应用,并且熟悉培养人才基本操作技能,需要社会和企业进行评价和检验,这部分责任是学校不能承担的,所以,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社会和企业,应该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就是依据企业和学校结合、工作和学习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改变传统学校给企业推荐,单向输送人才的培养模式,达到企业和学校培养人才的互利共赢、双向参与的作用,以便于提高学校办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基于上述培养人才的方式,以市场为主要依据,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从企业和学校两个方面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优势和特征为:(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机结合培养技能、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技能,在企业和学校双向促进和互动中有效提高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力度,增加了市场竞争力。此外,企业和学校进行互动的时候,能够及时感知市场实际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规范需求。(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顶岗工作和学生学习、企业和学校之间有机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人才过程中,企业和学校需要共同参与,完全体现两种资源的优势和特点,能保证更加密切地联系市场和学校。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有效途径
不管是普通高职院校,还是省示范、国家示范标准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共性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几方面实施途径。
(一)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改正教学心态,切实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实施需要全面改革学校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学校的职能部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且增加了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成本,因而教师和管理部门都会出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所以,具体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时候会受到一定阻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口号,应该是一种硬性指标。在生源数目不断减少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不但需要具备自身特色,也需要尽可能稳定学校生源。好的就业率决定好的招生率,因此,要基于企业教学和培养人才。教学中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所有教学环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培养人才方式,尽可能培养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从而开拓就业市场前景。
(二)积极寻找和发现企业利益点,激发企业积极性
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企业积极性不高实际上是相对学校来说,培养人才是学校主业,并不是企业的主业,也就说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企业是协办方,学校是主办方。针对这一情况,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提高企业积极性,如2005年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的规定》等,学校可利用一定的措施来调动企业积极性。(1)建立独立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学校不仅需要更加重视和企业的合作,也需要提高宣传力度,并且主动和企业进行合作,尽可能地挖掘校友力量。(2)确定规模多样化的合作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具备不同用人需求和管理模式,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不但要能够为企业输送大量学生来节省生产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依据实际发展情况来为企业输送相关人才,保证学生能够完全体现自身特长,不能仅仅是作为廉价搬运工和劳动力,需要具备实际生产技能。(3)注重企业利益重点。如校企合作需要面对大型企业的时候,可以进行提前招聘,依据企业发展实际需求来不断调整实习频率和周期;一些中小型企业没有建立独立的培训结构和不具备完善的资源设备,那么学校就具备了为企业提供相关培训和认证的优势。
(三)教师培训团队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直接执行和参与人员是教师,但是因为不同人员存在不同的实践能力和认知,把握教学内容也不一样,导致促进难度大大提升,所以应该推动教师从思想上认同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培养出应用型一线岗位技能人才,培养重点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除具备应用技能外也应该适当具备基本技能,如维护设备、调试设备、维修设备等。高职院校在进行高层次应用型一线岗位技能人才培养的时候,需要重视开发设备、完善设备等,提高创造能力,注重升级改革一线岗位设备,调试运行新型设备,从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完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教师需要具备双师资格,定期进行教师研讨;校企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实习。
(四)制定工学结合培养方案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切入点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要依据专业岗位入职资格以及条件,及时确定岗位责任、岗位工作流程、工作任务、职业素养、核心能力素养等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为后续实施教学提供基础和方向。
(五)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力度,需要适当培养职业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从而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中建立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工学结合模式,但并不意味着真把企业搬进校园。高职院校虽然拥有一定职业性,但仍以高等教育性为主,实现学、教、练的融合实际上是真正的任务。因此,学校和企业单独承担都不是最理想的办学环境。
(六)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教师的根本目标是保证学生能够胜任专业技术职位,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是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同时也是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分层次教学和选修课程并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从来都不一样,学生存在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因此,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文化课程等都应该合理应用选修课方式,提高接受能力好的学生的教学难度,保证学生可以适合更加优秀的岗位,这样不但能够节约学校资源,还能够体现学生自身需求和价值。(2)注重适当衔接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本科的衔接,也应该注重和中职的衔接。(3)依据问题引导法、对比和演示法、项目教学法、实物展示法、虚拟法或者情境模拟法来具体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引导方式比较适合理论性比强的基础学科或者工程材料等学科的教学;虚拟法或者情境模拟法比较适合应用在数控实训、综合机加实训等实践课程中;实物展示法比较适合应用在机械设计基础等创作和设计教学中;对比与演示法比较适合应用在比较强调技能性、容易出错的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适合应用在具有很强操作性如数控加工工艺的教学中。
(七)考核和评价工学结合教学方式
应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应该重点展现有限反馈教学,也就是需要通过评价和考核的方式。考核方式主要包括终结性(综合性)考核、形成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和诊断性考核。在前几节课中主要安排诊断性考核,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情况,依据不同的学习基础可以把学生分为很多训练小组和学习小组。过程性考核是重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和考核应该重点展现过程性考核。首先建立全局过程性考核方案,在完成训练和学习以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或者评价,然后教师依据实际情况总结、点评学生情况。终结性考核实际上就是展示大作业或者综合作品,可以通过开卷考核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当组织全班学生展示作品,课题组成员和指导教师组成评价小组,及时评价学生所有作品,并且给出合理的成绩。
三、结束语
综上,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其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实施途径。这种模式以就业作为导向,可以全面满足企业、社会的要求,能够实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的目标。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体现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和工作环境中应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满足培养高素质、高要求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宋梦,付立彬.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17):245-246,247.
[2]许士群,张荣华.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24-26.
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篇8
1 搭建平台, 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应积极联系行业, 邀请综合实力强、社会影响力大的大型企业与职业院校搭建合作平台, 成立校企合作机构, 共同推进合作办学、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全面开展育人、就业、员工培训、技术攻关、专业建设、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企业提供“硬件支持”, 学校提供“软件支持”, 合作机构提供平台支持, 开发项目拓展合作途径, 人才交流推进相互评价, 共同进步实现互惠互利。充分利用学校人才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充沛、技术服务力量强和企业资金力量雄厚、实训资源充沛的优势, 寻找校企共赢的切入点,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
2 加强交流, 共同推进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2.1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商机制
建立校企专业技能人才库, 搭建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 拓展人才互为培养的渠道, 建立健全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有关的制度, 促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
在校企合作机构的平台上校企专家“点对点—线连线”, 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校企合作发展规划”、“煤炭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计划”等内容, 为合作育人、提高质量提供保障。
2.2 建立校企合作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合作运行机制
共同申报行业及教育系统的纵向课题, 积极开发技术攻关、技术改革、人才培养改革等横向课题,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合作方式, 利用校方理论强、企业实践强、校方有师资、企业有现场的互补优势, 创建校企之间先进技术应用、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 通过建设形成一支由校企技术人才构成的“文武双兴”科研团队。
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真实需求, 瞄准企业所需所想, 有的放矢, 量体裁衣, 贴近企业需求开发培训项目, 实行以共赢为切入点, 以相互考核保质量, 以技术服务促提升等灵活多变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库的作用, 推动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互兼互聘与合作关系, 共同开发培训资源和技术服务项目, 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
2.3 建立校企合作骨干教师双向培养运行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机构的平台, 形成专兼互补、联合培养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校企联合培养校内骨干教师, 加大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的力度,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一线生产和技术服务, 顶岗锻炼、轮岗学习。从企业聘用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并组织培训, 组成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 互惠互利, 共同促进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3.1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开发机制
在校企合作机构的平台上, 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 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3.2 建立人才培养岗位对接水平的反馈评价机制
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积极搭建学院与合作企业的就业平台, 做好对学生实习和就业情况的观测和回访工作, 依据“岗位对接”引进企业岗位技能评价标准, 通过评价分析落差, 指导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优化专业设置, 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3.3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共建的运行机制
充实校企合作机构, 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 引入企业专家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选择工艺先进、安全条件好、企业文化有内涵、管理制度完善的企业建成校外实训基地, 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资源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
4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建设,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4.1 建立校企合作机构的会议事制度及激励制度
明确议事原则、职责分工、议事范围、议事方法、决策程序、组织实施、重大情况报告、会议召集等事项, 使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提高合作效能。完善各项工作的激励制度, 保障校企合作机构的执行力及各项工作的实施效果, 提高合作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
4.2 完善学生实习实训管理与考核制度
完善学生实习实训管理与考核制度, 包括学生到企业实训的具体要求、考核办法、评价方式、奖惩办法等, 将学生在企业的实训表现客观量化。同时, 建立一条畅通的校企信息反馈渠道, 保障实训要求与实训表现在校企之间的交换。将学生在企业的实训表现与学生的学业表现及综合测评挂钩, 提高学生对实训环节的重视, 保障校方对学生在实训现场的“控制力”。
4.3 完善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及激励制度
共建“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制定兼职教师聘用条件、工作职责、聘用程序、考核办法、奖惩办法, 稳定优化兼职教师队伍, 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4.4 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制定校内外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 明确共建实训基地的责权利, 确定专门管理人员, 制定工作职责, 创建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仪器设备设施及耗材等管理方法。
4.5 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探索顶岗实习补贴及工伤保险制度
结合各行业领域职业教育的特点, 明确顶岗实习任务, 细化分段考核时间点, 确定考核指标, 采用校企双方共同鉴定的模式, 将学生的顶岗实习同毕业证挂钩。同时, 鉴于个别行业的环境差与危险性高, 校方应主动与实习单位探讨实习补贴及工伤保险制度, 明确企业、学校、学生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签订相关协议约束权、责、利, 保障在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学生之间的利益。
4.6 落实《专业教师联系企业及开展社会服务的评价与奖励办法》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高[2010]8号) 文件精神, 落实《专业教师联系企业及开展社会服务的评价与奖励办法》, 加强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 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开展技术研发,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实现互利共赢。S
摘要: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旨在为行业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程”中, 始终受到各行业在地域、环境、安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断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途径,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教育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
[2]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Z].
[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Z].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Z].
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篇9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研究是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 有效教学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在20世纪以前, 西方教育认为“教学是艺术”, 但随着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行为科学的发展, 教育者发现“教学也是科学”, 也就是说, 教学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国内外的有效教学理论
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的基本思想是只要提供恰当的材料, 并且在进行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适量的帮助, 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并不是智力的问题, 而是因为教师没有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以及没有获得足够的学习时间。而后, 布鲁姆又提出评价的新概念, 比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的著作《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允漷教授认为:“有效”是指教师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或者发展。简而言之, 检验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如果教学没有效益, 并不是意味着教师教得不认真, 而是说学生没有学到有益的知识。倘若学生失去学习动力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
二、“工学结合”课程有效教学特征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企业和社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是否合格, 必须由企业和社会来检验和评价。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 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就是课程的开发, 有效的“工学结合”课程要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 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整体化衔接, 使学生不但能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能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 通过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和沟通方法, 并最终形成职业综合能力。北京师范大学的赵志群教授提出:工学结合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教学空间增大, 同时也加大了教学评价工作的难度。笔者认为工学结合课程有效教学的最主要、最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
1. 培养目标的有效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著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是教育评价方面的第一本影响极大的著作, 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是高等职业教育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特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提供的职业准备教育, 目的是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 促进学生的职业化。
国家对高职人才只作笼统的要求, 没有具体细致的规定, 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 不同岗位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不相同。但是, 企业希望培养目标贴近企业的实际岗位, 存在短视和功利行为, 要求学生上岗就能像熟练工一样工作, 并且专精于某一工作岗位, 而不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 也不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企业的需要是检验高职培养目标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但不是唯一指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学历教育, 不仅仅要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 还要考虑学生的终生发展。有效的工学结合课程必须满足企业的需要, 但满足企业需要的课程并非就是有效的课程。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国家的规定、企业的要求、学生发展的需要三者之间共同的诉求。
2.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措施的依据, 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它作为教学活动的灵魂, 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学目标更为具体, 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 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师要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与学生的特点, 分别设计发展目标和终生目标。发展目标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应达到的目标, 终生目标是学生为了终生的发展应达到的目标。在每一堂课中, 终生发展的目标又可以表现为相对具体的课堂目标, 它是可以衡量的。终生目标也许没有实时的效果, 但是它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3.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体工作, 教学内容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决定作用。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必备的能力为主。“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应用能力, 教学不是以专业为中心, 而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知识学习是不可缺少的, 但够用即可, 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增大实验、实习与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把专业学习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结合起来, 把职业岗位分解成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根据工作需要把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组成相关的课程结构。也就是说, 把未来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分解成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来设置课程, 编写教材, 在教学中, 主要强调能力的培养, 订单班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马上能上岗。
4.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保障。教学内容很重要, 学生愿不愿学、有没有学到知识、学得好不好更重要。倘若学生不愿学, 或者是学了以后没有收获, 那么, 即使教学内容再丰富、教师教得再认真也是无效的。所以, “工学结合”课程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学生的基础,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1) 课前充分的教学准备。课前充分的准备指的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谋划。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不能靠即兴发挥, 因而有效教学要以充分的准备为前提条件。教师需要精心备课, 事先组织和计划好教学, 减少花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上的时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学习。同时, 因为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基础、特点和兴趣等,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指的是教师安排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方式或方法。教学准备与教学组织是紧密相连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不应拘泥于制定的课程标准, 而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针对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能根据学生的差异,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选择适合的教学行为, 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此外, 教师还要能够有效处理课堂管理方面的问题, 保证教学活动按照课程标准正常进行。
(3) 教学清楚明了。教学清楚明了就是教师清楚地讲授、解释教学内容, 从而使学生达到正确理解和真正掌握知识。教师清楚表达的能力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品质, 学生在评教时十分注重教师讲课的清楚明了, 如果连话都说不清楚, 就更谈不上有效教学了。要特别说明的是, “教学清楚明了”不仅仅是教师要清楚明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要清楚明了。有效的教学是要通过教师清楚明了的教学这个手段达到使学生清楚明了的目的。
(4) 教师富有教学热情。高职教学是在一定的情绪背景上师生交流信息、知识的智力活动, 师生的情绪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引起师生的积极情绪对于实现有效教学十分必要, 也就是说课堂氛围要好。教师如何做到富有教学热情呢?第一, 教师要热爱所教学科, 注重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不断丰富学科知识, 深化对学科内容的掌握, 为有效教学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第二, 教师要热爱教学工作本身, 只有热爱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本身, 才会心甘情愿、努力地工作, 取得教学的成功。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 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提供职业准备教育, 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 促进学生的职业化,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上) [J].人民教育, 2001 (06) .
[2]肖贻杰.略论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4 (03) .
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篇10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对工学结合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教学内容层面,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目前,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理念,其中以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为代表,借鉴了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理念,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形式,找出促进实践专家职业成长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并按照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课程的序化。二是教学组织层面,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目前,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2+1”形式,三年教学时间中的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操作等实践性教学;校外实践,以在实训基地中的顶岗实习为主,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补充学习部分专业课。二是“工学交替”形式,通常是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一学年中有两个学期学习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一个学期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实现企业生产实践与在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与做紧密结合。三是“订单式”形式,学校在招生前即与相关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合同,然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按照企业的具体要求因材施教,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教学培养。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国内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技术与路径上均创新了很多合作的模式,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上,无法在合作深度上取得突破,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造成校企合作缺乏法律依据,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第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能力较弱,无法形成与企业合作的对等地位。目前,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尚有差距,无法真正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科研技术能力较弱,无法真正为企业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社会服务能力较弱,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在员工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第三,企业和学校利益不均衡。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利益出发点着眼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营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无法感受利益所在。
在目前高职教育制度保障体系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将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作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加以建设,以此来弥补制度的缺失、能力的薄弱和利益的均衡。目前,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主要类型有以下三种:
1.“学校主导型”平台:
这种平台以职业教育联盟最为典型,由学校牵头组织一批行业内的企业,组建职业教育联盟,校企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企业接受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企业与学校互派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和技术工程师;企业捐赠部分设备,支持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
2.“联合共建型”平台:
这种平台以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代表。职业院校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
3.“实体结合型”平台:
这种平台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建设教育实体,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董事会,双方整合最优质的资源,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教育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三、教学产业园的建设
1. 基本概念。
教学产业园是指根据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通过行政或市场等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集聚一批以满足职业教育专业群工学结合需求的企业,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具备职业教育教学功能和综合产业服务功能的区域。
2. 建设思路。
以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以“战略融合、机制保障、功能对接、人才互用、信息互通、设施共享”为建设原则,根据专业群建设要求引进企业群,围绕企业需求集中建设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提升园区配套服务能力,整合政府、院校、企业等三方资源,构建立体化职业教育育人环境,形成产、学、研、服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高地。
3. 建设内容。
(1)教学产业园的建设机制。由学院提供配套设施完善的场地、部分设备,设立基本的企业入园标准和基本职责,入园企业必须对应学校相应的专业群,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工学结合岗位,岗位群能对接课程群。同时园区明确对企业的服务项目和配套政策,如学院每年的专业设备预算资金和上级教育部门的专项建设资金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和企业生产的要求,可用于补充企业生产设备。企业根据要求提出申请,园区管委会进行条件审核,批准后企业方可入驻园区,与学院建立明确的合作关系,享受园区的配套政策,同时履行企业基本的教育职责。
(2)教学产业园的管理机制。建立教学产业园管委会,统一负责教学产业园公共事务的管理和配套基础的建设,制定相应的教学产业园管理规定,对入园企业进行考核评价,不断吸收调整入园企业的类型和层次。管委会内部设立教学产业园教学工作委员会,由教学单位成员、企业成员组成,负责教学产业园中的教学指导工作和企业教学任务的协调工作,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设置工学结合岗位,监管入园培训质量。管委会下设若干个工作机构,可与学校教学单位的工作机构合署办公,用于管理教学产业园中具体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
(3)教学产业园的教学模式。教学产业园教学阶段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学结合阶段,是在理论教学、技能训练之外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战培养的阶段。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的要求,设置不同难度的入园训练岗位,第一个层次可以是跟岗轮训,第二个层次可以是协岗实训,第三个层次可以是定岗培养。第一、第二层次的入园训练项目是通训项目,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专项训练,以体现因材施教。三个层次的训练岗位要求范围上从宽到窄,从深度上由浅入深,从教学形式上完全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所有项目均是企业实际项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训练要求是体验、参与、顶岗。
(4)教学产业园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园区建设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园区行政管理模块,实现园区各项行政事务的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园区工学结合教学阶段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政府涉及本行业的政策信息,行业内最新的技术信息、生产供求信息、人力资源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建设统一的网站信息数据中心,避免重复建设,促进信息共享。
(5)教学产业园的配套服务平台。发挥高校的资源集聚优势,联合本科院校设立行业研发中心,重点面向园区企业提供研发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和产品研发服务;与政府合作建设本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如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可成立精密检测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精密检测服务;成立科技服务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诸如专利申报、科研项目申报等信息咨询服务外包服务;成立公共培训中心,引进优质培训资源,为园区企业提供员工的技术培训服务。
教学产业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一种新思路、新途径,是在高职院校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建设构思,是一种集约化的建设思想,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更需要获得地方政府在配套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4):82-84.
[2]王淑萍.基于大学科技园的高职学生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50-151.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篇11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逐层深入,实施途径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 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也明确提出, 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方法,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革高职院校人才现行的培养模式。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要求, 成为各高职院校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际情况, 就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工学结合实施途径的改革和创新做以下探讨。
一、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必要性与内涵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 院校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工学结合”, 目的在“工”。这时候, 高职院校并不是被服务对象, 不能等着企业主动上门服务。而是要转变观念和角色, 从企业需求着手,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 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通过用人单位的满意赢得良好的口碑。从而才可能转变角色, 从服务对象变成企业争相邀请的被服务对象。其实, 在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是在创建自己的教育品牌。
2.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 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需要坚持, 同时强调职业的明确性。在教学方式与过程上, 要求学生能在学校学习时完成某个岗位的岗位能力训练, 具备某一岗位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符合岗位要求。
综上所述, 通过工学结合实施途径研究, 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使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学校真正学到企业的生产制作技术; 技能水平能被用人单位认可, 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实施内容与步骤
1. 由企业实际制作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一线制作人员为主编, 编写工学结合教材、项目实训习题库
高职课程内容的主要特性是针对岗位、注重实践。结合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 笔者在制作公司从业十年, 有大量的实际制作经验。在制作公司工作期间也主持过企业内部培训, 在对新员工的培训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 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多数学生来说, 基础知识的掌握应该说还是不错的, 但是与公司制作工艺和流程的结合并不让人满意。比如, 为了实现某一效果, 有两种方法: A和B。其中, 经过实际项目检验, B能够更好的满足制作效果和效率的需要。但是,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包括了A和B。这两种方法从内容评价, 学校教的都准确。但是从实际应用来看, A是用不到的。那么对于学生, 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是不是把学习A的时间省出来再学习其他跟制作相关的知识更有效率呢? 并且,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 我认为应该是专业老师对于企业生产了解不够, 导致教学与企业应用脱节。所以, 在课程设计上必须由具有企业生产经验的人员把控。
我校以国家教育部和软件生产商指定教材为教师参考用书; 使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教程作为学生学习教材, 并用实际案例构建习题库, 真正与生产结合、与项目结合。
2. 制作一线的“教师”与模拟工作状态的课堂是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虽然在校园里, 但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从某种意义来说, 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身份转化。这也就意味着学习的内容必然要改变, 不可能是纯粹的理论学习, 而是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在工作中成长。这个时候, 对于学生的身份, 我认为不妨叫做“准职业人”。“职业人”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完全是企业产品生产用到的制作流程和制作技术, 从职业技能层面讲可以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加一个“准”字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过大量的实际项目的锻炼, 导致制作效率和技术的稳定性方面与“职业人”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经过实习期, 通过大量项目的锻炼是可以达到一个合格的“职业人”的标准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有教师的指导, 这里所指的教师当然不是指高校中没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型教师。指导者都是纯理论型的专家, 如何能教出有实践经验的学生? 所以这里指的教师而应该是本身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实战型”教师。最理想情况是有企业生产一线的制作人员指导实践环节。比如, 开辟特色课堂, 把企业的工作状态引入学校, 让学生对工作过程有切身感受。只有通过这一系列改革, 才能使“学习”与“工作”尽快融合, “学生”与“职业人”尽快转化 ( 具体过程在“实施步骤”中介绍) 。
3. 实施步骤
广泛了解市场和行业需求, 以行业中一个企业作为试点。 ( 1) 市场调研、走访企业, 了解市场情况和企业人才需求。 ( 2) 企业经理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评估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提出改进方案。 ( 3) 选拔优秀学生假期进入企业学习。 ( 4) 经过企业学习的学生, 在新学期继续深入学习企业产品制作流程、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制作、服务企业。 ( 5) 学生到企业实习, 优秀学生企业录用成为正式员工。
笔者依据多年行业经验, 结合本地区行业特征以及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 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工学结合实施的内容和步骤做了一下分析和假设。是否行之有效、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应该继续改进和完善的内容, 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希望各位同行能够分享经验, 希望企业的朋友献计献策, 共同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的实施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济.“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必由之路.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郭劲丹.“双师型”人才建设: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当代教育论坛, 2008, (05) .
【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推荐阅读: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种有效实施途径09-15
工学结合的有效性思考07-16
工学结合的问题域08-06
工学结合10-25
工学结合实习07-12
工学结合项目10-01
工学结合模式11-08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07-23
仿真工学结合论文06-06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