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

2024-09-03

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精选5篇)

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 篇1

技校生在尚未走上社会前, 对职业生活没有体验, 对各种职业的认识和理解都是间接获得的。他们对个人因职业原因必然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 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履行的社会义务没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而通过工学结合中的德育能为技校生培养德育研究精神、掌握职业规则、提高职业心理素质、树立社会理想创造了主、客观条件[1]。

一、当前技工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许多技工学校任课教师还没有把握技工学校教育的本质;我国技工学校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西方一些国家的路子, 还未形成一种完全成熟的体系;技工学校教育的教材问题比较突出, 许多新技工学校专业教材短缺现象仍很严重,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下大力气编写了一批教材, 但是其中一部分并不完全适应技工学校教育的特点;一些专业的实训课存在着经费、设备、场地、师资不完备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极不利于技校生掌握相应的技能。一些学生进校学习两年之后, 仍然没有掌握应具有的技能和技术, 为了能在毕业后比较顺利地找到工作岗位, 不得不去应急性地考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

较高的生师比一方面造成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 教学质量难免会下降, 长此以往, 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进而影响学校的德育教学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 高等职业院校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 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因而发展迅猛。各类技工学校都忙于建专业、扩规模、求效益, 而忽视了内涵的发展[2]。

二、“工学结合”视野下技工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建构

(一) 在生产实习中培养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对职业的崇敬、热爱、执着和奉献的精神, 体现了职业人的精神风范和职业素质。职业精神以爱岗敬业为核心包括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服务人民等内容。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由于具体职业的利益和要求各异决定了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 并通过其职业性体现出特定职业的职责或价值。在全部课程中, 技校生对实习课程最感兴趣, 实习指导教师要在专业技能讲解中抓住时机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让学生把对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实习中技校生直接从事职业活动, 把自己在课堂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也会逐步形成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责任心, 从而获得一种职业满足感。

(二) 在工学结合中提高心理素质

工学结合不仅可以培养技校生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而且对于技校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工学结合中对技校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纠正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针对性不强、期望值过高、责任感缺乏等问题。通过工学结合, 一方面能促进技校生对职业进行准确心理定位, 树立自信心和忧患意识, 促进健全人格的完善。在实习活动中促进技校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实习活动可以强化技校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真实地指导技校生对特定行为真切体验以及对错误认知的矫正,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自我概念, 从而能够理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有利于学生对自我潜能的挖掘, 为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打下良好基础[3]。

(三) 重视高尚师德对技校生的示范作用

技校生德育的执行主体是教师。“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 培养高尚的师德不仅是教师自身修养的需要, 而且是对技校生进行德育的需要。在生产实习中选择企业中的典型模范人物、技能高手做指导教师, 能够实现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影响和心灵的共振。比如, 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陈刚毅是“全国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楷模”, 也是承德技师学院特聘辅导员。教师高尚的道德思想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它能帮助技校生提高道德认识, 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意识。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对技校生有直接的示范作用, 能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4]。

结束语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正在探索过程中, 历史不长, 经验不足, 特别是在工学结合视野下,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各种问题,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科学的分析,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出一整套适合技工学校这一特殊群体的德育工作体系。

摘要:就技校生而言, 德育主要是对技校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的特点, 各技工学校对技校生德育非常重视, 全社会对德育的重要意义也达成了共识, 做好工学结合背景下技校生的德育工作, 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本文将主要探讨工学结合视野下技工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建构。

关键词:工学结合,技工学校,德育,建构

参考文献

[1]施敏发, 姚祎.“工学结合”境遇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02:24-25.

[2]韩凤芝.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1:40-41.

[3]袁艳红, 李源泉.“工学结合专班”顶岗实习生的权益保护[J].职业时空, 2014, 01.

[4]李伟.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4, 06:155-156.

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 篇2

关键词:工学结合;酒店管理专业;餐饮课程教学

一、引言

在酒店管理专业餐饮课程教学中,需要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将教学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文章主要分析了酒店管理专业餐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工学结合的视野下,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希望能够对教学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二、酒店管理专业餐饮课程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餐饮课程教学中,工学结合模式早已得到了运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工学结合模式。

1.以学校为中心。由学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并且由学校承担主要的人才培养任务,酒店与餐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处于次要位置,一般是辅助学校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2.以企业为中心。该模式是企业向学校注入股份,并提供资金、技术、场地、师资等,与学校进行合作办学,并分享教学效益。企业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参与到学校办学的整个过程,对学校的办学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3.校企联合模式。该模式是学校与餐饮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订立相关的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人才实行联合培养,双方都享受到联合培养带来的效益。

三、酒店管理专业餐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相关条件的制约,目前酒店管理专业餐饮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相脱节。学校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而对于餐饮的基本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则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不熟练。此外,学校训练的一些基本服务技能,比如餐厅摆设、餐桌预订、餐饮服务等的训练与酒店要求不一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

2.教学方法有待改进。酒店管理专业餐饮行业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目前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尽管教学中使用了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但是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太少,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太少,今后在教学中值得进一步改进。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酒店管理专业餐饮教学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实用技能,但是目前学校过于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集中表现为,考核模式单一,理论课程考核采用笔试形式,强调知识的记忆,忽视知识的实用性。

4.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很多的教师缺乏酒店管理经验,对餐饮管理的流程不大熟练,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自酒店餐饮行业的兼职老师也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验。

四、工学结合视野下酒店管理专业餐饮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为了应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在餐饮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

1.将教学与三个流程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要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工艺流程、企业业务流程、岗位工作流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此外,工学结合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教学还应该根据餐饮行业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及时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2.提高学生和企业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对于专业课程来说,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引导,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和效果,使他们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为实际工作做好准备。专业课程的教学还应该与企业建立交流平台,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为学生授课,增进交流互动,使学生和企业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角。

3.改进教学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技能等情况,着重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完善相应的激励措施。例如,在学生实习的时候,可以让教师带队,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实习,以增加教师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到酒店企业进行考察与学习,加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酒店管理专业餐饮课程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教学紧跟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模式,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

参加文献:

[1]吴丽霞.酒店餐饮管理实践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周宇.从工学结合谈酒店餐饮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22).

[3]李涛.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酒店专业学生的管理[J].知识经济,2010(19).

[4]郭海芳.工学结合视野下高职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之探索[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 篇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以及中国的崛起, 我们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质人才。如今, 国内高等教育已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MOOCs在全球迅速发展, 被认为是横跨IT和教育界的一次革命性事件, 甚至被西方媒体称为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重要的革命”。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生变。

实践教学已成为众多高校本科教学的重点。教育部提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与环境, 实现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一体化。笔者将在MOOCs视野下对工学结合模式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及路径进行分析。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 工学结合模式会计实践教学方面

李婉琼 (2013) 对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她认为, 应明确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完善会计实践教材编写, 开展岗位轮换教学, 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场所, 进行工学结合的全真会计教学。何玉冰 (2012) 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提高会计实践教学效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 努力编写校本教材, 加大模拟仿真会计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程珊珊、杨丽萍 (2012) 认为, “工学结合”下的实践教学环境、会计岗位分工和角色培养、业务情境等是工学结合下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

王艳妮 (2011) 研究工学结合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路径时认为,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培养与工学结合模式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是创新的重点。

(二) MOOCs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徐永顺 (2014) 在研究MOOCs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时认为, MOOCs引起了教学模式的转变, 加剧了各高校之间的斗争, 推动了终生学习理念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进程。刘杨、黄振中、张羽、李曼丽等 (2013) 在对中国MOOCs学习者参与情况调查的报告中指出, 目前主要的学习参与者为城市年轻人和大学生, 而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高于211、985高校学生。这也表示未来全面接触和学习MOOCs的空间巨大, 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也更深远。焦炜 (2014) 在研究MOOCs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时认为, 积极强化国际合作、充分发挥MOOCs平台教学优势, 创新MOOCs学习评价理论与方法以及推进MOOCs课程认证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核心内容和方向。

三、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一) 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校内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和实训。实验环节主要是单项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以及专业综合实验。单项验证实验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会计专业的原理和方法。一般按照所授课程的教学要求, 对实验内容进行选择, 帮助同学们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因此, 这种实验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体现了会计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综合实验主要是在理论课结束后进行。目的是对课程内容进行串联, 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已学内容。

专业综合实验主要是集中于会计专业综合实验, 大多安排在大四上学期, 进行填凭证、登账、编报表等工作, 让学生对报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以及纳税申报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特点、流程, 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生成的, 从而更加熟悉会计循环系统。

实训环节是学生在实验实训网络平台上完成老师发布的作业。

校外实践主要是毕业实习环节。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 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 实习结束写一份实习报告, 由实习单位出具实习鉴定意见。

(二) 实践形式

实践形式有手工实验、电算化实验以及校外实习三种形式。

(三) 实践教学特点

大多校内实践特点为验证性, 校外实践大多流于形式。

四、会计实践教学缺陷

虽然会计实践教学已经被高度重视, 但是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力

自从2007年新准则实施以来,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逐渐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 尤其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力。但目前校内实践教学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

(二) 实践教学涉及行业太过局限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涉及制造业企业, 对于其他行业会计的实践教学并没有涉及, 这使得很多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比较迷茫。

(三) 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没有实现兼容

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在现阶段都是给定实验教材、实验数据进行操作。但是二者的实验教材和数据却并不共享。手工实验有一套, 电算化有一套, 这就使得二者不能相互验证, 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 实验课程大多停留在验证性实验阶段, 缺乏综合型、创造性实验

现阶段的实验都只关注会计专业课程, 对于财务管理和审计的实验课程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落到实处。因此, 综合实验在整个实验教学中所占份额较少, 创造性的实验则少之又少。

五、MOOCs视野下的工学结合模式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MOOCs作为大规模开放式课程在我国逐渐盛行。它具有知识单元化、富媒体化、学习行为管理等特征, 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它强调互动式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主要应用模式是, 第一, 用于修学分;第二, 用于翻转课堂;第三, 整合教学资源, 辅助传统教学, 大大拓展学习空间和教学空间。

(一) MOOCs对会计实践教学的影响

会计专业教育主要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组成。MOOCs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从而间接创造更多的时间开展实践教学。MOOCs将对会计实践教学产生如下影响。

1. 依托MOOCs教学平台, 重新设计实验课程的内容, 丰富实验课程内容。

2. 实现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的兼容, 统一教材和统一实验数据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电算化的优势。

3. 通过MOOCs的全面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4. 依托MOOCs教学平台, 将实现综合型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和。

(二) MOOCs视野下的工学结合模式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将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实验教学方面。

首先要把财务管理实验教学和审计实验教学纳入整个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中, 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 落到实处。其次, 依托MOOCs教学平台将课程实验理论内容制作成网络课程, 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同时, 将课程实验操作部分制作成网络视频, 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具体的操作过程, 提高课程实验的效果。在手工实验部分, 采取工学结合模式, 要求老师和同学们同时完成, 老师做好示范操作。最后, 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 适当融入设计型实验课程,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力。

2. 实训方面。主要包括课程实训、校内集体模拟实训以及组织各种实训大赛。

(1) 课程实训可以在“虚拟第三学期”完成。依托MOOCs平台, 搭建教学互动平台, 老师在平台上发布实训内容。实训期间, 通过全面数据分析统计学生实训的效果, 在平台上和学生互动,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设定的实训期间完成实训内容, 也可以设置进阶式实训, 用闯关的形式完成实训内容。

(2) 依托MOOCs平台, 组织校内集体模拟实训以及组织各种实训赛。通过组织校内集体模拟实训, 强化学生实训的效果, 并将每位学生的表现通过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 作为实践考核的依据。同时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训大赛, 如课程实训大赛、专业实训大赛、综合实训大赛等。

3. 在岗实习方面。

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尽量涉及多个行业。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依然可以随时通过MOOCs教学平台与老师进行互动, 及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 积极培养与工学结合模式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培养具备各个行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会计专业实践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 构建MOOCs视野下新型工学结合会计实践教学路径

总的来说, 我们在目前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构建新型工学结合模式的会计实践教学路径;在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 进行实验—实训—校外实习。从理论学习到校外实习, 全程依托MOOCs教学平台, 实现线上与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在线互动等。同时, 通过全面数据功能对教师的参与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统计, 并作为以后考核的依据, 实现理论与实践更深层次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杨, 等.中国MOOCs学习者参与情况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 (8) .

[2]焦炜.MOOCs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 2014, (4) .

[3]徐永顺.MOOCs的研究综述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研究, 2014, (3) .

[4]王艳妮.工学结合背景下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创新路径分析[J].中国外资, 2011, (3) .

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 篇4

(一) 中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德育教育改革的“四化”方向

1. 教育内容职业化。

强化中职德育教育职业特征, 挖掘企业资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 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5S规范管理意识、职业道德与中职德育教学活动、日常管理有机结合, 化企业资源为中职德育教育教学资源, 强化中职德育教育内容中的企业元素如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规范等, 使企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对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2. 教育过程行为化。

即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应用途径和方式, 以主题实践活动、教学项目为载体, 对各类层次的德育教育、学生所应具备的德育素质进行有机整合, 大力开展常规性德育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做中学”, 使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完成德育知识、德育素质的习得和养成, 在此基础上将德育知识、德育素质内化为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行动的向导。

3. 教育方法趣味化。

即精心设计德育教育、教学过程, 将“快乐德育”的理念体现在德育实践工作当中, 例如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团队拓展游戏、各类趣味竞技、时事教育、建设心理辅导室、开设“信用银行”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进一步优化德育效果。

4. 教育评价过程化。

即改革传统德育课程的书面考核方式等结果评价方式, 承认人的可成长性和成长的过程性, 以开展过程化评价为切入点, 构建以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多元评价为特征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对学生德育素质的习得、养成过程作出正确、客观、中肯的评价, 注重阶段性评价对学生所起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加大学生专业学习及顶岗实习期间思想素质评价的权重, 用以激发学生不断努力的积极性。

(二) 中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德育教育改革的“四个一”切入点

1. 建设一个育人环境——建设具有鲜明企业文化特色的

教学场所和生活场所, 通过加强典型环境建设以产生环境育人作用, 在环境上实现校企对接。

2. 打造一个活动品牌——在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基础上,

加大企业德育的参与度, 精心设计, 打造学校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品牌。

3. 开发一批校本读物——挖掘企业教育资源, 在校企文

化对接基础上开发德育校本读物, 使中职生通过校本读物加强对企业的认知和了解。

4. 构建一套评价体系——以开展过程评价为切入点, 构

建以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多元评价为特征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同时引进企业员工考核评价体系, 帮助中职生顺利适应“在校生——实习生——见习生——准员工”的角色转换及对接。

(三) 中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德育教育改革的四大抓手

1. 在全员育人的基础上加大企业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参与度

从“工学结合”的词形中我们可以看出, 和中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当中, 企业占了“半壁江山”, 中职工学结合德育实施场所包含了校内德育场所和校外德育场所两方面的范畴。此时完全依靠学校教职工的力量来开展德育工作那是远远不能满足校内和校外两大德育场所的需要的, 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在中职工学结合德育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形成一个以校企联动为核心, 学校为主导, 企业大力支持, 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 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全体参与, 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机动参与的校企联动德育工作群体, 这才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育人”德育模式, 可通过在学校德育工作委员会中增设企业人员为名誉顾问、聘用企业人员为校外实习班级的生活教师等方式, 加大企业的参与度, 切切实实地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 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参照企业评价方式, 改革中职生德育质量测评办法

要想改革中职生德育质量测评办法, 首先就必须更新评价观念, 在全校师生当中进行宣传教育, 明确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价无论任何一门科目或是操行分其性质上只是过程评价, 而对于一名学生的结果评价要综合学生在企业当中的表现来完成。例如, 即便一名学生在校期间《职业道德》课程笔试成绩为“优”, 但假如这名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出现了无故旷工、不遵守企业劳动纪律等现象, 则其《职业道德》成绩最终评价为“不合格”;反之, 如果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学科笔试成绩为“合格”, 在企业实习期间表现良好、进步明显, 则可以将其同一科目的成绩向上提高一个等级。此举一来给予学生信心, 使其认识到即便是自己身处末位, 但只要努力自己还是有发展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引入企业的末位淘汰制等竞争制度, 奖优罚劣,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优胜劣汰的企业氛围;二是应加大企业在学生德育素质综合评价当中的权重, 使学生体会到企业在德育工作乃至职业教育当中的重要性。

3. 充分挖掘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 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作为中职学校, 则意味着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要从彰显中职德育工作职业性的角度着手, 才能在活动中突出本校特点切实取得实效。也就是说, 在同一所中职学校当中, 不同专业以及同一专业的企业冠名班与非企业冠名班之间的施教方式都不相同, 在现阶段需要注重根据专业对口岗位群的需求以及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来加以施教。但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所使用的德育教材为统编教材, 强调的是职业教育德育体系的共性, 在不同专业教育所要求的针对性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同合作企业对员工思想品质要求的特殊性教育方面则有所欠缺。因此应该在中职德育统编教材的基础上, 从企业生产、生活中寻找素材, 挖掘企业当中的德育资源, 例如以合作企业为模板, 在学生实习前组织学习企业安全守则、生产纪律和生活纪律, 将合作企业文化、合作企业优秀员工事迹及本校实习生实习案例编写成校本读物以供在校生学习, 按照企业“5S”规范来进行校内实训管理, 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企业元素与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4. 创新中职德育队伍培训机制

中职德育教育的创新离不开一支富于活力与创新意识的优秀的中职德育队伍,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条件下, 中职德育队伍培养可通过下列渠道完成:

(1) 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进行个别培训, 如向企业来人学习岗前培训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 以及利用送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 带着问题下企业“做作业”, 例如到企业开展调查、学习企业的管理方法、了解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实例等内容等。

(2) 由学校组织校内培训, 例如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教研专题报告、专题讲座来进行集中培训, 例如开设班主任工作培训班、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班、高级职称人员座谈会、青年教师座谈会、外聘教育管理座谈会等培训研讨活动。

(3) 组织课题小组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努力实现“德育工作课题化, 课题成果实践化”目标, 提升中职德育活动的内涵与档次, 在教改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教研能力和德育工作水平。

摘要:为了适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求, 中职德育教育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文章从中职德育教改方向及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如何加大企业在中职德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 使中职德育教育能更好地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为企业服务。

关键词:工学结合,德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树林.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5) .

[2]本社.产学研究合作教育概论[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7.

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 篇5

一、职业意识的含义及内容

所谓职业意识, 即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它包括人们对职业的一般了解、职业的价值取向、对未来职业的期望以及对自我的认识等内容。它是支配和调整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职业意识中包含职业价值观、职业定位、职业理想、职业效能感、职业兴趣、职业规划、职业道德等等子概念。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被合称为职业素养。职业意识是约定俗成、师承父传的。职业意识是用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章制度、企业条文来体现的。它既有社会共性的, 也有行业或企业相通的。职业意识是每一个人从事所工作的岗位最基本的, 也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观念。职业意识的形成不是突然的, 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由远至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有利于落实中职德育新教学大纲的要求, 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尤其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更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实现就业。通过提高学生的从业水平, 培养高素质的从业者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德育优势

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 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教育由学校延伸到社会企业, 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学习、工作和锻炼。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而且能有效地解决中职学校德育上存在弊端, 体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优势。

(一) 工学结合使德育更能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工学结合模式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而是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工作岗位实际工作相结合。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的根本区别, 在于企业环境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在企业环境中, 不但将具有真实的产品生产, 营销过程及所要求的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 而且具有复杂的人际交往、处世之道。在企业环境中学习, 打破了德育课固有的时空限制, 呈现出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真实思想道德经验的状态。在企业环境中学习, 不仅指向知识理论内容, 而且更多体现为人生、职业、生活、社会的实际问题, 在工学结合中, 德育才能更好地和学生的就业、工作、生活、发展结合起来, 更加符合学生、职业、社会的真实要求,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工学结合可以使德育更新实现知与行相统一

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德育, 是一门专门化、知识化的德育。学生通过德育课程学习道德知识, 这对于其形成道德素质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仅仅把德育局限在知性教育, 培养出来的人就会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德育不能片面成为知性教育, 而应该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全面教育。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使学生“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用知识指导行动, 用行动体验知识, 在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中培育情感、磨练意志, 提高综合素质, 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能占有一席之地。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德育课在职业意识培养上的创新举措

中职校学生职业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求职自信心不足;行为规范缺乏;学习目标不明;专业兴趣淡薄;学生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不强;职业价值观趋向自我实现、个性发展、经济利益等目标, 忽视国家需要;就业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力;轻视职业道德等等。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的大计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德育课, 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就着手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感, 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作出现的问题, 用优良的职业意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 德育课所面临的新形势, 我们进行了以下创新和探索:

(一) 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工学结合的重要性

开展“工学结合, 我们该怎么做”的讨论, 让学生明白:“工学结合”就是为了塑造学生的职业操守,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完善学生的职业人格, 形成学生的职业精神。对于工学结合, 我们就是要明确告诉学生, 实施工学结合不是简单地参加生产劳动, 是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育人为目标的一条切实可行, 行之有效的办学之路。它既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提高技能, 又能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清社会, 了解职业、找准位置, 端正态度, 明确目的, 坚定信念, 顺利就业。

(二) 强化学生职业认同感, 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

由于没有真正的从事社会工作的经验, 并且处于特有的心理阶段, 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对未来就业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困难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对未来职业规划不清晰等问题, 我们将这些问题统称为“职业心理不成熟”。如果中职学校的业务课是给学生传授职业能力, 那么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的重要功能和目标之一, 就是为学生的日后的就业提供心理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服务,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行业特点、就业形势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初期可能遇见的一些困难等等, 并从以上这些层面搭建职业指导的新平台, 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及良好从业服务。为了提高职业意识, 要积极指导学生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作为德育教师, 要到学生顶岗实习的各企业中去, 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就职业发展措施、综合能力提高、就业岗位等进行指导帮助, 使学生在对岗位的素质要求及自我能力特质有了亲身的体验后产生职业认同感, 并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符合实际。所以, 在工学结合期间, 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的专业是做什么的?我能为企业做什么”、“哪些岗位人才奇缺, 哪些岗位人才过剩”、“哪些岗位技术含量高, 但是难度大”、“企业究竟需要我干什么, 我适合干什么”等主题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活动, 大多数学生都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职业效能感油然而生。“社会需要自己干什么, 自己就好好学什么”的职业价值观逐渐树立起来。

(三) 与企业文化精神相结合, 学习研究各专业职业道德规范

任何优秀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与文化。正如校园精神一样, 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 并为其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整合和结晶, 它是企业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我们就应该善于利用企业的文化精神, 把它与学生的职业意识很好地结合起来。首先要求学生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比如, 在出勤方面, 我们要求学生和普通员工一样考勤, 按时上下班。遵守企业的岗位操作规程, 重视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办事程序、人际交往、文体活动、员工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传统, 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遵守。要指导学生学习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 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注重什么礼节, 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很多企业都重视教育员工要爱国正直、具有社会责任感, 要对社会、国家、家庭有所贡献。同时, “品质、品牌、品格”, 几乎为所有企业奉为至上, 对这些企业文化, 我们的学生不仅要认同、尊重、遵守, 更要作为自己职场生涯的标杆。要求学生参与企业的文化活动, 切身感受企业中师哥师姐们的人文精髓, 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树立好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的根本素质, 是一个合格的社会职业者的必备条件, 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优质品质。但各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不同, 决定了它对职业道德规范有不同的要求。

(四) 重构德育课成绩评定体系

中职学校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 目的在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法律法规意识,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依赖理论考试的分数来进行评价, 而要实施知识性评价与行为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因此, 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 自觉遵循道德规范。所以, 中职德育课学习评价应遵循基本知识、能力和行为相统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采取知识性评价与行为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知、情、行等诸方面的表现作出评估。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德育课的学期成绩由两部分构成, 视不同课程内容分别为:书面考查成绩占50~60%, 行为考查成绩占40~50%。其中, 书面考查成绩包括平时书面作业、笔记、测验和期末考试, 行为考查成绩包括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日常纪律操行, 尤其在顶岗实习的行为表现等方面。对学生操行成绩的评定中, 对其突出的行为表现如迟到、旷课、拾金不昧等均要记录。因德育课教师任教的班级比较多, 无法深入了解数百学生, 需要靠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密切配合提供情况。这种评价模式, 客观地了解学生、评价学生, 引导学生从他律到自律, 从学会做“人”到主动行“仁”, 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落到实处, 尤其对于学生提高职业意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上述只是本人对中职学校学生工学结合期间德育课改革的几点体会与思考。当然, 工学结合毕竟是中职学校一个新的办学模式, 学生的思想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新的问题, 如何更好地做好工学期间的德育课创新, 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深入地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干方平.浅谈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3) .

[2]许金霞.新课程理念下优化政治课堂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0, (09) .

上一篇:数字馆藏下一篇:园林绿化的建设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