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一体、工学结合

2024-09-27

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精选11篇)

产学一体、工学结合 篇1

由于国际竞争的需要以及国际国内市场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受到重视, 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近些年来在我国也同样受到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中心, 以培养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当前我国职业中专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技术人才, 我校现在试行的一套“产学一体,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各大企业培养出大量技术人才,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1 背景思路

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 成立于1978年。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 是由荆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管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座落在国家级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办学区位优势十分明显。34年的学校发展历程, 34年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学院依托行业企业, 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项目, 在教学、改革、师资培养、企业生产、设备共享等方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 效果显著的合作办学模式。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资、专业、设备、学生等优势更好的为开发区企业服务;如何为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服务, 不仅是我校回报社会应尽的职责, 也是市经信委对我校办学方向的坚决要求。“校企合作、共建共赢、资源共享”校企共建战略伙伴关系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学校以主动换互动, 以合作谋共赢, 建立了校企紧密合作、全程共同参与的建设决策体系和组织管理运行机制。我校在“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 具体做法

2.1 工学交替、不断拓展

我校与美的集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按照协议, 企业因用工需求, 向学校发出用人订单, 并与学校密切合作, 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工学交替。其方式由美的公司每天派专车接送, 实行白天在企业顶岗实习, 由厂里的骨干工人指导。晚上回学校照常学习, 由专业老师进行辅导, 实现了学习生产两不误。操作流程是:一、挑选-动员———精心准备;二、教育-坚持———务实合作;三、安全-服从———长抓不懈。我们在在校学生中挑选出专业对口的学生, 在去工厂实习前, 我校领导和厂方负责人一起给学生做动员, 讲清实习的重要性, 必要性。教育学生在工作中要踏实肯干, 认真学习技术, 遇到困难要不怕苦, 坚持完成实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安全观念, 在工作中要注意安全, 服从管理, 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今年三月, 学校决定让09级四个班级209名学生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与美的冰箱荆州工厂和美的洗衣机荆州工业园合作, 由学校四个优秀班主任带队, 全程和学生一起在工厂实习, 及时处理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学生刚接触社会遇到的困惑, 用实际行动支持企业、支持开发区工作。工学交替, 可以让学生深入企业、深入岗位, 更好的了解现代企业的文化、技能要求和用人标准;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些90后学生, 克服了常人超乎想象的困难;可以让他们今后回到学校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可以让他们今后更好、更加稳定的就业并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同时, 通过这次工学结合, 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 为家庭分忧, 学会感恩父母。

在这次实习期间, 刘华凡等85名同学先后被企业授予“社会实践周明星”、学校授予的“社会实践标兵”和企业授予赵山珊等二十名同学“社会实践月明星”。

2.2“订单”培养、不断深入。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学生入学报到时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 实现招生、实习、就业联体同步。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由学校为主完成, 专业课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完成, 企业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校内实训环节, 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 学校派人参与管理。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 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

学校根据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 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以企业订单为依据, 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其主要形式有定向培养 (企业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班级) 、定向录用 (是企业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择优录用的班级) 、企业冠名 (以企业名称冠名, 校企共同培养, 企业择优录用的班级) 等形式。学生前两年在校按培养目标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 第三年到合作企业参加实习, 毕业后在合作企业工作。学校近三年开设各类订单培养班级70多个, 学生近4000人。今年:我校与湖北洪城通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企业冠名“洪城班”。到冠名企业就业。

在校企合作推进委员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参与下, 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培养。在招生时就与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企业签订协议, 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 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在校内进行2年的理论学习, 在企业1年的顶岗实习, 毕业后即可实现就业, 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我校近78.8%的学生在订单企业就业。有效地实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双证教育”;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2.3 实训基地共建、不断加强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 本着“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有发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校中厂”。这些基地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平台, 学校还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创造机会, 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企业也可以从实训学生中优先选拔人才, 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 达到“双赢”的效果。今年二月投入使用的汽车维修与应用实训基地, 就是我校与长春一汽用品荆州特约维修站校企合作、共同组建的。

3 效果明显

我校校企合作机制运转良好, 合作效果突出。校企合作创新了学校的育人模式、优化了学校的核心资源、铺就了教师的成才之路、拓展了学校的服务空间。赢得了社会、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的共同认可, , 学校先后与荆州市巨鲸传动有限公司、湖北洪城股份、玉源汽修、荆州商业幼儿园、晶威宾馆、荆鹏软件园、美的集团等39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其中与学校签有订单培养协议的企业有17家, 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有21家, 与我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有2家。学校依托企业培养了23名“双师型”教师, 同时每年为企业培训员工2300多人。企业用人有保障, 学校获得设备或一定的经费支持, 真正使学校与企业达到双赢今年七月09级学生毕业分配到企业后, 也能很快的适应企业的管理, 工作认真肯干, 工作稳定, 受到各个企业的好评。

今后, 我们将通过走内涵跨越式发展之路, 以争创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契机。认真总结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模式, 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走出一条共赢的校企合作特色之路,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 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走校企合作之路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拙文从背景思路、具体做法和明显效果等三个方面, 对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走内涵跨越式发展, 创建全国职教名校、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了总结归纳。当前我国职业中专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技术人才, 我校现在试行的一套“产学一体,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各大企业培养出大量技术人才,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韩志刚, 金长义.关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 2008年06期.[1]韩志刚, 金长义.关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 2008年06期.

[2]汤建鑫, 童云飞.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4月上.[2]汤建鑫, 童云飞.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4月上.

[3]靳晋.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1期.[3]靳晋.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1期.

产学一体、工学结合 篇2

单位: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工科部

姓名

陈相才

【摘要】:“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针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探讨育人的途径与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观,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共赢。

关键词: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随着中职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行为的日渐活跃,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是培养中等职业毕业生的必要趋势。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工作相结合,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顶岗实习的良好开展是培养人才的契机,中等职业学校利用好顶岗实习的机会可以培养专业人才,不仅能够提高校内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能够提高自身的办学能力。

一、“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必然性

校企合作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但目前有些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存在着盲目性、表面化、简单化的现状。为了提高中等职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尽快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指出,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

1、构建校企合作的方案和机制

针对各专业的特点,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座谈、分析总结等方法,明确本专业就业岗位能力素质的要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提出“高素质、强技能”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是学生学到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而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则是培养学生履行工作岗位职责,独当一面完成工作岗位任务能力的唯一途径。各专业针对各自人才培养目标寻找一些对口的企业进行紧密合作,确定校企共赢的合作方案是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针对目前有些职业学校为了麻木

拓展学生实习的平台,常常与不同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双方不固定,这样一样,由于合作时间短,许多问题得不得解决,校企合作的目的得不到实现。学校和每一家企业合作都要经过一个磨合期,学生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也难适应角色的转变,校企双方盲目与不固定的合作很大程度降低了校企合作的效果,故校企合作应该构建长效的机制。

2、建设校企一体模式的实训基地

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时,为了避免出现表面化、简单化的现状,能真正做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使学生实践技能真正得到提高,应建设校企一体模式的实训基地。校企一体模式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实训技能提高的根本保障。学校一方面可以引进企业,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把校园内的实训室改造成“教学工厂”,这样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难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把实训基地建在校外,在与合作的企业里建立校企一体模式的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3、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教学课程

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置要服从当今经济市场的需求,这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关键,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实训教学课程的建设当中。为了推进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校必须与企业一起共同制定本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实训内容及最后考核量化。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主要是在企业完成,该课程的实施是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关键在于实习实训的教学。所以要求学校在实训教程的选择上不要拘泥于市场上所提供的范本,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发适应本校该专业实训教学的校本教材,从而提高了教材的指导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4、构建专业的教学指导机构

学校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企业能很好地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进行监督指导,校企合作应构建专业的教学指导机构。企业相关人员根据本专业人才岗位的需求参与指导教学,保证教学的方向和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学生在整个实训实习过程中,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工人师傅既是产业工人,又是实训指导教师,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员工;企业加工材料既是生产原材料,又是实训材料,学生的作品同时也是企业的产品。教学指导机构规定老师及企业师傅的各自职责,其一方面要从学生的思想与技能提高方面进行评估,实时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另一方面要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共同监督考评,对考评

不合格的教师要进行再培训,从源头上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学指导机构是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除了企业对学校的教学有监督指导权外,学校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也可对企业提出意见,及时对学生进行密切监督,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指导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学习,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

“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关键之一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被生产企业广泛采用,并呈现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肩负为企业培训符合需求技能型人重任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必须及时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作为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有义务为专业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岗位及锻炼内容,并委派师傅指导专业教师进修学习。通过企业师傅的传、帮、带来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增加感性认识,扩大专业知识面,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适应企业的变化与进步,更好地为学校的专业教学服务。建立校企人才共享、校企人员轮岗、兼职等工作制度,教师参加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对将企业技能型人才经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常规等培训后,将其转化为专业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成为一线技能骨干教师。

6、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着力于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企业评价、学校评价、自我评价三方评价体系。企业要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对学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工作业绩、实习纪律、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填写《学生顶岗实习企业考核表》;学校管理教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小结》完成情况、中期巡回检查情况、《顶岗实习报告》完成情况、职业能力的形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撰写《顶岗实习工作总结》;学生根据顶岗实习职位、岗位能力要求目标、工作流程熟悉程度、岗位工作业绩或成果进行自评。顶岗实习成绩结合三方评价进行总评,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助于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形成,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校企一体、工学结合” 实施成效的体现

“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拉近了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及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更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促使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技能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通过“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参考文献】: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课例 篇3

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二、教学背景

工学结合一体化是职业教育对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将职业教育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劳动相结合。随着学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将各门课程按模块分成若干个工作活动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既能相互协作又有竞争的学习活动小组,在教师的引领下,按照一体化教学六部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研讨探究、动手操作,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工作原理。

2.技能目标

会正确安装、调试、检修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操作技能。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责任感、荣誉感、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安全目标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执行7S标准。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为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工作原理,难点是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线路安装。

五、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

采用项目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和启发引导教学法,以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准备

1.教学资料准备

教师要结合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撰写适合学生特点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教案及学习工作页。

2.实习用料、工具准备

按每两个学生一套准备出满足学生安装用的接触器、熔断器、时间继电器等电器元件以及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

3.一体化工作站准备

工作站准备要既便于同学互相探究和讨论,又尽量接近实际工厂的生产场地。最好按研讨区、实训区、资料区、成果区四个功能区来布置。

4.学情分析准备

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功底、学习能力心中有数,分组要均衡。学生学习工作小组设组长、技术员、质检员、安全员、记录员各一人,分别负责组内的管理、技术、质量、安全操作和活动记录。

七、教学过程

1.明确任务,获取信息(20分钟)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同学们,经过各组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顺序启动和多地控制工作任务,考核结果是:三组为最佳工作小组,XX为最佳小组长,XX、XXX为最佳成员,希望取得成绩的小组和同学再接再励,其他同学要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回想一下:前面学习电动机启动时定子绕组加的电压和额定电压是什么关系?这种启动方法称为什么启动?”(多媒体课件展示砂轮机启动)

请思考:全压启动有什么缺点?(视频:电动机启动灯立刻变暗,日光灯熄灭无法再启动,同一供电线路电动机动力不足声音变闷)如何减小启动电流呢?

引入降压启动概念(多媒体课件:展示降压启动的四种方法)。

(2)下达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工作任务)。某电动机厂二车间增加一台V-6/8-1型号的空气压缩机,需要配37kW额定转速为750r/min的电动机作为动力机械,车间动力供电电压为380V,供电变压器容量为80kVA。请你完成车间扩建工作。

(3)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能够理解电动机降压启动概念;能设计出合理的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会分析控制原理,并绘制电路原理图;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常用低压电器元件;能按图样正确连接控制线路,会通电试车。

(4)教师宣布学习过程所需时间和需要提交的内容。

教师:“建议你在18学时内完成,你将获得1学分。请认真阅读学习工作页,通过查阅《电动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与技能训练》《安全用电》等参考学材学习相关知识,获取设计方法和技巧,按照学习工作页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作计划、异步电动机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原理图、控制盘成品和活动总结报告(课件:工作计划……总结报告)。”

2.小组研讨,制定计划(25分钟,课件展示学习工作任务)

教师发放学习工作页,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头阅读工作页内容,查阅参考学材,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对疑难问题小组集体进行研讨分析,或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待小组解决完所有问题后,组长再带领小组成员讨论制定工作方案——完成活动任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然后根据工作方案,绘制控制电路草图(这里教师需要提醒同学,设计控制电路可以不拘一格,完成同样控制功能的电路可以有几种,但是实际应用的是最优化的电路),并进行修正画出正式电路图。

因给定的是37kW额定转速为750r/min的电动机,查阅电工手册得知电动机为6极,额定电流为72A,型号为Y250M-6。以此为依据选出实现控制功能的开关、按钮、接触器等电器元件、材料和工具。(这里教师要提醒同学元器件的选用并不是单一的,满足同一功能的同一器件有好多型号,这要视器件价格、尺寸及使用者习惯而定。)最后做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流程表,完成整个活动的实施计划。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各小组的进程会有一定差异。进度快的小组探讨启动电阻的选用原则是什么,时间继电器的定时设定长或短对电动机的启动有什么影响,启动时间如何设定等问题。同时教师对进度慢的小组加以引导,对不能按时完成的小组课后进行辅导。

3.相互探究,做出决策(1学时)

6个工作小组依次到讲台上汇报小组活动实施计划,大致过程类似,只是存在的问题略有不同,因篇幅限制这里仅摘录一组汇报过程。

先将小组设计的电路图、活动流程图粘于黑板上,然后汇报:第一步备料,接触器CJ20-40两个,熔断器RL1-60/40三个,……;第二步电路原理分析(略),展示设计的电路能完全实现控制要求,时间继电器启动时间调到10秒;第三步准备常用电工工具一套,指针式万用表一块。

根据同学汇报的情况,教师和其他组同学进行提问,由该组同学回答。

问:为什么采用降压启动?

答:根据给定电动机的功率和变压器的容量,不符合电动机直接启动的条件。

问:手动控制除了用转换开关控制还有别的方法吗?

答:用按钮控制。

问:串电阻降压启动缺点是什么?

答:耗能,只能空载或轻载启动。

教师:“6个小组通过团结协作、查学材、查资料均按时制定出活动计划,且活动计划可行,这很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精细程度不够,电路图潦草;二是时间继电器启动时间调整不够准确,启动时间调整要恰到好处,要既能控制启动电流在限制的范围内,又能不致使启动时间太长。启动是过程,串接电阻减压启动消耗电能,要用在不经常启动的场合。”

4.规范操作,实施计划(12学时)

学生两人一组,按本组制定的计划,完成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的安装。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除了完成相应的安装工作外,还要按分工完成好自己所负责的检查工作。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指挥和领导,安排小组成员的工作任务,相当于车间的调度员;技术员负责控制柜安装过程中的技术指导;质检员负责控制柜安装过程和成品质量的检查、指导和监督;安全员负责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规范及7S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记录员负责记录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指导,尤其要注意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操作。

这个过程时间较长,教师要时刻注意各小组的情况和每个学生的活动。一是时刻掌握课程动态以利于更好地掌控;二是为评定积累资料,最后给同学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三是观察学生是否按按照操作规程作业,杜绝一切危险发生。

学生动手能力不一,完成这个过程最多能相差2个学时。对于完成任务较早的同学,教师可以为其设置故障令其排除,实现分层教学。

5.质量控制,作品展示(2学时)

学生必须在任务提出后规定学时内上交活动计划方案、设计原理图、控制柜实物以及活动总结报告,然后到成果展示区展示作品。在作品展示前小组做最后检查,技术员检查作品是否存在技术问题,质检员检查作品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安全员检查作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记录员做好记录。小组检查无误后,经教师批准通电试车,逐步验证各个控制要求是否实现,验证作品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否有应用价值、作品质量是否过关等。

6.客观真实,评估反馈(2学时)

八、教学反思

首先,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学生有任务、有目标,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好。

其次,小组划分合理,各小组之间实力均衡,有协作、有竞争,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同时,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一体化工作站不能完全按功能划分工作区,一体化教学环境还有待改善。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篇4

为了能够使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选择了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状况进行深入调查,找到该专业在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尚存在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状况,笔者对该专业的负责人和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并针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而获得了较为详细的资料。通过分析整理,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该专业在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的产生原因作了分析。

一、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概况 (专业特色)

通过对该专业负责人和部分教师进行关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状况的访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了该专业的办学特色:

1. 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龙江汽车产业,面向东北主战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知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懂电子、精维修,能创业、懂技服”的现代汽车产业一线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广泛就业于汽车电子产品制造、销售、设计与开发企业和汽车维修、营销、售后技术服务企业,职业资格证考取率达到100%,双证毕业率100%。

培养面向汽车产业劳动生产第一线有较强的汽车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对应的主要职业资格证书有:汽车维修电工、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维修工、汽车驾驶等 (冯国丽,《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 。

2. 教学团队建设

“十二五”期间,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院级教学新秀1名,专任教师10—12名,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完善教师综合评价考核标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使之达到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水平 (冯国丽,《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 。

3. 课程体系开发

课程体系设立思路:以汽车电子维修技师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汽车修理工中级、高级为手段确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施科学有序管理,达到岗位目标要求。

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为依据,以职业领域职业行动力为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的“双基、双技”标准,配置教学课程。课程体系充分地体现“夯实基础、够用适度、职业特征明显、关注个性、重视创新”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思路 (冯国丽,《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 。该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4. 职业资格证书

该专业学生可以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表2所示:

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

本部分内容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访谈法来进行研究。2012年10月,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笔者了解到该专业的一大改革及创新———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笔者针对这一创新点对学生就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问卷共计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问卷有效率为98.9%。以下是对调查所得材料进行整理的结果:

1. 关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方式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该专业部分教师关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方式的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本校专业教师和外聘企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如汽车发动机维修师A1、汽车电子电气维修师A4、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 (初) 实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 (中) 实训、汽车底盘维修师A2、汽车变速器维修师A3等;二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在所有方式当中,最常用的是由本校专业教师和外聘企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其次是企业顶岗实习。在就学生认为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最佳方式是那种做调查时发现,66%的学生认为最佳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还是由本校专业教师和外聘企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因为每一门课程都对应一种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感觉这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最有帮助。另据对学生的调查,学生大多对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时间感到基本满意,但是普遍反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 关于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该专业负责人进行访谈,笔者了解到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是该专业的一大改革及创新,该专业负责人及部分教师通过到企业调研和向兄弟院校学习,最终确定这一改革方案并予以实施。让学生所学知识能与飞速发展的社会接轨,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适当减少不实用的课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即以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大纲拟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将课程的授课方式拟定为由本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分工教学,将学生的考核方式拟定为过程考核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情况。例如,《汽车发动机维修师A1》课程的教学大纲即为“发动机维修师”的考试大纲,由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专任教师于延锌和一汽大众的工程师陈卫军分工教学。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普遍对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反映良好,都感觉本校教师在相应理论的说明上很准确到位 (68%) ,而跟着企业工程师的学习更是受益匪浅 (64%) 。但是,也有学生认为本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配合不够密切 (43%) 。

3. 关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遇到哪些问题的调查研究

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方面和顶岗实习方面。学生在参加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学习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本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分工教学有机结合的程度不高 (45.4%) 。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企业工厂师傅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够 (45.6%) 。其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实习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 (21.6%) 。再次,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遇到的问题还表现在学生难以在心理上适应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 (20.5%) ,并且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令学生感到沮丧 (18.2%) ,这些都说明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还比较弱,学生的综合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结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和对该专业负责人及部分教师的访谈,笔者认为在学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有待完善以及校企合作机制仍需不断创新和完善。笔者认为,导致该专业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中产生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希望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本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有机结合。

究其原因有二:首先,学校专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加上企业工程师在学校的时间有限,因此他们在课下的沟通有限,导致他们的分工教学从进度到内容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其次,学校专任教师较少参加企业的一线工作或没能及时参加相应的有关前沿知识技能的业务培训,导致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分工安排上不够合理。

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学校专任教师的人数,从而减轻各专任教师的教学任务;第二,安排和鼓励学校专任教师参加企业的一线工作或相应的有关前沿知识技能的业务培训,从而更好地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和改进。

2. 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学生大多反映在校外的实习中缺少企业工厂师傅的指导与帮助,这说明企业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还需进一步落到实处。目前,虽然该专业与企业共同签订了人才培养计划,但对于学校而言,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企业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作用还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事实上,之所以企业较少安排企业师傅和工程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首先要考虑其经济利益的得失。由于企业往往需要的是低廉的劳动力,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必然会造成企业短时间内人力和财力的损耗,而学校回报企业的效益往往会体现在较长一段时间以后[1]。

因此,在校企合作的机制中,如何更好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作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在高职教育中,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不仅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工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 主要以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 试图通过对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个案分析, 找出该专业在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旨在为我国同类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工学结合一体化,高职教育,汽车电子技术

参考文献

产学一体、工学结合 篇5

关键字:中职院校 工学结合一体化 教学改革 教学法

工学结合一体化工作过程六步骤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任务实施、成果汇报和检查评价,这六步骤贯穿了一个教学任务的全部内容。

一、教学法在一体化工作过程六步骤中的具体运用

案例:花样流水灯制作。通过单片机对外围电路的控制,改变灯亮暗的次序,来实现不同的效果,是霓虹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明确任务

采用视频演示法,播放视频1:可调时钟呼吸障碍检测灯;视频2:大街上常见的LED显示灯。从生活实例引出实训室中模拟任务的内容,即实现实验箱中的八个LED灯轮流点亮。

2.制订计划

采用小组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做计划。计划一:硬件电路接法。计划二:采用了头脑风暴法,自创花样流水灯流动点亮方案。计划三:画出程序流程图,完成初步的程序编写。

3.做出决策,如何突破教学重点

使用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如何巧妙地实现灯的流动效果?”引出本次任务的教学重点。使用幻灯片准备小动画视频播放。提示学生若想要完成流动的效果最便捷的方法是控制低电平“0”的左右移动,思考汇编语言指令中有没有指令可以直接实现低电平“0”的左移和右移?答案:使用逻辑运算类指令中的左移和右移指令(RL、RR),就可以快捷的完成任务。

4.任务实施

首先是硬件电路连接然后是程序的反复调试。该部分采用复习法,考查学生对上一个学习任务中曾训练过的软件应用的熟练程度。

让学生学会延时时间的修改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该知识点较难,所以需要教师干预,要采用讲授法。具体教学时教师可给出一个小动画讲授延时时间的计算方法。

5.成果汇报

首先是作品质量,采用对比法展示作品成果,让学生谈谈在做任务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其次是学习收获。让学生谈谈哪部分内容还需进一步完善,是否对本次任务有新的创新。

6.检查评价

填写学生自评表、互评表和教师评价表。

二、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法运用的关键点

1.透彻理解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深刻内涵

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进行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操练,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课堂中时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角色安排,教师教学以引导式、开发式教学为基调,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成员的配合达到更高效的课堂效果。

2.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法的运用

教师要坚实掌握多种教学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教、学生学”,而一体化教学改革以来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因此教学法的使用上要有一定的策略。从最普通的讲授法、复习法、考试法、演示法到目前流行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等,教师在学习和运用的时候要不断进行优化,尤其在教学实践中,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发掘每种教学法的长处和缺陷,再根据具体情况,如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地域特点、行业与人才市场需要等的变化,将不同的教学法科学、合理、灵活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

3.教师备课环节侧重教学设计

教师要争取课堂每一分钟的设计安排都能够做到精细、充实。在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学生在思考、在做、在学习、在实践,其实这个背后都是教师在备课环节进行的教学设计。由学科教学过渡到一体化教学,教师备课从章节过渡到以完成一个任务为前提,往往一次性备课的内容庞大,涉及的知识点又打破了章节的界线。如果教师没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会造成课堂的失控、教学目标完不成,日积月累,学生的学习气氛散漫,班级学习风气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将不断显现出来。

三、小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社会飞速发展,教学对象的特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要看到一体化教学理念和传统学科式的教学理念的相融之处。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吸取传统教学法中的精华,融合到新的教学模式中去,让课堂有方法、有新意、有设计、有理念,这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试析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误区 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误区,传统教学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 已逐渐被大家所认识, 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目标。目前, 各学校都在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如下一些教学误区。

误区一:否定传统教学

在各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 有人认为传统教学因为课程与教材主要传授显性知识, 而抽象的显性知识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 所以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十分有限。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采用适合学生特点, 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 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 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才是职业院校最理想的教学方式, 从而否定传统教学。

但是, 在实际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 我们发现学生掌握技能比传统教学慢。我们知道, 技能形成的规律是练习的次数越多, 技能形成越快, 掌握越牢。根据这一规律, 我们就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等方面进行分析, 比较了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拿车工专业车削外圆控制尺寸精度的技能练习为例, 两种教学法都是以一根长60mm、直径为Φ30的毛坯料练习。首先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 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要符合企业工作内容, 只能设计为多阶梯形状的练习件, 才接近企业加工的轴类产品。那么, 其练习次数就是这几个阶梯的数量, 数量较少。而传统教学则不受此限制。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 可考虑设计较多的练习次数, 如设计成“每减少某一尺寸练习一次”;还可以分成多段, 每段可以“每减少一个尺寸练习一次”。可见, 传统教学设计的练习次数远远比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练习次数多得多。其次是学生的技能练习时间。同一教学时间,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等环节进行。学生的技能练习时间只有实施计划过程, 其余教学环节占去较多时间。虽然传统教学也有教师讲授、示范演示及其他方面, 但这方面的时间要比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少。

从上述分析比较可见, 同一教学内容, 由于设计教学过程不同, 则学生的练习次数及练习时间也不同,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式学生练习次数及练习时间都比传统教学方式少, 这是学生掌握技能比传统教学慢的主要原因。

误区二:教学初期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 有的学校在学生入学后就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我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根据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前要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内容是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如果学生入学后就按照这一系列学习情境学习, 此时的学生既无理论知识, 又无专业技能。这样的教学, 一是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不符合技能学习的规律: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 从一般技能到综合技能。尽管教师设计再简单的学习情境, 都已是综合技能的学习, 因为学生要有各方面的技能才能完成工作任务。由此可见, 技能学习初期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不符合教学规律。

误区三:所有课程都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把知识学习作为习得技能的支持手段, 对理论知识没有系统性和量的要求, 并在工作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这一理念引导下, 很多学校把所有学科课程都放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学习,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也不恰当。例如,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制图》课程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当教师设计每一个学习情境时, 应让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中的哪些知识?量是多少为合适?都很让教师犯难。特别是第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 从最基本的内容学习, 时间不够;从中间选择零件图知识学习, 学生还没有学习制图的投影规律及其他的基本知识, 学生又怎能读懂零件图?因此, 只好从基础开始。由于受时间限制, 每样知识只能浅尝辄止。最后, 学生的制图基本知识不扎实, 而且绘图、识图能力也不强。究其原因, 主要是《机械制图》是一门内容系统性较强的学科, 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由于各种原因, 教师无法合理安排各学习情境中《机械制图》课的学习内容, 必然导致学生不能系统性地学习, 知识掌握不牢。因此, 这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既不利于教师教学, 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由此可见, 教学内容系统性较强的学科不适合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当然, 学生学习《机械制图》, 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识读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有所提高后再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才是最合理的学习路径。

误区四:教学中“重技能、轻理论”

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表现在如下方面: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 理论知识是学生在工作中学习, 因此, 教师设计教学要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放在相应的学习情境中。由于教师设计学习情境时受到设备、场地及其他方面的局限, 所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情境无法包含本专业大纲要求的所有理论知识, 因而造成某些知识得不到学习。另外, 一些指导教师的技能水平较高, 但其理论知识教学水平相对差些, 也会造成隐性的“重技能、轻理论”。还有显性方面的,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依据, 而是以学生在整个学习工作过程中的表现、纪律、学习、团队合作、技能等方面情况作为学生的评价依据, 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既有教师评价, 又有学生自评、互评。因此, 不仅是教师, 学生也只重视工作过程的技能, 不重视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的学校发现了这种现象, 也采取了措施, 如在评价方面增加理论知识考核, 以促进教师和学生重视理论知识。

误区五:“检查控制”教学环节的错误作法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等环节进行的。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把“检查控制”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对待, 而且认为有的专业没有独立阶段的“检查控制”环节。例如, 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学, 经过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教学环节后, 学生阶段性地完成了一个产品的加工工作, 接下来是教师和学生对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工作, 这就是“检查”过程的一个独立教学环节。然而, 如旅游专业, 如果学生实施计划是一次带团导游工作, 其工作结束后没有“产品”, 教师和学生没有对“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工作过程, 则其教学过程中就没有独立阶段的“检查”环节, 类似这样的专业就不应有“检查控制”环节。但这是错误的看法。

其实, “检查控制”环节, 其内容除了“检查”外, 还有“控制”, 既有教师的检查控制, 又有学生的检查控制。“检查”是教师检查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及产品质量, 还有学生自我检查;“控制”就是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自己控制整个工作过程。

虽然有的专业有独立阶段的“检查”环节, 有的专业没有, 但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不管是有独立阶段的“检查”环节, 还是没有独立阶段的“检查”环节, 其“检查控制”工作都应包含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因为只有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过程中做好整个工作过程的检查工作, 教师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学生也才能做好自评和互评工作。同样, 教师和学生只有做好控制工作, 才能使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向着目标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不适合于技能形成初期的教学, 如机械类的车工、钳工、焊接等, 初期教学最好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更适合于技能学习的后期教学。另外, 不是所有理论知识都适合放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学习, 教学内容系统性较强的理论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更为合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2010.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2009.

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研究 篇7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院校办学向社会开放, 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 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就育和职业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 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顶岗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目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是使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参与者找到“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的结合点, 都能从中得到益处, 实现“三赢”, 这也是该模式能够顺利实施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学校方面, 可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质量, 可以降低实践教学环境和设施投入的成本, 改善实践教学的效果, 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方面, 可以提高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方面, 则可以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可以减少人才再培养成本。

2.实施思路

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 应该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沟通和合作, 根据专业特点, 按照市场发展规律, 设计“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等形式的工学结合方案, 与企业寻找利益的结合点, 尽可能地减轻企业的负担, 同时要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进行调整和改革, 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立于1998年, 在近十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过程中, 一直立足于解决三年学制的专科学生如何处理好专业知识面宽、专业理论够用为度、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强的矛盾。2005年, 在人才需求的调研中发现,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至少需要三到六个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适应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 探讨并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企合作方式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历程中, 我们始终把办学的逻辑起点定位于市场需求, 始终坚持办学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征。密切关注和分析市场动态, 长期保持和企业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工学结合, 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企业设备和产品引进校内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 由企业的“能工巧匠”进行实践环节的教授;另一种是将部分教学和管理直接设置在企业, 学生在实习时从事的是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 企业对学生按员工要求和管理, 并支付薪金。两种方式结合进行, 学生的“工”与“学”交替进行。目前, 与浙江坎门机床厂和成都博瑞传播公司建立了“订单式”培养合作关系, 两个合作企业分别为我系独立设立了五万元和六万五千元的学生奖励基金。我们还和八家就近的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 借助北美CBE职业教育模式, 由学校派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派技术专家成立顾问委员会, 每年召开一次人才培养方案会, 共同研讨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实际, 方案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课程量, 使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超过了1:1, 采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融入实践、实践中融入教学”循环互动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和管理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 学校积极为企业做好各方面的服务, 主动到合作企业了解企业在生产设备、产品研发和生产一线人力需求等情况。针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 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使自己的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企业, 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老师也尽己可能参与到企业设备改进、研制与产品创新中, 为企业多方面的需求做出贡献。我们成立了以专业为主、企业相关负责人参与的教育教学管理委员会, 负责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和企业的教学按照校企双方共同确定的人才培养计划, 同时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专业理论课主要由学校派专业教师任课, 实践课主要由企业派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任课, 校企共同教学和管理学生。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1.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践和校外企业的顶岗实习, 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强

通过校企合作的两种方式交叉运行, 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了两重保障, 既保障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保障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从最开始对专业理论运用的无从下手、上岗初笨手笨脚, 到对专业理论的灵活应用、上岗中的熟练操作, 实现了质的飞跃。另外, 通过实习, 开阔了视野, 与企业员工接触, 加深了对社会和工作的认识,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交际、协调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 也有了明显提高。

3.就业质量好, 就业率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学生们在真实企业中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 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拓展了知识面,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 在“校企合作”培养的过程中, 学生100%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基本满足了企业的“零距离就业”要求, 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大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目前, 参加“工学结合”的毕业生, 全部都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4.推动了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满足该专业的建设和改革需要, 学校组建了机械电子学生实训 (师资培训) 基地, 该基地200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实训基地, 学校引入了校外真实企业和真实产品, 使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能够在真实环境下实现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目前, 我校校园内生产加工的产品有:数控线切割机床生产线、军品雷达汇流环、工厂外协机械加工零件、模具制造等。以此项改革带动下的“校企合作, 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优越的实践环境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该课程学完后学生基本达到了四个职业资格标准 (电切削工 (中级证) 、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资格证 (中级证) 、电器设备安装工 (中级证) 、维修电工 (中级证) ) 。

5.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 提高了教师的“双师”能力

我们依托企业, 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上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从企业引进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③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几项措施的实施, 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增加了兼职教师比例, 改善了“双师”结构。

6.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降低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

通过校企合作, 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已具备基本职业能力。目前, 技能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非常短缺,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 可以作为生产第一线人员使用, 弥补不足, 深受企业的欢迎, 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学生毕业后, 可以不再需要通过企业的再培训, 就可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企业也更容易招到满足需求的人才。

四、总结

本文对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施,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 初步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的效果, 该模式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摘要:工学结合是解决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符合企业的实际要求这一矛盾的有效方式, 我校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中对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 使学生的“工”与“学”交替进行, 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步发展。按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质量高, 既基本能达到企业所要求的“零距离就业”, 又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的职业发展与拓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龚小勇等.“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07, (6) .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 2007, (1) .

产学一体、工学结合 篇8

近年来随着我校快速发展,学校从单一师范专业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专业设置上增加很多工科专业,材料与化工学院在专业拓展上拓展了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工科专业; 而我院工科学生主要的去向是基层,因此课程设计对化工专业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1 - 2]。化工类课程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素养,培养创新精神、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3 - 4]。

同时,学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过程中,大幅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投入,新增大量仪器设备。在化工专业增添初期,尽管开设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等一系列设计课程,但由于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对工艺和设备的结构与原理只具有初步的理性认识,许多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使得课程设计题目单调、雷同,学生基本上是依葫芦画瓢,很难避免抄袭现象,学生也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锻炼[5]。因此传统的设计课程设置,在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而我校依托安徽省能力提升计划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注重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基于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化工类课程设计的教学上,提出了校企结合模式下“技能提高型设计- 综合型设计- 创新型设计”三个层次的现代课程设计体系。

1 传统化工类课程设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 1 化工类课程设计的特点

化工类课程设计是理论课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化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为一周。按我校以前教学安排,学生一般在大二先做《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然后在大三做 《化工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在大四时做毕业设计。这些设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全面分析设计过程,计算筛选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1. 2 化工类课程设计时间短

我校目前化工专业化工类课程设计只开设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两门课程设计,这两门课程设计分别是在化工专业大二下学期上完化工原理课后即第十八周,大三上学期上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后即第十八周开设,时间都为一周。由于在一周内需要完成工艺计算、流程设计、设备的设计计算、工程图纸的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编制,而这个时间段已经接近我校学期期末,学生需要准备四六级考试和期末考试,同学们普遍感觉时间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认真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时学生对工艺流程和仪器设备的结构与原理都是通过理论课学习的,对工艺和设备只具有初步的理性认识,不具有感性认识,有时甚至对一些设备外型一点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内部结构了,也没有足够长时间让学生去了解,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有些同学为了赶设计内容和图纸,设计时也只能照抄照搬教科书,只是将数据简单的换一换,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和效果[5]。

1. 3 课程设计资料少,设计不合理

为了确保工业生产过程的安全,许多国家在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设计、设备的制造、安装、维护和检验等方面都制定有自己的规范和标准,在操作和设计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应规范进行。[6]这就使得了解和熟悉设计规范是化工类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我国教材更新速度落后于标准和规范,而且我校图书馆工具书的馆藏量很少,使得学生设计时查找最新标准和资料困难,有些学生为了省事,就直接采用旧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显然这与实际设计要求不符,不利于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及工程能力的培养。

1. 4 许多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的能力不足

我校是2000 年新升格为本科地方性院校,在我校升本以前主要以师范专业为主,升本以后为了适应我校 “地方性、应用型、综合性”的办学定位和理念,逐步淘汰一些传统的理科专业,新开设了很多工科专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材料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08 年开始招生。但是我院大部分老师都是理科和一些传统专业出身,这些老师又不可能没有课上,这样的话就导致很多年轻的理科和传统专业出身的老师来上一些工科性、实践性很强课程,可是这些老师自身就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导致我校化工类课程设计教学只能照抄照搬,老师和学生都不能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老师也没有办法进行一些高屋建瓴性的指导,这样使得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差。

2 校企结合模式下化工类课程设计体系构建

2. 1 完善校企结合模式下化工类设计课程体系构建

化工类课程设计是综合性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非常紧密的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广,要求学生具备化工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设计过程中要有工程的观念。这就要求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完善化工类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的建设,整合化工类课程设计有关教学环节,注重课程设计和不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注重不同设计课程层次上的提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例如,现在我校化工类课程设计主要是两门课程设计,一门是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另外一门是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这两门课程设计分别在化工专业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完成相应的理论课 《化工原理》、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之后开设,设计时间都是一周。一个典型化工流程的设计包括工艺设计和机械设计两部分[6],从顺序上来说,应是先工艺设计后机械设计[7 - 8]。设备的工艺设计主要属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内容,而机械设计属于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虽然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之前,但是两者上相互关联的。我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给定参数后只设计工艺,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时用到需要由工艺设计得到部分参数则是由老师给定。这样所得后果是使学生对实际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没有清晰的认识,不能把工艺与设备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为此我们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整合为 《技能提高型设计》,将上述两门课的内容有机的整合为一体。将化工类课程设计体系整合如图1。

2. 2 课程设计体系内容改革

课程设计体系教学内容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1]。如何结合专业课内容和课程设计要求,并结合本地区化工企业的特点精选课程设计内容成为重点。所选设计内容使学生的设计既能将理论课程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又能较好的体现工业背景和典型性、实用性的特点。我市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不允许建设大型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这就导致我市企业多是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高新化工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化工设备和工艺设计环评很严格,如果我们能将我市企业设计之初的环评要求加入将对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设计将很有帮助[9 - 10]。

技能提高型设计时间为两周时间,在大二暑期小学期进行。课程设计内容来源于我校校企合作工厂的生产实践中换热器、精馏塔、吸收塔、固定床和流化床反应器等的设计。技能提高型设计将工艺设计和设备机械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完成了某一典型化工流程的完整设计,这种设计过程更接近于工程实际情况,对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更有利。

在综合型设计和创新型设计中,将课程设计课堂搬到企业生产基地,综合型设计以企业具体生产工段作为学生设计内容,按照企业实际生产及工艺要求来进行设计[11],综合训练学生的工程素养,设计完成后可以和企业实际生产工段进行比较,判断设计结果的优劣。这样可以做到 “学员、教师、企业工程师”结合,“教材、车间、设计产品”结合。在创新型设计中结合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设计问题,将一个工厂或一个车间设计出来,同时聘请厂方工程人员作为指导老师,如若可能可将设计结果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工艺,进行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办学[12]。

2. 3 构建课程设计体系考核方式

我校传统的课程设计考核方式方法主要是依据图纸和说明书的质量来评定课程设计成绩,但是由于学生抄袭现象严重,成绩的评定有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三种考核方法相结合: 第一,注重过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到学习能力等多方面来评价学生。对于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特别是在设计过程中能够主动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予加分。第二,加强答辩力度。答辩方法采用个别和小组答辩结合的方法,答辩内容包括流程图、装配图、计算机程序和设计说书的部分内容。在答辩过程中重点检查是否是其本人独立完成的设计。第三,结合图纸和说书的质量来评定课程设计成绩,设计开始,即明确说明平时要求和设计图纸及说明书要求,让每组不同学侧重画不同的图纸,和不同计算内容,同时工艺过程具体数据人手一个数据,尽量避免抄袭[5,13]。

2. 4 课程设计教师梯队合理

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课程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对于化工类课程设计涉及多个知识领域,这一点又显得非常明确。在我校,课程设计的教学团队中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为了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和学院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去企业和设计院挂职锻炼,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经验和设计经验,校企联合培养 “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目前我校化工教学团队已有4 位教师在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从校外合作企业和设计院聘请技术人员和专家到校内讲授化工类课程设计和指导学生课程设计。且有设计经验的老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年轻教师的设计能力,建立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14]。

3 结语

本文结合安徽省六安地区化工行业发展的地域特色,探索了我校 “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化工类课程设计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改革能使化工类课程设计教学体系达到一个更完善、更合理、更科学的结构与体系。

摘要:结合安徽省六安地区化工行业发展的地域特色,分析了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往化工类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走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可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依托企业实际需求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构建了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化工类课程设计体系。

产学一体、工学结合 篇9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 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被大家所认识, 探索和建立新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一体的课程, 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 学生通过对技术 (或服务) 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的特点是学习和工作的统一, 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把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来管理和考核。

目前, 高等职业教育已由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阶段。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 学习程序与工作程序一致, 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 学习的结果能完全胜任工作的需要。《市场营销》作为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一门培养学生市场开拓及产品销售、营销策划等营销实践能力的营销专业课, 涉及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许多知识, 同时它又集方法性与实务性于一体。该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传统的市场营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教学大纲不适应现代高职教学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传统教学大纲仅仅以关注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的制定多年一贯制, 少有改变。受教师能力和授课时间所限, 不能很好地深入市场调查研究, 专业课程设置五花八门, 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课程标准模糊, 远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

1.2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现代高职教学要求

虽然学院加大力度改善现代化教学设备, 授课教师精心制作电子教案和课件,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理论+案例”教学模式为主,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所得仅仅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的讲解, 对市场调研资料收集能力、处理问题能力、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1.3 传统的实习实训体系不适应现代高职教学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人为地把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分割开来, 一般都是前几个学期理论学习, 最后进行实习实训,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偏重理论, 学生普遍缺乏动手的机会, 实训实习课时比例过低, 即使在实习实训期间, 其目的也不过是验证老师讲授的原理, 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市场营销实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重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我们对市场营销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2工学结合一体化的《市场营销实务》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就是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 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过程与未来的工作岗位密切结合, 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把学习领域分解设计成若干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市场营销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及其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依据市场营销专业职业岗位和营销师国家职业标准的需要, 在课程改革中可以把《市场营销实务》课程按照工作任务设计成五个子学习领域和十三个工作项目 (见表2) :

续表

根据工作任务, 设计工学结合一体化的学习情境, 以促销策略制订工作任务学习情境为例 (见表3) :

续表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 教师往往采用单调的讲授加课件演示方式, 学生学习被动, 积极性不高, 难以实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而这种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教师仅起到咨询、辅导、监督和保障任务。学生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 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

(1) 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 通过工作, 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要学习什么样的理论知识, 变被动地灌输为主动地寻找, 提高他们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学生们亲临现场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 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开阔了知识面, 扩大了眼界。

(3) 通过分组学习, 团队协助完成工作, 使学生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在工作中体会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培养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意识, 进一步锻炼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周国烛, 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产学一体、工学结合 篇10

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强调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逻辑,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

(一)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本位

职业实践能力是目标岗位群、岗位和工作任务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实践能力表现为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与工作任务是紧密联系的。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过程主要体现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做事”的过程,如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过程。在职业实践过程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工作过程知识,即技术实践知识。因此在知识的选择方面应根据中高职培养层次的不同,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注重职业实践知识的提取和选择。

(二)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逻辑

工作过程是个体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为逻辑开发课程,要求课程内容选择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在课程门类和结构开发上,要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结构中的逻辑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整合过程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逻辑构建课程体系,有利于对接课程与岗位、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工作任务实践的顺序是一致的,这将使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

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需要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的本质是以职业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对其他课程类型的绝对排斥。针对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需要开设技能训练课程,针对需要系统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开设单独的学科课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符合职校生的学习特点与职业教育规律。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工学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经过专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构建、课程内容分析等四个环节。

(一)专业调研

专业调研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必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专业调研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职业面向和职业资格要求,明确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调研的对象包括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行业调研可以从行业发展规划文件入手,调研行业的中高职教育供求状况、行业发展趋势、行业文化、职业道德等。企业重点调研相关企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工艺、设备、材料等技术要求,运营方式,劳动组织形式等内容。学校调研内容包括现行专业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学生生源、就业与升学情况。调研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走访调查、资料检索、专题研讨等,汇总分析有效的调研内容和数据,形成专业调研报告。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需要做的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在进行职业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工作领域,为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转化提供基础。

通过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现场考察、问卷和头脑风暴的方式,搜集分析专业相关岗位的职业活动信息,确定专业对应的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和梳理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要求,最终形成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三)课程结构构建

以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和专业所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项目课程,即实现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可以转化为一门课程,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可以拆分为两门或多门课程,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合并成一门课程。

在进行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时,可将岗位工作所需的必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成专业平台课程,将不同细分岗位方向对应的课程划分成专业方向课程,还可通过专业选修课的方式覆盖职业发展或职业外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在课程设置中,还要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各课程的教学层次(初中级、高级、技师),根据知识与技能的前后联系,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递进关系组合课程,形成课程体系。

(四)课程内容分析

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应围绕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项目,具体分析每个教学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将教学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再对任务进行分解,确定各任务的内容。课程内容分析技术性较强,其难点是项目任务的分解,进而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组合与序化,需要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项目与任务设计主要采用循环式、层进式和对应式三种模式。

总之,工学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个过程需要教师、行业企业专家、课程教学专家共同参与。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校企合作,充分开展专业调研,全面梳理典型工作任务;要借助课程教学专家的力量,做好课程结构的构建以及课程内容的分析。优秀的工学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产学一体、工学结合 篇11

1 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

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培养目标中。在传统的教学中, 通常是教师作为知识的灌输者, 他们把课本中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理论通过解读、分解、概括、总结……各种方式传送入学生的大脑, 这是一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 不适用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标准。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可能暂时掌握了某一知识点, 但印象不深刻, 尤其他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会凸显其弊端———动手能力不强, 实际解决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欠缺。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老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者。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下, 则是将学生放到教学环节的主要位置。学生可事前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 运用当前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相关资料汇集, 针对学习目标学生可规划学习步骤, 尽量独立解决问题, 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疑问再向教师求助。这样的主动学习使学生觉得新鲜有趣,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这样带着问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思维, 改变原来桎梏的大脑, 是一次头脑风暴革命。

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颠覆了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方式, 在这种新型方式下, 学生与教师关系融洽、地位平等。这种方式强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老师只是对关键问题提醒和引导, 并最终检验学习目标是否实现。例如, 在讲授资产时, 针对当前在学生中比较熟悉的快餐———肯德基, 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快餐店的服务生, 由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这一特定主体———肯德基快餐店所具有的资产。学生提出: 有快餐店面———房屋; 店面标牌———KDF; 食品加工的机器设备———炸鸡的设备; 加工的原料———鸡肉、土豆……; 加工后的食品———炸鸡、汉堡、薯条……这样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概括企业具有的资产: 固定资产 ( 厂房、机器设备) 、无形资产 ( 商标) 、原材料、产成品。并且针对服务生本身这一人的因素是否作为一项资产作出界定———由于资产的一个特性是能够以货币计量, 而人是不能以货币进行计量的特殊个体, 所以尽管他符合资产的定义———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但人不属于企业资产。由于以学生为中心, 由他们来亲身体会和讲解基础会计中的这一概念, 使学生对资产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入。

2 行动导向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注重每堂课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则更为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仅掌握每个知识点、每科课程, 更要求将各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 这样就会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 达到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这一教学过程简单概括为目的决定行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明确教学的一项目的意图, 然后学生通过行动来达成目标。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确定几个行动方案, 再比较、分析、判断, 选择最优方案付诸行动。可以说这一行动是为达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 行动分前期、中期、后期几个阶段。学生通过前期的预测, 中期的判断、分析、调整, 后期的完成几个关键环节的行动达到最终目标。

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内容是结构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处理解决这些问题, 一方面要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进行, 另一方面需要跨学科的学习。应尽量让学生参加所有学习活动的计划工作, 甚至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应照顾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 如文化知识和技能基础、心理特征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意学生的外部活动, 更要注意学生的内部活动, 注意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如引导课文教学法就是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它通过表面看似松散的组织形式, 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工具。

在讲授“财产清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一章节时就可运用这一学习方法。此章节位于学习了复式记账、凭证、账簿之后, 所以学生对银行存款日记账有了大致的了解掌握。此时,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余额不一致, 为什么? 怎样达到一致? 如果使其达到一致说明什么? 针对问题, 学生可各抒己见, 并努力为达到“余额一致”这一目标设计方案, 最后通过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归纳, 从而顺其自然地编写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达到基础会计中银行存款这一货币资产的清查盘点。

3 整体综合学习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水平, 这就要求在平时不仅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 还要有超越专业技能以外的学习体验, 如情感、伦理、政治、法律等。因此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过程。它包括: 专业学习———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能力; 解决问题的学习———通过学习基本的工作技术形成方法能力; 社会和交流式学习———通过掌握基本合作和交流技能形成社会能力; 情感和伦理的学习———通过深入反省和认识自己, 以及负责任地参加社会与政治活动, 形成情商。

实现整体化学习, 必须在学习目标的确定、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做到: 确定多方面的学习目标, 包括专业知识学习目标、解决问题能力方法的学习目标、沟通与合作方面的学习目标以及价值和法律方面的学习目标;课程内容选择针对职业的工作领域, 以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 学习内容是跨学科的、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与工作任务”, 它来源于企业实践, 但不仅仅针对具体的岗位, 而是着眼于人的职业能力和生涯发展; 教学设计遵循一体化课程的基本原则, 即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及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经过基础会计一系列课程的学习,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会计这一职业的工作过程。但是否具备能作账、经验丰富、熟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条件就能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呢? 在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 能否作假账问题上, 我们可以通过整体化学习对学生的会计职业作进一步规范。通过安然等一系列的案例展示引导学生展开有关职业操守的问题讨论。会计舞弊现象所带来的社会危害给他们敲响了警钟, 从而使其从自身做起, 从开始做起, 严格按照会计不作假账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身, 让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再危害社会。另外, 通过世界500强企业中大量CEO为财务出身的事实展示让学生有反省和认识自己的过程, 并可进一步规划其职业生涯。使学生将会计这一职位定位上升一个台阶, 看到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而为其将来的职业晋升打下基础。

摘要:“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它要求以学生为核心、行动导向和整体综合地学习。本文结合基础会计中几项学习内容, 以工学结合为指导对其进行探索验证。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基础会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S].北京:教育部, 2003.

[2]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5]葛军.会计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6]周俊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 2013 (46) .

上一篇:女性网络消费下一篇:MD5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