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室

2024-07-21

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室(共7篇)

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室 篇1

市场需求信息表明:近年来, 一方面, 社会上对第一线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被国家列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急需的八大人才之一;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院校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往往要对其进行二次培训才能上岗, 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 不能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与要求——要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规律, 要开放办学, 要掌握社会、产业、行业和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针对以上矛盾、挑战与要求, 我校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中探索和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院校办学向社会开放, 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 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就育和职业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 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顶岗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目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是使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参与者找到“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的结合点, 都能从中得到益处, 实现“三赢”, 这也是该模式能够顺利实施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学校方面, 可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质量, 可以降低实践教学环境和设施投入的成本, 改善实践教学的效果, 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方面, 可以提高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方面, 则可以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可以减少人才再培养成本。

2.实施思路

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 应该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沟通和合作, 根据专业特点, 按照市场发展规律, 设计“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等形式的工学结合方案, 与企业寻找利益的结合点, 尽可能地减轻企业的负担, 同时要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进行调整和改革, 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立于1998年, 在近十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过程中, 一直立足于解决三年学制的专科学生如何处理好专业知识面宽、专业理论够用为度、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强的矛盾。2005年, 在人才需求的调研中发现,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至少需要三到六个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适应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 探讨并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企合作方式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历程中, 我们始终把办学的逻辑起点定位于市场需求, 始终坚持办学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征。密切关注和分析市场动态, 长期保持和企业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工学结合, 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企业设备和产品引进校内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 由企业的“能工巧匠”进行实践环节的教授;另一种是将部分教学和管理直接设置在企业, 学生在实习时从事的是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 企业对学生按员工要求和管理, 并支付薪金。两种方式结合进行, 学生的“工”与“学”交替进行。目前, 与浙江坎门机床厂和成都博瑞传播公司建立了“订单式”培养合作关系, 两个合作企业分别为我系独立设立了五万元和六万五千元的学生奖励基金。我们还和八家就近的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 借助北美CBE职业教育模式, 由学校派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派技术专家成立顾问委员会, 每年召开一次人才培养方案会, 共同研讨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实际, 方案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课程量, 使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超过了1:1, 采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融入实践、实践中融入教学”循环互动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和管理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 学校积极为企业做好各方面的服务, 主动到合作企业了解企业在生产设备、产品研发和生产一线人力需求等情况。针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 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使自己的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企业, 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老师也尽己可能参与到企业设备改进、研制与产品创新中, 为企业多方面的需求做出贡献。我们成立了以专业为主、企业相关负责人参与的教育教学管理委员会, 负责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和企业的教学按照校企双方共同确定的人才培养计划, 同时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专业理论课主要由学校派专业教师任课, 实践课主要由企业派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任课, 校企共同教学和管理学生。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1.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践和校外企业的顶岗实习, 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强

通过校企合作的两种方式交叉运行, 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了两重保障, 既保障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保障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从最开始对专业理论运用的无从下手、上岗初笨手笨脚, 到对专业理论的灵活应用、上岗中的熟练操作, 实现了质的飞跃。另外, 通过实习, 开阔了视野, 与企业员工接触, 加深了对社会和工作的认识,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交际、协调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 也有了明显提高。

3.就业质量好, 就业率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学生们在真实企业中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 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拓展了知识面,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 在“校企合作”培养的过程中, 学生100%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基本满足了企业的“零距离就业”要求, 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大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目前, 参加“工学结合”的毕业生, 全部都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4.推动了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满足该专业的建设和改革需要, 学校组建了机械电子学生实训 (师资培训) 基地, 该基地200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实训基地, 学校引入了校外真实企业和真实产品, 使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能够在真实环境下实现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目前, 我校校园内生产加工的产品有:数控线切割机床生产线、军品雷达汇流环、工厂外协机械加工零件、模具制造等。以此项改革带动下的“校企合作, 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优越的实践环境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该课程学完后学生基本达到了四个职业资格标准 (电切削工 (中级证) 、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资格证 (中级证) 、电器设备安装工 (中级证) 、维修电工 (中级证) ) 。

5.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 提高了教师的“双师”能力

我们依托企业, 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上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从企业引进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③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几项措施的实施, 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增加了兼职教师比例, 改善了“双师”结构。

6.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降低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

通过校企合作, 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已具备基本职业能力。目前, 技能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非常短缺,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 可以作为生产第一线人员使用, 弥补不足, 深受企业的欢迎, 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学生毕业后, 可以不再需要通过企业的再培训, 就可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企业也更容易招到满足需求的人才。

四、总结

本文对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施,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 初步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的效果, 该模式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摘要:工学结合是解决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符合企业的实际要求这一矛盾的有效方式, 我校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中对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 使学生的“工”与“学”交替进行, 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步发展。按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质量高, 既基本能达到企业所要求的“零距离就业”, 又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的职业发展与拓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龚小勇等.“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07, (6) .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 2007, (1) .

[3]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

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室 篇2

关键词:乳品工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23-01

工学一体化可以说是一种教学模式,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等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要进行更加完整、系统性的学习,就需要对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进行开发,并且乳品工艺必须要在理论学习与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其要求与目标和工学一体化是同样的,有利于培养提高乳品工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竞争力,为他们今后出到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要以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改以前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是从学校、专业以及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乳品工艺专业化人才。

一、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理解

1、工学一体化的内涵理解

工学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把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通过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来学习与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现在高校中的学生毕业实习既有区别,又有相同之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工学一体化可以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始终,具有更加科学完整的体系。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它可以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并且围绕这个技能训练的要求,提出具体的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二是注重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

2、工学一体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工学一体化课程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一体化”来进行设置,主要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内容一体化。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主要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形式来进行,而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主要模式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形式,所以,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专门能力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系统性设置。

3、乳品工艺专业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乳品工艺是一个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乳品工艺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其学生今后主要是在乳品行业的生产车间、管理与研发部门工作,所以就具有十分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从乳品工艺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与该专业培养的目标来说,其十分适合采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以进行这方面的课程开发十分有必要,也是可行的。并且,在具体的专业教学过程中,也有相关的实践课程内容。

二、进行乳品工艺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重要意义

进行乳品工艺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方面,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可以更加直观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乳品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才会培养出有创新力的核心竞争性人才。另一方面,从当前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来说,一些院校是不够系统的,因而要通过以课程形式的来提高工学结合模式的成效,使之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课程。

三、如何进行乳品工艺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

1、在乳品工艺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模式。理实教学一体化可以说是其核心内涵,在工学结合中,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实习工作中检验、学习理论知识,反过来,又要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的工作。乳品工艺专业的学生以后要在一些生产车间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运用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与社会竞争力。

2、乳品工艺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要与企业岗位的需求相结合

乳品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主要培养出能胜任在乳品生产与研究的企业中工作的人才,其与今后学生毕业的岗位需求十分密切,所以在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企业岗位需求的特点,从就业市场的实际出发。事实上,工学结合一体化也有利于学生在毕业之前就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岗位要求,从而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可以把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的要求结合起来,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不会偏离最初的教学要求。

四、结语

乳品工艺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性非常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像其他专业一样侧重于理论方面的学习,而是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对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进行开发,可以通过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企业岗位的需求相结合等途径来进行,以此来保证其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杨 兰,王 谦.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探究[J]. 科技风. 2010(24).

[2] 王小树,关晓伟,赵小平.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以园林技术专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10).

[3] 王文龙,云月英,王国泽. 工科应用型大学乳品工艺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3(04).

[4] 周雪,赵欣.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J]. 北方经贸. 2010(10).

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室 篇3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随着现代汽车行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维修行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既要能解决实际遇到维修的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 为适应汽车维修行业用人的需求, 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 成为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下结合我校汽车维修专业中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汽车发动机维修》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 结合课程改革对“工学”一体化教学法实施中进行分析。推行工学一体化模式教学将会是技工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浅谈几点:

1《汽车发动机维修》“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我校是2010年秋季学期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 把汽车维修所有的课程分成了8个模块, 《汽车发动机维修》是其中的一个模块, 把发动机的机械维修和电路维修分成两个模块, 分别在不同的学期进行教学。一个学期学习四个模块, 一个模块的学习时间为一个月, 每周的课程达22节《汽车发动机维修》这门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的下学期, “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以实训操作为主, 理论为辅, 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在实训室进行动手操作。发动机机械维修的主要项目有:曲轴测量、汽缸盖平面度测量、汽缸测量、磨气门、铰气门座、活塞环三隙测量、活塞连杆的校正、铰连杆铜套、冷却水泵以及水路的检修、机油泵和机油滤清器的检测与更换、发动机总的拆装与启动。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通过投影设备进行课件教学或教师现场操作进行演示教学, 然后根据实训车间的安排进行发动机维修实践操作训练。然而学校的发动机设备相对学生人数和班数而言, 总是表现得数量不足, 不能及时安排学生实训, 以至于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脱节;教学形式基本上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注意力难以集中, 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且上课的时间集中在一个月上完学生的接受和消化能力较差, 经常会出现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很容易忘记, 所以“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2“工学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职业教育是主要培养学生的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融于实践、课堂融于实践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以这一原则为指导思想, 并将其贯彻到教学中去。“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 遵循“从实践到理论, 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将课堂搬到可以进行实地操作的实训车间。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逐渐弱化了教师的的角色, 强化了学生的角色,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 充分调用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只作为引路人和答疑者,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活动设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中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技能并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我们概括为“做中学”。逐渐在教学中为“做中学”的教学设备和教师编写的工作页做着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以教科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通过下发任务书, 把学生的学习策划为一个个项目;在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 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和做到了什么程度, 在每个工作任务中通过小提示, 小词典, 拓展只等小栏目, 介绍与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的知识。在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勘查现场, 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工作环境中模拟训练, 专业技能掌握得更快,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工作的需求, 企业更乐意接受这样的学生, 学生的就业率也就随之提高。

3“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见图1)

根据“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确定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 实施以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展示、评定反馈和“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为行动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始终围绕职业能力中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重点实施。

3.1 创设真实氛围的工作环境, 实施一体化教学

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技能, 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而进行改造。主要内容包括:气缸压力检测、发动机总成的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检修、配气机构的检修、润滑系的检修、冷却系的检修、点火系的检修、燃油供给机构的检修、发动机水温过高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机油灯亮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故障灯亮诊断与排除和发动机加速不良故障诊断与排除等。也特别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为此我们创设了真实氛围的工作环境, 开展了一体化教学, 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 按照维修企业的工作工位来设计, 使教学过程变为工作过程, 学习任务变为工作任务, 使学生通过学习亲身体验工作。

3.2“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过程

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过程: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展示、评定反馈。在模拟工作环境建立的基础上, 课程的实施过程通过一体化教学来完成,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2.1 建立真实的工作环境

按照维修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班组工作, 通过学生的竞聘和选拨, 建立学生自己的领导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习操作, 各司其职, 使学生在完整的维修工作过程中, 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

3.2.2 任务的下达及工作计划的制定

学生收到任务书后, 每个小组都要经过自主学习、讨论, 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包括确定项目的目的、项目的原理分析、项目所需器材、项目实施内容及步骤、项目的注意事项等。

3.2.3 工作过程

制定完工作计划后, 学生需提交材料及工具申请, 获得准许后到仓库领取所报材料及工具, 开始进行汽车发动机维修。通过维修过程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3.2.4 项目验收及评价

学生维修好以后, 由教师和各组检验人员组成的团队进行项目验收, 相当维修企业修理完成后进行质量检查, 例如:发动机总成分解检测后总装后后要进行装车进行发动机试验, 检查是否修理完好。

3.3 教学指导过程

(1) 设计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能力目标和能力实训把整个发动机所有的知识分成:气缸压力检测、发动机总成的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检修、配气机构的检修、润滑系的检修、冷却系的检修、点火系的检修、燃油供给机构的检修、发动机水温过高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机油灯亮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故障灯亮诊断与排除和发动机加速不良故障诊断与排除等12个任务, 根据任务的内容编写工作页每一个任务上课时先把工作页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发动机课本、电脑网络、手机网络和备用书籍先查找资料填写工作页及小组讨论自主学习, 再制定工作计划, 当学生遇到困难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才解惑。教师可以采取集中讲解、个别辅导、示范等方法进行解惑,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 学习目的明确, 注意力集中, 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 实践操作过程指导,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习, 每个小组一台发动机, 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及操作的规范时进行指导, 使学生养成正确规范的操作要领, 这样小组指导学生认真专心听讲, 学习比较认真, 学习效率较高。

(3) 采用企业的6S管理, 把企业中的6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来管理实训车间及一体化教室。上课前排队讲实训车间安全和要求统一穿工作服, 在实训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注意工位上的干净, 对所有发动机零件的摆放整齐, 操作过程中更要注意安全和操作的规范。下课后要打扫工作场地和把一体化教室的书籍椅子等摆放整齐。

3.4 课程考核

3.4.1 考核内容

“工学”一体化主要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的认同感相结合, 训练学生的能力目标, 所以考核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发动机一体化教学过程是实操和理论相结合, 考核的内容出来这两个方面外还得把学生的能力目标和综合素质考核列入在内。不同的项目任务考核的内容是有区别的, 但是都脱离不了能力目标、发动机的相关知识和综合素质要求。

3.4.2 考核方法

工学一体化的考核方法不能按照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 需要随学习任务进行考核, 考核分三种形式进行。

(1) 学习小组考核是是由学习小组长负责展开自评和互评考核方式, 指导教师和班长可监督小组长开展此项工作。这个考核是最基本的考核, 根据各小组完成的情况, 选做内容或学生在实践中有自选内容或创新内容, 可在原有成绩等级基础上提升一级。

(2) 指导教师考核主要是以抽查提问加课堂笔记和项目总结的形式进行。因为人数多, 老师不可能一一检查, 可通过抽查小组的某几位同学来进行考核, 但是这几位同学的成绩影响整个小组的评定成绩, 在评选优秀班组时作为参考。这样必然促使同一小组的人员互相监督学习, 防止个别人拖后退。

(3) 期末闭卷考核在学期全部课程结束时进行, 主要从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以便找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也督促学生将学习的过程贯穿于全学期, 以巩固所学内容, 而不是学完一个项目就丢掉一个项目。

3.5 教学方法

工学一体化课程中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 强调“情景”和“发现”, 以及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管理式学习, 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与职业行动过程的结合, 是学习者的个体行动、学习过程适应外界要求相结合。

3.5.1 四阶段教学法

四阶段教学法是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练习总结四个阶段的程序化技能培训方法。列如:

准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 “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维修的情境描述:一辆五菱荣光B12发动机在冷车起动或怠速运转时, 可听到“铛铛铛的连续不断的金属敲击声;温度升高后, 声音减少或消失, 发动机处于怠速或中速运转时, 声响明显、清晰。中高速时金属敲击声减弱或消失;且加机油口处冒烟, 排气管冒蓝烟。经维修人员提取数据后分析, 诊断为活塞敲缸响故障。需要对曲柄连杆机构进行检修, 进一步确定故障部位, 以便维修或更换。”情境的设置主要说明学习内容的意义,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示范:在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过程中老师先示范对曲轴、气缸体、活塞等零部件的检修, 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怎么操作, 操作的顺序。

学生模仿:每个组派出两个代表按照老师示范的动作进行模仿, 教师需要在学生模仿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纠正。

练习总结:老师布置任务到每个同学, 让他们独立完成任务, 老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纠正, 训练学生的操作规范性。

3.5.2 头脑风暴法

教师把任务下发到小组以后, 小组成员根据情景描述进行讨论, 制定解决方案, 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即兴表达各自的想法和建议,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制定的计划,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3.5.3 项目教学法

使用目的:发动机构造这门课程以现实的维修过程为载体开发教学项目, 整个教学围绕12项目的解决而展开,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 学生查找资料进行决策分析, 制定出计划, 并进行实施,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实施过程:课程内容以教学项目为引导, 让学生从现象找本质, 从感知了解必然。例如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的检修, 教师下发任务书, 学生明确任务是曲轴的测量、气缸体的测量、活塞环的更换等, 制定计划, 进行分工实施, 最后总结评价, 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实施效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掌握了汽车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修理的基本操作方法, 不仅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 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3.5.4 多媒体教学

使用目的:采用有效的手段充分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过程:通过制作电子课件网上资源等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实验实训室没有的可以在网上得以了解。新知识、新资讯得以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施效果:通过借助于多媒体, 学生不但将课堂学习内容进一步深化, 而且有能力的同学还能学习并领悟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技术。

4 结语

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室 篇4

关键词:中职教育;网络技术专业;经济实用;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3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相关网络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网络技术人才。是当前中职计算机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从事中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工作多年,认为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生共建经济实用型网络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对学校和学生都非常具有实际意义。

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室

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室,形式上是在普通教室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网络设备和相应的软件系统,在功能上不仅能实现理论教学,而且能够实现实训操作。教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能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模拟真实的网络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可以亲自搭建网络、配置网络、动手调试,加深对网络原理、协议、标准的认识,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该教学环境进行自主学习。

二、如何做到经济实用

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企业网络系统的设计、搭建、运行和维护等工作。所以,网络实训的特点就是以分组实验台的形式,模拟局域网络。实现网络教学活动。许多学校一开始就投入了大量资金,以招标形式,由网络系统集成公司全套安装、配置、调试好网络机房,然后让学生直接使用,这是当今网络机房组建的一种普遍形式。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网络专业知识的兴趣,加强学生爱护机房设备的责任心,利用学校现有条件与网络专业学生共同构建经济实用型网络机房,则是一个双赢的方案。下面介绍笔者辅导的网络技术班级组建一体化教室实例。

1 教室环境改造。①学校安排,对教室进行电路改造,确保30台左右电脑的用电安全:②配备好电脑的桌椅;③确保校园网通往教室的接人点有效;④确保教室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⑤教室加挂窗帘,给教室门窗进行加固。

2 客户端电脑的配备。充分发动全班学生,学习电脑组装技能,自己也配合学生一起说服家长,创造条件,让学生自行购置组装电脑或二手电脑,当然要确保电脑能运行XP、WIN2003和PotoShop、Dreamweaver等软件。于是,学生都很用心学习电脑装配技能,并且多次到电脑市场实地了解行情,最终买回了自己满意的电脑,为网络一体化教室建设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3 服务器与教师机合二为一。一般的网络机房中都配有一台服务器和一台教师机,为了更经济实用,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笔记本电脑既可当服务器,又可做教师机,一举多得,平时也可选择学生当中性能配置较好的电脑临时充当服务器。

4 网络设备支持。为实现一体化教室建设,真正模拟完成企业网组建,还必须要有网络连接与管理的设备,如两台二层交换机、一台三层交换机、两台路由器、一台无线路由器,这些设备造价都比较昂贵,一般几千上万元一台,又是全体学生要共用的,需要学校支持,为充分发挥设备利用率,建议配备两组网络设备即可。

5 网络搭建。当组网的物理条件具备后,笔者借助局域网搭建这一项目课程,带着全班学生分析需求、设计拓扑、布线连接,一起实现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从各组提出的架设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学生自制T568B标准双绞线,依照设计图纸,摆放电脑、铺设线路、调试设备,完成搭建。我们最终选择的设计图纸和布局图如下:

6 网络教学应用。一体化教室的硬件准备好之后,软件建设也必须跟上来。首先要求学生机中必须装上多媒体教学系统客户端软件,当然教师电脑中也要装有教师端软件,这是为了更方便开展实训课堂中的演示教学管理。另外,还要求学生在各自电脑中安装VM虚拟机、XP和WIN2003系统,PotoShop、Dreamweaver、Office等一系列等常用软件,从而确保网络教学能有序进行。

经过以上实例讲解,我校与学生共同搭建的学生学习与实训一体化教室。它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学校投入相对较少,学生家庭也能少量投入,却更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和责任心;实用性则体现在,一体化教室完全能满足教学需求,而且在组建机房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网络专业技能学习和增长的过程,更为灵活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没完全弄懂的技能点,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次做实验,直到掌握为止。

三、如何形成良性循环

网络理实一体化教室应用起来后,结合班级建设和课改活动,充分发挥作用,让学生在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方面整体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1 班级引进7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管理,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因为学生都知道,自己的“爱机”需要良好的卫生环境,教室布局有特色,也非常规整,学生都希望保持好这个宽敞明亮、整齐有序、洁净温馨的学习“家园”,自然会养成爱卫生、会整理的良好职业素养。

2 结合课改活动,进一步发挥一体化教室的作用。网络教研组合理划分教学模块,开发校本教材,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形式带动学员开展分组、合作、交流、实操、展示等教学活动,实现“做、学、教、产、研”一条龙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动手能力也加强了,学习效果自然步步高升。

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室 篇5

1 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现状

1.1 护生不明确临床专科护理在临床的作用

笔者对在校二年级已开设专科护理一个多学期的护生进行调查, 她们反映虽然每天均在学习临床专科护理知识, 但仍对这些知识在临床中有何用途、如何应用感到茫然。

1.2 理论教学未能凸显病人动态变化特点

现代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 并能够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很好地运用到临床中的实用型护理人才[1]。而目前临床专科护理教学过多地依赖教科书, 每一个疾病的教学内容均按“疾病概要—护理评估 (健康史—身体状况—心理社会状况—辅助检查—治疗处理要点) —护理诊断 (护理问题) —预期目标—护理措施”完成, 护生只是机械地按这一程序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书本上的知识是静态的, 未能真实、动态地反映临床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心理变化过程。当护生实习时, 面对表现形式千变万化的病人, 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1.3 实践教学局限于动手性的操作

专科护理的实践教学, 应包括临床见习、病例分析及技能实训课。多数中职卫校由于扩招及无教学医院等原因, 几乎都取消了临床见习, 取而代之的是医疗录像, 加之学时不够, 病例分析课也极少开展, 仅存的几个技能实训课, 也仅仅局限于动手性的操作层面, 并且基本上是“四阶段” (教师准备—示范—护生回示范—护生练习) 教学模式[2]。而对于临床病情动态变化的观察, 以及健康教育的实施却未能融入实践教学过程, 束缚了护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临床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缺乏有机结合

护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临床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技术是分别设置的课程, 而专科护理教学内容中的护理措施, 有许多都是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 长期以来, 专科护理教学仅一笔带过, 具体如何运用, 护生无感性认识, 两者处于“各自为政”状态。

1.5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临床专科护理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校临床护理教师正在探索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各个课程学习领域坚持“做中学, 学中做”, 一年来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护生对护理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有了一个整体化感悟。然而, 在具体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临床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缺乏有机结合的问题, 教师努力尝试将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纳入专科护理, 然而却又出现了从过去极端的学科知识系统化到现在片面强调动手操作的另一极端现象, 整个教学过程是护理技术操作的大串连, 未能反映专科护理的核心应用知识。

2 深刻领会临床专科护理“做”的内涵

2.1 现代医学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才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现代医学护理模式已成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 而人不仅有其生物属性, 更有来自心理、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属性[3]。对护理专业而言, 临床护理工作在完成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 还应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因此, 在目前中职教育广泛采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法中, 对护理专业来说, “做”的内涵不仅仅是狭义地、机械地动手操作各项护理技术, 还应包含对病情的动态观察及根据病人的身心状况开展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2.2 临床医院调研对中职实习护生专业能力的反馈

课改过程中, 我们对本市及郊区多家实习医院进行了调研访谈, 各实习单位带教教师多数认为, 中职护生在实习过程中, 其组织纪律、专业态度、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其中就专业知识与技术应用方面,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对护理工作职责认识不清, 认为护理工作就是机械地完成一些操作性的事项; (2) 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尚可, 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 病情观察意识淡薄, 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 (3) 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健康宣教能力不高, 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不能根据病人的身心状况开展健康教育。

目前, 用人单位对护士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单项实践操作能力上, 而且也体现在综合护理能力的全面掌握上, 即护士“做”的能力应包括3个方面, 即专业操作技术、观察病情和健康教育, 而中职护生目前最缺的是观察病情和健康教育的能力。

2.3 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的核心

笔者从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角度, 对护士临床工作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见表1) 。

笔者认为, 配合医疗包括执行医嘱和对症护理, 其中执行医嘱就是各项基础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的运用。从上表得知, 配合医疗基本上是由基础护理、护理技术课程完成, 只有极少数由临床专科护理课程完成。而病情观察、健康教育主要是由内、外、妇、儿各临床专科护理课程完成。由此可见, 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是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的核心。

3 通过临床专科护理教会护生“做”的几点建议

现代护理学已成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对护士的临床护理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单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上, 而且也体现在综合护理能力的全面掌握上[4], 即中职护理专业在探索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应将“做”的内涵外延。护理专业如何从根本上实现配合医疗、观察病情和健康教育3者有机结合, 解决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中职护生观察分析问题和实际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笔者认为, 临床专科护理教学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明确专科护理教学的核心, 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意识

护士临床综合护理工作的具体内容简单来说, 就是3个方面:配合医疗、病情观察、健康教育。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的核心是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 而中职护生临床实习中最欠缺的就是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因此, 作为临床专科护理教师首先应明确其教学核心所在, 并且在各个情景教学中, 都应时刻让护生清楚地意识到, 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必须具备配合医疗、观察病情和开展健康教育3个方面的综合护理能力。

3.2 设计综合性病例情景, 提高护生观察病情的能力

对护理工作者而言, 随着护理知识及体系的转变, 需要更高、更好的思维技巧, 具备细致、敏锐的观察及分析力至关重要[5]。但如何动态地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仍然是教学中的一个瓶颈问题。笔者建议,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过程中, 应专门设计观察病情的情景, 而且在病例设计时, 要有的放矢, 注意问题设计的方向, 如有的资料要典型, 有的资料要含糊、存有疑问, 有的资料要有意遗漏等, 让护生有一定的分析、观察的空间, 在教师指导下, 由护生对病人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从中分析病例中哪些应该体现的症状体征未体现, 还需补充询问哪些症状, 做哪些检查, 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病情的观察。由于综合病例情景答案的不确定性, 为护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从而提高了护生观察的敏锐性。

3.3 强化健康教育意识, 提高沟通能力

临床护理工作是集治疗、预防、康复、促进健康为一体的多元护理模式。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不高的状态, 应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化教学, 强化护生健康教育的意识, 不仅要教会护生健康教育的内容, 还应指导护生健康教育从何处着手, 如何进行, 使其掌握有效的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提高护生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同时注重提高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4 开设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

临床护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经验性。笔者建议, 设置临床综合技能场景教学[6]这门新课, 由能代表临床专科护理典型疾病和护理操作技术的核心内容整合而成。在护生离校实习前强化训练时开设, 采用多学科同一情景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 特别注意加入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和健康教育的病例情景, 让护生在直观、场景真实、信息量大、师生均是场景中的角色的氛围中互动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 实现临床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 同时解决了病情观察这一专科护理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还能提高护生的健康宣教水平、沟通能力、岗位协作能力及应急能力。

总之,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理专业临床专科护理教学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如何提高护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出能更好履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职责[7]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还需我们共同努力。

摘要:中职护理专业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护理专业的临床专科护理教学来说, 如何在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过程中实现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目标, 培养护生的临床综合职业能力, 更是一个瓶颈问题。针对我校护理专业正在开展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对中职护理专业临床专科护理教学重新进行反思, 并从4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专科护理教学

参考文献

[1]雷芬芳, 邓翠珍, 赵亚珍.项目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6) :100~101.

[2]张争鸣.高职高专外科护理实践教学的难点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8) :165.

[3]李晓松.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朱黎, 段淑英.妇产科护理学综合性实验实施体会[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2) :103~106.

[5]欣翠玲.在专科护理教学中优化学生智能结构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6) :80~81.

[6]汤之明, 张少华, 张学思, 等.场景教学法在临床实践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1) :118~120.

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室 篇6

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较弱,与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毕业生竞争力不强,无法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2012年7月,我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计算机应用专业为项目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建设期内,以行业企业调研为依据,确定了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校积极探索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构建了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任务为引领的的课程体系。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实践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即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实施,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将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作为重点建设内容。

2建设目标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校企共建“理实一体化教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硬件支撑,确保理实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

1)将教室、实训室及各种工作场景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切合实际的空间和平台。

2)将“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成学习理论知识的教室、掌握操作技能的实训场所,同时可进行职业资格认证与考核鉴定。

3)“理实一体化教室”为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提供场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满足学生参加中职学校技能竞赛训练场地要求,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并为承办市级职业技能竞赛提供场地。

5)“理实一体化教室”除教学功能之外,还具有服务、科研和学生创业等功能。

3建设过程

3.1组建团队,开展调研

1)组建实训基地建设团队

实训基地建设团队以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为主,聘请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州神州数码有限公司、湛江擎天网络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人员为顾问,共同组建实训基地建设团队。

2)开展实训基地建设论证、调研

为建成符合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要求、融“教学、实训、技能鉴定、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团队深入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州神州数码有限公司、广州行知职业学校、珠海第一职业学校等多家企业和中职学校开展调研,在获得大量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充建设团队的充分交流、论证,形成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训基地需求调研报告。

3.2制订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方案

建设团队在上述算机应用专业实训基地需求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分析了理实一体教学实施对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功能要求,依据理实一体化教室构建要求,制订了理实一体化教室构建原则,制订了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方案。

为便于理实一体教学的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室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理论教学区、小组讨论区、演示区、资料查询区、实操区等。

1)理论教学区。承担传统的教室功能,教师讲授知识或学生陈述工作方案、展示个人工作成果的区域,配备有桌椅、计算机、电子白板(替代黑板)等。

2)小组讨论区。供学生讨论的区域,可以为圆形布置,也可以相对分隔,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方案获制定计划,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并进行指导。

根据场地大小,可将理论教学区和小组讨论区合二为一。

3)演示区。教师操作演示、学生汇报表演的区域,根据项目的功能配备相应的工作台和设备。

4)实操区。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区域,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要有相应的实训设备。对于贵重的设备和不常用的设备可以单独放置,供大家一起使用。

根据场地大小,可将演示区和实操区合二为一。

5)资料查询区。应配有链接网络的计算机,同时该区域还配有相关工具书。

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将理论教学区与小组讨论区、演示区与实操区合二为一。

3.3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方案的实施

按照方案建设要求,由实训中心、信息技术专业科等部门组织实施。

1)制定采购计划:根据理实一体化教室设备配置的要求,制定采购计划。

2)招标采购:按照政府采购要求,购置设备。

3)按照设计方案,施工、验收:根据实训设备的功能、形状、尺寸对环境的要求以及专业课教学特点,合理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室空间布局,并按照设计图纸,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并验收。

4)理实一体化教室软件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内涵建设要引入企业文化,结合课程特点,通过挂图等形式,营造和企业生产环境一致的职业氛围;制定实训室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实训室使用制度、教师岗位职责等多项管理制度,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室的使用与管理。通过文化和制度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制订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的要求和责任。健全监督保障机制,做到校企参与、专兼结合、内外联动,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2)组织保障:建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实训中心主任、信息技术专业科科长以及各专业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职责分明、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

3)资金保障:实训室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近两年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分别获得中央财政及省财政支持资金共500多万;同时,作为国示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学校也从项目建设经费中规划了97万元用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训室建设。

5取得的成效

1)理实一体化教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室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硬件条件保障,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通过边学边做,在实践中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效果和适应企业岗位能力显著提高。

2)理实一体化教室集聚多项功能:一是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专业课教学,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二是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接受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明显提高;三是作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基地,加快了双师型教师建设步伐;四是作为学生参加省市中职学校技能竞赛的训练场地,学生获奖率普遍提高;五是承办市级职业技能竞赛和开展社会培训,提供了场地,提高学校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承办粤西地区中职学校师资培训:由于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训室建设较有特色、设备较为先进,所以省职教学会电子信息指导委员会于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在我校举办粤西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网络综合布线和网络技术师资培训班,组织湛江、茂名两市40多家中职学校10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对粤西地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实训室建设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4)承办湛江市中职学校计算机技能竞赛:自2011年至2013年,湛江市中职学校计算机技能竞赛连续3年由我校承办,竞赛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其他学校在来我校参赛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向我们请教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训室建设的经验,我们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6体会与思考

计算机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开发、建设与使用,使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习热情,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的双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上课,专业教师面临着专业技能示范和教学方法更新的双重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还要有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能力;既要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要熟练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中职学校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驾驭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

2)科学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室功能区域:理实一体化教室功能区域的布局既要创设企业工作环境,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教学,又要便于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原理的演示。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功能区域要科学设计、合理布置实训工位,既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又方便学生实操训练和工作任务的完成。

3)进一步发挥理实一体化教室的使用功能:理实一体化教室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一种尝试,投入资金较大,务必使其发挥教学及其他功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同时要积极开发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和学习指导书,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和实施教学项目,进一步发挥理实一体化教室的使用功能,不断提高符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摘要: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很难得到充分的培养,与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该文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为例,探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有效措施。

工学一体化专业教室 篇7

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近年来,通过对浙江省内多家企业的调研和对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明确了企业对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能力(图1):

图1自动化专业核心专业能力分布图

1. 维修电工技能

要求掌握电工基本知识理论,具备电气线路基本维修、调试、改造能力,这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必备能力,岗位的人才需求比例为36%。

2. 电机控制技能

要求掌握电机拖动控制理论,具备交直流调速电机控制系统设计、维护能力、调试能力,岗位的人才需求比例为14%。

3. 自动化综合运用技能

要求掌握和精通以PLC技术为代表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四新”技术应用能力,岗位的人才需求比例为28%。

4. 工业过程控制技能

要求掌握现场总线技术,熟悉工业仪表控制技术,具备集散控制系统应用能力,岗位的人才需求比例为22%。

在确立本专业核心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应以核心能力确定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目标,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内容和能力达成项目,根据该专业职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应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强化岗位实用知识、技能为宗旨。

二、课程体系构建

1.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制定课程标准

根据毕业生追踪调查和企业岗位专业技能需求调查,确立本专业核心专业能力,再以核心能力确定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目标,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内容和能力达成项目,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配置课程的课程改革基础上,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调整课程内容。

2.构建“岗位导向、阶梯渐进”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模块对应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步步骤阶梯”,每个课程模块引领相关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技能、专项核心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这样的教学具有模块化的技能训练、阶梯式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等特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互相融汇贯通,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最终实现“双证融通”。通过学习和实训,要求每一学生获得相应方向职业资格证书,并使学生具有较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和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阶梯渐进式”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整个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其具有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特点。而其中每个层次都必须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共同构成一个“能力本位、工学一体”的课程体系。

3.“教、学、做、工融合”技能选修模块构建

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以及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开发若干个选修模块,应在第四、五学期开设,学生任选两个模块,企业专家和专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设计、授课任务。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室与实训室融为一体、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融为一体、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融为一体——“教、学、做、工融合”。

4.专业方向技能模块构建

过程控制由于覆盖的领域比较广,涉及控制系统的种类繁多,因而常被认为是复杂系统,需要较高的技术层面。但和任何技术方向一致,过程控制专业的技术内容有不同层面的应用,有难易之分。简单来说,任何一个工厂都需要仪表维护工、控制系统操作工、组态工、系统维护工程师。而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较多企业过程自动化人才缺乏,而高校中只有石油、化工院校开此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根据这一需求,在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将自动化技术从大学二年级将开设专业方向课:A方向为工业过程控制,B方向为电气技术,两者必选其一。A方向工业过程控制方向专业课由《集散系统与现场》《智能仪表与常规过程控制技术》支撑,B方向电气技术专业课由《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交直流调速系统》支撑。二者的关系不是绝对分离的,二是相互依靠和相互促进。

三、采用“教、学、做、工融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集中式“教、学、做、工融合”一体课程教学模式是基于职教规律、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实施中根据自动化运动控制和过程控制系统制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维修等岗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以典型应用案例为主线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的场地安排在实训室、生产现场。教师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实现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学生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下,较快理解并掌握的自动化专业《PLC技术应用》《集散控制与现场总线》《交直流调速系统与应用》等核心课程工作原理和基本技能。首先让学生观察控制对象,明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听课,并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学生以小组为团队,合作完成相关课题任务,并汇报课题完成情况,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上一篇:学校电脑识字教学管理下一篇:高中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