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2024-06-15

工学(精选12篇)

工学 篇1

目前高职教育的重心已从规模扩张转变到内涵提升上来, 其核心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1]。而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当前, 众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对于工学结合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上。而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成效的评价, 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少, 笔者尝试对工学结合的成效进行评价, 以了解学校当前工学结合工作开展的情况。

1 指标选择

评价指标选择数据采集中关系工学结合工作的产学研合作企业总数 (个) 、订单培养数 (人) 、共同开发课程数 (门) 、共同开发教材数 (种) 、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数 (人) 、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数 (人) 、对学校捐赠设备总值 (万元) 、接受毕业生就业数 (人) 、学校为企业技术服务年收入 (万元) 、学校为企业年培训员工数 (人次) 等11项指标。

此次对学校50个专业 (含方向) 进行了调查, 11项指标中涉及的专业个数见表1, 可以看出, 全校50个专业均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工学结合工作, 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接受顶岗实习学生、共同开发课程、为企业培训员工、接受毕业生就业、共同开发教材、学校为企业技术服务等7个方面, 涉及的专业个数均达到50%;而学校能获得企业对学校捐赠设备或准捐赠设备的专业数则不足10个, 订单培养数不足20个, 可见这3个方面是现在工学结合开展的薄弱环节, 也是学校今后努力的方向。

2 数据处理

为了对各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成效进行定量评价, 首先对调查数据各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按下式计算:

式中, Ini表示第i个专业第n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后的得分值, Znmax表第n项指标中最大值, Znmin表示第n项指标中的最小值, Zni表示第i个专业第n项指标的实际数值。

对50个专业各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 将各项指标得分加和得到各专业的总分, 评价结果见表2。

3 结果分析及讨论

3.1 各专业工学结合成效极不平衡

由表2可以看出, 全校各专业工学结合开展的情况极不平衡, 最高得分为6.2961分, 平均得分为1.6651分, 最低得分为0.0988分, 得分超过5分的仅有两个专业, 超过3分的仅有7个专业, 说明大部分专业的工学结合工作还需要深入开展。

对得分最高的专业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其获得捐赠设备和准捐赠设备的得分均为0分, 说明校企合作的深度还不够。

3.2 文体类专业整体排名靠前

由表2可以看出, 学校的文体类专业排名均位于前25位, 这些专业在工学结合工作中做的较好的方面包括订单培养、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接受顶岗实习学生;但是, 所有专业均未获得过企业的捐赠设备和准捐赠设备。

3.3 企业对经济投入比较谨慎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 学校获得企业捐赠设备和准捐赠设备的专业数不足20%, 开展订单培养的专业不到40%, 这些工作都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 因此企业在做这些工作时是比较谨慎的, 也是校企合作工作深入开展的难点。

3.4 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评价指标体系仅涉及到校企的互动,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因素, 学生作为工学结合工作的受益方之一, 也应该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有所体现。现有指标体系涉及的11项工作开展起来难度有差异, 而本次评价对11个指标赋予的权重是一样, 今后应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研究, 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合理。

4 结语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而工学结合成效的评价可以帮助各专业找到工学结合工作开展的薄弱环节, 明确工学结合的努力方向, 促进工学结合工作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涉及到企业利益的工作开展较为困难, 因此需要探索基于利益驱动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晓征, 韦玮, 陆夏铭, 等.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1) :320-321.

[2]陈旭平, 熊德敏.工学结合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 (9) :36-38.

工学 篇2

工学交替的学生上岗至今已有三周的时间,从集团公司内企业和其他社会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对学校安排的这项活动评价较高,普遍认为学校工作安排严谨、教师负责、学生素质高。学校招生与就业办公室有关人员在学生到岗后进行了检查和视导,从检查和视导的情况看,师生工作井然有序,纪律、卫生等工作也都可圈可点,但也有部分师生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先将各企业了解的信息汇总如下:

一、一些好的值得推广和借鉴做法:

一是: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工作。三个周以来,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汇报,以及就业办了解的情况看,大部分指导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他们利用学生下班时间,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亲切交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为学生顺利的生活及工作打下了基础。二是:高度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

1:重视学生的安全工作。所有的指导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工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尤其注重学生下班后的安全问题。学校要求每晚都要对学生点名,由于工作时间的原因,下班时间不尽相同,有的教师做得很细。如:因塔思的指导教师每晚点4至5次名。黄海船厂的教师每天检查学生上岗后是否系安全带。西海岸指导教师主动与企业联系,为学生多争取一些老保护品等。2:关注学生生活工作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学生到企业工学交替,是每位学生接触的新事物新环境,许多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也是正常的,每个企业的指导教师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服饰公司共有学生566名,只有9名教师管理,工作量大,难度高,但这几名教师责任心强,他们经常分组召开学生会议,了解情况,并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他们狠抓学生上班问题,每天上午9点10分分头到车间检查学生上岗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狠抓学生宿舍卫生工作,大部分学生宿舍卫生相当好,收到集团公司好评。由于各项工作基本到位,学生稳定性好,工作热情高,公司的评价是“今年学生素质高,教师管理好,总体比去年好多了。”

龙口一汽指导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好,学过的专业内容有些不懂,就让学生回校拿课本,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轻合金虽然学生少,但是工作地方相当分散,指导教师不怕麻烦,到每个车间与学生相见、交谈,解决他们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烟台浪潮成分复杂有10秋也有11春的学生,但指导教师耐心细致,经常深夜查宿舍,发现有的学生不按时休息,还用手机上网看电视,马上制止并进行教育。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工厂的生产生活环境,如有的为白班更改为夜班而叫苦不迭;站着工作的渴望坐着工作的岗位;而坐着工作的又想去站着工作等等。

二是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较差。如有的学生在工作场地冒冒失失不按要求线路走;有的工作岗位要求系安全带,但有的学生嫌麻烦而不按规定去做等等。

三是有的学生到企业的想法只是玩玩而已,不是想学点什么做点什么,因而上班出工不出力,又随意迟到旷工,还有的学生对企业适当的加班有一定看法,这些行为都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四是晚间不按时休息,有的学生下班后就跑进网吧彻夜不归,既影响自身休息,又耽误第二天工作,并且对自身安全也带来一些隐患。

五是不注意宿舍卫生,个别学生在宿舍吸烟喝酒等等。三:今后抓的重点工作

一是全体指导教师除了自身要认真学习《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指导教师管理规定》的每个条款外,组织学生仔细学习《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工学交替学生管理规定》,让每个学生掌握规定的每项内容,并将要求落实到实质行动中去。二是工学交替工作已有三个周了,学生对企业的新鲜感已过,感觉工作有些枯燥,这时的思想工作一定要跟上,要对学生从心理上进行疏导,主要培养他们的工作兴趣,帮助学生度过这段困难期。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创新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发展和壮大。旅游业的兴起更是带动了我国民用航空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各高等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机遇和竞争并存的前提下,与民航相关的职业培训和社会培训中心也相继迅猛发展,加之院校之间的竞争,也给高职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严峻的现实,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创新素质的教育培养方面就愈加显得重要和紧迫。空中乘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产学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即是本着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借鉴其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在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层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抓住机遇并结合当前的社会就业趋势的变化,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时与民航系统企事业单位及各大航空公司紧密合作,已初步形成了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产学合作培养民航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运作机制;成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积极实践者,并为有效开展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对我院空乘专业的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做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内涵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是高职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各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相关实践措施

1.针对民航服务业的人才需要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成功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前提

为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方面了解航空服务专业,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科研交流与实践;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共同设计岗位实习方案。如:成立专业顾问机构,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即从本行业中聘请业务领导和高级乘务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兼课或开设技术讲座。根据专业方向,让他们也共同审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案,把握好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他们对当前行业的了解,准确分析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使航空服务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与服务过程紧密结合,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一旦产业结构作出调整,学院开设的专业也能随之作出调整,保证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使学院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把生产单位的信息和技术带入学校,为学校引进各种新技术、新资料,帮助解决了教学和实训中许多模棱两可的知识性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最终有力地保障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针对目前民航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忽视的基础环节。

2.全面策划课程体系创新,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产学合作教育持续有效开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精心设计,以充分体现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且,为制定出适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科学的教学计划,我们针对航空业的发展和用人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本着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制定的结构上采用了模块式教学。

学院航空服务专业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念,打破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经过系统设计,将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模块、技术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实践知识模块三部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并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学生具备的知识模块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加强校内实践、模拟实训、现场实习等教学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是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集中阶段。模拟实训主要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环境里熟知本专业的各项技能。现场实习阶段要求学生深入到航空公司、机场安检、值机等第一线上岗以一名乘务员或专业工作人员直接对客服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社会相接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熟悉企业文化和现代行业管理经验,在促使学生尽快成长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和专业设备应用,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前提条件

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提高自己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本着高起点、高水平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软件”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该专业自2005年开办以来,学生大多在上岗前考取了客、货双运证书,并有到机场或航空公司实习半年至一年的实践经验,加强了学生在不同岗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学院于2007年和某航空培训有限公司成功的合作办学,更是搭建起专业知识的平台。2008年学院又投资120万元建设了航空实训楼,配备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房、化妆室,同时由金通培训公司引进了模拟客舱和十几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模型。目前,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的硬件配置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软件”建设也是产学合作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会外派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到航空公司或航空培训基地进行几个月的专业学习或进修,及时跟踪学习生产一线新的技术理念,且合作单位每学期会有资深专业教师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不少于四周的专业实训集中授课,为丰富和提高专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为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达到高职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学院引进了乘务员CBT软件教学系统,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本专业各门课程的一些较为抽象、无法直观讲授的内容提供了可视型且配有解说的课件,使学生可以更加感性、全面细致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4.注重能力为本,是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因为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最终都是将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不断完善和培养其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具备团队意识、潜心学习、才能创造自身职业价值。只有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合作教育,才能有效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具有熟练技术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必然升高的就业率,并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适应各行业新领域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而重视人才培养,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关心、支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行业与学校双向参与,双向互动,产学紧密结合。进而在毕业后迅速胜任职业岗位要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创新教育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广泛的社会接触面,提供强化能力的培养点,提供个人兴趣和创新的各种机会。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不仅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办好高职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3).

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篇4

一、问题与反思

我院从2003年一个班的暑期实习试点到2007年几十个班级的实施, 已经过了4年的实践。2003年, 为了学生就业需要, 一个机电班学生到某一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实习, 企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但是由于缺乏制度保证, 能够坚持到底的学生并不多。2005年, 机电专业把工学结合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 时间从二年级的5月份开始到暑假结束, 采用分散型方式, 学生自主找实习单位。2006年, 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利用地处高新开发区的优势, 与浙大中控合作实行半工半读式的工学结合。

显然, 上述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完全分散型模式, 容易操作但难于管理, 实习质量也无法完全保证;集中型模式, 短期效果好、易于管理, 但长效无法保证。

1. 衡量工学结合好坏的基本标准

衡量一种工学结合实施模式好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定:

(1) 是否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 其首要目标是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工学结合实际存在着多种需求, 即教学需求、就业导向驱动、学费补充驱动和资源扩张驱动等, 反映了工学结合的多种目的, 但根本目的只有一个, 即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2) 是否能平衡各方利益与风险

在市场经济社会, 利益驱动是保证合作的首要条件。工学结合涉及学校、企业、学生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和责任风险, 学生应该是工学结合的主要受益者, 关键是如何保证企业的利益, 减少企业的风险, 从而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 是否能保持长期实施

学校、企业不同的追求目标, 决定了各自的行为特征。学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但要保持发展与创新, 需要学校培养人才和技术服务。可见, 双方既有各自的目标又有共同的依存关系, 这种依存关系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双赢的基础。但为了保证工学结合的长期实施, 仅靠这种需求关系还远不够, 作为工学结合的发起者学校, 应主动走入企业, 不断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能力, 同时还应研究企业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 政府的推动与参与非常重要。

2. 集中型模式的利弊

集中型工学结合模式曾在计划经济年代得到广泛的实施, 但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

首先, 浙江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经济大省, 没有大的企业集团可以依托。这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很难开展集中型工学结合模式。其次, 浙江省市场经济发达, 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考虑到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和生产管理等因素, 很难接受大批学生的实习。第三, 企业出于自身发展, 一方面需要学校培养的学生, 另一方面学生的来源也必须多元化。企业不能也不合适长期大量接纳某一个学校或某一个专业的学生。因此, 集中型工学结合模式只能用于某个时期或某个企业, 不能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予以推广。

3. 完全分散型模式的利弊

分散型模式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一个工学结合模式, 学生通过与企业的接触自主寻找实习企业, 不受地域、企业、行业的限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实施、可以长期开展, 在许多学校已经开始试行。但完全分散型模式的缺点也非常明显:过程管理难, 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实习质量。如果不加控制和管理, 很容易变成“放羊”, 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可见, 分散型模式是工学结合的方向, 但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实践。

4.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面广适应性强的专业。大部分企业都需要本专业学生, 但每一个企业需求的数量不多。传统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不适合本专业, 也很难组织集中型的工学结合。

5. 依托行业、融入行业是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鉴于以上因素的考虑, 我们提出了“基于行业的分散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举措就是依托行业、融入行业, 因而可以有效解决企业需求的分散性与工学结合管理要求相对集中的矛盾。

二、对策与实践

在广泛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 我院依托行业建立核心企业群, 面向所有企业, 组织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两个班的工学结合。本实施方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没有大企业集团依托、中小企业为主的浙江区域经济的外部环境下, 如何保证工学结合的质量和可操作性问题。

1. 依托行业, 建立核心企业群

通过与行业协会合作, 与众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首先从数量上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实习岗位, 较好地解决了本专业单个企业需求数量不多的问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先后与浙江省电气行业协会、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浙江省仪器仪表学会、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了保证工学结合的质量和便于管理, 我们与5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仅这5家企业就接纳了38名学生的实习, 保证了学生能够快速上岗和专业对口率。核心企业群的建立, 保证了工学结合的质量和有效管理。

2. 区域相对集中, 企业相对分散

基于浙江明显的块状经济特征, 可以选择几个与本专业相关度较高、学生就业率较高、交通相对方便的区块, 我们选择了与学校邻近的杭州滨江高新开发区和工业基础较好的上城工业开发区企业。基于企业接纳能力和学生今后就业的考虑, 学生分散在各个企业, 便于长期操作。学院还在全省主要经济区块建立了工学结合工作站。

3. 学生竞争上岗, 促进学生就业

学生通过企业面试竞争实习岗位, 实现企业学生双向选择, 促进了学生就业。企业接纳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在实习的学生中挑选合适的未来员工, 如果最后未能如愿, 企业将会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为此, 在实习之初, 我们组织了部分企业到学校召开企业推介会, 让学生了解企业, 也让企业了解学生。通过双向选择, 为使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能够安心工作, 企业也有意培养学生、考察学生。

4. 提高专业对企业的服务能力, 保证校企双赢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部分合作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为企业提供职员培训服务和技术合作服务。这种服务, 增加了校企间、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信任, 有力地促进了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三、成效

1. 通过实习,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我们从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自身和实习过程的评价来衡量本方案的实际效果, 见表1和表2。

2. 有力促进了学生就业

截止到实习结束, 96名学生中, 已有28名学生与所实习企业有就业意向, 有9名学生正式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 有4名学生继续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通过实习,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3. 初步形成了工学结合长效机制

仅本次工学结合期间, 就与5家企业签订建立了工学结合协议, 并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一家企业开展了企业员工培训, 与一家企业签订了共同编写教材的协议, 为两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与浙江省电气行业协会成套分会等行业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

实践证明,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依托行业、融入行业可以有效改善工学结合的外部环境, 为建立工学结合长效机制成为可能。同时, 学校主动融入行业、自身对等服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效组织工学结合的重要条件。以共赢为目标, 以利益驱动为纽带, 建立开放式的工学结合机制, 是今后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栋学.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9) .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

[3]葛惠民.产学结合在电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机械职业技术教育, 2006, (5) .

[4]左家奇.“三重融合、四方联动”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工学实习报告 篇5

系部:xxxxx

专业:xxxxx

班级:xxxxx

姓名:xxxxx

实习单位:xxxxx

20xx年12月7日

一、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过程

1.公司简介

公司总投资27,350万美元,注册资本11,130万美元。项目总用地760.6亩,其中350亩用于Eink川奇光电产业链配套企业,以逐步形成Eink川奇光电科技工业园,园区总投资额59,757万美元,总注册资本25,530万美元。Eink川奇光电主要生产销售电子纸模组和中小尺寸(10.4寸以下)的薄膜电晶体彩色液晶显示面板,产品全部外销。Eink川奇光电自200xx年2月开始量产电子纸,Eink元太科技则于20xx年并购美国Eink公司,整合电子书产业上、中游技术,成为全球电子纸产业的龙头。除了电子书阅读器外,Eink电子纸也广泛应用在手机、手表、温湿度显示计、照片和广告牌等。此一高科技的产品陆续取得国际大厂(如日本索尼等)的认证,并成为索尼公司与网络书

店亚马逊之电子书产品全球唯一的供应商,目前为全球90%电子书阅读器提供电子纸。

2.顶岗实习前期状况

在我们离开重庆到扬州的这段时间,天公不作美,下着滂泼大雨,我们踏上了去扬州的火车,随着火车的声音,伴着对重庆的眷恋我们启程了。

初来一个城市,一切都是陌生的,平坦的道路,路边宽敞的道路,还是那一望无际的平原,都勾起了我无尽的好奇心,扬州是我一直向往的城市,隆重的文化传统,丰富的人文文化,加深了我对扬州这座城市的喜爱。

在还没有深刻去理解这个城市的时候我们被送入了扬州川奇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我们的实习生活,初次在扬州生活我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不适,初次和扬州的人交流也没有多少的看到不好的,我发现扬州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一群人,在前面准备的两天里开始去理解扬州的魅力所在,并慢慢的体会着这种魅力。

3.工学结合的岗位的理解和自己的认识

9月26日,我们真正的走上了上岗的道路上,初次走进厂区穿着白大褂,看着忙碌的生产线,第一次打鼓,自己能不能顶过来,是不是干到一半就不想干了,我想我应该不会的吧,半迟疑的走进了自己的岗位,我所在的站叫做RTV,涂布作业,在玻璃封口处涂抹胶水进行密封,我按照技术员教我的方法,运用操作工具开始慢慢学着加工该产品,在加工的同时注意操作流程及有关注意事项等。实习的第一天,我就在这初次的工作岗位上加工产品,体验首次在社会上工作的感觉。在工作的同时慢慢熟悉产线的工作环境。

1.工作职责

作为初次到社会上去工作的学生来说,对社会的了解以及对工作单位各方面情况的了解都是甚少陌生的。一开始我对产线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及工作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等都不是很了解,工作职责的意识非常薄弱,后来因为工作犯了错被警告后,我开始重视自己的工作职责了,在同事的帮助下我仔细阅读单位下发给我们的员工手册,向小组里的员工同事请教了解工作的相关事项,通过他们的帮助,我对产线的情况及开机生产产品、加工产品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2.出勤情况

对产线里的环境有所了解熟悉后,开始有些紧张的心开始慢慢平静下来,工作期间每天按时到厂上班并努力争取加班,上班工作之前先到指定地点等待小组组长集合员工开会强调工作中的有关事项,同时给我们分配工作任务。明确工作任务后,则要做一下工作前的调试机台,于是我便到我们小组的工具存放区找来一些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用具(比如:胶桶、针头、擦拭布等)。

3.接受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情况

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篇6

本校在总结以上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施工(工作)过程导向的“2+1”人才培养模式,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顶岗。该模式按施工(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核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高度吻合,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职业能力的训练。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改革的示范

以深化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依托市政建设行业企业,完善与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建设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以施工过程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职业情景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发与建设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核心课程和教材。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2坚定走校企合作教育之路,做校企合作的示范

充分发挥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使企业积极参入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找准校企结合点,积极开展面向市政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实现校企双赢。为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出可供借鉴的新经验。

3创新教学模式,做工学结合的示范

把实习、实训教学作为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中心转变为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将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变为实验实训基地教学为中心,将在课堂传授间接知识转变为在生产现场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三个转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特色的职业情境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校内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作用,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致,教、学、做一体化。

4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示范

1)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在对黑龙江省市政建设行业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指导下,确定“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培养适应市政行业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需要的施工与管理技术人员为根本任务”的专业定位,并以此正确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

培养目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市政施工企业一线,培养从事市政管道工程、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市政桥梁工程施工与技术管理工作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职业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主要技术岗位:市政工程技术员、造价员、质检员、试验员、材料员、测量员、安全员、监理员。

2)深化与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高中起点入学的三年制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知识分类和知识转移的规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校内学习,时间为两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实施工学结合,使学生通过职业训练,掌握专业技术并形成职业岗位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第二个阶段到企业生产一线,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综合实践”和“顶岗实习”,时间为一年,以全面提高综合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由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和参与的,因此,称之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 其指导思想是,“以企业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领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合格人才”。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保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利于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实际工作中获得真实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促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同时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零距离培养目标。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使之不断完善。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累更加丰富经验,以引領全国同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

图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

5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效果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与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成了一批产、学结合基地。与北京市政集团、龙建路桥公司等26家市政、道桥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推荐就业、师资培养等各个方面,多方位与企业合作,协同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 篇7

一、工学结合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不足

从我院的几个专业的工学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缺乏一系列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和有力举措支撑,工学结合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合作的层面还比较低,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还比较差,合作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校企合作程度不够,培养目标存在差距。

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目前鉴于种种原因,真正愿意接收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企业较少,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求愿意合作的单位。工学结合仅仅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少量学生实习的浅层次的合作,与实际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联合培养人才尚有一定的差距。

2. 校企合作双方引力失衡,无法对等,教学模式不健全。

目前,一部分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培养技能人才。由于一方是有积极性而没有主动权的院校,另一方是有主动权而没有积极性的企业,企业对学院的相关专业的吸引力一般都很大,但学院对企业的吸引力相对较小,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双方,却因为相互吸引力的失衡,很难达到双方对等和均衡,因此,很多企业对学院学生抱怨很多,更注重学生的顶岗工作,大部分企业很不情愿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岗位培训,使得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不健全。

3. 校企业合作关系不稳定。

由于缺乏政府对参与工学结合企业的相关政策的激励和制度的保障,校企合作大多数是靠学校、企业双方来建立,主要是学校主动与企业合作,合作关系十分脆弱,经不起当前市场激烈竞争的冲击,可能还会因企业内部的部门之间非正常因素的影响及人际关系的中断而出现各种不很稳定的因素。

在校企双方合作中,由于缺乏政府政策、校企业合作平等协议等的约束和保障,校企业任何一方都可能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损失。同时,学生到企业实习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样既会增加学校的管理难度,又会增加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难度,严重的还会发生工伤事故和纠纷。

二、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

在当前高职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行业、市场对高职培养人才的需要,还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加强和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可大大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为高职培养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1. 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创新培养目标,推进工学结合的“零距目标”。

高职院校应通过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创新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使创新后的培养目标与企业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相一致,为工学结合创造条件,实现对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培养。把企业对各种技术岗位的要求进行分解、归纳或总结,制定成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更准确地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2. 校企合作共同完善专业建设基础,促进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是以国家特别是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还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要求。企业中的新观念、新制度、新策略、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是学校专业设置、课程改造的依据。通过学校专业教研室对企业调研获取信息,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聘请企业人员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必要时采用“订单式”培养等形式,使所教、所学、所用三者对接,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

3.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与工学结合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既要考虑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又要兼顾企业生产计划的落实。鉴于此,必须把握好企业经营与教育教学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学院要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的生产情况,从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选择学生、动员学生、帮助学生、规范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校方与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指导老师要及时地交流沟通,管理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校方教学育人行为要融合企业的效益及效率行为因素,以使双方的合作能进一步得到深化,推进工学结合。

4. 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考核与评价模式。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多种具有高职院校特点和企业特点的教学评价方式。在工学结合这一实践教学中,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备、可测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地检查学生工学结合的实施、组织及其工作成绩。考核与评价的重点要放在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工作态度、业务素质、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完成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只注重考勤、遵守工作纪律上,特别关注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把注重知识的考核转到能力评价上来。

5. 深化校企合作交流,为工学结合提供师资保障。

在当前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职能也由传统的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转变,这对教师的能力结构和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职院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要具有把课程目标、要求转化成工作应用能力,将典型的职业化工作任务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且要熟悉职业岗位的各方面知识。因此,只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保障工学结合顺利进行。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与交流,学校可以借鉴企业关于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经验。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由于高职院校中任职的教师来自多种渠道,有高校教师转岗的,有师范院校毕业分配来的,也有来自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虽然都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都不同程度地缺乏实践能力,需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在职培训的方式要以企业实践为主,可以定期选送教师进入企业参与相关专业工作,采取挂职、顶岗等多种方式,确保实践教师能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使其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规范,提高其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改革人才聘用机制,即要开放师资来源,加大吸纳非学校、外省市、国际优秀教师的力度。打破传统的教师队伍完全由高校毕业生为主导的局面,扩大教师招聘范围,尤其是负责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师可以从工厂、公司的高级职员中选聘,既可作为专业教师,又可作为兼职教师,使学校师资队伍特别是实践教师队队伍要与社会、企业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增强学校教师的竞争性,更好地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水平。

6. 加强校企文化交流,为工学结合注入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是双方交流沟通的基础。学校与企业都各有不同的价值文化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各有各的特点。由于双方的社会责任、组织目标、组织理念不同,在运行管理方面、工作质量控制方面也各不相同。如在质量管理中,同样是执行ISO标准的组织,学校与企业各有自己的质量方针、管理制度。学校与企业通过交流可加深理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双方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联合举办各类技术竞赛等,开展师生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讨论等,为校企双方的合作和工学结合注入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使校企合作成为学校办学的自觉要求,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7. 丰富校企合作的内容,为工学结合多辟蹊径。

在深化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要开展一些互利的合作项目,要既能服务企业,又能满足工学结合和培养学生。例如,有的企业受生产加工、服务等场地条件的限制,既无法完成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任务,又无法接收工学结合的学生。这时,校企双方可寻求灵活的合作方式,有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在通过校内工厂、工业中心、实验(训)基地等把企业的生产订单、外包服务引入校内进行生产、加工(即为企业代加工产品、半成品、零配件及外包服务)的同时,开展在校内进行工学结合,让学生在校内生产企业的产品、零配件及为企业提供服务等。

总之,工学结合在高职实践教学中越来越必要,也越来越重要。只有加强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的发展,高职院校才能不断地为社会、企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永泽.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9/01.

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与探讨 篇8

1 工学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做法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和实习则是校内实训的三个关键环节。我们认为, 职业技能教育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实训体系加以保证, 而要使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专业技能实践性教育必须由既懂理论又具有一定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来承担, 并且模拟实训场景与企业的实际环境相吻合, 才能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

电子技术实训基地是我校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课堂, 是实现工学结合教学的基础。《电工技能实训》则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平台上体现工学结合教学的一次尝试。我们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结合基地实际硬件情况, 依据电工职业岗位的要求选择了合适的实训项目并且开发了实训教材;调整了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时间,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 形成了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以此指导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实现工学结合教育积累一定经验。

1.1 国家资助、教学调研的有机结合

2006年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 亚龙YL-DG-1型电工考核装置落户我基地;我们曾对我院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对电气控制技术需求项的调查中, (1) 工作中能否接触到电气控制技术?有46%的人选择在工作能接触到电气控制技术;有27%的人选择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电气控制技术;只有27%的人选择在工作中没有接触到电气控制技术。 (2) 你是否愿意接受电气控制技术培训有88%的人表示愿意接受培训;有12%的人表示没有必要。

在上述天时和地理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我们提出在校内实训基地平台上以《电工技能实训》为项目尝试工学结合教学。通过实际调研, 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在这个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 要求学生取得一个特定的工作成果和结论;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开展以满足项目要求的工作活动, 即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需要正确地使用工具, 需要与同学和教师进行合作与沟通。实践告诉我们, 缺少上述任何一项, 都无法经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也很难真正地学会工作。我们的教学围绕让学生完整地解决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而开展, 目的是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1.2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注重教学内容的筛选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探索和建立科学的、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是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在《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 我们力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电工职业资格标准, 精选教学内容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我们知道, 教学过程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和重要手段, 没有完善的过程管理, 所有的标准和模式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因此要特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建立教学过程监督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基本文件。

1.3 塑造岗位意识, 注重综合素质提升

为确保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将学生从课堂学习顺利转化到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的学习十分重要。我们在《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 严格遵循如下教学步骤。 (1) 准备阶段。让学生了解工学结合的目的、意义, 介绍工学结合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使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准备。 (2) 项目实施阶段。教师提出项目要求, 有争对性地帮助学生制订好训练计划, 加强劳动纪律教育和安全质量意识教育, 密切关注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 做到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帮助。 (3) 总结交流阶段。在项目结束后, 教师趁热打铁督促学生进行总结, 及时开展小组经验交流和个人心得体会交流活动, 为提高综合素质和强化职业意识奠定牢实的基础。

1.4 加强过程控制,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还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 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

教学中, 我们以“‘轻’理论, 重实践, 够用为度”为原则, 以中级电工岗位相关知识为模块, 教师采取集中理论讲授和小组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改变学、教角色, 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师生双方共同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 对教师的教学与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起到督促作用。

工学结合项目教学评价, 我们将学生的综合评定成绩分解为四个部分:项目设计成绩 (30%) 、项目制作成绩 (30%) 、理论考核成绩 (30%) 、综合素质成绩 (10%) 。其中项目设计成绩主要体现在工艺文件的制作中;项目制作成绩主要体现在项目制作的控制过程;而综合素质成绩包含的要素有:遵守纪律、项目协作、公共环境维护等。

2 实践效果

2009年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中央财政支持项目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建设项目及运行情况给予了肯定, 对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练”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表示赞赏, 专家组认为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我校的一大亮点, 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2008级的学生们也在作业中作出了可观的评价:合理地将理论与实际融合在一起, 提高了动手能力, 体现了团队协作, 提升了我们的综合素质。

光电08304班第8小组王龙、张婷婷、张少波说:一周的学习收获颇多, 既有理论知识的积累, 又不乏实践经验的扩充。回想实训中, 有老师孜孜不倦的授业解惑, 还有自己不断的学习、积累, 更有同学相互的帮助, 这一切的一切应该归功于我们我学会了团队协作。通信08303班第十小组陈康、李玥灵、曾妮说:电工实训, 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让我感受到了实训基地里仪器设备的精密与先进, 教师们的爱岗与敬业, 实训氛围的严谨与真实, 使我们增添了责任与自信。

3 结语

经过对2007、2008级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 我以为, 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的工学结合教学可操作为以实训周教学来开展, 通过理论学习与模拟实际工作相互交替、相互融合的方法, 使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既增长知识又锻炼能力, 可以实现“做、学合一”, 即将实际工作内容, 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 使做、学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岗位、课堂合一”, 即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 搬到了实训基地的模拟工作环境中教学, 将工与学真正融为一体, 使学生学习于职业岗位, 工作于学习环境中。

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的工学结合教学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操作训练, 既降低了教学成本, 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和教师综合能力;既促进了工学结合的落实, 又发挥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主课堂的作用。工学结合教学不仅探索了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还能逐步做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让学生尽快从“准职业人”成为职业人, 使学生在就业时真正实现零距离的上岗。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3]徐东, 谷士文.关于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五点思考[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5 (3) .

[4]刘启娴.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电工学》目标教学初探 篇9

一、实施目标教学的意义

目标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具有控制、调节作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是大纲的细化,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定出各知识点的最低起点和达到的最高水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又是教学评估的依据,由“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估”构成目标教学的三个要素。

实施目标教学,教师在编制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研究教学大纲,理清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有秩序地组成系统,便于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且让学生也来制定和实施教学目标,理解有关课程的要求和最终目标,学习时就能做到心中有底,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得到提高。

实施目标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更是教学思想上的变革,实施得好,可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相配合,彼此默契,努力实现共同目标的教学双边活动的过程。

实施目标教学,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基础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评价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教”和“学”的方法,使教学沿着教学目标所期望的方向进行,有利于教学相长和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二、目标教学把学生摆到了主体地位

《电工学》是非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展知识面,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往往感到比较困难。因为,第一,由于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膨胀,学习时数的有限,学生普遍感到内容繁多,头绪不清,无从适应。第二,由于《电工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缺少感性认识,会感到较难理解。第三,由于认为后续专业课无关紧要,思想上不重视,主观上不够努力。因此很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起引路和指导作用。

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模式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把学生放到从属被动地位。学生对大纲、教学目的的要求不甚明了;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接受到什么程度,只能凭主观感觉而定。等到从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中反馈出信息,教学早已失之东隅,补救为时已晚。

实施目标教学,在课程教学开始时,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每个章节、每章内容的要求和各个分目标。动员学生主动将目标用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检查。因为知道了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知识结构的主次关系如何,学到什么程度,当然就便于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反馈和自我完善。师生同时明确奋斗目标,并同时为之奋斗。教学活动就不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而真正成为师生的双边活动,从而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有益处。学生一旦从教学的从属地位解脱出来,就不再跟在教师的后面亦步亦趋,而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三、实施目标教学的注意点

1. 既要确定目标,更要将目标移植于学生的心田。

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教师要完成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工作,既要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托,又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按“标记”、“理解”、“掌握”等达标要求列出知识要点。而且要着重体现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第二,把教学目标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可通过上好序言课,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电工学》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明确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和《电工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

例如,在讲解“电位”时,要求学生知道何谓参考点、电位,记牢电压与点位的关系;理解参考点与电位的关系(电位的相对性);掌握电路中电位的计算及根据各点电位分析电路的状态,等等,使学生对每一讲的目标明确,重点难点清楚,达到预期的效果。凡是在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的,都是师生交流感情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好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

2. 课前准备应是双边的。

教师的课前准备。第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细致备课,并形成教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课程特点反复斟酌。特别是处于如何抓住关键、突出难点,要进行深入和周密的考虑。第二,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绝不可轻视,它们也是目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课前要把所有实验认真做一遍。第三,慎重选择例题和习题,并按达标要求拟好检测题。

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根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在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而且要计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可以课堂提问,检查笔记,也可以让学生当众演示某个实验或述说课本上的某段内容。注重检查和评价,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

3. 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实施目标教学,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学内容的轻重缓急,知识层次的深浅高低教师和学生都是明确的,这就可以大大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估更准确、更公正,会促使教师尽力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由于目标教学实施于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之中,课前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是一无所知的,教师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是单一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对象,采取多种多样形式,灵活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提问式、讨论式、自学或学生上讲台等。利用多种教学形式,除了有利于教学,还可及时准确收集反馈信息,从而采取调整措施。

4. 教学评价应既测试学,又矫正教。

教学评价是实施目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采取的方式可灵活多样,笔试、问答、问题讨论和实验操作都是可取的。评价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于每个教学单元制定了教学目标后,在每课题结束前可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了解实施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前要了解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学了以后通过形成性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测试好的更有信心,有兴趣,有利于形成正反馈;测试不好的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改变以往以最后期末考试定“终身”的状况。

教学评价可采用每个教学单元的形成评价,有一章的或几章的阶段检测,当然也有期中、期末检测。学生也可自测、互测。其评价,不仅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而且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查。

加强工学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篇10

一、构建工学特色文化, 创新职业道德教育载体

半工半读学生兼具学员和学徒双重身份, 其德育既应包括学校德育常规内容, 更应涵盖企业职工道德教育内容。关键是做好“工”与“学”的衔接, 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构建工学特色文化。

1.校企合作, 建设具有工学特色的德育课程, 实现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在开好《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创业指南》等德育课程的基础上, 我们积极与联办企业进行研讨, 以联办企业文化、工学岗位规范等为依据, 建设企业德育课程。

2.文化融合, 建设具有工学特色的车间文化, 实现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对半工半读的学生而言, 车间既是他们工作的场所, 也是他们学习的课堂。我们将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在车间内建设企业文化墙, 形成了具有工学特色的车间文化。置身于这样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之中, 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着企业文化的熏陶,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学员与学徒的“零距离”, 增强了学生对企业、对职业的认同感, 缩短了学生就业磨合期。

3.编写《工学简报》, 让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成为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 实现对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认同。我们组建了《工学简报》编审部, 每月编发一期, 主要是解读工学模式, 宣传工学成就, 使学生、家长、教师、企业都认识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不仅是解决贫困生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更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 增强大家对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认同感。

二、工学结合, 建立职业道德序列化培养机制

在半工半读过程中, 我们坚持工与学有机衔接、职业道德理论与职业道德实践紧密结合, 打破学科教学的局限, 逐步形成了两条职业道德序列化培养机制。

一是由公共职业道德到行业、企业、岗位职业道德的内容序列。社会主义公共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突出的是敬业和诚信。而具体到各行各业又有各自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海信集团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特点, 提出了“敬人、敬业、创新、高效”的企业精神, 制定了“创造完美, 服务社会”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把“职业道德理论—行 (专) 业职业道德—联办企业文化—具体岗位规范”形成一个序列, 这是一个变抽象为直观、变宽泛为具体的过程, 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到、能实践。

二是由职业道德理论到职业道德实践再到职业素养提升的方法序列。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5年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指出:“无论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都必须让他们到实践当中去锻炼”。办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紧密结合学生岗位教学职业道德课程, 对车间实行企业化管理, 用岗位规范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 让学生在实际生产中践行职业道德;通过“工学标兵”、“万台生产之星”评选等活动, 发挥榜样的引领带动作用, 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 使学生始终处于“职业道德—职业思想 (意识) —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循环提升的状态。

三、遵循“知情意行”的品德生成规律, 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1.加强教育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知。每届工学班开学时, 我们都要组织专题报告会, 由学校领导为学生解读半工半读办学模式, 让学生明白半工半读是一种解决贫困生免费入学的途径, 又是一种不断提升自己的现代化学习方式, 使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和学习机会, 感恩国家, 回报社会;开学前三个月, 我们组织学生到企业实际锻炼, 学习生产技能和企业文化, 学生学到了技术, 提高了学习兴趣, 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 形成了初步的职业意识和对企业的认同;定期举行“我的工学生涯”演讲和“职业道德与岗位规范知识竞赛”, 引导学生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要求,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知。

2.工学感悟,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我们组织工学班学生结合自己的工学实践, 每月写一篇“工学感悟”, 并进行交流学习。学生在感悟中深深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工作的不易, 对父母更加敬重, 对学习机会更加珍惜。学生在感悟中交流生产的流程、收获的快乐, 增强了爱岗敬业意识和劳动自豪感。学生在感悟中交流生产技能的生成、提高生产效能的方法等, 养成了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和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组织纪律性。

3.精细化管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一是实习基地管理精细化, 建立了由校企领导、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工人师傅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 对校企联合育人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生产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负责安排生产任务和技能训练课题等日常协调、管理工作;生产一线岗位的工人师傅和带队教师承担技术指导和质量考核工作。二是生产流程管理精细化, 在工学具体实施过程中, 始终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做到“八定”, 即定计划、定内容、定人数、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定质量、定目标, 并在实习结束时进行全面考核, 使学生养成“三正” (正品、正量、正位置) “5S” (整理、整顿、清洁、清扫、习惯化) 行为习惯。三是坚持品格筑基, 能力成器, 开展技能练兵活动,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浅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发展方向

根据产业转型改造的根本趋势,职业学校就业多元化、新生初中生占比较大。高校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并且注重培养复合型的毕业生,使得职业学校生源层次较低,管理难度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在这种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探索型教学模式。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专业技术和市场适应力为根本,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设施,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优势互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与企业职工实现快速互换,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实习与就业有机整合,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通过“厂中校”模式的磨合,学生能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准确定位,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并且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笔者学院通过企业专家讲座、学生专题研讨会、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等多种方式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为进一步开展教学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职业特色与创新

1.课程建设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分为走入企业和引入学校两种模式。教学实践模式是采用实训岗位定期轮岗,使学生充分学习各岗位知识与文化,实践环节安排在教学计划中,教学与生产相辅相成并能够互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这样就将学生的技能和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与管理,在真实环境中学习,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实训过程角色变换

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是实际操作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实训过程由带班教师实行专业集中管理,运用“厂中校”模式学习,每个岗位配备学校专业技术教师和工厂师傅,由教师和师傅现场解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教师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工学结合过程把教与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和锻炼机会,学生在教师和师傅的指导下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按照工厂的作息时间上课下课,使学生在工作中实现角色互换,使学生能够规划和预见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有利于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态度的转变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专业建设进一步深入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及时更新,学校的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即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学校借助企业的优势教学资源来实施人才培养。同时,通过企业的参与更加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校课程模式、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使专业建设体现职业化的办学特色。

4.改善教与学的条件,提高办学层次

工学结合能够较好地解决实践教学条件、特别是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可以从技术人员、专业设备、建设资金等多方面引进企业资源。更重要的是使学校能够采取灵活的实习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特别是实训实践条件改善和教师队伍结构更新,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更加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5.企业参与互利共赢

随着企业的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职业型人才严重短缺,尽管企业拥有一流先进的设备,却困于没有一线高素质员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和储备企业所需要的一线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企业参与教学使企业用工成本降低,通过工学结合能够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社会大力提倡促发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接受过良好职业素质教育的劳动力有助于缩短生产岗位的培训周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用工成本,用企业生产资源、设备、成熟的技术和人员参与学校教育,再以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和潜在技术上的优势使企业再发展,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节约国家投资,依靠企业力量投入,与企业用人机制无缝连接,降低人才培养的社会总成本,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三、小结

引企入校、组建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让学校和企业,教学和生产在同一教学活动中磨合、运行,但是学校和企业的类型不同,各自具有不同职能、目的和要求。如何获得更加科学的发展还需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工学 篇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社会工作经历, 这种模式以职业为导向, 将学校教育与校外的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在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1]。

目前,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正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然而, 多数院校并未取得理想的实质性进展, 其原因在于共同参与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我们需要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使工学结合之路越走越远。

1 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方面

在管理和协调工学教学模式中政府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而相关的职能部门如财政、税务、科技以及产业等不够重视, 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工作中, 教育主管部门机会成了唯一的领导者和推动者。目前提出的一系列的鼓励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政策法规都不具体、不明确, 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主要是由于在制定和执行政策和法规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税务等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如我国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实习。这里说的是“应当”的法律义务但不是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责任。即使企业不履行这个义务也不会因此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因此, 为了更好的促进工学结合教学的成果, 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1.2 企业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企业与学校的合

作往往是一次性的短期的, 能够维持长期合作的少之又少。主要是由于在这方面国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 因此企业没有承担建设职业教育的职责, 又加上缺少法律的保护, 一些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活、支持不足, 就造成了在建设职业教育方面企业参与的热情以及积极主动性不高。

此外,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的扩招造成了大学生过多而无法就业, 从人才交易市场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企业根本不愁找不到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在人才交易市场上企业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企业并没有长远的储备人才的规划。人才市场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就缺乏职工的职业教育的认识, 也不有提前储备人才、培养人才的紧迫感, 更不会有与高职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使命感。

1.3 学校方面

从目前高校的情况看, 并没有建立独立的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 没有独立处理这方面工作的独立部门, 一般高校的产学合作的管理部门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来监管的。由于教学管理部门主要是提供校内服务的, 对于外联工作不能够很好的胜任, 因此,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很多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仍旧沿用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固有的专业, 而在建设课程上也是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职业技能教学。很多教材都是由脱离生产甚至不懂生产、缺乏时间的教师编制的, 内容都是普通专科院校的教材知识, 很多的技术都比较陈旧落后, 而对于目前使用的新技术、新科技涉及甚少, 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学到的在工作以后用不到, 在实践中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很多老师都是本科刚毕业就来的, 这些老师都是刚出校门就进入学校当老师, 中间没有从事实践工作的经历, 因此, 这些老师往往都是擅长传统的理论教学, 但是不能够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有机的与实践相结合, 并且在学生实践中遇见的一些问题, 这些老师也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因此, 要想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 必须让这些老师进行企业实践, 多与外面的企业沟通交流, 根据实践改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 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

2 完善工学结合的举措

2.1 发挥政府协调职能, 完善政策法规, 加大投资力度

由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涉及到教育、企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 因此, 应当由政府牵头建立各个部门联合组成的从中央到省市的各级产学研共同合作的机构以保障和促进合作持续深入的开展。此机构负责研究和制定工学结合相关的方针、正常以及措施, 统一协调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工作, 分析并发布实用性的需求技术人才的信息以及需求的趋势, 同时负责执法检查。为了促进工学结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机构还应当积极的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

由于开展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需要购买很多机器、原材料、更新设备以及改革研究等很多方面, 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 因此, 为了确保工学结合有效的进行各级政府应当加大投资力度, 当然学校在资金方面也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但是如果这些资金仅仅靠学校和企业来筹集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更好的促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为了有效的提高高职学生通用性人力资本的含量, 提高整个社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政府还应当提供一些公共的实训基地, 将学生实习实训的任务交给政府筹建的公共实训基地, 从繁重的建设校内校外实践条件的重负中将学校解脱处理, 这样就可以打破劳动培养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界限, 并且是在短期内改善高职院校的实践办学条件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2.2 调动企业积极性, 培养企业对口人才

工学结合办学要求吸引和引导企业、行业参与, 采用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 构建具有特色的职业院校建设新模式———产业与教育融合, 学校和企业共赢。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谋求最大化利益的同时, 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校按照行业发展的要求进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以促进学习向着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方向进行办学。企业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政府部门出台的有关工学结合的政策, 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自觉担负起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责任, 为工学结合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 增加工学结合岗位, 配强配足兼职教师, 以此服务和回报社会。如《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定标准 (试行) 》指出, 校内生产性实训“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工学结合中, 企业可以为学校收集并反馈人才需求信息, 使学校按照行业发展的要求,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及企业的用人需要, 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以销定产”, 进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成为区域经济建设的“人才库”, 从而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长期协作。

2.3 建立高职院校制度保障体系, 重构课程体系, 加强“双师”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做好工学结合的教学工作, 首先必须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所谓制度保障体系除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外, 还包括学生管理制度、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和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分配制度等。为了适应这一教学模式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制度上进行改革, 如人事、教学管理、财务以及学生评价等方面, 按照市场规则建立一个与市场完全接轨的工学结合长效机制[2]。

高职教育应当严格遵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 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工作任务以及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应当强调学生能力和知识的必须性和够用的要求, 不应当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应当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应当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在开发课程时不应当以课程名称为内容, 应当以某一个岗位必须掌握或者必须具备的某一项技能为具体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应当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参加, 这样才是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还能结合最新的最实用的技术, 编写时应当把握两个原理和三个核心:两个原理即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典型产品或服务引领工作任务;三个核心即工作任务描述、工作任务知识负载均匀化、理论与实践相整合。

在高职教育的“双师教育”方面应当做到以下三点:第一, 为了鼓励企业的管理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到高职院校兼任教师, 应当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第二, 学校应当创造让教师定期去企业学习和培训的条件, 鼓励教师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第三, 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这些措施会有力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而保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质量。

3 结语

必有有很强的经验性和实践性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而经验必须通过在工作实践中逐步的积累才能够形成, 仅仅在学校通过课堂教育是无法获得的。因此,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 目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 要想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必须由政府、企业以及学校三方鼎力合作。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 企业的主动参与以及学校的引力三方共同才能形成一股合力, 逐渐完善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探索[J].教育探索, 2009 (8) :146-148.

[2]尹凡, 刘华, 单莹洁.新加坡“教学工厂”与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工学结合”模式改革的契合[J].继续教育, 2011 (2) :37-39.

上一篇:煤炭运销下一篇:矿山机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