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工学的运用

2024-10-21

感性工学的运用(通用5篇)

感性工学的运用 篇1

“感性工学”是在近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实践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 自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开始发展以来, 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与工学、设计学及其他学科门类有许多交叉点, 涉及心理学、基础医学、运动生理学、艺术科学等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 并与现代科学技术联系颇多, 它将科学与艺术进行了合理交汇, 是一种以顾客定位为导向, 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 并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以量化, 借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产品。简而言之, 就是一种人机学意义上的以消费者需要为导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由上可见, 其发展前途甚为广阔, 妥善处理感性工学问题, 是新产品研发运用中的迫切需要, 也是一切其他工业设计等的重要课题。

一、二十一世纪———感性时代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人都希望生活得愉快一点, 工作得舒适一点, 劳动得轻巧方便一点, 休息时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 这都是心理需要。而“感性工学”就是在这种工业生产向现代科学技术靠拢, 人们普遍追求感性化的时代下诞生出来的。感性工学中的“感性”, 包括感觉———对刺激力度的觉察、做出反应的时间和准确回馈频率;情感———精神所处的状态, 如高兴、悲伤或愤怒等内容;是由解析人类的想象及感性等心愿, 翻译成物理性的设计要素, 结合商品化技术, 在商品诸多特性中实现感性, 具体进行新产品开发设计的技术。要知道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总与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某种发现、某种感受、某种需要有关。现如今在新产品设计研发方面, 不仅各学术领域都在积极导入感性工学的理念, 特别是在家电、服装、纤维产业、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人类工程学、心理学、认知学、信息等领域, 另外包括一些传统工业领域, 如制鞋业、住宅、陶瓷、漆器等也导入这一理念和技术, 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可见, 感性技术已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1998年中日教育研讨会上, 有人认为感性工学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 支持相互间幸福的技术。”那时, 感性的研究就有将产品设计真正导向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确实如此, 如今, 感性工学所追求的则正是来自于顾客本身的需求和反应, 这种反应是细微的、心理的、不易察觉的。因此, 将感性工学实施在新产品设计研发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根据人机学和心理学评估来捕捉顾客对产品的感受;如何通过顾客的感性来定义产品的设计特征;如何将感性工学建立为一种人机学的技术;如何调整设计来满足社会的转变以及人们的喜好倾向。这种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符合消费者特点的“感性”, 研究在各种条件下的宜人性, 生产效率和安全等综合能力的应用科学, 将会在21世纪的人类生活中发挥更为巨大的作用。

二、感性工学在新产品设计研发中的运用

要知道新产品设计研发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 在进入21世纪, 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企业的产品将面临更广泛、更严厉、多层次的消费者审视, 感性工学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那么, 它在新产品设计研发中该如何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通过人机学与心理学评估来捕捉顾客对产品的感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已成为设计产品系统的主要目标和研发方向。目标是确保产品易于使用、学习、生产和安全。在产品设计研发中, 通过对人的因素的研究可获得基本的设计数据, 并具体应用于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 这将有助于改善产品的使用性与质量, 提高产品成功的几率。人机学研究的是工作设计中与人体有关的问题, 是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是衡量当代产品设计水平的最重要指标。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需要等。不难看出, 无论是人机学还是心理学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分析研究的, 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的关系, 要求机器和环境与人的生理心理要求相适应, 从而创造产品最优化的工作效率。感性工学通过对人机学和心理学的评估, 运用专业系统将顾客对产品的感受和意象转变为设计细节, 依靠的是感性数据、意象数据、知识数据、造型设计数据和颜色数据来进行分析与归纳整理, 从而更加深入的进行设计。

一家美国公司, 在开发一种新型咖啡杯的过程中采用了具有人机学和心理学意义, 定性的探索性调研。设计团队为这种新咖啡杯确定了潜在消费者范围, 并根据他们的习惯、喜好和可被察觉的心理需求和渴望, 将他们分成了相关类别, 并从中选定了最有希望成为主要消费对象的一类顾客, 然后设想目标消费者的情景, 他们做什么?读什么?喜欢什么样的产品?他们怎么喝咖啡?如何通过设计来改善他们的咖啡杯和喝咖啡时的体验?所有这些努力的最终结果是使概念和市场化的想象更为具体和实在, 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具体的设计理念。通过这一过程确定了充分体现目标消费者要求的, 带有附加功能的纸咖啡杯的设计创意。具体的设计结果是一个加了“隔热垫”的纸咖啡杯。几个月后, 经过完善的现实的产品出现在了市场上。显而易见, 若没有这种人机学和心理学的考虑, 将会把设计的关注点完全放在设计师的目标———即好看的咖啡杯上, 而不是放在最可能购买产品的人身上, 从而可能疏忽了最佳的市场机遇。

(二) 通过顾客的感性来定义产品的设计特征

感性工学的感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随时代、时尚、潮流和个体、个性时时发生变化, 似乎难于把握, 更难量化。但作为基本的感知过程, 通过现代技术则是完全可以测定、量化和分析的, 其规律也是可以掌握的。顾客的感性在新产品开发运用中地位很突出, 我们知道, 使用是一切人造物设计、制造的最终目的, 因而充分研究产品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感性问题, 是很重要的。新产品研发运用时, 产品究竟合不合用, 必须经过应用实践的检验, 从中看出使用者满不满意, 产品自身能否体现感性功能, 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配合效果如何, 来确定产品的设计特征。

采用感性来成功定义产品设计特征的典型案例有许多, 在汽车设计制造领域, 像马自达研发的跑车MX5, 此车推出后连续十多年都是世界上最畅销的跑车;此外, 尼桑、三菱、丰田、本田、福特汽车公司都从马自达公司学习感性技术, 开发出了“Taurus”汽车。就拿一个新品牌汽车厂家为例, 他们的经理, 在与他的项目团队研究后, 决定运用马自达开发“MX5”使用的感性工程, 为新汽车“人机同一”进行零水平分类。该汽车的概念是使汽车驾驶员能在驾驶中感到自己与汽车之间完全的一致。驾驶员觉得自己的身体就是车, 可以任意根据他们的直觉自由地控制车。“人机同一”只是一个开发新车型的概念, 并没有对如何设计汽车提出任何建议, 例如发动机特征、汽车尺寸等。在感性工程类型中, 零水平概念应该被分解成清晰的, 有意义的分概念, 以最终获得设计细节。团队成员开始划分这个零水平概念为分概念, 一层、两层……N层直到最后获得汽车设计细节特征。根据“MX5”感性的零水平 (人机同一) 被划分成为一个层次上的4个分概念, 它们是“紧密感”“方向感”、速度感、“交流”。紧密感是指“与机器非常接近”。在各个概念上, 研究认为汽车的长度应该是4米左右, 最终经过讨论以后定为3.98米。当他们安置4块车身钢板在车内, 发现顾客感觉“狭窄”, 这就不符合“紧密感”的要求, 因此将它改成了两块钢板。由此看来, 利用感性来定义产品的设计特征会使产品的设计始终都站在使用者的立场, 做到真正的人本主义设计。

(三) 将感性工学建立为一种人机学的技术

人机学的技术其实就是技术人性化的科学, 将感性工学建立为一种技术人性化的科学在现今有着及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它的建立会极大的丰富和改变产品设计的技术手段、程序和方法。与此相适应, 设计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另一方面, 也为感性工学开辟了产品设计研发的崭新领域。先进的技术必须与优秀的设计结合起来, 才能使技术人性化, 真正服务于人类, 将感性工学运用到产品研发中对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 感性工学技术在高科技人性化、商品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正是设计师们的努力, 先前令人望而生畏的高技术成了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伙伴。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一种并行结构的设计系统, 将设计、人机学、制造三位一体优化集成于一个系统, 使不同专业的人员能及时相互反馈信息, 从而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 并保证设计、制造的高质量。

总部设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奇巴 (ZIBA) 设计公司被认为是国际最佳的设计公司之一。奇巴的设计理念是以简洁取胜, 并强调产品的人机特性, 因此公司的产品设计非常注重细节的处理。同时, 奇巴也追求设计的趣味与和谐, 通过色彩、造型、细节和平面设计使产品亲切宜人和幽默可爱, 达到雅俗共赏。奇巴公司近年来与微软、惠普、富士通、英特尔等公司合作, 设计了许多优秀产品, 其中该公司为微软开发的“自然”曲线键盘因其使用方便, 人机界面舒适, 造型新颖独特而受到用户欢迎。奇巴公司还设计了大量高技术的医疗设备, 这类产品的设计多采用简洁明快的体块造型以方便操作和清洁, 并力图使先前复杂而且令人畏惧的医疗过程变得简单而轻松。奇巴设计的血液透析机用简洁明了的触摸屏取代了先前复杂的控制键和开关, 并安装了自动控制软件, 使医务人员能方便自如地操作, 另外, 由于采用了模块式的设计, 还可以方便地拆装, 有利于提供现场服务。

(四) 通过调整设计来满足社会的转变以及人们的喜好倾向

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上, 顾客的需求与喜好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得到更大关注, 新产品设计研发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调整设计来满足社会的转变以及人们的喜好倾向是产品获得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新产品的调整设计离不开设计人员的创造和改造活动, 人类主宰着自己创造的人造物, 一类是消费品, 一类是生产工具, 创造要有一个过程, 制造经常是大量重复, 改造是为了让它顺应时代更好用, 从而让人身心得到解放, 此中包含着人与人造物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要追求令人称颂的不朽设计, 就必须针对与该产品有关的各个层面, 展开全方位的统合思考和挑战。一方面设计人员要设法预测未来的时代发展走向, 另一方面也必须努力追求划时代的技术性突破及技术应用, 同时能够预见出未来的新时代中即将成型的各种新组织机制、新协作结构以及新生活形态的雏形。无论是技术或是设计, 假如产品不能通过大量生产的方式来让大众共同接受并享受其优点的话, 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可言。因此, 所有的技术或设计的发展, 都缺少不了对人类的充分关怀与设想。

像我们熟知的随声听、折叠自行车的设计, 让我们的身心最大限度的从繁忙的快节奏生活中解放出来, 充分去享受生活。另外比如由全球卫星定位 (GPS) 而研发的汽车导航系统, 它能够使处于容易迷失方向的复杂道路中, 或是陷于瞬息万变车流里的驾驶者, 通过对自己所在位置及前方路况的掌握, 为接下来应该采取的行动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样的一些产品, 无不从各个侧面说明保持全球化与个人化同时齐头并进的研发方向才是正确的。

三、对感性工学在新产品设计研发中的展望

无疑, 感性工学可以说为我们重新认识设计、从事新产品设计研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态度。也是为联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前沿研究等各领域所做的准备。对于中国企业和设计学界而言, 这一新兴的、实践证明有效的设计新技术、新观念或者说新学科、新方向, 首先必须要了解它, 要用一种俯瞰全局的视角来观察当今的世界, 并开始根据我们的设计实际和要求进行相应的努力。期望在不久的将来, 随着中国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感性工学技术的成熟, 行之有效的实验、研究队伍和教育机制的建立, 感性工学在新产品设计研发中的运用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亮丽色彩。

参考文献

[1]、原田昭.感性工学研究策略[C].清华国际设计管理论坛专家论文集, 2002.

[2]、长町三生.感性工学:一种新的人机学顾客定位的产品开发技术[J].国际人机工程周刊, 1995 (3) .

感性工学的运用 篇2

构建家具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评价的角度不一样、评价的方法不一样、评价的措施不一样都将导致千差万别的结论。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是评价工作的核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后面结论的得出。从理论上讲,指标因子选取的数量越多,评价越显得全面,得出的结论也越客观,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指标数量的增大,评价工作的实施和计算也将变得愈发复杂和庞大,工作量急剧上升,事实上,任何一种评价方法不可能穷尽所有指标的来实施,因此,指标因子在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上就显得非常重要。

整个评价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之所以划分为4个层次是基于如下考虑:层次增多,工作量变得庞大;层次再少,则难以较好反映体系内部的各种逻辑关系,4个层次是相对折中的选择。具体而言:第一层为目标层,即家具设计最终的价值指数;第二层为项目层,即进行价值评价所必须的组成项目,即功能与成本;第三层为维度层,即具体从哪些角度度来选取评价因子,或者说评价因子由哪些准则来决定;第四层为指标层,即各种具体的评价因子。总体而言,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第四层指标层的建立最为重要,也最具探索性。

家具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功能目标评价指标构成分析

对于第四层功能目标评价指标的建立,应该在市场调研、征求专业人士的意见以及融合产业链七大环节相关人员的基础上,并融合家具设计知识来确定。第四层的指标因子是紧密围绕第三层的“维度”来细化的,这层指标因子所体现的内容应全面涵盖上一层概念,除此之外,每个指标因子都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内涵上互不重叠,并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具体操作程序是:首先征求专家、家具设计生产相关人士预设尽可能多的指标因子,然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和筛选。比如在物质性功能的“使用”维度上。预先设置了使用的合目的性、方便性、多功能性、舒适性、空间利用性、安全性、安装简便性、民族性等等,最后通过调研统计得出,前面六个因素得到最多的认同和看重,整个指标因子的建立如表1所示。

2.成本目标评价指标构成分析

家具的成本是企业为开发生产家具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总的来说,家具成本指标的建立远比功能指标的建立来得简便,这是因为家具成本本身已是一种量化了的数值,省去了许多像功能测评一样的数值采集与转换工作,只要把各种成本要素分析透彻,整理清楚,我们就可以轻松的建立起成本指标体系。对于家具成本指标的建立,我们主要依据家具产品生命周期及整个生产环节来进行,也就是说,家具产品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等环节共涉及到的成本耗费分别是开发成本、原料成本、制造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共计五个部分。开发成本、原料成本、制造成本是企业为前期生产所垫付的直接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成本是企业为后期销售活动所垫付的间接成本。我们把五个部分的成本进一步细化整理便得到了指标层,如表1所示。

基于感性工学与价值工程的家具设计评价实施

1.基于感性工学的功能系数的确定

感性工学的基本含义是借助工程技术手段或技术经济学手段把人的各种感觉属性进行定量化处理,以获得能够进行数学计算的可能。因此,对于家具功能系数的确定,特别是精神性功能系数的确定,我们需要借助技术经济学的手段来进行,基本思路是:先进行指标权重评定,然后进行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最后是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和评价。

(1)指标权重的方法确定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类:主观赋值法、客观赋值法、结合赋值法。主观赋值是根据人们的主观喜好、主观感觉来评判各指标权重;客观赋值就是依据产品各指标技术参数中的标准数据直接计算各指标权重,两者相互结合使用就是结合赋值法。由于家具产品不像像机电产品那样具有各种技术参数,因此家具评价难以像机电产品评价那样可以直接借助技术参数进行客观化赋值,现代家具产品融入了更多的审美上、精神上的主观因素,因此,采用主观赋值法是进行家具指标权重相对合适的选择。主观赋值法的原始数据可以通过访谈问卷打分来获得。之所以采取访谈问卷的方式,是因为评价的各要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被访者需要借助访问者的解释才能使更好的理解某些内容,才能作出更为真实选择,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调查方式而言,访谈问卷所获原始数据的真实可信度更高。以下是权重调查问卷表格,整个权重比值为整数1,依次分为10个等级。

运用以上问卷表格进行进行调查统计,我们可以获得各要素的权重值。

假定各要素的权重为Wi (i=1,2,3,…,n),它们可以构成权重矩阵W=( W1 W2 W3 … Wn )。

(2)评判数据的采集:评判数据

评判数据的采集,同样可以以会议座谈、问卷送发、集中专访等形式进行,以该家具产品为评判对象,评判者通过使用该家具产品以获得的真实感受在评判表格上进行打分标记,

(3)建立指标权重的判断矩阵

对全部回收的评判表进行统计,计算评判值Sij(i=1,2,…,n j=1,2,…,5)。Sij表示对第i个要素关于第j个评判等级的评判结果。它等于对第i个要素关于第j个评判等级上打“√”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比重。各个指标要素在5个评判等级上的评判值构成评判要素矩阵S:

2.成本系数的确定

根据前面论述,家具产品的实际总成本由开发成本、原料成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成本五部分构成,这5个部分如果用函数来表示可以分别记为:Cl C2 C3 C4 C5以同类家具产品的平均成本和最大成本作为参考,将Cl C2 C3 C4 C5,五个成本指标采用分制打分法进行打分,得到成本系数,加权计算总平均得到总成本系数。

3.基于价值工程的家具设计评价模型

前文已述,本研究关于家具设计的评价模型是基于价值工程的公式表达,也就是说,家具的价值系数是功能系数与成本系数的比值,即V=F/C。

不过,对于家具设计而言,在运用公式计算价值系数时应该与一般工业产品有所区别,为了使计算更接近于客观,更趋于合理,我们在运用V=F/C公式时进行了适当拓展。考虑到指标体系由众多个可以量化的单个评价指标组成,对这些单个量化指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定。具体应用而言,可以结合专家和用户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分,把专家、用户两者评分的权重分别定为一定比例,家具设计价值(系数)为:

其中,W1 为专家评价的权重,W2 为用户评价的权重,F专家 为专家评价的功能系数,F用户 为用户评价的功能系数,C是家具设计的总成本系数。“价值”指的是一种“评价事物有益程度的尺度”。对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通消费者而言,价值高意味着该产品有益程度高、好处多,通俗的说就是性价比高;价值低则说明有益程度低、好处少,性价比低。从该模型的计算可以知道,对于家具的开发产生设计者来说,当V等于1,说明家具产品的功能与成本是一种合理的关系,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搭配,一般不需要作为价值工程改进的对象,家具企业和用户都能实现利益的相对平衡。V小于1,则说明家具产品的功能设计不够,或者说成本太高,对于消费者而言,整体价值不高,这种情况则需要企业花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改进,否则可能逐渐失去市场。V大于1,则说明家具产品的功能设计富余,对于消费者而言当然是性价比很高的商品,但对于家具企业和开发者而言则未必有利,也需要进一步分析,有可能是设计者在成本设计时所给予重要部件的成本未达到合理水平。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基于感性工学的日用陶瓷设计 篇3

当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革,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对于产品的精神和情感需求越来越高,人们感性心理需求也日益得到关注。日用陶瓷设计也已从过去的功能优先,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为导向,并将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和情感需求转化为设计要素,而感性工学的出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用感性工学的方法来验证和提升产品,并为日用陶瓷的开发和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1 感性工学

“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是介于工学、设计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院感性认知与神经科学部主席、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原田昭认为,这种综合与交叉涉及艺术科学、心理学、基础医学、残疾研究、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1]。广岛大学的长町三生教授认为感性工学主要是“一种以消费者定位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一种将消费者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2]。

感性工学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技术。其研究领域主要着眼于探讨人与物的相互关系,将人们具有的各种感性加以量化呈现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尝试建构一种符合消费者感官及心理需求的产品,更好地使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感性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和使用欲。同时,它又从技术上将工学与感性相结合,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维架构,以消费者对工业设计产品的情趣反应与认知作为研究基础,将人们模糊不清的感受需求和意向转化到产品设计上。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已不再只限于功能的需要,而是透过消费者的感觉器官对商品作全面综合的评估。从符合消费者需求和使用习惯的角度来考虑产品的开发设计,构建出符合消费者感觉意向的产品,考虑消费者对产品的情感上的感受,是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或感受。将消费者的感性因素转化为设计要素,以便更好地使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快感和舒适性的需要。因此,感性工学为设计提供了一种在产品质量和功能都相当的情况下提升竞争优势的设计方法。其目的在于推出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新产品,为企业开辟全新的市场。

2 通过设计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探求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设计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消费者)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3]。而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的宗旨是研究人与产品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衡量当代日用陶瓷设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由此可见,设计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均以“人”为中心来进行研究,强调人的感受和需求,要求人、产品和环境相适应,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协调与互动的关系。而感性工学可以通过设计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相结合的方法,捕捉消费者的感性因素,展开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购买动机、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审美因素等方面的调查,对感性数据、意象数据、设计数据等进行定量分析与整理,构建感性工学的系统框架。建立消费者感性评价的心理机制,寻求感性意向语汇与日用陶瓷设计的联系,对设计要素进行科学研究,从而达到优选产品设计方案的目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设计的15头茶具《高风》便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图1),这是一套造型流畅,质感爽滑顺畅,形态饱满的设计,它体现出了现代人追求。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设计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原理,通过定性的探索性调研,分析了人的心理、生理的机能特征。对消费者进行分析定位,根据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人体尺度参数,为茶具设计提供必要的合理参数,对茶具设计的舒适度进行研究与探讨。并重新、自由地进行组合,使消费者与产品之间能产生共鸣,从而得到了一些目标消费者对茶具设计的感性要素。并将这些感性设计要素转化为可量化的设计要素,如形态要素、色彩要素、材质要素、肌理要素以及信息载体要素等,并提取了相关的设计要素。《高风》茶具以其简洁的造型,具有设计感的把手,让整套茶具在圆浑中显露出秀雅的气质,加之舒适的触感,让整套茶具成为完美、经典之作。在茶具的细节设计上,茶壶和茶杯把手的设计独到,工艺精致,良好的动能性,体现了人机工程学原理,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把握准确,使消费者在使用茶具时更合理、更舒适,在心理上会产生愉悦感。在壶嘴的处理上体现了良好的功能效用,造型挺拔的壶嘴,三角形的鳍,出水流畅。壶嘴和把手的造型处理得当,浑然一体,融会贯气。茶壶口部采用圆盖,盖纽比一般的稍大,这样的盖纽设计可以与平展的壶肩形成协调呼应,使壶盖和壶体形成视觉整体感。这种设计体现了设计者的思路来自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符合当下消费者的需求。

3 以消费者的感性来定义日用陶瓷设计特征

现代社会,消费者的感性需求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心理上的愉悦与舒畅,强调心理需要的满足。消费者获得的也不只是产品的满足,或者使用功能带来的便利,而是生活方式的解决方案。在具体设计中,我们通过分析、研究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不仅尽可能把产品的造型和功能做到至上,更要将消费者的感性需求熔铸到到产品设计中,这是一种极高境界的追求。我认为,我们是在为消费者设计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探索消费者的感性需求时,我们要真正挖掘消费者的内在需求,从心灵上触摸消费者的需求。

作为消费者的感性在日用陶瓷设计中凸显出不可忽视的地位。当下,日用陶瓷的价值与人们消费的观念息息相关。今天消费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在选择日用陶瓷产品时,已经不仅仅满足功能需求,而呈现出追求满足心理、情感需求新的发展态势。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对话直接影响到消费结果,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是否体现了感性的需求。在日用陶瓷设计中,应该遵循人的情感活动规律,把握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消费者在使用、欣赏陶瓷产品的过程中,应注重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日用陶瓷的产品设计要符合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往往借助于完美的造型、合理的结构、使用便捷、养眼的色彩、贴近消费者心灵的触感来激发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在极短的时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给消费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以便于消费者理解、接受和购买。如马克杯设计(图2),这是一个极具创意的设计。整个造型为上大下小的圆筒杯,杯把为一把稍弯曲的电吉他贴近杯身,造型独特,极具创意。在杯身上用音乐符号装饰,杯把是一把吉他造型,整个杯子用光滑的釉料进行装饰,在使用时,手拿着相当的舒适而且也特别有趣。其独特的视觉美感,洋溢着亲切、浪漫的气息。如果在休息时,拿着如此可爱的马克杯,喝着香醇的咖啡,听着优美的音乐,享受、丰富着消费者悠闲的人生。在设计师的智慧下,将消费者的感性注入陶瓷产品中。把人与陶瓷产品界面接触所产生的触、摸、抓、握等动作和体验的舒适、安逸融合在一起,让消费者共同体验着快感。由此可见,陶瓷产品愉悦了消费者的感官,唤起了人的感性特质和审美体验。一件日用陶瓷产品不仅仅是满足使用功能的产品,她同时也折射出的精神与情感等深层的感悟。

4 结语

感性工学为日用陶瓷设计提供了新的态度和视角,创造了“人与陶瓷产品”的和谐关系。它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日用陶瓷设计从过去的功能优先,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情感需求。从消费心理着手,利用感性工学原理,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感性设计为消费者提供了愉悦的现代生活方式,获得了“人与产品”的协调关系。尽管感性工学研究下的设计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度研究,但作为一种解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设计方法,将有助于设计师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对产品开发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对当下及未来中国的现代陶瓷设计提供了可行性参考。因此,感性工学在设计中的运用将拥有广阔的前景。

摘要:立足于消费者的感性需求,以感性工学为出发点,从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等学科角度,探讨了现代日用陶瓷设计。文章指出,日用陶瓷设计的起点应定位于消费者身上,应从消费者审美心理出发,产品设计要注重技术、情感、风格等方面的合理性和丰富性;同时日用陶瓷设计要不断创新,体现时代精神、引导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引领时尚潮流。文章强调感性工学对于日用陶瓷设计的影响及特殊意义,以期引发设计领域深度思考,扩展产品设计的方法以及思路,从而为当下及未来的日用陶瓷设计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感性工学,日用陶瓷设计,消费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J],新美术.2003年4月

[2]李立新.探寻设计艺术的真相[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1月

[3]吕婷.现代中式快餐餐具设计的感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感性工学的运用 篇4

本研究立足于非专业人士的服装色彩搭配需求, 借助现有理论研究成果与数字化技术, 结合服装色彩搭配需求的具体方向, 通过感性化应用分析、定向化搭配方案、智能化界面管理的构建, 开发基于感性工学的服装色彩搭配系统, 使其具有普遍适用性, 为用户提供针对性指导。

1 应用系统的开发思路

1.1 以感性研究为切入点

基于感性工学的设计是个性化、人性化、感官化的综合, 涵盖了生理和心理等多领域知识, 是通过研究人们感性的源头, 科学度量视觉、听觉、触觉等设计因素与感性的关系, 从使用者的感觉能力出发, 更好地突出直观性与感受性、人性化与个性化的设计。因此, 在系统构建中应展开感性工学研究, 探寻消费者意识的构建法则, 分析消费者的感受过程, 从而创建系统和联系为之服务[1]。

1.2 以数字技术为载体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强大的数据统计与处理能力使感性化设计成为可能。信息时代的多样化生产、多向信息交流, 以及由互联网带动的资源共享, 为感性化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物质与技术基础, 可解决服装色彩搭配系统综合性强、针对性强、影响因素众多且交叉错叠等难题[2,3]。

1.3 以相关理论成果为依据

目前学术界对色彩理论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 除了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配色规律进行研究, 还针对专门领域展开配色研究;除了按照明度、纯度、色相的色彩三大属性进行分析, 还与光色原理与色彩心理学结合, 相继出现卡洛尔﹒杰克逊的“四季色彩理论”、刘纪辉的“十二色彩季型划分与衣着风格标准”等应用型理论, 在服饰色彩的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4,5]。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构建应用系统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2 应用系统的整体规划与分析

2.1 系统的构建思路

服装色彩搭配系统的整体构建以使用者为中心, 从使用者的体验和感受过程出发设置布局、内容以及每一个细节, 力求将用户需求的内涵转化成视觉、听觉等要素, 并落实在使用流程、信息架构、人机交互方式等要素上。系统的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2.2 系统的设计要点

系统采用简洁、直观的界面, 避免不必要的信息设置, 并嵌入“检索”功能和“智能系统”, 达到浏览快捷、方便选择的目的。除此之外, 设置“在线个人服务”, 应对特殊咨询者的需求, 以达到系统的人机智能化和普遍适用化。

此外, 由于服装色彩搭配系统面向非专业的普通人群, 所以对影响服装色彩搭配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时, 层次与内容的设计应兼顾服装色彩搭配的多重影响因素。确保系统提供方案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各分类选项名称的设计须以通俗易懂为原则, 避免分类过于学术性。

2.3 系统的结构规划

服装色彩搭配系统的结构设计采用分层解析法。对使用者进行调查, 如:使用者对色彩咨询的需求、色彩知识的基础、对配色方案的理解能力等, 经整理后形成系统层级的设计, 以满足易用性、交互性要求。

其中, “色彩搭配分析”环节的合理性与规范性是提供智能化色彩搭配方案的必要准备, 是系统设计的重点。针对这一环节进行层次分析与规划, 通过3个层级、12个项目、57个指标进行设置, 以实现色彩搭配结果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如表1所示。

第一层级是对服装色彩搭配各影响因素的基本划分, 分为色彩分析、着装者特征、着色环境三个部分。

第二层级是将第一层级的内容进行拆解细化, 将“色彩分析”分为色彩情绪、视觉目标、色彩限数等3个方面;将“着装者特征”分为肤色特点、性格气质、职业类别、着装风格、性别、年龄等6个方面;将“着装环境”分为穿着季节、穿着场合和服装款式等3个方面。

第三层级是对第二层级各项内容的具体化, 其中每一项目下的选项是以色彩搭配理论和色彩心理学等为依据, 结合服装色彩搭配的实际影响因素, 根据个人的感性化认识和需求设定的。

3 应用系统的特点分析

在非专业用户体验的基础上, 以逆向式推理感性工学的方法, 建立起服装色彩搭配系统。其感性化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外观和功能上, 更以完善的使用体验为目标, 采用互动性、定向性、实用性、智能化的设计。

3.1 互动性

以感性设计引导系统, 体现在各细节, 使其功能组合合理、操作方式设定有序、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例如, 设置积极反馈的环节, 达到用户有操作则系统有应答, 使用户的每个动作都可得到回应, 重视人性化交流方式。

3.2 定向性

逐层细分与服装色彩搭配相关的重要因素, 以分层级的57个选项限定确保生成的色彩搭配方案具有针对性。

3.3 易用性

系统面向非专业人群, 界面形式和内容表述考虑大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以通俗易懂为原则, 融入非专业人士和专业人士的双重体验和评价意见, 在系统的实用性和搭配方案的准确性中取得平衡。

3.4 智能性

系统可接受无选择项目或非单一选择项目, 通过模糊分析给出搭配方案, 使查询浏览和方案选择更为快捷、方便。此外, 使用者在完成符合自身情况的标签选择后, 系统直观地呈现出各项目下的生成结果, 并且提供建议方案供用户选择。

4 结语

将感性工学和服装色彩搭配理论嵌入感性化应用系统的设计中, 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性与易用性, 由此构建出在框架构建、内容设定和结果呈现等方面适合非专业用户的实用系统。以人性化、感性化的方法解决消费者对服装设计搭配咨询的需要, 能够提高服装色彩搭配系统的大众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李月恩, 王震亚, 徐楠.感性工程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2]王沈策.产品设计的感性化表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2) :225-227.

[3]赵野军, 奚荣华.服装色彩搭配量子搜索模型[J].纺织学报, 2012 (04) :136-141.

[4]刘纪辉.色彩与形象[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5.

感性工学的运用 篇5

关键词:感性工学,粗糙集,算法,统计分析,感性信息

一、前言

产品研发的本质是一个对设计知识创新、利用和开发的过程。在目前全球化环境下, 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可供选择的产品, 并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达了他们对于某一种产品的个人预期和设想。这样的竞争就会促使制造商制造出新的产品来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需求和品位。因此, 即使是大批量生产的产品, 也要在产品功能、产品形态、设计风格等方面满足消费者的个人需求。为了增强竞争力, 一件设计良好的产品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功能要求, 还要满足消费者的感性需求。关于这一点, 1980年源于日本的感性工学吸引了设计师们的注意, 并将其成功地应用到了产品研发过程中。Kansei (感性) 是一个日语词汇, 意指消费者对于一件产品的心理印象或感觉, 它可能是由产品形态、风格、颜色、功能和价格等引起的, 也可能受消费者的情感和个人价值观影响。感性工学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宗旨的产品研发的有效工具, 它可以把人的感觉转化为设计因素。

二、感性工学和粗糙集理论

感性工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消费者感性和产品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图1显示了一种普遍的感性工学系统。在该系统中, 消费者选择特定的感性词汇, 如小巧的、奢华的等, 并将其感性程度数量化。另一方面, 产品的设计可以被分解为一系列的设计因素。通过恰当的数学工具和计算机技术, 就可以将感性词语和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

在所有应用于感性工学的方法中, 数据分析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被广泛认为是感性工学最具系统性的工具。针对这一点, 为了建立感性工学系统, 研究者应用了大量的技术, 比如退化分析、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和粗糙集等。

粗糙集理论作为一种系统的分析工具, 它对于粗糙的、不确定的、模糊数据具有很强的分析处理能力, 是一种解决感性工学问题极有前途的选择。一般说来, 粗糙集理论试图从模糊的感性数据中寻找出决定信息的最高近似值和最低近似值。

三、粗糙集理论在感性工学中的应用

我们将通过一个实例来阐述粗糙集理论在感性工学中的应用。如上图2代表了典型的感性工学信息表, 涉及消费者对一款运动汽车设计的感性评价。在该图中, 设计因素集合由条件特性集C表示, 感性评价由决定特性集D表示。为了阐述方便, 每一种设计选择都由三种设计因素组成 (C={q1, q2, q3}) , 每种设计因素都分为两类, q1=车型 (流线型或方形) , q2=前灯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 , q3=车轮边缘 (11轮辐或5轮辐) 。为了使信息表的范围易于阐述又不失普遍性, 这次案例分析邀请两位专家对感性d=运动给出了他们的评估。看来设计选择最大数目为8, 信息表中同步条目总数为16。消费者对这一款运动型跑车的每一项设计因素的评分被限定在5分以内, 1代表了最不具运动型, 5代表了最高的运动性。这1 6项感性评价以数值上升的趋势排列。

1. 分类数值和喜好要求

在图2中, 不同的设计要素分类对应不同的消费者评估率 (决定层级) , 因此对于某一设计因素的种类分析表明:每一种分类的分数综合就会显示这一分类的喜好要求。分类数值即设计要素分类分值综合的平均值, 即分数 (Att, Cat) =1/N∑D (Att, Cat) , 是目标的决定层级价值, 其中条件价值Att产生分类价值Cat, N代表在图中设计要素的总数。

看起来, 由分类得出的分值显示了这项分类对于决定层次的重要性。比如, 有更高分值的分类就与更高层的决定层相联系, 低分值的分类与低层决定层相联系。因此, 分类数值的比较可以显示出信息表中条件和决定部分的语义关系。

例如, 在图2中对于设计因素车型的分类分值可以通过如下计算得出:

因此, 分值 (车型, 流线型) >分值 (车型, 方形)

显然, 设计因素车型的流线型分类与决定阶层有着更高的联系 (即在信息表中更具运动性) , 而方形车型与低层决定层相联系 (即在信息表中具有较低运动型) 。根据粗糙集理论中的喜好要求或地位观念, 可以说流线型支配方形, 即车型:流线型>车型:方形, 其中>代表地位关系或支配关系。

简单说来, 分类表中其他分类数值可简单计算为:

2.不一致性的两种分类和粗糙集分析

一般说来, 在感性工学信息表中的不一致性分为两类, 第Ⅰ类不一致性是由不可识别性关系引起的, 第Ⅱ类不一致性取决于支配准则。虽然由分类数值提出的概念很简单直接, , 但它可以用来为第Ⅱ类不一致性建立支配关系。例如图2中发现的地位关系, 可以用来建立支配准则并在表中发现第Ⅱ类不一致性。如下表1是简化了的信息表, 它是通过去除图2中的双重目标对象得出的。在该表中, 可以证明这两类的不一致性。每一组目标当中都存在不一致性 (x1, x5) , (x7, x9) 和 (x8, x11) 。这是因为每一组目标在条件特性上都是不可识别的, 但都分属于不同的决定层级。这种不一致性是由消费者在评估相同设计要素时选择的不同意见造成的。这种不一致性属于第Ⅰ类不一致性, 它可以通过直觉或传统粗糙集理论的不可识别关系轻松辨别。然而在表1中还有另一类不一致性, 是由于违反决定准则引起的。比如, 目标x1和x2通过条件特性是不可识别的, 并且他们属于不同的层级, 因此如果使用传统的粗糙集理论分析没有错误, 然而考虑到分类中的喜好要求, 人们可以发现, x1≥qix2, qi∈C, (i=1, 2.3) , 但x2≥dx1, , 即x1在条件特性价值中支配x2, 但x1的决定层级由x2的决定层级支配, 这违反了支配准则, 这种不一致性只有通过粗糙集理论才能发现, 它被命名为第Ⅱ种不一致性。在 (x8, x9) 和 (x8, x10) 中, 可以发现类似的不一致性。

3. 利用粗糙集理论分析感性工学数据

利用粗糙集理论的基本观念, 可以得出第Ⅰ类和第Ⅱ类不一致性, 并且由表1中的上升层级中的近似性可以得出如下:

同样地, 表1中的向下层级组合的近似值也可以得出, 此处不再赘述。应注意的是, 感性工学数据分析的客观性是为了发现产品设计因素和人类感性之间的关系。因此, 从决定层级中的高等组合中的向上组合中提取出的信息, 对感性工学分析更重要。在这项案例研究中, 对Cl5≥和Cl4≥的近似值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以此来组成设计因素的最佳组合, 从而使运动感性达到最高。

如上所示, 向上层级组合中的较低近似“5”是空的, 即P (Cl5≥) 是空集, 这意味着, 它没有任何设计因素的组合可以保证运动感性的最高得分。下一个非空的低层近似值是

P (Cl4≥) , 从每一项较低近似值和或较高近似值中得到的知识都是确定的, 并且能够代表设计因素和“运动”感性之间的关系。而且, 从近似性中得出的感性知识可进行如下表示:

4. 分割特性

为了描述一个层级Clt中的目标被分为向上组合和向下组合的分割后的特性, 提出了分割特性这个概念, 它被定义如下:

其中, |U|表示一个数集的基数 (或者说一个数集中的目标总数) 。

分割特性既可以基于Clt的向上组合γ (Clt≥) 来描述, 又可基于Clt的向下组合γ (Clt≤) 的形式来描述, 这完全取决于兴趣。比如, 基于Clt的向上组合的分割特性被称为γ (Clt≥) , 目标总数可以依据γ (Clt≥) 的比率分为Clt≥和Cl≤t-1两种, γ (Clt≤) 的定义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定义。很容易证明γ (Clt≥) =γ (Cl≤t-1) , 其中2≤t≤n。

一般说来, 一个层级Clt的分割特性显示了知识的颗粒状粗糙型, 这种知识既可以把目标分为Clt≥和Clt≤ (如果分割特性用γ (Clt≥) 表示) , 又可以分为Clt≤和Cl≥t+1 (如果分割特性用γ (Clt≤) 表示) 。表1显示了由γ (Clt≥) 表示的分割特性的计划图。当知识颗粒型良好, 足以能够毫无疑义地完全区分Clt≥和Cl≤t-1, (2≤t≤n) , γ (Clt≥) 将承担最大价值, 否则, 在Clt≥和Cl≤t-1之间就没有明显的界限, 两部分数集将会彼此重叠, 在这种情况下, γ (Clt≥) 只能承担0到1之间的价值, 这决定于两个数集间的歧义程度。

设计者期待得出最好的设计因素组合, 它可以增强消费者兴趣感性的满意程度。因此, 对上层感性评估中的分割特性的分析就变成了必需工作, 它帮助分析所得知识的可靠性。例如, 上例中每项感性评估的分割特性都可以作如下计算 (基于γ (Clt≥) 形式的向上组合)

很显然, 只有上层感性评估中的分割特性得出的知识发挥了作用, 然而, 最高感性评估值的分割特性非常低γ (Cl5≥) =0.55, 也是最低的。

这就向设计师表明:现存的由三种设计因素组成的设计选择在消费者中得到最高的运动感性是很困难的。换句话说, 这三种设计因素的组合并不能得出一个清晰地运动感性的形象, 这也同P (Cl5≥) 是空集这个事实相符合, 它意味着基于现在的设计与消费者中心目中的最高运动感性不一致。因此, 为了达到消费者满意的运动感性, 设计师必须改变或包含更多的设计因素。另一方面, 向上组合Clt≥拥有最高分割特性γ (Cl4≥) =1, 这就显示存在着能够保证层级4的运动感性与消费者心目中的设计要素组合具有一致性。

总之, 基于设计因素和消费者之间的感性关系, 设计师可以通过兴趣建立感性知识, 同通过各自的感性层级组合中的分割特性一起, 感性工学的知识可以更进一步评估, 进而修改和提高产品设计, 同样也可发现符合消费者感性需求的最佳设计因素的组合。这样就拓展了感性工学的分析方法, 为将感性信息转化为设计要素提供了准则。

四、总结

如果感性数据拥有线性特征的话, 感觉工学数据分析就可以只运用统计工具;如果感性数据是非线性或不确定的, 就促使人们应用新的工具来处理数据。本文提出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应用粗糙集理论来处理感性数据。粗糙集理论提出了两个新概念:分类数值和分割特性。这种方法能够发现和控制与感性数据有关的两种不一致性, 它们分别是不可识别关系 (第Ⅰ类不一致性) 和支配关系 (第Ⅱ类不一致性) 。并通过案例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说明分析。结果显示, 设计因素的最佳组合和各自的分类价值能很容易得出, 它能够满足消费者对特殊感性需求的要求。而且由不确定的感性数据中提取出的信息可以通过分割特性进行评估。由此建立的感性知识可以帮助设计者修改和提高产品设计, 实现目标感性需求。它可以增强以消费者为宗旨的产品研发。应注意的是, 虽然在本文中应用的研究案例很简单, 但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更复杂的情况, 包括多种分类设计要素和更多的消费者评估。

参考文献

[1]Arakawa, M., Shiraki, W., &Ishikawa, H. (1999) .Kansei design usinggenetic algorithms.In Proceedings of1999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p.284~289) .Tokyo, Japan

[2]Chen, C.H., Khoo, L.P., &Yan, W. (2006) .An investigation intoaffective design using sorting technique and Kohonen self-organisingmap.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37, 334~349

[3]Greco, S., Matarazzo, B., &Slowinski, R. (1999) .Rough approximationof preference relation by dominance rel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Operational Research, 117, 63~83

上一篇:初中小说鉴赏艺术下一篇:材料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