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的教学改革

2024-11-02

《电工学》的教学改革(精选12篇)

《电工学》的教学改革 篇1

《电工学》是一门专业基础学科, 从它的产生和发展中可以看出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电工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在职业院校的各门基础课程中, 电工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电工教学离不开数学和实验的支撑, 它们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理论与实验的教学, 提高电工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 加强素质教育, 显得尤为重要。

1 目前电工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电工教师对电工教学的认识和感受逐步加深, 电工教学改革也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着。但是应看到, 到目前为止, 电工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

1.1 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强调电工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进行推导, 造成学生听不懂以致厌学、怕学, 最后到不学的地步。

1.2 忽视实验的教学, 只要求会动笔考试就行

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作法。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 实际操作。不做或少做实验, 教师不愿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花时间, 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陈旧, 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显得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缺乏系统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手包办现象严重, 学生最多只是机械模仿, 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 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一遇到实物就束手无策, 不知道如何动手。

1.3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

教师在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在成绩的考核上都存在着问题, 导致学生对电工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都没有提高。

2 电工教学改革的措施

当前电工教学薄弱, 具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应从这些方面进行。那么要加快电工教学改革的步伐, 首先要抓好下面几方面措施:

2.1 观念的转变

学校要加强对基础课的重视, 要加强对电工教材的研究, 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避免繁琐的理论教学, 避免运用相对高深的数学知识, 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 使电工内容通俗易懂。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说兴趣是人学习的动力。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能让学生只会在试卷上做, 在实际问题面前却一无所知。

2.2 教材的改革

要改革现行的教材。改革的主要思想是, 教材应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色。在电工教学中, 注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学习电工知识。

现行合适的教材甚少, 要编成一个由浅显、通俗的理论知识, 正规的学生实验、趣味实验、课后制作等组成的电工教材, 要多一些启发性, 用比较生动的言语或问题来编写教材。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提高实验技能,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等功能。当然还要适当增加一些能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拓宽知识面的课外资料。做到有趣味性、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实用性强、能自我设计的教材。教程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矛盾冲突。在规定学生完成相应的计划和要求的前提下, 教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程中的做法, 可以进行一些创新改进, 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 设计实验方案, 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多动手做实验, 又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 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 转变观念是关键问题。我们不能把实验教学的现状单单的归咎于教师, 其实不少教师是深知实验的重要性, 而且也曾经设想或尝试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 但迫于各方面的限制, 最后不得不放弃。要让学校和教师认识到教育不能追求暂时的表面的效果, 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而要着眼于未来, 特别要着眼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与价值。

只有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电工教学的改革才能大步向前迈, 才能改进现状。在电工教学上,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 把电工教学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巩固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于是, 有的时候会出现忽视实验教学, 或出现认为可有可无的情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 则把实验教学作为整个电工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启发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2.4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 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需要教师具备的教学的素质, 既要有《电工学》理论和实验知识, 又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 还必须脚踏实地亲手实践、教学。科学在发展, 教育也要发展, 没有一成不变的。作为一名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 使自身具备良好的能力和技能;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 也应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思想, 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教育部门、学校应组织力量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或组织在职教师进修。此外还可通过举行各级研讨会, 提供教师间交流与探讨的机会, 从而相互促进。

教师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 发挥主导、主体功能。大力探索改革不适应新时期形势的电工教学模式, 建立起按科学设计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教与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本让学生看, 实验让学生做, 思路让学生想, 疑难让学生议, 错误让学生析,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 考试方法的改革

目前我们在电工考试中, 实验操作技能的考试很少, 导致出现学生背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状况, 实验考核极不全面。电工考试总体要求是把理论和实验结合起来, 全面反映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试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几个部分组成。平时考核内容包括上课出勤率、学习态度、课后作业等三个方面;理论考试可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操作考试是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考评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2.6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把课外活动纳入教学的范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 应按统一计划, 组织好课外活动, 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 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 建立活动小组, 安排好辅导老师, 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 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此外, 还可以定期的举行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等, 对促进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总之,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只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善于尝试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从而才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义智, 江文雄.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现代知识出版社, 2004.

[2]赵峰.“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改革及应用”[J].研究与实践, 2004, 3.

《电工学》的教学改革 篇2

子模块教学目标

介绍电路的作用;电路模型;电压、电流参考方向;欧姆定律;电源的三种状态;基尔霍夫定律;电位的概念及计算。教学目标

1、了解电路模型;掌握电压和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及设定;

2、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理解一致、非一致参考方向与欧姆定律正负号的关系;

3、3、掌握电源三种状态的特点,理解理想电流源、电压源的特点,4、掌握电源与负载的判别方法,了解额定值及实际值的意义;

5、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理解电位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基尔霍夫定律;电源与负载的判别方法;电路中电位的计算。

难点: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基尔霍夫电压定律。重点难点突破

1、讲课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加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内容。

2、精讲多练,通过典型例题、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析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多做练习题 授课内容及安排

1-1电路及基本物理量 2课时 实验与实训1 练习使用测电笔和万用表

1-2 电阻 1课时 1-3 欧姆定律(重点)2课时 1-4 电工与电功率 1课时 1-5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2课时 实验与实训;直流电路故障的检查

1-6 基尔霍夫定律(难点)2课时

考核方法及评定方式

总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上课提问以及考勤)、作业练习题。期末考试占60%、作业占30%、平时成绩占10% 单元模块2:磁路与电磁感应(计8课时)

子模块教学目标

介绍磁路的基本物理量,电流的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场强度、磁导率。教学目标

1、掌握电流产生磁场和磁场中通电导体受电磁力作用的知识,2、熟练掌握安培定则和左手定则。

3、掌握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能分析各种常见的电磁感应现象。

4、掌握自感的有关性质,能对自感和互感现象作定性分析。

5、理解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导率、自感系数的意义,并熟记它们的单位和符号。

6、了解磁感应线的特点、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了解互感的有关性质。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磁场和磁场中通电导体受电磁力作用。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难点:安培定则和左手定则,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重点难点突破

1、安排习题课,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多做练习题 授课内容及安排

2-1 磁场 1课时 2-2 磁场的重要物理量 1课时 2-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2课时 2-4 电磁感应(重点)2课时 2-5 自感 1课时 2-6 互感 1课时

考核方法及评定方式

总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上课提问以及考勤)、作业练习题。期末考试占60%、作业占30%、平时成绩占10%

单元模块3:单相交流电路(计10课时)子模块教学目标

介绍正弦电压与电流;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阻抗的串联与并联;串联谐振;功率因数的提高;非正弦周期电压和电流。教学目标

1、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区分正弦量与相量、最大值与有效值、频率与角频率、超前与滞后的概念;

2、熟练掌握正弦量的几种表示方法;理解单一参数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关系及功率关系,3、熟练掌握各种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相量式;

4、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计算,熟练运用相量图解题;掌握复阻抗计算;

5、理解串、并谐振的概念;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功并联电容提高功率因数的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R、L、C串联电路中的各电压电流相量关系,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计算,相量图的画法;功率因数的提高的分析计算。难点:RLC串联电路中的各电压电流相量关系;利用相量图解题。重点难点突破

1、安排习题课,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重、难点例题解答等,便于学生复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多做练习题 授课内容及安排

3-1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2课时 实验与实训;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3-2 正旋交流电的相量图表示法 2课时 3-3 纯电阻交流电路 1课时 3-4 纯电感交流电路 1课时 3-5 纯电容交流电路 1课时 3-6 RLC串联电路 1课时 3-7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 1课时 3-8 常用照明电器 1课时

考核方法及评定方式

总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上课提问以及考勤)、作业练习题。期末考试占60%、作业占30%、平时成绩占10%

单元模块4:三相交流电(计6课时)

子模块教学目标

介绍三相对称电动势;负载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三相功率及其计算。教学目标

1、理解三相对称的概念,掌握三相对称电压、电流的特点;

2、熟练掌握负载星形、三角形联接的三相对称电路中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电流与线电流的关系;

3、熟练掌握三相对称电路有功功率计算。

4、了解不对称负载的电路计算,理解中线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负载星形、三角形联接的三相对称电路中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电流与线电流的关系。三相对称电路有功功率计算。

难点:负载星形、三角形联接的三相对称电路中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电流与线电流的关系;三相不对称交流电路的分析。重点难点突破

1、讲课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加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内容。

2、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安排习题课,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多做练习题 授课内容及安排

4-1 三相交流电(重点)1课时 4-2 三交负载的连接方法 2课时 实验与实训;三相交流负载的链接

4-3 发电输电和配电常识 1课时 4-4 安全用电常识(重点)2课时

考核方法及评定方式 总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上课提问以及考勤)、作业练习题。期末考试占60%、作业占30%、平时成绩占10%

单元模块5: 变压器与三相异步电动机(计4课时)

子模块教学目标

介绍变压器基本结构、外特性及损耗、工作原理、铭牌参数的意义;自耦变压器和电流互感器的特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转动原理、铭牌参数。教学目标

1、了解变压器的结构,熟练掌握变压器的工作原理,2、理解三相变压器的接线组别,理解阻抗匹配的概念;

3、熟练掌握原、副边的电压变化、电流变换、阻抗匹配关系;

4、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

5、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6、熟练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额定电流、额定电压、转差率、转矩、功率因数、效率、额定转速、;理解铭牌参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变压器工作原理、铭牌参数的意义,单相变压器原副边电流、电压、容量、变比计算方法;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难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的连接方式,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动原理。重点难点突破

1、讲课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加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内容。

2、安排习题课,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多做练习题 授课内容及安排

5-1变压器(重点)2课时 5-2三相异步电动机(重点)2课时

考核方法及评定方式

总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上课提问以及考勤)、作业练习题。期末考试占60%、作业占30%、平时成绩占10%

单元模块6:工作机械的基本电气控制电路(计10课时)

子模块教学目标

介绍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和功能;笼型电动机的直接起动与正反转控制电路;行程控制;时间控制。教学目标

1、理解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各种电器的线圈、触点符号,2、理解常闭触点、常开触点、主触点的动作特点;

3、熟练掌握笼型电动机的直接起动与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各操作动作工程

4、理解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自锁、联锁、点动控制、连续控制概念

5、掌握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过载、短路和失压保护实现元件及动作过程;

6、理解行程控制电路和时间控制电路的控制原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接起动控制线路及自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及联锁;控制电路中的过载、短路和失压保护。

难点:各种电器的线圈、触点符号;常闭触点、常开触点、主触点的动作特点;控制电路原理图识图与设计。重点难点突破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动、活泼的特点,采用实物照片、FLASH 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熟悉常用电器及控制电路。

2、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在电工实验中实现每位同学一套实验设备,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设计完成实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多做练习题 授课内容及安排

6-1常用低压电器 2课时 6-2电气控制系统图中基本环节的 1课时 6-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起动控制电路 2课时 6-4三点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电路 1课时 6-5工作的台的限位和自动往返控制电路 1课时 6-6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控制电路 2课时 6-7控制电路常见故障及简易处理方法 1课时

考核方法及评定方式

总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上课提问以及考勤)、作业练习题。期末考试占60%、作业占30%、平时成绩占10%

单元模块7: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电路(计10课时)

子模块教学目标

介绍了常用电子元器件二极管、三极管主要参数、基本类型及其应用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直流稳压电源整流滤波电路、晶闸管基本特性和数字电路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极管的结构、符号、特性和主要参数,能用万用表判别二极管的极性和好坏。

2、了解三极管的结构、符号、特性和主要参数及三极管电流放大作用,会用万用表判别三极管的类型、引脚及三极管的好坏

3、了解集成运放的电路结构、集成运放的符号及特性

4、能识读集成稳压电源电路图,能列举出集成稳压电源的实际应用;了解开关稳压电源的主要特点

5、了解晶闸管单相可控整流电路的原理

6、了解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掌握基本门电路。

7、了解555集成定时器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整流、三极管电流放大作用、二极管三极管好坏的鉴定。滤波整流电路应用,晶闸管的工作特性,基本数字电路、门电路。难点:二极管三极管好坏的鉴定,滤波整流电路,门电路。重点难点突破

1、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在电工实验中实现每位同学一套实验设备。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万用表测量和示波器演示波形图,独立设计完成实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多做练习题 授课内容及安排

7-1二极管(重点)2课时 7-2 三极管(重点)2课时 7-3 集成运标放大器 1课时 7-4 直流稳电源(重点)1课时 7-5 晶闸管 2课时 7-6 数字集成电路 1课时 7-7 555时基电路 1课时

考核方法及评定方式

《电工学》的教学改革 篇3

【摘要】基于实际教学经验,对于电工学课程提出了导学教学模式。首先分析了电工学的特点及教学情况,提出了导学教学模式,结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其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关键词】导学教学模式 电工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28-01

《电工学》课程是我校为从事工程设计非电学专业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涵盖内容较多,贴近生活,单纯靠理论和实验,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其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又要能保证教学的效率,就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导学教学模式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学紧贴生活的点点滴滴。

1.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疑难”,人在生活中遭逢难题而从事解决,方能进行思维。导学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向和主线,问题串联着教学的全过程。问题以导学案的形式体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根据导学案的问题自主学习完成导学任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引导或指导作用。学生通过预习先自主解决问题,然后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学生养成从来不会主动思考学习方法,教师讲授知识的对错,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导学教学模式摈弃传统教学教师一言堂的弊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提前编写的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导学案中的问题。

3.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牵引学生的思路达到最终他想要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则将知识作为一个载体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拿出来,学生之间共同讨论通过不断的自主解决问题寻找学习的乐趣,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4.提倡以学促教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甚至多年下来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教师很少去思考所教的东西学生是否全部掌握?所教的东西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教的东西是不是适合每一位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少得到学生直接的反馈。导学教学模式则把学生的学情放在第一位,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教学任务,在预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真正的“以学定教,以学促教”。

5.导学教学模式在电工学教学的实施

①导学案的设计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导学案中要包含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预习任务。

预习任务则主要以问题形式体现,问题体现的是预习内容的主线,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问题可以是在教材中能找到答案的,如戴维宁等效电源是一种什么形式?问题也可以是开放式的,如将一个有源二端网络转换成戴维宁等效电源的方法有哪些?

②为了更好的利用导学案,一般提前2-3天将导学案上传到网络平台或通过网络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自己的方式完成导学案的预习任务,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和同学讨论的形式完成。

③根据预习任务中的具体情况,调整课堂内容,对于答案出现错误的模糊的问题,在课堂上将进行重点讲解,并请同学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对于联系前期知识的问题,请相关同学进行讲解说明,这样可以让其他同学更容易接受;对于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和提出疑问的,课堂上拿出来进一步进行讨论,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力。

④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是电工学中三个重要的基本定律,以往有些学生在课程结束了对这三个定律的理解应用还不熟练,通过导学教学模式后,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电工学课程主要面向非电专业,在以往电工学课程结束时,学生还在纠结知识很多很杂,不能完全理解,也不能很好的利用电工学。导学教学模式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对电工学有了真切的理解,发现实际生活中处处都是电工学,有些学生还参加了电工电子创新竞赛。

对于高校来讲,学生上课的参与程度完全由自己来掌握,教师不会像中学时期挨个抓。导学教学模式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参与度,课程刚开始时请同学发言,积极发言的较少,等课程进行一阶段后,同学踊跃发言,到最后学生的积极性普遍提高,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

6.结论

导学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人翁,成了课堂学习的急先锋,主导着课堂学习的进度和效果。《电工学》涉及知识面广,贴近生活,采用导学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文俊.项目教学法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14

《电工学》的教学改革 篇4

在项目确定之后, 我们编写了适应企业生产运作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学》教材, 这个教材完全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模式,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原先大多的高职教材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最普遍的要求与毕业生的能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 形成了较为突出的供需矛盾。可能过于讲究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对于继续深造非常适合, 但却不适应企业对高职生的要求。

1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现在的高职生, 基础知识掌握普遍偏弱, 对于以往“电工学”的教材, 能深刻理解学会的学生少之又少, 即使是学会的那些知识, 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用的也非常少, 学生在校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学会与本专业岗位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学”新教材, 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只要能支撑操作技能, 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新教材更突出基本技能, 掌握工作设备、消除一般故障的初步方法。更强调“能做”、“会做”。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教材把与学生本专业岗位所要用到的知识分成了几个情景, 每个情景设了几个任务, 把每个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让学生掌握, 把每个任务让学生做会, 其主要特征是建构个体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理论基础;行动导向是其教学实施原则;职业学校是其开发实施主体, 我校项目组的教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尝试编写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新教材是适应企业生产运作的高职教材。

2 在学生掌握方面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教材要求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习,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具有依法劳动观念;具有为企业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而且由于教材降低了难度, 注重了实践, 学生能学会, 成就感增强, 所以也就“肯做”, 由于每个情景中的任务都给学生指定了学习目标,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把基本知识掌握了起来, 并且每个任务都通过Professional软件进行模拟仿真, 然后重点的内容再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 这样经过老师讲解, 软件模拟仿真, 实验室实践操作, 就真正把知识掌握了起来, 对知识理性感性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学生学会了, 有成就感了, 就越学越有劲, 只要学生愿学, 老师讲起来也就更能很好的发挥, 通过一年的试点, 在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后, 学生明显动手能力增强, 适应现在企业所需, 而且厌学情绪明显降低。学习主体通过大量的实训与实验, 实现能力的运用与内化, 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的整合状态, 其结果决定着个体在动态变化的职业生涯中的综合能力。

3 指导思想方面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电工学”从能力本位为出发点, 强调能力本位, 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工作进程确定任务, 明确为了实施工作任务, 必须知道什么, 必须要做什么, 这样学习的内容也就明确了, 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从技术方面、工作方面、社会方面进行归纳, 形成一个结构化的项目内容体系。并且要求学生不仅对每个任务明确目标, 而且在做任务之前定计划, 这是对工作预测性的训练, 实施计划的即是过程性的工作训练, 而且每个任务完成之后要进行任务评价, 这是总结性、反馈性的工作训练。这是一个完整的“行动”工作过程, 在这之中做到了学生与教师互动, 学生通过独立地制定计划, 独立的去完成任务, 以及独立去完成任务评价, 真正掌握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学生在情景中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基础知识, 水到渠成, 以基于实践的行动为方法, 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可能看似对某一门课程是不完整的, 但对于一个行动体系来说是完整的, 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适应学生将来的工作需要, 与企业接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电工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5

学 时 数: 40 学 分 数: 2.5

适用专业:非电类工科(本科)执 笔 人: 方重秋

编写日期: 2014年10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门课程属于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车辆工程、金属材料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电工学发展的概论和发展方向,为后续课程及从事本专业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适当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业方面: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深化和扩展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环节:

课程考核方式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闭卷、开卷等;考试题型多样,比如填空题、选择题、改错题、计算题、设计题及综合分析题等。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部分(32学时)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6学时)教学内容:

电路与电路模型;电路变量及参考方向;理想电路元件R、L、C在一般激励和直流激励下的伏安关系;电压源和电流源;基尔霍夫定律(KCL、KVL)。教学要求:

了解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的含义,并会用参考方向判定功率的传输方向;掌握理想电路元件及其伏安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重点:基尔霍夫定律的运用;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及电功率的计算。难点: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及电功率的计算。

第二章 电路分析方法(6学时)教学内容:

电源等效变换法;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教学要求:

了解诺顿定理;理解电源等效变换法、叠加原理等电路分析方法;掌握支路电流法和戴维宁定理等电路分析方法。

重点: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难点: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6学时)教学内容:

正弦量的三要素;同频正弦量间的相位关系;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正弦量的瞬时值三角函数式、波形图、相量图、复代数式、复指数式和复极坐标间的相互转换;线性元件R、L、C在正弦激励下的伏安关系;正弦稳态电路分析的相量图法与相量模型法;正弦交流电路的瞬时功率、平均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及功率因数的提高。教学要求:

了解串联谐振的条件及特征;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和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功率因数的概念与功率因数的提高;掌握线性R、L、C在正弦激励下的伏安关系及正弦稳态电路分析的相量图法与相量模型法。

重点:初相位、相位差、相位的概念;相量表示电感元件交流电路;分析计算简单交流电路;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及功率计算的方法。

难点: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及正弦电路稳态分析方法和功率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 三相电路(4学时)教学内容:

三相电势的产生与三相电源的连接;三相负载的Y连接和△连接供电系统。三相电路的稳态计算,瞬时功率、平均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教学要求:

了解三相电动势的产生及三相电源的联结;理解三相负载的两种联结及三相电路的功率;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和功率计算的计算方法。重点: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和功率计算的计算方法。难点:三相电路的计算。

第五章 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4学时)教学内容:

磁场各基本物理量的概念,磁性材料的磁性能,磁路及其基本定律;交流铁芯线圈电路的计算;变压器变压流,阻抗变换的原理;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变压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电压变换、电流变换和阻抗变换;额定值(铭牌)、外特性,变压器绕组的极性 教学要求:

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结构、额定值、外特性;理解交流铁芯线圈电路的计算;掌握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和阻抗变换原理。重点:变压器工作原理,额定值、外特性。难点:变压器工作原理。

第六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4学时)教学内容: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旋转磁场、转动原理、转矩、转速与转差率;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反转、调速、制动方法和技术数据的计算;单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 教学要求:

了解调速、制动方法,三相异步电动机结构特点;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机械特性、经济运行及额定值;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反转、调速、制动方法和技术数据的计算。

重点: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机械特性,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方法。难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反转、调速、制动方法和技术数据的计算。

第七章 安全用电(2学时)教学内容:

安全用电常识。教学要求:

了解安全用电常识。重点:安全用电常识。难点:安全用电常识。

实践教学部分(8学时)(任选8学时)

实验一:常用几种仪器设备的使用(2学时)

实验二:测定电源和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2学时)实验三: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2学时)

实验四:日光灯电路和功率因数的提高(2学时)实验五:小功率变压器实验(2学时)实验六:异步电动机实验(2学时)

四、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电工实习等课程的先行课,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它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为基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一环。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电工学》的教学改革 篇6

摘 要:结合多年的《电工学》教学体会,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等方面探讨了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出新疆大学《电工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加强师资队;增强学生实践教育环节;强化《电工学》理论教学环节改革;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改革;教学体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79-02

电工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有力杠杆。电工学是一门非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积极探索《电工学》教学改革新路子,以适应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等方面的要求。让新疆大学的《电工学》教学日益发展,并在新疆的高校《电工学》教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就如何提高新疆大学《电工学》教学质量问题阐述了我们的想法。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近几年来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陆续退休,中青年教师稀缺,因此对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我们必须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我们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作为现阶段首要任务来完成,并采取培养和引进两条途径来改善我们的师资队伍结构和政治业务水平。

(一)积极引进骨干教师

按照新疆大学有关政策来制定教研室的教师引进办法,主要引进思想政治坚定、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同时也注意引进50岁以下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更注意引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

(二)注重培养青年教师业务水平

虽然引进了中年教师,但因年龄职称问题,导致青年教师仍占多数。青年教师具有朝气,其思想活跃敏捷,并且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而且业务知识面也十分丰富,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教学经验尚浅,尤其缺乏专业的实践能力。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在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到对口高校进修。我们挑选出品学兼优的青年教师到内地对口高等院校(例如清华、西交大等)带职进修,经进修返校后,大多数都能胜任教学工作,有的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

二是以老带新,上岗培训。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新教师上岗培训,新老结对子建立“师徒”关系。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从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一包到底,严格要求,认真指导,耐心教育,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效果良好,获得学生好评。

三是建立惩罚机制,优进劣汰。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作风,学习工作态度,学术业务水平,教学工作业绩,每年进行年度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者,并提前晋职晋级。对教学工作态度不太好,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进行批评教育,对经常出现教学事故,师德差的进行帮助提高,如果经多次教育不改者,解聘或不聘。

二、改进《电工学》教学计划,增强学生实践教育环节

如果把教师比喻为教学工作的硬件,那么教学工作的重要软件之一就是教学计划。我们不仅有较好的教师队伍,还必须有一个制定完善的较好的《电工学》教学计划,而且教学计划还必须适应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并逐渐加以修正、补充、优化。

由于《电工学》是非电专业学生所必修的课程,因此有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电工学》课程,因此在教学计划安排上,试改为由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制作、运算、实验、测试基本技能及较强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提出《电工学》课程从内容到学时安排都要适应专业要求,以培养目标服务。

三、强化《电工学》理论教学环节改革,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理论教学是学校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所占学时来说几乎为总学时2/3,如果要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认真进行理论教学。要想真正搞好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就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怎么能提高《电工学》的教学质量呢?

要想提高理论教学首先必须加强突出其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是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知道教师的主要任务首先是教学,但是现在很多教师认为教学只是“照本宣科”不是“真本事”,只有科研才是“真本事”的观点是完全不对的。教学、科研都是真本事。对学校来说教学是第一位的,科研才是其次的,我们搞科研主要是为了加强促进其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并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质量。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我们的理想教师是既懂教学又懂科研,这才是我们的希望。在加强《电工学》理论教学方面,我们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一)明确提出职业道德准则

其主要内容:热爱教育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团结协作。

(二)明确教学工作规范,严肃教学纪律

1.熟悉教学工作规范,吃透大纲精神。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了《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深度与体系。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熟悉《电工学》教学计划,吃透大纲精神,才能正确而有效的组织《电工学》教学工作。

2.合理编写《电工学》授课计划,深入钻研教学,认真编写教案。我们要求教师对根据《电工学》授课计划所选的教材的参考书要做到学懂、弄通吃透、记熟。教师必须编写教案——对《电工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通盘考虑。《电工学》教案要经教研室主任签字。

3.了解教学对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备课是为了课堂教学。备课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备课是教师必须了解所教的对象,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出去”、还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学到手”。只有了解对象才能有针对性,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的有的放矢,教书育人,学生才能生动活泼而主动地学习。

4.组织教师按时辅导答案和认真批改作业。辅导答案是《电工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检查教学效果好坏和弥补课堂讲授不足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教师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了解学生的好渠道,同时也会促进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按计划规定时间进行辅导答案,可以采取集中或个别答疑的方式进行,每次事后必须在教室日志上签字。作业练习是《电工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做作业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我们规定《电工学》课程要根据大纲要求精选适当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认真批改,对于作业不认真,不合要求的要限期重作。

5.实验课程的改革。学生在课堂学完理论知识后,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是《电工学》课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尽量减少基础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能力。学生课下可借助于计算机仿真软件完成基础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为目标,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前要求学生首先预习并写预习报告,这样教师在讲解实验时只需要讲述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这么一来可以很大程度的缩短讲授时间,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一人一组,并且一名教师一次最多指导20名学生实验,这样可以使教师掌握每位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情况,并提高实验质量的同时避免学生的错误操作,降低设备损坏率,提高实验课质量。

6.考核机制的改革。在以前《电工学》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闭卷笔试,以试卷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这种方法的不利之处是不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且会使学生死记硬背,甚至进行作弊,这样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故教研室将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率、教师的课堂提问以及学生完成作业和实验情况几个方面,这样一来便可考查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其动手实践能力;而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大大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按时上课并认真听讲,课下主动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根除了学生的懒惰思维,从而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7.积极开展教学大奖赛,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热情。在现阶段,不仅应该奖励科研中出成果有贡献的教师,而且更应该奖励在教学工作中,对那些既教书、又育人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并且奖励的力度要大于科研的奖励,这样才能更好地鼓动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热情,没有白流汗,得到了承认,从而下定决心,终生从教。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校活力,很大程度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并积极参加深化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接班人。

四、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直观性,提高其教学效果

我们知道《电工学》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那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很难使学生建立概念,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我们根据教学的目的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利用最佳的学习条件。由于多媒体的多样性,其形成的光、色、形、动等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器官产生共同作用,从而进一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交流电路中的正弦波形、PN结内部载流子的运动、晶体管中的工作状态等等,通过演示多媒体动画的教学形式,使其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容易化解其难点,生动的图像代替了枯燥的理论,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在现代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既使用了更加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使教学手段变得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电工学》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结束语

学校《电工学》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与兄弟院校有着很大不同。总结自己的教学体会,借鉴各高校教学经验,深化教学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力争实现新疆大学《电工学》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结构的优化,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谌爱珍.电工学教学方法探讨[J].河南农业,2012,(14):28-28,32

[2]吴根忠,李剑清.“电工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2,(5):51-51,60.

《电工学》的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工学,教学设计,案例法,实践教学

教育部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振兴工程教育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1]。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因此各工科院校均在研究和探索与之相对应的新的培养体系,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2,3,4,5]。“电工学”系列课程是针对非电类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关于电气工程领域基本概念与应用的工程技术类通识教育课,包含电路理论、电机、控制、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几部分内容。为了配合实施“卓越计划”,“电工学”的教学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各项综合素质。

一、传统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下大部分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及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具备一定的安全用电能力,理解节能环保的意义,建立电气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素养。该课程具有系统性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结构,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过分强调讲授的重要性,有着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大都是被动地接受,甚至排斥学习。没有将理论和专业或实际进行联系,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由于“电工学”在非电专业中的地位及课程设置的原因,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对于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职业规划没有帮助,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实验课程内容大部分都是验证课本定理、定律的验证性实验,学生没有运用所学知识亲自设计、制作、调试电路的机会,这也就使得学生不能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与实际相联系,并加以运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怎么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面向卓越计划的教学改革

以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为目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其主要表现在先进工程方法的应用和先进工程技术的掌握。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的创新精神以及严谨、科学、负责的工作态度[6,7,8]。结合各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电工学”课程进一步细化了理论教学环节的设计,强化应用型知识模块的学习,邀请学生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并组织专题讨论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建立常见工程设备的演示模型,增加贴近日常生活的演示实验装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将电学知识与本专业结合,初步树立学科交叉的意识,培养学生从工程的观点分析问题。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电气应用能力,使得各专业领域的卓越工程师未来能够协助电气工程师进行一些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日常维护;能进行相关行业电气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的故障分析和简单的故障排除。

1.教学设计环节的优化。案例教学法是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在现代教学中的科学运用,体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9]。分专业进行工程型案例的教学设计,这样既迎合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又没有超出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且实现了多个知识点融合的案例设计,激发学生“电工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能力和技术储备,也符合“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集成运放知识模块的学习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运放的线性与非线性应用的工程设计方法,给出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进行电路设计并用EDA软件进行仿真。任务:利用电压比较器设计一个散热风扇的自动控制电路。一些大功率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使温度升高,可以采用散热片加风扇冷却以保证其正常工作。将热敏电阻粘贴在散热片上检测功率器件的温度,采用电压比较器比较检测信号和预设阈值,输出端连接继电器线圈,即可实现对风扇的控制。

图1是学生所设计的控制电路,该设计方案综合利用了电工学上、下册教材中的继电控制系统、半导体器件和集成运放三个模块的知识,在熟悉集成运放非线性应用的基础上又对上册知识点进行了复习,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

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卓越计划”将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根本要求。[5]电工学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具有知识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验教学一直占有非常大的比例。[6]因此,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教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践教学中,按照实验难易程度进行了分层次教学:基础实验学生独立动手做;复杂的演示实验先观摩后分组讨论工作原理;设计型实验先提交设计思路,分组讨论确立方案,由老师指导进行实验。

以集成运放教学案例的任务为例,学生首先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独立完成指定的比例、加减法和微积分运算电路的验证实验。任务分组后进行讨论、提出设计思路;在教师的辅导下对提出的方案总结归纳,对确定的最终方案进行仿真分析;按照仿真的参数搭建电路完成实验测试;将测试数据与仿真结果比较,分析误差。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指导为辅。通过这种设计类的创新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的效果

就教改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81.9%的学生同意“电工学”课程的时间能够得到充分地利用;97.1%的学生认为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难度、进度计划安排的基本合理;77.4%的学生认为“电工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可以看出,“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到了学生的肯定,分层次教学的实验方式,提高了实验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90%以上的学生同意通过教改提高了对“电工学”课程的学习兴趣;75.1%的学生认为周围的同学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去;70%的学生认为教改的课程难度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教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了课程的学习中。

四、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工程案例的选取是理论教学过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需要教师对各专业特点、学生基础及当今工程技术现状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够提出贴近工程实际又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案例,给任教不同专业的教师增大了工作难度。讨论课和设计性实验都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大量的材料准备工作,一部分同学觉得负担偏重;分组讨论占用学时较多对授课进度有些影响,在针对教学改革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部分学生也认为课上时间的利用率不高。以上这些问题将是进一步教学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依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和“电工学”课程的特点,笔者在理论教学设计环节和实验教学中对“电工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教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进行,在以后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中,还需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体会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潜力,在案例设计和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也可以更好地促进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2.

[2]雷庆,王敏,从课程视角看工程设计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52-156.

[3]Bridget Bero,Alana Kuhlman.Teaching Ethics to Engineers:Ethical Decision Making Parallels the 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11,17(3):597-605.

[4]Clive L.Dym Design,systems,and Engineering.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4,(3):305-312.

[5]陈亚玲.论跨学科能力培养与我国工程实践教育改革[J].高教探索,2015,(10):73-76.

[6]窦耕耘,顾宏林.《电工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3):41-42.

[7]高雪梅,孙子文,纪志成.CDIO方法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08,(05):69-71.

[8]王芳荣,王桂琴,詹迪铌.电工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6):178-179.

《电工学》的教学改革 篇8

1.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变“抽象”为“直观”

电工学理论非常抽象, 而多媒体技术可把“静”变成“动”、“微观”变成“宏观”、“高速”变成“低速”、“连续”变成“定格”;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变成有“形”、有“声”、有“色”, 变“抽象”为“直观”;因此, 在现代电工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利用, 是电工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但目前多媒体教学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尚在探索阶段, 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1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 速度快, 易操作、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很容易被本末倒置, 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内容的演示者, 而教师仅充当“解说员”。多媒体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 但不是唯一的, 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 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

1.2 投影屏幕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板书

企图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 缺乏板书、演算的做法, 将会事与愿违。而且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 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 随写随看, 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会突然而至的灵感, 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另外, 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生抬头一看, 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所以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包括传统媒体, 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 取得最佳效果。

1.3 实验教学不能用多媒体教学代替

在教学中, 用多媒体摸拟一些不易观察、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 的确有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教学中该学生动手的实验, 就不能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来代替实物实验操作, 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 重点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物操作能力, 实验误差分析等工程实践能力, 否则会失去对学生的科学性培养。

2. 加强直观教学, 重视实验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电工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根据这一学科特点, 利用直观教具和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 采用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的互相协调作用。例如, 认知元器件时, 虽可由教师自带元器件, 但往往由于电阻器、电容器等元器件较小, 教师结合器件讲解、学生掌握识别方法相对而言有一定难度。那么教师 (或由学生组成的兴趣小组) 可制作由废旧材料 (如塑料泡沫和颜料等) 制作个体尺寸较大的器件模型, 给学生一种感官冲击, 更容易接受识别方法。

进一步则可选择相应的电路板作为教具, 让学生在板上寻找各种电容和电感, 并让他们记下型号。这样, 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元器件的外型、型号, 了解元器件的应用情况, 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2.2 注重实验教学

使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 是电工教学的最终目的, 离开实践, 电工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 作为职业院校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结合生活、生产实践所需要的实际操作、分析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电气化设备得到广泛应用, 学习锻炼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我院就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电子设计、制作比赛, 或走入社会进行电器设备的维修等实践活动。在比赛过程中, 教师担负着指导学生设计、动手的任务, 对外维修电器设备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其中, 为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保证。这样做, 既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也增强了实践能力,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成为实用型人才。

3. EWB仿真软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

由于电工学的实践性很强, 而大多数学校和学生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通过实验来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 这样既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如果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入虚拟电子实验系统EWB, 学生可以利用该电子仿真软件在任何一个有计算机的地方进行实验、验证例题、作业等,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亲自动手操作的快乐, 有效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电路原理图, 设计电路的能力。

将EWB仿真软件作为电路课程的辅助教学与技术训练手段, 不仅可以弥补由于经费的原因带来的实验设备与元器件缺乏, 而且可以通过仿真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是对电子试验与技能训练的有益补充。它给学生以极大的创造空间, 强化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EWB软件的应用也为开放性实验室建设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辅助手段, 更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后续课程, 乃至电子制作/设计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 结束语

从几年的教学体会而言, 简单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作为电工学学习的引导者———教师, 只有针对课程中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 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原动力, 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基于多种教学手段的电工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摘要:电工学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本文探讨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模式, 以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全福.开展电路课程评估深化电工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 25, (1) .

[2]徐天桥.高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5) .

[3]张海银.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电工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J].科技资讯, 2008, (15) .

[4]陈凯.对高校电工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9) .

浅析《电工学》课程的项目教学 篇9

一、传统电工学与项目电工学之比较

传统电工学与项目电工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 从体例结构到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 在培养目标上。项目电工学突出了以技能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海市2006年颁布的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电工工艺技术课程标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有8条:会使用常用电工仪器仪表与电工工具;能进行安全用电操作与急救;能进行钳工技能操作;能进行登高作业操作;能进行各种导线连接;能测量电气设备工作状态组;能安装家居用电线路;能安装工业电度表。很明显, 培养目标注重以学生的技能为价值取向,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

第二, 在内容安排上。项目电工学整合了各学科内容, 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电工学的教材版本较多, 从内容安排上来看, 都是按照直流电路→电容→磁场和磁路→电磁感应→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的线索, 按照知识逻辑体系编排, 大同小异, 不同的只是内容的增减, 另有配套的《电工基础实验》。2007年8月, 笔者参考了上海和江苏的研究成果, 撰写的电工学课程标准是按照安全用电→常用直流电表的使用与制作→常用电磁装置的测试与使用→单相交流电路的制作与测试→三相交流电路的制作与测试的线索, 按照技能培养的逻辑体系编排, 整合了电工基础、电工仪表与测量等多学科内容, 两者具有明确的差别。项目电工基础淡化了理论的推导、概念的记忆和原理的分析及习题的运算, 而是重视学生阅读和分析电路原理图, 会使用设备等,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先知道怎么做, 为什么这么做则不过分强调。

第三, 在体制结构上。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传统教材按照章节来编写, 只注意了知识的逻辑性。而项目电工学按照任务目标、读一读、做一做、任务评价、任务拓展的体制编写, 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注重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第四, 在评价方法上, 项目电工学, 注重过程和反思。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张试卷定成绩, 强调了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能力, 忽视了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在项目电工学中, 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通过项目来实现的, 忽视了知识, 注重了技能, 有些内容试卷考不了, 但没有恰当的评价也是不行的, 因为没有必要的检测手段就不能有效调动学生。

根据职业学校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特点, 评价可分为5个环节: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点评、对照反思、集体交流、修改任务,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发展, 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电工学》课程项目教学的开展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总体设计要求, 以形成学生对电路的制作、安装和测试能力形成为目标, 突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具备本专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应用人才所必需的电路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为此, 开展本课程的项目教学,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在教材内容组织上。一是教材应以学生发展为主线, 突出以学生为本, 做到项目内容文字简练, 图文并茂;二是加强项目实践的内容, 突出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培养动手能力;三是要实现教材空间的拓展, 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及时补充进教材, 以贴近本专业的发展, 服务学生成才的需要。

2) 在教学模式的把握上。一是教学应以项目为魂, 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考核, 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养成, 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二是注重创设工作情景, 采用多种教学辅助设备, 如采用多媒体、投影仪等, 介绍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趋势, 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产现场,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进行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要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资源, 进行产学合作, 建立实训基地, 进行实验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

3) 在课程评价的运用上。一是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 加强实践性环节的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二是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 综合课题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对在学习和应用中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综合评价学生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 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

参考文献

[1]罗锐利主编.电工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刘辉主编.电工电路制作与调试.电工工业出版社, 2007.

[3]王正锋主编.电工技能实训.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电工学》的教学改革 篇10

1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学内容设置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特点, 体现专业岗位需求、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设置上, 我们以三个方面为出发点:一是必备知识。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获得电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 满足学生就业、生活之需要;二是专业需求。这部分内容是根据后续专业课程需求而设置, 体现基础课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宗旨;三是企业、岗位需求。这部分内容要体现工学结合, 主要根据化工厂、药厂的用电设备、配电需求等实际情况, 结合高级维修电工基本技能需求而设置。基于这三方面的出发点, 在知识结构上, 我们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 打破传统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模式, 采用模块化教学[2]。对于化工系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我们在走访石家庄药厂和石家庄部分化工厂, 了解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与专业教师沟通, 了解后续专业课程对电工知识的需求, 并结合生活必须的电工常识要求, 将教学内容设置如下:

1) 电路基础知识模块 (常识知识) :包括常用电工仪表使用, 电流、电压、电位、功率、电能的基本概念及测量。2) 单相和三相电路 (工厂供配电必备知识) :包括照明电路结构、电表安装, 三相电路基本概念。3) 变压器 (工厂供配电必备知识) :主讲变压器的结构、变压原理, 变压器的连接及使用注意事项。4) 电机与控制 (车间生产必备知识) :主要单相和三相电动机的结构、使用;低压控制电器;电机的控制及配盘。5) 安全用电常识 (生活电工常识) 。包括生活电压、安全电压;触电形式;防止触电的方法;触电急救措施等。6) 传感器常识 (后续专业课程需求) :主讲传感器概念, 温度、压力、转速、流量等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实用、接近生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体现服务专业, 得到化工系各专业的认可。

2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电工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理论讲授+实验”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缺陷, 已不再适合教学要求。比如实验和理论教学脱节, 学生不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实验设置受校内实验室的设备、条件限制, 实验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脱节;实验环境与企业环境相差较大等等。为了改变这种现象, 我们采用工学结合模式, 将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校内实验+校外实习+实际工程设计”四个环节, 学时分配按3:2:2:1进行。即在总学时80的基础上, 30学时理论学习, 20学时校内实训, 20学时校外实习, 10学时实际工程设计。其中, 理论学习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校内实验设置采用实用、岗位需求、与高级维修电工紧密接轨的实验内容。包括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练习、照明电路安装、电动机正反转的控制、电动机控制配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1页) 盘、万能铣床电路的操作、维护与检修等;校外实习包括参观、专家讲解和跟随师傅实习三个部分;实际工程设计以现代家庭布线设计、小型工厂配电设计、学校配电设计等使用性较强设计内容为主, 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体现。

教学模式的改变, 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使学生及早的接触了社会和企业,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为将来就业打下了基础。

3 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改革上, 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具、实验设备等教学条件, 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快乐中收获。例如对于三相电路的讲解, 利用多媒体制作形象的教学课件, 将发电机的发电过程、三相电压的变化情况展示给学生。同时, 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 引导学生对电路的电流、电压进行分析;而对于电动机的讲解, 则将电动机实物搬入课堂, 针对实物进行现场讲解[3];对于电动机的控制,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引导学生从低压电器的认识到电机的控制设计, 一步步完成教学内容;对于电路基本物理量的学习,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将理论学习、实际测量、现场分析融为一体。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 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4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 考核要在考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同时考察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因此电工考核方式扔掉试卷+实验+平时的传统考核方法, 采用5:2:2:1的考核模式。即理论基础考核50%;主讲教师、实验教师综合评价20%;带班师傅、实习跟班教师综合评价20%;综合设计成果10%。

通过新模式的考核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性、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的不可或缺性。为高职学生的后续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S

【参考文献】

[1]李新生.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冶金教

[2]刑新春, 孙克礼.高职电工技术基础模块式教学探讨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7) :285-286.

[3]倪向群.以电路应用实例牵动电工课程改革[J].辽宁师专学报

参考文献

[1]李新生.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冶金教育, 2006 (4) :10-12

[2]刑新春, 孙克礼.高职电工技术基础模块式教学探讨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7) :285-286.

《电工学》的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微课 电工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68-02

一、引言

《电工学》课程是高等教育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长久以来,这门课程主要是以理论教学、课程实验以及实训等教学环节构成。学生普遍认为学起来吃力、理论深不易理解。如何上好这门课使学生学得更好,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尤其是媒体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学习工具已由传统的书籍转变为电脑和互联网,在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盛行的今天,微课的出现将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二、微课的含义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M.Penrose于 2008 年提出。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并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三、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相比较传统教学而言,微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时间短、易操作

人们总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来学习最新的知识。微课视频的长度是5~8min,恰好可以利用零碎时间来学习。微课视频时间较短、存储容量小、格式丰富,方便我们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下载观看,做到随时随地学习。

2.内容精、易传播

微课由于时间限制,所以只是针对某个主题或者知识点进行讲解,其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相对传统课堂,其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精悍,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3.样式多、易制作

微课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可以采用纸和笔边写边讲的形式,同时用摄像机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还有一种便是制作精美的课件,就着课件进行讲解并采用录屏的方式将讲解过程录制下来。另一种方法就是教师出镜,利用摄像机将教师在教室讲解或者动手实验的全程拍摄下来。

四、微课的学习方式

微课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工具来学习或训练的方式。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利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PDA 等设备(通常不包括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进行远程学习的方式。

微课的制作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微课的发布利用移动互联网,因而可以保障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以及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可能。

五、《电工学》课程教学引入微课

1.拓展空间、节约时间

《电工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具体实操时,容易受到空间限制、造成时间的浪费。而引入微课之后,可以将某个实验过程详细地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同时做好关键知识点的讲解,做成视频,在每次实验课之前放给学生一起看,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同时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而且微课还可以不停地重复地的观看,尤其对于某些操作复杂的实验,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进行传统模式的授课过程中,例如在对某些电路进行分析时,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不感兴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效果不好。而学生自己在分析电路时往往不知道如何着手,如果遇上电路复杂、计算量大的情况,最终会失去信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小,教学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微课,这种以知识片段进行学习的模式,可以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行移动式学习。通过微课,学生可以更好地向老师反馈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3.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模式授课的同时,可以将微课模式结合起来,比如讲到谐振电路时,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放给学生看。视频是可以暂停、回放的,尤其是对于某些难懂、难记的知识点。有些学生没有听明白也可以将视频拷贝到自己的移动设备里观看,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六、结束语

微课教学内容简洁明了、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在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应用微课作为课堂面授教学的辅助和补充,为学生提供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资源,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实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随着微课的日趋成熟,在更好地融合多种教育理念后,相信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6.

《电工学》的教学改革 篇12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改革,实验环节

《电工学》是一门非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打好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 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其内容丰富, 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方面的知识,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目前, 我校面向冶金工程学院、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等6个学院14个专业近两千余名学生开设《电工学》作为其基础必修课程, 各专业《电工学》学时均是理论88学时, 实验32学时。然而要想在有限的授课学时数内将《电工学》知识全面而系统地讲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在上课时只讲一些所谓的重点内容, 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 那么, 不但效果不好, 而且也违背了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工、电子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掌握和应用电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工学》课程的内容应伴随着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工科不同非电类专业的教学需要而不断更新和改革。因此, 建立一套专业知识整合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是提高《电工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对我校提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现状

伴随着《电工学》课程内容的不断增加, 而我校宽口径、厚基础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使《电工学》教学学时不断压缩, 学时越来越少, 教学内容却无多大变化, 造成不同专业有些有用的内容没有学到, 学的一部分内容后面却用不上。

1. 课程的定位和体系设置不合理。

《电工学》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 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内容应该具有面向多专业的基础性和适用性。其首先应定位为后续专业课程的部分基础, 但目前我校非电类专业与之相关的后续课程不多, 其基础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其次, 各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使得非电类专业学生应具备跨学科合作与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目前电工电子技术知识面较窄, 过于强调基本理论, 对电路分析计算的要求出现了较难的态势, 电路理论分析太多, 实际应用太少。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体系不断增加, 不同专业对《电工学》的知识内容要求不同, 而目前面向不同专业编排的教学大纲和考核要求几乎一模一样, 这样势必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造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却被老师不加区分的千篇一律。

2.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目前在《电工学》的教学中还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方式, 不能通过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学生处于无限的被动学习状态, 长此以往, 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3. 教学手段使用不合理。

目前我校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就目前情况看其效果还未充分体现出来, 部分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地位, 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 讲课效果并不一定好, 迫使部分学生很难接受。

4. 实验环节安排欠缺。

目前, 实验环节安排的内容多数是验证性的, 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相对较少, 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强, 教学地位不被重视, 很多理论老师由于各种原因又不愿意带实验和实习课程, 再加上仪器设备老化、配套维修跟不上等种种问题, 更加重了实验和实践教学的困难。

二、改革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解决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 同时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电工学》知识的能力, 我们对《电工学》教学内容及方法、考核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改革实践。

1. 更新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要符合各学科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遵循服务专业的原则, 突出应用为目标, 对教学大纲和内容进行重新定位和整合。对一些与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关系不大的内容进行删除, 力求做到针对不同专业做到重点突出, 并按照实际学科发展方向, 选择提炼与之发展相关的新的教学内容。做到针对不同专业区分课时、区分内容,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其广度和深度的要求。

2. 优化教学方法手段。

首先教师要摈弃传统的思想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探索式等教学方法, 与传统教学法有效结合、互为补充, 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思维状态, 这样才能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校园网络, 建立共享型教学内容资源库, 对学生适当提供网络教学内容。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 要充分考虑课程章节的背景和突出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手段充分结合。甚至在遇到波形分析电路时, 可以充分利用MATLAB和EWB等仿真分析软件, 直接构建仿真分析模型, 加深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直观理解。

3. 变革单一考核模式。

取消《电工学》传统的闭卷考核模式, 将学生平时自主学习情况、课堂提问情况、电工实习、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等学习过程均纳入考核体系, 给出最终综合评定成绩。实验考核按照预习报告、实际操作、试验数据和总结报告综合评定。我们现在的综合成绩已经引入平时占30%~40%, 期末占60%~70%的考核机制, 且效果不错。

4. 改革实验环节。

首先在充分考虑实验课时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减少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开发性的三性实验;其次, 变传统的课堂讲解辅导为鼓励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与老师讨论确定自拟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再次, 充分改善条件, 广泛使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 从多方面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实验教学效果。紧密结合实际准确把握电工电子实习的内容;最后, 制定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实验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并加强实验设备的完好率。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必须遵照实际进行改革。根据《电工学》和我校各非电专业的不同特点, 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模式和实验实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尝试, 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 《电工学》的课程改革也必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要不断总结, 研究出一套符合我校不同工科专业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电工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 (第七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禹玺, 潘传红.“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师, 2010, (06) :53.

[3]王维荣, 赵春峰.非电类专业《电工学》教学改革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5, (4) :33-35.

[4]王磊.关于《电工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华章, 2010, (23) :88.

[5]张芳, 杨秀媛.提高“电工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9) :100-101.

[6]尹文虎.电工学的教学方法研究与思考[J].机械管理开发, 2010, 25 (1) :172-173.

上一篇:基层人事档案管理下一篇: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