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实验教学

2024-10-13

电工学实验教学(共12篇)

电工学实验教学 篇1

摘要:“电工学实验”是非电类理工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电工学”的实验课,它要求学生掌握各类电子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基本测量和研究方法、工程中常用的电气控制设备和装置的使用,对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需要,本文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电工学实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电工学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改革

一、引言

“电工学实验”是非电类理工专业的理论技术基础课“电工学”的实验课,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后续课程和从事工程技术所需的电路、电子、电气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实验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各类电子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基本测量和研究方法、工程中常用的电气控制设备和装置的使用。“电工学实验”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对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面对随着我校扩招,实验室与教师资源相对紧缺,以及随着教学改革而导致专业基础课教学学时不断压缩的现实,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学生的需要,迫切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电工学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分学分单独授课,同步推进

原来,我校电工学课程授课主要分成两种情况,一部分课时较少的专业的实验和理论课,放在同一学期开展,实验课作为与理论课的一部分,占一定的比例,与理论课一起计算学分;还有一部分院系的电工学课程理论与实验课不得不采取分学期单独授课的形式,这是因为:1)高校扩招,使得师生比严重下降,教师数目不足;2)学校考核的要求驱使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加上这几年退休的较多,得不到补充,使得教师严重短缺,造成理论课只能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3)实验室教学资源有限。实验课需要将理论课的大班分成多个小班单独开设,而且电工学实验要求与理论课相呼应,即要求做到实验和理论授课的进度一致,理论课的进度直接影响到实验课的安排进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实验课不是每周定时上的问题,常常会发生因理论课授课进度不到教学计划而迫使实验停下的事情,实验课的安排只能见缝插针,使得实验课很难安排,需要随时做出调整。因此,部分专业的电工实验只能放到下一学期才上。

实验和理论合在一起授课,会使得学生重理论轻实践,把实验教学看成理论教学的附属,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实验抱无所谓的态度。原来,我们是实验和理论一起算学分,其中考试实验课占70%,实验课占15%,平时成绩占15%,结果学生对实验不是很重视,认为实验做得好不好没有关系,只要理论考试考得好就行,反正实验成绩占的比例不大,完全可以通过理论课来弥补。而实验与理论分期授课,理论完成一学期后才做实验,会使得一些学生的一些理论知识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实验时,学生需要将理论重新复习一遍,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由于理论和实验分开上课,实验不能对理论的认识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现在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在教务处的支持下,在全校范围内合理调整各个学院相关专业与课程的授课时间,统筹安排,保证了电工学实验和理论授课同期、同步进行,避免理论与实验相互脱钩,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将电工学课程理论与实验分开计算学分,单独授课,其中理论课占4个学分,实验课占1个学分,实验也要进行考试,如果不及格,也要重修与补考,这样,学生对电工学实验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了,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针对不同专业,合理选择实验内容

在我校,不同的专业,电工学实验的学时也是不一样的,环境学院是24学时,而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是32学时,尽管电工学课程采用的理论课教材的内容大同小异,实验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对于不同的专业后续课程有所不同,而且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对象也不同,将来要面对的实际情况也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专业侧重点不一样,开设的实验也应该体现这种差异性。因此,除了必须的基础性实验外,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合理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

首先,我们选取了四个共同的基础性的实验:(1)日光灯电路及其功率因素的提高、三相电路实验;(2)单管电压放大电路实验;(3)运放的线性、非线性应用;(4)单向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再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的安排适当的实验内容,如环境学院,考虑到他们毕业以后要经常使用到部分电气设备,比如搅拌机、水泵等,我们就安排了电机的正反转控制、PLC等实验;而对于计算机学院,考虑到他们以后工作中软硬件结合的需要,则安排增加了数字电路实验部分的内容,如计数、译码、显示电路,四人抢答器的设计等等,这些安排,满足了不同专业的需求,也得到了学生们欢迎。

四、善于引导,减少基础性实验,增设综合实验与设计性实验

根据难易程度,我们将实验内容分为为基础实验模块、设计与综合性实验模块。基础性实验,包括验证性的基本实验和课程综合实验,是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是必修实验,起着由技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作用;综合性设计实验旨在立足基础、面向应用、注意知识迁移、反映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安排实验内容与实验仪器的使用上时,遵循从低到高、从基础到综合、从知识的学习到能力的培养,逐级提高的原则,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也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传统的电工学验证实验中,教师准备好实验器材,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要注意的事项一一讲解,学生再按照实验要求、实验电路图接线,这样的实验表面上看是很理想,但学生往往搞不清楚为什么做这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要学到什么?学生按电路图接好线路,而电路未正常工作时,他们就措手不及了,不懂得通过从电路故障来分析电路连接是否正确、仪器使用是否得当?只得眼巴巴得请教师来检查。比如日光灯功率因素的提高实验,部分学生不懂实验原理,只是死板的按照PPT上的图接线,甚至有的同学用相机或者手机将PPT上的实际接线图拍下来,再一步一步的接线,结果接完线后,对于测量结果就傻眼了,分不清楚测量得到的结果到底哪一个是总电流I、灯光电流ID、电容器电流IC了,因此,这实际上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与思维能力。电工学实验是一门与实际结合很紧密的课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宜只做些引导性的工作,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不能包办代替,才能大力开发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但一定要把可能遇到的不安全情况预计到,提醒学生注意,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仪器或人员的损失。

另外,鉴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减少损耗,节约宝贵的实验室资源,我们选择将直流电路的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R L C串联谐振、多极放大等利用multisim,pspice等软件进行电脑模拟实验,放在课后进行,以减少基础性实验的时间。

在减少基础性实验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增设了部分综合性的设计实验,如电机的顺序与延时控制,抢答电路设计实验,让学生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电路设计、器件选择、电路画图、安装调试等流程,直到完成实验任务。

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效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查实验报告的情况做出的,鉴于有关实验原理、实验电路原理图、实验步骤和仪器的使用等内容在实验教材中都可找到相关的参考依据,因此,教师评价的重点往往是看学生是否完成了实验的所有内容、实验数据是否合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否恰当、对有关问题的思考是否深入等。实际上,这种评价方式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因为,实验过程中老师只可能发现那些表现特别突出和特别差的学生,而不可能注意每一个学生,在教师认可实验数据,并且签名后,学生才允许拆线离开的约束下,会不可避免的发生数据抄袭的现象,单纯的从实验报告上看,它并没有全面考察到学生对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我们增设了一个自主综合实验考试,每个学生的题目都是不同的,难度比平时实验要求稍高,要求学生当堂抽签,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堂完成考试。考试题目只出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电路设计、器件选择、安装调试等,直到完成实验任务的全部功能,由于每个学生的题目不一样,有效的避免了抄袭的现象。

在实验考试过程中,由于考生试的题目不一样,分散在各个实验室,使得老师需要考察的人数比较少,更能仔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1)考察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主要是看学生是否能够自主地进行实验,是否能够正确地使用有关仪器和设备,是否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和小故障。(2)考察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主要是看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是否理解清楚,是否正确地设计了实验原理图,是否恰当地设计了实验数据和记录数据的表格,是否设计了恰当的实验步骤。(3)考察实验是否成功,数据是否合理。

最后,把平时实验成绩及独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实验成绩按一定比例计为该生最终成绩,其中实验综合测试占40%,平时占60%。通过增设综合性考试,结合平时的实验报告,基本上能够全面评估与考察一个学生真实的实验水平和实验的综合能力,给学生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六、结论

实践表明,通过合理安排理论和实验课的授课实时,单独授课,针对不同专业,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减少基础性实验,增设综合性实验,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大大提高了我校学生对电工学实验课程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表明电工学实验的相关改革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董爱华,高岩,钟南岳.电工学教学方法和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6):101-103

[2]周燕.如何使高校学生上好电工学实验课[J].高校研究.2007,(2):71-72.

[3]陈意军,周京广,易映萍.电工电子系列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2),42-45.

[4]陈滟涛,杨俊起,谢东磊,艾永乐,Multisim7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年第2期(总第60期),86-87.

[5]张勇,王永涛,刘世清.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161-162.

电工学实验教学 篇2

姓名:韩美 班级:09物理 学院:理学院 指导老师:陈瑶 完成时间:2011.7.4~7.8

成绩

电工学实验心得

在这个炎热的盛夏,带着无限好奇的我们走进了凉快的电工学实验室,开始了期盼已久的电工学实验。实验对于一直学理论的我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虽然在很多物理实验中我们只是复现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的原理与结果,但这一过程与物理家进行研究分子和物质变化的科学研究中的物理实验是一致的。在物理实验中,影响物理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产生的物理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老师们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物理问题,使我们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物理实验呈现的问题,考验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加深了我们对有关物理知识的理解,会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

在做实验时,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实验,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需要课前认真地预习,首先是根据实验题目复习所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实验教材的相关内容,弄清楚所要进行的实验的总体过程,弄懂实验的目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所采用的方法的关键与成功之处;思考实验可能用到的相关实验仪器,对照教材所列的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正确操作步骤,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可能对仪器造成损坏的事项。然后还要写预习报告,预习报告能够帮助我们顺利完成实验中的各项操作。在写预习报告的时候,我们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仪器,操作步骤,测量内容,数据表,预习思考题等。数据表与操作步骤密切相关,数据表中的栏目排列顺序应与操作步骤的顺序合理配合。这样就可以随时将数据按顺序填入表中,也可以随时观察和分析数据的规律性。刚开始时我们不注意预习报告里的数据表格,将数据随便的记录在一张纸上,结果发现整理数据时会出现很多混乱和错误,尤其是数据比较多的时候,比如在做叠加定理实验前未提前设计好表格,数据记录得很随便,很乱,处理时很困难。后来汲取了教训,在实验前根据所要测的物理量和实验步骤设计好数据表格,在实验记录时和处理数据时轻松了不少。实验教会了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的实验习惯。预习思考题,是加深实验内容或对关键问题的理解、开发视野的一些问题,在实验前认真地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实验质量。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或实验原理中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跟自己的同学讨论一下或查一下相关的资料,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带到课堂上问老师,只有把实验中所有的地方都弄通弄透彻,才能达到实验应有的效果。

课堂操作需要我们严格的遵守实验的各项原则,要将仪器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以方便使用和确保安全,比如象高压电源的输出端钮应该远离操作者。经常需要操纵或调节的器件,应该放在便于操纵的位置上。一些电学实验仪器部件较多,首先要把这些仪器部件一一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然后再连线。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仪器的操作要求来操作,所有仪器要调整到正确的位置和稳定的状态,在安装和调整仪器时还不能使用书本这些本身就不稳定的物品做垫块,否则容易造成测量数据的分散性,影响实验质量,并且容易在成实验仪器的损坏。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故障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理论上的现象不符,首先应认真思考并检查实验仪器使用以及线路连接是否正确,不正确的及时进行改正,若自己不能解决,应及时请老师来指导,切不可敷衍过关,草草了事。还有读数,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尤其是对一些精度比较高的仪器,读数一定要按照正确的读数方法并且一定要细心。对于数据的纪录,则要求我们要有原始的数据纪录,它是记载物理实验全部操作过程的基础性资料。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如实的记录。如果发现实验现象与实验理论不符合,或者测试结果出现异常,就应该认真检查原因,并细心重做实验。实验完成后,应把所有的实验仪器恢复到原位,并认真清理实验台。

在实验操作完成后,应认真地处理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是对实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探索、验证物理规律的第一手资料。在系统误差一定的情况下,实验数据处理得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偶然误差的大小。这点是老师反复强调,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写实验报告和进行问题讨论等也是我们物理实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对我们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总结能力的一种锻炼,实验报告也促进我们对实验过程以及所得结论进行更深刻的思考。我们的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验现象以及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实验数据的记录以及对数据进行计算并求得最终的结果,验证跟理论值是否相符,误差的大小,最终得出的结论,对实验思考题进的讨论以及讨论的结果和对实验进行的总结。一份认真的,高水平的实验报告才算是为本次实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电工学教学方法探讨 篇3

关键词: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电工学是技校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这门课处在文化课与专业课的交替阶段,因此学生对本门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不大适应,许多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感到事倍功半。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电工教学呢?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笔者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本文中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学先要专业精

要想讲好电工学,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工学的内容,任课教师要精通电工专业知识,了解电工学的最新动向,对电工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有全面的、深入的、透彻的理解,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学生都希望有一位高水平且综合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他们都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只有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这就是所谓有的“名师出高徒”的道理。综合教学能力包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讲解水平和辅导能力等,要达到这些能力,要求教师有足够的业务知识储备。在备课时,教师可找一些与电工学有关的同类教材和资料,选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加以消化、吸收,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电工学教师还要经常相互听课,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只有这样,自己在讲课时才能做到胸有全局,才能灵活自如地应付课堂上的种种变化,圆满地完成授课任务。

二、学生层次要掌握,目标才能更明确

教师在吃透电工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学习基础),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对教材中每个章节的逻辑顺序,每个定义的论证和推导过程,每个公式及其表达式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概念,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将教材内容划分为重点知识、必要知识和一般了解知识三大类;才能在讲解时从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降低高度;才能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使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此外,教师还要强调关键性的“辅导和答疑”,从课堂练习、课堂提问及作业的批改中发现问题,讲解时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这样,学生存在的问题就能得到及时解决。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耐心讲解和辅导,及时帮他们弄懂模糊认识。由于教师在“教懂”方面下了功夫,所以学生在“学懂”方面也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教与学”这个过程,教师的讲课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讲课要有系统性,加强逻辑不能松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教学,讲课时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例如,在讲电磁感应一节时,教师可先做三个电磁感应的基本实验。即:

1.导体切割磁力线,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2.穿过闭合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3.闭合线圈的通断瞬间,附近另一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会有感应电动势产生,然后再给学生介绍电磁感应的规律。这样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有深入的认识,使学生对电磁感应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为他们今后学习“自感”“互感”“涡流”等现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课堂语言要巧妙,常用比喻效果好

在电工教学中,有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较复杂的定律,学生不易理解,再加上有的概念无法用直观教具演示,以及定律本身所反映的过程比较复杂,文字叙述较难理解,在以上情况下,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学语言这一重要教学手段,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就可以拨动学生的心炫,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通过電磁感应现象得出的感应电动势的公式是e=NBLV,这就好像人做割麦比赛,以割下的麦子的枝数为评比标准。怎样才能使割的麦子增多,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必须有稠密的麦子,长刃的镰刀和镰刀高速挥动三个要素,正好与BLV相似,这样学生就能够牢固记住这个公式。

另外,在讲楞次定律时,教师可以这样比喻:原磁场好比是“客人”,产生感应电流的线圈好比是有怪癖的“主人”,当磁铁快要接近线圈时,主人立即阻止“客人”“进门”(即在接近磁铁的那端产生同性磁极,以阻碍原磁通量的增加)。当客人在门前停止不动时,主人却若无其事,冷若冰霜(原磁铁的磁通量无变化,线圈不产生感应电流),当客人告辞离去时,主人却一反常态,立即热情挽留(这时在靠近磁铁的一端产生异性磁极,阻碍磁通量的减少),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五、创造条件抓双基,指导实验提能力

在电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好双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

作为理论基础课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讲好理论,还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验。除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以外,教师还要发动学生一起动手,自己动手做实验器材。例如,照明线路示教板、自感实验教具。学生通过自己组装,独立完成实验,既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印象,提升了对理论的理解。

六、课后认真来总结,复旧引新兴趣来

电工学内容较多,怎样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内容呢?根据心理学的规律,遗忘的发展速度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总结出每节课所讲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心中有数,而且在下一次讲新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复习上次讲课的重点,这样做能够起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

要讲好电工学,教师还必须本着理论为实用服务的观点,注重以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为主的原则,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常用电器,如日光灯、变压器、电风扇、电动机、闸刀开关、继电器等以及常见的电路连接情况、故障的判断和维修等实际问题,转变教学观念,将死记硬背的教学内容变成灵活多样的实验操作。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电工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师还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相联系,例如,讲授“输配电”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变电站参观;讲电动机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电机修理车间参观,目的是要学生看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和经常发生故障的原因;讲电气控制线路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去机修车间参观,让他们了解怎样维修控制线路,怎样组装,怎样排除故障等。现场教学,直观性强,学生的兴趣浓厚,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电工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篇4

一、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的的多形式综合技能型实验

以基本技能学习、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必做的综合技能型实验, 是面对全体学生开设的。实验的设置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 层次分明, 循序渐进, 由“感性认识-理论验证-综合设计”, 逐步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 再由实践完成能力的培养, 以期达到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1. 基本技能的感性学习。

我们摄制了常用电子元器件简介、实验仪器使用及焊接工艺的录像片, 在课程初期, 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来熟悉各种实验室设备、常用元器件 (如各种电阻、电感、电容等) 、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 (稳压电源、函数发生器、万用表等) 的使用方法、焊接工艺 (传统焊接工艺、SMT焊接工艺) 的介绍。我们还把录像片放在课程的网站上, 便于学生在实验前查阅。

2. 验证性实验。

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 仅保留传统的经典实验内容。为了能增加设计性实验的学时, 我们去掉了叠加原理及戴维宁定理的验证、门电路与触发器的验证实验, 仅保留了三相电路、晶体管放大电路两个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 使学生加深对电工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掌握各种电子仪器的使用, 能准确读取数据、测绘波形和曲线, 分析实验结果, 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会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为完成综合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综合设计性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我们在实验方式和内容上进行了改革与更新。综合设计性实验是由老师给出实验目的、要求, 学生根据实验内容, 自己去查找学习相对应的理论知识, 并自主设计出实验方案, 选出需要的元件和仪器, 经辅导老师确认后, 学生就可以进行具体的实验。在内容上, 我们开发了“谐振应用电路”、“数字秒表”、“逻辑密码锁”等趣味性、实用性综合设计实验。从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锻炼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自主设计型实验

随着实验改革的深入进行, 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学生对新设备、新内容的兴趣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而且实验的更新更带动了学生学习电工学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学生对课堂以外的电学知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过去那种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做实验的情况相比, 学生能够主动到实验室来, 部分同学还能够自主设计、自主完成教学要求以外的实验内容。这一层次的实验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而开设的, 主要包括PLC控制实验和数字电子技术设计实验。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做此类实验, 我们只对实验的研究目的提出要求, 让学生自行拟定实验内容, 自行设计实验步骤,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过程, 鼓励学生去分析、研究实验结果, 总结自己在实验中得到的经验。“PLC的电动机顺序控制”、“交通红绿灯的PLC控制”、“三地控制一盏灯的PLC控制”及“抢答器电路的设计”、“彩灯循环电路设计”等都是学生自行设计出来的实验内容。实践证明, 这些计划外实验的开设,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而且还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三、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工程实践活动

学生在学习后往往不知如何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仅仅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室里的动手操作是无法全面满足学生的要求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内容时, 特别是实用性强的电工学Ⅱ部分, 往往只是简单介绍一个电路的组成元件和一些主要参数, 而这部分内容, 常常不会出现在期末考试卷中, 因此, 大部分学生都不把它当做重要内容。可是在实际应用中, 往往需要通过需求参数查找对应元器件, 或者通过已知元器件型号查找性能参数, 这些都是在分析电路和设计电路中非常重要的工程实践技能。于是, 我们在课程结束前后, 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 让他们组成设计小组自行设计一个小规模的实用电路, 要进行理论分析、实验方案设计、元件选择, 并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实现其完整的电路, 最后写出综合实践设计分析报告, 由导师组进行最后评判。例如:电工学Ⅱ部分, 在课程结束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内, 将学生分成2~3人小组, 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选题, 学生自行设计电路, 自行查找元器件参数, 自行购买元器件, 我们每个班发几个数字实验箱, 学生可以拿回寝室在课后轮换着完成设计制作, 最后将整个过程写成一份综合报告。虽然有的学生设计的电路难度不大, 但他们从头到尾完整经历了每一个工程实践环节, 工程认知及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过两年的实践, 学生普遍反映综合分析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完成报告的过程, 使学生们对电工学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体会更加深刻, 学会了如何进行简单功能性电路设计, 掌握了焊接知识和基本技能,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四、以培养“特长”人才为目的的创新型实验

该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研能力, 具有在系统的层次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团队中设置了以博士生导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工为主的创新实践指导教师组, 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机械创新大赛”及“大学生电子大赛”等重要赛事。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到教师的各种科研项目中, 掌握研究国内外进展动态, 使学生体验科学实验中的每个环节, 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实验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为学生提供培养个人兴趣、发展个人特长的电工电子实践环境, 探索出一条“合格+特长”人才培养的新路子。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电工学Ⅳ实践教学要求 篇5

一、实践教学环节要求

1)学会常用电工仪表(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功率表)和电工设备的使用。2)能读懂电路图,并能按电路图接线和检查故障。

3)能进行实验操作,测量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

4)能分析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10学时

1)戴维南定理及叠加原理。2学时

2)日光灯电路和功率因数提高。2学时

3)单管共射放大电路。2学时

4)逻辑电路设计。2学时

5)JK触发器的研究。2学时

三、教学参考书

1.教材:吉培荣等,《电工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9月

2.参考书:

[1] 秦曾煌《电工学》第七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 秦曾煌《电工学》第七版(上、下册)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 邱关源《电路原理》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 王仲奕《电路习题解析》,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 刘崇新《电路第四版学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7]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8] 陈大钦等,《电子技术基础习题解答》,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

浅谈《电工学》的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 教学 煤炭专业 技能 实践

《电工学》在我们这所煤炭专业为主的学校里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更容易的进一步学习更为专业的课程。由于它具有概念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我担任《电工学》教师虽然才四年多,可对此已有很深的体会。因此,想就《电工

学》教学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选择简单实用的教学内容

《电工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对象是与电相关类专业的学生,其内容必须与后续专业课相符合。本学科应该以减少数理论证,掌握概念、突出应用培养技能做为教学重点。电路部分应重点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电机与控制及安全用电部分应主要讨论变压器与异步电动机的外部特性,控制和使用及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课程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应用所学的知识,这里所说的“应用”并不仅仅是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题,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相联系起来。教学中还应注意通过“应用实例”使学生了解单元电路的功能和应用。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学以致用”理念。

二、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充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在《电工学》的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外,还应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强调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思考分析理论在实际的具体应用。例如,在分析串联电路的应用时,学生对它的实际指导意义理解不深,我就补充举了个例子:有一个小灯泡额定电压为12V,额定功率为3W,要把它作为信号灯接到220V ,在电路中,应该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可选的电阻有500欧姆、700欧姆、1000欧姆、1200欧姆四种。学生根据小灯泡的电压、功率,算出了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0.25A,电阻为48欧姆,再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0.25A 和总电压220V算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为880欧姆,最后将总电阻880欧姆减去小灯泡的电阻48欧姆得到832欧姆,即为应串联的电阻阻值。但实际上可选的电阻没有832欧姆的,那么,在接近这个电阻的700欧姆、1000欧姆两个中应该选取哪一个呢?能否选取最接近832欧姆的700欧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果选了700欧姆的电阻,串联后流过小灯泡的电流为0.29A ,超过了它的额定电流,这是不允许的。在这个问题中前面算出的额定电流在实际应用时隐含的条件是只能小于等于它,而不能大于它。选取1000欧姆的电阻串联后,虽然电流下降到0.21A,小灯泡的亮度有所下降,但却能保证电路设备安全。

在讲串联电路中电压和电阻成正比的关系时,我突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两个电阻串联,其中一个电阻特别大,大到了无穷大,也就是断开了,那么在断口处的电压是多少?有的学生感到茫然,有的学生说那就没有电压了。其实这个问题可用动态抽象的电路去想象——在那个逐渐变大的电阻两端接上电压表一直监视,则电压表读数必然会越来越大,最终电压表的读数必然与电源电压相同。这就是为什么电线断线后如果有人碰到就会触电的原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同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到学的东西有用。

三、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注重相似内容类比讲解

《电工学》的教学内容中有些概念十分相似,很容易混淆。如果按部就班地顺着章节讲述,会造成内容前后脱节,让学生抓不住要领。如果打破章节顺序,把类似的概念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集中讲解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电磁与电磁感应”教学时,左、右手定则和右手螺旋定则均不在同一节,而且这几个定则都是在介绍其他概念时配合应用的,比较分散,提法又很相近,致使很多学生经常混淆这三个定则的用法。如果采用类比区别、集中教学的方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把這三个定则同时列出,并区分它们的适用场合,即右手螺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左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而右手定则用于判断导线切割磁力线后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其次,再针对不同的使用场合具体地分析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代表什么,食指的方向代表什么,手心手背又有什么作用等等。这样,学生对三个定则的概念和运用场合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电工学实验教学 篇7

1.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变“抽象”为“直观”

电工学理论非常抽象, 而多媒体技术可把“静”变成“动”、“微观”变成“宏观”、“高速”变成“低速”、“连续”变成“定格”;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变成有“形”、有“声”、有“色”, 变“抽象”为“直观”;因此, 在现代电工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利用, 是电工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但目前多媒体教学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尚在探索阶段, 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1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 速度快, 易操作、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很容易被本末倒置, 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内容的演示者, 而教师仅充当“解说员”。多媒体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 但不是唯一的, 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 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

1.2 投影屏幕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板书

企图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 缺乏板书、演算的做法, 将会事与愿违。而且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 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 随写随看, 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会突然而至的灵感, 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另外, 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生抬头一看, 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所以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包括传统媒体, 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 取得最佳效果。

1.3 实验教学不能用多媒体教学代替

在教学中, 用多媒体摸拟一些不易观察、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 的确有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教学中该学生动手的实验, 就不能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来代替实物实验操作, 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 重点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物操作能力, 实验误差分析等工程实践能力, 否则会失去对学生的科学性培养。

2. 加强直观教学, 重视实验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电工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根据这一学科特点, 利用直观教具和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 采用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的互相协调作用。例如, 认知元器件时, 虽可由教师自带元器件, 但往往由于电阻器、电容器等元器件较小, 教师结合器件讲解、学生掌握识别方法相对而言有一定难度。那么教师 (或由学生组成的兴趣小组) 可制作由废旧材料 (如塑料泡沫和颜料等) 制作个体尺寸较大的器件模型, 给学生一种感官冲击, 更容易接受识别方法。

进一步则可选择相应的电路板作为教具, 让学生在板上寻找各种电容和电感, 并让他们记下型号。这样, 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元器件的外型、型号, 了解元器件的应用情况, 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2.2 注重实验教学

使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 是电工教学的最终目的, 离开实践, 电工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 作为职业院校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结合生活、生产实践所需要的实际操作、分析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电气化设备得到广泛应用, 学习锻炼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我院就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电子设计、制作比赛, 或走入社会进行电器设备的维修等实践活动。在比赛过程中, 教师担负着指导学生设计、动手的任务, 对外维修电器设备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其中, 为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保证。这样做, 既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也增强了实践能力,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成为实用型人才。

3. EWB仿真软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

由于电工学的实践性很强, 而大多数学校和学生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通过实验来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 这样既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如果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入虚拟电子实验系统EWB, 学生可以利用该电子仿真软件在任何一个有计算机的地方进行实验、验证例题、作业等,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亲自动手操作的快乐, 有效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电路原理图, 设计电路的能力。

将EWB仿真软件作为电路课程的辅助教学与技术训练手段, 不仅可以弥补由于经费的原因带来的实验设备与元器件缺乏, 而且可以通过仿真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是对电子试验与技能训练的有益补充。它给学生以极大的创造空间, 强化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EWB软件的应用也为开放性实验室建设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辅助手段, 更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后续课程, 乃至电子制作/设计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 结束语

从几年的教学体会而言, 简单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作为电工学学习的引导者———教师, 只有针对课程中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 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原动力, 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基于多种教学手段的电工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摘要:电工学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本文探讨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模式, 以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全福.开展电路课程评估深化电工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 25, (1) .

[2]徐天桥.高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5) .

[3]张海银.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电工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J].科技资讯, 2008, (15) .

[4]陈凯.对高校电工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9) .

电工学实验教学 篇8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改革,实验环节

《电工学》是一门非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打好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 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其内容丰富, 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方面的知识,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目前, 我校面向冶金工程学院、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等6个学院14个专业近两千余名学生开设《电工学》作为其基础必修课程, 各专业《电工学》学时均是理论88学时, 实验32学时。然而要想在有限的授课学时数内将《电工学》知识全面而系统地讲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在上课时只讲一些所谓的重点内容, 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 那么, 不但效果不好, 而且也违背了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工、电子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掌握和应用电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工学》课程的内容应伴随着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工科不同非电类专业的教学需要而不断更新和改革。因此, 建立一套专业知识整合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是提高《电工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对我校提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现状

伴随着《电工学》课程内容的不断增加, 而我校宽口径、厚基础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使《电工学》教学学时不断压缩, 学时越来越少, 教学内容却无多大变化, 造成不同专业有些有用的内容没有学到, 学的一部分内容后面却用不上。

1. 课程的定位和体系设置不合理。

《电工学》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 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内容应该具有面向多专业的基础性和适用性。其首先应定位为后续专业课程的部分基础, 但目前我校非电类专业与之相关的后续课程不多, 其基础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其次, 各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使得非电类专业学生应具备跨学科合作与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目前电工电子技术知识面较窄, 过于强调基本理论, 对电路分析计算的要求出现了较难的态势, 电路理论分析太多, 实际应用太少。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体系不断增加, 不同专业对《电工学》的知识内容要求不同, 而目前面向不同专业编排的教学大纲和考核要求几乎一模一样, 这样势必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造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却被老师不加区分的千篇一律。

2.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目前在《电工学》的教学中还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方式, 不能通过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学生处于无限的被动学习状态, 长此以往, 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3. 教学手段使用不合理。

目前我校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就目前情况看其效果还未充分体现出来, 部分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地位, 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 讲课效果并不一定好, 迫使部分学生很难接受。

4. 实验环节安排欠缺。

目前, 实验环节安排的内容多数是验证性的, 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相对较少, 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强, 教学地位不被重视, 很多理论老师由于各种原因又不愿意带实验和实习课程, 再加上仪器设备老化、配套维修跟不上等种种问题, 更加重了实验和实践教学的困难。

二、改革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解决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 同时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电工学》知识的能力, 我们对《电工学》教学内容及方法、考核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改革实践。

1. 更新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要符合各学科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遵循服务专业的原则, 突出应用为目标, 对教学大纲和内容进行重新定位和整合。对一些与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关系不大的内容进行删除, 力求做到针对不同专业做到重点突出, 并按照实际学科发展方向, 选择提炼与之发展相关的新的教学内容。做到针对不同专业区分课时、区分内容,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其广度和深度的要求。

2. 优化教学方法手段。

首先教师要摈弃传统的思想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探索式等教学方法, 与传统教学法有效结合、互为补充, 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思维状态, 这样才能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校园网络, 建立共享型教学内容资源库, 对学生适当提供网络教学内容。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 要充分考虑课程章节的背景和突出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手段充分结合。甚至在遇到波形分析电路时, 可以充分利用MATLAB和EWB等仿真分析软件, 直接构建仿真分析模型, 加深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直观理解。

3. 变革单一考核模式。

取消《电工学》传统的闭卷考核模式, 将学生平时自主学习情况、课堂提问情况、电工实习、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等学习过程均纳入考核体系, 给出最终综合评定成绩。实验考核按照预习报告、实际操作、试验数据和总结报告综合评定。我们现在的综合成绩已经引入平时占30%~40%, 期末占60%~70%的考核机制, 且效果不错。

4. 改革实验环节。

首先在充分考虑实验课时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减少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开发性的三性实验;其次, 变传统的课堂讲解辅导为鼓励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与老师讨论确定自拟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再次, 充分改善条件, 广泛使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 从多方面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实验教学效果。紧密结合实际准确把握电工电子实习的内容;最后, 制定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实验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并加强实验设备的完好率。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必须遵照实际进行改革。根据《电工学》和我校各非电专业的不同特点, 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模式和实验实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尝试, 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 《电工学》的课程改革也必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要不断总结, 研究出一套符合我校不同工科专业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电工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 (第七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禹玺, 潘传红.“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师, 2010, (06) :53.

[3]王维荣, 赵春峰.非电类专业《电工学》教学改革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5, (4) :33-35.

[4]王磊.关于《电工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华章, 2010, (23) :88.

[5]张芳, 杨秀媛.提高“电工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9) :100-101.

[6]尹文虎.电工学的教学方法研究与思考[J].机械管理开发, 2010, 25 (1) :172-173.

电工学实验教学 篇9

1 现阶段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1.1 传统授课方式

随着教学的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已由传统的黑板板书式教学转向为多媒体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式上虽然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有些老师还是满堂灌式的教学,只是简单的把课本内容或黑板内容照搬在多媒体课堂上,这样多媒体失去其本身意义。尤其是电工学分析思路比较强的课程,只有图片和公式,没有推算过程,说服力不大,渐渐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也失去了兴趣及新鲜感。

1.2 传统的授课内容

对于创新实验班这个特殊群体,教学改革,不仅要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还要体现在对教学的内容把握上。若按照惯例,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章节内容及进程,有可能系统性强,但不适应于实践技能型的电工学课程。在分析复杂电路的方法上,直流的部分讲了很多,有基尔霍夫电压电流分析方法,节点电压法,叠加原理,戴维宁等等,到了交流部分,只是应用了。如果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先讲直流电路部分,再讲交流电路部分,效果并不好,因为学生早就忘了分析方法的特点了,在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将尝试调整。

1.3 传统的实践教学

传统的实践教学,就是教师把它当作掌握书本内容的辅助教学环节,老师先讲原理,再讲电路,学生测试数据,进行一些简单原理的验证,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这样使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兴趣降低,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对于实践性教学,尤其像电工学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1.4 传统的考核方式

对于电工学课程,如果只是采用纸质的试卷的考核方式,是不能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能计算方法不当,导致最终答案错误,不能考取高分,但是,卷面不能反映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创新的能力体现不出,得到不太公平的结论。

2 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尝试

大学物理专业创新实验班学生对电工课的学习,需熟练掌握高中电学知识基础上,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偏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施行教学改革,注重课程教学内容和中学内容的合理衔接与适当深化,同时注重学生系统学习能力的培养[2]。

2.1 在授课方式上,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我们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结合板书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注重形象生动以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增加新问题及互动情景的设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当中。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问题上。在教与学的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每个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如理科学生大多惧怕英语学习,可穿插麻省理工大学网易公开课关于电和磁章节的片段学习,虽然课堂时间有限,但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充分利用了课外的时间,既锻炼了英语听力,又学到了专业的科学知识,不但合理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而且还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学到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方法。

2.2 在授课内容上,合理利用教材,适时进行内容的补充

鼓励学习者确立自己的目标,并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目标,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要注重与学科相关的新知识的积累[3]。如在讲解电动机启动方式时,利用教材内容,结合不同启动方式的优缺点引导学生考虑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如何启动电动机。介绍相关课程内容的教学如电磁学、电动机软启动器实用技术、单片机、变频器、软启动器及PLC实用技术等课程,要求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自己设计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用电路,因为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如电动机的启动方式的控制等,结果学生们设计的电路图各有特点,虽然不尽相同,但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各种电路分析方法的要点,使他们体会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并逐步建立了电动机软启动技术的框架结构,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毕业后在工程技术岗位上的自学、深造、拓宽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2.3 在实践教学模式上,采用分层次教学

采用有效而具体的实践教学策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实施分层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教学,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基础的同学,采用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基础稍差的学生,能完成基本要求即可,对于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多一些创新性的设计性的实验进行尝试[4]。比如对大一新生做电工实验,除了必做的实验之外,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与电子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电子设计兴趣小组,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意识,挖掘其潜在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实践创新能力。

2.4 在考核评定方法上,注重平时成绩

平时课堂上,针对有焦点和争议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和充分的交流,合理分组,动态管理,实验、调查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都可以作为讨论的途径。借助一些前沿课题帮助和引导学生收集与各章节相关的资料,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与否的反馈,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等。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例如在电动机启动的教学环节中,我们结合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测试相关数据,并说明其弊端,凭借现有的知识想要改变电动机的启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样的启发下,鼓励学生查找资料,根据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

3 结语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创新教学是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所在。随着创新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要从教学模式、教材内容和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不懈的探索和创新,找到一个可行的、更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

摘要:电工学是物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研究电磁的自然规律在工程技术上应用的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业发展。在物理创新实验班的电工学课程教学中,本文主要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探讨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提出教学模式改革的新举措,有利于培养创新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改革,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2]张引红,吴晶等.“以学为中心”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2,5:147-148

[3]何立志.电工学课程的创新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

浅析《电工学》教学的一些体会 篇10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电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电工学》作为讲解电能应用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为非电类学生搭建了了解电能相关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为了适应21世纪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以及学生学习《电工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问题和困惑, 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分析本课程的特点, 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1 课程架构

这门课程对于很多同学来说, 晦涩难懂, 理论抽象, 无从下手。究其根源, 主要还是对课程的体系没有深入的了解, 没有了解, 自然就不会理解课程的来龙去脉, 也不可能学好。因此, 我们要了解这门课程的架构, 即这门课程是由哪些知识组成的。首先, 电工学分为两部分, 即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然后, 电工技术又包括电路、电机拖动, 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有了这样的对课程框架的了解, 我们才能继续深入的学习。

2 类比教学方法的应用

从电工学的课程框架可知, 本门课程的内容比较多, 比较杂, 但其实很多理论和方法都有相似之处和密切的联系。因此, 我们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 强调知识的内联和外延,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如在学习电压和电流关系这个内容的时候, 研究电路在开路, 短路, 通路情况下负载两端的电压, 流过负载的电流情况的时候, 我们可以列表类比来记忆加深学生对电路的理解。还有交流电路里面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电阻元件的电压向量和电流向量的相位关系, 以及电压向量和电流向量与它们阻抗的关系, 也可以通过列表类比的办法, 找出异同点, 这样学生就会对相关的知识就容易区分了。

3 理论联系实际

在电工学的教学中, 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因为任何理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 如果理论没有为实践活动而服务, 那也就失去了理论存在的意义。比如, 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电表, 电表的功率单位是度, 但是我们课本里的功率单位是W。因此在教师讲课的时候, 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课本上的功率和电表里的功率单位的转化, 让学生回家注意一下电表的度数, 并留下作业, 让学生计算出每月用电量是多少W。这样学生就会对电功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有就是升国旗的时候, 国旗升降过程实际就是电动机正转和反转的结果。这样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就会对知识的理解生活化,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教学内容易学、易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练讲结合

在电工学教学过程中, 讲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 能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但是, 光是教师的讲解, 学生不去练习, 也打不到学会知识的目的。毕竟, 俗话说的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因此, 在教师的正确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 还要通过适量的练习和分析, 才能转化为所学。教师应该从教材中, 抽出有代表性的例题和习题加以讲解, 然后, 留适当的作业, 作业的内容要难度相当, 具有代表性。批改作业的时候, 要注意归纳和总结, 对于共同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体讲解的办法, 个性问题一对一辅导, 这样, 不仅能够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 能够及时的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及时的复习和巩固学习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5 实验环节

电工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理论联系实际是这么课程的核心。因此, 实验环节是电工学教学的基础, 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是每个电工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实验的过程中, 观察学生在出现的问题, 及时纠正, 启发学生多思考, 多动手, 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如在实验之前, 要求同学根据实验的电路图画出实物图, 注意电源的正负极不要接反, 电压表和电流表不要接错。然后规范实验报告的格式和模板, 正确的操作和处理实验数据。最后, 让学生按照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整理实验报告。

6 利用多媒体教学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各学科的发展, 多媒体的应用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由于本课程内容抽象, 不易理解,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模拟可以是抽象的内容逼真、直观更易理解。如当讲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时候, 由于电动机结构复杂, 如果上课板书画在黑板上也很难实现, 利用多媒体应用文字、图像、声音、色彩等多样化手段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刺激, 使传统手段不能说清楚的问题变得直观生动。还如, 讲到电场、磁场等概念的时候, 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一过程, 使学生能够看到电场和磁场的变化和分布。正是多媒体的文字、声音、图像、色彩等多样化手段逼真了现实的电路, 使学生对于难解的概念直观化和清晰化。

7 结语

电工学课程以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平台课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的吸取经验和教训, 找到合适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在认清课程任务和本质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素质, 加强学习新知识和新方法, 把新的教学理念带到课堂教学中,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唐介.电工学 (少学时)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孙骆生.电工学基本教程.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

[4]邱关源.电路.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电工学实验教学 篇11

【摘要】基于实际教学经验,对于电工学课程提出了导学教学模式。首先分析了电工学的特点及教学情况,提出了导学教学模式,结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其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关键词】导学教学模式 电工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28-01

《电工学》课程是我校为从事工程设计非电学专业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涵盖内容较多,贴近生活,单纯靠理论和实验,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其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又要能保证教学的效率,就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导学教学模式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学紧贴生活的点点滴滴。

1.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疑难”,人在生活中遭逢难题而从事解决,方能进行思维。导学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向和主线,问题串联着教学的全过程。问题以导学案的形式体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根据导学案的问题自主学习完成导学任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引导或指导作用。学生通过预习先自主解决问题,然后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学生养成从来不会主动思考学习方法,教师讲授知识的对错,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导学教学模式摈弃传统教学教师一言堂的弊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提前编写的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导学案中的问题。

3.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牵引学生的思路达到最终他想要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则将知识作为一个载体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拿出来,学生之间共同讨论通过不断的自主解决问题寻找学习的乐趣,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4.提倡以学促教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甚至多年下来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教师很少去思考所教的东西学生是否全部掌握?所教的东西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教的东西是不是适合每一位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少得到学生直接的反馈。导学教学模式则把学生的学情放在第一位,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教学任务,在预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真正的“以学定教,以学促教”。

5.导学教学模式在电工学教学的实施

①导学案的设计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导学案中要包含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预习任务。

预习任务则主要以问题形式体现,问题体现的是预习内容的主线,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问题可以是在教材中能找到答案的,如戴维宁等效电源是一种什么形式?问题也可以是开放式的,如将一个有源二端网络转换成戴维宁等效电源的方法有哪些?

②为了更好的利用导学案,一般提前2-3天将导学案上传到网络平台或通过网络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自己的方式完成导学案的预习任务,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和同学讨论的形式完成。

③根据预习任务中的具体情况,调整课堂内容,对于答案出现错误的模糊的问题,在课堂上将进行重点讲解,并请同学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对于联系前期知识的问题,请相关同学进行讲解说明,这样可以让其他同学更容易接受;对于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和提出疑问的,课堂上拿出来进一步进行讨论,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力。

④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是电工学中三个重要的基本定律,以往有些学生在课程结束了对这三个定律的理解应用还不熟练,通过导学教学模式后,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电工学课程主要面向非电专业,在以往电工学课程结束时,学生还在纠结知识很多很杂,不能完全理解,也不能很好的利用电工学。导学教学模式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对电工学有了真切的理解,发现实际生活中处处都是电工学,有些学生还参加了电工电子创新竞赛。

对于高校来讲,学生上课的参与程度完全由自己来掌握,教师不会像中学时期挨个抓。导学教学模式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参与度,课程刚开始时请同学发言,积极发言的较少,等课程进行一阶段后,同学踊跃发言,到最后学生的积极性普遍提高,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

6.结论

导学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人翁,成了课堂学习的急先锋,主导着课堂学习的进度和效果。《电工学》涉及知识面广,贴近生活,采用导学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文俊.项目教学法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14

浅谈《电工学》的教学改革 篇12

1 目前电工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电工教师对电工教学的认识和感受逐步加深, 电工教学改革也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着。但是应看到, 到目前为止, 电工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

1.1 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强调电工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进行推导, 造成学生听不懂以致厌学、怕学, 最后到不学的地步。

1.2 忽视实验的教学, 只要求会动笔考试就行

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作法。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 实际操作。不做或少做实验, 教师不愿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花时间, 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陈旧, 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显得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缺乏系统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手包办现象严重, 学生最多只是机械模仿, 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 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一遇到实物就束手无策, 不知道如何动手。

1.3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

教师在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在成绩的考核上都存在着问题, 导致学生对电工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都没有提高。

2 电工教学改革的措施

当前电工教学薄弱, 具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应从这些方面进行。那么要加快电工教学改革的步伐, 首先要抓好下面几方面措施:

2.1 观念的转变

学校要加强对基础课的重视, 要加强对电工教材的研究, 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避免繁琐的理论教学, 避免运用相对高深的数学知识, 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 使电工内容通俗易懂。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说兴趣是人学习的动力。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能让学生只会在试卷上做, 在实际问题面前却一无所知。

2.2 教材的改革

要改革现行的教材。改革的主要思想是, 教材应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色。在电工教学中, 注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学习电工知识。

现行合适的教材甚少, 要编成一个由浅显、通俗的理论知识, 正规的学生实验、趣味实验、课后制作等组成的电工教材, 要多一些启发性, 用比较生动的言语或问题来编写教材。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提高实验技能,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等功能。当然还要适当增加一些能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拓宽知识面的课外资料。做到有趣味性、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实用性强、能自我设计的教材。教程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矛盾冲突。在规定学生完成相应的计划和要求的前提下, 教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程中的做法, 可以进行一些创新改进, 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 设计实验方案, 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多动手做实验, 又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 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 转变观念是关键问题。我们不能把实验教学的现状单单的归咎于教师, 其实不少教师是深知实验的重要性, 而且也曾经设想或尝试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 但迫于各方面的限制, 最后不得不放弃。要让学校和教师认识到教育不能追求暂时的表面的效果, 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而要着眼于未来, 特别要着眼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与价值。

只有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电工教学的改革才能大步向前迈, 才能改进现状。在电工教学上,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 把电工教学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巩固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于是, 有的时候会出现忽视实验教学, 或出现认为可有可无的情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 则把实验教学作为整个电工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启发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2.4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 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需要教师具备的教学的素质, 既要有《电工学》理论和实验知识, 又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 还必须脚踏实地亲手实践、教学。科学在发展, 教育也要发展, 没有一成不变的。作为一名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 使自身具备良好的能力和技能;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 也应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思想, 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教育部门、学校应组织力量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或组织在职教师进修。此外还可通过举行各级研讨会, 提供教师间交流与探讨的机会, 从而相互促进。

教师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 发挥主导、主体功能。大力探索改革不适应新时期形势的电工教学模式, 建立起按科学设计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教与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本让学生看, 实验让学生做, 思路让学生想, 疑难让学生议, 错误让学生析,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 考试方法的改革

目前我们在电工考试中, 实验操作技能的考试很少, 导致出现学生背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状况, 实验考核极不全面。电工考试总体要求是把理论和实验结合起来, 全面反映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试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几个部分组成。平时考核内容包括上课出勤率、学习态度、课后作业等三个方面;理论考试可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操作考试是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考评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2.6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把课外活动纳入教学的范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 应按统一计划, 组织好课外活动, 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 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 建立活动小组, 安排好辅导老师, 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 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此外, 还可以定期的举行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等, 对促进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总之,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只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善于尝试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从而才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义智, 江文雄.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现代知识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动态搜索下一篇:实然与应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