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2024-08-27

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通用9篇)

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1

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电工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电工学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电工学教师可以通过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 者:高波 作者单位:郑州市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河南,郑州,450006刊 名:河南教育(高校版)英文刊名:HENAN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电工学 高素质人才 教学改革

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2

一、实施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 通过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然后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 也培养了创新能力。在电工学教学中融入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教师要结合电工学教材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合适的研究课题,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必需的器材,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热情很高。例如:在学习完楞次定律的内容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感应磁场的方向总是和感应电动势方向相反是否正确”“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和感应电动势方向相反是否正确”等问题, 然后让学生自主研究、探索,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解决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的思维保持活跃状态, 特别是对学生别出心裁的创意要认真对待, 积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

二、开展第二课堂,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工学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引导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小组, 如电工兴趣小组、科技发明小组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发明、实验竞赛等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思路, 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 也可以加速培养一批知识面宽、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电工学中的许多内容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因此, 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下多观察、多思考。例如:在学生学习电源端电压与负载电阻关系时, 教师可以结合家庭中电灯晚上有时变暗这一现象进行讲解, 即家中电器使用较多, 致使负载增多, 总电阻减小, 总电流增大, 线路内阻消耗的电压增大, 所以路端电压减小, 电灯变暗。这样, 学生就能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之间的关系。笔者在讲授“安全用电”内容之前, 就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遇到的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 让他们思考三孔插座中的三个孔各有哪些作用。相对于书面作业, 这种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作业让学生们更乐于接收。学生有了第一手材料, 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 就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说、学生听, 其弊端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信息量小。而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 形成交互系统, 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多媒体教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满足了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这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教师在处理教学重点与难点时, 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育手段, 使教与学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当然, 教师所做课件要图像清晰、声音清楚、色彩逼真、图声同步、交互性好。例如:在讲授“叠加原理”的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自制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叠加的含义,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四、加强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技师院校来说十分重要, 因为技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学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 技师院校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现在的电工学教材中的实验多数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电工知识的, 所以教师在进行一些演示前, 要引导学生对可能发生的现象或结果进行猜想, 然后再做实验。例如:在进行电阻实验前,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预测一下决定电阻大小的可能因素, 然后再利用实验检验学生作出的各种预测。由于学生在作出预测前就思考了若干种现象或结果, 所以长期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电工学的基本概念比较抽象, 一些电器元件结构复杂, 而学生对实物接触较少, 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教学法, 即教师亲自动手拆装,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器元件的结构和特征, 然后再根据结构和特征讲授基本原理。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脑并用的习惯, 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例如:通过动手做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单相交流电路等实验, 学生可以自己写实验报告, 把抽象的定律具体化, 进一步加深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五、创新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他们的电工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基本概念的建立还是对基本定律的理解, 都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思考。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教师在电工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 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就要求电工学和其他各科的教师要合理利用一切机会。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重要部分。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 然后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分析和综合总是交替进行的。例如:在学习“直流电规律”的过程中, 学生要先学习电流、电压、电阻、电动势的概念, 接着分析电流通过内外电路使电压下降的情况, 从而得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这是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在学习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后, 学生对电路中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才获得了较完整的认识。学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以及运用电工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往往离不开分析和综合。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归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思维方法。电工学中的许多定律都是运用归纳法得出的, 例如:教师在讲授“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以做两个演示实验, 一个是直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 另一个是线圈中磁场发生变化产生电动势, 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什么, 最后归纳概括出电磁感应的定义。由此可见,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电工学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 创新课堂教学。

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3

关键词:电工学;高素质人才;教学改革

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职业教育受到了很大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技师院校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技师院校电工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工学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如何改革电工学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通过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创新能力。在电工学教学中融入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教师要结合电工学教材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合适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必需的器材,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热情很高。例如:在学习完楞次定律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感应磁场的方向总是和感应电动势方向相反是否正确”“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和感应电动势方向相反是否正确”等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研究、探索,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解决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思维保持活跃状态,特别是对学生别出心裁的创意要认真对待,积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

二、开展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工学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引导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电工兴趣小组、科技发明小组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发明、实验竞赛等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加速培养一批知识面宽、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电工学中的许多内容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下多观察、多思考。例如:在学生学习电源端电压与负载电阻关系时,教师可以结合家庭中电灯晚上有时变暗这一现象进行讲解,即家中电器使用较多,致使负载增多,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线路内阻消耗的电压增大,所以路端电压减小,电灯变暗。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之间的关系。笔者在讲授“安全用电”内容之前,就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遇到的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让他们思考三孔插座中的三个孔各有哪些作用。相对于书面作业,这种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作业让学生们更乐于接收。学生有了第一手材料,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就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说、学生听,其弊端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信息量小。而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形成交互系统,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多媒体教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满足了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这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教师在处理教学重点与难点时,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使教与学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当然,教师所做课件要图像清晰、声音清楚、色彩逼真、图声同步、交互性好。例如:在讲授“叠加原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自制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叠加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四、加强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技师院校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技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学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技师院校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现在的电工学教材中的实验多数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电工知识的,所以教师在进行一些演示前,要引导学生对可能发生的现象或结果进行猜想,然后再做实验。例如:在进行电阻实验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预测一下决定电阻大小的可能因素,然后再利用实验检验学生作出的各种预测。由于学生在作出预测前就思考了若干种现象或结果,所以长期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电工学的基本概念比较抽象,一些电器元件结构复杂,而学生对实物接触较少,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教学法,即教师亲自动手拆装,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器元件的结构和特征,然后再根据结构和特征讲授基本原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脑并用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例如:通过动手做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单相交流电路等实验,学生可以自己写实验报告,把抽象的定律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五、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他们的电工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基本概念的建立还是对基本定律的理解,都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思考。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师在电工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电工学和其他各科的教师要合理利用一切机会。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重要部分。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总是交替进行的。例如:在学习“直流电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要先学习电流、电压、电阻、电动势的概念,接着分析电流通过内外电路使电压下降的情况,从而得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是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在学习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后,学生对电路中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才获得了较完整的认识。学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以及运用电工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离不开分析和综合。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归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思维方法。电工学中的许多定律都是运用归纳法得出的,例如:教师在讲授“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以做两个演示实验,一个是直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另一个是线圈中磁场发生变化产生电动势,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什么,最后归纳概括出电磁感应的定义。由此可见,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电工学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师院校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作为技师院校的教师则要时刻铭记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4

参加“清华大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心得

大连市轻工业学校校长

孙文平

联系电话:***

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参加了“清华大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高级研修班”,七天的学习经历,让我亲身感受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和校训,使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理念思考职业教育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对学校管理、领导科学和艺术有了新思维、新思路、新定位,尤其对校长在学校办学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的体会。

校长是学校管理工作中最高领导者,是学校发展的引领人。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现代职业学校的校长,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全面扎实的岗位知识,以及把爱与责任作为师德之魂外,必须要做到“有思想、熟业务、会管理、懂经营”。

1、有思想

校长是一校之魂,魂就是思想。有思想是校长办好学校的前提,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和核心校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要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校长对治理学校的总的看法和基本信念,校长拥有明确办学的理念以及远景目标和规划,才能激励学校所有成员为之奋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有了正确的办学思想,才能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每一所学校的校长都在追求发展,但认识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管理追求,体现不同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因此,现代校长要有自己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以及适合本校校园文化的办学理念,才能有效地实现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

②要把握现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将教育的权力和责任逐渐转移到学校,使学校的管理重心从外控逐步走向校本管理。同时,随着教育价值观的多元取向的出现,在管理目标上也从一元走向多元。因此,校长在现代管理过程中,管理的手段、方法和目标上要进行调整,注意管理的自主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民主性问题和现代化问题。

③要弄清校长的定位、权力和责任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者,享有管理的权力。校长兼有职业和职务的双重定义,这就要求校长在引领学校发展时,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既要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政策、规定,把握办学方向,又要注重办学效益,关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高经营学校的能力,特别是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校长的最重要职责,就是管理好学校的教育教学。

④要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战略思维和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校长应具有较强的科学决策能力、统领驾驭能力和管理执行能力,引领学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2、熟业务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校长对学校的管理,首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管理。

① 准确把握职业教育规律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要融入到社会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战略转变、人口结构变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等方面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变化的关系链中;要适应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的定位;要突破传统模式和关键环节的束缚,形成符合人才需求变化的新机制,为“人人发展”、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新的贡献;要遵循客观规律,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实现科学、健康、持续发展。要跳出教育认识教育,要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

② 着力提高办学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力

努力形成“校企合作、行业支持、社会参与、开放办学”的运行机制;实施“工学结合、产教合一”、“做中学,做中教”;建立符合行业企业规范和要求的评价体系、标准,引入“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评价模式;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着眼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专业; 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等决策机制,建立相关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着力提高对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及服务民生的贡献力。

③科学定位职业学校的教育

要从市场、教育、发展三个维度来确定学校的定位和职业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积极奉行人的生命的教育、促进人和谐发展的教育。要面向社会,与市场接轨,着力提高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使学校的教育产品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形成职业教育的品牌。因此,要在学校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职业、实践等要素,要体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结合的文化。

我认为,校长的专业引领,对教师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今后的校长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应朝着专家型发展。校长的影响力可分为权力的影响力和非权力的影响力。上级任命的校长,就是上级给你权力的影响力;而对于非权力影响力,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人格魅力,一是学识魅力。其实在广大师生的内心深处都有对知识的崇拜。如果一个校长能成为一个业务或教学专家,他就比那些不是专家的校长多了几分魅力。

3、会管理

学校的管理,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管”是刚性、强制性的,“理”是疏导、是柔性的。管:以法而管,管而有度;理:以情达理、理而有节。因此,管理应有度有节,应以法、制度和有情感地来管理。

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趋势,其重心已放在校本管理,校长负有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但管理是否成功有效,从宏观上讲,主要涉及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但从学校微观层面上分析,更重要的是管理者——校长的水平能力和方法。我认为学校管理要注重抓好: ①以人为本,构建人文见长的学校管理文化和制度

学校管理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对人的管理,特别 是教师的管理,因此,刚性制度约束和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是现代校长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发展方向。

作为校长在“管”方面,要花精力“建制用人”,“职适其能,人尽其才”,即抓好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打造一支优秀的中层干部队伍;在“理”的方面,要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让师生学会为他鼓掌,为同行鼓掌,为反对过自己的人鼓掌的团队精神,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学校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一所学校在建设、发展和育人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是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超越制度层面而存在的,是一个无形的“场”。它所表现的是学校大多数人在学校中体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事态度,通俗地讲,就是要把“校长要教师如何做”变成“教师自己要如何做”。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才是校长首先考虑的文化。因此,对于校长来说,抓好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②构建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是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它显示出的内涵是,它能理顺校长与行政部门的关系,扩大了办学自主权;理顺校长与党组织的关系,提高了办学效率;理顺校长与教职工的关系,赋予校长一定的决策权和裁量权。因此,在校长负责制的体制下,校长如何构建、搞活学校内部管理的运行机制,是搞好管理的基础和保证。校长在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中层干部队伍的同时,要学会授权,采取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运行机制,责、权、利明确,做到学校组织系统中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在管理过程中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配合,从而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

校长在管理运作过程中要防止:

1)管理过“细”,事必躬亲,这是校长的大忌。一个称职的校长,不应该成为全校做事最多的人,而应成为全校做事最精的人,“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

2)管的过“严”。以人为本,这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一种基本理念,作为校长要力求管而有理,管而有效。而以制裁人、约束人为主要特征的“刚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要求。我们说虽然规范要严,制度要严,但更多的是要给人以关怀,要构建人文见长、全面发展的学校管理文化。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它呼唤教师的创新,校长要给教师更多的专业发展自主权,不能把教师当成学校的雇员,且评价教师过程过分注重数字量化,忽视教师的隐性劳动,这样只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对校长的不信任,是办不好学校的。

③ 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预警机制

为了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现代校长应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预见到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我认为,学校除了要建立对自然灾害、学生突发伤害事故的处理,火警、食物中毒等应急处理机制外,还要建立:

1)学校声誉预警,主要是外界对学校的尖锐批评、否定性评价的收集、评判;

2)学生发展预警,主要指学生素质能力、知识水平、身心状况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

3)骨干教师流失预警,超过警戒线,要专题研究;

4)教师专业水平、专业发展预警,发现问题,应予以及早的素质提升和专业培训;

5)师生情绪预警,通过定期抽样调查,发现不满情绪明显增加,要给予足够重视;

6)学校财务状况预警; 7)领导个人威信预警等。

④要善于团队建设与管理沟通

团队建设的好坏,象征着一所学校后继发展是否有实力,也是学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充分体现。团队建设首先应该从班子做起,班子之间亲密团结,协作到位,校长心里始终要装着师生,用行动和真情去感染每位师生员工,平时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扑捉他们的闪 光点,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要沉下身去和他们融为一体,让教师参与管理,给教师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让教师感到家庭的温暖,在这个家庭里面分工不分家,有福同享,有苦同担,个人的事就是团队的事,学校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对待每个人、每件事都要认真负责,这样才能建设一支好团队。团队建设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形成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就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后而推动团队的高效率运转。

团队建设中,沟通就是寻求共识的过程,其前提是正确地理解人与人的差异,并将其视为资源。“未来的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之上。”——约翰〃奈斯比特。

一个有所作为的校长应该十分重视管理沟通工作。管理沟通是保证下属和教师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启发下属和教师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下属和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保障。因此,有效的沟通是提高学校组织运行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校长素质构成中的核心能力之一。

4、懂经营

“管理”与“经营”是两种不同的运行姿态。管理讲效率,也讲效益,它公平,重贯彻、落实和执行;而经营既讲效率,更讲效益,它重生存、竞争和发展。

在经营学校时,要注意教育的公益性事业,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不宜把学校当成企业来经营。我们要学习、借鉴经营企业的一些理念和做法,要追求学校和师生的发展最大化(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的最大化),当然,我们应该明白,学校经营重在经营自己的品牌、质量和教育理念,通过打造良好的品牌,过硬的质量,吸引充足的优质 生源,求得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质量。因此,现代校长要经营好学校,需要有自主发展的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益意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学校品牌,并将品牌的影响辐射出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①现代校长应由单一角色向多重性角色转变

校长既是学校的行政最高领导人、法人代表,也是师生集体的组织者,言传身教的教育者,师生员工的服务者,学校发展的决策者、策划者、经营者和研究者。

②专家型校长的三个角色

专家型校长应该在管理者、教育者和领导者这三个角色上,都达到专家水准,应该精通管理、教育和领导。专家型校长是优秀的管理者、教育者和领导者。

作为教育者要对教育和专业开设有深刻的理解,还应该做到“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

管理指的是把一件事做正确,而领导指的是做正确的事。领导者不同于管理者。管理者是做事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出主意、用干部”。领导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思考对学校的发展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意义的问题,要对学校发展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有很强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能力,经常想大事,做大事,而不是一个事务主义者。

专家型的校长不仅善于管理,而且善于领导。专家型校长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做正确的事情;也能采取有效的行动,把事情做正确。即,专家型校长能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在学校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组织中,专家型校长能够以教育者的身份定位学校的组织性质及核心价值观,又以领导者的身份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之后,校长便以管理者的身份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管理法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员、财务、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用人成事”。

③专家型校长的现代精神 一是科学精神,二是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指的是科学化,也就是理性化、合理化,通俗一点讲就是“讲道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不能搞形式、瞎折腾,应该实事求是。校长应该以求实、平和的心态而不是浮躁的心态去引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民主精神说到底是平等精神和人道精神,简单说就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工具,不把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工具,不把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工具,也不把师生作为校长个人发展的工具。校长要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世界。

总之,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好校长意味着好学校,发展好学校,引领学校走向成功;所以,现代职业学校校长要使学校全面发展,走向成功,就应该有思想、熟业务、会管理、懂经营,争做专家型校长。

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5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本学期有幸参加了高校教师在线网络培训课程《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感觉获益颇丰,几点心得体会如下:

一、认清了高校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教学需要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自1997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稳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非常规的飞速发展,高等教学的传统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都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都相去远甚。以至于拖累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高级专门人才的步伐,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积极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深了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

通过在线课程的培训,我对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加深,也进一步掌握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

任何行为均源自意识的先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更新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尤其对待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科学认识态度,仅强调其一,排斥其二皆不合理。专业教育是大学的教育深度,它标志着某学科领域内专业知识的量;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广度,更注重学科、专业之间差异化。有人说通识教育有点素质教育的影子,也不无道理。在培训课上,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说:“中国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欣赏交响曲,不懂茶道,着实不应该。”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专业领域内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借助于通识教育的灵感嫁接才能有所突破。

2、转换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大学教育是学专业知识的开端,诚如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所言,本科生教育是自学书本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自读论文阶段,博士研究生教育是自找问题阶段。当然,这里对本、专科阶段的教育而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幅度。在这个层次上,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为“讨论式”、“研究式”、“问题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讲授重点为学习的方法、发现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原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改变意味着教师主导角色的定位与学生主体角色的形成。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已无处不在,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可或缺。一是要求大学教师体课堂上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扩展和增加大学生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所以,有条件的应充分使用多媒体授课。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延伸课堂知识教育。建设精品公开课,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公开课,尤其是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资源,这对我们新建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深远,值得借鉴。

三、拓展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6

[摘 要] 地方性综合大学多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以佳木斯大学为例,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博采众长,灵活教学方法与手段,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探究、项目教学等课堂教学手段,改变考核方式,丰富学生学科视野,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09-0104-02

“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课堂教学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高等学校积极探索慕课、网络课程、形成性考核课程、精品资源共性课程等优质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是高等学校发展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实现有效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设计、编写教案、选用教材、备课、布置作业、设计选题、考试命题及成绩分析等教学环节中,均围绕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课程教学大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分类培养,推进教师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深入融合,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多元化,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改进教学方法,完善以形成性考核的多样化考核方式,加强考风考纪建设,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 科学合理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与修订,从培养目标出发,体现新的教育思想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吸取经典教学内容和体现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注重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做到要求明确、重点突出。一是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二是 体现教学改革精神,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安排等方面有所创新,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并结合专业特点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新课程内容,融入前沿性知识;四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精讲多练的原则,不断更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分类培养

针对“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教师”等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保证课堂基本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融入学科前沿知识,引入项目教学法,将教师的科研方法和研究成果贯穿到教学内容中,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申报国家、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长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学校团委大学生科技创新等项目,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背景和相应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小组协同学习等多样的学习方式。

三 推进教师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深入融合

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术专长,在本科教学中,能够结合课程特点,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实现科研向教学的转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科研反哺教学,主要依靠六种途径:一是通过学术报告活动,教师把前沿科技知识传播给学生;二是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学生主持的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等;三是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于教师科研课题;四是教师科研成果直接融入课堂或教材中;五是教师开发实验教学装置;六是将科研课题挑选简化后作为开放实验。这种“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科研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相互贯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素质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多元化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传统授课模式基础上,针对不同授课内容,灵活融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同时把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索实践形成性考核,推行开卷考试,推进网络化考试等考核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讲授与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专题汇报、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训相结合等多种教学形式,逐步营造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氛围。

五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

加强课程中心信息化条件建设,以精品开放课程、百门课程建设为核心,加大投入,积极组织网络课程录制、制作和上?工作,通过课程中心平台供学生线下学习。除了课堂听讲以外,为学生提供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和论文的课外学习,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等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学生以参加科技竞赛为途径的实践性学习,以及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自主学习。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并全面开放,通过系统性学习和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和培养了学生的多学科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加强试卷命题质量,改革考试方式

严格管理试卷命题质量,做好考试各环节的工作。命题以课程大纲为依据,确定考试的形式与内容,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重点与知识面的关系。命题要题量适中,深度、广度和份量适当,有区分度。试题评阅流水作业,评语规范标准。既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挥形成性考核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实施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培养,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推行开卷考试,为全面考核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推进网络化考试。为进一步加强考试规范化建设工作,建立了网络题库与考试评价平台,在公共类、计算机基础、公共外语课程实施网络化考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其他课程的网络化考试。

参考文献

[1]丁明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11):41-43.[2]葛成军,俞花美,王旭,黄月华.基于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3]李文雅.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学周刊,2016(26):36-37.[4]郭瑞峰.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3):97-98.[5]苏志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10-14.[6]谢小苑,吴庆宪.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外语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8):82-85.[7]贾丽婷.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的翻译教学改革[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5):40.[8]林海萍,张立钦,张昕,王勇军,胡加付.创新应用型人才

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7

一、落实教材与课程改革,大幅增加实践技能型课程设置

前些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主要是由教育工作者编写,基础理论课多而且教材内容陈旧,学生学着累,学不会,对教材所讲内容不感兴趣,与实践脱节。像《电工基础》,书中配有插图详解电烙铁使用,而学生去车间实习组装门铃时,多处脱焊或焊锡过多连线,无法使用。所以,开发的教材及课程偏离企业的生产实际,不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职教教材及课程开发建议由来自生产一线的企业代表和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及教育界的专家们共同编写,既通俗易懂,好学好用,又符合学情、切合实际。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获得现实生活中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培育出的学生就是产品,产品是否畅销,就看其使用价值。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也就是说,学校在加强文化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大幅增加实践技能型课程安排非常重要。对实践性教学体系应进行大胆改革,学校联合企业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课程课时安排,保证必要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真正动脑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学用结合,才能让学生一毕业便能直接上岗工作,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

二、创新教师队伍建设

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是教育的传播者、引导者、示范者,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新的职业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们担任“双师型”教师的角色:既要有文化课教师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又要有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实践技能,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以及指导帮助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打造一支拥有丰富专业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职业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①要坚持所有教师的轮岗培训及见习锻炼。学校应分期、分批对所有教师开展 轮流培训,派遣教师到东南沿海中小企业、北方老工业基地、中西部地区以及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见习和锻炼,使教师真正了解最新的专业技能及社会需求,落实在日后教学实践中。教师先走出去学,再带回来教,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学以致用,教学相彰,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②要重组教师队伍,加注新鲜血液。学校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公开聘用社会上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行业里手、能工巧匠等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建设一支合理的、优秀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改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短板现象。

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适应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行业种类和劳动力结构正日趋多样化,一些新兴的产业及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劳动岗位变化日新月异,像信息技术、服务业、新材料、物流、装备制造、汽车、节能环保、中医药等的人才需求极度紧缺。只有立足于现实,客观地分析职业教育现状,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职业教育才有未来。首先,淘汰就业率低的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新专业。像一些学校的部分专业,就可以考虑精简。因为有的专业既无师资保障、又没有市场需求,当初为了盲目的专业扩张而设置,结果大批毕业生甚至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学生未出校门就被市场淘汰。所以,专业不能只为了吸引考生,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设置。科学合理地考量自身办学条件,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使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紧贴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清形势,勇于创新,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使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任务。我们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梦想,一定能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中如期实现。

摘要: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目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落实教材与课程改革,大幅增加实践技能型课程设置;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适应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

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思想;内涵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2006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为了贯彻这些文件的精神,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了在社会、企业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机电工程系作为学院最大系,拥有“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省级示范性专业,从一开始就被推到我院改革的前沿。2004年本人由机电工程系数控类专业的专业老师转为该系主管学生工作的专职副书记。几年来,本人亲身经历并深入参与了我院该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和探索工作。本文就以在实施工学交替,学生下企业的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对工学结合内涵和意义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已的理解和想法。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是课程建设与改革,而不是学生下企业

工学结合是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人才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又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到企业参加生产性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初期,较多人把工学结合理解成单纯的学生下企业,只要能联系到安置学生的企业就算是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因此,多数职业院校都以提前就业形式大力鼓励学生自找单位,基本上不考虑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内容在企业中的具体实施,学生到了企业就完成归属于企业管理,只要学生最后能交上一份毕业综合实践报告就算是完成第三年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导师介入度低,教学内容额定实施量少,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素质修养、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跟踪教育不到位。其次,较多职业院校通过“2+1”形式推行工学结合,为了保证下企业的“1”年,教学改革的目标定在授课时间的节省,重点放在实践课程删除、理论课程提前等方面的课程整合,而忽略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具体研究和实施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前期教育。较多学生下企业后目的不明确、情绪不稳定、岗位适应性差。

另外,由于学生以就业形式下企业,较多专业教师认为该项工作应属于就业指导、学生思想等方面的工作范畴,因此,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变成了就业推荐工作,专业教师在落实企业、稳定学生思想、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工作的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事实上,在教高[2006]16号文中就提出了“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这表明工学结合是一项“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其核心是课程建设与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改革,学生下企业仅是改革的切入点。

因此,工学结合实施时既要遵循“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要求,组织学生下企业开展以提高职业素养和提高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实践锻炼;又要要求教师树立工学结合的教学育人理念,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施路径应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工学结合;二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工学结合;三是课程改革中的工学结合;四是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题更为宽泛,更符合中国国情。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在深刻理解工学结合内涵的基础上,推出了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始终把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步步为营,逐层展开。2002年,学院启动汽车制与维修专业教改工作,探索和解决了高职学生区别于中专生、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问题;2004年,学院又通过推行精品课程建设和二年制改革等工作,从根本上实现课程内容的真正整合,让学生在有限的两年时间里学到不比三年少的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2005年,学院重点建设了“双师型”师资队伍,使来自企业的教师达到了50%以上;2007年5月,学院又在2005级 “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5个专业实施“2+1”人才培养改革,将“两年制”改革成果辐射到三年制,推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落实;2008年,学院提出了在2007级各专业实施“第三学年社会、企业环境下人才培养计划”的决定。

2.理解工学结合作用时不可忽略职业思想素质培养

许多人都认为推行工学结合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因此,在寻求合作企业时,着眼于岗位的对口性和技能的广泛性,并且希望实习单位能在一年的实习时间内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轮岗机会,同时给予一定的津贴让学生能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比如模具类专业的学生只能到模具企业去实习,非模具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不会安排到模具企业中实习;又如安排学生实习时,较多高职院校过于尊重学生的意愿,给予学生选择实习单位或实习岗位的宽阔空间,有时学生中途要求转换实习单位,学校也不敢过于强硬;再如以前学生到企业实习往往要由学院支付给企业一笔接纳学生实习的经费,现在人们市场经济增强了,反过来要求企业提供一定的实习津贴学生才愿意到该企业实习;诸如等等都成为了企业与学校之间合作的障碍。

出现这类事例的原因,追其根本是因为我们不管是在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宣传时还是在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时都过多地强调了工学结合在提高职业技能、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经济困难两大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工学结合对职业思想素质提升方面的巨大作用。其实,工学结合归结起来应当起到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2.1 工学结合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由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学校紧盯经济发展走向,紧跟行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更贴近企业,贴近社会,贴近就业岗位。

2.2 工学结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岗位的传统教育模式,改单一基础教育为专业技能教育,变单一技能训练为综合技能训练。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既增加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职业思想和企业责任。在企业健康的文化氛围下,学会了做人、做事,学会了与人相处,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3 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由于企业全程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这样的毕业生更加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了解了企业并认同了企业,愿意到该企业工作,作为企业是非常乐意接收在其单位实习的毕业生。所以,工学结合还能为学生就业增加机会,拓宽渠道。

2.4 工学结合中,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直接为企业生产产品,创造经济效益,企业为学生支付相应的报酬作为实习补贴,又可以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

胡锦涛同志说过:育人要以德为先。可见,德之重要。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职业思想和责任心是学生在企业里好好实习的前提保证。也只有让学生安心于企业,才不会给企业带来麻烦,取得企业信任,从而从企业中学到其想学到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实现校、企、生三赢,维持三者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学习企业文化、管理文化、生产流程,学会沟通,增强社会适应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达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

要做到重视职业思想素质在社会、企业环境当中的培养,首先,要在师生当中统一思想,从入学开始就要开展有关加强职业思想素质重要性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让所有人都意识职业思想素质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不或缺的素质。随着80后、90后一代在职业群体中的大量涌现,社会上的浮噪心态日益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用人标准也在逐渐调整,更加希望学校为其推荐一些脚踏实地、具有良好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的毕业生。职业院要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就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在各大高职院校争相在职业技能、专业技术水平培养方面创建特色的时候,若有一所职业院校敢于在职业思想素质培养方面大作文章,那这所职业院校就具有独特的职业人才培养特色。

其次,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实习内容、联系实习企业或安排学生下企业时,要打破工学结合只是为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学生经济问题这种理解局限,打破工学结合仅在工科专业开展这种操作局限,把学生下企业实习的目标分解为职业思想素质强化和职业技能强化两个层次阶段。在第一层次重点考虑强化学生职业思想素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守法意识、团队精神;在实习内容中要包含中不强求专业的对口性,扩大联姻企业,打破专业界限(当然,课程建设、专业改革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只有课程改革基本成熟的专业才适合开展工学结合),考虑低年级学生当中有组织群体式的实施;第二层次重点考虑工种的对口性,专业技术知识的相对全面性,对前两年多的学生进行查缺补漏,充分尊重学生对实习企业的自主选择权,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开展毕业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实施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有效的职教模式。要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就必须正确理解它的内涵及目的,在学校内部,在制度层面上应体现实施工学结合的内容,建立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聘用和培养、分配激励等制度。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52-54.

[2]姬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9):105.

[3]戴裕崴,杨玉兰,胡如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9(4):28-30.

[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9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等途径推进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培养;“三能”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07-03

一、地方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并对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东海洋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学科专业以应用型为主,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三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改进实践教学。学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广东,面向基层,面向沿海地区,面向涉海行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广东海洋水产、农业及滨海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实践教学工作。

二、地方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核心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学校于2009年、2013年先后两次组织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为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环节全面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保证实践训练四年不间断。课程安排以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基础训练→综合提高→研究创新”彼此联系、依次递进的“四层次”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安心学习本专业的思想,以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课程安排为入学教育、专业导论、专业认识实习、学科基础课实验(实践)等。第二层次着重培养学生吃苦精神以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课程以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专业课程实习、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为主。第三层次着眼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以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习、专题社会调查、专业(学年)论文等为主。第四层次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实践内容以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团学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为主。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体现了时间上的“全程化”,内容上的“多层次”,空间上的“立体化”特点。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专业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四年课内教学学时均在2400学时以内,比2009版方案减少约100学时,其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时数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文科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不少于30个教学周,理工农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不少于35个教学周,实验学时数约占开设实验课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二)推进实验教学课程化改革,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推进实验课程化改革,整体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先进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带进课堂,与时代和行业发展步伐一致。同时以整体优化的思路来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多元整合课程内容,改变实验过分依附、从属于理论课,实验教学内容零散、重复、交叉等现状,根据“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要求重组、更新实验教学项目内容,优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学校在组织2009版和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均要求实验项目之间系统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其实验教学分别从原有理论课程中脱离出来整合实验内容,单独设置课程。对不具备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环节,按课程群(组)把条件成熟的教学内容作为单独课程来设置,逐渐建立起与课程教学内容既紧密配合又相对独立,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实验课程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如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后开设的食品工艺综合实验包含了原食品机械、食品保藏原理、饮料工艺学、水产品综合利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在保留原来的基础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减少了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对食品工艺课程实验有一个综合、系统的掌握。经过实验课程化改革,学校含有实验的课程门数由原来的近600门减少到300门,独立设置的主要实验课程由9门增至71门,实验总学时由204学时增至1224学时。这改变了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掌握操作技术、“照方抓药”的做法,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和比例,使实验教学内容得以优化,教学方法得以改进。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锻炼学生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促进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将生产认识实习、生产实训等实践认知、操作课程置于生产一线进行,建立起包括产品认知、技术认知、企业文化认知在内的实践教学模式,拉近学校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另一方面,学校以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具有引领性的国家级省级重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企业模拟实验室实践教学平台等开展实践教学,引入产业、行业、企业的实践项目,将其内容适当纳入学校实践课程项目和模块,实现产学研用的对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水产类专业构建了“2+X+1”产学研用综合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在水产养殖基地同时组织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课程实习。其中的“2”,即通过现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两个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和技能;“X”,即围绕水产养殖生产中迫切解决的一个(或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和实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即掌握一种水产动物(如鱼、虾、贝、藻)的养殖技术。动物生产类专业探索的“4+5+X”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到现代动物养殖场或饲料企业,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校内教师的协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熟悉4种主要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掌握5个生产领域(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生产环境和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帮助企业解决1个以上的生产难题。工程设计类专业与地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联手成立“工程设计工作室”式的专业实习的平台,专业实践课程内容来源于工程实际项目,贴近市场需求,学生在企业工程设计师以及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的设计、研发,锻炼了工程设计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由校内课堂延伸到企业生产和科研实践第一线,逐步形成了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构建了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创新性实验和学科竞赛项目及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各专业设置1学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3学分创新创业实践技能课程、3学分科研与创新类选修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学分体系。修订《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暂行办法》,将学生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科研活动、学科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成果分类、分等级记载创新学分,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制度,每年立项资助150项左右校级项目,并择优推荐省级、国家级项目;以项目形式资助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支持“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20余项校级学科专业竞赛,并精心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际)级相关赛事,逐步形成了“一院一品牌”的学科专业竞赛格局,建立了“学院竞赛出作品―校内竞赛选作品―省内竞赛出成绩―全国竞赛出成果”的竞赛运作机制,以赛促学,有效地促进校园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海大大讲堂”活动,支持各单位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创业沙龙学术活动,活跃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与南海舰队合作开展“军学共建”活动,培养学生爱国、守纪、吃苦、献身和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海洋调查、海洋科技文化节、“三下乡”服务活动、学生寒暑假国内外带薪实习、校企合作大学生能力拓展训练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1.完善并贯彻执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实习经费管理、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室建设及实验室开放与资源共享、实习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平台、教学学术讲座等各实践环节的管理制度,制订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管理、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管理办法。各教学院系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促使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按计划进行,使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做到科学、有序、高效。

2.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每学期组织学生评教、实践环节教学运行专项检查。在院系教学状态评估和专业评估工作中,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专业实践教学进行评估。通过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等队伍,以期中教学检查、实践教学情况座谈会、毕业生信息反馈会等形式,收集各方面对实践教学状况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以确保实践教学运行及教学质量。

3.建立教学激励机制与“双师型”教师成长机制。每两年组织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和实验技术成果奖,每年组织教师优秀教研教改论文和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表彰奖励活动。改革酬金分配和教学考核办法,对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团学社会实践工作予以计算教学工作量和核拨酬金。支持二级教学单位聘请企事业单位人员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鼓励专业教师赴企事业挂职锻炼,鼓励实践教学教师取得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明显,“三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一)实践教学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是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支撑点和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经过不断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平台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4个专业获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试点;24个专业获批6类型省级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这占全校本科专业的35.3%;建成1个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17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15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平均每个专业建成3个左右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学科实验室15个,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各类教学实验室(中心)共66个。

(二)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基本技能过硬,创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学生在各种创新赛事中频频摘金夺银,不少学生毕业后成功创业。近5年有568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1842人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成绩在广东省高校名列前茅;学生发表与毕业论文主题相关的论文300多篇;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部分论文被SCI、EI收录;学生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部分专利直接被企业采纳投入生产,如2012届工业设计学生主持研发的“单人份电饭煲”被湛江一家电器生产企业采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自主学习IT知识并组建“网维团队”,该团队在校期间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金奖。通过学校支持,团队大胆创业实践,创建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毕业后公司业务得到迅速扩展,近几年每年营业额均超过千万元。

上一篇:招聘会学校领导致辞下一篇:团支部书记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