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论文(共8篇)
浅论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职业素质 高职高专 语文教学 改革
[论文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以来,语文教学的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职高专语文课程边缘化处境依然不容乐观,淡化或取消大学语文课程还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语文教学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职高专语文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侧重职业素质的养成,突出职教特色。本文在探讨现行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建议。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学型办学机构,承担着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随着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职业素质作为甄选人才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高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应顺应这一改革大潮,注重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科学有效地为相关行业及劳动力市场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为此,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应充分考虑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侧重职业素质的养成,突出职教特色。
一、通过语文教学提高职业素质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高职高专语文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支撑和保障的作用,能够使学生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问题。较高的语文基本素质和较强的语文基础能力,可以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此外,高职高专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也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奠定坚实基础。这对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职业兴趣的养成都是大有裨益的。语文与职业素质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高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担负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还必须围绕“职”字,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观,以培养大批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为己任。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是社会现实条件下值得职教语文教师探索的新课题。
二、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职高专语文课时设置的随意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语文课的设置情况十分随意,不禁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语文还没有被明确定为文、理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往往是是否开设,以及开设多少课时均未规定,许多院校只有文科类专业开设一学期,理工科专业根本不开设。一旦高职高专院系要压缩课时,停开课程首选的往往就是语文课程,有的院校甚至连艺术类专业都停开了大学语文课程。归根究底,高职高专语文课时设置的随意根源还是在于高职高专校、系领导对语文课程和教育的不够重视和缺乏支持。
2.高职高专语文教材内容的脱节
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使用的教材和他们的生活实际相差很远,在学习中很难让学生和文章的内容产生共鸣,教材与专业和职业的结合更是微乎其微,语文能力的训练未能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未能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及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目标。甚至十几年来,语文教材一直采用“文体单元式”的编写方式,即按文体为主线编排成若干学练单元,再兼以各种阅读写作知识于其问,这种编写体例过多强调了单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与同属高中阶段的普通中学的语文教材无本质区别。
3.高职高专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
高职语文教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其基础性作用尚未发挥出来,特别是高职语文教学由于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学生则处于支配地位,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接受的是现成的知识,承受了他人的观点,失去了自己的体验,丧失了自己的创造,自然学习的过程中也很难被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4.高职高专教师职业素质的缺失
因为学校对语文教学的不重视,随意开设甚至压缩,不少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也没有积极获取新知识的动力,只是固步自封,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此外,随着岗位分工越来越细,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多,很多学校的人文课程老师有限,一个人往往要同时跨几个专业教学,根本没有充足的精力去研究各个专业的差异。甚至还有的教师基本上承袭中专或高中的教学方法,或者把它上成了大学中文专业的压缩课,使得课堂没有生气,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1.学校和相关机构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职高专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应从长远目标考虑,给予语文教学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从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高职高专语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政府则应设置专门的机构或成立专门的组织来开展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研究与探讨,借助集体的力量来规范和统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步伐,这样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会迈得更稳、更快。当然,由于每个学校的办学历史、师资结构、学生组成等都存在很大不同,在改革过程中不可能干篇一律,但是,总会有一些共性或相通之处,例如,语文教师通过参加类似高职语文教育研究会之类的组织召开的年会能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政府应该通过相应财政政策给予此类组织以财政支持。
2.结合教育特点编写满足教学需要的教材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根据其教育教学的特点,编写出符合实际的教材,以满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首先,应该打破长期以来“文体单元式”编写体例,在职业素质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新型高职高专语文教材,注重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同步进行。例如,可以在教材编写中加入丰富的古今中外大名篇名著,如《红楼梦》、《悲惨世界》、《悭吝人》以及《威尼斯商人》等,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获得人文精神的陶冶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其次,还可以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力求突现专业特色,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语文校本教材。例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校可以编写《旅游地理》等语文教学辅助教材,介绍我国旅游资源基本概况,传授和研讨旅游景观的欣赏手段和方法,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的一门高职高专语文选修课。
3.科学大胆地构建现代高职专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以运用读与讲结合、读与写结合的教学法、组织学习小组学生互帮互学交流法,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法,排练话剧演练法等等,还可以增加一些讨论研究课。讨论时可采用设置情景等不同的方式,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语言的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了《金陵十二钗》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任选金陵十二钗中的一位,分析其性格和命运,然后撰写读书报告,甚至还可以组织班级小型辩论比赛和演讲比赛。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此外,在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中,还应注重语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鼓励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和创新,提倡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尽最大努力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安排充足的实践练习,如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撰写景点解说词,进行现场讲解,要求营销专业的学生结合某大型旅游活动创作广告词,并策划营销方案,向外来客商介绍推出当地的旅游资源等等。
4.全面提升高职高专教师职业素质
为了贯彻职业素质为本的教学原则,高职高专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高职高专语文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有现代教育理念,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与教研的业务能力,对不同市场,不同职业,不同行业在职业素质的内容和标准上的共性与个性也要有所了解。语文教师还应爱岗敬业,熟悉职业规范,具备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教书育人意识,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不断进取,并能够时刻以自身优秀的职业素质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道路。此外,为了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语文教师应培养自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研究性课题的能力。平时语文教师也要特别关注热点文化现象,并及时将之融入课堂,还要把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相结合,并组织一定的应用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力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新世纪教育的共同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开发出理藏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所有潜能。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充满理性思维,而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丁具和简单的岗前培训。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有意识地向这方面渗透,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形成学生的职业素质。
浅论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论文 篇2
一、加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对于高职生来讲, 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一) 德育功能
其中主要涉及思想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情感主要包括爱国及友善之情、强烈的正义感等;态度主要含有主动、合作等因素;而思想价值观的培养主要涉及真善美的判断标准等诸多因素。
(二) 智育功能
这项功能可以合理划分为知识积累、智力提升及能力增加等功能。知识积累着重强调人文知识量的增加, 而能力增强主要是指要通过潜在、显在课程的开展来培养、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智力提升强调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设置人文课程, 从心理方面来促进学生理解客观事实, 并采用相关知识、经验来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涉及记忆、观察与想象能力等。
(三) 美育功能
通过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能够进一步丰富人文素质课程的美育因素, 并让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课程来更全面地培养、锻炼学生的感受和创新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不仅可以让高职生在走出校园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相关职业活动需求。因此, 为了将其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加强新颖、科学教育策略的探究, 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其教育改革带来的重要启示。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带来的启示
首先, 传统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采用的沉淀式教育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 不仅是因为高职语文教育中人文课程系统化教学未明确培养学生人文能力的作用, 还在于高职院校学制、学时等方面的制约, 导致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不能进行过多地开设, 对此, 各高职院校必须设置出可以全面体现出培养学生人文能力的课程, 并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评判体系。可以将该课程统称为人文能力培养课程, 主要可以通过引导高职生自主地规范、维护自身思想行为来达到强化培养的目的, 从而逐渐转变学生的内在精神认知, 因此, 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是职业核心能力评判体系的设计与制定。
其次, 作为各个行业、职业具体工作中必须要具备的拥有广泛适用性的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可以承担、支配职业活动中的综合技能。当前, 我国劳动就业部门在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理念与经验的基础上, 正在建立可以体现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体系, 该体系主要分为交流与表达、数字的运算、互助合作、外语应用等八大模块。从中也不难发现, 其中大部分模块都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紧密联系。职业核心能力的其他模块培养评判体系与上述模块的结构一样。所以说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培训、评判体系需要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与针对性, 需要进一步确定培训对象的思想行为动机, 如何去实施, 以及具体要达到怎样的水平、能力等方面。
对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来讲, 其目标培养体系、方法, 以及对实践技能的分解等方面, 可以完全按照职业核心技能培训、评判体系来进行, 并且要加强与自身特点的有机结合, 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实施教育改革与创新构建, 也为高职语文教师开展更新颖、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搭建更好的平台。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原则
通过结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而构建出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应注重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体现, 教学活动应侧重于实践训练, 其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同时, 该平台对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强调实训教学课程的开展必须要拥有较高的综合性质, 相关拓展项目也应适当增加一些语言学、教育学, 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因此, 要想真正构建出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并将其功能、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就必须配备知识结构较为完善, 且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能力的师资队伍, 为高职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各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高职语文教师应正确地认识到, 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相应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高职语文教学中, 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波.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启示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构建人文价值体系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3) :94-95.
浅论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论文 篇3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职业素质一、职业素质概述
素质是一个人经过长期历练而积淀下来的具有稳定性的特质。素质可以长期影响甚至决定人的各种行为。职业素质指的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职业素质具有下列一些主要特征:一是每种不同的职业所需的职业素质是不同的。二是一个人的职业素质一旦形成,轻易不会改变。三是职业素质是个人在其职业生涯中通过自己学习和亲身体验,积淀、升华而成。四是职业素质具有整体性。职业素质好的人不仅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好,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也好。五是职业素质具有发展性。社会发展要求个人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素质具有发展性。
当今社会,仅具备专业素质的人不会得到好企业的青睐。只有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能顺利找到好工作,进而在事业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功。因为,职业素质高的员工所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职业素质低的员工,职业素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此,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把员工的职业素质列入首要考核的范围。这就解释了是为什么企业招不到人,求职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矛盾现象。因为,企业需要具备职业素质的员工,而很多求职者没有具备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
二、语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就业教育,从前文对职业素质的相关叙述可以看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对学生的成功就业、胜任本职工作,进而在工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提高本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以确保其能顺利就业。较高的语文基本素质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为学生今后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这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本校的语文教育。
三、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我国,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实施素质以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走的还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职院校对语文科目的认识存在误区
国家明文规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备专业技术的高级人才。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这一培养目标被部分高职学校断章取义为高职院校只需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学生来学校是来学一门技术或手艺,以期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语文对学生的就业没有任何帮助。因此,语文课可以尽可能少开,甚至不开。
(二)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动力
高职院校的生源为高考没能考上普通高等院校的高中毕业生及从中等技校毕业的学生。前者是抱着不情愿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类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也不足;后者是因为没考上高中后到中等技校就读的,这部分人本身语文基础就非常薄弱,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语文又比初中的难度要大得多,这些学生基本上无法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这就导致了他们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从而放弃了对语文的学习。另外,不管是高中毕业生还是中等技校毕业生,他们对语文这一科目的认识都存在误区。在他们看来,高职院校是学习技术的地方,不需要再学习语文。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高职学生对语文科目的不正确态度导致其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
(三)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队伍的质量良莠不齐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一般都是来源于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来源单一。再加上参加工作以后,教师根本无暇或没有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导致了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素质低下,教学水平低,无法满足需要。
(四)现有教材没有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普遍采用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教材,这些教材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偏少,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另外,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有关各行业新理论、新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四、提高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
高职教育的各相关部门应转变“语文对学生就业没有帮助”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语文对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进而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作用。并在具体操作中进行贯彻落实。比如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并提供财政支持,提高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教育主管部门设置专门的机构来开展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以提高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对学校的语文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并在物质方面和政策方面提供足够的支持。
(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走出认识误区
“语文对就业没有任何帮助”,这是普遍存在于高职院校学生当中的错误观念,这一错误观念使得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没有任何动力去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高职院校应加强宣传力度,纠正学生们的这种错误观念,使其明白学好语文对其在就业、胜任本职工作及在事业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对高职院校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方式
摒弃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具有极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低年级可以较多的采用讲授法。但要注意把控讲授的时间,确保讲授时间不超过上课时间的三分之一,把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进行师生互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中高年级较多采用情景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勇敢提出不同见解。
(四)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主要目标,改革现有教材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一是要选取那些贴近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资料,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二是要注重教学实用性。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上来。
(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拓展师资来源渠道。其次,要鼓励并提供机会给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及研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静.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措施和反思[J].文教资料,2010,(27).
[2]徐学军.关于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J].黑河学刊,2009,(5).
浅论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论文 篇4
遗传学实验是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该研究从改变传统遗传学实验的单一教学目标出发,对实验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并通过实验、实践的实例激发大学生学习遗传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以及通过查阅、探讨本领域最新国际研究进展,捕捉大学生在实验项目基础上迸发出来的科学微火花,积极获取高校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资助等方面进行探究,旨在通过该类教学改革逐渐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
遗传学是高等学校相关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学,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1]。遗传学涉及的许多理论都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2]和统计数据分析而得出的,内容比较枯燥、晦涩难懂。因此,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遗传学实验这门课程来加深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3]。
笔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等基本的科研素质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遗传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探索活动。旨在以遗传学实验教学为基点, 开启培养具有遗传学学科乃至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创造力、竞争力的基本科研素质储备人才的尝试。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课程网络教学空间为平台,激发学习遗传学的兴趣和科研动力
现代遗传学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而一般高校设置遗传学课程的授课学时一般都在60~75课时,最多也不会超过90个课时。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把大量难懂、晦涩、枯燥的遗传学理论知识讲述清楚,让学生能基本理解、弄懂,本身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授课方式也是“填鸭式”的方式。 在这种教学任务的压力下,教师基本上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笔者发现,这种课堂教学的缺憾可以借助遗传学实验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来弥补。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空间平台上传大量生动的实验或实践实例,诸如不孕不育症(患者染色体畸变的检测分析)、唐氏综合征检测分析(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色盲家族遗传与交通事故(伴性遗传理论推理分析)等实例。并把这些实例进一步制作成视频,以动画、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这些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生动实例,使学生认识到遗传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增强探索这门知识的渴望,同时,激发起他们学习遗传学知识的热情和动力。
除了通过建设遗传学实验网络空间教学平台,还可以利用网络QQ群进一步以动态补充的方式将遗传学的理论与最新实践应用的需求相结合。学生认识到了遗传学的广泛用途及其与工作、生活的联系,就会引起关注和兴趣。以前学过遗传学课程并从事相关专业研究或者工作的毕业生,或者从事遗传学教学的教师可以把他们在工作或者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例子或新的工作、科研感想动态发表在QQ空间中与正在学习的大学生进行分享。而正在学习遗传学相关知识的大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向教师或学长进行请教,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知识动态更新的网络学习的平台,更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学习遗传学知识和研究遗传学问题的兴趣。
2以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培养学生科研动手能力
随着现代遗传学研究的迅猛发展,遗传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基于提升科研地位的要求,大部分高校都已建成或正在发展研究型大学的办校模式。这要求大学生不但会学习遗传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4]。因此,大力开展遗传学实验及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使学生以教学实验为出发点,提高动手能力,解决在遗传学课堂学习及实验项目中所涉及的难点,对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非常重要。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大学生在围绕基本的实验项目为中心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本人或本小组最感兴趣的实验项目进行拓展性实验。首先,让学生先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然后整合这些资料,融入自己的思想并和本小组的同学及教师进行讨论,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扩展性实验项目方案。同时,这个实验方案可以申请高校针对大学生的科研立项和创新项目的支持。项目立项后,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准备实验材料到实验的步骤实施、从实验数据的收集到后期的实验数据整理、从实验结果整理分析到科研论文的撰写逐渐进入一个小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这一过程不但延伸、扩展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而且进一步训练了他们的科研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基本科研素质。
3以探讨遗传学最新研究进展为契机,训练学生科研创新思维
良好的科研素质不但包括较强的科研动手能力,而且需要学生有活跃的科研创新思维。如果学生循规蹈距地按教师制定好的实验规程和实验方法进行操作,那么学生在做完遗传学实验规定的各个项目后,就已经完成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但是,在这种机械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训练下,学生很难有自己的想法,更谈不上创新思维。
笔者认为,在激发起学生学习遗传学相关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之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必须建立在多听、多看、多研讨的基础上。
“多听” 主要是建议那些对遗传学实验某个实验项目相关科研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多多参加一些相关的最新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目前,许多高校很重视学术交流,经常会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学生通过参予这样的学术活动和学术讨论,可以强化科研好奇心。有了强烈的科研好奇心,就会进一步去询问:为什么别人会这样做?怎么样才能做出满意的科研成果?如果我去做的话,我会怎么做?经过反复的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科研思维。
“多看”主要是指通过让学生大量查阅其感兴趣的某个遗传学实验项目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文献,了解到课堂讲授的该实验项目相关的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的最新科研动态。在“看”的同时,要把不同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该实验内容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对这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疑问。
“多讨论”就是在“多听”、“多看”的基础上,抓住学生迸发出来的一个微小的科研想法,鼓励他们多和授课教师或者本专业毕业后从事生产、科研工作的学长进行讨论的过程。将科学微想法通过讨论、论证形成一个实验思路正确、实验方法合理、实验目标明确的科研小课题,并进行记录,就是一个很好的科研小课题。这个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就是形成创新科研思维的基础。
4结语
利用遗传学实验作为一个基点,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再以具体的某个遗传学实验项目为基础,在学生做好基本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从查阅与实验项目相关的科研论文到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延伸到申请高校大学生科研资助;最后深入实施实验,并在实验中进一步验证或者发现新的科学问题。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和科研动手能力。
浅论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论文 篇5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201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和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都强调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教育部文件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①国务院文件要求“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教育应该突出专业特色,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努力使学生既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对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亦越来越迫切。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念融入到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及专业建设中来,探索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符合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对于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水平,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2.高职商务英语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3.1 调整培养目标,把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2 改革培养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3.3 重构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融为一体
3.1.1 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3.1.2 职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分析
3.1.3 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识课程、核心课程 4.构建保障体系,使课程体系得以顺利实施 5.结论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则更晚,大概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2.1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没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
虽然从上到下,从政府到学校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在专业层面基本上还是处于雷声雨点小,叫得响,做得少;谈理论的多,付诸实施的少。主要原因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制定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课程的设臵等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如果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那么不管政府和学校多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难以落到实处。
2.2 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认识模糊不清
目前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清,有的肤浅地认为简单开设《创新创业导论》等课程就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的则狭隘地认为创业就是创办企业,开公司,或者是开网店、做微商。于是,不管什么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围绕办企业、开网店来进行,没有专业特色,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完全脱节。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鼓励学生一毕业就盲目地去创业。
由于人们对创新创业认识不清,所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包括哪些要素也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非常不理想,甚至还可能会阻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3 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
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更没有很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创业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互不融合,基本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体系,没有进行很好的学科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没有贯彻“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这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
2.4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项目载体
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有的高职院校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有的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更多停留在书本知识讲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也有的高职院校比较急功近利,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就只是开设一两门相关课程或举办一两次相关活动。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实践项目做载体,在实施项目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这样的载体,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根本无法达到培养或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
2.5 缺乏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
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不长,师资准备非常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对师资队伍要求非常高,老师不仅要有跨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作支撑,而且要有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从事过相关创新创业工作。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来工作。他们在学习阶段,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毕业后又没有经历过企业实践,更没有创业经历和实战经验。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挫伤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3.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创业创新能力纳入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各专业组织实施教学的依据。从学生进入校门直至其毕业离校,学校对他们实施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依据其所学专业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实施。所以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什么人才、能否培养成这样的人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我们重新修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制定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措施。
3.2 改革培养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创新创业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目标,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必须进行改革。经过反复调研和多方论证,提出了“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项目跟踪的企业实践、孵化基地的创业实战”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是指在实训室或专业教室围绕特定商务项目开展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语言应用与商务操作相结合、素质养成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让学生在实施商务项目的过程中主动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
项目跟踪的企业实践是指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积累后,选派学生参与到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选定的、由企业人员带头的实践项目中进行“真枪实弹”的商务训练,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监督与考核,实现对学生参与企业实践项目的全程跟踪。
孵化基地的创业实战是指以创业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将具有创新性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带入创业孵化基地,在学校支持与创业导师指导下,进行市场化经营与管理,自负盈亏。
3.3 重构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融为一体 3.1.1 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以国务院办公厅„2015‟36号文和教育部办公厅[2010]3号文为指导,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调研外经贸企业的创新创业基本要求和流程,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并与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相融合,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体系。在课程设臵时,既要考虑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要考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使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无缝融合。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实施“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项目跟踪的企业实践、孵化基地的创业实战”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步培养,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相融的问题。
3.1.2 基于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能力分析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所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如果脱离专业教育去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既不牢固也会造成了专业教育的浪费。所以在分析创新创业能力时必须以专业教育为背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商务英语专业是涉外专业,我们定位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涉外商贸、外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创业方向是外经贸类的涉外企业。鉴于此,我们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构成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认为应该包括如下能力和素养:
(1)创新创业基础能力与素养,包括:市场调查分析能力,特别是国际市场的调查分析能力、商机识别及开发利用能力、国内外市场环境与经营风险评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英语书面与口头沟通能力以及诚实信用、文化知识、心理品质、勤勉态度、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素养。
(2)创新创业的专业技术能力,包括:英语谈判能力、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能力、外贸单证业务操作能力、报关业务能力、国际货运操作能力、跨境电商业务操作能力、运用国际商事法律能力(3)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包括:资源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创新能力、财务管理能力
(4)关系协调及公关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熟悉商务礼仪、跨文化交际能力、组织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谈判公关能力、抗压能力、危机应对能力、激励能力、社会责任担当能力
3.1.3 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最终要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来实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都必须紧紧围绕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为此,我们召开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邀请了行业企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等行家里手参加,共同研讨并构建了由创新创业素养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以及能力拓展课程四模块组成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1)创新创业素养课程模块:大学英语、商务礼仪、计算机应用、汉语读写说能力训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经济法、大学体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该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以及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等。如《大学英语》除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外,还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进去。该课程在教学素质选取方面我们增补了创新创业方面的素材,如选一些成功企业家和发明家的介绍、大型企业的创业史、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素材作为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与艰辛,学习前人创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形势与政策》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并分析创新创业的政策信息、把握住时机的意识,并通过真实案例介绍某企业家通过分析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获得了创业信息,并把握住机会而创业成功。
(2)创新创业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国际贸易操作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商务英语口语、国际商务谈判、会计基础与操作、企业资源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跨境电商等课程。该模块的课程以企业工作流程为导向,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主要传授学生在创办企业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直接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可以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创新创业实践。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以创办外贸企业开始,然后利用仿真教学软件,以真实案例为教学素材,按照外贸业务操作流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使学习了解创办外贸企业所需要的法律程序、开展外贸业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管是创业、还创业后的业务开展,都需要具备较强的谈判技能,《国际商务谈判》以真实业务为案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在创业和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谈判技能和应变能力。
(3)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课程模块:创业大赛、社团创业活动、专家与企业家讲座、拓展训练、企业项目跟踪实践、孵化基地的创业项目实战。该课程模块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大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通过创业大赛、社团创业活动和专家讲座,在校园创造一种创新创业的气氛,形成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同学们的创新创业兴趣和激情。通过拓展训练,打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合作协调能力以及身体素质,为创新创业打好心理和身体基础。通过带领学生跟踪企业的真实业务,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相关业务的操作,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业务操作技能,为创新创业打下基础。有较强烈的创业意愿并做好了一定创业准备的学生,可以自选创业项目,制定创业方案,然后向学校申请。经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后进入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成立商业实体机构,进行创业实战。在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导师只提供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创办商业实体的流程和经营管理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4)创新创业能力拓展课程:国际商务文化、国际商务交流、4.构建保障体系,使课程体系得以有效实施 4.1 组织保障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以外国语学院院长为组长的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邀请了行业企业专家、企业家参与。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设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评价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为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各类服务。
4.2 师资保障
一个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团队是培养具备创新创业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针对教学团队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创新创业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情况,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来打造一支有活力、有能力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首先,改变观念,树立人人都是创新创业导师的新思想。以前绝大多数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老师都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专职指导老师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自己只要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就行。如果创新创业课程仅仅由专职指导老师来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我们提出人人都是创新创业导师的新思想,要求所有的老师,无论是专业课老师还是基础课老师,都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所教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所有课程的教学融为一体,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兴趣和能力。
其次,加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一是派出专业课教师到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本科高校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二是派出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半年到一年。三是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双职双薪”的制度,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企业实践。“双职”是指老师既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同时又在企业兼任某个岗位,如我们一位青年教师同时在某企业担任外贸部经理,一位《公共关系》课老师同时在某企业担任公关顾问;“双薪”是指老师既在学校获得工资,同时又可以在企业获得相应的报酬。四是鼓励老师自主创业或参与创业。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商务英语专业老师自主创业空间越来越大。我们鼓励老师积极自主创业,从事跨境电商业务。老师在创业和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学不到的情况,为老师讲课提供了鲜活的案例,这会使得老师的讲课有血有肉,生动具体,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第三,聘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特别是自主创业、已经小有成就的校友担任创新创业兼职教师。校友的榜样作用更大,示范效应更强,更能树立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我们学校有50多年的历史,有许多自主创业的成功校友。特别是国家对毕业生不包分配后,涌现了一大批青年创业者。这些校友是我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无限资源。在本地创业的校友,我们就聘请他们担任创新创业兼职教师;在外地创业的校友,我们就就邀请他们来校做讲座。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信心得到极大提升。
4.3 建立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风向标和指挥棒,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只有建立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且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引导学生着力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能,主动地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去。
我们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特点,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单独或综合运用过程考核法、成果考核法、现场测评法、专家评价法等多种考核方法,通过面试、笔试、成果展示、现场演示等既能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能考核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多种考核形式,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纳入相关课程的考核中计算学分,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积极探索开放式的、非唯一答案的考试,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结语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商务英语专业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我们必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专业的主培养目标。在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内容,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从组织保障、师资团队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在商务英语专业能够顺利实施。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创新创业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必须重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以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形成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具有创新特点的课程体系。重构后的专业课程体系,既要突出传统的“英语+商务”的职业能力训练,也要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①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进一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创新创业教学目标
根据培养创新创业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重新修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建立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轴、以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轮的“一轴两轮”创新创业教学目标。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实施“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项目跟踪的企业实践、孵化基地的创业实战”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调研外经贸企业的创新创业基本要求和程序,明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重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之与创新创业无缝融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相融的问题。
(3)改革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分层次、多侧面、一体化、三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探索构建由“专业课程实训+模拟综合实训+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实战”组成的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分层次、多侧面、一体化、三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创业实践、校内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实践、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校内拓展训练创新创业实践、跟踪企业项目的创新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的创业实战相结合,实现“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校内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和创业实战”三课堂联动,将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融入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中。
(4)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过程性、量化性、主体多元性”的全方位评价体系。量化考评指标、注重过程评价,个人自评、创业指导老师评价、任课老师评价、创业团队互评和行业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及社会竞争力。
(5)完善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保障体系
构建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服务、创新创业文化四条件支撑保障体系。组建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和利用,做好创新创业信息宣传,加强技术、信息、资料及设备等支持,建立创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创业实践场所,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保障。
浅论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论文 篇6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职业素质 教师
【论文摘要】职业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师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体。本文在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分析,论述了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建设职业化的师资队伍,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职业素质要素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等。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这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1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职业素质培养不仅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凸显高职教育特性、发挥高职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1.1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技术理论水平和较强开发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使其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1.2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生产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培养一种新型劳动者,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应该具有较强的胜任力、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有可能生存、持续发展下去。否则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就业率低,则会严重影响学校声誉,那么学校的发展必定会受到影响。
1.3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学生适应岗位要求、与其他类型和层次的高等院校学生错位就业和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最能反映和体现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内在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重要特质。只有通过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水平,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与其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错位竞争,也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2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考者,主导整个职业素质教育的方向。
2.1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道德意识。高职院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道德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操守与行业道德规范的对接。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要溶入到职业所要求的道德操守中。一方面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另一方面应在专业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行业实习实践等方面融入行业特色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讲授式或渗透式教育,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以纪律意识教育为核心,严格纪律约束,根据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自强、自立意识。 2.2指导学生夯实职业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职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力成为谋职必备的重要条件,高职生比普通大学生的优势在于高职生具备适应某一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立足社会发展的关键,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明确岗位的.技能要求,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对职业形成感性认识。职业能力中的基础是岗位技能,它是直接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顶岗、胜任岗位资格的基本素质要求;对岗位技能的举一反三、学习创新等应用发展能力反过来又提升了岗位技能的水平,形成基本职业能力,这也是学生从业后企业进一步要求的,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随着学生向岗位的深度、广度发展,企业要求其有更强的适应社会职业转换、推动企业发展的综合能力要求,这也是企业所期待职业人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
2.3帮助学生融入职业文化。不同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该文化又被企业的职业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演化,有些被职业人内化为职业文化。高职院校在培养不同行业的职业人时,应将各行业特有的企业文化作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内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适度融合、有机培育,使高职毕业生走上岗位时自觉地认同所在企业的价值理念,模范地遵守其规章制度,快速融入到所在企业的文化环境中。
3加强高职院校职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体,他们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态度及实施能力,直接决定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化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3.1多渠道多方法,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按照高职院校教学的要求,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应用各种有效方法提升教师职业素质。一是,以高职高专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基地为平台,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提高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加速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步伐。二是,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带回学校。三是,定期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顶岗锻炼,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讲解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并要求获得相关的中级及以上专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可以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探讨,从而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四是,在专业实践中运用“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以科研促教学及双师素质的培养。
3.2创新学校机制,激励优化教师队伍。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同时创新学校机制,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从而提高全校教师的职业素质。一是,安排专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建设专业实验室、教学工厂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贯彻以老带新的组合方式,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二是,定期开展以教学研究和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需要,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训计划,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在教师间开展观摩课、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让其掌握教学、实践的基本技能和教材教法研究的基本方法。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部分教师取得某些相应等级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
3.3聘用企业或科研单位优秀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不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一项改变学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联系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科研单位和其它院校聘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有高超技术应用能力的人员,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并与其签订聘用合同,鼓励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不仅指导学生,而且大幅度的推进兼职教师指导学院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促进本校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还要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借鉴发达国家高职课程设置开放性的先进经验,做到职教界和企业界密切结合,听取企业界对课程设计的意见,合理定位课程目标,适时修订课程,更新课程内容,保证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科技成果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并保证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零距离”适应。二是,强化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践活动。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参与职业实践活动,通过抓好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或设计大赛、开展第二课堂以及做好毕业生的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三是,搞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基金指导项目《高职院校基于学生职业化发展的实效性研究》(09SJD880073)成果。)
参考文献
1谭满益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9(13):38~41
2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8):82~83
浅论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论文 篇7
一、“素质冰山”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人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整体表现, 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与实践锻炼逐渐养成和积累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根据美国学者提出的“素质冰山”理论模型,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构成的冰山。其中, 露在水面以上的冰山一角, 指向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 可以通过学生所取得的学历证书、参加专业技能大赛获得的奖励证书以及考取的各类职业技能证书来证明, 也可以通过一些专业性的考试成绩来检验, 属于人的外化素养或显性素养, 是支撑职业人生发展的表象内容。而隐藏于水面之下的绝大部分冰山, 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要素构成, 指向职业人生当中的诚信守纪、敬业奉献、责任意识、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协调沟通、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 短时间内不易直接鉴别, 只有在长期的从业过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内化素养或隐形素养, 属于职业基本素养, 是整个“素质冰山”的根本和基石, 决定并支撑着显性职业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构成了其全部职业素养, 如下页图1所示。显性素养是隐性素养的外在表现, 对人的职业行为与职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则是隐性素养。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 其他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因此, 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素质冰山”露在水面以上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显性素养的培养, 更要注重“素质冰山”隐藏在水下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的培育和塑造, 使学生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在教化、培养过程中同步生长, 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职业指导中注重塑造学生隐性素养的现实意义
(一) 加强学生隐形职业素养的塑造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一直比较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学生动手能力强是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优势所在, 而对学生职业道德塑造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达到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同等高度, 还没有完全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 以致学生显性职业技能强, 隐性职业素养低, 职业教育基本上成了谋职教育或技术技能教育。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欠缺, 是造成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稳定性低、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弱的根本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认为, “谋个性之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职业教育中, 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缺一不可。因此, 高职教育只有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重点, 进一步创新职教理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方位推进以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质量工程, 不断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 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 加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塑造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 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促进学生人人成才。”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转型期的重要目标。专业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提升职业素质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只有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就业需求, 在继续强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 构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塑造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体系, 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高职教育为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 加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塑造是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高职学生就业稳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 就业后的持续发展能力低, 是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究其原因, 高职院校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与塑造不足, 与社会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不吻合。所以, “就业难”只是一个表层问题, 是“显忧”, 学生特质、态度、责任心等隐性职业素养的欠缺才是深层次的问题, 是“隐虑”。因此, 高职院校要树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职业指导理念, 着眼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 优化职业指导方法, 强化塑造学生职业素养, 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于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职业指导模式转化
职业指导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涵, 是根据职业能力标准, 结合社会和岗位职业的需求, 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学生实施职业品德塑造、行为规范养成、职业兴趣培养、职业发展认知、职业技能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的一种动态的过程性教育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职业倾向, 确定职业目标, 帮助学生锻炼和积累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素质, 完善和提升职业素养, 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素质冰山”理论下, 高职院校要树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职业指导理念, 构建注重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与职业人格培养的职业指导模式, 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后劲夯实基础。
(一) “就业指导型”向“职业指导型”转化
就业指导仅仅是职业指导中的一个方面。当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活动仅限于学生毕业环节的政策解答、信息发布、组织招聘等就业安置服务活动, 缺乏对学生职业认知及职业素养锻炼的过程性指导, 学生择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较大, 就业的稳定性和职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素质教育背景下,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要打破传统就业服务的模式定势, 树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职业指导教育思想, 在继续强化学生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基础上, 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基本素质锻炼和综合能力上, 重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全面培养, 充分体现职业指导的教育引导职能, 这也是职业指导的关键所在。忽略对学生“硬实力”的培养和“软实力”的塑造, 学生的就业及其职业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 “阶段指导型”向“全程指导型”转化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长效性工作, 是融合于教育教学的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模式, 多在学生毕业前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 指导求职技巧, 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 尽管这样的就业指导是必要的, 但毕竟属于“临阵磨枪”, 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锻炼的过程性指导, 致使毕业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茫然无从, 束手无策。因此,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要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 将职业指导工作纳入学生职业生涯和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中, 构建全程化指导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需求与个性特点, 分阶段开展内容不同的针对性指导, 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与兴趣选择专业, 分析不同职业所需的素质能力标准, 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制定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引导学生按照确定的职业发展目标, 有计划、有目的、积极主动地强化显性职业素养和隐形职业素养的塑造和生长。
(三) “部门指导型”向“全员指导型”转化
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升格的, 由于师资、经费不足的客观原因和思想认识滞后的主观因素, 致使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仅限于就业指导部门和职业指导教师, 其他部门和任课教师基本不参与学生职业指导工作, 职业指导工作缺乏整体性、协调性和实效性, 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指导工作的被动局面, 提高职业与就业指导的工作成效, 就必须树立职业指导大教育的理念,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指南, 明确学院各个部门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的职责, 分解任务, 分工负责, 协调配合, 在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 学校相关部门、辅导员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要结合部门工作职能和工作特点, 在课内课外搭建多种平台, 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素养的锻炼。同时, 可通过开展心理专家辅导讲座、顶岗实习交流会、人力资源专家讲座、杰出校友报告会、创业素质拓展训练等职业指导活动, 让学生对职业发展动态、就业政策与形势、职业岗位需求及个人素质能力差距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 及时调整职业目标, 明确锻炼和充实的方向, 激发学习锻炼的主动性, 形成校内校外全员关注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良好氛围。
(四) “以指导者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
职业指导作为促进大学生成长、自我完善、自我设计人生的重要手段, 其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拓展素质, 提高能力,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的持续发展, 绝不单纯是由指导者完全主导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服务。我国著名教育家邹韬奋先生说过:“职业指导乃处于辅导地位, 非处于代决地位。职业指导乃由指导员供给青年自身不能搜集得之参考资料, 供给青年自身所不及注意之关系, 使青年根据所闻见与所思考, 作自由的选择与判断。若指导员代为决定, 则往往不免近于武断, 或反足阻窒青年之发展机会, 不可不慎也。”因此,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要全面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既要强调学生的毕业发展, 更要立足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 全方位指导学生按照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量表, 在分析自身兴趣和爱好、优势和劣势, 明确自己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 提升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决策、自我发展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五) “单纯理论说教型”向“理论实践结合型”转化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最基本、最直接、最具普及性的手段之一, 但绝不是唯一手段。学生职业素养塑造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中, 绝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社会认知、组织管理、团结协作、沟通交际、挫折忍耐、问题处理、心理健康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 要积极搭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创新社会实践锻炼模式, 充实内容, 提高品位, 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塑造由“知”向“行”转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活动中, 既要注重思政课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理论教育, 更要注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价值, 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构建以职业标准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为重点, 以提高学生就业及其发展能力为目标,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相对接的实践活动训练体系, 让理论认知在实践中得到转化和升华, 增强职业指导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六) “单项择业指导型”向“就业创业复合型”转化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 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 就业形势会显得更加严峻, 高职毕业生要想谋取一份现成的理想职业将会更加困难。因此, 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中, 在抓实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过程性培养, 夯实学生就业竞争的基础, 强化学生毕业环节的就业辅导, 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全力推进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上, 必须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入职业指导的内容, 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相结合, 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学院特色和学生自身特点, 通过开设适合学生多样化创业需求的创业教育课程, 建立学生创业实践锻炼孵化基地, 创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社团, 设立毕业生自主创业专项扶持基金, 搭建创业学生跟踪服务信息平台, 邀请优秀企业家开展创业指导, 强化校友创业成功典型宣传等途径, 引导学生积极转化就业理念, 树立创业意识,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 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多途径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 “素质冰山”视角下,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要回归本原, 不仅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提供政策法规、市场分析、面试礼仪、择业技巧等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更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学生道德、意识、情感、动机、特质、责任心等隐性素养的过程性培养和塑造,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3) .
[2]陈伟民, 郑印乐.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11 (33) .
[3]赵玲珍.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1) .
浅论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 调查问卷 语文教学
据中国教育部网站所发表的数据可知,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成人高等学校296所(包括民办成人高校1所)。其中全国高职院校共计1327所,占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2246所的59%,学校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一半,在校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总体上高于普通高等学校。但仍存在财政投入相对较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校企之间缺少互惠互利动力机制、学校与企业合作方式单一和层次较低等问题。
一、问卷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有所欠缺
2014年5月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14年教育蓝皮书》:“数据表明,从学历层次来看,就业状况具有初次就业率‘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初次就业率最高,紧接着是专科生,本科生最低。”从2011年开始,江苏已连续4年呈现出学历和就业率倒挂的现象。例如,2013年江苏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82.53%,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6.59%,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8.56%。学历越低,就业率越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光鲜数据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不少的问题。以江苏为例,据南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蔡婧在江苏省调查显示:31家用人单位认为部分学生在人文、礼仪知识方面有所欠缺,所占比例为17.2%。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宝成和何万丽在《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指出:“发现致使毕业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能力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适应岗位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职业核心能力欠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赵鑫道和张菊芳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成因与对策探析——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提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学习方法教育,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足。”从以上不同区域不同研究者的调查研究中可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缺乏不是个别学院或个别地区的现象,而是高职院校的普遍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我们通过各地问卷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不仅达不到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的十大职业能力要求,也缺乏成为一个优秀员工的其他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学生素养缺乏是企业、学校和学生个人综合因素造成的,我们要客观对待与分析。
(一)企业原因
中国当前社会吸纳大学毕业生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选拔人才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还有的企业片面看重毕业生的技能,这些都给高职在校生带来不良影响。
(二)学校原因
在职业教育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很早就有人提出来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轻视综合素养的训练;注重学生的就业率,漠视学生择业后可持续发展。
(三)学生原因
高职高专的生源大多是本省的第三批次录取,从分数的高低分布可见生源的现状,各个省份也应该相差不大。同时,高职院校设置了很多的毕业限制条件,在校期间,许多学生疲于应付种种证书的通过,在职业素养方面缺乏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的精神。这也是导致学生职业素养不高的另一个原因。
三、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各类研究人员联合,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证研究
以上从事调查问卷的设计者,除蔡婧在普通高校工作外,其他教师都任职于高职院校,在调查与研究方面可谓各有千秋:普通高校教师理论水平强,眼界宽广,但缺少高职经历与教学实践,即使有兼职经历也较短暂;高职院校身处其中,感同身受,但在理论素养方面稍显不足。进行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问卷的设计,最好是普通高校研究者与高职院校一线教师联合完成,使其各自发挥所长,把调查问卷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其次,做好高职院校与企业单位的配合,使调查的范围更加广泛,也更加可信;最后,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的发展变迁,要进行长期的、大范围的追踪,得出的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
(二)基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途径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相比于其他学科迟缓而滞后,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管雪梅《关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将其归纳为:“教材缺少针对性、课程边缘化严重、教学形式单一陈旧、教师队伍建设乏力和教学评价作用不突出。”管雪梅所归纳的语文教学改革滞后的原因,基本上是切合当前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的。
语文教学改革虽然遇到了众多的困境,但是不能否认语文课程本身对高职院校学生也有积极作用。具体来说,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认清高职语文的定位,树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观
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语文的性质存在着四种较为重要的观点。一是工具论,认为语文是交际工具。二是人文论,认为人文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三是素质论,认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四是语感论,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首要目标。以上对语文的认识各有其合理性,但与新时期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要重新定位高职语文:高职语文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我们牢固树立起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突出其职业性和实用性,做到语文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
2.实施拓展式教学,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内外相结合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这是没有错的。我们同时还要强调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基础,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拓展式教学:
(1)教材内容的拓展
语文教材所选作品虽然是百里挑一,但是由于篇幅和课时的限制,选材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教材内容的拓展,具体做法是:对教材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延伸。有目的地进行相关知识的链接与拓展;由教材向课外阅读拓展,有效地拓宽学生视野。
(2)教学时空的拓展
教学时空的拓展主要包括课堂内容本身的拓展和课堂向生活的拓展。课堂内容本身的拓展就是依据课文特点,课前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实施课堂向生活的拓展,是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向生活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最终还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3)教学方法的拓展
语文的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系统有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但是各种教学法有优点也有不足,应该综合运用,同时加强学科间渗透式拓展,真正把语文课构建成为联结课文和生活的桥梁,真正实现课内和课外的沟通。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课题“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ZYB54]。)
参考文献:
[1]管雪梅.关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丝绸之路,2010,(2).
[2]马莉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4).
[3]蔡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江苏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3,(18).
[4]马宝成,何万丽.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9).
[5]许凌凌.高职院校生物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以安徽省为例[J].贵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6]吴菁莉.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探究[J].大观,2015,(3).
[7]赵鑫道,张菊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成因与对策探析——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时代教育,2015,(4).
[8]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张桂蕊与语文拓展式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浅论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论文】推荐阅读: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改革的思考10-22
浅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06-04
基于中高职一体化的高职文秘专业评价模式改革初探论文08-18
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论文07-03
基于职业成长08-17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6-04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基于入学与就业的视角11-15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初探08-23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论文2000字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