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5则范文(精选7篇)
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5则范文 篇1
论文摘要:谋求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新的发展方向,可以从教材、教法和教学空间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可选择一些实用、直观、易感悟的教材内容和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将朗读作多样化延展,尝试用影视作品代替经典等,还可以让学生到工作现场学习应用语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作为教学一线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职高生到底应该怎样学习语文?职高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怎样教语文?如何去激活职高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将职高语文引上一条有发展前景的路子?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从教材上寻找突破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
职高语文教材不仅体现专业性、实用性,更要考虑将其定位为能让学生接受一定文化熏陶的重要载体,即语文学科应该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修养和道德水准。所以教材应当有适量的现代文、适量的文言文以及一定量的应用文体。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
通俗、实用、直观、能接受、易感悟的文章当为首选。文言文可选择一些有日常行为教化、感悟类的作品,如《论语》、《诗经》。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学习的范文,还可以加入一些颇有情节性和趣味性的作品,如《促织》、<-戒》等。现代文应以文学性作品为主,如《我的空中楼阁》、《浅说一首(清明)绝句》、《雷雨》、《项链》、《警察和赞美诗》等文章,还可选择一些语言精美、贴近生活的小说和散文。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是重点,可以教学生一些实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如请假条、托人办事条、留言条等便条,收条、借条、凭条等凭证条据;自荐、举荐、应聘类应用文;申请书、聘请书、感谢信等专用书信的写作方法。应用文应该有专业区别,如文秘专业要补充会议记录等特色应用文,财会专业要补充财经应用文等。
(三)教材形式的选择
教材内容的选择有了思路,在教材形式上也要有所考虑。比如,漫画就是一种能清楚说明问题的形式。明代的《菜根谭》以精练明隽、雅俗共赏的文字道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但缺少趣味性,如果配上漫画,则更具效果。《论语》、《诗经》等作品也可以采厢这种形式。
二、从教法上寻求突破
(一)创新、丰富教学手段在讲读课文时多引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图片。《科学是美丽的》是高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了很多文字来讲述“科学是美丽的”,“科学”离我们生活很近,又离我们很远。为了能把这个观点更鲜明、生动地传导给学生,图片和短片是很好的工具。可以找来我国宇航员从太空拍摄地球的美丽画面,利用卫星拍下的世界各地清晰图片,天文观察员用高倍望远镜拍到的流星雨等,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体味“美丽”。课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电脑或书籍等,去找寻他们认为的“美丽的科学”,然后再一起坐下来交流和欣赏。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找来相关文章作趣味延伸。如讲授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可以把除了夏洛克外其他三位吝啬鬼的故事精彩片段油印出来,还可以向学生讲述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子复仇记》、《奥塞罗》等故事的生动情节。
(二)将朗读作多样化延展
1.分角色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需要加工、改编、动脑筋。比如话剧《茶馆》,作者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写成的,十分鲜明、生动地描摹了清末民初北京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面貌。笔者要求学生也用地道的方言改编《茶馆》的台词,允许学生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必须遵循原作人物的个性和身份。学生观看同学演示的宁波老话版的《茶馆》,在笑声中更好地理解了作品人物。
2厢音乐朗读课文
在教《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前,笔者让学生先去找与之相匹配的音乐作品,其中有一个学生找来了悠远、深沉、带着淡淡伤感的《神秘园》。在《神秘园》音乐声中配上一位女生低沉的课文朗读,使学生很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俄国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3.尝试给电影片段配音
在教曹禺的《雷雨》时,笔者找来电影《雷雨》,然后截取其中周朴园和梅侍萍30年后在周家重逢发生矛盾冲突的片段,让学生做配音。
(三)用影视作品代替经典
《邓稼先》一文,虽文字流畅,感情线也很明晰,但还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邓稼先对我们民族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忘我工作、无私敬业的爱国热情。对此,笔者让学生在课前看一场纪实式电影《横空出世》,以使学生感受邓稼先等优秀的国防科研工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效果较好。
三、在教室外寻找教学空间
让学生到车间里学习专业相关文体的写法,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文体来阐明车床操作,机器运转原理等;旅服专业的学生学习如何用生动语言向客人介绍自己酒店招牌菜的制作方法及味道,如何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向客人介绍自己宾馆的服务内容等。
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5则范文 篇2
一、从教材上寻找突破
1、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
职高语文教材不仅体现专业性、实用性, 更要考虑将其定位为能让学生接受一定文化熏陶的重要载体, 即语文学科应该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修养和道德水准。所以教材应当有适量的现代文、适量的文言文以及一定量的应用文体。
2、教材内容的选择
通俗、实用、直观、能接受、易感悟的文章当为首选。文言文可选择一些有日常行为教化、感悟类的作品, 如《论语》、《诗经》。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瑰宝, 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学习的范文, 还可以加入一些颇有情节性和趣味性的作品, 如《促织》、《戒》等。现代文应以文学性作品为主, 如《我的空中楼阁》、《浅说一首 (清明) 绝句》、《雷雨》、《项链》、《警察和赞美诗》等文章, 还可选择一些语言精美、贴近生活的小说和散文。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是重点, 可以教学生一些实用文体的写作方法, 如请假条、托人办事条、留言条等便条, 收条、借条、凭条等凭证条据;自荐、举荐、应聘类应用文;申请书、聘请书、感谢信等专用书信的写作方法。应用文应该有专业区别, 如文秘专业要补充会议记录等特色应用文, 财会专业要补充财经应用文等。
3、教材形式的选择
教材内容的选择有了思路, 在教材形式上也要有所考虑。比如, 漫画就是一种能清楚说明问题的形式。明代的《菜根谭》以精练明隽、雅俗共赏的文字道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 但缺少趣味性, 如果配上漫画, 则更具效果。《论语》、《诗经》等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二、从教法上寻求突破
1、创新、丰富教学手段
在讲读课文时多引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图片。《科学是美丽的》是高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 作者用了很多文字来讲述“科学是美丽的”, “科学”离我们生活很近, 又离我们很远。为了能把这个观点更鲜明、生动地传导给学生, 图片和短片是很好的工具。可以找来我国宇航员从太空拍摄地球的美丽画面, 利用卫星拍下的世界各地清晰图片, 天文观察员用高倍望远镜拍到的流星雨等, 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体味“美丽”。课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电脑或书籍等, 去找寻他们认为的“美丽的科学”, 然后再一起坐下来交流和欣赏。除上述方法外, 还可以找来相关文章作趣味延伸。如讲授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可以把除了夏洛克外其他三位吝啬鬼的故事精彩片段油印出来, 还可以向学生讲述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子复仇记》、《奥塞罗》等故事的生动情节。
2、将朗读作多样化延展
(1) 分角色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需要加工、改编、动脑筋。比如话剧《茶馆》, 作者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写成的, 十分鲜明、生动地描摹了清末民初北京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面貌。笔者要求学生也用地道的方言改编《茶馆》的台词, 允许学生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 但必须遵循原作人物的个性和身份。学生观看同学演示的宁波老话版的《茶馆》, 在笑声中更好地理解了作品人物。
(2) 用音乐朗读课文
在教《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前, 笔者让学生先去找与之相匹配的音乐作品, 其中有一个学生找来了悠远、深沉、带着淡淡伤感的《神秘园》。在《神秘园》音乐声中配上一位女生低沉的课文朗读, 使学生很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俄国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3) 尝试给电影片段配音
在教曹禺的《雷雨》时, 笔者找来电影《雷雨》, 然后截取其中周朴园和梅侍萍30年后在周家重逢发生矛盾冲突的片段, 让学生做配音。
3、用影视作品代替经典
《邓稼先》一文, 虽文字流畅, 感情线也很明晰, 但还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邓稼先对我们民族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忘我工作、无私敬业的爱国热情。对此, 笔者让学生在课前看一场纪实式电影《横空出世》, 以使学生感受邓稼先等优秀的国防科研工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效果较好。
三、在教室外寻找教学空间
让学生到车间里学习专业相关文体的写法, 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文体来阐明车床操作, 机器运转原理等;旅服专业的学生学习如何用生动语言向客人介绍自己酒店招牌菜的制作方法及味道, 如何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向客人介绍自己宾馆的服务内容等。
摘要:谋求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新的发展方向, 可以从教材、教法和教学空间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可选择一些实用、直观、易感悟的教材内容和形式,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将朗读作多样化延展, 尝试用影视作品代替经典等, 还可以让学生到工作现场学习应用语文。
试论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实践 篇3
一、灵活利用课堂进行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一个孩子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是孩子的心同我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笔者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有学生写道:“因为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他心中的久失的激情。康桥给了他的一切,就像作者说的‘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啊!我不知道怎样报答你,我只能说,你是我的最爱。”
还有学生写道:“也许是我阅历太浅或许我不懂得欣赏,当我初读这首诗歌时,给我的感觉只是字面的一些见解,读懂的只是作者用笔勾勒出对康桥的爱慕,。而今学习了这首诗歌后,让我对先前的想法有些不一样的见解,这首诗的意境,流动的画面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遐想,使每一节诗都有其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读这首诗时会读懂诗人,读懂诗人在诗中的情感。我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和寄托的情感是我无法体会和感悟的,但这首诗透出的美,让人无不对这首诗发起‘诱惑,无不憧憬这首诗的画面。”
笔者以为作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为作文而作文。课堂是学生思想交锋的舞台,将阅读与写作感悟结合起来,把写作与阅读课堂巧妙结合起来,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以及独特的思考。我们要抓住这些写作契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作文真正回归自我。
二、写作需要阅读这一平台
写作不能缺少阅读,很多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相干的事。从阅读教学来说,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还要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因为。阅读有利于学生去整体感悟、涵养精神。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一味的肢解文章,会使读者缺少了与文本的对话,也缺少了与作者的对话,这必然让学生把作文看成一种谋取功利的手段。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讲到:“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好阅读课。”笔者也有切身体会,那些在平时或高考考场上出类拔萃的学生,没有一个不是阅读视野特别开阔的读者。
高中学生除了课本外,笔者让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主要是《语文报》《读者》《杂文报》,这些阅读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如有学生在《漫步八月》中写道:“今年的八月似乎来的早了些,可是,八月的凉,八月的清毅然在微风动处隐隐先来,我也带着几分傲慢的微笑漫步在世间的路上,静静地走着,每一步都很坦然,也很踏实。或许,在这里我有更多的自在与潇洒吧!做过一段后,转身一看原来世间的路上也有我的脚印。我没有做些什么,毅然选择独处一人静静地漫步在世间的路上。因为我明白,世间的路是没有尽头,我越要走下去,在我的身后,总会有那么一串脚印留心。此时的我,也更相信,只要我走过,总会有收获,哪怕是没有终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必须要利用课堂时间安排学生阅读,语文教师必须有计划地给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因为高中课程安排中除了课堂,指望学生自己阅读几乎很困难。
三、作文训练要符合学生实际
作文训练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写作的话题、材料、命题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同时还要结合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因为写作就是要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试问一下我们自己,喜欢说怎样的话,笔者认为肯定是大家喜好的话,作文训练需要表达也只能是自我。那么作文教学就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写作计划,也许刚开始学生只是把熟悉的话写了出来,教师都应该给学生点赞,这要比有些学生说大话、空话更有价值。这种公共话语淹没了私人话语,结果只能公共话语的膨胀,在不知不觉中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要打破这种现象,还只能是老老实实地着眼学生的实际进行作文引导。
高一学生第一次作文训练笔者以“心存阳光”话题,让学生进行写作,除了有一位同学没有写完,所有学生都围绕话题完成写作,训练学生学会立意出发,这是一次成功的作文训练。
如有同学写道:“阳光,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它给人带来光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在人生的路途中,都会遇到点儿挫折和不理想,战胜困难,需要我们战胜自己。”还有同学写道:“不要害怕前面有阴暗,那是因为你背后有阳光。”“阳光是一束温暖的幸运光。小草拥有阳光,茁壮成长,大树拥有阳光,更加茂盛,强大,大山拥有阳光山峰更秀美,我们拥有阳光,内心不再恐惧,不再幽黑,充满了温暖。”
且不谈学生写的多么有哲理有文采,至少让学生找到了写作的自信,这要比我们抱怨学生无话可说,没有文采,无素材来的更实在。要使高中作文走出困境,作文训练必须向着追求充实之路,训练学生的思想和培养感情,就要着意学生实际,作文训练才能走向正常之路。
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5则范文 篇4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
课题名称: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 课题主持人:杨帆
课题核心组成员:梁杰、韦敏、周旭、顾正海、丁权 研究周期:2006年至2010年 结题时间:2010年12月
公开出版(发表)的主要成果:(1)《语文体悟教学简论》,杨帆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4月版;(2)《语文教学随想》,梁杰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4月版;(3)杨帆:《语文体悟教学思想发展探究》(《教学与管理》2010年3期)、《语文体悟教学的原则》(《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4期)、《体悟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3期)、《体悟: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重要方式》(《实践新课程》2010年11期)、《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实施意义和策略》(《江苏教学》2009年4期)、《体悟教学法的实施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2期)
二、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
(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体悟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
自2005年我省实施新课标之后,为了给新课改进一步指明方向,保证新课改的稳步推进,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特地制定了《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必修和选修各个模块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等提出具体的解说和指导。仔细阅读这本薄薄的《要求》后,我注意到,仅仅在对必修的五个模块的解说中,“体验”一词就出现了24次,“感悟”出现了11次,与之相近的“体会”出现了12次,“感受”出现了16次,“领悟”出现了5次。这些词语的密集出现无疑在呼唤着我们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引领学生体验参与,启发学生感受领悟。于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呼之欲出,这就是体悟教学。如何开展体悟教学,当时没有理论指导,更没有实践借鉴,于是,我申报了《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课题。
2.研究体悟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作为应付中考或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应试,轻应用;重技巧总结,轻过程感悟;重读写,轻听说;重记叙文、议论文,轻说明文、应用文;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没有完全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结果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考试指挥棒”成了教学的航道上唯一的“航标”。这些严重制约着语文教改的施行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引导学生自主体悟、引领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初步建构语文体悟教学理论体系,探讨语文课堂体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不断提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积极建构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体验、感悟等主体活动为基础的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建设师生平等、学生人格和个性得到尊重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2.研究内容
(1)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价值的研究。(2)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3)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心理学研究。(4)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方法、途径及其案例的研究。(5)构建中学语文体悟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研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1.2006年3月至2006年6月,制定方案,申报立项。
2.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课题组成员分头收集资料,购买跟体悟有关的相关书籍,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语文体悟教学研究现状、成果,研究我校语文教学的存在问题和制约质量提升的根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借鉴它山之石,提出我校实施课堂体悟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3.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召开课题组成员研究论坛,继续进行体悟教学理论探索,并在高中语文课堂
教学中进行体悟教学的初步实践,开设课题组成员示范课和研讨课,归纳总结体悟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和技巧,整理有关研究资料。
4.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 召开体悟教学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来校开设讲座、示范课,总结我校体悟教学的成功和不足,明确下一阶段体悟教学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操作方法。
5.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继续对体悟教学进行研究,继续开设课题组成员示范课、研讨课,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富有成效的课堂体悟教学操作模式,并向全县、全市辐射,扩大体悟教学的影响。
6.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总结整理体悟教学研究成果,编辑体悟教学成功案例,撰写研究报告,撰写专著《语文体悟教学简论》,申请结题。
(四)研究的基本策略(1)调查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4)实践研究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举措
(一)阅读相关书籍,夯实理论基础。语文体悟教学是个新生的概念,为了深入理解、掌握体悟教学的理念、内涵和操作方法,我们购买了大量跟“体悟”有关的专业书籍进行阅读,在不断的阅读中,基本理清了古今中外体悟教学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体悟教学发端于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学实践。在教育发展史上,我国春秋末期的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也是体悟教学的创始者。孔子儒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是“礼”和“仁”。其中“礼”指社会典章制度、生活方式、宗教礼仪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规范,集中体现在由孔子删定并作为孔门私学教学内容的《六书》之中。“仁”是对“礼”的超越和升华,表现为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仁”以“礼”为基础,孔子主张通过“思”与“行”实现知“礼”到悟“道”的飞跃。“思”就是凭借所掌握的丰富的知识材料进行有效的思考,在归纳、综合形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领会、参悟统贯其中的仁道,实现由博返约。“行”包括两个不同水平的层面:首先是遵礼而行礼,在践行的过程中体认各种形式的礼的关系和价值,进而切身领悟礼背后不可言传的道。就这样,孔子以自己修身成仁的经验为基础,选择了践行“礼”而体悟“仁”的教育策略,从而形成了由注重逻辑关系的学、思到注重直觉思维的践悟的体悟教学范式。
追溯国外体悟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体悟教学的创始人。他的“产婆术”“师生问答教学法”都是原始的体悟教学思想的萌芽。其后,杜威、布鲁纳、奥苏泊尔、皮亚杰、姚斯、伊塞尔、狄尔泰、伽达默尔等都从不同方面对体悟教学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延伸,逐渐形成了颇具体系的国外体悟教学理念。
近几年,课题组成员先后阅读了近百本教育理论著作,基本上对与体悟教学有关的文献通读一遍。通过对国内外体悟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梳理,逐步形成了对体悟教学比较详细、丰富的了解,出版了专著,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填补了国内对体悟教学研究的空白,为其他人或学科认识、研究体悟教学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参考材料。
(二)总结体悟方法,提高课堂实效。课题研究的重要落脚点是课堂,脱离了课堂,研究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把着力点放在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体悟教学,课题组通过反复磨课,先后总结出了“利用活动,内化情感”“ 咬文嚼字,体味内蕴”“联想场景,化虚为实”“利用背景,深化理解”“结合经历,走进意境”“感情诵读,品味共鸣”“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列举事例,深化解读”“拓展资料,协助理解”“转换身份,走入文本”“发挥想象,融入意境”“利用比较,深化理解”“仿写扩展,加深体会”“插入故事,协助理解”“妙用幽默,彰显韵味”等15种体悟教学方法,积累了大量体悟教学案例。通过实践,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不断浓厚,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益加深,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益。2006年至2010年,主持人杨帆任教两个实验班语文,两个班级在历次期中、期末统考和高考中,成绩一直遥居同轨班级前列,受到了校领导和班级同学的高度赞誉。
(三)扩展研究成果,辐射研究经验。在做好自身研究工作的同时,课题组成员不断对外介绍体悟教学研究成果,扩大体悟教学研究的影响。2006年主持人杨帆在灌南县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作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讲座,2008年,应连云港市教科所邀请,在全市第八期教科室主任培训班上,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情况和经验,2009年在全市课题主持人培训班上介绍研究心得体会。2008年杨帆在全县开设观摩研究课《人是能思想的苇草》,2010年在全市开设研究公开课《我有一个梦想》,2011年5月参加全省和谐教学研讨会优质课展评荣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梁杰老师出版了专著《语文教育随想》,2006年参加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荣获一等奖,2010年应邀在全国“语文报杯”“中学名师大讲堂”中面向全国执教《汪大娘》,收到了全国语文名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这些都大大拓展了课题研究的影响,也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成长。
四、课题研究形成的理性认识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实践活动。无论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离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都毫无意义,只会使语文学习之路越走越窄。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悟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为他们的未来开辟广阔的精神天地。
1.体悟教学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本质追求
阅读在本质上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内在的动态的反应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与阅读对象(文本)的对话和交
流,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以达到构建“新我”的创造性活动。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主动地将自身原有的心理结构图式投放进文本的结构图式中,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阅读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领会、感悟,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的语文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体悟,就没有语文阅读教学。要想达到对文本的真切解读与感悟必须以阅读主体的阅读体悟为支撑,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作品中感受、体验、理解、发现,这样获得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没有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感悟,文本再美、再有内涵,那只属于文本本身;教师讲授得再精彩、再透彻,这些理解也只属于教师自己。学生亲身体悟的多少,就是学生阅读活动中获得的多少,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维纳·艾莉的学习体会一样:“我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包含大量的对于自己来说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这些体验过滤了我所知道的和理解的而形成我的风格。”([美]维纳·艾莉.《知识的进化》[M].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86.)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语文阅读教学体悟的效率,就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2.体悟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江苏省教研室.《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怎么引导“对话”?怎么引导“碰撞”、“交流”?学生和文本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心理认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距离,一味地“传递”、“输送”只能是无视这些距离,而不可能跨越这些距离。要想使学生突破距离,更便捷、有效地进入文本,需要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座沟通的桥梁。这些桥梁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经验,促使学生亲历体会,激发学生领会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激起自主感知、探究的热情,自觉走进文本之中,感受心悟,与文本共鸣共振,继而与文本、老师、同学实现真正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形成多维的深层次、高质量、有效性的“对话”,使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阅读教学中只有经常训练学生亲身体悟,培养其体悟阅读的习惯,才能实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才能使文本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与心灵共鸣共振,在阅读中产生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产生出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的“个人意义”。而只有产生“个人意义”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有效的阅读。如《不自由,毋宁死》的教学,如果只是知道这是一篇演讲词,懂得了文体特点,懂得了文本的内容、主旨、情感、表现手法等等,这仅仅是一种认知、接受,所掌握的全部东西仍然只是外在于学生的系统,这些与学生的内在无关,更与学生的灵魂无关,与学生的生命无关。只有当文本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真正引发了阅读主体的主动观照、自主思考,引起了主体心灵的震动、情感的涟漪,产生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意义的悟解,内化为属于自己的内在知识结构、情意态度,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阅读。
3.体悟教学有利于积极推进人文教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但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丰富语文的积累,拓展思维,而且还应重视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要求方面更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人文渗透。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因为文学和其他艺术制作一样,内容和形式分不开来,要了解它就得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会有所得;如果不面对它本身,而只凭‘提要’、‘释义’的方法来了解它,那就无论如何隔膜一层,得不到真正的了解。”(叶圣陶)教师所做的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还要指导他们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领悟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在感受、体验、揣摩中,形成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在心中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使学生通过感知作者所塑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感悟作品韵味,从而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正因为此,高中语文新教材特别重视人文性教育,所选的众多篇目有利于学生丰富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些仅凭老师的理性分析、深入讲解,仅凭师生的传输记诵是无法实现的。这给语文体悟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因为情感只有用情感才能唤醒,心灵只有用心灵才能震动。没有自身体验,就内化不了真情实感;没有切身感悟,也就形不成稳定的情意结构。只有引导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悟,才能促使学生走进文本和情感深处,与文本和情感交融,既完成对文本富有个人意义的创造,也完成自我精神的雕塑和对生命意义的建构,这是新教材编写的初衷,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
4.体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毋庸讳言,今天的时代,正成为一个视觉(眼球)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一个动漫的时代,一个趣味日趋平面化和浅薄化的时代。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的那样:“不少人把自己的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这样情况下,语文课更应该承担起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走向高雅,走向崇高的重任,雕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前,在新的文化、经济背景下,有两种语文素质尤为重要:一是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在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民族,若要求得独立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必需要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二是语文创新意识和能力。二十一世纪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创新,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种把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阅读课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课、记忆课、训练课的做法,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索然;那种把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的发展,化解成为一切为了应试的做法,必然阻断学生的创新之路。
开展体悟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与作者、教师、同学的多重对话中触发心中的情感,完成审美的体验,使学生感知力得以敏锐、情感力得以丰富、理解力得以深化,易于使他们的感性与理性走向和谐。例如,裴吉安老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斑羚飞渡》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体验、感悟,有的学生震撼于动物为种族的延续而自我牺牲的精神,有的感动于年老一代对年幼一代的保护与所作的牺牲,有的感叹于动物的智慧,有的有感于集体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听了同学们的见解后,还有的学生在震撼之余更从理性出发,从动物本能的角度指出故事的虚假性,并分析了“虚假性”基础上所生发出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它的真实性,而是在于给人的启示,给人以震撼。”这一独特见解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关注,因此老师便引导学生更深入体会故事的寓意,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学生感悟到这个故事实则是在关注:人类在灾难当头时应如何作出生命的抉择,对于不同的抉择又应如何看待。(裴吉安.《斑羚飞渡》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网,2006年5月16日)这一深层的体验让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理性又强化了感性,精神境界得到了共同提高。因此,学生的审美体验得以丰富,体验到生命的魅力及生命个体发现的快乐,便会在“先验理性”的指导下按美的规律去探索“真”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审美的人”。经过长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不会再是“残缺化”的人,而是成为感性与理性共同丰富、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
当然,很多人认为不应该给语文教学设置“育人”这样的重担,不错,语文固然姓“语”,语文三维目标当中最为核心的目标固然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落实”,但是谁都无法否认语文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独特、无法取代的影响作用。最近,语文界对语文课“人文性”过分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申讨,但我认为,语文教学绝不应该拒绝“人文”,只是我们不能为了“人文”而“人文”,好像不“人文”就不是新课改。我们应该依据文本特点,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或偏重于“工具性”,或偏重于“人文性”,总之,具体情况应具体对待,以准确解读文本,发挥文本最大的教学效益为准则,而绝不能谈人文则色变,就要一棍子打死。
5.体悟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把阅读教学放在基础教育的大背景下考察,它必须符合培养新时代个人主体性的要求。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整体变革需要人的解放,个性的解放需要自主、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自立的高度创造性和责任感的个人主体。而阅读教学的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则是从根本上忽视和压抑个人的主体意识,这种外部强加的训练模式,目标化的客观教学过程,必将践踏学生的个性、自由、责任。只有培养学生体悟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表述、善于思考等良好品质。
体悟学习并不反对和排斥知识、技能的学习,但反对那种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过程去询问、探究、发现,在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获得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师的指导再精妙也不能取代学生自身的体悟,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必定是在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体悟中才能得以成长。
总之,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而阅读正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而不能再以“标准化”的解读,去代替学生的体验,去制约学生的头脑。
6.体悟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长期引导学生体悟,能使学生把阅读真正当做自己的事,摆脱被动的引导、驱使,切实培养起自主阅读、思考、品味的习惯,增强阅读的信心和兴趣,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前,我们也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然而不管怎么培养、激发,其本质仍然是老师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学生还是被迫的,所以这种主动性一直很难形成。而体悟式阅读交给学生走进文本的方法,突出主体的充分参与,强调文本意义的自我建构,能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后的自信和喜悦,能让学生逐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魅力和价值,进而逐渐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发,一种向往,一种享受。这种发自内在需求的主动性、自发性、积极性正是新课标所极力追求的,也是一切学科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最重要的源泉和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影响
(一)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相继荣获连云港市“十一五”课题成果评比“特别奖”、江苏省首届精品课题。课题主持人杨帆荣获“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首届精品课题主持人等荣誉称号。课题组成员刘广标等被评为连云
港市“333”工程首批学科带头人;梁杰老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
1.出版了课题研究专著。紧扣课题研究内容的专著《语文体悟教学简论》2011年4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2.发表了一系列体悟教学论文。其中主持人杨帆发表的论文有:《<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商榷两则》(《中学语文教学》2011.8)、《“槁暴”辨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6)、《文本分析要紧扣那些细处》(《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5)、《语文体悟教学思想发展探究》(《教学与管理》2010年3期)、《语文体悟教学的原则》(《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4期)、《体悟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3期)、《体悟: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重要方式》(《实践新课程》2010年11期)、《中学语文体悟教学的实施意义和策略》(《江苏教学》2009年4期)、《体悟教学法的实施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2期)、《谈咬文嚼字的几种常用策略》(《语文天地》2008年12期)等等。
其他课题组成员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50余篇。
3.积累了一批体悟教学成功案例。包括《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奥林匹克精神》、《清塘荷韵》、《生命的意义》《汪大娘》《我有一个梦想》,这些案例都在市、县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展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影响
本课题研究填补了语文体悟教学研究的空白。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围绕体悟教学进行专题研究的不多,目前已知的只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和浙江师范大学的张华龙老师。而本人围绕“体悟教学”阅读了国内外大量教育书籍,形成了自己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发表了相关论文20多篇,大大丰富了体悟教学的研究领域、广度和深度,给语文教学和其他研究者以较强的参考和启示价值。
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5则范文 篇5
李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实践
摘要: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作者根据创新教育的新要求,积极探寻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新途径和新思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中小学音乐教育也逐步向前发展。历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中小学音乐教育如何在这一使命中发挥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应该对创新教育大形势进行深刻认识,更新教育理念,从创新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实践。
一、创新教育概述
“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为适应时代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斟酌、论证提出的新名词。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之“创新”,有别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而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以及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创新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方法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删,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创新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概括地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创新教育强调的重点是: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应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大力推进和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遵循层次性、基础性、师范性、开放性、民主性、启发性等实践原则。
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突出问题
1.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
素质教育的实施正不断向纵深层次推进,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人们更新观念决不是朝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参加几次业务学习,听几个讲座,能说出几句新理论,就表明教育观念更新了。教育思想观念上更新不到位,常常会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比如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套上了认知、能力和情意领域的新要求,但在实施教育教学中却得不到落实;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仍是传统守旧,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不敢放手,而只在方法、手段上作一些革新式的小打小敲;教学中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占用很短时间,明显具有象征性,致使讨论流于形式;一些教师自恃自己的专业特长,看待学生的角度不是平视而是俯视。所以,教师特别是音乐教师,更须自觉深入地加强学习,克服自身综合素质的“短板”和不足,真正实现由“承转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升学谋职”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实现“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
变;实现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观的转变;实现封闭办教育到开放办教育的转变,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2.应试教育的影响痕迹颇深。
音乐虽不是升学的科目,但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目标、模式、方法、手段、评价方式等都对音乐教育产生了较深的影响。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如主学科有保证,音乐教师严重缺失交流研讨机会,他们在应试教育的“熏陶”下不自觉的深受其影响。如应试教育唯智育为上,为数不少的学校音乐学科尚是虚设;乐理、识谱教学方法守旧,枯燥单一,学生机械识记,索然无味;器乐教学偏重技能训练,过多追求专业考级,轻视乐感培养;音乐欣赏教学中简单灌输作品主题、结构,忽视培养学生能力,学生对美妙的音乐作品听而生畏,不知如何入门、通过什么途径欣赏;课堂提问拘泥于标准答案,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注重个性发展;音乐活动丢弃了自身的优势,缺乏应有的乐趣,学生从中体验不到快乐,渐渐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
1.营造良好环境是保障。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潜能,但要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的环境和氛围。创新教育强调对教育的全方位的改革,而重点即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更应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一个学校的培养目标、管理体制、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学生心理安全与自由的保障等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尤为关键,应注重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都需要依据创新教育的要求积极予以改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和全社会都要重新审视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音乐教师的教学改革工作。加快修订现行音乐教学大纲和教材,弥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缺失。学校要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教育的目标,根据音乐的弥漫性、熏陶性及感染性特点,从师资队伍到场地、设备、器材,可以采用“急需先购,逐步增添”的策略,“以欣赏为先导,以活动为中心”的形式来组织音乐教学活动。音乐教学评价体系要重现构建,注重衡量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水平。各学科教学相辅相成地共同达成培养目标,音乐学科充分发挥审美愉悦特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其它学科则为音乐教育奠定知识和修养基础。
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应有地位还没有真正得到全面落实,管理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条件建设相当薄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积极营造、创设能激发创新潜能的音乐教育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协同合作。
2.培养创新意识是基础。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音乐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音乐教育中蕴涵着丰厚的创新资源,教师要善于勘探和开发。音乐教育要创设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听讲,用批判的眼光来学习,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动机,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例如在音乐欣赏中,学生听后必然会产生不同感受,内心体验因个体的生活环境而异,根据音乐的演绎性和不确定性,教学中应留给学
生较多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采取主动的批判态度,突破线性思维模式,来进行三度创作。器乐教学中更有不少让学生创新的机会,如演奏中快慢、强弱的处理,打击乐伴奏型的创编选择,乐器的选配等等,这些创新活动较易获得成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乐理、唱歌、律动和歌舞表演等内容的教学中都可创设丰富多变的创新活动,这要求教师本身牢固树立较强的创新意识。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培养下,积极引导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
3.培养创新思维是核心。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独创性、变通性、灵活性等品质。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并将知识进行广泛迁移,它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爱因斯坦说:“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外。”音乐形象的模糊性、多解性、演绎性、不确定性给人们提供了展开想象的巨大空间,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独到的优势。音乐教育有利于人的右脑开发,这直接有利于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这正是创新能力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很多发明创造都跟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有很大关系。中小学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效促进学生的全脑平衡开发,积极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例如在节奏教学中启发学生自由想象,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音乐的多种节奏型,再进行节奏概念的归纳,并让学生积极动脑,根据联想,进行组合创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音乐创作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即兴创作要求临场发挥,灵活多变,利用已有的信息、技能,形成自己独创的见解,能有效拓展思维的多向性,提高思维敏捷反应的品质。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音乐活动来激发、鼓励、扶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融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去。
4.培养创新技能是阶梯。
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等。创新的基本方法有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创新技能的培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加强科学训练,使学生在储备丰富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基本的创新方法,教育学生真正“学会创新”。
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广泛,能够培养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创新技巧,通过训练形成创新技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构建体系和序列。音乐节奏的重新排列组合就是一种创新技法的训练。旋律的创作可从填空开始练习,再逐步进行旋律的改编,然后再让学生充分发挥创作灵感,试着写出新旋律,由老师弹奏出来相互欣赏,以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知旋律创作不再神秘、高不可攀了,学生消除了对创作的畏难情绪。循序渐进的创新技能训练扶持学生在创新的历程上渐渐迈开步伐。
5.培养创新个性是底蕴。
个性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创新成就的大小。创新个性一般说来主要包括勇敢、敢于冒险尝试、富于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意志品质好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和优越的创新情感,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立足于注重培养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教学,音高、节奏都要求正确掌握,音乐情感的表达要细致入微,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合唱、合奏训练能极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器乐演奏要求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战胜生理上的疲乏和心理上的烦躁,所谓“千日二胡百日箫”,器乐教学训练与演奏,极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毅的创新意志品质。
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音乐的艺术特性、情感特性,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陶醉在艺术活动的欢娱之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所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5则范文 篇6
一、现代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需求
(一) 静态环境的需求———经济立法的逐步完善
亚里士多德说:“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2]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法治经济, 其多元化主体的平等地位、普遍的契约关系、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运作等等, 都必须纳入法律的轨道, 得到法律的保障并接受法律的制约[3]。因而, 法治的市场经济首先需要完善的立法作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个市场系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4]。近年来我国有关市场经济的立法发展较为迅速, 《反垄断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的出台, 《公司法》、《破产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的修改, 以及相当一批法规以及规章的制定, 都使市场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更为全面的法律保障。但是, 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立法已经可以完全满足市场经济的法治化建设需要了, 许多方面的立法, 比如中小企业保护方面的立法、宏观调控方面的立法等就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二) 动态环境的需求———经济法律的运行效率
有了较为完善的经济立法, 只是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的第一步, 更为重要的是, 相关经济立法的有效实施。这里所谓的经济立法的有效实施, 除了包括市场经济竞争主体自觉遵守法律, 还包括经济领域的行政执法和对经济权利的司法救济。
首先, 是经济领域的行政执法。众所周知, 现代市场经济对国家的适度宏观调控并非排斥, 而是需要, 即市场经济的建设也离不开政府的调控行为, 关键在于政府的调控行为是以什么为依据。法治的基本原则、要素之一就是法律至上[5], 因此, 市场经济的法治化必然要求政府的调控行为以法律为准则, 即经济领域的依法行政。无论是市场经济经营主体的市场资格准入, 还是对经营主体经营行为的监督以及对违法经营行为的处罚, 都要求相应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人员的严格依法行事, 因而执法人员法治观念的强弱, 以及对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都与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息息相关。这就对法学教育提出了要求, 正如李岚清同志所说:“法学教育不仅是培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 还应该培养‘官’, 即从事政府管理的公务员。”
其次, 是对经济权利的司法救济。完善的经济立法和高素质的行政执法人员, 并不能必然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高效运转, 大量经济纠纷的解决, 以及经济权利救济, 还是要依靠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律师的有效介入。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繁荣, 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 越来越多的新型经济纠纷开始出现, 这就给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律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不仅要求其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调整, 更需要其司法实践能力的增强, 只有这样, 才能在千头万绪的经济纠纷中找到症结所在。
因而, 无论是市场经济的立法、执法, 还是司法救济, 都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法律职业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归根结底都是对新时期法学教育的新的挑战。
二、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为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教育, 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走入社会。然而, 这些学生走入社会以后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却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造成这种现象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学校培养方式的弊端却是诸多原因中最不可否认的一个。我国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就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法学专业岗位需求, 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放弃在校期间学习了四年的法学专业, 转而从事其他行业, 使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学专业人才短缺,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归纳起来, 目前法学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 实践教学方式缺少创新且操作流于形式
各高校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不外乎是社会调查、见习、法律咨询、模拟庭审及毕业实习等, 多年以来没有更多的创新 (少数学校采用了诊所式教学法) ,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比如社会调查环节, 学生只需要交一篇调查报告、见习只是到法院去听一次庭审、法律咨询只是到校外发发传单, 就连模拟庭审也往往是用现成的法律文书以“表演”的形式来进行, 所有这些活动事后很少总结, 教师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手段, 学生的实践技能根本得不到锻炼。
(二) 各实践教学环节彼此孤立, 不能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事实上, 各个实践教学环节, 如社会调查、见习、法律咨询及模拟庭审等, 是可以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 如在法律咨询中遇到的实际案例, 可以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组讨论, 然后分别作为不同角色进行模拟庭审, 之后再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相应的社会调查, 最后进行总结。这样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现实, 同时也引发相应的思考, 既加强了法学理论的学习深度, 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但在实际的法学教学过程中, 这些环节却往往是孤立的, 这就使整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 法学职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时间过短, 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各高校法学专业法学职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安排上普遍较短, 比如法律咨询也就是一两天, 专业见习一般也就是一两周, 而社会调查则往往安排在寒假或暑假, 就连相对时间最长的毕业实习也不过十周左右的时间, 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进行专业实践活动, 只能是浅尝辄止, 根本无法深入进去, 从而获得真正的提高。
(四) 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法律业务接触面窄, 技能提高有限
由于各实践教学环节时间较短、深度不够, 而且模拟庭审等活动也往往由学生自主选择案例, 囿于个人兴趣以及知识深度等方面的原因, 学生们所选案例多集中在民事、刑事部分, 对经济类案例, 如企业兼并、证券金融、国际贸易等领域的案例很少涉及, 而这类纠纷, 则恰恰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大量存在, 并需要专业法律人员去处理的, 这也就导致学生对本就不熟悉的领域更加生疏, 对市场经济的法治化建设当然是不利的。
三、针对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思索
如前所述, 市场经济的发展, 需要大量业务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法学专业人才去应对和解决经济活动中的矛盾和纠纷, 而现有法学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又恰恰忽视了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极为重要的实践技能培养, 因而必须对现有法学教育中的实践教育环节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探索, 以期培养出不仅法学理论功底厚, 而且动手能力强、能真正服务于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的全面法律人才。具体改革方式当然可以见仁见智, 但较为直接且现实可行的做法是对法学职业教育的特色模式加以借鉴。
(一) 法学职业教育的模式特点
法学职业教育模式是侧重于职业技能教育, 培养适用于社会的技能型法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讲, 法学职业教育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能弥补传统的法学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 却轻视应用能力培训的缺陷;其次是紧密联系市场需求, 使人才培养与市场进行对接, 体现了教育社会化的要求;再次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6]。比较普通法学教育而言, 法学职业教育中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其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学时分配长、内容丰富, 且岗位针对性强的特点, 而这与法学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是高度契合的, 也正是普通法学教育的可借鉴之处。
(二) 结合法学职业教育的特点, 对现有普通法学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三点改革设想
1. 延长毕业实习时间
现在各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环节一般是安排在大四的第一或第二学期, 具体时间为一个半月到三个月不等, 由于时间较短学生无法深入学习和掌握相关业务知识, 往往是感觉刚刚入门实习就结束了, 有时候连一个完整的案子也跟不下来, 使毕业实习这一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事实上, 法学理论类课程在三年之内完成是完全可能的, 因而可以考虑将大四全年设为毕业实习, 要求学生在大四一整年完成至少在两个相关单位的毕业实习内容。这样既保证了实习时间, 又使实习内容得以丰富, 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应对和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实际法律问题。
2.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开展“网络化诊所式教学”
诊所式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它移植医学院诊所教育模式于法学教育中, 学生通过真实的事例, 接触真实的当事人, 处理真实的案例过程, 学习和运用法律, 其目标是训练学生如何应对法律事务和处理法律纠纷,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7]。2000年, 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与支持下, 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法学院校首次开始了“诊所式”法律实践教育模式, 以后又有一些学校陆续获准加入。诊所式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用显著, 但毕竟这一实践教学模式所需投入较大, 不是每个学校都具备开展条件。但各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开展“网络化诊所式教学”, 具体而言就是依托校园网站开办网上法律服务站, 由学生在网上对市民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 在服务社会的同时, 也锻炼和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
3. 免费担任中小企业法律顾问, 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为经济活动作出贡献
受财力等因素限制, 目前我国一般只有大型企业才拥有自己的法律顾问, 大量中小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遇到法律问题只是凭感觉办事, 往往陷于被动遭受损失。高校法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可以与众多中小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关系, 指派学生担任其法律顾问, 帮助这些中小企业解决一些法律问题,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减少并妥善解决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矛盾和纠纷, 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法治化进程。
当然, 普通高校法学教育对于法学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借鉴, 并不是要否定两种法学教育的区别, 混淆二者的界限, 而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适应社会对法学人才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使二者在完成各自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 做到优势互补, 实现教育资源优势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钱颖一.论法治的市场经济[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0, (6) .
[2]亚理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3]马长山, 钱福臣, 唐永春.法理学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4][英]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298.
[5]刘军宁.从法治国家到法治[C].刘军宁, 王炎, 贺卫方.公共论丛.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107.
[6]陈凤贞.论学习者对法学职业教育模式下课程导学的认知与实践[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5则范文 篇7
由教育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30个部门、行业组织共同举办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拉开帷幕。本届大赛邀请5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名代表参与,共设14个专业大类100个比赛项目。
今年大赛更强调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性,在赛项内容上对接企业技术发展水平,近9成赛项融入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100个赛项中,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赛项分别占10%、40%、50%,与国家产业结构基本吻合。今年新增的26个赛项中,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赛项有22个。
大赛由80个行业组织牵头,行业企业广泛参与项目的设计、组织、命题、裁判和器材提供工作。相关企业还将在获奖选手中择优招聘。
福建:
明年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
2014年,福建省将执行一系列高校招生新政策,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将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另外将正式实行“异地高考”政策。
福建省明年将整合“高职单考单招”“高职自主招生”“中职推免”等,首次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2013年12月底到2014年1月初,将组织第一次考试。报考对象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应往届毕业生招生,同时允许非福建户籍考生报考。在招生计划安排方面,福建省内有关应用型本科专业(含本专科高校联办专业)全部招生计划,省内所有高职院校不低20%的招生计划,用于高职教育入学考试招生。
应用型本科专业招生录取工作由福建省考试院牵头组织实施,根据考生考试成绩,按照招生计划单独切线,实行按专业志愿平行投档录取。高职(专科)专业招生工作由考试院提供考生成绩,学校根据生源情况择优录取。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加试专业技能,择优录取,更好地体现“知识+技能”的招生改革要求。
四川:启动“职教本科”试点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给有志于从事高端技术技能职业教育的高中毕业生一个读本科的机会。
该试点将着眼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本科院校专业改造转型和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创新。该试点采取本科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自愿合作培养的方式,选择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进行。参与试点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企业,将建立“五共同”的合作培养机制,共同拟定招生简章,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制课程计划,共同建构教学及学生管理办法机制,共同协调教师、设施、实验、实训等资源配置。学生学习4年后毕业,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得三本证书,即由本科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符合条件的,还可获得由高职院校考核发放、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陕西: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启动
陕西省教育厅会同陕西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印发了《陕西省建设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规划用5年时间,将试验区建设成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培训基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中心、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完成10万名涉农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10万名农业科技人员、100万名新型农民培养培训任务。
试验区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改革发展模式,创新运行机制,打造立足陕西、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陕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验区将在陕西省建设10个高等职业教育和20个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品牌,构建中高职衔接贯通、学历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并举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建设30个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示范县,开展现代农业技能人才培养、生产示范、信息服务和技术推广活动。
江苏:“订单式”职校生招生占20%
江苏省将校企合作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按照企业的“订单”组织招生和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每年“订单式”培养规模占到全省招生规模的20%左右。江苏全省教育系统内26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起1200多个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搭建起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的桥梁。
【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5则范文】推荐阅读:
浅论会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5则范文08-14
职业卫生培训总结报告5则范文07-24
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总结5则范文06-09
高中贫困申请书5则范文07-13
高中二年级老师评语-高中生评语5则范文06-26
试论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05-31
高中生必读名著资料5则范文07-09
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规划书5则范文06-03
高中特长班声乐曲目目录5则范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