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2024-07-23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精选12篇)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1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由来已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2000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 以进一步从名称上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 便于理解。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百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即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近年来,“工学结合”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热门词语之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我国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大势所趋。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在企业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也可以在学院学习一段时间的专业理论知识后,再到企业学习工作技能等;或者把在企业实习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期间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实行企业与学院共同管理,共同培养人才[1]。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商务日语教学实践现状

据调查,江苏现有七十多所高职院校,其中有四十多所开设了“日语+专业方向”的应用型日语专业。这些高职日语专业大都是在2000年以后开设的,由于日语专业的发展历史不长,开设之初,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教材的选择等,大多数院校都是借鉴本科日语专业的教育模式, 其培养模式大都带有本科院校的痕迹。在师资方面,许多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高职高专日语教学岗位, 这些教师通常缺乏高职高专教育理论,难以摆脱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2]。

我校商务日语专业开办于2006年,起初选择的教材、教学课程的设置及整个教学模式都没有脱离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仍然保留了一些本科院校的日语教学特色。例如: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中,《日语精读》课程占据了主导地位,每周有10课时之多,未设置《国际贸易实务(日语)》课程,未设置实训类课程等。由于高职类院校实际授课时间只有四个半学期,再加上学生专业素养的限制等问题, 使得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高职类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需求, 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未能掌握实践性较强的语言知识,无法积极胜任所在岗位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等。

自2009年开始,我校逐步开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商务日语专业自然也不例外,重新修订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理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都做了相应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课程的设置方面,我们将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日语精读》课程由每周10课时调整为8课时,同时增加了每周2课时的《日语语音训练》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加大日语口语训练比重,帮助学生从入门开始就掌握良好的语音和语言习惯, 并且结合精读课上所学的语言点, 通过训练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实际交流中。

在教学模式方面, 我们将和商务日语专业相关的行业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即每次上课之前,将学习型工作任务下达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分别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完成此项任务,而在课堂上,以案例发表的形式对学生的任务成果进行点评及考核, 同时利用图片、多媒体和语音室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创造直观形象的语言环境。这样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 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我们还不断加强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引进了“专家型”企业兼职教师,聘请了相关行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教学,或者由行业专家直接为学生授课。自2013年开始,我校商务日语专业的部分课程,如《日本概况》、《日语商务信函写作》等已经实现由行业专家参与直接教学。他们有着先进的教学方法、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使学生掌握企业一线所需要的最新专业知识,为今后工作打好专业基础。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商务日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尽管我校商务日语专业在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这其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校内实训工作仍然有待提高。校内实训工作是整个“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但是由于日语专业的局限性及客观实训条件的限制, 使得我校商务日语专业的实训工作一直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得到长足发展。由于商务日语专业的实训室建设一直未能付诸实践, 使得本专业教师在讲授相关实践课程时,仍然只能依靠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来辅助教学。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际训练”,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完成整个训练,未能达到原本想象的教学效果。因此,我校商务日语专业的实训课程一直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未能得到良好的实施。

其次,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仍需完善。“顶岗实习”可以说是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模式”的主 要特色 ,因为这一 项工作真正 体现出了 “工学结合 ”的特点 ,是“工学结 合”在实践方面的体现。但是, 这项工作执行起来面临着不小的困难。2007年5月30日,浙江经贸职 业技术学 院党委书 记童学敏发 表在《光明 日报》上的 《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模式的实践 思考》一文 ,就明确指 出在我国 高职院校 的实践中,工学结合未能全面而深入推开的原因有许多,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对学校而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这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 甚至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加工学结合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从一个侧面抑制了他们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3]。

我校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并且由于我校地处南京,日本企业相对较少,更是加剧了我校“顶岗实习”工作的难度。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实习学生数量多,对口岗位数量少,很多学生不得不去和自己本专业无关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专业的不对口,直接导致“顶岗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更严重的后果是,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岗位可以去实习,最后只得提前离校返家。

最后,“专家型”企业兼职教师聘请工作仍需加强。聘请行业专家直接到校为学生授课,本是一项良好的举措。一方面,他们有着先进的教学方法、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使学生掌握企业一线所需要的最新专业知识,为今后工作打好专业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上课的风格不同,学生对于行业专家的授课都较有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行业专家的聘请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不小的困难,一方面,由于对于行业专家的界定比较模糊, 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的可参考的标准,使得聘请来的行业专家有时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资金有限,给予企业兼职教师的待遇也并不太高,使得部分行业专家不愿意来校授课,最终造成了“校企合作”课程无人接手的尴尬局面。

三、改变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商务日语教学实践工作的措施

面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不断改变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商务日语的教学实践工作。

首先,完善校内实训工作及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我们要积极着手建设商务日语专业的实训室, 通过完善实训室的设备设施, 为学生提供一个地道的富有日本风情的实训室。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实训室中,身临其境地体会日本文化,了解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习俗习惯,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另外,我们要积极地为学生寻找合适的“顶岗实习”的岗位,完善商务日语专业的“顶岗实习”工作。在抓紧“顶岗实习”工作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于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要求。

其次,明确行业专家标准,提高企业兼职教师待遇。我们需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评判行业专家的标准, 在标准的指导之下, 积极寻找并联系相关的行业专家作为企业兼职教师来校直接为学生授课。另外, 还要不断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待遇,在现有的课时费标准上进一步提高,通过“校企合作”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的毕业生, 另一方面可以将企业当中优秀的行业专家引入校园。

四、结语

将“工学结合”和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顺应了当前的高职教育改革的大方向。通过对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无论是在师资力量的培养方面,还是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及校企合作等工作, 解决工作结合背景下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教师素养,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积极倡导和推行的一个重大理念,很多高职院校都将这一理念和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但是,在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校内实训、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完善实训工作,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工学结合,商务日语,教学实践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2

2.1课程教学项目化。 会计专业课程围绕不同的工作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化教材,根据社会需求调查与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等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工作。

2.2实践教学任务化。与企业合作,结合会计实际工作任务完成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专任教师负责现场指导,企业兼职教师负责质量检查,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自主完成会计工作任务。

2.3技能训练标准化。技能训练严格参照会计职业岗位要求和结合会计法律、制度、准则要求进行训练。 技能训练以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为依据,以会计制度、准则、会计技能抽测标准为训练标准,进行技能训练。

2.4实训项目模拟化。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实训项目的设置,完全按照企业会计工作流程、技术标准要求进行,并组织学生按企业会计工作流程进行模拟实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项目,让学生参与企业工作,共同承担企业会计工作任务。

2.5顶岗实习岗位化。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分为出纳、制单会计、记账会计、财务主管等岗位,学生完全以会计工作岗位进行“角色轮换”,以“会计工作岗位”要求强化训练。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接受会计感性知识教育,达到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

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发挥企业在课程设计与开发、建设与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体现教育的职业性,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是“工学结合”的核心思想 ;“五化教学模式” 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运用。实践表明,“五化教学模式”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育教学质量任务理念对应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从这个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的内在要求来看,一方面,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工学结合将是高职院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教学改革的主要政策导向;另一方面,为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在教学改革时期同步推进工学结合下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内涵的界定与特征分析

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始人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教师赫尔曼·施奈德。他认为工学结合是一种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把学生由知识体系导向工作体系,实现抽象知识与岗位实用技能的转化,并通过真实的企业文化和职业氛围,实现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工学结合包含工和学两个方面,学而习之,习而再学之,循环交替,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工和学的内容应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为工而学,为学而工,工和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其目的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岗位针对性、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情境下的教育教学质量基本理念和任务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劳作的有机结合,是加快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有效途径。根据工学结合的这一基本理念,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基本任务是:

1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应实现工学全方位的结合。一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真实的工作体验,使学生从自由人成长为社会人、职业人;二是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目标;三是要引领专业和课程改革,建立符合“市场职教”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四是要加快培养既懂理论又有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五是要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系统转化。

2在时间上应实现工学机动灵活的结合。根据工学结合的全程性任务特征,在具体实践中,学校既可以在一、二、三年级开展长期、中期或短期等多层次的工学结合,也可以开展针对岗位要求、关键能力和企业文化的多形式的工学结合;既可以让学生在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还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

3在实践岗位的选择上应实现工学有针对性的结合。工学结合里的“工”必须有针对‘学”的内容,让实习和实践的工作范围尽可能地符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范围。为此,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所处的区域条件与环境,将这一路径选择在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企业工作现场和社会等场所与环境下轮流完成,彻底改变传统办学模式中使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习两张皮,以及一些模拟实训与企业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4在教学管理上应实现工学有弹性的结合。“弹性化”应是高职教育的必然任务要求,今后,“弹性”的幅度和范围还将逐渐加大,特别是在课程与学制方面的弹性化更应加大。弹性的课程与学制带来的是多样化,而多样化正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之处。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国家规定的学习时间范围内,根据工学结合进程中的情况,有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实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情境下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系构建中的理念对应

1利用区域经济政策的有利性,认真研究区域经济产业、行业的结构与发展方向。实现在政策扶植下的高职示范性工学结合有效的资源整合。应突破现有宏观经济學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界限,可将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产学研”研究的模式看成是一种相对宏观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高职院校发展的经济效益模式。

2推动政策导向下的工学结合的经济互动模式的开放性。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工学结合的实现过程中探索,如跨行业办学、区域经济产业办学、股份制企事业合作办学、校校联合办学等模式,追求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方面的共享,做强工学结合的专业品牌,从而加速高职教育产学研成果与区域经济的转化速度和发展力度。

3强化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生产性实习,不断探索更加“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工学结合模式。高职院校将工学结合的方向和实处,真正投向企业、行业和产业链。

4高职院校要依托区域经济特点建立自身发展的造血机制。一是学校可以利用国家投资在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投入,打下良好的办学基础;二是依托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学校得到源源不断的人力和技术方面的支持最为关键;三是高职院校的造血机制不仅要求自己要有实体,而且要依托企业,依靠校企合作使学校更加具有生命力。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区域经济的优势发展起来的旅游公司,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服装公司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4

一、高职艺术设计工学结合的优点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相对较晚,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通化, 艺术设计教育快速增长。在这种环境下, 我国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深入改革。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工作相结合,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亲自动手操作, 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工学结合是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工学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 在工作阶段, 学生与企业进行交流, 完成方案的拟定、修改、设计、采纳的整个过程, 并且可以在设计失败中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新鲜的创意, 还可以为企业招聘到适合的人才。

二、高职艺术设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

1. 开放的课堂工学结合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不同, 其主张学生走出课堂, 进入到实际社会中去实践。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建立开放的课堂是前提。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必然要接受改革。开放的课堂一方面要具备开放的教学环境, 科学安排学生课程的教学场所, 另一方面还要有开放的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丰富, 知识开放、创新。

2. 网络信息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 网络信息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 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与时俱进的信息。信息化能够提供信息的高效流通, 能够提高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质量, 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有更多的互动,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高职艺术设计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策略

1. 工作室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而学校与企业的联合中, 企业通常会处于被动的状态,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主动的与企业取得联系, 可以参与企业的项目设计。以工作室为主线, 引进企业, 构建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立工作室期间, 要与企业紧密合作, 聘请有经济的设计师进行指导。建立由企业、院校、设计师、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团队, 积极听取企业、院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建议。在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的基础上, 积极引进企业的真实设计项目, 可以让学生在工作室中得到实质的工作经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完善和优化校内实习基础的基础上, 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或者让学生工学交替, 按学期进行轮换实训。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无政府主义, 明确双方的职责。高职院校要对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积极的管理。

2. 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可以聘请相关专业领域中杰出的专家来担任艺术设计专业领导者, 引进双师结构的骨干教师。培养专业的骨干教师, 要求这些教师要承担一定的技术工作, 同时规定出企业现场教学的期限, 确保骨干教师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考察的机会, 丰富和更新教师的知识, 提升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

双师型教师团队在工作室制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可以很大程度的弥补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不足, 不过由于兼职教师自身工作、教学水平等诸多因素, 兼职教师并无法代替高职艺术设计的全职专任教师。不过全任教师又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 对工作室制度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有, 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双师型”的教师培养制度, 专任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机制、教师相互交流机制等等, 从而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结语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能够更有效的培养出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要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以工作室制模式为核心, 与企业共同建造实训基地, 打造一支具有高教学水平和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艺术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健.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2011.

[2]赵燊.浅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0:116-117.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5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企业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还有就是国家没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推动企业参与。所以,国家必须要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通过一些税收政策上的支持,来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

高校在寻求合作企业的基础之上,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条件和质量,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学校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主动调整学校培养 “工学结合”概述

所谓工学结合,通俗地讲就是把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实现本质与内容上的沟通;企业与高校相结合,保证在校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的联系。这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把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环境与资源,把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校园学习与校外企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为学校、企业、学生。

目前高职电子商务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之处

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电子商务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多,所以在课程结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现在有些院校将该专业归类于计算机领域,还有些属于管理院系。所属专业领域的不同,学习的方向就不同。为了力求覆盖范围广,学科设置全面,很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科目非常之多,如商务管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市场营销、宏观/微观经济学等等。这种课程结构设计虽然满足了全面性的要求,但是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不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专攻哪个方向。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去参与到电子商务实际应用工作中,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自身学习的效果,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锻炼。

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电子商务专业的根本就是直接参与到社会经济经营活动中,它的很多课程都具有极强的实践特性。也就是说,该专业想要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学生实践课程的开发是非常关键的。不管是通过学校上机仿真课程实践,还是直接深入到企业中去学习,每学期至少要有一半的时间是参与实践的。但经调查显示,目前的情况是很少有院校可以提供充足的条件,去构建电子商务实验实训室,而且校企合作不充分,给学生提供的校外实践实训机会也非常有限。

教学方式落后,难以符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大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因为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难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学校仿真实训基地设备较为落后,甚至于有些仿真课程变成了“不同教学环境下的理论教学”,学生无法长时间通过计算机来演练网上交易流程、网络营销模式等电子商务基本业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来说影响非常巨大。在当前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拿来用”的人才。但是现在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只能称之为“半成品”,企业还需要花费一定的经费来培训,这样势必会给企业增加一定的人力资源成本。

构建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主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我国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定企业必须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很多高校都会感觉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处于学校“一厢情愿”的目前状况,企业基本没有参与到其中的意愿。这里既有学校自身合作能力不足的理由,还有就是国家没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推动企业参与。所以,国家必须要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通过一些税收政策上的支持,来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

高校在寻求合作企业的基础之上,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条件和质量,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学校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主动调整学校培养方案,把学生的双重身份考虑进去,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结合企业与学校的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在模式中的作用。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对学校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策略进行联合制定,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依靠这种紧密沟通合作,来完善校企双方共赢方式。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企业发展过程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方向,定期的开展校企双方交流会,让学校明确企业需求,让企业了解学校的培养情况。长时间高频率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厚的感情,企业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系统化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应该基于合作企业以及该行业的实际需求为准,通过考察来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把企业实际经营过程转换为相应的课程内容,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形成以企业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学科体系知识结构,设定具体的工作任务来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为具体全面的策略、技巧。根据企业具体岗位来确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整合学校与企业实训资源,根据企业需求来制定课程实训技能培训方案;学校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训考核相结合,构建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而言有非常大的实际作用,例如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产品采集、商品图片处理、商品描述等技能,这些都是将来从事电子商务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研究 篇6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的重要基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迅速,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给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在开展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丰富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对市场化的重要体现。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真正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随着我国就业压力不断增强,大学生创业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带动就业的重要方式,工学结合模式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市场发展有机结合,培养更多的面向市场的高端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职业教育和市场对人才要求以及市场变化出发,构建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尽管我国教育部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都比较重视,各个高职院校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实践。但从整体上,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还有不少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是没有终点的,很多的制度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成熟完善的,需要不断的优化完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原本较为合理的管理体系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落后性,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和晚上。

2.教学思想需要不断更新

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是教学管理体系的灵魂,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更新管理理念,需要做好管理者的教育思想工作。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践行这种思想理念。但是,思想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思想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多的教师教学思想受过去思想的影响较为突出。虽然不少教师和管理者已经接受这种管理思想,但是还有真正领悟和彻底贯彻这种思想,新旧思想还在进行着激烈冲突,尤其是教学实践过程中,还不能完全受新思想的指导。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组织引导形式,不少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调研一时还不能真正习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需要主动和企业保持长久的密切联系,需要深入企业进行研究和管理,需要根据企业工作环境和用人标准重新制定教学方案和管理方案,不少教师在思想上还有待进一步解放,不断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3.教学管理实施制度和细节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管理体制,是适应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需要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还需要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还需要在细节上做好优化和完善。工学结合是非常开放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形式非常灵活,教学过程不在拘泥于课堂,学习空间大为拓展,应用技能得到了更好地锻炼和提升。教学管理由集中向相对松散方式变化,这就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需要更多的细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非常的不同。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有教务部门和行政部门,教务发展教学,行政负责日常学生管理,两个部门在教学和管理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和管理的协调和协同需要进一步优化。工学结合不是完全都在企业实习,还需要在高职院校做好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训训练,需要把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演练与企业实习向结合,做好协调配合,尤其是细节上做好协同,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管理。但是,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很多学生一旦走出校门,走向企业,管理就成了非常大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做好制度完善,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细节上把握,确保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以管理促进学习,提高工学结合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问题的策略分析

1.健全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确保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按照要求开展教学,才能把工学结合的理念落实到位。晚上我国工学结合的教学制度体系,首先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最为高职院校既要结合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又要立足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还要结合当地企业的发展现实,我国的高职院校具有突出的职业性和区域性特色,和当地的就业和企业发展实际密切联系,高职院校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深入调查研究 ,不能简单照搬其他院校的管理制度。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制度建设上既要完善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的相关制度,还要做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工作,尤其是能够完善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2.设置科学完善高职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坚持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保障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是保障教学成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市场发展要求,立足企业用人标准,合理设置教学科目、教学课时、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教学课时和比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并根据教学实践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尤其是能够把校内教学和企业实习结合,校内教学由院校主导,校外实践需要企业密切配合,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生产场景、职业要求、工艺流程,围绕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并做好学生的岗位轮换。同时,需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能够真正落实到位,鼓励企业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并能够对学生的实践做好评估和考核,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需要积极改革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生活和经济方式转变,不断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及时选用最新的教材,并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趋势增加教学实践内容。

3.搭建更为丰富广阔的实践教学平台

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需要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需要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更为充分的基础条件,尤其需要联系更多的企业与院校合作办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做好校内综合实训室,及时更新教学实训设备,根据学生数量增添实训设备,做好硬件和软件建设,办好校办工厂企业,为学生提供扎实的校内实训保障,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另一方面,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围绕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联系更多的对口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到企业亲自实践,在实战环境中感知企业文化和生产经营环境,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

4.做好校外实习实践的综合教育管理

校外实习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体现,也是真正贯彻工学结合理念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有专业对口的企业,更需要有完善的实习管理保障,做好企业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需要组织实习指导老师,做好学生教学管理工作,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做好学生的实习指导,院校实践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做好配合,保障学生实践安全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好实践指导和理论提升,让学生的实践得到有效的指导,院校实践老师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企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更好地在实习岗位上感悟理论知识,并做到及时创新,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

总之,随着我国高招扩张的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剧,也给当前的职业促使高等院校必须认真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立足市场需求,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和创人人才,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发展,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艺术系)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7

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首次提出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 2005年, 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由此可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它引领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 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也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方法。随着高职教学的改革, 作为基础课程的英语课程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如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加有效的运用到工作中, 这是新的教学模式下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培养方式的相关背景介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美国职业协会《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它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 (real-world experience) 结合起来,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2001年“美国合作教育大会”指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复杂而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

在我国,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半工半读, 至今也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工学结合”模式, 内容主要有:第一, 订单式模式。高职院校根据市场的需求,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 学生结束了在校的学习后, 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第二, 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在特定的技术实训中心, 老师通过边教、边做来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第三,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隔安排且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 充分体现了校企共同育人的宗旨。第四, 两段式预分配模式。第一阶段进行公共课程、职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 突出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阶段是预分配阶段教学, 针对职业岗位进行专业顶岗训练, 校企双方派出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针对语言能力的要求, 进行任务驱动型教学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 学校通过对用人单位以及对毕业生的调查反馈, 结合对目前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的分析, 从而确定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 大学英语主要是侧重于听说方面的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 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 针对性的突出职业能力需求和岗位的需要, 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灵活设置情境任务。英语专业的要求更全面, 除了听说训练外, 实用文体表达能力的要求更为突出, 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实现导向式、任务式教学。教学设计以单元主题为线, 以语言实践任务设置为链, 环环相扣。此外, 在教材选择上, 要选择适合岗位需求的教材,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发挥实训室的实践教学功能, 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教师除了在教室里进行课堂教学外, 还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大学英语或者专业英语的具体要求, 把学生安排到实训室中, 或者给学生安排任务, 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时间。通过借助每个专业的实习实训条件, 与各系相互配合, 通过逼真的实训场景, 设置不同的职场语言任务, 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体验其专业与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 感受未来职场的语言交际。除此以外, 还可以通过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 形成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 利用自主学习中心配备的相关英语学习软件, 分时间段完成所要求的教学任务。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着手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教师要积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重新审视自己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教学对象, 同时考虑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而实现自己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教育教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该积极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 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一方面, 高职院校通过引进不仅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 完善师资结构,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研修, 给教师提供到企业学习和实习锻炼的机会;除此之外, 鼓励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适应学校教学要求。另外, 加强教师培训, 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适应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要求。

工学结合体现了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要求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实现高职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 使职业教育贴近社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下, 高职英语教学更要积极顺应时代的需求, 在全球国际化的大趋势下, 发挥语言优势, 以就业为目标, 使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英语实用技能和自身专业素质, 成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复合型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琳.大学英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

[2]杨继红.高职高专工学结合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职教天地[J].2012.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8

进入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加大对传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 通过制定政策来推动和促进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1991年10月17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倡各类职业院校进行“产教结合, 工学结合”, 在政府文件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加入世贸组织, 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越来越紧俏, 然而形成对应的是现行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应用能力低下, 不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急需改革。

二、“工学结合”概念溯源分析

“工学结合”概念可以用来指代某种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育人模式、管理结构、助学举措及工作探索等, 内涵十分丰富, 本文中定位于人才培养模式。从纵向看,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学徒制。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 通过学习西方“工学并举”, 创立了“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模式雏形。工是指“做工”, 学是指在学校读书学习, 是一种以学校教育为主、技能学习与普通文化知识学习并进的培养模式。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内涵发生了变化, “工”具有工作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学”的内容扩展到职业知识, 具备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际内涵。20世纪90年代, 工学结合强调基于实践的相关职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基于职业岗位的真实的工作实践学习相结合。从横向看, 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工读交替式”) 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都强调联合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 使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强调“工中有学, 学中有工, 工学相互结合”。

综上所述, 工学结合主要是指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 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和用人单位的顶岗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商务英语教学采用“工学结合”模式的重要性

(一) 工学结合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无论是“工”还是“学”, 都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工学结合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实践性”的本质特征。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是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勤学苦练, 反复实践。

(三) 工学结合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佳模式。

“工学结合”是具体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是学校教育与生产现场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 是课堂传授的间接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锻炼的有机结合, 以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 培养适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行业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高职商务英语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及商务交际能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定期到外企等相关就业岗位顶岗实习, 使他们的商务英语知识和技能有“学以致用”的机会, 语言应用和商务交际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 增强就业竞争力, 成为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四、现行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主要问题分析

(一) 教师主体教学模式大多理论脱离实际。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现行教学模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教室里学习诸如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泛读、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国际贸易等课程, 听老师讲解课本或PPT, 然后做练习, 很少接触实际工作岗位。根据笔者教学经历, 大多数授课教材与实际工作情景联系不够紧密, 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 完全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及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 很多教学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虽然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中会安排校内实训或者校外顶岗实习活动, 但据学生反映, 很多活动并没有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如校内实训基地或活动设计完全是一种超仿真状态, 与实际工作情景相去甚远。顶岗实习有时并不对口, 一些高职商务英语实习生在涉外酒店专司打扫卫生等工作, 很少有机会锻炼相关商务英语技能。

(三) 现行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现行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主体教学模式, 基本是一种填鸭式模式, 大多照本宣科, 理论脱离实际, 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单调, 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本来学习动力就不强, 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惰性大, 如果教学内容和形式趣味性再不强的话, 他们很难与老师积极配合, 毕业时具有的知识及应用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四)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现行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填鸭式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操练, 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实践技能的训练, 从而导致相当多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商务交际能力欠缺, 和外商沟通时很多语句听不懂, 口语说不出, 英语商务文书不会写, 翻译的材料没法看, 纰漏百出, 甚至连毕业论文的一小篇短短的英文摘要, 也要去网络上寻找翻译器完成。试想, 这样的商务英语人才怎么能有社会竞争力, 怎么能符合市场和企业的职业能力要求, 将来如何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

五、相关对策

(一)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政府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促使企尽早改变不合作的落后观念意识, 不能只看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 应充分认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积极参与合作办学。应早日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改变目前只是政府一纸空文的要求和学校单方意愿的状况。

(二) 高职商务英语院系应想方设法与企业联合办学。

高职商务英语院系应该尽早建立与当地外贸企业长期合作办学制度, 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合作,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进行市场调研, 制定符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计划, 包括培养目标、专业体系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与编写、培养模式设计、顶岗实习安排、师资培训等, 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使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有的放矢, 与企业人才需求目标逐步趋于一致。高职院校只有真正地融入区域经济之中, 争取行业的支持和参与, 依托行业优势合作办学, 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 学习借鉴国外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和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工读交替式”) 。双元制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与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结合来完成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使学生在实践中既消化了理论, 又能及时得到了理论的指导, 从而保证了学生在理论上达到相应等级的水平, 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合作教育是美国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 是为解决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问题, 学校和工商企业通过合作使学生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合作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密切结合,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具备生产、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明治模式是英国职业教育广泛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安排下, 通过学习与实践相互交替的方式实现学生的培养过程。这种模式强调教、学、做合一, 对学生参与工作实践的时间有明确要求, 三年制学生的工作时间为12个月, 工作和学习的时间间隔不固定, 有的以学年为单位交替, 有的以月为单位交替进行。

(四) 高职商务英语院系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的培养计划。

从目前形势来看, 完全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有一些困难。在无法实现“校企合作”的情况下, 高职商务英语院系应该及早制定严格的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制度, 并实行相应的监管及考核。安排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定期到对口单位实习, 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 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社会竞争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理念、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佳选择。只有采用“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模式, 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只有与外企联合办学, 真正做到“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才能早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培养出合格的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

摘要:职业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 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需具备良好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及商务交际能力。然而当前一些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职业素质低下, 职业能力欠缺, 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本文主要阐述“工学结合”内涵、分析现行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教育报, 2010-3-1.

[2]张成涛.工学结合内涵探析[J].职教论坛, 2010 (28) .

[3]李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 2010 (12) .

[4]蔡美茹.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J].职教论坛, 2010 (5) .

[5]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21) .

[6]林永成, 吴思乐.广东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调查[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9

一、目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会计专业毕业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很多毕业生到企业后连简单的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的工作都难以完成;二是学生虽然在校学过会计电算化课程,但是到企业后还是不会正确使用常用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三是在学生实际账务处理过程中,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只会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照搬照套,不会灵活运用分析。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教材体系单一,内容不合理,不能有效地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

会计实践教学的教材绝大多数是模拟一个公司某个月发生的业务,要求学生完成从填制会计凭证到登记会计账簿再到编制会计报表的实际操作,每个学生的会计操作内容完全一致,这不仅易于学生之间相互抄袭,而且会使有相同或相近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失去兴趣;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实操使学生难以掌握会计实际工作流程,难以适应企业实际会计工作。此外,现有的实训教材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仍旧采用文字描述的方法,阐述不生动,实训不够形象化。目前学生增多,互动的教学方式也是难以开展,枯燥的理论教学以及理论不能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的知识也不够扎实和稳固。

(二)校内实训设备不够齐全

校内实训室是融合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一个平台,因此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用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和实习需要,但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此外,由于实验室会计实训项目单一,内容比较简单,经济业务不够全面,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很多的实训项目也基本上局限在会计核算上,而与之紧密相关的财务管理及税收等方面的实训内容尚待开发,财务实训软件使用效率受到限制,实训室利用率不高,实践效果不明显。

(三)实践教学师资薄弱

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层次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1.基础学科知识较差,表现在会计教师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偏低,难以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2.专业知识面狭窄,许多教师只会教会计课程,对于会计紧密相连的金融、税收理论、经济学知识以及管理学的知识非常欠缺;3.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教师本身实践能力不强,职业经验不丰富。

(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难到位,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一般都安排在企业、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公司等生产经营单位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由于财务信息是一个公司的核心机密,很多公司怕泄露商业秘密、增加成本费用、担心实习学生缺乏经验,造成工作差错等,所以企业一般都不喜欢接收实习生。即使接受了学生实习,也很难让学生真正像一名企业财务人员一样去接触财务资料,大多数学生就只能进行“打杂”式实习,实习工作与会计专业不对口,达不到实训的目的。此外,在学生进行校外实习时,虽然配有指导教师,但很少有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实习内容的沟通,即使有个别进行沟通的,一般也只限于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沟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没有进行实质性的监控。而且实习指导教师往往都有学生就业率指标的任务,只要毕业学生能找到工作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导致实习质量无法保证,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提高会计实践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加强教材建设,努力编制校本教材

工学结合模式下,加强教材建设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会计实践教材应该随着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和教学目的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高职院校应结合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编写适合的实训教材。教材编写工作一定要由理论知识丰富的本校教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共同参与完成,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所学的理论能够用于实践,又能保证实训不脱离实际。为适应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需要,应打破原有的理论和教学编写体系模式,在消化吸收现行教材合理内容基础上,从会计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每个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调研、构思和编写。同时,教材内容必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开发和推广出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案例性的校本教材。

(二)加大模拟仿真会计实验室的建设

校内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会计模拟实训室的硬件构建要尽量做到仿真,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演示性实验室,要有一种现场感,以增加学生的会计责任感,软件建设要尽量做到突出会计流程中各岗位操作要领与技巧,而不是企业财务软件的流程演示。

在模拟仿真会计实验室建设中,可以通过企业环境的模拟来完善会计环境的模拟,如模拟设置税务部门、银行部门、审计部门、工商部门、保险部门、供应商企业和客户企业等多个部门,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真正置身于社会的环境中,让其感受到企业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性。此外,将企业的会计环境按岗位设置,如设置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稽核岗位、总账岗位、财务报表编制岗位等各种会计岗位。这种仿真会计实践环境需要将会计模拟实验室在布置和设计上都要有一定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实验室的作用,为会计实践教学更好地服务,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要建设一支过硬的、适应高职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师资队伍。一是要大力发展“双师型”、“骨干型”教师队伍,大力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同时鼓励老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兼职,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会计实践,累积实践经验;二是聘请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在财政、税务、审计、金融系统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士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请他们对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设计等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并聘请他们做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四)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密切合作

建立与校内模拟实践环节相适应的校外企业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实习基地参观、了解、调研单位财务问题,进行上岗实习、岗前培训,给学生创造机会亲身参与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重点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会计实际工作的协调,探索课堂学习与基地实习一体化,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同时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挂职锻炼,提升会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一个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的长效机制。总之,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为培养全方位会计人才打造良好基础。

三、结束语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10

工学结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基本内容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 学生同时具有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 教学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 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性, 强调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设置, 采用学校与企业共同评价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我国, 工学结合是以校企合作为载体, 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 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 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 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的教育模式。其特征在于适于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培养过程, 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商定教育计划及实施、管理方案。其本质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 有计划地使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 让企业也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来, 使教学场所从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工厂, 使书本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从而使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校内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教师的高、中、低职称在年龄的分布上不合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职称较高但年龄较大的大学退休教师和企业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是年轻但不具备高职称的刚毕业的研究生。这一点在民办学校显得尤其严重。 (2) 很多教师都缺乏企业工作经验, 不能很好地胜任实践性较强环节的课程。

2.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高职教育还很年轻, 很多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因此, 很多高职院校无论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还是在教学方法上, 都直接采用了众所周知的本科教育模式, 这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 也不能体现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 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3.教材不适应教学需要。

在高职教育中, 绝大部分学校没有系统的教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1)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时间比本科短的要求, 很多编者直接把本科教材几门课的内容机械地压缩成高职教材的一门课; (2) 教材的内容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够用”的特点; (3) 占高职教育比重较大的实训 (验) 方面的教材缺乏。

4.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内教学主要还是集中在教室进行, 再加上实训 (验) 条件有限, 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环境, 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会影响到工学结合实施的进度和效果。

三、应对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制订措施, 激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 提高学历; (2) 积极申报研究教改项目并与企业合作, 开展项目研究工作, 为年轻教师上职称创造条件; (3) 紧抓“工学结合”之契机, 在大力开拓学生实习基地的同时, 也可以让驻企业进行校外教学的教师参与到企业的顶岗实践中, 积累实际工作经历,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另外, 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学环节, 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 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以弥补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师资力量的不足。

2.结合企业, 开发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要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 就要开发出与当地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因此, 高职院校应从对企业、行业的岗位群进行岗位分析出发, 从岗位的基本要求与学校的专业教育对应关系着手, 让企业也参与进来制定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 进而设置与教育计划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职业目标紧密联系,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要求及考核方式、考核标准, 考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表现, 把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尽可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 又具有专业技能, 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3.利用企业的人才, 开发适应高职教育的教材。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针对这一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应以“够用”为原则。因此, 高职教育教材的编写要根据行业、企业对该层次人才知识的实际需求来编写出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尤其是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 高职院校应当紧抓校企合作的机遇, 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 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应当广泛听取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 特别是实践性比较强的环节的教材, 甚至要让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进来, 与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起编写适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高职教材。

4.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互补, 做到教学方式多元化。

高职院校要逐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 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实训 (验) 室, 模拟企业的生产、运行过程, 使学生真正地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另一方面, 可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与企业紧密结合, 通过校企合作, 让学生较早地接收企业文化,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能力, 为学生能够顺利地实现职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还很年轻, 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模式和一个完整的体系, 高职院校的校内教学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紧抓国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之契机, 以校企合作为桥梁, 努力探索校内教学改革的道路。通过校企合作, 企业可以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具体表现, 将企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结构、深度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 学校再根据这些信息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 优化课程体系, 逐步使学校和企业形成良性互动, 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

[2]盛秋生, 周萍.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与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的类型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童乃诚.全面解析工学结合的内涵[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实习教学;模式

前言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教养、有本领”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实习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性实训”到“综合性实训”再到“适应性实训”这三个实习教学环节来完成的,进而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习教学存在着校内实习基地资源投入不足和不均,“双师型”教师缺乏、校企合作尚无完整法律可依等问题。在现有条件下,高职院校应依据本校的实习教学资源配置、教师的“双师素质”、实习教学及其管理水平等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地采用“校内实习”型、“产教结合”型和“企业实习型”三种相应的实习教学模式。

1.校内实习型模式

校内实习型模式是一种仅能满足学生基础性实训和综合性实训教学需要的实习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采取如下三种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和管理。

1.1 “两个头,两条龙”

即在主管院领导的领导下,设立与系(院)平级的实习中心(工厂),在实习中心(工厂)下设独立的实习教研室(或车间),将实习教学和理论教学分成两大块进行教学和管理。

1.2 “两个头,一条龙”

即在主管院领导的领导下,设立与系(院)平级的实习中心(工厂),下属的实习教研室(或车间)与系(院)下设的教研室共用一套人马,实行“人员”上的一体化教学和管理。

1.3 “一个头,一条龙”

即在主管院领导的领导下,以系(院)为单位,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合二为一,实行全系统、全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和管理。

这种模式的实习周期安排要彻底打破传统的“课节”排课方式,改用“课日”或“课周”或“课月”的方式排课,例如电工电子类可按“实习日”排课、汽车维修类可按“实习周”排课、数控模具类可按“实习月”排课。实习学生较多而实习设备和场地有限的系(院),可借鉴企业的“轮班制”作法实行“轮班实训”,或利用其他学校和专业实训中心的教学资源实行“外协实训”。

在不影响实习教学的前提下,实行这种模式的系(院)还可以利用实习中心(工厂)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生产经营和职业培训活动,例如自制教具和设备,利用寒暑假举办短期培训等,为实习教学的完善和发展创收赢利,为向“产教结合”模式发展奠定基础。

2.“产、教结合”型模式

“产、教结合”型模式是一种具有实习教学功能和产品生产功能的实习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实习教学既要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完成实习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又要按既定的生产经营计划完成一定的产值指标,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这一特点就决定了要建立与这一模式相适应的“学校+工厂”的管理体制。例如:

2.1 设主管实习教学的院领导分管实习教学和实习工厂

主管院领导下设实习工厂厂长,全面负责实习工厂的日常工作。

2.2 根据专业设置实际,实习工厂厂长下设生产实习车间,车间主任由专业实习教研室主任担任,全面负责生产实习车间的日常工作

较大的专业,可设由实习教师兼任的班组长,协助车间主任工作。

高职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互动,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一是注意对地方经济的超前性研究,特别是研究地方产业发展动态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掌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信息,始终走在生产和建设的前头,对实际工作发挥着超前指导作用。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关于地方经济的论证、规法等实践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言献策,密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二是主动配合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面向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培养适格人才。尽力争取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做强特色专业,创造学生成才条件,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三是要保持与地方经济的动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其职业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会因时、因地和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及时顺应职业变化,才能使毕业生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而顺利就业。

3.企业实习型模式

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包括本校、其他学校、专业实训中心)进行的实训,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完成,是不可能替代或不可能完全替代学生下企业完成的“由学校到企业”的顶岗实习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能力等实际情况,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应出台相关政策要求、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联系实习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完成本校不能或者不能较好地完成的实习教学任务。对于只具备基础性实训能力,而无综合性实训和适应性实训能力,或无某一或某些专业(或项目)实训能力的高职院校来说,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就显得更加重要。该模式一般可采取如下三种形式。

3.1 “短训”式

“短训”式校外实习,就是在学生学完某一或某些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完成基础性技能实训或综合性技能实训之后,由学校出面,以“短训”的形式将学生安排到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基础性实训,其实习周期以10天为宜,或进行综合性实训,其实习周期以30天为宜,或进行适应性实习,其实习周期以60天为宜。该形式能弥补校内实训能力的缺失,适用于学生的毕业实习。

3.2 “就业”式

“就业”式校外实习,就是在学生毕业之前的一个学期内,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课程。高职教育是直接面对市场的教育形式,也必须与地方经济和产业进行紧密对接,体现鲜明的地方特征。也即是说,在杭高职教育必须首先面向杭州这个市场的要求,接受其检验,并为其服务。地方经济往往由一些主导产业所支撑的。可以说,地方主导产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内容和方向。

然而,现实中我国的高职教育仍然属于政府条状主导,没有真正置身于市场。教育的条状管理使得地方政府的作用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高职教育与地方政府的互动以及与地方经济的适应问题往往只停留在表面,高职教育的“地方性”特色不足或没有落到实处。

3.3 “半工半读”式

“半工半读”式校外实习,就是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由学生(经过家长和学校)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完成某一或某些规定的实训项目和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为目的的一种实习教学方式。例如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或间断性地利用课内时间,以 “打短工”的形式下企业顶岗实习,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该形式需要学校“弹性学制”和“网络课堂教学”的支持。该模式十分有利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4.结束语

结合国情和校情选择适合的实习教学模式,认真做好实习教学和实习管理工作,凸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所在。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3]伍爱.现代企业管理学(第二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高职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篇12

一、“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方向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 (国发[2005]35号) 、教育部 (教高[2006]6号) 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因此如何建立有特色的“工学结合”新模式、发挥更好的作用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新课题, 教育改革探索的新方向。

二、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社会基础已经具备

首先是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的需要,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发现, 大部分毕业生在实际工作的时候虽然具备了很强的理论功底, 但是实践能力却大大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很多企业需要重新对这些员工培训上岗,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行各业对于技术含量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社会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型人才有更大的需求, “工学结合”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满足这种需要。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成为开展“工学结合”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 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需要, 是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该教学模式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拓展办学空间, 向特色化、多样化办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部对于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专门性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 因此在专业设置上都要有与“工”相结合的专业方向, 这样就为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衔接, 实现“工学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基础已经形成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在时空上都获得了拓展, 它的实施不仅是对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的颠覆, 更重要的是对教育体制、教育理念进行创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 已经为我国职业教育全面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夯实了基础。

(一) 订单式、学工交替式人才培养新理念已经形成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打破了由单一学校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起与社会、行业、企业共同培养职业人才的新模式。实践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模拟教学模式, 开创以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为实践教学的条件, 强调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锻炼职业技能的新局面。各个高职院校针对学校本身情况以锻炼实践技能, 就业为中心的“订单式”、“学工交替式”培养人才新模式已经陆续出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 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职业教育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办的体制, 充分发挥了行业、企业的作用, 动员社会各级力量共同参与办学, 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办高职院校出现迅速发展趋势。

随着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 全国民办教育取得新发展。据统计, 截止2012年9月, 目前江苏共有154所高等院校, 其中民办类高职院校23所。宿迁民办高职院校2所。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 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民营资本的加入催进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进程, 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三) 双证制度的实施为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沟通建立了纽带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实施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职业本身的要求与培养模式相一致。职业资格标准来源于职业能力的分析, 代表了从事该职业所应当具备的所有知识、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更直接、更准确的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 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目前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都已经实施了双证书制度, 通过在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证书制度, 明确了办学方向, 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衔接, 推进了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 也催生了“工学结合”新的教育模式的出现。

(四) 教师队伍建设为工学结合提供了师资保障

近年,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数量和人才素质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一线技能人才被大量返聘学校参与到教学实践之中, 在提高教学教学质量的同时, 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也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

据教育部颁布的统计资料显示, 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教职工45.33万人, 比上年增加0.35万人。专职教师26.3万人, 比上年增加0.55万人。全国职业高中教职工48.33万人, 比上年增加1.55万人。专职教师35.63万人, 比上年增加1.23万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75.74%, 比上年增加4.02个百分点。全国技工学校教职工30.2万人, 其中专职教师26.3万人。

同时, 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一批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培养制度。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共有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306个, 其中依托高等学校建立的基地215个, 依托中等职业学校建立的基地91个, 这些基地已经为全国的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已经具备, 工学结合也将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占德胜.《系统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2009 (4) .

上一篇:怎样打造高效物理课堂下一篇:《大时代》的任督二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