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2024-10-14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精选12篇)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篇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为突破口,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对我国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地方高职院校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深化“工学结合”、提升高职教育一体化教学质量的措施,对于完善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理论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为了能够使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选择了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状况进行深入调查,找到该专业在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尚存在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状况,笔者对该专业的负责人和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并针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而获得了较为详细的资料。通过分析整理,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该专业在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的产生原因作了分析。

一、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概况 (专业特色)

通过对该专业负责人和部分教师进行关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状况的访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了该专业的办学特色:

1. 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龙江汽车产业,面向东北主战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知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懂电子、精维修,能创业、懂技服”的现代汽车产业一线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广泛就业于汽车电子产品制造、销售、设计与开发企业和汽车维修、营销、售后技术服务企业,职业资格证考取率达到100%,双证毕业率100%。

培养面向汽车产业劳动生产第一线有较强的汽车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对应的主要职业资格证书有:汽车维修电工、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维修工、汽车驾驶等 (冯国丽,《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 。

2. 教学团队建设

“十二五”期间,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院级教学新秀1名,专任教师10—12名,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完善教师综合评价考核标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使之达到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水平 (冯国丽,《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 。

3. 课程体系开发

课程体系设立思路:以汽车电子维修技师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汽车修理工中级、高级为手段确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施科学有序管理,达到岗位目标要求。

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为依据,以职业领域职业行动力为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的“双基、双技”标准,配置教学课程。课程体系充分地体现“夯实基础、够用适度、职业特征明显、关注个性、重视创新”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思路 (冯国丽,《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 。该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4. 职业资格证书

该专业学生可以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表2所示:

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

本部分内容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访谈法来进行研究。2012年10月,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笔者了解到该专业的一大改革及创新———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笔者针对这一创新点对学生就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问卷共计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问卷有效率为98.9%。以下是对调查所得材料进行整理的结果:

1. 关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方式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该专业部分教师关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方式的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本校专业教师和外聘企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如汽车发动机维修师A1、汽车电子电气维修师A4、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 (初) 实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 (中) 实训、汽车底盘维修师A2、汽车变速器维修师A3等;二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在所有方式当中,最常用的是由本校专业教师和外聘企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其次是企业顶岗实习。在就学生认为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最佳方式是那种做调查时发现,66%的学生认为最佳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还是由本校专业教师和外聘企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因为每一门课程都对应一种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感觉这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最有帮助。另据对学生的调查,学生大多对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时间感到基本满意,但是普遍反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 关于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该专业负责人进行访谈,笔者了解到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是该专业的一大改革及创新,该专业负责人及部分教师通过到企业调研和向兄弟院校学习,最终确定这一改革方案并予以实施。让学生所学知识能与飞速发展的社会接轨,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适当减少不实用的课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即以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大纲拟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将课程的授课方式拟定为由本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分工教学,将学生的考核方式拟定为过程考核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情况。例如,《汽车发动机维修师A1》课程的教学大纲即为“发动机维修师”的考试大纲,由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专任教师于延锌和一汽大众的工程师陈卫军分工教学。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普遍对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反映良好,都感觉本校教师在相应理论的说明上很准确到位 (68%) ,而跟着企业工程师的学习更是受益匪浅 (64%) 。但是,也有学生认为本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配合不够密切 (43%) 。

3. 关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遇到哪些问题的调查研究

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方面和顶岗实习方面。学生在参加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学习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本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分工教学有机结合的程度不高 (45.4%) 。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企业工厂师傅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够 (45.6%) 。其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实习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 (21.6%) 。再次,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遇到的问题还表现在学生难以在心理上适应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 (20.5%) ,并且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令学生感到沮丧 (18.2%) ,这些都说明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还比较弱,学生的综合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结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和对该专业负责人及部分教师的访谈,笔者认为在学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有待完善以及校企合作机制仍需不断创新和完善。笔者认为,导致该专业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中产生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希望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本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有机结合。

究其原因有二:首先,学校专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加上企业工程师在学校的时间有限,因此他们在课下的沟通有限,导致他们的分工教学从进度到内容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其次,学校专任教师较少参加企业的一线工作或没能及时参加相应的有关前沿知识技能的业务培训,导致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分工安排上不够合理。

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学校专任教师的人数,从而减轻各专任教师的教学任务;第二,安排和鼓励学校专任教师参加企业的一线工作或相应的有关前沿知识技能的业务培训,从而更好地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和改进。

2. 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学生大多反映在校外的实习中缺少企业工厂师傅的指导与帮助,这说明企业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还需进一步落到实处。目前,虽然该专业与企业共同签订了人才培养计划,但对于学校而言,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企业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作用还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事实上,之所以企业较少安排企业师傅和工程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首先要考虑其经济利益的得失。由于企业往往需要的是低廉的劳动力,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必然会造成企业短时间内人力和财力的损耗,而学校回报企业的效益往往会体现在较长一段时间以后[1]。

因此,在校企合作的机制中,如何更好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作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在高职教育中,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不仅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工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 主要以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 试图通过对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个案分析, 找出该专业在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旨在为我国同类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工学结合一体化,高职教育,汽车电子技术

参考文献

[1]赵凯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4.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篇2

摘 要: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根本的改革。同时,有效职业学习的第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本文针对电子类专业,探讨了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电子类专业 教与学 学生为中心

工学结合课程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这需要科学和系统组织的学习内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课程的教与学。要想保证一体化课程的成功实施,就应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职业学习的有效性。在课程开发的教学设计中,应遵循的第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即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中心,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书本,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传统的教学,由于缺乏有意识的学习情境设计,缺乏足够的信息反馈和学生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不佳,也难以实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下,围绕已明确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

一、教学设计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中的独立学习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现以电类专业课程中“家用调光灯的制作与调试”的教学过程设计来进行探讨:

1、明确任务

预先把电路图纸、元器件、器材和具体工作任务发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团队的方式进行讨论,汇总好小组成员的意见,最终拿出一个制作方案给教师评定是否可行。

2、确定方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检测所有元器件的好坏,确定晶体管、二极管和单结晶体管的管脚,制定一个元器件分布设计图,根据电路原理图装接电路,各组自行设计一个合理的装配图。

4、实施计划:

根据制定的计划和方案,开展对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并提醒学生注重过程中的细节,注意观察和总结,并做好记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工作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

5、检查控制

通过电路板制作的完成,让学生体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工作的成绩感和责任感,并且要严格检查,控制好质量关,使学生体会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6、评估反馈

组织学生对完成的工作任务“完整的电路板”进行评估,主张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过程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公正的评价和真诚的.激励能使学生获得巨大的动力,从而鼓足前进的勇气,使师生间的情感关系达到质的飞跃。以上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持人,在课堂中学生是“中心”。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有效的职业教与学,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广泛采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师生角色互换法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电子知识与技能、电子电路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简要说来,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如复杂电路的解读学习,如果教师能先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能找出答案了,那再复杂的电路也能看懂识别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善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新鲜感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研究、独立思考及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情感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从而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2、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包括了学生在理解知识形成、建立概念的过程中所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这种活动正是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如电子元器件的认识,可以加入仪器仪表的使用、测量,从而识别元器件、判断元器件的好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自由获取知识。

3、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可以是师生的交流,但是更主要的应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和竞争搭建平台,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等各方面都比较接近,在合作中,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参与,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求新的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机会和环境,让他们在优生的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各方面的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帮助他人的喜悦;中等生则在他们的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每个学生都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习惯,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境界。

以学生为中心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师主要是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保证质量,除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外,教师还应考虑到: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完人,而是一个会犯错误并能从错误中学习的人;相信学生具备理性、自由甚至自我否定的能力;推进和促进独立思考,而不是提前给出答案;允许学生制定计划和控制学习过程,而不是所有的知识都由教师确定;允许学生自己制定评价标准并检查学习成果。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具有一般社会特性和社会品质的角色之间的交流,具有情感体验的精神协调关系,可以建立起真实、接受和理解,由此产生和谐、积极并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著职业教育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家杰探讨提高工程实践教学效果的方法.合肥:华东高校工程训练教学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浅谈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 工学一体化 教学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先进制造业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制造装配业急需大批具有高级技能的新时期的产业工人。而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所以职业教育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地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工学结合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工作态度为目的的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但我们传统的职业教育,与此相距甚远,无法适应培养新时期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方面改革,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

传统的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一般是由学校的专业理论老师和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共同商议确定课程体系,这样确定的课程体系只是“理论”上的课程体系,它脱离了工厂和行业的生产实际需求,是典型的闭门造车。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应坚持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以课程模块确定课程设置,以岗位技能确定技能培养方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还应邀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构建起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的选编

传统的职业院校的专业理论教材和生产实践教材是互相脱节的,分别由不同的老师编写,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没有相互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互相为对方服务,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体系呆板,与目前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格格不入,无法实现教学与工厂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不能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也要体现工学结合一体化。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的编写人员,不但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和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专业教师,而且还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技术能手,他们通过广泛调研、认真考察和反复商讨,提炼出本专业的技术工人岗位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继而以工作任务的形式融入相应的教学模块中。并且教材内容还应吸纳本专业最新的科技成果、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与生产实际接轨,利于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堂教学

职业教育课堂能否成功实现改革,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如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是,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在教室进行,“老师在黑板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呼呼大睡”,这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课堂的真实写照。生产实习教学在车间,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是“两张皮”,不利于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教学的互相衔接,理论老师和生产实习老师“各扫门前雪”,导致学生学习中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堂是把课堂变为“学习”和“做工”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室。教学课堂模式改变了,教学方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也与传统的学习不一样了,学生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室上课,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注重把课程与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完成实际任务,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和自身认同感,使枯燥的专业知识不再是艰涩和抽象的,而是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边学边干,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备受学生欢迎。

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堂中的角色互换

在传统的职业院校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方法,由于缺乏有意识的学习情境设计,缺乏足够的信息反馈和学生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不佳,也难以实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教育目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直接帮助下,围绕已明确了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检查其结果,独立选择劳动工具、设计工作方法、控制工作过程和保证工作质量,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发展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工学结合一体化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在传统的职业院校教学中,专业理论老师只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在“黑板上开车床”。实际操作能力差,缺乏生产实习的锻炼,当学生问及和生产实习相关的问题时,便不知如何回答。生产实习老师大多是技校的留校学生或工厂的操作工人,他们有着高超的技能,但理论知识匮乏。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师不但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这样就需要专业理论老师走下讲台,走进车间,从一线工人做起,锻炼操作技能;需要生产实习老师,潜心钻研专业理论知识,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

六、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室的建设

传统的职业院校教室是由讲台、讲桌和一排排课桌和凳子组成的,教室感觉冰冷、压抑、威严,尤其是高高的讲台,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室,打破了传统教室的格局,由教学区、讨论区、演示区、工作区和展示区组成。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室中,能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大家分组学习,分组讨论,遇有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探讨,有利于同学间增进友谊,培养感情,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要有一流的产品,必须有一流的技工”,职业院校作为技工教育的摇篮,责任重大,职业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工学结合一体化”职业教育模式,顺应时代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具有新时代的气息。希望工学结合一体化职业教育模式在全国职业院校中遍地开花,以便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技师学院)

试析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误区 篇4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误区,传统教学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 已逐渐被大家所认识, 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目标。目前, 各学校都在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如下一些教学误区。

误区一:否定传统教学

在各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 有人认为传统教学因为课程与教材主要传授显性知识, 而抽象的显性知识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 所以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十分有限。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采用适合学生特点, 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 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 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才是职业院校最理想的教学方式, 从而否定传统教学。

但是, 在实际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 我们发现学生掌握技能比传统教学慢。我们知道, 技能形成的规律是练习的次数越多, 技能形成越快, 掌握越牢。根据这一规律, 我们就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等方面进行分析, 比较了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拿车工专业车削外圆控制尺寸精度的技能练习为例, 两种教学法都是以一根长60mm、直径为Φ30的毛坯料练习。首先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 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要符合企业工作内容, 只能设计为多阶梯形状的练习件, 才接近企业加工的轴类产品。那么, 其练习次数就是这几个阶梯的数量, 数量较少。而传统教学则不受此限制。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 可考虑设计较多的练习次数, 如设计成“每减少某一尺寸练习一次”;还可以分成多段, 每段可以“每减少一个尺寸练习一次”。可见, 传统教学设计的练习次数远远比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练习次数多得多。其次是学生的技能练习时间。同一教学时间,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等环节进行。学生的技能练习时间只有实施计划过程, 其余教学环节占去较多时间。虽然传统教学也有教师讲授、示范演示及其他方面, 但这方面的时间要比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少。

从上述分析比较可见, 同一教学内容, 由于设计教学过程不同, 则学生的练习次数及练习时间也不同,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式学生练习次数及练习时间都比传统教学方式少, 这是学生掌握技能比传统教学慢的主要原因。

误区二:教学初期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 有的学校在学生入学后就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我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根据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前要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内容是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如果学生入学后就按照这一系列学习情境学习, 此时的学生既无理论知识, 又无专业技能。这样的教学, 一是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不符合技能学习的规律: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 从一般技能到综合技能。尽管教师设计再简单的学习情境, 都已是综合技能的学习, 因为学生要有各方面的技能才能完成工作任务。由此可见, 技能学习初期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不符合教学规律。

误区三:所有课程都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把知识学习作为习得技能的支持手段, 对理论知识没有系统性和量的要求, 并在工作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这一理念引导下, 很多学校把所有学科课程都放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学习,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也不恰当。例如,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制图》课程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当教师设计每一个学习情境时, 应让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中的哪些知识?量是多少为合适?都很让教师犯难。特别是第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 从最基本的内容学习, 时间不够;从中间选择零件图知识学习, 学生还没有学习制图的投影规律及其他的基本知识, 学生又怎能读懂零件图?因此, 只好从基础开始。由于受时间限制, 每样知识只能浅尝辄止。最后, 学生的制图基本知识不扎实, 而且绘图、识图能力也不强。究其原因, 主要是《机械制图》是一门内容系统性较强的学科, 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由于各种原因, 教师无法合理安排各学习情境中《机械制图》课的学习内容, 必然导致学生不能系统性地学习, 知识掌握不牢。因此, 这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既不利于教师教学, 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由此可见, 教学内容系统性较强的学科不适合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当然, 学生学习《机械制图》, 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识读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有所提高后再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才是最合理的学习路径。

误区四:教学中“重技能、轻理论”

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表现在如下方面: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 理论知识是学生在工作中学习, 因此, 教师设计教学要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放在相应的学习情境中。由于教师设计学习情境时受到设备、场地及其他方面的局限, 所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情境无法包含本专业大纲要求的所有理论知识, 因而造成某些知识得不到学习。另外, 一些指导教师的技能水平较高, 但其理论知识教学水平相对差些, 也会造成隐性的“重技能、轻理论”。还有显性方面的,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依据, 而是以学生在整个学习工作过程中的表现、纪律、学习、团队合作、技能等方面情况作为学生的评价依据, 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既有教师评价, 又有学生自评、互评。因此, 不仅是教师, 学生也只重视工作过程的技能, 不重视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的学校发现了这种现象, 也采取了措施, 如在评价方面增加理论知识考核, 以促进教师和学生重视理论知识。

误区五:“检查控制”教学环节的错误作法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等环节进行的。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把“检查控制”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对待, 而且认为有的专业没有独立阶段的“检查控制”环节。例如, 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学, 经过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教学环节后, 学生阶段性地完成了一个产品的加工工作, 接下来是教师和学生对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工作, 这就是“检查”过程的一个独立教学环节。然而, 如旅游专业, 如果学生实施计划是一次带团导游工作, 其工作结束后没有“产品”, 教师和学生没有对“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工作过程, 则其教学过程中就没有独立阶段的“检查”环节, 类似这样的专业就不应有“检查控制”环节。但这是错误的看法。

其实, “检查控制”环节, 其内容除了“检查”外, 还有“控制”, 既有教师的检查控制, 又有学生的检查控制。“检查”是教师检查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及产品质量, 还有学生自我检查;“控制”就是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自己控制整个工作过程。

虽然有的专业有独立阶段的“检查”环节, 有的专业没有, 但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不管是有独立阶段的“检查”环节, 还是没有独立阶段的“检查”环节, 其“检查控制”工作都应包含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因为只有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过程中做好整个工作过程的检查工作, 教师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学生也才能做好自评和互评工作。同样, 教师和学生只有做好控制工作, 才能使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向着目标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不适合于技能形成初期的教学, 如机械类的车工、钳工、焊接等, 初期教学最好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更适合于技能学习的后期教学。另外, 不是所有理论知识都适合放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学习, 教学内容系统性较强的理论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更为合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2010.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2009.

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总结 篇5

一、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

从职业领域分析入手进行任务分析,以工作任务划分确定课程结构,从而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群,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工作结构;以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让学生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课程内容上,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本身的逻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理论知识要围绕实践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组织和学习;以实践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强调工作本位的实践性学习;评价方式上,要以真实或仿真的环境通过工作样本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因此提出的教学模式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学生技能学习。将一个实际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把项目的内容按照课程相关知识点分割成若干单元,每一单元作为课程的平常作业或章节大作业。开课时首先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总体任务,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需要提交的成果要求,其涵盖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每次上课时把项目任务书或资料带到课堂作为辅助学习材料,教师讲课时把理论结合实际项目、实际项目融入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二、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实施

1.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工作需求为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定位,具体应该掌握那些技能,2.教学组织形式,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在模型室、实训场、生产一线进行现场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水电站机械、器

设备与枢纽建筑物的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易于学生掌握较抽象的知识点。

3.教学方法,以实际工作为场景,校内外学习,顶岗实习。实训期间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开发与生产过程结合的学习领域。教学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共同设计和开发综合实训项目。

在水电站理论和实践技能讲授过程中,坚持采用教、学、练、做四位一体教学法,边讲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讲、学、练、做相互交叉,学做合一、理实一体,使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

4.教学表现形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五年制高职;学习方式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来,为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文件,推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2010年,国务院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必需”,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主要精髓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2010年下发《关于做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工作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0]48号),2012年下发了《关于做好扩大首批五个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前期相关工作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2〕46号),全面推进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大背景下,各职业院校纷纷抓住教学改革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开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一、影响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方式的主要要素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其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评价方式与传统学科体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内容和载体发生了转变。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学习载体由传统的教材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学材,学习内容由传统的课程转变成了典型工作任务,传统的章节转变成一个个独立的教学项目。

2.学习环境发生了转变。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需要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需要保证常态的工学交替,使学生接触真实生产工艺流程,了解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体验工作的真实环境和氛围。

3.学习模式发生了转变。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项目的学习,需要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单一学习变为合作学习、灌输学习变为探究学习,以满足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学习要求。

4.学习评价方式发生了转变。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因此,要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强调过程的过程性评价,由单一的评价改为由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组成的多方评价,才能既关注到学生学习结果又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现有学习方式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差异

要很好地完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具备自我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学生既要能够独立主动地学习,并就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验证;又要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能在合作中讨论、倾听、表达自己的观点、评价;还要能够探究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的方案,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对于先进的课程体系,五年制学生的学习方式现状令人担忧。

1.学习动机不明确。在对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方式进行调研时发现,多数学生入学动机不明确,专业选择比较盲目。调研数据显示,服从家长意愿上学的调研样本占19%,因为同学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的调研样本占11%,上学混时间的调研样本占14%,因为学校规模大、设备好、教师水平高、学好后能找到好工作的调研样本只占56%。

2.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生文化基础水平普遍较差,课堂听课效率不高。74.2%的学生认为自己上课只能听懂一部分内容,15.8%的学生认为自己上课很少听懂或根本听不懂教学内容。

3.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少有学生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并认真完成作业。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预习和复习,课堂听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无法适应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学习要求。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方法和途径

1.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广义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持续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狭义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场所、学习模式、学习评价模式下,完成学习任务和获取知识技能和形成能力的方式。要想探索符合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满足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堂实践。通过课堂实践,对比学生在被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中,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认知方法取向的差异,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学习能力的变化。

2.构建有效学习方式的理论模型。通过总结和提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学习方式,归纳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组织形式、构成要素、基本程序、学习原则、学习条件、实施建议、学习评价,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背景下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模型。

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但这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教学作用,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内涵,具有更高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能在关键节点、关键时段以恰当的形式、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控制自主学习节奏,能有效评价自主学习效果,同时有能力处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

4.加快建设和完善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情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探索、自我总结、自我完善的过程,没有相配套的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情境学生就没有自我探索的物质基础。比如学生想要查找资料但没有足够的网络资源,学生想要按学材的内容完成一个典型工件,但只能在传统的实训设备上加工或者只能通过电脑仿真操作,无法接触真正的设备,无法看到实际的加工效果,这样,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学生无法真正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要加快一体化学习情境的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物质保障。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而有效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一个复杂的、艰巨的工程,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 孙智昌.理论结构与转变策略[J].教育学报,2010,

(6).

[2] 葛春.转变学习方式的理论与现实[J].江西教育,2007,

(22).

[3] 满杨.从“杜郎口模式”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才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篇7

一、工学结合的界定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 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1. 现代性

工学结合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两个现代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们必须以各种方式交替地去参加教育和生产劳动这两个密切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过程, 以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这种交替的最基本形式可归结为两种: 一是以就业后的继续教育为主的终身教育; 二是以就业前半工半读等形式为主的工学结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

2. 职业性

工学结合从它的萌芽时期开始就带有浓厚的职业性导向。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目的, 就是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情景中教育自己, 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 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职业技能, 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3. 市场性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的市场化运作, 主要体现在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相结合这一特色上。这种市场化运作使它冲破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育模式, 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工”的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受劳动力市场的支配, 市场的需求情况对学生的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4. 大众性

工学结合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 它是在社会对职业教育不断提高的需求推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形成这一需求的深层次原因是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产的发展,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人们的生存和求职愿望, 而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则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必然结果。现代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心智健全的人, 而且要培养社会职业的合格从业者。因此, 工学结合对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关注, 正是它大众性特。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1.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含义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 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 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 安排在专业 ( 实训) 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 ( 实训) 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做法, 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利于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 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 “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 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中等职业教育中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及“学科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 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强调“实用、适度”, 技能训练则强调科学、规范及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 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配制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教学模块, 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 从而保证二者同步进行。理论指导实践, 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3.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以直接影响到能力培养的效果。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基本教学策略, 通过各种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 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要因材施教,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手段,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在强调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突出应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演示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 即重点加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 ( 实训) 教室, 是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等于一体, 为了便于教学, 对各专业教室进行了全面调整, 按专业相对集中的原则重新进行了布置。购置、自制了大量的教学设备, 在各个专业教室都能够进行多媒体教学, 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 营造出了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教师在专业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 使学生在模拟工厂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构造原理, 又可以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教学方法直观、灵活, 教学形式生动、活泼,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参与性与主动性,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潜能。例如, 在数控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中, 我们结合专业特点, 围绕某一种典型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 把教学与生产制造结合起来, 营造一种教学工厂式的教学氛围, 师生双方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4. 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制度

考试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综合素质能力, 它包括表达能力、鉴别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和考风考纪等诸多方面。这些素质能力, 考生经过考场的历练, 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要体现“能力测试”, 对考试命题就提出了较高要求, 考题要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考试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考核; 在实验课上分组操作完后, 要进行个人独立考核, 评定实验成绩; ( 下转第137页) ( 上接第140页) 在实训课上要进行阶段性考核, 并对学生在各个阶段进行独立考核记录, 根据每个学生的考核记录, 及时了解其各种技能掌握状况, 从而开展针对性训练。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每学年动员和要求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 如中级电工、中级车工、中级钳工等技能证。2009年我校中级电工考证通过率98%, 2010年中级电工考证通过率97%, 2011年中级电工考证通过率98%, 其他考证通过率95% 。上述数字证明了我校在深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5. 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 1) 学生的素质现状, 适合一体化教学

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 整堂课从头到尾讲授听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 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尚可接受, 而大多数同学听得昏昏欲睡,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在教学理念上, 应根据目前学生的现状, 顺其自然, 加强形象思维教学, 多给学生自己动力操作的机会, 使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 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

( 2) 一体化教学能推动校本教材的改革

目前职业学校有些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或滞后, 而且实用性不强, 而一体化教学凸显了形象思维教学, 这就要求教材的侧重点要转移到操作技能上来, 要求理论浅显易懂, 简洁明了, 可操作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大胆舍弃一些烦琐冗长的理论, 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学校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 使教材更贴近学生实际。

( 3) 一体化教学是“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讲给我听, 我会忘记; 指给我看, 我会记住; 让我去做, 我会理解。所以, 只有更多地给学生自己做的机会, 他们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在一体化教室上课, 任课教师可以一边讲授基本理论, 一边通过实验手段演示工作原理, 然后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吸收消化, 使同学们在生动、活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

( 4) 一体化教学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要使学生由接受性学习转化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形式, 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探索, 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化。在一体化教室上课, 就具有科学研究的情境和氛围, 就能很好地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 使他们跃跃欲试。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还可采用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方法, 即以学生质疑为切入点, 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 5) 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集中实习分别进行, 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 出现了理论是这样讲的, 而实习又练的是其他的, 出现理论与实践互不影响的局面, 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一体化教学可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 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 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 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 教师就在学生中间, 就在学生身边, 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忱,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边学边练,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

[2]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 2008, (1) .

[3]胡大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10) .

[4]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 2007, (1) .

[5]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8) .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篇8

1 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现状

1.1 护生不明确临床专科护理在临床的作用

笔者对在校二年级已开设专科护理一个多学期的护生进行调查, 她们反映虽然每天均在学习临床专科护理知识, 但仍对这些知识在临床中有何用途、如何应用感到茫然。

1.2 理论教学未能凸显病人动态变化特点

现代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 并能够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很好地运用到临床中的实用型护理人才[1]。而目前临床专科护理教学过多地依赖教科书, 每一个疾病的教学内容均按“疾病概要—护理评估 (健康史—身体状况—心理社会状况—辅助检查—治疗处理要点) —护理诊断 (护理问题) —预期目标—护理措施”完成, 护生只是机械地按这一程序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书本上的知识是静态的, 未能真实、动态地反映临床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心理变化过程。当护生实习时, 面对表现形式千变万化的病人, 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1.3 实践教学局限于动手性的操作

专科护理的实践教学, 应包括临床见习、病例分析及技能实训课。多数中职卫校由于扩招及无教学医院等原因, 几乎都取消了临床见习, 取而代之的是医疗录像, 加之学时不够, 病例分析课也极少开展, 仅存的几个技能实训课, 也仅仅局限于动手性的操作层面, 并且基本上是“四阶段” (教师准备—示范—护生回示范—护生练习) 教学模式[2]。而对于临床病情动态变化的观察, 以及健康教育的实施却未能融入实践教学过程, 束缚了护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临床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缺乏有机结合

护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临床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技术是分别设置的课程, 而专科护理教学内容中的护理措施, 有许多都是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 长期以来, 专科护理教学仅一笔带过, 具体如何运用, 护生无感性认识, 两者处于“各自为政”状态。

1.5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临床专科护理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校临床护理教师正在探索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各个课程学习领域坚持“做中学, 学中做”, 一年来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护生对护理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有了一个整体化感悟。然而, 在具体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临床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缺乏有机结合的问题, 教师努力尝试将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纳入专科护理, 然而却又出现了从过去极端的学科知识系统化到现在片面强调动手操作的另一极端现象, 整个教学过程是护理技术操作的大串连, 未能反映专科护理的核心应用知识。

2 深刻领会临床专科护理“做”的内涵

2.1 现代医学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才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现代医学护理模式已成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 而人不仅有其生物属性, 更有来自心理、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属性[3]。对护理专业而言, 临床护理工作在完成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 还应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因此, 在目前中职教育广泛采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法中, 对护理专业来说, “做”的内涵不仅仅是狭义地、机械地动手操作各项护理技术, 还应包含对病情的动态观察及根据病人的身心状况开展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2.2 临床医院调研对中职实习护生专业能力的反馈

课改过程中, 我们对本市及郊区多家实习医院进行了调研访谈, 各实习单位带教教师多数认为, 中职护生在实习过程中, 其组织纪律、专业态度、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其中就专业知识与技术应用方面,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对护理工作职责认识不清, 认为护理工作就是机械地完成一些操作性的事项; (2) 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尚可, 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 病情观察意识淡薄, 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 (3) 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健康宣教能力不高, 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不能根据病人的身心状况开展健康教育。

目前, 用人单位对护士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单项实践操作能力上, 而且也体现在综合护理能力的全面掌握上, 即护士“做”的能力应包括3个方面, 即专业操作技术、观察病情和健康教育, 而中职护生目前最缺的是观察病情和健康教育的能力。

2.3 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的核心

笔者从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角度, 对护士临床工作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见表1) 。

笔者认为, 配合医疗包括执行医嘱和对症护理, 其中执行医嘱就是各项基础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的运用。从上表得知, 配合医疗基本上是由基础护理、护理技术课程完成, 只有极少数由临床专科护理课程完成。而病情观察、健康教育主要是由内、外、妇、儿各临床专科护理课程完成。由此可见, 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是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的核心。

3 通过临床专科护理教会护生“做”的几点建议

现代护理学已成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对护士的临床护理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单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上, 而且也体现在综合护理能力的全面掌握上[4], 即中职护理专业在探索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应将“做”的内涵外延。护理专业如何从根本上实现配合医疗、观察病情和健康教育3者有机结合, 解决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中职护生观察分析问题和实际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笔者认为, 临床专科护理教学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明确专科护理教学的核心, 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意识

护士临床综合护理工作的具体内容简单来说, 就是3个方面:配合医疗、病情观察、健康教育。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的核心是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 而中职护生临床实习中最欠缺的就是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因此, 作为临床专科护理教师首先应明确其教学核心所在, 并且在各个情景教学中, 都应时刻让护生清楚地意识到, 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必须具备配合医疗、观察病情和开展健康教育3个方面的综合护理能力。

3.2 设计综合性病例情景, 提高护生观察病情的能力

对护理工作者而言, 随着护理知识及体系的转变, 需要更高、更好的思维技巧, 具备细致、敏锐的观察及分析力至关重要[5]。但如何动态地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仍然是教学中的一个瓶颈问题。笔者建议,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过程中, 应专门设计观察病情的情景, 而且在病例设计时, 要有的放矢, 注意问题设计的方向, 如有的资料要典型, 有的资料要含糊、存有疑问, 有的资料要有意遗漏等, 让护生有一定的分析、观察的空间, 在教师指导下, 由护生对病人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从中分析病例中哪些应该体现的症状体征未体现, 还需补充询问哪些症状, 做哪些检查, 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病情的观察。由于综合病例情景答案的不确定性, 为护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从而提高了护生观察的敏锐性。

3.3 强化健康教育意识, 提高沟通能力

临床护理工作是集治疗、预防、康复、促进健康为一体的多元护理模式。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不高的状态, 应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化教学, 强化护生健康教育的意识, 不仅要教会护生健康教育的内容, 还应指导护生健康教育从何处着手, 如何进行, 使其掌握有效的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提高护生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同时注重提高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4 开设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

临床护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经验性。笔者建议, 设置临床综合技能场景教学[6]这门新课, 由能代表临床专科护理典型疾病和护理操作技术的核心内容整合而成。在护生离校实习前强化训练时开设, 采用多学科同一情景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 特别注意加入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和健康教育的病例情景, 让护生在直观、场景真实、信息量大、师生均是场景中的角色的氛围中互动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 实现临床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 同时解决了病情观察这一专科护理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还能提高护生的健康宣教水平、沟通能力、岗位协作能力及应急能力。

总之,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理专业临床专科护理教学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如何提高护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出能更好履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职责[7]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还需我们共同努力。

摘要:中职护理专业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护理专业的临床专科护理教学来说, 如何在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过程中实现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目标, 培养护生的临床综合职业能力, 更是一个瓶颈问题。针对我校护理专业正在开展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对中职护理专业临床专科护理教学重新进行反思, 并从4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专科护理教学

参考文献

[1]雷芬芳, 邓翠珍, 赵亚珍.项目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6) :100~101.

[2]张争鸣.高职高专外科护理实践教学的难点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8) :165.

[3]李晓松.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朱黎, 段淑英.妇产科护理学综合性实验实施体会[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2) :103~106.

[5]欣翠玲.在专科护理教学中优化学生智能结构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6) :80~81.

[6]汤之明, 张少华, 张学思, 等.场景教学法在临床实践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1) :118~120.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 选取我校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166名, 随机分为对照组 (79名) 和实验组 (87名) , 两组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式”教学方法, 即操作课采用“示教—回示—练习—真打”传统方法。实验组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法, 即“练习—评价—示教—真打”, 在操作课上, 教师先不做示教, 先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根据教材的指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练习, 然后由每个小组用角色扮演法示范一次给老师和同学看, 接着老师和观看的同学对演示静脉注射的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再邀请同学扮演病人进行真人操作, 最后再让护生2人一组角色扮演为“护士”和“病人”, 进行真人练习。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二年级护生, 已在校学习一年, 对护理理论和基本护理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对护理职业和专业已有初步的接触和实践机会。但入学初, 都是来自全区各地的初中毕业生, 均为女生。经过不同教学方法的示教和练习后, 研究对象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静脉注射真打考试, 考试的组织过程科学、严密、可行, 考试内容相同、评分标准相同、考试环境相同。实验组的静脉注射真打平均合格率为74.13%, 而对照组的静脉注射真打考试平均合格率仅为49.63%。详见表1。

3 讨论

3.1 工学一体化教学能更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工学一体化教学是在教师授课前, 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通过预先设计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 为学生创建一个学习的情景, 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景。一方面, 设计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 学习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以小组相互学习为模式, 让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讨论。尽量弄懂案例的每一项内容及操作的每一个环节, 不懂的地方可主动查资料, 主动请教高年级的优秀同学。因而, 护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提高了护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爱好、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培养, 这些因素会作为巨大的潜能反作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质量[3]。

3.2 工学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工学一体化护理实训教学, 学生基本能清晰地了解护理流程。能完成整个静脉注射操作流程, 在仪容仪表、评估病人、检查及用物准备、核对解释、注射过程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合格率。操作过程中, 学生操作的准确度提高。实验组学生在完成铺无菌盘、扎止血带、消毒皮肤、穿刺手法等方面的操作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

工学一体化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在穿刺过程中, 一次性能穿刺成功的护生, 原因在于选择了正确的部位、充盈的血管;掌握好了进针的角度且手法正确。而穿刺失败的原因在于进针的角度不正确, 未绷紧皮肤, 存在紧张、害怕等情绪反应。在经过实验带教老师指导后, 调整穿刺方法, 成功率就大大地提高了。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 工学一体化实验课深受欢迎, 虽然实验花费时间长、困难大, 但实验完成后师生均有成就感, 考核模式与临床操作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 体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3 工学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及人文关怀理念

在实验教学中, 在角色扮演“病人”和“护士”的情景学习中, 告知护士良好形象对病人的影响及护理专业特点, 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质;学生通过扮演病人深切体会护理操作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使学生具备更好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理念。这样, 护生更关注病人的需求, 教师更注重人性化管理, 严抓护理操作技术质量, 教与学都体现了护理职业的素质和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 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使护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提高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符合新的教学大纲关于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进一步深入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在静脉注射实验课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进行示教, 结果发现后者更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操作、提高职业素质及培养人文关怀的职业理念大有裨益, 更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静脉注射,护生

参考文献

[1]曹桂蓉.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2011, 29 (7) :105.

[2]张志贤, 罗丽娜.内科学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2011, 29 (2) :48.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篇10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 教职成[2006]4号文说:职业学校推行工学结合, “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 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因此, 研究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很有意义的。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己成为公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工学结合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 为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 充分合理利用校内外教育环境和实训资源, 以实践过程为导向, 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 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

二、《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意义

《Photoshop图像处理》是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方向的一门基础课程, 学生掌握的photoshop操作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方向的发展和学习。

《Photoshop图像处理》也是一门平面设计和商业活动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教学与工作相结合, 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将工学结合与Photoshop课程教学相融合、以职业为导向,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或任务, 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的运用各种工具, 制作出一些图像处理效果。包括对基本绘画技能、图像的颜色校正、图层和图层样式的运用、蒙板和路径的特殊运用、运用滤镜的各种效果的后期处理等, 最终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好的作品。基于上述培养目标, 我们每学期期末考试都以一个商业案例为任务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的成绩是按作品的复杂程度和切合主题的程度来综合定分数。

三、以实际需求为导向, 多角度选择photoshop工作任务

(一) 利用校内活动展开工学结合的工作任务

可以利用学校各项活动, 如学校宣传册设计、宣传海报设计、校刊封面设计、教师编写教材书籍的插画和封面设计、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或者班服LOGO设计等校内实训项目来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为学校的工作实际解决了诸多的问题。

(二) 利用因特网收集的有用信息来设计工学结合的工作任务

比如可以利用茶文化网等一些网络收集来进行中国风茶韵的宣传画设计。教师可以从网络中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任务, 让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内涵。

(三) 与相关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方式, 选择更具体工作任务

选择公司的广告设计案例, 请企业的设计师参与其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制定教学任务, 教学案例, 参与教学项目的设计与落实, 以此带来新的设计理念和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学生通过学习, 同时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 并为企业输送好的有创意的原生态作品, 达到校企共赢。

四、以工作任务引领photoshop教学任务, 以教学目标评价平面设计工作目标

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 如何转化为合理有效的学习任务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对工作任务做分析, 转化为教学任务, 分析教学重难点, 设计教学内容;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目标, 把专业知识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工作任务, 符合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进而确定所对应的学习领域, 并转化为学习内容, 如以学校校运会秩序册的封面的工作任务为例, 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学校发出了校运会秩序册封面设计征集活动的海报, 列出了校运会的时间、主题、届次、要求等。对于该典型工作任务在学校是常见的海报征集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把此活动设计提炼为一次教学任务。

五、工学结合的整合教学模式任重道远

Photoshop课程教学设计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 工作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促进了学生与老师, 教师与行业的积极沟通与合作, 融合课程建设与企业岗位一体化, 学生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与实施, 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提升了中职学生的素质和社会认可度, 体现了中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的重要形式。面对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 职业教育工作者更要不畏艰辛、努力实践, 开拓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之路, 努力实现以实践过程为导向, 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结合起来, 通过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转为教学任务的工学结合方式, 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环境和机会, 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摘要:《Photoshop图像处理》是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习过程和结果相对独立, 但它又是一个实践性、就业导向性鲜明的学科, 与工作实践相融合, 在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事实性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掌握工作方法, 专业课程是将具体的工作环境通过课堂转化成学习环境。

关键词:工学结合,中职,图像处理

参考文献

[1]高林, 鲍洁, 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3) .

[2]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7) .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篇11

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是顺应改革潮流的必然选择

2012年5月,张德江同志在调研时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必须把市场需求作为办学的方向,必须把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必须把学生就业率作为考核院校的重要指标。

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不仅是企业保持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也是技能就业的民生之本,更是技工院校教育改革面临的紧迫任务。

重庆市万州高级技校积极探索订单式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已有8个年头。订单式工学结合是指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学校和企业按照协议进行人才培养活动的办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既不同又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密切校企资源关系,通过“订单式工学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岗位实践有机结合,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订单式工学结合”局限性日益显现。通过对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的研修,感触深,启发大。目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很多技工院校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将工学结合与一体化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是当前技工院校改革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两个重点

根据企业不同需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工学结合”培养由于职业共性预先确定,因此培养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通过在籍期间的企业工作场景实训,可缩短岗前适应期。但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构建中,特别要注重解决好以下两个重点问题。

一个重点是一体化教师队伍问题。学校专业教师本身可能存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不适应的情况,而在企业指导学生实训的工作也不是所有工人师傅或技术人员都能够胜任的。这一问题成为一体化课程改革推进中的突出问题。

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双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向,即来源的双向(企业、学校)和工作参与的双向;双师,即教师资格和某一工种的职业资格;一体化教师,即具备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专业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指导学生实操实训能力)。对此,在一体化教师不足时,可以是理论教学、考证尽可能在学校完成,主要由学校教师组织教学,有计划地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指导实践教学;校外实习指导采取派校内教师和企业工人师傅或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的形式,校内教师到企业驻点、轮换。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篇12

一、“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工学结合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 使学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实现与岗位零距离接触, 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

学做一体是指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校企合作, 按照岗位群的需要、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 明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以实际生产为载体, 融入企业管理, 将专业知识按专业感性认识培养→专业基础技能形成→专业核心技能形成→专业技巧提升和专业拓展四个阶段, 逐级强化, 使学生实现“想做→会做→熟做→巧做”的递进式成长, 使学生逐步适应岗位, 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

二、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

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颁发了《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 (下称《标准》) , 《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技工院校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于发展。语文能力主要指运用语文工具进行思想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能力的形成于提升过程兼有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的作用、一定的语文能力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以及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三、找准切入点, 将语文教学与“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融合

我校“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职业认知 (想做) 阶段。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基本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获得一定的生产制造相关的感性认识, 实现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 并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此阶段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二阶段为职业认同 (会做) 阶段。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基础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工作任务转化的学习情境为切入点, 以项目为载体,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专业基础技能和职业素养。此阶段安排在第二、三学期, 校内实施。第三阶段为职业熟练 (熟做) 阶段。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以“校中厂”为依托, 以操作熟练程度为目标, 以实际生产为载体, 对接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竞赛, 融入企业管理, 逐步形成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此阶段安排在第四学期, 校内实施;也可根据企业生产需要, 实行“工学交替”, 在校外实训基地实施。第四阶段为职业精通 (巧做) 阶段。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和岗位拓展综合能力。以对口岗位实习为出发点, 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强化学生核心技能的提高, 同时, 结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企业用工实际, 进行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 逐步培养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此阶段安排在第三学年, 在校外实训基地实施, 校企共抓共管。

四、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最终目标

根据《标准》中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的总目标, 结合我校“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在设置语文教学目标时应重视学生在职业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注重教材等文本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课程设计上要把握一个观点, 即必须体现职业性、社会性和技能型, 既要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语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又要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最终教学目标。

1. 利用新教材, 设置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目标

劳动版《语文 (第五版) 》教材吸收了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改革的成功经验, 结合技工教育的实际需要及趋势,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 (第四版) 》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引进实用语文、生活语文新理念, 主要构建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体系。

上册在保持文选式教材传统优势的基础上, 设计了“读写结合”为核心的听、说、读、写一体化训练教学体系, 保证学生在“研读探究———心得笔记———创意讲谈”的学习流程中, 得到阅读理解、表达交流等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并能在“生活连线”中主动寻求运用语文工具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道。

下册打破“知识———范文———习题”的知识中心模式, 代之以“学习提示”、“写作范例”、“写作指导”、“写作任务”、“拓展训练”五个教学环节。以指导学生完成“写作任务”为核心。简要介绍相关文种的特点、功用和写作要领, 让学生从“写作范例”中得到直观的写作模板。

通过近两年的授课, 我们发现, 该教材较之以往的教材更能体现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 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探究能力 (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和人文要素 (包括理想精神、道德品质、意志力量等) 等方面的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

2. 创设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1) 不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演讲、辩论等比赛, 通过比赛,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的同时, 也鼓励他们勇于展现自我。同时可以结合课堂中的创意讲谈环节, 训练和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观点进行叙述, 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为将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举办企业文化、高技能人才事迹等专题宣讲, 将学生引入到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当中, 实现校园文化中的“自由、科学”与企业文化中“责任、安全、共荣”的对接,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顺利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变。

(3)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模拟现场面试场景、创设交际情境, 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现场应对能力, 培养他们的急智, 进一步帮助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4)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到企业去进行调研, 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组织方式, 之后共同完成调研报告, 用以指导其职业生涯规划。经过亲身的体验, 能让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揭开了“工作”这张神秘的面纱, 促进学生更积极努力的学习。

3. 采取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模式, 综合评价学生的关键能力

在“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评价模式也要相应的进行改革。应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特点、“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下教学评价模式的变化、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教学评价模式改革的对策分析等几个方面来思考。

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比较讨论, 我们制定了统一的教学评价模式改革方案。该方案的主要特点是将原有教学评价体系单纯的量化评价方式, 转变为以“质的评价”为主导的新型教学评价模式, 该评价模式以能力为核心, 着重评价学生的关键能力,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最终考核目标,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上一篇:遥感地籍下一篇:施工企业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