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2024-07-28

工学结合实习总结(通用10篇)

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篇1

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间好几个月的实习时间就过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了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感觉收益非浅,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对工作的总结以及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专业知识不深的中专生来说,学校带领我们高三学生进行了这次实习活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是中职生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中职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中职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我想谈一下实习的意义。

实习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我们都有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对接受实习生的单位而言,是发展储备人力资源的措施,可以让其低成本、大范围的选择人才,培养和发现真正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亦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的公关手段,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如实习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文化和理念,从而增强社会对该组织的认同感并赢得声誉。

对学生而言,实习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步完成职业化角色的转化,发现自己真实的潜力和兴趣,以奠定良好的事业基础,也为自我成长丰富了阅历,促进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一名学生,我想学习的目的不在于通过考试,而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工作技能,换句话说,在学校学习是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保证能够完成将来的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然而步出象牙塔步入社会是有很大落差的,能够以进入公司实习来作为缓冲,对我而言是一件幸事,通过实习工作了解到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得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得到的效果也相应的更好。再次,我要总结一下自己在实习期间的体会。一是自主学习——工作后不再象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课堂,有作业,有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你想学习,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老员工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你工作,让你少走弯路;公司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你所要作的只是甄别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哪些是你感兴趣的。在我们实习的单位里,我就遇见了几个非常和善的老员工,只要问他们的是技术上的问题,他们都会一一作答,使我了解到,原来理论跟实际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二是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 ——在工作中,你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象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更需要通过多做多问来积累经验。特别是我们的工作并不象正式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只是自由观摩,如果态度不够积极就可能没有事情做,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三是基本礼仪 ——步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基本礼仪,而这往往是原来作为学生不大重视的,无论是着装还是待人接物,都应该合乎礼仪,才不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多学习,比如注意其他人的做法或向专家请教。四是为人处事——作为学生面对的无非是同学、老师、家长,而工作后就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和领导、同事还是客户接触,都要做到妥善处理,要多沟通,并要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只是考虑自己的事。

我想,通过这次实习让我认清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和缺点。个就是缺乏工作经验。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很多问题而不能分清主次,还有些培训或是学习不能找到重点,随着实习工作的进行,我想我会逐渐积累经验的。第二是工作态度仍不够积极。在工作中仅仅能够完成布置的工作,在没有工作任务时不能主动要求布置工作,若没有工作做时就会松懈,不能做到主动学习,这主要还是因为懒惰在作怪,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没有工作任务时主动要求布置工作,没有布置工作时作到自主学习。第三是工作时仍需追求完美,在工作中,不允许丝毫的马虎,严谨认真是时刻要牢记的。第四是学术上不够钻研。这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也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被市场认可的技术才有价值,同时我也认为自己更适合做与人沟通的工作。但我毕竟是一名中专生,需要作一些基本的实际工作,这就需要我个人多关注科研的最新进展,同时,这也对我的工作有促进作用。

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篇2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本质特征是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与社会的结合, 提高教育质量。它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既为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创新的活力, 为其储备所急需的“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技能人才, 推进企业今后的发展, 更促使学校不断调整自身教学改革的方向, 适应市场的需要, 最终达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但能够大大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 使学生能够较早自觉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认识社会现实和当前行业竞争的残酷, 而且对学生制定更切合实际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目标, 培养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具有特殊的引导作用。

2.“工学结合”实习大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在实际的“工学结合”实习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 需要学校和企业一起来协调解决, 尤其针对实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是要重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2.1 兴奋心理

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以前, 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社会, 很少参加社会实践锻炼, “工学结合”实习是他们走入社会参加工作的第一步, 许多学生想通过实习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同时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 学生听说可以进入企业实习后, 往往都比较兴奋, 对于企业和工作的想象更多的是美好的一面, 忽视了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2.2 逃避心理

部分学生则存在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学生不愿面对社会, 认为多在学校待一天, 就能拖延接触社会的时间, 甚至有些学生为了不去参加实习而故意装病。他们在学校中已经过惯了安逸的生活, 不想去过忙碌、劳累的生活, 虽然知道毕业后会很辛苦, 现在能安逸就安逸一段时间, 这也是人性使然。

2.3 恐惧心理

许多学生从小到大没有脱离过父母的掌控, 更没有离开过老师的关怀, “工学结合”实习让他们有了学生和准员工两种身份, 虽然对工作有过很多的想象和了解, 做好了思想准备, 但是在具体工作面前总是有些手忙脚乱, 尤其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怀疑自己, 尤其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既不愿咨询领导和老师, 又担心自己处理不好受批评, 心理的矛盾得不到及时疏导, 就会觉得自己孤独无助, 对“工学结合”实习产生恐惧感。

2.4 自大心理

企业为了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 会安排企业员工作为学生的“师傅”, 具体指导学生的工作。这些员工往往经验比较丰富但学历不是很高, 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 自视才高, 甚至目中无人, 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 别人都不行, 不愿意听“师傅”的指挥, 在工作中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操作, 从不顾及别人。有一次某李姓同学在工作中不听从“师傅”指挥, 按照“师傅”传授的方法搬运货物, 而是按照自己认为比较省力的办法去做, 最后导致腰部扭伤, 比较幸运的是伤势不严重, 休息几天就好。通过这件事情也说明了学生在企业中这种自大心理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和调整, 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2.5 依赖心理

所谓依赖心理就是独立性差, 无主见, 过分依赖他人, 如家长、熟人、朋友等。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家长帮着“拿主意”, 没有自己的主见, 独立性较差, 现在进入企业实习, 这部分学生也是希望能够有依靠。在工作中学生遇到种种难题后, 感觉难以招架, 这时, 来自“师傅”的指点和建议无疑会帮助他们更快地走出困境, 但同时, 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在无意识中把帮助自己适应职场、解决疑难问题的“师傅”当作依赖的对象, 一旦离开“师傅”身边, 就无所适从, 工作也不知道从何下手。

2.6 委屈心理

也有不少学生认为理货员、收银员等基础工作与本专业无关, 做这些工作是贬低他们, 对他们这些大学生是一种委屈。更有部分学生家长也认为:“我们小孩在家都没要她 (他) 做事, 你们学校怎么能让她 (他) 去做理货员这种工作呢?”而支持自己的孩子不要去参加实习。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对“工学结合”实习的目的缺乏清醒的认识。

3.“工学结合”实习大学生心理辅导对策

3.1 学校政策支持

在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学校必然会遇到一系列新的难题。针对这一特殊教学模式, 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 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工学结合”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工学结合”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保障学生的切身利益。

3.2 做好岗前思想教育

学校在开展“工学结合”实习前期, 必须从学校层面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和学生做好沟通工作, 让学生认清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以及就业现状, 对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 明确参加“工学结合”实习的目的及收获。

3.3 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

目前, 大部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还不够, 刚进入企业实习很难适应职场环境, 也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导致更多的心理问题出现。因此, 学校在学生入校以后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而不是等到学生踏入社会以后再考虑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思想教育和专业课程中都可以着重这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3.4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在“工学结合”实习过程中建立有效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可以避免产生更多更大的问题。通过有效地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 学校和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调适工作, 以免学生心理问题积压以后, 爆发更大的情绪。

3.5 企业的理解与支持

“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 即学习中有工作, 工作中有学习。学生进入企业有着双重的身份, 既是员工又是学生, 如果得不到企业的理解和支持的话, 会影响学生在企业中的工作状况, 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影响实习效果。因此, 学校在选择实习企业时也需要慎重对待, 尽量选择愿意接受学生, 帮助学生成长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结束语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探究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 信息管理 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程云燕(1968-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刘永福(1965- ),男,广西蒙山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西南宁530226)

[课题项目]本文系桂教高教[2006]194号《广西关于公布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二批立项项目的通知》重点资助项目第11号“高职高专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34-02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外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具体时数,教育部有相应的要求:“顶岗实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一、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特点

对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有的学校把半年实习时间安排在第六个学期,也有的学校采取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年。为了获得充足的真实工作岗位和就业岗位,多数院校采用把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准就业结合在一起,并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对实习地点不作统一安排。只规定学生实习的范围,对具体的实习内容亦不作详细规定,而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这种个性化的顶岗实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前有半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而且能顺利地完成由学业向就业过渡。正是这种实习地点的分散性以及实习内容的不统一性,造成了管理上的复杂性,有些出现了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不到位。即便是采取教师巡视检查的方式,虽然有些走马观花,但也很难做到每点必到,因此学生的实习基本上脱离了学校的监管,呈“放羊”状态。

实习过程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情况。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時间内脱离学校环境,处在完全不同于学校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处于“半工半读”状态,要扮演实习者和员工两种角色,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繁重的生产劳动、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企业管理以及种种无法预测的人和事,会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在学习、角色、心理上的不适应,甚至有的学生违反企业的纪律,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学校的声誉。

实习点的分散性、实习过程不可预知性是教学管理的难点。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及时反馈实习过程的信息,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辅导,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地监控,成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的关键因素

1.“多赢”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无论是工学结合还是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找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利益的结合点,体现“多赢”,才能保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是想通过接收实习学生,找到适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学生在毕业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试图通过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就业单位。学校希望利用企业的真实职业环境、真实的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在确定实习单位之前,学校应搭建一个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顶岗需求的交流平台,通过实习单位选人,学生选择实习单位、实习岗位,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和学生真实职业环境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只有双方的需要比较吻合,才能保证后续的实习有效地进行。

2.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信息流的构成与特点。顶岗实习的信息流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实习岗位的需求和学生实习的意向;二是学生实习进度汇报,学校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以及学校与企业的信息互通,学生之间实习体验或经验的交流;三是实习企业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评价和学校从教学的角度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以及学生自我的评价。这些信息的互通与反馈是即时的、动态的。

3.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评价主体多元性和形式多样性。由于分散的顶岗实习企业、工作岗位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学习地点由课堂转移到了公司、工厂,实习指导的教师由校内的老师变成企业的技术人员或车间里的师傅。同时,学生是实习的主体,经历实习之后,学生对自己工作经验的丰富、操作技能的提高,可以作出一个自我的判断和评价。因此,评价的主体应从学校单一主体转变成学校和企业、学生多元主体,并按不同的权重构成最终的评价结果。对顶岗实习效果评价一般可考查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习态度和表现,包括工作态度、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二是实践能力的提高,即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等。三是实习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设计作品,或者是调查报告、营销策略建议书,等等。对毕业论文成绩应结合实习类型、个性化特点、分类评判。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开发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快速、及时地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效果等情况进行监控管理,可以依托校园数据网平台,设计基于Web方式的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供学生、企业、学校管理部门及学生系部及时地了解顶岗实习教学过程信息。该系统分为7个子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总体上实现以下功能。一是信息服务:向学生、社会、教师及管理人员提供有关条例、管理制度、顶岗工作流程、实习安全教育、考评办法等。二是岗位信息发布:供校外实训基地或其他企业、学院及系部管理人员发布岗位需求及岗位描述信息,也可以作为提供校外实训基地或合作企业的信息展示等功能。三是选岗:供学生进行岗位信息阅读及选岗、退选操作,对学院及系部管理人员提供学生选岗监控、分析操作。四是过程信息监控:一方面为企业负责人、顶岗实习教师、顶岗实习小组组长等多方参与的管理人员反馈学生顶岗信息(在岗情况、工作进度、学生工作纪律、工作效果等);另一方面为学院管理部门及学生系部监控学生在岗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学生工作纪律、工作效果等情况。五是实习评价:供企业负责人、顶岗实习教师、顶岗实习小组组长或学生本人等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总体评价反馈,同时可对学生顶岗实习总体情况做出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六是交流平台:建立一个学校、企业及客户等共同参与、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交流顶岗信息、评价管理经验、实习经验等。七是系统管理:系统管理者负责用户身份认证以及系统模块设计与管理(如图1所示)。

2.学校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组织保障体系。顶岗实习工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分别成立相应的顶岗实习工作管理机构,负责顶岗实习的管理、指导工作,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整校内部门的职能,综合教务处和就业办公室的部分职能成立产学合作处,负责全院顶岗实习工作的宏观管理;顶岗实习的日常学生管理由教学系(部)和企业共同承担,并且以学校管理为主;形成纵向管理结构的组织保障体系(如图2所示)。

产学合作处主要有三大职能:一是规划学院的实践教学活动;二是搭建企业与系部联系的桥梁;三是监督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各系成立由系主任任组长的系级顶岗实习专项工作组,成员包括专业教研室主任、实习指导教师、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具体负责学生顶岗实习中需要解决的技术指导、行为指导、生活指导,执行专业顶岗实习计划,检查实习进度和效果。

3.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制度。为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职责,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切合企业生产特点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比如,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工学结合考评办法、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在实习期间,首先学生必须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如企业的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出勤制度等;其次是从教学上对学生要求,如写实习日记或工作情况记录、定期汇报制度、实习总结等。因此,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应该融合了企业生产管理制度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总之,顶岗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实习的管理水平,是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而且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认真地分析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参与者的利益关注点,建立健全由组织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技术手段构成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体系,才能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Z].2008-04-09.

[2]刘学文.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工学结合实习周记(第七周) 篇4

国际货物运输中需要大家熟知各种运输方式(海洋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多式联运等),因此选择最佳的运输线路以便提高运输管理水平是很重要的。

之前老师有讲到过大型的主要港口也叫做基本港。基本港设施好,航线多,运费价格较之非基本港也便宜很多。例如较为著名的EMP(欧基港):荷兰(Rotterdam鹿特丹)德国(Hamburg汉堡)。这个算的上是常识,但地理绝对是我的弱项

可能是日本比较小的原因,其航口名称Kobe, Osaka, Tokyo, Yohohama(横滨)还有一个是名古屋还是比较好记的。基于公司产品的销往线路,我对西北欧航线相对熟悉一些。例如比利时的重要工业城市Antwerp(安特卫普);有“商人航口”之名的丹麦Copenhagen;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挪威的首都奥斯陆;位于荷兰我向往的城市赫尔辛基;英国除了众所周知的伦敦还有一个西南部海岸城市Southampton(据说还是当年泰坦尼克号的始发地呢)还有俄国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这些都是所属西北欧航线的,找本世界地图把地理位置会好记一点。顺便提一下16年奥运的主办城市里约的中南美航线,好像牙买加的Kingston也是吧(受他人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我也是一个体育爱好者。生活处处有学问:)其他像波斯湾(沙特的达曼、印度的孟买);至于港澳和新马都是常识了(对每个人来说知道的知识都是简单的,没接触过的盲点都是难的。越繁琐的东西就是不想学,痛苦的背后确实能见到光明的。爱好是一部分,工作学习是另一个部分。放平自己的心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篇5

运行管理方案

根据示范院校建设的需要,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特制定我院重点专业的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方案,具体如下:

一、以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内工学交替与校外工学交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加大创新力度,发展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促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健康发展。

二、院教务处负责全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工作宏观指导、检查、评估及重大问题的处理。各专业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各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

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1、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建设”的原则。学校利用基地条件安排学生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地则可借助学校的科研、师资力量加强生产、教学及人员培训等工作。

2、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实习基地建设要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能完成实习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内容,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保证实习教学质量。

3、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实习基地应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素质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

四、组织与管理

1、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要签有合作协议,其管理按实习、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执行,但必须要有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调整与撤消,应经合作双方同意。对协议到期的实习教学基地,根据双方合作意向与成效,可办理协议续签手续。

2、要加强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指导与管理,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制度,协助企事业单位解决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实训基地做好建设、发展、培训的各项工作。

3、实习、实训基地人员,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要有相应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以保证实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

4、校外实训基地的确定有系部决定,同时要做好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计划和记录的基础工作。协议由学院分管校长签定。协议内容按学院统一文本执行。协议正本存学校档案室,各处室、各专业保存复印件。

5、校外实训基地的撤消,必须由各专业项目负责人或系部写出

书面报告,经分管院长批准方可。

五、教学管理

在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运行管理具体实施中,主要由学校相关专业派出教师,根据校外实践教学计划,明确每一次校外实习与实训的具体任务与目的,确定每一次实习的指导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与企业沟通、协调,落实具体的教学要求、条件与实施方法。学校指导教师还要对实习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与督导,及时排除影响过程进行的各种不利因素,根据实习日志、企业意见等对实习的结果做出评价;并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及时调整学生的实习内容;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找出问题,提出建议与改进的办法。

六、学生管理、严格纪律。只有通过严格管理,才能提高劳动纪律和职责意识。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首先应明确实习生的双重角色,实习生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使学生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入厂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厂纪厂规,严守岗位职责:杜绝私自换岗、顶岗和缺岗现象。

2、全过程考核。为保证实习质量,必须对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进行严格考核监控及考核。学生实习结束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对每个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情况进行考核。在“顶岗实习考核表和顶岗实习成绩汇总表”上简述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情况,盖上公章,学生以此作为自己企业工作经历的凭证。

七、建立稳定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

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以后,必须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才能保持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定运行,形成稳定的教学环境。

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加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2、加强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所属企业产学项目紧密合作关系。学校应加快建立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寻找合作项目,和企业形成互帮互助、更加紧密合作的关系。

3、定期召开校企合作顾问委员会,加强并保持校企双方的密切联系,以保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4、加强校企文化交流。学校有学校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两种文化各有特点,校企合作两方可以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以保障巩固与发展校企双方的合作。同时,定期召开往届毕业生座谈会,邀请所有就业毕业生,特别是已担任一定职务或在企业中已成骨干的毕业生回校参加座谈会,介绍所在企业用人需求信息,企业文化,以亲身体会对学校教学、管理等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协助吸收应届毕业生等。

5、每年召开一次实习基地联谊会,请各实习基地领导、代表来校交流共建实习基地和产学的经验,共商基地建设事宜。

八、校外实习基地的检查、评估和优秀实习基地评选制度

1、为促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规范管理,各系领导不定期地到基地检查、评估实习教学情况。主要包括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调控体系及验收制度。按照实习实训环境、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实习实训基地的效益、对外培训等方面制定评估、考核的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并对其开展评估工作。

工学结合总结 篇6

进入金诗丹里面感受到在公司里面的工作氛围,发现学校里面所学的东西是非常的肤浅还有就是一般上来说自己没有亲身去实践过,无法去理解其中的内涵,就像上次在金瓯大酒店里,周老师关于陈列方面的知识,或许对经销商和代理商来说那些知识相当的重要而对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现在才意思到自己真的好肤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光要学好现有的知识还需要学习其它,让自己的阅历更加丰富。使我感到荣幸的是作为实习的我们正好赶上公司的订货会,或许没有帮的上什么重要的忙但是对我们来说收获正的很多,以前我们也上过一些过于礼仪方面的书但是实际操作起来真的是太难了,还好有娟姐和柯娟姐手把手的教我们。

当进去的时候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去仓库盘点,刚开始的时候有点单调因为每天都重复同样的工作。后面渐渐地发现其实仓库是一个公司的核心部分如果仓库里的数据不准确,会导致后面的营销工作无法进行,同时也学会了怎么样去盘点衣服。

至于后面的时候我们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销售衣服,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跟着丹姐在公司里卖衣服,刚开始的时候还比较腼腆不敢大声的去说招揽客户但是时间长了,到公司里来的一些大姐们经常来渐渐地认识之后,自己的胆子也打起来会主动的跟被别人去交流帮助他们选到一件适合的衣服,慢慢的发现其实作为一名销售人员一定要有自信才能将自己的产品让消费者更加喜欢。有点遗憾的是因为实习时间的关系,最后我们没有坚持到下来。

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篇7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 “我们要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进一步开拓思路, 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因此,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已成为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更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深入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内涵和意义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它是校企合作办学理念下的一种教育培训方式, 也是全世界职教发展的共同取向, 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教结合”、英国的“工读交替”、韩国的“顾客导向”和台湾地区的“建教合作”等模式, 其核心内容都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现。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校外生产实习基地, 从事与企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工作, 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 并获得一定的实习报酬的活动。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工作作风的主要途径, 是使学生由课堂和学校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 是“学做结合”的教育, 它必须与工作实际贴近, 与职业岗位融为一体。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不仅能解决贴近问题, 更能解决融合问题, 是一条遵从职教规律, 凝练发展特色, 提升办学水平, 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

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积极探讨和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上, 我校根据本校实际, 先后采取了“订单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2+1”模式等多种方式, 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提升了我校作为示范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

1. 订单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企业岗位需求, 签订用人协议后, 由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共同参与组织教学, 选拔学生, 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活动, 毕业后学生将被安排到该企业就业的一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自2006年来, 先后与昆山仁宝网路资讯公司、华映视讯公司、韩国普光显示器公司等企业签订“订单式”冠名班, 合作企业在学校冠名挂牌, 为冠名班级在校学习期间提供奖学金, 必要的实验、测试仪器和实训工作服, 学校在教学中增加开设与合作企业所议定的教学内容, 并加大实验实训和在校内实习流水线上的仿真操作的力度。校内教学结束后, 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过渡到实际就业。

由于订单培养建立在校企双方互信合作的基础上, 就业方向明确, 企业参与度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强, 是一种校企双赢的实用模式。

2. 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2008年夏季6月初到8月底, 我校组织六个班共300人, 分两批前往昆山网络资讯公司进行3个月的顶岗实习, 企业将学生分配在生产线的整机装配、整机测试、专用模块装配测试、SMT贴片装配、质量检验、包装和物料管理等生产岗位。学生在此期间享受相应的实习工资与福利, 实习期满后返回学校, 可继续接受余下的课程学习。

由于工学交替模式, 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和生产现场中, 学到了真正的技能, 领略了企业以及岗位的文化氛围, 经历了学生角色和“准员工”角色的相互转换, 促进了其在返校继续学习中, 对所学专业内容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理解认识过程。

3.“2+1”模式

“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 第三学年进入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并过渡到就业。2005年以来, 我校先后与神达电脑、东讯电子、日立光电、仁宝光电、赛格日立等10多家电子行业企业开展了“2+1”模式的校企合作。

“2+1”模式, 使合作企业每年都可以从对口学校获得定量的、不间断的实习生源和技能人才。对学生来说, 将顶岗实习与“预就业”结合起来, 摆脱了找工作时缺乏实践能力的尴尬, 并且在实习期间享受与员工相同的各项保险待遇, 月收入基本能够达到1 200元~1 500元, 实习结束考核合格后即转为正式员工, 从而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而对于学校来说, 由于与企业保持了良好的“2+1”模式的合作关系, 也促进了校企合作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措施

1. 选准校企合作单位, 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基础

校企合作企业担负着承载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职责, 校企合作单位与顶岗实习岗位的选择恰当与否, 直接影响工学结合教育的实施效果。在校企合作单位的选择上, 我校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选择有一定规模、与学校专业相关的、管理规范且发展空间大的企业, 这样的企业, 能容纳较多学生整体进厂实习, 便于集中管理。二是选择企业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在行业中影响较大且效益好的企业, 它可使实习学生的工资待遇得到保障。三是选择企业文化氛围好、注重员工培训且亲和力较强的企业。四是选择热心支持学校工学结合且配合默契的企业。

当然校企合作的伙伴的选择过程, 也是一个校企双方相互了解沟通和精心培育的建设过程, 更是一个双方共识和共赢的过程。

2. 加强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培训, 是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的思想保证

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初期, 学生往往存在着角色转换意识不强、吃苦精神心理准备不足等问题, 加上实习岗位很多活儿都是机械重复性的操作, 与理想中的专业对口存在着差距, 而严格的企业现场管理更与学校的关爱式管理差异很大, 部分同学感到“难以适应”, 甚至还出现离岗脱离实习的现象。

学生是实施工学结合的对象, 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 顶岗实习就难以取得预定的效果。为此, 我校在实践中注意抓好学生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和岗前培训, 以增强学生对顶岗实习活动的认同和理解, 从而尽量缩短从校内学习到顶岗实习的不适应期。在思想教育中, 我们注意压缩一些单纯的抽象理论内容, 而更多地紧贴他们所关注的实际思想问题, 如“眼高手低”问题, 职业理想与就业起点的关系, 工作难度、强度对磨炼人的品质问题, 新员工如何适应企业的管理与融入企业文化问题, 以及实习待遇等问题。同时, 我们还请合作企业派人员来校介绍实习企业概况、产品、工艺、岗位情况以及规章制度, 让学生对实习企业的状况有一定初步了解。通过这些教育和引导, 帮助同学们能合理确定期望值, 调整心态、乐于实习, 从而为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奠定良好思想基础。

3. 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 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取得实效的保障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一项内容复杂、头绪繁多的工作。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不同于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 学生年龄小、阅历浅, 独生子女多, 自控能力相对差, 加上实践基地远离学校, 他们第一次离开校园, 走入社会环境, 难免会遇到许多无法事先预测的问题。学校作为顶岗实习的组织者, 决不能因为学生实习已纳入企业的管理范畴而完全放手, 而是要高度重视, 保持清醒认识, 扎实做好组织落实和过程控制工作, 实行跟踪到位。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 重点要完善两项协议 (校企合作协议、学生与学校签订的顶岗实习承诺书) 和一项合同 (学生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 。为确保学生实习的安全, 除工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安全保险外, 学校还免费为实习学生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跟踪管理的办法。我校在实践中采取:对按班级整体进行安排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 派班主任带队赴企业驻点跟进管理, 而公司也给予驻点老师一定的薪酬补助;对实习地点相对分散的, 学校则安排足够的指导老师定期到现场指导和解决问题。

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负责对实习学生进行常规管理、生活管理, 定期反馈情况, 查找不足, 总结提高。实行每日学生情况记录制度以及学生宿舍每日两清一查制度。同时帮助学生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岗位不适应问题、不同岗位之间的攀比问题、转岗问题、生活不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安全问题、质量问题及各种纠纷问题。帮助他们解除疑惑, 指导他们在实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顺利地向“职业人”身份转换过渡。

三是要加强与合作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 共同确定稳定的联系人员和信息反馈渠道, 以及时处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 确保他们的实习安全和身心健康。

4. 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三赢, 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

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开展, 必须找准学校、企业、学生之间利益契合点。企业作为经济单位,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其解决了对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对学校来说, 顶岗实习使学校获得了借助企业优质资源提升学生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 并得到了企业对学校就业工作的热心支持, 学生就业通畅了, 学校的办学活力就会不断地增强;而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 工作主动性、责任心, 与员工交流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并获得了就业岗位和实习薪酬, 也减轻了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困难。

实践证明, 只有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共赢, 才能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任平, 梁红霞.从中职学校的功能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 2008 (12) .

工学结合实习总结 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共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8-02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与第一生产岗位紧密结合,它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也区别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它们最大区别在于中等职业教育最为突出的职业特征。这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起一种与企业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以岗位能力、专业素养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培养模式。另外,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必须与当地区域经济产业、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中职学校能够及时掌握地区经济产业发展方向,深入企业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并逐步优化以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绝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与内容都与企业一线岗位实际情况相脱节。这就造成了学生进入企业后需要再培训,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新进人员岗前实践周期增长。学生在学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差较大。企业用人来自学校与来自社会差别不大,中职教育失去其自身的优势地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根据国家教育部出台纲要内容来看,如何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以企业中的职业工作项目为学习内容,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在最贴合一线的教学情境中参与学习、体验岗位工作,最终学会学习,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特征。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教学内容上,以行业、企业的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技能”的分析,组织教学内容,提炼出相应的课程模块及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一个个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具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第二,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创造特定的“职业环境”或“岗位情境”,让学生在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学与做的全过程,通常围绕企业的某一问题或项目展开,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第三,在培养学生能力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这种形式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第四,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对接职业考核标准。满足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评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工学结合”及“实践成果”,终结性考核为辅;评价内容以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考核”为先,“理论知识考核”为辅;评价标准立足岗位,学习或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组成组合进行考评,对整个学习或实习过程进行总结。

二、目前校企结合存在的一些问题

1.校企实质性的深入合作困难。虽然目前国家教育部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出台了一些列政策和措施,但是学校要真正深入到企业中去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目前我省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停留在表面,例如目前省内几大汽车生产厂——江淮、奇瑞、安凯、华菱等用工需求量大,一次招工量上千人,如此大的用工量很难从一个学校满足,另外,作为学校也不会将所有生源放入一个企业。这样造成学校与企业对接流于形式不能切实深入。为了保障用工需求,大多企业目前主要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保证用工需求,储备一线劳动力。所以大多订单班级的教学计划依旧按普通班级教学计划走,没有企业与学校共同确定的贴合企业一线生产工作需要的教学实施计划。

2.学校软硬件条件限制。目前各校还不能够与行业企业的一线生产完全地无缝对接,主要是由于硬件投入、技术投入和资金支撑等方面的综合原因造成。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校的实习与其后进入企业的实习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差异。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也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中年以上的老师,这批教师主要习惯于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对目前先进的生产工艺方式也缺乏了解,对于学生的实习指导存在一定的困难;另一类是比较年轻的专业课教师,这类教师基本是从校门走入校门的,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于行业企业的工作标准不熟悉,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很难制定出真正切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教学方案。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校企共建教学性生产工厂。本人认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需要满足学生从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到真实岗位训练的系统要求。可以从校企共建教学性生产工厂。何为教学性生产工厂,即主要以满足教学要求的兼备生产功能的工厂。为何要校企共建,主要是要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引入教学体系中来;将企业引入校园,把学校教学工作导入企业生产实践环节中去。教师的工作更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够充分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的岗位标准和技能要求。这样企业就是教学的地方,企业的设备就是教学设备。学校的老师就是企业的一线师傅,教学的产品也是企业的生产产品。学校通过校企共建的模式,形成了产权的纽带服务,增进校企合作深度。

2.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基地服务机制。以校企合作基地作为依托,积极拓展与企业的服务机制。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承接企业职工培训,技术、产品研发等合作服务项目。这样以服务带动基地建设,促进校企无缝对接,突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校企合作的功能扩展。中职学校与企业建立供应链上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可以解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诸多困难,而且还可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降低学生就业成本和企业培养人才的机会成本,实现多边共赢。对于合作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主动参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这既是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为企业储备人才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校企合作能力,为学校提供更好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选派优质兼职教师等服务。这是实施与深入推进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2-133.

[2]徐涵.工学结合内涵及其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7).

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总结 篇9

一、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

从职业领域分析入手进行任务分析,以工作任务划分确定课程结构,从而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群,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工作结构;以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让学生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课程内容上,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本身的逻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理论知识要围绕实践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组织和学习;以实践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强调工作本位的实践性学习;评价方式上,要以真实或仿真的环境通过工作样本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因此提出的教学模式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学生技能学习。将一个实际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把项目的内容按照课程相关知识点分割成若干单元,每一单元作为课程的平常作业或章节大作业。开课时首先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总体任务,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需要提交的成果要求,其涵盖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每次上课时把项目任务书或资料带到课堂作为辅助学习材料,教师讲课时把理论结合实际项目、实际项目融入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二、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实施

1.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工作需求为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定位,具体应该掌握那些技能,2.教学组织形式,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在模型室、实训场、生产一线进行现场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水电站机械、器

设备与枢纽建筑物的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易于学生掌握较抽象的知识点。

3.教学方法,以实际工作为场景,校内外学习,顶岗实习。实训期间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开发与生产过程结合的学习领域。教学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共同设计和开发综合实训项目。

在水电站理论和实践技能讲授过程中,坚持采用教、学、练、做四位一体教学法,边讲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讲、学、练、做相互交叉,学做合一、理实一体,使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

4.教学表现形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 篇10

——工学结合学习心得体会

经济管理系 杨 帆

2000年教育部把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并将其作为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关系到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措施。

一、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基本观点及逻辑关系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首先必须搞清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起点。

1、何为课程?

课程不仅仅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一门一门的学科(虽然现在我们反对学科的提法,但事实上在很多教师心中课程对应的就是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一门的课),其内涵还包括了“教育机构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为学生设计的学习计划或方案,是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所做的设计和规定”。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学什么内容,而且还包括怎么学的规定。它应包括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等在内的一系列材料。

2、何为课程开发?

简而言之,课程开发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进程、方式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等的设计,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开发专业教学实施性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的教学材料等。

3、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两个基本逻辑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两个最为基本的逻辑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简而言之,就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每一门课的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考核评价标准;而一个专业的若干们课程之间的关系是按照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来组合的。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就是按照这两条逻辑线索开展的。要真正理解这两个逻辑,必须深入的分析其提出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分析研究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

(1)“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的理由

这里就首先要明白关于“能力”一词的理解以及他认为的“技能”与“能力”的区别。“技能”指的是“针对具体岗位任务和职责的”操作性技巧;而“职业能力”是“才能、方法、知识、观点和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即“在真实工作情景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还可以表述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这个观点就来自于上述的对“能力”的理解,理由如下:

其一,能力都是存在于具体的职业活动中的,我们无法脱离具体的工作任务对能力点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培训; 其二,一个工作任务中,有的能力或许可以被分析出来,但是存在众多的隐性的能力不可测量或者无法分析、难以表述;

其三,把能力看作是孤立的行为,认为多种能力简单的叠加就能得到综合能力的思维范式,忽视了真实工作世界中职业行动的复杂性,即通过单项能力的培养未必能够必然的形成综合能力。

其四,即便可以明确列出能力点,现在我们也没有成熟的技术将其组合成培养综合能力的课程。

核心观点在于,对工作过程进行能力分析的做法是片面的,即便能够明确分析出来的能力也很难组合成课程,同时,通过对分析出来的单项能力的培养是不能真正胜任实际工作的。正是基于此,所以“工学结合”才是一种更可行的做法。

(2)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的理由

人的职业成长要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五个阶段。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针对具体工作岗位的单项技能,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所需,因此每一个专业的课程应根据“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五个阶段来开发。每一个阶段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是不同的,难度也不一样,每一个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这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

(3)典型工作任务的逻辑

工学结合的课程中所谓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平时我们理解的某一职业岗位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有所区别。为什么提出典型工作任务呢?既然不能脱离工作任务实际来分析和培养能力,那么能力的培养就只能在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形成。但是一个职业实际所从事的工作任务是繁杂的,不可能让学生每一个工作任务都去经历,必须有所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那些在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必须要从事的、完成的,不完成就不能说是经历了这个职业阶段的工作任务,这便是典型工作任务。一般来说一个职业共有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而每一个发展阶段有3—5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来构建课程,全部典型任务产生的课程就构成了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和培养方案(教学计划)。

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毕业以后能缩短由学生向工人的转化。下厂实习期间学生们兴趣高,环境的变化使他们的思想认识也有了提高,认识了工厂认识了产品认识了工作的严肃性,很直观的接受着道德,安全,质量,环保等方面的教育。

2、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使学生从这个窗口窥视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并从与师傅的交流和学习中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到了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在摆正自身位置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工作岗位上通过眼观手动,师傅的传帮带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了挖潜、发挥,并在实践得到了证明。

3、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有了明显的提高,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也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学生是肯学的,工作是努力的,也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效益,用人单位对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是欢迎的。

三、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试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1、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首先要作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遵章守纪,吃苦耐劳的精神。

2、要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要认识到墨守成规只是一名好员工而不是一名优秀的员工,优秀的员工应具有创新精神,但要明白创新的前提是自身具有高技术含量,才能具有创新的思路,那么高技术从哪里来;努力求学,刻苦钻研,要想收获丰富的知识就要头悬梁、锥刺骨,学海无涯苦字当头,这才是人生坐标系中努力寻求的重要位置。

3、要克服少数学生认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操作的片面认识,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加以引导,学生的思想问题就是老师要作的工作,思想问题不解决,学生就不会认真地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其实要学的东西很多,从车间管理、环境保护、工件摆放、工艺分析、产品性能、总成装配,师傅们的敬业精神,都是学习的内容。

4、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应该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也就是说企业也有教育和指导的责任和义务,从这学期的实践来看,一些车间不愿意接受学生,认为给他们找麻烦,是被迫的,不情愿的,主管上他们把学生等同于自己的员工,当然像员工一样的严格要求是对的,但学生下厂还是学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用简单退回的办法来处理,要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并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5、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旦有个别学生严重违纪或屡教不改,那么学校应该有相应的处理办法,并在下厂之前予以公布,做到有章可循。

6、要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努力提高安全意识,实习单位也应对学生的安全负有一定的责任,建议学校把学生人身安全列入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体系中去,作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加以完善,并和专业厂形成安全教育的合力防患于未然。

7、教学方案的设计与修改

上一篇:《雪》教学方案设计下一篇:高二关于寒假生活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