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2024-06-25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通用12篇)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1

近年来, 各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提出了“订单式”“三明治”“2 +1”等模式, 这对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要求技能型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质。因此,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如何搞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工学结合的界定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 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1. 现代性

工学结合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两个现代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们必须以各种方式交替地去参加教育和生产劳动这两个密切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过程, 以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这种交替的最基本形式可归结为两种: 一是以就业后的继续教育为主的终身教育; 二是以就业前半工半读等形式为主的工学结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

2. 职业性

工学结合从它的萌芽时期开始就带有浓厚的职业性导向。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目的, 就是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情景中教育自己, 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 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职业技能, 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3. 市场性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的市场化运作, 主要体现在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相结合这一特色上。这种市场化运作使它冲破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育模式, 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工”的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受劳动力市场的支配, 市场的需求情况对学生的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4. 大众性

工学结合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 它是在社会对职业教育不断提高的需求推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形成这一需求的深层次原因是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产的发展,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人们的生存和求职愿望, 而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则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必然结果。现代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心智健全的人, 而且要培养社会职业的合格从业者。因此, 工学结合对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关注, 正是它大众性特。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1.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含义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 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 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 安排在专业 ( 实训) 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 ( 实训) 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做法, 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利于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 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 “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 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中等职业教育中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及“学科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 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强调“实用、适度”, 技能训练则强调科学、规范及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 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配制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教学模块, 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 从而保证二者同步进行。理论指导实践, 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3.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以直接影响到能力培养的效果。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基本教学策略, 通过各种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 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要因材施教,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手段,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在强调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突出应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演示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 即重点加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 ( 实训) 教室, 是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等于一体, 为了便于教学, 对各专业教室进行了全面调整, 按专业相对集中的原则重新进行了布置。购置、自制了大量的教学设备, 在各个专业教室都能够进行多媒体教学, 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 营造出了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教师在专业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 使学生在模拟工厂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构造原理, 又可以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教学方法直观、灵活, 教学形式生动、活泼,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参与性与主动性,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潜能。例如, 在数控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中, 我们结合专业特点, 围绕某一种典型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 把教学与生产制造结合起来, 营造一种教学工厂式的教学氛围, 师生双方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4. 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制度

考试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综合素质能力, 它包括表达能力、鉴别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和考风考纪等诸多方面。这些素质能力, 考生经过考场的历练, 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要体现“能力测试”, 对考试命题就提出了较高要求, 考题要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考试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考核; 在实验课上分组操作完后, 要进行个人独立考核, 评定实验成绩; ( 下转第137页) ( 上接第140页) 在实训课上要进行阶段性考核, 并对学生在各个阶段进行独立考核记录, 根据每个学生的考核记录, 及时了解其各种技能掌握状况, 从而开展针对性训练。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每学年动员和要求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 如中级电工、中级车工、中级钳工等技能证。2009年我校中级电工考证通过率98%, 2010年中级电工考证通过率97%, 2011年中级电工考证通过率98%, 其他考证通过率95% 。上述数字证明了我校在深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5. 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 1) 学生的素质现状, 适合一体化教学

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 整堂课从头到尾讲授听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 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尚可接受, 而大多数同学听得昏昏欲睡,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在教学理念上, 应根据目前学生的现状, 顺其自然, 加强形象思维教学, 多给学生自己动力操作的机会, 使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 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

( 2) 一体化教学能推动校本教材的改革

目前职业学校有些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或滞后, 而且实用性不强, 而一体化教学凸显了形象思维教学, 这就要求教材的侧重点要转移到操作技能上来, 要求理论浅显易懂, 简洁明了, 可操作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大胆舍弃一些烦琐冗长的理论, 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学校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 使教材更贴近学生实际。

( 3) 一体化教学是“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讲给我听, 我会忘记; 指给我看, 我会记住; 让我去做, 我会理解。所以, 只有更多地给学生自己做的机会, 他们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在一体化教室上课, 任课教师可以一边讲授基本理论, 一边通过实验手段演示工作原理, 然后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吸收消化, 使同学们在生动、活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

( 4) 一体化教学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要使学生由接受性学习转化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形式, 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探索, 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化。在一体化教室上课, 就具有科学研究的情境和氛围, 就能很好地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 使他们跃跃欲试。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还可采用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方法, 即以学生质疑为切入点, 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 5) 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集中实习分别进行, 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 出现了理论是这样讲的, 而实习又练的是其他的, 出现理论与实践互不影响的局面, 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一体化教学可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 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 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 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 教师就在学生中间, 就在学生身边, 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忱,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边学边练,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

[2]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 2008, (1) .

[3]胡大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10) .

[4]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 2007, (1) .

[5]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8) .

[6]郁正堂.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4) .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2

一、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

从职业领域分析入手进行任务分析,以工作任务划分确定课程结构,从而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群,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工作结构;以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让学生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课程内容上,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本身的逻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理论知识要围绕实践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组织和学习;以实践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强调工作本位的实践性学习;评价方式上,要以真实或仿真的环境通过工作样本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因此提出的教学模式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学生技能学习。将一个实际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把项目的内容按照课程相关知识点分割成若干单元,每一单元作为课程的平常作业或章节大作业。开课时首先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总体任务,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需要提交的成果要求,其涵盖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每次上课时把项目任务书或资料带到课堂作为辅助学习材料,教师讲课时把理论结合实际项目、实际项目融入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二、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实施

1.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工作需求为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定位,具体应该掌握那些技能,2.教学组织形式,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在模型室、实训场、生产一线进行现场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水电站机械、器

设备与枢纽建筑物的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易于学生掌握较抽象的知识点。

3.教学方法,以实际工作为场景,校内外学习,顶岗实习。实训期间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开发与生产过程结合的学习领域。教学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共同设计和开发综合实训项目。

在水电站理论和实践技能讲授过程中,坚持采用教、学、练、做四位一体教学法,边讲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讲、学、练、做相互交叉,学做合一、理实一体,使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

4.教学表现形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工学结合模式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最为普遍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竞争力培养为主线, 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双向互助,将专业理论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生产实习实训经验等几方面的培养有机结合,为社会建设、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它同时带来了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 同时,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课题。

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断适应教育环境变化

1.1 学生下企业前进行导向教育,有效化解矛盾冲突。学生工学结合实习前,高校实习组织者要对实习学生加强引导教育,要把安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及就业择业技巧教育做在前面,对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环境与主体角色的反差进行提前预警,给学生以自我调适的心理准备。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学习权益和经济权益的关系,学习权益重于经济权益,要以企业正式员工的姿态服务与企业,在企业生产中体现自己的工学结合目标,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工学结合的“双赢”的效果。

1.2 校企共建学生思想政治导师制度。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校企双方可共建由企业工程师、校方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参加的临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顶岗实习充分结合。把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前移到顶岗实习一线,构建跟进式的教育机制,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1.3 构建网络平台,实时监控工学结合学生思想动态。针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教育多阶段、较分散化和个体差异性等不同特点,校、企、生三者之间要针对工学结合学生适时构建网络教育平台,诸如QQ群、微信等,以利于及时监控学生企业顶岗思想动态。同时,还要发挥参加实习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要注意建立与这一群体的联络沟通机制,以利于及时、全面掌握参加工学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消除教育盲点,做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工作。

2 创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加强工作针对性

2.1 关注职业素养的提升。职业性是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可以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做文章。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线技师及往届校友到校开展职业人讲座,培养学生在企业岗位上任职能力。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也可以让企业员工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用具体事例教育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专业岗位工作密切结合,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高密切结合,引导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2 关注企业文化的渗透教育。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系列为企业员工接受和认可的基本价值观、思想认识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等。它是一种价值理念和文化氛围凝聚在一起的企业精神,具有导向激励、感化约束和凝聚意志功能。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对员工产生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要把拟合作企业文化的教育纳入到班级日常教育教学、学生社团活动和就业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相关企业文化之功能,让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契合点,以便于在工学结合中转换角色,为其优秀职业素质养成及今后顺利就业或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2.3 关注学生职业适应力培养。通过工学结合企业调研,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敬业意识、责任意识、诚信品质以及工作态度等普遍重视。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角色转变,由“学校人”转变成“职业人”。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方式上的创新

3.1 充分发挥“两课”教育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职院校“两课”教育既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培养可靠接班人,还要有满足学生职业需求的目标。要注意把企业对员工素质需求,前置到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手段,引导高职学生群体开展“学习参与”,“亲身体验”,使他们加深所学专业的认识,促进其成长成才。

3.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工学结合模式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是相互结合互相补充的。高职院校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过程,特别是实践性教学过程。要让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出课堂,走向生产一线。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模式是对高校传统的封闭教育模式的划时代的变革,其能够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得到训练,学生个体职业能力的提高是学院式教育所无法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文晓韬.关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湘潮,2011(2).

[2]甘慕仪,徐刚.把握工学结合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3]张鹏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创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3).

作者简介:

程呈,女,1985年10月生人,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大学本科,毕业于唐山师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微,女,1988年1月生人,河北秦皇島人,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大学本科,毕业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4

1 工学结合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影响

1.1 复杂的社会环境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让学生走出单纯的象牙塔, 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 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这种动态环境中, 由于大学生思想行为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相当的难度。而且, 随着当前我国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 社会诸多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 学生在缺乏相关社会阅历情况下, 提前接触到经济繁荣发展背后社会所隐藏的问题, 甚至还可能使其对社会现实产生片面的认识, 进而影响到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1.2 弹性的学习制度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留下了空当和空缺

工学结合模式强调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从现实的运作来看, 由于背景不同, 工学结合在不同专业和岗位的结合程度存在着工与学的完全对口、部分对接、完全无关三种情形, 工学交替也有“1+1+1”、“2+1”、“1+2”等多种形式。受教育者主体的分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交错、地点分散, 教育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大大增强, 这对原有的集中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留下了空当和空缺。

1.3 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差异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 侧重于理论教学, 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个人道德修养。但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就不能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 而是要把教学放在生活和生产的实践各个环节当中, 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接受教育, 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培养实际的做人处事的具体操作能力。然而, 由于学校的师资难以深入到企业给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企业所关注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而不会跟学校一样投入较大的精力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应对措施

为应对工学结合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我们应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和新特点,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寻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途径和新举措。

2.1 更新观念, 树立大德育观

观念的更新, 不仅是针对学生而言, 教师也应如此, 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一个各方面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 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 而且是全校所有教师的事情, 是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所有员工的事情。学校要与合作企业达成共识, 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学结合的重要地位, 树立各教育教学要素协调配合的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全过程育人的大德育观, 建立紧密的合作管理机制, 明确各自责任及工作重点, 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生产实践的每一个具体环节,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来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 利用企业资源, 加强实践教学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 每个学生应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利用工学结合这一优势,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相结合, 利用学生在企业工学结合的机会, 结合专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 如可让学生撰写以企业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为主题的调研报告, 结合学生具体岗位撰写实习报告, 开展对就业地域人才需求预测分析的座谈等。同时要求学生在企业里同企业职工一起参加企业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等, 组织、安排学生听企业负责人或管理人员介绍企业创业与发展的经验, 通过互动与对话, 让学生从企业家们身上, 体会到创业的艰辛, 成功的不易, 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他们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品质,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发展, 提升创业意识, 使工学结合真正走向深入, 促进工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2.3 利用网络资源, 创新教学方法

将网络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运用现代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针对工学结合期间学生分散、不易组织课堂教学的特点, 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手段, 广泛吸收思想道德教育信息, 及时上传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并给予积极健康的引导。教师通过网络回答学生问题, 突破了时空限制, 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师生彼此能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 既能为学生解除思想困惑, 又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提高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2.4 更新教学内容, 培养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的职业性决定了他们要尽快满足工学结合模式下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创新中, 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了解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 利用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教学时间, 以“要精、要管用”为基本原则, 对原有内容进行整合, 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 体现鲜明的针对性。

第一,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诚信品质、敬业精神、组织管理的能力, 同时根据学生未来从事的不同职业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肯于钻研、乐于奉献的良好职业精神, 真正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

第二, 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育, 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武装学生头脑, 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以学生在企业中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出发点, 重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最终实现企业与自身的双赢目标。

第三, 加强创新意识培养,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做创新的标兵, 自觉在学习中创新、在实践中创新, 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中创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 企业文化的传播, 利用工学结合的优势, 聘请企业高管、优秀员工、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相关讲座、座谈, 向学生传递企业文化的内涵, 明确企业对人才的种种要求。通过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的吸纳与传播, 实现校企文化的“零距离”, 培养学生服务企业的意识, 以期更快地融入企业。

2.5 改革考评体制

工学结合作为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规定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不得少于半年。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应对这一新的培养模式, 探索适合工学结合的考评机制。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 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重视过程监控, 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对于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科学发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考评内容上, 应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考查, 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在考评的主体方面, 应将企业工作人员的意见作为重要依据。在考评方式上, 宜采取灵活机制, 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企业调研报告、实践成绩、考试等各种依据综合起来, 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期间的特点。

总之,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工学结合的实际出发, 坚持以学生为本, 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 为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分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提出了应对措施, 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考评机制。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Z].教职成〔2006〕4号.

[3]甘慕仪, 徐刚.把握工学结合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 .

[4]徐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作用[J].纺织教育, 2007 (6) .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它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民办高职教育与社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可以说,目前的民办高职教育既处在一个发展机遇期,也处在一个发展挑战期,而如何在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形成特色,脱颖而出,关键还是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近几年来,我院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努力切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院自身特色,克服困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以生产性实训为抓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笔着认为,这些的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对其他民办高职院校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顶岗实习结合;专业知识学习、技能操作训练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用人结合。其特点是岗位针对性强,结合的广度较强,结合的深度强。

二、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认识不清。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很大。

(二)自身优势不明显。本科院校有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能吸引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一些中小企业由于需求的人才中职学校就能培养,而且廉价,因此更乐意与中职学校合作。高职院校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实力不强,优势不明显,尤其是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因办学年限一般都较短,存在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等问题,因此,相对而言,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是存在很大困难。

(三)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其理由有三:(1)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2)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

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四)民办高职院校负担过重。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中,往往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校企合作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不仅要了解、掌握行业状况和前景的任务,还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校企合作意向确定之后,学校不仅要考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使工学结合能顺利、持久地开展,同时要与企业商讨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酬,还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有关实习材料,安排实训项目,监控实训质量和效果如何等,这样也往往使得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中,负担过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大胆尝试“2+1”“产学融入”“半工半读”等教学改革试点,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基础。

“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生产(工作)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模式”。我系自2008年以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了教学改革试点,先后与宁波慈溪迈思特电子有限公司、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有80余名学生先后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在实习期间,我系还与企业共同开展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共同研究确定指导方案,以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任务为主线,确定毕业实践课题,实施相关岗位的轮岗实训,效果较好,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而已毕业的2009届、2010届毕业生部分已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或技术研发岗位。

“产学融入”模式,即“企业提供软硬件设备,在学校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模式”。2010年6月,我系与嵊州明升电子照明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合作,主要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校内建立建设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改革,并以实训基地为平台,通过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学生生产实训等产学结合活动,使学校在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同时,企业也充分参与学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从而达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半工半读”模式,顾名思义是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学习,其工学交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009年下半年,我系与浙江京东方显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主要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安排其于每周末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训,这即解决了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生活问题,即缩短了岗位适应周期,又提高了从业就业竞争力,效果较好。

目前,我系还在继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将计划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方太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行“订单式”培养。

2、从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入手,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利的施展空间。第一,调整专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就是围绕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出发,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则是至关重要的。我系于2010年3月在走访了绍兴地区多家行业企业,如绍兴通用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绍兴雪花机电有限公司和环球光伏等企业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企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一步明确了我系各专业的方向。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方向和设备电气控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发展方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单片机方向和节能灯方向,并积极申报了一门新专业:汽车电子维修技术专业。同时,我系还邀请多名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如:绍兴市雪花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国等,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开发课程。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并以此推

动课程建设与改革。2009年,我系在通过了省级精品课程“单片机原理与技术应用”中期验收后,根据课程体系建设需求,成功申报了《数控加工技术》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两门院级精品课程,还有两项课题被确定为2009学年院级课题立项项目,分别是“利用Pro/E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研究”和《数控加工技术的仿真教学与实践》,这些工作的开展都大大推动了我系的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符合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与此同时,我系还结合新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展配套的教材建设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3、将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基本平台。

所谓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就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我系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外,另一方面以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为载体,通过基于制作某一件电子作品为任务,要求学生学会制作、调试。其工作任务包括读懂电路图、器件插装、线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撰写项目报告等。通过亲手制作和最后研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培养了创新精神。

同时,把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则将更好地让学生在掌握高技能的同时,缩短岗位差距,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就业从业竞争力。如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的建设,一方面,我们将安排学生按周参加实训(轮训),另一方面,在生产实训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新产品的研发。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产品,既符合企业培养规律,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因此,适应职业要求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本源,而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是直接体验职业生活的过程,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以,要真正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因此,近几年来,我系一方面在学院有关文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双师”队伍建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在假期下企业锻炼学习,并每年不定期的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各级各类培训,鼓励考取“高级技师”证书等。同时,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倡导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提高个人研究水平,并为其个人成长和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如:成立“单片机应用研究所”、“电子节能灯研发室”等。另一方面,我系还主动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核心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

5、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必要条件。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以往主要制约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之一。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

首先,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随着学院加大了对我系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力度,部分满足了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需要。特别是数控加工中心的建立,实现了我系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离校前操作数控车床的愿望,同时通过数控加工实训,增加了学生心理筹码,提高了我系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投入往往是有限的,因此,2010年,我系与嵊州明升电子照明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这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基本保证我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

其次,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近年来,我系一直致力于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从而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且这一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的合作,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这一种合作方式,有多家绍兴地区的企业表现出了强烈兴趣,如:绍兴虎彩激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康迈尔机电(绍兴)有限公司等,我系也将进一步通过制定完善《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手册》,实施网络管理平台,提高学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6

摘要:高职教育的不断成熟实现了其应有的社会价值,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的问题,尤其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学生更多的责任,对其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离,思想存在滞后性等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本文正是基于此,围绕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开展探讨,提出一系列改善措施,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建议。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在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而能够攻破这些难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结构体系以及综合素质,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上时代发展脚步,对此,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远远没有达到其要求,因此必须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手段做出适当的调整。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并使这一理念方针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当中,将其作为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从而迎合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人格培养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教育理念,把道德价值作为主要的发展内涵,将非智力因素为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重点,将人文教育作为基础,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发展,借鉴国际人才素质教育理念,秉承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层次和思想一元化相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以巩固和坚持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三个代表”的主旋律思想,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国家意识形态的基本架构。当然,教育是一个具有长效性的任务,所有必须保证教育方向的正确,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群体的庞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同时学生也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开始向教育权利主体的角色转变,学校在学生面前绝对的主导地位也发生改变,开始向平等、公正的法律关系偏移,有了法律的保障,学生的选择权就上升到法律层面,其应有权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转变以往单一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应该将学生实际和理论的结合最为重点的教学任务,迎合学生的内心需求,最终实现层次性教育目标与主导思想一元化的协调发展。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做出调整,教育理念的变化使得教学内容的创新成为必然的趋势,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代主题特征、历史背景相符合,努力开拓出新境界到达新层次。而创新过程必须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基准,教育内容的拓展和充实都不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重视科学、人文以及创新精神,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明确教育对象创新精神的培养,结合经济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两者共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科学精神,并以这种精神进行“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将社会主义的精神烙印在心中。同时学生还应该具备广阔的胸怀、开放的视野以及敏感的洞察力。在教育内容方面应该尽可能的丰富其内涵,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社会生产效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人类也面临更大危机,主要人文价值被忽视,而这终会导致反人性的状况蔓延,因此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提升道德,实现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第一,完善开发式的思想正式教育模式。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实现,但是这种自主学习如果没有加以约束,那么就容易导致学生的活动分散,间接的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所以教育模式必须迎合高职教育的发展实际,摒弃以往教学模式中的老旧观念,建立一个效率高、功能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二,让学校全员都参与到教学模式的构建当中,让学生和教师自觉参与进来,树立主人翁意识,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个环节当中,当单向输出转变为集中民主的方式。第三,完善管理制度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和管理制度保持协调,同时还应该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使制度实现科学化、制度化。针对教师制定师德规范,同时对其教学、科研等环节制定完善的规范,确保其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迹可循、有理可依,避免人为的随意性使得思想政治缺少权威性。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创新除了以上方面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还取决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情况,主要包括学生宿舍、社团活动以及班级课程。学生宿舍与学生的联系密切,因此也必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学生宿舍是学生进行课外人际关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培养自身个性的摇篮。对学生宿舍采取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有重要意义。社团活动同样是学生进行课外拓展的主要形式,社团能够让学生产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让学生在集体协作的环境下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班级课程属于一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渠道,主要作用在于补充学生在行政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缺陷,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有效手段,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五、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革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当中学生网站、BBS的应用使得校园网络媒介更加多样化,思想政治网络的建设也成为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实践的重点。目前在很多高校当中,网络技术已经渗入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大大加强了学校各部门与学生之间的联系,逐渐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发展方向。六、结束语总的来说,高校思想正式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革新教学理念,充实教育内容,优化教学模式,适时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动方式。为了实现以上几点,必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发展进度,实现校园网络的最大化功能,以网络快车为载体,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带来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所在。另外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专属的教育网站,以网络技术为党员组织发声主要媒介,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参考文献:[1]蘇冰星.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21).[2]何志红.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3]韦家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13(20).[4]戴贞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5).[5]孙小华,胡金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35).[6]沈悦.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10).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7

1. 政府、企业和学校进一步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充分认识到这种模式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方式, 这种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2. 要切实建立政校企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

教育的特殊性质和职能, 决定了国家应成为办学主体, 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实行校企合作, 而校企合作又必须要由政府来牵引、搭台、促进和监督。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 不愿意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 严重影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我国职业教育要大发展, 还需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运用财政税收等行政手段, 强力推进校企合作, 搭建起校企合作的平台, 构建起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形成校企合理分工、职责明确、各施其职、形成合力, 真正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格局;这样才能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3. 改革现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方式, 纠正其偏差, 丰富完善其内涵, 创新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

(1) 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高校普遍存在重智轻德、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 致使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思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动手创新能力不强。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得到纠正, 完善工学结合的内容, 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真正落实合作育人的要求, 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全面开展、健康进行。 (2) 建立和完善“双元”的校企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一是构建“双元”的合作育人内容。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因此在此过程中, 我们不能只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偏废思想政治教育, 二者必须并重, 形成专业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存共融的育人机制。企业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 要侧重于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环节中, 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专业技能精湛、思想政治素质优良、人格健全、体魄强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构建“双元”的合作育人主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体制, 决定了学校和企业都是育人主体, 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都必须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者, 教师不能只教书不育人, 师傅也不能只传艺不传道。学校在此项育人工作中的教师队伍应该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务工作者等, 企业里育人者也不仅仅只是专业师傅, 还应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其他员工。而且根据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实际需要, 在学校和企业里应分别或者共同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 成立专门的学生教育管理机构, 统筹学生的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工作、技能培养、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 做到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专职的管理人员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教师和师傅要形成育人团队, 根据各自的优势、社会阅历、人生感悟和职业生涯, 进行合理的分工, 实现优势互补, 形成育人的合力, 教师和师傅从多个角度、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构建最佳的育人机制, 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三是构建“双元”的合作育人途径和方式。在传统单一的学校办学模式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侧重于以教师为主体地位, 较大程度体现为教育和管理上的主导性、规范性、强硬性和灌输性, 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 基本上都是课堂教学、理论教学, 采用的也基本上都是教师一言堂、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变化, 除了确保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还要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建立和完善构建“双元”的合作育人评价标准。目前多数高职学校和企业在对实习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完整, 一般只有对专业技能和业务考核的评价要求, 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后也只向学校上交一份实习报告或者实习总结, 缺乏或者淡化了思想政治、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和考核要求。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8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工学结合这一培养方式是课程改革后高职教育中产生的一项新的教学方式, 它从形式上变革了传统的理论式教学, 并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的尝试空间与挑战。

1.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部分学校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基础教学课时进行了缩减, 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实习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这种情况下, 学生每周仅能进行一到两节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 实践课程的时间则被进一步压缩, 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已经完全取消了思想政治实践课。

2.学工结合培养模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从教学目标上看, 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侧重于培养综合性的技术型人才, 也更利于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密切联系在一起。此时, 高校思政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环节相脱节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学生也可以在岗位工作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实践, 从而积累自身的学习经验。另外, 工学结合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成本低、针对性强、收效明显的实践教学平台, 让学生能在专业化的工作环境中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并产生服务社会、创造财富的愿望。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考核的绩效原则

绩效指标的建立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综合考量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在建立绩效指标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及各个考察点之间的整合, 以此保证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科学性原则是建立绩效指标必须遵循的前提和基础。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作为依托和指导, 保证技校指标在逻辑结构上的完整和研究, 这也能帮助我们更准确的把握评价对象的实质, 让评价变得更加可循可信。同时, 由于绩效评价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所以在评价过程中很难完全摒弃主观印象对学生绩效成绩的影响。因此, 评价方式中应尽量精细简明的对各项内容进行规定和要求, 学生的表现越符合实际情况, 科学性就越强。

另外, 少而精原则也是绩效指标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内容。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全面而不是面面俱到的, 所以在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 不需要将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细化到考察环节当中, 而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在关键的业务工作点上设置考核内容, 以帮助学生了解徐工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核心是什么。

三、学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策

1.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原则。高职教育是培养人实践能力, 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教育。教育过程中, 教师努力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人生观、价值观, 让他们的性格得到充实和丰满, 进而帮助他们提前适应残酷的社会竞争。工学结合模式下, 学生将得到更广泛、自由的发展空间, 接受更为全面实用的教育, 此时, 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应该被充分体现出来, 教室也要树立起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教学核心思想, 坚持在工作中知道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将实践与理论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中来。

2.创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内容。从以往的教材上看, 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内容依然以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的理论为主要授课内容, 强调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价值观建设。当前情况下, 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加侧重职业化的培养, 即培养出思想政治素养与职业精神紧密结合的新型技术人才, 只有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弥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尽量减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素质空场, 职业意识素养不过关的情况。应继续强化个性化的思想政治培养方案, 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与行业的道德素质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使思想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有机结结合, 进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的作用。

四、结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 应进一步强化学工结合, 让学生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的有效提升。

摘要: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 校方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式与授课内容进行变革, 使高职教育中的实践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只有这样, 才能使高职教育真正与传统教育区别开来, 让高职教育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获得新的发展方向与教学选择。

关键词:学过结合,人才培养,高职教育,思想政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9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 根据需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队伍。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辅导员要成为跟进式导师,辅导员是负责学生日常在校内生活的老师,结合工学结合,老师需要改变以往的观念,尽快适应高职院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模式。辅导员也要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他们的用人标准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融入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思想政治课老师要成为德育老师,思想政治课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思政老师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不仅要通过思政课教育学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还要对自己进行严要求,树立榜样作用,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专业课老师要成为学业导师和德育导师,专业课是高职院校学生平时最常接触的课程,专业课老师在学生心中的重要性也就更高一些,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专业课老师不仅要教好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影响学生,同思政课老师一起教育学生,成为学业上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双师。企业一线人员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企业一线的专业人员,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很强的专业性,以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自己对岗位的热爱等职业精神,可以作为案例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更具有意义,让企业的一线员工也参与到育人过程中,一定会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 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构建思政教育的新内容。

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要融入企业文化,还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让教学内容能够更贴近学生,贴近职业和社会。如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人际关系等可以作为案例进行展开,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学校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讲解,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树立自己的目标。学生在实习时,身份的突然转化以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强学生的受压能力和抗挫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面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想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就要对学生的需求有充分、清晰的了解,就需要专业老师构建一个服务和咨询体系,按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可以分设法律维权咨询、心理健康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的咨询以及就业和创业的咨询,对于毕业生也要利用好这个体系,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指导意见,通过这个体系为学生提高更好的服务,达到思政就业的目的。

二、工学结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

1. 创新教育理念。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都是以老师教为主,老师通过管理和对学生在政治和道德上进行引导,教会学生辨别是非。而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需要转变这种教学理念,由管理向服务转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老师要注意留意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树立好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了解学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情况,实际需求以及心理状态。不仅要让学生在实践技能上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还要让学生梳理远大的理想,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社团活动等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挖掘自身潜能,使其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 创新教育内容。

工学结合具有岗位性、应用性和职业性三个特点,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根据工学结合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从而提高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除了要根据教材进行教学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相关职业该具有的素质等进行培养,将相关的职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紧跟时代脚步,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如职业规划和就业等内容。在实践中,高职院校思政课要包含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在校外实习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即将要面对的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通过学习知道如何适应环境的改变,完成从受教育者到社会人的角色的转化,并且能够在实习中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梳理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解决学生在遇到以上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在教学中强调社会价值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并且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创新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根据规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内必须有半年是外出实习的。在这个基础上,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教学环节比例在不断加大,学生会被分配到与自己专业相同的不同地方,学生也会有很长时间不能在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会被落下。为弥补这种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加以转变,积极了解学生当下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保证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

4. 创新教学模式。

学习的关键是需要受教育者认可和接受进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课亦是如此,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从而规范自己,做到知识和行为的统一。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而工学结合打破了这一常规,学生处于分散实习时,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适应这一转变,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实习,将学生在企业实习和生活转化成教学资源,通过用企业一线员工的积极思想和他们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从中汲取到正能量,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让学生在生活和实习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道德素养。在工学结合的特点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应呈现出多时段、分散化和差异性的特点,建立沟通机制,让学生、学校和企业这三方能够及时交流。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思政老师要充分利用微信、QQ、短信等聊天软件,了解学生情况,与学生进行沟通,这些软件都是学生平时用的,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方便思政老师及时的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心理或思想状况进行指导和帮助,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更吸引学生。

三、结语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采取的措施,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思政老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通过工学结合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黎海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人才,2012(8).

[2]宋丽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3]贾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2).

[4]葛志亮.关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路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篇10

一、工学结合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培养一批社会就业所需的高端型、复合型人才, 即培养以生产、管理、服务作为第一线的高级人才, 从而也就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坚持走就业为导线的人才培养发展路线, 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而工业结合模式的养成, 与传统模式上的以教学课堂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大有不同。首先, 传统教学模式, 学员动手能力薄弱, 理论基础较高, 两者之间不能实现良好的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其次,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技能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 长此以往, 学员动手实践能力必然会得不到有效提升。而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中的学员能够实现校企联合与工学结合, 使学员在实践操作中更加深刻的掌握知识理论, 利于未来学员就业时的适应能力保持在一个均衡稳定的状态, 从而能够更快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胜任工作岗位, 最终使得用人单位满意。

除此之外, 工业结合人才培养塑造模式, 也迎合了高职院校多年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办学宗旨, 使办学更加倾向与社会化与客观化态势发展, 满足实际教育工作建设发展需要。更为重要的是, 高职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最终希望学员就业能够有着适合、前景广阔的工作岗位。因此, 当前不少规模较大、教学模式优良的职业学员都已经做出了不少课程改良的有利调整。即坚持课程设置始终与工作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力求工学结合能够强化职业院校的特色教学建设性质。

职业教育从最初被社会认可并在我国改革开放多年以来教育事业成果不断突破的前提下, 已经逐步证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路线必须走工学结合。也就是说, 办学质量高、社会知名度良好的成功职业学院, 其工学结合工作必然会做的很突出。另外, 从国外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也不难看出, 他们所实施的教学体制非常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借鉴的可取之处。如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等, 无一例外都是成功的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塑造模式。

二、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 更新传统职业教学观念, 贯彻现代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

广大职业教育从业教务人员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因此, 只有全面扭转传统单一教学、呆板教学的桎梏教学方式, 才能逐步提升自身从业观念,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认真专研, 分析出满足自身院校办学、教学所需的工学结合模式改进方案。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交流活动方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办学环境建设。如培训操作、沟通交流、创新课业内容、专研教学模式、顶岗轮训等方式, 从而能够实现加强教务的人员观念改变的这一目的, 旨在提高其先进思想意识, 为职业院校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做出有利保障与实施基础。

(二) 建设“双师型”素质教学团队。

一方面, 发展“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工学结合的关键所在。并且, 从全球范畴来看, 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大势所趋, 所以促进国内教育事业更进一步的必然选择就应当高度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规模培养建设。尤其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以来, 传统产业化经济不断提高, 高新技术生产力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 不少产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繁, 同时诸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也再不断加快, 导致了国家第三产业服务水准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为此, 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点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师资力量必然要伴随目前形势发展需求的提升而做出改变, 尽可能培养出或打造出一批具备管理能力强、服务水准高、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卓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是关键。而值得指出的是“双师型”教师, 不仅是具备多种从业资格的教务人员, 而更是指代实践能力突出、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 “双师型”教师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所在。即“双师型”教师既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 又具有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并且持有“双证”, 这样的专业教师来任教,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可以学习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可以圆满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 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从而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适用”、“效率”和“效益”的素质要求, 并对指导高职院校学院实践培训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与指导意义。

(三) 配套建设好实践设施场所, 保证职业技能实现与理论的衔接性。

职业教育主要强调的是通过普及基础教育的方式最终实现学员的社会就业。也就是说, 这在当前看来, 就需要学员的职业技能能够与理论基础做出有效衔接, 以此才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因此,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有一系列实践条件来保障。按照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要求, 遵循职业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学环境必须要和工作环境有机结合, 优势互补, 根据实际情况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不应只是简单的实习, 应具备对外生产的能力, 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与实际生产的紧密结合, 更能促进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完全处于社会化环境之中, 从事生产型和服务型的技术工作,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

三、结语

总之, 工学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发展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塑造模式。因此, 相对于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而言, 可结合自身学院内的主流特色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认真专研与实践, 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科学定位, 进而真正意义上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模式能够逐步完善。

摘要:文章中结合了当前以“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事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开始着手, 并对高职教学改革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以期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与工作完美结合, 能够充分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形势下的诸多发展要求。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谢海燕.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谢春山, 朱晓慧.“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保障机制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实行工学结合 创新职教办学模式 篇11

就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这所从1983年起开办职业教育的学校由过去的一片瓦房发展成了教学楼、学生公寓楼、综合实验楼、学生餐厅等基础建设健全的现代化学校。现在学校数控、汽修、机电、家电等实验实习设备完善,有在校班级62个、在校生3600多人,外地分校3所。

2007年5月27日,教育部周济部长一行到该校视察工学结合办学情况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胶南电子学校首先开创的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在全国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瞄准“工学结合”:校企联合 共同育人

职业学校担负着为企业输送中初级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但是受传统学校教育模式的影响,职业学校教材相对滞后、实验实习设备缺乏并难以及时更新,所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企业需要;而企业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所缺的是素质较高、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人。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在于校企联合,而最佳方式就是工学结合。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怀学告诉记者,“工学结合”就是把学生和工人的身份集于一人,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同步进行,学生入学即成为联办企业的工人。教学过程实行半工半读,学生半天学习文化和专业理论课,奠定理论基础;半天上岗操作,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验证理论知识。

思路确定后,学校于1992年招收首批“工学结合”班。最初学校采取的是校外工学结合方式,即学生进驻工厂,教师跟班进行教学和管理。学校先后与青岛双利达乳胶有限公司、青岛巍泰针织有限公司、青岛达旺有限公司、青岛台布二厂、青岛天祥针织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举办工学结合班15个。这种方式验证了“工学结合”构想的实践价值,学生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学校也注意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管理难度相对增大,教育教学计划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因此,校外工学结合模式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王怀学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选择理想的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工厂,在校内实施工学结合。

“青岛市南涯电子有限公司”是落户当地的韩国独资企业,企业规模大,承揽外来加工业务多,管理规范。学校经过多方考察,认为可以从为其进行职工岗前培训入手谋求合作。1996年,南涯公司投资160万元,装修厂房,购买设备,并注入流动资金316万元,建成了12条生产线的校内电子实习基地。该基地的生产线全部采用韩国先进的生产设备,“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终于走上了正规发展轨道。

几年来,南涯公司又分三次追加投资3660万元,使生产规模达到了有88条生产线,可同时容纳1000名学生上岗实习。

实践表明,校内“工学结合”克服了校外“工学结合”的弊端,学生完全在校内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教学计划落实到位,学生的学习和实习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企业也因此减少了建设投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校内实习基地的发展,“工学结合”办学模式逐步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围绕“工学结合”:

大胆进行教学模式和

管理模式改革

按照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既要考虑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完成教学计划,为学生今后再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又要兼顾企业生产计划的落实。

为此,必须寻找企业经营与教育教学二者的“平衡点”。记者在胶南电子学校了解到,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组织管理模式

实习基地的管理:校企双方成立“青岛市胶南电子学校——青岛南涯电子有限公司实习基地管理委员会”,订立章程,明确双方职责,公司选派车间主任,负责技术指导、车间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验收;学校选派基地常务主任,负责“工学部”所有班级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同时兼顾与公司的协调关系。

班级组织管理: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管理者,也是企业生产的组织者。根据基地两班轮班制实际,两个班级的学生,使用一个教室,一套教师队伍。

学生自我管理:学生干部兼任车间班组长,既要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也要管理所在生产线的生产。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每届学生中的学生干部,培养了管理能力,容易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

教学管理模式

半工半读制:“工学班”的学生实行两班轮流制,半天上课,学习文化和专业理论课程;半天顶岗实习,进行动手操作训练。学习时间是每周20课时,每学年1060课时,到顶岗实习前,确保累计学习时间达到2120课时,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实习环节达到一年半的时间,学生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实施“专业模块”教学: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删除空洞且相对滞后的内容,相对增加课时,突出“专业模块”教学。按照职业岗位的不同,开设3—5种专业模块,从公司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实训教师,这样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自主选择学习专业模块,使学生学有所好,学有所专,学有所成。

专业调整制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转移,允许学生自主调整专业,工学班学生在入校一年后,可以改学其他专业。

“工学结合”模式取得了

良好的办学效果

采访中,王怀学多次指出,“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创办,不仅借鉴了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做法,还结合了当地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所以取得了理想的办学效果。

在教学中,老师传授的职业道德理论与南涯电子有限公司的“5S”要求相融合,转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使其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每年该校的毕业生都率先被企业录用一空,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和重用。

同时,“以工助学”为农村困难家庭子女提供了入学机会。工学班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可以获得与企业工人相同的工资,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收入,完成学业。按保守数字统计,每生月均实习补助为600至700元,加上第三年顶岗实习的收入,累计三年2.4-2.8万元。不但解决了学费、生活费,还能补贴家庭,吸引了大批农村学生到该校就读,为农村家庭子女铺就了一条成材之路。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由于工学班学生相比从社会招收的工人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管理难度小,缩减了培训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多年来,实习基地的产品质量一直在公司产品质量验收中名列榜首,产品数量逐年攀升,深受企业的信赖。为此,南涯公司再三追加投资,继续扩大实习基地规模。

多年来,学校先后荣获“青岛市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学校”、“青岛市联合办学先进单位”、“胶南市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7年被教育部表彰这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该校突出的办学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同志、山东省委教研室孙健生主任、青岛市副市长王修林同志、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旭升同志、国家教育部职成司王继平、黄尧等同志先后来该校调研,并大加赞赏。

2006年10月,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学校作为参观现场得到了教育副吴启迪及与会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 篇12

一.旅游专业《导游语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旅游专业《导游语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指以旅游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 以“任务引领”为导向,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人才的体系。旅游专业《导游语文》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改变传统单一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模式, 实行校内理论学习, 校外以“职业人”身份工作学习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原有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增加“认识实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三个阶段的工作学习。第一阶段, 以学校为主体, 教学《导游语文》的理论知识, 兼顾旅游行业工作的认识见习。第二阶段, 学校和旅游行业共同管理教育和训练学生技能的综合实习。第三阶段, 在学校宏观指导下以旅游行业为主体的顶岗实习。

二.构建旅游专业《导游语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紧迫性

(一) 《导游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在职业院校, 对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 他们的主要出路是就业, 课程的设置应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创新能力。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经验, 应与生产、生活更紧密的联系。旅游专业《导游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学生将来事业发展打下基础。构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体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宗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的目的。

(二) 当前《导游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存在如下弊端。

我国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旅游专业《导游语文》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缺乏实训体系, 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一, 旅游专业《导游语文》教学没有注重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导致教育过程机械化, 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不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

第二, 旅游专业《导游语文》教学方法仍旧单一。大多主要以讲授为主, 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教师成了理论知识的“传声筒”。

第三, 旅游专业《导游语文》教学缺乏技能培养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强调“双证书”, 重结果、轻过程, 片面强调考证合格率, 忽略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这样,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没有突出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三.旅游专业《导游语文》工学结合教学的方法与过程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则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 而不是单一的知识水平。旅游行业中的导游岗位必须具备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必须注重输入、吸收和输出三个环节, 学生需经过反复输出操练, 才能消化吸收, 形成自己的语言生成系统, 才能习得语言。这就必须经过职业见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提高。

工学结合教学中, 学生学习的地点, 一是学校, 二是旅游行业, 学校的授课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 旅游行业根据岗位的规章组织学生工作学习。实习工作环节采取任务引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工学结合教学过程分三步进行。

(一) 认识实习

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在旅行社见习相结合。教师先进入旅游行业体验旅游工作的艰辛和旅游行业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 把握好教材, 设计好问题, 优化教学策略, 再让学生分组进入旅行社进行见习。学生在见习中看到了自己技能水平的不足自然而然激发学习动机。认识实习模式如下:

1、任务引领:记录广告招牌中的不规范字, 抄写对联。了解旅游行业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需求状况。

2、实习目的:做好旅游专业《导游语文》理论知识与旅游行业的对接, 了解导游在旅游行业中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需求。学生在工作学习中, 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 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养成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 帮助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实习时间:第一学期的国庆节和寒假, 第二学期的五一节、端午节安排学生在附近旅行社见习。

4、实习管理:学校教学系部牵头确保认识实习条件, 旅游专业教学团队分别进入学校就近旅行社做好衔接, 确保学生实践机会。旅行社随机安排实习岗位, 跟踪管理。

(二) 综合实习

学生能否受到市场的欢迎, 能否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证考试, 这也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过硬。综合实习阶段可以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 让学生的其他智能得以充分发展, 尤其是语言智能及导游智能。综合实习可以把导游语言的表达、心理素质的训练融入工作学习的过程中, 增强其信心, 提高其团结协作水平。综合实习模式如下:

1、任务引领:赴××实习请示;关于请予接受实习的函;实习报告。记录景区诗词对联, 把自己喜爱的景点风光拍下来, 写三篇不同景点的导游词。

2、实习目的:学生在综合实习中做好课堂知识与导游岗位需求的对接, 让学生对整个导游工作流程有一个更完整、清晰的认识;在导游岗位上 (跟团、接团、处理导游中的偶发事情) 正确应用汉语言文学知识。按照旅游职业岗位的要求, 将已学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与导游技能整合, 并做好课程学习与考证实训深度融合。为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证面试做好心理准备, 为培养准社会合格人才打下基础。

3、实习时间:第一学年、二学年共两个暑假。

4、实习管理:学院与旅游实习基地合作, 旅游专业教学团队主动与旅游实习基地保持紧密联系, 实地管理与网上管理相结合, 加强对学生在工作学习中的信心支持、情感支持。旅游实习基地提供比较稳定的实习岗位, 给予行业工作指导, 工作策略和方法指导, 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三) 顶岗实习

教育被视为“知识产业”, 是开发人才资源的主要手段。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 则需要以职业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来适应它, 并促进它的发展。学校如何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在致用中促进再学, 顶岗实习是一条好途径。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能充分地把课堂知识向社会延伸, 使课堂与社会融合。旅游行业定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 由以往的随机安排零星岗位变为安排稳定岗位。顶岗实习模式如下:

1、任务引领:旅游专业实习总结;经验交流报告。

2、实习目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做好旅游专业所学课程知识与导游岗位用人准入的对接, 结合所学旅游专业有关课程文化知识进行工作学习。该工作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凸显高职教育特色, 强调零距离上岗。探索出“企业、学校、家长、学生”共管的顶岗实习模式, 有效监控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同时, 促进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和服务等方面的观念更新, 能力和素质整体提升。

3、实习时间:第五学期寒假到毕业前夕。

4、实习管理:校企双方互通共建。学校不定时检查, 确保顶岗实习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固定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导师, 家长督促、学生签责任状, 自主管理、学生干部与实习组长管理相结合, 督促学生在实习中落实每个工作学习环节。

四.《导游语文》成绩评价

学校及教师单一考试评价学生, 难以准确把握好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 建立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企业评价、任课老师评价的综合评定体系。

(一) 考核方式, 采用专职教师与旅游行业专家一起按以能力本位的原则建立综合考核标准, 以三个实习阶段中的“任务引领”规定的范围为主要考核内容, 以现场工作过程表现、工作成果考核为辅的方式, 学生自我评价、校内任课教师与旅游行业指导老师评价相结合, 实现综合考核方式开放式、多样化。

(二) 考核量化, 采用2:2制, 即学校文化成绩与“认识实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成绩累积各占一半。学校检查、岗位反馈、比赛激励, 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超越了传统单一的学科、课堂、评分的束缚。

旅游专业《导游语文》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教材内容穿插、融合到整个实习的过程中, 从根本上克服了单纯的讲台上教师讲, 学生听, 指导写作空对空, 闭门造车的理论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形成了“以任务引领、导游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 以旅游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实现了实践场所与教学实训场地一体化。

上一篇:动态数列下一篇:放疗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