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2024-09-30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精选11篇)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1

随着金融业对民间资本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有多家民营机构都对设立银行或参股银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有些甚至已经获得金融业的牌照。可以预见金融业的竞争程度将日趋激烈,截至2013年10月村镇银行已达1 000家,小型银行和民营银行的发展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同时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阴影的逐渐消退,以提高效率为优先考虑的重新占住金融业的主流, 表现为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渗透、混业经营模式已重新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主导,银行理财业务的兴起就是其必然反映。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要求人才既要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相关知识,同时也要求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优良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根据相关部门统计资料:在当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都懂的人才极其稀缺,目前国内大约有金融人才400万人左右,符合这一要求的不到10万人,占2.5%。以客户经理为例,随着个人财富的不断增长,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金融业的一项颇有前景的业务。在个人理财规划中,客户需要储蓄、信贷、保险、 证券、期货等各种金融产品的一站式服务,混业经营使得客户在一家金融机构获得几种业务服务成为可能。这也对金融机构的客户经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客户经理熟悉各种金融业务。以培养金融领域客户经理以及经纪人队伍为主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行业发展背景下开设的。

相对于一般的岗位来说,金融领域的客户经理既要求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相关知识,也要求拥有丰富的金融产品营销经验,具有优良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如果说专业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学校校内教学来完成,那么从业经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战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而工学结合可以成为实践性教学相对有效的模式。

一、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调研结果

经过专业教师对几十家银行、证券和保险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调研,我们认为高职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应该包括:具备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知各项金融政策;掌握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的操作技能;了解有关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和外汇业务的操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具有较熟练的金融专业文献阅读技能和财经应用文写作技能;具有较熟练的键盘录入技能和点钞技能;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

根据以上调研结论,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施双证制度为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的操作技能。同时把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增强相关专业课程教师的实践水平,逐步实现教师队伍的一专多能。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师积极参考理财规划师、经济师、营销师、证券从业人员资格、期货从业人员资格、银行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保险代理人等证书,做到熟悉资格证考试内容,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引,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现已建立起一支具有实践经验及双师资格的教师队伍。学校也不断送现有教师到金融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实践水平,并在现有教师实践水平提高的同时,积极引进有金融企业第一线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优化教师队伍。

二、银校结合建设“仿真金融超市”综合实训平台

由于金融行业混业经营方式的发展,要求学生对银行、 证券、保险等金融产品都有所认识,其核心因素在于对收益、 风险、时间等的组合分析。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在金融营销岗位还是在客户经理岗位都要求对金融产品非常熟悉。 我校金融管理与实务拟和金融机构联手建设“仿真金融超市”,将真实产品引入教学,在推广金融产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营销能力,对金融机构和学校带来双赢。“仿真金融超市” 立足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与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仿真甚或真实项目的形式,将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操作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仿真金融超市”内容包括观察资本市场运作、金融工具的交易、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和金融产品营销等。教学组织形式以项目教学为主、利用“仿真金融超市”进行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模拟实践。通过互联网链接金融机构网站,了解金融中介业务运作。

“仿真金融超市”还可以依据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与特点模拟现实金融市场的交易规则,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基于实时金融交易数据系统、计算机模拟及仿真技术的开放性金融实验平台。提供仿真实验操作平台,能滚动显示证券、外汇和期货实时行清, 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实时交易与操盘控盘和案例分析等。同时,采用模拟金融交易教学软件,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演练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教学主体的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金融人才。

三、组织金融专业技能比赛和社团活动

根据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对专业技能非常重视,高职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要尤为重视,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组织相应比赛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学习兴趣。我校组织了商业银行技能大赛、模拟证券投资大赛,拟进行金融产品知识和营销大赛。其间邀请金融行业机构和专家来做评委,并做专业点评,促进银校结合联合培养人才,使金融机构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通过组织这样的技能大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得学生感受真实业务操作的氛围。

与此同时,通过金融协会组织一些社团活动,在行业、老师和同学之间架起一座专业交流的桥梁,社团可以采用学生互动的形式,组织一些沙龙活动。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引导广大学生关注经济时事,培养财经意识。另外可以开展一系列讲座,聘请业界精英和校外专家学者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培训,让同学们能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同时组织实地考察参观企业,进一步深入社会,加强实践技能;经常进行课外和行业联合的项目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社会实践。

从总体上看应该按金融行业职业能力设定实训项目,以工作项目为核心,对金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拓展知识组成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课程单元,讲授课程单元应与职业能力相对应,形成了具有工作项目情境的“金融行业实习+ 课堂教学+ 校内模拟实训+ 校外顶岗实习”的融“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金融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一直是个难点,采用银校结合的方式,利用金融机构的产品设置金融超市,引进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规范金融业务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金融服务意识,对提升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大有裨益。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2

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对市场化的重要体现。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真正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随着我国就业压力不断增强,大学生创业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带动就业的重要方式,工学结合模式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市场发展有机结合,培养更多的面向市场的高端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职业教育和市场对人才要求以及市场变化出发,构建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尽管我国教育部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都比较重视,各个高职院校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实践。但从整体上,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还有不少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是没有终点的,很多的制度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成熟完善的,需要不断的优化完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原本较为合理的管理体系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落后性,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和晚上。

2、教学思想需要不断更新

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是教学管理体系的灵魂,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更新管理理念,需要做好管理者的教育思想工作。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践行这种思想理念。但是,思想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思想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多的教师教学思想受过去思想的影响较为突出。虽然不少教师和管理者已经接受这种管理思想,但是还有真正领悟和彻底贯彻这种思想,新旧思想还在进行着激烈冲突,尤其是教学实践过程中,还不能完全受新思想的指导。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组织引导形式,不少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调研一时还不能真正习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需要主动和企业保持长久的密切联系,需要深入企业进行研究和管理,需要根据企业工作环境和用人标准重新制定教学方案和管理方案,不少教师在思想上还有待进一步解放,不断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3、教学管理实施制度和细节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管理体制,是适应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需要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还需要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还需要在细节上做好优化和完善。工学结合是非常开放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形式非常灵活,教学过程不在拘泥于课堂,学习空间大为拓展,应用技能得到了更好地锻炼和提升。教学管理由集中向相对松散方式变化,这就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需要更多的细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非常的不同。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有教务部门和行政部门,教务发展教学,行政负责日常学生管理,两个部门在教学和管理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和管理的协调和协同需要进一步优化。工学结合不是完全都在企业实习,还需要在高职院校做好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训训练,需要把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演练与企业实习向结合,做好协调配合,尤其是细节上做好协同,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管理。但是,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很多学生一旦走出校门,走向企业,管理就成了非常大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做好制度完善,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细节上把握,确保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以管理促进学习,提高工学结合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问题的策略分析

1、健全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确保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按照要求开展教学,才能把工学结合的理念落实到位。晚上我国工学结合的教学制度体系,首先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最为高职院校既要结合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又要立足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还要结合当地企业的发展现实,我国的高职院校具有突出的职业性和区域性特色,和当地的就业和企业发展实际密切联系,高职院校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深入调查研究,不能简单照搬其他院校的管理制度。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制度建设上既要完善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的相关制度,还要做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工作,尤其是能够完善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2、设置科学完善高职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坚持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保障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是保障教学成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市场发展要求,立足企业用人标准,合理设置教学科目、教学课时、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教学课时和比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并根据教学实践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尤其是能够把校内教学和企业实习结合,校内教学由院校主导,校外实践需要企业密切配合,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生产场景、职业要求、工艺流程,围绕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并做好学生的岗位轮换。同时,需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能够真正落实到位,鼓励企业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并能够对学生的实践做好评估和考核,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需要积极改革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生活和经济方式转变,不断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及时选用最新的教材,并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趋势增加教学实践内容。

3、搭建更为丰富广阔的实践教学平台

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需要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需要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更为充分的基础条件,尤其需要联系更多的企业与院校合作办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做好校内综合实训室,及时更新教学实训设备,根据学生数量增添实训设备,做好硬件和软件建设,办好校办工厂企业,为学生提供扎实的校内实训保障,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另一方面,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围绕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联系更多的对口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到企业亲自实践,在实战环境中感知企业文化和生产经营环境,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

4、做好校外实习实践的综合教育管理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掌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成为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实用型人才。同时,成为熟悉我国政府制定的旅游业方针政策,掌握旅游企业服务技能,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与社交能力,能胜任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工作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

二、“2+1”教学模式内涵

该模式以加强教育的实用性、能动性为原则,以培养知识水平高、操作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综合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合作为依托,实施“2+1”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两年在校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实践、实训为辅;第二阶段,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实训,以顶岗实习为主。

三、“2+1”教学模式的特点

1.突出职业性。“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与意志品质。同时,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旅游服务能力:掌握饭店前厅、客房、餐厅和康乐等部门的服务技能,掌握导游技能,胜任地陪、全陪、领队等职务,熟悉旅行社基本业务,毕业即能上岗,能适应旅游企业中的各种岗位。

2.突出操作性。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工学结合,制定“2+1”工学结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提供工学结合教学的各种资源,制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各项制度,完善工学结合教学课程体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同时,建立起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

3.突出实用性。“2+1”工学结合模式以实用为中心,以“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满足旅游行业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型专业人才。教学计划以培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硬的实用型人才为核心,强调职业性和可操作性,使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四、“2+1”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全日制教学加企业顶岗实习教学。为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旅游管理“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校内课程主要分为五大块,即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技能课、职业技能训练课、综合素质培养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开设语文、英语、体育等课程;职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旅游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法规、旅游经济学等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与职业技能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旅游业操作技能,开设导游业务、饭店前厅与客房实务、饭店餐厅实务等课程;综合素质培养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开设演讲训练、文书写作、法律与道德等课程。

企业顶岗实习主要是指学生到旅游企业参加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旅游企业进入校园选择学生,学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企业,企业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以自愿结合为原则。校企之间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学院与学生之間签订实习承诺书,企业与学生之间签订实习用工协议,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遵守协议,完成顶岗实习实训。

2.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①理论教学体系根据重基础、重素质、重应用的原则,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尤其是核心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1)讲解、参观、比较的讲授三段式方法。先由教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学生参观相关的旅游企业或旅游景区,最后由学生通过比较印证达到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2)提问、探询、总结的讨论三段式方法。教师先根据教材提出相应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对学生进行启发,然后鼓励学生探询答案(如网上查询、图书资料搜寻、相关知识整合等),最后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教师给予点评。②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服务为内容,注重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实践流程的掌握。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1)观察、操作、熟练的模拟三段式方法(例如餐厅服务员培训)。(2)实践、操作、提高的参与三段式方法(例如假期短期实践)。实践教学体系分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两个阶段,校内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实训完成,校外实践教学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完成。

3.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证制”教学。旅游管理“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时,除了需要取得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职毕业证书外,还要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导游资格证书、饭店餐厅服务员中级证书等)。为了确保双证书的取得,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评模式都要围绕双证书的取得制定,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向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倾斜,组织学生参加行业机构与国家技能鉴定部门的证书考核,取得相关证书。

参考文献:

[1]亓传伟,任艳斐.高职高专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12).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

0 引言

我院金融专业作为国家骨干校省重点建设专业,以“优质银领”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订单式”人才培养、生产性实训为主要载体,通过银行等真实业务环境、真实业务流程为背景实行全真化、仿真化教学,面向商业银行一线个人储蓄、现金出纳、会计核算、银行卡、客户经理等岗位,以及证券、保险业务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在进一步探索面向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一线所需要的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金融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以下一些工作。

1 行业调查与专业分析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与金融企业一线业务骨干、行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和专业教师一同研讨,结合行业调研与咨询,明确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

1.1 深圳金融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对人才需求的影响

深圳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金融业作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具有如下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国际化。需要经历实操考验的复合人才;第二个趋势是混业经营。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的业务交叉,未来的人才需要全面知识和多种能力;第三个趋势是区域化。深圳金融行业竞争比内地更加激烈,已经形成了中资、外资、中外合资等多种竞争格局,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第四个趋势是信息化。将来的金融业是鼠标加水泥的模式,信息化水平要求高,需要有较强信息技术方面的经验和能力的人才。

1.2 深圳金融企业用人单位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

任何时候,人才都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是关键,对于金融业来说也同样重要。银行人才按层次分,有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金融高官属于决策层,执行层是中层干部。而银行大部分员工是操作层面的基层员工,是银行需求量最大的部分,也是目前银行在不断扩充的部分,如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理财经理等。这类人才必须对各项金融业务和各种金融产品具有很深的认识。证券公司人才包括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与客户打交道的销售服务人才,需要量最大的是销售服务人才,特别在销售方面,证券公司需要较多的经纪人。从许多优秀人才成长经历来看,只有经过第一线销售岗位的磨练才最有发展潜力。必须看到,现在各金融机构都在大力发展网上服务、电话服务和自助服务,物理网点必将随之减少,传统操作岗位业务量被挤压,各层次人才相互渗透与增加,大大压缩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空间。同时,随着金融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各机构为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新业务不断出现,新岗位也随之增加,如证券经纪人、保险中介人、基金销售人员、信息管理以及个人投资理财顾问等。机遇与挑战并存。

1.3 专业工作岗位划分和职责、所需职业素质和能力

通过对行业、市场需求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岗位如下:

银行的岗位:综合柜员岗、大堂经理岗、客户经理岗、理财经理岗等。柜员岗位要求具备点钞、识钞及计算机操作、五笔输入、翻打传票、计息和报表等基本技能;能掌握运用金融专业基本英语词汇;大堂服务经理岗需要熟悉银行的基本业务,能够解答客户的一些基本业务问题,对于来银行办理业务的顾客能够及时引导,同时需要掌握信用卡、网上银行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熟悉金融产品和营销技巧;理财经理岗要求全面了解银行的理财产品,能够根据客户的需要提出理财方案,给客户做家庭理财规划、设计解决方案,并进行跟踪,并具有很强的销售能力,能不断寻找和扩大客户资源。

保险公司的岗位:电话销售岗,客户服务岗,银保销售岗,保险直销岗等。须掌握金融产品知识、经济与金融知识,销售技巧等。

证券公司的岗位:开户岗、客服岗、经纪人岗、银证合作岗、营销管理岗、信息维护岗、基金销售经理等。随着机构投资队伍的越来越壮大,需要越来越多的服务类岗位处理基本业务和客户投诉等。

总之,所有这些岗位都要求在岗人员必须具备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业务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另外,都需要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文字表达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市场观察力,心理抗压能力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职业操守。

通过上述行业调查与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为我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我院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有用”人才。围绕这个定位,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一线岗位专业人才,即金融行业操作类岗位和销售、服务类岗位人才。以操作、销售、服务层面为主培养学生,目标主要在基层,不是在总部或机关。所以能吃苦耐劳、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强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在对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后,我们注意专业建设与行业深度融合,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教书育人。与多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加强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等,实行开放式办学。

2.1 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二年级根据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商业银行一线柜员业务和客户经理的岗位进行真实环境、真实情景的全真化教学,聘请商业银行、证券公和保险公司等一线业务骨干和专家作为专业兼职教师,从事全真化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三年级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及顶岗实习。

2.2 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实行开放式办学

聘请职业教育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与完善专业教学标准。通过走访调研不同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聘请来自不同商业银行不同岗位业务一线的业务专家,在职业教育专家的指导下,与专业教师一同开发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教学标准。根据学生毕业以后的岗位倾向和商业银行业务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和上述人员的现场分析,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相应的项目课程与教材建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教育。

2.3 全面实施“工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和水平

根据金融行业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认知实践、专业实训、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和课程教学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专业教学中,我们在第三学期安排学生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进行了解、接触,完成专业实训;第五学期以统一安排与自行联系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学生进入金融企业进行岗位接触与业务操作,完成专业实习;第六学期依据金融行业订单班与学生就业意向,安排学生进行银行一线个人储蓄、现金出纳、会计核算、银行卡、客户经理等岗位的顶岗实习,实现“工学结合”。在课程教学方面,我们根据每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安排,将适合于在金融企业进行的教学内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在金融企业或校内全真型实训室内完成,同时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相关单位进行专业课程对应的业务岗位操作实习,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工学交替”。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基础课教学、学生管理、诚信与思想品德教育,负责专业体系结构的整体设计,专业课程和实践指导部分的教学内容尽量由行业一线专家和操作能手等行业兼职教师完成,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和实际操作水平。

2.4 改革学生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

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采取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及实训单位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学生能力考核与评价方式。

2.5 积极探索和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3 实训基地建设

3.1 建设目标与思路

不断拓展与金融行业、服务类企业融合的程度,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配套管理的改革,使行业、企业成为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和管理者,共同建设全真化职业环境,为上述培养模式提供环境与平台保障。

3.2 建设内容

3.2.1 校内实训室建设:外延建设与内涵建设同步进行,对现有

的实训室进行改造,扩建与金融有关的实训室,重在信息系统建设和工学结合项目建设。

3.2.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与完善原有的实训实习

基地,强化顶岗实习功能,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与多家金融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满足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工学交替项目内容的实施。另外,不断拓展与人力资源中介公司的合作。

3.2.3 增加来自行业的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数

量。通过培训,提高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建设能力和骨干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及业务操作能力。

3.2.4 强化实训教学组织与运行,通过制度保障与管理保障落实和实现运行管理。

4 生产性实训

通过生产性实训,加强学生对专业岗位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根据教学设计,第2-4学期分别有四周的实训,其中主要为校外生产性实训(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联系实训单位,设计实训方案,安排实训计划,实施实训,并对实训进行监督与考评。

学生按照实训基地的要求着装工作,严格考勤,完成实训方案要求的具体任务,老师深入实训基地进行指导和协调工作。获得实训基地的支持,如有的银行安排多个岗位,分成多个小组,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学生的实习指导和考勤工作。通过有效组织与管理,得到了单位领导的支持,单位对学生的认真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赞赏,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优秀实习生,颁发证书,对学生进行鼓励。

5 订单培养

根据金融单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与企业人力资源和业务部门在教学、师资、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教学。根据教学的内容性质和金融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及工作任务的不同要求,教学工作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两个教学地点交替进行,校企共同教书育人。在“订单式”金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运作中,具体做法如下[2]。

5.1 行业岗位调研论证掌握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及合作意向,了解招聘员工的数量、人才的类型。

5.2 设置专业方向、调整课程体系、设定专业教学标准

形成专业方向,进行相应的项目课程与教材建设,聘请职业教育专家与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与完善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教学标准。

5.3 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与教育,以适应订单培养要求

一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二年级根据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的岗位进行真实环境,真实情景的全真化教学,三年级要求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5.4 签订“订单”协议

明确人才供需双方的职责,与金融机构共同商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考试录用标准。

5.5 金融机构按“订单”要求录用学生

符合毕业要求、达到金融机构录取标准的学生由用人单位录用为正式员工,从事“订单”所规定的工作。

5.6 跟踪调查毕业生情况

了解学生实习和工作情况,完善“供货”后的跟进服务,进一步改进“订单式”培养模式。

6 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

6.1 实施情况分析

6.1.1 实训基地建设

每个学期集中在一段时间实训,资源将出现紧张的局面。在大环境对校企合作不太有利的情况下,校外实训基地联系任务非常艰巨,基地缺乏稳定性,企业利益点难以发掘,企业一般比较被动,不利于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和效果约束与评价。建议实施过程中校内外基地结合进行,互相补充。

6.1.2 生产性实训

实施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业务知识掌握不到位,表现为岗位实习业务陌生,熟悉业务环境很慢,影响了实习进度;个别同学吃苦耐劳作风不够,工作中怕苦怕累,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淡薄;学生人数过多,联系实训单位任务艰巨。

建议在学生实训开始前对参与实训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其职业岗位素质和自律能力。包括一些制度性的约束,如学分的考核、考勤的要求等都要加强;重视对实训接收单位的答谢及善后工作,保证和实习单位的长期合作,强化实训指导教师对实训过程的控制;完善实训成绩评定工作;做好生产性实训的总结工作等。

实训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手段,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通过实训,学生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激发了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后继课程和今后自身的就业及发展打下了基础。实训中,我们除了把学生送出去实训外,还将企业的老师引进到校内实训室进行指导,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

6.1.3 订单培养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金融订单培养取得了一些经验,尤其在联合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学生培养与就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订单培养中需要注意不断开拓培养单位,注意与课程学习的交替。

6.2 实施效果

(1)通过实施,进一步完善了高职学生的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2)完善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3)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实际工作的运作过程与流程,理论与实践有了较好的结合。(4)通过更多的与实践、社会打交道,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5)通过几年的实施,效果明显,学生受到单位的高度肯定,就业率明显提高,专业受到学生和考生的追捧。

参考文献

[1]邢晖.多角度解析“工学结合、半工半读”[N].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28日.

[2]陈新林.金融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初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6卷第1期,p41-44.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2009年,笔者学院在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习交替、订单培养、定标培养、顶岗培养”的培养模式。各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近年来,笔者学院在探索培养模式的实践中,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习交替、订单培养、定标培养、顶岗培养”的培养模式。从总体上看培养效果很好,但也存在着层次较浅、结构较松、深度不够的问题,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质量,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实现校企共赢。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日常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学院从2008年开始推行工学交替,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也发现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学生对自身的角色转换不能很快适应。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受认知能力的局限,认识不到顶岗学习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不能正确对待企业安排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工学交替前抱着美好的理想,但到了企业,面对重复、机械、比较枯燥的工作内容,不能接受,离岗现象比较多。

二是学生责任意识不强,易出安全管理事故。学生到企业后,要独立工作,作息跟着企业进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少了学校的约束,加上自我管理能力差,往往会出现安全事故。

三是部分家长对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不理解,认为学生学习必须在学校学习,所以有不少家长不同意组织工学交替。

四是学校工学交替培养方案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学校不能明确工学交替期间的教学内容,对培养计划不够明晰,工学交替没有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随意性较强。

五是企业往往考虑经济效益,很少考虑学校教学的需求,忽略对学生培养,有时很难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

六是企业不能一次性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实习,学生分散到不同的企业,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学院在工学交替过程中的管理对策

针对工学交替实施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问题,2012年学院制定了管理制度,规范了管理办法。学院教务处对各系部实施的工学交替担负管理责任。各系部主任是实施工学交替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系书记是实施工学交替管理的监督人。

各系安排的工学交替,由各系部提出工学交替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系部主任签字同意,教务处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各系部选择的企业,要有合法的资质,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社会声誉好。选择的工作岗位要与专业对口,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组织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实习环境。每天顶岗实习时间及劳动强度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确保企业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住宿和饮食),并提供适当生活补助及人身保险,确保学生切身利益。对安排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要本着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进行,由学生写出申请,家长同意签字后,学校方可安排进行工学交替。

各系部在工学交替的管理过程中,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工作,加强与企业有关人员的交流沟通和协调,及时妥善处理学生发生的问题和突发事件,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各系的工学交替活动与企业签订工学交替协议后方可进行。

学院在管理中除提出以上要求外,还进一步要求各系完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将工学交替纳入教学计划,分阶段进行工学交替。学院对工学交替提出的管理意见,使各系的工学交替工作进一步规范,促使工学交替良性循环。

四、各系在工学交替管理中的亮点

笔者学院从2008年开始实施工学交替,工学交替实施数年,基本上呈良性循环,一方面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支持。各系在工学交替实施的几年中,不断总结经验,也出现了不少亮点。

1.采用“跟进式”管理,增强管理的实效性

汽车技术应用系在工学交替的教育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质量为目的,指导教师全天候跟班到企业,将课堂直接搬到企业。由于汽车专业工学交替安排企业较为集中,系里要求专业教师全天跟班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在公司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岗位学习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解答学生实习中的专业问题,引导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汽车技术应用系的跟进式管理不仅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学生的实习质量,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实岗操作的能力。汽车技术应用系近几年将到企业顶岗带学生作为一种制度,在教师中推行。近五年来,学院汽车专业的一体化教师比率己超过70%。

2.建立实习管理小组,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信息技术系各专业由于专业特点,工学交替企业比较分散,每个企业安排学生数量较少。面对这种情况,信息系充分发挥班干部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日渐加强。每个企业为一个实习小组,小组组长每天向带班教师汇报学生的工作情况及心理状况。小组长负责在企业召开每周的小组会议,总结一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建立实习日志,并将情况向带班教师及时汇报。教师每周与企业沟通,帮助学生协调解决与企业存在的分歧。信息技术系通过发挥班干部作用,建立学生实习小组管理模式,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了真正的素质教育。

3.实行导师制,提升管理水平

由于角色的转换,学生在工学交替实施过程中从学校到企业,心理跨度巨大。对顶岗角色的转换不适应,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心理。面对这些问题,电气工程系采用了导师制。校内系里为每位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配备了一名导师,每位导师负责5名学生的心理疏导、日常管理,定期与学生通话了解学生的心理及工作情况,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提高。

导师定期到企业走访,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及心理问题,缓解学生的各种压力。企业导师着重指导学生岗位技能、企业文化、质量及安全标准等,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导师制的推行,规范了工学交替中的管理,有助于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4.关注学生健康,保障学生权益

在工学交替中,化工工艺系和化工机械系注意对企业环境的考察,选择企业时,把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到第一位。每次工学交替,学校和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协议,保证学生的利益及安全,并征得家长同意后进行。规范的管理保证了近五年来未出现一次安全事故。

工学交替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较好效果。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大部分直接留到了企业,成为企业的骨干。学生们说:学校不但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也教会了我们如何生存。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6

一、弹性学制下课程体系的制定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点。现有的学年制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弹性学制的要求,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必须制定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要求, 其制定原则如下。

(一) 课程体系的核心

精心设计的专业教学计划是保证弹性学制实行的先决条件, 构建与弹性学制相匹配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是实行弹性学制的条件,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要求, 在行业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二) 课程比例的合理设计

弹性学制下课程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是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提供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素养, 包括文化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和实践课。选修课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活动的模块化课程, 是针对某些专业而设置的, 可以是专门化课程的组合也可以是主干专业课的深化与拓宽。任选课是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自主学习的需要而设置, 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知识面, 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的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必修课和选修课应有一定的比例, 一般情况下, 必修和选修的比例应为7:3。

(三) 构建弹性学制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在弹性学制下, 应使课程种类多样化,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模块化教学的特点是将学科整合, 然后按知识点分块进行教学, 每一个模块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特定的整合知识内容, 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另外, 各模块之间有机结合, 可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保证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教学质量。

二、弹性学制下的教师管理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参与者, 实行弹性学制, 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及教学的适应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在弹性学制下教师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改革高职教师编制管理模式

对高职教师的管理要从过程管理、宏观控制向目标管理、微观开放过渡, 突破普通高校教师编制管理模式, 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通过调查发现, 现有职校教师教学任务重, 学习进修机会少, 对生产实际了解还不充分, 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应增加高职院校教师编制, 使教师有时间和机会得以继续学习、进修, 参加实际生产。

(二)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学校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和核心, 他们对职业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职业学校应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 并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在现有环境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应以现岗教师为主, 其他方式为辅, 在现岗教师中逐步培养和发现双师型教师, 这样有利于保持教学过渡的平稳性。

(三) 建立教师的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一批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教师, 为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师应该定期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需要调研, 一方面要和学生的需求相联系, 另一方面还须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要从整体上制订培训规划, 定期、定量进行培训。培训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去实习基地或企业学习先进技能, 了解行业需求及发展动向, 也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到校进行专业培训。

(四) 发展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队伍可以弥补高职教育中师资的不足, 也可以把新鲜血液注入到教师队伍中, 建立一支良好的兼职教师队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兼职教师可以是社会上学术水平较高和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人员, 也可以是其他职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的骨干。他们的加入一方面可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促进校企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促进课程的改革, 活跃学术思想, 有利于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活力和办学特色。但是兼职教师的编制不在学校, 管理有一定的难度, 为保证教学质量, 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来源就应该有制度保障。

三、弹性学制下的选课制

选课制, 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和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制度。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和核心, 在选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推进课程管理改革, 提高开课数量和质量

课程是教与学的中介和桥梁, 保证选修课程的应有数量和质量, 是学分制的精髓和本质。应该设立专门的开课管理机构, 负责接受开课申请并组织专家评审。鼓励教师开新课, 把最先进的知识引入课堂。对新开设的每门课程尤其是选修课都必须在调研的基础上, 进行缜密的专家论证, 确定其学时数和学分数。同时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改革, 保证学生选修时不至于出现知识不连贯和顺序混乱。鼓励教师开设边缘学科、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或讲座性选修课, 丰富学生的视野, 扩大知识面, 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为选课作好准备。

(二) 建立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培养计划

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是选课的指导性文件。选课前, 学生需要参照指导性教学计划, 结合自身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制订出个性化而又合理的修读计划。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该遵行如下原则:压缩必修课总学时, 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按照大类培养的模式来安排课程体系, 必修课的设置要体现基础化和综合化, 选修课的设置要体现合理化和科学化;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 控制选课过程, 规范选课流程

在选课前, 需要制定严密的选课流程, 对选课系统的开放时间、选课阶段的划分、选课人数安排、选课对象的优先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说明。一般选课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限容量选课, 学生根据情况可自由选课, 然后教务部门根据选课情况, 调整课程开设。若选修人数过多超过课程容量, 可按专业、年级及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筛选, 以保证急需学生的需要。第二阶段为补选和退选阶段, 允许学生查漏补遗和调整修读计划。第三阶段为重修阶段, 这样既保障了学生的利益, 又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四) 实行导师指导选课制

实行弹性学制后原来统一的教学班被打乱, 一个学生一张课表, 不可能再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管理, 为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 学生在制订学习计划、选专业、选课时都需要有人给予指导。实行导师制, 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其他情况, 帮助其确定专业发展方向, 向学生及时提供课程信息和相关服务,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四、弹性学制下的考试管理

弹性学制的考核与学年制不同, 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灵活。一般来讲, 学生每学期修读的所有课程都必须按时参加考核, 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获得学分。考试课可以百分制计, 成绩达60分及以上为合格, 取得相应的学分。考查课以五级分类, 成绩及格及以上取得相应的学分, 否则不计学分。在弹性学制下, 学生的管理难度大, 考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律性有很大的影响, 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考试方式, 保证学习质量。

(一) 实行考教分离

弹性学制下学生自由选课的比例增加, 为保证考试公平, 准确评判学生学习效果, 保证考试的质量, 要实行教考分离, 即授课的教师不参加命题和阅卷, 由考试机构根据学习内容另行组织人员进行命题和阅卷。在现有师资情况下, 如果难于达到完全教考分离, 也可采用任课教师出几套试题, 随机选取试题或考试内容组合的方法作为过渡。

(二) 实行重修重考

由于弹性学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实施的, 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是否获得学分, 因而在学生某门课未获得学分时, 学生必须重新修读这些课程, 然后再参加考试, 以取得相应的学分。弹性学制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也是比较灵活的, 它不以一次考核成绩定终生, 而允许学生通过重考、重学等方式参加多次考试来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

(三) 加强考试资源库建设

教考分离的实施, 重考制度的建立, 必须以丰富的考试资源库建设为前提。考试资源库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命题教师和阅卷教师库, 库内应包含教师的基本信息, 特别是其从事专业、课程方面的信息。二是试题库, 建立试题库, 可以按难度要求随机生成不同的试卷, 便于某门课程的重复考试。

(四) 加强考试研究

题库建设、组卷系统开发、试卷检查、试卷评价等工作, 必须投入专门力量进行研究, 同时考试方式改革、考试管理等也要不断进行研究。强化考试的有关理论、研究考试的评价及反馈等工作, 不断完善弹性学制下的考试管理。

(五) 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考试形式注意闭卷和开卷相结合, 增加开卷考试的比重。考试内容应避免过多的机械识记的内容, 多注重知识的理解与创新方面的考察, 使考试更贴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外还可使课程考试与专业资格证书联系起来。

摘要:弹性学制是实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实行弹性学制后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和管理, 本文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师管理等方面作了分析, 提出了弹性学制管理思路。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7

工学结合对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丰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完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1、工学全程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快改革办学模式, 强化特色, 与社会各界合作同, 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注重实际成效, 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学研结合让社会参与办学, 既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又对学生进行生产实际训练, 是学校同社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基于工学合作的项目教学对职业院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薄弱, “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建设滞后等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解答作用。如何加强工学合作的项目教学管理, 实现学校与产业、行业的紧密结合, 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实训基地, 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这是职业教育自我发展的需要。

3、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过了近年的扩招, 如何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质的提升, 从而实现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转变成为了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固然有利于面向岗位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但没有完善的新型教学管理机制作为保障, 项目教学的效果就无从谈起。因此, 创新基于工学全程合作的项目教学管理机制, 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选择。

二、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

(1) 专业设置和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不少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仍以文科为主, 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 高职培养的毕业生, 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特色不明显, 还体现不出不可替代性。

(2) 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高职课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 又要符合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体现职业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发展性、实践性和过程性。但现在高职课程的改革仅依靠由学校和企业组成的有关组织机构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和课程的设置, 没有较权威的组织机构进行审核, 势必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真正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实训条件仍需改善。首先是实训基本条件不足, 无法满足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只有部分专业能做到“边做边学、学做合一”。其次是实训场地不足, 无法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要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需要较大的“教学工厂”才能运行, 场地问题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现生产性实训的瓶颈。第三是具有生产性和新技术 (新产品) 研发功能的设备不足, 不能吸引企业来校开展合作。

2、教学管理缺乏全程性, 使得工学分离

目前采用的教学和技能训练方法, 偏重知识的传授、轻视了学生的参与。在教学管理中未将“工”与“学”视作一个整体, 采用了分段或是分部分的方式, 伤害了工学结合的有机性, 未能使工学结合成为贯穿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的主线, 无法跟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日益深入的要求。

3、教学管理缺乏全面性, 使得工学合作形式化

教学和技能训练模式较单一, 方法较呆板。当前的课程模式是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偏重理论知识、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技能训练没有从一个合理的体系构建的角度综合考虑。在教学管理中, 往往注重了授课计划的合理性, 忽视了计划实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尤其是对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缺乏控制;往往强调了校内实训室的管理, 却忽视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管理。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项目教学的组织管理、双师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开发的科学管理问题

在课程设计中, 高职院校应建立并完善市场调研制度,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以就业为导向, 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 打破原有学科体系, 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 以专业为平台, 以开放的姿态, 面向社会、企业、工作岗位 (群) , 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进行课程设计, 使课程体系更具开放性、适应性、先导性, 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项目教学体系运行的有效管理问题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高职课程要以应用为主旨,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 重视课程实施模式的创新,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训练的机会, 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突破教学时空的局限, 通过工学交替等途径, 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同时, 现代高职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优化教学资源, 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扩大受益面, 继而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使课程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得到拓展, 进而实现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

3、工学全程合作项目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运作管理问题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三者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构建具有真实环境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不仅是高职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 更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求高职院校紧密依托行业、企业,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青.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东盟博览, 2012 (07) .

[2]吴玲.企业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分析[J].中国-东盟博览, 2012 (07) .

[3]陈建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 2012 (11) .

[4]严宽荣.基于工学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实践教学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8

1 工学结合课程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工学结合是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 它是指学习中融入工作内容, 根据工作内容来设计教学内容。其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方式强调在学习阶段引入工作, 让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 丰富工作经验, 学会交流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可以说“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实现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有效融合。

2 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伴随中国物流服务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而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 目前仍较偏重于理论教学, 教学活动仍不能契合市场需求, 这就使得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缺乏实践经验, 最终导致物流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主要途径, 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因此, 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前沿。

笔者通过对环渤海经济圈物流产业发达省市的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等物流相关企业的物流部门进行考察调研, 同管理人员深度访谈;追踪行业最新动态;进行国内大型招聘网站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统计分析;融合《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确定物流专业就业领域及工作岗位群,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产业, 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 覆盖会计、电子商务、生产运作、市场营销和连锁经营等领域的“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营销、连锁经营”等岗位群, 而这类岗位要求从事物流领域工作的人员除具备非常专业的物流知识, 如仓储、运输、配送、搬运加工、流通加工、货运代理、报关、报检外, 还要熟知电子商务运营、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物流成本控制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纵观这些岗位及其能力要求, 不难发现, 每一个岗位无不与货物、商品打交道, 因此, 培养学生掌握与商品运作有关技能的商品管理实务课程正是应时而出。课程开发的功能决定了此门课程为学院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储备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 同时丰富学生的技能, 开拓学生的就业领域, 而以往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仍沿用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的多, 实践教学少, 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填鸭式接受, 学生的培养与岗位需求不一致。而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恰恰是解决目前课程现状的有力方向, 因此, 基于工学结合进行该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课程设计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为核心, 建立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与企业合作, 聘请企业专家担任物流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 对企业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及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 共同制定《商品管理实务》的课程目标, 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具有能辅助物流“仓储、运输、配送、搬运加工、流通加工、货运代理、报关、报检”等作业的能力, 以及“电子商务运营、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物流成本控制”等运营活动和进行“商品检验作业、商品品类管理作业、商品的养护和日常运营中商品流管理”等作业的能力, 实现商品在物流领域以及分销领域“优质优量”的流通。课程据此设计了五个工学结合任务, 分别为: (1) 商品检验; (2) 商品的品类管理; (3) 商品的养护; (4) 商品流管理; (5) 商品运营。根据企业生产实际任务所需要必备的能力在每个项目下面设计学习子情景即具体的学习任务, 其中第五个任务为综合演练任务, 教学任务来源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真实生产任务, 实现教学贴近生产、贴近岗位技能。见表1所示。

在课程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1:1, 保证职业通用能力训练, 突出职业方向技术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迁移能力。在商品管理实务教学改革实践中, 体现课程的职业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等, 以适应社会需求。本课程经过五年的改革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校中厂”的课程实施条件

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北方黄金珠宝分院经过多年的努力, 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厂校合作, 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实现厂校合作, 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 实施“既是企业又是学校、既是车间又是课堂、既是师傅又是老师、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学生”的“校内企业教学车间”人才培养模式, 克服了以往工学结合教学中厂校之间的“目标、利益、地域、规模、时间”等瓶颈。

自2005年, 学院立足丹东, 侧重辽宁, 先后与辽宁宝华集团、沈阳全程德邦物流有限公司、SK物流配送中心、顺丰快递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 并分别与北方黄金珠宝学院筹建的学院实训超市及顺丰快递成立“校内企业教学车间”, 是由学校提供场所, 企业投入资源和设备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和实践的积极性和深度, 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以任务为载体, 分段实施、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剧本式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作为商品管理实务课程的主要实训、实习、顶岗的基地———学院实训超市和顺丰快递校中厂, 设计为生产性、开放性的“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校内实训基地,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学生在这里真实体验和参与到超市和快递企业的物流业务, 实行轮岗实习, 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任务吻合。通过试岗实练, 学习即工作, 任务即生产, 实践即作业, 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养成, 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家庭经济压力, 养成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多年来培养了一千余人连锁物流基层作业与管理人才。

5 工学交替的三阶段课程实施

识岗阶段, 上好商品管理实务的第一次课, 将学生带到物流超市生产车间, 现场观摩, 由企业管理人员负责讲授超市日常生产运营活动以及具体的工作岗位职责, 使学生对商品日常运营作业有个感性的认知, 在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兴趣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质量意识、成本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等的职业素养。

顶岗阶段, 根据课程的四项工作任务, 对接超市和顺丰快递“校中厂”的岗位, 在每一子情景理论经验知识基础传授之后, 配合超市在岗工作人员完成对应的超市运营作业, 并反复操作, 直到孰能生巧, 最后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并以小组形式汇报实习体会。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运营的核心技能, 并熟悉工作岗位, 从而保证学生具备物流专业岗位群的实际操作能力。

上岗阶段主要是针对第五个工作任务, 在前四个工作任务实习完毕, 学生已经对超市的日常运营活动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 具备了超市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 实施第五个工作任务, 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 让学生在“校中厂”的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 以对前四个工作任务进行综合训练, 实现学生由操作层向日常运营管理层的拓展, 使学生完全胜任相关职业岗位, 并能具备一定的物流、商务运营简单方案的策划、实施和管理等能力, 初步具备一线操作、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6 结束语

工学结合是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 它是指学习中融入工作内容, 根据工作内容来设计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做合一”, 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劳力上劳心”。实践表明, 这种课程设计方式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和契合企业的需求。

摘要:结合学院商品管理实务课程建设现状, 基于“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就业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分析职业岗位能力, 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开发生产性教学任务, 利用“校中厂”实施“识岗、顶岗、上岗”三阶段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 突出课程设计的实践性、适用性、职业性,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中厂,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路建彩.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应把握三个关键环节[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 :1-2, 10.

[2]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5-8, 11.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9

高职院校如何有效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的管理与督导,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以强化, 成为上手快、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拟结合我院三年来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加以阐述。

科学设计顶岗实习的时段和内容

作为工科性高职院校, 如何设计好学生顶岗实习的时段和内容, 是保证顶岗实习质量的前提。我校在确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前, 各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包括企业用人单位的调研和学校毕业生的跟踪调研。我校的所有工科专业在原来毕业实习阶段的毕业顶岗实习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一个学期, 称“工学结合学期”。一般在四五学期之间, 结合暑假的5~8月或者6~9月的时段较好。因为学生经过近两年的校内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 (部分专业已进行过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 , 加上大一暑期的专业认识性社会实践, 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因此, 学生带着实训项目到相应企业进行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如模具专业的学生, 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学会模具总体结构方案、加工实施方案的初步设计。学生在经过这个时段的顶岗实习后, 大三的第一学期再在学校进行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校内生产实习环节的强化训练。到毕业学期, 学生以就业为目标, 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如模具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应的企业共同完成手绘模具总图和零件草图, 利用软件完成规范的二维绘图、三维造型及文稿资料编写, 并在实际中完善设计和工艺, 制作实际产品。因此, 就保证了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完善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

根据教学管理规范, 首先把新增的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学期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 , 因而有了教学执行的依据。同时, 为了加强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 学院成立了产学合作办公室, 负责进行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按地区建立工学结合站等, 使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岗位有了保证。产学合作办公室制订了一系列的工学结合学期的教学管理文件与管理细则。管理文件有:工学结合教育工作条例 (含八大内容:领导与机构、职责与任务、组织与安排、学生与管理、联络与协调、检查与考核、经费与使用、总结与交流) 、产学合作基地管理办法等;管理细则有:下厂实习联系表 (学生填) 、工学结合实习检查任务书、工学结合学生工作鉴定 (教师填) 、工学结合学生工作鉴定 (企业指导教师填) 、工学结合学生用小册子等, 对工学结合学期的顶岗实习具有指导意义;各系、各专业还根据专业实训内容制定出一些指导性的题目。

我院从2006年开始在两个省重点专业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04级的97名学生中进行试点, 进行工学结合学期的顶岗实习。2007年推广到2005级的20个班962名学生、2008年推广到2006级的29个班1420名学生, 在工学结合学期进行顶岗实习。三年来, 通过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 保证了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的有序进行。

加强顶岗实习的督查与疏导

有了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 要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 还需加强督查。我院工学结合学期的顶岗实习,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式的顶岗实习, 一种是分散型的顶岗实习。

集中式的顶岗实习主要是依靠与学院有长期合作关系的较大规模的校外实训基地, 一个班的学生由学院整体推荐到工作岗位类似的一个或几个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这类集中式的顶岗实习一般已形成较好的机制, 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根据学校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协议和实习指导小册子及工学结合学生工作鉴定等内容, 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 学院相应的指导教师也在企业进行跟班指导。因此, 集中式的顶岗实习的质量是比较高的。如数控0531班的学生到浙江海天机床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有限公司精密机械分公司, 电子0511班的学生到浙江桐乡金纬电子有限公司, 机制0411班的学生到杭州叉车有限公司, 模具0511班的学生到浙江红旗机械厂、浙江新华机械厂等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分别在数控安装或加工、电子装配和调试、机械加工、模具制作等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取得了学生满意、企业满意的双赢效果。因此, 对集中式的专业顶岗实习, 只要在实习前制定好实习方案, 基本上属于免督查型的。

但是由于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中小企业、个体企业多, 学生的顶岗实习不可能都是集中式的, 反而多是到中小企业、个体企业中, 但这些企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的需求小。因此, 这些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分散型的, 常常一个企业只有几个学生, 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学生。因而这类分散型的顶岗实习是我们督查的重点。

督查内容之一:各系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情况。检查各系是否召开了顶岗实习动员会, 各班的指导教师是否到位, 学生的相应工学结合指导资料是否全部领齐, 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要求是否明确等。

督查内容之二:学生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到顶岗实习的企业。分散型的顶岗实习, 主要是学生自己或通过家人找到在学校所在地或家乡的相关企业。这首先由班级所在系的教师分片负责联络, 然后由系里汇总, 再报学院产学办备案。由产学办和教育教学督导室进行抽查。

督查内容之三:各班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是否专业基本对口。工学结合学期的顶岗实习是大二课程基本结束时进行的, 因此, 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此时的顶岗实习是学校阶段专业学习的校外延伸, 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要与专业有一定的关联度, 如发现与专业完全无关的岗位, 动员学生再另找实习单位。

督查内容之四:学生是否坚持在相应的顶岗实习岗位工作。因工学结合学期一般都含有一个暑假, 学生能否在炎炎夏日坚持实习, 而不是通过熟人盖一个企业章了事。这也是督查的内容。因此, 产学办、各系和教育教学督导室联合组织督查组, 兵分多路, 分地域到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进行督查。不仅督查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否到位, 还要督查学校的指导教师是否较好地与学生保持联系, 是否进行指导。督查组中还包括基础部、外语部的教师, 他们中有些是班主任, 有些是年轻的教师, 让他们参与督查, 也是要他们对学院各专业对应的专业岗位有所了解, 以后上基础课时能更好地联系我校的机电特色。

今年暑期, 产学办和教育教学督导室去浙江绍兴地区分别检查了相关学生的在岗情况, 如诸暨安邦服装有限公司 (会计专业, 会计事务顶岗实习) 、上海申发集团诸暨分公司 (机制专业, 镗床加工顶岗实习)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诸暨分公司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售后服务顶岗实习)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诸暨分公司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维修顶岗实习) 、湄池郑应村机械厂 (机制专业, 数控加工顶岗实习) 。学生都是亲戚朋友介绍或自己前往应聘的, 他们对自己进行的顶岗实习很满意, 企业师傅对我校学生吃苦耐劳、肯学上进的精神大加赞赏。学生分散顶岗实习的确让他们有很大的收获。另外, 学生顶岗实习报酬最高的达1000元/月。

督查内容之五:学生完成工学结合学期后是否完成了所有的周记和总结, 各系组织学生汇报是否很好地进行, 所有的工学结合资料是否全部完成和备案。教务处与教育教学督导室将组织人员对已完成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整套资料进行抽查。

在做好以上所述的五方面督查外, 还加强了疏导, 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各方面的疏导工作。

疏导工作之一:帮助学生理解学院设置工学结合学期, 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目的。学院产学办、招生办在学生找不到合适企业时, 主动与各地区的产学工作站联系, 使学生在产学工作站的帮助下进入与其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疏导工作之二: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碰到困难的, 及时与企业沟通协调。如学生在某合资企业所从事的岗位与专业技能有一定差距, 企业是我校的紧密合作校外基地, 由产学办出面与企业交涉, 与企业沟通, 使学生获得较为满意的项岗实习内容。

疏导工作之三:不同系的学生在同一区域实习, 在校内指导教师教学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 为有利于校内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联络与指导, 产学办根据各系上报的学生实习区域的单位和岗位, 协调专业相近系的教师对同一区域的学生进行联络, 保证学生得到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

疏导工作之四:在探访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学生的访谈会中, 了解到学生对有些专业课程没有开设影响到实习效果等意见, 及时反馈给系部, 相关系部及时派专业教师进行联络和相关指导。有必要的还对下一年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通过三届学生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工作的教学管理和督导的实践, 学生、家长、企业对学校组织的此类顶岗实习较为满意, 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实践技能, 而且对浙江企业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浙江精神有更多的了解, 回校后更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 教师也感到学生对专业学习更珍惜。从已毕业的两届学生来看, 不少学生后来再次到顶岗实习的企业进行毕业实习, 也有的学生选择在该企业就业。因此, 我校的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 达到了使大多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以强化, 成为上手快、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2) .

[2]谭辉平, 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10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083-02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为迅速,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在企业里亲自操作,接触实际的工作场景,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工作实践能力。通过在企业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清楚工作中需要应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而积极学习这些内容,打下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为毕业后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大多是传授职业道德理论,教会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有利于企业节约人力成本。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时,对企业自身来说是有利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实习员工的成本比正式员工的成本要低得多,节约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二是高职学生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经过了系统的知识培训,总体上掌握的技术较多,可以解决企业技术型人才缺乏的现象;三是高职学生具有很强的纪律性,自觉性较强,方便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最关键的是企业可以从学生实习这个过程来观察学生,进而有选择性地加以培养,逐渐壮大企业的知名度。工学结合不仅节约企业的许多成本,还为企业创造培养人才的机会。

(三)有助于丰富学校办学资源。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匪浅,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岗位去熟悉工作流程,特别是酒店的设计、生产和营销,让教师在企业学到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实战经验,为后期开展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教学经验,促进专业教师知识的更新,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行性意见,推动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保障,不断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扩大学校规模。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

(一)重视课程建设。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型人才。要想满足酒店企业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明确好酒店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特别是酒店企业中的工作任务和角色分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师可以根据酒店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好教学内容,结合酒店专业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坚持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在模拟课堂中让学生加以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体现专业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向国际化发展迈进,不管是在产品的生产标准还是在服务标准上都要求做到统一标准,真正让酒店客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享受到统一标准化的服务,真正实现服务质量的全球化。然而,很多高校酒店专业局限于学历教育,在酒店管理过程中的专业性知识传授较为过时,没有更新到酒店管理的系统使用,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对酒店管理的影响,特别是在营销系统、安保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方面,这些现代技术的运用对酒店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考虑这些专业系统的运用,教会学生在实际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这些高科技系统,为将来的酒店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增强服务特色。酒店行业的特殊性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时,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提升酒店企业的企业形象。由于地区环境和发展的不均衡,酒店往往带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因此,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结合地方的产业结构做相应调整,进而对教学内容加以优化,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地方发展的特殊性人才,带动家乡的经济稳步增长。同时,高职院校应结合地方性发展要求对现阶段的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改革,为地方提供优秀的人才储备,进而推进现代酒店的快速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提高实践技能。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酒店管理工作做好做足,这样才能真正适应酒店企业的发展。当然,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需要与酒店联系紧密,一起制定相应的专业培养内容,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具针对性,进而做到将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转变为情境逼真的酒店管理现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酒店专业的本质。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熟悉酒店管理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开展酒店管理教学,让学生学习到更具有价值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带来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学校只有在充分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的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更好的教学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需要从酒店企业的岗位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的专业教育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由于酒店的行业特殊性,所需求的岗位有很大不同,企业可以将学校的优秀人才专门培养成企业所缺人才,这样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此外,对特殊人才的教学目标需要企业参与进来,让企业提出个性化的需求,学校再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合理设计出既能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专业性酒店人才。例如,在介绍酒店架构体系时,教师就需要明确好教学目标,告诉学生酒店企业中的架构体系有哪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便于学生在后期工作中清楚地掌握每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和主要职能,让学生提前熟悉酒店框架布局,为将来更快地适应工作做足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结合岗位构建内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内容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学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去当地酒店开展调研工作,也可以邀请酒店行业的负责人参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商定,通过对岗位的分析,加进更多关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次数,以真正打破传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同时,还需要科学地设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知识课,以及综合训练课等多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学生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好地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在学习酒店每个岗位的分工时,教师就可以和酒店企业紧密联系,专门邀请酒店里的管理者结合酒店的岗位分布来给学生解答每个岗位职责内容和相应的主要内容,在现场给学生构建出一个合理的岗位结构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酒店企业的运作模式,增强学生对酒店企业的兴趣,更加喜爱酒店行业,并积极投身于企业的管理中。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紧密联系,及时为酒店管理专业提供专业座谈,积极解决学生对酒店企业的疑虑,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酒店管理知识,为解决酒店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可能。

(三)校企合作建立基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需要一个良好的实训基地,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当然,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校内实训室,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加以检测,进行高度模拟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技能,特别是在前厅服务、餐饮服务和客房服务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要求酒店企业进行投资共建,扩大学校规模,参与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真正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锻炼平台,使其更好地为成为企业所需人才,更好地胜任企业所交代的工作任务,并更好更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做好充分准备。

建设校企合作专业基地是新时代酒店管理专业的必然要求,只有增加与酒店企业的沟通交流次数,才能为酒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可以为更多高职学生提供毕业实习的场所,为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最佳的就业平台,真正为酒店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校企合作基地的建立,真正实现了校企的合作共赢,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推动了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总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为企业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各项专业加以改革,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出一条适合本院校发展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畅.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影响因素研究——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6)

[2]佘菁华.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35)

[3]关宜.校企合作视域下的高职酒店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2)

【作者简介】黄 珣(1982— ),女,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酒店管理、旅游管理。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11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研究

1 研究背景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目前相对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之一, 然而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 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 认为学生业务技能优势不明显, 实际工作能力不足, 不太适应企业的要求;大部分的工商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也认为自己所学未用、所用未学, 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是围绕“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中心建立的, 而当前高职学生的素质状况表明, 他们不习惯或不擅长抽象思维和演绎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在脱离具体工作情境的理论学习中会有很大困难, 表现在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教师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关键是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二元分离, 使学生既不能理解专业理论, 也不能正确进行实操, 最终导致无法实现知识迁移。

基于以上问题, 近年来, 教育部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这种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带动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的重大变革。工学结合课程是指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借助工作实现学习。通过实践研究, 旨在切实贯彻教育部职业教育文件的精神, 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建设的新理念, 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竞争力。

2 研究内容

2.1 根据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为了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 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更加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求, 近几年来, 我们深入企业、工厂开展相关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行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人才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调研结果, 我们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工商企业, 根据行业相关岗位 (群) 需求而设置, 适应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等领域第一线需要,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 有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方法, 具有从事工商企业管理工作方面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能进行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2.2 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 组织、设计课程内容

学习领域课程, 是以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 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它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教学原则, 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 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学习领域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课程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 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二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 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三是学习内容的基础是来源于工作实践的、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四是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学生在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 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的完整过程。

我们把以上理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依据, 运用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方法, 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课程结构,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模式,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 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为线索, 以工作过程知识的形成为设计引导问题的逻辑, 合理选择与工作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 关注前后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的逻辑结构, 有效的组织、设计课程内容。

2.3 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行动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实验

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设计是否有效和正确, 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验证。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境, 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是: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分析和必要的学习准备→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计划的实施过程→学习的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 。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 实现学校教育的功能。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是信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迁移、知识联系的综合过程, 是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过程, 是形成工作经验的过程, 是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3 研究与实践的成效

3.1从学生角度来说, 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增加了;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学习明确了相关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技巧, 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帮助学生获取工作经验, 建立工作责任心,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与企业需求的能力。由此可见, 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从教师角度而言, 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 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 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 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术, 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精心设计可供学习的工作任务, 周密组织教学过程, 使学生能够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学习中来, 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起主导和组织作用, 并对学生的认知、行为能力、情感体验等进行全面关注, 既评价学生的工作效果, 也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各方面表现。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观念、知识、能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3从学校视角来看, 工学结合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深化改革, 使学校教育不失教育功能的基础上, 更加突显职业的特性, 更加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此外, 为了真正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型”, 学校的教师聘用机制也在逐步改变。通过实施课程改革, 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4 研究反思

工商企业管理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研究, 在中观和微观的课程和教学层面上, 我们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同时课堂的教学实施也证明了这种课程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更适合于推广使用。然而, 从宏观管理层面看, 如何实现校企深度交) 融、工学有机结合?使工学结合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真正得到完全的体现, 这是高职高专学校更期待实现的。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实践, 凡是办出特色、职业教育水平高的国家, 政府无不承担起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清晰责任, 行业企业无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过程。但是, 在我国, 尽管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许多进展, 可是从全局看, 由于制度、法律对企业责任要求不明, 优惠政策不明显, 因此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如果只靠学校来运行, 也终因能力有限难以开展、落到实处。为此, 如何开启校企合作之路, 实现工学结合, 让政府部门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从制度上给予保障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今后研究的方向, 从而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使职业教育真正服务社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仁胜.围绕教学体系改革探索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职业技术, 2011 (07) .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

[3]关六三.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与管理探究[J].实验室科学, 2007 (06) .

上一篇:建筑电气的施工下一篇:水资源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