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2024-10-06

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共11篇)

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1

2010年工学结合与就业工作特色总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合作职业体验平台,夯实学生就业基础

2010年,在学院和招生就业中心任务部署与工作指导下,我系认真思考当前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学院与富士康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大平台的背景下,以学院与富士康集团深度合作为契机,搭建校企合作职业体验平台,积极推进自动化系学生在富士康集团的顶岗实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我系学生的就业基础。

2010年7月起,我系安排74名学生到烟台富士康集团进行定岗实习,并指派张凡、何杨、张湖等老师进驻厂区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各位带队老师在富士康公司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甘共苦,观察、了解和学习富士康公司的管理细节,及时处理同学们在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为期三个月的烟台富士康顶岗实习圆满结束。

2010年9月,我系电子、电信二个专业102名学生到深圳富士康进行顶岗实习。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我系做了周密的安排,并指派刘许亮、王建国老师进驻厂区担任校外指导教师,两位带队老师在富士康公司还是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带队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及时处理同学们在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学们积极克服环境不适,牢记安全稳定目标,认真学习富士康“融合、责任、进步”的企业文化精神,将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进行结合,三个月实习以来,除一人因丧父请假外,无一人离职现象发生,得到了富士康集团管理部门的一致好评。此次顶岗实习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经过这一次真实职场环境的工作经历,同学们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有了亲身体验,学习了企业文化、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感受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强化了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收获很大,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夯实了职业经验基础。

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2

一、加强在校期间学生管理

1. 加强学生专业文化的熏陶, 培养有专业兴趣和远大理想的大学生

据调查, 笔者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选择汽车专业学习并非是自己的想法, 只是为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而作出的选择。针对大部分学生专业兴趣不浓的情况, 笔者对新生积极开展专业认识教育, 组织学生参观汽车专业实验室, 观摩高年级学生的技能操作课、技能竞赛和作品;组织学生参观4S店, 了解汽车服务企业的岗位情况和职业要求;聘请企业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到校做讲座, 讲解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 并对在校生提出希望;鼓励学生参加院系组织的汽车文化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召开有关汽车方面的主题班会, 让学生讨论汽车专业的前景, 汽车专业的工作岗位及所需要的职业技能等。通过上述的教育活动, 让学生对汽车专业有一定的了解, 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树立远大的理想。

2. 加强引导, 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对新生来说, 首次离开父母的呵护和监督, 一方面, 他们想使自己放松一下, 整天上网打游戏;另一方面, 又想好好学习, 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笔者十分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在进行专业认识时, 安排他们到图书馆借书并写读书笔记, 让他们了解图书馆的藏书情况, 培养他们看书的习惯, 提高自学的能力, 增强学习自觉性并防止他们自暴自弃。笔者还找同学单独谈话, 一方面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 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另一方面让他们感觉到父母般的温暖。有一个来自广东的学生, 普通话不标准, 带有浓厚的广东方言, 致使他平时都不敢讲话, 并渐渐形成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了解这一情况后, 笔者一边鼓励他跟同学之间多交流, 多说话, 同时在班级活动中, 给他足够的机会发言, 并及时表扬, 最终帮助他克服语言障碍, 消除了自卑心理。

3. 加强班级常规工作管理,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班级的常规工作体现在宿舍卫生、板报的内容安排、教室和寝室墙壁的布置等。通过评比文明寝室, 一方面提高班级的卫生成绩,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另一方面把它贯穿在日常考核中,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班级黑板报的评比,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寝室和教室墙壁的布置,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同时, 鼓励学生组织并参加各种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重视校外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

1. 充分做好上岗准备工作

召开动员大会,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的意义, 安排学生认真学习顶岗实习期间的各项规章制度, 积极联系企业, 协助企业开展招聘工作;协助汽车系与用人单位签定协议;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每个实习单位的学生划分为一组, 并为各组指定一名组长和副组长, 协助指导老师和班主任管理本组学生的工作和生活。

2. 协助企业和指导老师, 加强教育管理

顶岗实习期间, 有些同学怕吃苦, 不想从最基层的汽车维修工做起, 不愿跟中专毕业的学生在一个车间里工作, 或对工作岗位、工作设备、住宿条件等提出要求。笔者一方面积极跟企业沟通, 争取得到企业的支持, 同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困难;另一方面, 从管理制度上严格要求学生, 根据学生手册中的内容进行考核, 例如从安全生产、团队精神、旷工情况等方面对他们进行考核。当然, 有些同学确实有实际困难, 如汽车10632班有5名学生在苏州实习, 住宿由实习单位安排, 但住宿条件太差, 笔者与带队老师协助企业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总之, 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确保校外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3. 利用学生的休息时间, 加强班级管理

汽车10632只有5个人在苏州顶岗实习, 其余31个人都在无锡本地顶岗实习, 大家平时的休息时间不一致, 白天集中比较难, 笔者利用周末晚上的时间将大家集中起来, 了解各组的情况, 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定期召开各组组长会议, 了解企业的情况及各组成员的具体情况;加强跟各组指导老师的联系, 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三、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率

就业指导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贯穿于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中, 即从入学到顶岗实习至毕业整个过程中, 班主任应引导学生正确的认清自己, 认识自己的兴趣点和职业发展方向, 并帮助学生认识汽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各岗位相应的岗位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发展形式, 分析无锡地区及长三角地区的地域特点。通过顶岗实习, 使大部分学生充分了解企业, 实现预就业, 从而推动学生的就业工作。

“工学结合”模式下班主任是学生的职业导师、生活导师、人生导师, 就业信息员, 同时又是任课老师和实践老师的好帮手。多重角色决定了班主任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班主任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 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同时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关键能力。另外, 班主任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努力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还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的理论学习, 灵活应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班主任工作分在校期间和校外顶岗实习期间两个阶段, 要关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班主任,工学结合,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永利.解析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与职责[J].考试周刊, 2008, (35) .

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班级管理;问题分析

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称之为工学交替或半工半读。通常来说,可以将其理解为将学校学习与生产性实习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区别,对班主任工作自然也会提出了新的要求。自从2010年以来,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对工学结合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积极了一定的经验。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班级管理问题分析

中职学校是以初中级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心理、家庭环境和已有技能基础,合理地安排各项管理工作。不管是在知识学习阶段,还是在技能实践阶段,班主任都应该对学生即将参与的实践岗位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如数控专业的班主任需要对机械加工企业一线生产岗位的要求进行调研,准确分析不同岗位对学生身体素质、思想素质、观察能力等不同方面的特殊要求。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才能建立更加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为教学和实习提供稳定有序的保证,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和实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工学结合,特别是以引企入校为依托的工学结合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社会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和劳动观念的明显提升,使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一转换给中职班主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主要学习场所为教室,主要生活场所为校园和家庭,其心态相对平各,一般不会面临较大的生活和学习压力。即使偶有考试不及格等现象,也容易能过事后补救措施较好地弥补出现的问题。但是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通常都是处于实习状态之下,其实习效果将可能直接影响就业,因此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下,学习态度更加端正。这一差异使学生淡化了原来的“班级”的概念,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二是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中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与教师频繁接触,班集体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较大,学生之间交往频繁,班级凝聚力强,班级管理相对方便。但是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精神状态相对紧张,而且学生大部分时间分散于各个实习单位实习,彼此之间的联系自然减少,与班主任的联系就更少了。

三是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在诉教育模式下,学生主要在校园内完成自己的学业,而校园环境远比社会环境要单纯得多,学生主要接触人群为老师和同学,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但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会经常地走入工厂实习,他们将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社会,其学习环境更俱社会性,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社会阅历和辨别能力。

四是经济利益驱动影响明显。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实习获得一些经济报酬,尽管这些报酬远远低于他们在社会生产当中所获得的薪酬,但对于他们来说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学生往往会更加自觉地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更加重视实习单位的考核结果;与之相应的,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活动的重视度大为降低了。

五是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转换成为常态。在工为结合的大背景下,学生继续按照以往的心态来分析和认识社会工作,将难以认识到工学结合对其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现象,容易滋生不良情绪,这些心理和情绪都将表现在其工作当中,使之增加更多的负面评价;当然,其良好的习惯也会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当中得到强化。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当学生出现迟到现象时,他们所面临的更多的是口头的批评教育;而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当中,迟到将会计入到考勤当中,甚至还会给予记过处分。同样,学生在校内滋事将要面临的是班主任、学校和家长的批评教育,但是在工作当中所要面对的极有可能是解雇。凡此种种。学校最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育人,而企业则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在企业当中,学生将要面临严格的管理制度、紧张而有序的生产秩序。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学生将要同时面临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转换问题。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班级管理的依据和措施

对于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我们司空见惯,在此不必多说。而当学生从学校迈入到企业顶岗实习时,班主任应该以《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为依据,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好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实习协议的签订工作,使学生明确自己、学校和企业在实习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督促和引导学生及时与家长沟通,使之知晓实习内容。如果学生尚未达到18周岁,则应该在实习之前与其监护人联系,告知实习相关事项,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通常来说,实习协议当中应该包括十四方面的内容,即明确的实训时间、确定的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负责人、清晰的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包括地址、名称、法人代表、实习岗位等)、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学生姓名、家庭住址、实习班组等)、实习期间的作息时间安排、实习期间的劳动保护措施、实习责任保险、实习纪律、实习报酬、实习考核办法、实习自然终止条件、学校和实习单位协商确定的其他事项。对于校外实习来说,班主任必须做好实习动员和岗前培训工作,使学生对于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和实习纪律有较为清晰的认知,明确实习的真正意义和目的,了解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发展历史。根据《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考核表》,中职学生实习需要综合实习内容和实习过程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实习内容来看,班主任作为学校的代表,应该与企业负责人积极沟通,共同制定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实习方案和管理办法,积极配合实习单位进行统一管理,定期向学校和家长反馈学生的实习表现,真正承担起学校、家庭、企业三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在实习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及时收集实习周记、巡回检查记录、实习总结等档案材料。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创新班主任工作的路径分析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中,工学结合已经成为中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活动内容。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可以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形成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班主任能够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形成坚强的品格毅力和全面的职业素养。

1.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工学结合背景下,班级更应该强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切实做到不讲私情、公平公正,不偏爱班干部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实行班级量化管理的学校的来说,遇有因学生违纪扣本班和学生个人的积分时,更不应该帮学生讲情,不能包庇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和法纪,勇于为自己犯的错误承担责任。

2.注重班干部队伍建设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班级管理的具体事务往往是由学生干部直接执行的。因此,只有选拔好班干部,充分发挥其“领头羊”作用,才能实现全班的团结奋斗,特别是在企业实习期间,班干部管理的作用变得更为重要。通常来说,在企业实习期间,宿舍管理不如学校严谨和严格,通常每天晚上由寝室长点名后报班长,班长将点名结果汇总后报班主任,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于班干部,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敢于任用有能力、“走过弯路”的学生;二是不偏听、偏信班干部的话,做好具体的调查研究工作;三给班干部适当的自由空间,避免其成为班主任的传话筒;四是重用积极向上、棱角分明的学生。

3.利用工学结合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

工学结合有利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双交叉”,这正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工学结合也使学生获得了走向自主的经济基础,加速了他们生活的自立化。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回报社会”的意识,帮助他们结合企业实践科学规划人生道路,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技能为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的参与能力,增强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参与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班主任则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个人财物管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用这些收入来补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家庭经济充实的学生则认识到财富创造的艰辛,改掉大手大脚花钱的毛病。

4.以工学结合作为实践基础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生产一线所需的劳动者。从近几年的调研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第一要求并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也就是说,人品、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是企业决定是否聘用员工、是否准予员工晋升的先决条件。因此,班主任应该紧紧抓住工学结合的有利时机,重点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和责任意识,同步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职业岗位所必备的品格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5.借助工学结合突出中职教育的育人内容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各项教育活动都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注意与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渗透,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共事。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特别突出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社会公德的教育,使中职学生在不断增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体会到自主学习成功的乐趣和服务社会的光荣。从教学实践来看,当学生经历过几个月的工学结合教育之后,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变得更强了,家长和企业都惊叹他们的巨大变化,说“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必须切实利用好企业的环境资源。学生通过到企业内部参与实习,可以实现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更加充分的认知,同时更有利于他们发现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足,从而更加虚心地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会积累起较为充足的职业经验,对岗位要求有更加细致的了解,在参加企业面试时更加全面地展现自己的实力,提高就业成功率,增加就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万玮.班主任兵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3-01.

[2]于光田.校企合作专班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初探[J].价值工程,2011(17):237-238.

[3]张美娟,陈桂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班主任工作[J].机械职业教育,2009(7):53-54.

[4]霍瑞红.高职“工学结合”指导路径分析[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0(4):146-146.

[5]李有桃.基于顶岗实习过程的班主任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232-232.

[6]丁百炼,王紧根.工学交替模式下班主任工作初探[J].湖南教育:上,2015(2):42-42.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 篇4

——工学结合学习心得体会

经济管理系 杨 帆

2000年教育部把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并将其作为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关系到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措施。

一、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基本观点及逻辑关系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首先必须搞清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起点。

1、何为课程?

课程不仅仅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一门一门的学科(虽然现在我们反对学科的提法,但事实上在很多教师心中课程对应的就是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一门的课),其内涵还包括了“教育机构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为学生设计的学习计划或方案,是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所做的设计和规定”。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学什么内容,而且还包括怎么学的规定。它应包括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等在内的一系列材料。

2、何为课程开发?

简而言之,课程开发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进程、方式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等的设计,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开发专业教学实施性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的教学材料等。

3、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两个基本逻辑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两个最为基本的逻辑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简而言之,就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每一门课的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考核评价标准;而一个专业的若干们课程之间的关系是按照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来组合的。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就是按照这两条逻辑线索开展的。要真正理解这两个逻辑,必须深入的分析其提出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分析研究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

(1)“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的理由

这里就首先要明白关于“能力”一词的理解以及他认为的“技能”与“能力”的区别。“技能”指的是“针对具体岗位任务和职责的”操作性技巧;而“职业能力”是“才能、方法、知识、观点和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即“在真实工作情景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还可以表述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这个观点就来自于上述的对“能力”的理解,理由如下:

其一,能力都是存在于具体的职业活动中的,我们无法脱离具体的工作任务对能力点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培训; 其二,一个工作任务中,有的能力或许可以被分析出来,但是存在众多的隐性的能力不可测量或者无法分析、难以表述;

其三,把能力看作是孤立的行为,认为多种能力简单的叠加就能得到综合能力的思维范式,忽视了真实工作世界中职业行动的复杂性,即通过单项能力的培养未必能够必然的形成综合能力。

其四,即便可以明确列出能力点,现在我们也没有成熟的技术将其组合成培养综合能力的课程。

核心观点在于,对工作过程进行能力分析的做法是片面的,即便能够明确分析出来的能力也很难组合成课程,同时,通过对分析出来的单项能力的培养是不能真正胜任实际工作的。正是基于此,所以“工学结合”才是一种更可行的做法。

(2)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的理由

人的职业成长要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五个阶段。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针对具体工作岗位的单项技能,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所需,因此每一个专业的课程应根据“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五个阶段来开发。每一个阶段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是不同的,难度也不一样,每一个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这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

(3)典型工作任务的逻辑

工学结合的课程中所谓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平时我们理解的某一职业岗位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有所区别。为什么提出典型工作任务呢?既然不能脱离工作任务实际来分析和培养能力,那么能力的培养就只能在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形成。但是一个职业实际所从事的工作任务是繁杂的,不可能让学生每一个工作任务都去经历,必须有所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那些在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必须要从事的、完成的,不完成就不能说是经历了这个职业阶段的工作任务,这便是典型工作任务。一般来说一个职业共有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而每一个发展阶段有3—5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来构建课程,全部典型任务产生的课程就构成了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和培养方案(教学计划)。

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毕业以后能缩短由学生向工人的转化。下厂实习期间学生们兴趣高,环境的变化使他们的思想认识也有了提高,认识了工厂认识了产品认识了工作的严肃性,很直观的接受着道德,安全,质量,环保等方面的教育。

2、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使学生从这个窗口窥视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并从与师傅的交流和学习中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到了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在摆正自身位置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工作岗位上通过眼观手动,师傅的传帮带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了挖潜、发挥,并在实践得到了证明。

3、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有了明显的提高,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也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学生是肯学的,工作是努力的,也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效益,用人单位对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是欢迎的。

三、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试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1、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首先要作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遵章守纪,吃苦耐劳的精神。

2、要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要认识到墨守成规只是一名好员工而不是一名优秀的员工,优秀的员工应具有创新精神,但要明白创新的前提是自身具有高技术含量,才能具有创新的思路,那么高技术从哪里来;努力求学,刻苦钻研,要想收获丰富的知识就要头悬梁、锥刺骨,学海无涯苦字当头,这才是人生坐标系中努力寻求的重要位置。

3、要克服少数学生认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操作的片面认识,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加以引导,学生的思想问题就是老师要作的工作,思想问题不解决,学生就不会认真地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其实要学的东西很多,从车间管理、环境保护、工件摆放、工艺分析、产品性能、总成装配,师傅们的敬业精神,都是学习的内容。

4、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应该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也就是说企业也有教育和指导的责任和义务,从这学期的实践来看,一些车间不愿意接受学生,认为给他们找麻烦,是被迫的,不情愿的,主管上他们把学生等同于自己的员工,当然像员工一样的严格要求是对的,但学生下厂还是学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用简单退回的办法来处理,要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并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5、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旦有个别学生严重违纪或屡教不改,那么学校应该有相应的处理办法,并在下厂之前予以公布,做到有章可循。

6、要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努力提高安全意识,实习单位也应对学生的安全负有一定的责任,建议学校把学生人身安全列入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体系中去,作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加以完善,并和专业厂形成安全教育的合力防患于未然。

7、教学方案的设计与修改

工学结合申请书 篇5

尊敬的学校领导:

我是学生: 家庭住址:

身份证号:

由于我家庭比较贫困,但又要学好知识,结合自身及家庭条件,决定既要学好知识,又不要家长为我花更多的钱供我上学。特向学校申请社会实践,并保证遵守公司章程和学校管理制度以及《社会实践协议书》,不给任何人增添麻烦,否则后果自负。

此致

敬礼

申请 人:

年 月 日

申请人家长意见和建议(是否同意和希望学校给予的帮助和建议学校该怎样教育管理子女等)

家长意见:

家长建议:

申请人家长电话(常用): 家长签字: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方案 篇6

为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培养出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相适应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队伍。我校狠抓契机,创新办学思路,树立正确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

一、建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

1、人员组成委员会由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学校教务、学管、招生就业部门,有关专业组学科带头人和企业负责生产、技术、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共同组成。

2、主要职责和任务

①向学校提出培养高技能人才专业设置的建议。

②研究课程设置,修订教学计划,提供职业岗位能力要求。③构通信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研讨交流活动。

④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

二、合作专业、培养规模及合作企业

l、合作专业。合作专业为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2、合作培养规模。2009年预计首批招收建筑工程管理三个班专

业共160人,并认真总结和摸索经验。到2010年,力争开设4-5个建造工程管理,在校生人数达到260人以上。

3、合作企业:根据我校的培养方向和开设的专业,首批选定了n家对口合作企业,其中(以下企业名称):

三、校企合作职能范围分工

1、定期召开咨询委员会、分析形势、研究措施、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2、企业为学校提供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研修的学习、生活条件。

3、学校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专业课或实习指导课兼职教师(每个专业不少于2人),并参加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

4、合作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对口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及必要的生活条件。安排学生实习时间每年不少于120课时。

5、利用学校的教学优势,积极承担合作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每年要达到500人次。

6、根据合作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时优先向合作企业推荐。

四、合作的主要内容

1、开设订单专业或定向培训。企业就缺口岗位与校方达成培训协议,每年将需要专业人数通报校方,由校方负责招生、培养,学生毕业后择优并与企业双向选择。这样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够与市场有个

良好的对接

2、企业为校方提供实践基地。由企业指派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训。

3、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短期文化知识培训。

4、校企经常开展联谊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五、学期合作方案

二月份:上旬与企业商谈合作事项,并拟定有关协议下旬邀请合作企业代表参加市职业教育“校企”联席会;

三月份:分批到企业进行不同专业的见习活动;

四月份:学校的招生宣传月,通过与企业的各种联谊活动增进双方感情,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五月份:组织好毕业学生供需见面会,通过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好进入合作企业的人选;

六月份:①对入闱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应专业技能的强化培训,作好其正式上岗的过渡工作;②组织开展好所有毕业生与社会各企事业的就业推荐会。

五、保障措施

1、积极争取系统行业支持。要经常向有系统行业反映情况,大力宣传,以引起重视,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并在师资配备和教学设备购制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2、改善实训条件,加大设备投资。在现有基础上,拟在三年内投资n万元,建成一个系统、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即预决算系统;土木实训中心、岩土实训中心、校外实训中心和土建实训基地。改进

教学手段,提高培训能力和质量。

3、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培养高技能人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培训领域,缺乏师资和经验。为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学校拟每年拿出n万元用于师资进修培训。

4、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每个专业确定一名专业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既是校企合作的协调员,也是专业建设的责任人。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成效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工作不利的及时调整,以确保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力顺利实施。

六、合作协议

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7

在工学结合模式实践中, 各个先行者都在探索中或多或少地取得了一些成绩,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试从高职“2+1”结构模式的弊端切入, 论述校内设计专业工作室的工学结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成就显著, 而对于相关经验的总结却较少甚至缺乏, 因此, 系统而全面地研究设计专业工作室的工学结合机制建设成为了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的课题。

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我国的推行中所存在的误区

高职院校在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中, 大多数采用的做法为“2+1”结构学制:前两年在校集中学习专业知识, 第三年离校外出实习。这种结构模式具有一定的学习效果优势, 也便于高职院校制定教学计划、学生系统开展专业学习、统一企业实习工作, 因而成为主要的学制结构。但是, 在实践的过程中, 这一学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 学习问题。目前, 各校对“2 + 1”学制模式的实践尚在摸索之中, 有些学校甚至还来不及改革课程体系, 用两年时间匆忙把几门专业课上完后, 就急忙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而原定于第三年的教学内容则完全停止,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真正理解、消化专业知识。

(二) 实习问题。学生在实习中处于被动选择的状态。因工作的专业类别划分, 实习学生难以获得更为全面的设计能力的提升, 继而影响学生的后继发展。此外, 实习公司的规模普遍偏小, 因而实习单位分散, 造成院外学习工作的管理困难。

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探索中, 南通纺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方面, 找到了一条连接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的纽带——院内工作室模式:即根据专业特点, 推行以工作室为主体的“一线三平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 依托院内实训基地、院内工作室 (企业驻校研发中心、教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等) 和院外实训基地三级平台, 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南通纺院艺术设计学院校内工作室模式机制的实践

在教职成 [2006]4号文发布之前, 南通纺院艺术设计学院就已经开始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经过多年的实践, 根据专业特点, 推行以工作室为主体的“一线三平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取得骄人成绩。

(一) 教师个人工作室

教师个人工作室, 即由学识丰富的教师所创立的、对内负责教学和科研、对外提供设计服务的一种设计团队。这些教师个人工作室依托学院资源, 积极服务社会, 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装饰、平面广告、会展、花型等设计服务。

(二) 企业驻校工作室

企业驻校工作室的设立, 既可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更便于高职院校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担任设计专业的兼职教师, 与本校教师共同组成“双师”教学团队。一方面, 在该教学团队中, 本校教师可以与兼职教师充分交流学习, 使其专业知识得以更新、实践水平得以提高, 改善本校教师知识体系落伍、技能水平与行业发展脱节的现象,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 兼职教师作为新鲜血液加入到教师团队中, 能够为教师队伍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 能够拓宽在校教师的视野, 使之感受到设计行业的竞争氛围, 激发在校教师自主发展的热情。

(三) 学生创意工作室

首先, 保护学生天赋, 激发设计灵感。在相对更为自主和灵活的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 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大胆地进行项目设计和创新, 教师则在了解每个学生职业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 既能够保证学生的创作天赋和设计风格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与提高, 又能使其天赋的发展和技能的培养不偏离行业的要求。

其次, 提高学生能力水平, 增强就业信心。工作室教学是围绕明确的企业真实项目任务展开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直接参与市场调研、策划、设计、制作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因此, 在未来就业过程中, 由于学生已经提前融入真实的工作岗位并已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 便会对顺利完成与企业要求的对接充满信心。

再次, 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深入发展。处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的学生, 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 更多的时候, 他们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或作为公司员工的角色, 来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可以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帮助学生主动调整心态和重新进行自我定位, 提高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 顺利完成从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三、学习兼工作的校内工作室模式机制

这种学习兼工作的校内工作室在满足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同时, 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 实现企业化运行, 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得到锻炼。我系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基础课程的学习, 所有的专业课程均可在工作室内完成。工作室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空间,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面向市场开展技术服务。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参与工作室的各项设计与开发工作, 工作室既是学生的教室, 也是他们的公司。学生在工作室内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 以工作为手段, 以学习为目的, 通过工学结合, 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于社会、企业和市场的认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结语

探索于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之间建立一种学习兼工作的工作室模式, 正好弥补了高职“2+1”结构模式所暴露出的学习问题和实习问题, 因此, 校内设计工作室成为“2+1”结构学制最有利的补充。集中于校内的设计工作室, 如同设计创业街区, 小而全的设计工作室给学生的学习和实习提供了多样选择。

同时, 南通纺院作为首批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机制的探索实践, 理应建立一种工作室模式机制, 以确立其设计专业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的示范地位, 为其它高职院校的“学习兼工作”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若干重要理论研究课题的思考[J].职教通讯, 2011 (3) .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

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8

一、以正确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创新产学合作教育运作思路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由外延向内涵发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院组建以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襄樊、面向湖北、服务周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依靠行业,服务社会,育才树人,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1233”(一个目标、两个依靠、三支队伍和三级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我们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认识和探索,基于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基础和办学实践。

(一)产学合作教育内涵的认识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2000年理事会,将“合作教育”称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界定是:“合作教育是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合作教育是学生、教育机构和雇主问的一种伙伴关系,参与的各方有自己特定的责任”。据此,我们认为,合作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学校和企业“双向参与,共同育人”,即学校和企业根据人才培养和生产的需要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二是学生在校学习与参加企业实践结合,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三是合作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职业教育模式在向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转型之时,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①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岗位(群)对职业素质、能力、技能的要求为导向,更加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②在学习制度上,实施弹性学制,更加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职前与职中、职后相结合;③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④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理论传授;⑤在学习方法上,重视教室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注重工学结合,就业成为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⑥在考核评估上,重视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⑦在证书制度上,更加注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⑧在专业教师的要求上,强调双师结构,重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

(二)产学合作教育运作的思路

1、以职业岗位(群)对应的职业素质、能力、技能的要求为出发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合作教育要以校企结合、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为结合点,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对应的职业素质、能力、技能的要求,在产学合作中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和专门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力求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课程教学上,以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以职业素质、能力、技能培养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习与工作的紧密结合。

2、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科学建构产学合作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本质上是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和职业岗位(群)需求对应的职业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核心是如何将专业理论传授融入工作过程的问题,构建合作教育模式是关键。基本模式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工学交融模式”,即工学叠加,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干与学融为一体,工学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二是“订单式”模式,指培养方与用人方针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群)对应的职业素质、能力、技能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或“工学并行”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教育模式三是“工学交替模式”,指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之间相互交替,突出培养应用技术能力,学用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四是“双证融通”培养模式,即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圳内容相互融合沟通,发挥产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学紧密结合,要以实质性的项目合作为切入点,构建模式是关键,是核心。

3、以内涵建设为动力,推进合作教育的纵深发展。国外高等教育多半采用完全学分制和模块式课程设置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教学内容许可和职业需求的范围内自我选择。我国由于多半实施学年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的余地不大,这已经成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现阶段我国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的改革。随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深入进行,学和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直接,我们必须考虑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内容是重中之重。不同专业的合作教育,教学要求和实训要求需非常明晰,要有行业标准的导入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引入,关键是制定行业标准。只有这样,合作教育才会有一个结合点,与企业联合在一起,推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朝纵深发展,提高它发展的可持续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 篇9

2.1国家政策制度和体制的影响及对策

政策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等各个层面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点工作。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以致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及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支持。大部分的校企合作行为,出现了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为继的现象。目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已经把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列入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并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作为各地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开展试点建设工作。

2.2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理念问题及对策

从高职院校的层面上看,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理念)存在的偏差与不足是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认识存在局限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就业出口问题。(2)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袁贵仁部长指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的真正含义。(3)认识存在片面性。一些人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教学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大,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考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本部门工作的内在联系与需求,形成了学校内部教学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学校内部缺乏开展校企合作应有的热情和动力。实际上,高职教育的研究和成功经验证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校企持续稳定地进行深度合作的唯一秘诀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而实现“互利多赢”途径是开展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校企的全方位合作包括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工学结合,其中师资队伍建设的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内涵中的基础和起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的良好发展是合作的.目标和核心。

师资队伍建设的工学结合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建设一支由企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和学校专职教师结合组成的教学团队,能够较好地把职业元素带进校园,带进课堂。校内专职教师通过有组织地参加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设备和技术标准及规程,提高专业技能,亲身体会企业环境与职业要求,成为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二是校内专业教师在参加企业的技术工作中,要为企业提供新产品开发、工艺更新、设备改造等技术支持和生产管理、人力资源培训、市场拓展、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让学院的专职教师逐渐成为企业依赖的不可或缺的技术队伍。三是教师在工学结合中充分了解学生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素,以便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直接依据。在这项合作中应充分重视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中多专业的集群合作、组织性和目的性三个问题。根据教师的工学结合可以得到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调研数据,由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团队,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要求,引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形成项目课程,精心设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并严格执行。在此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置、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等教研和教学工作,并可为学校提供高技能的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2.3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及对策

从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措施的缺失是制约校企合作深入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始终没有形成一种长效合作机制,从各级领导到教职工缺乏校企合作的激情和动力,一纸合作协议代替了真正的校企合作,从生产一线聘请几个兼职教师,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成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任务,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和较肤浅的层次。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来讲,高职院校始终是校企合作的主动方,校企合作的深入稳定开展需要调动各部门和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学校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建立健全与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相协调的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和开展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1)建立校企长效合作体制机制。高职院校应该成立统筹全校校企合作工作的专门机构,规范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明确校企合作的利益目标,探讨多途径、多模式的校企合作,为学校利用人力与设备资源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同时为引企进校搭建平台。

(2)建立与实施院系两级管理制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以及学生培养教育的主要实施单位是系(部),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主要工作也在各系(部)。以上各项工作都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够得到根本推进。因此,高职院校应按照“系(部)为主、学院统筹”的思路,给予系(部)足够的工作自主权和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各系(部)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潜能和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院统筹校企合作中参与人员的专业搭配及合作项目的协调与合作运行的管理。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学院总体工作的近期和中长期工作目标,并通过有效地监督考核,促进各系(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建立与完善管理制度、激励政策与考核措施。学院应逐步建立与完善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及激励政策和考核措施,通过政策制度引领学院的发展方向。如建立高技能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制度;校内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与技术服务的管理办法;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以教学改革为主导的科研及论文奖励办法;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措施;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等等。通过制度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明确责权和奖惩,调动各部门和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10

关键词: 工学结合模式 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 创新路径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向具有重要作用。传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有关工作人员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在学校内完成自己的学业。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有关工作人员工作的主要目的已不仅局限于使其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但是,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使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学结合模式概述

(一)内涵

作为一种注重实践、技能和未来的教学思想,所谓工学结合模式,就是指通过采用工学交替和半工半读等形式,将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等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由此可见,工学结合模式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技术能力,注重与社会生产岗位直接连接。

(二)特点

首先,工学结合模式具有职业性特点。学校管理中实施工学结合模式,要转变传统单一的学校课堂,使其走向社会中实际的职业岗位[2]。因此,十分注重创设有关学生对应专业职员真实的岗位环境,使学生在实际职业岗位上进行实习,并了解与其自身专业有关的未来职业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同与适应,提高学生对职业和社会的深刻认识,从而更好地学习,更好地适应职业身份的转变。

其次,工学结合模式具有实践性特点。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在将理论、技能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组织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相关活动,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教、学、做真正融合成一个整体,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最后,工学结合模式具有开放性特点。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打破过去封闭式办学模式,走向开放社会教育,让学生从课堂、校园逐步走入企业、社会,注重加强学校、企业和行业的紧密联系,强调建立健全开放式教学管理机制。

(三)与学生工作的关系

其实,工学结合模式本身就包含学生工作。换句话说,学生工作贯穿工学结合中的“工”与“学”[3]。与以往学生工作不同,工学结合模式中的学生工作场所、管理文化、人员和考核制度等方面都有所改变。此外,学生工作与教学管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互依存。也就是说,学生管理工作要随着教学管理模式的改变而及时改变,否则就会出现两者相抵触的想象,很不利于工学结合模式实施。

二、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教育主体走向多元化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主体主要由学校教师担任;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育主体不单单是学校教师,使其与企业实习实训教师共同或交替担任。因此,为确保工学结合顺利实施,使学生得到相应的职业生涯指导、职业道德教育和教学指导等服务,需要建立密切配合的学校、企业协同管理组织机构,加强双方沟通和交流,提高信息反馈的有效性。

(二)教学实施走向差异化

从一定程度上讲,工学结合模式具有工作报酬差异化、教学场地多元化、教学条件多样化、教学人员多源化和教学组织分散化等特点,需要学生在不同企业岗位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实训或实践[4]。因此,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有关工作部门及相关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现实基础,将其与企业工作岗位进行有效链接,并采取多元化方法,有效解决工学结合中存在的各种不同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管理与服务。

(三)学生身份走向双重化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只担任学生;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一方面担任着学生身份,另一方面担任着企业员工身份。工学结合中,由于受制于企业制度,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劳动中产生诸多不适应,不仅不能有效提高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还会对工学结合产生逃避、反感和为据等心理问题。因此,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过程中,为帮助学生适应双重身份的转变,一方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与提高,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及时对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

(四)教学内容走向实践化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需要进入真实的企业职业环境中,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顶岗实习或实践训练。因此,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为切实增强实践育人效果,必须对传统校内管理和课堂管理形式进行转变,必须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重要环节,加强学生在企业真实岗位上的实习过程管理,不仅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

(一)树立相应的学生工作理念

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具体来讲,一是根据新课改改革要求,学生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体现“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能力;三是营造良好的学生管理环境,有效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其次,树立开放性管理理念。通过对工学结合模式的分析可知,高职学生的活动空间已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向企业与社会不断延伸[5]。因此,随着空间与环境的变化,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只有树立开放性的管理理念,打破传统单一的封闭式管理模式,才能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与配合,才能对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最后,树立动态性的服务理念。工学结合模式下,为确保工学结合顺利实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已不只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管理”,更多的是从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方向出发,向学生提供相应心理咨询等服务,并使这些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相应的学生管理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相应全员育人机制。工学结合一方面强调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和实施环节,另一方面强调双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密切合作[6]。因此,为确保工学结合模式有效实施,一是建立以院长与企业相关领导者为主,由相应主管部门及领导者组织实施,由学校和企业相应具体工作人员具体落实的全员育人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由校企结合组成的校企工学,将企业领导小组和学校的领导小组、实施小组和工作小组等有机结合为一个全方位的学生管理组织。

第二,建立健全相应的考评与激励机制。大体上讲,就是为确保工学结合顺利实施,要全面展现校企双方的育人功能,建立并完善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业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专、指导教师及其他人员组成的多元考评机制,并将其作为学生在这一模式中表现考评的一项重要标准。此外,要建立并完善学生、学校与企业的三维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采取成果展览、评优评先、事迹报告、择优聘用和发放奖金等形式,对表现突出的各类管理人员和学生给予一定表彰与奖励,从而有效调动相关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参与性。

第三,建立健全相应的预防与矫正机制。其一,实习前,为正确引导学生有效解决问题,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对学生进入企业后可能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科学预测。其二,实习中为确保学生实习任务顺利进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从而及时了解并有效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其三,实习后,为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要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及时分享、总结与表彰,从而使学生在这一模式中的成绩得以巩固与提高。

第四,建立健全相应的学生服务机制。这就是说,为确保工学结合有效落到实处,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三导师”制、学生服务体系和多层学生服务网络,加强有关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此外,可采取短信群发、专题报告、交流、工学座谈、工作巡查、企业进驻和网上咨询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维权助困、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和成才咨询等服务,从而支持并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进行。

(三)强化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首先,为培养其良好的劳动品质,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其次,为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精神,要合理安排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要做的有关内容,按树立职业意识和目标→提高职业技能和素质→求职能力培训的逐渐上升层次组织进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再次,为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综合素质。最后,为增强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提高其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要通过有效路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企业实践中。

四、结语

总之,工学结合的实施,使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在教育主体、教学实施、学生身份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若要得到有效改善,必须树立相应的学生工作理念,建立健全相应的学生管理机制,并强化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王雪琴.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15:253+261.

[2]张良,唐志红.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成人教育,2010,10:23-25.

[3]钟银贞,高维春.探究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101-103.

[4]江欣怡.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才智,2014,24:69.

[5]许陈红.“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创新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60-61.

工学结合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11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图书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院校教育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向基于工作过程的以技能为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 (群) 的结合, 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结合, 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 学校与企人力资源的结合, 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结合。工学结合的内涵就是基于生产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生产。其本质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环境及资源, 有计划地使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使教学场所从学校课堂延伸至企业工场, 使书本学习与有计划有指导有检验的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 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

高职院校图书馆素有“学院的心脏”之称, 是学院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高职图书馆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 主动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图书馆服务工作。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仍然是以图书馆 (物理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 为中心, 而不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大部分图书馆往往满足的还是常规性的管理工作。如何突破现有的人们对图书馆的传统认识, 真正从用户及其需求出发, 遵循用户新的需求, 适应用户的行为变化, 将图书馆的服务融入用户学习、科研、生产的一线, 向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图书馆服务是新形势对高职图书馆提出的要求。因此, 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要及时调整方向,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更新观念, 树立创新意识, 把创新意识融入图书馆事业中。主动抛弃一切不适的观念和行为, 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作用, 拓展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 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统领和指导图书馆实践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图书馆资源作用, 提高高职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新特点

(一) 文献信息内容的转变

随着高职院校加快办学模式的改革, 学院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都发生变化。学院注重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导向, 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更新学习内容, 并合理设置实习的课题和进行技能的训练, 以适应企业的生产实际的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学院办学模式的变化和读者需求的变化, 加强图书馆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技能为中心, 以职业道德为核心, 调整和充实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思路, 主动适应学院教学改革的需要, 尽可能提供读者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 包括学生到企业学习或实习所需的新内容。

(二) 读者利用文献资源方式从集中借阅转向分散借阅

在传统的文献资源借阅服务中, 读者一般只是到学院所在地的图书馆借阅资料。在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 读者有部分的时间分散在异地的企事业各个学习地所进行学习或实习, 文献资源借阅服务的对象必然扩大到整个社会各地, 只要有计算机终端联网或信件能到达的地方, 学生所到学习或实习各个地方的用户都是图书馆服务对象, 都能接收到图书馆信息资源。读者从集中到馆借阅到分散各地借阅。

(三) 读者对文献资源需求向广泛性和及时性转变

过去, 读者文献资源需求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本馆所有收藏的馆藏文献资料上, 在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 由于信息技术、因特网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用户提供了寻求广泛信息和及时性的信息带来了条件, 要求图书馆提供的文献资源不仅是馆内藏有的文献资源, 还包括馆藏以外的文献资源;也不局限于纸质文献信息资源, 还有电子文献信息资源, 读者不仅需要查阅专业文献信息资料, 更多地查阅与自己本专业以外的文献信息资料, 包括最新的网上信息资源, 而这些文献资源已经渗透到社会和网上各个文化和科学研究领域, 因此, 读者对文献资源需求的广泛性和时效性构成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新特点之一。

(四) 服务手段由传统方法向依托现代技术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服务已满足不了网络环境下读者的需求, 高职图书馆需要利用远程检索系统及校园网将网络信息资源和馆藏信息资源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联机检索技术、光盘检索技术、Internet网络技术, 使学院师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都可查阅本馆的文献资料, 打破了图书馆的围墙, 并可在网上办理预约、续借手续, 还可以推荐优秀书目、最新书讯。特别是通过因特网、校园网、发E-m ail传送文献信息等, 读者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地域限制提出咨询问题, 图书馆可利用常见问题解答数据库 (FA Q) 、电子邮件 (E-m ail) 、电子公告板、在线交流、共同浏览 (Co-browsing) 等形式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案, 实现图书馆与师生的双向交流。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图书馆服务工作探索

(一) 转变观念

图书馆自身的存在并不能表现其价值, 其价值只反映在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上, 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牢固地树立起“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才能更好地为全院师生员服务。长期以来, 我国高职图书馆在计划经济模式铸就了落后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 图书馆处于守着图书馆内座等读者上门被动服务。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以藏为主”的传统观念。在研究和开展工作时, 往往对图书的收藏和保护考虑得较多, 而对充分发挥图书的作用问题考虑得较少, 致使图书馆中有相当一部分图书资料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甚至有些图书资料一直未被人借过等。更新图书馆的服务观念, 首先, 要树立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理念, 已从收藏图书、报刊等印刷出版物扩大到收藏各种形式的知识载体。打破图书馆收藏的单一性, 扩大图书资料情报的收藏范围。其次, 要树立现代大图书馆的理念, 改变“小而全”的封闭状态, 在馆际之间开展合理分工, 相互协作, 资源共享, 特别是与学生所到企事业图书馆 (室) 进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发挥群体效益的作用。这样不仅能提高各图书馆的藏书质量, 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 而且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更有利于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再次, 要树立以人为本、主动为读者服务的理念, 改革封闭被动的服务方式, 采取积极主动的开放措施, 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的知识资源。想方设法增加文献借阅开馆时间, 尽可能实行开架借阅, 加强对读者的阅读辅导、参考咨询、情报服务等。

(二)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 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技能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以基础知识教育和技能性用书为重点, 依据学校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形成自身的馆藏特色和规模, 突出本校重点专业的特色资源和馆藏文献的实用性, 制定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和方案, 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集文献。首先, 是注重实验、实训方面的信息资源建设, 注重实验、实训、实习方面的信息资源的配置, 对专业资料要注重“新”, 补充内容新、信息新、最新出版的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专业资料;基础类资料可以选择一些如针对课堂教材的辅导书籍, 比如案例集、方法介绍等类型的信息资源, 来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应用类的信息资源应该是我们采访的重点, 除了注重收集各个专业领域内的应用类信息资源, 还应收集交叉学科互相应用的信息资源。其次, 是重视与企业、行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信息资源建设,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建设, 要利用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 探索与企业技术部门的合作, 建立校企互借的资源共享体系。再次, 是在使企业在分享学校信息资源优势的同时, 把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教材, 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收集到图书馆, 供学生学习参考, 为学生将来走向企业打好基础。最后, 是加大职业技能鉴定方面的信息资源建设, 针对学院专业和各个行业的技能鉴定的信息资源应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要求, 注重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等技能型文献资料的收藏。

(三) 建立新的服务工作机制

图书馆的管理主要还是放在了对“物”的管理上, 并以此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 各种思潮的影响, 图书馆领域逐步接受了“读者用户第一”“方便读者第一”等口号, 但, 这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并没落到实处。高职图书馆要适应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开展服务工作, 不能够停留于过去的服务工作机制上。在实现常规性的建设的前提下, 可以尝试着走出去, 到教学一线, 到企业中去, 为读者服务, 满足读者对各类信息资源的需求。以突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特色, 全面收集教学所需图书、期刊论文及各类数字资源, 同时全面收集各类教学成果及实训操作各载体资料 (课件、学生作品、成果、实训资料、操作手册、教学视频等) , 并就专业建设所需到企业收集第一手的资料, 保证教学资料的完整性。最终以专业特色全文数据库或其他的形式展示出来, 以此来促进相关专业的建设。

另外, 还要以读者为重心的业务流程应当时刻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配备专业人员, 专门研究读者需求, 包括整体需求, 个体需求, 远期需求, 近期需求, 可实现需求, 近期不可实现及如何实现的措施等等;分析基础上落实满足读者需求的途径;建立科学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布局;畅通的反馈渠道, 每个员工都能及时主动地反馈读者需求并能提出切实的改进措施。全馆各部门、各岗位应当给予以服务部门和服务人员积极的支持和配合, 形成内部业务关系上的紧密互动的关系。全馆都要为最终的服务效果负责, 为服务能力的提升负责。

(四) 转变服务方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读者需求的肯定不只是书本上的东西, 他们更需要动手能力的培养, 更需要行业信息, 更需要与企业的亲密接触。在这一过程中, 图书馆员走出图书馆, 来到用户当中来, 围绕教师、学生、合作企业三方的需求, 收集建设个性化的各类资源信息应当是其行为的主要内容, 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智慧, 到读者那里去开辟新的服务阵地和服务空间, 去展现图书馆员的作为, 去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工学结合办学模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要解决如何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传递服务。这是传统馆际互借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和拓展, 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为满足读者的实时需求, 提高服务效率而采取的服务方式, 主要是指由文献信息提供者将储存信息的实体 (不论任何形式) 传递给使用者的活动, 高职图书馆通过邮寄或互联网向院落内外的读者提供各种原始文献服务, 包括馆收藏的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数据库文献资源传递等。在通过邮寄或互联网向院落内外的读者提供各种原始文献服务为读者提供体现人文关怀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包括推送服务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智能化系统 (H CIS) 。个性化服务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代表了图书馆界为改善图书馆服务所作的不懈努力。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满足个人需求的框架与工具, 在这个框架内, 读者可以自由地支配属于自己的资源与工具。高职图书馆特别要关注通过信息挖掘、知识发现、智能代理等技术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过滤。得到读者所需要的个性化的信息精品, 然后利用电子邮件、频道推送或建立用户个人网页等方式传送给用户。另外创造条件为用户提供实现自我服务的自助服务方式, 并逐步扩大自助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开架借阅、网络查询、网络续借、网上预借。有条件开设自助复印、自助外借、自助还书、网上互借等高级形式, 带有很大的开放性和自主性。随着用户信息素质水平的提高和用户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逐步扩大自助服务的内容, 使之上升为高层次的服务形式。

另外, 要加大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通过技术的手段提高服务的效率。同时, 完善服务机制, 努力达到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一个响应及时、服务标准、流程简单的服务。其中, 个性化设置, 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用户的操作流程, 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效率, 节省了用户查找信息的时间。注意研究如何吸引读者, 加深与读者的互动, 最终达到读者是以主动而非被动的姿态共享图书馆的资源收集、报道和传播、使用的过程, 成为图书馆建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这将是最佳的服务效果。

(五) 加强馆员素质提高

要想提供高水准的服务, 必须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以及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尊重用户的需求, 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的前提。这其中, 对用户的尊重是最基本的要求, 基本的礼仪能够让用户产生信任感, 提升感观愉悦, 并且带来一种依赖和归属感。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提倡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 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操作与应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在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体现高职图书馆服务工作主导作用, 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馆藏资料和网络信息, 把图书馆真正办成学院的教育信息服务中心, 使图书馆在学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服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真正适应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新形势的发展, 必须转换思想观念, 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办馆理念, 优化资源配置, 强化现代化管理, 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学院的发展, 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模式的变化, 高职院校图书馆也要随之做好服务工作。本文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图书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新特点, 提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图书馆服务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图书馆,工学结合,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10) .

[2]汪斌, 等.高职图书馆主动适应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之我见[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8) .

[3]王红玲, 张齐增.党校图书馆主动服务的探索与创新[J].桂海论丛, 2006, (3) .

上一篇:血尿的治疗方法下一篇:铁路工作员安全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