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实习(精选12篇)
工学结合实习 篇1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本质特征是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与社会的结合, 提高教育质量。它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既为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创新的活力, 为其储备所急需的“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技能人才, 推进企业今后的发展, 更促使学校不断调整自身教学改革的方向, 适应市场的需要, 最终达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但能够大大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 使学生能够较早自觉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认识社会现实和当前行业竞争的残酷, 而且对学生制定更切合实际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目标, 培养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具有特殊的引导作用。
2.“工学结合”实习大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在实际的“工学结合”实习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 需要学校和企业一起来协调解决, 尤其针对实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是要重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2.1 兴奋心理
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以前, 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社会, 很少参加社会实践锻炼, “工学结合”实习是他们走入社会参加工作的第一步, 许多学生想通过实习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同时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 学生听说可以进入企业实习后, 往往都比较兴奋, 对于企业和工作的想象更多的是美好的一面, 忽视了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2.2 逃避心理
部分学生则存在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学生不愿面对社会, 认为多在学校待一天, 就能拖延接触社会的时间, 甚至有些学生为了不去参加实习而故意装病。他们在学校中已经过惯了安逸的生活, 不想去过忙碌、劳累的生活, 虽然知道毕业后会很辛苦, 现在能安逸就安逸一段时间, 这也是人性使然。
2.3 恐惧心理
许多学生从小到大没有脱离过父母的掌控, 更没有离开过老师的关怀, “工学结合”实习让他们有了学生和准员工两种身份, 虽然对工作有过很多的想象和了解, 做好了思想准备, 但是在具体工作面前总是有些手忙脚乱, 尤其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怀疑自己, 尤其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既不愿咨询领导和老师, 又担心自己处理不好受批评, 心理的矛盾得不到及时疏导, 就会觉得自己孤独无助, 对“工学结合”实习产生恐惧感。
2.4 自大心理
企业为了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 会安排企业员工作为学生的“师傅”, 具体指导学生的工作。这些员工往往经验比较丰富但学历不是很高, 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 自视才高, 甚至目中无人, 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 别人都不行, 不愿意听“师傅”的指挥, 在工作中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操作, 从不顾及别人。有一次某李姓同学在工作中不听从“师傅”指挥, 按照“师傅”传授的方法搬运货物, 而是按照自己认为比较省力的办法去做, 最后导致腰部扭伤, 比较幸运的是伤势不严重, 休息几天就好。通过这件事情也说明了学生在企业中这种自大心理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和调整, 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2.5 依赖心理
所谓依赖心理就是独立性差, 无主见, 过分依赖他人, 如家长、熟人、朋友等。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家长帮着“拿主意”, 没有自己的主见, 独立性较差, 现在进入企业实习, 这部分学生也是希望能够有依靠。在工作中学生遇到种种难题后, 感觉难以招架, 这时, 来自“师傅”的指点和建议无疑会帮助他们更快地走出困境, 但同时, 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在无意识中把帮助自己适应职场、解决疑难问题的“师傅”当作依赖的对象, 一旦离开“师傅”身边, 就无所适从, 工作也不知道从何下手。
2.6 委屈心理
也有不少学生认为理货员、收银员等基础工作与本专业无关, 做这些工作是贬低他们, 对他们这些大学生是一种委屈。更有部分学生家长也认为:“我们小孩在家都没要她 (他) 做事, 你们学校怎么能让她 (他) 去做理货员这种工作呢?”而支持自己的孩子不要去参加实习。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对“工学结合”实习的目的缺乏清醒的认识。
3.“工学结合”实习大学生心理辅导对策
3.1 学校政策支持
在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学校必然会遇到一系列新的难题。针对这一特殊教学模式, 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 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工学结合”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工学结合”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保障学生的切身利益。
3.2 做好岗前思想教育
学校在开展“工学结合”实习前期, 必须从学校层面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和学生做好沟通工作, 让学生认清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以及就业现状, 对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 明确参加“工学结合”实习的目的及收获。
3.3 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
目前, 大部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还不够, 刚进入企业实习很难适应职场环境, 也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导致更多的心理问题出现。因此, 学校在学生入校以后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而不是等到学生踏入社会以后再考虑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思想教育和专业课程中都可以着重这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3.4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在“工学结合”实习过程中建立有效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可以避免产生更多更大的问题。通过有效地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 学校和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调适工作, 以免学生心理问题积压以后, 爆发更大的情绪。
3.5 企业的理解与支持
“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 即学习中有工作, 工作中有学习。学生进入企业有着双重的身份, 既是员工又是学生, 如果得不到企业的理解和支持的话, 会影响学生在企业中的工作状况, 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影响实习效果。因此, 学校在选择实习企业时也需要慎重对待, 尽量选择愿意接受学生, 帮助学生成长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结束语
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 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调整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 关注和研究“工学结合”实习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工学结合实习 篇2
还记得去那之前,又是兴奋又是期待,还幻想着在企业肯定要比在学校舒服。当看到公司大楼时,已按捺不住那激动的心情,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开始产生情绪了。
宿舍和学校差不多,既没空调也没热水,那兴奋劲一下就灭了一半,但是对工作的好奇心还是让我期待中。
为期两天的培训,让我一开始觉得外呼也没那么困难,并且我也学的很好,还有第三天的试呼我的成功量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正式上班的第一天我就受挫了,两百多个电话我才成功了八个,听到组长说我呼的少了,心里挺难受的,看到其他人呼的很多,心里更难受,那天,我脱了组里的后腿。
俗话说,贵在坚持,所以第二天我又继续呼,那天,我呼了十八个。我觉得我的耐心变高了,不会因为呼不到而太大的影响心情,所以下午的态度还是很好,我想这就是成功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吧。所以说,在服务业态度还是很重要的。
再后来,被调入了彩铃点歌接线,本以为肯定要比外呼轻松,至少是别人主动打电话来寻求帮助。但想象总是美好的,有的客户很礼貌,还会说声谢谢,有的客户当查询不到他需要的东西时他们会大发脾气,更有甚者会骂你。那么,我学会的便是一个字“忍”。光忍还是不够,还要以更好的服务态度去安抚他们,因为他们极可能给你打不满意。
如果是在学校,我想我绝对转身走人,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这种地步,我原来也可以忍受到这种地步。
虽然嘴上常抱怨这份工作很辛苦,但是我心里明白,当我真正踏上工作的道路,这已经是一份很好很轻松的工作了,但我想这份工作还是不适合我的,或者说服务业并不适合我。我需要释放我的个性,但这个行业会束缚我,我觉得个性是我身上的闪光点,学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我了,我需要一份释放的工作。正是因为这份工作不适合我,或者说就是针对我的缺点而来,所以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身的缺点。
工学结合实习 篇3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思想工作;浅析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我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能运用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立足本市、面向全省的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完成培养目标,加强了实习教学环节。建立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增加了工学结合实习教学的时间,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但是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工作,却暴露出了很多。这些问题主要有:学生刚开始到单位,对工作环境不熟悉、不适应;对工作岗位不满意、不积极、不认真;不善于与同事和上级沟通。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习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
一、对工作环境不熟悉、不适应的问题分析
根据学习性质,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工学结合实习环节,通常放在建筑企业单位和施工工地,学生大多是初次离开校园,走进施工企业。刚开始很多学生比较有新鲜感,但工作一段时间后,面对施工工地艰苦的环境和严格的管理,就会感觉一些美好的愿望逐渐破灭,适应不了工作环境。究其原因:一是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从原来一个相对狭小封闭的“小圈子”进入开放的社会,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现实与预想有差距,就会觉得不适应;二是身份发生了变化。从学生变成了准职业人或社会人,由于对角色的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身在企业,心为学生,自己的角色没有转换过来。三是时空发生了变化。学校生活丰富多彩,个人的自由度相对较高,弹性空间也较大。到了企业或用人单位,学生的生活或工作的规律性强,受到诸多约束或限制,个人的空间相对缩小,难以忍受。如果不能正视这些变化,不适应工作环境就在所难免了。
针对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心理疏导教育非常重要,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从原来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校进入开放的社会,容易把问题想得简单、天真、美好。一旦遇到挫折,又以偏概全走“极端”。 按照我校的经验,心理疏导教育工作可以落实到指导老师身上,因为每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只有几名,实习期间他们是和学生联系最多最密切的,对学生的情况也最了解,指导教师不但应指导学生的学习,更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对工作岗位不满意、不积极、不认真的问题分析
学生在学校学了这么多年,终于踏上施工岗位,很多学生都想大展身手,期待做出一些表现,受大学生精英时代的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很高,有些大学生高人一等的感觉仍然存在,因此一旦分配的岗位不如其所想,特别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往往工作环境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心里落差,感觉无处发挥才能,甚至有怀才不遇的感觉。应该说近几年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学校老师对大学生定位的教育,这种学生有所减少,但还是有的,这个问题仍然是应该重视的。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对学生进行工作上的引导。学校虽然有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但主要以学为主,企业则以真做为主,还有质和量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和重点、学习的形式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更何况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工作中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能把它一古脑推给校外指导教师,这也需要校内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能够对理论和实际的转化,以及工作中的难题作出解答。对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关心与引导很重要。由于学生校外实习的施工现场的条件与学校相比,要差很多,比如健身器材、健身场地、食堂条件等。有些实习单位路途比较远,交通不便,学生感觉比较辛苦,体力也会有些透支。这些教育平时会在学校就应进行,当实习过程中困难来临时,更要帮助他们积极的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现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成长过程中父母又事事包办。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知如何处理,有的甚至退缩、放弃,缺乏知难而进的精神。
三、不善于与同事沟通的问题分析
这个问题的原因也是因为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有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在学校又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一旦离开了学校和父母,缺乏与人沟通的主动性,不善于与人交往共事,从而产生思想问题。与学校简单的人际关系相比,进入企业学生会感觉到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很难相处。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是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从小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学校也要多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结束语
工学结合实习 篇4
高职院校如何有效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的管理与督导,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以强化, 成为上手快、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拟结合我院三年来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加以阐述。
科学设计顶岗实习的时段和内容
作为工科性高职院校, 如何设计好学生顶岗实习的时段和内容, 是保证顶岗实习质量的前提。我校在确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前, 各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包括企业用人单位的调研和学校毕业生的跟踪调研。我校的所有工科专业在原来毕业实习阶段的毕业顶岗实习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一个学期, 称“工学结合学期”。一般在四五学期之间, 结合暑假的5~8月或者6~9月的时段较好。因为学生经过近两年的校内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 (部分专业已进行过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 , 加上大一暑期的专业认识性社会实践, 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因此, 学生带着实训项目到相应企业进行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如模具专业的学生, 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学会模具总体结构方案、加工实施方案的初步设计。学生在经过这个时段的顶岗实习后, 大三的第一学期再在学校进行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校内生产实习环节的强化训练。到毕业学期, 学生以就业为目标, 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如模具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应的企业共同完成手绘模具总图和零件草图, 利用软件完成规范的二维绘图、三维造型及文稿资料编写, 并在实际中完善设计和工艺, 制作实际产品。因此, 就保证了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完善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
根据教学管理规范, 首先把新增的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学期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 , 因而有了教学执行的依据。同时, 为了加强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 学院成立了产学合作办公室, 负责进行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按地区建立工学结合站等, 使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岗位有了保证。产学合作办公室制订了一系列的工学结合学期的教学管理文件与管理细则。管理文件有:工学结合教育工作条例 (含八大内容:领导与机构、职责与任务、组织与安排、学生与管理、联络与协调、检查与考核、经费与使用、总结与交流) 、产学合作基地管理办法等;管理细则有:下厂实习联系表 (学生填) 、工学结合实习检查任务书、工学结合学生工作鉴定 (教师填) 、工学结合学生工作鉴定 (企业指导教师填) 、工学结合学生用小册子等, 对工学结合学期的顶岗实习具有指导意义;各系、各专业还根据专业实训内容制定出一些指导性的题目。
我院从2006年开始在两个省重点专业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04级的97名学生中进行试点, 进行工学结合学期的顶岗实习。2007年推广到2005级的20个班962名学生、2008年推广到2006级的29个班1420名学生, 在工学结合学期进行顶岗实习。三年来, 通过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 保证了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的有序进行。
加强顶岗实习的督查与疏导
有了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 要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 还需加强督查。我院工学结合学期的顶岗实习,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式的顶岗实习, 一种是分散型的顶岗实习。
集中式的顶岗实习主要是依靠与学院有长期合作关系的较大规模的校外实训基地, 一个班的学生由学院整体推荐到工作岗位类似的一个或几个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这类集中式的顶岗实习一般已形成较好的机制, 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根据学校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协议和实习指导小册子及工学结合学生工作鉴定等内容, 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 学院相应的指导教师也在企业进行跟班指导。因此, 集中式的顶岗实习的质量是比较高的。如数控0531班的学生到浙江海天机床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有限公司精密机械分公司, 电子0511班的学生到浙江桐乡金纬电子有限公司, 机制0411班的学生到杭州叉车有限公司, 模具0511班的学生到浙江红旗机械厂、浙江新华机械厂等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分别在数控安装或加工、电子装配和调试、机械加工、模具制作等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取得了学生满意、企业满意的双赢效果。因此, 对集中式的专业顶岗实习, 只要在实习前制定好实习方案, 基本上属于免督查型的。
但是由于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中小企业、个体企业多, 学生的顶岗实习不可能都是集中式的, 反而多是到中小企业、个体企业中, 但这些企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的需求小。因此, 这些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分散型的, 常常一个企业只有几个学生, 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学生。因而这类分散型的顶岗实习是我们督查的重点。
督查内容之一:各系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情况。检查各系是否召开了顶岗实习动员会, 各班的指导教师是否到位, 学生的相应工学结合指导资料是否全部领齐, 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要求是否明确等。
督查内容之二:学生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到顶岗实习的企业。分散型的顶岗实习, 主要是学生自己或通过家人找到在学校所在地或家乡的相关企业。这首先由班级所在系的教师分片负责联络, 然后由系里汇总, 再报学院产学办备案。由产学办和教育教学督导室进行抽查。
督查内容之三:各班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是否专业基本对口。工学结合学期的顶岗实习是大二课程基本结束时进行的, 因此, 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此时的顶岗实习是学校阶段专业学习的校外延伸, 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要与专业有一定的关联度, 如发现与专业完全无关的岗位, 动员学生再另找实习单位。
督查内容之四:学生是否坚持在相应的顶岗实习岗位工作。因工学结合学期一般都含有一个暑假, 学生能否在炎炎夏日坚持实习, 而不是通过熟人盖一个企业章了事。这也是督查的内容。因此, 产学办、各系和教育教学督导室联合组织督查组, 兵分多路, 分地域到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进行督查。不仅督查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否到位, 还要督查学校的指导教师是否较好地与学生保持联系, 是否进行指导。督查组中还包括基础部、外语部的教师, 他们中有些是班主任, 有些是年轻的教师, 让他们参与督查, 也是要他们对学院各专业对应的专业岗位有所了解, 以后上基础课时能更好地联系我校的机电特色。
今年暑期, 产学办和教育教学督导室去浙江绍兴地区分别检查了相关学生的在岗情况, 如诸暨安邦服装有限公司 (会计专业, 会计事务顶岗实习) 、上海申发集团诸暨分公司 (机制专业, 镗床加工顶岗实习)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诸暨分公司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售后服务顶岗实习)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诸暨分公司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维修顶岗实习) 、湄池郑应村机械厂 (机制专业, 数控加工顶岗实习) 。学生都是亲戚朋友介绍或自己前往应聘的, 他们对自己进行的顶岗实习很满意, 企业师傅对我校学生吃苦耐劳、肯学上进的精神大加赞赏。学生分散顶岗实习的确让他们有很大的收获。另外, 学生顶岗实习报酬最高的达1000元/月。
督查内容之五:学生完成工学结合学期后是否完成了所有的周记和总结, 各系组织学生汇报是否很好地进行, 所有的工学结合资料是否全部完成和备案。教务处与教育教学督导室将组织人员对已完成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整套资料进行抽查。
在做好以上所述的五方面督查外, 还加强了疏导, 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各方面的疏导工作。
疏导工作之一:帮助学生理解学院设置工学结合学期, 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目的。学院产学办、招生办在学生找不到合适企业时, 主动与各地区的产学工作站联系, 使学生在产学工作站的帮助下进入与其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疏导工作之二: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碰到困难的, 及时与企业沟通协调。如学生在某合资企业所从事的岗位与专业技能有一定差距, 企业是我校的紧密合作校外基地, 由产学办出面与企业交涉, 与企业沟通, 使学生获得较为满意的项岗实习内容。
疏导工作之三:不同系的学生在同一区域实习, 在校内指导教师教学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 为有利于校内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联络与指导, 产学办根据各系上报的学生实习区域的单位和岗位, 协调专业相近系的教师对同一区域的学生进行联络, 保证学生得到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
疏导工作之四:在探访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学生的访谈会中, 了解到学生对有些专业课程没有开设影响到实习效果等意见, 及时反馈给系部, 相关系部及时派专业教师进行联络和相关指导。有必要的还对下一年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通过三届学生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工作的教学管理和督导的实践, 学生、家长、企业对学校组织的此类顶岗实习较为满意, 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实践技能, 而且对浙江企业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浙江精神有更多的了解, 回校后更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 教师也感到学生对专业学习更珍惜。从已毕业的两届学生来看, 不少学生后来再次到顶岗实习的企业进行毕业实习, 也有的学生选择在该企业就业。因此, 我校的工学结合学期顶岗实习, 达到了使大多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以强化, 成为上手快、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2) .
[2]谭辉平, 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
工学结合实习周记(第四周) 篇5
在职的外贸业务员由于各种原因不在公司(大使馆签证,国外出差)既来之,则安之:(庆幸同事有给我足够多的资料让我慢慢研究。但是,之前的一个上午看资料册无果的经历着实让我对看产品介绍没了兴趣。师傅都还没领进门,怎么自个儿修行?唉,当时心里还是打了退堂鼓的。
之后,我原打算在办公桌上找出口货物明细单的(听说过的单据,好奇)。但是随意一翻都是合同,准确的说我看到的应该是销货合同。虽说没见过销货合同,但信用证学过。回忆信用证是建立在合同之上又独立于合同的,自然里面的内容相差无几。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我还真的很仔细的看了下。坚持地站在固定位置的句子:This contract is made by and agreed between the buyer and sell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stipulated bellow.接下来装箱单和商业发票也都有翻阅到,纯粹看懂还是挺容易的,至于填写应该轮不到我嘻嘻。我记得看到Commercial Invoice 上的times of payment 写的是L/C AT SIGHT,突然大脑反应除狠狠背过的Telegraphic Transfer电汇外其他的支付方式都不记得。于是乎赶忙百度,原来比较常用的还有个托收(我觉得Collection与托收长得一点儿也不像)D/P, D/A的出现让我觉得蛮亲切的。
除了自个儿自学外,偶尔也会有同事找我聊天,有时候也会帮他们在Excel里面录入数据。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将产品规格和实物记清楚,我还去了厂房“游玩了一圈”。满箱堆叠的产品,真的供不应求么,还是我真太不了解市场行情:)
工学结合实习 篇6
关键词: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管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232-01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加强顶岗实习管理与过程监控,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过程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来引导、企业与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 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展很快,顶岗实习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大力开展和推广,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及管理过程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教育不到位、教学与企业实践内容脱节、管理力度不够、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参与意识不强,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类型有限:企业考虑到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大量实习生带来的人员不稳定、生产组织管理的复杂等因素,因此,很难为学生提供既对口又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专业技能的实习,而学生则希望通过顶岗实习受到系统的培训,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由于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企业能够给高职学生提供的“工学结合”的岗位非常有限,导致实习效果参差不齐。
2 解决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问题的实践探究及采取的措施
2.1 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重要性的认识
顶岗实习是推进职业教育实习场所与职业工作环境零距离对接的主要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作为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有效培养途径,怎样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管理,并取得良好的成效,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职业院校提升实践性教学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实施顶岗实习教学的主体,学院应广泛接触企业,争取建立长期稳固的顶岗实习基地。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对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认可度,另外,学校可以持续安排大部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这些基地能够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实习管理体系,在前期教学活动中能够引入企业的文化理念,以及典型的生产过程。
2.3 制定相关文件,针对学生顶岗实习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
探索顶岗实习的教学及管理改革创新之处,提升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及管理办法,修订《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完善相关的教学及管理文件。制定顶岗实习相应的教学大纲、进程计划、教案、先进的教学方法、严格的考核和管理方法等一系列的教学文件,构建整个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在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组织安排、实施与管理实践方面,对构建长效的顶岗实习教学及管理体系进行有益的探索。缩短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工作环境要求上的差距,为专业学习更好地面向社会要求提供平台,达到使大多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得以强化提升的效果。
2.4 加强监管机制,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的正常进行
顶岗实习由校企联合指导,将学生送进企业,在企业和学校间建立“顶岗实习”的教学及管理空间,有效利用时间环节,组织实施现场教学,学院教师与企业师傅交替授课,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结合,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共享。是一种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的“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顶岗实习。各专业应选择责任心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对现场比较熟悉、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担任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职业导师,负责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专业导师主要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及实习报告等的业务指导工作;职业导师主要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2.5 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公正、客观评价学生整个顶岗实习过程
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实习的过程监控和考核,实行双方考核制度。顶岗实习考核分为二部分:一是实习成绩考核;二是实习操行考核。成绩考核由企业导师和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综合评定成绩。企业导师应对学生在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主要包括实习岗位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并给出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专业导师要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主要包括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内容包括学生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任务书内容完成情况及实习课题成果等。操行考核以学生实习成绩为主,结合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实习单位的评价意见,依据学院制定的学生顶岗实习操行评定标准,给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操行成绩。
总之,管理是核心,制度是保障,顶岗实习最终要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多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对就业的双向选择奠定基础。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转变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展了就业渠道而且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也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一种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8-61.
[2]秦传江,胡德声,兰成琼.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育环节的管理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09,24.
[3]张雁平,成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4]蔡勤生.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5]黄光荣.对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3).
工学结合实习 篇7
一、顶岗实习的起源与发展
顶岗实习是在国内实践教学中自发产生的。从掌握的资料看, 顶岗实习涉及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个领域。顶岗实习发展最快, 应用最广泛的是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最早产生于师范教育, 应用也比较广泛。总体看来, 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顶岗实习各有特点, 起源之间没有明显的启发传承关系。四个教育领域的顶岗实习从起源上看, 普遍没有参考国外的类似实习经验的报道, 也没有受到国外职教理论的影响和指导。可以认为, 顶岗实习是一种发源于国内教育实践、有中国特色的职前实践教学和工学结合形式。
(一) 师范教育顶岗实习的起源与发展
国内最早提及顶岗实习的是四平师院报道组的《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贡献》, 原文发表在《四平师院》1975年第4期。文章说, 四平师范学院的顶岗实习是为了解决中学“在职教师数量不够”, 学生办“短训班”培养教师, 参加“短训班”的教师“所担任的工作, 由我们学员承担, 作为学员的实习课”。“文化大革命”以后河北师范大学以志愿者行动的形式, 在师范教育中率先 (2006年) 采用了顶岗实习, 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志愿者行动———顶岗实习工程”。在教育部和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倡导支持下, 全国各地有多家师范院校以顶岗实习作为毕业生的教育实习形式, 顶岗实习已经成为国内师范教育相关专业教育实习的主要形式。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实习在政府 (教育部、省教育厅等) 支持、实习单位 (中学) 配合下, 以培养实习学生从教技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 先对学完骨干课程的高年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 再赴农村基层中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师岗位顶岗实践, 考核鉴定合格者计入学分。
(二) 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起源与发展
在职业教育中较早采用顶岗实习的是华北石油技工学校。该校将中等专业教育的生产实习予以发展, 学生作为企业普通员工对待, 顶替职工的工作岗位, 在企业职工和学校带队教师指导下, 完成工作定额, 并发放报酬。有关报道发表在《中国劳动》1985年第8期上。华北石油技工学校为了解决校内缺乏生产实习场所, 企业不能接受短期实习的问题, 采用承包劳动岗位, 限定劳动定额, 由企业和学校人员共同指导管理, 岗位轮换, 包教包会的实习方法, 开展顶岗实习, 并给予学生和学校带队教师一定的报酬。华北石油技工学校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中等专业教育生产实习向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转变, 发展到今天, 顶岗实习已经取代生产实习成为我国几乎唯一的职业教育就业前实习环节, 也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和办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农业职业院校, 在2000年以前, 生产实习主要在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部门附属的试验基地进行, 学生在科研人员和工人的带领下, 从事试验田的种植管理, 并在科研人员指导下, 完成部分试验和调查, 利用试验调查资料撰写毕业论文。2000—2007年, 受招生并轨和职业教育目的变革的影响,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开始进入农业企业进行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 历时3周的教学实习。2008年起, 学院开始进行顶岗实习 (初期称为专业综合实训) , 这方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先行者, 其将顶岗实习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实践课程, 抓住制种企业田间技术员 (学生入职种业企业的唯一岗位) 不足的机遇, 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企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为目的, 在学生学完大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后开始实习。从制种作物播种开始到种子收购结束, 基本覆盖种子田间生产的全过程, 历时6个月, 由企业安排合理工作定额 (玉米制种企业为200亩地的管理指导) , 并为学生提供生活培训条件, 付给合理报酬。校企双方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 企业考察招聘对象, 学校对实习活动进行总结。
(三) 普通高等教育顶岗实习的起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的代职顶岗实习在1988年就有报道, 是普通高等学校中较早报道的顶岗实习。这种顶岗实习改变了过去农业经济专业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由学校教师指导, 承担有关部门农村调研任务, 最后提交调研报告的做法。代职顶岗实习将实习时间延长到3个月, 安排在临毕业的学期, 由基层单位安排学生到对口部门担任代职工作人员, 学生在参与基层工作中自选调研课题, 完成毕业调查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认为, “代职顶岗实习有助于全面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并且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密切与当地人民的关系。其后, 陆续有多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研究和报道, 顶岗实习在普通高等教育中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四) 成人教育顶岗实习的起源
同样在1988年, 《成人教育》发表文章介绍了作者对企管中专班回厂顶岗实习的经验体会, 在成人教育中较早报道了顶岗实习。其做法是“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为顶岗实习”“学员回到工厂定在一个或两个岗位上, 跟班顶岗操作”。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共计18周, 并在实习期完成毕业论文。学校派出指导教师全程指导, 并负责与工厂协调。
二、国外的职业实习
从起源看, 虽然顶岗实习与国外的企业实习 (或工作实习、职业实习) 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启发或传承关系, 但我国的顶岗实习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是引入了国外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经验, 并可以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继续向国外的类似实习学习。国外的企业实习表现出了很强的设计性, 企业在实习中主动性很强。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政府和社会支持, 这种规范的实习显然很难实现。
(一) 德国的企业实践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总共7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中, 第7学期进行为期不少于16周的企业实践。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企业实践岗位由学生自己寻找, 德国法律规定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且有政策优惠, 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并由学校审核确认。企业对实习学生按员工管理, 分配一定的任务, 并付给报酬。学生在实习期间还要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实习由校企双方派出指导教师, 以企业教师为主。德国“双元制”职业学校的企业实践另有特点:学生初中毕业申请成为企业学徒, 企业为学生选择学校, 学生2/3的时间在企业实践, 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并进行课程实践。德国双元制大学的企业实践包括基本技能培训和岗位轮转式企业实践 (类似于轮岗实习) 两部分。
(二) 英国的工作实习
英国的三明治课程中, 工作实习应当与所学专业内容相关联, 并深入到实际工作中而不是“蜻蜓点水”。企业要将学生作为新员工对待, 安排企业指导教师, 从事特定工作, 不同部门的轮流实习不是必需的, 但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必须满足45周, 实习期间要提交各种报告。学校派出一名工作人员作为访谈指导教师, 对学生进行实地访谈。
三、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背景下的顶岗实习
(一) 顶岗实习的特征
综合上述国内四个教育领域的顶岗实习、国外企业实习以及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经验, 我们对顶岗实习的特征予以归纳: (1) 顶岗实习是自发产生于国内实践教学之中, 由生产实习 (毕业实习、教育实习) 发展而来, 吸取了国外实践教学经验的职前实习形式。 (2) 顶岗实习一般在企业 (或未来就业单位) 的入职岗位上进行, 以定岗实习为主, 轮岗实习为辅。学生作为企业正式员工 (并非预备劳动者) , 承担一定量的劳动任务, 从企业领取一定的报酬并享受必要的福利待遇。 (3) 顶岗实习一般在企业有季节性空余岗位, 学生完成了大部分校内课程学习时开始, 实习时间有长有短, 由入职岗位的工作任务、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要求和企业需求确定, 一般3—6个月, 较长的实习时间效果更好。 (4) 顶岗实习由企业派出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实习指导, 学校派出指导教师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和协调管理。 (5) 顶岗实习评价由学生自评和企业、学校评价相结合, 企业对学生进行招聘评价。 (6) 顶岗实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 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能力, 以及学生在学校难以实现但在企业可以完成的其他能力。 (7) 顶岗实习作为职前实习, 需要完成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由学校向企业的迁移, 并实现学生在学校保障下由“学校人”向“企业人”“社会人”的关键过渡。 (8) 在我国现有法律环境下,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相对稳定的基本利益共同点。
(二)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背景下的顶岗实习
在我国已经基本进入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之后,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典型形式: (1) 顶岗实习在企业进行而不是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 以工作情境代替学习情境, 以工作岗位代替学习工位。 (2) 校企双方共同派出教师, 负责实习的管理和指导, 以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为主。 (3) 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由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决定。 (4) 实习评价由校企双方分工合作进行, 企业根据实习表现对学生进行招聘评价。 (5) 企业为学生提供合理报酬和工作生活条件, 学校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四平师院报道组.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做贡献——数学系“顶岗”实习调查报告[J].四平师院, 1975 (4) .
[2]赵夫辰, 杨军.深化顶岗实习支教工程, 提高师范大学生能力素质——从河北师大看师范院校教师实践培养模式的未来走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9) .
[3]华北石油技工学校.承包劳动岗位是校外实习的好形式[J].中国劳动, 1985 (8) .
[4]杨干忠, 范剑平.“代职定岗”实习的体会[J].中国电力教育, 1988 (Z1) .
[5]杨慧彬.改革教学方法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J].成人教育, 1988 (11) .
[6]王纪安.德国教育的企业实践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4) .
工学结合实习 篇8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 “我们要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进一步开拓思路, 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因此,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已成为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更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深入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内涵和意义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它是校企合作办学理念下的一种教育培训方式, 也是全世界职教发展的共同取向, 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教结合”、英国的“工读交替”、韩国的“顾客导向”和台湾地区的“建教合作”等模式, 其核心内容都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现。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校外生产实习基地, 从事与企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工作, 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 并获得一定的实习报酬的活动。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工作作风的主要途径, 是使学生由课堂和学校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 是“学做结合”的教育, 它必须与工作实际贴近, 与职业岗位融为一体。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不仅能解决贴近问题, 更能解决融合问题, 是一条遵从职教规律, 凝练发展特色, 提升办学水平, 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
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积极探讨和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上, 我校根据本校实际, 先后采取了“订单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2+1”模式等多种方式, 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提升了我校作为示范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
1. 订单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企业岗位需求, 签订用人协议后, 由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共同参与组织教学, 选拔学生, 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活动, 毕业后学生将被安排到该企业就业的一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自2006年来, 先后与昆山仁宝网路资讯公司、华映视讯公司、韩国普光显示器公司等企业签订“订单式”冠名班, 合作企业在学校冠名挂牌, 为冠名班级在校学习期间提供奖学金, 必要的实验、测试仪器和实训工作服, 学校在教学中增加开设与合作企业所议定的教学内容, 并加大实验实训和在校内实习流水线上的仿真操作的力度。校内教学结束后, 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过渡到实际就业。
由于订单培养建立在校企双方互信合作的基础上, 就业方向明确, 企业参与度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强, 是一种校企双赢的实用模式。
2. 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2008年夏季6月初到8月底, 我校组织六个班共300人, 分两批前往昆山网络资讯公司进行3个月的顶岗实习, 企业将学生分配在生产线的整机装配、整机测试、专用模块装配测试、SMT贴片装配、质量检验、包装和物料管理等生产岗位。学生在此期间享受相应的实习工资与福利, 实习期满后返回学校, 可继续接受余下的课程学习。
由于工学交替模式, 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和生产现场中, 学到了真正的技能, 领略了企业以及岗位的文化氛围, 经历了学生角色和“准员工”角色的相互转换, 促进了其在返校继续学习中, 对所学专业内容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理解认识过程。
3.“2+1”模式
“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 第三学年进入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并过渡到就业。2005年以来, 我校先后与神达电脑、东讯电子、日立光电、仁宝光电、赛格日立等10多家电子行业企业开展了“2+1”模式的校企合作。
“2+1”模式, 使合作企业每年都可以从对口学校获得定量的、不间断的实习生源和技能人才。对学生来说, 将顶岗实习与“预就业”结合起来, 摆脱了找工作时缺乏实践能力的尴尬, 并且在实习期间享受与员工相同的各项保险待遇, 月收入基本能够达到1 200元~1 500元, 实习结束考核合格后即转为正式员工, 从而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而对于学校来说, 由于与企业保持了良好的“2+1”模式的合作关系, 也促进了校企合作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措施
1. 选准校企合作单位, 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基础
校企合作企业担负着承载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职责, 校企合作单位与顶岗实习岗位的选择恰当与否, 直接影响工学结合教育的实施效果。在校企合作单位的选择上, 我校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选择有一定规模、与学校专业相关的、管理规范且发展空间大的企业, 这样的企业, 能容纳较多学生整体进厂实习, 便于集中管理。二是选择企业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在行业中影响较大且效益好的企业, 它可使实习学生的工资待遇得到保障。三是选择企业文化氛围好、注重员工培训且亲和力较强的企业。四是选择热心支持学校工学结合且配合默契的企业。
当然校企合作的伙伴的选择过程, 也是一个校企双方相互了解沟通和精心培育的建设过程, 更是一个双方共识和共赢的过程。
2. 加强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培训, 是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的思想保证
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初期, 学生往往存在着角色转换意识不强、吃苦精神心理准备不足等问题, 加上实习岗位很多活儿都是机械重复性的操作, 与理想中的专业对口存在着差距, 而严格的企业现场管理更与学校的关爱式管理差异很大, 部分同学感到“难以适应”, 甚至还出现离岗脱离实习的现象。
学生是实施工学结合的对象, 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 顶岗实习就难以取得预定的效果。为此, 我校在实践中注意抓好学生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和岗前培训, 以增强学生对顶岗实习活动的认同和理解, 从而尽量缩短从校内学习到顶岗实习的不适应期。在思想教育中, 我们注意压缩一些单纯的抽象理论内容, 而更多地紧贴他们所关注的实际思想问题, 如“眼高手低”问题, 职业理想与就业起点的关系, 工作难度、强度对磨炼人的品质问题, 新员工如何适应企业的管理与融入企业文化问题, 以及实习待遇等问题。同时, 我们还请合作企业派人员来校介绍实习企业概况、产品、工艺、岗位情况以及规章制度, 让学生对实习企业的状况有一定初步了解。通过这些教育和引导, 帮助同学们能合理确定期望值, 调整心态、乐于实习, 从而为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奠定良好思想基础。
3. 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 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取得实效的保障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一项内容复杂、头绪繁多的工作。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不同于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 学生年龄小、阅历浅, 独生子女多, 自控能力相对差, 加上实践基地远离学校, 他们第一次离开校园, 走入社会环境, 难免会遇到许多无法事先预测的问题。学校作为顶岗实习的组织者, 决不能因为学生实习已纳入企业的管理范畴而完全放手, 而是要高度重视, 保持清醒认识, 扎实做好组织落实和过程控制工作, 实行跟踪到位。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 重点要完善两项协议 (校企合作协议、学生与学校签订的顶岗实习承诺书) 和一项合同 (学生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 。为确保学生实习的安全, 除工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安全保险外, 学校还免费为实习学生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跟踪管理的办法。我校在实践中采取:对按班级整体进行安排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 派班主任带队赴企业驻点跟进管理, 而公司也给予驻点老师一定的薪酬补助;对实习地点相对分散的, 学校则安排足够的指导老师定期到现场指导和解决问题。
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负责对实习学生进行常规管理、生活管理, 定期反馈情况, 查找不足, 总结提高。实行每日学生情况记录制度以及学生宿舍每日两清一查制度。同时帮助学生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岗位不适应问题、不同岗位之间的攀比问题、转岗问题、生活不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安全问题、质量问题及各种纠纷问题。帮助他们解除疑惑, 指导他们在实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顺利地向“职业人”身份转换过渡。
三是要加强与合作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 共同确定稳定的联系人员和信息反馈渠道, 以及时处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 确保他们的实习安全和身心健康。
4. 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三赢, 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
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开展, 必须找准学校、企业、学生之间利益契合点。企业作为经济单位,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其解决了对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对学校来说, 顶岗实习使学校获得了借助企业优质资源提升学生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 并得到了企业对学校就业工作的热心支持, 学生就业通畅了, 学校的办学活力就会不断地增强;而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 工作主动性、责任心, 与员工交流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并获得了就业岗位和实习薪酬, 也减轻了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困难。
实践证明, 只有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共赢, 才能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任平, 梁红霞.从中职学校的功能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 2008 (12) .
工学结合实习 篇9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从现代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趋势看, 高技能人才是指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 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工学结合”为主线, 以工作实践为重点, 以生产育人为目的, 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 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工学结合”就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使学生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高职院校通过建设高水准的实习基地, 营造浓厚的企业生产氛围, 针对专业岗位群要求, 开展“真刀真枪”的岗位技能训练,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首岗能胜任、轮岗能适应、升岗有后劲”的培养目标。目前, 工学结合有效形式主要有“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前校后厂”、“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产学一体”等多种形式, 其主体都是学生, 都注重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工作有机结合。对高职学生而言, 实施工学结合意味着他们不仅仅只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 更要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使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能有效“链接”, 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并在职业训练中快速成长。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实习基地建设的要求
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工学串行式、工学并行式和工学串并式三种。工学串行式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的方式, 即将整个课程教学分成若干时段, 按理论课———实习———理论课———实习的顺序完成, 这种分阶段串行学习的方式, 教学安排相对简单,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略显松散, 但因其可操作性强, 因而得到普遍应用。工学并行式主要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同步进行的方式, 一般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 以典型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 整个教学过程由一系列学习情境组成, 教学实施以现场为主。这种同步并行学习的方式, 较好地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特色, 但对教师素质、实习条件要求较高。工学串并式为工学串行式和工学并行式
实践教学
-39-
的合成, 即在某个教学时段采用工学串行式, 在另一时段又采用工学并行式。上述三种工学结合模式, 其核心都在于与生产现场的接轨, 都要求实习基地为其提供保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所应具备的功能和建设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建设理念上, 实习基地建设应坚持“既出产
品、又育人才;以教促产、以产育人”的思想, 以“培养高素质学生, 生产高质量产品, 开展工学结合, 加强技能培训, 提供社会服务”为宗旨, 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考证、技术服务六项功能于一体, 凸现职业教育特色, 不断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并充分利用制造资源优势, 以多种形式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2. 在管理机制上, 实习基地建设应按企业生产
和教学培训双重职能设置机构, 实现“两级耦合、双向互动”, 加强“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之间的有机衔接, 加强教学与生产的统筹管理和规范化管理, 建立适应教学与生产同步运行的良性机制。
3. 在训练模式上, 实习基地建设应坚持“教学内
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实习课件与生产产品相结合, 入厂教育与全过程管理相结合, 传统工艺与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 动手能力训练与职业习惯、工作作风培养相结合, 实习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考证相结合”的“六结合”教学形式, 采用“产中有教、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实习教学模式。使学生达到“应知、应会”的基本能力要求, 养成“朴实、踏实、务实, 能干、肯干、会干”的职业精神和素质。
4. 在硬件环境上, 实习基地建设应着力营造真
实的现代企业生产氛围, 现场训练环境应具有“工厂化、车间化”性质, 训练设备的类型应具备“生产型”, 训练条件必须符合地方、行业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学生实习能接触到真正的产品工艺系统, 能充分了解产品的制造过程、制造技术和与本专业有关的制造信息, 而且能应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 分析、解决较深层次的实际问题。
5.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实习基地应把优化教师
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按工学结合模式的内在要求, 不断强化培训, 提高教师的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 从根本上保证他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能紧跟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建设生产型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工厂是与学院同步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技能训练基地, 拥有二级法人经营资格。近年来, 根据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 实习工厂在完善基地功能和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创新管理机制, 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制度保证
首先, 要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工厂按生产经营的目标要求成立了市场部、生产部、质量控制部、技术科、安全科、物资供应科等职能机构, 同时又按教学和培训的职能要求设置了综合办公室、教学部、培训部, 教学与生产双向互动, 由综合办公室统一协调。教学部根据专业教学计划, 编制实习教学大纲, 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经营部和技术科积极开发适合学生操作训练的产品 (课件) , 或承接中等复杂程度的产品项目, 学生在加工产品时, 认真分析加工工艺过程和产品的技术要求、质量要求, 增强了操作的严谨性, 强化了责任意识。教师充当双重角色, 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完成生产任务, 既提高教学质量, 又确保产品按期完工。
其次, 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制度。包括对外合作合同协议管理办法、实习教学工作规范、学生入厂实习流程、产品质量及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工学结合”实施办法、目标化管理的实施方案、对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与生产在紧密结合的状态下有序进行。
2. 树立新的实习教学观, 提高教师的“双师型”职业素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 加强学习和培训, 提高教师的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目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 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充电”, 完善知识结构, 掌握新技能。为此,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工厂建立、完善教师学习和后续培训制度, 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活动, 为教师进修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 要求教师提高自我发展意识, 保证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时效性。
其次,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将新入校的年轻教师先安排到生产岗位, 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磨炼, 切实提高专业技能;二是要求所有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鉴定, 取得相应岗位任职资格;三是面向社会引进或兼职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优化队伍结构;四是把教学与生产和新科技的转化、应用、推广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产学研”结合,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
第三, 强化教师队伍的用人机制管理。建立以鼓
-40-
励教师钻研技术业务,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依个人业绩大小取酬的收入分配制度, 对理论基本功扎实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复合型”教师给予优厚待遇, 对有突出贡献的骨干教师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奖励, 创造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同时, 建立竞争机制, 积极开展教师讲课比赛、课件设计比赛、技术比武等活动, 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第四, 注重情感培养, 提高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目前, 许多教师缺乏从事实践性教学的热情, 工作缺乏进取心。要改变这一状态, 必须培养教师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情感, 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 解决工作态度和认知问题。同时, 要研究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 针对教师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和引导他们进行职业锚 (技术型、管理型、自主与独立型、安全型、创造型) 的准确定位, 使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工厂的发展相吻合。
3. 以任务为导向, 构建面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实施中, 遵循“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原则, 构建以项目 (任务) 为导向, 以职业实践为重点, 把课程核心知识、专业技能进行单元划分的“模式化”课程教学体系。
把按学科逻辑编排的教学内容体系, 改革为以典型零件加工为载体的知识编排体系。在强调教学内容体现基础性、交叉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前提下, 实现教学过程的模块化、情境化。我院实习工厂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选取机械加工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零件, 如阶梯轴、移动套、端盖、减速箱、双联齿轮等, 围绕这些典型零件的加工路线, 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并以学生“独立操作”、“顶岗生产”为主, 教学效果明显。
4. 加强硬件建设, 营造真实的“企业化”育人环境
营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习惯、职业规范和大工程意识的现场实战环境是生产型实习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首先, 构筑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的工程环境。近
实践教学
年来, 我院实习工厂陆续添置了许多新的设备, 特别是一些现代先进制造技术设备, 学院按“工段”管理模式, 对所有设备进行重新布置、优化布局, 以利于教学与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结合。
其次, 按“6S”规定 (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安全、素养) , 强化教学、生产现场管理, 严格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本行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范、安全规范, 而且在从业过程中应养成严格按生产工艺加工产品、工量具摆放有序、设备及时维护保养等安全、文明生产习惯。
第三, 加强实习现场的企业文化建设, 积极营造一个蕴含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的文化氛围。我院实习工厂许多形象生动、摧人奋进的厂区文化, 是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不断焕发学习热情的力量和精神源泉。
5. 发挥资源优势, 为社会大力培养机械加工类专门人才
生产型实习基地应按照行业、企业需要开展员工的职业培训, 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同时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 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方法, 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我院实习工厂在不断扩大生产业务的同时, 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技工,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它从建设理念、管理机制、训练模式、硬件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高职实习基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文章阐述在生产型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工学结合,管理机制,职业素质,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8) .
[2]肖化移, 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 2006, (5) .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 2005-11-10.
工学结合实习 篇10
一、顶岗实习的定义
顶岗实习, 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在完成大部分基础课程之后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实习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 实习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 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 完成企业一定的生产任务, 进一步掌握专业技能。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能全方位了解专业和职业需求情况, 达到从业基本要求, 实现就业零适应期。从顶岗层面而言, 强调的是学生相对独立地承担实习企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 学生接受企业的管理, 身份与企业员工基本相同, 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从实习层面而言, 这是一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的教学活动, 学生依然接受学校有关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管理, 并由学校老师进行实习指导,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掌握专业技能。
二、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亡的救济风险
实习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 由于直接工作在生产一线, 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人为事故或一些偶然机械事故, 因此对人身安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在校、企、生顶岗实习三方协议中, 要求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实习环境, 并由学校、企业辅以必要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但这依然得不到实习企业与学校的足够重视, 安全教育与培训时常缺失, 学生安全观念也较为淡薄;况且即使进行了安全教育与培训, 在生产一线依然可能发生不可预料的意外事故, 因此实习学生人身伤害或伤亡事故依然容易发生。当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遭到人身安全方面的侵害时, 必然会对高职院校与企业产生法律风险, 校企双方需要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与赔偿责任。当实习学生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后, 一般情况下首先是按照校、企、生顶岗实习三方协议中关于实习安全的条款进行处理, 而非参照《工伤保险条例》进行处理。但是大部分学校在顶岗实习三方协议的格式条款中会向实习企业做出让步, 在实习安全责任归属上做出不利于学生的规定;此外, 当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后, 企业处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一般也不会配合学生收集相关证据, 导致受害学生在发生事故后, 即使向法院主张权利也因为难以承担举证责任, 承担败诉风险, 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补救。因此, 如何维护顶岗实习学生的切身利益以及得到伤残后的有效补救, 如何使顶岗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 是必须考虑和解决落实的问题。
三、顶岗实习学生的法律身份
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具有双重身份, 他们同时具有高职院校的在册学生以及实习企业的实习员工双重身份。遗憾的是, 尽管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从立法上扩大了劳动合同适用的范围, 但该法律调整的对象没有包括顶岗实习学生, 他们的法律身份不是劳动者。2004年1月1日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在适用对象上也排除了顶岗实习学生, 从而造成了实习学生存在人身伤亡的救济风险。要定义顶岗实习学生的法律身份, 首先要界定顶岗实习的法律属性。从实习层面而言, 顶岗实习具有教育法律性质。首先, 实习学生在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性劳动, 属于教学环节, 是高职院校理论教学在实践中的延伸。其次, 实习学生在实习阶段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专业技能、增加就业能力, 而不是纯粹为了获取劳动收入, 且实习企业提供的实习报酬远低于实习学生实际的劳动力价格。再者, 实习学生同时接受实习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 他们在行为自由方面受到学校顶岗实习制度的限制较多, 在人身上对企业的从属性反而较低。因此, 学生在实习期间仍然是学校的在册学生, 他们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与企业普通员工的权利义务不完全一致。但从顶岗层面而言, 顶岗实习具有劳动法律关系属性。虽然实习学生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 不能享有与劳动者身份有关的完整权利。但实习学生相对独立地承担了企业的岗位任务, 参加了实质性的生产劳动, 工作内容也与企业普通员工基本相同, 因此是实质意义上的劳动者。从人身权利具有平等性这个方面考虑, 实习学生的权利义务应与企业普通员工的权利义务基本一致。因此, 顶岗实习实质上是生产性劳动和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 不能因为当下立法中实习学生的身份缺陷而减损他们应该享有的生产性劳动权利。只有提出学生顶岗实习安全风险的控制途径, 才能平衡校、企、生三者的权益。
四、学生顶岗实习安全风险的控制途径
1.将实习学生界定为特殊劳动者。在我国, 顶岗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救济, 是因为我国现今立法在法律身份上没有认定实习学生为劳动者。面对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人身安全保护方面缺失的困境, 我国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立法经验, 在法律层面上针对实习学生的特殊身份进行倾斜性保护, 在立法上将实习学生界定为特殊劳动者, 扩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从而实现实质平等的立法追求。
2.将实习学生纳入工伤保险体制。在顶岗实习中, 实习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 立法应当注重校、企、生三者利益的平衡。在现今的立法模式中, 由于实习学生不具有劳动者的法律身份, 在实习过程中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后按照一般民事侵权方式解决, 受害学生难以得到有效赔偿。若将实习学生纳入工伤保险体制, 赋予实习学生享受工伤保险权益的主体地位, 则不仅可以减轻实习学生在诉讼过程中的举证难度和维权成本, 也可以分散校、企、生三者的风险, 增强三者在顶岗实习中的积极性。从立法结构来看, 《工伤保险条例》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下位法, 是后两部法律有关劳动者社会保险权利的具体法律实施。因此, 如果《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如上文所述扩大适用范围, 将实习学生定义为特殊劳动者, 则《工伤保险条例》在法理上也应进行相应的修正, 赋予实习学生享受工伤保险权益的主体地位。若将实习学生定义为特殊劳动者尚存在立法上的障碍, 那也可以考虑先行将实习学生纳入工伤保险体制。此外, 也可在顶岗实习三方协议中要求实习企业为学生购买实习责任保险 (商业保险) 。
3.引入全流程管理的理念。将全流程管理的理念引入到顶岗实习学生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中去, 并逐步落实到顶岗实习的学生管理实践中。做到学生实习前有安全培训教育, 实习中有过程管理, 发生安全事故后有风险保障。包括顶岗实习开始前的实习计划、实习动员大会、学校安全教育、签订顶岗实习三方协议;实习过程中的实习管理 (指导老师、班主任、辅导员三重管理制度, 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记录表、实习指导日志、学生顶岗实习异常情况月报表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管理) 、监控检查;实习结束后的企业评价反馈等。通过全流程管理, 防患于未然, 尽可能地把安全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 将被动的事后处理, 变为主动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理, 也能帮助校企双方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将全流程管理的理念引入到顶岗实习学生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中去, 有利于规范和强化顶岗实习的风险管控, 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同时有利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向精细化转变, 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性。
工学结合实习 篇11
第一组学生成员:许瑞瑞、朱芳芳、王娟、孙静、卞卡。
我们是提出问题组,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的问题。顶岗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强岗位技能锻炼与实践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完成学业、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有效地保证顶岗实习质量,同时保障实习生在校外顶岗实习岗位中的人身安全,关系到每个实习生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开展课程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五年制高职学生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结合五年制高职公民教育模块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岗位中,意外伤害事故屡有发生,实习生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和统计,共发放了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726份,我们发现:实习生在校外顶岗实习中,有31%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在这部分受到伤害的学生中,有29%的学生都未得到相关赔付。
案例:2009年3月份学校学生费腾在南京某单位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单位安排他去做电焊工作,费腾同学从未做过电焊工作,也未进行相关培训,就被要求立即上岗。几天后,费腾同学发现自己脸上严重灼伤、脱皮,即向实习单位询问医院就诊一事,单位承诺医药费可报销。但当费腾同学拿着医药单据去报销时,单位并未给费腾报销。
发生在费腾同学身上的事并不是特例。经过走访有关部门,我们了解到:学生如在校外实习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学校、用人单位都很为难,结果往往是: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实习生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争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校认为:学生离校在用人单位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应该由用人单位负责。
在实习活动中,学生经学校安排到实习单位实习,其本身已经离开了学校,主要的安全保障义务已转归实习单位承担,只要学校在选择实习单位、派遣实习生及履行实习生一般的教育、管理职责等方面没有过错,则学校对实习期间实习生遭受的人身伤害事故不应承担责任,尤其是实习生自己(或其家长)直接联系实习单位并与实习单位形成实习合同关系时,学校更不应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实习单位认为:实习生仍是学生身份,并非正式职工,本单位不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实习生仍是学生,并不是单位的正式职工,不可能享有单位正式职工的待遇。实习只意味着企业给那些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双方并无应聘和聘用关系,不享有权利,也不承担义务。
(3)实习生面对就业压力,担心失去实习锻炼机会,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提出维权要求。
现在就业竞争激烈,并且很多单位都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如果我们再向实习单位提要求,可能连实习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学生如在实习过程中受了点小伤,一般都是自己去医院看看就算了。
(4)有关部门认为: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处理无法可依。
劳动部门认为:由于法律没有明确将实习生纳入劳动法律法规的调整范围,因此在处理此事时得不到法律授权,十分为难。
教育部门认为:如果让学校承担责任,因学校的财力、人力有限,恐怕无法负担。另外,学生在实习期间主要由用人单位直接管理,让学校担责也不太合理。
保险公司认为:近年来各相关部门集资、集力,先后推出了学校医疗险、学生意外保险、校方责任险,以及让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多种方式来保障学生的利益,但目前学生自身并没有很强的保险意识。
第二组 现有政策
第二组学生成员:江晓莉、马艳、王亚玲、赵波、徐蒙蒙。
我们是政策分析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收集资料、查找了相关政策。现有政策共有三大部分:即行政性规定、民法规定、地方性法规。
政策一:《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一条:学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与日常生活中,因学校或有关单位责任发生死亡、重伤或残疾,由学校或有关单位承担责任,做好处理及善后工作。在教学,实习过程与日常生活中,学生因不遵守纪律或不按要求活动而发生意外事故,学校不承担责任。
(2)《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优点:上述两个文件是教育部门专门针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安全的重视。
缺点:第一,这些规定对学校的责任只是原则性限制,对实习单位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所以操作难度较大。第二,这两部文件的性质是政府规章,在行政诉讼程序阶段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法律依据。
政策二:《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和《南京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1)《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2)《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九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3)《南京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29条规定:“家庭(个人)雇佣的人员、到单位实习期间的在校生、离退休仍在工作的人员不属于工伤保险调整范围。”
优点:劳动者因工受伤后,医疗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由企业或工伤保险支付,很好地维护了劳动者的权益。
缺点:学生的劳动者地位不明确,学生在实习期间因工受伤,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
政策三:《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优点:目前在校实习生的人身损害,是按一般侵权损害纠纷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实习生的权益。
缺点:按一般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来处理,相比于《劳动法》及《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不利于保护受害学生的人身赔偿请求权。第一,必须符合侵权的构成要件,学生才有可能得到赔偿;第二,实习生对实习单位来说,属于弱势群体,举证难度大;第三,学生打官司,对即将走上就业岗位的自己将会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
政策四:《江苏省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江苏省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第十条:符合高校管理规定的学生实习……大学生需在高校所在地之外住院的,可选择居住地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部分,由大学生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统筹基金按规定支付……
优点:该办法很好地解决了在校大学生的一般就医问题。
缺点:实习生因工作问题而发生的严重伤害如致残等,将导致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都受到影响,医疗保险对此也无能为力。
为深入了解相关情况,我们还现场走访了律师,律师表示:现实生活中,实习生发生人身伤害时,一般是找实习单位和学校协调解决,协调不成的,有部分学生会起诉到法院,法院一般按照一般民事侵权赔偿来处理;另外,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法律进行明确规定,需要各部门包括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及企业的相互配合。
第三组 我们的方案
第三组学生成员:曹月婷、杨玉荣、陈晓霞、邓成艳、施凯琦。
我们是方案组,我们针对以上政策的不足和缺陷共提出了四套方案:
方案一:建议立法部门完善《劳动法》相关政策,明确在校实习生的法律地位
首先,明确学校校外实习生的劳动者主体地位。从《劳动法》的规定来看,劳动者资格需要二个条件:应年满16周岁;具备劳动能力和具备劳动行为。而我们实习生一般都能满足这二个条件。实习生在实习岗位中履行的用人单位正式员工的同等职责,在用人单位实习的过程中,参加了用人单位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应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企业单位接收实习生实习也是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
其次,要明确行政部门在维护实习生权益中应尽的职责。建议在《劳动法》中增设一条文:到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等,可以参照本法处理。这样,这些问题就能得到妥善解决,既有利于维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企业加强岗位技能训练及安全教育培训;既有利于实习生调动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企业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增强活力。
再次,进一步明确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应承担的责任。
方案二: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有关保障制度,加强对相关单位的管理
在我们调查中也发现可喜的一面,部分地区和部门已对校外实习生的人身安全高度重视:如《山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规定,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在实习单位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可以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按照双方约定,参照《工伤保险条例》和办法规定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偿。《河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暂行办法》也作了同样的规定。辽宁新华保险为大学生提供见习期意外保险,河南开封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保险”等等,这些地方性规定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建议出台相关保障制度来保障校外实习生的权益,推出一种适合于实习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险种,这可参照“交通法规中的交强险”规定对校外实习生意外事故进行强制保险,从而维护实习学生、学校、企业的各方利益,保险费用分别由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承担。
对《工伤保险条例》增加条款或作出解释,明确“若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应参照在职职工按本条例的规定执行”,从而切实保障广大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而投保费用,由实习单位、学校各自承担一部分。
同时,对接受实习生实习的单位,政府要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和鼓励,以保障广大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实习单位的合理利益。
建议劳动监察部门、教育部门加大对实习单位和学校的管理力度,保证按规定落实政府的文件要求。
方案三:建议学校和用人单位严格岗前培训制度与宣传教育制度,签订实习协议,对意外伤害进行事先约定,坚决落实政府相关规定
从学校来说,要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劳动保护条例》《民法通则》等有关劳动安全的法律知识作为实习生的必修课程,采取多种形式作好校外实习生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制定相关保障措施,坚决执行政府关于强制实习生的保险制度规定。
实习单位要严格实习生岗前培训制度和安全生产规定的教育制度,加强实习生在企业内部的组织与管理,定人、定位、定岗、定职。
建议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必须签订实习协议,对实习报酬、安全工作、事故责任、投保等事项作出书面约定,特别是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伤亡事故承担责任的问题进行明确约定,以制度和管理来保障实习生的权益。
方案四:希望我们所有的实习生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学习,严格按章操作
实习生要主动加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劳动保护条例》《民法通则》等有关劳动安全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加强岗前培训的学习,熟悉岗位工作程序,掌握岗位工作方法,不进行岗前培训、不掌握有关规定、不签定实习协议坚决不能上岗。在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后,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第四组 我们的行动
第四组学生成员:肖静、程慧、马季、徐斌、贾亚雄。
我们是行动组,为了推行我们的方案,促进该问题尽早解决,我们小组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制定了以下四个行动计划。
行动一:给市人大递交建议
我们把我们的建议递交给人大代表,希望通过他们帮助形成议案提交人大,维护实习生合法权益。
行动二:针对学生的意外伤害处理问题给政府相关部门写信
我们给江苏省教育厅职社处和江苏省劳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部门写信,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关心与支持,推动、完善实习生保障制度。相信不久,我们就会得到明确回复。
行动三:针对实习生权益保护问题,在校内开展专题教育宣传活动
宣传学习:我们带着我们的方案走进校园,以张贴宣传海报、校园广播、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同学们学习了解《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劳动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会在权益被侵害前注意收集有关证据,以防发生纠纷没有证据支持自己权利主张。
实践操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技能竞赛,规范并熟练操作流程。通过在校内的不断磨练,增加经验、提高自己实际应变的能力,为走出校门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交流:唤醒学生维权意识,以主题活动课的形式,就学生安全、学生责任、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大讨论。主题活动课是我们学校的一大教学改革的特色,它成为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维护学生公民权利与义务的重要途径。
互助维权:建立一个网络平台。
借助校园网站,开设论坛专区,让正在实习或实习过的学生在网上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权益问题,为那些还没有实习经历的同学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积少成多,滴水穿石,相信大家的努力和关注可以换来更加和谐的明天。
行动四:寻找校企合作单位试点、推行
工学结合实习 篇12
关键词: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精神, 紧密围绕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认真开展顶岗实习工作, 并运用多学科理论创新管理, 努力探索工学结合模式, 与上海外高桥喜来登酒店精诚合作, 开创了互惠、和谐、共赢的新局面, 取得了显著可喜的成效。
一、基本概况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与上海外高桥喜来登酒店签订了六个月 (2013年7月-2014年1月) 的校企合作协议, 派出共13名 (其中酒店管理专业9名,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4名) 学生到酒店实习, 他们分别被安排在前厅部、餐饮部、中西厨房等部门从事顶岗实习工作。
二、经验总结
顶岗实习不同于常规教学活动, 且为期半年以上, 保证顶岗实习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就在于管理。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系以“谁来管理”、“如何管理”、“管理得怎样”等问题为切入点, 创新性地将科学管理、一般管理、绩效考评等理论运用到实习管理工作中,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 管理体系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在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下, 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 着重加强了管理队伍和管理组织建设, 回答了实习工作“谁来管理”的问题, 确定了实习管理的领导核心。管理队伍建设方面, 学院采取兼职管理人员 (干部、研究室主任) 与专职指导教师相结合、学院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相结合 (双导师制) 实习指导教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相结合、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相结合等办法, 组建了管理队伍。管理组织建设方面, 我们成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实习领导小组、实习指导小组以及学生实习自治组织三级管理组织, 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 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特色管理方面, 指导教师进驻并长期留在实习单位是我校最具特色的有效措施, 与实习生同吃同住, 同进同退, 并在实习单位担任职务, 形成了学院、企业、学生三方的无缝对接。
(二) 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是管理活动的核心。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系创新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来规范实习工作, 回答了实习工作“怎样管理”的问题, 使实习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可控。
1. 实习前的准备
(1) 召开会议
在组建管理队伍的基础上, 召开实习小组会议。制订工作计划, 安排工作任务, 将责任落实到每个成员, 督促其认真圆满完成;开展讨论, 前瞻分析实习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大胆提出管理的措施和办法。
(2) 宣传动员
首先, 学院召开全院实习动员大会, 内容主要包括当前的就业形势、顶岗实习及其目的意义、顶岗实习观念与态度, 从宏观上塑造学生对实习的认知和态度。其次, 酒店管理系召开系部动员大会, 宣讲实习工作具体方案, 重点讲解实习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管理措施, 实习各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实习的具体任务及任务书的填写要求、毕业设计及实习成绩的考评办法等, 同时, 举办专题讲座, 内容包括酒店行业、酒店管理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等相关知识, 以及安全防范教育, 加强学生的法律、安全意识, 从操作层面上规范实习工作。再次, 上海外高桥喜来登酒店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经理来校为学生举办宣讲会, 进行有关企业文化的教育, 使学生提前了解喜来登品牌, 感受外资企业文化魅力, 为学生顺利进驻岗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最后, 指导教师召开所带实习生的小型动员会, 熟悉成员, 创建通讯录和QQ群, 选举实习小组长, 宣讲实习规章制度, 从微观上落实实习工作。
(3) 建立合作
实习前, 学院实习小组领导到上海外高桥喜来登酒店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 收集了酒店工作地点、环境、饮食住宿、实习生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等方面的资料, 双方面对面洽谈合作事宜, 沟通实习细节, 为实习协议的签订奠定了基础;同时, 受学院诚挚的邀请, 上海外高桥喜来登酒店人力资源部门领导也到我校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了解办学环境、校园文化和参观实训室、教学设备及学生课堂后, 对学校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还组织宣讲会和针对性的、一对一的面试, 进一步加深了对我院实习生的了解, 双方在彼此满意、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拟定了实习协议内容, 并正式签订了实习协议, 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以规避合作风险, 确保实习有序、顺利开展。
(4) 资料建档
学院为确保实习工作顺利完满进行, 创新性地与学生及家长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 规定学生、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请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 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督促管理, 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习协议, 接受学校和酒店的双重管理。系部在学生实习之前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实习档案, 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 学生实习单位、工作岗位等;要求实习指导教师跟踪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 准确记录学生在实习中的工作表现, 根据学生的实习动态做相应变动,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以作为实习评价考核的有力依据以及专业建设的重要资料。
2. 实习中的管理
(1) 关注动态
学院领导及实习管理老师高度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过渡阶段, 指导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进同退, 提供生活上的关心和指导;坚持每晚到寝室与学生聊天, 沟通交流, 倾听他们的各种想法, 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适应阶段, 充分发挥实习小组长的组织、协调、示范作用;指导教师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重点加强与思想不稳定学生的联系, 密切关注其思想变动。结束阶段, 继续做好学生稳定工作, 鼓励学生坚持到底, 圆满完成实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实习周记、实习总结、实习报告并仔细检查, 完善实习期间各种资料的收集;指导学生与企业签订三方协议, 为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提供一切帮助。
(2) 增进协调
系部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了实习单位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 做到定期、及时和实习单位沟通协调, 随时关注学生的培训、工作、生活等情况, 一是通过员工大会、实习生会议等公开渠道以及与人力资源部领导的单独沟通向酒店反馈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请酒店有关部门协助解决, 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二是联合酒店对实习生多进行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培训, 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和肯定;三是与酒店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对于我行我素, 不接受酒店管理, 违反酒店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实习生, 酒店和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对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 激励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3) 加强控制
由于酒店和自身等方面的原因, 学生在实习期间可能会出现违反规章制度甚至终止实习协议的情况, 为规避上述问题, 学院及系部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强调违反规章制度、终止实习协议的不良后果, 引导学生遵守纪律, 坚持完成任务;二是让学生签署《学生顶岗实习保证书》, 内容包括任何外出须结伴而行并告知教师、不得夜不归宿、不得中途退出实习、按时上交周记报告等等;三是每晚查寝, 清点寝室人数, 督促学生每晚必须回寝室, 确保其人身安全;四是指导并督促学生按时上交周记并认真检查, 从文字中及时、全面了解他们的工作和思想状态。
3. 实习后的总结与回访
学院及系部及时组织开展实习工作总结交流会议, 并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口头发言, 上交书面的实习简报和报告。对于实习指导教师而言, 是诉说心得体会、交流积累经验的最佳平台, 对其他教师而言, 是了解实习概况及如何开展实习的最佳途径, 对学院及系部而言, 是健全完善实习管理, 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的最佳突破口。 (1) 召开会议
(2) 进行回访
实习回访工作是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实习领导小组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几年来,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始终把学生实习和企业对学生的需求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实习领导小组负责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于10月底实地回访了酒店, 并举行了挂牌仪式, 上海外高桥喜来登酒店正式成为我校的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双方愉快沟通, 真诚交流, 达成了进一步扩展、深化合作的意向。
(三) 管理成效评价
管理评价是管理活动的测度, 回答了“管理得怎样”的问题, 管理过程是一种人为活动, 如何正确的评价是关键。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一直致力于实习管理成效评价方法的创新实践, 利用绩效考评理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学院建立了企业评价、学校评价、自我评价的三方评价体系。其中, 企业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 对学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工作业绩、实习纪律、工作态度、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考核, 填写《学生顶岗实习企业鉴定表》;管理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的要求, 结合学生实习周记、实习总结报告完成情况、中期巡回检查情况、职业能力的形成情况进行考核, 并撰写《顶岗实习工作总结》;学生根据顶岗实习职位、岗位能力要求目标、工作流程熟悉程度、岗位工作业绩或成果进行自评, 顶岗实习成绩结合三方评价进行总评。同时, 学院及系部推选并表扬创先争优的先进典型, 总结并惩处违反规章制度、终止协议的不良行径, 以简报的形式反馈给学生及实习单位, 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和严厉惩处的警示作用。
三、工作成绩
(一) 实习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实习工作期间, 学院及系部通盘考量、宏观指导, 指导教师积极稳重、尽心尽责, 学生在纪律上自觉主动, 循规蹈矩, 工作上积极进取, 力争上游, 生活上热情活泼, 团结互助, 受到了一致喜爱。整个实习期间, 实习点均无一次意外状况发生, 无一人中途退出实习, 无一例违反规章制度。
(二) 学生职业技能持续提升
学生不论在哪个部门, 皆以一颗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每一次培训和学习, 吃苦耐劳, 主动好学, 圆满地完成了岗位任务。通过实习, 学生更加注重仪容仪表, 职业形象不断显现;掌握基本职业技能,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已熟练掌握前台办理入住和退房、宾客接待、电脑打字、中西餐摆台、中西宴会摆台、折花、点菜、传菜、斟酒、调酒等技能,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已基本熟悉果雕冷盘、果蔬雕刻、红案、白案等烹饪技能;更可喜的是, 因频繁接触外国客人, 学生在他们面前变得越来越自信, 英语口语水平显著提高。
(三) 获得肯定与好评
学院与酒店双方始终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精诚合作, 顺畅沟通, 彼此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开创了互惠、和谐、共赢的新局面, 取得了更多更好的合作成果。学生在认真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酒店举办的各类活动和竞赛, 团结一心, 全力付出, 展示了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形象, 在同批实习的上海、江西、武汉、重庆四个学校中, 学生综合表现脱颖而出, 得到了酒店员工的一致喜爱和领导的高度肯定。
(四) 双方扩展深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