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分区

2024-09-30

水资源分区(精选8篇)

水资源分区 篇1

1水资源概况

1.1地表水资源

蛤蟆塘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是大沙河, 大沙河发源于五龙山南麓, 曲折向东南流, 经五龙背镇、蛤蟆塘镇、鸭绿江办事处, 横穿丹东市北部, 在沙河镇汇入鸭绿江, 系鸭绿江一条支流。大沙河流经蛤蟆塘镇境内的长度为7.8km。此外, 蛤蟆塘镇境内尚有炮守营河、黑傻沟河、杨家堡河、漏河、薛家堡河、劈柴沟河、山城河等小河流7条。

蛤蟆塘镇临近黄海, 受季风影响, 夏季降水出现高度集中现象, 年平均降水量为1037mm, 年际和年内降水量分布极不平衡, 4-9月份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以上。蛤蟆塘镇地表水资源主要是河川径流量, 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 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为6664万m3。

1.2地下水资源

蛤蟆塘镇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 但分布不均。地下水综合补给主要是河川基流量和山间岩隙泉水量及大气降水量。北部山下河流接受地下水补给, 平原则为河流排泄地下水, 以水平方式排泄为主。在降雨季节丘陵一带表现为河流与地下水的反补给现象, 沿江一带平原区表层潜水则依靠农灌补给为主。

目前, 镇区内开采地下水的主要方式有机电井和大口井两种。地下水补给资源量1167万m3, 年开采资源量832万m3。其中, 山区地下水汇水面积55km2, 补给资源量655万m3, 可开采资源量466万m3;平原地下水补给资源量43万m3, 可开采资源量365万m3。

1.3水质与污染

蛤蟆塘镇内的主要地表水水源为大沙河, 未受污染时大沙河水水量充沛、水质纯清, 属于重碳酸盐及碳酸盐的软水、中硬水, 年平均总硬度小于5, 氯化物含量一般在50mg/L以下, 是发展造纸、食品、纺织等工业及生活饮用的理想用水。

地下水均属淡水, 在没有受到污染前物理性质多为无色、无味、透明、矿物质低, 一般在0.1g/L。p H值为5.6左右, 化学成份以硝酸、硫酸钙、钠型水为主。

随着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工业污水、废渣多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河内, 致使大沙河的水质不断恶化, 同时, 地下水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污染地区主要分布于开阔的河谷、山间盆地, 沿河一带人口集中的村镇及城区。主要污染成分为硝酸盐、砷化物、氰化物及细菌大肠杆菌等。

2供水现状

蛤蟆塘镇没有城市统一给水系统, 城镇内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来自18处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自备水源及各家各户所打的自用井。自备水源井的设计取水能力和实际年取水量 (2004年) 详见表1。

以上自备水源中除丹东纺织厂 (蛤蟆塘厂区) 有一处地表水源外, 其余均为地下水源井。纺织厂的地表水源取自大沙河水, 取水方式为渗渠取水。2011年蛤蟆塘自备水源总供水量为88.6万m3/a (日均0.24万m3/d) 。几年前, 该水源在解决本厂工业用水的同时, 也提供部分生活用水。目前纺织厂已经停产, 该水源仅作为生活用水水源。2011年实际供水量43.2万m3/a (日均0.12万m3/d) , 用水人口7869人, 用水指标为150.4L/cap·d。

3结束语

蛤蟆塘境内水资源虽然很丰富, 但蛤蟆塘分区内可作为地表水饮用水水源的河流只有大沙河。由上可知, 大沙河及分区范围内的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且分散零星取水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因此, 《丹东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20年) 》中确定:蛤蟆塘分区的生活及部分工业用水由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

参考文献

[1]王浩, 秦大庸, 王建华.流域水资源规划的系统观与方法论[J].水利学报, 2002 (8) :1-6.

[2]尤祥瑜, 谢新民, 孙仕军, 等.我国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4 (2) :131-140.

[3]肖华.汉中市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02 (3) .

[4]Antle J M S M Capallo Physical and Economic Model Integr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griculture Chemical Use[J].J Agric Resour Econ, 1991, 20 (3) :62-68.

水资源分区 篇2

复杂水环境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是时间维上的模糊概念, 其分区研究属于水资源系统的模糊优化问题。模糊优化方法通常是对系统进行模糊优选决策、聚类、识别来实现[2,3]。目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区研究一是可以采用多指标建立的指标系统来评价后再分类;二是采用单一指标即系统指标来聚类。对这一基础问题的研究, 国内外仍缺乏量化的理论和方法[4,5,6]。如何通过建立一个物理意义明确, 并能精确计算, 以多指标为基础的单一评价指标来聚类分区, 是目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仍未解决好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建立一套海岸带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根据模糊聚类基本原理, 运用陈守煜教授提出的模糊迭代模型[7,8], 研究了辽宁省海岸带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区问题。聚类分析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律将事物进行分类。由于分区问题往往伴随着模糊性, 所以用模糊方法进行分区研究显得更符合客观实际, 能够为海岸带综合管理规划问题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由于m项指标特征值物理量的量纲一般不同, 为了增加目标可比性, 在进行模糊划分时要先消除量纲的影响, 即指标的规格化, 将指标特征值变换为对模糊概念Ã的指标相对隶属度, 常用的规格化公式有以下几种, 对于越大越优目标 (效益型目标)

undefined

对于越小越优目标 (成本型目标)

undefined

式中:rij为对象目标的相对优属度;SymbolYCp、SymbolZCp分别表示取大、取小运算符;undefined、undefined表示全体样本集对目标i的特征值取大、取小。

根据问题的性质选用式 (4) 和式 (5) 中合适的形式, 将指标矩阵变为对应的隶属度矩阵

undefined

设n个样本依据m个指标特征值按照C个类别进行聚类, 其类别隶属度矩阵为

undefined

其中h=1, 2, …, C , uhj表示样本j对类别h的相对隶属度。

C个类别的聚类中心可以表示为

undefined

考虑到不同指标对聚类影响不同, 引入指标权重矩阵

Wm×c= (wih) m×c (9)

则样本j与C个类别的差异综合权衡度量式表示为

undefined

建立目标函数

undefined

满足约束条件undefined;0

通过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解得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模型如下:

undefined

上述模糊循环迭代模型, 给出任意一个, 其余两个未知者分别构成循环迭代模型, 通常情况下, 由专家给出权重矩阵, 其余两个构成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模型, 也可以应用式 (12) 迭代权重。迭代赋权法利用评价因素的固有信息确定权值, 可以消除各因素权值的主观性, 但同一个评价因素对于不同的评价方案会有不同的权值, 且有时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力也尤为重要。因此, 本研究提出将模糊二元对比权重作为主观权重与迭代赋权相结合, 求得组合权值[9]。

undefined

其中ωfi为应用参考文献[7]的模糊语气算子表得到的指标归一化的权向量;ωij为式 (12) 迭代权重, 且0≤ωi≤1, undefinedωi=1。

求解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模型的步骤如下 (给定权重矩阵的情况下) :

1) 给定聚类数C及迭代计算精度ε1, ε2;

2) 设初始模糊聚类矩阵uundefined, 初始模糊聚类中心矩阵Sundefined, l=0;

3) 采用上述模型进行计算uundefined, Sundefined;

若满足max|uundefined-uundefined|≤ε1;max|sundefined-sundefined|≤ε2, 迭代结束, uundefined, Sundefined可作为满足计算精度ε1, ε2的最优模糊聚类中心矩阵和最优模糊聚类矩阵u*hj, S*ih, 否则, l+1⇒l, 转步骤3) 继续进行迭代计算。

根据模糊概念在分级条件下的最大隶属度原则的不适用性, 采用级别特征值的方法来对类别进行确定[8], 将相对隶属度矩阵与级别特征值向量相乘就得到级别特征值:

undefined

向量H即为级别特征值, 根据级别特征值对样本进行归类。

2 辽宁海岸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聚类分析

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快速发展, 各行各业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辽宁省海岸地区水资源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10], 参照全国水资源供需分析中的指标体系, 选取海岸30个县 (市) 区的干旱指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资源开发程度、地下水开采模数、水资源利用率、产水模数、灌溉率、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和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9个指标进行聚类分区研究。

利用式 (4) 和式 (5) 对样本进行格式化, 按照可持续发展程度高、较高、中、差4个类别进行聚类, 得到类别隶属度矩阵 (uhj) 4×30, 通过式 (12) 和式 (14) 得到指标权重 (表1) 。

应用循环迭代式 (11) 、式 (13) , 求得模糊聚类中心矩阵S, 以max|uundefined-uundefined|≤ε1和max|sundefined-sundefined|≤ε2作为迭代结束的判别准则, 求得最优模糊聚类矩阵 (u*hj) , 并应用式 (15) 求得级别特征值 (表2) 。

根据表2相对级别特征值H (u) 可得聚类结果如下:

undefined

第1类——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度高的地区, 有大连金州区、普兰店市、庄河市和东港市;第2类——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度较高的地区, 有大连中山区、旅顺口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西岗区、瓦房店市、盖州市、大石桥市、营口老边区、站前区、西市区、盘山县、大洼县和兴隆台区;第3类——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度中的地区, 有盘锦双台子区、凌海市、太和区、古塔区、凌河区、葫芦岛市龙岗区、连山区、南票区、兴城市和绥中县;第4类——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度低的地区, 有长海县和营口鲅鱼圈区。根据聚类结果,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低的地区要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聚类结果基本保持了行政区完整性, 可以作为海岸带地区综合区划的依据。

3 结论

本研究给出了一种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模型, 同时兼顾主观决策与客观决策, 通过模糊二元对比赋权与迭代赋权相融合, 既考虑了原有数据的固有信息, 又充分结合了人的经验判断能力, 使聚类分析具有很大的柔性, 最后将其应用到对辽宁省海岸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区研究中, 结果表明, 分类总体上符合实际情况, 结果较为合理。

摘要:给出一种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模型以及通过模糊二元对比赋权与迭代赋权相融合的组合赋权方法, 采用交叉循环迭代的方法确定聚类中心矩阵, 通过判断聚类准则函数获得最终聚类矩阵。该模型兼顾了主观决策与客观决策, 使聚类分析具有很大的柔性, 最后将模型应用到辽宁省海岸带30个县 (市) 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区研究中, 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的9个指标分为4个类别, 结果表明, 模型聚类分区结果比较合理。

关键词:辽宁省海岸带,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模糊循环迭代模型

参考文献

[1]杜秋根.辽宁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陈守煜.复杂水资源系统优化模糊识别理论与应用[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2.

[3]PANDYA A S, MACY R B.神经网络模式识别及其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

[4]王明泉, 张济世, 程中山.黑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7, 13 (2) :114-116.

[5]周丰, 郭怀成, 刘永, 等.湿润区湖泊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 (2) :290-311.

[6]申毅荣, 解建仓.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求索, 2007, 9:66-69.

[7]陈守煜.系统模糊决策理论与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3-31, 87-98.

[8]陈守煜.工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8.

[9]WANG G, NIE B C, WANG L, WUW.Research on method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Liaohe River based on GIS[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 3 (4) :18-23.

水资源分区 篇3

硬盘分区表一般在硬盘的初始磁面0磁面。如果不小心K掉了磁盘分区表可以通过分区工具来进行win7磁盘分区还原。

在windows之家的系统ISO镜像里有一项运行diskgen分区工具就可以通过该分区工具进行win7系统磁盘分区恢复。只需在diskgen里选择工具-搜索已丢失的分区(恢复磁盘分区)点击开始搜索后就会自动进行win7磁盘分区还原了,

还可利用win7自带command命令进行修复。在win7系统install开始的时候按shift和F10功能建使用的命令Bootrec.exe /boot来修复分区表。

水资源分区 篇4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区域构造,水文地质特征

地下水资源分区是地下水资源评价、规划、管理的重要前提,对确定不同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和方向有着指导作用。查清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掌握地下水的循环补给规律,不仅能为新庄矿区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也能为威信城市规划、工业布局等提供可靠的依据[1,2,3]。

1 地形地貌

新庄矿区地处川滇两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4°45′~105°15′,北纬27°50′~28°03′。矿区属云贵高原北部边缘斜坡地带,即乌蒙山脉的北支。矿区最高点为西部大雪山顶,标高为+1 777.2 m,最低点为斑竹出境处,标高为+515 m,相对高差为1 262.2 m,属构造侵蚀溶蚀高中山地貌。侏罗系至上三叠统一般都分布在新庄向斜轴部,组成近轴向区域分水岭,山脉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而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现多分布于向斜轴的两翼,形成地形多为顺向坡,并成为次级分水岭。地形总体南高北低,东西部高,中部低。由于受长期的区域抬升和剧烈的侵蚀下切作用,地形切割深度和密度大,大部分地区相对高差均大于600 m,属构造侵蚀、溶蚀相间的高—中山地形。全区除二叠系上统含煤地层呈马鞍形低山地形外,其他多地势险峻,山峰林立,峡谷遍布,山坡陡立,多数河谷深狭,断面多呈“V”字形,少见河滩和阶地。

2 地表水

地表河流主要有3条:麟凤河、斑竹河和罗布河,3条河流均汇入金沙江,属长江水系。

麟凤河发源于矿区西部大雪山南麓的麟凤乡龙塘村猪背河坝,往东南经金竹村、麟凤后转向西南过长安、瓦石至白水汇庙沟河后更名白水,随即由横山进入镇雄县境,统称白水江。

新庄矿区内的麟凤河长39.9 km,流域面积为162 km2,平均比降为13.1%,在麟凤乡y点观测站2006年实测流量为0.635~149.9 m3/s,平均流量为5.57 m3/s。历年最高洪水位标高+1 082.50~+1 106.43 m,最大河水深2 m,河床宽25 m。该河上游称黄水河,下游称瓦石河,主要支流有小坝河、木瓦房小河、白沙河、庙沟河等。

斑竹河原名宝珠溪,源于三桃乡新芬村岩脚,由南向北经新芬、莱坝、环房、新街至斑竹村北部出境,入四川省珙县与罗布河汇合,全长约21 km,流域面积146 km2,河床平均比降18.54%,平均流量4.59 m3/s,主要支流为小河、鱼洞河。

罗布河源于威信县高田乡杨龙塆梁子西麓的作坊,往西北经钨城,高田、罗布、顺河,至旧城镇龙马办事处与罗布乡为邻的顺山境入四川省兴县,全长约50.7 km,流域面积468 km2,河床平均比降20.68%,平均流量13.55 m3/s。主要支流有万家沟、大水沟、马家河、渔井河、簸火河等。

3 区域地层

区域内由老至新出露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四系,缺失上古生代泥盆系及石炭系,下古生界各系地层也不全。其中寒武系至奥陶系的各组地层展布在背斜核部,侏罗系地层与白垩系分布于向斜轴部,二叠系及三叠系展布于背向斜两翼,第四系地层零星分布于河流两岸及山间凹地与山麓地带[4]。

4 区域构造

区域地处杨子淮地台滇东台褶带、滇东北台褶带东区,区内褶皱构造发育,由北向西依次为新街背斜、新庄—洛旺向斜、瓦石—威信背斜、马河向斜、雨河背斜和石坎向斜,构造轴线总体呈北东向展布,一般向斜北翼地层倾角较陡,局部直立或侧转,南东翼相对较缓,显示褶皱力来自北西方向[5]。

区域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较大断裂构造一类为东西—北西西压性走向断裂,如北部的新街断裂、马河向斜与石坎向斜之间雨河断裂,此类断裂一般都在褶皱构造轴部或陡倾斜的翼部,断层一般向北倾斜。另一类则为北北东向的压扭性斜交断裂(如蔡家坡断裂等),此类断裂往往以平推为主,垂直断距不大。

5 水文地质特征

根据含水介质和赋水条件,将区内地下水类型分为孔隙潜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和碳酸盐类岩溶裂隙水。

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区域内河流、溪沟沿岸,山麓坡地,溶谷和溶蚀盆地,岩性为残、坡积物及冲洪积物的砂砾石、亚砂土、耕植土等。分布零散,厚度变化大,一般厚度为0~50 m,富水性随季节、地形和岩性而变,泉水流量0.01~0.61 L/s,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部分地表水补给,富水性弱至中等,与下伏基岩无隔水层,有时呈互补关系。在河流沿岸有时也呈互补关系。

裂隙含水层主要由碎屑岩和火成岩组成,一般呈现东西向或北东向条带状分布,组成地层有J1+2、T3X、T1J、T1K、P2C、P2l和P2β风化带及S1+2,分布面积为560 km2,主要岩性为灰色、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玄武岩仅有浅层风化带。根据赋存水性质,一般可分为层状裂隙和风化裂隙水。层状裂隙水富水性受地层岩性、构造、地形地貌的制约,沉积碎屑岩裂隙水多沿层面或裂隙呈散流方式向沟谷或低洼地带汇集溢出,一般泉水流量不大,但沟溪中长年有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季节性变化明显,动态极不稳定。风化裂隙水赋存和富集规律常与风化裂隙程度有关。根据钻孔揭露,风化裂隙一般发育深度为20~30 m,并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富水性也随之减弱,此外风化裂隙发育程度还受植被、地层覆盖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径流模量0.5~0.9 L/(s·km2) ,泉水流量0.05~0.90 L/(s·km),主要补给来源于大气降雨,无定向径流排泄方向,都呈散状向低洼处径流排泄。区内广泛被山区居民开采作生活饮用水。

岩溶含水层主要是以灰岩为主的强含水层。主要地层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和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P1m+q)。雷口坡组(T2l)在向斜轴的两侧伴随须家河组呈近轴向出露,平均岩溶率10%~15%,平均径流模数为18 L/(s·km2),泉水流量10~196 L/s,在新庄向斜中部堂房至新庄形成2个富水块段,如堂房的群泉,流量为196 L/s,新芬的2个群泉,流量分别为163,182 L/s,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栖霞茅口组(P1q+m)多分布于新庄向斜的两翼,岩溶极为发育。在矿区大井沟井田以西基本属补给区,多见有垂直和倾斜溶洞、落水洞,在长期的抬升切割下,形成多处峡谷和溶蚀洼地,岩溶垂直循环带和季节变化带都处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以垂直岩溶形态为主,在沟溪两岸,地下水主要作垂直运动,水力坡度大,常见高出河床40~50 m的2~3层水平和倾斜溶洞。据钻孔揭露,地下水位一般低于侵蚀基准面以下60~70 m,从未见泉水出露,但据观音山井田抽水成果,单位流水量仅 0.225 8 L/(s·m),说明其富水性极不均匀。但自墨黑矿区以东,垂直径流带变薄,大型溶洞减少,以小溶洞、溶隙为主,在玉京山井田见有泉出露,最大者如鱼井河上游泉112(暗河出口),流量达到10 000 L/s。

6 地下水资源分区结果

根据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赋水特征及水文地质类型,矿区可以划分为3个地下水资源区,即矿区西部白水江上游地下水资源区、矿区中部斑竹河流域系统地下水资源区和罗布河系统的地下水资源区(图1)。

(1)白水江上游(瓦石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Ⅰ):

属新庄向斜南翼次级水文地质单元区,在该区内属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组成次级分水岭,以次级分水岭为界可分为2个次级亚区。分水岭以北亚区(Ⅰ1),分布有大面积碳酸盐岩,如永宁镇组(T1my)和雷口坡组(T2l),地下水丰富,地下水由西向东径流,与地表水呈互补关系,并接受飞仙关排泄点泉的补给,埋藏浅,地下暗河发育。次级分水岭以南亚区(Ⅰ2),主要为煤系地层地下水资源系统区,该亚区虽有较大面积的栖霞茅口灰岩分布,但都属垂直渗漏的补给区,地下水位较深,一般都大于70 m以上。该区现有生产小煤矿矿坑排水及老窑泉水,其总量约1 310 m3/d,经地表排泄后均补给栖霞茅口组灰岩。

(2)斑竹河流域系统地下水资源区(Ⅱ):

主要包括大井沟井田、墨黑矿区次级分水岭以北和斑竹勘查区的大部。地形属顺向坡,以卡以头组(T1k)和飞仙关组(T1f)碎屑岩为主。地下水因受大井沟南北向次级褶皱背斜的影响,分为东西2段径流排泄系统,亚区内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地下水均由南向北径流,与地表水径流方向基本一致。

(3)罗布河流域系统地下水资源区(Ⅲ):

大致以向斜轴的区域分水岭为界可分为2个次级亚区,罗布河流域北区(Ⅲ1)属于旧城河流域的碎屑岩分布区,地下水以大气降雨补给为主,沿裂隙面径流,总体向旧城河及其支流排泄。罗布河流域南区(Ⅲ2)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间的地下水富水区,是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地区。靠近飞仙关组(T1f)碎屑岩的永宁镇组(T1y)一侧,沿走向地下水暗河发育,地表多处可见暗河出口,流量大,地下水丰富,是罗布河的主要补给源,并已部分开发利用建有多级小型发电站。除此之外该亚区内尚有9个生产小煤矿,煤系矿坑排量1 681 m3/d。

7 结语

对新庄矿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定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3个区:白水江上游(瓦石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区(Ⅰ)、斑竹河流域系统地下水资源区(Ⅱ)、罗布河流域系统地下水资源区(Ⅲ),对未来新庄矿区总体规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每个区块的地下水资源,建议加强其水文地质勘查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南祥,姜新慧.基于GIS与层次分析法的地下水资源分区研究[J].人民黄河,2011,32(11):60-64.

[2]李涛,马长慧,李辉.新疆沙雅县地下水资源功能区的划分[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1,31(3):61-62.

[3]赵建中,白福.甘肃省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研究[J].地下水,2011,32(6):65-67.

[4]云南省煤田地质局.滇东晚二叠世含煤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R].昆明:云南省煤田地质局,1991.

水资源分区 篇5

由此可见, 专业结构直接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问题, 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2004年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管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我国普通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 有人提出要注意处理好国家的宏观调控与专业自主设立的关系[3]。一些学者也尖锐地指出, “近几年来, 大部分高校既感到办学资源 (人、财、物) 非常紧张, 但面临办学规模的扩大不得不扩展学科专业, 因而在缺乏整体的规划与论证的情况下, 把新设置专业的重点放在相对来说投入较少、占用资源不多的热门专业上, 致使专业设置的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如, 广西全区“在新设置的152个理工类本科专业点中, 重复设置的专业点有118个, 占77.63%。目前, 全区理工类249个本科专业点中有212个为重复设置专业点, 占85.14%, 其中布点数超过5个及以上的理工类本科专业主要集中在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电气信息类4个二级科类, 且7年来新增的23个目录外专业点中属于电气信息类的有13个, 占56.52%。由于部分本科专业设点过多, 低水平重复设置, 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办学效益低, 制约了学科专业的平衡发展”[4]。

实际上, 由于高校在设置专业时的地位属于微观层面, 是很难准确地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宏观结构的。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 “较长时期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上存在盲目跟风的弊端。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 由于短期人才市场需求形成的错觉, 众多高校纷纷开设金融、财会、外贸类专业, 扩大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 造成相关人才供大于求的状况。此次金融危机中, 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金融、财会和外贸等专业人才。”[5]

因此, 关于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表面上看是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和预测性, 但实质上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专业结构的宏观控制不力。为此, 一些学者提出了政府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控的重要性和期望目标:“从宏观上看,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学校和社会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关系。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 社会要参与专业评估和监督, 学校要确保专业设置的质量。切实改变政府服务缺位、社会监督不力和学校间无序竞争的状况, 加快构建政府调控到位、社会参与指导、学校自主创新专业建设新体制。”[6]

本文主要研究国家对高校专业结构的宏观调控的具体方法问题, 即国家通过对高校设置新专业和撤销不合格专业的门槛 (杠杆) 进行管理, 以此来合理控制高校专业结构, 使其向着符合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的问题。

一、资源控制是国家宏观调控高校专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一) 我国高校专业发展现状

1998年以来, 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 造成新专业增设速度大幅提高。2004年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普通高校新增本科专业点达2521个, 2005年新增本科专业点2442个, 2006年2594个, 2007年2198个, 2008年1714个, 部分学校新专业甚至占全部专业的35%。其中, 部分新增专业的布点数已经很多, 如2008年新增英语专业的高校有12所, 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高校有15所, 而这两个专业的布点数分别是723和653。相比之下, 平均每年撤销的专业不超过10个, 2008年撤销的专业只有3个, 从而导致我国高校专业点总数逐年递增, 专业设置重复率加大, 专业结构失调, 人才供给产生结构性过剩[7]。

(二) 国家宏观控制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 政府和高校的关系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控制关系转化成间接控制关系, 市场在协调教育资源的总量和结构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市场调节并非万能, 难免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在高校目标过于偏向学校利益、自身难以准确判断社会需求、依赖其自主权的专业设置机制出现偏差时, 就需要有政府来影响专业设置, 通过干预教育资源的配置, 防止在市场的作用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发生混乱的现象。

(三) 资源控制是国家宏观调控专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国家首先要激发高校发展的动力, 为此要确保高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因此首选以立法、拨款、规划等为缓冲的柔性管理方式, 不宜直接干预高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情况。但是, 教育部门从宏观角度对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 这种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资源控制。

1999年, 教育部颁布了《高等教育本科专业设置规定》, 明确规定了新增专业的条件:有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教师资源;有专业必需的开办经费、教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基本条件[8]。

笔者认为, 该规定还可以进一步细化, 并且根据具体专业的人才紧缺程度的差异, 制定不同的控制标准。这样, 就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整与引导专业结构的重要工具, 即国家通过控制教育资源来调整专业设置审批门槛, 进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如国家急需而又稀缺的专业, 教育部门通过降低专业设置所需要的经费数目、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等硬性指标, 来促进其发展;反之, 对于社会需求低迷却又泛滥的专业, 有关部门通过提高相应指标来抑制其发展。

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资源的概念是, 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着的, 能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所利用, 通过高等教育系统加工和创造而产生高等教育成果的所有因素[9]。笔者把高等教育资源分为三大类, 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 其中人力资源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根本。

(一) 人力资源

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高校人力资源包含了高校教职工和大学生。有关数据显示, 2007年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数比2003年增长了70%, 教师人数增长了60%, 教师增长跟不上学生增长速度, 具体表现为生师比有所提高。教育部门为了防止扩招给高校教学质量带来不良影响而对衡量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标即师生比做了划定:1︰18是合格, 1︰16是良好, 1︰14是优秀[10]。从表1可知, 我国普通高校的平均生师比介于良好与合格之间, 但不能排除地方差异带来的地区性生师比例失调, 经济实力较弱地区的高校生师比普遍高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此外, 伴随着高校扩招出现了对教师的大量需求, 在优先考虑数量时往往会相对忽略质量, 比如在一些高校中, 本来由博士生才能胜任的职位由研究生来担任、研究生等级的职位由本科生担任等等。

(二) 物力资源

物力资源是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 是高校设置专业时最先考虑的硬件。高等教育实现其育人目标所要依靠的是教室、图书馆、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等物质条件。物力资源具有便于管理、容易量化等优势, 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中有其明确的标准值, 如表2所列[12]。按照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计算, 我国高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至少应达到3.5亿平方米, 高校占地面积至少应达到15.5亿平方米, 而目前高校实际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为2.7亿平方米, 校园总占地面积约为14.1亿平方米, 总体水平未达到合格[13]。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生均占地面积随着学生人数增长而逐渐减少, 这一合格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说更是遥不可及。

前面两种资源, 教育管理部门都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门槛标准, 来控制新增专业的难易度和撤销专业的警戒线, 以此达到宏观调控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的目标。

(三) 财力资源

基于合理的成本分析, 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 我国目前对高等教育经费分配采取了“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方式。“综合定额”是一种以学生数量为单一参数的拨款方式, 经费分配的依据透明且公平。但是, 这种拨款方式过于粗糙, 没有考虑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整体办学效率的好坏, 且容易让人产生“学校规模越大、学生人数越多, 国家拨的教育经费越多”的理解。因此, 有的高校不顾自身师资力量、设备条件和社会需求, 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招生, 从而造成专业设置雷同、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毕业生难以就业等不良后果[14]。

在当前, 财力资源的重要来源为政府拨款。在这种情况下, 财力资源就可以成为政府宏观调控各专业设置的“杠杆”, 对国家紧缺专业, 可以放松拨款限制, 而对于那些过剩专业, 则收紧拨款, 原则上以自筹资金为主。

三、对紧缺程度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资源控制标准

当前, 国家调控高校专业结构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控制新设置的专业点的结构与数量, 即通过控制新增专业点的结构来使全国总的专业结构发生变化;二是通过对已经存在的专业点, 根据社会需求实行“保留—退出”制度, 即通过调整“存量”来调整专业结构。

从当前的专业点形态来说, 主要有两个考察维度:一是目录内专业和目录外专业。目录内专业就是包含在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内的, 国内有一些学校已经设立的专业;目录外专业是高校结合自身条件、根据社会需求、创造性地首次开设的专业。二是紧缺专业和过剩专业。对于具体高校来说, 新增或者保留目录内和目录外专业都必须在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状况的基础上进行, 因此笔者主要对国家如何通过管理教育资源的门槛和杠杆来分别引导高校多设置紧缺专业和抑制过剩专业进行研究。

(一) 调控高校专业结构资源分区控制法

在教育主管部门控制各高校专业点的管理过程中, 根据专业的性质, 即该专业属于目录内或目录外、紧缺或过剩等情况的不同, 可以按图1所示制定不同的控制分区, 每个区的控制标准有所不同。

(二) 各分区的意义及资源门槛的分区控制法

1.A区———目录内的紧缺专业。A区为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内的紧缺专业, 如石油工程专业。该专业处于教育部2008年的本科专业目录中, 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率为99%[15], 明显高于当年的平均就业率68%[16], 因此属于目录内的紧缺专业。

对于目录内的紧缺专业, 在新增专业或者在清理不合格专业的门槛控制标准上, 可以适当降低, 以便能够使更多的高校有条件设置该类专业。比如, 以本科专业为例, 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的标准中, 专业师生比合格标准为1:18, 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为30%, 生均占地面积为54平米,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4平米,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000元, 生均图书为100册。现针对目录内紧缺专业可适当放宽对这些指标的要求, 如将师生比调整为1:22,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减少到8平米,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下调50%, 生均图书量放宽到每生50册, 等等。

2.B区———目录外的紧缺专业。B区为教育部专业目录 (2008) 外的紧缺专业, 如工程造价专业, 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率为99%[15], 比同年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1个百分点, 因此属于目录外的紧缺专业。

对于目录外的紧缺专业, 新增专业或清理不合格专业的门槛控制标准应当稍微严格于目录内紧缺专业, 要在能够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扩大该专业的培养规模。如师生比例要达到教育部门规定的合格水平———1:18, 对于全国多数地区都未能达标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行政用房面积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生均图书、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都要达到合格水平, 但允许与其他高校或部门资源共享。

3.C区———目录内的过剩专业。C区为教育部专业目录 (2008) 内的过剩专业, 如法学专业。2008年该专业的就业率为79%[16], 明显低于当年平均就业率86%[17], 因此属于目录内的过剩专业。

对于目录内的过剩专业, 在新增专业或在清理不合格专业时, 门槛控制标准可以适当提高, 以抑制该专业的培养规模的扩大。比如, 可以要求该专业的师生比必须达到或超过良好水平即1:16, 对专任教师要求博士研究生学历达到80%, 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宿舍面积均不可低于合格水平, 生均图书量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要提高10%, 每年新增设备要超过1000万元。

4.D区———目录外的过剩专业。D区为教育部专业目录 (2008) 外的过剩专业, 比如伦理学专业。2008年该专业的就业率仅为66%[18], 与同年的平均就业率相比低了20个百分点, 因此属于目录外的过剩专业。

对于目录外的过剩专业, 新增专业或者清理不合格专业的门槛控制标准必须最为严格, 以控制该专业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对目录外新专业的设置应当采取从严的态度, 对目录外的过剩专业更要严上加严。比如, 可以规定该专业要在师生比上达到优秀水平即1:14, 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学位教师占90%。除了生均图书册数一定要超过设置目录内过剩专业所需的合格线以外, 还要把电子图书的拥有量加入到物质指标的项目中。不仅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等不可低于合格水平, 而且要提高对生均实验场所面积的要求。

以上, 作者根据基本办学条件中限制招生的最低指标来对资源分区控制标准的具体数据提出建议, 但四个分区所要达到的“最适宜标准值”则需要经过专家组周密的调研与详细的论证后方可提出。

(三) 财力资源杠杆的分区控制法

目前中国高校的资金来源大体有二种途径:一是预算内教育拨款, 包括教育事业费、科研经费、基建经费和其他经费, 这是公立学校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 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与高校所拥有的学生数量有关,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7577.71元, 生均预算内公共经费支出为3235.89元[19]。二是预算外教育经费, 它是按国家规定不纳入政府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 包括教育税费、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 校办企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 学校事业收入等等[20]。在上述两种经费渠道中, 预算内教育拨款中的教育事业费可以由教育管理部门用作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控杠杆, 其基本做法如下:

1.AB区———目录内外的紧缺专业。对于目录内外的紧缺专业, 国家及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教育拨款中的生均经费来提高高校增设这类专业的积极性, 从而推动高校扩大该类专业的培养规模。比如, 以2008年为例, 将生均经费提高到1.5万元, 增加该专业学生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金金额。同时, 在设置该专业的高校中投入相应科研项目的研究并增加项目拨款。对于设置紧缺专业的高校, 根据其历年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教学质量水平来额外增加教育拨款。

2.CD区———目录内外的过剩专业。对于当前仍然在招生的目录内外的过剩专业, 政府可以通过逐年减少对该专业的教育拨款中的生均经费, 使高校举办这类专业的收益降低, 从而抑制高校举办这类专业的积极性, 以达到促使高校减少这类专业的培养规模的目的。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高校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引起专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发现, 国家宏观调控高校专业设置对优化专业结构起着重大的作用。在保证高校充分享有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 与专业的不同性质相适应的资源分区控制法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专业结构的主要方法。然而, 国家宏观控制高校专业设置的资源控制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具体表现为教育部门的行政人员并非研究高校教育的专业人士, 往往不能准确洞察社会和市场上有利于高校专业设置的信息, 从而不利于引导高校向着符合社会需求的方向设置专业;新增专业时由学校自行组织专家对该专业进行评审与报批, 且报批过程缺乏监督, 往往使报批数据失真;单凭资源控制法往往不能解决专业结构出现的所有问题, 应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以强化其作用。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专家组。专家组应当由熟悉高校教育办学规律并且与被评估高校的设置专业无利益相关的专家组成, 它是在教育部门和高校之间起桥梁作用的中介机构。在实际情况下, 专业设置的工作是相当复杂的, 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设置标准都应当与经济状况、专业紧缺情况等相联系, 因此需要由专家组经过严密的调研后做出决定。

2.建立新增专业报批数据核实制度。在高校自身利益的驱使下, 高校专业设置报批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夸大已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因此, 要建立新增专业报批数据的核实制度, 防止高校在报批数据上弄虚作假。

3.监督新专业报批过程。当前, 个别高校在师资力量、设备仪器等方面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专业设置门槛标准, 却通过公关等不正当手段蒙混过关, 严重破坏了资源控制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因此, 教育部门应当严格监督新专业的报批过程, 使之公开化、透明化。

水资源分区 篇6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由此造成了土地储量下降、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一方面城镇工矿用地需求急剧上升; 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带来的居住用地需求也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急需对城乡用地进行合理划分。

城乡用地综合分区是涉及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 人为影响、水文气象、区位条件等要素的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最终结果有助于实现合理利用土地,更好地保护城区周围的土地资源[1]。城乡用地的综合分区产生于空间管制的政策,开始是为了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在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加入了空间管制的要求。2006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中规定,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应当“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已经建成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对土地资源等各种自然因素的稀缺及空间差异性不能毫无节制地开发己经有了充分认识,从政策制度上保证了空间管制的顺利进行[2]。这一规定体现了用地适宜性分析的重要性,同时也扩大了用地适宜性的适用范围。当前我国空间管制划分标准并不统一,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导致管理协调难度较大,不能实现空间管制由技术性分区到政策性分区的转变[3],未来对适建区的划定问题仍需进一步落实。

城乡用地的综合分区是建立在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最早引入的用地评价方法是曼宁的地图叠加法, 以后麦克哈格对曼宁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地图分层叠加分析法,即“千层饼模式”[4]。20世纪70年代后,地理信息系统被引入到城市规划领域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作中; 90年代后,用地适宜性评价在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应用,适用范围从一般建设用地评定向特定项目评定、不同土地用途配置、土地开发时序分析等领域扩展。随着范围的扩展,评价过程变得复杂化,数据处理难度逐渐增加,处理方法也趋向多样化。

关于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国内学者已做出很多尝试,目前国内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包括单因子评价法、最小值叠加法、多因子叠加法、潜力—限制性评价法。不同的模型有着研究内容、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具体分析见表1[5]。

目前城乡用地综合分区常采用多因子叠加综合评价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多因子叠加法的实质是对各个单因子进行定量分析之后确定各个因子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对结果影响程度较大的因子赋予较大的权重[11],并据此对各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求和。整个过程的核心是各单因子的图形化、网格化、等级化和数量化。在相关实践中发现,用传统的多因子叠加法进行用地分析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由于某一指标的影响使评价单元不能进行建设,而其他指标条件均适宜,那么最终综合叠加后很有可能这一评价单元仍被判定为适宜或比较适宜的建设用地,这样就会造成分析上的错误[12]。这是由于在对矢量因素栅格化的过程中,某些多边形边界很相近,就会产生细小的叠合碎片[13]。由于叠合碎片和因子权重的影响,使计算量增加,造成计算时的误差,导致叠加结果出错, 因此不能排除限制性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此外, 在进行城乡用地综合分区时,大多采用GIS软件中的识别断点、聚类分析方法,但以上方法属于电脑自动分类,可根据需要人为地进行调整。这一方法缺少科学依据,未考虑当地的社会发展规律、人口需求、政策变动等实际情况,其准确性有待商榷。

通过对上述方法的总结和评述可见,传统用地分区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不能适应当地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最终的分区结果可能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客观地反应城乡用地的真实情况。

2决策树基本原理

2.1研究原理

决策树就是将决策过程各个阶段之间的结构绘制成一张树枝状图,它一般自上而下生成,每个方案枝 ( 事件) 可能引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状态节点,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节点。其宗旨是利用分级的形式,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类转化,使其成为简单问题,并逐步进行解决[14]。决策树的基本形式见图1[15]。

2.2研究应用

决策树主要应用于遥感影像的分类。作为一种数据挖掘技术,决策树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灵活、直观、运算速度快等特点,经常用在遥感信息提取方面[16]。在土地利用分类过程中,利用决策树法构建模型可对土地分类结果进行快速解译,与同类方法相比具有较大优势[17]。决策树法可优先提取影响因素最大的因子, 作为定性的评价因子。在整个运算过程中,不参与统一的叠加,以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最终直接应用到结果分析中,使研究问题既得到简化又提高了准确度。 在社会发展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背景下,决策树的应用领域将日益广泛。

对煤矿资源型城市而言,由于煤炭被过度开采,形成了若干个煤矿塌陷区,因此城市建设面临着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问题。煤矿塌陷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利用传统的城乡用地综合分区方法容易在叠加时忽略这一因素的变化,导致对其他因子的评价结果较片面,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在这种情况下,可引入决策树法等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制定清晰明确的划分标准,提取出对分区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将有影响的因素与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高综合分区的科学性。因此,在城乡用地综合分区时可借助决策树的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图2) 。

首先,采用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剖析, 找出解决综合分区问题的关键点,并将其作为决策目标。其次,找出与综合分区相关的政策进行分析,确保政策的完整性和针对性。在此政策背景下,确定状态节点,将其分为限定性因子和非限定性因子两类。其中,限定性因子是指在规划中对决策结果至关重要的因子在进行用地综合分区时应优先考虑; 而非限定性因子是指对决策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能左右决策结果。第三,分层次分析各类因子,针对各类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制定明确的划分标准,先将非限定性因子进行叠加,得出用地适宜性的分值,再将限定性因子与之叠加,得到决策结果。

3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3.1研究区域

凤台县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储藏较大,可开采储量高达100亿t,属于两淮煤矿开采区的范围。由于大规模地开采矿产资源,在该区域内地表发生塌陷,出现采煤沉陷区,导致附近的村庄、农田等都出现了塌陷水域,随时有被水淹没的危险,同时矿区的植被也因为频繁的采煤活动而遭到破坏,这一系列变化引起矿区原有的生态环境失衡[18]。凤台县属于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 总体来说土地使用情况十分复杂。

3.2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类: 1地图资料,包括相关规划图( 包括行政区划边界、城市总体规划图、2011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 、CAD图件( 凤台县1∶ 10000地形图80系、凤台县县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遥感影像( LANDSAT8遥感数据,成像时间2013年8月) 。2自然环境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土壤地质、动植物资料。 3社会人文资料,包括城市发展资料、人口、经济、统计年鉴、煤矿塌陷区范围等。

3.3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鉴麦克哈格的“千层饼模式”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决策树进行综合分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图3) : 1基于评价模型,构建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和城乡用地综合分区空间数据库。 2对非限定性因子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影响因子的权重,对其赋予不同的等级值,并进行叠加分析, 最终得到城乡用地适宜性的评价分值。3用决策树法进行分析。依据评价分值,结合城市限定性因子与城市空间供给潜力,利用决策树法的相关规则划分为四区。4对综合分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城乡用地综合分区的保护与开发方案。

4结果分析

4.1非限定性因子评价

基于麦克哈格的用地适宜性理论和生态规划方法,从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选取对凤台县用地适宜性有显著影响的土地利用、 基本农田、交通廊道、坡度、高程、水域、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等作为非限定性因子,由此构建评价体系。借助YAAHP软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在不同层次上,将各因子进行两两对比,构建判断矩阵, 经过矩阵运算,最终得到各因子对目标层的总权重值和总排序,见表2。

依据评价体系划分的8个非限定性因子,对其进行分析与打分评价,见图4—11( 封二) 。上述非限定性因子评价分值采用1、3、5、7、9五个分值指数,对应高生态适宜、较高生态适宜、中生态适宜、较低生态适宜、 低生态适宜五个等级,得分越低对人类发展的限制程度越低,同时生态敏感程度也越低。据此将描述性的等级信息转换成土地适宜性指数,以此建立单因子评价栅格数据库。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用地适宜性评价图,见图12( 封二) 。

4.2限定性因子评价

针对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限定性条件主要为相关政策限制因素和对城乡用地选择有影响的因素,包括煤矿塌陷区、井田范围、水域、自然保护区、交通廊道、电力廊道、人口发展潜力等。为了便于分析,将限定性条件分为现状因素和未来因素两方面,对应的具体内容见表3。主要是: 1现状因素。现状的已建区主要是指现状县域的建设范围。现状的限制建设区包括现状的交通廊道、电力廊道,交通廊道包括铁路和公路区域,电力廊道包括在110k V、220k V、500k V的高压线周围设置一定距离的限制建设区。其中,110k V、 220k V、500k V的高压线两侧分别设置15m、30m、60m的隔离带。现状的禁止建设区包括现状的塌陷区范围、现状水域内部和自然保护区内部。我们将所有现状的限定性因子进行叠加,得到现状限定性因子分析图( 图13,见封二) 。2未来因素。未来限制建设区包括未来的井田范围,在这一区域应限制大型工程建设。 未来禁止建设区包括2020年沉降线范围内的塌陷区域,这一区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我们将所有未来限定性因子进行叠加,得到未来限定性因子分析图( 图14,见封二) 。

4.3决策过程

在用地适宜性评价分值的基础上,根据现状因素和未来因素对限定性因子进行分类,首先,提取已有的建设用地作为已建区,同时提取出现状因素中存在的限建因素、禁建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分别进行决策,划分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 然后在上一步决策的基础上提取未来因素中可能的限建和禁建因素再次进行决策,并利用镶嵌方式进行用地叠加,最后通过重分类得到评价结果,具体决策过程见图15。

4.4城市空间供给潜力分析

在根据决策树法进行分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规划区的范围,包括主要集中在县城及其周边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不考虑周边乡镇的用地综合分区情况。在划分适建区时,需要根据适度人口来预测城乡用地的适度规模。凤台县在总规中确定规划期末规划区内的适度人口为643029人。根据100m2/ 人的适度人口规模计算规划区的适度规模,得到已建区和适建区的规模总面积为6430. 29万m2,结合已建区的面积计算适建区的面积。限建区和禁建区的划分方法仍按照现状因素和未来因素的分析进行划定,直接根据GIS中属性表的比例计算它们所占的面积,由此可较准确地计算出四类分区的面积。

4.5用地综合分区指引

根据决策树法方法确定综合分区的标准,最终得到规划区范围内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的范围( 图16,见封二) ,并对其进行面积统计,见表4。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知,四种类型用地的比重分别为: 11. 4∶ 21. 2∶ 50. 8∶ 16. 6,面积大小的次序为: 限建区 > 适建区 > 禁建区 > 已建区。其中,已建区和适建区主要位于县城周围,呈集中式布局,禁建区与生态保护联系非常紧密,限建区则处于过渡位置[18]。县城南部和北部有较好的建设基础,符合城市建设要求, 因此可作为县城的扩展方向。城市西北部有若干煤矿塌陷区,不利于城市发展建设,因此将其作为禁建区。 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进行城乡用地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5结论

运用决策树的相关方法,可结合多因子加权叠加评价模型,避免常规方法叠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评价时将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交通廊道、坡度、高程、水域、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等作为非限定性因子,将煤矿塌陷区、井田范围、水域、自然保护区、交通廊道、电力廊道、人口发展潜力作为限定性因子,结合对两类因子的评价,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GIS技术为支持平台,将评价结果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利用决策树对城乡用地进行综合分区,充分考虑了煤矿塌陷区等限定性因素,弥补了传统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的缺陷。同时,从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了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提供合理的依据。此外,能有效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失误,提高用地综合分区的效率,使约束条件、评价权重的调整变得简单灵活,确保最终结果具有科学性,更加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图4 风台县土地利州分析

图5 凤台县可达性分析

阌 6 风台县交通廊道分析

图7 凤台接坡度分析

图1 2 用地适宜性评价

图1 3 现 限 性 子 析

图1 4 宋 限 性 子 析

图1 6 凤台觇划区内四丨R划分

摘要:针对城乡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以合理划分城乡用地为目标,对城乡用地综合分区的相关方法进行梳理,提出基于决策树的城乡用地综合分区理论体系,构建在GIS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对限定性因子和非限定性因子分别进行评价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安徽省凤台县为例,采用决策树法对煤矿资源城市进行综合分区,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该方法可为未来资源型城市用地综合分区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水资源分区 篇7

一、Partition Magic简介

Partition Mgic也叫分区魔术大师,它是当前最好的硬盘分区及多操作系统启动管理工具。

下载安装Norton Partition Magic 8.0版本,其运行界面如图1所示。

Partition Magic界面由动作面板(Action Panel)、菜单栏、工具条。磁盘映射(Disk Map)、分区列表(Partition List)、及向导按钮和图例(Legend)等构成。菜单栏可以帮助用户访问所有Partition Magic的特性。而工具条可以让用户快速访问那些经常使用的选项。

1、动作面板

动作面板用向导的方式引导用户选择用户,开始分区操作,并查看所有挂起的操作。其中“选择一个任务”功能模块包含常用功能的向导按钮,依次分别是创建新分区、创建备份分区、安装新操作系统、调整分区容量、分配自由空间、合并分区和复制分区等。

“分区操作”将用户经常使用的功能选项排列在一起,如创建分区、删除分区、调整/移动分区、转换分区、分割分区、恢复分区和分区属性等。

“操作挂起”将用户在分区操作构成中的操作步骤全部记录下来,以方便用户确认操作的正确与否。

“撤销”和“应用”功能按钮是对用户分区操作命令的应用和恢复的确认,以方便用户更安全有效进行磁盘空间管理。

2、磁盘映射

图形化的显示分区信息和各分区的大致比例。每个分区根据该分区所使用的不同文件系统用不同的颜色来代表。如果所选择的硬盘含有逻辑分区,则该分区显示在扩展分区里。磁盘映射也显示了未分配空间即没有指定给任意分区的空间,该空间用暗灰色来表示。

3、分区列表

显示了用户机器上每个分区的文本信息,如驱动器盘符、卷标、文件系统类型、容量、已用空间和未用空间。状态以及该分区是主分区还是逻辑分区等。

4、图例

帮助用户理解磁盘映射和分区列表中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意义。

二、创建分区和调整分区

1、创建新的分区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运行Partition Magic,选择“任务”/“创建分区”命令,弹出“创建新的分区”向导窗口,单机“下一步”按钮。

(2)在“创建位置”窗口中选择磁盘中的位置来创建新分区,如图2所示。选择“在E:DATA之后(推荐)”,单击”下一步“按钮。

(3)在“减少哪一个分区的空间”窗口,选中可以为创建新分区提供空间的分区,如图3所示。取消选中“C:WINXP”和“D:SOFTWARE”复选框,只选中“E:DATA”复选框,即E分区空间被调小用于新的分区,单击”下一步“按钮。

(4)在“分区属性”窗口,为新分区选择容量、卷标、分区是扩展分区还是逻辑分区,文件系统类型和驱动器盘符等如图4所示,单击“下一步”按钮。

(5)在“确认选择”窗口,显示分区操作前后得的信息,如果上面步骤的选择正确,单击“完成”按钮。如要做更改,则单击“后退”按钮,如图5所示,在这里单击“完成”按钮。

(6)在动作面板的“操作挂起”功能模块列出了创建新分区的主要操作步骤,如果确认操作正确,则单击“应用”按钮。如果要恢复操作,则单击“撤销”按钮。如图6所示。在这里单击“应用”按钮。

(7)弹出“应用更改”窗口,单击是“是”按钮确认对当前2个操作挂起立即应用更改。

(8)在“警告”窗口中提示需要重新启动系统来执行创建分区的磁盘操作。单击“确定”按钮重新启动系统完成分区操作。

注:在应用更改之后,建议用户执行“Windows 2000/XP备份”工具,建立新的“紧急修复磁盘”。以免操作失误,误删除用户数据。

2、调整分区容量

“调整分区的容量”向导是用来调整一个分区的容量,并且让用户指定调整容量是怎样影响其他同一磁盘上的分区的。如果将分区调大,向导可能会自动减少磁盘上其他分区的自由空间(自由空间指的是包括未分区部分和已经分区而未使用的空间):如果将分区调小,向导可能会自动将自由空间给予磁盘上的其他分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运行Partition Magic,显示分区信息,如图7所示。在动作面板的“选择一个任务”功能模块中单击“调整一个分区的容量”向导按钮,弹出“调整分区的容量”向导窗口,单击“下一步”按钮。

(2)在“选择分区”窗口,选择要调整容量的分区,如图8所示。在磁盘映射图中或分区列表中打击分区G,单击“下一步”按钮。

(3)在“指定新建分区的容量”窗口中输入分区的新容量,如4096MB,单击“下一步”按钮。

(4)在“减少哪一个分区的空间”窗口中,选择能被减少空间的分区。取消选中分区C和分区D两个复选框,保留选中分区E复选框,即选择分区E被调小空间,将空间调整给分区G,如图9所示。单击“下一步”按钮。

(5)在“确认分区调整容量”窗口,确认在磁盘上所选择要作的更改,并显示调整前后分区信息,如图10所示,单击“完成”按钮。

(6)在动作面板的“操作挂起”功能模块中确认调整分区容量的主要操作,选择“应用”按钮,立即应用更改,重新启动系统执行磁盘操作。如果要恢复操作,则单击“撤销”按钮。

3、合并分区

如果磁盘中的分区划分过小,或者两个邻近的磁盘分区功能类似且存储的内容相互关联,那么可以利用Partition Magic将它们合并为一个磁盘分区。

合并分区向导合并两个邻近的NTFS、FAT或FAT32分区,用户选择两个分区,第一个将被扩大从而包括第二个,第二个分区的内容将被添加作为第一个分区内的一个文件夹。

使用Partition Magic合并磁盘分区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运行Partition Magic,在主界面中显示合并分区前的分区信息。

(2)在动作面板的“选择一个任务”功能模块中单击“合并分区”向导按钮或选择“任务”|“合并分区”命令,弹出“合并分区”向导窗口,单击“下一步”按钮继续。

(3)在“选择第一分区”窗口中,选择要合并的第一个分区,该分区将被扩大而包括一个邻近分区。邻近分区可以是扩大分区之前或之后。但两个分区都必须是NTFS、FAT或FAT32。在磁盘映射存储图或其下分区列表中单击选择分区E作为第一个分区,如图11所示,单击“下一步”按钮继续。

(4)在“选择第二分区”窗口中选择要合并的第二个分区。第二个分区的内容将被添加为第一个分区的一个文件夹。该分区必须是FAT或FAT32类型,如图12所示,单击“下一步”按钮。

(5)在“选择文件夹名称”窗口中输入文件夹的名称来保留第二个分区即该文件夹保存于第一个分区中,其包含第二个分区的内容,如输入resource,单击“下一步”按钮。

(6)在“驱动器盘符更改”窗口中提示合并分区可能导致驱动器盘符的更改,单击“下一步”按钮。

(7)在“确认分区合并”窗口中确认对用户磁盘所做的“合并分区操作”的更改,并显示合并分区前后的磁盘映射存储图和第一个分区、第二个分区,合并分区的结果文件系统及第二个分区的内容合并后存储在第一个分区中文件夹的名称等信息,单击“完成”按钮。

(8)在动作面板的“操作挂起”功能模块中确认合并分区的主要操作,选择“应用”按钮,立即应用更改,重新启动系统执行磁盘操作。如果要恢复操作,则单击“撤销”按钮。

三、对分区进行其他编辑

1、调整/移动分区

Partition Magic能在不破坏原有磁盘文件的情况下调整分区的容量即分区的大小,这也是它与其他分区软件相比最具有优势的地方。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运行Partition Magic,在主界面显示分区信息。单击选取一个需要更改分区大小的磁盘或者磁盘分区(主分区或扩展分区皆可)。选择分区D,更改该分区的容量。

(2)在“磁盘映射”分区存储图或分区列表的分区D上右击,弹出快捷菜单,如图13所示,选择“调整容量/移动”命令,弹出“调整容量/移动分区”窗口。

(3)在“调整容量/移动分区”窗口中,上部以磁盘映射存储图的形式显示所选分区当前的容量大小、该分区内已使用和未使用的磁盘空间以及该分区周围的自由空间。磁盘映射存储图的下方是该分区可改变为的最小和最大容量等信息。

(4)将鼠标指针指向磁盘映射存储图右侧(或左侧)的分区调整滑动触柄上,使鼠标指针变为一个双向箭头。拖动右侧滑动触柄到所希望的分区容量大小,如图14所示。用户也可以通过在“自由空间之前”、“新建容量”(新建容量为原来的分区大小减去用户所要分区的大小)和“自由空间之后”微调框中制定新的数值,来改变分区容量的大小,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5)在“磁盘映射”分区存储图显示调整后磁盘分区的信息,其中暗灰色的未分配部分为磁盘的自由空间。用户在操作系统下不能查看和存储使用。

(6)在动作面板的“操作挂起”功能模块中可以看到磁盘分区的容量调整操作步骤,但此时磁盘实际并未发生任何物理改变。单击“应用”按钮,重新启动系统,开始实际调整磁盘分区容量。

2、分割分区

利用Partition Magic分割分区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运行Partition Magic,在主界面中显示分区信息。在“磁盘映射”分区存储图或分区列表中选择分区D,准备作为分割的分区。

(2)单击选择动作面板的“分区操作”功能模块中的“分割分区”功能按钮,弹出“分割分区”窗口同时也弹出“警告”窗口。提示“使用分割来只移动用户数据,而不是系统文件或文件夹”,单击“确定”按钮,可以开始对所要分割的分区进行数据和容量的操作,如图15所示。

(3)在“分割分区”窗口选择“数据”选项卡。移动原始分区的数据或根目录项到新的分区中,新建的分区将被创建在原始分区的右边。

(4)在“分割分区”窗口选择“容量”选项卡,默认新建分区大小由“数据”选项卡中的选择决定。当用户调整新建分区的大小时,原始分区将被调整为使用剩余的空间。调整新建分区大小如图16所示。

(5)单击“确定”按钮,弹出“应用更改”窗口,提示分割操作不能分批执行,必须应用更改。单击“是”按钮,立即应用更改。重新启动系统,执行磁盘分割分区操作。

武威旅游功能分区 篇8

一、武威市旅游资源的特点

1. 珍贵旅游资源居多

武威拥有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中占重要地位、独有或处于第一的文物与景点是:铜奔马与雷台汉墓、西夏碑与西夏博物馆、白马寺 (遗址为阔瑞与萨班凉州会商达成西藏归顺中原条款所在地) 、弘化公主墓、中国第一座沙漠公园、河西早期石窟之一天梯山石窟、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43处, 被列为市县以上文物保护点305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5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保存比较完整的有武威文庙、罗什寺塔、海藏寺、大云寺;民勤的圣容寺、瑞安堡;天祝的天堂寺等古建筑。还先后挖掘出土和整理了西夏碑、汉简、铜奔马、木鸠等一批珍贵文物, 目前全市馆藏文物47381件, 其中国宝文物3件 (铜牦牛、木缘塔、王杖诏书令册) , 一级文物181件, 二级文物356件, 三级文物778件, 一般文物4万多件。其中1969年9月出土于武威雷台的铜奔马其精绝的艺术构思, 于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2.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武威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中心之一、东西方物种互换、推广、传播的试验与中转站;各民族势力较强的时候均在这里建立和留下独特的文化遗迹, 同时又是各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是河西走廊的门户, 沿丝绸之路各线的古驿站、古城和古长城具特色, 记录着丝绸之路上英杰的传奇事迹;河流的变化与沙漠的侵入使绿洲移动、城池变迁, 沙漠中至今留下一座座令人思考的古城;武威还是凉州乐舞诞生、边塞文学繁荣之地, 成为武威旅游发展的精神文化支柱和灵魂。

二、分区原则及功能分区

1. 分区原则

功能分区就是根据旅游区的资源特点、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 对各区的旅游功能进行设计进行合理建设。

对旅游功能的划分应遵循如下原则: (1) 突出主体形象原则:根据区内旅游资源发挥的各自的旅游功能进行综合分析, 选出该区的主体功能, 作为本取得主题功能。 (2) 空间连续性原则:要求同一主题的旅游项目不知在空间上形成连续区域, 以体现规模效应。 (3) 旅游要素综合性原则:使旅游取得旅游“六大要素”优化配置, 形成系统的旅游活动。 (4) 主体不重复原则:功能区有各自的旅游功能和主题, 在同一地区上, 应尽可能使各区功能相异。

2. 功能分区

全市分为4个功能区:即以文化沉积为特色的城内旅游区、以沙漠风光为特色的城东旅游区、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的城南旅游区、以休憩疗养、探险、生态旅游为主的城西旅游区。

(1) 文化旅游区。以文化沉积浓厚为特色的城内旅游区是以雷台公园、文庙、鸠摩罗氏寺塔、南城门、海藏公园、大云寺、武威地区博物馆、文化广场、东关花园、西凉歌舞等旅游景点组成的旅游区。首先, 它是开发最早。影响最大的地区。第二, 旅游资源富含文化特色。其雷台汉墓、文庙、南城门、文化广场和西凉歌舞等富含悠久的历史文化;鸠摩罗什寺塔、海藏寺、雷台观和大云寺等富含宗教文化;西夏博物馆富含西夏文化。第三, 交通较为方便, 各景点之间均有公路相通。 (2) 沙漠分光旅游区。以沙漠风光为特色的城东旅游区是以邓马湖为中心, 周围有沙漠公园、濒危野生动物繁殖中心、延寿寺庙、长城遗址、高沟堡古城、绿洲和腾格里沙漠等。首先, 本区拥有沙漠旅游资源, 可在腾格里沙漠选择合适的位置开发沙漠观光、探险、骑骆驼、驾车穿越大沙漠, 以及航空滑翔等具有大漠色彩旅游项目。第二, 拥有绿洲农业, 可开展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第三, 拥有一定古迹旅游资源, 在古城、古长城开发文化、仿古、科考旅游。 (3) 宗教文化旅游区。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的东南旅游区主要包括白塔寺、天梯寺和金塔寺贾汗宗教文化, 可开发为宗教旅游胜地。其主要旅游资源有:白塔寺:1247年阔端与萨班两周会商达成西藏归顺中原条款, 从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天梯山石窟:创建于东晋北凉, 天梯寺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 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4) 综合旅游区。以休憩疗养、探险、生态旅游主要特色的西南综合旅游区以西营水库与药王泉为中心, 周围主要有大雪山、祁连森林、古汉唐墓群、莲花山、亥母洞石窟、皇娘娘台灯旅游资源。在药王温矿泉疗养山庄可进行狩猎、垂钓、赛艇、设计等多项健身娱乐活动以及温泉细雨、恒温游泳, 防治皮肤病等疗养、休闲活动。在大雪山森林草原中可参加冰雪探险活动。可在古汉墓群、皇娘娘台等进行文化旅游和考察等活动。

三、结论

武威市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本文通过对武威市旅游资源的特色分析, 将武威市旅游资源整合划分为四个功能区: (1) 文化旅游区; (2) 沙漠风光旅游区; (3) 宗教文化旅游区; (4) 综合旅游区。

摘要:武威市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 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对武威旅游资源的特色分析, 提出了武威旅游资源的优化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分区。

关键词:武威,旅游资源,功能分区

参考文献

[1]王乃昂杨淑华蔡为民: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色及开发初探

[2]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1

[3]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9

[4]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申亚出版社1999

[5]马勇舒伯伯:区域旅游规划.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3

[6]李巧玲: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功能分区.兰州商学院

[7]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8]武威地区国土开发整治总体规划.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9]杨震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1

[10]凉州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8.4

上一篇:工学结合金融管理下一篇:实时历史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