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特性

2024-09-01

水资源特性(共11篇)

水资源特性 篇1

辽宁省位于中纬度地区, 地处亚洲东部沿海、太平洋西北岸, 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季风气候区, 其西北部为明显的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 雨热同季, 日照丰富, 干旱多风。冬季气温低, 降水量少;夏季气温高, 降水量多。全省年平均气温5℃~10℃;全年日照时数2270~12990h;平均无霜期124~215d。

1 地表水水质、特性

1.1 河流水化学特性

河流水化学是河流水文特性之一。河流水体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所形成的水化学特性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反映了地表水的天然特征。

根据近20a的水化学监测可知, 辽宁省河水矿化度的地区分布与降水、径流地区分布趋势相反。辽宁省大部分河流的矿化度在200~500mg/L之间, 从东部的~200mg/L向北部、中部、西部递增至300~500mg/L, 局部超过500mg/L。

河水的总硬度和矿化度密切相关, 总硬度随矿化度增高而增大。辽河、沿渤海西部诸河的大部分总硬度在150~300mg/L之间, 属于适度硬水;沿黄海、渤海东部诸河的大部分总硬度在50~150mg/L之间, 属于软水区。

辽宁省河流除了辽河支流招苏台河的王宝庆段为氯化物类水、浑河的东陵大桥段为硫酸盐类水, 其余都属于重碳酸盐类水。

河流p H值多年平均值在7.3~8.3之间, 为弱碱性水和碱性水。其中, 辽河、浑河、太子河、鸭绿江、沿黄渤海东部诸河p H值在7.3~7.9之间;沿渤海西部诸河p H值在7.7~8.3之间。

水化学的变差系数Cv值,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流水化学成分年际变化的特征。根据辽宁省近20a的矿化度和总硬度的Cv值分析结果可知:辽河矿化度变差系数一般在0.2左右;浑河变化较大, 变差系数在0.1~0.3之间;太子河变化较小, 变差系数一般都在0.1左右;大小凌河及沿海诸河一般小于0.2;鸭绿江在0.2~0.3之间。年平均总硬度的变化规律与矿化度基本一致。

1.2 地表水资源质量

1.2.1 河流现状水质

根据2010年监测资料, 对现状水质进行评价。全年河流水质为Ⅰ类水河长占7%, Ⅱ类水河长占30%, Ⅲ类水河长占16%, Ⅳ类水河长占10%, Ⅴ类水河长占7%, 劣Ⅴ类水河长占28%。

评价结果表明, 河流水质超过Ⅲ类标准的污染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46%,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全省水资源三级区中浑江口上下水质最好, 达到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分别为98%、97%;沿黄渤海东部诸河、丰满以上水质较好, 达到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分别为77%、75%;其他区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按污染程度由轻到重排列依次为沿渤海西部诸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干流;污染最重的是西辽河、东辽河、柳河口以下、柳河口以上。

全省评价河流单项污染参数按其污染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化学需氧量37%、高锰酸盐指数30%、氨氮28%、挥发酚15%、溶解氧9%、砷1%。

1.2.2 水库现在水质

根据2010年监测资料, 对全省25座大型水库现状水质进行评价。用单指标法评价, 17座水库为Ⅱ类水质, 8座水库为Ⅲ类水质;Ⅱ类水质水库面积占79%, Ⅲ类水质水库面积占21%。在评价的25座水库中, 按年均值计算, 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水库12座, 占评价水库的48%。

1.2.3 河流水质污染趋势

利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分别对鸭绿江、浑河、太子河、辽河、大凌河的43个站点水质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 辽宁省主要河流水质污染情况如下:高锰酸盐指数在所分析计算的43个站中有20个站呈上升趋势, 占总数的47%;21个站处于平稳趋势, 占总数的49%;2个站呈下降趋势, 占总数的4%。从区域分布看, 大小凌河各段、辽河、太子河、大辽河部分河段高锰酸盐指数具有明显上升趋势;绕阳河、大凌河西支、凉水河、浑江、熊岳河、大清河、庄河、登沙河各监测河段高锰酸盐指数上升趋势也较明显;只有辽河的马虎山段、太子河的本溪站呈下降趋势。

氨氮在所分析的42个站中呈上升趋势的有13个站, 占总数的31%;呈下降趋势的有6个站, 占总数的14%;处于平稳状态的有23个站, 占总数的55%。从区域分布看, 氨氮上升趋势分布不均, 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大凌河干流均有个别河段呈上升趋势;小凌河缸窑口段、鸭绿江荒沟段、大洋河呈下降趋势。

2 地下水水质、特性

2.1 地下水水化学特性

辽宁省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型和HCO3·CL型, 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37.7%和26.1%。其中, HCO3型水主要分布于沿渤海西部诸河、辽河柳河口以上、太子河及大辽河干流;HCO3·CL型水主要分布于沿黄渤海东部诸河、辽河柳河口以下。

2.1.1 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

通过对全省典型地下水井的矿化度的监测, 矿化度小于1g/L的占全省总面积的94.2%, 矿化度在1~2g/L之间的占全省总面积的3.1%, 矿化度在2g/L以上的占全省总面积的2.6%。

2.1.2 铁、锰分布

地下水中的铁主要来源于其接触介质中的铁矿物和岩石。铁含量小于0.3mg/L的占全省总面积的65.6%, 0.3~0.5mg/L之间的占14.8%, 0.5~1.0mg/L之间的占8.6%, 大于1.0mg/L的占11.1%。辽宁中部平原区铁含量普遍较高。锰含量小于0.1mg/L、0.1~0.3mg/L、0.3~0.5mg/L、大于0.5mg/L的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74.9%、13.5%、2.1%、9.5%, 中部平原区锰含量普遍较高。

2.2 地下水水质

根据对典型井水质的评价数据, 对全省各水资源分区地下水现在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 Ⅲ类以下水质占73.2%, Ⅱ、Ⅲ、Ⅳ、Ⅴ类水质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0.6%、26.3%、31.0%、42.2%。

从全省各水资源分区看, 东辽河、浑河、辽河柳河口以下、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地下水水质最差, Ⅲ类以下100%;辽河柳河口以上、鸭绿江浑江口以下、沿黄渤海东部诸河, Ⅲ类以下水质分别占97.3%、85.7%、71.6%;太子河及大辽河干流、沿渤海西部诸河、鸭绿江浑江口以上水质一般, Ⅲ类以下水质分别占58.5%、50.1%、34.2%;滦河山区水质较好达到Ⅲ类水质。

3 结语

辽宁省为水资源较缺少省份, 加上经济发展较快,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 因此, 目前水环境质量有下降趋势。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用水量和排污量又将增加, 对水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必然会增大。为了避免因经济发展而导致区域性水环境污染, 应从制定水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发展科学决策、加大执法力度和加强基础研究等方面, 对水环境进行保护。

摘要:分析辽宁省水化学特性、时空变化规律, 水资源质量以及污染趋势。

关键词:水化学,水资源,特性,水质

水资源特性 篇2

民族文化资源特性探讨

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它千姿百态,散落分布在人群、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固定的区域通过特定的群体,世代相传、逐渐稳定而成;它蕴含着民族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 者:贺先枣 He Xianzhao 作者单位:康定民族师专,四川,康定,626000刊 名: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KANGDING NATIONALITY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5(4)分类号:G03关键词:民族文化 资源 特性

区位特性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区位条件;土地资源利用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加大,土地资源的消耗随之增加。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响。当我们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或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技术因素,把潜在的土地资源生产力合理地组合在最佳的土地利用模式中。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十分广泛,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有必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下面将就土地资源的区位条件这个主要特性做重点分析。

1.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不仅指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多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应在空间位置上的客观反映。

1.1.自然区位

土地的自然区位主要是指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包括土地位置上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组合特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自然区位直接影响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的形成,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1.2.经济区位

土地的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主要指不同区域土地在经营、社交、工作、娱乐等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3.交通区位

土地的交通区位是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及设施的相互关系。经济区位产生的影响能否转化为实质性的效益受到交通区位的制约,此外,它的优劣还影响到土地聚集效益、市场演变、结节点产生及扩大等。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核心生产要素发生变化,以及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

自然区位、经济区位与交通区位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从而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空间布局。

2.区位论与土地分區利用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屠能的农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及配置问题。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工业企业的选址问题,亦即一定区域土地上的工业企业布点问题。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更是着眼于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研究一定区域下城市的分布及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寥什的市场区位论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从市场区位的概念入手,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个起点。近年来,区位论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解决生产布局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外区位理论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学习区位论的技术要求、技术程序以及整套的科学工作方法,力求减少失误,因为生产布局工作的失误,会造成巨大浪费。

土地区位利用理论是从区域整体出发,考虑区域内动态利用问题,以确定城市体系及各部门、行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关系,是融合全部社会经济细胞的综合理论。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土地区位利用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土地资源区位利用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现。

3.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人们的的生产活动与土地的利用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也不断加深。这一变化使其在不同方向上的利用表现出不同的区位过程。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分化过程。城市各业用地区位过程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为满足方便人们生活的要求,商业用地多聚集于市中心、繁华街道两侧、交通路口以及大型公共设施的周围。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初是推进城市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商业繁荣。

(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工业是城市进步的直接动力。就世界范围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现实来看,工业发展能够推动城市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从而推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因此,工业用地具有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和自动集结成团倾向的区位特点。

4.土地资源的区位效益

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质是位置级差地租。土地位置级差地租是指由于距离产品消费中心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大小不同的土地纯收益。区位效益理论在支配着城市中各项用地的空间安排。由于集聚效益的影响,人口和工业会向大城市及其中心区集聚。但是,有目的地利用区位效益理论可以改变这种趋势。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还可以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总结

土地区位的差异与各项用地特定的区位要求是土地资源的自然空间结构和人类社会经济利用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我们知道土地面积是有限的、稀缺的,区位效益高的土地的面积就更有限,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是我国所有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在进行土地资源配置时,自觉利用区位理论,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途径及方式,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总体经济效益。(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冯长春,巴特尔.城市土地资源经济的理论与应用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4,01:163-167.

[2]金相郁. 20世纪区位理论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其评述[J]. 经济地理,2004,03:294-298+317.

[3]杨勇,郎永建. 开放条件下内陆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区位差异[J]. 中国土地科学,2011,10:19-26.

[4]赵小汎. 区位熵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新运用[J]. 经济地理,2013,02:162-167.

[5]林英志,邓祥征,战金艳. 区域土地利用竞争模拟模型与应用——以江西省为例[J]. 资源科学,2013,04:729-738.

水资源特性 篇4

1 特藏资源“管”与“用”之间的矛盾

目前的图书馆资源建设中, 文献资源是标准化的, 但图书馆服务对象的需求是个性化的, 用标准化的资源去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必然出现两者之间的不适配。即使资源是独特的, 当资源的独特性与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两者不能完全对接时, 同样会造成特藏资源利用价值的下降。建立具有独特性, 但不具有相应价值的特藏资源, 只能彰显图书馆的资源地位, 是对有限资源经费的不当使用。

就目前图书馆特藏资源的管理来看多数制定了保护为主、兼顾使用的原则, 对特藏资源使用做出了种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规定, 导致科研人员在资源使用上的不便, 同时影响资源价值的发挥, 这种限制性管理方式导致了特藏资源“管”与“用”之间的矛盾。

2 特藏文献“管”与“用”矛盾的化解

随着高校科研的发展, 高校科研团队对图书馆服务需求出现快速增长, 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适应这种变化, 目前部分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出发点发生了转变:为实现图书馆“服务于科研教学”的使命, 实现图书馆服务功能, 针对科研特定需求, 定向建设特藏资源, 其独特性体现资源使用目的上。建立与科研团队紧密相关的, 具有项目或课题特定适用性的特藏资源, 把图书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理念落到实处。针对科研项目特定需求建设的特藏资源, 建立之初就是为了将文献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因此建立的特藏资源可以根据项目情况, 暂存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存放于科研团队工作场所方便科研人员根据需求随时查阅、取用, 可以消解文献需求与管理之间的矛盾。

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采用了建设基于科研需求特藏文献的办法。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组建的“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 主要从事台湾历史文献整理研究、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台湾豫籍名人研究。该中心近年来承担了国台办研究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课题、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图书等多项科研项目, 已成为河南省重要对台交流基地。校图书馆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花三十余万分批采购科研所需文献, 并对原有馆藏中相关的文献进行调整, 正式设立与科研团队需求相适应的“台湾文献特藏部”。这种与科研需求相结合的特藏文献解决了巨额资料采购费对单一科研项目有限经费造成的压力, 有力地配合了科研活动, 受到该中心科研人员的一致赞赏。

3 基于科研特定需求建设的特藏资源优势

3.1 避免资源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目前国内高校科研团队建立科研专题资源的方式一般为自建资料室 (库) 。这种方式造成科研团队和图书馆在文献资源采购方面的交叉重复, 导致采购经费浪费, 同时也增加了图书馆和科研团队的管理成本。基于科研特定需求建设的特藏资源等于帮助科研团队建立专属的资料室, 必要时可将特藏资源暂时搬迁到科研团队办公地, 在项目完成后再将文献资料收回图书馆集中管理, 由专项使用进入常规流通循环, 真正实现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

3.2 实现科研项目重要性与文献资源经费合理配比

通过与科研管理机构的配合, 图书馆可根据科研项目的重要性、文献资源需求的急切程度、文献资源的可再利用性, 进行充分调研、详细论证, 将学校划拨的文献资源经费列出一部分, 进行专项科研相关文献资源采购, 保证文献资源经费“好钢用在刀刃上”, 将图书馆有限文献经费价值最大化, 更有效地实现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

3.3 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科研第一线

通过与科研团队的密切合作, 图书馆可以将特定科研文献资源的采购、管理等工作承担下来。一方面, 使科研人员从图书采购管理这种琐碎工作中解脱出来, 使其能够真正地集中精力专注科研;另一方面, 将图书馆服务的场所由图书馆延伸到科研团队内, 做到真正服务于具体的科研项目, 具体的科研人员, 将服务工作做到科研第一线, 从而使“为教学科研服务”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

3.4 有利于学科馆员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成长

与科研项目特定目标相适应的特藏文献建设, 要求相应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深入到科研团队内部, 对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或专题进行深入了解, 成为其中真正的一员, 这样才能发现科研真实需求。通过与科研团队的紧密结合, 学科馆员不再是一个泛化的学科指引者概念, 解决了以前学科馆员不能够真正深入到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问题, 避免了对所负责学科学术前沿了解的泛化和专业知识空心化现象出现。对科研项目及学科的系统了解和深刻认识, 必定推动学科馆员在专业素养方面的成长。在这种与科研密切结合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科馆员, 其知识结构更适应为学科研究服务, 其专业素养在合作中得到极大提高, 其专业能力与学科的应用性要求更接近, 其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能力的增长保证了与科研人员沟通的有效性, 有利于学科馆员价值的全面发挥。

特藏文献资源建设从追求资源自身独特到服务目的特定的转变, 体现了当代图书馆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变, 这种转变将加强图书馆与科研工作的结合, 间接提升图书馆员自身素养与专业水平, 达到与科研团队的双赢。

摘要:图书馆特藏文献建设一般是从馆藏文献资源自身的特殊性角度出发的, 而基于高校科研需要所建设的特藏文献则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出发点。这种特藏资源建设模式能够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科研项目重要性与文献经费投入合理配比, 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科研第一线, 有利于学科馆员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成长。

关键词:特藏文献,学科馆员,图书馆服务

参考文献

[1]赵雅丽.闽台建筑文化特藏文献开发和利用的策略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8) :155.

[2]陈霞.黎明职业大学巴金、梁披云赠书特藏室的馆藏特色[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1 (5) :138~139.

水资源特性 篇5

厉以宁指出:“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高的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对科技旅游资源的配置也应从这两个层次来阐释。宏观层次上的配置是指对于某一科技旅游资源要不要开发,或者是选择对哪些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将判定是使其为旅游产业所利用,还是为其他产业部门所利用或闲置。在这一层面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科技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问题。微观层次上的配置是指对已决定开发的科技旅游资源如何开发,以使其最合理的被利用。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科技旅游景观设计建造、服务的供给等问题。

以下将具体分析科技旅游资源的特性对这两个层次配置的影响。

2.2 对评判科技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影响

2.2.1 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更注重科技性

旅游资源自身一般具有观赏、历史、科技、社会文化和娱乐等几方面价值,不同旅游资源所蕴涵的各方面的价值内涵和大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或价值(吸引力)的不同指向性。科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就是指向科技价值的,尽管它也会包含其他方面的价值,但其价值(吸引力)的核心是其科技性。所以,我们在进行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时应以科技价值的比较为主。并以综合价值的比较为辅助参照。

2.2.2 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更注重体验性

我国科技旅游市场范围狭窄,原因之一就是旅游者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相对不高,对科技旅游产品的感知力和偏好不强,不能与其产生精神共鸣和情感激荡。而科技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就是科技性较强,需要具有较高“欣赏”能力的旅游者。既然无法在短期内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就应该在科技旅游资源选择和开发上做文章。在科技旅游资源自身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到各项评价指标的体验价值,即人们能够感受体验并欣赏享受到的科技旅游资源的科技价值及其他价值的程度。否则,如果选中一项体验价值较低的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或者导致开发后吸引力不强而无法获益、或者是为了增加体验性而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

2.2.3 评价科技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时应考虑与旅游业的结合度

科技旅游资源往往与其他产业单位密切相关,它既可能是其他产业单位的生产设备、设施、仪器,也可能是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这种高度相关性一方面是科技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其价值有所降低,因为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科研单位或是高等院校都有自己专门业务,不宜为人打扰,从而也就降低了科技旅游资源的可体验性。其他产业之所以乐于搞科技旅游就是因为可以产生范围经济,也就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利用原有的资源进行其他方面的生产以获得更多的收益。然而在利用同种资源进行多种生产时必须考虑到两种生产能否有效结合问题,如果无法有效结合。就不宜将该资源用于两种用途。所以;在对科技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一定要考虑这两方面的结合问题,也就是该资源能在何种程度上与旅游相结合,从而判断其开发价值的大小。

2.3 对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过程的影响

2.3.1 科技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要重,最体现科技性和教育性

前文述及,科技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是其科技性。在科技旅游产品中则体现为产品的吸引力或给予游人体验的核心是科技性。因而,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应无时无刻不把科技性的体现居于首位,尽可能地以科技的手段来挖掘资源本身科技价值,使游客在感受到资源所包含的`科技感的同时也体验到方式上的科技感。

美国学者派恩与吉尔摩将体验内容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别: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遁世体验。对于旅游来说,所获得的是一种综合体验,但不同类别的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综合体验中,各体验类型所占的比例或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就科技旅游来说,其资源的特性就是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因此它所主要给予的应该是以教育体验为主的旅游综合体验。这样,我们在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设计过程中,突出教育体验的供给是相当重要的。

2.3.2 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要更重视参与性

前文强调了在科技旅游资源评价中应重视体验性。不仅如此,在开发过程中更应突出体验价值,因为体验感不仅源于资源自身,还可通过有创意的设计开发拉近与旅游者的心理距离,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感受。增加体验感的方式可能很多,旅游中普遍应用的是通过刺激视觉感官来影响游客的内心,其实我们可以充分的发挥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

科技旅游最终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某种体验和享受。而满足好奇心和探知欲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亲自探寻,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参与。所以,在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增加参与的内容,这是让游客获得更大精神收益并同时增加经济收益的有效手段。

2.3.3 科技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着重解决与其他产业的协调问题

在科技旅游资源评价时应注重考虑与其他产业的结合问题,而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就应该实际地、确实地将二者真正结合起来,即努力使旅游活动与其他产业单位的正常生产活动相协调,一方面努力挖掘具有该产业特色的旅游兴趣点。使其最大限度的为旅游所用和被旅游者体验,另一方面保证该产业单位生产的正常进行。这种协调可以包括时间上的协调,空间上的协调。内容上的协调三个方面。而且采用不同的方式会得到不同的协调效果。

2.3.4 科技旅游资源设计开发也要不断更新内容

水资源特性 篇6

关键词:石斛属植物;资源分布;观赏特征;中国

中图分类号: S682.1+90.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233-03

石斛属(Dendrobium)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有1 500~1 600个原生种,我国正式发表并鉴定的石斛属植物有81种[1]。石斛属植物的花为总状花序,花梗着生于假鳞茎节的腋间,1~35 朵,多数种类花茎长4~8 cm,花色包括红、黄、白、绿、紫、复合等色系,花期长达 30 d,是兼有极高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的花卉。我国石斛资源丰富,目前关于石斛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调查、保护及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对野生石斛资源观赏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对其观赏特征缺乏全面系统研究。本研究探讨我国石斛属植物资源及其主要种类观赏特性,以期为开发利用石斛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2011—2014年分别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海南省等地引进的39种石斛原生种。

1.2 方法

通过查阅植物志以及相关文献,了解我国石斛属植物资源及其分布情况。以引进的39种石斛原生种为观测对象,对株高、株型、花色、花型、花朵数、花期、自然花期、唇瓣、斑块颜色、流苏、花香等指标进行观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石斛属植物资源地理分布

在我国,石斛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就纬度而言,主要分布在30°N以南地区,由南向北种类逐渐减少。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贵州省、台湾省等地区为该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另外,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福建省、安徽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江西省、浙江省、陕西省、甘肃省等省区也有分布[1-2]。云南省是我国石斛属植物资源分布第一大省,有46种石斛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其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石斛属植物 43 种1 变种,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石斛属植物 21 种[3-6]。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石斛属植物约30种。赖家业等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石斛资源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分布有叠鞘石斛、美花石斛、束花石斛、重唇石斛、兜唇石斛、流蘇石斛、罗河石斛、聚石斛等8 种石斛属植物[7]。雷衍国等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石斛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有美花石斛、叠鞘石斛、细叶石斛、重唇石斛、铁皮石斛、兜唇石斛、勐海石斛、齿瓣石斛、疏花石斛、金钗石斛等10种石斛属植物[8]。贵州省有28 种石斛属植物,主要分布于赤水市、兴义市、安龙县、罗甸县等地[3]。周丽等对黔西南州的石斛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有铁皮石斛、美花石斛、兜唇石斛、黑毛石斛、玫瑰石斛等十多种石斛属植物[9]。海南省有石斛属植物13种,主要分布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霸王岭、黎母山等地,主要种类有重唇石斛、海南石斛、美花石斛、密花石斛、剑叶石斛、黑毛石斛、聚石斛、华石斛、钩状石斛等[10]。林建丽对福建省野生石斛属植物的分布及生境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有野生石斛属植物6种,主要分布在邵武市、宁化县、泰宁县等地,主要种类为铁皮石斛、霍山石斛、广东石斛、黄花石斛、细茎石斛、剑叶石斛等[11]。何涛等认为,四川省石斛野生资源有12种,附生在树上或岩石上,分布几乎遍及全省[12]。河南省是我国石斛属植物分布的北缘地区,石斛属植物资源有13种[13],主要种类为矮石斛、金钗石斛、伏牛石斛、曲茎石斛、黄花石斛、霍山石斛、广东石斛、罗河石斛、铁皮石解、细叶石斛、细茎石斛、河南石斛等。

2.2 我国石斛属植物主要种类观赏特性

引进的39种石斛属植物资源主要观赏特性见表1[14-15]。

2.2.1 株型 石斛株型主要有3种,分别是直立、下垂、匍匐。39种石斛原生种中,直立类型有29种,占74.3%,包括具槽石斛、长苏石斛、鼓槌石斛、密花石斛、球花石斛、细叶石斛、短棒石斛、翅梗石斛、翅萼石斛、广东石斛、尖刀唇石斛、杯鞘石斛、肿节石斛、金钗石斛、晶帽石斛、矩唇石斛等;下垂种类为9种,占23.1%,包括流苏石斛、束花石斛、串珠石斛、大苞鞘石斛、齿瓣石斛、报春石斛、兜唇石斛、钩状石斛、喇叭唇石斛等。匍匐种类为1种,占2.5%,为美花石斛。

2.2.2 假鳞茎 石斛假鳞茎形状有圆柱形、纺锤形、扁卵形、算珠形、串珠形等。其中,圆柱形种类有32种,占82.1%,包括密花石斛、球花石斛、尖刀唇石斛、翅梗石斛、黑毛石斛、短棒石斛、细茎石斛、广东石斛、杯鞘石斛等;纺锤形有2种,占5.1%,为鼓槌石斛、长苏石斛;扁卵形有3种,占7.7%,包括矩唇石斛、聚石斛、棒节石斛;算珠形、串珠形各1种,分别为肿节石斛、串珠石斛。

2.2.3 花茎 石斛花茎为0.5~9.5 cm,其中,小于2.0 cm的有5种,占12.8%,包括剑叶石斛、叉唇石斛、勐海石斛、单葶草石斛、罗河石斛;花茎为2.0~4.0 cm的有8种,占20.5%,包括具槽石斛、昌江石斛、重唇石斛、钩状石斛、串珠石斛、细茎石斛,短棒石斛、美花石斛等;花茎为4.0~6.0 cm的有22种,占56.4%,包括流苏石斛、长苏石斛、鼓槌石斛、密花石斛、球花石斛、玫瑰石斛、杯鞘石斛、齿瓣石斛、晶帽石斛、矩唇石斛、报春石斛、翅萼石斛、黑毛石斛、翅梗石斛、肿节石斛、束花石斛、兜唇石斛、铁皮石斛、聚石斛等;花茎为 6.0~9.5 cm的有4种,占10.3%,包括广东石斛、尖刀唇石斛、金钗石斛、大苞鞘石斛等。

nlc202309010031

2.2.4 花朵数 石斛单个茎节花朵数为1~35朵,其中1~3朵有25种,占64.1%,包括罗河石斛、细叶石斛、翅梗石斛、黑毛石斛、叉唇石斛、广东石斛、串珠石斛、大苞鞘石斛、肿节石斛、齿瓣石斛、报春石斛、美花石斛、玫瑰石斛、钩状石斛、矩唇石斛、喇叭唇石斛等。2~6朵有6种,占15.4%,包括具槽石斛、长苏石斛、束花石斛、短棒石斛、铁皮石斛、重唇石斛等。6~10朵有3种,占7.7%,包括流苏石斛、聚石斛、剑叶石斛等。大于12朵的有5种,占12.8%,包括鼓槌石斛、密花石斛、球花石斛、勐海石斛、单葶草石斛等。

2.2.5 花期长短 石斛单朵花期5~21 d,其中小于7 d的有2种,占5.1%,包括密花石斛、球花石斛;7~10 d有10种,占25.6%,包括罗河石斛、短棒石斛、叉唇石斛、细茎石斛、串珠石斛、兜唇石斛、报春石斛、美花石斛、矩唇石斛、昌江石斛等;10~14 d的有19种,占48.7%,包括流苏石斛、束花石斛、铁皮石斛、广东石斛、肿节石斛、大苞鞘石斛、晶帽石斛、杯鞘石斛、棒节石斛、重唇石斛、玫瑰石斛、喇叭唇石斛等;15~30 d的有8种,占20.5%,包括鼓槌石斛、翅梗石斛、翅萼石斛、黑毛石斛、剑叶石斛、单葶草石斛、勐海石斛等。

2.2.6 自然花期 石斛全年均有花朵开放,其中3—4月开花的有17种,占43.6%,包括翅萼石斛、黑毛石斛、齿瓣石斛、肿节石斛、杯鞘石斛、大苞鞘石斛、棒节石斛、金钗石斛、球花石斛、密花石斛、兜唇石斛、报春石斛、美花石斛、喇叭唇石斛等;4—6月开花的有16种,占41.0%,包括具槽石斛、流苏石斛、罗河石斛、聚石斛、细叶石斛、翅梗石斛、铁皮石斛、剑叶石斛、广东石斛、细茎石斛、串珠石斛、重唇石斛、钩状石斛、矩唇石斛、玫瑰石斛等;7—11月开花的有5种,占12.8%,为长苏石斛、束花石斛、晶帽石斛、勐海石斛、叉唇石斛;1—2月开花的有1种,占2.6%,为尖刀唇石斛。

2.2.7 花色 石斛花色包括红色、黄色、绿色、紫色、白色以及白紫混色,其中黄色至金黄色有11种,占28.2%,包括具槽石斛、长苏石斛、鼓槌石斛、流苏石斛、罗河石斛、细叶石斛、束花石斛、密花石斛、短棒石斛、聚石斛、翅梗石斛等;淡黄色至浅绿色有6种,占15.4%,分别为翅萼石斛、黑毛石斛、铁皮石斛、剑叶石斛、单葶草石斛、勐海石斛;乳白色至白色有5种,占12.8%,分别为广东石斛、细茎石斛、叉唇石斛、球花石斛、尖刀唇石斛等;白紫混色8种,占20.5%,为大苞鞘石斛、肿节石斛、杯鞘石斛、晶帽石斛、串珠石斛、棒节石斛、齿瓣石斛、金钗石斛等;浅紫色至紫红色有9种,占23.1%,为报春石斛、兜唇石斛、重唇石斛、钩状石斛、美花石斛、玫瑰石斛、矩唇石斛、喇叭唇石斛、昌江石斛等。

2.2.8 花香 石斛大多数种类具有香气,其中,无香仅1种,占2.6%,为具槽石斛;淡香有13种,占33.3%,包括长苏石斛、细叶石斛、铁皮石斛、串珠石斛、大苞鞘石斛、肿节石斛、重唇石斛、钩状石斛、昌江石斛等;清香有18种,占46.2%,包括密花石斛、球花石斛、翅梗石斛、束花石斛、短棒石斛、晶帽石斛、杯鞘石斛、尖刀唇石斛、细茎石斛、美花石斛、矩唇石斛等;浓香有7种,占17.9%,为流苏石斛、罗河石斛、鼓槌石斛、报春石斛、兜唇石斛、金钗石斛、玫瑰石斛等。

3 结论与讨论

3.1 我国石斛属植物资源及观赏特性

我国石斛资源丰富,多数种类可作为重要的观赏花卉,石斛野生资源应用有限。石斛属植物花色丰富,色彩艳丽,多数种类具有香气,可开10~20朵花,花期长达30 d,茎具有独特的观赏特性,观赏效果极佳,可作切花、盆花,在室内外应用形式多样,对于美化环境、营造氛围、丰富室内外环境均具有重要作用。

3.2 石斛属植物观赏价值

3.2.1 盆花 石斛属植物高度为20~40 cm,假鳞茎形状各异,包括圆柱形、纺垂形、扁卵形、算珠、串珠形等;花色丰富,包括红色、黄色、绿色、紫色、白色以及白紫混色;花茎大,多数种类4~8 cm,适宜作为盆花栽培,包括肿节石斛、密花石斛、球花石斛、鼓槌石斛、短棒石斛、棒节石斛、翅萼石斛、矩唇石斛等,特别是尖刀唇石斛、金钗石斛、杯鞘石斛,花期在春节前后,可通过人工调控,使花朵在春节期间开放,培育年宵花。

3.2.2 切花 石斛属植物多数种类为总状花序,花朵数多,花枝长,花期长,适于切花栽培,如鼓槌石斛、聚石斛、短棒石斛等。

3.2.3 园林配置 石斛属植物为附生兰,某些种类下垂或匍匐生长,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可将其捆绑在大树树干上;或以吊盆的方式种植于藤本植物繁密的凉亭、廊道、棚架下;或附生于造型独特的岩石、假山、木桩上,营造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的附生兰花景观。可选择的石斛种类有兜唇石斛、喇叭唇石斛、大苞鞘石斛、美花石斛、束花石斛等。

参考文献:

[1]王 雁,李振坚,彭红明,等. 石斛兰资源·生产·应用[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1-69.

[2]武荣花,王 雁,彭镇华,等. 我国石斛资源调查收集与引种栽培研究[C]//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34-36.

[3]赖泳红,王仕玉,萧凤回.中国石斛属植物资源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397-400.

[4]苏 惠,杨 云.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石斛属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 林业调查规划,2006,31(5):100-102.

[5]高江云. 西双版纳石斛资源的保护利用[J]. 园艺学报,1996,23(2):160-164.

[6]杨 华,许继宏,刘艳平,等. 云南绿春石斛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增刊1):304-306,310.

[7]赖家业,林少芳,何 荣,等. 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石斛属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824-1825,1829.

[8]雷衍国,缪剑华,赖家业,等. 桂西北三地野生石斛屬资源调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9963-9964.

[9]周 丽,王 苑. 黔西南州石斛资源调查保护与开发利用[J].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5-87.

[10]任 羽,尹俊梅,杨光穗.海南石斛属植物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2008,29(6):767-770.

[11]林建丽. 福建省野生石斛属植物分布及生境调查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2009(2):13-16.

[12]何 涛,淳 泽,罗傲雪,等. 四川石斛野生资源及其保护研究[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14(5):710-715.

[13]赵天榜,陈志秀,杨献国,等. 河南石斛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4,13(2):59-61.

[14]龚建英,王华新,孙利娜,等. 九种引种石斛生物学特性及栽培适应性研究[J]. 北方园艺,2013(20):75-78.

[15]龚建英,余雪标,徐大平.石斛兰无土栽培基质优化筛选研究[J]. 广西林业科学,2007,36(2):82-85. 孙华伟,赵永前,茅爱华,等. 不同日龄猪伪狂犬抗体的检测与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262-263.

物联网资源寻址特性研究 篇7

资源寻址系统一般包含五个关键要素:资源名称、资源地址、寻址机制、更新机制以及安全机制。其中资源名称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用于惟一标识资源的名称, 资源寻址系统中所有的资源名称构成该资源寻址系统的名字空间;资源地址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用于定位资源的位置信息, 资源寻址系统中所有的资源地址构成该资源寻址系统的地址空间;寻址机制是指通过资源名称查找或者检索到与其对应的资源地址的方式, 它是资源寻址系统必须完成的核心功能;更新机制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资源名称和资源地址对应关系的更新方式;安全机制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保证寻址和更新安全和合法性的方式。这五个关键要素可以说是设计任何资源寻址系统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因此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对物联网资源寻址的特性进行分析。

一、物联网资源名称的特性分析

资源名称是相对于与其对应的资源寻址系统而言的, 而且同样具有一定的分级结构, 其分级结构可以分为单级的和多级的两种类型, 分别称作单级的分级结构和多级的分级结构。其中, 单级的分级结构是指资源名称的分级结构仅分为一级, 资源名称的各部分之间是平行关系;多级的分级结构是指资源名称的分级结构分为多级, 资源名称的各级部分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从属关系。

物联网资源名称的特性, 即物联网资源名称具有多级的分级结构, 但其分级结构具有异于互联网资源名称的两种特性, 即未知性以及分散性。其中未知性会导致具有该特性的物联网资源名称不能直接作为基于分级式寻址算法的资源寻址系统的输入, 分散性会导致具有该特性的物联网资源名称不能直接作为物联网资源寻址系统的输入。因此物联网资源名称不能如同互联网资源名称一样直接参与资源寻址, 而需要先对其进行转换操作以去除其可能存在的特性。因此将物联网资源名称区分为原始物联网资源名称和转换物联网资源名称两种类型。其中原始物联网资源名称是指未经过任何转换操作的物联网资源名称, 其分级结构可能具有分散性或未知性, 而可能无法正常参与物联网资源寻址。而转换物联网资源名称是指经过转换操作已经去除分级结构的分散性或未知性的物联网资源名称, 其可以直接参与物联网资源寻址。

二、物联网资源地址的特性分析

资源地址是指访问资源的入口地址。而从资源寻址技术研究的角度来讲, 资源地址是指对应于资源名称的一次资源寻址操作结束后得到的结果。

物联网资源地址包含直接资源地址和间接资源地址两种类型, 其中直接资源地址即为物理地址, 可以直接作为资源的最终通信地址;间接资源地址是资源的相对地址, 不能直接作为资源的最终通信地址, 但可以直接作为其他资源寻址系统的资源名称, 用以进一步获取资源的相关地址。但由于物联网资源名称存在上述特性, 导致物联网资源寻址的输出不再仅是物联网资源地址, 还需要是生成转换物联网资源名称所需的转换信息。该转换信息包含标准分级结构信息和扩展分级结构信息两种类型, 其中标准分级结构信息是指用于去除物联网资源名称分级结构的未知性所需的转换信息, 扩展分级结构信息是指用于去除物联网资源名称分级结构的分散性所需的转换信息。经过转换操作后的转换物联网资源名称可以作为与其对应的物联网资源寻址系统的输入, 因此其看作是一种间接资源地址, 转换信息相应的可以看作是生成这种间接资源地址所需的信息。

三、物联网资源寻址机制的特性分析

资源寻址机制是指资源寻址系统通过资源名称查找或检索到与其对应的资源地址的方式, 其是资源寻址必须完成的核心功能。

相应地, 物联网资源寻址机制需要支持物联网资源名称的转换。因此物联网资源寻址机制不仅包含若干一元资源寻址函数, 还包含若干二元资源转换函数。物联网资源寻址函数中的寻址算法可以采用扁平式和分级式两种类型。具有分散特性分级结构的物联网资源名称必须结合资源寻址函数输出的相关资源地址信息, 经过资源转换函数运算转换成转换资源名称后才可以作为其他资源寻址函数的输入再次进行运算, 直至得到直接资源地址为止。而具有隐含特性分级结构的物联网资源名称必须结合资源寻址函数输出的相关资源地址信息, 经过资源转换函数运算转换成转换资源名称后才可以作为基于分级式寻址算法的资源寻址函数的输入再次进行运算, 直至得到直接资源地址为止。

四、物联网资源寻址更新机制的特性分析

资源寻址更新机制是指资源寻址系统中资源名称和资源地址对应关系的更新方式, 包括资源寻址系统数据库内容的更新机制, 以及其缓存内容的更新机制。其中资源寻址系统数据库内容的更新主要涉及更新管理模式的问题, 即资源寻址系统数据库内容更新的范围划分, 资源寻址系统数据库更新管理者的创建以及相应权限的设定等问题。缓存内容的更新主要涉及更新时效问题, 其是为提高资源寻址系统寻址效率而必须考虑的问题。并且它的及时更新也随着新的网络服务的产生变得不可忽视。目前有关缓存更新机制较为成熟的有DNS的分布式缓存机制。DNS采用TTL值来控制分布式缓存更新的时间。对于更新需要十分及时的寻址服务, 例如ENUM服务要求已更新的信息可以及时地反映到解析中去, 可以将TTL值设置的比较小, 从而提高缓存更新的效率。

物联网资源寻址涉及到全球物流供应链中物品真实信息的寻址定位, 因此物联网资源寻址系统所面临的更新压力将远远超过互联网。物联网资源寻址更新机制需要更加方便、准确和及时, 以便能够在全球物流供应链中提供实时的寻址服务。

五、物联网资源寻址安全机制的特性分析

资源寻址安全机制是指资源寻址过程中提供的安全保障机制, 以使资源名称和资源地址的对应关系能够准确地提供给符合权限要求的查询者。具体而言, 某些敏感的资源名称只能够被具有特定权限或者特定范围内的用户访问, 并且在寻址过程中, 其数据不应该被监听乃至伪造, 要保证一定程度的安全。因此资源寻址安全机制应该对资源寻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控性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通常的做法是采用SSL (Secure socket layer, 安全嵌套层) 或者TLS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传输层安全) 来实现传输的安全, 采用PKI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公钥基础设施) 体系的数字认证公私钥的签名方式或者Kerberos方式来对资源寻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密性进行控制, 而采用ACL (Access Control List, 访问控制列表) 以及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Role-basedAccess Control) 来对资源寻址的可控性提供支持。目前互联网中的DNS系统并没有对资源寻址安全机制进行过多的考虑, 可以说DNS是不安全的资源寻址协议, 而DNSSEC协议也没有能够对查询者的可控性提供支持。

物联网资源寻址为全球物流供应链中真实的物品提供寻址服务, 其资源寻址安全机制需要从资源寻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控性各个方面提供完备的保障机制, 尤其对可控性方面即隐私保护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 例如物联网资源寻址系统中某物品资源名称对应的资源地址的记录数量, 更甚至于某物品资源名称是否存在记录这样的信息都可能作为商业机密而需要被保护。

本文通过对资源寻址系统的五个关键要素的分析, 归纳出物联网资源寻址所具有的特性, 从根本上表明了互联网资源寻址模型不能适用于物联网资源寻址, 最终将对解决物联网资源寻址关键技术,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全球性质的物联网显然存在跨域通信的问题, 因此物联网同样需要一套完善的资源寻址技术的支持, 以满足其资源寻址需求, 促进物联网互联互通。本文通过对资源寻址中资源名称、资源地址、寻址机制、更新机制以及安全机制等五个关键要素的分析, 总结归纳出物联网资源寻址特性, 既有利于设计出符合物联网资源寻址需求的物联网资源寻址模型, 也是解决物联网资源寻址关键技术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资源寻址

参考文献

[1]毛伟.互联网资源标识与寻址技术研究[J].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6.

[2]毛伟, 孙洵, 王峰.一种互联网资源标识与寻址技术:HandleSystem[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 (05) :252-254, .

[3]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23.

[4]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36.

东兰乌鸡品种资源特性调查情况 篇8

1 一般情况

1.1 品种名称

东兰乌鸡俗名叫三乌鸡, 是因其毛、皮、骨三者皆黑而得名。

1.2 中心产区及分布

东兰乌鸡中心产区为东兰县的隘洞镇、武篆镇, 主要分布于东兰县的隘洞、武篆、东兰、长江、巴畴、三石、三弄、泗孟、兰木、金谷、长乐、大同、花香等乡镇。

1.3 产区自然生态、气候条件

(1) 产区地势、海拔:东兰县地处云贵高原余脉, 位于东经107°5'~107°43', 北纬24°13'~24°51'之间, 全县南北长68公里, 东西宽65公里, 红水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县境内山岭延绵, 丘陵起伏, 地势北高南低, 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最低为176米, 最高为1214米。

(2) 气候条件:东兰乌鸡产区位于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总的气候特征是夏长冬短, 冬暖夏凉, 气候温和, 光照充足, 四季分明。气象资料记载, 年最高气温37℃, 最低气温1℃, 年平均气温为20.8℃, 年平均日照时数1586小时, 每年4~8月为多雨季节, 年降雨量1200~1500mm。

(3) 水源及土质:县内河流属珠江流域之红水河水系, 全县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平均年径流总量17.28亿立方米, 平均每人拥有地表水径流水量7312立方米 (不包括红水河) , 主要使用地表水。土质石山区为松泥土, 土坡丘陵地带为沙页岩红壤和红壤土。沙壤土、壤土、粘壤土占84%, 耕作土耕层较厚, 有机质含量中等, pH值呈中性, 含磷含钾量较低。

2 品种来源及发展

2.1 品种形成历史

东兰县群众素有养鸡习惯, 养鸡既是农村人民群众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 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群众饲养东兰乌鸡已有悠久的历史, 根据东兰县志记载, 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东兰乌鸡的形成, 除了长期的人工选育作用外, 气候、自然地理环境和饲养管理等生态条件的影响与品种的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与农户长期使用本地的墨米、玉米、火麻、黑豆及农副产品等饲料饲喂是分不开的, 加之过去山区交通不便, 外来血缘无法进入干扰, 因而遗传性能也较稳定。

东兰乌鸡肉质甜美, 营养丰富, 耐粗饲且抗病力强, 产蛋繁殖性能好, 对本地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并具有较好的市场开发潜力。

2.2 选育情况、品系及特点

为挖掘东兰乌鸡品种资源, 东兰县于1999年开始着手建立东兰乌鸡品种繁育场, 当时从农村挑选个体较均匀、毛色全黑、皮乌、骨乌的乌鸡进行培育选种, 建立繁育场, 对东兰乌鸡进行选育。现该品种纯度和适应性不断得到提高, 个体重差异逐步缩小, “三乌” (即毛乌、皮乌、骨乌) 特性基本稳定, 生长速度相对较快, 肉质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粗纤维含量相对减少, 繁殖性能也相应提高。

根据这次对东兰乌鸡的全面调查情况进行统计, 全县东兰乌鸡存栏39.3万羽, 出栏乌鸡38.6万羽, 分别占鸡总存栏和出栏的51.54%和67.2%。建立东兰乌鸡原种繁育场1个, 现有种鸡5000套, 年产鸡苗20万只左右。

3 体形外貌

东兰乌鸡毛色以全黑为主, 片状羽, 少数颈部有镶金边或镶银边的羽毛, 个别有凤头。单冠直立, 冠齿4~7个, 公鸡冠较大, 母鸡冠较小。1日龄出壳雏鸡绒毛95%以上为全黑, 5%以下腹下部绒毛为淡黄色。冠、肉髯、耳垂、喙、脚呈黑色, 皮肤、骨全为乌黑色。

东兰乌鸡体形属中小型, 成年公鸡1.3~2.5千克, 脚胫长6.9~10.5厘米, 成年母鸡1.1~2.0千克, 脚胫长6.2~9.2厘米。个别有毛脚, 一般有四趾, 少数有五趾。

4 体尺、体重

根据对300只母鸡和50只公鸡的体尺体重测量, 东兰乌鸡平均体尺、体重见附表。

5 生产性能

5.1 产肉性能

据对10只母鸡和10只公鸡不同日龄的屠宰测定, 150~160日龄母鸡平均活重1305.5克, 净肉重641.5克, 占活重49.4%, 肉骨比2.84:1;150日龄公鸡平均活重1581.5克, 净肉重706.5克, 占活重44.7%, 肉骨比2.7:1。

5.2 繁殖性能

经对300只母鸡和50只公鸡的调查测定, 东兰乌鸡在自然饲养条件下, 母鸡平均147日龄开始产蛋, 平均年产蛋量为129枚, 平均蛋重45.3克, 蛋平均纵径6.3厘米, 横径4.7厘米, 蛋壳浅褐色或兼棕白色, 母鸡就巢性较强, 一般每次产蛋10~30枚即抱窝一次, 就巢母鸡比例70%左右。种蛋受精率83.3%, 受精蛋孵化率90.2%, 雏鸡成活率94.2%, 雏鸡死亡率5.8%, 公鸡120日龄平均体重1336.6克, 日均增重11.1克;母鸡120日龄平均体重913.9克, 日增重8.4克。

6 饲养管理

武警部队处突资源的需求特性分析 篇9

1. 资源配置目标的选择。

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的总体目标是维护社会稳定, 最大程度减少由突发事件造成的人民生命与财产损失, 而为保障总体目标的实现, 每个阶段资源配置目标的选择都是一个动态过程, 突发事件现场情况的变化又强化了目标选择的复杂性, 比如处突行动初期器械类、装备类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等需求最大, 进入行动中期军需类、维护类、油料类、医疗保障类等物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处突资源需求无论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具有很强的动态性, 不同阶段处突资源需求的数量、种类与次序也是存在差异的, 如果处突资源配置只集中于某一次部署和配置, 显然与现实情况不符, 必须进行全过程、全覆盖的资源配置。

2. 处突资源需求的非结构性。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 现场情况往往瞬息万变, 因此处突过程中的资源需求不可能按照固定的数量比例和种类结构进行变化。若同一地区同时发生多起突发事件, 不同突发事件对资源的需求数量和比例存在一定的的差异, 处突资源又具有稀缺性, 这必然要求决策者在行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源配置的优先次序和配置结构。因此, 处突资源需求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单一或静态的资源配置方法必然不能适应物资需求的非结构性, 基于需求动态性的资源优化配置势在必行。

3. 处突资源需求的非稳定性。

需求非稳定性首先表现为处突资源消耗的连续性, 而且在行动过程中资源消耗的速度也是不断变化的。其次, 需求非稳定性还表现在突发事件事态发展趋势是无法预测的, 局势也是不容易控制的, 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处突行动过程中的需求突变。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 资源需求的非稳定性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条件会不断发生变化, 那么在处突行动的全过程中资源配置方法也应相应调整。

总之, 处突资源需求的动态性主要表现为时间序列上的数量、种类、结构的变化, 必须以不同阶段差异性需求为对象, 结合供给特点给出特定阶段配置方案, 给出不同供需条件下的配置方法, 综合为全过程、全覆盖性的物资配置。

二、处突资源的需求复杂性

处突资源配置与处突资源需求两者之间是供与求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决定了处突的效率。在实际处突行动中, 资源的需求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数量、种类以及变化上的复杂性。

1. 处突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

影响处突资源需求的因素有许多, 笔者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 突发事件的规模。选取群体性突发事件为研究对象, 规模越大说明整体危害程度越强, 处突资源的需求量则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同等规模的突发事件,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危害程度和资源的需求量会有所不同。而且突发事件的规模只能对处突资源的需求总量做出大致判断, 具体的配置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科学的分析决策。 (2) 突发事件的发生环境。处突资源需求量的大小也与突发事件的发生环境存在着很大联系。这里的发生环境主要包括:一是发生地理环境, 主要表现在发生地人员的密集程度, 发生地人员密集程度越高, 处突资源的需求量越大, 反之越小;二是所处的人文环境, 确切地说, 就是人文环境造成的矛盾, 比如宗教矛盾、民族矛盾、政府与群众矛盾、劳资矛盾、社会阶层矛盾等。存在的矛盾越严重, 越容易激化, 潜在的危害风险越高, 对于处突资源的需求量也越大, 反之越小;三是天气环境, 突发事件发生时, 其危害程度也会受到当时气候条件的影响, 进而影响处突资源需求的确定。比如夏季天气炎热, 相比于春秋季节, 突发事件的参与者情绪更容易失控, 造成更大的危害, 处突资源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 (3) 距离 (D) 。这里的的距离因素是指突发事件发生的地点与担负处突任务的武警部队驻地点之间的实际运输距离, 如果距离越远, 部队到达事发地点开展行动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越长。突发事件发生地将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风险, 其危害程度也会更严重, 最终增大了处突资源的需求量。同时, 如果运输距离过大, 突发事件发生地对处突资源的需求由于得不到及时满足而形成一定的累积, 就需要一次性投入更多的运输器材、人力、装备等资源, 影响处突资源在时间上配置的比例。

2. 处突资源需求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 初始条件下的微弱变化能够引起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不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物资在救援工作中承担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 但不同物资之间存在支持、配合等关系, 这种紧密的关系会造成物资需求之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物资需求符合动力系统特征, 当某一种物资需求发生某种改变时, 会引起其他物资需求的规律性关联变化, 最终导致需求总量的巨大变化。

处突资源需求的蝴蝶效应是指当突发事件的损失发生变化时, 会直接引起某种处突资源的变化, 并以不同处突资源之间匹配关系、需求关联为路径, 将突发事件对于资源的需求不断外延、扩大, 最终导致处突资源整体需求发生整体性的巨大变化。

从蝴蝶效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处突资源配置过程当中, 当出现突发性需求变化时, 不能只考虑其直接引起的某类资源需求变化, 而应当形成全局性、系统性、动态性观念, 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损失, 实现处突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处突资源的需求分级性

在处突行动中, 不同处突资源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与价值是有所区别的, 也就是说, 处突资源需求是存在分级性特点的。处突资源的需求级别与该资源对于处突行动的重要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明确处突资源的分级性, 处突行动中的资源储备工作和配置工作会变得更加有针对性, 提高行动的效率。同时, 资源需求分级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在处突资源稀缺性的条件下,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处突资源的需求级别, 对于需求级别高的物资进行优先保障, 有助于实现处突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1. 处突资源需求分级的评价标准。

笔者认为, 影响处突资源需求分级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处突资源的次序性、时效性稀缺性。 (1) 处突资源的次序性。次序行反映的是不同处突资源之间在投入上的先后顺序。不同的投入次序必然会对处突效率产生影响。比如在处突行动中, 部队出发到达事发地点之前, 运输资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这个阶段, 运输资源的需求次序应当处于最优先的级别。而部队到达事发地点, 对突发事件开始进行处置后, 运输资源相比于人力、信息、装备器材等资源, 其优先级别必然处于弱一级的位置。即使在同一阶段, 如果某类处突资源作用的发挥需依赖于另一类处突资源的提前投入并发挥效用, 那么处于被依赖地位的该类处突资源的需求次序理应优于处于依赖地位的处突资源。 (2) 处突资源的时效性。处突资源的时效性是指在处突行动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时刻, 对资源需求的紧迫程度。时效性反映出随着处置时间的推移, 处突资源需求的变化情况。毫无疑问, 在不同时点上, 处突行动对于某类物资的需求是有明显差异的。因此, 时效高的物资往往意味着需求级别越高, 就越应当尽快满足。同时, 当在处突行动中, 某类处突资源与其他处突资源在需求上发生冲突时, 应首先对时效性强的资源进行保障, 以获得最大的处突效用。 (3) 处突资源的稀缺性。如果某种处突资源可供应量 (包括储备) 低于处突行动对于该资源的需求时, 就可以认为这种处突资源是稀缺的, 在实际情况中, 由于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这种供不应求、局部短缺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某种处突资源的稀缺性恰恰反映出该处突资源效用的大小, 供需缺口越大意味着处突效用越大, 该类资源的需求级别也就越高, 应优先进行保障。

2. 处突资源需求分级的梯次配置模型。

处突资源需求分级的梯次配置是在有足够运输能力的前提之下, 按照处突资源需求的顺序梯次, 进行资源的筹措、分配与部署。在这里为了方便分析, 笔者将稀缺性因子与次序性因子综合为重要性因子, 并以资源的重要性为坐标纵轴, 以次序性为坐标横轴, 对处突行动某一时段进行资源需求分级 (如下图所示) :

对于某一处突行动而言, 按照一级到四级的需求次序进行处突资源筹措、部署与投入, 需求级别越高, 该资源越应当优先满足。

参考文献

[1]计雷, 池宏, 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秦启文.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8.

[3]林原.武警部队处突成本管理研究[D].西安:武警工程学院, 2011.

地下水资源特性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篇10

我国地下水资源散布不均衡, 在我国南部, 地下水资源丰富, 且影响着降雨量, 每一年的降雨也非常充足, 尤其是沿海一带年降雨量大, 以是乔木也比较多。可是与之相反, 北方植物多为灌木, 甚至是以草原的形式出现, 植被也比较稀疏, 是因为地下水资源相对较少, 所以降雨量也随之下降, 植物长势就比较弱。

2地下水资源的特性

2.1地下水资源的两重特性

在全球中, 地下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然而就某个区域来说, 不可再生, 这就是地下水的两重特性。

2.2地下水资源不是原封不动的

比如当天气较为炎热时, 地表水就会大量变为气态, 漂浮在空气中, 由于地表水减少, 地下水资源的供给也会随之减少, 地下水资源的量就会慢慢变少。当降雨量增多时, 地表水得到了大量的弥补, 地下水资源的量会大幅度增加, 出现量的变化。地下水资源除了量的变化, 还有质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 工业化的加快, 人们在生产中注重经济收益, 忽略了环境保护, 大量的污水被排放, 当流入地下时, 对我国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3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了合理的开发利用我国的地下水资源, 有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 完善管理制度, 必须从农业、园林、工业等方面贯彻落实不同的政策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 不断创新, 节约水资源, 从而地有效利用地下水资源。

3.1对园林等灌溉设施的改良

在一些公共场所, 或旅游场合, 经常会采用水资源形成景观, 形成视觉盛宴, 例如园林灌溉中对水的利用量大, 就会利用地下水资源, 对当地的地下水资源量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在利用的时候, 就要对其灌溉方式进行不断地改进, 在园林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推行节水灌溉的方法, 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浪费, 使其尽可能的保持量的相对稳定。所以在对园林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 可以采取综合性的灌溉系统, 根据植物的特点、以及种植方式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适合它们生长的灌溉方式, 这样不仅利于植物的生长, 而且还能够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节约水资源。以是应当改变传统的水车拉车、人工浇灌的方式, 而是使用科学、合理的喷灌、微灌、滴灌、根灌等先进的灌溉方法来对植物进行灌溉, 从而达到节水的目标, 而且尽可能的利用智能化的自动设备对其进行控制, 达到精量灌水的目的, 这对水资源的充分使用、以及城市的成长都是有很大益处的。除此之外, 园林还需要考虑到非常规水的使用问题。现在对于园林的设计中, 对于制备的浇灌等通常都使用常规的水均来自于地下, 这和人们的生活用水的来源一致, 因此产生了冲突。加重了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此方式应该在其它方面得到推广, 向农民等人员进行宣传, 从各个方面进行节约地下水资源。

3.2完善管理制度

我国政府认识其形势的严重性开始对工业化用水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等进行收费, 然而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应使其管理制度完善, 规章制度有制约力。完善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 从经济上进行制约, 对于不同需求的用户实行的收费不同。对于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用水收费相对较低, 对于工业用水, 以及贸易用水, 收费较高, 制止工业用水的铺张浪费,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工业生产中, 根据工场的实际情况, 确定具体的监管人员数量, 组成特定的管理小组, 统一规划, 管理制度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管理工作应该组织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防止出现管理交叉的现象发生, 以免在管理时出现摩擦, 不能提高工作效率。

3.3加大执法力度

有一些规定, 人民群众对其并非非常认识, 有一定的误区, 并不能使其工作很好地实行, 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对产业中用途不妥的行动举行必然的罚款, 严重者负法律责任。在管理时可能会与群众或其他部门有一定的冲突, 管理人员一定要依法管理做事要有依据。

3.4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支流, 它具备传统的建设功效, 又将水流域的的生态与水资源的调控统一起来的工程。 将我国地下水资源散布不均衡现象得到有效的解决, 使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更加合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 不能只是发展经济, 却忽略生态保护。

3.5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关部门采取奖励制度, 增强其的责任意识, 充分地调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去。除此之外, 政府部门也应该大力支持人才培养工作, 使学生享受补贴待遇, 激发学习的欲望, 加大人才的培养。除此之外, 对已经工作的工作人员, 可以进行定期再培训, 这样技术人员能及时掌握新技术, 了解新问题, 与社会的发展接轨。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要重视, 给予奖励, 从而使创新人才愿意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为解决地下水资源进行努力。

4结语

地下水资源是我国的宝贵资源, 因为我国地下水资源散布不均, 人均水量较少, 更应该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避免损失。 就需要有关人员从管理制度上进行制约, 从创新科技上进行辅助, 从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参考文献

[1]乔晓英.准噶尔盆地南缘地下水环境演化及其可再生性研究[D].长安大学, 2008.

[2]赵宝峰.干旱区水资源特征及其合理开发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 2010.

电子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的特性 篇11

一、传统资料查询的缺陷

倡导开放式教学是高等院校的新模式, 主张由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完成自学, 通过前期备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方便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查询资料是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常用方式, 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数据存储空间, 以方便专业知识的查询。早期“图书馆”是高校查询信息的场所, 但随着信息存储量的增加, 书籍资料不仅占用空间较大, 且不利于日常的管理保护。如:图书馆每年都有书籍损坏的现象, 破坏了信息资源的完整性, 不利于校内资源的持续利用。为了方便学生查阅信息资料, 高校需积极建立数字化查询平台, 满足学生查询数据资源的操作要求。

二、电子阅览室信息共享的特性

信息科技发展之后, 高校教育开始应用科学技术支持校内建设, 信息技术是高等院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针对传统资料查阅存在的不足, 应增加信息设施的投资力度以积极创建电子阅览室, 为学生查询资料提供广阔的平台。电子阅览室是指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 集电子型文献阅览、咨询、培训、服务为一体的信息交换及阅读中心, 如图1: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共享性特点, 电子阅览室在资源使用方面也具备这一特性。如:电子阅览室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 利用网络通信对信息资源实施综合调配, 任何一台计算机用户通过网络操作, 便可以快速地查找到所要用到的资源内容。此外, 学生也可将搜索到的信息发布在阅览室的数据库中, 以备其它学生查询时可立刻调用。

三、基于资源共享的应用功能

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早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需求, 尤其是在“自主学习”观念推广之后, 学生开始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了资料查询的平台, 既方便了学生查询资料, 也促进了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改进。从南通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电子阅览室来看, 其资源共享具有的功能如下:

1) 检索功能。由计算机与通信网络相互连接, 形成了强大的数据检索服务体系, 为学生检索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了保证。电子阅览室内控系统设置了光盘检索功能, 以其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快捷, 利用光盘, 可以对题名、关键词、作者、机构等各种字段进行检索。

2) 借阅功能。南通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开放了电子图书借阅业务, 让数据库存储的信息资源以借阅的形式被利用, 它的出现使广大读者可以更方便、更安全、更快捷的从电子阅览室“借”到所需要的资料, 同时可以利用外围设备对资料进行备份, 以便于下次继续阅读。

3) 点播功能。配有声卡、耳机、音箱等设备及视频播放软件,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点播阅览室中存储的电影、电视、音乐和动画等丰富多彩的音像制品。如:专业课程视频教学中, 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的点播功能, 可以随即查询各种视频教程, 指导其网络学习。

四、结论

总之, 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机构, 负责不同专业课程的知识教学, 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电子阅览室需要配备专用的设施, 为学生提供更多可操作性的计算机及通信设备, 从而提高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源的特点。

摘要:电子阅览室是信息科技应用的典范, 将其用于高校信息资源调配有着多方面的优势。建立电子阅览室需要配备专用的设施, 为学生提供更多可操作性的计算机及通信设备, 从而提高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源的特点。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了资料查询的平台, 既方便了学生查询资料, 也促进了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改进。文章对电子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特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特性

参考文献

[1]张晓黎.加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2]王瑞, 胡玮, 李仁生.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知识服务[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6.

[3]段安元.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与信息服务[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4]郝冬梅.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探讨[J].科技资讯, 2008.

[5]成实.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下一篇:高中生眼中的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