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

2024-09-26

水资源管理(共12篇)

水资源管理 篇1

摘要:我国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经历了从无管理状态到依法管理的历程, 但目前的计量与统计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还不能满足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因此, 根据区域、行业和用水户的管理尺度特点, 设计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方向。并从国家、流域、省区三层, 提出了不同的管理任务。通过结合不同尺度、不同层面的管理方向和任务, 最终形成以国家宏观指导、行业协助、流域平衡、省区管理实施为主导的上下联动、全面覆盖、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模式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四项制度”, 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和完善用水计量网络, 全面、准确地掌握用水户的用水信息, 填报用水统计台账, 实现全覆盖的计量和统计管理, 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 可为红线的划定和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提供数据支撑。然而, 我国目前的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还存在着监测计量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不同行业和地区水资源计量和统计管理发展不平衡、技术标准体系亟待完善、地方法规基础薄弱、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水质监测内容不全等问题[1,2,3,4,5,6,7]。这些问题导致了部分地区的用水计量和统计覆盖率不高, 从而可能会对红线指标的考核带来一定的困难。

本文回顾了我国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的历程, 根据现阶段实施最严格水资源制度的管理需求, 针对不同管理尺度和管理层面, 讨论了完善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的管理模式, 为推进和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1 我国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历程

我国的水资源计量和统计管理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1) 无管理状态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由于对水资源的资源性认识不足, 我国取水还处于一种无序和无偿使用状态, 居民生活用水长期实行按月包费制, 企业用水大多取自自备水源, 农业用水更谈不上计量, 几乎全部实行大水漫灌。

(2) 管理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 随着我国《水法》的颁布和节水工作的开展, 逐渐实行计量取水。1988 年颁布的《水法》明确:“对城市中直接从地下取水的单位, 征收水资源费;其他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 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征收水资源费。”水资源费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取水计量装置工作。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突出和节水工作的重视, 取水计量与统计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1998年国务院批准的《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都对取水计量做了相关规定, 依法管理水资源、安装计量设施已成为一种法定措施。

(3) 强化管理阶段。2002年颁布的新《水法》和2005年《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中对取水计量做了进一步明确规定, 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第460号令《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对计量管理再次做出了规定, 同时, 对取水户安装计量设施提出了法律责任。第460号令的颁布和实施, 对取水计量的管理起到了强化的作用。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四项制度”对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 明确各级管理任务, 建立覆盖各行业的水资源计量和统计网络, 使得大部分取水量处于受控范围, 从而为最严格水资源制度的考核提供基础数据。

2 不同尺度的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方向

从管理尺度上来看, 国家和区域是宏观管理尺度, 行业是中观尺度, 用水户是微观尺度。由于不同管理尺度的性质和特点不一样, 各个尺度的管理主要方向和内容不尽相同。

(1) 宏观尺度。目前国家已经在第460号令《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二条分别对水资源数量的计量管理和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进行了明确规定, 因此, 在该尺度上, 主要任务是加大监督力度, 进一步重视水资源计量管理和核定功能区纳污能力, 加快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并定期组织调研, 对计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2) 中观尺度。在中观尺度上, 主要是协助用水户执行计量管理制度, 积极推广先进的计量装置设备, 普及计量装置的日常维护事项, 加强对不同行业污水排放控制量和主要污染物的指导, 配合区域尺度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工业领域的各行业协会, 应当积极在大型企业推广安装先进的计量装置, 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 提高行业内计量装置的安装率和设备的先进性。行业协会需联合统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 推动做好企业用水统计工作, 规范行业用水公报, 推动整个行业的水资源计量和统计工作的实施。

(3) 微观尺度。微观尺度上的用水户是水资源计量管理的执行者, 在该尺度上, 主要设计的任务是积极安装计量装置, 配合上级进行计量管理, 维护计量装置设备。不同的取水户, 根据其不同的水源、不同的取水量、水质优劣以及经济承受能力, 因地制宜, 选型配号, 分类实施。取水量大、效益好的取水户, 可选用超声波流量计或电磁式流量计;对取用地下水及取水量少的取水户, 可选用水表;对效益不佳及取水量小的取水户, 可选用电表、时间累加器等一次计量设施;对水质较差、含沙量大的河段的取水户, 可选用浑水表;对发电取水户, 则选用电表计量, 这样既可以减轻取水户负担, 也可达到计量管理的要求。

3不同层面的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内容

从管理体制上来说, 完善和提高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还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 明确国家、流域、省区三个层面的主要管理内容和职责。

(1) 国家层面。在全国层面, 以宏观指导、加强考核为主, 需要重视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工作, 加强对用水计量的监督管理, 制定出台取水计量、用水统计、水资源监测管理办法, 明确取水户用水计量的责任和义务, 规范用水统计与水资源监测管理工作。完善各类计量设施技术规范, 出台供用水统计和水资源监测技术标准。建立水资源管理统计数据库, 提高信息共享程度, 组织开展取水计量、监测和用水统计规范化建设。

(2) 流域层面。在流域层面, 主要任务是平衡流域内各省区水资源计量和统计工作的推进状况, 推动落后地区的计量和统计管理工作, 重点对流域内用水大户进行计量管理。编制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方案, 实现对流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型灌区、中型灌区计量全面实现计量设施的安装。对流域机构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取水许可, 流域机构须检查项目是否安装了符合标准的计量设施, 计量设施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发放取水许可证, 而且要对流域机构已审批的取用水户要逐一排查, 重点排查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取、退水计量设施的安装与完好程度。结合流域的水环境实际情况, 提出限排意见, 合理设置省界、流域干流以及重要支流口的水质监测断面, 根据监测断面监测结果, 对各级政府进行监督评估。

(3) 省区层面。省区层面是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制度的执行者, 逐步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计量与统计体系。首先,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合理利用经济杠杆, 促进取水计量设置的安装, 可以根据各省行业发展特点、经济发展情况,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通过适当提高水资源费, 推动取水户积极安装取水计量设施。其次, 利用行政手段, 加强取水计量设施的安装工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取水许可证时, 要重点审查取水计量设施的安装情况, 并要求各供水单位应当加强供水范围内用水的计量设施安装工作的管理, 逐步实现所有用水户按计量用水和交费。第三, 采取政府补贴等多种手段, 加大农业领域的水资源计量和统计管理工作, 各地区省级主管部门需要根据管辖内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采用政府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 鼓励各类型灌区安装和维护计量设施。第四, 加大监督力度, 强化处罚措施。要长期坚持对取水计量设施的安装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特别要加强用水大户和特殊行业的取水计量监督管理, 全面实现对规模以上工业取用水户的在线监测, 实现对80%工业取用水和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取水口的取水计量与复核, 实现公共供水单位取水的在线监测。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的取水口、退水口和向水体排污的排污口以及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前期设计阶段及施工期的水质实施监督性监测, 为取水许可证的发放和年度审查中的取水及退水水质提出核实意见。

4 结语

(1) 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我国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 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下, 需要从宏观到微观, 从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积极发挥作用, 明确管理方向, 落实管理内容。

(2) 综合考虑水资源计量与统计管理的尺度和层面, 认为国家层面应当以宏观指导、加强考核为主, 完善和发布技术标准;在行业尺度上, 主要应当协助用水户执行计量管理制度, 加强不同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行业指导, 配合省区层面的监督管理, 以点带面, 推动整个行业的水资源计量统计管理及水功能区纳污控制管理;在流域层面, 重点工作是推动落后地区的计量和统计管理工作, 对流域内用水大户进行管理, 提出流域限排意见, 合理设置省界、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水质监测断面, 并进行水质监测;省区管理层面需要通过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 加强监测计量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计量与统计管理的覆盖范围, 着重加大对工业取用水户和大中型灌区取用水户的计量与统计管理, 对辖区内的水功能区水质进行监测, 实行水功能区管理。

(3) 通过结合不同尺度、不同层面的管理方向和任务, 最终形成以国家宏观指导、行业协助、流域平衡、省区管理实施为主导的上下联动、全面覆盖、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戴向前.对制定水资源监测计量统计管理办法的思考 (摘要-303期) [EB/OL].http:∥www.waterinfo.com.cn/cybg2/Document/71852/71852.html, 2013-07-22.

[2]张江汀, 张建友.对当前水资源计量管理困境与出路的几点思考[J].水资源保护, 2003, (5) :58-60.

[3]潘元全.加强用水计量管理促进计划用水节约用水[J].中国水运, 2008, (8) :145-146.

[4]桑连海, 黄薇, 刘强.加强取水计量管理促进长江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J].水利发展研究, 2007, (4) :25-27.

[5]宋凤义, 何思.北京市海淀区取水计量管理模式探讨[J].北京水务, 2010, (4) :57-60.

[6]张贤铱.推进取水计量设施装置的探讨[J].水资源保护, 2002, (2) :63-64.

[7]印士勇.新形势下水环境监测工作思考[J].人民长江, 2012, (12) :1-3.

水资源管理 篇2

2007世界水日

1.概述

英国水资源管理体制迄今尚无国家一级专职管理水资源的政府部门,而由政府的有关部门分别承担,它们通常只起宏观控制和协调作用,主要负责制定和颁布有关水的法规政策及管理办法,监督法律的实施,并宏观控制地区或流域一级水管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理机构的财务。地区一级的水资源管理准则由国家或地方法律规定成立的相应管理机构承担。

在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自七十年代初开始,水资源管理体制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根据1973年水法,实际按流域分区管理,合并、整顿,成立了10个水务局,流域内不再按过去的行政区划分和受其管辖权的限制,每个水务局对本流域与水有关的事务全面负责,统一管理,水务局不是政府机构,而是法律授权的具有很大自主权、自负盈亏的公用事业单位(Utilies),第二次大的变革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在1986年政府宣布通过立法使水务局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其目的是使水务局可不受对公共部门的财政限制和政府的干预。在1989年水法颁布后,水务局便成为国家控股的纯企业性公司并改称为水务公司,负责提供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供水及排污服务。

迄今为止,英国的水工业私有化仅限于英格兰和威尔士,而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其供水管理部门目前仍为国营公共事业机构。

2.水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英格兰和威尔士水管理机构分为政府各部、地区水务局和地方(郡、区)三级管理。下设(1)环境国务大臣和威尔士事务大臣,其职能是:任命水务总督、水务公司及国家河流管理局负责人;制定和修订水务管理的法律框架。(2)水务办公室,是一个非部级的政府机构,负责保证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水工业能为该地区用户以合理的价格提供优质高效的供水及排污服务,同时它也是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水工业私有化后代表政府对水的价格进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机构;颁布水价费率标准,每年一次确定价格水平和结构,监督水务公司的财务和投资;每五年一次审查和调整水价上限,规定下一个五年的服务职责等。(3)用户服务委员会,它协助水务总督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4)饮用水监察署,成立于1990年1月,代表国务大臣检查和监督水务公司供应饮用水的数量和质量。(5)国家河流管理局,负责河流水质和内陆及沿海地区水质、土地排水、防洪、渔业、水上旅游、水资源保护及管理、航运,颁发取水许可证,污染控制。(6)皇家污染监察署,审定和监察具有重大污染的产业。(7)农、渔、食品部,负责防洪及渔业事务,此外还任命地区防洪委员会的主席及委员。(8)垄断及兼并委员会,委员会完全可视为水务总督与水务公司的“上诉法院”。

3.水务机构

在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下设:(1)水务公司,(2)供水公司,(3)水务协会;而苏格兰地区供水及排污服务是由根据苏格兰地方法律建立的9个地区委员会和3个岛屿委员提供;北爱尔兰地区则由北爱尔兰环境局负责。

4.水务管理的主要法规

(1)水工业法;(2)水资源法;(3)水公司法;(4)土地排水法。

5.流域水资源的管理

英国针对供水和水污染问题通过立法不断改进水资源的取水许可权管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逐步完善管理体制,现已由过去的多头分散管理基本上统一到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性集中管理,逐步实现了水的良性循环,并在较大的河流上都设有流域委员会、水务局或水公司,统一流域水资源的规划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直至供水到用户,然后进行污水回收与处理,形成一条龙的水管理服务体系。使水资源在水量、水质、水工程、水处理真正做到了一体化管理、一条龙服务,一切与水有关的活动均由水管部门统一管理,具体再按有关部门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所颁布一系列法令和制度要求水量水质并重。资源与工程一体化,综合管理水资源。为满足水量水质要求,取水必须事先得到许可,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法律规定的水质标准才能排入河流或湖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全部由水管理部门负责。

水资源利用及管理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利用;管理策略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威胁。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综合效益、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造福人民、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国策,必须用系统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目前,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O多亿立方米。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水资源危机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了取得足够的水资源供给社会,必将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水资源过度开发,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污染的严重,既是水资源过度开发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的原因,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个别地区更高。

2.水资源利用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干预越来越严重,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工农业的用水没有合理的规划,水资源的利用得不到高效、合理的开发;水资源短缺,供求失衡;没有高效的管理水资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山地地区的水资资源保护降低,出山径流的变幅日益突出;河流的下游地区生态问题严重,沙漠化问题突出;上游与下游的水资源失衡,下游的河流干枯,下游的地下水开采加重。

河流发生突出的问题,关键原因是没有对水资源实行可持续规划,没进行综合的干预。首先,对于河流缺少合理的规划和起初的水权的界定,致使流域内原来的水权合同没有效力;其次,人工体系、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发展之间对于水资源的占有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会造成生态得不到合理的保护;第三,由于有关政策的失衡,导致引导的力度没有合理的发挥。

因此,流域发生水危机的主要原因还是流域水资源的总量出现严重匮乏,除此之外,因为流域内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水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导致了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3.水资源利用及管理策略

1)制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

既要综合考虑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健康、有序发展,又要做到地表水、地下水和跨流域调水的合理配置,以便实现水资源的的高效利用。在水资源调配原则方面,适度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配,合理利用,要合理分配各地州用水,除满足经济社会用水外,还要保障生态用水。要大力发展节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益。

2)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是一种动态的多功能的自然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表水、地下水互相转化,城乡水资源不可分割,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必须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拟定水长期供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组织拟定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核定水域的纳污能力,严格控制排污口的设置。强化城市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和防洪论证工作,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费征收工作。

3)大力推行节水政策

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属于严重缺水。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是用水效率低、浪费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国农业用水量大,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水的重复利用率低,采取管道输入、喷、滴灌等节水措施,要根据水资源情况,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通过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投资兴建节水灌溉工程。在生活用水方面,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措施。工业生产工艺水平落后,耗水量大,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政府在安排农业投资上,向节水灌溉倾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

4.结束语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水资源短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态安全,而且还影响全球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水资源状况极为不乐观,其形势有不断恶化的趋势。若不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水资源危机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并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资源瓶颈。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与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社会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于水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工农业竞相开发地下水,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而出现大面积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建筑物破坏现象,有的已造成资源难以再恢复。水资源是有限的,也是其它资源无法代替的,如果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其后果难以估量。

参考文献:

[1]王瑗,孙弘颜.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

水资源管理 篇4

据统计, 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危机。水资源问题将是制约我国21世纪经济迅速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平水年年缺水量358亿立方米, 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 因缺水少生产粮食350?/FONT>400亿公斤;1997年, 黄河断流长达700多公里, 295天无水入海;全国50%以上河长被污染, 其中严重污染占10%。21世纪, 我国面临着16亿人口高峰的巨大压力, 缺水总量将达1000亿立方米。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江泽民指出, “得认真研究水的问题……, 应该未雨绸缪。”

2 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2.1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是一种非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机制, 由于造成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尴尬局面。众所周知, 我国的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 但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水资源浪费极其惊人。我国北方旱区水资源极其紧张, 浪费却相当严重, 海河流域渠系利用系数约为0.45, 引黄灌区下游输水损失达30-50%, 河西走廊一些渠道, 水量损失竟高达60-80%。

2.2 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导致管理单位失去节水的积极性, 如灌区没有法律地位, 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灌区处于两难境地, 具有“事业单位, 企业管理”的说法, 实际上, 作为事业单位, 没有人事部门下达的行政编制, 财政部门不安排事业经费;同时又要求它实行企业办法管理, 它既没有法律地位, 又受多种限制, 不能象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现行的政策不利于节水。目前的灌区收入主要依靠水费, 在固定的价格条件下, 水费的多寡取决于供水量的多少。一些灌区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 甚至鼓励多用水, 有些灌区虽然节约了水, 但被无偿地调给其它部门, 无利可图, 严重地影响了节水积极性, 不利于节水机制的形成。

2.3 灌溉工程老化, 严重威胁21世纪粮食安全

据统计, 全国现有220个大型灌区老化失修, 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全国现有111座大型水库不同程度地存在险情。仅以渠道工程老化为例, 在被调查的373座渠首建筑物中, 严重老化损坏的占70%, 失效的占16%, 报废的占10%, 完好的仅占4%。造成老化的原因是多样的, 如自然老化、工程质量存在缺陷、规划设计不合理、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 其中由于管理不善和人为破坏造成老化损坏的占10.9%。如果不对这些老化的工程和设备进行改造和修缮, 供水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 那么可能难以支撑21世纪我国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3 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探讨

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满足21世纪16亿人口高峰对粮食的需求, 改革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势在必行。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系统过程, 作者认为, 目前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3.1 面对市场, 改革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 实施“事企”剥离

目前, 大中型灌区的经营管理以行政管理经营为主体, 即地方行政 (政府) 或水行政 (水利厅、局) 行使水权 (闸门关启和水量调度) 、财权 (水费收支和财务管理) , 灌区无调水权和财权, 水费上缴地方财政后, 在通过一定方式划拨, 行政过多干预灌区管理权限和正常秩序, 导致灌区事企不分, 缺乏活力和积极性, 既不利于灌区经济的发展, 也不利于灌区科学管理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正因为如此, 供水单位必须进行改革, 其最终目标是:在水利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下, 灌区拥有基本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即自主行使水量调配的水权, 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财权和工程管理权, 使之成为按企业化管理的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其具体做法是改革现有的水利工程产权制度, 真正做到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对于大型的水利工程, 由于投资的主体是国家, 国家拥有该工程的产权。为了避免政企不分而带来的管理水平低下, 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 尽量减少国有水利资产的流失, 保证国有水利资产的保值增值, 国家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经营其水利资产, 其中一条重要途径是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造成为国家控股的公司, 用企业化管理方式管理经营水利资产, 确保其保值增值, 以维护水利再生产正常进行;对于小型的水利节水工程,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要求, 通过股份合作制、拍卖、承包和租赁等不同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以达到明确所有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 调动所有者积极性的目的。

3.2 拉动经济杠杆, 建立节水灌溉经济激励机制

面对市场经济, 无论是供水者还是需水者, 都以追求最大利润 (效益) 为最终目标, 充分拉动经济杠杆, 对供水、需水及节水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 经济杠杆在农业水资源分配过程中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导致下列不合理的现象发生:供水单位缺乏节水的积极性, 需水单位不珍惜宝贵的水资源, 节水成为可有可无的累赘, 最终导致极其珍贵的水资源浪费, 节水成为空中楼阁。所以, 建立节水灌溉经济激励机制是十分迫切的。作者认为, 建立节水灌溉经济激励机制应包括:

补偿奖励机制。无论水价是否合理, 节水对供水单位的收入带来一定冲击, 为了鼓励供水单位节水, 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 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 补偿奖励的数额足以调动节水的积极性;

惩罚奖励机制。需水单位是节水的主体, 国家和政府制订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节水指标, 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 对于没有完成的用户, 给予适当的惩罚,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水权交换机制。水权是水资源管理的中心, 研究水权的理论和可操作性的交换机制, 通过市场的交换, 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分配;特别针对大江大河, 水权在科学调配水资源方面更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黄河流域, 国务院已经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 可以在此基础上, 研究水量交易的方法、程序, 如果条件允许, 可选择部分地区进行试点。

3.3 建立用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

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实施, 离不开用户的参与, 一切技术和措施最终通过用户的实践来实现, 用户是节水的主体, 其行为和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节水的成败。因此, 建立用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是节水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成立由各级地方行政、水行政、节水专管单位负责人和用户组成节水管理委员会, 一切重大决策通过该委员会决定, 或者成立用户自己选举具有法人地位的自我管理组织。

目前, 一种新型的经济自立灌排区的水管理机制值得关注和探讨。它是世界银行推荐的水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 已在我国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和河北等五省进行了试点, 效果较好。所谓的经济自立灌排区, 是指在水利界限清晰、相对独立的灌排区上建立的旨在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对政府财政依赖、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经济上自负盈亏、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强调民众参与的、非赢利的经济实体, 其主要模式是供水公司+用水者协会。

摘要: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是节水的关键。文章在分析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高效节水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节水

参考文献

[1]姜文来著, 水资源价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沈坩卿, 对水资源持续利用重大贡献, 地理学报, 1999, 54 (2) :189, 90.

加强水资源管理通知 篇5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加强我市水资源管理,强化水资源费征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第号令)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关于调整全省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通知》,现将加强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市水利局是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以及全市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

二、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全市行政区范围内,除城市建成区以外农村中的农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外所有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

水资源费征收包括使用自来水户、取用地下水户、取用地表水户、疏干排水及疏干排水再利用户。

三、征收标准

(一)取用地表水用户。取用地表水用户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0.25元/立方米。

(二)取用地下水用户。

1、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取用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居民、工业用水1.00元/立方米,行政事业、经营服务业用水1.20元/立方米,特种用水2.00元/立方米,地温空调用水0.06元/立方米。

2、在城市建成区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以外取用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居民、工业用水0.80元/立方米,行政事业、经营服务业用水1.00元/立方米,特种用水1.60元/立方米,地温空调用水0.06元/立方米。

3、在城市建成区以外,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没有达到的地方取用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居民、工业用水0.50元/立方米,行政事业、经营服务业用水0.70元/立方米,特种用水1.30元/立方米,地温空调用水0.06元/立方米。

4、煤炭企业按国务院460号令的.规定办理取水许可证,吨煤缴纳0.5元水资源费。

(三)疏干排水及疏干排水再利用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0.20元/立方米。

四、征收办法和资金管理

(一)明确征收责任:市水利局负责全市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在征收南水北调基金期间,使用自来水的单位和居民仍由市自来水公司在售水环节采用价外附加的方式代征;市属及市属以上企业由水利局在取水环节征收,乡镇、街道办事处所属企业及所辖单位,由乡镇、街道办事处代征。煤炭企业的水资源费,由水利局牵头,煤炭局、煤炭企业所在乡镇各抽调2人,成立联合收费组征收。

(二)实行计量征收:各取水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取水工程(或设备)上安装质检部门核定的量水设施(水表),实行用水计量;水资源费征收部门要严格按照用水量的多少征收;煤炭企业水资源费依照煤炭局、所在乡镇提供的企业设计煤炭产量进行征收。

(三)严格水资源费管理:征收的水资源费要建立资金专帐,征收单位将征收的水资源费按收支两条线有关规定办理。

五、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我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认真贯彻国务院460号令,做到依法取用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按照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全市行政区范围内,除城市建成区以外农村中的农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外所有取用水户,应依法办理取水许可证,依法缴纳水资源费,并做到装表计量,按月缴纳水资源费。

(二)实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强节约用水工作。水利局在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分配的用水指标范围内,将用水计划分配到各个用水单位,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的征收加价水费。自备井用水户、月用水量达到100立方米以上的自来水用户和经营性洗车、洗浴场所等特殊用水的单位,全部纳入计划用水管理,超计划用水按规定征收加价水费。各用水单位应当采取节水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对在节约用水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节约用水效果明显的,由市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探析精河县的水资源管理 篇6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同样是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但当前,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的利用,国务院颁布的相关文件都已把水利工作摆在了经济社会优先发展的位置,强调水资源开发要建立“三条红线”。本文主要是对精河县“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其如何解决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精河县;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为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三项制度”,确立“三条红线”,着力改变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使水资源要素在我国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相应地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下文将结合精河县对三条红线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三条红线”指的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红线、用水效率的控制红线以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红线。这三条线是从不同角度管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三者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比如,在管理角度上看,用水总量控制可以宏观管理对流域或者较大区域的水资源,而水效率可以微观对待各行业或者用水户,并与此同时,根据限制纳污的指标还可以对水体内的质量进行管理,三条红线构成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划定包括取水、用水和排水重要环节的“三条红线”,将经济社会系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限制在可以承载范围之内,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第二,实行“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和水情做出的现实选择,是加快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要求,通过对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形成反向的约束机制,以最小的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损失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此管理模式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重大决策,必将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精河县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近日,博州水利局水政科、水政监察支队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学习活动中,结合落实“三条红线”控制目标,将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开采确定为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的实际行动,以执法巡查非法取水为契机,对精河县水资源的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当地的水资源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政府部门对“三条红线”的认识不到位

一些政府部门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目标认识模糊,往往从本部门角度出发,以本部门项目为借口,无视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先斩后奏,以项目名义非法取用地下水,给地下水总量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给当地群众造成“老百姓取水就要办理取水许可,政府取水就没人过问”的不良认识。

2.存在非法凿井和非法取水问题

㈡ 非法鑿井、非法取水点的调查统计困难,由于以往水利部门和电力部门未形成合力,有许多非法取水点存在,这一部分地下水开采量没有包括在水资源管理统计之内,严重影响地下水总量控制目标的落实,同时严重影响合法开采地下水用户的用水权益。

3.水政监察队伍力量薄弱

水政监察队伍力量薄弱,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目标任务的落实,需要对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实行精细化管理,目前,水政监察队伍人员偏少,影响到水资源管理目标的完成。

三、完善“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的措施

现阶段,精河县“三条红线“的水资源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需要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水资源工作,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加强政府的正确认识,并落实好该项工作

在建立“三条红线”水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相关的内容,全国总用水量红线要合理的分解到各个地区,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评制度势在必行。为完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需要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也纳入主要的指标,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总责。总之,不管是制定科学的“红线”标准,还是严格执行这一标准,都与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息息相关。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积极配合国家能力建设工作,制定节约型社会配套的管理办法和法规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建设人人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

2、摸清家底。

彻底摸清精河县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总量,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保证精河县生活、生态、工业等用水的前提下,按地表水、地下水分别论证精河县农业用水总量方案。

3、加大水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要让各族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精河县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科学使用管理是直接影响到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保护水资源,管理好水资源是在保护着我们的家园,保护着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政府各部门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目标负有共同的责任,充分认识水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控制水资源使用的紧迫性,管理好水资源的必要性。尊重科学,合理使用水资源。使各部门形成管理水资源的合力。

4.加强对地下水的管理

大力推进计量设施安装进程,全面统计地下水使用状况。一是充分与电力和土地部门进行沟通,切实摸清非法取水点的地点、用电量情况、取水量情况、取水用途和土地性质等;二是尽快出台对非法取水点机井限制供电政策,强制安装计量设施,对拒不配合安装的强制封井,使这部分机井取用地下水量纳入到统计中来,为进一步落实地下水总量控制目标提供依据;三是以取水许可年审为契机推动合法取水户安装计量设施。

5.强化水政监察队伍

扩大水政监察队伍,充分发动群众和社会各阶层力量,共同管理水资源。一方面赋予水管部门各基层站、所对水资源管控的责任,在水工程管护过程中同时负有巡视监督水资源取水使用情况的职责和报告职责;二是聘请水资源管理社会监督员,充分发挥群众对地下水开采的监督作用,自觉维护自身权利,公开举报电话,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维护合法取水户的利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行“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和水情做出的现实选择,是加快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要求,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污染严重等问题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对精河县“三条红线“的水资源管理进行论述,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

参考文献:

[1]陈进,黄薇. 实施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水利,2011(06).

[2]张建龙.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支撑与应用模式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13(01).

[3]王成玉. 对贯彻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1(07).

浅谈水资源管理 篇7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

一、关于水资源管理

1、水资源管理定义

水资源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 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广义的水资源管理, 可以包括: (1) 法律。立法、司法、水事纠纷的调解处理。 (2) 行政。机构组织、人事、教育、宣传。 (3) 经济。筹资、收费。 (4) 技术。勘测、规划、建设、调度运行4方面构成一个以水资源开发 (建设) 、供水、利用、保护组成的水资源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的特点是把自然界存在的有限水资源通过开发、供水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的需水要求紧密联系起来的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 对水的依赖性增强, 对水资源管理要求愈高, 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水资源管理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时, 世界各国由于政治、社会、宗教、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素质水平、生产水平以及历史习惯等原因, 其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也不可能一致。但是, 水资源管理目标的确定都与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控制目标相适应, 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改善, 而且还应充分考虑经济承受能力。

2、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水资源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 水资源属国家所有, 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 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最大效益; (2) 开发利用水资源, 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办事, 实行“开发与保护”、“兴利与除害”、“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 (3)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 编制综合规划, 统筹兼顾, 综合利用, 发挥水的综合社会效益; (4)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维护生态平衡; (5) 要提倡节约用水, 计划用水, 加强需水管理, 控制需水量的过速增长; (6) 加强取水管理,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 (7) 征收水资源费, 加强水价管理和水行政管理, 对水资源实行有偿使用; (8) 加强能力建设。

3、水资源管理的条件

要有: (1) 国家规定对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 查明当地水资源数量、质量、成因和赋存条件及运动规律;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未来社会国民经济发展需水预测; (3) 同级政府批准的区域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4) 区域性水中长期供求计划。

4、水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1) 取水许可制度是在法律保证下进行水资源管理的行政手段。 (2) 经济措施是调节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有效手段, 利用经济杠杆管理好水资源。要完善有偿使用的制度, 建立良性运行的管理机制。 (3) 水资源管理依靠行政组织, 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发挥在管理中的作用。 (4) 系统分析的方法是实施水资源调配和管理的一个基本方法。 (5)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接收、传递和处理各类水资源管理信息, 使管理者能及时实现水资源管理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协调, 实现科学管理。

二、市场经济规律的行政管理措施

1、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

目前在部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基础上, 探索建立统一、精干、高效, 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用的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应体现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 形成政府有效调控、市场正确引导、社会适度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决策和执行体系。以利于节约管理资源和提高执行效率;充分整合已经存在的各种信息, 减少冗余的信息分析论证工作, 减少虚假信息对决策的干扰, 以利于降低决策成本和提高决策质量;应根据行政功能构建执行体系,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 高效率行政的关键是减少执行体系中间层次和决策执行环节, 提高执行体系的整体协调性。管理人员是现代化管理的核心, 既是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 又是体系其它要素的制定和使用者, 管理人员素质必须适应现代化管理各种要求。

2、政府对水资源进行宏观管理

水资源特有属性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了政府对水资源管理应以宏观管理为主, 宏观管理的重点是水资源供求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管理。在水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环节, 围绕处理水资源供给与需求、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以及处理由此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 成为水资源管理的永恒主题。

为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在国家发展不同时期和水资源利用不同阶段, 水资源供求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管理侧重点是变化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供给和需求是现代水利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当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处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时, 水资源开发和供给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即满足需求是主要矛盾;一旦开发利用达到两个承载能力或其中之一, 矛盾就会发生转化, 水资源需求和保护就成为矛盾主要方面, 控制需求成为主要矛盾。对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方针、政策和策略都要随着矛盾性质的改变而调整, 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成为关键的战略举措。

3、政府利用水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管理

水资源是具有流域整体属性的稀缺资源, 其配置影响区域间的利益协调, 也影响行业间的利益分配。水资源管理应统筹兼顾效率和公平, 既要政府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 二者形成有机互补的关系。

浅谈水资源管理 篇8

一、水资源管理的含义

水资源管理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管理, 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 是建立在水文、水资源, 水法制等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对水资源管理的研究, 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保障水资源安全。

对水资源管理确切定义, 目前学术界尚不统一。但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同的卷中, 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 有以下特点。首先, 从整体上来看, 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 “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 视野相对狭窄, 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 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 以水论水;第三, 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鉴于此, 我认为, 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二、水资源管理的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 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 水资源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 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 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 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 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国内研究内容。

三、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1、国际水资源管理的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 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 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 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 (IAHS) 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 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 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 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 (2) 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 (3) 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 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 (4) 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

2、国内水资源管理的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 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 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 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 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 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 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 优化水资源配置, 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 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该书提出, 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 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 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 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

四、结束语

要保护水资源, 要加强水资源用水的管理已成为人类必须重视的问题。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 长期以来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 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 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 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要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 严格执行水资源法律所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维护水资源管理, 保卫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设成果。

摘要:水资源管理成为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 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 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管理分析与研究 篇9

1 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

近两年来,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水安全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公众和广大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 许多学者对水资源管理的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1.1 关于水权管理体制的研究

在国内, 由于我国早期的水资源管理方法是“以需定供”的模式, 所以, 给人们造成错误的概念, 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因此对水权问题未引起重视。随着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 水权才被摆在了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问题上。水权制度是界定、配置、调整、保护和行使水权, 明确政府之间、政府和用水户之间以及用水户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的规则, 是从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对水权进行规范和保障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在我国, 水权制度建立在三个方面的内容上, 也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 确立行政区域的公共水权, 其次, 确定了取用水资源人口的物权, 最后, 公共供水和灌区用户的用水权。水量分配方案是水权制度建立的基础, 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监测系统可以全面实现水量分配由虚转实, 从而构建完整的水权载体, 水权管理制度建设将实现水量分配方案由量到权的转化, 赋予其权利属性。总而言之, 水权既有动态概念也有静态的概念, 通过水权交易可以改变我国现今的用水方式, 对水户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

1.2 水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

在现今国内外水资源管理模式中, 大多都经历从单一目标转变多元目标的管理模式, 再从目标管理模式向流域综合管理转变的过程。单目标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是以防止洪涝灾害、发展航运和灌溉水利工程、单纯增加水量为目标。在多目标水资源管理模式中, 人们大多都是用非工程的方法来管理水资源, 具体来讲, 当前国内外常见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主要有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 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 资源化管理与资产化管理等几种模式。这些模式在管理目标上, 都是以节水和提高用水效率为主要目标, 由此可见, 这是一种能有效降低水危机和水效率低下的管理方法。

2 提高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对策

2.1 建设水资源管理机构

目前, 我国水资源管理呈现“多头管水、多头治水”的现象, 至今没有一个全面统一的解决水资源的管理体系。我国虽然设有七个流域的管理机构, 但都缺乏正规的管理职责, 没有独立统一调节水资源的功能, 所以, 水资源不能真正的实现统一管理。如水利和水电的分散管理, 生活用水的分散管理和水利工程及水土保持的分散管理等都无法做到统一的管理。大多都是分散管理, 这种分散管理很大程度的阻碍了水资源和地区经济之间的协调性, 使水污染情况日益加重, 水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因此, 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急需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目前, 我国很多大中小城市都在酝酿筹划成立税务局, 这种新的运行机制, 将进一步的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2.2 清楚划分政府水资源管理的权利

我国长期以来以计划手段来配置水资源, 在许多人心里水资源已形成“公共物品”的观点。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是水资源管理的主体, 利用政府的权利有效的分配主导流域之间、跨地区之间的调水工程, 并采取一定的法律和经济手段来管理水资源。这种形式完全取代了市场的主体地位, 决定水资源使用的有偿流转, 从而导致了水资源管理的混乱和低效率。由此可见, 水资源并不是“公共物品”它作为“公共物品”主要是体现在环境因素上。在现今正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时候, 全面的对水生态进行保护, 治理水污染, 分配上下游流域水资源和制定维护水市场, 这些都是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上应做的重点工作。因此,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水权制度, 实行资源的有偿使用, 建立一个利用市场手段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市场, 即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水利改革市场机制的方向。将水权转让给市场主体, 是一种经济手段, 它的实现必须有很多政策进行照应, 水资源的使用应与其事业相适应, 依照事业的需求和定额进行管理, 不能凭空对水资源进行使用。用这种办法才能够避免水资源使用权垄断的现象发生。

2.3 改革水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是我国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解调器。目前水价主要存在定价原则不合理, 水费标准偏低, 没有对供水列入商品进行定价和管理, 水费标准偏离了市场的价值, 使市场调节机制失灵。针对这些问题, 我国在水价上应寻找出关健的突破口,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水价体系和管理规定。对于需要使用水资源灌溉的河水灌溉地区, 适当的提高地表水资源的价格, 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开发有限, 对于地下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可以适量的增加水资源的价格, 从而确保地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保证地下水资源。国家还可以建立水资源使用权利, 通过建立水资源的使用机制, 把水资源交由市场主体, 使市场主体有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权利, 这样就能更好的管理水资源, 使他们得到有效的利用。虽然现在水价改革势在必行, 但对于部分农业市场来说, 提高水价必会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 所以目前水价改革并未取得很大的进展。因此, 如何在确保水资源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制定合理有效的水价, 是目前和今后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都应关注的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能够有效的缓解水资源的短缺和水资源的浪费问题。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随时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去适应新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为实现我国水资源管理现代化而努力,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大军.水管理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 2004, 6.

[2]金磊, 黄国和, 周怀东, 王莉, 傅海燕.城市水资源管理情况及分析[M].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 12 (8) :24.

水资源流域规划管理研究 篇10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流域规划,问题

1 概述

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增长、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使本来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化。我国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 我国流域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实行的是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这种体制使权利划分过于模糊, 容易出现各种问题:①各区域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区域规划, 它又往往与流域总体规划相抵触, 此时, 往往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致使流域水污染现象在各区域普遍发生。②在制定综合规划时各地方政府都是从本地利益出发, 这与流域综合规划要统筹全局的要求存在冲突。③由于流域水资源的流动性的特点, 流域的上、中、下游地区在引水、用水方面也容易出现纠纷。各大流域均不同程度存在有上下游矛盾, 如淮河流域:河南境内在无天然径流情况下, 农业灌溉蓄水靠闸坝完成;但是闸坝调控方式, 对下游的用水影响成为争议焦点, 尤其是对下游饮用水源地污染更显突出。

3 流域污染防治中排污指标分配方式的非科学性

目前水资源流域管理机制是流域管理机构根据流域水体的环境质量, 要求计算出整个流域几年内污染物总量的削减量, 以相同的比例分配各地区年度的削减量配额, 各地区必须按照指定的配额独立完成, 不允许污染物的跨地区转移削减。这种机制产生的问题显而易见:由于各地区不同的产业结构及自然资源的先天条件不同, 导致污染物削减成本不同, 这样就无法发挥出低削减费用地区的优势。最重要的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污染物处理技术和能力等的不同, 欠发达地区无足够资金, 无法完成污染物削减的配额, 只能向下游地区转移污染物;而发达地区虽有经济能力, 却发挥不出规模效益, 导致污染物处理设施闲置。当上、中、下游转移污染物时, 上下游地区必然产生跨界污染纠纷。所以在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和治理流域污染时, 应因地制宜, 不能搞“一刀切”, 应在发挥宏观指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

4 流域流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流域水资源造成影响

我们知道, 流域水环境和流域经济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特点。我国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 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直接相关。另外, 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管理, 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耗水型工业, 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单一的资源型工业, 不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 产业结构雷同, 也形成了严重的结构性污染。这些现象都提醒我们, 在制定流域综合规划时, 不要忘记考虑流域沿岸的工业、生产和各种产业的发展, 要积极引导沿岸各地方进行产业发展评估、预测, 防止盲目发展不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工业。

5 水资源利用综合规划中的问题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 问题主要出现在:①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40%左右,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5%~85%。②水资源利用率低, 主要流域用水结构中农业用水的比重较大。我国现在农业用水实行大水漫灌, 在征收水费方面基本上都是实行按土地公顷数计收水费。这种计费方法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因此, 应改变常规的农业用水收费方法和标准, 按照实际用水的平方数征收水费, 避免农业用水的浪费;在工业用水方面, 应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 提倡“清洁生产”。克服以前存在的重供轻用、重地表轻地下的状况。

6 结论

从上可知, 流域综合规划在防治流域水污染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特别是在水资源形式十分严峻的今天, 我们应充分、高度重视流域综合性规划, 找准流域水环境特点和流域经济特点, 制定科学的可行的流域综合规划。

参考文献

[1]吴丹, 王士东, 马超.基于需求导向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2) .

[2]包桂娟.朝阳县水资源状况与保护性措施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 2015 (6) ..

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分析 篇11

关键词: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探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任何资源都不可能取代水资源的作用。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对水资源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尤其是流域水资源的管理问题。目前,大部分国家都按照水资源的流域性特点,构建了与之对应的流域管理机构,他们负责对流域水资的统一管理。因此本文将会对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进行分析,以更好的推动其发展。

1.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概述

通过对水资源的特性进行分析发现,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实际上就是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并加强对水质和水量的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统一调度和综合管理,尽最大努力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还需要制定一套与之对应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政策和方针,遵循兴利与减灾并重的原则,并以水资源规划、水情预报来更好的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自从我国成立流域机构之后,就编制了一套与之对应的流域规划报告,该报告主要负责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指导,并做好水害的防治工作。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七大流域水资源的开发使用现状如表1所示。

2.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的分析

首先流域水资源属于经济资源,其具有灌溉、供水、航运、发电等功能。其次,流域水资源还属于重要的生态资源,其不仅能够为动植物提供生存棲息场所,而且还可以确保整个流域生态平衡。因此做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的研究至关重要。

2.1建立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水务主要是指城市的涉水事务,其主要包括蓄水、节水、供水、防洪、排涝、水资源保护、地下水回灌、污水处理及回用等。因此构建一套一体化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可以实现对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及污水等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并实现统筹安排,从而实现对流域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以达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2.2完全水资源取用监督管理机制

在进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水资源取用监督管理机制,对区域机井数量和取水总量给予严格的控制,对非生活用水和私开土地等一律不给办理审批打井手续,并且明令禁止提取地下水,对于已经打好的机井要对其安装流量监控设备,以实现对水量的有效控制。同时还需要根据当地发展情况来划定红线,设定年用水总量,制定各阶段用水规划。建立流域管理机构,以更好的实现对用水的实时监控,对各点的用水量给予随时的监督和抽查,从而确保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2.3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

如今,我国七大流域机构所具有的基本职能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不具备水事行政执行权,无法更好的肩负起流域综合管理的重任。在进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流域机构的基本职能进行强化,并赋予其一定的执法权。在该方面可以适当的借鉴美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的流域管理经验,逐渐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建立由流域区域政府代表、用水户代表、水事务专家等组成的流域管理委员会,逐步扩大流域水利委员会的职能,使其有权利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2.4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经济制度

首先要对江河堤防、水工程等水管单位的性质给予准确的界定,并根据经营性、公益性和综合性的要求,把经营性的职能逐渐从其中分离出去,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工程的筹资、建设和经营,从而更好的提高其经济效益。其次,在进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水务市场化的改革,推行水开发利用和水行政管理相分离,通过水价来对人们的用水行为给予适当的引导。最后,要加强对水资源功能和价值的货币化研究,对水资源补偿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在规范水权的基础上,对水价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以更好的推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结束语:水是生态之基、生命之源和生产之要,任何破坏水资源和恶意开采水资源的行为都属于犯罪行为,都应受到相应的惩罚。为了更好的实现对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就需要建立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完全水资源取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经济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于流域人民,提高对流域水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董斌.开都河诸小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6(7):132-133.

[2]杜娟云,王宗强. 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水价改革与水资源统一管理探讨[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5,14(1):178-179.

[3]张鹏.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探析[J].水利技术监督, 2014,11(6):57-58.

灌区水资源管理的思索 篇12

随着农业水资源的日渐短缺, 为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和均衡发展, 对农业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与优化管理, 显得越来越重要。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 就是从全区的角度出发, 从作物整个生育期的灌溉全过程出发, 合理地对各种不同的水源 (如地表水、降水、地下水、微咸水、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等) 进行最充分地利用, 以充分发挥现有水资源的作用与效益。

1 国内外关于灌区水资源优化管理的方案

灌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就水源上看, 有地表水、地下水和处理后的污水等, 而地表水有水库水和河道水, 地下水有深层、浅层之分。在用水又包括城市生活、农业、工业和环境等方面的用水, 这些用水保证率也各不相同。因此, 必须把灌区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 从可能有的方案中找到一些较好或最佳方案, 才能实现其灌区水资源最优利用。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 国内外广泛采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模拟技术、大系统优化理论在水资源优化调度上得以较广泛地应用。而近几年, 策论、存储论、灰色理论、模糊理论及决策支持系统等方法,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同时。多种优化方法的组合模型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如动态规划与线性规划相结合.网络方法与线性方法相结合, 以及优化方法与灰色理论、模糊理论相结合等。

因此,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灌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总需水量, 再进行供需水平衡分析计算。依次可以揭示灌区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内在规律和主要矛盾,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供需平衡的原则, 制定水资源优化管理的方案, 在此基础上建立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系统。

2 计算灌区水资源可利用量与所需水总量

2.1 灌区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总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有本质的区别。水资源总量是指灌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产水量。而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自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以及满足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 可以利用的水资源量。

2.1.1 灌区降雨径流可利用量

降雨径流可利用量是指在流域的水资源未被作任何利用的情况下, 在地表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如果没有实测径流资料, 可以根据年降雨量资料用年降雨径流关系推求径流量。依据适配线法做水平频率分布线型, 一般选用皮尔逊Ⅲ型, 一种方案直接查出不同频率水平年份相应的径流量;或者先查出不同频率水平年份的年降雨量, 再计算出年径流量。

2.1.2 过境水可利用量

过境水就是利用各种灌区建筑物引用灌区以外用来灌溉的水资源量。一般来说其引水量的大小受季节和年份影响, 各种频率年份的可引用水量一方面受到可引河流水量和渠系建筑物引水能力的限制, 另一方面还受到取水许可及地方水资源平衡分配的限制, 当引水能力大于取水许可量及水资源平衡分配量时, 过境水可利用量为取水许可量和水资源平衡分配量中的较小量, 当引水能力小于取水许可量及水资源平衡分配量时, 过境水可利用量为实际可引量。取决于具体地区和季节年份。

2.1.3 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

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同于地下水资源量, 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且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的可开采量。可根据具体地区的地下水允许开采模数计算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

2.1.4 农业灌溉、工业回归水可利用量

在灌溉过程中有渠道和农田渗漏、输水损失等损失水量, 尤其是水稻灌区基本为渠灌区, 这些损失占灌溉引水量的70%。因此, 应将灌区改造为能利用回归水的渠系, 充分利用损失水量。为了全面考虑水资源量, 工业回归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 灌区需水量总量计算

需水量是指在某种生产条件下, 遇到不同频率的雨情、水情、旱情情况下需要的水量。灌区需水量考虑农业灌溉需水量和非农业灌溉需水量 (主要包括灌区内工业用水、环境用水、村镇居民生活用水及牲畜用水) 。而农业需水为其主成份, 农业需水则与自然界的水文气象条件有密切的联系。农业灌溉需水根据灌溉制度、灌溉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

(1) 农业灌溉需水量

农业灌溉需水量可由灌溉面积和灌溉定额计算。农田灌溉定额, 可选择具有代表性农作物的灌溉定额, 结合农作物播种面积预测成果或复种指数加以综合确定。有关部门或研究单位大量的灌溉试验所取得的有关成果, 可作为确定灌溉定额的基本依据。对于资料条件比较好的地区, 可采用彭曼公式计算农作物蒸腾蒸发量、扣除有效降雨并考虑田间灌溉损失后的方法计算而得。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降雨长系列计算方法设计灌溉定额, 若采用典型年法, 则应根据不同地区和灌溉保证率提出不同频率年份的灌溉定额。灌溉定额可分为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两种类型。对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一般采用充分灌溉定额;而对于水资源比较紧缺的地区, 一般可采用非充分灌溉定额。预测农田灌溉定额应充分考虑田间节水措施以及科技进步的影响。

(2) 非农业灌溉需水量

非农业灌溉需水量主要是灌区内的工业用水、环境用水、村镇居民生活用水及牲畜用水。工业用水的计算方法有趋势线法、万元产值指标法、相关法、重复利用率提高法、弹性系数法等。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及牲畜用水均以现状生活用水为基础, 由人口增长率和未来的用水定额预测未来用水量。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 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要求, 来决定环境用水量。

2建立地下水一地表水联合调度系统

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在水力上或在开发利用中有一定的联系, 往往要求联合开发。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两者各自的特征, 达到最优管理的效果。地下水一地表水联合调度系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地下水供水系统;二是地表水供水系统;三是用水系统。根据地下水供水系统与地表水供水系统的水力联系及相对位置不同, 可将联合调度系统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 地表水库与泉水联合供水。这是根据地表水库的来水 (河川径流) 量与地下水 (泉流量) 的年内年际问丰枯木期出现时间不同的特点.使得联合调度后增加了有保证的供水量。

(2) 地表水库与含水层本身没有直接的水力联系, 只是在进行人工回灌时, 才把两者联系起来。

(3) 在地表水库上游, 有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 利用含水层进行闹蓄, 起到了扩大地表水库库容的作用。因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含水层仅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地下水向河流排泄;另一种是含水层与河流有直接的补排关系。

(4) 在地表水库的下游, 有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该含水层可利用水库放水或弃水渗漏补给, 在枯水季节超量开采地下水, 同时腾出地下库容.用作汛期的弃水补给。

(5) 灌区与地下水联合供水。在枯水年适当开采地下水, 在丰水年充分利用地表水, 并补给地下水。

结束语

灌区水资源优化管理的最终目地, 就是在综合利用的同时, 对各种水源进行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作物生育阶段、不同土壤条件等之间的最优搭配和最优分配, 在使灌区整体效益达到尽可能高的同时, 又能将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邱林.灌区水资源管理及应用[M].2006.

上一篇:虚拟机动态迁移下一篇:灰色残差修正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