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2024-08-10

湖南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共9篇)

湖南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篇1

湖南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2008年1月2日省政府令第219号修订)

发表时间:2007-6-26 15:32:23

(省政府令第166号,2003年4月8日省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2008年1月2日省政府令第219号《关于修改<湖南省农村合作经济承包合同管理办法(试行)>等6件规章的决定》第1次修订)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组织实施。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第三条 利用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水的单位和个人,除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均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

前款所称取水工程或者设施,是指闸、坝、渠道、人工河道、虹吸管、水泵、水井以及水电站等。第四条 下列情形不需要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

(二)农业灌溉、水产养殖取水的;

(三)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

(四)为保障矿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产安全必须进行临时应急取(排)水的;

(五)为消除对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临时应急取水的;

(六)为农业抗旱和维护生态与环境必须临时应急取水的。

前款第(三)项规定的少量取水的限额为每户每月取地表水180立方米,或者取地下水80立方米。新建最大取水量每秒10立方米以上的农业灌溉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依法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并将论证报告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第五条 取水许可申请按照下列权限分级审批:

(一)日取地表水80000立方米以上、日取地下水5000立方米以上的项目和总装机容量25000千瓦以上的水力发电企业的取水许可申请,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日取地表水30000立方米以上不足80000立方米、日取地下水3000立方米以上不足5000立方米的项目和总装机容量10000千瓦以上不足25000千瓦的水力发电企业的取水许可申请,由市州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日取地表水不足30000立方米、日取地下水不足3000立方米的项目和总装机容量不足10000千瓦的水力发电企业的取水许可申请,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六条 取水许可申请的审批及取水许可证核发程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取水许可证持有人(以下简称持证人)应当按照取水许可证核准的时间、地点、方式、取水量取水。

第八条 水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除发电企业按照发电量和规定标准缴纳水资源费外,其他持证人按照取水量和规定标准缴纳水资源费。除水力发电企业外的其他持证人应当装置质量合格的取水计量设施准确计量取水量。不装置合格取水计量设施的,按照取水工程设计最大取水能力或者取水设备额定流量全时程运行计算取水量。

第九条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因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水资源费的,可以自收到水资源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向发出缴纳通知单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缓缴;发出缴纳通知单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缓缴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期满未作决定的,视为同意。水资源费的缓缴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0日。

第十条 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价格、财政部门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第十一条 水资源费征收按照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划分征收级次,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分级负责执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将应当由本级征收的水资源费委托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征收。市州、县市区征收的水资源费10%上缴省统筹使用。

第十二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科学合理核定持证人的取水量。持证人在核定取水量内取水的,按照规定标准缴纳水资源费;超过核定取水量取水的,按照规定标准的1.5倍缴纳水资源费。

持证人应当如实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取水资料。

除本办法第四条规定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外,无取水许可证取水的,按照取水量的3倍缴纳水资源费。

第十三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季向持证人送达《湖南省水资源费缴款通知书》。持证人应当按照通知书规定的期限和缴款数额到指定银行缴纳水资源费。

代收银行收到水资源费后,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分别直接缴入省、市州、县市区国库。第十四条 水资源费属于财政预算收入,专款用于下列事项:

(一)调水(含人工增雨)、水源工程等重点水利设施建设;

(二)水资源综合考察、调查评价、监测、规划;

(三)节约用水技术研究、推广及节水项目补贴;

(四)水资源保护、管理及奖励等。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价格和审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监督。

第十五条 对在水资源保护管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六条 违反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十七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取水许可申请审批、取水许可证发放。取水量核定、水资源费计算中玩忽职守、徇舞弊、弄虚作假或者滥用职权的;

(二)应当征收而不征收或者不足额征收水资源费的;

(三)截留代收的水资源费的;

(四)贪污、挪用水资源费的。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湖南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篇2

1.1 森林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规定:

“森林资源, 包括林地以及林区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森林, 包括竹林。林木, 包括树木、竹子。林地, 包括郁闭度0.2以土的乔木林地, 疏林她, 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 采伐迹地, 火烧迹地, 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根据该规定的精神可知, 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 它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和地段类型并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系统。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 在进行科学管理及合理经营条件下, 可以不断地向社会提供大量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及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

森林资源按其物质形态可分为森林生物资源、森林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环境资源。 (1) 森林生物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资源。 (2) 森林土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 (3) 森林环境资源。包括森林景观资源、森林生态资源等。因此, 森林资源是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综合体。

1.2 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是不是商品, 有没有价值是林业经济学界长期以来讨论的核心问题。

森林资源的价值与价格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1.2.1 资产与资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第三辑中, 对资产的定义是:

“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因此, 资产具有3个重要特征: (1) 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 (2) 为某一特定个体所控制。 (3) 资产可以用货币来计量。

1.2.2 资源与资产资源与资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资产, 首先必须是一种经济资源, 资产与资源分属不同的管理范畴。

两者的物质内涵具有一致性。但又有显着的区别。 (1) 资源揭示财富的物质属性, 主要以实物管理和数量管理为基础;资产要揭示财富的经济属性, 目标是对资源进行经济补偿或价值实现、以价值管理为核心。 (2) 取得的方式不同。资源的取得或者是天然形成的, 或者是人的劳动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而资产的形成可以有3种渠道:一是由人们认定渠道, 将一些资源作为资产;二是由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创造的;三是由买卖、租赁等产权交易实现的。 (3) 作为资产的资源, 具有法律上的独立性, 资产总是个体者的资产, 主体对其具有控制权。 (4) 计量单位不同。资产应能够以货币计量, 而资源主要以实物单位计量。

1.2.3 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资产是在现有认识和科学水平

条件下, 进行经营利用, 能给其产权主体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资产的分类: (1) 按其形态可划分为林木资产、林地资产、森林景观资产和森林环境资产等。 (2) 按经营管理的形式划分为公益性森林资源资产 (如防护林) 和经营性森林资源资产 (如用材林资产、经济林资产、薪炭林资产和竹林资产等) 。

2森林资源和林业管理理论基础

加强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管理是基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 对具体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管理的抽象与概括, 同时又反过来指导一般管理规则的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 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其内涵与特征也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至今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定义和公认的理论模式。尽管如此, 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却是相一致的。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 而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 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 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 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 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因此, 可持续发展要求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 必须反省使用资源的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特征的经营模式, 实施在可持续前提下的经济发展。环境退化的原因产生于经济活动, 其解决的办法也必须依靠于经济发展。

2.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环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同环境相协调。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 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 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有限制条件的, 没有限制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 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模式,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如果经济决策中能够将环境影响全面系统地考虑进去, 这一目的是能够达到的。但如果处理不当, 环境退化和资源破坏的成本就非常巨大, 甚至会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栗而适得其反。

2.3外在性所谓外部性, 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超越于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外的外部影响, 即不通过价格机制反映的影响, 进而会产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成本中的社会成本。外在性可分为正的外在性和负的外在性。

3森林资源管理的行政许可制度

实践证明, 我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中心, 重采轻育的传统的体制和理念, 是使采育比例失调, 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 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森林资源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是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 它的优劣直接激励或制约着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 对森林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在明晰落实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前提下, 实行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量与实物量的综合管理, 实现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补偿, 科学的管理模式的构建, 是使森林资源资产走上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道路, 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

3.1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经济性管制经济性管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个体在价格、数量、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控制。具体到森林资源和林业实行的经济性管制, 主要是行政机关行政许可。

林权证制度:林权证是依法经人民政府登记核发, 由权利人持有的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法律凭证。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 林权证式样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林权证书中详细记载了地块范围、面积、林木蓄积量等山场情况和森林资源状况, 明确了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拥有者、地上森林或林木所有者、地上森林或林木使用者等权属内容。当权属中任何一项内容发生变更时, 如林地使用权依法发生流转等, 需要依法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依法持有了林权证, 权利人就拥有了该林权证记载范围内的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人民政府颁发的林权证, 不仅是森林、林木权属的法律凭证, 而且也是林地权属的有效法律凭证。

3.2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社会性管制社会性管制, 依据植草益对社会性管制的定义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

促进节约用地的一些措施

焦雨坤李宁 (齐齐哈尔市地产管理所)

摘要:节约建设用地有许多措施, 本文主要从用地标准及规化、建设用地利用率、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等方法, 论述了促进节约用地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节约用地利用率机制

0引言

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稀缺, 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 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础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 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促进节约用地的一些措施:

1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

1.1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 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 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 核减用地规模。

1.2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 统筹协调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 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1.3 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划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

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功能目标和发展规模,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节能集约用地的要求, 加快城市规划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尽快出台新修订的人均用地、用地结构等城市规划控制标准, 合理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 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

1.4 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要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 抓紧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标准。

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 重新审改现有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凡与土地使用标准不一致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 要及时修订。要采取先进节地技术、降低路基高度、提高桥隧比例等措施, 降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工用地和取弃土用地标准。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必须严格执行用地标准, 对超标准用地的, 要核减用地面积。今后, 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开展涉及用地标准并有悖于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的达标评比活动, 已经部署开展的相关活动要坚决停下来。

2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 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2.1 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各地要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

上, 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 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展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 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处理好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各项建设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 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2.2 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 坚决无偿收回, 重新安排使用;

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 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 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

2.3 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适宜

开发的未利用的地做出规划, 引导和鼓励将适建设的未利用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积极复垦利用废弃地, 对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 以及经核准报废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使用的原划拨土地, 应依法及时收回, 重新安排使用;除可以继续划拨使用的以外, 经依法批准由原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的, 按市场价补缴土地价款。

2.4 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有工业用地, 在符合规

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 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 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 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 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财政、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税收政策。

2.5 鼓励开发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研究建立土地利用状况、

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 加快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工作。凡土地利用评估达到要求并通过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 确需扩区的, 可以申请融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 或者利用符合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对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的国家级开发区, 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3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 健全节约用地长效机制

3.1 深入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要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 及时调整划拨用地目录。

今后除军事、社会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继续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外, 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 (产业) 、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要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 对其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其他建设用地应严格实行市场配置, 有偿使用。要加强建设用地税收征管, 抓紧研究各类建设用地的财税政策。

3.2 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储备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计划, 并将现有未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储备。

储备土地出让前, 应当处理好土地的产权、安置补偿等法律经济关系, 完成必要的前期开发, 缩短开发周期, 防止形成新的闲置土地。土地前期开发要引入市场机制, 按照有关规定, 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实施单位。经过前期开发的土地, 依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组织出让。

3.3 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土地出让前要制订控制性

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方案, 明确容积率、绿地率和建筑密度等规划条件。规划条件一经确定, 不得擅自调整。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 督促及时开发利用, 形成有效供给, 确保节约集约利用每宗土地。未按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 不得发放土地证书, 也不得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发放土地证书。

3.4 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工业

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 (包括配套的办公、科研、培训等用地) , 以及同一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 都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城市规划、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制订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计划, 拟定出让地块的产业类型、项目建议、规划条件、环保要求等内容, 作为工业用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工业和经营性用地出让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严禁用地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协议圈占土地, 通过补办用地手续规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3.5 强化用地合同管理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

对非经营性用地改变经营性用地的, 应当约定或明确政府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 重新依法出让。

3.6 优化住宅用地结构合理安排住宅用地, 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

供应住宅用地要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 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 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森林资源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是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 它的优劣直接激励或制约着我国林业的发展。

湖南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森林资源行政许可证

1森林资源及森林资源资产

1.1森林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林地以及林区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森林,包括竹林。林木,包括树木、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土的乔木林地,疏林她,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根据该规定的精神可知,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它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和地段类型并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系统。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在进行科学管理及合理经营条件下,可以不断地向社会提供大量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及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

森林资源按其物质形态可分为森林生物资源、森林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环境资源。①森林生物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资源。②森林土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③森林环境资源。包括森林景观资源、森林生态资源等。因此,森林资源是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综合体。

1.2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是不是商品,有没有价值是林业经济学界长期以来讨论的核心问题。森林资源的价值与价格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1.2.1资产与资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第三辑中,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因此,资产具有3个重要特征:①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②为某一特定个体所控制。③资产可以用货币来计量。

1.2.2资源与资产资源与资产是两个不同的范疇,资产,首先必须是一种经济资源,资产与资源分属不同的管理范畴。两者的物质内涵具有一致性。但又有显著的区别。①资源揭示财富的物质属性,主要以实物管理和数量管理为基础;资产要揭示财富的经济属性,目标是对资源进行经济补偿或价值实现、以价值管理为核心。②取得的方式不同。资源的取得或者是天然形成的,或者是人的劳动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而资产的形成可以有3种渠道:一是由人们认定渠道,将一些资源作为资产;二是由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创造的;三是由买卖、租赁等产权交易实现的。③作为资产的资源,具有法律上的独立性,资产总是个体者的资产,主体对其具有控制权。④计量单位不同。资产应能够以货币计量,而资源主要以实物单位计量。

1.2.3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资产是在现有认识和科学水平条件下,进行经营利用,能给其产权主体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资产的分类:①按其形态可划分为林木资产、林地资产、森林景观资产和森林环境资产等。②按经营管理的形式划分为公益性森林资源资产(如防护林)和经营性森林资源资产(如用材林资产、经济林资产、薪炭林资产和竹林资产等)。

2森林资源和林业管理理论基础

加强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管理是基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对具体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管理的抽象与概括,同时又反过来指导一般管理规则的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其内涵与特征也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至今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定义和公认的理论模式。尽管如此,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却是相一致的。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反省使用资源的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特征的经营模式,实施在可持续前提下的经济发展。环境退化的原因产生于经济活动,其解决的办法也必须依靠于经济发展。

2.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环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相协调。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有限制条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如果经济决策中能够将环境影响全面系统地考虑进去,这一目的是能够达到的。但如果处理不当,环境退化和资源破坏的成本就非常巨大,甚至会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果而适得其反。

2.3外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超越于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外的外部影响,即不通过价格机制反映的影响,进而会产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成本中的社会成本。外在性可分为正的外在性和负的外在性。

3森林资源管理的行政许可制度

实践证明,我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育的传统的体制和理念,是使采育比例失调,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森林资源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是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它的优劣直接激励或制约着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对森林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在明晰落实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前提下,实行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量与实物量的综合管理,实现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补偿,科学的管理模式的构建,是使森林资源资产走上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

3.1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经济性管制经济性管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个体在价格、数量、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控制。具体到森林资源和林业实行的经济性管制,主要是行政机关行政许可。

林权证制度:林权证是依法经人民政府登记核发,由权利人持有的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法律凭证。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林权证式样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林权证书中详细记载了地块范围、面积、林木蓄积置等山场情况和森林资源状况,明确了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拥有者、地上森林或林木所有者、地上森林或林木使用者等权属内容。当权属中任何一项内容发生变更时,如林地使用权依法发生流转等,需要依法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依法持有了林权证,权利人就拥有了该林权证记载范围内的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人民政府颁发的林权证,不仅是森林、林木权属的法律凭证,而且也是林地权属的有效法律凭证。

湖南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篇4

青海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2006年12月29日 15时18分106

主题分类: 资源能源 计划物价

“水资源”

青海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55号

《青海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11月20日省人民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宋秀岩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青海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境内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除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情形外,都应当按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州(地、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和缴纳水资源费: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库、水塘和涝池中的水的;(二)农村牧区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月取水总量不超过100立方米的;

(三)为保障矿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产安全必须进行临时应急取(排)水的;

(四)为消除对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临时应急取水的;

(五)为农牧业抗旱和维护生态环境必须临时应急取水的。

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取水,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报取水口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前款第(五)项规定的取水,应当经取水口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 取水许可应当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第六条 实施取水许可应当坚持地表水与地下水统筹考虑,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取水许可审批的年总水量,不得超过本地区年水资源可利用量或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取用水计划。批准取用地下水的年总水量,不得超过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可开采量,并应当符合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的要求。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征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义务,有权制止、控告和检举违反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行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制度的宣传,增强全社会依法取水、缴纳水资源费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第九条 申请取水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按照取水许可分级管理权限,向具有审批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取水许可审批权限属于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申请人应当向取水口所在地州(地、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州(地、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并连同全部申请材料转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取水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决定批准的,应当同时签发取水申请批准文件。

第十条 取水许可实行分级审批。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下列取水许可审批:

(一)在本省境内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湟水河、大通河、黑河、香日德河、那棱格勒河、格尔木河、布哈河、隆务河干流河段和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取水以及在跨州(地、市)行政区域河流或者州(地、市)边界河流河道管理范围内取水的;

(二)取用地表水日取水量在5万立方米以上、取用地下水日取水量在1万立方米以上的;

(三)水力发电装机容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四)在地下水超采区取用地下水的。州(地、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下列取水许可审批:

(一)取用地表水日取水量在5万立方米至1万立方米、取用地下水日取水量在1万立方米至O.5万立方米取水的;

(二)在本行政区域内跨县(市、区)行政区域河流或者县(市、区)边界河流河道管理范围内取水的;

(三)水力发电装机容量在1至O.5万千瓦的;

(四)在未设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县(区)境内取水的。除本条规定应由省、州(地、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取水许可事项外,其它取水许可审批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依照《条例》规定的条件、程序、期限和本办法规定的分级审批权限实施取水许可。

第十二条 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用水定额是取水许可审批的主要依据。各州(地、市)、县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结合各地取水现状及供需情况制定。第十三条 取水申请经审批机关批准后,申请人方可兴建取水工程或者设施。需由国家或者省有关部门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未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审批、核准该建设项目。

第十四条 水资源费由取水许可审批机关负责征收。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缴纳水资源费,并按照批准的年度取水计划取水。

第十五条 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执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可以依据水资源的用途、紧缺程度和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调整。

第十六条 水资源费缴纳数额根据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实际取水量计征。水力发电用水可以按实际发电量计征;采矿业、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火力发电贯流式冷却用水按工业用水征收。

第十七条 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在取水口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取水计量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无计量设施或计量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水行政主管部

门可按取水设施日最大取水量或设备铭牌额定取水量征收水资源费。

第十八条 农牧业生产取水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范围和起征时间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十九条 取水单位和个人须严格按照取水许可证的规定取水。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取水的,应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部分累进征收水资源费:超过批准取水量30%以下的,对其超取部分水量加价1倍征收;超过批准取水量30%至5 O%的,对其超取部分水量加价2倍征收;超过批准取水量5 O%以上的,对其超取部分水量加价3倍征收。

第二十条 水资源费可按月或按季征收。取水许可审批机关确定水资源费缴纳数额后,应当向取水单位或者个人送达水资源费缴纳通知单,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收到缴费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办理缴纳手续。

第二十一条 水资源费是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发展的专项资金,应当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的水资源费全额上缴省级财政;州(地、市)、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的水资源费,全额上缴同级财政。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有关部门代征水资源费,同级财政部门按实际征收入库数额的3%安排代征手续费,纳入当年同级财政预算,用于代征单位征收工作的必要开支。

第二十三条 按有关政策规定需要减免水资源费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向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与价格部门、财政主管部门共同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四条 水资源费主要用于下列工作:

(一)水资源的考察、调查评价、规划编制水的供求计划等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二)水资源保护、水源涵养及水质监测;

(三)节水技术研究、示范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的补助;

(四)调水、水源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补助或贷款贴息;

(五)小型水利工程维修、改造的补助;

(六)水利规划及前期工作的补助;

(七)水资源法规政策研究、业务培训、宣传教育、奖励先进;

(八)水资源保护执法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及水资源费征收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取水许可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资源费征收、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发现越权征收和违规使用水资源费的行为,应当及时要求有关部门限期纠正。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就执行《条例》和本办法的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的生产场所进行调查: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反《条例》和本办法的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五)查阅、复制有关水资源费征收所需的单据、票据、帐薄、记帐凭证和报表等。

监督检查人员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合法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有关单位和个人对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本行政区域内上一年度取水许可证核发情况。

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现越权审批、取水许可证核准的总取水量超过水量分配方案或者水量分配协议规定数量、年度实际取水量超过下达的年度取水分配方案或者取水计划的,应当及时要求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纠正。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条例》和《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湖南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篇5

(省人民政府令第99号)第一条 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适用本办法。

前款所称取水工程或者设施,是指闸、坝、渠道、人工河道、虹吸管、水泵、水井以及水电站等。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取水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和管理权限,负责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和监督。

第四条 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成绩突出,在水资源科学研究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 取用水资源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申领取水许可证,并依法缴纳水资源费。但家庭生活、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月取水量在100立方米以下的取水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申领取水许可证和缴纳水资源费的除外。

第六条 取水许可实行分级审批。下列取水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一)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属于长江流域的乌江、三岔河、六冲河、清水河、芙蓉江、赤水河、清水江、氵舞阳河和珠江流域的黄泥河、北盘江、濛江、都柳江、南盘江、红水河的干流河段取水的;

(二)在市(州、地)边界河流、湖泊和跨市(州、地)行政区域河流、湖泊取水的;

(三)由省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的取水;

(四)取用地下水日取水量在5000立方米以上的。

下列取水由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一)在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河道取水的;

(二)在县(市、区)边界河流、湖泊和跨县(市、区)行政区域河流、湖泊取水的;

(三)由市(州、地)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的取水;

(四)取用地下水日取水量在1000立方米至5000立方米的。

其他取水,由取水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国家规定由流域管理机构审批的取水,从其规定。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条例》规定的条件、程序、期限和本办法规定的分级审批权限实施取水许可。

第八条 申请取水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具有审批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取水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取水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决定批准的,核发取水许可证;决定不批准的,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 对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水并需要申领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第十条 对取用城市规划区地下水的取水申请,取水审批机关应当征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在风景名胜区内取水的,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取水申请经审批机关批准后,申请人方可兴建取水工程或者设施。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未取得取水许可证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审批、核准该建设项目。

第十二条 水资源费由取水审批机关负责征收。

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征收水资源费。

第十三条 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若需调整,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四条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年度取水计划或者定额取水。

超计划或者超定额取水的,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部分累进收取水资源费。

年实际取水量超过核准的年取水计划或者定额的,超取部分按照以下标准缴纳水资源费:

(一)超额30%以下的,超过部分按照规定标准的2倍缴纳;

(二)超额30%至50%的,超过部分按照规定标准的3倍缴纳;

(三)超额50%以上的,超过部分按照规定标准的5倍缴纳。

第十五条 按发电量计收水资源费的单位或者个人,不提供实际发电量报表的,按照设计发电功率连续满负荷运转计收水资源费。

第十六条 水资源费可以按月或者按季征收。取水审批机关确定水资源费缴纳数额后,应当向取水单位或者个人送达水资源费缴纳通知单,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收到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办理缴纳手续。缴纳的水资源费计入成本。

第十七条 征收的水资源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也可以用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行政监察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发现实施取水许可或者水资源费征收、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者依法作出其他处理。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本行政区域内上一年度取水许可证核发情况。

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现越权审批、取水许可证核准的总取水量超过水量分配方案或者水量分配协议规定数量、年度实际取水量超过下达的年度取水分配方案或者取水计划的,应当要求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纠正。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就执行《条例》和本办法的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的生产场所进行调查;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反《条例》和本办法的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五)查阅、复制有关征收水资源费所需的单据、票据、帐薄、记帐凭证和报表等。

监督检查人员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合法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并不得妨碍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湖南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篇6

颁布时间:2000-5-29发文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2000年5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0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城乡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促进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直接从地下、河流、湖泊取水的单位和个人,按本办法规定缴纳水资源费。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水资源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收费单位),按照“谁发放取水许可证,谁征收水资源费”的原则,实行分级征收。

第四条 水资源费可以由收费单位直接向取水单位和个人收取,也可以委托当地银行代收。

第五条 农村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少量取水,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免征的其他情形,免征水资源费。

第六条 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一)取用地下水的:农业灌溉用水每立方米5厘;工业、矿业、交通运输业用水每立方米1角;油田采油用水每立方米2角5分;生活、社会公益事业用水每立方米5分;养殖、建筑、服务等行业用水每立方米6分。

(二)取用地表水的:农业灌溉用水每立方米1厘;工业、矿业、交通运输业用水每立方米4分;油田采油用水每立方米1角5分;生活、社会公益事业用水每立方米3分;养殖、建筑、服务等行业用水每立方米3分。水力、火力发电消耗水按工业标准征收,贯流水按0.003元/千瓦小时征收。自治区价格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会同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进行调整。

第七条 水资源费实行计量收费。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取水点安装量水设施。水资源费列入生产成本。

第八条 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取水限额取水。经批准超计划取水的,其超额部分按规定的征收标准的2倍缴纳水资源费。

第九条 取水单位和个人按月或者按季度缴纳水资源费,农业灌溉用水的水资源费每半年或者1年缴纳一次。

第十条 收费单位征收水资源费,应当向价格主管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并使用自治区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

第十一条 征收的水资源费全部上交自治区本级财政。自治区财政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州、市(地)和县(市)上交的水资源费数额,按一定比例予以返还。具体办法由自治区财政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二条 水资源费的使用范围:

(一)水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监测;

(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

(三)综合节水措施推广以及地下水补源回灌;

(四)水资源管理经费;

(五)奖励在节约用水、水资源管理和科研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水资源费作为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专款专用。

第十三条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不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征收水资源费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由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会同兵团制定具体规定。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0年8月1日起施行。

水资源费征收工作总结 篇7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下,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创造良好的水资源环境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的目标,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和任务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水资源费征收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经验和做法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征收水资源费是水利部门将自身资源转化为产业和带动水利发展的造血功能之一,更重要的是法律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神圣职责。而征收工作要顺利开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自96年成立以来,从人员、经费、办公设备、交通、通讯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之成为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运行得力的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公开上墙,并印发至每个监察员人手一份,对照规章制度相互监督,严格执行。同时,局领导班子也十分重视水政监察大队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坚持按照水利部提出的“八化“严格要求和管理。每年选派有关人员参加区厅、市水电局等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班,进行系统的法律法规、执法技巧等方面进行授课培训,并通过考试考核,立卷归档,作为个人工作考核评分标准的一项内容,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二)以宣传为动力,努力提高全民的水法制观念。右江区历来十分注重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水法宣传活动,围绕新水法知识的宣传普及,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与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突出重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水法规宣传。如今每年的“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除在城区悬挂宣传横额外,还先后在乡镇进行广播宣传,并开展有奖竟猜宣传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我局还组织执法人员深入重点取用水单位进行了面对面宣传,并举办座谈会,邀请取用水单位参加,通过宣传,各单位、各部门进一步加深了对节水型社会、饮水安全、水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自觉缴纳水资源费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三)严格征收执法,完成水资源费征收任务。征收水资源费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我局分别采取了季度、收费办法,对较大的取水户每季度下达一次收费通知,对较小的或定额收费的取水户,每下达一次收费通知,考虑到年初企业资金周转紧张,我们采取了“放水养鱼”的办法,使企业集中资金和精力投入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每年由普查收费领导小组(分管副局长担任组长)进行地毯式的普查收费。同时检查所开具的票据及付款金额是否相符,所收现金是否当月上缴财政等。通过普查工

作促进收费的合法化和规范化。经过大家不懈努力,2010年按时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征收任务,并按规定足额上交区水利厅和市水电局。今年,我们同样有决心、有信心在、再创佳绩。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对企业的法律法规宣传和监管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对相关的水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存在水资源费拖缴、欠缴的现象。

(二)对低效益企业、厂矿征收水规费困难,如电化厂、林化总厂、纸厂等,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出面协调。

(三)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建议市局多举办水政监察员培训班,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工作目标

(一)加大宣传贯彻《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水法律法规力度。

(二)继续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力争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征收任务。

泰安市取水许可管理办法 篇8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山东省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地下或河流、湖泊、水库取用水资源。

本办法所称取水工程或者设施,是指闸、坝、渠道、人工河道、虹吸管、水泵、水井以及水电站等。

第三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取水许可管理。

泰安市城市市区、泰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取水管理,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高新区范围内的取水,由市高新区管委会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四条 取水许可应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与环境用水等需要。

取水许可应坚持地表水与地下水统筹考虑、优先使用地表水,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 与定额管理相结合。

第五条 取水许可应符合当地水资源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水功能区划。批准取用的总水量,不得超过本行政区域可供水量;其中,批准取用地下水的总水量,不得超过本行政区域地下水可开采量,并应符合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的要求。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

第六条 单位或者个人申请取水的,须经批准取得《取水许可证》后方可取用水资源。

下列情形不需要申领《取水许可证》: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

(二)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

(三)为保障矿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产安全必须进行临时应急取(排)水的;

(四)为消除对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临时应急取水的;

(五)为农业抗旱和维护生态与环境必须临时应急取水的。 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取水,应及时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五)项规定的取水,应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七条 申请取水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按下列规定向具有审批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一)日取地表水4万立方米以上或者日取地下水2万立方米以上的,向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日取地表水2万至4万立方米或者日取地下水3000至2万立方米的,跨县(市、区)行政区域取水的,取用矿泉水或地热水的,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三)城市市区、泰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取水的,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四)其他取水,向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八条 申请取水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与第三者利害关系的相关说明;

(三)属于备案项目的,提供有关备案材料;

(四)其他材料。

第九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取水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根 据下列不同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的,予以受理;

(二)提交的材料不完备或者申请内容填注不明的,通知申请人补正;

(三)不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的,告知申请人向有受理权限的机关提出申请。

第十条 下列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时,应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并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一)农业灌溉建设项目年取地表水5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20万立方米以上的;

(二)工业建设项目年取地表水1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5万立方米以上的;

(三)城乡供水建设项目年取地表水2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5万立方米以上的;

(四)其他建设项目年取地表水1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3万立方米以上的。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按照取水许可分级审批权限,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其他低于本条规定取水量的建设项目,需填写建设项目水资源取用情况表。 第十一条 前条规定应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建设单位在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时,应当附有经批准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第三章 审查和决定

第十二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取水申请后,应对申请材料进行全面审查,自受理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批准。决定批准的,应同时签发取水申请批准文件。审批期限不包括听证和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所需的时间。

对取用城市规划区地下水的取水申请,市、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批准决定前,应征求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对泰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取水申请,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征求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意见。

行业用水定额核定的用水量,是审批取水量的主要依据。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批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不批准的理由和依据:

(一)在地下水禁采区取用地下水的;

(二)在取水许可总量已经达到取水许可控制总量的地区增加取水量的;

(三)可能对水功能区水域使用功能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取水、退水布局不合理的;

(五)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要时,建设项目自建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的;

(六)可能对他人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产生重大损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取水涉及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听证的,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取水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害关系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

因取水申请引起争议或者诉讼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中止审查;争议解决或者诉讼终止后,恢复审批程序。

第十五条 取水申请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申请人方可建设取水工程或者设施。

取水工程或设施竣工后,申请人应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报送取水工程或者设施试运行情况等相关材料;经验收合格后,核发《取水许可证》。

直接利用已有的取水工程或者设施取水的,经水行政主 管部门审查合格,发给《取水许可证》。

第十六条 开采地下水的,必须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后方可开凿水井,并在凿井施工结束后10日内向取水口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成井资料。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未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的单位和个人开凿取水井。

第十七条 取水申请批准后3年内,取水工程或者设施未开工建设的,取水申请批准文件自行失效。

建设项目中取水事项有较大变更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并重新办理取水许可手续。

第十八条 《取水许可证》有效期一般为5年,最长不超过10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有效期届满45日前向原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原审批机关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延续的决定。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需要变更取水许可事项的,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有关变更手续。

第十九条 依法获得取水权的单位或者个人,通过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改革工艺、节水等措施节约水资源的,在取水许可的有效期和取水限额内,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可以依法转让其节约的水资源,并到原审批机关办理取水权变更手续。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每年年底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本的取水情况和下一取水计划建议。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依照本地区下一取水计划、取水单位或个人的计划建议、水资源状况等,按照统筹协调、综合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向取水单位或个人下达下一的取水计划。取水单位或个人确需调整取水计划的,应当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并重新下达取水计划。取水计划不得超过取水许可限定的取水量。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将取用地下水的情况抄送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将城市规划区地下水取水情况抄送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 取水单位或个人应按照《取水许可证》、经批准的取水计划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取用水资源,并及时缴纳水资源费。

超计划或超定额取水的,对超计划或超定额的部分累进收取水资源费。

取水单位或个人应当依照国家技术标准安装计量设施,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并按照规定填报取水统计报表。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 以对取水单位或者个人的取水量予以限制:

(一)因自然原因,水资源不能满足本地区正常供水的;

(二)取水、退水对水功能区水域使用功能、生态与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地下水严重超采或者因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

(四)出现需要限制取水量的其他特殊情况的。

发生重大旱情时,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取水单位或者个人的取水量予以紧急限制。

第二十三条 在地下水超采区应当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的范围内,严格控制自建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已经批准的,取水许可期满后应逐步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和用水计划,直至限期封闭。

第二十四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各县(市、区)、市高新区取水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取水的,可以直接征收水资源费、实施处罚。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 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湖北省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 篇9

《湖北省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已经2009年3月17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省长 李鸿忠

二○○九年三月三十日

湖北省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地方税费征收管理,保障地方税费收入,维护纳税人、缴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税费的保障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地方税费征缴工作的领导,成立以政府为主导、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地方税费保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地方税费保障工作列入对各相关部门、单位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并定期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应当大力支持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依照法定税率计征税额、依法开展税费征收,不得越权制定涉及地方税费的文件,不得干预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费。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涉及地方税费内容的,应当征求同级财政部门和地方税务机关的意见,并按规定备案。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平台,积极支持地方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涉税费信息采集的社会化和信息化。

发展改革、财政、统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国税、建设、国土资源、劳动保障、房产管理、海关、交通、水利、环保、人民银行、保险、残疾人联合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快与地方税务机关的网络互通,为地方税费源库提供数据接口,实现相关涉税费信息实时共享。

地方税务机关向上述有关部门和单位索取纳税人、缴费人的涉税费信息,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积极配合,无偿提供,不得推诿。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定期向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所提供的涉税费信息利用情况。

第六条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按照委托代征有关收费、基金等政府非税收入的规定,及时将政府非税收入上缴财政,不得违规设立政府非税收入过渡户,不得擅自减免和违反规定就地分解,以保证政府非税收入代征代缴及时足额征收,并将保证代征代缴政府非税收入的情况纳入各级地方税务机关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第七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与地方税务机关的联系,共同做好地方税源和费源的调研工作。在编制、调整地方税费收入预算草案时,应当充分听取同级地方税务机关的意见,使之与本行政区域的本级次税源和费源相适应,从而保证地方税费收入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协调与同步,并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的规定和省人民政府有关地方税费征收经费政策的要求,将地方税费征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八条各级公安机关应当与地方税务机关建立长效工作协调机制,加大打击伪造、变造、贩卖假发票及利用假发票进行犯罪的力度,依法查处偷税、逃税、抗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对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在查处涉税违法行为中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当

及时立案侦查。

第九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与地方税务机关建立登记信息交换与共享制度,及时向地方税务机关通报办理设立(开业)、变更、注销(歇业)登记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的情况,确保地方税务机关及时准确获得纳税人的工商登记信息。

第十条各级国家税务机关与地方税务机关对同一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必须采用同一税务登记代码,定期交换纳税人户籍数据、双方收入数据以及其他税收数据等,积极推进国税、地税联合宣传、联合登记、联合定税、联合检查,努力建立国税、地税税收征管信息交换平台,保障国税、地税征收管理信息的实时交换和比对。

第十一条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发放、变更、注销土地使用证书以及土地征用、出让、出租、交易等情况和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转移、变更、注销等登记与交易情况提供给地方税务机关,加强与土地、房产相关税源控管,切实做到先缴税后发证,配合地方税务机关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对土地资源利用的调节作用。

第十二条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记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纳税人的账户账号。在地方税务机关依法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账户情况、实行税收保全及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时,应当给予协助,不得推诿和拖延。外汇指定银行在办理非贸易及资本项目售付汇时,应当严格审核完税证明和税票或免税文件。

第十三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当统一社会保险费参保单位的社会保险登记号码,及时向地方税务机关提供缴费人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及社会保险费核定情况,并联合财政部门和地方税务机关定期开展缴费人的户籍、欠费清理,实行分类管理。经地方税务机关检查发现用人单位少报、漏报社会保险费额的,应及时反馈劳动保障部门,由劳动保障部门依法查处,重新核定。

第十四条各级环保部门应当加强与地方税务机关的联系,共同建立排污费征收核定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发布系统,及时传递排污费核定数据,定期与地方税务机关共同分析研究排污费征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理顺环保、地税、企业三者之间核定、征收、缴纳关系。第十五条其他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与地方税务机关加强沟通,建立健全涉税费信息共享制度。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定期将下列情况以书面或电子信息的形式通报给同级地方税务机关:

(一)发放、变更、注销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情况;

(二)社会团体、福利企业和高新企业认定、残疾人证件管理情况;

(三)组织机构代码登记、变更、注销等情况;

(四)车船年检登记、运营管理情况;

(五)办理鉴证、公证情况;

(六)烟叶收购计划、收购数量、收购品种和收购金额等情况;

(七)企业境外投资有关情况;

(八)外籍人员出入境、就业和流动情况;

(九)湖北省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情况;

(十)体育、福利彩票中出单注奖金超过万元大奖情况;

(十一)个人出版作品、向境外汇出工资、劳务费等情况;

(十二)企业进出口贸易等情况;

(十三)重大建设项目立项、计划投资等情况;

(十四)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举办情况;

(十五)各类应税矿产储量、计划开采量及实际开采量等情况;

(十六)其他涉税费信息。

第十六条地方税务机关按照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下列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实行委托代征,有关部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和协助:

(一)从事客运的纳税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交通部门代征;

(二)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国土资源部门代征;

(三)进行房产交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房产管理部门代征;

(四)从事彩票销售及兑奖、营业性演出或者商业性体育比赛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分别委托民政、文化、体育等部门代征;

(五)房屋出租及提供家庭装修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房产管理部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相关物业管理单位代征;

(六)在本地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外地纳税人应当就地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建设部门代征。第十七条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按照规定与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签订委托代征协议,进行委托代征登记,发放委托代征证书。

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应当按照协议规定代征税款,不得擅自扩大、缩小代征范围或者不征、少征应征税款。

第十八条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代征税款时,应当出示委托代征证书并开具税收完税票证。不出示委托代征证书或者不开具税收完税票证的,纳税人有权拒绝缴纳税款。

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按照规定代征税款,纳税人拒绝的,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应当及时向地方税务机关报告。

第十九条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领取、保管、使用、结报税收票证,单独设立代征税款帐簿,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依法解缴代征的税款,不得挤占、挪用或者延迟解缴代征的税款。

第二十条各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加强发票管理,有计划地推广应用税控装置。

第二十一条凡属于发票管理范围的收费性票据,都应当依法纳入发票监管范围,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支持、配合地方税务机关加强发票的管理。发现不按规定使用发票的,应当及时向地方税务机关通报。

第二十二条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应当严格财务制度,对报账时的原始发票进行认真审核。凡不符合规定的票据,不得作为报销凭证。

上一篇:关于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简短演讲稿下一篇:教师培训个人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