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保护及管理

2024-07-09

水资源的保护及管理(精选12篇)

水资源的保护及管理 篇1

1 陆良县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1 自然概况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 曲靖市南部。地处北纬24°44′~25°18′, 东经103°23′~104°02′之间。东与罗平县、师宗县相邻, 南与泸西县相连, 西与宜良县、石林县毗邻, 北与麒麟区、马龙县接壤。东西宽65.6km, 南北长62.8km, 全县国土总面积1989.59km2。境内三面环山, 东有龙海山, 西有牛头山, 北有竹子山, 最高海拔在龙海山2687.6m。山脉中部是平坦开阔的陆良坝区, 略呈三角形, 自东北向西南伸展, 面积达772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38.8%, 是云南省第一大坝子。整个地势呈北高南低走势, 最低点是大莫古镇的回辉哨村, 海拔1640m[1]。南盘江从中迂回过境, 形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间的地貌, 是滇东北较典型的岩溶地貌之一。境内河流属南盘江水系, 南盘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主流, 发源于沾益县马雄山, 流经沾益、麒麟区, 经响水坝流入陆良县, 于发峨哨村委会的小跌水村出境流入宜良县。

1.2 气候特征

陆良县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冬干夏湿气候区, 气候特点是终年温和,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春暖干旱, 秋凉湿润, 降水集中, 干湿分明。据陆良县气象站多年观测数据, 年平均气温14.8℃, ≥10℃的年活动积温4458℃;多年降水量为850~1200mm, 年平均降水量941.9mm, 降水特点为雨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旱季降水不足;年平均蒸发量为2244.3mm;太阳辐射年总量坝区为125.2kcal/cm2, 日照时数2049.7h;相对湿度为74.0%, 春季相对湿度只有62.0%, 低于全年平均值, 易出现春旱。无霜期为246d。

1.3 社会经济概况

陆良县辖7镇2乡2个街道办事处1个华侨管理区, 144个村 (居) 委会, 625个自然村, 1366个村小组。据2013年统计, 全县总户数229378户, 户籍总人口676088人, 少数民族人口13074人。其中农村人口575218人, 占86.6%;农村劳动力338236人, 占农村人口的58.8%。201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20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48亿元, 第二产业32亿元, 第三产业40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0∶27∶33。工农业产值比为51∶49, 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为45%。农民人均纯收入8116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22562元[2]。

2 陆良县森林资源概况

2.1 森林植被

陆良县属滇中高原北亚热带植被区, 该区属泛北极区, 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 该区的植物区系有以下特点:组成植被优势的区系成分与华东、华中一带的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相比, 有一系列的地理替代现象。许多地中海分布式的植物出现于该区的山原和河谷各地。该区富含中国-喜马拉雅的特有种, 如云南松、滇油杉等。古热带植物区系与泛北极植物区系在该区内出现奇妙的混合, 交错汇合, 相互渗透[3]。

根据《云南植被》分类系统, 陆良县森林植被分为6个植被类型, 4个植被亚型, 16个群系。陆良县森林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丛;人工植被。

2.2 林业用地与森林资源

据《陆良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2008年, 陆良县国土总面积198959.0hm2。林业用地面积89657.0hm2,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5.06%, 其中:有林地面积61103.7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8.15%;疏林地面积1106.6hm2;灌木林地面积19748.7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581.7hm2, 苗圃地面积132.0hm2;无立木林地面积2429.2hm2, 宜林地面积3555.1hm2。森林覆盖率33.44%, 其中有林地覆盖率30.71%,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覆盖率2.73%。森林总蓄积1986400m3, 包括有林地1861170m3, 疏林地8230m3, 散生木12490m3, 四旁树104510m3[4]。

3 陆良县森林资源经营特点分析

3.1 森林分布特点

全县林地资源紧缺, 人均占有林业用地仅0.14hm2, 森林面积、蓄积总量小, 林业用地、可用木材人均占有量较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森林面积蓄积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的活水乡、龙海乡、召夸镇、小百户镇和芳华镇, 中部坝区及延伸地带森林分布较少。

3.2 林业分类经营

陆良县根据林业生产地域分布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综合分析陆良林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将全县分成4个林区6个亚区。2005年区划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49186.7hm2, 占林业用地的54.9%, 商品林40388.3hm2, 占林业用地的45.1%。公益林与商品林分类比例为54.9%︰45.1%, 其中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占60.02%, 用材林、薪炭林及经济林占39.98%。陆良县生态公益林属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 由县级统筹安排资金按地域和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商品林的发展利用市场经济的调动作用和林业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结合林业工程项目发展桉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核桃经济林。

3.3 人工林快速发展

陆良县林业中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30.5m3, 大大低于全省每公顷103.2m3的平均水平。全县用材林近、成、过熟林面积2098.4hm2, 蓄积140230m3, 其中可利用面积1849.4hm2, 蓄积118250m3, 林龄组结构不合理, 近期可采伐森林资源极少。陆良县多年依托县域周边煤碳工业, 发展煤矿工业用桉树林13333.3hm2, 栽培7~9年1个轮伐期, 可采伐木材近3000000m3, 较大程度地缓解了木材供应问题;从2008年以来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机遇, 相续发展云新早核桃14667hm2, 该品种核桃栽植1~2年开始挂果, 5~6年进入盛产期, 已有部分开始挂果和进入盛产期。

3.4 林业经营初具规模

陆良县是滇中地区的缺材少林县, 所需木材多靠外地调入解决。在2000年, 该县仅有木材经营加工户7户, 通过多年林政的宣传、引导、请省厅专家到该县培训授课和积极向上级林业行政部门申报等, 在省市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目前该县有林业企业238户, 其中木材加工企业50户, 木材经营企业133户, 野生动物驯养与经营企业15户, 林木园林种苗生产经营企业40户, 林业产品交易市场基本形成, 解决社会就业近1500人/年, 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

4 陆良县森林资源管理现状

4.1 管理机构建设现状

陆良县森林资源管理的执法部门有:县森林公安局、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管理服务部门有:林政法制科、资源管理站、林权服务中心、防火科、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林业有害生物检验检疫局;乡镇管理机构有:各乡镇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林业组及其加挂的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中队和野生动物保护站。全县从事森林资源管理120人, 占全县从事林业工作人员的52.2%, 其中县林业局及森林公安局工作人员42人, 乡镇基层工作人员78人。

4.2 林地林权登记管理

陆良县在2007年7月开展试点工作, 2008年4月全面启动, 2011年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全县确权面积8万hm2, 占全县应确权面积8.28万hm2的96.7%;发证本数15678本, 发证面积7.7万hm2, 发证率93.2%;群众满意率92.6%;宗地勘测合格率96.7%;档案合格率92%。通过林权的确权登记, 明确了森林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 推进了基层组织和个体经营者的管理积极性。设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常设机构, 负责全县林地林权管理、林地林权交易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服务和其他林业服务。

4.3 林地保护利用现状

林地是森林法规定的森林、林木的附着地、苗圃地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专属培育森林资源的土地[5]。陆良县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了全县在2009年的89657hm2基础上, 到2020年林地面积不少于90598hm2;森林面积由2010年的46063.09hm2增加到2020年不少于60265.85hm2, 10年净增森林面积不少于14202.76hm2;陆良县林地保护等级划分为Ⅱ级、Ⅲ级、Ⅳ级3个保护等级, 按陆良县现有林地89657.0hm2计算, 各类保护等级的林地面积为:Ⅱ级53200.0hm2、Ⅲ级21941.0hm2、Ⅳ级7009.0hm2。县林业局林地管理办公室 (林政科) 运用林地“一张图”数据管理林地, 林地生产率明显提高。

4.4 森林资源行政管理

依法审核征占用林地用地报批手续, 审核办理木材经营、加工行政许可事项, 木材运输证发放管理工作。审核办理野生动物驯繁、经营利用行政许可有关事项,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工作, 保护好陆良野生动植物资源。

坚持持续经营、采育结合的原则;坚持森林采伐分区施策、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原则;坚持总量控制、分项管理的原则。全县年采伐量为64200m3, 其中主伐8000m3, 抚育采伐53200m3, 其它采伐3000m3。

建立市场管控机制, 提升森林资源市场管控能力。积极探索创新木材经营、加工、运输, 野生动物驯养、经营、加工、植物检疫、林木种子、种苗、林地占用等领域的监督管理机制, 依法规范行业经营活动, 有效保护合法经营活动, 打击违法违章经营活动, 有效服务全县林业产业健康发展。防范和打击涉林犯罪, 涉林刑事案件破案、森林火灾案件破案, 加大林区毒品原植物禁种铲除工作力度, 切实开展林区禁毒宣传, 无规模性种植毒品原植物目标。切实保护生态安全, 维护林区治安稳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5 陆良县森林资源管理中面临的困难

5.1 制度上的问题

1999年基层林业站由县林业局划归所在乡镇管理, 2011年12月全县乡镇机构改革, 林业站并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乡镇林业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要多、难、杂, 由于人事权限管理上的原因, 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变动频繁,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林业基层作用的发挥。

5.2 政策上带来的问题

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乡、农民进城”及云南省低丘缓坡利用要求的发展, 以及陆良县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城镇和工业用地需求量进一步扩大。陆良县西部及山区一些地势较为平坦的林地, 保护管理较为困难。

5.3 发展带来的问题

随着陆良县经济的发展, 外界企业大量进入, 林地保护与城镇化、工业化及基础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形成尖锐矛盾, 为兼顾粮食安全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全县林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 这使林地保护利用面临更大挑战。在森林保护方面, 非法占用林地采沙、乱砍滥伐林木、非法运输木材、加工经营木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 森林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5.4 森林采伐存在的问题

陆良县编制上报《“十二五”森林采伐限编制》时, 由于桉树生长预测基数不足, 对桉树短周期原料经营管理工作预测不足, 致使桉树短周期原料林的数据偏差较大, 编限与实际采伐存在问题, 在2008年森林资源二调时的幼林已长成成熟林进入砍伐期, 年砍伐量近3万m3, 但实际中主伐指标仅8000m3, 其余采伐及抚育有余, 主伐与其它采伐不能互转利用。如果算上近年需采伐的桉树, 矛盾更大。

6 对策与建议

6.1 探索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

公益林建设以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保安为经营目的, 主要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 主要依靠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6]。陆良县生态公益林全部属国家级生态公益林, 根据生态区位划分设定了保护等级, 应严格依据保护等级进行保护。加强公益林管护队伍建设和管护人员培训, 选用具生态意识、责任性强、身体健康的村民组建管护队伍。探索生态公益林管护的组织与管护绩效考核。加强对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宣传, 让社会认识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 让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中来。加强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 设立专账专户、专款专用, 探索基金使用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完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管护的相关制度和措施, 建立有效的检查验收和监督制度。依法处理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破坏的人员和行为。加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建设,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真正把管护主体、管护责任落实到位, 确保林地保护管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6.2 坚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为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确保森林采伐限额的实施, 实现越采越多, 越采越好, 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的森林经营目的。在实际采伐过程中, 应严格调查设计、审批和监督检查, 坚决制止不批就砍, 少批多砍和偷砍盗伐, 严禁批甲地砍乙地, 严格监督采伐证的时效性。严格执行采伐更新制度, 做好更新造林和补植补造工作, 确保林地面积用途不改变, 林地面积不减小, 保持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 属于更新改造地块, 在申请采伐时提出明确的更新时间、树种、更新方式、更新措施。严格执行上级下达的森林采伐限额, 严禁超限额采伐。

陆良县非公林业发展迅猛, 桉树速生丰产林作为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 采伐年龄由经营者确定, 势必会造成某年度采伐指标紧缺, 应探索建立适宜短周期人工林采伐的管理审批制度。

6.3 构建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始终坚守“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这两条基本准则, 全力推进平安林区创建工作, 构建森林资源安全防范体系, 县、乡、村、组四级防范体系, 涉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防范体系, 森林火灾预防、扑救防范体系,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防范体系, 涉林重点行业安全防范体系, 重点林区、重点要害部位防范七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规征占用林地、盗伐偷运、偷捕盗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6.4 强化资源林政管理

充分利用上级政府提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县政府实施《陆良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契机, 与国土资源、住建、环保、水务等部门密切配合, 从制度及管理等源头上安排布局好林地利用定额, 对水利、交通等民生工程引导利用好林地, 对经济建设发展因势利导尽量少占或不占林地, 禁止占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的I级保护林地, 林木采伐中的主伐尽量安排在速生林和人工林上。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林政资源管理, 严格林政资源限额审批, 从根本上保护好森林资源。坚决守住森林采伐限额和林地使用定额红线, 维持和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切实加强林政资源管理, 加大林政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保证森林采伐的有序进行。

6.5 从思想上重视

认真理解林地在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根本上重视林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森林资源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生态调解作用是靠林地上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发挥作用进行调解。林地是森林赖以生存和林业发展的基础, 是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行政执法的主要依据, 是森林生态系统存在和保存的基础。林业的科研部门、教学单位、行政管理单位和从业人员要从根本上认识林地及林地保护的重要性。森林的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存在必须依赖林地, 社会经济发展要统筹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保护的关系, 要从我们每一个人所生存的空间都是地球村的部分来认识林地的保护和利用。

6.6 设置相应的机构

陆良县湿地保护刚起步, 保护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有待探索。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 其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 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被誉为“地球之肾”[7]。根据陆良县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区位, 湿地具体为:河流湿地类包括永久性河流和季节性 (间歇性) 河流两种湿地型;湖泊湿地类为永久性淡水湖;沼泽湿地中的草本沼泽湿地型;人工湿地类主要是以库塘、运河、输水河湿地型三种。全县面状湿地面积4226.62hm2, 其中河流湿地1021.24hm2, 湖泊湿地484.97hm2, 沼泽湿地212.5hm2, 人工湿地2507.90 hm2。全县线状湿地面积395.95hm2。

目前, 陆良湿地尚没有纳入专门的保护范围, 管理体系不完善, 没有专门的保护机构, 广大干群对湿地保护意识还非常淡薄, 人与湿地资源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存在人为破坏湿地资源,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造成湿地退化的现象。应积极探索陆良县湿地的机构、监测、监控、宣传、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控制非法侵占湿地行为的发生, 切实保护陆良县湿地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摘要:依据自然社会概况、森林资源概况分析了陆良县森林资源特点、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及森林资源管理中面临的困难, 对今后一段时期森林资源管理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对林地和湿地专项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思索如何更好地保护森林及森林生态资源。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森林经营,森林生态,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云南省陆良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陆良县志 (1978-2005) [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0.

[2]陆良县统计局.陆良县二〇一三年统计公报[R].陆良:陆良县统计局, 2014.

[3]陈利红, 吴红全, 陈培荣.陆良县现代林业建设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 2011 (1) :43~45.

[4]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陆良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 2008.

[5]王维家, 董小梅.论我国林地保护制度[J].林业资源管理, 2003 (4) :8~10.

[6]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10.

[7]秦伟, 刘胜祥, 梅伟俊, 等.湖北省湿地保护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 2008 (8) :11~15.

水资源的保护及管理 篇2

根据此次调研主题,就城乡饮用水安全及饮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有关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工作情况

我县历来高度重视城乡饮用水安全及饮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无论是在偏远的山村,还是工程建设的施工区域,都坚持把饮用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和管理好饮用水资源,努力做到开发与保护两不误,确保广大城乡群众饮用水安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职责明确。县四套班子领导多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组织专人多次实地对全县饮用水安全进行调研摸底,并作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同时成立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应急领导组,制定了安全应急监测预报制度、协调调度应急方案和安全重大事件应急方案。随后,分别与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签订责任书,乡镇与各村委会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明确职责。领导的重视,责任的明确,切实为加强全县城乡饮用水安全及饮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论证,按照“以水源定规模、以规模定设计”的原则,制定饮用水安全及饮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总体方案,做到“一次规划到位,按年分步

实施”。在具体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本着“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形式,反复比较多种设计实施方案,择优筛选。提出了“区域化集中供水”的思路和方案,打破了城乡界限,按照“城乡一体、资源整合、统筹规划、集中连片”的原则,分区域进行解决。

(三)严格质量,精心施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原则,在项目建设上严格执行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质量监理制的“三项制度”。在工程开工前严把材料关和队伍关,对工程建设材料进行严格检测,确保质量优良。全面进行公平、严格的招投标程序,择优选择技术强、实力强的施工队伍。在施工中,坚持领导干部、监理人员、技术人员三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采取巡回检查、跟踪监督、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工地包点负责,对工程施工实行全程跟踪检查,做到问题处理不好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严把工程的质量关。

(四)加大投入,用好资金。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于建设饮水工程。为把有限的资金真正使用到工程建设中,杜绝资金使用中的漏洞和问题,积极建立外部和内部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使防腐关口前移,监督经常有效。邀请人大、政协、纪委等有关部门参与了饮水工程招标、预算、建设、验收工作的全过程,指导和监督资金管理、工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成立了监督组,对资金使用进行联合监督,确保工程资金足额应用、合理使用。同时,— 2 —

把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对工程建设资金全部实行专户管理,统一调配,专款专用。严格实行资金拨付报帐制,工程的每一笔开支,必须层层审批签字后方可拨付,加强了集体监督,保证了资金的有效投入,实现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的目标。

(五)立足实际,加强管护。一是施工单位配合抓。为减轻施工对周边饮用水资源的影响,督促施工单位对施工生产废水进行工艺处理设计,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砂石加工系统废水经处理后实行回收循环利用;生活污水使用成套设备进行处理,使其达标排放;安装除尘设备、配备洒水车,减少粉尘、扬尘的排放;组建专门的环卫队伍对施工区卫生进行清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状况;开展施工区水质监测工作,为施工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采取了厂坝区渣场排水、挡渣、植被恢复等管护措施。二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在执法工作中,以开发性建设项目为重点,以查处案件为突破口,采取抓典型、出经验的办法,从影响大、危害大的重要事件上寻找突破。同时,组织精干力量和技术专家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和排污口进行排查和分析,并对严重影响水源水质的污染源进行论证,对每一个排污口的取缔做到了全程监控、跟踪管理、定期通报情况。扎实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计划,坚决制止水库肥水养鱼,着力整治化肥、农药残留物和畜禽粪便对饮用水资源的污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群众饮水难。农村大部分地区用水极不方便,挑水

距离平均在1000m左右、垂直高差100m左右,挑水往返时间均在半小时以上,占用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农村饮用水质超标突出。农村部分地区饮用水总硬度、铁、硫酸盐、大肠菌群、细菌、BOD5等项目指标超标,有的还达到IV类(四类)或超IV类(四类)水限值和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三级标准值以上。

(三)管理难度大。农村化肥、农药残留物和畜禽粪便污染、城区管网漏水损失,以及大批工业企业进驻境内和重点工程建设对饮用水资源的污染,整治和管理难度大,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和办法不多。

探讨我市林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篇3

【关键词】林地资源;管理;保护;对策

我国人口多,人均林地面积相对较少,加之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我国的林地资源被破坏严重,此外,火灾、虫灾等也加剧了林地的破坏。面对林地严重不足的现状,对现有林地资源的保护就显得日益重要。从总体上看,森林资源的增长难以满足社会对林业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增加,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1 我国林地资源的现状

1.1 森林资源数量不足

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10.151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

1.2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

我国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为85.88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cm,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m3。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全国第七次清查的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比第六次清查的有所减少,但依然有831.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00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个别地方毁林开垦现象依然存在。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由于这些地区造林困难多,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1.3 森林资源增长缓慢

我们知道,造林要取得成效必须是“三分造,七分管”,可在有些地方是“七分造,三分管甚至没人管”,片面追求造林数量的增加而忽视造林质量的提高,加之经营不合理,致使造林成效难以巩固。有的地区虽然造林绿化面积看似很大,但森林覆盖率却增长甚微。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也是造成森林资源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主伐和抚育采伐中普遍存在“采大留小”、“采好留坏”等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致使珍贵树种、大径级林木日益减少、森林质量不断下降、生态功能日趋减弱。

2 林地资源的管理方案

林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关系到国土生态安全、人民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社会都应该担负起这项重任。林地的保护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全社会应该共同行动,把林地建设、保护和管理好。就目前林地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管理方案: 2.1 健全管理制度

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林地保护利用管理的新机制,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完善政策、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强化服务,提高农民保护林地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加强林地林权管理,规划一经批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确认的林地统一发放林权证,做到图、文、表一致和人、地、证相符。对已发放林权证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稳定林权;对尚未发放林权证的,应认真组织林地林权的实地勘界和林权证核发,明确林地林木性质和权属,并将权属落实到地块,将面积与空间位置和权属证书落实到明确的主体上来。

2.2 强化宏观调控

根据各区林地保护利用方向、政策,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资源环境条件、林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等因素,分别确定各省(区、市)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等林地保护利用的约束性指标,以及林地保有量、林地生产率、重点公益林地比率、重点商品林地比率等预期性指标,强化国家对省级行政区域林地保护利用的调控,强化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责任,对预期性指标通过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引导,促其逐步实现。

2.3 实行差别管理

严格控制和优化开发区建设用地,特别是工矿企业使用林地,限制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开发区使用林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节约集约使用林地;通过造林绿化、生态治理等措施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鼓励建设高标准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打造宜居环境;加强粮食产区、水源区、沿海区域生态林和农田林网建设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逐步减少城市建设、工矿建设和农村建设占用林地数量;通过生态脆弱区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治理,积极扩大和保护林地。

3 加强林地资源保护的有效对策

3.1 充分认识林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林地资源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根本,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当前,我国林地资源保护管理的总体形势虽然日趋好转,但是,也确有个别地方的政府和部门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林业各项改革之前,首先要研究和落实强化森林资源管理的措施;在部署各项工作时,首先要考虑森林资源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要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依法规范森林资源利用行为,严禁以改革和发展之名行违法破坏森林资源之实。

3.2 坚决制止林地非法流转

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确定的征占用林地的范围、条件和审核审批的权限、程序、责任和监督检查等规定,严格审批、加强监管,坚决克服审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强化占用征用林地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上缴和使用管理,要进一步抓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特别是退耕还林地的确权登记和发放林权证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进入争议地区采伐林木和从事基本建设或其他生产活动,也不准发放林权证和林木采伐许可证,对违反者要依法严肃处理,并追究其责任。

3.3 合理控制林地资源消耗

要进一步强化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发放管理,对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所提交有关的证明文件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凡是不按照法律规定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的,要坚决依法严肃处理。要实行林木采伐许可证上山制度,采伐者必须携带林木采伐许可证进行伐区作业;要严格执行林地采伐限额制度,按照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区划要求合理确定采伐方式和强度;要强化林木采伐管理的各项措施,加大林地采伐检查力度,严把伐区调查设计、拨交和验收关,坚决制止超范围、超强度采伐林木。

3.4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林地资源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切实改善其工作条件、提高其执法能力。建立和健全重大林地资源破坏案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一有情况就能在第一时间及时有效处置;对林地资源管理混乱、破坏严重的地区,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打击活动;要加大宣传力度,将处理结果在报纸、电视和广播等新闻媒体上进行曝光,以震慑犯罪分子和教育、警示广大干部群众;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林地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林地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律意识。

总之,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推进林地经营,加强林地资源保护。严格按照批准的木材运输总量核发木材运输证,并做好运输证与采伐证的衔接,加大对无证运输的监管力度,依法打击违法运输木材行为。着力增加林地总量,提高林地质量、增强林地功能,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安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林业.2013,9.

水资源的保护及管理 篇4

1.1 全县林业概况

宣汉县地处嘉陵江源头洲河上游, 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林地面积253334.74hm2, 占总幅员面积的59.3%。森林面积239997hm2, 森林覆盖率56.18%, 加上非林地上的森林、零星林木、四旁树等, 全县森林覆盖率58%。公益林面积10.51万hm2, 占全县林地面积的41.48%, 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0.51万hm2。商品林面积14.8万hm2, 占58.52%。林业产业基地10.07万hm2, 木材加工企业90家, 省级龙头企业1家。全县有林业职工736人, 行政执法人员120人 (含委托执法) 。

1.2 资源保护现状

为推进资源保护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 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宣汉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领导小组, 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下设办公室在林业局, 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营造全民参与氛围。深入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使林业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让森林资源保护全民参与。近年来, 发放宣传手册3.5万本、宣传单22万张, 书写各类标语0.6万幅, 举办宣传栏目156期, 下基层宣传28次。

强化资源保护管理。一是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施依法审批、限额采伐、凭证运输管理制度, 每年完成商品林采指标占上级下达任务的48.5%左右;集中窗口办理木竹材运输、采伐、检疫等审批事项;创造了木材运输流动巡查“点与线、堵与疏、质与量”三结合工作经验;挂牌建档珍稀树木276株, 严格保护金丝猴、锦鸡等野生动物。2013年获得四川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先进集体。二是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县乡设立了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配备了森林消防车辆74辆 (包括摩托车) , 扑火工具6000件 (台、把) ;全面完成了“六有”乡镇建设, 配备专职巡山员474名。连续三年被省评为“森林防火工作先进集体”。三是扎实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全县设立有害生物防控点58个, 配备兼职检疫员74名, 无公害防治率达100%, 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实现全覆盖。2012年获得全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先进集体。四是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每年开展多次专项行动, 加大大案、要案和积案查处, 查处率达到95%以上, 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 确保了生态资源安全。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出台了《宣汉县集体林林木采伐指标管理办法》等9个文件;制定了“三板”运输备案制度、人工商品林采伐迹地更新保证金制度、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农村自留地和房前屋后零星林木采伐制度;实行“伐前公示、伐中监督、伐后验收”制度和采伐伐块随机抽检监管制度。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林木采伐监管难度大

林权制度改革后, 集体林分包到户, 不便于集中统一管理, 全家外出务工人员对自家山林无力管护, 常在春节回家时低价销售, 致使个别业主铤而走险, 不经审批采伐, 增大了监管难度。

2.2 木材加工经营粗放

全县有木材加工企业90家, 分布分散, 大部分加工企业不成规模, 生产加工粗放, 科技含量低下, 资源消耗严重。

2.3 执法成本高

宣汉是森林资源大县, 林地面积大, 森林资源丰富, 管理难度大;违法犯罪人员逃避检查, 规避风险的手段越来越高明;法律法规中林政执法可采取的强制措施极其有限, 执法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

2.4 森林防火任重道远

森林面积、蓄积不断增大, 林下可然物增多;农村因烧灰积肥、上坟烧纸的传统生产生活陋习比较严重;林区公路不畅, 扑火设施落后, 对森林资源安全的威胁性极大。

其主要原因:一是全县森林面积20万hm2, 而管护人员仅426人, 人均管护面积达0.47万hm2, 很难监管到位。二是木材的市场需求量大, 价格攀升, 少数木材经销商为了经济利益铤而走险, 不按程序审批、采伐、运输。三是木材加工企业重产出, 轻投入, 不重视木材加工人才的培养, 造成了资源消耗严重, 经济收入低。四是高速公路出口增多, 涉林违法手段隐蔽, 增大了公路木材运输巡查和案件查处难度, 增加了执法成本。五是国有林场、重点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特别是林区公路不通畅, 扑火设备配置低, 造成了森林防火管理难度大, 给森林资源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各类媒体加强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 积极引导农民加强生态保护,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让老百姓真正理解“山上是绿色银行、林下有宝贵财富”, 强化他们“靠山吃山”和保护资源的理念, 逐步减少涉林违法犯罪案件。

3.2 加大财政投入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一是加强林场、重点林区的公路、防火通道建设, 添置扑火设施设备, 确保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同时加强森林火灾隐患排除, 严格火源入山管理, 完善扑火预案。二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网络建设, 搞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三是整合力量, 开展常态化专项整治活动, 严厉查处涉林违法案件, 确保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安全。

3.3 提高生产效益

一是优化重组木材加工企业, 将分布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 粗放式加工经营的企业整合到交通条件较好, 便于生产管理加工经营企业, 将全县90家木材加工企业整合为50家左右。二是加大林产品加工投入, 增加林产品深度加工品种, 提高林产品附加值。三是培育新型林业科技人才, 着力培养林下种养殖、森林旅游开发、林产品开发加工等当前急需的人才, 减少资源消耗, 提高产品质量, 增加经济收入。

3.4 完善保护制度

不断建全体制机制,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确保资源总量有序增长。一是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目标责任制。县、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负总责, 建立并落实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二是完善林木林地审批制度。根据有关规定, 公开、公平分配林木采伐使用指标, 实行伐前公示、伐中监督、伐后验收制度;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批、报批制度。三是建立资源保护管理协作机制。相邻县市区及县级相关部门要建立协作机制, 加强沟通配合, 形成林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工作合力。

3.5 强化顶层设计

水资源的保护及管理 篇5

1 我国水资源概况

就我国而言,属于“人口、资源”大国,幅员辽阔,水资源总量较大,但在多方面主客观因素作用下,我国水资源处于不均匀分布状态,造成某些地区水资源不足,影响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借助南水北调方法,尽可能缩小南北地区在水资源方面的差距。同时,对于水资源来说,其在时间方面,也处于不均匀分布状态,年内水资源分配不均衡,尤其是降水较多季节,和枯水季节相比,其降水量高出很多,导致某些地区水量出现严重不均匀问题。就水而言,是人类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资源,加上水资源日渐紧缺,社会大众更加注重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流域化管理特别重要。

浅谈林政执法及森林资源的保护 篇6

【关键词】林业体制;培育;管护

无论是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还是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都面临一个依法保护、规范管理、巩固成果的问题。因此,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和工作重心的转移,都必须加强林政执法机构及队伍的建设。

体制、编制、人员和财力的限制,林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的现状,仍然不能适应林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突出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编制名额不足、职能界定不清、责任落实不明、人员素质不高、投入保障不力。这种现状与依法治林及林政执法工作范围广、成本高、难度大、任务重、要求严的特点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致使在林政执法实践中案件定性不准、程序不严、手段混用、查处不力、以罚代法的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林政执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切实加强恩施森林资源管理,稳定林政秩序,推进林业行政执法建设,不断增强林业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提高林业执法水平,进一步巩固恩施林业建设成果,保障恩施林业规范、有序、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增强林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切实把此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加强林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打牢巩固林业建设成果的组织基础,依法保护森林资源。

1 提高对林业行政执法监督重要性的認识

立法是基础,执法是关键,监督是保证。恩施林业局及各执法单位应将执法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同时还要把执法监督摆在与执法同等重要的地位,予以高度重视。

2 加大林业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森林的法律意识

恩施林业局、森林分局、局属各站场执法单位要将林业政策法规宣传作为入林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站牌、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多渠道、多手段、多途径的宣传,进一步强化媒体宣传报道,广泛宣传林业政策法规,大力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真正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林业建设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做到自觉管山护林,增强法律意识,努力形成依法治林兴林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法制环境。

3 加大林政培训力度,增强执法管理能力

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新组建的林业执法大队,要结合当前执法实践中的客观情况,抓好培训,每年集中安排一定的时间,采取选送到外地学习与内部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有所侧重地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整体执法素质,加强林政执法,维护正常秩序。要监督和检查本系统的各项执法工作,发现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及时纠正。特别是检尺员、业务员和检查站工作人员,杜绝为了私人利益而乱卡、乱要、乱扣、乱罚,对这些违纪、违法的人员要果断及时地进行教育、处理,切实解决执法工作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

4 强化执法职能,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恩施林业局要按法律授权及委托执法授权,对各下属执法单位的职能进行一次清理,签订依法行政责任状。健全岗位责任制、执法责任制、监督责任制、奖惩制等各项制度,做到工作有章可循。

5 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收费管理

全面取消收费任务与执法人员工资奖金挂钩的做法。改进对辖区内竹木经营加工单位、耗材企业的管理办法,经常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实地进行检查和监督,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和补征规费,并且每一处采伐点都要落实监管责人。

6 强化行业管理,全面整顿木材加工企业

要合理控制加工企业的数量与规模。非保留企业要限时退出,无证经营加工企业要坚决取缔。对在国有林场周边地区的非法收购点要坚决取缔,切断盗伐国有林场林木的销赃渠道。要督促保留的加工企业履行三本台账的程序,以备监督检查。

7 严格木材流通管理

加强木材运输证和植物检疫证的办理工作,要严格按许可程序办理木材运输证和植物检疫证,严把木材运输关。依法设立的木材检查站应严格执行有关木材运输检查监督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依法履行木材运输检查职责,严禁超越规定的权限和检查项目进行检查和处罚,不得搭车检查或为其他部门“代查”、“代扣”、“代罚”。各检查站对过往运输的木材须建立检查台账,检查人员对查验的放行证要签名负责。

8 加大对乱征滥占林地、不及时办理征地手续、乱砍滥伐林木的查处力度,稳定林区秩序,坚持执行征占用林地限额管理制度

对乱征乱占林地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人的经济和法律责任。继续开展打击毁林犯罪专项行动,从严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9 切实加强领导,全面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林业局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加强林政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本地区林政秩序进行统一协调、整顿和管理。抓好执法管理和执法监督,落实林业行政执法责任。要严格遵守《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的各项规定,明确执法主体,落实执法责任,依法实施处罚,尤其要注重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对于不依法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时故意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要追究林政执法人员的责任。对林业系统内部林政执法单位有法不依、有法乱依、执法犯法的行为要作出严肃处理。对有案不查、查而不力、处罚不严的执法人员,追究有关人员的失职和渎职责任;对执法犯法、内外勾结、以权谋私,给林业执法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的人员,坚决清理出执法队伍,不得姑息养奸。对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因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造成森林资源严重破坏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外,还将追究有关领导的领导责任。

从根本上解决林政执法体制不顺、职能不清、责任不明、队伍不稳、力量不足、监督不力等问题,有利于加强林政稽查队伍的思想、组织、制度、业务、作风建设,全面提高林政执法工作的水平,有效保护好恩施的森林资源。

作者简介:

水资源的保护及管理 篇7

1 大理市湿地资源基本情况

1.1 大理市基本情况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部, 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 东经99°58′~10°27′, 北纬25°25′~26°02′, 南北长约75km, 东西宽约30 km, 东与宾川、祥云毗邻, 南接弥渡、巍山, 北与洱源、鹤庆接壤, 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是大理州政府所在地, 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市行政区划为8个镇1个乡, 1个省级经旅游度假区、1个创新工业园区, 据2008年大理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调查成果显示, 全市国土面积176343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104099.7hm2, 占总面积的59%, 森林覆盖率38.32%, 林木绿化率54.99%, 活立木蓄积量为258.066万m3。

1.2 湿地分布现状

经调查, 全市湿地面积26720.47hm2 (不含4hm2以下湿地) , 其中国家重要湿地25043.47hm2 (含洱海24948.13hm2、洱海周边5个草本沼泽湿地95.33hm2) 、一般湿地1677hm2, 分布在全市各乡镇。

1.3 湿地分类

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试行) 》的湿地分类标准, 大理市湿地可划分为4类9型, 分别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个湿地类, 包含永久性河流、季节性间歇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水田9个湿地型, 生态系统完整独特, 生物多样性丰富。

1.3.1 河流湿地:

分为永久性河流和季节性间歇性河流2个类型, 面积810.6hm2, 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有弥苴河、永安江、波罗江、苍山十八溪等79条, 面积798.93hm2;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有磨刀沟、蝴蝶泉沟2条, 面积11.67hm2。

1.3.2 湖泊湿地:

湖泊湿地均为永久性淡水湖湿地型, 主要有洱海、干海子、黄龙潭等5个湖泊, 面积25005.4hm2, 其中洱海面积24948.13hm2。

1.3.3 沼泽湿地:

包含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2个湿地型, 面积199.4hm2, 其中洱海周边草本沼泽面积160.13hm2、苍山花甸坝沼泽化草甸面积39.27hm2。

1.3.4 人工湿地:

包括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3个湿地型, 面积705.07hm2。其中:三哨水库、三锅桩水库、大成水库等库塘湿地型面积205.6hm2, 大营沟、土官沟等输水河面积435.33hm2、沙村鱼塘群等水产养殖场面积64.13hm2。

2 大理市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大理市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湿地保护工作宣传不够; (2)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3) 河道硬化使河流生态功能遭到破坏; (4) 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大; (5) 在湿地保护上需要有更大的提升; (6) 湿地资源保护体系不够健全; (7) 政府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3 大理市湿地资源管理保护对策建议

3.1 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和执法力度

加大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 让市民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新的认识, 在社会上营造全民共同关心保护湿地资源的良好氛围, 从而积极参与到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来, 并由林业、洱海管理、环保、水务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 定期开展湿地资源动态巡查, 严厉打击侵占湿地、倾倒堆置废弃物、破坏林木、挖沙取土、过渡放牧、排放污水、猎捕毒害野生动物、挖掘采集野生植物、破坏湿地保护管理设施等违法行为。

3.2 理顺部门管理

目前, 大理市重要湿地———洱海由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管理, 其余湿地未明确管理保护主体, 建议按照《条例》规定, 理顺林业、洱海管理、环保、水利等各部门职能职责, 由林业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宣传、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由洱海管理局依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对国家重要湿地洱海进行专门管理;由苍山保护管理局依据《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对有重要价值的苍山花甸坝等湿地进行专门管理;由水务部门对库塘、河流、沟渠等湿地依法进行管理。

3.3 建立生态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 出台湿地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参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做法, 对集体所有的湿地资源实施生态效益补偿, 切实提高群众保护管理湿地资源的积极性。

3.4 实施湿地综合治理措施

3.4.1 对洱海等湿地继续加强原有保护措施。

重要湿地实施新一轮“三退三还” (退田还湖、退塘还湖、退房还湖) , 加强全湖半年休渔制度, 开展流域“三禁” (禁白、禁磷、禁止放山羊) 工作力度。

3.4.2 实施湿地保护相关项目工程。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湿及荒山造林、天然林资源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环村林建设等工程, 促进生态景观、水源涵养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 构建大理市湿地生态安全屏障。

(1) 按照洱海保护“2333”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 积极开展环洱海湿地建设。投资建设上关镇片区生态湿地, 投资建设环洱海万亩湿地;继续实施苍山灵泉溪环境保护清水产流入湖示范工程, 罗时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等流域湿地恢复与低污染水处理工程。

(2) 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对季节性湿地 (水田) 推广测土配方、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 强化了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3) 建设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城市、集镇、村落、农户以及湿地五级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成环洱海截污干渠、区雨污分流管网、沿湖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农户污水处理设施。

(4) 进行垃圾处理。开展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工作, 建成大风坝垃圾填埋厂、海东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保设施, 为湿地污染治理提供保障。

3.4.3 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开展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疫源疫病监测及野生植物的保护培育工作,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3.4.4 加强综合治理。

加大对苍山十八溪、弥苴河、波罗江、三哨水库、干海子水库等河流、湖泊、库塘湿地的综合治理。

3.5 加大科研项目及经费投入力度

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系, 积极争取上级湿地管理保护科研项目, 加大湿地管理保护工作经费的投入, 积极开展湿地管理保护工程项目的建设, 最终实现湿地事业由保护到修复生态环境的大升级。

3.6 合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在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 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公园等多种景观, 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 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7 建立湿地基础信息

在完成大理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 编制完成湿地植物多样性名录, 并建立大理市湿地资源数据库, 进一步查清大理市湿地资源现状, 掌握湿地资源的动态消长规律, 为大理市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统一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林业规划设计院大理分院.云南省大理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2008, 5.

[2]大理市林业局.大理州大理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2013, 3.

[3]贺跃云.对大理州湿地立法保护必要性的思考[J].云南人大, 2011 (6) :34-36.

水资源的保护及管理 篇8

1.1 自然状况

盈江县地处云南省西部, 位于北纬24°24′16″~25°20′10″, 东经97°31′40″~98°15′0″, 东部、南部分别与梁河县、陇川县相连, 东北部与腾冲县接壤, 西部、西北部、西南部与缅甸毗邻, 国境线长214.6km该县土地总面积为442 900hm2, 林业用地面积346 139hm2, 地势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 最高点为北部中缅交界处的大娘山, 海拔3 404.6m;最低点为那邦镇勐乃河与羯洋河交汇处, 海拔210m, 境内相对高差达3 194.6m。全县呈“两山夹一坝一河”的地貌景观, 其中一坝即为盈江坝, 一河即指大盈江, 盈江被誉为“中华翡翠毛料城”和“中国坚果之乡”, 2013年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的成功申报, 又为盈江县树立了一张国家级名片。

1.2 气候

盈江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是:温热湿润, 雨量充沛, 日照长, 霜期短。境内地形复杂, 海拔高差悬殊, 气候条件千差万别, “一山三带, 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较明显。在海拔1 000m以下地区, 属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2.6℃, 年极端最高气温38.5℃, 年极端最低气温2.0℃。

1.3 河流

盈江县河流有大盈江、竭羊河、勐戛河和龙江4个流域区。自产水量约67亿m3, 入境水量37.3亿m3, 共计为104.3亿m3, 大部分河流落差较大, 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14.8万kW。全县有温泉24处, 水温在30~94 ℃之间。

2 调查内容及方法

2.1 调查范围

调查县内符合湿地定义的各类湿地资源, 包括面积4hm3以上的湖泊湿地, 沼泽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 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渠道等湿地。

2.2 调查方法

采用遥感 (RS) 为主、地理信息系统 (FI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为辅的3S技术。通过遥感解译获取湿地型、面积、分布、平均海拔、植类型、面积及所属三级流域等信息。通过野外调查、现地访问及资料收集, 获取水源补给状况、动植物分布情况、土地权属、保护管理状况等数据。

3 湿地资源现状及特点

3.1 各类型湿地

全县湿地总面积9 011.81hm2 (不包含19 783.87hm2的水田) , 占国土总面积442 900hm2的2.03%。其中一般调查湿地面积8 324.79hm2占全县湿地面积的92.38% (面状斑块79 块, 面积6 436.72hm2, 线状228条, 面积1 888.07hm2) ;重点调查湿地面积687.02hm2占全县湿地面积的7.62% (面状班块9 块, 面积462.1hm2, 线状22 块, 面积224.84hm2) , 水田面积28 795.68hm2, 占国土面积的6.5%。全县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4种湿地类, 有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库塘、运河、输水河、水田9种湿地型。

3.2 湿地植物资源

根据实地调查, 参照《云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关于植被类型划分的原则, 结合本地具体情况, 盈江县湿地范围内的主要湿地植被主要划分为3个植被型, 即莎草型湿地植被型、禾草型湿地植被型、杂类草湿地植被型。主要植物群系有李氏禾群系、辣蓼群系、芦苇群系、莎草群系、雨久花群系、野芭蕉群系、紫茎泽兰群系、灯芯草群系、大漂群系、鸭跖草群系等35种群系分布于该县湿地。

3.3 湿地土地权属

按土地权属分:一般调查国有湿地面积2 049.65hm2占一般调查湿地面积的24.62%, 集体湿地面积6 275.14hm2占一般调查湿地面积的75.38%;重点湿地调查国有湿地面积665.78hm2占重点湿地调查面积的96.9%, 集体湿地面积21.24hm2占重点调查湿地面积的3.1%。

3.4 湿地分布规律

全县各乡镇均有湿地分布, 永久性河流湿地多数呈高海拔流向低海拔的趋势, 常年有河水径流的河流, 洪泛湿地多分布于各乡镇坝区, 平原镇多有分布, 湖泊湿地 (永久性淡水湖) 分布于弄璋镇、铜壁关、平原镇3个乡镇, 沼泽湿地 (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 分布在苏典乡及旧城镇, 由水生和沼生的草本植物组成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人工湿地的库塘、运河、输水河湿地主要分布在平原镇、太平镇、旧城镇、弄璋镇、新城乡, 多数属农业局修建的东大沟、西大沟, 为村民方便灌溉的人工湿地。

4 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及受威胁因素分析

4.1 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盈江湿地目前由凯邦亚湖投资公司负责管理, 大盈江的一段24.8km成立了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所, 水槽河由自来水公司管理, 香额湖成立了管理机构, 权属是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所有湿地由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 其余均未采取系统的保护管理措施。

4.2 湿地受威协因素

4.2.1 湿地受威协现状

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程度的提高, 导致了湿地资源遭到普遍破坏。主要表现在:小城镇建设、水利工程的修建、开垦、采沙等随意侵占湿地, 导致湿地发生变化, 湿地不断萎缩甚至消失;城镇化推进, 人口密度加大, 农村旱厕改水厕, 导致进入湿地的生活污水增多, 加之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产品的大量使用, 给湿地水体带来严重污染, 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平衡;由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使部分河段河床抬高, 河流蓄水能力减弱, 使得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功能衰退;放毒、铁夹、电击等老式的狩猎禁而不绝, 乱捕滥猎时有发生, 使得陆生、水生动植物不断减少;外来物种入侵也使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协。

4.2.2 湿地受威协因素分析

目前, 盈江县湿地既没有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 也没有划定专门的保护范围, 保护资金匮乏。没有把湿地生态与资源保护列入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中, 宣传力度不够, 广大干群对湿地保护意识还非常淡薄, 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体系不完善, 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系统监测和动态分析不足等。

5 湿地保护管理对策和建议

5.1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成立湿地保护的专门管理机构, 构建湿地保护动态监测体系,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建立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部门联动机制, 形成合力。同时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盈江县“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目前, 湿地管理自上而下均以林业部门牵头, 但农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也分别承担了湿地资源保护的有关工作, 极易造成“大家都能管、大家都不管”的现象。而湿地管理又涉及保护经费筹措、保护机构建设、保护人员培训、湿地权属单位关系协调等各个方面, 不能靠“单枪匹马”解决所有问题。因此, 保护湿地, 特别是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必须要跳出固有管理模式, 形成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5.2 加强宣传, 提高湿地保护意识

相关部门要广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活动, 设计制作大型宣传牌, 宣传横幅, 印制湿地宣传手册, 通过盈江电视台摄制播放湿地保护专题片, 在县电视台、县政府网、县林业局网播发相关信息。使湿地管理的政策法规、湿地知识和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从而提高广大干群的湿地保护意识。

5.3 加强湿地保护巡护工作

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巡护信息网络。选聘村级兼职巡护员, 进行辖区常态化巡护, 制止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规范巡护日志填写, 及时将巡护情况按月统计上报, 为湿地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在各电站及水库周围划出一定范围建立库塘类型的湿地保护小区, 开展生物多样性和鸟类栖息地保护, 禁止狞猎、采集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标本, 禁止猎杀候鸟和捡拾鸟蛋等非法活动, 打造动植物资源的安全通道。

以大盈江干流及其支流沿岸第一层山脊内区域为重点, 结合汇水区域生态治理, 通过封山育林, 人工造林等措施, 优化流域森林质量, 恢复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防护功能, 构建沿河森林生态屏障;保护好县域内各电站库区两岸野生动植物, 科学规划, 建设好城市链上的绿色长廊。

5.4 湿地资源开发

以大盈江为重点, 以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及县政府着力打造《水韵大盈江》为协契, 建立河流湿地旅游路线, 上至支那, 下至那邦, 之间有羯洋河、南奔江及各支流各流、凯邦亚湖、香额湖、大盈江各级水电站库区、水田等湿地斑块;主打生态保护、科普宣传、民族文化体验品牌。保护流域范围内江河两岸珍稀野生动植物,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建设水上乐园, 形成沿江休闲度假观光胜地。

严格控制湿地开发规模, 科学规划湿地生态旅游规划, 湿地旅游应以科考, 科普为主, 功能包括观光、科考、科普、野游、垂钓、划船、观鸟等。以湿地保护为基础, 以挖掘湿地文化为底蕴, 以带动生态旅游为特色, 支持“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市场动作”的方针, 将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生态旅游产业。

5.5 开发中的补救措施

在新修公路及各电站区域内临时生态脆弱区加强弃土场、拦泥坝等泥石流人工补救工程建设, 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 全面完成综合治理工程。

摘要:调查分析了盈江县湿地资源现状, 获取了湿地类型、面积、分布状况等数据, 建立了盈江县湿地资源管理信息数据库。探讨了盈江县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提出了湿地保护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湿地资源,现状,调查,管理,对策,盈江县

参考文献

[1]盈江县林业局.盈江县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盈江:盈江县林业局, 2012.

[2]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盈江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林业局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 2009.

[3]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R].昆明:云南省林业厅, 2012.

水资源的保护及管理 篇9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北纬24°22′~24°59′, 东经104°47′~105°41′,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 云贵高原东南边缘, 红水河南盘江以南, 处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带, 国土总面积3 518 km2。属典型的多山地区,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全县以中山地貌为主, 低山与岩溶地貌相互并存, 境内峰峦连绵、山高谷深。隆林县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 现有森林面积227733 hm2, 活立木蓄积量909.34万m3, 森林覆盖率64.61%, 是名符其实的林业大县。

隆林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一是加强木材生产源头管理, 从森林采伐、加工销售、运输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从根本上减少森林资源消耗。二是紧紧围绕发展和保护森林这一工作核心, 以提高公民环境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为重点, 宣传和贯彻落实《森林法》等林业法律、法规政策。三是加大森资源管理资金投入, 狠抓林政资源管理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资源林政管理水平。在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 努力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2 存在的不足

2.1 法治观念不足, 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隆林各族自治县属国家级贫困县, 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境内居住着苗、彝、仡佬、壮和汉等5个民族, 交通通讯条件普遍较为落后,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法制观念也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部分偏远山区, 群众只是看到森林给他们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 没有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去考虑森林资源的长远利益。部分偏远山区群众急功近利, 盲目发展人工用材林而忽视对天然林的保护, 导致滥伐林木、毁林造林等林区治安案件仍时有发生。

2.2 乱占林地、毁林开垦现象仍然存在, 林地案件查处行政干预较大, 林地非法占用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载体, 科学有效的林地管理是保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居民不断地完善其住宅或者私家用地, 这也就加剧了林地被非法占用。一些地方经济组织或个人为发展经济, 大搞土地开发和形形色色的园区建设, 他们往往打着地方政府或相关管理部门的名义, 林地案件查处行政干预较大, 林地资源的破坏难以有效遏制。

2.3 管理力量薄弱, 工作成绩不明显

林政资源管理机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特别是基层林业工作站缺编少人现象比较突出, 基层林业技术力量明显不足, 加之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对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 森林资源管理制度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导致保护管理工作成效不明显。

3 隆林各族自治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

建立一支业务技术精、政治思想素质强, 作风纪律硬, 热情服务、廉洁奉公的林政管理队伍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坚持内练素质, 外树形象, 把提高林政管理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林政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 采取参加上级学习培训, 集中自训, 以会代训, 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 组织林政管理人员对《森林法》、《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制度, 林政管理人员必须取得自治区林业厅培训颁发的执法资格证, 林业行政窗口工作人员必须取得上岗证, 无证者只能待岗跟班学习, 不安排正式工作岗位。有效调动林政管理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林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搞好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加强宣传, 优化生态保护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 形成全社会参与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氛围。结合公民道德建设, 普及林业和生态知识, 提高全民的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协调发挥宣传、旅游、文化、新闻等部门工作职能,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宣传力度,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 积极宣传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向公民宣传森林是生态环境建设和向社会提供生态服务的主体, 是国土安全的保障, 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等知识, 增强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依法治林意识。同时, 依法坚持和完善义务植树制度, 积极引导全民植树造林, 宣传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 努力形成全民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

3.3 依法从严管理, 确保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3.3.1 加强限额采伐管理, 杜绝超限额采伐

一是严格凭证采伐制度, 强化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发放管理, 对申请采伐的证明文件, 要认真审核, 严格把关, 严禁越权发证, 严禁超限额发证。二是要强化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林政管理部门要对采伐作业进行跟踪检查, 进行现场核实。发现超范围采伐、超数量采伐或异地采伐的, 要依法严肃处理。三是加强巡山护林, 加大林政执法工作力度, 森林公安、林政执法大队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3.3.2 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管理, 强化林木运输监督检查

一是依法强化木材运输管理, 严格执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加强木材检查站的建设和管理, 完善检查站管理制度, 加强木材检查员业务培训, 提高木材检查站工作效率。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 清理整顿木材经营加工市场, 维护市场秩序。对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加工厂点, 一律予以取缔, 对已办证的木材经营加工企业, 要加强监督管理, 督促企业做好原材料进入台帐, 严把进货渠道关, 防止来源不合法木材进入流通领域。

3.3.3 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切实抓好林地保护管理工作

一是正确运用经自治区林业厅审核同意并经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隆林各族自治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指导林地资源管理工作, 严格控制使用林地定额。二是建立健全工程项目使用林地审批制度, 包括占用征收林地的审核、临时使用林地的审批 (包括森林经营单位修筑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使用林地的审批) 。三是做好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和林权检查登记发证工作, 真正实现“山定权、树定要、人定心”,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林地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建康发展

隆林是林业大县, 更是名符其实的山区县, 山区群众发展经济, “靠山吃山”, 理所当然。如何做到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和谐推进, 考验地方政府决策和林业工作者的智慧。要正确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生态与产业的关系, 既要改善生态, 又要改善民生, 必须把发展林业和农民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把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制定优惠政策, 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油茶、板栗等经济林产业, 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管理, 实现标准化生产, 创建隆林名优绿色品牌产品, 实现林副产品增值。二是要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和森林旅游业。整合隆林德峨张家寨民族特色旅游景点、野猪岭森林景观等旅游资源, 形成民族旅游文化特色, 逐步发展壮大民族特色旅游业。三是重视引导农民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产业, 促进林农增收。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更新管理模式, 促进林业科技推广, 推进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3.5.1 改善基层林业生活生产条件, 更新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率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完善和提高国有金钟山林场管护站、大哄豹保护区管理站、木材检查站、乡镇林业工作站生活和办公条件, 为基层林业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充分调动基层林业工作者的积极性。二是对森林资源管理进行统一规范, 形成流程, 把服务延伸至乡镇、村屯, 实现数据共享与信息联通, 将林木采伐、木材运输, 森林监测、林地管理、古树名木、林权纠纷等信息管理系统组合起来, 形成规范化的森林资源监管信息新模式, 有效规范和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效率。

3.5.2 开展种源基地建设, 促进林业科技推广

重点建设隆林播立种苗示范基地、金钟山林场林木良种繁育基地、采种基地, 逐步实现隆林县主要造林树种种源基地化, 完全实现种苗自给。同时, 加强林木种苗执法管理工作, 形成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体系, 提高营造林质量。

3.5.3 推进林业重点项目建设, 增强林农保护森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和生态公益林补偿等林业重大项目实施工作, 使广大林农真正得到实惠。森林资源保护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 要做好此项工作, 必须提高公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近年来, 退耕还林、公益林补偿等多项林业重点项目在隆林县的实施, 造就了山上绿色银行, 广大林农得到经济实惠,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林农的物质需求, 极大提高了林农参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语

水资源的保护及管理 篇10

1 主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量

1.1 基本情况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 地理位置为北纬36°30′~37°9′, 东经101°46′~102°45′之间, 东西长86 km, 南北宽64 km, 平均气温3.4℃, 年降水量400~600 mm, 总面积1.0275×106hm2, 其中草地面积7.6×104hm2, 林地面积1.717×105hm2, 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01×104hm2, 海拔2 100~4 384m, 草场有灌丛草甸、树林草场、高山草甸、山地干草原、石质荒漠五种类型。2007年底, 全县各类畜禽存栏116.09万头 (只、匹) , 畜牧业产值4.01亿元。境内植物168种。

1.2 主要野生药用植物的分布、贮量及适宜采挖量

1.2.1 甘草属植物

主要分布在互助县高寨镇、红崖子沟乡、哈拉直沟乡、蔡家堡乡、塘川镇等乡 (镇) 海拔1 800~3 200 m的河谷山地干草原、荒漠、半荒漠草原上, 蕴藏量约0.12×104kg, 年适宜采挖量0.01×104kg。

1.2.2 麻黄属植物

麻黄主要有木贼麻黄、山岭麻黄、中麻黄、矮麻黄、单子麻黄、膜果麻黄、草麻黄七个种类。全县各地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700~4 500 m的干旱草原、荒漠、半荒漠草原和山坡石缝或树木稀少的干燥地区, 蕴藏量0.62×104kg, 年适宜采挖量0.12×104kg。

1.2.3 藏茵陈属植物

全县境内均有分布, 生长在山地草原、灌丛革甸草原, 蕴藏量4.54×104kg, 年适宜采挖量0.9 4×104kg。

1.2.4 雪莲属植物

主要分布于互助县东和乡、五十镇、巴扎乡、加定镇、南门峡镇等乡 (镇) 海拔3 900~5 000m的高寒砾石带上。蕴藏量8.85×104kg, 年适宜采挖量1.12×104 kg。

1.2.5 虫草属植物

虫草是互助县珍贵的药用植物资源, 主要分布在五峰镇平顶山、南门峡镇七塔尔峡、岔巴峡、林川乡北大坂、巴扎乡元甫、柏木峡、加定镇浪士当、扎龙沟、东和乡龙王山、五十镇阿米多朵山、松多乡雪日崖、浪克、夹道大板等乡镇, 海拔3 500~4 500m的高寒草甸、灌丛草甸草地上, 面积达1.544hm2, 其蕴藏量2.19×104kg, 年适宜采挖量0.20×104kg。

1.2.6 秦艽属植物主要有达乌里秦艽、黄管秦艽、

管花秦艽、麻秦艽等。主要分布互助县东和乡、五十镇、巴扎乡、加定镇、南门峡镇等乡 (镇) 在海拔2 000~4 790m的高山草甸、草原、山地草原、滩地、灌丛地带上, 蕴藏量1.2×104kg, , 年适宜采挖量0.18×104kg。

1.2.7 黄芪属植物

互助县主要有直立黄芪、多花黄芪、草木樨状黄芪、青海黄芪, 分布在拔2 000~4500 m的山地草原、河谷滩地、灌丛草甸和林缘等地带上, 全县均有产出, 蕴藏量9.1×104kg, , 年适宜采挖量3.5×104kg。

1.2.8 大黄属植物

互助县主要有小大黄、鸡爪大黄。分布于悔拔1 800~4 700 m的高山阴坡、半阴坡草地及潮湿或灌丛草甸地带上, 在全县均有产出。蕴藏量10.5×104kg, 年适宜采挖量1.9×104kg。

2 互助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管理现状

药用植物是互助县的特色资源, 是中藏药的重要原料。采挖甘草、麻黄、雪莲、虫草、秦艽等野生药用植物是全县农牧民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和重要的收入来源, 也是全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当地农牧民群众生活的重要保障。随着市场对中药材需要量的剧增, 人们加大了对野生药用植物的采集, 由于过度采挖与践踏, 野生药用植物失去休养生息的机会, 资源量锐减。同时由于这些野生药用植物分布在青海省天然草地上, 采挖量的逐年增大和不适度的采挖使草地植被受损, 产草量下降, 草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保护生态环境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关注, 因此, 互助县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等有关法律法规, 制定了《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建设规划》, 把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管理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1 实行统筹规划

结合本县实际, 制定了《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建设规划》, 根据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贮量及其生态条件的差异, 从保护环境与资源及其有计划地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 制定适宜采挖量, 并划分“涵养区、采集区、控制区”。对植被稀疏、生态趋于恶化的草地, 实行严格封育, 禁止采挖, 可采挖区实行“封育两年、采挖一年, 并且只能采挖30%”的措施。严格执行编制批准的规划和年度采挖计划, 杜绝无序滥采滥挖。

2.2 实行采集证制度

按照农业部和省政府通知要求和本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建设规划》年度计划, 按规定审批程序每年10至11月向省地主管部门上报申批下年采挖计划和适宜采挖量, 合理安排, 坚持一业一证管理办法, 发放了省统一印制采集证, 严禁超类别、超范围采集, 严禁无证和违规采挖。

2.3 控制采挖工具

采挖工具要求窄小、刀头宽度最大不得超过3cm, 严禁使用铁锨、锄头、撅头等破坏性较大的工具。对使用不规范的采挖工具, 当场没收并销毁。

2.4 严格实行”随挖随填”制度

县草原管理人员会同当地乡村干部对采挖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人员在进山前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及《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细则》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采挖技术示范, 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要求以不破坏草地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行科学合理有节制采挖。采挖后, 做到随挖随填, 发现破坏草地行为和草根、黑土裸露现象, 及时进行了纠正, 防止破坏草原的现象出现。

3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互助县甘草、麻黄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荒漠、半荒漠、河谷干旱区和湟水河涵养区, 是本县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重点区域。为此, 要把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提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 将这项工作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来抓, 全县上下统一思想, 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都能认识到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管理对当地草地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乃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3.2 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监督管理力度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涉及面广, 涉及部门较多, 所涉及的相关法律较多, 有《草原法》、 (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因此, 需要草原监理、公安、环保、工商、林业、药品监督等相关部门在做好本行业执法工作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定期开展执法检查活动, 严厉打击非法采集和销售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

3.3 加强采集证和采挖活动的管理

进一步加强采集野生药用植物的管理, 采挖甘草和麻黄等野生药用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所在地县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在采挖野生药用植物时, 必须到当地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采集证, 当地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对作业者、作业内容、作业面积、作业地点、作业方式等进行认真审核后, 划分禁挖区和采挖区严格按照当地年度采挖量颁发采集证, 采挖者在属地范围内凭证采挖活动, 明确谁开发、谁保护、谁恢复的原则, 要求作业人虽在采挖完毕后恢复植被, 因采挖野生药用植物造成植被破坏的, 由县级草原监理部门取消采集证, 按照《草原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处以罚款, 并责令限期恢复植被。

3.4 加快药用植物的人工培育与技术推广

生物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原则。为了防止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枯竭, 结合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各方筹集资金, 鼓励和引导牧民群众个人或集体建立人工甘草和麻黄等药用植物种植基地, 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工种植药用植物, 先试点, 后推广, 逐步建立起中藏药材种植基地, 广泛开展药用植物培育技术的地区间交流与合作, 推动药用植物培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从而使药材商品需求从单纯的依靠采挖野生药用植物逐步向适度采挖和依靠人工栽培药用植物过渡。

3.5 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坚持不懈地广泛开展保护野生药用植物的宣传教育工作。针对本县实际情况, 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作用, 把签订“生态保护责任书”纳入各级政府年终考核考评内容, 兑现奖罚制度, 同时引导和教育群众将其纳入“乡规民约”中, 使之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本地区以及外来采挖药用植物人员的教育工作, 使其从维护国家生态环境的高度来认识滥挖野生药用植物行为的危害性。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 鼓励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使群众参与和政府监管行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促进全县以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的实施, 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能够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度, 能够正确处理增加收入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这是互助县在西部大开发中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大家相信, 只要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不断增强环保意识,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加强管理, 互助县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必将在合理开发利用中得到保护和建设, 草地生态环境将会得到改善。

摘要:本文阐述了互助县甘草、麻黄等主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基本情况及管理现状, 对今后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管理提出了几点对策, 旨在引起全社会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管理工作的重视。

浅谈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探讨 篇11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文章编号]1619-2737(2016)05-20-871

【Abstract】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realize, safeguard and develop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improve the actual demands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quality point of view, efforts to solve water problem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person, to comply with the laws of nature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aw,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to prevent violation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water.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1. 前言

(1)水资源: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及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动态水量河川经流量,一般称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储存量是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动态水量都比较小,主要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渗补给。

(2)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乌拉泊水库清理搬迁工程、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顺应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的和谐统一。

2. 水资源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乌鲁木齐市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拟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

2.1 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陆续出台了《水法》、《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出各地水域纳污能量核定,提出限制排污总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在完成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各地区水源地名录。

2.2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

按照中央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社区活动作为落实节水型社会各项活动。

2.3 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预案。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有序,处置得当,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2.4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减少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害,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利用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中清理出的清淤质对1573.5亩戈壁沙坑平均覆土约1米厚,选择防风性强、深根性、抗遡性强、耐旱适宜在项目区生长的乡土树种进行生态建设恢复。一方面即减少外运清淤质费用,另一方面对水库上游戈壁沙坑通过生态建设,可以防风保土,改善水库生态环境状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界面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项目符合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国策以及支持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先行的思路不谋而合。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而且是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针对现存在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1)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3.2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法规体系。

要贯彻落实《水法》,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水资源管理条例""节水管理条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要加强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水资源战略规划,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搞好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

3.3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贯彻落实《水法》,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根据《水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3.4 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5 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

(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

(2)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4. 结束语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当幅度地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2] 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

论水资源的保护及利用研究 篇12

关键词:水资源,水污染,治理,利用

1 加强水资源保护及管理利用的意义

1.1 当前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整体表现。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健康。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对水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已经发展成愈演愈烈的趋势。水资源的污染和增长, 并导致污染严重的缺水城市的增加,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循环经济可以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可以发展有效地节约水资源,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供水的压力和负担。

1.3 进入21世纪以来, 水资源已经从单一的基础性资源向战略性资源转变, 是环境与生态控制的重要因素。同时, 良好的水环境还是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 是促进城市化进程、小城镇建设以及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因此, 通过保护水环境, 促进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是当前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

2 当前影响水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

2.1 工业污染

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制造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和采矿业, 等等。不合格的工厂污水处理。和在一些城市、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行业, 如酒、制革、印染等, 管理不到位, 废水进河里, 造成水污染。

2.2 农业废水

除了农产品加工、间接水污染行业的农作物, 牲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 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大量廉价的劣质化肥的使用, 容易溶解和冲刷造成水污染。近年来, 扩大了应用范围的杀虫剂是水污染的重要原因。畜牧场废弃物直接进入农场附近水的污染。

2.3 国内污水

虽然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下降近年来, 和污水的数量正在增加。大量的有机物在水中, 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水体溶解氧急剧下降, 从而影响水质, 严重水酸败, 造成鱼类死亡。

3 水资源开发利用常见问题

3.1 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水增加人们的生活。与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增长的人口, 农业、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水资源也在不断增加。日益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城市供水严重不足, 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3.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大部分的国家农业灌溉用水系数只有0.3~0.4, 工业废水也非常严重。目前, 工业10000元产值用水量约为1×104m3, 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 水的重复利用率约为40%, 与发达国家为75%~85%。

3.3 水环境的恶化

40%的水没有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 城市地表水, 地下含水层的污染。由于地下水资源, 使地下水在地区资源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破坏生态环境。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水, 人们不断开发水资源, 破坏大量的植被, 加剧了水土流失。

4 水污染治理办法

4.1 加大保护宣传力度

一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 缺乏意识在和平时期为战争做准备。节水设施投资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宣传教育, 公众节水意识不强, 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 没有形成良好的节水型社会的氛围。

4.2 加强惩罚破坏地下水资源

地下生产作业的地下水资源污染和破坏, 污染和破坏, 应该收取劳动、水资源补偿, 放电的地下水, 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严格, 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来减少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严禁过量抽取地下水资源, 实施严厉惩罚罪犯。

4.3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中国的水资源利用率不到50%, 重复利用率约为20%, 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很低, 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严重浪费的情况。纠正过去的错误想法的处理废水废物, 应该被称为废水污水比较, 以改善人们的理解污水资源, 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 如洗脸水浇花, 拖地和冲马桶等。

4.4 减少水资源消耗量

当前我国水资源利用方面, 首先是水资源紧张, 其次则是水资源浪费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单位产品的水资源消耗要明显偏高。因此, 在工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过程中, 通过使用节水型设备对用水量进合理控制, 对减少水资源供求矛盾有积极作用。

4.5 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工作是对污染水进行处理, 以达到排放标准或者饮用水标准。同时, 工业企业还应该通过对水污染的积极治理, 尤其是对有毒污染物的水进行单独处理, 在达到对应排放标准之后在排放, 或者进行其他常规处理。随着城市工业布局以及城区规划趋于合理, 加之城市下水道管网日益完善, 城市污染水将逐步实现集中处理, 将污染水处理与工业治理结合起来, 提高水自然质量, 让城市水体进入到正常的水循环中。

参考文献

[1]卢炳生.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对策浅析.黑龙江:新农村2013 (12) .

上一篇:行业文明下一篇:创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