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技术

2024-10-07

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技术(精选12篇)

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技术 篇1

摘要:随着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的日益加剧, 水资源保护引起了社会中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在水资源的保护中, 不仅要在社会中树立节水意识并进行对水资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也要实现水资源效率的提高以及保证水资源质量。而在水资源效率的提高以及保证水资源质量的过程中, 提高水的利用率以及水污染治理是关键。本文在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广泛应用的中水利用技术以及水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阐述, 并对如何推动我国水资源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科学技术,水污染问题

我国进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已经十分突显, 当前水资源危机威胁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而我国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在人口的压力以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压力下, 水资源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持续坚持与实践水资源保护工作能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正常生活起到保障的作用。而在水资源保护的过程中, 科学技术能够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起到支撑的作用, 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等方面都能够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我国水资源保护科学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现阶段被广泛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化学物理处理技术以及生物处理技术四类。

在物理处理方法中主要是以物理作用将水资源中的杂质在不改变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分离, 物理处理法有操作简单而且成本低的特点, 主要应用于对中水的处理, 物理处理法主要包括一下几种:依靠重力或浮力使污染物与水资源分离的沉淀法, 主要是通过格栅或筛网对水资源中的污染物进行分离的过滤法, 通过向污水中通入空气而使微小污染物吸附于气泡之上使污染物升至水面的浮悬法, 将污水高速旋转通过离心力使污染物与水分离的离心分离法。化学处理方法则需要改变水资源杂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化学反应来治理水污染,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通过向水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而使水中溶于水的污染物变为不溶于水的物质的化学沉淀法, 通过向水中投放混凝剂而使污染物质逐渐凝聚而沉淀的混凝发, 通过酸碱性物质中和酸性污水或碱性污水的中和法, 通过强氧化剂如臭氧等投入污水中或利用电解阳极反应来使污水中某些特定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氧化分解法。物理化学法是在污水回收之前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的主要手段, 如将水的PH值中和或是去除水中的有害化学物质等, 物理化学法包括萃取法、吸附法、膜分离技术等。

生物法可以根据污染物对氧气的反应分为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技术两大类。其中好氧生物处理法中的活性污泥法是当前水污染处理中应用极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主要通过向污水中连续的将空气鼓入曝气池, 使水中形成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能够不断成长, 含有大量活性污泥的污水从曝气池中流出进入沉淀池并分离, 活性污泥法能够去除污水中大多数的有机物, 并且具有见效快的特点。生物膜法通过大量污水在固体填料上流经, 使大量微生物在固体填料上的繁殖和生长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与活性污泥的机理相近, 能够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污水处理向能源化以及节能化发展也促进了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 如厌氧气流化床以及厌氧生物滤池等都使能耗大大减小, 具有对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效率高的特点,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了当前进行污水处理不容忽视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各类浓度的有机污水都能够实现较好的处理效果。

中水是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当中用过的优质杂排水、在排水以及生活污水再处理后被应用于清洁、消防等不予人发生直接接触的杂用水, 社会再生的水资源以及工业生产中的循环水就是中水。中水的回收技术是建立在水污染处理技术的基础上的, 在水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 大多数国际已经意识到中水利用和回收的重要性以及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中水可以回用于工业冷却水或工艺低质用水中, 也可以用于农业灌溉以及市政工作当中, 其中通过严格处理后用于地下水回灌后可以提高地下水的修复能力, 从而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提高更多的净水资源。

二、推动水资源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建议

(一) 树立危机感, 明确水资源保护科技发展的任务

在推动水资源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提高水资源保护的意识是基本的前提, 所以相关部门应当对当前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作出客观的、清醒的认识, 同时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科技发展是水资源保护中的重要生产力, 从而在树立忧患意识与危机感的前提下对水资源保护工作以及水资源保护科技的发展做到应有的重视, 为水资源保护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与先进技术保障。同时也要对水资源保护科技发展的任务作出明确的认识, 包括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过分开发已经对后代造成了损失以及当前水质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与生产, 所以发展水资源保护科技是改善水质、节约水资源以及修复水资源环境的重要途径。

(二) 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科技的不足, 加强水资源保护科技研究与应用

当前水资源保护科技的发展仍旧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 在水资源短缺与普遍受到破坏的背景下, 水资源科技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所以必须对当前的水资源保护科技做出客观的评价, 并重视水资源保护科技的理论研究与先进技术的投入使用, 如重视水资源保护基础学科以及水资源保护技术基础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为水资源保护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指导作用。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如污水处理中的膜技术以及淡化海水技术等应当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三) 统一规划, 推进水资源保护的信息化建设

在推动水资源保护科技发展的过程中, 要突出水资源的战略性资源地位, 同时将水资源的保护作为一项战略性思想渗透到地区或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当中。在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 对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估, 重视水功能的划分以及水资源保护目标的制定, 逐步实行水资源保护科技的全面推广。同时要重视水资源保护科技的现代化发展, 尤其是重视水资源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如通过水文遥测技术等先进监测技术实现对水质的及时测报, 水资源保护实现全面的信息化是水资源保护科技发展的趋势, 同时也是必然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超, 等:《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质改善理论与技术》, 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年3月。

[2]周怀东、彭文启, 等:《水污染与水环境修复》,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年5月。

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技术 篇2

水库、湖泊水体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创新技术

治水不单是污染后的水质治理,更重要的还是从源头上控制水质,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尽量减少污染源向水体排污以及防止水环境质量下降,是治水的首要任务,使我们避免总是处于水环境被严重污染后恶化才治理、水质久治不愈的境地。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我们许多人已经习以为常的是,不少作为水源地或者风景名胜区的水库、湖泊,水体蓝绿藻疯长、严重富营养化。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水体除藻与富营养治理的难度很大,而且维护比较麻烦,不稳定。

这里介绍的水库、湖泊水体治理和水生生态修复的创新技术,打破过去固有观念的束缚,优选先进的实用技术,集成为水质治理新技术方案,能够快速改善水库、湖泊水环境,维护简单,效果稳定。

一、水体治理的难点

蓝绿藻疯长,水面形成一层绿色膜状藻类漂浮层(称为“水华”),有异味,藻类产生毒素,水体富营养及其引起的蓝藻水华暴发是当今世界的环境灾害之一,而且发生的频率与严重程度都呈现加快的趋势。富营养化是水体水质变坏的先兆,接下来就是黑臭。水库、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不但破坏景观,甚至直接影响区域饮用水安全。

湖泊是建设“适宜生活居住,适宜创业发展”的园林城市的资本。如果一个城市有湖泊,那是一个城市之福。水华暴发给了我们警示,我们在利用和开发湖泊的功用的同时,需要—个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水体治理和管理方法,保持城市湖泊的生态健康。

江河湖海是否清澈不仅是环境保护成就的反映,更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云南大理有一句话:“洱海清,大理兴。”推而广之,当江河湖海恢复清澈之时,也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之日。(注:引用于我国“十二五”环保规划纲要。)

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彻底消除水体富营养化,保护水资源、尤其是保护好饮用水源,还本地区人民靓丽的水库、湖泊和优美的环境是一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是实现科学发展,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提高生活水平的举措之一。

(一)不要以为“只要降低水体中的磷、氮等营养物浓度,就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 水体治理控制藻类生长至关重要。藻类植物是水体中最易生存的物种之一,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富营养水体藻类疯长是造成水体变成污浊的墨绿色、透明度小、水质恶化、感官极差的最重要因素,甚至水面形成一层绿油漆状藻类漂浮层(蓝藻水华),有异味。水体富营养治理的难度大,第一大难点是对藻类的控制,这一直是过去难以对付的问题。

传统观念以为,富营养化引起蓝藻水华暴发,只要降低水体中的磷、氮等营养物 1 浓度,就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但是,要把磷、氮等营养物降到很低(总磷0.01 mg/L,总氮0.15mg/L),难度大,代价高,实际上很难做到。此外,就算把磷、氮等营养物降到很低,水体在气温高、环境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藻类仍然会大量生长泛滥,许多治水项目都碰到这种情况。达到Ⅱ类水质作为饮用水水源地的广东南水水库、北京密云水库都发生藻类暴发。某湖进行补水和种植水生高等植物,水质好转但藻类也未能控制住。我们在治理广州鸣泉居大金钟水库,治理后水质达到Ⅲ类,有些指标达到Ⅱ类,但气温高时藻类仍然疯长而形成绿油漆状藻类漂浮带;治理武汉塔子湖、郑州CBD中心湖也发现类似的情况。因此,必须寻求简单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究其原因,通过调研和实践,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点:

1、早在20世纪40~50年代,科学家们就发现,当水体中总磷浓度超过0.015mg/L,总氮超过0.3mg/L时(注:这是非常低的浓度),藻类就出现恶性繁殖,藻类的繁殖量与外界输入的P(磷)与N(氮)浓度值成正比。后来,国外有专家(Sas等)进一步指出,水体中的可溶性磷一旦高于0.01 mg/L,通过降低磷的浓度对藻类生长量影响甚微。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水体中的磷、氮浓度很低,但在一定的环境、气候条件下,或是污染元素比例和水体中的某些离子所产生的诱发作用,藻类仍然会大量生长,仍会出现藻类过度生长的问题。密云水库是北京市主要的饮用水源地,水体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Ⅱ~Ⅲ类标准,2002年暴发大面积蓝藻水华。达到Ⅱ类水质作为饮用水水源地的广东南水水库也发生藻类暴发。

2、磷是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那么,限制的尺度是多少呢?美国环境保护署在其《湖泊与水库技术指导手册——营养盐标准》中指出,在湖泊与水库中,总磷与总氮浓度分别超过0.01 mg/L与0.15mg/L时即有可能发生蓝藻水华。密云水库取水口各时期采样的结果显示,总磷的浓度>0.01 mg/L,2002年总氮的浓度>1.0mg/L,因此密云水库具备发生蓝藻水华的营养盐基础。我国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可以作为饮用水源)的总磷与总氮浓度指标值分别是0.2mg/L与1.0mg/L,也就是说,按我国地表水水质标准,就算达到Ⅲ类、甚至Ⅱ类标准的水体,仍然存在藻类过度繁殖而发生蓝藻水华的可能。

3、如果要将水体中的可溶性磷的浓度降低到低于0.01 mg/L,总氮浓度降低到低于0.15mg/L,难度大,代价高,费用不是一般大而是代价极其昂贵。

4、湖泊蓝藻暴发,除了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高这个主因之外,还有下列的因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污染元素比例和水体中的某些离子所产生的诱发作用。美国Roderick J.McNeil博士研究认为,水体中的N、P 浓度比在16∶1~28∶1范围,蓝绿藻就会疯长。而许多富营养水体治理后,虽然水中的磷、氮浓度很低,但N、P 浓度比大多数仍然在16∶1~28∶1范围内,蓝绿藻最高兴;虽然可以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P,破坏这个平衡,使蓝绿藻不能生长,但难度和代价颇大。另外,有些经絮凝处理的 2 污水或地表水中含有大量残留的絮凝剂及化合物,含有大量的氯、铝和化合物离子,这些水若进入湖泊中,那些离子在富营养的水体内就会诱发蓝藻暴发;而有的水体,尽管氮磷含量很高,COD、BOD都很高,却不发生蓝藻。而在太湖,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带来了铁、铜、铝等金属离子和化合物离子的诱发,造成了蓝藻不断的暴发。

此外,气温和日照,水体流动过缓,这些均为蓝藻的生长和迅速繁殖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是水体富营养治理一项重要任务,但水体治理关键是控藻,要对藻类采取有力的科学的抑制和清除措施。

(二)治理后的管理是水体治理必须要考虑的重要环节

水体治理第二大难点是水体修复要容易实施、管理简单、长期稳定、维护费低。水体富营养治理一般采用构建人工生态系统的方法来修复水生生态系统,最大的难处在于修复后的水生生态系统的维护,许多水体治理技术不成功主要表现在这里。工程实施时由专家教授主持,水体生态维持良好,移交给业主后就失控了。例如种植水生植物是一种以往研究和试用较多的方法,它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目标水生植被的优化设计、适宜环境条件的创建、一系列的水生植物引种栽培与种类更替、植被管理等环节,管理要求高,水生生物的生物量平衡不容易控制,容易出现水生植物乱长,需要经常清理,若疏于管理,水生植物死亡后的残体若不及时打捞,在水中腐烂释放出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等于前功尽弃。

我们需要的是实施容易、去除水体中污染物效率较高,能较快地修复水生生态系统,效果稳定、维护管理简便、管理费用低廉的水体治理集成技术。修复的水生态系统,移交给业主后第二年就控制不了而报废,这样的事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了。

(三)关于水生植物法的讨论

教科书所教的水体富营养治理方法中,种植水生植物是一种以往研究和试用较多的构建人工生态系统进行水体修复的方法。

优点∶①水生植物能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有利于湖泊的营养平衡,防止湖泊富营养化。根据太湖水生植被的研究,单位面积宽阔面上水生植物吸收净化量分别为氮29.8g/m2.a,磷3.78g/m2.a。②可改变湖水与底泥之间的物质交换平衡,促使悬浮或溶解在湖水中的污染物质向底泥转移,澄清净化水质。③水生植物与浮游藻类有相互克制的特性,在水草发育比较好的水体中不易发生藻类水华现象。④通过植物的生长转移水体系统中的污染负荷。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可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场所,以分解水中污染物以供植物吸收。

缺点∶①见效慢。②不能承受较大的污染负荷冲击。③管理要求高,水体中水生生物的生物量平衡控制难度较大(或者说不容易控制)。水生植物的种植面积要大于水体面积的1/4--1/3才能发挥其净水作用,若出现水生植物疯长,不但破坏了景观,而且在水生植物密集区,被覆盖的水体会因为缺氧而造成水体恶化、黑臭。④管理比较麻烦。需要经常清理、打捞,受季节影响和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循环污染。若 3 疏于管理,水生植物死亡后的残体若不及时打捞,被聚集在生物体内的污染物质重新返回到水体中,在水中腐烂释放出有机物质和营养盐,使湖水水色加深,有时还伴随着裸藻、隐藻及原生动物的大量生长,严重时下层湖水缺氧,引起鱼虾死亡。在东太湖的研究结果表明,干重500g/m2的水生植物残留时足以引起严重的茭黄水。而且,水生植物会阻碍定期清淤的顺利进行,增加清淤的难度,因而事先要加以考虑和有合适的措施。

采用水生植物修复法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目标水生植被的优化设计、适宜环境条件的创建、一系列的水生植物引种栽培与种类更替、植被管理等环节,需要专业水平比较高的人员养护管理,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使水生植物生长失控导致全面的失败,造成巨大的损失。水生植物法种植的水生植物需要占据较大的湖面面积和湖泊的有效库容(削弱了湖泊的功能),而且,为了满足植物生长的营养需要,水体通常不要很清澈。而对于水体透明度等水质指标要求较高、要有较开阔水面面积供游玩、兼有蓄洪功能的人工湖来说,依靠水生植物法为主进行水体修复,会带来亲水区域以及蓄洪有效容积减少、水体浑白、清淤困难等负面效应。种植水生植物遮盖了宝贵的水面面积,而水体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比水生植物大。

二、快速、效果稳定的除藻与水体生态修复(简介)

水体治理需要科技创新,另辟蹊径。可喜的是,我们已经有创新的集成技术,可以解决水体治理与维护这个大难题了。

1、控藻是关键。实践证明,藻类大部分去除后,意想不到的是,仅是控藻就可以使水体透明度提高50厘米,水色变得好看了,感官大为改善,腥臭味也没有了,这是大家都希望最快见到的水体治理效果。

超声波除藻器在雕塑公园云液湖应用,湖面藻类漂浮层很快消失,水体的颜色由墨绿色恢复到自然水体的浅绿色,透明度从10厘米增加到50厘米,藻类总密度降低了90%以上。对比其它各种杀藻方式,超声波除藻是目前使用最简单、效果保证、较理想的灭藻和抑藻方式。

2、对于溶解氧低、发黑发臭的水体,强制向水体大量充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世界上有不少成功的案例。采用高密度曝气器充氧,溶氧率极高、耗电量小、动力效率可以达到4.86 kgO2 / kwh(一般的曝气器的动力效率只有1.2-1.6 kgO2 / kwh,约1/3)。

3、水体营养盐控制

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后,最重要的是要能够保持水体的自净能力长期稳定,而且要易于控制和管理,维护费用低。

生物过滤和固定化微生物法非常有发展前景,其中关键解决的技术是生物载体。经反复比选,我们认为,高效降解水体中氮、磷等有机污染物,最简单、最有效,而且最容易控制、效果最稳定,运行成本极为低廉的、是从美国引进、现已国产的“生态基”,应用这种生物附着面积很大、生物增效能力很强的生物载体能够以微生物为基础 4 很快达到修复水中食物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目的。

实际应用证明,应用这种生态基的治理工程实施容易,管理简单。通过增加或减少生态基的数量就能够调节污染负荷的承受能力,灵活方便,容易保持长期稳定的治理效果,运行费用低廉。

4、清淤和生态修复是水体治理的必要措施。一种消淤同时快速修复水生生态的技术,实际应用证实,六个月就去除淤泥30--40厘米,同时能够快速修复水生食物链,完全可以替代散发臭气、淤泥出路难、投资大的传统清淤,并且能够快速重建水体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超声波灭藻器与高密度曝气器技术集成,既有长效,又可以用于应急处理藻类暴发、死鱼、水体腥臭等情况,很快改观。2008年3月初,广州流花湖公园西苑湖水华暴发,多个公司试用了多种方法治理几个月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7月下旬我们采用超声波灭藻器、高密度曝气器充氧,在还没有采用高效生物载体去除水体中营养盐,没有截污(旁边为小鸟交易市场----鸟苑,鸟粪污水排入湖)和气温甚高的情况下,到8月中旬不用一个月时间,湖面原有的绿油漆状蓝藻水华全部消失,透明度增加了50多厘米,湖边浅水区清澈见底,感官完全改善(当年10月16日广州日报曾作报道)。

水体治理需要科技创新,我们针对湖泊、水库治理的难点,从技术的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出发,按照“简单、集成、特效”的创新思路,优选国内外先进的实用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克服了水体富营养治理和控制传统技术存在的管理难、不稳定等问题,在水体治理实践中取得出奇好的效果。

这种技术方法是,在截污治污尽量控制外源性污染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增效技术,建立与众不同的人工生态系统,即:从简单有特效的控藻入手,较快改善水体感官对于溶解氧低的,用低能耗高效充氧,较快恢复和提高水体的溶解氧,从而提高水的活性用生物增效技术实施消淤同时快速修复水生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根据养鱼、农灌、景观、饮用水源等不同的水体功能要求,分别适度控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

上述优选先进的实用技术进行技术集成(根据治理对象的不同情况和治理目标有所取舍),是我们首创,通过构建人工生态系统很快修复水生生态系统,技术互补性强,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就能把水体治好,而且操控容易,投资和维护费低,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体治理新路子。从此敢说,中、小型水库、湖泊水体治理不再是难事。

黄志刚(广东省环保基金会理事,原广州市环保局副巡视员、科技处处长)

手机:***

E-mail:gzhuang@126.com

山苍子资源保护及人工栽培技术 篇3

山苍子在生长区域大都是零星分布,偶而也有较为集中连片的生长地段,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减少基地造林成本,笔者不仿通过有意向地选择生长分布较为集中连片,立地条件、结实较好自然野生的山苍子林或混交林,通过劈山整地,挖除灌木、小竹、高大恶性杂草,间伐过密高大乔木,棚密补稀,整技更新,加以抚育管理,使之成为成片的高产山苍子林,使野生自然资源更为有效得到利用[9,10]。

3 人工栽培技术

山苍子资源用途广泛,使用价值高,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仅凭采集有限的自然野生资源,无疑难以满足日趋增长的市场需求。于此,通过人工栽培,实现基地化产业发展,必将成为充分发挥资源效用的必然趋向,为了有效推进产业化基地发展,笔者在借鉴他山之石,结合实践摸索基础上,试就其人工栽培技术作一叙述[11-13]。

3.1 种苗繁育

山苍子的种苗繁殖有:种子播种、扦插繁殖、组织培养3种方式,由此就适合于面上生产推广应用种子播种,扦插繁殖作一介绍。

3.1.1 种子播种

于9-10月山苍子果实的果皮呈紫黑色时,选取结实性好的成年结果母树采集果实,采后用草木灰浸泡3-4 d,搓去果皮,洗净晾干备用。到11月上、中旬播种时提前将晾干备用的种子用草木灰或洗衣粉液或粗沙反复搓揉,擦伤种皮,去除蜡质后,再将种子放入40-50℃温水中浸种2 d(每12 h换水1次),待种皮吸水膨涨后用退菌特等杀菌剂药液消毒20-30 min,晾干后待播。播种时选用排灌方便、疏水性好、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力较好的微酸性壤土地作苗床,结合深翻施农家有机肥100-133.33 kg/hm2、钙镁磷肥2-2.33 kg/hm2作基肥,翻耕后敲碎土块,整成床高20 cm,连沟床宽1.3 m床苗后,浇或灌水湿润床土,按行距15-20 cm,播种沟10-15 cm开浅沟,将种子按400-500粒/m2均匀撒播于播种沟内,然后覆以精细栏粪肥∶草木灰∶细土=3∶2∶5的细肥土,稍作压实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播后随即用草帘或树技覆盖保墒、保湿,覆盖物以依稀见土,便于浇水为宜。播后视天气情况做好抗旱护苗,排水防渍工作。当幼苗出土后随时揭去覆盖物,当苗长至7 cm左右时进行1次间苗补稀,以保持苗间距7-10 cm左右,在育苗期间视土壤与杂草生长情况适时作好中耕松土、除草工作,并分别于5、6和7月用15%-20%的腐熟稀溥人类尿或50%的沼液浇施1次,到8-9月用草木灰33.33 kg/hm2追施1次,到了冬初季便可起苗移栽[14,15]。

3.1.2 扦插繁殖

床苗选择与整地基本同于种子播种,床苗整好后,在苗床上铺上经过过筛的黄泥土,用木板稍作压后,厚度为2.5-3 cm新土层,铺上黄泥土后灌水或洒水湿润床土,待稍干后再行扦插。扦插于9-10月选取根茎部萌芽枝条和树冠上当年生枝条作插穗,将所选枝条剪成带3-4叶节,长约10-13 cm。插穗下端部离叶节约1 cm处斜剪成马蹄形,上端离叶节约1 cm呈近45 ℃剪去,捆成小把,置于100 g/L的1号ABT生根粉液中浸泡2 h,阴干待插。扦插时将插穗按8 cm×20 cm株行距将插穗的2/3长度插入土中,用手压实茎基部,插后随即用3%-5%的稀薄人粪尿或5%-10%的沼液浇施定植水,浇水后用竹片相距约80 cm搭成高50 cm的拱形棚架,在架上盖以透光率35%-50%的遮阳网进行遮荫,遮荫1个月后应将遮阳网解除,其他的管理措施于种子种播相同[16,17]。

nlc202309041200

3.2 地块选择

山苍子的生长虽然对土壤立地条件不十分严格,但作为人工栽培,基地化发展,为了获得较好的产出效益,一般应选择阳光较为充足,土层较为深厚,不受严重干旱影响,不受积水浸渍为害的山坡缓地、旱坡地、山边田为宜[18]。并可与茶园、桅子园、杉木林、魔芋种植等间作套种[19],以便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园林物种指数;也可作道路边坡、行道树、景观带种植,以减轻避免水土流失,增加绿化面积,进而美化环境。

3.3 整地栽种

山苍子造林应于栽种前的夏或早秋进行整地,在山坡地种植的在种植地内砍伐挖除乔灌木、竹类、高大恶性杂草、清除卵石后深挖25-30 cm,整成2-2.5 m的水平种植带,在种植地的顶部和适当位置开设避水沟,在基地内根据地形走向开设机耕道路和作业便道。在平地或山边田种植的,在后坎环山处开好深30-40 cm的排水沟后,整成2 m米宽的种植垄畦。于栽种前7 d左右结合整地在种植带(畦)内,间距1.5 m的距离挖规格为60 cm×60 cm×40 cm的种植穴,在种植穴内每穴施农家有机肥15-20 kg或商品有机肥5-7.5 kg加钙镁磷肥100 kg与土壤混匀,覆土10 cm高于畦面5 cm待种。栽种一般于11月进行,应尽可能做到随挖随种,如需长途运输的,起苗后应用黄泥浆浸根护苗。栽种时将种植穴挖开,每穴2株,保持根系舒展,将苗直立于穴中覆土压实。至畦面持平后上覆一层约1 cm的松土,栽种深度以覆土至原苗床根际部为宜。栽后用2%-3%的稀薄人类粪或4%-5%沼液水穴施定植水,以便成活。因山苍子属于雌雄异株植物,应间隔一定株数均匀分布种植占总株10%左右的雄性植株,以便授粉,获取高产[20]。

3.4 肥水管理

山苍子虽然适生强,但作为人工高产高效栽培,适宜的肥水管理依然是很有必要的农作措施,一般的在栽后头2年,每年施肥2次,第一次于5月中、下旬用农家有机肥3-5 kg/株或商品有机肥1.5-2.0 kg/株或三元复合肥0.5 kg/株穴施壮苗肥,第二次于11月中、下旬用上述肥料增加1/3的用量结合中耕清园施冬季基肥。栽后第3年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应分别于2-3月上旬用农家有机肥5-7.5 kg/株或商品有机肥2.5-3.5 kg/株或三元复合肥1 kg/株追施花前肥;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用花前肥的施肥量追施壮果肥;于9月下旬至10月用农家有机肥10-12.5 kg/株或商品有机肥5-6 kg/株或三元复合肥2 kg/株结合深耕施采后基肥,以满足高产栽培的养分所需。

在整地搞好水利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天气情况,如遇严重干旱天气,应通过畜、提、引等协调措施作好抗旱护苗工作,如遇连绵阴雨和低洼积水地处应作好清沟排水工作,以防积水浸渍为害。园地除草一般结合施肥进行,应采取刀割除草,避免铲除光秃除草,在种植带内除挖灌木、小竹、高大恶性杂草外,可留置矮生杂草实行生草栽培,以增加地表覆盖,提高园地生物多样性,有条件的可以实行园内畜禽放养,以节省生产成本,提高资源产出效益,发展立体生态效益农业。

3.5 整形修剪

山苍子树的分枝性弱,主干性强,在栽种或成活后,可从离地面15-20 cm处剪去主干顶部,以抑制主干生长,促进侧枝萌发,成株后于每年的11月进行一次修剪,将冠层新枝剪去1/3,以促使侧枝萌发,增加结果枝条,提高产量。

3.6 病虫防治山苍子的抗生性较强,在自然野生状态下,一般很少受病虫害的发生为害,而作为人工栽培,由于生长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物种指数趋向单一,难免时而会受到病虫的发生为害,根据资料报到和当地实践调查,当前生产上偶有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白轮盾蚧、红蜘蛛、卷叶虫、蚕蛾、叶斑病、白粉病等。生产应通过采取改良生产条件,优化林园生境;实行园内畜禽放养;低矮杂草生草栽培,为有益天敌创建良好栖养场所;加强肥水管理;灯光、黄板、性诱诱杀;修剪病虫枝条;开展病虫监测预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选用有效、低毒、无残留环境友好型对口农药进行精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的协调应用,将病虫发生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范围之内,以保障山苍子健康生长和产业稳步有序发展。

3.7 果实采收

山苍子果实的采收,因不同用途,采收期不尽一致。供药用的于9-10月果皮由绿转为紫黑色时于果技部连枝叶摘下,带回室内,捡除枝叶,晒干备用;供香料使用的,采收期应适当提前,以果皮绿色或开始黄绿色时采收为宜;用作加工生产山苍子油的,采收前应延迟至果皮变成黑色时采收为佳,采收运回室内捡除枝叶后,及时送往加工企业供于加工。采收时要注意保护树体,矮树或低部可立地采摘,高的部位可用人字梯爬高采摘,以避伤及枝叶与花芽,影响树势和翌年产量[21]。

参考文献

[1] 陈学恒. 我国山苍子油产业化技术浅评和利用对策[J]. 香料香精化妆品,2002(4):31-17.

[2] 陈兆森. 山苍子的综合利用[J]. 林化科技通讯,1987(1):16-20.

[3] 方学军. 山苍子的功能及应用[J]. 湖南林业科技,2007,34(3):82-84.

[4] 李 铭,陈晓麟. 山苍子油的食用特点及氧化稳定性研究[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6):13-14.

[5] 陈学恒. 我国山苍子资源利用现状和产业化前景评述[J]. 林业科学,2003,39(4):134-139.

[6] 潘晓杰,陈卫军,候江波. 山苍子资源利用加工现状及开发前景的研究[J]. 经济林研究,2003(1):79-80.

[7] 物种资源利用与保护[EB/OL]. [2013-04-12]. http://www.docin.com/p-633655571.html.

[8] 丁 晖,徐海根. 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价值评估--以江苏省为例[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5):454-460.

[9] 陈孟平,何德庭,梅小宝. 景宁县野生山苍子的开发利用[J]. 现代农业科技,2009(18):135.

[10] 陈卫军. 山苍子天然林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J]. 经济林研究,2000,18(2):54-55.

[11] 黄 劲,梁 游. 山苍子果用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报告[J]. 广西林业科学,1992(1):32-37.

[12] 栽培技术:山苍子(Listea cubeba Lout.)[EB/OL] .[2013-07-10]. http://www.1yi.czs.gov.cn/lyjs/content-3041

52.html.

[13] 山鸡椒[EB/OL] .[2014-06-10]. http://baike.haosou.com/doc/5607730.html

[14] 张鼎华,吴奇镇,黄金华,等. 山苍子苗木培育技术[J]. 福建林业科技,2010(25):116-119.

[15] 罗朝伟,叶洪权. 山苍子播种繁殖技术[J]. 四川林勘设计,2007(3):57-58.

[16] 赵海鹄,江泽鹏,王东雪. 山苍子扦插试验[J]. 广西林业科学,2008,37(4):206-208.

[17] 王玉昆,杨正琼,石 亮. 山苍子栽培技术初报[J]. 贵州林业科技,2005(2):33-35.

[18] 陈卫军,潘晓杰,田开红. 立地条件对山苍子果实产量及油质的影响[J]. 经济林研究,2003(4):77-78.

[19] 杨玉盛,林先富,俞新妥,等. 杉木套种山苍子模式的结构与生物产量初步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1991(4):1-8.

[20] 吴松成,樊光毅,谢宗仁. 山苍子的开发利用及栽培技术[J]. 江西林业科技,2003(1):15-16.

[21] 李继光. 山苍子采集与加工[J]. 农家科技,2004(7):3

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技术 篇4

人为因素。在森林中, 人为因素导致的火灾比较常见。人为因素导致的火灾主要划分为2大类别:生产用火;生活用火。生产用火涵盖了烧荒、机车喷火以及其他类似的用火。生活用火囊括了烤火, 火把以及祭祀等其他相关的用火。如果是主观人故意的行为, 那么本身的后果和性质就非常严重。

自然原因。基本上就是同自然存在关联性的火灾, 譬如同自然天气和自然环境存在一定关系。从天气方面来看, 在恶劣的雷雨天气下, 因为打雷会出现电火花, 而电火花一旦接触到易燃的树木, 最终会导致火灾悲剧的出现;林区区域内岩石的崩塌情况, 岩石相互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火花, 这也是火灾的重要的诱因;其他一些自然情况引发的火灾。

2 火灾的预防手段和方法

在森林的防火保护具体的工作中, 必须要不断的坚守将预防作为核心, 不断消灭的政策。其中, 火灾预防工作是森林保护工作的关键之钥。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将可能引发火灾的因素和情况扼杀在摇篮中, 只有这样, 才可以更好的提升森林的保护有效率。从具体的预防措施手段来看:

预设防火线, 防火线在森林防火机制中占据了非常关键的价值。通常情况下, 在林区内留下一定的带状空地。在防火线范围内, 应该要保证不会出现花草以及其他类似的易燃物。防火线又可以划分为林间防火线以及林道防火线种等几种类别, 通常宽度为40~50m。如果出现紧急火灾情况的话, 那么防火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火灾的蔓延, 降低灾害的波及范畴。

设计生土带以及防火沟, 生土带是林地范围内预先设置的带状空地, 在经过了翻耕之后, 土壤呈现出裸露的状态, 宽度通常维持在150~200m左右, 防火沟的构造要求宽度为150m左右, 其主要的作用就是预防地下火的快速蔓延。

建造阔叶树防火林带, 阔叶防火林带其作用就是在于借助一些树种的抗火性较强的特点, 利用对林区树种的科学交叉种植, 建设复层混交林, 以期更好的强化林地郁闭度。而在阔叶防火林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树种就是花椒, 接骨木等其他一些类似的品种。这些树种的耐火功能通常都比较强, 以此更好的改良和优化林地分布框架, 最终实现林地的防火的作用[2]。

设计瞭望台, 瞭望台主要就是从地区地势具体的特征入手进行设计, 其主要的作用在于观测林区突发事件。通常情况下, 其主要设计在林区的制高点上, 由于没有受到地势的影响, 视野比较开阔, 所以具有较好的林区观测点, 能够快速的确定森林火灾具体的位置。

然后就是发布火险天气预报, 林区地区必须要及时的把控天气状态, 同地区的气象观测部门强化沟通和联系, 依据气象预报充分的制定好森林火灾预警机制, 有效的实施相关的手段和方法。

构建化学灭火站, 当前森林灭火运用最多的就是运用化学药品, 在林区中设置化学灭火站就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灭火。一般情况下, 化学灭火站通常都是选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区域, 必须要特别注重同外界联系的便捷, 可以在紧急的情况下迅速的调动相关人员和灭火装备, 确保林道的顺畅性。飞机灭火器, 灭火汽车都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灭火作用。灭火剂中运用最多的就是硫酸钙, 磷酸铵等等, 通常的浓度把控在30%~40%[3]。

3 结语

本文主要从森林火灾的产生原因入手进行研究, 提出专业性的森林火灾的预防手段。注重护林防火技术的运用不但是地区发展的要求, 也是森林资源保护的首要任务。林业防火不单单需要在技术方面做好预防, 还应该加强在制度方面的监督。林业防火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必须要强化防火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提升人们的防火意识, 注重森林防火;还应该把防火工作直接放置在不同级别政府以及有关单位的日常工作计划中, 强化林业防火的工作, 最大限度的保护林业资源, 防止由于火灾给经济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最终能够从实质上推动林业资源保护工作。

摘要:林业资源属于我国资源体系中的重要资源。一旦出现火灾的话, 在很大程度上会给林业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大面积的森林将会被烧毁。火灾的遗留问题也会限制林业的发展和成长,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生态循环, 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本文从森林火灾的产生原因入手进行研究, 提出专业性的森林火灾的预防手段。

关键词:林业资源,护林,防火技术

参考文献

[1]唐育才.林业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J].科技风, 2015, 8 (25) :245-246.

[2]张碧锋, 陈世达.林业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J].北京农业, 2013, 11 (25) :111-113.

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 篇5

我,是一滴水。从小到大经历了许多欢乐与痛苦。我的小伙伴们也和我一样,经历了许多事情。

我从天空中的雨水里挣脱出来,来到了一个城市里的家庭中。刚一到,我就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走近一看,只见一个小朋友正在大开着水龙头玩水呢!我心里一沉,心想:难道你就不能节约点水吗?难道你就不知道现在地球很缺水吗?我急忙写了一个字条“节约用水”,就匆匆地去其它房间了。一进另一个房间,又把我吓了一跳,一个人正在为装着两条金龙鱼的鱼缸换水,倒出来的水足足有一吨左右。只见他拿起一盆盆换出来的水往窗外倒,“哗”一吨多的水就这样白白地被浪费了。我越看越生气,真恨不得变成棍棒打他一下。我气呼呼的变成水蒸气飞出这家门外,向远方飞去。

我来到了一个农村,地里的庄稼在阳光下无力低着头,河沟也露出了干裂的肌肉。水滴伙伴们告诉我,这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地方,已经很久没有雨水了。我小心翼翼地来到了一个农夫家中。我先走进厨房,凑近一瞧,我的心抽动了一下,“这里的人生活得太苦了!”只见一个老爷爷正在淘米,等把米淘完,就用淘米水洗菜。洗完菜后就把沉淀物捞了出来。他要干什么啊?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老爷爷端着淘米水

进了卫生间,只见他把淘米水倒进盆里,然后把脸伸进盆里,原来他是要用来洗脸啊。我不由对老爷爷升起了崇敬之心。等他洗完脸,我跳到水盆上,对他说:“我是小水滴,我最喜欢节约水资源的人,看到你这么节约用水,我想和你交个朋友”。那人先是惊讶地看了看我,随后又笑着点头同意了。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们相互说了许多水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节约用水带来的好处等等。他说:“这里的人都很节约,不像其他城市里的人那么浪费。”我也从很多事情中发现他们这里的人很节约,过了十几天,我要回到天空中去了,于是便向我的朋友告辞。他对我说他一定会倡议大家节约水资源的。

谈水资源的保护及管理 篇6

一,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是一种动态的多功能的自然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表水、地下水互相转化,城乡水资源不可分割,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必须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拟定水长期供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组织拟定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核定水域的纳污能力,严格控制排污口的设置。强化城市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和防洪论证工作,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费征收工作。国家依法保护水利资源工程所有者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等形式经营管理工程者,享有工程使用权和收益权,以委托管理等形式使用管理工程者,享有工程使用权,买断或投资新建工程者,享有工程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并可继承和转让,工程所有者或经营者同样享有获得国家资金补助等有关优惠政策扶持的权利,并可在保障工程公益性功能充分发挥和遵守水资源合理开发保护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多种经营。对社会团体、法人、个人投资修建工程的,各有关部门可采取“民办公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奖代补”等形式给予适当补助或奖励。创新新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领域。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水利资源的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要建立领导责仼制,建立水资源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发改委、财政、国土、农业、林业、水务、各乡(镇)等部门参加,县水务局负责日常工作。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精心安排实施,结合本地实际,尽快研究制定改革实施细则,务求取得实效。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项目建设中成立现场指挥领导小组。由当地农村水利建设中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三,建立完善了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新机制。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新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在水务管理中心站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管水员在协会的组织下进行工作,以及各自的职责任务及管理体制,把用水者协会作为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体,促进工程良性运行。建立稳定高效的农民管水员队伍。使村级末端涉水事务的管理有了实实在在的管理主体和落脚点,较好地解决了人员不稳定、责任心不强、权责不明等问题,为确保水利工程长效利用,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了可靠保障,切实解决了只建不管、重建轻管、设施闲置浪费、工程损毁严重等问题。强力推进基层水管体制改革。通过积极争取,在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林、牧等行业改革尚未启动之前,率先进行了乡镇基层水管服务体系改革,整合资源,创新体制,强化职能。将县区10个、乡镇66个水管站整合为76个基层水务管理中心站,实行“条管为主”,人、财、物垂直管理,重新定编定岗定人,实行竞聘择优上岗,使专业技术人员保证达到60%以上。在布局上按区域、流域合理设置,整合力量、整合技术、整合资源,实现对全县水管人员统一管理使用,项目统一规划设计,工程统一建设管理,彻底扭转了过去乡乡(镇)建站,站站一个人,技术人员少,全部“搞中心、打杂活、摇铃胡、不务正”的局面。在县区水务局、区域流域水务管理中心站、乡镇、农村用水者协会、村级管水员六级水管新机制。实现农村水务和农民“零距离”接触,解决多年来农村水务管理“主体”缺位,责任、权利、义务界定不清,效益发挥不理想的问题,将农村水源保护、供水、节水、水环境管理、水利工程设施维修养护、河道管理、防汛抗旱救灾等任务真正落到实处,逐步建立起保障农村水务建设和管理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大力推行节水政策,建设节水型社会 我国水资源短缺,属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列世界第110位,属于严重缺水。按照目前全国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年缺水总量为300-400亿立方米。全国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严重的有100多个。在一般年份,农业受旱面积1亿-3亿亩。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低、浪费资源的現象普遍存在。我国农业用水占水利工程供水总量的75%,但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仅为45%,(发达国家平均为70-80%),工业生产工艺水平落后,耗水量大,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40-50%(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在生活用水方面,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高达20%。农业是水量消耗的大头,节水的潜力很大,在农业生产中,要根据水资源情况,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高耗

五,加强培训,广泛宣传。水资源管理面广量大、任务繁重。各部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加大改革的培训、宣传工作力度。县水务局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专项业务培训,对重要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要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工程使用或经营管理,且要实行年度检查审验制度。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其重大意义、政策法规、措施方案,及时总结典型、推广经验,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确保改革深入人心、健康发展。

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技术 篇7

1 现阶段的市政水消毒技术

1.1 氯制剂水消毒技术

目前,氯是一种公认的水体消毒制剂,人们十分熟悉它的消毒原理和操作流程。利用氯气开展水体消毒工作,关键就在于利用氯气中HClO的氧化作用进行杀菌消毒。由于HClO(次氯酸)是一个很小的中性分子,而大部分细菌带有的都是负电离子,因而次氯酸能够附着于到细菌的表面,并通过细胞壁直接进入到细菌内部,促进次氯酸发生氧化反应,从而破坏细菌内的酶组织,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

事实上,液氯的腐蚀性很强,是一种毒性很大的化学物质。所以,在液氯的运输、保存以及使用的过程中,我们都要严格遵守液氯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原则,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一般而言,氯气都是在一些大型污水处理厂或是自来水厂,中得以使用。相较于液氯,氯制剂显得更加安全,然而漂白粉中的Cl元素极易造成分解,增大了使用难度;NaClO必须直接使用,不能贮藏,同时产生的气体也不是很多,这些方方面面的条件约束了氯制剂的使用。事实上,Cl消毒的杀菌速度很快,需要花费的成本也很低,然而在实际的Cl消毒过程中容易产生有毒物质,使得水体产生难闻的气味,严重危害到人们健康。

1.2 紫外线水消毒技术

紫外线有利于直接改变核糖核甘酸和脱氧核糖中含氮物质,它是通过将元素之间的旧键打开、形成新键的原理,以此来抑制水体中微生物的再生,实现了杀菌消毒的目标。由此不难看出,紫外线消毒技术的操作步骤十分简单便捷。然而,在紫外线水消毒技术使用过程中,紫外线消毒技术的杀菌效果还有待提升,经过紫外消毒的水体还要进行消毒才能使用。另外,紫外线消毒技术的优点十分突出,特别是对于小部分书体而言更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换言之就是紫外线能够在短时间内直接消灭书体中的细菌。与此同时,紫外线消毒技术的设备安装也很便捷,使用方法也很简单,更关键的是紫外线消毒技术是一种物理技术,根本不会存在产生新物质的问题,消毒后的水也不会有任何的新污染。

1.3 生物消毒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不断前进,伴随而来的生物消毒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环境中,有些生物身上产生的物质不仅能够杀灭细菌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过去人们就看出了生物身上产生物质的作用性,并将产生的物质运用到实际的消毒工作中,这就是生物消毒技术的来源。过去的生物消毒是将生物身上所产生的有效物质直接进行消毒,反应消耗的时间过长,消毒质量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还不能进行规模化的生产,也无法达到当今社会对水体消毒的要求。后来,经过科学家不断的研究和分析,他们从生物身上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杀菌物质,并将之投入大规模的生产之中,使得市政水处理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

1.4 臭氧消毒技术

臭氧技术作为市政消毒技术中的重要技术之一,能够直接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同时臭氧消毒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提高水体中氧气的含量,能够有效的消除水体异味、褪去水体异色。另外,臭氧消毒技术有利于直接消灭水体中生长的藻类物质,并有效的分解水体中的重金属物质,部分残留的农药也能在这一过程中直接消除这对于改善水体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臭氧消毒技术也存在部分缺陷,即所需要的设备十分庞大,再加上生产流程的复杂性都对臭氧消毒技术设备管理和使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外,臭氧消毒技术需要大量的投资、付出大量的成本,所以消耗的电能也很多。值得一提的是,臭氧的化学性质极其的不稳定,很容易分解在水体中,因此臭氧消毒技术的持续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1.5 光催化消毒技术

光催化原理是指受到光的直接照射,光催化剂的表面则会形成电元素和空穴,同时电元素又具备氧化还原的能力,能够和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反应形成过氧化氢。而空穴在与水体发生反应的过程中会生成新的活性氧。通过这样的光催化消毒技术,能够直接将细菌物质杀死,开展有效的杀菌消毒工作。

2 城市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降水量减少,可利用的水资源不多

近年来,我国平均降水量有所下降,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可以利用的水资源不多。一般而言,全国的雨量比较充沛,但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并不丰富。再加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的降水量不容乐观,干旱地区情况越来越严重。

2.2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环境效益

不可否认的是,经济效益能够为现代人和后代人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倘若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则这种创造经济效益的方式就要被放弃。然而我国经济效益的创造一直建立在环境污染之上,产生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问题。

2.3 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水资源供不应求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部分地区用水难的现象十分严重。主要是受到管道破损、失修严重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是我国水资源被严重浪费。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密度较广,再加上部分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但却因为水利工程滞后,导致城市水资源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2.4 管理职责不清,水资源保护工作难以落实

城市水资源保护工作属于多头管理,供水、污水处理以及水利工程都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导致水资源管理职责不明确,出现了部分工作无人管理、部分工作重复管理的现象。这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存在不利的影响。

3 解决措施

3.1 提高人们水体保护意识

现阶段的城市水资源供应十分短缺,人们并没有树立正确的环保节水意识,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能够充分重视对人们群众节水意识的培养,组织相关教育活动,让人们切实体会到水资源的宝贵,呼吁人们加入到节水的队伍中来,强化人民群众的节水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3.2 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政策

从整个的水资源保护结构来看,需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水资源保护政策,来合理分配水资源,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避免为了贪图眼前的小利益,而影响到水资源的未来发展。因此,我们要要建立健全水资源的保护政策,来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发展。

3.3 完善城市水网络的改造

立足于整个的城市基础设置来看,雨水处理和污水处理经过的都是同一条管道,这不利于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因为水资源的供应越来越不足,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工作显得格外迫切,这就要从水体管道中进行改善,完善城市的排水网络改造,从而开展有效的城市水资源保护工作。同时,对于城市水资源管理单位也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重组,理清责任源头,明确管理范围,避免出现“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的情况发展。

3.4 合理配置城市水资源

因为受到城市水资源供应不足的影响,社会上的争水问题日益严重,这就对城市水资源配置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立足于现阶段的城市水资源配置,我们应当着手于水资源渠道拓展角度,合理规划水资源的配置,将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合理的区分开,保证水资源的配置平衡。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市政水处理消毒技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用水质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水消毒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水处理工作也得到了重大突破,这对于城市水资源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的市政水消毒技术仍处于不断的完善当中。所以说,城市水资源保护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步骤,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摘要:水污染不仅会导致人类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危害,有时还会引起严重的地区性水体污染。因此,整治水体污染、改善水体环境成为了现阶段我国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该文主要就社会上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对城市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浅析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为现阶段市政水消毒工作和城市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水消毒技术,城市,水资源保护,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李鸣琴.市政水处理消毒技术现状与进展[J].能源与节能,2012(6):58-59.

[2]王琛.市政水消毒技术与城市水资源保护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1):66.

[3]徐之敏.对市政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考[J].北方环境,2012(4):8-9.

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技术 篇8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 档案资源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 档案利用的频度越来越高, 档案需求的开放性越来越强, 因此档案如何被及时、有效的安全保护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等问题, 也相应地凸显出来。

由于时间的流逝, 和存储历史的原因, 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音频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 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越来越差而受到损坏。因此将原格式音频记录转化成数字格式, 将保护原本的模拟信号音频记录, 并且降低由于音频存储介质的退化造成的档案保护风险;另外, 作为一个保护过程, 它还能够提供模拟信号音频记录以外所不能提供的访问方式, 如客户通过互联网收听馆内数字音频。

在数字转化过程中, 对大部分模拟音频信号损失微小, 并且可以随时安全访问数字音频, 不必担心对原始资料的破坏。

如果设计合理, 将使整个转换系统更易于使用, 更易于控制成本, 这对大多数档案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1 模拟音频信号转化指标

实际上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一些连续的空气压力波, 这些波震动耳鼓, 刺激耳内神经, 传入大脑。

最早声音记录方式是在石蜡圆柱体上的凹槽中, 拨动它, 就能模拟空气压力波的高低幅度。同样, 存储在磁带上的也是模拟信号。

在数字化过程中, 电子设备播放模拟信号音频, 设备所生成的电流变化值以非常高的频率进行采样。

1.1 音频信号采样速率

第一个影响因素, 如图1, 当以较低的采样速率进行模拟信号转化时, 不能准确再现原始声波形状;高采样速率时更能再现原声波。

1.2 音频信号位深

第二个影响因素, “位深”数字范围表达每次测量时的音频振幅。如图2, 高位深能表达更宽音域, 拥有更大的“动态范围”更高的位深会使音频资料听力来更“柔和”、更真实、拥有更大的“动态范围”。所有的音频CD都采用16位深记录。

1.3 人类听力范围

图3中显示了一些声音源的频率范围[1], 蓝色部分为人类听力范围。请注意, 图中的频率范围只是一些基础源声音的相对值, 不含对我们完全 (实际) 听到的声音的高频泛音部分。

2 模拟音频信号转化实施

在确定好转化时的技术方法后, 要解决准备转化的音频源的法律及版权问题, 为了进行可靠、长期保存数字文件, 关键是创建高质量元数据, 其结构及相应内容一般依照表1所述分为4个部分。

图4是整个音频数字化模块化系统组成图。数字信号转化过程基本上包含4个设备:模拟信号回放设备、数/模转换器 (AD conventer) 、处理数字信号的工作站、以及数字文件存储器。如果利用混响设备, 例如音频混响板, 则可将多个模拟音频信号回放装置与AD转化器进行连接置, 提高转化效率。但是, 实际应用时不提倡这样, 是因为音频信号链中任何附加的设备会影响音频信号质量。

很多音频软件程序, 例如Pro Tools、Sound Forge、Adobe Audition, 允许用户在转换过程中设置音频文件的音量、跟踪、均衡、降噪、压缩等技术指标, 使用多种方法来增强原始声音并创建替代文件。但是, 即使这些软件有这些功能, 也尽量在保存数字文件时尽少使用。

所转换成的数字音频文件虽然可以选择多种格式, 而且首选一些开放的、非私有权格式, 还要保持非压缩格式来最大化保证音频保真度。这里要提到的是:日常使用的WAV、AIF和MP3格式并不是开放源文件格式, 它们分别属于微软公司、苹果公司和弗劳恩霍夫研究所。

最后, 将数字音频文件写入数字存储介质中。一般常见的有, DC/DVD, 外接硬盘 (RAID硬盘存储系统) , 以及磁带库备份。

3 结语

音频数字化是完好延续保存“社会记忆”的良药[2], 珍贵的音频档案不但可以无衰减复制, 具有高信噪比的特点, 而且实现了长久稳定保存, 同时满足利用者检索的需求, 实现网络授权下载、使用。

参考文献

[1]Digital Audio Best Practices.网页地址:http://www.mndigital.org/digitizing/standards/audio.pdf

森林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应用 篇9

1 森林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的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对于资源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因此必须坚持护林防火工作。从另一个角度看, 森林资源对于人类来说不仅仅具有经济利用价值, 它是生态资源的天然保护屏障, 是生态平衡中最关键的一部分, 对于预防水土流失, 净化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解决森林火灾这一森林资源最大的威胁是十分必要的。

2 森林火灾发生原因的分析

任何火灾的诱因无非只有两种, 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考虑我国所在的气候带和环境因素可以发现, 大部分的森林火灾原因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自然界中能诱发森林火灾的原因有很多, 夏季雷雨天气中的闪电诱因比较常见;气候干燥时岩石的碰撞或摩擦有可能成为森林火灾的成因;但是总的来说, 在我国这样的气候环境下, 自然因素引起的森林火灾发生的几率很小。相比之下, 人为因素导致的火灾发生的几率要高很多, 周边居民的生活用火, 耕作生产时的燎原集肥, 工业生产中的开山造林等等活动, 对于火源的看管不利都有可能造成森林火灾的大面积不可控爆发。

3 森林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相关技术

对于护林防火相关技术的应用应该主抓两点, 一是预防, 二是控制。而在这两点当中, 要以预防为主, 采用预防与控制相结合的形式。

3.1 森林火灾的预防

要想更好的解决森林火灾这一问题, 首先要做的就是防微杜渐, 在火灾还未发生之前做好一切预防工作, 这并不是做无用功, 进行了严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后, 许多火灾隐患是可以被发现甚至是清除的。在实际中, 各地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气候状况设置合理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这一预案不能纸上谈兵, 必须要依靠实际情况, 根据当地明显的气候特征, 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 将"主打预防"落到实处。相关部门要安排有关人员做好巡查工作, 尤其是在火灾易发的区域, 天气等条件下;要组织相关人员对森林周边的居民做好森林火灾的宣传工作, 发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 利用群众的力量使防火工作更严密;让人民群众意识到森林火灾的破坏性与危害性, 耕作时期鼓励农民采用科学先进的耕作手段, 尽量避免使用燎原集肥的方式;在森林可供观赏的区域内设置严谨吸烟, 使用明火的标志;有关部门要完善相应的防火灭火规章制度, 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 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 提高工作人员对于森林防火的意识与责任感;在火灾来临时要有详细明确的应对方案, 包括灭火的流程, 人员的疏散, 安置, 灾后的清理, 修复等等, 争取在第一时间将火灾扑灭, 以免错过最佳的灭火时间。

3.2 森林火灾的灭火技术

在护林防火的相关流程中, 灭火措施的选取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合理有效的灭火措施能够快速的控制火情, 扑灭火势, 使损失达到最小。

在火势比较小的情况下, 相关人员要学会快速判断周边环境, 包括地理位置, 风向, 天气等等, 若火势可以控制则可以选择人工灭火的方式将火势迅速扑灭, 可以选择就近取水, 用土扑灭的方法。若火势蔓延的速度很快, 人工无法控制, 则要及时的采用灭火器或者报警的方式, 相关工作人员要启动紧急火灾预案, 尽量把火灾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把危害降到最低。在众多的灭火技术中, 以下的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火灾发生时的阻隔技术是现今应用广泛的灭火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对环境, 技术的要求比较严格, 在火灾发生时, 必须要测定出实时的周围环境的温度, 湿度, 风度等数据, 根据所测量出的数据, 严格控制阻隔的时间。但是这种灭火方式容易造成不可测的水土流失, 对后续的维护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在林地的生土带上设置防火沟来作为预设阻隔场地, 一般防火沟不会太宽, 大约在一米左右, 对于防火沟中的树种的选择比较严格, 一般都会选用抗火性强的树种, 栽种时保证密闭度达到最优, 在不影响树木生长的情况下, 以求达到防火性能最大。

在现行的防火工作中, 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严密的工作流程, 而在这一过程中, 通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无线技术, 遥感技术等, 使得火情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 第一时间被控制, 第一时间被扑灭。火灾发生时, 相关部门能通过气象卫星迅速判断当前的实时风力, 风向, 温湿度, 并快速将详细的信息报告给现场指挥部门以此来快速的确定火灾等级并确定灭火方案;下设的各级单位在收到报告后, 可以快速的展开应急预案。在火灾面前, 速度就是一切, 因此通信技术的应用在森林防护工作中是一大壮举。

在火灾比较严重的区域, 用水灭火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这时候就需要采用一些化学手段进行灭火操作。但是要使用化学性的灭火剂, 就要考虑许多问题, 比如环境的污染程度, 成本, 技术难度等方面。现行的灭火方法常用的是干粉性的灭火剂, 它分为几种:以碳酸氢钠为主要成分的灭火剂, 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太高, 灭火效率较不高而被淘汰;以磷酸二氢铵为主要成分的灭火剂虽然效率比较高, 但是成本较高, 储存条件严格, 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改进。总的来说, 灭火剂的选取有利有弊, 它们虽然能使灭火的速率得到提升, 但对于环境来说是一大挑战, 要想研发出各方面性能都优于现在所使用的灭火剂的化学材料, 相关人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结论

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防火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实际的护林防火工作中, 相干工作人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适合实际气候, 环境的防火灭火措施。积极学习先进防火救火技术, 建立严密的火灾机制, 利用通讯设备, 尽可能的把火灾杀死在萌芽之中;即使发生了火灾, 也要有健全的应对措施, 力争把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保护资源意识的提高, 近些年来森林资源保护中的护林防火工作受到广泛重视, 森林火灾的发生对森林资源来说具有十分严重的破坏力, 对周边环境, 居民乃至国家来说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森林火灾产生的原因出发, 探讨了森林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的相关技术。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护林防火,技术

参考文献

[1]彭贵友.护林防火技术在森林资源保护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 2014, 31 (6) :233, 236.

[2]张碧锋, 陈世达.林业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J].北京农业, 2013, (33) :138-139.

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技术 篇10

1 调查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

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 介于北纬24°23′~25°05′、东经116°25′~117°05′。东连南靖县, 东南与平和县交界, 西南与广东省大埔县、梅县接壤, 西北与上杭县相连, 东北与新罗区毗邻。全境东西最宽距离68 km, 南北最长距离80 km, 总面积2 223 km2。是闽粤交界的边区, 厦门、汕头经济特区腹地, 龙梅汕经济区结合部。

1.2 区域环境

永定县是福建省著名的老区、烟区、侨区、土楼区和林区。永定县是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县, 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现有林地16.2万hm2, 活立木蓄积量645.3万m3, 森林覆盖率达73%。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度20℃, 极端最高温度39.2℃;极端最低温度-4.8℃, 最热月平均温度27.9℃, 最冷月平均温度11.2℃, 无霜期222 d。年均降雨量2 019 mm, 平均相对湿度80%, 年日照时数达2 021.5 h。气候温和湿润, 雨量充沛, 水、热、光资源丰富, 为动植物的生长栖息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环境条件。永定县境内交通便利, 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贯穿全县, 实现了乡乡、村村通公路, 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永定县属农业县, 年人均收入较低, 属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 具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 为永定发展旅游业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1.3 植被状况

根据福建省植被区划, 永定县在植被区划上为中亚热带照叶林带地区, 组成地带性植被有壳斗科、樟树、山茶科、杜英科、金缕梅科、木兰科等亚热带成分树种, 常混生一些暖性的和湿性的针叶树种, 如杉木、马尾松以及落叶阔叶树等组成优势群落, 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 常为针叶林所替代[2]。国家和省重点保护植物主要有银杏、南方红豆杉、樟树、观光木、细柄阿丁枫、苏铁、红勾栲、台湾含笑、金毛狗、闽楠、榉树、巴戟天、厚朴、半枫荷、红豆树、油杉、福建青冈等。名木古树主要有樟树、榕树、柳杉、杉木、油杉、银杏、南方红豆杉、观光木、细柄阿丁枫、苏铁、红勾栲、台湾含笑、酸枣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有山地植物162科1 027种, 药材140多种, 栽培果树28种。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 调查内容

按照国绿委和国家林业局文件规定,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列为古树名木: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树龄在百年以上;树种珍贵、国内外稀有;树形奇特、国内外罕见;国家规定的重点保护树种。成片生长的古树群应按古树群调查方法调查[3]。树龄超过百年的经济林树种如柿子等一般不列入古树名木范围;深山区零星分布的松类、柏类一般也不列入古树名木范围。调查项目包括树种、树木维量 (树高、胸径、冠幅) 、生长势、保护措施、生长环境、树种来源、主要用途特征等[4]。

2.2 调查方法

以县 (市、区) 为单位, 逐村、逐单位、逐株进行现场调查实测、填卡。

2.2.1 每木调查。

各调查人员严格按照“古树名木核查建档办法”规定, 对辖区内已上报的散生古树名木进行实地踏查核实, 认真核对填写《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对因灾害等原因经依法审批采伐、移植或盗伐等情况造成树木灭失的, 要附材料说明进行销档;对保护完好, 档案正确, 但保护牌丢失的, 按原档案重新制作保护牌;对原档案、保护牌错误的, 收回旧牌重新换发新牌;对新增的古树名木进行挂牌建档。

2.2.2 古树群调查。

各调查人员严格按照“古树名木核查建档办法”规定, 对辖区内已上报的古树群进行实地踏查核实, 如实填写《古树群调查表》, 并设立标牌。

2.2.3 树种鉴定。

非疑难树种, 由调查人员确定, 调查人员无把握定名的疑难树种, 也要填写《古树名木树种鉴定表》, 并采集标本, 由县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标本鉴定;县专业技术人员无法确定的, 送省定专家鉴定。

2.2.4 树龄确定。

树龄确定分3种情况, 凡是有文献、史料及传说有据的可视作“真实年龄”;有传说, 无据可依的作“传说年龄”;“估测年龄”估测前要认真走访, 并根据有关参照数据类推估计。

3 调查结果

3.1 古树名木资源的地域分布情况

永定县古树名木主要分布于村旁、宅旁、水旁和寺庙及文物古迹中, 分别占总株数的43.72%、14.75%、12.30%和9.56%, 其次是商业用地 (6.83%) 、单位庭院 (5.46%) 、路旁 (4.92%) 、公园及公共娱乐场所 (2.46%) 。可见分布于村旁中的古树名木数量最多, 品种相对较为多样性, 树种以榕树、樟树居多, 分别占16.94%和9.84% (表1) , 这与永定客家人对榕树、樟树的喜爱有关, 长期以来被广为种植, 并很好地保留下来。

(株)

3.2 古树名木的种类组成和树种来源

3.2.1 古树名木的种类组成。

此次调查的366株古树名木包含37属24科46种。古树名木的优势种不是特别突出, 主要树种榕树、樟树、枫香分别占总株数的16.94%、9.84%、9.83% (表2) 。由此可见永定县古树名木的种类多样性极高。

3.2.2 古树名木的树种来源。

从树种来源看, 永定县46种古树名木中, 多为当地种。由此结果可见, 永定县古树名木以当地树种为主, 主要原因是其适应本地生长环境的能力较强, 而且许多乡土树种具有较长的寿命易被保护下来成为古树。此外, 榕树、樟树、枫香数量占总调查株数的36.61%, 究其原因, 主要是当地群众把这些树种看做保佑一方平安的“风水树”, 在寺庙、村旁、风水林中广为种植, 许多人认为高树龄的榕树是有“灵性”的, 一般很少人轻易去损伤或砍伐此树种。

3.3 古树名木树龄结构状况

在所调查的366株古树名木中, 树龄100~200年的有232株, 树龄200~300年的有82株, 占调查总数的22.40%, 300~500年有44株, 占调查总数的12.02%, 树龄500~700年的有7株, 占调查总数的1.91%, 700~1 000年的0株, 占调查总数的0.00%, 1000年以上的仅有1株, 占调查总数的0.27%, 具体情况见表3。

(株)

按保护级别统计, 一级保护的有52株 (树龄300年以上) , 二级保护的有314株 (树龄100~300年) , 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4.2%、85.8%, 二级保护的树木是一级保护树木的6倍多, 大部分古树树龄在100~500年, 占调查总数的97.81%。由此可看出, 永定县古树的树龄偏低, 大多在500年以下, 高树龄的古树偏少, 千年以上的古树仅1株, 生长于峰市镇信美寨龙窝, 树龄已达1 001年。

3.4 永定县古树名木生长情况

永定县古树名木维量指标状况:高度一般分布在11~25m, 占81.2%, 10 m以下的占8.4%, 25 m以上的占10.4%。胸径主要分布于0.5~2.0 m, 占92.2%。其中榕树胸径都在0.5m以上。冠幅平均直径主要分布于11~25 m, 占64.1%, 榕树的冠幅大部分在15 m以上, 与其他树种相比较, 无论从高度、胸径、冠幅来看, 榕树都明显比其他树种大 (高) , 榕树所具有的树冠大, 遮荫效果好, 绿量高, 适应多种环境条件能力强、抗性强、生长速度快、寿命长等良好生理特性及环境效应, 使其成为永定以至南方许多城市的主要绿化树种, 而且能被广大群众所喜爱, 因而被较好地保存下来。生长势情况:生长旺盛和一般的分别占总株数的75.4%和16.4%;较差28株, 占7.7%;濒死2株, 占0.5% (表4) 。

3.5 古树名木主要用途特征状况

永定古树名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 占总种数的56.5%, 占总株数的63.1%, 落叶树种占种数的26.1%, 占总株数的24.6%。而有良好遮荫作用及可观赏优美树形是城市古树名木的主要用途特征, 在46个树种中, 它们分别占总种数的56.5%、10.9%, 而分别占总株数的63.1%、18.0%。具可食用果实的有6种, 占总种数的13.0%, 但仅占总株树的11.5% (表5) 。

3.6 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6.1 古树名木逐渐衰弱, 抗性减弱。

树龄较大的古树名木, 生理机能逐步衰退, 大多数树干较高, 抗病虫害侵染力低, 活力逐年下降, 树木根系生长势弱, 地上部分得不到充足的养分, 抗风雨侵蚀能力弱。

3.6.2 古树名木周边人为活动频繁, 改变了土壤选择和生物学特性。

许多古树名木在村庄周边, 人为活动频繁, 树木周围被践踏导致土壤板结, 紧实度高, 适应性差, 机械阻力增加, 不利于树木根系的伸展。新农村建设、项目开发等有些新建的建筑物比较靠近古树名木, 还有一些会受到水污染的危害等不利于古树名木的生长。

3.6.3 古树名木受病虫害侵蚀, 影响树木的生长。

古树名木都在100年以上, 生长势较弱, 病虫害比较容易侵入, 常见的主要害虫有介壳虫、蚜虫、天牛、蛀心虫白蚁、大袋蛾、金龟子等, 病害有立枯病、白粉病、腐霉病等, 这类病虫害侵蚀古树名木, 将影响树木的生长, 甚至导致树木的死亡。

3.6.4 古树名木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因素比较多。

恶劣的天气, 如雷电造成灼伤或焚毁、台风导致树干折断、冰雹、地震、暴雨等都可能对树木造成影响。

3.6.5 空气污染, 加速了古树名木的衰老进程。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化工、印染等企业向大气中释放的有毒气体和烟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更有甚者向古树名木倾倒工业有毒有害的废料, 加速了古树名木的衰老进程, 不利于其保护。

4 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技术途径

在日常监测和专业技术人员会诊的基础上, 对调查发现的人为破坏严重、枝叶稀少、长势衰弱, 甚至濒临死亡的古树名木, 由管理单位组织有资质专业单位采取修建围栏、堵洞、支撑、病腐防治等措施科学复壮救护, 延长其生命周期。

4.1 隔离保护, 改善立地条件

一是为了防止人为破坏古树名木, 一般应在树木周边加防护栏, 不要让人员靠近树木, 防止土壤板结。二是针对古树名木的地下部分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其生长势。对树冠投影范围内进行50 cm以上的中耕松土, 如不能中耕松土的, 可以采取打孔的方式, 一般孔深度达到50 cm以上, 孔径在2 cm以上为好。如果条件许可最好挖去4 cm深的土层, 回填通透性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4.2 浇水与排水

冬季要浇防冻水, 春天要浇返青水, 夏季要注意抗旱和排涝, 做到浇则浇透的原则, 叶面要采取喷雾的的方式, 以减少叶面的蒸腾作用, 同时也不要有积水, 以防烂根。

4.3 施肥

穴施:在根系集中分布区, 用刚钎打4~8个孔, 每孔内施入速效肥, 并可加入适量缓效性肥料。环施:可在古树名木投影区2 m以外, 挖宽30 cm, 深30~50 cm的环状沟, 施氮、磷、钾比例为3∶1∶2的缓释复合肥, 每年共施2次, 其中一次在春季, 另一次在秋季。

4.4 树洞修补

根据树洞的大小和树洞的位置来修补。对于洞口朝上的修补时要做好朝下的檐口, 以防雨水流入洞中, 加重树木的腐烂。具体可以先用铁刷将树洞里的杂质清干净, 再用木材防腐剂对树洞进行防腐处理。

4.5 病腐防治

一是预防病虫害侵蚀;二是加强恶劣天气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三是减少空气污染。

4.6 增强保护意识, 加大执法力度

永定县古树名木分布广泛, 品种众多,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保护与爱护的意识, 让广大群众对古树名木具有知情权、监督权和保护权;二是逐树挂牌公示, 逐树签定责任书, 建立日常保护管理机制;三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 因地制宜制定当地的有关古树名木保护的规章制度, 加大执法力度, 打击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5]。

5 结论与建议

(1) 在古树名木的生长期限内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以延长其生命。对于生长势衰弱的要加以保护和复壮, 改善立地条件, 加强日常保护和病虫害的防治。

(2) 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复壮要经常性, 要注意地上与地下的保护同步, 采取综合的措施使其复壮, 给古树名木提供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环境, 全社会重视和保护古树名木。

(3) 建立古树名木定期调查、科学研究、考核奖惩制度, 从严查处违法采伐、毁坏、移植古树名木行为, 使全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6,7]。

参考文献

[1]卢春英.闽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 2O05, 30 (4) :59-62.

[2]田利颖, 陈素花, 赵丽.古树名木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 2010 (1) :100-105.

[3]黄碧丽.泉州市城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分析 (泉州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综合复壮措施研究) [J].武夷科学, 2001, 17 (1) :19-23.

[4]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5]郁书君.黄山观赏植物资源调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1, 13 (3) :21-28.

[6]福建省.福建省福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EB/OL]. (2000-10-18) [2013-04-01].http://www.flssw.com/fagui/info/25199271.

试谈我国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篇11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保护;问题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01

步入21世纪,世界各国普遍将水资源问题作为一个焦点对待。对我国而言,水资源的利用是一个大问题,从以下几组数据就能够看出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的25%;全国有400多座城市属于缺水城市,100多座处于严重缺水的行列;我国和水相关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数十亿元以上。短缺的水资源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不遗余力的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一、我国水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污水严重

工业化发展迅速,相关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便不顾及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导致浅层地下水严重污染。还有一些城市对于地下水的开采强度超限,使本来水质良好的地下水源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地下水质变差,直接引发人们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开发不合理,浪费严重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水资源的浪费都在10亿m3以上,这是十分客观的一个数据。对于城市而言,本身生活用水就很紧张,加上很多建筑都建有草坪和水景观,增加了水资源的利用量。对水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就好比一边存水一边放水,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一)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作为一项高效的节水技术,节水灌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设计上和运行上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当然,仅仅有独立的灌水技术是不够的,需要有对应的管理运行机制,两者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应用并不断发展,在总结经验并利用经验的基础上增加经济效益。

(二)对雨水进行集蓄利用

在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本身就很匮乏,所以利用地下水资源进行农田的灌溉一方面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相当于是水源的浪费。因此,可以采用窑洞蓄水的方式,将秋天的雨水储存起来在春天用,将涝期的雨水储存起来在旱期用,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抗旱效果十分明显。建设集水工程,将雨水利用在农田灌溉上,为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措施

(一)行政手段和法律法规

在行政手段方面,主要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对工业和农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构建我国水资源的产业结构。鼓励农业向节水型发展,工业对高耗水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审批新的项目时,除了考虑经济效益以外,更加要注重生态效益。

在法律法规方面,应该加强《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的宣传,从而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使人们积极参与到水资源的污染防治活动中。另外,通过宣传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在社会中创造出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二)使用经济手段调节用水

从经济角度来说,水源浪费的原因之一在于水价偏低,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约束自己。国家应该对水价进行合理的调整,增加节水在市场中的比重,逐步建立起新型的用水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节水技术

第一,建立节水机制,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并利用新的节水技术和工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体系。

第二,发展节水型工业,对耗水量大的行业进行严格控制与管理,对水道、洁具进行改造,减少用水漏失环节。

第三,对农业而言,制定资源型农业战略,种植业和养殖业要以节水为中心,比如改变漫灌方式,推广使用喷灌、滴灌技术。

四、加强水源地保护的措施

(一)改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其根本措施就是对水源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常见的措施比如:加大林地的保护力度,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政策等;坡度在20度以下的土地可以发展农业,建设基础农田,从而减少水土流失,为水源的涵养创造条件。

(二)加强水源地的日常管理和用水监测

第一,在水源井周围,不许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来灌溉农田,更不能使用剧毒农药,不得建设牲畜饲养场,不许堆放垃圾或废弃物,还不能开展破坏隔水层的活动。

第二,相关部门划分出明确的水源防护地带,制定防护规定,通过设置警示牌、涂写宣传标语等形式,加强宣传力度,从而使人们提高水源保护的意识。

第三,对地下水的水质、水位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采集水源样品进行检测,分析水质变化,确保水源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三)控制水源地的工业发展

为了确保供水安全,政府部门应该对水源地的工业建设进行督察。一方面,耗水量大、污染严重、容易导致生态破坏的产业禁止在水源地开发生产。另一方面,如果是已经建成的产业,要严格控制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要达到环保要求,不满足要求的进行及时改造,否则予以关闭。

(四)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

由于水源涵养林项目的建设,就会影响到部分居民的生活居住。因此,对于涵养林地区和水源井附近的居民,应该采取分阶段的形式将其搬迁至移民开发区。如此一来,能够降低水源地的人口密度,减少生态破坏,从而达到保护水源的目的。

(五)调节城市供水和农业用水的矛盾

水源地的井灌区,应该进行节水改造,比如使用低压管道,提高农业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在农业方面对地下水的开采量,从而解决城市供水和农业用水之间的矛盾。

五、结语

想要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就要综合考虑人口的增长问题,城市的规划发展问题,工业的布局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的问题。加强全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浪费的行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城市。另外,还要爱护水资源,避免水质污染尤其是水源污染,增强环境意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战略研究课题组.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战略[J].国土资源通讯,2012(01)

[2]陆燕宁.城市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J].污染防治技术,2011(03)

[3]杨丽英,孙素艳,郦建强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J].中国水利,2011(23)

[4]梁玥.浅析水资源保护的创新策略[J].现代园艺,2012(16)

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技术 篇12

遥感 (Remote Sensing) 是通过遥感器“遥远”地采集目标对象的数据, 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获取[1]有关地物目标或地区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和技术。遥感采集的数据包括电磁波 (光、热、无线电等) 、力 (重力、磁力等) 、声波等。文中提到的遥感只涉及电磁波遥感的范畴, 包括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是指从远距离甚至外层空间的工作平台上, 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 通过摄影或扫描的方式, 获得地物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特征。

遥感在地质学上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 人们利用遥感视域宽、信息丰富、具定时性定位性的特点, 研究地球表面及表层的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电磁辐射特征, 识别地质体的物性及运动状态, 从而为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和灾害地质监测等研究提供帮助。我国遥感地质起步较早, 经历了从航空遥感到航天遥感、从目视解译的“图像遥感”到计算机处理[1]分析的“数字遥感”、从定性解释到定量分析的过程, 从而在理论研究及应用方法上均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遥感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区域的宏观数据, 以直观清晰的图像显示地物景观, 反映大量地表和浅地表的地质信息还可以通过那些受地下隐伏地质体、隐伏构造控制和影响的地物的异常信息来间接识别隐伏地质特征。从而对物探、化探、钻探等勘探手段进行有效的补充,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勘查手段的不足,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研究, 在“七五”“、八五”期间, 经过科技攻关研究和应用实践, 将遥感方法广泛应用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 获得很大成功, 形成了一套可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和标准[2~4]并进行推广和应用:在基础地质方面, 遥感应用[5, 6]于岩性识别和地层分类,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被广泛应用于遥感地质填图。在矿产地质方面, 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 识别构造、蚀变等与成矿、控矿有关的地质信息, 结合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资料, 进行综合地质找矿, 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很显然, 遥感的技术优势使得它在地学领域尤其是宏观地质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无法被其它方法所取代的。

遥感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的应用

这是过去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方面应用的主要领域。国内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大量应用研究和实际应用, 赵元洪、马建文、马建伟、徐瑞松等人分别在浙江、秦岭、广东等地对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金、多金属矿化遥感色调异常信息的提取及其在找矿中的应用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效果, 但总的看来, 国内大多数地质队利用遥感信息指导找矿还不十分普遍, 目前主要还限于一些专业遥感应用研究人员在作一些探索性应用, 而且这种应用及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区域内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方面的应用

这方面应用的思路是, 根据已知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 从遥感图像上提取相应的控矿地质构造信息 (如不同级次的断裂、岩浆岩、有利地层等) , 结合地质资料、矿产及物化探资料综合分析, 推断找矿有利地区。从遥感图像上提取的地质构造信息, 有些是前人未认识到的 (如环形构造、隐蔽线性构造等) , 这些信息有可能对找矿有较好指示作用。但是, 由于验证工作做得不够, 有些人对这种信息提出质疑, 对这些信息究竟是何种地质构造信息、对找矿有何指示意义, 还不能作出肯定结论。目前, 大多数人对遥感图像上提取的这些地质构造信息一般均推测为隐伏岩体、隐火山机构、热动力作用晕圈、矿化蚀变晕、油气微渗漏晕圈以及韧脆性剪切变形带等。尽管有人从统计学观点出发, 曾对一些矿床分布与环形、线性构造的关系作过统计分析, 认为大多数矿床均分布在环形构造内及线性构造交汇和密度最高部位, 但由于验证工作不够, 尚不知这些环形、线性影像究竟是何地质构造现象反映, 即其控矿意义尚不能从地质上作出圆满阐述。此外, 由于一些认识上的差异和遥感信息的模糊性, 导致了一些解译结果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都是影响遥感应用的因素。因此还应通过一些实际试验来探索遥感信息形成机制 (地质机制) 和干扰因素, 以提高遥感信息识别及其解译的实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2.直接提取矿化蚀变遥感信息, 指导找矿的应用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应用实例较多, 现不一一枚举, 目前应用于指导找矿的遥感信息主要有油气微渗漏遥感异常信息, 铁离子及OH热液蚀变信息、金属离子毒害植被反射光谱异常信息等。

(1) 油气微渗漏遥感异常信息主要是由于油气微渗漏造成地表物质成分发生变化, 即所谓烃类物质微渗漏的蚀变现象, 如粘土化、碳酸盐化、铁离子还原 (红层褪色、磁铁矿化) , 以及地表植被遭受毒害生态发生变异及长势受到抑制的“病害现象”时反射光谱发生变异在遥感图像上显示为色调异常。虽然在进行油气勘查时, 仍需结合其它信息综合分析, 目前尚不可能直接依据遥感信息确认油气田, 但遥感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中已显示出许多优点, 如缩短勘查时间、提高勘查命中率、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等。

(2) 铁离子及OH蚀变遥感异常信息

国内外皆进行过大量应用研究, 并为此设计了专门探测通道 (如TM) 。在基岩裸露区, 这种蚀变岩遥感异常信息显示较好, 但也存在一定干扰, 即这种遥感异常信息显示不一定是矿化引起, 还有大量表生或非矿作用形成的遥感信息 (如表生粘土化、含铁岩石及铁质污染等) 。目前国内有不少专家开展了这种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 并已取得一定找矿效果, 新疆、内蒙 (撰子山) 、安徽、青海、甘肃北山一些金矿及多金属矿的发现, 这种遥感信息均发挥了一定作用。

(3) 受金属离子毒害形成的植被遥感异常信息

在植被覆盖区, 不易直接获得基岩的矿化蚀变遥感异常信息, 但一些矿化、蚀变岩石及其扩散晕中, 因金属元素富集, 可使其上覆盖的植物遭受毒害, 而发生生态变异和长势差的病害现象, 并导致其反射光谱发生变异, 与周围正常植被反射光谱形成差异, 从而出现反射光谱异常 (在遥感图像上即色调异常) 。人们可通过从遥感图像上提取和识别这些异常信息, 来指导找矿。这种异常信息提取, 国内外许多学者均开展了大量研究, 并且在找矿中取得了一定成功, 我国秦岭、海南、广东的一些金矿和铜-多金属矿的发现, 这种遥感异常信息均起到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 尽管由于一些遥感找矿标志信息较为微弱, 并存在大量干扰信息, 加之人们认识的差异及对矿床成矿规律认识的不完善, 致使目前提取的一些遥感异常信息和认识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的现象, 但应该承认, 遥感信息中确实包含有大量对找矿有用的信息 (一些找矿应用研究实例已经证明)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遥感信息, 充分发挥其在找矿、缩小靶区、加快勘查速度方面的作用。

遥感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划工作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 我国是一矿产资源大国, 但又是人均矿产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 因此必须十分注意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矿产资源开发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过去一些矿产资源, 有的因国家急需, 有的由于一些地方及个人在利益驱动下, 未经合理规划就进行开发, 由于开发较粗放, 不仅使一些矿产资源未能充分回收造成了资源浪费, 还破坏了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些现象是不乏其例的。如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大量煤炭资源, 已建成一批露天及地下生产矿山, 由于交通运输能力有限, 致使采出的煤炭大量积压, 甚至引起自燃, 造成了很大损失。又如贵州省是一个石灰岩岩溶地貌广布的地区, 由于土层覆盖薄, 加之该区年降水量大而集中, 若干年来由于工矿业不合理开发 (如乱采滥挖乱堆、大规模砍伐植被、表土剥离, 一些土法冶炼锌、炼汞排放的废气、废水及堆放的废渣大量污染土地、损害植被以及引发水土流失) 已导致1290 km土地荒漠化, 甚至石漠化。因此, 矿产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合理规划, 否则将造成矿产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一般矿产资源的开发规划分为宏观战略性的开发布局规划和具体的矿山开发设计规划。

宏观的开发布局规划, 主要指对已勘查清楚的矿产, 作出是否开发的决策和规划。确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 如根据交通、供水、能源情况规划炼铝厂、坑口电厂的建设。这种规划一方面要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矿产开发的技术经济指标, 同时应考虑矿产开发建设的地理环境 (包括交通、地形、供水、能源等) 和各种矿产与配套工业的联系情况。在这方面, 遥感在自然地理环境评价方面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

具体的矿山开发设计规划, 主要根据矿山开采条件、自然地理环境 (如地形、地质环境及地表水、地下水对矿坑的影响) , 规划矿山开采规模、开采方法、矿山建筑 (如选厂、尾矿库) 的布局等。过去由于这方面开发规划设计不周, 而造成矿井突水、污染、尾矿坝坍塌的事故不断发生。

遥感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划工作中可发挥哪些作用, 需要加强研究。过去已有利用遥感信息为这两种规划提供依据的应用实例, 如河南焦作煤矿区矿井突水十分严重, 西安煤田地质局航测遥感中心及煤炭开发设计院曾用遥感资料调查矿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 以及地下水的补给渠道, 为治理矿井突水, 也为矿井的布置提供了有用信息。另外曾有矿山设计院利用航空像片进行矿井、选矿场、尾矿库、民用建筑布局的规划设计工作, 因为遥感图像上矿区周围的地形地貌、地质灾害体 (滑坡、崩塌) 、植被覆盖等信息均显示清晰, 各种地物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一目了然, 较地形图上信息要丰富、直观得多, 故对于安全的尾矿库、选矿场址的选择均十分有利。

遥感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评价, 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划提供依据方面, 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遥感图像上一个地区地形地貌、植被、地质灾害分布、生态环境现状信息均十分丰富。通过遥感图像分析, 还可对矿产开发后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污染等作出评价 (根据一个地区自然条件, 评价其对有害气体、废水的自净能力, 即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 , 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划提供依据。

遥感在矿产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采矿业已达相当规模。据统计, 全国现有国营矿山上万座, 乡镇集体矿山及个体采矿点二十多万个, 每年矿石开采量已达69亿t, 仅煤炭产量即近14亿t。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 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极大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大量存在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现象, 如许多矿山普遍存在回采率低的问题;有些矿山由于技术条件限制, 只注意主矿种利用, 不注意伴生有益组份的综合利用、综合回收, 大量伴生有益组分白白流失。一些土法炼汞、炼锌、炼硫作坊因采用落后的冶炼方法, 不仅使大量有用组分随烟气流失, 而且污染环境。据估计, 每年流失掉的有用组份价值达数百亿元。

除此以外, 矿产资源开发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也有密切关系。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不仅造成矿产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而且也破坏着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如我国南方和西北地区的一些五小企业, 因乱采乱挖, 土法开采、土法冶炼, 不仅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引起严重水土流失, 使大面积土地荒漠化, 同时排放的尾矿、废气、废水还污染大量耕地和水体, 仅贵州省这种污染荒漠化土地就达720 km。目前全国仅金属矿山尾矿排放量已达40亿t (不包括矿山开采剥离的大量废石) , 且还以每年3亿t速度增加, 尾矿侵占和污染的土地面积已达670km, 间接污染土地面积已达6 700 km。据估计, 全国因污染造成的损失, 每年已达900亿元。由此可见, 矿产资源开发已急待加强管理和保护。

在矿产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利用遥感手段, 获取矿山开采、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资源损失的信息。现将已开展的遥感监测和可能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 利用热红外遥感信息, 监测煤炭自燃分布和灭火效果。如煤田航测遥感局与欧共体合作, 开展“中国北方煤田自燃环境监测”, 共发现煤田自燃火区56处, 为国家制定灭火治理规划提供了依据;同时还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新疆大黄山、小龙口等矿区煤层自燃灭火效果并指导灭火工程实施, 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保护煤炭资源作出一定贡献。

(2) 一些矿山的植被恢复、土地复垦情况的监测。目前国家已限令矿山开采后必须进行回填、土地平整、覆土和土地复垦。由于遥感对这些地表信息监测效果很好, 可积极利用遥感进行监测, 为矿产开发管理提供服务。

(3) 监测矿山尾矿、废水、废气排放及污染状况, 为治理和管理提供依据。这也是遥感可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

(4) 监测因乱采、乱挖、乱堆所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监测阻碍河道行洪的状况以及可能因此引起的滑坡、泥石流、地面坍塌等地质灾害的情况, 为保护土地、植被资源和生态环境提供服务。

结论

随着RS (遥感) 、GIS (地理信息系统) 、GPS (地理定位系统) 的发展, 遥感数据的可解译程度与解译速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影响遥感解译的不确定性因素在不断减少, 3S技术是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极好工具, 应该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地矿部门开始建立该系统。如将矿山开采规模、开采方式、回采率、回收率、伴生组份回收及综合利用情况、尾矿量、尾矿中各种有用组份含量, 开采方式、选矿方法 (甚至机械设备型号) 、矿石储量、矿石物质成分、品位、矿石保有量以及开采环境 (地形、交通、供水、能源、植被, 甚至气候、降水) 等信息分别建立信息库, 通过上报的各种信息 (包括遥感监测的信息) , 分析矿产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资源合理开发、合理利用情况, 以便及时进行针对性管理。相信随着国土资源部的成立和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必将出现新的局面。

摘要:遥感技术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应用于矿产资源预测已有多年历史。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技术的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进行合理开发规划、管理、保护的意义, 回顾了遥感在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和资源破坏情况监测方面的应用, 并论述了遥感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划、管理、保护方面应用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遥感,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划、管理、保护

参考文献

[1]赵鹏大, 陈建平。地质异常理论与遥感地质研究[J], 大自然探索, 1996, 15 (56) :29~34。

[2]楼性满, 葛榜军。遥感找矿预测方法[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4。

[3]周维屏, 陈克强, 简人初, 等。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新方法[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3:15。

[4]薛重生。遥感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地质科技情报, 1997, 16 (增刊) :15~22。

[5]甘甫平, 王润生, 江思宏, 张宗贵, 郭小方, 王青华。基于完全波谱特征的成像光谱遥感岩矿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地质科学[J], , 2000, 35 (3) :376~384。

上一篇:轧机轴承下一篇:手术治疗奶牛瘤胃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