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英语作文

2024-08-09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英语作文(共8篇)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英语作文 篇1

六、解决问题类作文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Water Shortage in China.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and base your composition on the outline(given in Chinese)below: 1.缺水的现状 2.缺水的原因 3.解决的办法

Water Shortage in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and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water shortage has become a growing concern for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Several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is problem.On the one hand, water supplies are being consumed by a growing number of heavy industries as well as the growing population.On the other hand, many rivers and lakes have been polluted.What’s more, the well-developed root system of trees can keep the water from diffusing into the earth, but deforestation at the upper reaches of rivers has made the situations worse.To solve the problem, several measures can be taken.First, we must economize th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practice a recycling policy.Second, stricter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protect the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we have.Finally, more diversion projects should also be used so as to direct the surplus water resources in the Southern Chine to the under-supplied regions.In a word, stronger measures can and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the water resources we have now.To sum up, water shortage is already serious in China these days.It is high time for us to do something to prevent it from being worse.Therefore, if everyone takes action to save water, the situation will be better.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英语作文 篇2

我国是世界水资源贫乏国家, 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平衡,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又不足全国人均的四分之一, 北京市和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已低于沙漠国家以色列的人均量。目前, 全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至400亿立方米, 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 少产粮食700亿至800亿公斤。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北方的持续干旱, 不仅严重影响经济和人民生活, 还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荒漠化加速蔓延, 沙尘暴愈发肆无忌惮。水资源短缺已是我国北方环境资源诸问题中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难题。

2 解决水资源短缺有四种办法, 而要从根本上化解水短缺的危机, 开发空中水资源势在必行。

目前人类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引用地表水, 二是提升地下水, 三是淡化海水, 四是开发空中水资源。

我国对江河湖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较高, 进一步开发的余地不大而问题不少。通常认为, 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20%时就会对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若超过50%则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我国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已达19%, 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而松辽海黄淮流域的开发利用率到1995年就已高达50%, 故该区的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已相当严重。

我国许多地区长期透支地下水, 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漏斗”越来越大, 并导致地面沉陷、海水入侵和地面植被死亡及荒漠化等诸多严重问题。强行超量开采地下水, 不啻为饮鸩止渴。

至于海水淡化, 不但成本高, 而且对我国广大的内陆省区亦不可能。

以现实可行性而言, 只有开发空中水资源, 实施人工增雨战略工程, 才有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危机。由于空中水资源不在通常的“人均水资源”计算之内, 所以它既是新的开源, 又能大量补充地表水和地下水。

3 人工增雨成本低、见效快, 现在已是我国大多数省区抗旱的重要手段, 且规模居世界前列

我国从50年代开始进行人工增雨、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的实验和作业, 到现在全国有30个省、市、区的1625个县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从业人员近3万人, 规模已居世界前列, 社会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人工增雨已成为我国大多数省区抗旱的一个重要手段。全国每年用飞机、高炮和火箭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数以百次, 增加降雨在百亿立方米量级。

比起抽取江河水或是提升地下水, 人工增雨成本很低。2001年7月湖北6次实施人工增雨, 耗资约50万元, 增加降水4亿余吨, 平均每吨水仅为人民币0.125分。上述北京市的人工降雨仅花费2万余元, 吨水成本比湖北还低。据河北省1995年测算, 人工增雨投入与产出效益比在1:30以上。北京市的数据显示, 增雨的投入产出比超过1:90。

4 我国北方空中水资源潜力巨大, 目前的水汽利用率仅为5%。

利用率若能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增加水资源1090亿立方米;若能达到南方的一半, 我们则多出7条黄河。

关于人工增雨, 国内文献经常引用的说法为:根据国外多年经验, 科学组织的人工增加雨雪作业可能增加15%左右的降水量。这实际上只是美国1957年用碘化银催化冬季过冷却云的一次实验结果, 具体数据为能增加降水10-15%。其对某次人工增雨或许有参考价值, 但若开发空中水资源, 则应着眼于“水汽利用率”。

5 我国北方的荒漠化扩展和干旱少雨加剧的现状, 与季风环流等自然因素关系不大, 主要还是人类扰动导致的自然之变态。

人们一直在说我国西北和北方干旱少雨, 这当然是目前的事实。但同时还有一个为人们忽视的事实, 即西北和北方上空的水汽相对并不少, 西界和北界的年均水汽净输入量为30915亿立方米, 超过了全国的水汽净输入总量。再一个重要事实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降水过程大都是自西、西北向东展开的, 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太平洋水汽从东向西的输送。这一点, 由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卫星云图和气象预报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这也是开发空中水资源工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基点之一。北方干旱少雨是水汽利用率太低;而在低利用率的起点上, 开发空中水资源也就更易见效。

6 转变观念, 科学规划, 应时顺势, 以实施开发空中水资源战略工程为启动机制, 扭转北方干旱态势, 降解沙尘暴, 治理荒漠化, 使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既然植被破坏是导致荒漠化扩展和干旱少雨恶性循环的要害, 那么恢复良性循环也应该有一个最佳切入点。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把植树种草作为其主攻方向, 但干旱少雨却使之事倍功半见效缓慢。当代人工降雨技术的发展, 开始使我们能够把握技术手段与最佳切入点的组合。

我国的人工增雨虽然已经搞了几十年, 但一直是作为一种抗旱减灾的应急手段, 而未能上升到开发水资源的战略层面, 此其一。

其二, 因为是抗旱的应急手段, 所以人工增雨作业基本都是在一个省的范围内进行, 甚至是一个市或一个县各自为战。

其三, 以往人工增雨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哪儿干旱就在哪里搞, 为的是缓解旱情。但是, 国内外人工增雨作业的结果却表明, 降水机制一旦启动, 在大多数情况下 (概率在90%左右) , 就不仅是当地下雨, 降水范围还会自动适当扩展并主要向下风方向拉长。

充分利用人工增雨向下风方向延伸的特性, 便是我们所说的开发空中水资源战略工程在操作上的重要支点。

在观念上, 则是把人工降雨技术从抗旱减灾的应急手段, 点化为开启自然生态良性循环机制的四两拨千斤的“金钥匙”。

如何解决中国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篇3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出路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08-03

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近20年来,全国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增幅接近5%,而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减少明显,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流域最为显著,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具中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冰资源总量减少25%。北方部分流域已从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转变为绝对性短缺。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威胁我国未来水环境安全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强化对水资源短缺的认识和节水意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研究生态性水利和资源性水利,并使我国水利发展真正转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轨道。

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其意义和深远影响不亚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实现途径

1、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革命。

2、节水型社会的实现途径

(1)明晰初始水权。初始水权是国家根据法定程序明晰的水资源使用权。由于水资源是以流域为单元,因此首先要根据流域的水资源规划,进行流域初始水权的分配,再确定各区域的用水权指标。在各流域或区域分配初始水权时,要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需求,并注意保留一部分用水权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储备。

(2)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与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水资源的宏观总量指标体系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实现宏观上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3)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要特别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实行“超用加价。节约自奖,转让有偿”,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4)用水户参与管理。这套制度能否有效运转,公众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如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监督和水价的制定。用水户协会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初始水权分配后。对新增用水需求,主要通过水权交易市场,进行用水权的有偿转让来解决。这样,买卖双方都会考虑节水,社会节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水资源的使用就会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领域。

3、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有: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分配初始用水权;制定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公平的水市场交易规则,监督水权交易;保障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用水的权利和用水安全;保障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等等。

(2)无论是缺水地区,还是丰水地区,都要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因为:第一,粗放的用水方式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表现,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降低发展成本。第二,节水就是减污,如果不搞节水,就会产生大量污染,节水是为了减少污水处理成本。

(3)要把节水与治污结合起来。节水与防污治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节水需要分析水资源承载力,防污治污则需要分析水环境承载力。

三、水权转换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研究并运用水权、水市场理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经济手段在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1、水权转换可以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流动,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保障。

2、水权转换既可以在企业和灌区之间进行,也可以延伸到地区和地区之间,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结构用水的转换,还可以跨流域进行流域之间的水权转换。

3、进行水权转换,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权转让的政策法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活水资源文章,既要研究技术问题、工程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研究制度问题、体制问题。原来我们比较多的是研究生产力的问题,现在要在研究生产力问题的同时,注重研究生产关系问题。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

水权转换的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很好的势头。针对当前水权转让试点工作的发展形势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逐步完善。

第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水权转让涉及工业、农业及农民利益等问题,情况较为复杂,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需要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水权交易和水市场的建立。水权转换应在当地水资源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按照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进行。

第二,明晰初始水权。要逐步建立完善两套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体系。有了两套指标的约束,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自己的用水指标和节水指标,节水责任就可以层层落实,水权转让也就有了基础,各方权益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第三,规范水权转让行为。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尽快出台水权转让工作指导意见,使水权转让规范进行。要加快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水改造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并严格执行水权转让的可行性评价与审批制度等等,以保证水权转让有序进行。在水权交易时,必须分析灌区的节水潜力,水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水状况,从节约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和调整产业结构人手,论证水权转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灌区只有节约出多余的水。才能实

施水权转让,不能盲目地从事水权交易。

第四,合理确定水权转让年限。采用灌区改造等工程措施节水时,存在工程维护和工程老化等问题。工程老化后节水功能逐步丧失,渠道需要再次进行更新改造。到底水权转让的年限应该是多少,应该综合考虑工程使用年限等因素来确定。

第五,科学确定水权转让价格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建立节水型社会。2002年的《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2005年3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的战略举措。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各地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节水型社会制度正在建设

2001年3月,水利部确定甘肃省张掖市为全国首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目前已确立国家和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100多个。张掖市已经初步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地(产)、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运行机制和体制,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开展了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全国范围内初始水权的分配奠定了基础。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用水定额,依法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许多缺水城市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费,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15年将是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万元GDP用水量年均降低6%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从173立方米降到115立方米以下: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初步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力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零增长,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三大体系:一是建立以用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包括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水权分配和转让、水价等在内的一系列用水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实现从“以需水能力定供水能力”到“以供水能力定经济结构”的转变。三是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

4、共同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责任制,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编制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抓好试点,到2010年,初步建成一批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和示范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规体系。制定完善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节水标准;实行阶梯制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收费制度,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积极推行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财税政策。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第二,社会公众要发挥主力军作用。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我国水情的认识,增强节水意识。要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划、政策制定,主动配合实施。要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

未来的水资源问题英语作文 篇4

未来的水资源问题英语作文

Presently, the world is faced with serious water problems. But these problems witt become more intense and more complex in the future. Our increasing population witt tremendously increase urban waters, primarily sewage. On the other hand, increasing demands for water witt decrease substantially the amount of water available for diluting wastes. Rapidly expanding industries which involve more and more complex chemical processes will produce large volumes of liquid wastes. Many of thesewitt contain chemicals that are poisonous. To feed our rapidly expanding population, agriculture will have to be intensified. This will involve ever increasing quantities of agriculture chemicals. From this, it is apparent that drastic steps must be taken immediately to develop corrective measures for the pollution problems.

There are two ways by which these pollution problems can be lessened. The first relates to the treatment of wastes to decrease their pollution hazard. This involves the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prior to” disposal and the treatment of liquid wastes to permit the reuse to the water or best reduce pollution upon final disposal. The second approach is to develop an economic use for all or part of the wastes. Farm manure is spread in fields as a nutrient. Wastes from sewage disposal plants are used in some areas both for irrigation and for the nutrients contained. Liquid wastes from other processing plants may also be used as a supplemental source of water. Only by doing these promptly now can we expect to solve the serious water problems in the future.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英语作文 篇5

摘要:人口作为体育等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和消费者,是公共体育资源有效配置的主要基点。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发展变化,人口和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当前广场舞之争现象便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研究认为,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不足只是广场舞之争的导火索,人口变动与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失衡才是这种矛盾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即人口规模增加导致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数量不足,人口结构变化引发公共体育资源供需结构的不匹配,人口分布变动造成公共体育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短缺,是导致广场舞引发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因此,很有必要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盘活现有资源,对人口变动与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给予协调性发展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人口变动;城市公共资源;配置失衡;广场舞之争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6.03.012

人口的基础数据是体育等公共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正因如此,公共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脱离人口这一基点,掌握人口变动数据对于优化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至关重要。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3年针对20~69岁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调查,中国居民健身需求日益旺盛,体育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但是,现有的公共体育资源的供给(包含公共体育场馆、广场、公园、住宅小区空地等),却难以满足民众的健身需求,由此产生了不断增长的体育人口数量与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并引发了诸如广场舞之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广场舞之争为例,对人口与城市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失衡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改善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满足居民正常合理的健身需求。

一、人口变动对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影响的理论分析

人口变动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过程,不但包括人口规模的变动,还包括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变动。人口规模、结构、分布、迁移变动等均会对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产生重要的影响,[1]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规模是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按照公共经济学原理,公共体育资源与交通道路等资源相同,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非排他性和资源的稀缺性特征,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也会产生“拥挤效应”。因此,人口规模越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和规模要求越多,而且在体育场地、设施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人均公共体育资源的拥有量就相对越少,从而影响人们对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和享受度。此外,人口规模还与支撑公共体育资源的经济基础直接相关,人口规模越大,用于建设公共体育资源的经费投入与支出也越大。因此,人口规模对公共体育资源总量、人均公共体育资源拥有量和享受度、公共体育资源的经费投入等产生了直接影响,从而成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二)人口构成多元化要求公共体育资源供给多样化

人口构成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涉及人口自然属性构成,如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又包括人口社会属性构成,如收入结构、受教育程度结构等。人口构成多元化要求公共体育资源供给多样化,因为不同人口群体的体育参与意愿、体育参与时间以及体育服务的需求点等都有差异,例如,许多研究证明不同文化程度人口对公共体育资源需求有所不同,文化程度与体育健身需求成正相关。[2]这就要求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与人口的需求相匹配,充分考虑不同人口群体特征的体育参与需求,采取差异化、具有针对性的供给策略。

(三)人口分布对公共体育资源的空间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现代步行空间理论,空间可达性是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的基本决定因素,[3]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必须要有适当的服务半径,才能使居民方便享有公共服务。如果公共体育资源布点不均,人口分布与公共体育资源分布之间存在空间错位,那么就会影响居民需求的可获得性。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可达性、可入性、适停性越高,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越高,每次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越长。[4]因此,在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中,需遵循空间区位理论,以一定空间尺度的人口分布情况作为单位,从而使居民方便、公平享有公共体育资源,最大限度增加社会福利。

二、城市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实证分析――广场舞之争现象的人口学解读

如前所述,公共体育资源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等因素就成为合理配置公共体育资源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口状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人口城镇化规模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人口空间结构不断重构。与人口的快速转变相比,城市公共体育资源的回应速度则显得相对滞后,人口和公共体育资源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当前,广场舞之争现象就是这一矛盾的典型示例。因为从人口学视角看,广场舞之争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人口与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不能有效应对人口因素的变动。由此,本文以广场舞之争现象为例,对广场舞之争背后的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失衡现象进行人口学解读,具体如下:

(一)人口规模增加导致公共体育资源供给的数量不足

众所周知,广场舞之争的焦点在于广场舞“噪音扰民”和“争抢场地”,[5]在这背后,则是反映了人口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数量的不足。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数量达到7.31亿人,相比2003年,城镇人口数量增加了2.07亿人,乡村人口数量减少了1.39亿人,人口城镇化率增长了13.2%。从城镇的体育场地面积看,2013年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体育场地中,分布在城镇的体育场地96.27万个,场地面积13.37亿平方米。以2013年末城镇人口73 111万人计算,全国城镇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3.17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3平方米,相比2003年,二者增幅均在40%以上。虽然公共体育资源增长的绝对速度快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但这仅是全国平均水平,在不同的地区,由于人口基数、人口增速等都不一样,使得人口规模对公共体育资源的挤压程度也不一样。例如,在上海(据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虽然2003~2013年间上海体育场地面积有了42%的增长,但是常住人口的增长率也达到了44%,使得人均拥有的体育场地面积不增反降(由1.75平方米降至1.72平方米)。再以武汉为例,武汉三镇的人均健身场地面积仅为1.29平方米,也大大低于全国1.83平方米的平均水平。[6]也就是说,在北京、上海、武汉、温州等一些大中城市,由于其就业收入、教育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人口增速加快,使得人口规模更为庞大,从而加剧了对城市公共体育活动空间的挤压。因此,在这些人口众多的大中城市,城市公共体育资源和活动空间更为紧张,“武汉广场舞被泼粪”等广场舞新闻事件也是发生最多的地方。而反观宝鸡、张掖等人口较少的西部城市,虽然也有广场舞,但公共体育空间相对充裕,广场舞扰民现象的发生也就更少。[7]

不仅如此,当前体育公共资源存在按“户籍人口规模”为口径进行配置的倾向,并未严格按照常住人口规模进行规划,也进一步加剧了公共体育资源数量的供给不足。例如,以上海为例,按照2013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1 432.34万人)为口径来分析,上海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6.8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90平方米。然而,若以常住人口(2 415.15万人)为口径来分析,则上海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仅有15.9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72平方米,比户籍人口的口径分别少了10.94个、1.18平方米,减幅将近70%。这说明,虽然上海市公共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等不断增加,但是,在以“户籍人口规模”为口径配置的路径依赖下,公共体育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却大幅下降,城市缺少足够的体育场地为广场舞等健身活动服务,也就容易引起抢夺公共空间资源的现象与纠纷。

(二)人口结构变化引发公共体育资源供需的结构不匹配

由于人口生育率下降、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城镇老年人口数量大量增加。“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0.78亿,2000年为0.44亿,十年间增长了0.34亿人口。另据学者预测,到2025年,城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1亿人,并会超过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从而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8]二是城镇女性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大幅增加。“六普”数据显示,我国乡村女性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74.1%下降到2010年的49.7%。与之相对应,2010年,我国城镇女性人口的比重为50.3%,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乡村女性人口的比重。

因此,我国城市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中老年人口和女性人口比重在不断增加,而这也是广场舞兴起的一个重要的人口学原因。因为广场舞的参与者主要由中老年、女性人口群体构成,俗称“大妈”。首先,对于中老年人口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常会受到高血压、脑中风等各种老年疾病的威胁,一旦疾病来临,则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病痛的烦扰,同时也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和生活照料负担,因此,两方面因素的叠加使中老年群体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在体育参与意愿、体育参与频率等方面也表现得更为主动和积极。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数据(1996年、2000年、2007年)及相关研究表明,60~69岁年龄段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比例最高。[9]其次,对于女性人口而言,由于我国女性退休时间比较早,50~55岁就退休了,而平均预期寿命能达到77岁,因此女性退休后,有了大量空闲时间,并很快转换成体育休闲空间。此外,相比于男性,女性情感交流的需求更为突出,因此,更加需要通过这种集体活动的形式来获得快乐感、归属感等情感满足。

可见,中老年女性人口群体是广场舞等城市公共体育活动的最大需求人群。而按照供需结构匹配的原理,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应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化,考虑和协调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人口群体的需求类型和数量。比如,未来我们都会变老,一些社区老龄化程度会比较高,同时女性老年人比较多,那么,有助于情感交流的养老设施就会要求多一点,这不仅包括室内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还包括室外的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等,从而满足中老年人疏通筋骨、强身健体,以及社会参与、愉悦身心的养老需求。然而,当前我国体育等公共资源的投放、公共空间的配置标准等主要根据以年轻人的特点或经济收益为主要考虑因素来加以确立,比如,一般的体育场馆都是为中青年服务的,和老年人跳舞的关系不大,而一般的广场和城市空地则主要用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商业利益、商业设施的需要,也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因此,这种忽视人口结构变化的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便难以满足庞大的中老年群体对体育健身的正常需求,无奈之下她们在小区等公共场所跳舞,扰乱了居民的休息权和安居权,从而引起广场舞者与居民之间的矛盾与纠纷。

(三)人口分布变动造成公共体育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短缺

广场舞之争的例子也是人口分布与公共体育资源分布空间错位的直观体现。也就是说,公共体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忽视了人口的空间分布差异,使公共体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下降,成为诱发广场舞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广场舞案例来看,“大妈们”选择小区、公园、广场甚至是马路等各种公共区域和体育场地跳舞,主要是因为“大妈们”活动半径有限,这些地方离家近、可达性、可及性好,而公共体育场馆一般分布在学校、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中,不仅远离人口居住区,同时也由于场馆开放率低、收费不合理等原因,具有“单位化”性质,使得“大妈们”往往望而却步。因此,这实际上反映了公共体育资源的空间布局与人口分布的不一致性,公共体育场馆远离人口集聚区,由此形成公共体育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即社区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不足与单位公共体育场馆利用不足同时并存。

以上海为例,“六普”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呈现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的趋势,2000~2010年间,中心城区(原黄浦区、原卢湾区、原静安区、长宁区和虹口区)常住人口减少14.08%,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增幅较大,分别达到69.91%、67.65%。然而,城市公共体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却未跟上人口空间再分布的步伐,甚至与人口分布呈相反趋势。据相关研究资料,上海市公共体育的空间结构总体上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特征,即城市核心区体育空间供给密度高、规模大,而外围边缘地带的体育场地则极为匮乏。[10]可见,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好于郊区,与人口分布存在空间错位,居住地与体育场地距离在500米以上,影响了“500m健身圈”目标的完成。

三、结论与建议――人口变动与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协调性发展

以往文献普遍从公共空间角度对广场舞扰民现象进行研究,认为广场舞困境的本质是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的缺失,凸显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空间管理乏力的现状。[11-14]然而,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就要考虑人口因素的影响。由此,本文从人口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广场舞之争背后的人口与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失衡现象进行解读,认为公共体育空间不足只是广场舞之争的导火索,人口变动与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失衡才是这种矛盾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即人口规模增加导致公共体育资源的供给不足,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人口的空间移动则进一步加剧了公共体育资源的供需矛盾。

(一)按照区域人口的变动趋势,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广场舞之争的本质并不是城市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不足,而是城市社区的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没有充分应对人口的变动,包括数量、结构和分布等变动。广场舞之争所衍生的问题,只是人口与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失衡的一个缩影。面对这一失衡现象,相关部门就应当按照区域的人口状况及变动趋势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使人口变动与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协调发展。

第一,构建以人口变动为导向的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机制。人口变动有其自身的规律,首先,人口变动具有连贯性,今天的人口状况是由过去的人口变动决定的,同时也是未来人口变动的基础,其次,人口变动具有关联性,人口在数量、规模等方面的变化会引发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应以人口变动规律为导向,采取“全面掌握、瞻前顾后”的变动机制,[15]即建立人口数据平台,全面掌握和整合公安部、体育局等各个部门的人口信息,既要考虑当前人口总量、结构和分布等的影响,也要着眼长远,预测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从而调整各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向。

第二,构建以常住人口为基数的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模式。长期以来,受户籍制度阻隔和财政分权机制等的影响,各个省、市、区县等地方政府在配置公共体育资源仅考虑了本区的户籍人口规模,而很少考虑实际居住人口,特别是将外来人口排斥在外。然而,与教育、低保等公共资源具有一定的分割性与封闭性不同,公共体育设施的受益范围更加具有公共性与开放性特征,原则上可供任何居住人口使用,但如果按户籍人口作为基数配置公共体育资源,便难以满足常住人口的体育参与需求。因此,政府须根据属地化管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增加公共体育资源的供给数量,从而减少人口规模增加与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

第三,按人口结构差异提供针对性的公共资源配置,同时向广泛而迫切的需求人群倾斜。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不仅要以人口总量作为依据,同时还应根据社区内群体构成及其需求的不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差异化的公共体育资源服务模式,满足不同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居民对公共体育资源的消费需要。特别是对于老龄人口、学龄人口等体育参与需求较大的特定群体,需要制定专门的特殊群体健身计划,加强社区体育场地、体育组织等建设,确保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向广泛而迫切的需求人群倾斜。

第四,优化公共体育资源的空间布局,盘活现有资源。当前,城市在公共空间建设和治理过程中,已经开始关注公共体育资源空间布局与市民的体育文化需求的匹配,但总体而言,其更加追求公共空间总量以及人均公共空间的平衡,没有考虑具体的人口分布状况,导致体育资源空间布局与市民需求的不相适应问题。例如,许多城市宁愿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大型体育场地与场馆建设、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上,却不愿花资金建设更加贴近人口集聚区的社区公共体育空间。

(二)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出发,盘活现有资源

作为城市管理者,在“十三五”期间,需要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出发,盘活现有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供给质量,使公共体育资源空间设计更加适应市民需求。

一是要改变公共体育资源投向大型体育场地(馆)、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政绩化、功利化的模式,加大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投入,以“最佳服务半径”为原则,在资金和规划上优先保证提供“群众身边的体育场所”,使得市民能够方便、就近参与体育健身。

二是协调好体育场、体育馆、文化馆、活动中心、学校操场等城市现有公共体育资源,强化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属性、社会属性。

三是探寻将学校或单位体育资源调动起来的合理路径。例如,上海目前有市民卡,市民可以使用这张卡在每天及周末规定的时间里进入社区里的中小学进行各种形式的锻炼。但是,学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由于面临场地保养费、场地维护费、卫生清洁费、水费、电费、安保费、管理人员工资等,学校难以承担;另外,体育场馆值班制度、现场管理制度、出入制度、活动记录制度等安全保障制度缺位,也使学校面临更大安全压力。经费和安全等问题给学校带来较大压力,使得市民卡的这项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因此,对有条件开放的学校体育场地,还需要提供安全、资金、人员方面的保障,解决好学校体育场地(馆)不想开、不敢开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将市民身边的体育资源调动起来。

四是积极营造更多的体育休闲方式,统筹兼顾好市民休息、锻炼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倡导市民以散步、纳凉、“乐跑”等相对安静的户外体育锻炼方式为主。与此同时,也可以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的模式,为社区居民的休闲、体育锻炼提供户内的公共活动空间,以缓解户外人口与公共空间的矛盾。

说明:本文系湖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更高质量的城镇化研究”(14XQN07)、博士启动项目“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口城镇化质量提升的路径研究”(2014BQ05)、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2014GGY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保护水资源的英语作文 篇6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re is a good supply of fresh water. But to our disappointment, the fact is just the opposite.

As we can see, the world population is growing rapidly day by day. So enough fresh water is needed to feed such a big population. Whats mo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factories and vehicles produce poisonous gases or wastes, which consequently results in the pollution of water. Though fresh, a good amount of it can no longer be used. Only quite limited fresh water resource is available to human beings. So its high time for us human beings to take quick action to protect water resource. Stop pollution and save water, otherwise, we cannot survive on the earth.

With fresh water, the world will be prosperous.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英语作文 篇7

一、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树立育才观

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 以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己任, 立足于农牧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实, 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优势课程资源, 建立少数民族教育课程体系, 自觉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自觉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努力克服办学行为和办学效益的急功近利的倾向, 努力摆脱素质教育的城市化模式, 切切实实地为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灵活施教, 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培养民族精神。一方面, 学校要发挥地域优势, 引导学生观察民族乡土教材, 让少数民族的新一代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了解本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 学校要努力营造“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个个成才”的情境和氛围, 让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真正成为明理的学堂、求知的圣殿、健体的乐园、成长的沃土和成才的加油站。

二、积极开发体现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适应性为特征的校本课程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民族性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发和建设乡土教材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教材建设要反映出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民族体育文化、宗教、风俗等内容, 要体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 使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任何一个民族都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共同的地域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因此, 教材建设要体现地域特征,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青少年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因此, 教材建设要取材于生活, 从学生需求和认知特点出发, 贴近学生,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这样才有生命力。要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才有吸引力。另外, 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 教材建设还应积极挖掘优秀民族体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 寓德育于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之中, 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整合课程资源,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施有民族特色的素质教育

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是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它强调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 赋予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和责任, 因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仅具有现代体育所具有的竞争性、健身性和文化娱乐性, 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民族精神内涵, 使参与者不仅能符合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而且以此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要,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科学化发展。同时, 弘扬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阳光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水资源英语作文 篇8

Water is very important to humans . We can’t live without water .The amount of water suitable to drink is falling .

But some people don’t seem to are about it .They waste a lot of water .They pour dirty water into rivers and pollute them .They throw rubbish into them ,too .Many rivers and lakes are seriously polluted .So wet must do something to stop the pollution .

So we must protect the water as well as find ways to reuse it .It we don’t the last drop of water will be a tear-drop.

上一篇:眼科医生演讲稿下一篇:期中质量分析教师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