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判断(精选7篇)
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判断 篇1
1 问题重述
造成水缺乏的因素除了物质性和经济性的缺乏外, 气候的变化、人口的增长、个人消耗率、工业消耗率以及日益严重的污染等都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本文将从影响水供需平衡的因素判断水资源供需平衡能力。
2 问题分析
构建WRSDB评价体系[1], 把上述10个因子作为WRSDB体系的指标, 再根据指标属性将WRSDB体系分为4个领域, 接着采用层次分析法[2]计算各领域的权重, 最终带入评价值公式得出评价值随时间变化图像, 根据图像确定水资源供需平衡能力。
3 模型的假设
(一) 假设气象条件对供水量的影响如降水量最终全部进入地表水资源;
(二) 假设地下水资源总量不会因为渗透而减少, 且在运输的过程中不损失;
(三) 假设不考虑自然灾害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4 符号说明
A1:水资源总量;A2:地表水资源总量;A3:地下水资源总量;A4:人口总数;Bi:领域;Ci:指标变量;Si:标准化指标变量;R:相关系数矩阵;Wi:各领域权重;wi:各指标权重;N:行为因子;:评价值。
5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模型建立:首先应找寻影响水供需平衡的因素, 由于造成水短缺的因素很多, 所以建立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能够判断水供需是否平衡的WRSDB评价体系。
步骤1:将上述所选指标分:a.当地水资源状况;b.供水能力:c.人口增长;d.用水总量, 删除上述无法量化和获取数据的指标, 构建出WRSDB评价指标体系。
步骤2:由于各指标及评价目标间关系不同, 指标值必须标准化.把有利于WRSDB的指标作为数值越大越优型指标, 用主成分分析法[3]对数据建立模型步骤:
模型求解:若WRSDB指数上升说明该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若WRSDB指数与加权之前的水资源丰度指数的相关度极低且同一年份不同评价单元之间水资源丰度指数差别不大, 那么WRSDBD程度主要取决于供水能力、用水效率、需水增长趋势。经考虑将缺水程度划分如下:
评价值:0.998~0.799缺水程度低;评价值:0.799~0.599缺水程度较低;评价值:0.599~0.399中等缺水;评价值:0.399~0.199缺水程度较高;评价值:0.199~0.001缺水程度较高。
6 模型评价
优点: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系统中的各种指标综合分析, 从而对WRSDB评价系统的建立更为精确。
缺点:由于数据的采集不够全面, 模型的计算结果和模型的分析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摘要: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之一, 为了判断某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是否平衡, 本文将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来对影响水资源缺乏的因素进行处理, 最后建立判断水资源供需是否平衡的WRSDB评价体系.
关键词:WRSDB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MATLAB
参考文献
[1]黄初龙, 章光新, 杨建锋.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 2006, 28 (2) :33-40.
[2]闫威, 陈长怀, 陈燕.层次分析法一致性指标的临界值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 (3) :31-33.
[3]丁春, 盛周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淝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1583-11584.
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判断 篇2
合肥是安徽省会城市,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域,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城市空间格局不断扩展,区域用水需求增长较快。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区,地下水资源极为匮乏,其当地水资源主要为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9.01亿m3,人均水资源量523m3,仅为人均1 000 m3的国际水资源紧缺标准的约1/2,属资源型缺水城市。经分析,现状2010水平年(基准年)合肥市域一般年份(50%保证率)可基本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遇中等干旱年份(75%保证率)出现供需缺口,缺水量为5.77亿m3;特殊干旱年份(95%保证率),缺水量激增至15.48亿m3,供需矛盾尖锐[1]。由于需承载快速增长的区域用水,现状合肥市域当地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已达60%,河道生态用水逐步被挤占,市域河流、湖泊水生态环境状况堪忧。
根据区域中长期发展战略,至2030年,合肥市将成为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市域人口达到1 300~1 500万人,以占全省约8%的国土面积,承载全省约20%的人口和30%的经济总量,担负引领全省发展的重要任务。区域发展要求和相对薄弱的水资源条件,成为合肥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2 基于三次平衡理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方法
为充分揭示2030水平年合肥市水资源供需态势,采用基于三次平衡理论的供需平衡分析方法,重点研究区域节流与开源的关系,当地水资源与境外调水的合理利用关系,常规水源与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关系,识别各类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措施对区域缺水的缓解作用与程度[2,3,4]。
(1)以现状供水能力为基础的一次供需平衡。一次供需平衡分析是基于现状用水水平和供水能力,不考虑新增节水措施的前提下,对未来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特征进行分析,其目的是充分暴露在外延式发展模式下,区域水资源供需中可能发生的最大缺口,为合理配置节水、防污、挖潜及新增供水措施提供基础。一次平衡分析的可供水量中,包括利用现有工程调入的境外水量。
(2)以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的二次供需平衡。二次供需平衡分析是在一次供需平衡的基础上,从需求端通过技术经济可行的各项强化节水措施,抑制不合理的用水增长;从供给端通过现有供水工程的进一步挖潜改造和优化布局,提高非常规水资源特别是再生水利用程度,使一次供需平衡中出现的缺口有所下降,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同时可适当退减部分挤占的河道生态用水。
(3)以境外调水补充当地水为基础的三次供需平衡。在水资源二次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对仍然存在的供需缺口,近一步考虑加大对境外水(包括跨区域和跨流域调水)的利用,对当地水和境外水进行统一配置。在三次供需平衡中,境外调水量的确定充分考虑调出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用水基本需求,与相关调水工程规划布局相衔接。
3 分析实例
3.1 一次供需平衡分析
(1)外延式发展模式需水量[5]分析。①生活需水量。生活需水量采用人均日用水量方法进行预测。外延式发展模式下,生活用水定额根据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在不考虑进一步采取节水措施的情况下,分别拟定各水平年城镇综合生活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结合人口预测成果,进行生活需水量预测。预测2030年合肥市生活需水量为13.10亿m3,其中城镇生活12.26亿m3,农村生活0.84亿m3。②工业需水量。一般工业需水量采用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法进行预测,火电工业采用单位装机容量(万kW)用水量法进行预测。外延式发展模式下,一般工业用水定额根据未来10~20a合肥市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工业结构调整,在基准年基础上不考虑进一步采取节水措施综合确定规划水平年工业定额。预测2030年,合肥市工业需水量为23.50亿m3,其中一般工业22.07亿m3,火电1.43亿m3。③农业需水量。农田灌溉需水量根据农田灌溉发展面积和市域各灌区长系列调节计算不同年型的综合灌溉定额确定。林牧渔畜需水包括林果地灌溉、牲畜需水和鱼塘补水。分别依据林果地灌溉面积、牲畜头数和鱼塘补水面积和相应需水定额确定。林果地灌溉采用多年平均定额,鱼塘亩均补水定额根据鱼塘渗漏量及水面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值加以确定。预测2030年,合肥市多年平均、平水年、中等干旱年份和特殊干旱年份农业需水量分别为21.54、19.37、26.58和37.72亿m3,其中多年平均、平水年、中等干旱年份和特殊干旱年份农田灌溉需水量分别为20.69、18.52、25.73和36.87亿m3,多年平均林牧渔畜需水量0.85亿m3。④河道外生态需水量。规划水平年河道外生态需水量中,城镇绿化等以植被需水为主体的生态环境需水量,采用定额预测方法;湖泊、湿地、城镇河湖补水等,以规划水面面积的水面蒸发量与降水量之差为其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2020年,合肥市河道外生态需水量为1.66亿m3,2030年河道外生态需水量为2.02亿m3。⑤需水总量。外延式需水模式下,预测至2030年,合肥市多年平均、一般年份、中等干旱年份和特殊干旱年份总需水量分别为60.15、57.98、65.19和76.33亿m3。
(2)一次供需平衡可供水量分析。根据一次供需平衡分析原则,在不考虑对现有工程挖潜和新建供水工程的条件下,至2030年市域多年平均、一般年份、中等干旱年份和特殊干旱年份可供水量分别为36.22、38.75、38.73和37.58亿m3。规划水平年一次供需平衡可供水量分析成果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在一次供需平衡情景下,可供水量计算未考虑对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用水的退还。
(3)一次供需平衡分析结论。在外延式发展模式下,即使不考虑河道内生态用水需求,以现状供水能力去应对持续增长的用水需求,合肥市2020、2030水平年多年平均缺水量分别为13.61和23.93亿m3。中等干旱年份,缺水量分别增加到16.07和26.46亿m3。在特殊干旱年份,用水缺口进一步增加,至2020年缺水量达到28.12亿m3,2030年达到38.75亿m3。一次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见表1。
亿m3
3.2 二次供需平衡分析
(1)强化节水模式下的需水量分析。强化节水模式下的需水分析,即是在充分考虑未来一段时期合肥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节水技术推广与普及情况,按照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在现状用水水平基础上,通过强化节水,压减用水指标,分析支撑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合理用水量。预测强化节水模式下,2030水平年合肥市一般年份、中等干旱年份和特殊干旱年份总需水量分别为42.82、40.24、45.18和57.77亿m3。在强化节水的发展模式下,合肥市2030水平年多年平均需水量可较外延式发展模式减少20%以上,干旱年份可减少约25%~30%。
(2)二次供需平衡可供水量。通过现有供水工程的进一步挖潜改造和优化布局,特别是对非常规水源的增加利用,在保障河道内生态用水的基础上,分析至2030年市域多年平均、一般年份、中等干旱年份和特殊干旱年份可供水量分别为31.64、30.77、34.34和36.55亿m3。非常规水源利用量由基准年的0.67亿m3提高至2.61亿m3,净增加1.94亿m3。在二次供需平衡中,考虑到改善区域河流及湖泊水生态环境的要求,多年平均退还河道内生态用水量4.58亿m3。
(3)二次供需平衡分析结论。通过强化节水措施的实施以及对当地水源特别是非常规水源利用的挖潜,2030水平年合肥市域多年平均缺水量降低至11.18亿m3,缺水率由一次供需平衡的39.8%降低至26.1%,缺水程度有所缓解,但中等干旱年份、特殊干旱年份供需仍有较大缺口,未根本解决区域的供需矛盾。二次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见表2。
通过二次供需平衡,分析得出在充分考虑节水治污和挖潜当地水源条件下,可承载人口956.96万人、工业增加值6 331.10亿元、农业灌溉面积33.65万hm2,相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超载人口443.04万人、超载工业增加值1 511.90亿元、超载农业灌溉面积6.25万hm2,需由域外调水予以补充,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良性生态环境需求。
亿m3
3.3 三次供需平衡分析
(1)境外调水工程总体布局。二次供需平衡分析成果显示,仅依靠节水和当地水源挖潜,无法根本解决干旱年份合肥市缺水问题,必须依靠境外调水工程补源。根据安徽省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布局[6]及淠史杭灌区水量分配方案[7],合肥市域可利用的境外调水工程包括引江济淮工程、驷马山引江工程等,依托这两项引江工程,可自长江引水入合肥市。此外,规划利用位于相邻六安市淠史杭灌区的龙河口水库向合肥市跨区域调水。
(2)新增调水工程增供水量。①引江工程。2030年依托引江济淮、驷马山引江等工程建设,合肥市多年平均增加供水量6.53亿m3,一般年份、中等干旱年份和特殊干旱年份分别增加供水量5.20、6.73和11.57亿m3。为实现优水优用,保障未来城市用水需求,依托引江工程建设,利用巢湖水源及长江水源置换淠史杭灌区农业用水,释放优质水源供给城市,将农业用水转化为城市用水,2030年可增加供水量2.85亿m3。②龙河口水库供水工程。2030年龙河口水库多年平均调入合肥市的水量为1.2亿m3,一般年份、中等干旱年份和特殊干旱年份调入合肥市的水量分别为1.4、0.8和0.6亿m3。
(3)三次供需平衡可供水量。在二次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新建境外调水工程,至2030年市域多年平均、一般年份、中等干旱年份和特殊干旱年份可供水量分别为42.21、40.21、44.70和51.56亿m3。
(4)三次供需平衡分析结论。在二次供需平衡的基础上,通过调水工程建设,至2030年多年平均将新增供水量10.57亿m3,50%、75%和95%保证率新增供水量9.44、10.37和15.01亿m3。预测至2030年,平水年份和中等干旱年份,合肥市可基本实现供需平衡。特殊干旱年份,缺水量也由二次供需平衡情景下的21.22亿m3降低至6.20亿m3,缺水率由36.7%下降至10.7%。合肥市不同水平年供需平衡成果分别见表3。
亿m3
4 结语
研究表明,三次平衡分析法可以较好地识别区域节水、非常规水源利用、境外调水工程等在缓解区域缺水情势中所起的作用与程度。对于水资源紧缺地区,在当地供水水源受限,开发利用达到一定程度时,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将成为必然选择,在一次供需平衡的基础上,通过节水和计入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可分析立足当地水资源,通过压缩需求、治污和挖潜非常规水源供水,所能解决的供需缺口。而二次供需平衡分析得出的缺水量,则反映了当地水资源承载力条件所不能解决的供需缺口,该缺口仅依靠区域内合理、可行的经济技术手段无法解决,必须寻求境外水源[8]。需要说明的是,三次供需平衡分析中,所参与分析的境外调水水源,需依赖更大尺度的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成果,综合考虑确定。
参考文献
[1]洪倩,陈昌才,金昕,等.合肥市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R].合肥: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5.
[2]王浩,秦大庸,王建华.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王浩,王建华,秦大庸.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水科学进展,2004,15(1):123-128.
[4]谢新民,甘泓,李洪尧,等.基于三次平衡配置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3):191-195.
[5]谢新民,张庆海,尹明万,等.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6]朱青,洪倩,陈昌才,等.安徽省水资源综合规划[R].合肥: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4.
[7]陈昌才,洪倩,王万,等.安徽省中西部重点区域及淠史杭灌区水量分配方案[R].合肥: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1.
蒲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篇3
蒲河发源于铁岭横道河子想儿山, 在辉山风景区上游望滨乡石砬子村入境, 于辽中县老观坨乡黑鱼沟村入浑河。蒲河流域地理位置为东经122°40′48″~123°56′32″, 北纬41°21′53″~42°4'15″, 境内河长179.72 km, 流域面积2 248 km2。
蒲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亚洲季风气候区北缘, 多年平均降水量647.4 mm, 年最大降水量991.6 mm, 年最小降水量460.1 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 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 2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左右[1,2,3]。
2 水资源分区
蒲河流域在沈阳境内共划分为沈阳市区、东陵区、于洪区、沈北新区、辽中县、新民市、铁西新区、辉山风景区和农业高新区9个行政区。由于市区工业、城镇生活水源均来自市政水源, 都不是来自蒲河流域, 所以根据计算需要, 汇水面积计算沈阳市区, 但是在工业生产和人口等供需平衡计算未把市区的人口和经济情况计算进去[4,5]。
本次研究的水资源分区依据《蒲河流域水资源评价》报告的分区成果, 即按照行政分区边界所划分出的区域作为计算单元, 并对于个别太小的单元予以合并, 将蒲河流域沈阳境内所辖区域划分为5个计算分区, 从上游至下游依次为:辉山风景区, 即棋盘山水库以上区间, 称为分区Ⅰ;沈北新区和农业高新区合并, 即棋盘山水库至道义区间, 称为分区Ⅱ;于洪区、市区、铁西新区、东陵区合并, 即道义至老什牛区间, 称为分区Ⅲ;新民市, 即老什牛至马家套区间, 称为分区Ⅳ;辽中县, 即马家套至河口区间, 称为分区Ⅴ。
3 现状年供用水情况
本次供需平衡分析是以2010年为现状基准年, 2010年蒲河流域总供水量53 786.66万m3。其中地表水为21 631.77万m3, 占40.22%;地下水31 664.69万m3, 占58.87%。在地表水供水量中, 蓄水工程供水量为5 335.86万m3, 引水工程供水量为241.92万m3, 提水工程供水量为6 354.498万m3, 调水工程供水量为9 699.487万m3。地下水供水量31 664.69万m3。供水量比例详见图1。
现状年实际用水量为53 784.51万m3。生活用水量为2 327.796万m3, 其中城镇生活用水量890.665 5万m3, 农村生活用水量1 437.131万m3;生产用水51 456.72万m3, 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46 477.23万m3, 林牧渔用水量3 212.4万m3, 工业生产用水量1 634.01万m3, 第三产业用水量为133.07万m3。根据实际调研资料显示, 流域内需水强度较大, 生态用水大部分已经被挤占。用水量比例详见图2。
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本次供需平衡分析是以2010年为现状基准年, 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 并分别对50%和75%降水条件下的蒲河流域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在本次供需平衡分析中, 地下水开采量维持在现状水平, 不允许进一步扩大开采地下水, 并通过对流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在雨洪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
4.1 水资源供需一次平衡分析
根据对蒲河流域需水发展和可供水量的分析, 按水资源供需一次平衡原则, 以现状供水能力去面对现状用水水平的用水增长需求, 来进行蒲河流域的供需平衡分析, 各分区供需平衡分析结果详见表1。
由表1可知, 50%降水条件下, 规划年蒲河流域一次供需平衡缺水6 059.092万m3;75%降水条件下, 规划年蒲河流域一次供需平衡缺水9 462.803万m3。在现状水平年情景下, 需水保持在高水平, 只能依靠挤占生态用水和超采地下水实现供需平衡。
4.2 水资源供需二次平衡分析
棋盘山水库作为蒲河流域的龙头水库, 其水库运行与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其下游地区的用水效率与效益, 所以此次供需平衡分为棋盘山水库不参与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棋盘山水库参与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2种情景, 以供对比分析, 供需平衡分析结果详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知, 与一次供需平衡结果相比, 在50%降水条件下, 规划年蒲河流域不缺水;75%降水条件下, 规划年缺水量为3 278.48万m3。个别地区存在不缺水的情况, 但是从全流域的角度看, 缺水情况仍很严重。且从大伙房水库调来的水量仍维持在现状年的水平。但可以通过大力开展节约用水、需水控制、以供定需等措施, 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有效地缓解了需水过快增长的势头。
棋盘山水库现状正常蓄水位94.5 m, 相应库容1 746万m3, 汛限水位94.5 m, 汛限库容2 780万m3, 死水位90.0 m, 死库容1 018万m3。根据相关研究, 未来可以将正常蓄水位提高到95.5 m。50%降水条件下, 拟将棋盘山水库水位由95.5 m消落至92.5 m, 可对下游供水1 272万m3。75%降水条件下, 拟将棋盘山水库水位由95.5 m消落至91 m, 可对下游供水1 927万m3。
由表3可知, 与一次供需平衡结果相比, 在50%降水条件下, 规划年蒲河流域不缺水。75%降水条件下, 规划年缺水量为1 630.53万m3。由此可以看出, 棋盘山水库参与全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效果显著, 在时段供需平衡中有更显著的反映。棋盘山水库参与流域供需平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但是流域内供水仍以地下水为主, 对地下水的开采仍处于超采状态, 这样的供水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必须进一步开展开源、节流工作。
摘要:根据水资源的行政区管理需要将沈阳蒲河流域划分为5个分区, 在调查每个研究区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以2010年为现状基准年, 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进行了蒲河流域水资源供需二次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在现状水平年情景下, 需水保持在高水平, 只能依靠挤占生态用水和超采地下水实现供需平衡;棋盘山水库参与全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蒲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沈阳分局.蒲河流域水资源评价[R].沈阳: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沈阳分局, 2008.
[2]黄初龙.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时空分异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3) :32-35.
[3]尹云松, 孟令杰.基于AHP的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法及其应用实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06 (4) :147-154.
[4]王腊春, 李道元, 左平, 等.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生态需水量初步研究:以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为例[J].水资源保护, 2004 (5) :12-17.
鸡东县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篇4
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计算方法是:利用实际灌溉面积积对对已已有有灌灌溉溉渠渠道道 ( (或或提提水水、、蓄水工程) 在各个镇县的灌溉面积进行修正, 因为图上所显示的面积大于实际面积 (所显示的面积中可能有公路、草地、林地所占用的面积, 而图上全部圈定) , 因此需要根据所测得的提水、蓄水、引水工程在各个乡镇的灌溉面积比例, 将各个大工程的供水总量分配到各个乡镇, 然后加上已知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 得到最终的供水量。对于计算后得到的灌溉面积以镇县和流域为分配得到表1和表2。
2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预测鸡东县水资源供需状况可知:近期水平年 (2010年) 规划需水量29597.1×104m3/a, 可供水量30748.1×104m3/a, 剩余水量1151.0×104m3/a。远期水平年 (2020年) 规划需水量30636.2×104m3/a, 剩余水量111.9×104m3/a。
由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可知, 鸡东县部分乡镇存在着用水紧张问题, 主要是鸡东县城区, 由于城镇发展迅速, 鸡东县的取水工程不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 鸡东镇又是菜田的重要基地, 也是用水量增大的原因。因此鸡东县城需要增加提水、供水工程来缓解供水不足。此外, 需要改善产业结构增加服务业、旅游业等低耗水产业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减少用水量。兴农镇和哈达镇也需要相应增加供水工程, 兴农镇位于山区, 取水工程缺乏, 哈达镇供水工程也不足,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它乡镇供水量相对可以满足需求, 但并非一劳永逸, 仍然需要对当地水资源进行保护性的利用。
从流域的角度来水, 锅盔河、哈达河、黄泥河和大石河流域比较缺水, 用水量比较大, 虽然穆棱河地区的水资源相对充足, 但是开发利用程度不够, 为了满足鸡东县的用水, 则需要兴建相应的水利工程。
3、鸡东县水政水资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黑龙江鸡东154200)
鸡东县到近期规划水平年2010年, 地表水开采资源量不足, 需要修建水利工程以增加地表水供水量, 采用机电井抽取地下水灌溉部分水田, 减缓地表水灌溉压力。纵观未来20年, 鸡东县水资源缺乏程度会有所升高, 但幅度不大, 其主要原因是节水措施的改进, 使得用水定额降低;其主要在于农田灌溉技术的提高, 使得农业单位用水量降低, 进而影响到总需水量;但是部分乡镇缺水程度加大, 主要是因为供水条件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为了适应发展, 鸡东县急需上马一些项目, 改善当前情况。总之, 鸡东地区比较富水, 部分地区水资源量比较丰富, 但是在鸡东县城区内出现用水不足, 需增加取水工程改进状况。
摘要:结合实际, 通过列表分析了鸡东县水资源供需平衡。
镇安县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篇5
1.1 自然地理概况
镇安县隶属陕西省商洛市,地处商洛市西南部,属凉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804mm。
河流水系属长江流域汉江支流,主要河流有两条:旬河和乾佑河。旬河为汉江北岸最大支流,干流长度74.4km,流域面积为1272km2,发源于安康市宁陕县,进入镇安县境后由西北趋向东南流入旬阳县。乾佑河为旬河一级支流,干流长度66.8km,流域面积为1227km2,发源于柞水县老林,自柞水县石瓮镇流入镇安县迥龙镇,在镇安县青铜关镇出境,流入旬阳县汇入旬河。
全县有15个镇(社区),205个行政村,总人口31.56万,其中,农业人口24.32万,城镇人口7.24万。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供水设施严重不足
全县供水设施严重不足,大量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年降水量70%以洪水形式流走,对径流缺乏充足的调节能力,致使地表径流年内分配与需水量要求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非汛期水量不足,主汛期水量过大,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区域内水资源量丰富,但水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区域内呈典型的低中山地貌地形,耕地分散,水资源难以形成规模。农田灌溉及工矿企业用水较为困难,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1.2.2 节约用水工作比较落后,群众节水意识淡薄
农业用水中大部分灌溉设施造价高,修建困难。目前全县节水灌溉面积不足1万亩,绝大部分农业灌溉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应用较少,超定额灌溉现象严重,大量灌溉水渗漏为地下水,未被作物利用;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极低;生活用水定额不高,浪费水现象随处可见。
1.2.3 水重复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全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几乎为零,造成用水定额严重超标,不但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加大生产成本,企业利润下降,使部分企业陷入困境。
2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镇安县现状年(2014年)水资源丰富,根据商洛市水务局2014年水资源公报,当年镇安县全县水资源总量98300万m3,属枯水年。旬河年径流量84900万m3,乾佑河年径流量58400万m3。然而,现状年可利用总用水量仅为2832万m3,占年水资源总量的2.9%,其中包括利用河沟径流2820万m3、蓄积雨水12万m3。目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偏低,主要源于镇安县高海拔地区无条件引用河沟径流,仅通过在水源地修建坝、塘以及水窖汇集天然降水用于生活和浇灌农田。
2.1 现有水利工程的可供水量
全县可供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
a.地表水。全县地表水可利用总量达2820万m3。由于全县降雨丰沛,在一些无条件引用河沟径流的高山地区,通过修建水窖汇集天然降水,用于生活和浇灌农田。这些高海拔地区主要集中在该县东、西部的西口、茅坪、米粮等6个镇,均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地区。
b.地下水。全县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分布不均,在乾佑河两岸一级阶地地区储量丰富,随着地面升高而减少。现状年年均地下水开采量8万m3。
2.2 现状年需水量
需水量主要由农田灌溉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组成。
2.2.1 灌溉需水量
全县共有耕地38.82万亩,灌溉设施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灌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洋芋、烤烟、蔬菜等经济作物为辅,粮经作物种植比例为0.79∶0.21,复种指数1.96。
根据灌区农作物组成、灌水方式及灌溉制度,灌区综合净灌溉定额为492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年毛灌溉需水量1460万m3(见表1)。
注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综合毛灌溉定额为492m3/亩。
2.2.2 人畜生活及工业用水量
按照年度全县农村人口、城镇人口、牲畜数、工业产值及其用水标准计算,人、牲畜生活用水741万m3,工业用水210万m3(用水计算标准为《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 310—2004)。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标准为60~80L/d,饲养畜禽:育成牛50~60L/d,育成猪30~40L/d,羊5~10L/d。工业生产用水标准按陕西省人民政府陕政发[2004]18号文件规定执行。
其他用水量80万m3(主要是生态环境用水,道路洒水、城市绿化用水)。
现状年总用水量2832万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210万m3,林牧渔业用水量278万m3,居民生活及城市公共用水759万m3,工业用水575万m3,其他用水量10万m3,分别占水资源总量98300万m3的12.31%、0.28%、0.8%、0.59%、0.01%。
3 设计水平年(2016年)全县供需水平衡计算
设计水平年(2016年)可供水量4620万m3,需水量6540万m3,全县年缺水1920万m3(见表2)。
3.1 设计水平年(2016)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可供水量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和收集雨水。
3.1.1 地表水
设计水平年(2016年)引水、蓄水工程改造提高逐年完成,供水能力由原来的2815万m3/年增加到3000万m3/年。
3.1.2 地下水
为了减少和预防地质灾害,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开采量逐年减少。预测到2016年开采地下水8万m3。
3.1.3 收集雨水
在无条件引用河沟径流的高寒山区,通过修建水窖汇集天然降水,用于生活和浇灌农田。这些高海拔地区已建水窖12000眼,年蓄水量200万m3。
3.2 一次供需平衡分析
由表2可知,该县设计水平年供小于需,缺水,但水资源却十分丰富,农业灌溉缺水1920万m3的主要原因有三点:a水利灌溉设施少,农田供水严重不足,大量的径流水无法引用到农田中去;b拦蓄天然径流水利工程少,全县至今没有一座小(2)型以上水库,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张家、茅坪两座小(2)型水库已成病险水库,无法蓄水;c该县灌溉农田集中的乾佑河、米粮河、岩屋河等干流河沿线,受大量的地方基本建设影响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农业灌溉用水受到极大破坏。
4 设计水平年需水量(2020年)
4.1 灌溉需水量
设计水平年(2020年)全县需水量4690万m3,见表3。
注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3,综合毛灌溉定额为312m3/亩。
4.2 人畜生活及工业用水量
根据镇安县“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镇安县2010—2020年小型农田发展规划,考虑全县发展前景,经计算2020年全县人、牲畜生活用水达到900万m3,工业用水650万m3(见表4)。
4.3 其他用水量
其他用水量350万m3(主要是生态环境用水)。
设计水平年总需水量6540万m3。
4.4 设计水平年(2020年)供需水平衡计算结果
设计水平年(2020年)全县需水量6540万m3,可供水量6530万m3,缺水量为10万m3。供需基本平衡(见表4)。
4.5 二次供需水平衡分析
在一次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在水资源需求方面,随着灌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通过节水灌溉等各项措施控制用水需求的增长态势,预测到2020年,预计全县灌溉面积将增加到2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将增加到15万亩,作物灌溉制度将发生变化,粮经作物种植比例为0.66∶0.37,复种指数为2.0,净灌溉定额可控制在312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将达到0.63左右,全县年灌溉毛用水量可提高到4680万m3。供需基本平衡。
5 分析结果
5.1 农业供用水量
镇安县灌溉面积在总耕地面积中占的比重小,加之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处多雨地带,虽有“十年九旱”之说,但干旱主要出现在东部乡镇沿河川道低热区,旱时短。因此,农业用水量较小,2014年现状全县农业灌溉供水能力达1210万m3,占年供水总量2832万m3的42.73%。
5.2 工矿企业供用水量
依据《陕西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全县小水电,工矿、乡镇企业取水单位或个人共20家,属单位自建水源工程。年工业企业取水量575万m3,占供水量2832万m3的20.30%。
5.3 城镇生活供用水量
依据城镇、农村生活用水定额和已成集镇供水工程供水量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全县14个镇和县城区,年供水能力为741万m3,解决了11.5万人饮水问题,占总供水量的26%。
5.4 林果牧渔供用水量
全县成片果园0.5万亩,零星果树分布在沿河川道旁、院落房前屋后,年林果灌溉用水量330万m3,占总供水量的11.65%,
6 结语
镇安县为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山区县,人均、亩均水资源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县城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质和水利资源。由于坡耕地多,群众居住分散,大部分村落分布在沿河两岸,根据“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人口和生态变化,部分高山居住的群众将迁出大山,定居河川沿岸。依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北羊山地区水资源十分缺乏,无法保证生态平衡,加之,还有受到水质水量威胁的喀斯特地貌5个镇部分高山村组,要严格控制并有计划地发展养殖业,继续新建水窖、蓄水池,重点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限制农业高耗水项目,厉行节水,尽快调整产业结构,用行政与经济措施保障饮水安全。
隆德县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篇6
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六盘山西麓丘陵地带,地理位置在东经105°48′~105°15′,北纬35°21′~35°47′之间。东西宽41km,南北长47km,国土总面积985km2,人口密度184人/km2。全县共有13个乡镇,127个行政村,624个自然村,2009年总人口18.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9万人,回族人口1.76万人。隆德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地区生产总值80307万元(现价,下同),人均GDP4451元,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1/4,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400万元,相当于宁夏平均水平的7%,全县土地资源总面积147.75万亩,农耕地总面积58.2万亩,灌区面积11.1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15亩,人均占有水浇地面积0.62亩。
1 水资源及其特征
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无过境客水,隆德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91亿m3,折合降雨深527mm。地表水资源总量0.721亿m3,地下水动储量为0.421亿m3(地下水资源量是河川基流量,也是与地表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由于地处内陆深处,受大陆性气候影响,降水较多,但季节性分配不均,地域性差异大,年际变率大,据资料统计,3~4月份降水量为39mm,占年降水量的7.6%,7~9月份三个月降水量302.9mm,占年降水量的58.8%,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形成洪水量大,径流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春季和初夏季节性干旱突出。各流域水资源量见下表。
2 水资源可利用量
考虑现状各水库采用“空库迎汛”、“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经分析计算隆德县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0.39亿m3。各流域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见下表。
在未来水利工程建设中,随着新建水源工程、除险加固水库等水利工程的逐步实施,通过加强汛期水情监测、改变水库现状运行方式,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后,水资源可利用量将逐步增加。但从初始水权角度考虑,隆德县可利用量不能超出初始水权分配指标0.31亿m3。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隆德县水资源主要通过小型水库、水保骨干坝拦蓄及河道截潜的方式进行利用。人饮工程取水以截潜为主,灌溉工程取水以水库、水保骨干坝拦蓄为主。水利工程多年平均可提供水量2984.73万m3,占水资源总量的41.4%,全部用于农田灌溉、人饮及工业用水,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2%以上,生活用水占11%,工业用水量占7%。各水利工程现状可供水量详见附下表。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干旱情况日益严重。2009年全县水利工程供水量仅为1650万m3,其中灌溉用水1200万m3,实际灌溉面积5.58万亩,生活及工业用水350万m3,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均出现了严重缺水问题。尤其是城区,人口集中,缺水影响更为严重。
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至2015年,隆德县工农业生产及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水总量为2627.65万m3,其中唐家河流域需水量为1.30万m3,什字河流域需水量为244.41万m3,好水河流域需水量为235.36万m3,渝河流域需水量为1661.8万m3,甘渭河流域需水量为355.19万m3,庄浪河流域需水量为129.6万m3。
随着十二五规划水源工程建设、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人饮工程改造、跨流域引水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实施以及改变库坝运行方式,有效利用洪水资源,提高中水回用能力等各项措施的落实,隆德县水利工程多年平均、75%可供水量分别将达到4207.43m3、2734.83m3。多年平均保证率下,均能满足县域内工农业生产及群众生产生活用水;75%保证率下,除好水河流域略有欠缺外,其他流域均能满足县域内工农业生产及群众生产生活用水;95%、97%保证率下,除水洛河及唐家河流域外,其他五大流域用水均大于水资源可利用量,难以实现县内供需平衡,当这种特殊年份出现时,应启动特枯年份供水应急预案,即控制农业及工业用水,首先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剩余水量按照轻重缓急程度适当用于工农业生产需要。
5 规划的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强化水利设施管理能力,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着力改善水环境,保障水资源,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根据全县水资源分布情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立足县境内水资源,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战略调水,统筹协调,综合利用。以水源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以灌区节水改造、生态环境建设、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为主线,开源与节流并举,治污与保护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共进,构建南水北用,东水西用,南北互通,丰枯互济的县域水资源统一调配体系,实现县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推进民生水利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摘要:隆德县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达到供需平衡、高效利用水资源,将成为今后隆德县水利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隆德县水资源的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及供需平衡等方面入手,评价和分析了该县水资源及供需平衡情况。
关键词:节水灌溉,水资源,经验
参考文献
[1]刘东兰.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02).
[2]向锋.我国水资源保护研究概况[J].农村生态环境,1985(03).
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判断 篇7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匹配不佳。北方人口、耕地集中,但水资源禀赋差,黄、淮、海、辽4大河片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均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40%。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常从缺水的北方地区进口粮食等富含虚拟水的产品,如1999年,通过农产品贸易从北方地区输入了520亿m3虚拟水量[1]。为降低北方缺水压力,有必要评价南方区水资源供需平衡(WRSDB)。
WRSDB研究主要包括水量平衡、水质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用水效益平衡等,但大多仅从水资源系统的某一特征、要素或环节进行WRSDB评价,只能服务于水资源系统某一侧面问题的解决,不能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如水资源三次平衡原理[2], 主要侧重于水量平衡。从区域整体发展角度看,只进行某一具体要素或环节的供需平衡评价是不全面的。全面的WRSDB评价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或环境容量内,在某一特定时段内,评判水资源复合系统各组成要素、各供需环节之间是否能维持平衡,是否产生不利于人类社会经济及生存环境的影响。指标体系能全面表征水资源复合系统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动态平衡。利用指标体系评价复杂系统多属性功能或目标正逐渐被国内外学者认可[3]。
福建省的水资源相对我国北方丰富,其WRSDB问题较少受关注。然而,其水旱灾频繁,WRSDB容易失调。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评价其WRSDB发展趋势与空间分异,有助于缓解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等因素导致的WRSDB压力。
1 评价指标体系
1.1 WRSDB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根据WRSDB内涵的界定,参考相关文献[4,5],制定如下福建省WRSDB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取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各指标既能反映领域层目标,也能反映WRSDB目标,既要有反映水资源系统重要特征的指标,也要有反映水资源系统关键特征的指标。
(2)协调性原则。
同领域指标间在反映领域层目标时具有互补作用,不同领域指标群间在反映WRSDB总目标时也具有互补作用。
(3)可操作性原则。
选择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主要指标,以减少指标数量,增强指标体系可操作性。所选指标可量化、可测度、可比较。指标数据可从现有统计资料或已公开发表、出版、向社会公布的资料中获取。指标可以采用标准的名称、 概念、 计算方法。包含信息较多的综合性指标易于解释、便于被公众所接受,所选指标适用于评价区域和时段。
(4)整体性原则。
根据WRSDB内涵,所选指标既必须包含能反映社会经济需水、水资源禀赋条件等WRSDB系统各要素的影响因素的指标,也必须包含能反映水源、供水、用水、需水等WRSDB系统各环节的影响因素的指标,从而较全面地反映和测度评价区WRSDB状态。
1.2 WRSDB指标体系构建
福建省供水主要来自河水,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供水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供水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地貌因素、水质情况、水利工程、水源保证率、污水处理情况、森林覆盖率、水资源管理能力等。需水量主要取决于供水能力、用水效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影响因素有供水量、生活用水效率、收入水平、水价、水质情况、产业结构、农业种植结构、用水效率、人口数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节水水平、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等。
基于上述分析,根据指标体系选取原则和福建省水资源特点,先按社会、经济、水生态环境3个方面筛选指标,再把所选指标组成指标体系。组建模式多种多样。目前,关于水资源的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式可归纳为: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5]、供需流程模式[6]、系统要素模式[7]、多目标模式[8]。这些模式中,系统要素模式最为常见,在按系统要素选取指标的基础上,从系统环节角度构建供需流程模式的指标体系较为少见。由于水资源供需各环节间的动态平衡是WRSDB的本质特征之一,为了能突出体现WRSDB各环节间的动态反馈关系,按供需流程模式,把上述所选指标分为水资源丰度、供水能力、用水效率和需水趋势4个方面,并删除无法量化和获取数据的指标,其中,用水量方面指标按生活、生态、生产三方面用水考虑,因生态用水指标数据难获取,选用“人均综合用水量”兼顾“三生用水”的表征,从而构建了由目标层、领域层、指标层组成的福建省WRSDB评价指标体系(表1)。
注:考虑到指标数据获取的稳定性,以下所选指标涉及到的人口数均采用年末户籍统计人口数。
2 数据处理、权重确定与评价模型
2.1 指标数据来源与处理
依据福建省统计年鉴、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环境状况公报、福建省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建立了1997-2006年各指标数据序列。
由于各指标量纲及其与评价目标间的函数关系不同,指标值一般必须进行标准化处理,且处理前大多按指标与评价目标的关系先分类。把有利于WRSDB的指标作为数值越大越优型指标,即水资源丰度和供水能力方面的指标;反之,为越小越优型指标,即用水效率和需水趋势方面的指标。再采用极差变换法进行指标值标准化处理,即每个指标去量纲都采用以同指标数据系列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之差为分母进行标准化处理[9]。结果表明(表2),每个指标的标准化值总是有最优值 1 和最劣值0 ,不出现负数值,使各组间关联系数差异保持了一致,且处理结果区分度较好。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专家咨询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表3)。AHP法的具体步骤见文献[6,10]。其中,构造两两判断矩阵是对人为判断进行量化的过程,以削弱人为判断的主观性,本文采用10/10-18/2标度。
注:因篇幅所限,此处仅列出2001年部分评价单元的指标实际值Ci与标准化值Si。表中代号含义见表1,下同。
2.3 评价模型
为避免个别指标对指标体系整体功能造成影响,综合评价采用加权求和法,评价模型为:
式中:j为年份,j=1指1997年,j=10指2006年,j=1,2, …,10;m为领域层序号,m=1,2,3,4;n为各领域层指标个数,m=1,2,3,4时,相应的,n=4,3,3,2;Wi为各领域权重;wi为各指标权重;A,B,C的含义见表1;Cij为指标标准化值(表2)。
3 区域WRSDB时空分异评价
3.1 计算结果
以福建省9个地级行政区作为评价单元,以1997-2006年为评价时段,根据上文的WRSDB评价指标体系和式(2)、式(3),可得水资源丰度、供水能力、用水效率和需水趋势4项分领域目标的指数得分和WRSDB综合评价得分(图1)。
3.2 分析与讨论
3.2.1 WRSDB动态变化分析
从各领域分指数动态变化看,从水资源丰度指数看,各评价单元的变化极为一致,呈单谷型曲线,以2003、2004年为谷底,以1997、2006年为峰顶。从供水能力指数看,各评价单元的变化相对一致,总体上升,呈单峰型曲线,以2003年、2004年为峰顶。从用水效率指数看,总体上表现为略升,各评价单元2002年以后的变化较一致,表现为水平或略升型曲线,2002年以前变化较散乱,龙岩、三明、南平、宁德闽西北山区1999年、2000年用水效率最低,而福州、莆田则以2000年最高,泉州以1999年最高。从需水趋势指数看,总体变化趋势不明,福州、莆田、泉州、漳州、龙岩的变化曲线为波浪形,厦门、南平为单峰型,三明、宁德为“M”形。
从WRSDB指数看,多数评价单元表现为上升趋势,但泉州、厦门表现为下降趋势,龙岩先降后升,南平持平。
3.2.2 WRSDB程度空间分异分析
从WRSDB指数空间分异看,10年中,WRSDB指数高于0.49且出现6年以上的评价单元包括莆田、福州、宁德、三明、龙岩、漳州,而低于0.49且出现6年以上的评价单元包括泉州、厦门、南平,即多数年份弱于其他评价单元。近10年来福建省WRSDB空间分异总体上表现为:三明的WRSDB程度强,福州、漳州、龙岩的WRSDB程度较强,其他各地市WRSDB程度一般。
3.2.3 指标体系性能分析
WRSDB动态分析表明,2003、2004年各评价单元的水资源丰度指数为最低值,而供水能力指数却为最高值,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水资源丰度指数与供水能力呈明显反相关关系。指标实际值表明,反映供水能力的3个正向指标中,多数评价单元森林覆盖率总体上呈略降趋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2000年以后变化不明显,而水资源利用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水资源丰度指数主要是与水资源利用率呈反相关,即水资源越紧缺,利用率越高,符合“2003、2004年福建全省为特枯水年”的客观实际,进而说明水资源丰度与供水能力两个领域的指标设置得当,可操作性强。
多数评价单元的WRSDB指数表现为上升趋势,符合实际,说明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表4),WRSDB指数与加权之前的水资源丰度指数的相关性极低,原因在于各评价单元的水资源丰度指数的动态变化过于一致,且同一年份不同评价单元之间水资源丰度指数差别不大,特别是枯水年份。WRSDB指数与另外3个领域的指数则相关明显,相关系数值较接近。因而,WRSDB程度主要取决于供水能力、用水效率、需水增长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建省各评价单元的供水能力、用水效率提升,而人口和GDP增长减缓导致需水增长减缓或停滞,因而WRSDB指数表现为上升趋势。
注:福州等评价单元的相关系数指时间数据系列之间的相关系数,而综合相关系数则是指相关分析双方的时空数据矩阵之间的相关系数。领域层各指数相关分析所采用数据均为指标标准化值加权之后、领域层加权之前的评价值。
WRSDB空间分异分析表明,除南平外,闽北、闽西、漳州向泉厦地区由强变弱的WRSDB程度空间分异格局与福建省水资源系统实际一致,即,与“闽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度较闽西北低,但用水效率较高、需水增长趋势较慢、供水能力较强的区域分异”相对一致。南平的水资源丰度高,但供水能力、用水效率低于其他地区,需水增长居中,因水资源丰度与WRSDB指数的相关性差,故而南平的WRSDB指数低。WRSDB程度空间分异与实际一致,说明指标体系具有区域适用性、可操作性、科学性。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①水资源丰度指数与供水能力、需水趋势呈反相关,与“闽西北水资源较丰富但开发利用率较低导致供水能力较差、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导致需水增长趋势落后”的实际是一致的;②供水能力与用水效率呈反相关,与需水趋势呈正相关,符合“供水越多,用水效率越低,需水增长越快”的规律;③用水效率与需水趋势呈反相关,符合“用水效率越高,需水增长越慢”的现状;④泉州、厦门等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丰度指数与用水效率指数呈正相关,龙岩、三明、南平、漳州也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原因是泉州厦门属资源性缺水,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对提高节水、用水水平的支撑力强,使水资源丰度与用水效率形成良性正反馈循环机制,而水资源较丰富的龙岩、三明、漳州的近些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速度快于泉州厦门等缺水区。可见,指标体系能反映客观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4 结 语
近10年来福建省WRSDB程度的动态变化总体上表现为趋强,有利于增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但泉州、厦门趋弱,应给予关注。空间分异总体上表现为泉州、厦门向北、西、南3个方向增强。可见,WRSDB时空分异规律与福建省水资源系统状况相符,说明所建WRSDB指标体系具有区域适用性、可操作性、科学性。
本文从水资源丰度、供水能力、用水效率和需水趋势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兼顾了WRSDB流程各环节的评价,但还有待于继续细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马静,汪党献,来海亮,等.中国区域水足迹的估算[J].资源科学,2005,27(5):96-100.
[2]秦大庸,严登华,靖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在沈阳区域的应用探讨[J].中国水利,2007(3):31-33.
[3]Hajkowicz S A.Multi-attributed environmental index construc-tion[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7(1):122-139.
[4]黄初龙,章光新,杨建锋.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6,28(2):33-40.
[5]来海亮,汪党献,吴涤非.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水科学进展,2006,17(1):95-101.
[6]周亮广,梁虹,黄法苏.基于AHP方法的贵州省水资源供需评价与分析[J].水利经济,2007,25(1):16-19.
[7]周维博,郭小砾,马艳.干旱地区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的模糊评价[J].灌溉排水学报,2007,26(6):41-43.
[8]赵明华.水资源约束下的山东半岛经济与环境协调状态定量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3):119-123.
[9]何泳生,何勇.粮食产后系统评判方法的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1991,7(1):9-15.
[10]李如忠.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水环境动态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9):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