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水资源的现状

2024-07-17

印度水资源的现状(共7篇)

印度水资源的现状 篇1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 位于亚洲南部, 也是南亚次大陆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国土面占居世界第七, 印度方面宣称其国家领土面积为为329万平方公里。印度近年来人口约13亿, 居世界第2位, 其中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2%。印度大陆海岸线长度约5560公里, 与中国、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家相邻, 和马尔代夫、斯里兰卡隔海相望, 濒临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然而, 作为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 印度的水资源缺乏严重影响了印度人民生活。

1 地球水资源的状况

1.1 地球水资源的现状

地球上, 可以被人类所利用的淡水资源其实很少。据统计, 只有少于1%的淡水资源可以被人类利用, 对于人类来说, 水资源还是相当匮乏的。众所周知, 虽然地球上水的覆盖面约有14.5 亿立方千米之多, 占地球表面的72%左右, 可以拥有相当丰富的水资源。但地球上的水, 97.5%是海水, 只有大约2.5%的是淡水。在这些淡水资源中, 几乎有70%是常年冰封在南极以及格陵兰的冰层中, 而其余的30%左右的淡水基本为地下水, 仍然不能被人类直接使用。

1.2 地球水资源的污染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 工业、农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生产规模不断壮大, 各个国家的GDP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随之带来的问题即是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以及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九十年代的前75年中, 全球工业和农业的增长, 使水资源需求分别增加了20 倍和7 倍, 而且水资源需求量的增速以4-8%的比例在增长。在如此快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的同时, 人类在经济建设时所造成的“三废”排放对水资源的污染是越发严重, 这使得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发突出。

2 印度水资源的状况

2.1 印度水资源的现状

印度的主要河流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上游为雅鲁藏布江) 、印度河、纳尔默达河、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和默哈纳迪河等, 其中恒河最长。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和梅克纳河在孟加拉国汇合, 注入孟加拉湾。印度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694亿立方米;水资源可以利用量为11220立方米, 约占水资源总量的60%, 其中地表水可以利用量6900 立方米3, 约占36.9%;可更新的地下水资源量为4320立方米, 约占23.1%。布拉马普特拉河 (含梅克纳河) 水资源量最多, 其次是恒河, 这3条河的水资源量占印度水资源总量的59.4%。

2.2 印度水污染状况

在印度水资源的污染主要由于地下水补给平衡受到破坏、城市化、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人类活动等造成。

2.2.1 地下水补给平衡受到破坏

近年来, 印度南部的基岩山区, 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 而且开采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 这造成了当地含水层的疏干, 单位出水量在逐年减少。同时, 该地区人口也在不断的增长, 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也不断增加, 这样一来地下水的使用和补给失去了平衡, 也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2.2.2 城市化的影响

在印度西部地区的艾哈迈达巴德、焦特布尔以及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 私营地下水开发企业都很发达。在城市里, 人口度密集高, 人们对水资源可持续供给的需求也是相当高。这些企业就开采近郊的地下水, 再通过管道运输, 将水供应给高收入的人群。据不完全统计, 南亚有400多个城市生活用水的供给是靠地下水, 但沿海地区的城市化, 使得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因过量开采也是造成水资源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2.3 海水入侵

20 世纪60~70 年代之间, 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撒拉萨特海岸私营农场不断兴起, 甚至使得一段时间内产生了空前的繁荣。这种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是连续、过量地开采, 使得沿海地区的含水层遭到了海水的快速入侵, 海水的距离增加了6公里。最终, 该地区的繁荣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不可持续。正因为海水入侵, 使得沿海地区含水层疏干, 水资源无法很好的得到利用。

2.2.4 土壤盐渍化

印度的12 个主要灌溉区其面积约为1100 万公顷, 积水面积约有200 万公顷, 而其中的50%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的问题。而整个印度, 土壤盐渍化面积也已经达到了600万公顷以上, 这都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没有联合利用引起的。

2.2.5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地球含水层污染以及地下水污染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印度的不同区域水污染的缘由各不相同。比如:西拉贾斯坦邦、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的水污染主要是因为地下水的盐度;在拉贾斯坦邦南部和古吉拉特邦的北部水资源的污染是氯化物引起的;在泰米尔纳德邦阿尔果德地区的北部, 水资源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制革厂在制革工艺过程中的铬元素的排放或流出所引起的。

3 结语

当今, 水资源的污染以及治理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安全、可持续的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对于印度来说, 随着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 工业化、地理环境、水资源管理失当、管道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愈发严重。再加上严重的干旱依然在印度的大部分地区肆虐, 使广大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农村居民受灾。印度的水生态系统错综复杂, 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也同样扑朔迷离。

摘要:文章阐述了地球水资源以及印度水资源的现状。分析了印度由于城市化、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水资源污染的问题加剧, 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 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 印度水污染的问题仍是错综复杂, 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也是扑朔迷离。

关键词:印度,水资源,水污染

参考文献

[1]钟玉秀, 刘洪先, 李培蕾, 等.印度解决邦际水事纠纷的相关法律、做法和启示[J].水利发展研究, 2005, 5 (11) .

[2]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郭生练.水问题研究与进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4]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印度水资源的现状 篇2

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列成为“金砖四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原因,关键词:

一、前言

同中国相似,面对不温不火的经济状况,印度在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7%以上,2011年印度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构预测印度在20年后其经济总量会超过中国。然而,印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软肋。研究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全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印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增长迅速。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印度58%的国内生产总值由IT,金融,房产等服务业贡献,一般来说要达到挪威,芬兰这样的发达程度才会有这种比例。服务业出口业绩喜人,在2004-2005服务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出口增长高达71%,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服务出口增长创75%的高记录,创汇328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出口在2004-2005增长34.4%,创汇172亿美元,在2005-2006上半个软件服务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速为32%,全球近一半的外包业务被发往印度,印度因其发达的外包服务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2、IT产业世界领先。

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

3、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2010年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34家,位列全球证交所首位,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4、迅猛发展的旅游业

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印度的旅游业每年都要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6年去印度旅行的游客多达440万旅游收益达67亿美元,旅游业的腾飞将也带动印度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针对旅游业制定的排行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旅游业最具竞争力。

5、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

2002年印度制造业出口约370亿美元,2004年很快上升到540亿美元。印度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改革重点,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成立了“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专职负责“确保制造业的快速及持续发展”。印度制造业产业规模仍然相对落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在汽车、钢铁以及制药等产业具有世界级优势。例如印度的塔塔汽车公司,不仅收购了豪华汽车品牌捷豹和路虎,还开发出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车,占领低端消费市场,公司已经进入世界车企十强。

印度经济之所以在近年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印度人普遍都能用英语交流,与欧美国家的交流不存在语言障碍,再加上作为英联邦的成员国,印度法律体系非常完善,而且与欧美国家的法律体系兼容性更好。印度的各种经济商务活动与国际惯例接轨已经多年,印度企业更熟悉现代企业管理和国际贸易规则。

2、政府的经济改革

印度在改革之前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开支巨大,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经济体制僵化等问题,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印度国大党在1991年6月执政以来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改革措施,彻底抛弃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半封闭的经济走向全面开放,使印度经济成为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包括加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投入,发展对外贸易,大力扶持高科技产业,开展金融体制的改革,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等措施,大大增强了印度经济发展的活力。

3、抓住IT产业发展的契机。

二十世纪末,IT产业面临棘手千年虫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在全世界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而印度对此却早有准备,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联合国内的IT企业投入近十亿美元,动员数百名专家研究千年虫课题,1998年印度宣布研发出能确保计算机不受千年虫危害的软件,一时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印度软件行业也因此一炮打响。凭借这场危机,印度软件业得到了国际信任,许多跨国公司不仅将软件业务外包给印度公司,还把打电话,请律师等网络服务统统外包给了印度公司,印度也很好地把握了这次机会,注重培养专业的服务人才

4、注重高素质人才教育

印度人才教育培养系统为印度IT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

目前印度大学入学率达6.15%;教育产业规模占GDP4.7%,高出中国一倍多。1998年,其在校大学生已经超过中国,科技人员总数仅次于美国而居全球第二。

虽然印度的初等教育十分薄弱,很多贫困儿童都没有上学的机会,但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遗余力,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印度拥有庞大的人才库。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数据,年轻印度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大约为1400万。这相当于中国的1.5 倍,美国的2倍。印度每年有高达250万的信息技术、工程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毕业生,其中有65万研究生和4000-6000名博士生。印度有229所大学和96所认证大学。这些大学为印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特别是世界闻名的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科技崛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某种角度看,印度理工学院营造出一种“知识炸药桶”的环境。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已成为跨国公司竞相争夺的对象。据权威调查显示,在美国硅谷近十年来成立的两千个新公司里,近四成是印度人开办,而其中有一半来自印度理工学院。

三、印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印度经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能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是印度在未来能否保持高速经济发展速度,成为强国的关键因素:

1、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

印度自1991年以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电信、电力与交通运输状况有所改善,但

问题还非常多。电力依然紧缺,煤炭和天然气的缺乏,也严重影响了发电能力,电力系统亏损严重, 印度今年上演了“世界上最大规模断电事故”,超过6亿印度人因国内几大电网崩溃而被迫“摸黑”长达36个小时,直接影响了一半国民的生产、生活用电。铁路设备老化,铁路安全隐患大。印度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公路网,公路总长332万公里,但高等级公路只有65569公里,只占2%,在高等级公路中,车道少,单车道占35%,53%为双车道,四车道只占12%,缺少高速公路。印度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但资金缺口大。这直接导致印度投资环境欠佳, 影响了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对印度的投资。

2、由来已久的人口问题。

印度人口总数超过12亿,仅次于中国,而且以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在十年内会超过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必然会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巨大负担,印度的人口问题还体现在居民寿命偏低,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性受到歧视,人口素质普遍低下等为题。

3、难以消除的贫困问题

印度经济虽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发展的利益却主要为上层富有阶级所攫取,也即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异常严重,穷人贫困和失业问题因此也就困扰着印度社会。印度目前的贫困人口超过四亿人,主要集中在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部和北部一些地区。印度最大城市孟买1600万城市居民当中,超过62%“贫民窟”的居民,印度有35%的人每天收入不到一美元,仅能维持日常温饱。

据按联合国《2001年人文发展报告》统计,印度贫困线以下人口高达44%,贫困化问题更加突出。约2亿6~14岁儿童中只有1.2亿儿童入学,小学入学率仅为66%,基础教育状况非常槽糕。1991年到2002年约1075万个家庭缺少住房。印度十五计划力图将贫困人口减少到2.201亿,贫困线以下人口比率降至19.3%。印度还有2.6亿文盲,2001年男性识字率为75.85%,女性识字率只有54.16%,几乎一半的女性是文盲。经济改革没有惠及广大弱势阶层,这也是导致许多人反对改革的重要原因。

4、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遭到污染或破坏也是印度当前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据印度官方调查,全国70%以上的地表水遭到污染,80%的居民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林木、毁林开荒和采集药材,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森林面积缩小引起的气候条件恶化和雨量减少,造成沙漠和干旱地区面积的扩大。目前印度干旱地区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过量开采地下水,农田土壤受到污染,土地质量下降,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5、失业问题

目前的印度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城市化率为27.8%,在未来的30年其城市化率将提高到50%。尽管印度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受限制,并且受到法律保护,但城市化的速度非常缓慢。究其原因,首先是印度城市的就业机会增加过慢,没有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产生足够的“拉力”。印度1998年在农业就业的人数为2.35亿,至少四分之一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对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有较强的“推力”。

其次,相当长的时期里占颇大比例的由婚姻迁移和随家迁移等非经济因素所导致的城乡人口流动重要性下降。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是印度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并且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远高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经济发展没有带动劳动力就业,这也是许多印度人对经济改革持怀疑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6、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制约

印度政党林立,是全世界政党最多的国家,反对党势力雄厚,政府更迭频繁,缺乏稳定有力的政府,政府的组成是各党派政治力量平衡的结果,打上了各政党政治利益的烙印,任何一项政策的通过与执行都是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难以达成共识,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再加上地区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与种姓矛盾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

四、结语

印度经济的发展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服务业为突破点,成为以服务业为经济支柱的国家,印度依靠建设大规模的工厂,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也不依赖廉价的劳动力,主要靠头脑、技能和服务就使其经济起死回生,不能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独特的案例。另一方面,印度经济的发展也和中国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都是在近几十年经济因为政府经济改革促进了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扮演了主导作用;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贫困、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巨大压力。未来几年是中国也是印度发展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中印两国未来的发展关键都在于能否使经济改革的步伐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和问题。研究印度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印两国应当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和合作,各取所长,相互借鉴,相信在未来世界经济的舞台上,中国和印度一定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印度对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及原因 篇3

关键词:印度反倾销现状原因

印度不仅是对中国进行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而且印度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远远多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本文从两个层次来探讨印度对我国的反倾销指控:首先从印度对我国的反倾销次数不断增多、涉案金额不断增大、主要涉案行业、印度反倾销案件的处理速度加快等五个方面来认识印度对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和特点;其次从印度保护国内的产业、中印贸易具有竞争性、中印贸易严重失衡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印度对我国反倾销的原因。

一、印度对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和特点

印度是世界上实施反倾销政策最为积极的国家,具体表现为印度是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以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为例,“印度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数量均居世界第1位,分别达425起和316起,各占同期全球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案件总数的15%和17.25%。这些数字均远远高于同期处于第2位的美国和第3位的欧盟等反倾销政策的传统用户。”[1]下面我们就对印度我国进行反倾销指控的现状和特点做一个总结。

(一)印度对我国反倾销的次数不断增多

印度对我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始于1994年,当年只有4件,从1994年到2000年这6年间,印度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数没有超过6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年,印度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达到了一个高峰,有19件之多。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我国经济开始大跨步融入全球经济,印度对我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虽然呈现波动的态势,但是其对我国进行反倾销的指控总体上在大幅增长。据统计,“中国加入WTO后,印度在2002到2004年间反倾销立案总数呈下降趋势,2002年立案总数为31起,2003年为19起,2004年为12起。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案件数分别为13起、6起和6起,所占比例分别为41.9%、31.6%、50%,可见尽管对华反倾销案件数量有所下降,但是比例并没有降低。2005年随着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对华反倾销又显示出一个攀升的势头,2005年截止10月1日,印度共发起了7件反倾销案件,对我国立案数占其总数的87.5%。”[2]在2006年1至7月,印度针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有7起,但是其比例却高达八分之七。

(二)涉案金额不断增大

虽然印度对我国产品展开的反倾销立案不断增多,但是其涉及金额和欧盟、美国相比,还是比较少的,涉案金额超过一亿美元的个案寥寥无几。可是,由于印度对我国进行反倾销立案的数目增多,从总体来看其涉案总金额还是比较大的,并且涉案金额还在逐年上升。据有关资料,2004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为2277万美元,2005年涉案金额为2..81亿美元,在2005年5月18日印度的发起的坯绸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就达到1.8亿美元,2006年1至7月,印度对我国发起的7起反倾销案涉及金额达1.81亿美元。

(三)主要涉案行业

印度对华产品的反倾销行业主要集中在:化工原料及医药、金属矿产品、轻工业制品、纺织产品及鞋类等行业。根据有关统计,从1994年到2005年1—10月,在全部84件反倾销案中,有51件集中在化工原料及医药行业,占到全部反倾销案的61%,在2001年,印度对该行业的反倾销指控达10起,为历年来最高;其次是轻工业产品,其数量有16件,占全部案件的19%;再次是金属矿产品,有11件,占到全部案件的13%;最后是纺织产品及鞋类,有6件,占到全部案件的7%。[3]

(四)印度反倾销案件的处理速度加快

印度加快反倾销案件的处理速度,主要是为了减少本国企业的损失。印度是反倾销案件处理速度最快的几个国家之一,现在印度的初裁时间大约为2.5—3个月,而美国的初期调查就需要4.5—5个月,欧盟需要9个月,澳大利亚需要5个月,而且印度的初裁时间也明显快于我国。印度反倾销速度的加快,非常不利于我国企业参加应诉,同时印度对反倾销案件的审理透明度不高,使我国企业参加应诉的难度增大,失败率增高。

二、印度对我国反倾销的原因

印度对我国反倾销的原因可以分为:基本原因(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要弄明白印度对我国反倾销的基本原因,我们应当对倾销的概念和反倾销的作用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这种理解里面实际上包含了印度对我国反倾销的基本原因。印度对我国反倾销的特殊原因主要表现为:中印贸易具有竞争性、中印贸易严重失衡。

(一)反倾销的作用

反倾销是指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对来自外国的倾销商品采取的强制性措施,以提高倾销商品在进口国国内市场的售价,或减少进口数量”。[4]被指控倾销的商品及其相关产品可以在进口国内制造,但是由于倾销的商品由于其价格低,更受消费者欢迎,从而挤压了进口国内相似产品的市场,同时由于其竞争力较强,甚至威胁到了进口国相关产业的生存,这时国家不得不对这些商品展开反倾销调查,以保护本国产业,其方式往往是通过提高税收,或者减少其进口数量,从而削弱倾销商品的价格优势,使经济竞争更为公平。因此,印度对我国反倾销的基本原因是保护本国的产业。

(二)中印贸易具有竞争性

印度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篇4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10日

一、印度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据印度药品部数据显示, 2009~2010年度, 印度制药产业产值大约为100, 611亿卢比, 是1980年1, 500亿卢比的67.1倍。同时, 药品作为印度出口的重要商品, 其出口的快速增长成为印度制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目前, 印度生产的药品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 既包括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也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市场高度规范的国家。药品出口额从1998~1999年度的6, 256亿卢比增长至2008~2009年度的39, 821亿卢比, 2003~2008年印度药品出口额占当年印度出口总额的4.4%~5.2%不等。2007~2008年度印度出口的药品当中, 基本药物和精细化学中间体占43%, 草药占2%, 剩下的55%为配方药。

印度制药企业呈现出地区分布不均以及规模差别较大的特征。印度药品部普查数据显示, 印度全国共有制药企业10, 563家, 大部分位于Maharashtra等五个邦。目前, 印度的制药企业能够生产400多种原料药和60, 000多种制剂, 民族药也有1, 000多种, 其中60%的原料药和25%的制剂销往国际市场。

二、印度制药产业发展存在的机遇

伴随世界制药产业的演进, 印度制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 机遇主要体现在仿制药 (包括生物技术仿制药) 、生物制药和外包 (包括合同制造、信息技术和研发外包) 等方面。

(一) 仿制药。

全球仿制药市场对印度制药产业发展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遇。2007~2008年美国的处方药市场规模达到400亿美元, 欧洲达到250亿美元。随着一些重磅炸弹药品专利陆续到期, 仿制药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仿制药以其相对于原研药低得多的成本而发展潜力巨大。据估计, 在全球不断增长的仿制药市场中, 印度将会占有其中30%左右的份额。低生产成本使印度获得了对其他仿制药生产国的相对优势。对印度制药企业来说, 其国际化水平较高, 更容易获得大的海外市场份额, 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仿制药市场份额。

印度制药产业在仿制药领域面临的另一个机遇在生物技术仿制药方面。IMS的数据显示, 2004年生物技术药品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达到10%, 销售总额为550亿美元。随着一些生物制药产品的专利陆续到期, 生物技术仿制药将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由于成本比生物制药成本低, 生物技术仿制药越来越受到各国消费者的欢迎。在药品市场未被管制的国家, 生物技术仿制药的销量增长迅猛。印度制药企业较早将生物技术仿制药销往被管制市场, 且销量的增长超过预期。抓住机遇大力拓展仿制药市场将成为印度制药产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机遇之一。

(二) 生物制药。

生物制药的发展得益于生物技术的兴起。生物药物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被各国消费者接受和认可。世界各主要国家均在生物技术领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 有的还进行跨国研发合作。随着生物技术的跨越发展, 生物制药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2003~2004年, 印度生物制药占印度总的生物技术市场的比例达到60%。目前, 印度有2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 每年的收入达到5亿美元, 虽然生物技术部门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 但是其增长速度很快, 重点发展方向是开发和生产疫苗以及提供生物服务。印度大部分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采取了合同研究和合作研究的方式。

全球范围内, 跨国企业通过兼并小型和中等规模的生物技术企业快速进入生物制药领域, 印度也不例外。为了促进国内生物技术市场的发展, 印度政府部门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包括进行监管方面的改革、为研发服务提供税收优惠、建立生物技术园区以及特别经济区等。这些使得印度制药产业能够更好地抓住世界范围生物制药的发展机遇, 加快自身的发展。

(三) 合同制造与合同研究。

随着全球制药产业的发展和分工的深化, 合同制造与合同研究为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所接受。2004年世界范围内制药产业合同制造和研究服务的总产值达到1, 000亿美元, 其中处方药的合同制造从262亿美元上升到439亿美元。最近几年, 亚洲已经挑战了北美和欧洲在全球医药合同制造市场的传统地位, 预计印度和中国将来能够占有活性药物成分和中间体外包市场份额的35%~40%。

印度药品制造企业将会从全球外包业务大发展的繁荣中获益。首先, 随着一些销量最大的药品的专利到期, 将会出现外包业务新高潮;其次, 印度新专利制度的实施增强了跨国企业对印度外包产业的信心, 加上印度制药产业整体研发水平的提高, 合同制造有望成为印度制药产业获得重大发展的又一个领域。

由于欧洲和美国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印度的合同制造业务将会获得显著增长, 同时在印度国内, 印度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合作也将越来越多, 合作范围也会日益广泛, 如进行合作研发 (包括药物发现和临床试验) 、合作生产和销售等。

三、印度制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印度制药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 中间体生产相对薄弱。

虽然印度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 但由于印度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律, 生产中间体所需的大规模化学活动与印度现行的环境准则相抵触, 因而其原料药生产厂家仍依赖从中国进口中间体生产制剂, 目前印度超过一半的中间体需从中国进口。印度制药产业人士多次提出, 增加印度国内中间体的生产有助于降低制剂生产成本, 提高行业竞争力, 即便印度原料药行业不断地向政府请愿, 但政府并未采取具体措施支持中间体的生产。

(二) 专利与知识产权有待完善。

印度新的产品专利制度是2001年WTO多哈回合谈判的结果, 该协议要求对过程和产品均进行保护。随后, 印度议会通过了《专利 (修订) 法》, 引入产品专利制度。这一新的制度只保护1995年1月1日之后上市的产品, 同时废除了1970年通过的仅仅对生产过程进行专利保护的法案。新专利制度促进了创新性药物的发展, 促使印度本国制药企业加强研发, 这给那些有实力进行研发的企业带来了长远利益。

即使实施了新专利制度, 印度在知识产权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新专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专利授予问题, 而印度将专利的定义缩小至只包括新化学实体。另外, 印度的制药企业正在观望政府是否会按照国际规则管制强制许可。在世界其他地区, 贸易条约允许根据国家紧急状态发出强制许可, 但是在印度, 只有当出现诸如涉及产品价格的合理性等因素时才会发出强制许可。印度政府这方面的有关政策需要更加清楚地加以界定。

(三) 定价问题。

印度政府1995年制定的价格控制规则 (DPCO) 规定了74种原料药及配方药的价格, 这部分药占当时药品零售市场的40%左右。2002年出台的药品政策进一步将受到价格控制的药物数量减少到了25种。2006年末, 一套新的DPCO被引入, 这套规则包括两份主要报告, 分别是关于药品价格和药品的可负担性两方面。根据印度新的国家医药政策, 未来专利产品的价格将被政府控制, 如何将减少药物价格控制的趋势保持下去, 并从对价格的微观管理向价格监管转变, 是摆在印度政府面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此外, 由于印度的药品市场是高度竞争性的, 市场中药品的价格几乎是世界上最低的, 只有美国市场上药品价格的十分之一左右。印度政府非常重视药品的价格问题, 强调价格控制以及保持药品的低价格。但如果过于强调保持药品的低价格, 则会降低制药企业的投资意愿, 不愿投入资金进行研发, 进而导致制药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四) 发展国内药品市场。

相对于印度庞大的人口数量而言, 印度医药市场仍未得到充分发展。目前, 印度GDP只有4.5%~5.0%用于卫生保健, 是世界上卫生保健支出最低的20个国家之一。同时, 印度存在着卫生保健支出不公的问题, 最穷的20%民众的死亡率、营养不良是富人的两倍, 花在每个穷人身上的支出仅为在每个富人身上支出的1/3。政府卫生保健支出的2/3没有被用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 而是用在了其他更高级的卫生保健方面。在印度, 仅有15%的民众有某种形式的保险, 而约有8亿民众没有任何形式的保险。

人口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新产品的出现将使印度国内制药市场的年增长率有望达到10%, 但是印度国内药品市场的发展仍依赖于民众更加容易的获得药品。

四、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启示

我国和印度同属发展中的大国, 彼此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和值得对方借鉴之处。通过对印度制药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结合我国制药产业的实际可以看到:首先, 仿制药仍是我国制药产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通过增加投资提升仿制药的研发水平;密切关注国际仿制药发展动态, 紧跟仿制药发展步伐。其次, 加快生物技术与制药产业的技术融合, 使生物技术在药品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再次, 深化国内药品市场改革, 如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等, 提升药品市场的市场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芳林等.印度制药业现状及启示[J].齐鲁药事, 2006.18.

[2]IMS Health data quoted in PharmaWeek[J].March 16, 2006.

[3]Annual Report 2009-10[M].India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s.

印度水资源的现状 篇5

[关键词]印度报业;市场前景;传统媒体;增长;转型

[作者简介]张辰韬,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与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下,印度报业未受其影响反而在全球行业市场中逆势增长。在发行量位居全球前100名的日报中,亚洲有74家,中国、印度和日本占其中62家,报纸发行量增幅最大的为中国和印度。众所周知,中国、印度皆为人口大国,超10亿的人口为纸媒传播提供巨大的消费市场。印度是报业大国,全国报纸总数达6万种,166种的报纸发行量超过1亿份,每日报纸平均发行总数为9990万份,读者总数达到2亿。而且印度受制高文盲率的影响,这一数值还有很大增长趋势。不仅如此,印度报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28%,大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领先报纸的投资回报率甚至达45%。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印度传媒业连年以超过18%的速度增长,其中报纸、电视稳居行业前两名,报纸营收入占媒体总营收入的48%。在印度,网络的普及程度较低,目前也只有大约260万的家庭用户,而且成年人识字率也低于72%。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报业仍将可能持续10~20年的高速发展。

一、印度报业发展状况及特征分析

1. 财团垄断报业市场,控制舆论走势

在印度,由于种姓制度的存在,使得各种姓无法互相跨越,只能终生从事单一行业。在古代文化传统同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结合下,产生了独具印度特色的行业垄断,报业就是其中代表。印度独立后,本土资本逐渐收购大部分的英资企业,报业私人垄断开始形成,几个最大的金融和工商业巨头,不仅掌握着报业实际权力,而且控制着舆论走势。

在印度,三家全国性报社垄断行业资源并掌控市场走向,这三家全国性的报业集团分别是:达尔米亚家族(Dalmia)+贾殷家族(Jain),联合控制着印度历史最为悠久的印度时报系;戈恩卡家族(Goenka)控制的印度快报系;比尔拉家族(Birla)控制的印度斯坦时报系。此外,印度地方性家族财团也有着显著领先优势。其中高希家族(Ghosh)控制的甘露市场报系,萨卡尔家族(Sarkar)家族控制的喜欢市场报系,塔塔家族(Tata)控制的政治家报系,以及卡斯图里家族(Kasturi)控制的印度教徒报系。上述所提及的集团所掌握的报系均为印度报业市场巨头,如印度时报、印度快报以及印度斯坦时报旗下报纸种类均超过10种,发行总量超100万。地方主要报社虽不及全国性报纸实力雄厚,但在本地区也拥有大量固定读者,影响广泛。而且地方报社正与国外优秀报业集团进行行业联合,并试图向全国领先集团发起挑战。财阀对报业的整体垄断、主导舆论走向,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他国在印度民众中的形象,甚至印度政府本身都需要依靠报纸来进行宣传。

2. 印刷文字繁多,缺少全国统一通用字

历史久远的印度文明熏陶下所产生多民族、种族、宗教的交融,使现代印度形成多种文字并存的特殊局面。在古代,由于信息发展的不对称性以及传播的困难性,使得印度并未形成统一的官方通用语。据印度报刊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市场上流通的印度报纸已使用近18种语言进行印刷。虽然在英国殖民期间,英语为印度的官方用语,但由于使用英语的均为中上层阶级,总人数不及印度人口的10%,因此英语未得到有效传播。由于存在语言文字沟通的障碍,严重阻碍了印度报业的发展。以“报纸城”闻名的孟买为例,居民400万人,使用语言222种,在如此复杂的语言背景下,文字的翻译、电讯的传送、排版等都是技术难题。此外,受制于印度的高文盲率与低识字率,文字在印度的传播一直步履维艰。另一方面,虽然面临大财阀垄断报业的局势,但由于语言传播障碍,使得小型报社日益兴起,成为狙击大型垄断的生力军。印度需要众多的小报刊以满足不同阅读人群的需求,分散全国众多的各种文字报刊,同全国性报纸与地方大报形成鲜明对立的局面,这不仅有利于市场进行自我调节,也能制衡大财阀的行业垄断。

3. 报纸媒体占印度广告业近半份额,报纸与广告相互依赖

据《环球时报》报道,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电视广告已经成为全球传媒市场的主要销售手段,并大量蚕食印刷品广告的市场份额。与许多国家不同的是,印度印刷业广告投资量却超过电视广告投入位居广告销售第一。目前,从广告整体总量来看,印度报业承载占整个传媒行业的50%,而全球电视媒体广告额的年均增长率是印刷媒体的三倍。由于报纸单体销售并不能作为报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报纸和广告必须相互依赖。一份报纸从印刷到出版,扣除成本和销售人员的抽成之后,利润几乎为零,加上印度大量的报纸发行量,仅靠销售将面临巨大亏损。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必须通过广告投放才能弥补如此巨大的逆差,因此一些小规模报社为了迎合广告商,甚至不惜出卖版面,并在政治上有所倾向以换取商业利益。

印度报业迎来广告投放的春天,很大程度受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和企业对报业的广告投入正直接或间接推动着纸媒的发展。印度政府于2009年对外宣布将支付给报纸媒体的广告费用提升10%,并承诺放弃15%的佣金。而早在2008年,印度政府就已将广告支出费用提升24%,可以看出,印度政府相当重视在报纸上的广告投入。此后,由于政府广告投放费用的提升,印度报纸开始大量出现整版的政府宣传广告。以《印度时报》为代表,头条正版的大幅广告宣传方式成为主流,而这样的方式也受到许多广告商青睐。

4. 资本流动活跃,报业成国内外投资新热点

印度报业整体的逆势增长,赢得资本市场对其极大关注。如今印度报业的投资回报率已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成为市场的宠儿。近年来,印度国内以及国外资本热情高涨,纷纷加入瓜分印度报业的行列。2002年印度首次允许外资进入印刷媒体,最高投资比例为26%,到2005年又将非新闻报纸和杂志的比例提高100%,这些政策为外国资本进入印度市场提供了广大平台。不仅国外资本气势汹汹,国内资本也不甘示弱,印度几支公开上市的传媒股票,《印度斯坦时报》《印度时报》上市之初均募集超过4000万美元。不仅如此,印度几大报业集团也纷纷同国外资本展开联合收购或并购。《印度时报》为进军广播业同路透社展开合作,《觉醒日报》与爱尔兰独立广播公司进行技术交流合作共同开发电视市场,塔塔集团利用集团资源同福克斯新闻电视集团合作不断整合,《欢喜市场报》则购买星空报业集团新闻频道股份,成功合并之后也向顶端集团开始发起冲击。作为新兴经济体与金砖合作组织成员国,印度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报业更是其中代表。印度从1991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到如今已显示出强大的推动力,国民经济正以8%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这为资本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nlc202309031315

5. 受市场经济影响,印度报业出现小报化、娱乐化趋势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小报社的不断涌现,整个印度报业,尤其是大型集团,开始转换思路,对版面进行重新设计。各报纸不再死板的刊发政治类新闻,而出现包括娱乐、体育、美食、时装等娱乐版面,并增加照片数量,转变为色彩鲜艳、板块明显的城市风格。其新闻以短小、新奇为主,关注的焦点和文章的角度也不只停留在上层阶级而开始向印度中产阶级转变,甚至字体也从传统的“时报新罗马体”逐渐过渡为小报和杂志常见的圆体和黑体。虽然面临市场压力,报业转型不可避免,但由于主流英文报纸的受众一直由上层阶级组成,这样的转变成为传统读者以及资深行业人员难以接受的变化。报纸向小众化、娱乐化转变,逐渐失去了传统的道德高度,开始出现言论虚华等现象,甚至一些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都无法得到刊登,这似乎也给印度民众制造一种虚假的幻象,某种程度上破坏了纸媒应有的公正态度。

媒体承载着社会体系维护者与社会价值守卫者的二元角色,当前媒体向庸俗化、娱乐化发展的趋势不仅关系着行业兴衰,从宏观上来说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普及以及道德教育水准。媒体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如果过分追求商业利润和发行数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适得其反。

二、印度报业市场整体发展前景分析及预测

对印度报业的整体观察以及特征分析,为我们客观判断印度报业市场整体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宏观的视角。笔者认为,印度报业市场整体发展前景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产阶级的扩大和公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必将产生新的商品需求,使低收入人群向中产阶级转变的过程中增加额外消费量。由于英语在印度社会文化中的传统地位以及印度人对英语的特殊情结,也将间接增加英文报纸的需求量。此外,随着文盲率的降低和信息化普及,将直接促进报业进一步增长。印度权威读者机构的社会调查显示,在过去3年间,印度报纸的读者数量已扩大5倍以上。

其次,印度极低的互联网覆盖率也为报业的持续增长提供客观环境。虽然伴随着印度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互联网和卫星电视将成为印度家庭的基本配置,但是在未来几年内,这样的局面尚不足以威胁印度报业的整体增长。

最后,印度政府持续放宽对媒体行业的限制并允许外国资本进入。一方面能促进报业市场的优胜劣汰,进一步刺激行业革新,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大集团垄断局面的恶化。在新技术冲击各传统行业的今天,印刷媒体也不例外,多元化发展刻不容缓。即使拥有如此平稳的市场,印度报业也必须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

三、印度传统报业的多样化转型新思路

1. 传统报纸行业须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在多媒体数字化充斥的时代,传统报业如何继续生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发行渠道与传播媒介的创新、拓展新媒体,以及面向网络的转型等。如今的印度传统报业从采访、传稿、排版、编辑已全程实现数字化,然而对数字化产品的增值方面仍是需要考量的问题。传统报纸的转型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拓展电子网络版,增加社交互动板块,使新闻的传播更具时效性、丰富性、互动性,从而促使传统媒介从单一逐步向与多种有效媒介结合传播方向转型。同时,微内容的有效经营也可以有效提升传统媒介的价值,实现传播新闻的数字化链接,合理运用多种平台,如微博、微信、手机报等都是有效的销售途径。

2. 进一步增强传统纸质媒介的社会效益

麦克卢汉有三个著名理论,其中“媒介即人的延伸”说的是报纸媒介即人类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类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人类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态,把人类视觉、听觉、触觉能力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社会化媒体不仅带动公众新生活方式的诞生,而且从宏观上也影响着社会方式,建构出不同于传统纸质媒介的网络公共领域。如果报纸能将新闻与独立实体挂钩,将实现更卓越的宣传效果。传统报纸的社会化普及,使得在新闻和信息的报道披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强化了公民的互动参与,促进了受众间的社会联系。这不仅能促进公众舆论的形成,也能间接影响政府的议程决策,最终推动政治经济层面的微观改革。传统报纸必须重视社会化在其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以增强客户黏性,通过报纸本身的号召力来扩大其在用户中的价值影响,进而对基本文化价值内涵及社会现象作出正确引导。

3. 专注经营模式,强化市场细分,重拾报纸内涵

报纸报道与网络传播不同,有着权威、深度、可信的特点,在面对新媒体竞争的同时,报纸必须认清自身价值。只有立足与报纸独特优势的挖掘,对报纸特性再认识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报纸是一种文化产品,兼具政治属性、信息属性、文化属性与商品属性,但从根本而言,报纸的文化及信息属性的重要性要大于政治和商品属性。政治属性和商品属性虽然长期作为行业信条与价值评判标准,但在传媒科技愈发达的今天,传统媒体形态的报纸更应坚持报纸的信息属性和文化属性。从报纸的本质属性出发,立足传统忠实用户,不断强化市场细分,专注经营模式,在信息处理和报道上下功夫,以报道真实贴近受众的文章为主,而不要为了商业利润放弃传统报纸应有的态度。

印度水资源的现状 篇6

关键词:印度,中国台湾地区,经贸关系,历史演变,发展趋势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众所周知, 美日是影响台湾问题最重要的国际因素, 但是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 印度是南亚地区具有主导地位的国家, 南亚是中国的重要周边, 印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目前印台关系的发展仅仅是出于经济考虑还是另有所图, 印度对台政策是否会出现变化, 以及未来印台关系的发展趋势, 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冷战后印度与中国台湾地区经贸关系的现状

1991年前苏联解体, 国际政治进入一超多强的后冷战时代。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拉奥政府调整外交政策。在亚太地区, 印度开始实行“东向政策”, 发展与东盟国家、韩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关系。与此同时, 20世纪90年代初, 台湾李登辉当局推行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所谓的“务实外交”, 即通过“银弹外交”拓展国际空间, 推行“南向政策”, 分散台商海外投资, 避免台湾经济边缘化。陈水扁执政时期, 不仅提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作为未来两岸经贸政策的“新思维、新作为”, 而且再次重启“南向政策”, 对抗“西进潮流”, 将印度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在台湾当局的诱导下, 印度开始逐渐重视我国台湾地区, 印台不断提升“实质关系”, 经贸交往逐渐密切, 主要体现在冷战后印台双方贸易额逐年增加, 贸易合作平稳发展。根据台“行政院主计处”统计数据 (参见表1) , 2007年印台贸易额约为48.8亿美元, 较2006年增加79.82%。2008年, 台印双边贸易增加近12%, 双边贸易量增加到53亿美元, 台湾顺差6亿美元。

作者根据台“行政院主计处中华民国统计资讯网”资料自制。

印台市场和经济互补性强, 发展空间广阔, 台湾地区通过印度可以打开中东和非洲市场。台湾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主要依靠海外市场, 在技术、硬件、管理人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台湾具有完整的硬件制造供应链, 是全球重要的硬件产品生产与代工区。台湾的PC产业、半导体产业、LCD产业、手机产业等都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印度则是内需型经济的代表, 具有国内市场广阔, 科技人才资源丰富, 劳动力成本较低等优势。印度被誉为“软件王国”, 拥有大量廉价的软件技术人才, 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中心, 在企业全球研发布局的地位不断提升。此外, 印台在纺织业、机械加工、医疗、航空航天、能源的开发等领域也展开了积极的合作。

近年来, 台商在印投资增加明显。自2002年印台签署《投资促进及保护协定》以来, 台“经济部”每年组织大型经贸访问团赴印度等国参观考察, 以经济利益为诱饵, 推动印台关系发展。2003年底, 台商对印投资累计只有1.1亿美元。而2008年印度台商达到67家, 累计投资金额10亿美元, 散布全印各地。究其原因, 一方面印度自1991年推动经济改革以来, 平均所得由316美元增至1043美元, 涨幅达到3倍以上, 中产阶级崛起为印度注入新活力, 为台商提供新的商机。另一方面, 台湾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雄厚的经济实力, 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的人才, 诸多优惠措施陆续出台, 都有利于印台经贸关系稳步向前发展。台湾驻印“代表”翁文祺表示2009年上半年, 台印将签署“避免双重课税协定”, 这将成为台印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同时近期还将宣布持有美、加签证的印度民众来台可以享免签证。台“外交部政务次长”夏立言表示为强化台印政经关系, 除新德里设立办事处外, 将评估另在南印度的台商重镇的清奈 (Chenni) 设立办事处的可行性, 这将有助于扩大发展与印度南部各邦的关系。

二、对冷战后印台关系发展的分析

纵观冷战后印台关系发展历史, 笔者认为冷战后, 印度在台湾问题上仍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但对台政策更趋灵活, 目标日益多元化, 不断提升印台关系, 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国际形势和岛内局势发生变化。苏联解体后, 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大国关系经历了深刻的调整, 形成既相互倚重又相互制衡的局面。俄罗斯成立之初, 政治上过于孱弱, 经济上过于贫困, 无力顾及印度, 因此, 俄罗斯在南亚实行战略收缩。尽管印度失去了前苏联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但是前苏联势力退出南亚地区对印度来说, 在战略上是有利的因素。同时美国重新调整了南亚政策, 从冷战结束初期推行“印巴平衡”外交, 转而奉行“重印轻巴”的倾斜政策, 美印关系回暖。中印之间的历史纠葛依然存在, 但是双方为了解决历史问题出现了缓和的气氛。同时,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大搞“去中国化”活动, 推动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务实外交”, 积极发展与印度等国的“实质关系”, 鼓励台商投资印度, 以平衡台商“西进大陆”的趋势, 缓解所谓大陆对台湾“以商逼政”的压力。二是保持南亚大国地位, 维持自身安全利益。巴基斯坦是涉及印度核心利益的问题, 通过打“台湾牌”, 利用台湾问题制衡中巴关系的发展, 限制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谋取政治、经济利益, 成为冷战后印度对华外交政策的重要走向之一。而且印度洋是中国能源供给依赖的重要生命线, “藏独”势力以印度为大本营, 具有亲印度倾向。中印之间在印度洋能源管道、西藏问题上的分歧以及尚未解决的边界问题为印台“实质关系”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同时由于印巴之间的克什米尔问题尚未解决, 印度东北部分离主义倾向依然存在, 中国因素是印度如何处理克什米尔问题的一个重要考量, “台独”运动又可能引起国内分离主义运动的连锁反应, 因此印度不愿因台湾问题而导致中印关系的恶化。

三、未来印台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历史轨道, 呈现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局面, 国际社会也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而且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严峻考验, 大陆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但仍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两岸现实政治和经济力量对比朝着更有利于大陆方向发展。台湾地区在印度“以台制华”和印度在台湾地区“联印制陆”战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印度“以台制华”和台湾地区“联印制陆”战略所获得的利益呈曲线下降趋势, 而与大陆对抗的成本呈直线上升趋势。未来印台关系存在升温的可能性, 但短期内大幅升温的可能性不大, 推动印台关系发展的基础和诱因仍旧存在。

一方面, 台湾当局将以民主价值观为纽带发展印台关系, 建立遏制大陆的战略体系。台湾方面认同印度是民主国家, 双方共享民主价值观念, 希望建立“亚太民主价值同盟”, 推动印度与美国、俄罗斯以及亚太国家形成一个有助于使中国边缘化的战略框架。

另一方面, 台湾当局试图提升印台双边关系的政治因素仍将大于经济因素。虽然印台在经济资源、产业结构、资讯产业领域等方面互补性强, 合作潜力巨大, 但相对于大陆和东南亚地区, 台印双方贸易额总量仍然相差甚远。印台经贸合作在短期内仍处于初级合作阶段。印台双边贸易额不高, 相互投资规模小, 在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领域投资总额偏低。

作者自制。资料来源为台湾《天下》杂志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台湾当局推行的“南向政策”的目的在于在经济上减少对大陆的依赖程度, 在政治上与大陆形成对抗, 制造“实质台独”的国际影响。一言以蔽之, “南向政策”的实质是“以经济换取政治, 以经贸拓展外交”。李登辉推行的“务实外交”, 陈水扁奉行的“烽火外交”中, 发展台印关系的政治因素的倾向较为明显, 马英九提出的“活路外交”强调“外交”为经济发展服务, 关注台湾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体系的问题, 尤其当前岛内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下, 马“政府”拓宽经济合作领域, 多渠道发展经贸关系的意图更为突出。2007年马英九访印时, 曾表示他的经贸政策不只是西进到中国内地, 而是希望展开多边触角, 尤其他这次来访就是希望重新认识印度。但是相对于大陆20多年来形成的日益完整的产业链, 日趋成熟的投资环境, 印台经贸发展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瓶颈问题:第一, 印度投资环境不容乐观。印度制造业相对落后, 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语言文字障碍难以逾越, 各邦之间税法规定不同, 宗教种族冲突激烈, 官僚体系较为僵固, 办事程序繁琐。第二, 印度对外资限制严格。由于长期殖民历史形成的“东印度公司恐惧”, 自尼赫鲁时代, 印度执行以自力更生为主, 利用外资为辅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 印度政府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以及国防安全的行业实行严格的限制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资进入印度市场。因此从台湾地区与印度近八年来的贸易数字来看, 虽有大幅增长, 但仍处于低水平, 印度在帮助台湾地区摆脱经济危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双边往来的目的和重心并未完全放在经贸关系上, 政治因素仍旧是重要考虑, 如何利用中印之间矛盾, 取得台湾在地缘政治、国际空间等方面的最大利益是台湾方面对印政策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苏永耀:“我驻印代表:前进印度, 时候到了”.载《自由时报》, 2009年3月4日, A3版

[2]刘玉春王建民:《台印经贸往来的现状与走向分析》.载《亚太经济》, 2005年4月

[3]彭融:“印度台商的贫穷历练”.台湾《天下》杂志, 2009年3月11日

[4]谢锦芳:“庞大中产阶级崛起, 经济强力后盾”.载《中国时报》, 2009年3月3日, A7版

[5]苏永耀:“我驻印代表:前进印度, 时候到了”.载《自由时报》, 2009年3月4日, A3版

[6]苏永耀:“我拟在南印度设初”.载《自由时报》, 2009年3月4日, A10版

[7]Far Eastern Ecnomic Review.May5, 1988.P26

印度水资源的现状 篇7

独立后, 由于在对外贸易方面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政策, 使得印度的进出口商品数额一直比较低,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非常小。直到1991年进行比较全面的经济改革以后, 印度的对外贸易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下面主要从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等三个方面, 对1991年以后印度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作一个总结。

(一) 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印度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图1可以看出, 1992年印度的对外贸易总额只有451.63亿美元。到2007年其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3645.45亿美元, 增长了7倍。其中出口额从1992年的207.1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1459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13.9%;进口额从233.04亿美元增长到了2186.45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16.09%。与此同时, 1992—2007年, 世界商品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率均为9%。可见, 印度的进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水平。同时, 印度出口和进口商品额占世界的比重也分别从1991年的0.59%和0.62%提高到2007年的1.22%和1.38%。值得一提的是, 印度的对外贸易虽然呈现出逐渐增长的态势, 但贸易逆差不断扩大。2007年, 印度的对外贸易逆差达到了727.45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

相比商品贸易而言, 印度服务贸易发展的速度要更快一些。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从1991年的49.2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753.54亿美元, 年均增长了18.59%;进口额从1991年的59.4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635.37亿美元, 年均增长了15.96%。同一时期, 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只有7.1%和7.6%。印度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重也分别从1991年的0.65%和0.56%, 增加到了2006年的2.34%和2.67%。综上所述, 无论是从绝对数量, 还是从变化趋势上来看, 印度服务贸易近年来显示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

(二) 进出口商品结构

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 印度的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最大, 其次为初级产品, 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稍小些。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 出口最多的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杂项制品的出口量要相对小一些;在初级产品中, 出口最多的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非食用原料;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 出口的则主要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在进口产品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最小不足20%, 初级产品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都比较高。石油类产品仍然是印度的主要进口产品。如果把印度的外贸逆差同石油类产品的进出口额相比较, 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印度的对外贸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石油类产品的大量进口所引起的。

目前, 在印度的服务贸易出口中, 占比重最大的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2001—2006年,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在印度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1/3。印度软件业的飞速发展态势是有目共睹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印度的软件出口一直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1991—1992年度, 印度软件业的出口不足一亿美元。到2006年, 其出口已经近三百亿美元。正是由于软件业出口的迅猛增长, 才带动了整个印度服务贸易, 甚至整个印度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其他商业、运输、旅游由于是印度较重要的服务部门, 在印度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中都占据着相对大的份额。

(三) 进出口市场结构

亚洲是印度最主要的贸易区域, 其次为欧盟和北美。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在印度进、出口市场的地位不断提升, 并且从列居印度对外出口前十大地区之外, 跃升至印度第三大出口市场, 仅次于美国和阿联酋。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在印度进口中所占的比重在1992年只有1.76%, 但其变化速度是最快的, 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92—2005年, 印度自中国的进口年均增长了39.7%, 并于2000年进入印度的十大进口来源地, 2005年和2006年则成为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二、中印经贸关系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 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多年来, 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中印双边的政治关系曾一度非常紧张, 这也阻碍了双边正常的经贸往来。特别是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中印双边的贸易额起伏不定。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和双边政治关系的改善, 中印双边贸易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91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2.64亿美元, 经过10年发展, 到2000年已激增10倍, 达到29.1亿美元, 占同年中国与南亚八国 (包括阿富汗) 贸易总额56.78亿美元的51%以上。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7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386.5亿美元, 同比增长55.5%。其中, 中国对印度出口240.2亿美元, 同比增长64.7%;自印度进口146.3亿美元, 同比增长42.4%。目前, 印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而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为了更直观地对中印经贸关系进行了解, 笔者测算了1992—2007年, 中印双方的贸易强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 (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 无论是中国对印度的进、出口强度指数, 还是印度对中国的进、出口强度指数在大多数年份都接近于1, 在最近几年甚至达到并趋势了1, 并且均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印经贸关系日趋紧密, 高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程度。但从总体上来看, 中国对印度的出口水平低于同期印度在世界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同时, 印度从中国的进口水平也低于同期中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份额, 这也反映出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尚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

无论是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 还是以印度为出口国计算, 两国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在大多数时间围绕着1波动, 并且呈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势, 这说明中印之间存在着贸易互补性。与此同时, 这种互补关系在不同行业 (或产品) 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 (6和8) 中, 中印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较显著, 该类产品的Ckij在1.1—2.1之间。在初级产品中 (0—4) , 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初级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先是强于以印度为出口国计算的初级产品的互补性指数, 后来这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又逐渐弱于印度同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这说明: (1) 印度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比中国强, 而中国对初级产品进口的依赖比印度强; (2) 印度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强于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中 (5、7和9) , 两国不存在明显的互补性。但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该类产品的Ckij高于以印度为出口国计算的该类产品的Ckij, 这反映出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优势强于印度 (见表2) 。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 自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 印度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可以预见未来印度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良好的。印度对外贸易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是很大,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服务贸易, 从绝对数量和变化趋势上都显示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仅就目前而言, 中印之间的贸易联系同其他国家相比还不是很紧密, 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如何加快和扩大双边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和印度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其次, 在推进双边贸易增长的同时, 加快调整中印商品贸易结构;最后, 双方还应淡化竞争意识, 扩大除贸易领域以外多领域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史珏, 段国伟.试论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及其未来走向[J].当代经济, 2007 (11) .

[2][印]高兴.试析印度经济崛起[J].南亚研究, 2008 (1) .

[3]文富德.印度经济增长方式的特色[J].南亚研究, 2008 (2) .

[4]宋瑜.印度外贸持续增长浅析[J].南亚研究, 2005 (4) .

上一篇:解除术后尿潴留的对策下一篇:液氨泄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