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知识分子论文(精选10篇)
印度的知识分子论文 篇1
“从蓝到白”:
印度企业服务外包的价值链逐步升级
IT技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就被欧美大型企业所采用, 并相继建立了自己的IT部门。但由于欧美本土软件人才供不应求, 人力成本昂贵, 以及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的全球化, 欧美大型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寻找软件外包的机会, 便将自己IT部门的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商。印度是承接发达国家服务外包 (BPO) 较早, 而且获得成功的国家之一。印度近些年软件产业高速发展, 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的产值目前已高达120亿美元, 其软件出口到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印度占全球IT离岸外包总额的65%, 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46%。
印度服务外包业拥有今天的规模和成绩,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1.“手工作坊工人”。
最初, 印度的外包企业大都在软件领域做一些简单的编程和维护, 主要靠低成本的劳动力, 提供出口的技术服务, 处于整个IT业产业链条中最低端的环节。当时印度企业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新产品的营销, 至于新产品的开发更是连想都不敢想。那时印度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是发达国家IT公司在海外的“手工作坊工人”。
2.类似于专业代工的现场开发合同。现场开发合同与专业代工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 海外企业会把钱付给承包商, 而不是程序员。在这个阶段, 印度企业已开始接受离岸开发合同。在这种合同中, 软件开发工作被转移到印度。海外的客户通过高速数据通讯联络, 保留对整个项目的控制权。由于离岸承包商只需按国内的劳动力成本支付薪水, 国内进行资产维护的费用也相对较低, 所以其成本相对较低, 利润相对较高。这一阶段是印度从国外获得订单, 建立自己企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印度企业和跨国企业在印度当地的分公司从事的服务外包, 基本上是产业链下游的后台支持服务。
3.“世界办公室”。随着世界外包业的发展, 印度外包业发展成为“世界办公室”。在这个阶段, 许多欧美软件企业在印度建立了研发中心, 利用印度人才和低成本及沟通无障碍的优势, 一同发展印度软件产业, 提供按产品分类的服务。产品就是原创的软件程序, 即买即用, 分为细分产品和大众产品。目前, 很多印度软件公司已开始向信息技术价值链的上游推进, 提供系统集成、方案执行和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除了传统的金融服务、电信设备和制造业之外, 印度还瞄准了公用事业、保健和零售等行业, 力图在价值链的上游抢占一席之地。印度目前有软件服务企业3000多家、从业者50多万人, 其中前10家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 最大的企业近4万人。印度现居全球IT服务输出的首位, 2007年销售额达到了127亿美元, 比加拿大、爱尔兰、菲律宾和南非的总和还多, 而且还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当印度迈进“世界办公室”第一道门槛后, 不再满足于全球“IT外包中心”地位。印度企业认为, 只有进入产业研发领域、接触产业核心技术, 才意味着从以前的配角跃升为战略伙伴。目前, 印度除了原有的优势项目————IT外包业外, 很多新的外包业务将产生在保险业、零售业、银行业和境外旅游业。国际巨头纷纷加快了在印度市场扩张的步伐, 媒体甚至称世界外包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微软宣布将在印度投资17亿美元, 增加3000个工作岗位;英特尔计划向印度投资10亿美元, 设立研发中心, 成立风险投资企业;互联网设备制造商思科公司将在印度投资11亿美元, 并且将该公司在印度的雇员人数增加3倍。除了IT巨头外, 国际性投资银行也都纷纷在印度从事信息技术外的业务流程外包工作。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把后勤和支持部门迁到印度, 在世界上首先尝试投资银行离岸作业的益处和风险。截至2007年, 摩根大通银行在印度招收9000名员工, 其中部分雇员的工作不是传统的经营呼叫中心或提供电脑支持, 而是直接参与银行的外汇交易流程和信用衍生合同。这些工作比印度近年来一直从事的标准化收付工作复杂得多, 含金量也高得多。印度从事这种工作的员工占摩根大通现有的、在世界各地从事该项工作员工总数的20%。同时, 高盛、摩根斯坦利、汇丰等国际性投资银行也都纷纷增加在印度的雇员, 从事信息技术外的业务流程外包工作。此外, 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公司也越来越多地把高技术含量、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职位转移到印度。
“从蓝到白”是印度服务外包实现的第一次跨越。印度外包业从单调乏味的后台工作, 向承接“核心业务”, 从“手工作坊工人”转型为战略合作伙伴, 服务外包的价值链逐步升级。
从服务外包到知识流程外包:
印度企业服务模式的战略转移
知识流程外包 (KPO) 是服务外包最高端的一个类别, 它是指将企业内部高端的业务承包给外部专门的服务提供商, 中心任务是以业务专长而非流程专长为客户创造价值。
印度在发展外包过程中, 不满足于规模的扩大和就业机会的增长, 还不断追求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产业的升级。目前, 印度的IT外包产业已处于升级过程中。印度企业认为, 要想摆脱在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的命运, 必须不断提升层次, 也就是要永远处在升级的过程中。目前知识流程外包正在成为印度企业新的利润“面包”。据印度工业联盟 (CII) 预测, 到2010年, 印度知识流程外包产业创造的财富将占印度年增长率的46%, 达到令人惊讶的170亿美元。印度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将有望保持每年8%以上, 并且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也将超过51%。从服务外包到知识流程外包, 印度企业实现了服务外包模式的战略升级。但是, 知识流程外包在为服务外包提供众多机会的同时, 在发展过程中也充满挑战:
1. 客户在知识流程外包的流程中对执行要求更高的质量。
客户可能担心印度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 (特别是考虑到这些服务是由低成本目的地提供的) , 这种担忧是较难消除的。
2. 对于知识流程外包基础设施的预期投入比服务外包高。
例如, 企业进行模拟和有限要素分析的业务就要求投入高端工作站, 而如果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排序和分析工作可能只要求投入少量的资金。
3. 知识流程外包项目要求更高层次的控制、保密和强化的风险管理。
任何部分的懈怠不仅会危害提供的知识流程外包服务, 而且可能影响整个由客户主导的流程。
4. 高端人才缺乏。
与传统的服务外包相比, 等比例放大知识流程外包的操作是困难的, 主要由于难以找到受过高等知识培训的专业人士。开展知识流程外包业务的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聘用最好的专业人才和给予他们持续的培训。
5.确认“绩效标准”。这涉及为最终客户和专业人士设立正确的期望;持续评估和监督、建设性的反馈、合适的指导和监督以及企业专业人才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的确认。
启示
1.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印度具有一些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传统优势, 主要是低成本、掌握英语的人数众多和劳动力技能较高等。实际上, 尽管印度劳动力成本较低, 但许多跨国公司把印度作为重要的离岸采购中心或服务外包的目的地国, 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随着跨国公司全球营销方式的更新、加工技术和项目管理技术的提高, 印度可靠的产品质量适应和满足了跨国公司经营理念转变的需要, 为其经济发展, 特别是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提供了一个契机。
2.外包的目标是从承包商发展为战略合作伙伴。外包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是从客户那里汲取知识, 发展自己。只要不断进取, 接受外包也同样会给自己创造发展机会, 从承包商发展为战略合作伙伴。
3.外包的管理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操作层面。全球竞争激烈使商业风险不断提高, 创新速度日益加快, 产品周期越来越短, 加之关键员工短缺等, 都在转变印度的客户开展业务的方式。这些客户对自己技术方面“皇冠上的宝石”的定义越来越窄, 并把先前由内部执行的工作委托给合作伙伴。随着海外外包经验的日趋成熟, 企业的外包操作实际上已将外包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操作层面:外包的买方是希望以此来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品质, 希望将高端知识工作也进行离岸外包。
4. 要善于抓住服务外包的机遇。
Infosys公司成立于1981年, 当时仅有7名员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现在拥有5.2万名员工, 在世界17个国家设有分公司, 成为跨国企业。该公司先是从事传统的日用品行业, 在IBM退出印度后, 迅速抓住这一机遇, 转为生产计算机硬件, 得到快速发展, 积累了原始资本。
5. 紧跟技术进步的步伐和潮流。
印度企业在服务外包方面, 掌握了加工和工业生产技术, 承接了跨国公司或外国的离岸加工和采购项目的大量订单。服务外包国际运营商历来垂青于生产加工的技术水平, 而印度一些企业能够紧跟世界生产加工技术进步的步伐和潮流, 及时更新技术装备。
6. 不断提高经营技能和能力。
开展服务外包所需要的经营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与信息技术手段相关的经营能力, 二是与人员素质相关的经营能力。国际服务外包运营商对这两个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供应商满足咨询、系统整合和计算机管理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 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在特定行业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服务外包管理人员提供了以前无法达到的经营能力和灵活性, 所以企业要不断提高经营技能和水平。■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经济预测研究所)
印度的知识分子论文 篇2
1. 工业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棉、毛纺织、重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第二软件国,仅次于美国)。
2. 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第二大海港,人口最多城市(第一大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3. 南亚地区在每年的3-5月出现热季,气温高达45℃以上,原因是什么?
此时夏季很少登陆,阴雨天少,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而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冷气流的南下,形成岛上特有的热季。
《印度的女儿》撕裂印度 篇3
死不悔改的强奸犯
2015年3月3日晚,印度新德里一家法院下令:禁止媒体播放纪录片《印度的女儿》。这部由英国和印度的影视公司联合制作的影片为何会在播出前不到一周的时间遭到禁播?
穆凯什,这个在3年前参与制造了那个暗夜悲剧的男子或许是这场风暴的风眼。据纪录片导演莱斯利·尤德文表示,在长达16小时的采访中,穆凯什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悔意。相反,穆凯什认为人们对他们的行为太大惊小怪了。莱斯利在过去两年里一直都致力于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为了探明罪犯心理,莱斯利选择了穆凯什作为采访对象。在获得印度内政部的许可之后,她一连三天对穆凯什进行专访。
在纪录片中,穆凯什公然宣称“一个巴掌拍不响”,质疑一个女孩子为何要在晚上九点还在外面晃荡,女孩比男孩更应该为强奸负责。正是穆凯什这些毫无悔过之意的言论,在印度国内掀起了舆论风暴。印度内政部部长拉结纳特抨击穆凯什的嚣张言论“是对女性的侮辱”。这些片段的公开,也使得该片在印度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
据《新印度快报》报道,正是穆凯什的反女性言论引发民众强烈抗议之后,印度政府做出了禁播纪录片的决定。但并非所有印度人都主张禁播。印度议会上院就有议员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因为在印度有很多男人有着与罪犯一样的想法。3月2日,《印度斯坦时报》在网站上发起投票,结果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印度政府应该播出这部纪录片。
而对于纪录片在印度遭禁播,导演莱斯利·尤德文多少有些意外。这位57岁的英国导演本人就是强奸犯罪的受害者。尤德文认为,应该感到耻辱的不该是受害者,而应该是强奸犯。在她看来,如果拍摄过程中没有采访到强奸犯,就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她找到的问题根源就是,问题不出在强奸犯身上,问题是印度社会男女严重不平等的深层次隐疾。
深层次的社会隐疾
纪录片中有一个受害者叫乔伊蒂,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但是并不富裕的家庭拿不出钱来供她读书。为了供乔伊蒂读书,父母把祖传的土地卖掉,然而这却招致叔叔们的非议,因为在他们看来,为了一个女孩卖掉土地,这实在不可理喻。
虽然印度宪法第14条明确提出男女平等,但是现实中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远低于男性。在纪录片中,穆凯什就公然宣称男女地位本来就不该平等,女人就应该在家做家务。很多印度男性更是认为,女性在外抛头露面不成体统。印度警方通常对强奸犯罪低调处理,往往以免于起诉不了了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男人就开始伺机寻找机会,设下圈套,引诱女性上钩。
穆凯什承认,自己并没有接受过教育,习惯了游手好闲。而印度几乎所有的犯人都缺乏足够的教育,生活环境十分之恶劣、拥挤。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男女关系严重不对等,女性被侵犯、折磨的情况经常发生,而妓院的存在也加剧了这种情况。因此,一些男性被抓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惊讶:为什么要抓我们?而另一方面,女性一旦受到侵犯,往往成为不被理解的一方,舆论通常会质疑女性为何要外出。
印度禁播消息传出之后,BBC决定提前播出这一纪录片,将播出日期从3月8日提前至4日。3月4日当晚,约30万人收看了在第四频道播放的纪录片,节目播出后,BBC收到约30封投诉信。而据新德里电视台报道,导演莱斯利因担心被捕,现已离开印度。尽管莱斯利强调,此片拍摄不仅得到受害者家庭的支持,也获得了印度内政部和监狱方面的采访许可,但印度内政部依然认为莱斯利在该片的制作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完成之后并未向监狱方面展示完整版的采访素材。
在印度,强奸案多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男女不平等、经济发展悬殊过大、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民主制度在面对传统习惯时有心无力。多种因素的叠加,不断摧残着印度妇女的身心。可以说《印度的女儿》再度揭开了印度社会的伤疤,而这种揭示的方式本身所引发的争议,也成为了印度新的伤痛。对于力图变成现代化强国的印度来说,硬实力的增长也不能掩盖社会软效应的威力。对于印度政府来说,这一条现代化社会成长之路还漫漫无期。
印度的知识分子论文 篇4
与我国不同的是, 印度的知识产权战略侧重经济基础建设, 围绕美印科技、资本、人才互动发展知识经济, 并由此夯实了印度的知识产权创造、经营能力。但印度国内的知识产权增长迟缓, 总量也极低。如2009年, 印度国内专利申请量仅为6161件, 而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29096件, 中国国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为308861, 合计为印度的87.3倍。2009年, 印度合计受理外观设计专利6557件, 中国则为351342, 中国是印度的53.6倍。2010年, 印度国内专利申请量为7044件, 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93066件, 中国国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为407238件, 合计为印度的99.4倍。2010年, 印度合计受理外观设计专利6092件, 中国则为421273, 中国是印度的69.2倍。
由此可见, 中国国内申请人每年发明和实用新型两种专利的合计申请量接近为印度的100倍, 中国外观设计专利的年度总申请量约为印度的70倍。既然中国专利申请量相当于70~100个印度, 为什么业界坚持认为印度是知识产权大国?通过研究印度的经验,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加强哪些经济基础领域的工程建设?中国知识经济存在结构性塌陷风险吗?
一、印度注重知识产权的两端能力, 推动其向知识产权大国稳步迈进
从专利数量看, 中国的知识产权挖掘、部署、养护能力已超过印度。但是, 从国际市场的知识经济竞赛能力看, 在知识产权的创造、经营能力上, 中国落后于印度;中国海量的国内专利并没有表现出企业知识经济竞赛能力的显着提高, 相反, 它在软件、IT、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领域已落后于印度。如图1所示, 在知识产权产业链上, 印度两端的能力都比中国强。印度两端的知识产权创造力、经营力依靠图1中的I、II、III三大国际产业基础, 会稳固地持续增强, 最终拉动印度国内知识产权挖掘力、部署力、养护力的增强。
相反, 中国国内知识产权挖掘力、部署力、养护力主要依靠本土知识产权资本, 而且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 可持续性差, 国际竞争力弱, 可能伴随中国知识经济的结构性塌陷, 出现一次较大的衰退。
印度知识产权注重两端能力的战略, 从以下3个方面推动着印度向知识产权大国稳步迈进。
1. 美国本土的知识产权资产在高速“印度化”
印度强大的大学系统抢占了美国科研、创业市场;印度人创办、管理的企业成了美国知识产权创造、经营的主力军。
例如, 印度理工学院在全国设立了7大分校, 全面引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管理模式。该学院曾有5个分校跻身亚洲理工学院10强。之后, 该校又扩展到15所分校, 并逐步启动私有化改革, 成为世界顶级理工院校。它的毕业生成了美国硅谷最大的创业团队之一。再如, 印度班加罗尔大学设立了400多所私立学院, 在校生超过34万。班加罗尔大学毕业生大量涌入美国, 成了美国高科技行业的创业、研发生力军之一。
统计显示, 印度人参与创建了美国硅谷1/3以上的软件公司, 40%以上的网络公司;美国硅谷1/4以上的科研和工程技术公司由印度人创建。而且, 全球移民在美国各州创办的公司中, 印度人创办的公司数量占26%, 居全球第一位;印度人在美国创办的高科技公司已分散到美国大部分州, 已渗透到美国经济的“骨髓”之中。相比之下, 华人在美国亚裔中数量最多, 但是创办的公司数量远远少于印度人, 而且华人公司约50%聚集在加州, 对美国经济的渗透影响力不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在美国创业的大部分印度移民在印度本土接受了本科或研究生教育, 而且创业人士绝大部分没有博士学位, 没有加入美国国籍, 赴美工作或创业的印度科技精英在印度国内已获得一流的培训, 一般不需在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上接受美国大学系统的“再教育”;印度移民创办的美国公司中, 资本、技术、人才在印度本土与北美之间的流动规模很大, 是印度国内科技崛起的主要推动力量。从国际市场的知识经济竞赛能力看, 这些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经营能力也很强。
相反, 在美国创业的华裔或华籍人士大部分在美国接受本科或研究生教育, 而且创业人士约1/3以上具有美国博士学位;华人创业人士的年龄普遍偏大, 大部分已加入美国国籍;其资本、技术、人才在中国本土与北美之间的流动规模很小。
这表明, 印度本土的大学教育非常成功, 它的大学系统向美国输出的大量人才成了美国本土知识产权创造、管理、经营的主力军, 成了美国知识产权资产高速“印度化”的主力军。相反, 中国本土的大学教育并不成功, 中国的大学系统向美国输出的人才, 至少在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上, 需要接受美国大学系统的“再教育”, 就业时间晚, 创业人数少, 没有形成把美国知识产权资产“中国化”的企业力量。
借鉴印度的经验, 中国应对其研究型大学进行重大改造, 使之有能力向美国输送世界一流的科研、创业团队, 在美国主战场实现知识产权创造、经营能力的“大跃进”, 进而把美国知识产权资产高速“中国化”, 这应当是中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工程之一。
2. 美国知识产权资源在大规模流向印度
美国小布什总统的科技顾问曾指出, 印度大学系统的崛起, 是美国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印度大学系统成了世界高端人才的孵化器。例如, 印度成了世界CEO的主要“产地”;世界500强的CEO中, 印度人数量已仅次于美国人。如百事可乐、花旗、高盛、标普、摩根士丹利、万事达、麦肯锡、诺基亚西门子、高通、摩托罗拉等世界500强, 纷纷委任印度人担任CEO。印度大学还是世界工程应用人才的蓄水池。例如, 印度班加罗尔大学曾为企业密集培养50多万IT职业技术人才, 为印度企业赢得外包订单奠定了人才基础。印度的私立职业学校往往由工业园或私营企业的投资人兴建, 贴近市场需求, 具有应用人才的规模化培训能力, 是印度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培训平台。
根据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取之不尽的印度人才成了美印两国互补共生的纽带。随着“美印互补共生”经济模式的发展, 美国知识产权资源在大规模流向印度。例如, IBM在印度雇佣了7.5万多人。全世界申请专利最多的公司IBM, 已把大量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资源配置到印度, 使之成为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二大知识产权创造中心。类似的公司还有微软、戴尔等。例如, 微软在印度建立了最大的海外研发中心, 并创建了私立的微软印度大学, 其Windows Vista等核心产品主要由印度团队开发;戴尔最大的研发团队、最大的售后服务团队也部署在印度。
借鉴印度的经验, 我国应对职业大学和职业学校进行重大改造, 因地制宜取消办学门槛, 允许自由竞争, 使之能培养大量具有英语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推动美国, 乃至世界知识产权资源大规模流向中国, 这应当是中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工程之一。
3. 美印两国的知识产权产业链在高度契合, 将自发形成稳固的“美印知识产权国家联盟”
美国和印度都是英语国家, 都用判例法、陪审团制度、普选制、联邦制, 都奉行自由市场制度。因此, 美国、印度公司之间进行合作的语言、法律、制度障碍较小。在承认“全球化就是美国化”方面, 印度是抵触情绪最少的世界大国, 它为这种“全球化”做出的制度变迁成本要远远小于其它任何大国。
此外, 在各个世界大国中, 美国、印度的知识产权制度也最为接近。与中国按照欧洲模式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不同, 印度是最积极引进美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大国之一。例如, 印度是唯一引入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制度的世界大国, 而且印度的临时专利申请也不需要提供权利要求。
在上述语言、法律、制度基础上, 印度注重发展“头脑经济”, 建设知识导向型国家的战略, 有力地启动了美印两国知识产权产业链的整合进程。目前, 美国与印度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产业链整合程度, 已超过与日本、韩国、中国企业的整合程度。因此, 在美国联邦法院, 尽管美国公司频繁起诉日本、韩国、中国企业侵犯知识产权, 却极少起诉印度企业侵权。在印度企业大规模收购美国公司, 印度人在美国设立大量公司的情况下, 美国却从未把印度对美国经济的高度渗透看做威胁。美国也极少对印度国内极为稀疏、乏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批评意见。
依上述分析, 美印两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产业链上的高度整合, 最终可能自发形成一个稳固的“美印知识产权国家联盟”。这个联盟具有很强大的竞争力, 将在世界工业标准领域对任何挑战者成功实施边缘化。这样, 印度知识产权就会通过这个联盟赢得全球性的经营能力。
目前, 中美企业相互间的工业资本投资规模、贸易规模、产业合作规模都远远超过美印企业。而且, 美国亚裔中的华人数量最多, 增长速度最快, 仅2010年, 中国大陆赴美留学人数激增到10万左右, 申请投资移民美国的中国大陆人士占总人数的70%左右。中国国内的英语学习人数也远远超过印度。因此, 在与美国建立知识产权国家联盟方面, 中国的竞争优势不一定弱于印度。借鉴印度的经验, 中国应大力建设“头脑经济”, 提高中美两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产业链上整合的广度和深度, 逐步形成“中美知识产权国家联盟”, 这也应当是中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工程之一。
二、中国知识经济存在结构性塌陷风险, 应抓紧提高知识产权两端能力
从目前的趋势看, 继研发外包崛起之后, 印度制造业的崛起已势不可挡。
印度制造业的崛起, 将使中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科技创新战略面临的很大挑战, 即印度制造业崛起将拉动中国外资企业大规模外迁。这样, 依靠给外资企业做配套、做代工、做系统集成、做改进设计的中国高新科技产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也就是说, 印度制造业的崛起, 将加剧中国知识经济结构性塌陷的风险。为了降低这个风险, 我国应抓紧提高知识产权两端能力。
三、中国提高知识产权两端能力与美国的互动性
欧洲、日本已承认其在知识经济领域输给了美国。那么, 中国能够赢得以美国“知识产权霸权”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竞赛吗?
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总量很大, 但是中国人均GDP约排世界第90多位。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0余倍。中国的知识经济还很落后, 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努力已使中国成为科技大国, 但还不是科技强国。美国实体经济及其企业有强大的科研能力, 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在几乎各个领域都是开创者、领导者, 美国的科研队伍培养出了全世界大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关键的是,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家哈耶克的观点, 美国拥有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内生型自生自发社会秩序。
因此, 中国要提高知识产权两端能力, 要振兴知识经济, 就要从经济基础着手进行重大改革, 而且要加强同美国的知识产权合作, 不能打着自主创新的旗号搞知识产权领域的“闭关锁国”。避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 避开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 不从经济基础着手知识经济建设, 仅从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改革上谋求知识经济的腾飞, 这样的改革很难成功, 也很难建立起内生型自生自发社会秩序。
如图2所示, 我国应通过建设3大经济基础工程, 促进中美之间知识产权资源的大进、大出, 围绕“中美合作”来增强知识产权两端能力;我国不能脱离经济基础, 而仅仅在“增加专利申请量”、“加强专利执法力度”等“做功课”。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冈纳·缪尔达尔在其《亚洲的戏剧》中指出:“中国的戏剧概念不完全是喜剧, 最容易引人入胜的恰恰是即将上演的悲剧。”他在该书中认为中国经济的一次“大塌陷”可能会发生。
印度的知识分子论文 篇5
印度2002 年《竞争法》的管辖范围包括:反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企业合并。本文将重点分析前两个领域。反竞争协议
《竞争法》对于反竞争协议的界定相当宽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a.横向协议:涉及固定价格、提供折扣、划定业务范围和客户;限制技术创新、生产或供货;以及允许串通投标。
b.纵向协议:涉及独家经销和购买、拒绝交易、固定最低转售价格。c.口头或书面的协议、安排或协同行为,不论有无强制执行力。
d.实际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之间成立合营企业而该等合营不具有促进生产和销售效率的作用;以及
e.竞争对手之间的联系(包括交换商业敏感信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占据市场支配地位本身并不违法,但滥用该等地位,从而使公司的运营能够不受外部竞争的影响,或者对其竞争对手或消费者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被视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竞争法》详尽罗列了被视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各种行为: 1)剥削性的滥用行为,例如:
a.不公平或歧视性的定价,包括掠夺性定价;以及 b.关于商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公平购买条件。2)排他性的滥用行为,例如:
a.限制性的商品生产、服务提供或技术开发; b.限制或禁止进入市场;
c.合同的订立受限于无关的附加义务;及
d.利用在某一市场的垄断地位,进入其他市场或维护在其他市场的地位。
印度竞争委员会(CCI)是印度《竞争法》下唯一的裁决机构,而印度法院不具有相关管辖权。在是否违反了《反垄断法》的问题上,CCI 对于案件的裁决是终局性的。但目前,没有方法可以就相关事项达成和解或者撤销申诉。除了拥有可以规管自身的程序外,在审理诉讼时,CCI 拥有相当于1908 年《民事诉讼法典》项下印度民事法院的权限。这意味着,CCI 有充分权力进行搜查和扣押(又称“突击检查”)、要求披露和出示文件及传唤证据。中国公司为何应注意这些规定?
这是因为违反《竞争法》会造成严重后果:
a.违反《竞争法》可能使公司面临最高为其最近三年平均营业额10% 的罚款; b.对于卡特尔,罚金可追加至违法期间每年利润的三倍或营业额的10%(以较高者为准);
c.公司的董事、经理、高级职员和秘书个人可能会因其同意、默许或疏忽行为导致违反《竞争法》而被处以罚款;
d.客户或竞争对手等第三方可能会针对公司提出损害赔偿;在某些情况下,公司甚至可能面临由处境类似的声称受害者提起的集体诉讼;
e.公司已签署的协议如果违反《竞争法》的规定可能会丧失效力,并有可能被CCI 修改;
f.CCI 总干事办公室启动正式调查通常需要公司管理层的大力投入或参与,并需要公司承担大量成本,如法律费用和机会成本;
g.针对公司的调查或命令可能会导致负面报道产生、公司声誉受损;
h.世界各国的竞争主管机构(如CCI)之间互相合作——这一点对于国际性公司而言尤其值得关注。印度已与美国、俄罗斯的竞争监管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来还将签署更多的类似协议;
i.CCI 已对一些公司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开出了巨额罚单,例如水泥行业的一些公司被处罚款总额高达 670 亿印度卢比(12 亿美元)。《竞争法》的颁行已使公司在印度营商的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如何防范风险?
印度的知识分子论文 篇6
那么,印度的宗教艺术为什么会与性爱娱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对性爱艺术习以为常的印度,受众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春宫画不仅在印度没有被禁止,反而在公共场合经常见到,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印度文化,是开明还是随性?是禁欲还是纵欲?大胆的艺术表现在各种严明的宗教制度中怎样协调与平衡?
细密画《爱之船》也叙述了一个在印度流传久远的爱情故事。画面的下部,是黑天神克里希纳与牧女拉达在花园中的紫檀树下幽会。康格拉画派作于1780年,表现同一题材的作品《交欢》,突出强调了性爱的欢愉与人神的和谐。在《薄伽梵往世书》的插图《克里希纳偷走牧女们的衣服》中,完全看不到强硬的教义和神的威严,反而充满人情味和世俗世界的欢愉。
由此可见,印度的众神不像基督教中的上帝般俯视人类、高不可攀、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具有人性、具有七情六欲,可爱可亲,充满生活情趣,既有人类的美德,又有人性的弱点。在印度,人与动物及神的界限不是不可逾越的,有时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动物可以成为神的化身,人可以上升为神,神也可以转世为人。毗湿奴就有多个化身,却以黑天神的形象最为深入人心,因为他实在是人性化的神,是被压抑的人性的象征。毗湿奴化身为黑天,在牧区长大,幼时他和淘气的孩子一样调皮捣蛋,长大后他和牧区的年轻女子们谈情说爱。他吹起笛子,许多女性,包括已婚的婆罗门妇女,都被他的笛声迷住,来到森林中与他会面。黑天神在非常欢乐的气氛中使每一个女性都感觉到他在陪伴自己,体验无上的幸福。黑天神的故事让人感受到虔诚的力量,也感受到其中强烈的爱欲色彩。黑天神是印度教中崇拜者最多的一个神,人们崇拜他的机智勇敢和风流多情。他在人间的田园之中,尽情享受爱情和欢乐,他游戏人间,带着牧歌般的诗意,激起无限柔情,赋予宗教新的生命与活力,使各种艺术大放光彩。拉达是女牧人中最可爱的已婚女人,她被克里希纳深深地迷住,并为了他和自己的丈夫分离。其中的寓意十分清楚:克里希纳是神,崇拜神灵的拉达代表灵魂,他们在一起象征人类与神性的再结合。印度的传统文化主张人与万物及神应和谐相处,并在这种人与万物的和谐与统一中达到追求的最高境界——“梵我同一”。此时,在天上与人间的爱中,人的灵魂与神结合,而黑天神也成为了人化的神。
从宗教意义上看,印度的文化传统中注重思考“性”,是性把情欲提升为一种神性或一种宇宙的本源,认为宇宙就是某种性欲的产物。《奥义书》在描述个人与宇宙的终极实在关系时,也常与人类的性爱联系起来,如“当一个男人和心爱的妻子拥抱时,不知道哪里是里,哪里是外;那么当他和理智的灵魂拥抱时,也不知道哪里是里,哪里是外”。因此,从宗教的高度思考性问题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人们的性爱与对神的情感界限趋于模糊,因此,对神的爱与对情人的情感极其相似,对神的歌颂类似对恋人的歌颂,亲近神明类似与神明相爱。一些教派认为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与神的合一,而性爱是人类最强烈的爱,故将爱神、颂神与爱情结合起来。
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印度文化对性的重视,而这种世俗的爱欲与宗教的虔信看似冲突实则相通,是一种十分有趣的解释。在印度文化中,宗教占有至高的地位,印度宗教流派很少,互相区别又和谐并存,印度宗教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19世纪英国殖民当局曾用20年的时间对印度教作了系统的调查,最终没能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它既是有神论的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多元论的宗教,又是一元论的宗教;既是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又是生活方式等等。英国人的这个结论,足以说明印度教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印度文化的复杂性,就是既不能以灵掩肉,也不能以肉掩灵。印度的圣哲十分认定性的尊严,并且理解这是一切生物普遍的根本欲求。他们允许民众合理的享乐,认为在一夫一妻的道德规范下所行的性欲满足是“正淫”,决不会看作是罪恶。宗教大多是禁欲的,因为欲望常为一切罪恶的根源,而印度人既看到了它污化和尘杂的一面,又肯定了它动力和能源的一面。
印度教规定,人生的目的是“法”、“利”、“欲”和最后的解脱,这决定了人生的4个阶段: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因此,印度教并非出世的、漠视现实的宗教,相反,它注意到了人生中的各种欲望,“利”是财富的欲望,“欲”是感官的欲望和艺术的欲望,但还是把最终的、对最高存在“梵”的追求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当尘世的欲望满足了,义务履行了,就应该放弃一切,去过云游四方的生活。所以纵欲和禁欲都是印度教文化的特点,二者不是分裂的,而是很自然地融合在人们的信仰和实践中,融合在印度人的血肉中。既然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印度人对性爱的宽容态度,也不难理解印度的性爱艺术了。
印度的知识分子论文 篇7
印度和中国新疆(古代的西域)有着传统的贸易关系,佛教传入古代西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印度人民和西域人民相互交流的成就。虽然路途极其艰苦,印度和新疆的传统贸易往来一直没有中断,甚至几乎没有受到大英帝国在印度次大陆的殖民扩张。但是从19世纪中期以后所出现的政治紧张开始冲击传统的贸易往来,印度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处境都遭受极大影响。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扩张、沙皇俄国在中亚的扩张、清朝的持续衰弱并倒塌、充满战乱的中华民国等,都给新疆的印度商人造成了极其复杂的环境。据宣统三年的调查,英属印度在新疆经商及传教之人数“蒲犁领事馆附属营业机构一所,英吉沙英商1户,轮台1户,库车11户,疏勒14户,疏附24户,伽师12户,莎车1104户,巴楚21户,叶城40户,英吉沙21户,和阗19户,于阗6户,共计1275户”[1]2273。由此可见,虽然印度进入新疆的路途不易,但是印度商人在南疆的人数不在少数。
一、印度商人在新疆的商贸网络
对印度商人来说,中国新疆是他们在整个中亚地区的重要商贸活动区。虽然他们的商贸活动包括西至伊朗、北至莫斯科甚至新西伯利亚,但是他们与南疆地区的贸易具有传统性和历史性。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大致上是连接中国和欧洲国家的东西方向的贸易路,然而其中段部分是南北模式的贸易路。印度北部及西北部、阿富汗、伊朗、中亚诸汗国、中国新疆以及俄罗斯就通过南北贸易路相互连在一起。虽然有些学者认为陆路贸易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而开始衰弱,但是最近一些研究表明,陆路贸易在16世纪至19世纪仍然彰显着自己的活力[2]25。在中亚这广阔的空间里,印度商界创建了自己广泛的商业网。甚至可以说,有巴扎的地方就有印度商人[3]。他们的主要角色是“代理人、商人、金匠、粮食商”等等。
中国新疆是印度商人几个世纪以来从事常规贸易活动的重要地区。列城和拉达克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很多印度商人愿意用印度矮种马驮自己的货物,长途跋涉翻越高山到达南疆。印度与南疆的贸易通道有两条,即从克什米尔和拉达克翻越喀喇昆仑山脉到达南疆,印度商人还通过巴达克山进入南疆。虽然南疆的莎车是印度商人在新疆的活动中心,但是塔里木盆地周边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叶城、和田、巴楚、库车、库尔勒等城镇也有他们的店铺。从印度到达莎车平均需要38天的旅行,中间还要翻越五千多米高的雪山,所以体力充沛而能吃苦的人才可以安全到达目的地。19世纪,英国探险家弗朗西斯·扬哈斯本(荣赫鹏)勘察这条路线时写道:“砂石戈壁,双边是荒山丘陵,静如坟墓,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经常遇见各种驮兽的骨架”[4]8。虽然路途艰难、交易量不多,但是相当可观的利润吸引着商家。19世纪初期的资料显示,当时印度和新疆的贸易往来中印度处于出超地位。为了贸易平衡,印度商人不得不运回大量银子即元宝,后来大麻成为印度从新疆进口的主要货物,除了大麻还有茶叶、丝绸、羊毛、毛毡、地毯、金银首饰、玉石、马和骡子等。从印度出口到新疆的主要货物有鸦片、棉花、布匹、香料、印度茶、糖和燃料等。
新疆的印度商人群体主要由克什米尔人、旁遮普人和希卡布尔人构成。旁遮普商人大部分来自霍西亚普尔、阿姆利则、拉瓦尔品第和其他城镇的喀特里人,他们或者自己开店或者为大公司做工。克什米尔人也是在新疆的印度商界中引人瞩目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新疆定居下来,与当地人结婚,甚至购买房子和土地。与其他印度商队相比,他们已经融入地方群体,很难分别。希卡布尔的信德人在新疆乃至整个中亚以金融事业和放债而出名,特别是在南疆,他们是臭名昭著的放高利贷者,收取的月利息平均12%以上。高额的利润吸引着更多的印度商人来喀什噶尔放高利贷。1905年年底,希卡布尔来的放高利贷者达到了400余人。他们居住在南疆大城镇的印度客店,即使居留的时间长达几年也不会带家属。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与当地穆斯林妇女形成长期的关系,他们的这种不良行为经常引起当地穆斯林居民的怨恨和反抗[5]148。另外,游牧部落贾迪人小商贩也偶尔涉足南疆。除上述商界群体之外,19世纪在新疆存在过相当数量的印度籍奴隶,据印度国家档案馆的资料,他们的数量多达800余人[6]。他们当中有来自于克什米尔、伯尔蒂、吉尔吉特、那噶尔、旁遮普等地的人,基本上是被坎巨提人在罕萨地区抓住并带到新疆卖掉的奴隶。他们当中有男有女,并在莎车、喀什噶尔、库车、和田等城种地或做家务。后来,英国政府说服克什米尔统治者向每人收取60至100卢比之后让他们获得自由[3]。
二、新疆的印度商人与地方政府
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新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己的统治,北疆地区作为军事重地受到清政府的特别关注,南疆地区基本上保持其原来的商业和农业。新疆地方官员继续重视与印度的贸易,欢迎印度商人在新疆从事贸易活动。据印度国家档案资料,1907年在喀什噶尔发生过当地穆斯林人闯入印度商人的客店。当时喀什噶尔道台及时平息反印度的示威,并特意下令要保护外国商人和游客并与他们和睦相处,禁止任何人聚众闯入印度客店[7]。当时印度商人要么放高利贷,要么赊销货物。由于新疆地方商人或店主拥有的资金有限,无法立即用现款购买印度商人的货物,普遍的做法是,他们先赊购,把货物出售完之后付账,或者商贸旺季结束时交清欠款。可是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地方商人违约或者遇到意外事故,印度商人无法收回赊账。英国驻喀什噶尔首任总领事乔治·马嘎特尼(马继业)道出了其主要原因;“中亚地区贸易的共同特征是长期赊账。零售商很少或没有资金,很难让他们立即付款,外商必须做以6至18个月期限的赊销,交货和付款的时间总会发生间断。零售商可能会破产,可能潜逃或死亡。所以,在这个国家商业信誉很低,法律不规范,外商损失资金的风险较大。”[3]
虽然当时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但地方政府有一套专门处理印度商人债务和其他问题的有效措施。地方政府为在新疆的各国商队任命阿克萨卡尔(Aksakal即商约),外国商队之间出现矛盾,他们可以挑选一位“有威望”的人来调节,如果调节不成功,中国官员进行调节。在其他情况下,阿克萨卡尔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建议当局如何处理此事,地方官员一般处理较大的案件。印度商人对地方官员的态度很少有意见,他们认为中国地方官员处理纠纷的方式很公正。据印度国家档案资料,1898年喀什噶尔的一些大麻商人联名告状印度商人,说印度商故意压价。但是,喀什噶尔官员查到印度商人跟大麻价格高低没有关系并最终判决无罪[8]。与其相反,印度商人对自己的阿克萨卡尔大有意见。1898年的档案资料显示,当年一位名叫阿合买提亚尔的印度阿克萨卡尔处理一名印度商人和他的喀什噶尔债务人之间的纠纷时,从中受贿并故意对印度商施压。然而,由于中国政府禁止放高利贷,地方官员对印度商人的放债行为不满。莎车官员曾对马噶特尼抱怨说,“印度商人给人贷款的利息很高,如果有人向印度商人借款10两,那么年底连本带息就增高到40—50两,然后印度商人就提出解决债务的非常无理的条件”[9]。
新疆建省后,清朝实施一些金融信贷措施来改善民生,当时的贷款月利率规定只有1%。尽管如此,地方官员插手,借出官府的资金,主要借给富商,普通百姓根本无法贷款。因此,地方百姓只能向印度商人借款并抵押自己的耕地和住房,而印度商人通过这种办法将农民抵押的房产据为己有,之后再以高价租给农民耕种,收取租金[10]185。当然,地方政府根本不愿意自己的公民受外国商人的剥削而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员说服印度高利贷者尽量减少债务额度并要分期偿还。地方官员一方面担心百姓财产变为外人所有,另一方面担心纳税人数量的减少[3]。然而,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相关的信贷规章制度,中国公民倾家荡产的可能性很高。有些印度商人把所有的资金放高利贷,而后没有收回,同样面临破产的危险。据马噶特尼秘书巴哈杜尔·阿里沙于1899年元月的报告,有一位叫胡赛因·巴赫西的旁遮普商人在南疆已经生活25年,原本是一位富商,但由于放高利贷和赊销变成穷光蛋,八年以来一直讨债而没有任何收获[11]。
三、英俄角逐对印度商人的影响
英国和俄国是当时世界上两个主要的殖民国家。沙俄从北向南扩张地盘,英国由南向北发展势力,双方在土耳其、中亚以及我国西部地区形成一长条冲突地带,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伟大的游戏”。他们之间的竞争从19世纪开始进一步加剧,并影响到印度与新疆的传统商贸关系,以及印度商人在新疆的社会地位,甚至影响到中国地方政府对印度贸易和印度商人的态度。19世纪60—70年代,沙俄吞并布哈拉、希瓦、浩罕等中亚汗国,并觊觎英属印度西北的边疆。而英国把阿富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开始向北和西北方向推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英国没有能从印度基地派任何军事探险队进入该地区探察俄国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在新疆的印度商人为英国的渗透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先锋队[3]。他们不仅为英国政府提供俄国贸易信息,更重要的是他们成为有关俄国和中国当局的主要信息来源。当时的斯利那加、列城及喀什噶尔的英国官员记录了印度商人提供的许多报告。如,1894年8月的一份报告里讲到俄国的军事军备、俄罗斯电报线向新疆边界的伊尔克什塘延伸、俄国商业运输队的筹备等等[12]。
从各种文献资料中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得到英国官方资助并到新疆的印度商人数量突然剧增。一系列官方和非官方的英国游客开始刻苦地探索通往新疆的交通路线,测绘地形地图。1869年,在巴伦布尔举办的英国官方资助的有关印度与新疆贸易的展览会,取消了运往新疆的棉织品和其他一些商品的关税。尽管如此,与俄国相比,印度商人在新疆的贸易处于明显的劣势,英国在中国东部地区的胜利并没有影响俄国在新疆的贸易优势。虽然英国在浩罕军官阿古伯侵占南疆时期试图取代俄国,但左宗棠为首的清朝官员收复新疆并驱逐阿古伯残余势力,对新疆的印度商人的处境造成不利影响。清朝政府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看到了俄国和英国的不同态度,因此向俄国给予更多的优惠。从此,英属印度官方不断收到在新疆的印度商人的无数抱怨报告;他们受到严重歧视待遇;除了那些携带家眷并居住时间长达二三十年的商人可以留下外,其余都被要求限期离开新疆;有些商人的货物被没收[3]。据1881年元月的一份档案,由于高额运输费和各种关税,印度商人的货物不能运到莎车以外的地方[13]。新疆地方官员开始对印度商人设有各种障碍,甚至1883年规定禁止印度商人从事大麻贸易并阻止大麻向印度出口[14]。
英国驻喀什噶尔领馆开始运作之后,在新疆的印度商人从中获得不少收益。马噶特尼自称是英国公民的保护者,他亲自调查印度商人告状的种种案件,经常与喀什噶尔官员接触并商讨贸易纠纷,谴责那些贪官。当初,喀什噶尔官员拒绝马噶特尼的任何要求和建议,甚至警告喀什噶尔的印度商人如果跟随马噶特尼滋事将付出沉重代价[15]。由于英国驻华大使向总理衙门施加压力并要求公平对待新疆的英国公民,新疆地方官员开始改变以前的歧视态度,到了1903年印度商人开始享有与俄国商人一样的权利。但是中国地方官员对印度商人在利益面前表示毫无立场的行为非常憎恨,如他们在早些时候为了获得住宅和耕地便加入中国国籍,而后来英国领事馆建立并表示支持英国在喀什噶尔的公民的时候就纷纷加入英国国籍[16]。
和谐的印度商场 篇8
在加尔各答考察期间, 我逛过几个当地的百货商场, 它们大多如同中国八十年代的供销社, 低矮、阴暗、陈旧中透着古朴。虽然不够时尚, 但却充满了温馨和谐与快乐, 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商场的服务员多为年轻的小伙子, 打扮时尚、精神, 破旧的商场依然掩盖不住他们的风采。
听说印度的珠宝有名, 于是我们在珠宝专柜前逗留的时间长了些, 旁边有位帅气的服务员为我们介绍了几条金项链和戒指。一口纯正的英语让我们倍感亲切, 他用流利的英语详细地给我们介绍着每一个珠宝的规格产地, 以及优缺点。能主动介绍产品的缺点, 让我很是吃惊。面对目不暇接的珠宝, 我们也一时不知该选择哪个, 只是不停地把玩着每一个。这时有人喊他去二楼, 他应了一声就要走, 我说你把柜台锁上吧, 等你来了我们再选。他却说不用, 你们放心地选吧。说完轻松而又迅速地上楼了。我看看头顶, 又看看四周, 没有摄像头, 门口也没有保安。而柜台却是开着的, 上面还放着他刚拿出来的项链和戒指。他如此相信我们, 让我们真的很感动。
不大一会儿, 他回来了, 没有检查柜台里的存货, 而是依然耐心地帮我们挑选。最终在经过漫长的一个小时后, 我们每人终于挑选了一条自己心仪的项链。这时我多了个心眼, 问他能打折吗, 他面露难色, 说不好意思, 我们明码标价不打折。是啊, 仔细一看每条项链上都挂了一个标签, 注明单价和该交的税额。正在犹豫间, 他说你们是外国人, 这样吧, 把你们的护照给我, 我去找经理问问, 看是否能给你们优惠。怎能把护照交给他, 又轮到我们不放心了。他看出了我们的心思, 笑着对我说, 这样吧, 你拿着你们的护照和我一起去找我们经理。在二楼经理室我们把情况给经理一说, 经理又是打了一痛电话, 最终因我们是外国人给我们打九折。
买完项链后, 小伙子只是个开了个单据给我们, 就说你们不用管了, 等你们离开时, 在大门口拿着单据取物就行了。我们又买了点红茶等印度特产, 都是一样的程序, 交款领单据, 不用自己再费劲拿着所购物品, 可以轻松地随意逛逛商场。离开商场时, 在大门处有一个长长的柜台, 很多人都在那里排队等候领取自己的商品, 每件商品都被单独放在一个包里, 是精工细作有印度特色的布包, 很漂亮也很环保。
印度的知识分子论文 篇9
一、明确数量指标, 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
1991年, 印度告别了“尼赫鲁时代”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开始了以“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为原则的经济市场化改革运动, 致使印度经济始终保持一种快速增长态势。进入21世纪, 印度GDP每年都按5%-6%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 尤其是近几年, 增长速度高达8%-9%[1]。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提高了印度政府和公众的社会和经济期待, 另一方面也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旺盛需求。有人曾预测, 在未来2到4年里 (2008-2012年) , 2008年, 印度银行业会猛增60万个岗位;2010年, 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领域将需要大约85万技术人才;2012年前, 仅零售业就需要近250万专业人才 (1) 。然而, 现在印度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仅为1100多万, 每年生产的毕业生总共才250万人 (2) , 因而现有规模仍然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经济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因此, “十一五”计划报告中制定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扩充规模。
从政策目标上看,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印度政府提出的明确政策目标指向, 目的在于改变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落后局面。根据UNESCO提供的数据,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国际平均水平为24%, 2/3的发展中国家毛入学率都为18%, 发达国家毛入学率为58%[2]。如印度知识委员会 (NKC) 委员迪帕克·纳雅 (Deepak Nayyar) 教授感叹地指出:“虽然印度具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体系, 高等院校数量世界第一, 但印度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相对较小, 2006年 (“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 印度毛入学率仅为6.2%, 远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 也落后于中国。” (3) 为此, 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 印度政府大胆地提出一个在校生人数倍增计划, 即争取在2015年之前, 争取实现在校生人数2100万, 毛入学率达到15%,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3];到2020年之前, 毛入学率达到50%, 争取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4]。目前来看, 印度高等教育扩展的速度较快, 到2008年, 即执行“十一五”计划的第二年, 印度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3.1%, 估计在2012年即可实现大众化目标 (2) 。
为了能够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 印度政府首次提出前所未有的高等教育体系扩张计划 (2) , 希望通过加快高等院校建设速度来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高等院校发展的具体目标是:2012年, 印度高等院校将在现有数量基础上新增1455所, 总数将达到22000所左右 (2) (新增院校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另根据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 (UGC) 报告, 到2015年, 争取新建院校1500所 (2) 。在谈到为何要兴建如此之多的院校时, 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 (UGC) 副主席韦德·普拉卡斯 (Ved Prakash) 解释说:“虽然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较快, 但不论是在校生人数, 还是毛入学率都很低, 现有规模仍然不能满足需要。所以我们需要在加强现有院校的办学能力的同时, 还需要动员额外的资源来设立新院, 从而把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一倍。” (1)
注:此表系作者根据相关数据编制。
另外, 为保证上述两个目标的实现, 印度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最有效的保障措施:
第一, 增加中央政府教育投入, 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6200亿卢比 (约合570亿美元) , 比“十一”期间的4200亿卢比 (91亿美元) 增加6倍之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为8494亿卢比 (约合184亿美元) , 其中普通类高等教育为4644.9亿卢比 (约合101亿美元) , 技术类高等教育为3855.1亿卢比 (约合84亿美元) 。这样将使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的1.5% (整个教育经费达到GDP的6%) [5]。
第二, 鉴于公共经费投入的有限性, 鼓励大学寻找其他增加办学经费的途径, 并允许大学自行确定学费标准和接受慈善性的私人与校友的捐赠、赞助;与此同时, 允许大学开办附属性企业, 并可以借助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 为自身办学条件改善提供更多的经费保障[3]。
第三, 扩大教师队伍, 及时弥补因为规模扩充而造成的师资数量不足。目前, 印度有高校教师5890万人, 其中教授3062万人, 占总数的52%, 高级讲师1884万人, 占总数的32%, 讲师1413万人, 占总数的24%。然而, 这个数量远不能满足急剧扩充的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数量上的不足导致生师比率较高, 其中大学的生师比为19∶1, 而附属学院则高达25∶1[6]。为了保证获得合格的师资, 中央和地方分别设立了两级两种资格考试制度——国家资格考试 (NET) 和邦资格考试 (SET) 。按照相关政策规定, 这两种资格考试证分别是中央和地方大学聘任讲师所必备的条件 (获得正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者除外) 。此外, 印度还将央属大学教师的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 并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6]。
二、强化质量意识, 促使教学和科研水平全面提升
印度高等教育不仅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 更主要的是面临质量不高的压力。正如拉兹·阿麦德 (Razib Ahmed) 撰文指出:“虽然印度高等教育数量发展给人留下惊人的印象……, 但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 许多毕业生都因不符合标准而找不到工作。”[7]他认为, 投入不足、研究设备陈旧、教师工资低下、人才外流是造成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韦德·普拉卡斯教授也分析指出:“除了少数理工院校外, 多数院校教育质量普遍低下, 其重要原因是, 工资低下, 许多优秀学生不愿从事教职;急剧的规模扩张致使大学师资严重短缺;资金不足、设备落后使科研人员很难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开展研究, 最终导致高校科研总体水平相对落后;大学国际化程度较低, 难以吸引外国学生就读。” (2)
为了解决质量问题, 印度政府开始将质量提升放在重要议事日程。
首先, 印度政府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对现存大学, 尤其是本科附属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和重构的任务。其目的在于扩大高等教育的自主权和增强其自主办学的能力, 要让所有院校都可根据外部环境和条件变化需要决定本校发展战略和方向等;要充分保障院校及其所属机构在教师招聘和专业发展方面拥有自主权;要使院校有权自由筹措和支配教育经费, 包括根据市场价格自行制定学费标准等[8]。政府希望通过实现这些目标进而不断减小不同院校之间的质量差距, 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其次, 对包括IITs、IIMs在内的14所大学进行重点建设, 使之成为世界一流院校和“全球性知识的中心”[6]。
第三, 教学制度改革将是“十一五”期间印度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政府要求各个院校能够: (1) 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变化, 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制定新的标准; (2) 加快建立高等院校内部评价机构, 负责监督和促进教学大纲与考试系统的更新; (3) 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尤其是提高校园网络和在线开放资源共享的能力; (4) 提高教师工资水平, 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 (5) 对教师进修和研究设置专项经费资助计划, 不断改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其中包括实施“有卓越先例的大学资助计划”和“有卓越潜力的学院资助计划”,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一流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3]。
此外, 为落实上述目标采取如下措施, 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主要的内容包括:
第一,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加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从2005年到2009年, 印度先后成立了“国家知识委员会” (NKC) 、“高等教育改革振兴委员会” (CRRHE) 和“国家高等教育和研究委员会” (NCHER) 。其中前两个机构是政府的咨询机构, 可以直接向总理提交咨询报告。例如, NKC就曾向政府建议, 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工作机构——“高等教育独立管理部” (IRAHE) , 委托该机构专门负责推动高等教育的“革新性” (Innovation) 、“创造性” (Creativity) 和“卓越性” (Excellence) 工作 (2) 。CRRHE建议成立一个国家级负责高等教育发展的权威机构——NCHER, 以此代替现有的管理部门, 负责管理高等教育事务, 通过推进课程改革、激励科学研究、开展教育评估等活动确保高等教育稳步发展 (2) 。这些建议受到了国家最高教育决策机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重视。
第二, 加大引进国外优质资源的力度, 努力提高高校国际化水平。2007年, 印度议会通过了《外国教育机构法案》 (又称《外国教育机构准入和运行规定, 质量保持和防止商业化法案》) 。法案规定, 允许国外教育机构进入印度高等教育领域;鼓励水平较差的私立院校与外国大学开展合作办学, 鼓励缺乏资金的公立院校在科学技术和一些专业领域与外国院校合作办学, 增加学校收入。鼓励不能负担起高额学费的学生进入这类院校学习[9]。2009年, 许多外国的高校也在印度开办分校, 数量达到150所以上。印度也开始在海外设立自己的分校[10]。甘地国家开放大学已经开始为中东、东非、印度洋群岛和东南亚30多个国家提供课程, 还有一些大学, 如海德拉巴、PUNEGoa等开办了一些短期课程, 如“学习印度项目” (SIP) 等等。
第三, 继续强化“国家评估和认证委会”的 (NAAC) 的作用。NAAC成立于1994年。在过去的10年里, 该机构完成约1/3的大学 (148所) 和约1/5的专科学院 (3934所) 的质量评估和认证工作。但这个数量仅占高等院校的一小部分, 而且这些已经鉴定的机构仍在努力改善教育质量, 以求获得更高的鉴定等级 (1) 。
三、关注弱势群体, 实现高等教育公平
2005年12月21日, 印度“统一进步联盟”赢得国会多数席位后, 在“曼达尔委员会报告” (Mandal Commission Report) 的基础上通过“第93次宪法修正案”, 决定在中央院校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中单独为“落后阶级” (OBCs) (2) 增加27%保留名额, 从而使“落后阶级”的名额总体比例达到49.5%[11]。该修正案一经通过, 立刻引起高等种姓阶层的强烈反对。尽管如此, 在“十一五”计划中, 印度还是将实现教育机会平等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指标, 希望通过实施特殊政策, 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 确保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全纳性。此外, “十一五”计划还对各邦开展全纳性高等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 并规定凡是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建议、实施全纳性高等教育的各邦都会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3]。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公平, 并以设立新高校的方式来激励各邦。
为了能够使表列种姓、部落种姓和少数民族子女接受到更好的高等教育, 印度政府承诺使用大量资源来发展教育。
首先, 制订特殊扶植计划, 包括针对独生子女的1200个研究生奖学金计划, 针对参加博士生项目的表列种姓和部落种姓子女的2000个国家奖学金计划, 针对参加大学教育的优秀学生的若干个优秀奖学金计划, 500个博士后奖学金, 以及针对参加哲学硕士 (M.Phil) 和博士课程的6400个初级研究奖学金 (JRF) 。JRF的数量同样也增加了50%。
其次, 实施低息贷款政策, 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2009年, 政府委托印度银行协会制订“教育贷款方案”, 地方两级政府都成立专门机构, 专门负责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 目的在于确保“落后阶级”、少数民族、残疾学生、女性学生和家庭困难学生都能够支付起高等教育费用。
第三, 重点支持边远和落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 缩小地区间的非均衡性和差异性;保证全纳性高等教育目标的完成。“十一五”期间, 印度计划建立的374所独立示范性学院 (到2009年, 200所建设目标已经完成) 和多科技术学校1000所大多安排在落后地区 (1) 。
第四, 中央政府还成立了专门机构, 负责推动落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工作。如UGC就下设“教育机会均等办公室” (EOO) , 其负责处理的相关领域的问题包括实施SAP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有“部门研究支持项目” (DRS) 、“部门特别扶持项目” (DSA) 和“高级研究中心项目” (CAS) 等。除了UGC之外, 其他政府机构, 比如科学技术部 (DST) 、生物科学部 (DBT) , 以及ICSSR、ICHR、ICPR、ICCR等若干委员会也设立特殊部门负责落后地区发展工作。与此同时, 印度政府还通过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翻译英文著作, 提高整个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6]。
参考文献
[1]Economic Advisory Council.Economic Outlook for 2007/08[R].EAC, Vigyan Bhawan Maulana Azad Road, New Dehli, 2007:3.
[2]EFA.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Education for All by 2015, Will we make it?[EB/OL].http//www.onu.org.pe/upload/documentos/unesco-report-2008.
[3]National Knowledge Commission.NKC Note on highereducation[M].New Delhi:New Concept Information SystemsPvt.Ltd., 2006:76.
[4]Government of Planning Commission.India 2020 Vision:Report[M].Academic Foundation, 2004:79-86.
[5]Lal R&Sinha G N.Development of Indian Education andIts Problems[M].Vinay Rakheja C/o R.Lall Book Depot.Meerut, 2007:193.
[6]Planning Commission Government of India.Eleventh FiveYear Plan 2007-2012[M].Social Science.YMCA LibraryBuilding, Jai Singh Road, New Delhi, Vol I Social Section, 2008:134-137.
[7]Razib Ahmed.Seven problems with 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EB/OL].http//www.indianraj.com/../7_problems_with_higher_educati.htm.l.
[8]宋鸿雁.印度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 2008 (02) .
[9]Vijender Sharma.Indian Higher Education Commodification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The Marxist, Vol.XXIII, 2007 (02) :25.
[10]David Arnold.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India[C].Association of Indian Universities Mysore, Karnataka February 26-28.2001.
印度的街边咖啡文化 篇10
“要是大清早不来上一杯过滤咖啡,他/ 她就算不上是生活在印度南部的人。”金奈美食作家萨迪塔·拉达克里希纳说。如今,泰米尔纳德邦的居民仍在家里喝咖啡,但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如餐馆以及在当地大名鼎鼎的“热薯片”等连锁咖啡馆,也有咖啡供应。不过,该省主要的咖啡消费场所是所谓的“咖啡吧”——街边一个个各自独立的窝棚,里面空间不大,仅能容纳一位卖货人。在咖啡吧,你买到的咖啡(很多时候也供应茶水)被当场制作加工好,通过小柜台上的窗口递到你的手上。
在印度南部,咖啡是从黄铜过滤壶里缓缓滴漏出来的。一些咖啡卖家也会将丝袜当做过滤器,他们将丝袜绑在一圈金属环上,悬在半空,先放入磨好的咖啡粉,再将热水或牛奶浇在里面。
根据咖啡豆种类的不同,印度南部的咖啡可幻化出多种口味,比如烟味、酒味,甚至还有肉桂味。在泰米尔纳德邦的一个多星期里,我一直在品尝咖啡,其中最好的(也是味道最浓烈的)要数在斯里·戈皮·艾扬格咖啡吧喝到的那种,当然,其他地方咖啡的味道同样妙不可言。
在印度南部,咖啡吧里的咖啡就像冰淇淋一样卖得飞快,一小杯咖啡的售价最低只要8 个印度卢比(约合0.13 美元)。如果你的肚子还有地方、口袋里还有零钱,何不来一杯这天堂般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