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厕所问题

2024-09-14

印度的厕所问题(精选8篇)

印度的厕所问题 篇1

摘要:公共厕所对一个城市来说既是一种实用的基础设施, 又有其文化层面的作用, 在市政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武汉为例, 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简要分析了其公共厕所存在的数量不足、男女厕位比例失当、指示牌设计不可行等几个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

关键词:武汉,公共厕所,问题,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公厕, 根据《武汉市城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可知, 是指设置于公共场所、公共建筑和商业、民用建筑的, 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厕所。城市的基础设施从宏观层面来看, 它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张力;从微观方面来看, 它刻画着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城市公共厕所作为城市的必须基础设施之一, 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但由于它的特殊性, 经常不被人所重视, 因此面临着许多问题。因而对城市公共厕所的研究也有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厕所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 为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厕所的建设和改造提出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使其能通过合理布局、整洁卫生和服务功能, 来体现一座城市对公众细微的体贴和人文关怀, 折射城市文明水准, 体现城市文化品位。

二、研究区选择与介绍

武汉为湖北省省会, 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 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 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面积达8494平方公里, 拥有人口数978.53万 (2010年末六普数据) 。

因此, 公共厕所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 对于拥有广大面积和众多人口的武汉来说具有十分突出的实用意义;此外, 作为中部地区的典范城市, 武汉的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也体现着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 本文选择武汉作为研究区域。

三、研究过程与分析

(1) 武汉公共厕所数量探究

1. 公厕数量理论值预测

本文用人口分布分析法来对武汉市的公厕总体数量情况进行分析。人口分布分析法是指按建设部颁布的《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中规定:城镇公厕一般按常住人口2500-3000人设置1座。依据此规定, 我们可以得到:

公厕数量最大预测值=常住人口数/2500;公厕数量最小预测值=常住人口数/3000

根据上述方法, 本文将武汉根据行政区划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个地区进行研究, 三镇下又分为13个小区。由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可知各区常住人口数;实际公共厕所数量则为武汉市地图资料统计所得。经计算, 可以得到预测公厕数量范围。通过图1, 可直观比较武汉市各区域公厕数量实际值与预测值。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资管理力度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城区与郊区之间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存在差异, 所以我们将1、城区与郊区;2、武汉三镇进行比较研究。此处我们引入相对偏差值来表示各区域公共厕所不足的程度。其中:

最小相对偏差值= (最小预测值-实际值) /实际值;

最大相对偏差值= (最大预测值-实际值) /实际值。相关计算结果见表1、表2.

2. 公厕数量分析

武汉市公厕问题首先表现在总体数量不足上。

由图1所知, 武汉市实际公厕数量比人口分析法规划的公厕数量明显偏小, 即各区域公厕数量都存在明显的数量不足水平差异。而且, 公共厕所的有效数量比真实数量要少, 更加加剧了其数量上的紧缺程度。

由表2可知, 郊区的相对偏差值明显大于城区的相对偏差值, 说明郊区的公共厕所紧缺程度比城区的紧缺程度要大。这与郊区经济发展次于城区有关。

由表3可知, 汉口区相对偏差最大, 其次为汉阳区, 再其次为武昌区。这与武昌区郊区面积相对较大有关。

(2) 武汉男女厕位比例探究

1.男女厕位比理论值预测

根据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亚历山大·基拉的计算结果, 男性和女性小便时的平均消耗时间依次为:39秒 (±6秒) , 89秒 (±7秒) ;根据武汉市2010年统计年鉴, 武汉市男性人口比重为51.4%, 女性人口比重为48.6%, 本文认为理论上较为合适的男女厕位比应服从如下计算:

经计算, 武汉市男女厕位比的理论合理值为1:2.2。值得提出的是, 考虑到通常无论什么性别的儿童都会跟着母亲进入女厕所如厕, 本文虽未对此进行精确地定量计算, 但女厕位的比例应在上述计算值的基础上相应提高。

相关研究对我们的这一结论做出了佐证。胡杨洋等基于简单的排队模型对武昌市火车站公厕进行研究表明为了体现男女厕位数量在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男女厕位的叫理想比例为1:3.5。

2.男女厕位比分析

新的规范《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3.1.8条规定:根据女性上厕时间长、占用空间大的特点, 增加了女厕的建筑面积和蹲 (坐) 位数。厕所男蹲 (坐、站) 位与女厕蹲 (坐) 位的比例以1:1~2:3为宜。据悉, 2010年上海世博园内男女厕位比达到了1:2.5, 这样的比例基本保证了游客不需要花很长时间排队上厕所。而爱知世博会上1:1.5的男女厕位比则造成了女性如厕难的大问题。

然而, 目前武汉男女厕位比大部分为1:1, 有的甚至大于1:1。以前, 江城公厕男女蹲位往往是男多女少, 比例约为3:1。在一些人流集中的商业区、景区内, 一到节假日, 如厕矛盾就显现出来, 有的公厕甚至会出现女士“借用”男厕的现象。2007年江城新建公厕男女蹲位比例达到1:1, 但依旧不能很好地满足女性如厕需求。

(3) 公共厕所标志牌设计不当

武汉市公共厕所标志牌五花八门, 而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比比皆是, 武汉市公共厕所标志牌问题主要如下:

厕所标识牌不统一, 标识牌难于识别:武汉公厕在过去是用男、女汉字标牌, 而近年来, 在武汉市一些经营场所内, 厕所的标识则变得五花八门:烟斗、高跟鞋;长发、短发等, 虽然标牌很有创意, 但加大了如厕者的辨识难度。

指示牌没有夜间照明功能:武汉市内除了建筑内的公厕, 街道附近的公共厕所几乎都是简单的铁质指示牌, 没有夜间照明的设施, 这样一来对于冬季昼短夜长的情况下, 市民找厕所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单面指示牌:武汉市现在大部分的公厕还是沿用单面指示牌, 这会导致有些市民从反方向看不到或注意不到指示牌, 使该公共厕所的功能覆盖的范围大大降低, 很多人可能会因未注意到标识而舍近求远。

四、武汉公共厕所问题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武汉公共厕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下几点解决方案。

(1) 增加公共厕所数量

针对武汉公共厕所总体数量过少的问题, 武汉市政相关部门应该按照人口数量分布,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增设公共厕所个数;同时还要加强公共厕所的管理, 增加其有效数量, 保证公共厕所这一基础设施的实际可用性。

(2) 结合实际情况, 增加女性厕位

针对男女侧位比例适当问题, 武汉市政府应当结合武汉本地人口构成, 旅游发展程度等各方面因素, 调整全市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 主要是适当增加女厕厕位, 切实解决女性如厕难的问题。

(3) 公共厕所指示牌合理设计

根据武汉公共厕所的标志牌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将公厕指示牌设计的更加醒目:可以从指示牌的尺寸、文字和图案等方面入手, 寻求解决方法。如扩大尺寸, 使用更醒目的字体字号。另外可在指示牌上添加简明的地图, 标明公厕详细方向和距离, 根据地图, 行人就能很方便找到最近的公厕。

对公厕配夜光指示牌:公厕的指示牌加以夜光的效果, 可以使晚上出行的人们更加快捷的找到厕所。如武汉市城管局环卫处有关负责人透露, 某一新制的标牌, 其表面就覆有一层进口反光膜, 在夜间昏暗的灯光下, 也可在50米以外的方位看清。

采用双面的公厕标识牌:双面公厕标识牌可以满足不同方向的视线, 减少附近就有厕所却没有看到的情况发生的概率, 如汉口区中山公园的指示牌就采用这一理念, 是比较人性化的设计, 值得借鉴。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研究, 不难看出武汉公共厕所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上述问题只是武汉市公共厕所诸多问题中的几个方面, 武汉市乃至整个中国公共厕所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还包括诸如的视线干扰问题、乱收费问题、内部设施问题 (内部装潢、照明设施、通风设施、专为残疾人准备的配套设施) 、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问题、管理不当问题等等。

公共厕所所存在的问题是长期的, 系统的, 这既是个历史问题也是个时代问题。公共厕所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任务, 它与城市的建设密不可分, 每一个环节都得以实施是保证公共厕所系统完善的前提。公共厕所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也是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要重视公共厕所的建设工作, 长期综合考虑公共事业的发展, 从人民切身利益出发, 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赵晖, 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中的政府角色[J].人民论坛, 2010, 308:14—15

[2]邱志成, 城市公厕人性化设计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 2009.

[3]谢金宁, 谭勇, 刘怡妃, 城市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性分析——以湘潭市雨湖区为例[J].环境卫生工程.2011, 19 (6) :4—6.

[4]李婧婕, 中国城市公厕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5]胡杨洋, 徐琳君, 谢文杰等, 武汉市公共厕所合理规划研究—基于简单排队模型对武昌火车站公厕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03]

印度的厕所问题 篇2

根据省、市、县统一安排部署和前期各级在督导检查中发现的农村改厕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做好改厕问题摸排整改工作,全力迎接xx月份国务院大督查,在前期摸排整改的基础上,抓好问题摸排台账复核,切实做到全面准确。经研究,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村厕所革命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农村改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内容。充分汲取前期各级发现改厕问题的深刻教训,举一反三,迅速行动,对前期开展的农村厕所革命问题摸排整改工作进行“回头看”,重点围绕改厕台账、质量、管护和群众使用及满意度四个环节,全面查缺补漏,强化推进措施,巩固工作成效,全力以赴抓好农村厕所革命问题摸排整改工作,扎扎实实向前推进,真正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二、工作范围

坚持问题导向,对xxxx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农村户厕和农村公厕(我镇共需排查xxxx户“非楼房”厕所改造户及xx座公厕,台账电子版已发到各管理区),开展拉网式摸排,把问题查全查实,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坚持立查立整改,完成一项、销号一项。

三、工作重点

各村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立即开展厕所改造台账复核,切实做到底清数明;立即开展问题摸排台账复核,切实做到全面准确。对改厕实际与台账不符、改厕质量不过关、后续管护机制不健全、群众满意度不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针对问题性质制定明确的问题分类处置方案,合理制定实施节点,有序推进问题整改落实。

(一)台账问题。

重点排查是否存在台账记录不准确、改厕台账与实际不符、虚报改厕数量、改厕台账不规范等问题;是否存在“插个排气管算完工、厕具一发了之”,排气管数量和厕具数量被纳入改厕台账的问题;是否有在田间地头等农户院落以外远距离实施改厕的,并纳入户厕台账的情况。

(二)质量问题。

重点排查是否存在厕具标准不高的问题;是否存在施工不规范、不到位,出现排气管脱落、化粪池下沉、硬化部位断裂、未做防渗措施等问题;是否存在保温措施不到位,造成冬季结冰不能正常使用等问题;是否存在规范升级过程中,施工不规范,出现质量损坏未及时维修等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各村在整改过程中要坚持质量第一,注重改厕实效,严格按改厕质量标准进行整改。厕屋:要求屋顶封闭、有门窗,具备一定采光及保温作用;化粪池:要求下地掩埋、加盖盖板,安全无渗漏;排气管:无破损折断,配备防雨帽,满足群众使用要求;蹲便器:安装牢固、水泥砂浆填缝;压力桶:压力桶下地,与蹲便器连接可用,冬季不结冰;管件连接:连接处牢固,不漏液、不漏气;盖板:无破损。

(三)管护问题。

重点排查是否存在:农户厕所出现损坏后,就近找不到地方维修,厕所粪污满了,找不到人来抽取等问题;是否存在粪污利用处理体系不健全,导致出现厕所粪渣粪液乱倾乱倒现象;是否存在群众反映改厕问题后,多次整改流于形式、整改仍不到位的问题。

(四)群众使用及满意度问题。

重点排查是否存在厕所改造后未使用问题;是否存在厕所改造后杂物乱堆、环境脏乱差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是否存在厕所改造后原旧旱厕未拆除等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各村要充分利用喇叭广播和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改厕知识宣传,让群众了解改厕好处,增强想用、愿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群众规范使用厕所。

四、工作步骤

(一)自查复核整改阶段(xx月x日—xx月xx日)。

各村要针对上述四个环节问题,按照全面摸排、分类整改、压茬推进的原则,扎实开展自查复核,逐户逐厕列出问题清单并制定详细有效的问题整改方案,加以整改落实到位。自查复核整改工作要于xx月xx日前结束,xx月xx日前要将最新排查出的问题清单(《农村户厕台账和问题摸排县级调查表》《农村公厕台账和问题摸排县级调查表》)上报镇乡建办,由乡建办汇总上报县工作专班。

(二)各级督导检查阶段(xx月xx日—xx日xx日)。

从xx月xx日开始,县改厕督导组及镇乡建办将对各村上报的改厕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督查,摸清问题摸排是否精准,是否有遗漏,是否整改到位,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问题严重的将及时上报镇主要领导。同时,从xx月xx日起,市里也将在各县区完成改厕问题摸排整改

“回头看”之后,开展市级交叉互查。另外,省农村改厕业务主管部门也将委托第三方对改厕问题摸排整改情况进行抽查、暗访。

(三)问题整改提升阶段(xx月xx日—xx日xx日)

各村要针对各级抽查评估发现的问题,分类制定整改措施,能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明确整改时限,限期整改到位,并及时将问题整改情况报各级备案。同时,要举一反三,全面整改提升。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村厕所革命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各管理区、村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该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工作部署、人员组织、财力支持上加大力度,严格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整改工作不走过场、取得成效。

(二)严明政治纪律。

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工作,必须全面彻底深入,做到真正查缺补漏、整体提升,各管理区、村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审视,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我镇已制定了《镇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问题排查整改“回头看”工作考核方案》,将针对本次排查整改工作进行督导考核,对排查不实不细,不及时整改的村支部书记实行经济处罚,并扣除所在大办的xx月份绩效考核分。

印度的厕所问题 篇3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国内部分城市, 如太原、温州等地, 不约而同的将鼓励临街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内部厕所作为缓解如厕难题的重要手段, 取得了一定成效。2012年11月, 济南市城市管理局倡导成立了“厕所开放联盟” (以下简称“联盟”) , 呼吁沿街单位对外开放内部厕所, 截至2013年4月, 开放厕所数量已达608处,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如厕”难题。

1 济南“厕所开放联盟”组织现状

作为本市的环卫主管部门, 济南市城市管理局在公厕建设方面双管齐下, 一方面对旧有公厕进行“提档升级”, 使其符合国家标准, 尽可能减少臭气、苍蝇扰民;另一方面“见缝插针”, 利用城市建设“间隙”地带安置带上下水的“准移动厕所”, 弥补固定公厕数量上的严重不足。但这些措施仍然难以遏制厕所总量的下降趋势, 据统计, 目前济南市每万人拥有公厕1.21座, 大大低于北京 (3.43座) 、上海 (2.93座) 及华东六省一市平均水平 (1.65座) 。

2012年3月, 济南市城管局通过媒体呼吁沿街单位开放内部厕所, 得到了比较积极的响应, 当时共有近百家单位愿意开放内部厕所, 包括写字楼、加油站、商场等。但细究就会发现, 这些内部厕所宣布对外开放其实是各单位顺势而为, 因为这些厕所本身就多位于公共区域, 一直作为事实上的公共厕所使用。例如某商务大厦, 共20层, 每层都建有公厕, 向来不排斥外人如厕, 而加油站、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厕所更是如此。另外, 作为首批对外开放的内部厕所, 一直未张贴任何标识, 导致知晓市民不多, 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但此次活动的宣传效果良好, 让“临街单位开放内部厕所”理念深入人心, 为日后“厕所开放联盟”正式成立起到了铺垫作用。

2012年11月19日, “厕所开放联盟”正式宣告成立, 不仅吁请更多单位自愿加入, 同时还要求张贴统一制作的标识。截至2013年4月, 厕所开放数量已达608处, 其中近八成厕所由三家连锁机构提供, 石化加油站170处, 本地某连锁超市和连锁药房各150处。可以说, 吁请连锁机构加入“联盟”是保证厕所开放数量的一大法宝。

2“厕所开放联盟”存在的问题

2013年4月初, 我们对部分“厕所开放联盟”成员单位进行了走访调研, 了解到“联盟”运作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

2.1 部分基层单位积极性不高

动员连锁机构加入“联盟”走的是“上层路线”, 具体落实仍须依靠基层单位, 但部分基层单位对对外开放厕所明显缺乏积极性, 主要原因在于:1) 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加大。目前厕所保洁工作完全是由店面工作人员负责, 如厕人数增加导致保洁频次提升, 往常每天清扫一两次即可, 而现在却要清扫若干次, 而且还是给外来陌生人打扫厕所, 心理上令他们难以接受。配备专职保洁人员似乎是必要的, 但又会带来更高的人力成本, 如某药房曾以月薪1 500元雇用一名保洁人员, 但不久即以个人原因辞职, 由此带来的额外支出明显超过了基层店面的支付意愿;2) 水电支出增加。店面工作人员反映, 对外开放厕所后, 每月的水电费支出增加明显, 这还是在开放初期知晓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 日后随着如厕人数的增多, 水电支出预计也会成为一个不小的负担;3) 少数如厕市民不注意保护厕所设施, 堵塞厕所、上下水损坏等故障时有发生, 而店面是不会常备专业维修人员的, 一旦出现故障只能自行维修或委托专业人员, 不堪其扰。

2.2 多数店面未按要求张贴“联盟”标识

“联盟”要求之一就是统一张贴“开放式洗手间”标识, 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只有少数店面张贴了标识, 见图1。

未张贴标识的原因除了2.1所述受积极性不高影响外, 也有工作人员反映是因为“店铺门面上已经张贴了很多广告等宣传品, 没有合适的位置”, 而且有的工作人员认为张贴“开放式洗手间”标识不属于强制性要求, 是否张贴可以看情况而定。的确, 对自愿加入“联盟”、免费对路人开放厕所的商家提出强制性要求是否合情合理, 我们也认为有待商榷。另外, 还有工作人员对“开放式洗手间”这种称呼提出异议, 认为直呼店铺为“洗手间”似有不妥, 不如写“内部厕所免费开放”来的直观明了, 我们认为这个建议非常值得考虑。

3 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联盟”运转出现“异响”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点:1) 成本;2) 组织形式。

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政府不应忽视公厕的“公共”属性, 即公共场所的如厕服务应是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免费服务, 成本应由政府承担。但“联盟”的存在却使同样作为纳税人、本应享受服务的商家附带承担了厕所的公共成本, 这无疑是不合理的。在短时期内“厕所开放联盟”可以带着此问题继续运转, 但长期看却不可持续, 政府必须通过直接补贴或提供某些优惠政策的间接方式来分担成本。

在济南市, 政府选址建设一座公厕, 按照建设标准的不同, 费用从数十万到上百万不等, 如果算上公厕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 更是高昂。既然“联盟”分担了政府的公共服务, 那么政府用一座公厕所需费用的数十分之一补贴一个“联盟”会员, 对政府来说, 是既合理又合算的。

但是, 若政府以补贴等方式介入“联盟”运转, 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 即目前“联盟”是商家自愿加入的, 换句话说, 他们也可以自愿退出, 所以这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团体, 必须改革“联盟”的组织形式, 让这个团体更加紧密才能让政府补贴放心的进入。也只有这样, 政府才有资格对免费开放内部厕所的商家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特别是在卫生、保洁、设施等方面都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最后,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虽然“厕所开放联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的“如厕”难题,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 它们只能作为城市公厕的有益补充, 绝非公厕的“替代品”。政府部门仍须下大力气解决公厕建设难题, 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摘要:结合济南“厕所开放联盟”组织的现状, 对其存在的部分基层单位积极性不高, 多数店面未按要求张贴“联盟”标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从成本与组织形式的角度提出了改进建议, 以供参考。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篇4

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列成为“金砖四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原因,关键词:

一、前言

同中国相似,面对不温不火的经济状况,印度在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7%以上,2011年印度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构预测印度在20年后其经济总量会超过中国。然而,印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软肋。研究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全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印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增长迅速。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印度58%的国内生产总值由IT,金融,房产等服务业贡献,一般来说要达到挪威,芬兰这样的发达程度才会有这种比例。服务业出口业绩喜人,在2004-2005服务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出口增长高达71%,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服务出口增长创75%的高记录,创汇328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出口在2004-2005增长34.4%,创汇172亿美元,在2005-2006上半个软件服务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速为32%,全球近一半的外包业务被发往印度,印度因其发达的外包服务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2、IT产业世界领先。

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

3、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2010年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34家,位列全球证交所首位,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4、迅猛发展的旅游业

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印度的旅游业每年都要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6年去印度旅行的游客多达440万旅游收益达67亿美元,旅游业的腾飞将也带动印度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针对旅游业制定的排行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旅游业最具竞争力。

5、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

2002年印度制造业出口约370亿美元,2004年很快上升到540亿美元。印度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改革重点,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成立了“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专职负责“确保制造业的快速及持续发展”。印度制造业产业规模仍然相对落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在汽车、钢铁以及制药等产业具有世界级优势。例如印度的塔塔汽车公司,不仅收购了豪华汽车品牌捷豹和路虎,还开发出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车,占领低端消费市场,公司已经进入世界车企十强。

印度经济之所以在近年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印度人普遍都能用英语交流,与欧美国家的交流不存在语言障碍,再加上作为英联邦的成员国,印度法律体系非常完善,而且与欧美国家的法律体系兼容性更好。印度的各种经济商务活动与国际惯例接轨已经多年,印度企业更熟悉现代企业管理和国际贸易规则。

2、政府的经济改革

印度在改革之前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开支巨大,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经济体制僵化等问题,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印度国大党在1991年6月执政以来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改革措施,彻底抛弃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半封闭的经济走向全面开放,使印度经济成为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包括加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投入,发展对外贸易,大力扶持高科技产业,开展金融体制的改革,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等措施,大大增强了印度经济发展的活力。

3、抓住IT产业发展的契机。

二十世纪末,IT产业面临棘手千年虫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在全世界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而印度对此却早有准备,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联合国内的IT企业投入近十亿美元,动员数百名专家研究千年虫课题,1998年印度宣布研发出能确保计算机不受千年虫危害的软件,一时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印度软件行业也因此一炮打响。凭借这场危机,印度软件业得到了国际信任,许多跨国公司不仅将软件业务外包给印度公司,还把打电话,请律师等网络服务统统外包给了印度公司,印度也很好地把握了这次机会,注重培养专业的服务人才

4、注重高素质人才教育

印度人才教育培养系统为印度IT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

目前印度大学入学率达6.15%;教育产业规模占GDP4.7%,高出中国一倍多。1998年,其在校大学生已经超过中国,科技人员总数仅次于美国而居全球第二。

虽然印度的初等教育十分薄弱,很多贫困儿童都没有上学的机会,但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遗余力,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印度拥有庞大的人才库。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数据,年轻印度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大约为1400万。这相当于中国的1.5 倍,美国的2倍。印度每年有高达250万的信息技术、工程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毕业生,其中有65万研究生和4000-6000名博士生。印度有229所大学和96所认证大学。这些大学为印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特别是世界闻名的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科技崛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某种角度看,印度理工学院营造出一种“知识炸药桶”的环境。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已成为跨国公司竞相争夺的对象。据权威调查显示,在美国硅谷近十年来成立的两千个新公司里,近四成是印度人开办,而其中有一半来自印度理工学院。

三、印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印度经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能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是印度在未来能否保持高速经济发展速度,成为强国的关键因素:

1、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

印度自1991年以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电信、电力与交通运输状况有所改善,但

问题还非常多。电力依然紧缺,煤炭和天然气的缺乏,也严重影响了发电能力,电力系统亏损严重, 印度今年上演了“世界上最大规模断电事故”,超过6亿印度人因国内几大电网崩溃而被迫“摸黑”长达36个小时,直接影响了一半国民的生产、生活用电。铁路设备老化,铁路安全隐患大。印度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公路网,公路总长332万公里,但高等级公路只有65569公里,只占2%,在高等级公路中,车道少,单车道占35%,53%为双车道,四车道只占12%,缺少高速公路。印度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但资金缺口大。这直接导致印度投资环境欠佳, 影响了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对印度的投资。

2、由来已久的人口问题。

印度人口总数超过12亿,仅次于中国,而且以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在十年内会超过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必然会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巨大负担,印度的人口问题还体现在居民寿命偏低,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性受到歧视,人口素质普遍低下等为题。

3、难以消除的贫困问题

印度经济虽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发展的利益却主要为上层富有阶级所攫取,也即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异常严重,穷人贫困和失业问题因此也就困扰着印度社会。印度目前的贫困人口超过四亿人,主要集中在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部和北部一些地区。印度最大城市孟买1600万城市居民当中,超过62%“贫民窟”的居民,印度有35%的人每天收入不到一美元,仅能维持日常温饱。

据按联合国《2001年人文发展报告》统计,印度贫困线以下人口高达44%,贫困化问题更加突出。约2亿6~14岁儿童中只有1.2亿儿童入学,小学入学率仅为66%,基础教育状况非常槽糕。1991年到2002年约1075万个家庭缺少住房。印度十五计划力图将贫困人口减少到2.201亿,贫困线以下人口比率降至19.3%。印度还有2.6亿文盲,2001年男性识字率为75.85%,女性识字率只有54.16%,几乎一半的女性是文盲。经济改革没有惠及广大弱势阶层,这也是导致许多人反对改革的重要原因。

4、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遭到污染或破坏也是印度当前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据印度官方调查,全国70%以上的地表水遭到污染,80%的居民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林木、毁林开荒和采集药材,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森林面积缩小引起的气候条件恶化和雨量减少,造成沙漠和干旱地区面积的扩大。目前印度干旱地区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过量开采地下水,农田土壤受到污染,土地质量下降,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5、失业问题

目前的印度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城市化率为27.8%,在未来的30年其城市化率将提高到50%。尽管印度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受限制,并且受到法律保护,但城市化的速度非常缓慢。究其原因,首先是印度城市的就业机会增加过慢,没有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产生足够的“拉力”。印度1998年在农业就业的人数为2.35亿,至少四分之一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对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有较强的“推力”。

其次,相当长的时期里占颇大比例的由婚姻迁移和随家迁移等非经济因素所导致的城乡人口流动重要性下降。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是印度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并且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远高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经济发展没有带动劳动力就业,这也是许多印度人对经济改革持怀疑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6、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制约

印度政党林立,是全世界政党最多的国家,反对党势力雄厚,政府更迭频繁,缺乏稳定有力的政府,政府的组成是各党派政治力量平衡的结果,打上了各政党政治利益的烙印,任何一项政策的通过与执行都是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难以达成共识,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再加上地区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与种姓矛盾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

四、结语

印度经济的发展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服务业为突破点,成为以服务业为经济支柱的国家,印度依靠建设大规模的工厂,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也不依赖廉价的劳动力,主要靠头脑、技能和服务就使其经济起死回生,不能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独特的案例。另一方面,印度经济的发展也和中国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都是在近几十年经济因为政府经济改革促进了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扮演了主导作用;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贫困、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巨大压力。未来几年是中国也是印度发展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中印两国未来的发展关键都在于能否使经济改革的步伐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和问题。研究印度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印两国应当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和合作,各取所长,相互借鉴,相信在未来世界经济的舞台上,中国和印度一定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东地区印度移民的贡献及问题 篇5

一、移民贡献的多方面内涵

1. 为当地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东地区大量的印度劳工安分守己、踏实肯干, 得到当地人的青睐, 移民数量逐年增加, 很快成为当地外来劳动力的主力军。他们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如建筑、石油开采等, 少数的白领阶层从事医生、工程师、建筑设计师、会计、银行职员等职业, 为当地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劳力和智力服务。

2. 侨民收入支持祖国建设

大量印度移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省吃俭用, 每年寄回家乡大量资金, 这批资金被称为侨汇。长期以来中东地区的印度移民的侨汇在其中占最大比例。这批比FDI还要多的资金对于需要大量资金的印度政府来说,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 这批侨汇有较大部分成为印度国家外汇储备资金的一部分。1974-1975年印度外汇收入不足3亿美元, 1984-1985年度增至25亿美元, 其中中东地区印度移民的侨汇所占比例分别达12%和58%。[1]

其次, 由印度海外移民1998年发行的“印度复兴债券” (The Resurgent India Bonds) , 其优惠的回报率吸引了大量海外移民的资金投入, 其中有超过一半的资金来自于中东地区的印度移民。

再次, 海外印度移民的投资准备金 (NRD) 在帮助祖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摆脱收支危机贡献巨大。1974-1975年度NRD数额仅为4 000万美元, 1979-1980年度猛增至10.4亿美元, 1989-1990年度更是达到100.4亿美元。1991-1992年度由于海湾战争的爆发出现首次负增长, 减少至78亿美元导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2]中东地区印度移民的贡献和在国家经济中的份量可见一斑。

3. 改善家庭生活、缓解就业压力

调查显示, 这些移民的侨汇主要用于在国内家人修建房屋、偿还债务、购买房产、置购田地以及购买耐用消费品上。以喀拉拉邦为例, 2004年该邦有184万人在国外工作, 其中有89%在中东地区。2004年该邦的侨汇总额达1 850亿卢比, 是该邦GDP的1/4, 是邦财政收入的1.74倍, 是邦政府每年总开支的1.8倍, 是邦政府获得国家拨款的7倍。由于侨汇收入的因素, 移民家庭的教育开支达每年7 675卢比, 而其他家庭的教育开支只有6 080卢比;医疗开支方面亦远高于其他家庭。此外1999—2004年移民家庭的电话数量增长了40.9%, 电视机数量增长了31.4%, 均高于其他家庭。该邦大量人口移往国外, 失业率由14%降至11%。[3]

4. 密切印度和中东之间沟通交流

印度移民经过30多年的打拼, 不仅为自己赢得了遵纪守法、踏实肯干的良好口碑, 实力逐步壮大的移民们在中东站稳脚跟, 同时也为来自祖国的企业、个人牵线搭桥, 提供人脉、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印商协会”在中东迪拜成立以来, 愈来愈多的印度企业走进中东, 已形成了当地的印度移民商人群体, 印度和中东的外贸数额逐年增长。[4]另外, 移民为印度文化传播提供了空间。印度的电影、音乐、以及特色食品传入中东地区, 有助于印度与中东地区的交流合作。

二、移民遭受侵害

1. 国籍问题上的歧视

外来移民需要在中东居住15—30年, 而且个人资格符合规定时才能获得当地国籍, 这令许多人望“籍”兴叹。所以, 印度在中东地区的绝大多数为短期移民。据统计, 印度移民在中东主要聚集地共有超过330万人, 而加入当地国籍的只有53 450人, 仅占1.6%。[5]

2. 政治权益遭受侵害

未加入当地国籍的印度移民或是已成为当地合法公民的移民遭受政治上的歧视, 被当地人冷眼相待。比如在巴林, 已加入国籍的移民必须在归化本国10年后才享有投票权。科威特更是长达20年, 期间这些“外来人”不能被提名、任命为国家的议员。而在阿联酋, 归化的移民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6]

3. 缺乏相应法律保护

印度移民劳工在中东的工作环境恶劣、过度加班、低薪等, 还有性骚扰、强奸等人身侵害。移民得不到法律保护。甚至有的人陷入绝境, 命丧异国他乡。

4. 宗教文化冲突

中东地区的宗教宗教派别多, 宗教冲突也非激烈。由于宗教文化不同, 非穆斯林的印度移民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侵犯当地人的禁忌。例如, 按照印度教传统, 葬礼往往采取火葬形式, 但这与伊斯兰教规冲突, 被当地所禁止, 有时死者尸体往往被拖上很长时间难以解决。

三、呼唤政府责任

印度移民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中东的繁荣贡献巨大, 但他们在中东地区遭遇的不平等待遇也提出了新课题, 这需要印度政府切实履行责任, 提供相应公共服务, 切实维护海外移民合法权益。

1. 做好移民服务工作

针对印度移民缺乏教育和培训、多数是体力工人的现状, 印度政府需要加大对移民大邦如喀拉拉邦、安德拉邦等的教育投资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变劳力输出为智力输出以逐步优化移民结构。

为移民提供便捷金融服务。移民通过银行汇款, 支付7%到8%的手续费过高, 可适当减免。应实施普及印度财长奇丹巴拉姆为海外汇款开通电子通道, 汇款可送往印度1.5万个不同的地区, 减少中间手续费和时间成本, 而且更便于记录和追踪海外汇款。受到印度移民的欢迎。

印度政府需要重视中东移民的社会保障。事实上, 许多印度移民背井离乡来到中东地区, 其收入并不足以满足自己和家庭的所有开支, 加之子女的教育、养老、医疗等花费巨大, 仅靠劳务收入难以支撑。对此, 印度政府需要加强移民的社会保障服务, 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 建立移民维权机构

国家需依法干预移民工作, 设立移民维权机构并制定法律, 保证移民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例如, 在印度驻中东国家的外交使团中设置专职“移民专员”, 负责监督当地国对印度移民的保护, 如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时通过外交渠道与对方国进行交涉。从而真正维护境外移民的合法权益。

3. 引导移民科学理财

由于很多移民把侨汇主要用于个人生活方面, 但用于发展和生产性的投资资金很少, 这导致资金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利用, 因此, 政府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引导, 树立科学消费观念, 并指导他们在创业、教育等领域多加投入。

参考文献

[1]SEE NAYYAR.Migration, Remittance and Capital Flows:The Indian Experience[M].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SEE BETH ANNE WILSON, GEOFFERY N.Keim:India and the Global Economy[j].Business Economics.January 2006.

[3]SEE LAL, BRIJ.“The encyclopedia of the India diaspora”[M].Singapore, 2006:76.

印度的厕所问题 篇6

近来, 印度各界围绕有关放宽管制, 实现私有化、民营化与私营化等新自由主义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它既能减轻政府的负担, 又能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与更激烈的竞争环境。它印证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潜在的目标:利润最大化和实用主义。事实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两个政治遗产已经影响到了上世纪后二十年与本世纪早期的经济政策。一方面, 印度政府对民营企业与市场经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另一方面, 印度迫切希望晋级成为发达国家, 这就对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公立高等教育部门的数量和能力有限, 私立高等教育部门顺应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趋势而不断涌现, 但是印度的私立高等教育存在其自身的特点和问题。

二、私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

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提起“高等教育私有化”, 通常是指利用市场原则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操控和管理, 而提起“私立高等教育”主要是指非国有部门在知识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私立教育很可能接受来自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 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规范的不同, 其目标、运作、资金、委托关系很可能明显不同于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而许多东亚和南亚国家私人高等教育的历史相当悠久, 在大多数欧洲国家, 私立高等教育还是新鲜事物。私立高等教育的出现被认为直接威胁到了公立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大众认为私立高等教育属于非公有制, 不像高等教育那样仅仅局限于社会精英, 其具有剥削的性质。在一些亚洲国家, 私立高等教育被认为占据了中心舞台。在大多数其他国家, 尤其是在美国、欧洲、南非等国家, 私立高等教育还属于边缘位置。与当下流行的观点相反, 美国79%的学生还是选择进入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学习, 而印度70%的高等教育机构是私立性质的。这是因为, 美国大量的私人高等教育机构只是为了满足有特定需求的小数量的学生的需要, 比如满载盛誉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在大多数的南亚国家、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 私立高等教育的地位较低。

三、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

印度的私立高等教育历史悠久, 可以追溯到700多年以前。根据这一制度, 大多来自婆罗门和刹帝利的门徒通过私立高等教育的形式掌握全面的知识。教师一般传授宗教、经典、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逻辑、历史、经济、政治、法律、文学、语法、医学、天文学、占星术、治国之道和战争等相关知识, 目的在于推动个人身体、心理和精神全面和整体的发展。学习者并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 但完成教育和培训后, 教师可以要求他/她回报任何东西。此外, 印度国民政府也想为公民就业做好准备。为了促进印度文化、宗教、语言、灵性、人性尊严和正直感的形成与发展, 印度部分地区建立了许多大学, 比如1885年德干教育界的弗格森学院。1947年独立之时, 印度保留了20所大学和496所学院的237546名学生[1]。私营部门和家庭在支持高等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950-1951年, 印度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份额只有49.4%,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上升到大约80%, 私立高等教育部门占高等教育系统总量的57%, 到90年代上升到了75%。私立大学可以获得中央或国家的赞助, 虽然私立大学之前具有独立性, 但是不能完全独立, 即使在今天, 也只有350所大学有自主权。

四、被认为是自筹经费的大学或学院

为了满足激增的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也为了满足以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UGC推出一个“视为大学”的新概念, 为在印度建立私立高等教育快速扫清法制障碍。由于满足了国家目标和期望, 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被视为正规的高等教育机构。一方面, 要履行必要的学术标准, 另一方面, 也要满足基础设施的需求。印度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只是为了减少公主学校学生数量就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私立大学, 这些学生大多是能负担财务支出、医疗花销或其他愿意接受培训但是不能被公立高等教育吸收的公民。所有私立大学都在寻求隶属于公立大学或成为开放学习中心的机会, 他们没有权力授予学位, 必须满足大学拨款委员会制定的最低标准。私立大学开设的课程甚至都必须经各自的理事机构批准, 入学手续或固定的费用必须在监管机构制定的规范或准则之内。在1995年8月联邦院议长提出的国家建立立法以维护私立大学的法案没有通过, 而很多地区的政府在2002年-2006年期间通过了私立大学的法案。尽管如此, 私立大学或者学院获得的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资助相当有限, 印度高等教育的适龄人群普遍认为私立大学或者学院完全自筹经费, 市场化运作的痕迹相当明显。

五、社区学院成为其替代品

近来, 社区学院吸引了印度和海外研究者和实践者对高等教育的关注。笔者发现了高等教育公私合作、国家和市场合作的趋势。这一趋势对社区学院来说非常重要, 社区学院为创业的大学提供一种替代品, 社区学院也在最近几十年席卷发达经济体[2]。这一学习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将现代大学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有机结合。社区服务学习正在印度加快发展, 尤其是在印度的南方地区。例如, 在泰米尔纳德邦有81个社区学院, 喀拉拉邦有8所, 卡纳塔克邦有6所, 恰蒂斯加尔邦和安得拉邦各有3所, 这111所社区学院中的绝大多数满足了当地求职者的需要, 提供许多与课程相关的作业, 并且创造了很多学术交流的机会。印度公民对印度的私立高等教育缺乏充分信任, 印度政府应该通过立法解决这一问题。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 私立高等教育不仅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是令人满意的, 但是现在判断私立大学或者学院在接下来几十年中是处于高等教育的边缘或占领中央位置还为时过早。与其将私立高等教育描述成非“私有化”还不如将其描述成与印度公立教育“并行”, 现在需要建立一个单独的监管框架, 使公立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拥有不同的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1]Basu, A.“Indian higher education:colonialism and be-yond”, in Altbach, P.G.and Selvaratnam (Eds) , From Dependenceto Autonomy:The Development of Asian Universities, Center for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Boston, MA, 2001.

印度的厕所问题 篇7

一、被压抑的女性形象

根据印度教传统,当一个好的妻子和母亲是一名女性的最高理想。几乎所有的女性志愿团成员都认为,在女性可以扮演的所有角色中,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必要的首选。同时依据印度教传统,女性首要的是作为妻子或母亲的角色,印度教民族主义强调女性的义务而不是权利,并认为这种角色定位有利于印度教男权制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基于这种观点,女性必须为家庭无私奉献,做好自己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可是这样的角色是所有印度女性都想要的吗?当然不是。《印式英语》中女主角莎希是一个喜欢做拉杜球的印度家庭主妇,终日把照顾家人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重心,这种贤妻良母的角色与单调乏味的生活注定是会造成精神压抑的。电影一开场就为莎希的孤独做了注脚,在开始的三分钟内,我们看到莎希的一系列动作:煮东西、看报纸、为丈夫Satish端茶、给家人准备早餐……作为一名传统女性,她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然而却没有受到丈夫和女儿的尊重,不能被家人认同。诸多情节都诠释了莎希压抑的内心。做拉杜球是莎希唯一的兴趣,可她的丈夫却提议她放弃,让她呆在家里就好。当莎希卖出许多拉杜球并受到大家称赞想与丈夫分享快乐时,丈夫对她又出去卖拉杜球表示反感并以开会为由匆匆挂断电话。来自女儿Sapna的许多次不尊重是源于莎希拙劣的英语。这体现了印度女性的受教育问题。除了社会制度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女性教育的社会偏见。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看法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女孩会变成寡妇克丈夫,只有不正派的女孩子才学习读书、唱歌和跳舞。此外一些社会陋习也阻碍女性接受教育。其中对女性受教育影响最大的是“闺禁”(使女性与男性分开)的习俗。从思想上来说,它使女性局限于家庭事务,在实际生活中,它阻碍了女性接受教育。因为她们不能离家外出,不能与男性同校学习,不能由男教师教育她们,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女性。这一社会陋习至今没有根本改变使得妇女们仍主要局限于家务,因而也妨碍了她们接受高等教育。莎希则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而如今可以幸运地接受教育的女儿并没有体会母亲的难处。莎希不会说英语使她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吃早餐时谈论女儿跳舞的事,因对jazz发音不准,遭到女儿和丈夫的嘲笑。莎希去给女儿开家长会遇到同学的母亲,女儿抢先一步回答对方的问题并借口母亲着急上厕所带其匆匆离开,只因为对方用英语,害怕母亲给自己丢人。当莎希与女儿的老师不能用英语顺利交流时,莎希请求用印语,女儿感觉特别难堪并对母亲发脾气。莎希问Sapna为什么不在家里学习而跑去外面时,女儿一句“你觉得你能辅导我的英国文学吗?”弄得她顿时哑口无言。如果说女儿还小,那丈夫呢?他几乎不与莎希聊天,莎希无奈地说:“哦,我忘了,只有用英语交流的才有意义。”来自家人的不尊重使得莎希很煎熬,却又无力反抗。这也是促使莎希到美国之后迫切学英语的一个重要原因。去美国帮外甥女筹办婚礼这一偶然事件是莎希人生的转折点。如此一个将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扮演得很好的人,符合了印度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可家人却不能满足她内心寻求被尊重的渴望。莎希是处于同样境地的印度妇女的代表:孤独的内心,压抑的灵魂。

二、富于抗争精神的新女性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莎希既是富于抗争精神的新女性的代表,也在鼓励沉默中的印度女性采取行动。走出家门,去纽约,对莎希的转变是一个契机。她的成功源自两个方面:外界给予的帮助以及她的自救。莎希终日忙于照顾家庭,很少出门与外界打交道。当丈夫打来电话要她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时,她觉得自己办不到,当时手足无措,举步维艰。当她听到丈夫决定只有她一人先前往纽约帮助外甥女操办婚礼时,她惶惶不安,怛然失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印度男权的统治和话语的决定性作用。莎希怯怯懦懦走出家门接触这个陌生的世界,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这些帮助暗示了印度女性发展需要的三个重要条件。(1)热情、善良、有爱的印度男性形象。坐飞机时身旁的印度老头对她并没有轻视的感情色彩,他鼓励她大胆地按服务铃享受服务并帮助翻译英文电影,分别时鼓励她:“第一次来美国吧,第一次是独一无二的,好好享受吧,自信地、放心大胆地”。这应该是对追求理想的印度男性形象的暗示吧。这样美好的开端预示了莎希最后的成功。(2)平等。一位法国男士,从偶然的相遇到成为共同学习英语的同班同学到最后变成倾慕莎希的男子,他对莎希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一直都是平等的,拥有同样的做美食的爱好,说着同样拙劣的英语,没有民族与性别的歧视,他们一起共同进步互相欣赏,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为莎希英语的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3)开明的社会观念。帮助她最多的当属她的外甥女茹阿达,茹阿达在美国长大,性情自由、奔放、热烈,她接受这位印度女性亲戚,并且极力赞同莎希学英语的想法,这位年轻女孩欣喜于新的想法,同莎希一起接受挑战,多次创造莎希去上课的机会,这种开明的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一场景莎希穿着大风衣徜徉在纽约街头,这个自信、独立的新女性形象的获得主要取决于莎希两次至关重要的自救。第一次踏上曼哈顿街道,莎希的心情以歌曲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欢乐聚集的大道,充满梦想的商铺,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惊喜”,可“话语满腹却哑口无言,熙熙攘攘却又好似形单影只”。走上世界中心,不会英语成了一个劣势,这是由当时美国的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一些保护商业和商人集团的制度一方面在建国早期促进了美国海外贸易的繁荣,为国家工业的起步集中了流动资本;另一方面,由此建立的国家信用和银行系统先后为航运贸易和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率的融资市场,促进了美国在19世纪后半期逐渐形成的有利于长期增长的产业和贸易结构,以及由此确立的国际分工优势。美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促成英语的重要性。咖啡店点餐因不会英语遭到黑人女性服务员的蔑视,尽管黑人的经济和地位有了增进,但种族歧视的阴影仍然紧跟着他们。同是弱者的女服务员竟然因为自己一口流利的英语来对他人进行侮辱。这次令人崩溃的经历促使了她的第一次自救:报英语班学习英语。这个速成英语班上是来自世界各地在和英语抗争的人们。进一步表明了美国及英语的优势地位。莎希遇到了一群懂得相互尊重,欣赏她的聪明与手艺的同学。他人的认可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使得莎希在英语上取得进步,一步步获得了自信。第一次在愤怒下不自觉的流利的英文点餐使她惊讶不已,这一事件给予了她极大的肯定。外甥女婚礼上的发言是莎希的第二次自救,也得来了她最想要得到的:来自家人的尊重。莎希略显笨拙却成功地用英语表达了自己对于家庭及夫妻相处的看法,送给新婚夫妇,也送给自己的丈夫。这一次成功的讲话让那些对她有着刻板印象的家人和朋友大吃一惊,对她刮目相看。热烈的掌声、丈夫的歉意、女儿的惊讶肯定了莎希,我们也看到了莎希未来更加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于此,再一次证实了我心中的想法,最能改变自己劣势地位的办法就是完善自己,当自己有了足够的实力与能力的时候,自然会获得他人的肯定和尊重。

三、对女主人公获得成功的思考

女性理应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这种思想在印度妇女心中已根深蒂固。我们从莎希选择向家人证明自己而不是和爱慕她的法国人开始新的感情可以看得出来。莎希刚到美国时不断给家里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随着莎希在纽约转型之旅的展开,她逐渐告别沉寂如水的生活,新的环境新的事物新的人带给了她新的生活。法国男人对她的陪伴、帮助和大胆表白已让这个已婚女人心动。在她逐渐享受这份幸福并有接受他的倾向时,丈夫和孩子的提前到来让她突然“清醒”。影片中莎希面对突然到来的家人先是一怔,接着便冲进洗手间,试图洗脸让自己清醒,最后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她觉得自己错了,心中对法国男人的情愫也立即被“熄灭”。家庭在印度妇女心中的地位在此可见一斑。镜像一直是作品中比较偏爱的女主人公的自我认同方式。《佳露腊达》《干城章嘉峰》和《大都市》中都有对镜像的描写。莎希看来,获得家人的尊重才是对自己来说最好的方式,再有一份感情是不可以的。属下妇女到底该如何发声?印式英语只是一个阐释成功的个例,面对整个社会,属下妇女处于劣势的地位该怎样解决?斯皮瓦克得出属下不能说话的结论正是由于她看到各种意识形态对属下妇女主体的建构已使她们的声音消失在各种话语编织的历史网络之中,因此对于属下妇女的各种再现,只能采取解构的策略,像剥洋葱一样将其展开,对不合理、不公正的方面进行否定性的批评。女性的自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印度社会对女性处境的思考。

印式英语这部影片代表了印度女性内心的追求,她们不甘于处在劣势的地位。尽管独立后的印度女性在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社会地位得以大幅度提高,但是女性工作的开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对女性实施的刑事犯罪案在逐年上升,家庭中男性地位依然高于女性。由于印度几千年来传承的宗教及固守的传统思想,女性很难改变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认可和自我认知的完善,印度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指日可待。影片展现的一个赢得尊重的女性形象会给大家带来积极的思考。

摘要:印度的女性劣势地位问题一直未真正解决。本文通过对《印式英语》这部电影的赏析,将印度妇女的压抑生活及内心寻求反抗的渴望,最后成功发出声音进行了阐释。并对印度女性如何发声做了思考。

关键词:影评,印度女性,发声

参考文献

[1]安双宏.印度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J].比较教育研究,2001(07):19-23.

[2]邓蜀生.美国黑人的历史地位和现状[J].史学集刊,1990(04):48-56.

[3]都岚岚.论属下妇女的再现[J].外国文学,2006(06):78-83.

[4]高程.非中性制度与美国经济的“起飞”[J].美国研究,2007(04):38-55.

[5]蒋茂霞.印度女性社会地位探析[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04):60-65.

[6]沈曙东.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女性观及其影响[J].南亚研究季刊,2013(01):84-89.

印度的厕所问题 篇8

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加强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2000年, 印度、新加坡、越南、 日本、韩国在南海举行了名为“2000年远征太平洋”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 印度军舰没有立即离开南海, 而是与从印度开来的海军战舰继续在南海进行单方面军事演习。2000年10月, 印度、越南、日本在南海举行以反恐和打击海盗为名的联合军事演习。2007年, 美国、印度举行“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演, 2009年日本自卫队也正式参加。2013年11月, 美、 日、印三国战略对话, 就海上安全保障等议题交换意见, 日印两国就向印度出口US-2型水上飞机达成协议。

舆论上表达对争端国的支持, 立场上遥相呼应。2010年7月, 日本时任外相冈田克与越南副总理兼外长范家谦举行会谈, 会谈中冈田克称“日本对南海问题不能毫不关心”, 范家谦则希望日本对越南的立场给予理解与配合。日本主张要在 “国际框架下商讨南海问题”。1印度官方对南海问题主张“和平解决争端”, 支持南海海域航行自由和无害通过。2012年4月, 时任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声称:“印度主张南海是全世界的财产, 其航道必须不受任何国家干扰, 应用于促进相关国家的贸易行为。”2表明印度在南海问题上并非持超然态度, 立场与日本是遥相呼应的。

拉拢东南亚国家联合开采南海石油。2011年9月, 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计划与越南对南海南沙群岛的“127号”“128号”油田进行开发, 印度外交部主张, 根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越南对这两个油气田拥有主权。早在1978年日本和越南就合作开发南海海底石油, 2007年4月日本石油公司投资5300万美元启动了东方油田开发, 并持有东方油田64.5%的股份。 2009年7月, 日本三井石油开发株式会社联合美国雪佛龙公司、泰国国家石油管理局与越南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合资, 为越南的一个天然气项目投资40亿美元。

二、日本和印度战略互动的动因

1.南海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南海地区扼太平洋和印度洋咽喉, 航运价值高, 是亚太地区的战略要地。南海地区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石油储量达200亿吨, 天然气储量约为20万亿立方米, 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资源贫乏, 经济外向程度高, 严重依赖于进口。日本80%的石油供应和70%的货物贸易都要通过南海, 南海航线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印度三面环海, 维护航道安全对印度来说至关重要。印度北部与巴基斯坦长期纷争不断, 西部中东地区政权动荡不安, 只有东南方向的东南亚经济、政治发展稳定。东南亚地区安定的政治局势和快速的经济发展, 以及南海的丰富资源, 都吸引日本和印度积极介入南海争端。

2.遏制中国的崛起, 平衡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

近年来,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引起日本、印度等周边国家警惕和不安。2011年, 日本《朝日新闻》发表题为《日本担心南海问题波及尖阁群岛》文章, 认为“关于南海问题, 日本政府的正式见解为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影响, 涉及确保海上航线的安全问题, 因此抱有极大的关注”。3日本企图以南海问题牵制中国, 为自己在钓鱼岛问题上增加筹码, 增加其在整个亚太地区影响力, 为走向政治大国做准备。

印度与中国存在边界领土争端, 决定了印度不可能支持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张。中国在尼泊尔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 被印度解读为蚕食印度的传统战略空间。印度想通过介入南海争端扩大其在亚太地区影响力, 以此缓解中国在印度洋的存在和影响。 日本和印度在遏制中国崛起上找到了利益的契合点, 南海争端正是它们牵制中国, 扩大地区影响, 提升国际地位的突破口。

3.美国的支持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引起美国担忧。 美国作为霸权守成国, 担心中国的崛起会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打破了地区力量均衡, 日本和印度在南海地区的存在则有利于缓解这种力量失衡状态。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 美国国家实力下降, 日印结盟不仅能牵制中国的崛起, 还能为美国在亚洲承担更多防务责任和费用。2011年7月20日,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印度发表演讲时称:“印度在积极塑造亚太地区未来方面具有发挥领导角色潜力, 印度应继续参与东方事务并开展行动。”4日本是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盟友, 日本在南海的举动都是依附于美国的亚太战略。美国将日本和印度视为遏制中国崛起的“两翼”, 企图以美日同盟为基础, 打造美日印三边同盟。

三、日本和印度战略互动的特点

1.美国是日印战略互动中无形的参与者, 实际上主导着日印两国

美日之间亲密的同盟关系, 使美国的战略更直接向日本传导, 为日本提供行动诱因, 日本的利益诉求借助美国的战略释放巨大能量。印度虽然不是美国的盟友, 但与美国关系十分密切, 双方存在共同利益。日本和印度联合在南海问题上牵制中国, 完全符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目的。 2012年10月29日, 美日印在新德里举行三边对话, 内容涉及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与周边国家紧张关系, 以及这一地区安保问题。一名日本外务省官员称, 美国将日印扩大安保合作“视为深化日美同盟的一环而表示欢迎”。

然而, 美日印三边合作程度和力度都无法与美日同盟相比, 美印共同利益远不及美日共同利益, 印度也不会像日本一样完全追随美国的亚洲战略。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 拥有绝对优势地位, 使得美日印三边关系中, 美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美印关系中, 印巴问题、核武器、反恐等, 两国也存在矛盾和冲突。美日同盟中, 日本的从属地位, 以及美国在对中国遏制中仍不断深化的战略合作, 美日同盟并没有那么坚固。

2.日本与印度在南海地区的互动, 离不开南海声索国的拉拢

日本和印度为介入南海争端, 不断加强与南海声索国的政治军事联系, 这与部分争端国希望拉拢域外大国力量与中国抗衡的企图不谋而合。越南、菲律宾等南海争端国国家力量弱小, 自认为仅凭本国力量无法与中国就南海问题抗衡, 因此拉拢域外国家, 通过与域外国家共同开发南海海域石油换取域外大国的政治和军事支持。外国石油公司只要勘探发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 就有开采权, 产量的30%~ 40% 归外国公司所有, 外国公司在合资油气公司中可占80%以上股份。2011年11月, 越南国家主席访问印度期间, 印度石油天然公司与越南国家油气集团签署了《石油与天然气领域合作协议》。2013年11月, 越共总书记访问印度, 同意向印度提供南海七个石油区块, 用于勘探。南海争端声索国以石油资源为诱饵, 拉拢日本和印度介入争端, 企图让原本属于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之间的海洋领土争端, 演变成为与美、日、印等大国的争端, 借大国之手实现本国利益。

3.目标不同, 国家实力差距大

印度外交的独立性较强, 奉行不结盟政策, 实用主义色彩浓厚, 这就决定了印度不会为了个别外交上的利益而完全听命于某个国家, 成为哪个国家的“棋子”。 印度希望借南海问题与中国在边界问题上讨价还价, 制约中国的崛起, 但是中印关系的矛盾焦点不是南海问题, 印度的核心利益不在南海, 因此印度并不希望与中国进行正面冲突。中印两国都是新兴大国, 发展才是当今要务, 是两国最大的共同利益。

日本同印度一样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 也希望通过南海问题牵制中国, 但中日领土争端已严重影响两国关系。日本比印度更注重维护南海海上生命线航道安全和自由航行。日本和印度2000年就开始进行海上安全合作, 但两国海军实力差距较大。日本除核武器欠缺, 其他方面的军事力量都居世界前列。印度海军硬件设施和技术远落后于日本, 两国海上合作主要集中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印度希望从日本获得更多技术支持, 但日本似乎看中的是印度的武器出口市场。

四、日印战略互动对南海问题的影响

1.各声索国在南海问题上态度越来越强硬

南海问题由来已久, 但20世纪90年代之前, 南海问题争端各方都未发生大的冲突和对抗, 且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日本和印度介入南海问题, 向东南亚部分国家出售武器、进行经济援助、频繁进行联合军事演习, 支持它们与中国抗衡, 助长了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与中国抗衡气焰, 抬高了小国通过争端获取利益的期望值。域外国家的军事支持, 增加了声索国与中国对抗的资本, 他们动用武装力量控制争议海域的油气和渔业资源, 以强硬的方式挑衅我国南海边界线“九段线” 内的海域主权, 使南海地区摩擦逐渐升级。

2.区域外大国力量成为中国处理南海问题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南海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重要的战略地位, 使域外大国竞相介入争端, 获取国家利益。各国利益在南海交汇, 域外大国力量成为中国处理南海问题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当前, 处于国际体系转型期, 美国霸权国地位受到挑战, 中国作为新兴崛起国, 面临霸权守成国的遏制、打压以及周边邻国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和不信任。南海问题成为这些国家对抗中国, 制衡中国的突破口。南海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领土争端, 日本、印度、美国与越南、 菲律宾在南海海域联合开采石油收益颇丰, 域外国家与声索国已形成利益链条, 域外大国不会轻易丢掉到手的国家利益。以日本、印度为代表的大国势力的介入推动争端走向复杂化、国际化, 中国崛起的漫长道路也预示了南海问题解决的长期性。

五、结语

推动南海问题的解决, 维护南海海域的和平稳定, 是中国和声索国共同期盼的。面对域外国家的介入, 中国需要谨慎处理与南海声索国和东盟关系, 消除它们对中国崛起的疑虑, 与周边各国建立政治互信, 广泛开展区域合作, 推动南海及周边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建设, 实现区域内部共同发展。

摘要:南海问题本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南海争端声索国之间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 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双边谈判解决南海问题。但由于南海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使域外大国势力竞相参与到争端中来, 日本、印度积极介入南海争端, 并在战略上保持互动, 加剧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

关键词:南海问题,日本,印度

注释

11日称不能对南海问题毫不关心, 将与越南进行战略对话[EB/OL].环球网,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07/956159.html, 2010-07-25.

22 何文.“印度外长声称‘南海是全世界的财产’”[EB/OL].环球网,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nanhaizhengduan/content-3/detail_2012_04/07/13713004_0.shtml, 2012-04-07.

33 日本担心南海“怪规则”波及东海[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9 /05/c_121967887.htm, 2011-09-05.

上一篇:船舶液压设备故障分析下一篇:监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