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支那(共12篇)
印度支那 篇1
《印度支那》又叫《情证今生》, 是第6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法国占领越南的最后年代里, 拥有十万五千亩橡胶园的法国女人艾丽安娜爱上了年轻的法国海军军官占。在与占短暂的爱情结束后, 艾丽安娜的养女越南公主卡美儿, 在与占偶遇后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 卡美儿在新婚之夜逃婚出走追寻她的至爱占。当卡美儿投身于独立运动时, 占也追随她而去。最后占回到越南被杀, 公主成了革命者, 他们的孩子被艾丽安娜带到法国抚养成人。
其实, 从影响力角度来看, “印度支那”比“情证今生”更具有片名意义。“情证今生”只是体现了爱情和亲情, 而这部影片却是包含了一部分情感的后殖民主义电影。光从“支那”一词就能明显感觉到那种赤裸裸的殖民压迫。以前, 只知道中国被日本叫做支那, 充满了被鄙视的意味。印度支那指的是越南这个法属殖民地, 所以在法国人的心中, 越南或者确切的说是西贡在他们心中有着别样的情愫。比如大家津津乐道的杜拉斯的《情人》, 还有《抵挡太平洋的堤岸》、《西贡小姐》、《字典情人》等等。镜头下那浑厚的湄公河、泥泞的道路、拥挤的人群、潮湿的热带植被, 都是西贡特有的情调。
这部电影将法国种植园主艾丽安娜, 越南公主卡美儿, 法国军官占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越南殖民地与法国的关系相对应起来, 形成一种隐喻似的蒙太奇。同是有关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电影, 相比好莱坞的越战片, 它没有大量的枪战和遍野的尸首, 用娓娓道来的波澜不惊的叙事方式却足以让观众痛彻心扉。这就是该部影片最大的魅力。下面就从身份的认同、他者的符号化塑造、看与被看三方面来浅析其中的后殖民主义意蕴。
身份的认同
在后殖民的语境下, 三个主角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身份。当然, 他们任何一个人的文化身份都不可能是单一的、纯粹的, 而必然是双重的、混杂的。然而在某一个人身上所体现的不同文化身份的较量中, 必然会有特定的文化身份胜出, 从而决定了其身份拥有者的人生命运。斯皮瓦克认为, 被压迫阶级很难精确定义, 殖民统治者、本土精英与下层大众之间其实存在着一个广大的模糊不清的地带, 大众之间也存在性别、职业等完全不同的情形, 如此产生的意识也不尽相同。
女主角之一的种植庄园主艾丽安娜, 她是在越南长大的法国人。所以, 她的血统和她的成长环境给予了她双重身份的压力。首先, 作为一个纯正的法国人, 她的举止优雅, 拥有很多爱慕她的人。她是种植园主, 对她手下的殖民地劳动者是雇主, 所以就有了一种很严厉苛刻的雇佣关系。其次, 她又是在越南长大, 对越南有着深厚的情感。一方面, 她收养了好友越南王子王妃的遗孤——公主卡美儿, 对她就像对自己的女儿一样关心爱护, 这就影射了法国对越南的“剪不断, 理还乱”的关系。她对卡美儿的爱护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爱情, 这也足以体现出宗主国对殖民地的过度操纵占有。但另一方面, 她爱慕着法国军官占, 就像是一个殖民地女人对法国男人的崇拜与爱慕。这其中也映射出殖民地人们的变相的“臣属”。最终, 两人短暂的恋情告吹, 也就意味着越南始终要离开法国的掌控。其实, 艾丽安娜一直处于两种身份的较量之中, 她常常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 这就是她这个人物充满悲情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女主角越南公主卡美儿, 也是处于一种混杂的身份认同之中, 但最终她比较明智地看清了事实, 作出身份的选择。首先, 作为艾丽安娜的养女, 她操持着一口流利的法语。在养母的悉心教导下, 她也举止优雅, 还会跳舞。在那些法国人甚至越南人的眼中, 她是让人羡慕的。所以一开始, 生活在金丝笼中的公主还是比较依赖母亲, 喜怒哀乐都与她分享。她在一次枪击事件中误以为法国军官占救了她并爱上了她, 就像越南殖民地一开始也是惊现于法国发达先进的文化经济, 对法国有着深深的依赖。但在逃亡的过程中, 卡美儿开始看到了越南人民的流离失所, 正如电影中的旁白“沿途的景致通过她的眼睛像血一样地流入她的心底, 最终她心里装的是整个印度支那”。所以, 卡美儿义无反顾得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从此和母亲艾丽安娜分道扬镳, 也就意味着越南与所谓的母亲国法国分道扬镳。卡美儿最终的身份选择是革命者, 所以她就注定与养母、儿子的分离。卡美儿的本土文化身份的胜利也说明了被殖民地文化的不可战胜性。
殖民地的妇女普遍都有一种身份认同危机。在被西方殖民化的过程中, 妇女们丧失了主体的个性和多样性, 仅仅缩减为一个空洞的能指证为帝国主义和父权主义强大的反证。影片男主角法国海军军官占, 在其中代表的显然就是宗主国法国。占在影片中有两段感情, 一段是与艾丽安娜。他们之间的恋情就像西贡那潮湿的热带植被一样, 有着异域和浪漫的情怀, 但同时又很短暂。这就注定了越南一定会离开法国的殖民范围。另一段是与公主卡美儿, 这段恋情还有了结晶——最后随艾丽安娜去法国生活的儿子伊亭。这段爱恋就像西贡的重峦叠嶂和清澈溪流, 干净而壮阔, 但最终也因占离开革命队伍而被别人杀害, 可以说是无疾而终。这两段爱恋都是由于占的那颗追求自由的心, 在影片一开始他就放下狠话, “没有人能改变我的思想, 没有人, 甚至永生的亚洲也不行。”这就是法国作为宗主国对殖民地立下的统治宣言, 但最终的结局以占的死来表明法国以失败收场。
他者的符号化塑造
“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经过岁月洗礼后留下的“根”, 是一个时代风雨吹打后所保存的“前理解”, 是一个社会走向未来的反思的基点。处于中心之外的“边缘”地带的殖民地, 对宗主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上的依赖, 使其文化记忆深深打下“臣属”的烙印。在这部影片中, 有很多被符号化了的东西值得我们关注。正是被西方人符号化的东西才更具有后殖民色彩, 这就是他者的符号化塑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形态、仪式化的场面、殖民地风俗的塑造来展现后殖民主义的压迫与甘于被压迫。
首先是人物的言语的符号化塑造。在影片一开始, 艾丽安娜用鞭子抽打着一个殖民地劳工, 她说:“你以为母亲喜欢打自己的孩子吗?”那个劳工低着头, 答道:“你就是我的爸爸妈妈!”然后不停地磕头谢罪。这样直白的言语上的他者塑造就体现了殖民地人的奴性。
其次是动作的符号化。艾丽安娜在家中举办了一场宴会, 当她的父亲走出来时, 旁边跟随着一个越南女仆。不停地在给艾丽安娜的父亲扇扇子, 当老父亲播放唱片时, 女仆用惊讶的眼神看着唱片机。随后, 老父亲责令女仆赶快给唱片机扇扇风, 女仆满脸崇拜地给机器扇了起来。这里面积极主动的扇扇子的动作设计就体现了殖民地对宗主国的文化上的折服与惊羡。
在外貌形态上的符号化塑造, 最深入人心的就是艾丽安娜长屋的守门人老崔。老崔总是穿着黑色的长袍, 长长的胡须, 矮小瘦弱。他总是双手合拢在身前, 像个幽灵一样面无表情地看着一切。特别是当艾丽安娜与占在长屋里约会时, 总是切到老崔面无表情的注视。在占与艾丽安娜的父亲争吵时, 也不停切到老崔。在影片中, 老崔就被塑造成一个专门制作鸦片和有着强烈窥视欲的殖民地无能者的形象, 完全是他者的一种刻板印象。
宗主国从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与边缘国政治文化形成明显的二元对立, 在这种对立的权利话语模式中, 边缘国往往是仅作为宗主国“强大神话”的一个虚弱陪衬, 一种面对文化霸权的自我贬损。这种强权政治虚设或虚构出一种“东方神话”, 依次显示其文化的无尚优越感。出现最多的就是大量拥挤的殖民地贫困人流和破败衰落的场面。这样, 完全以他者的视角通过展现殖民地的落后衰败, 借此更加显示出宗主国的优越感。
任何后殖民主义的电影中都少不了仪式化的场面。记得《情人》中拥挤不堪的人行道上有各种衣衫褴褛的佝偻着腰的殖民地人们, 到处充斥着隆隆烟雾与嘈杂的声音, 只有一辆辆豪华的按着喇叭气宇轩昂地开过去的法国老爷车引人注目。在《印度支那》中的劳工验收地, 被点到名的殖民地劳工畏缩着走上前, 任由法国军官扒开嘴巴眼睛, 验收完又立刻佝偻着腰缩成一团坐下去。还有, 每次有殖民者出现, 身后总有一群殖民地的无知的儿童们的簇拥。在高大的法国殖民者体格下, 完全呈现出一种期待被解放被救赎的低三下四的形态。
其实, 最能体现后殖民主义的还是西方霸权视角下对殖民地风俗的展现。在萨义德看来, 东方向来只被看作欧洲的“他者”, 对于理性、文明、人道、高级的欧洲来说, 反常、落后、愚昧、低级的东方只是其文化的一个反面映衬。《印度支那》中有大量的殖民地人的流离失所的场景, 他们常常穿着破烂, 或狼狈地奔跑着, 或群聚席地而坐, 用手扒着米饭往嘴里送, 那一双双呆滞空洞的眼睛充满了畏惧。这完全是对殖民地生活风俗的一种讽刺。当卡美儿出生时, 接生婆用极度诡异的笑容说:“生的是男孩, 男孩好, 男孩比女孩还好!”除此以外, 影片中还特意加了一段中国官员邀请艾丽安娜父女两人参加宴会的场景。三位中国官员穿着末代的官服坐在类似演戏的台子上, 瘦弱的身体完全撑不起偌大的官服, 长长的胡须, 对着旁边的人一阵傻笑, 露出又黄又稀疏的牙齿。这种符号化的场面简直就像小丑一样充满了猥琐和病态, 这就是他者眼中东方的野蛮落后。
看与被看
看与被看在女权主义理论中被重点论述过, 而在男权社会中, 男性与女性相对时, 都是女性处于被看的状态。
《印度支那》中, 其实裸露的镜头不是很多, 唯一大面积裸露的就是卡美儿在街头暴力枪击时晕倒, 众人误以为她中枪了, 占解开她的衣服用布擦拭她的身体。于是, 卡美儿的身体就展现在占面前。卡美儿醒来后赤裸着身体紧紧贴着占, 因此对占一见钟情。按照劳拉穆尔维的观点, 这次裸露身体的被看有三个层次:一个是现场演员, 一个是摄影机, 还有就是观众。这个场面中的女性身体的裸露就像是殖民地越南的裸露, 卡美儿的被看可以视为殖民地越南的被看, 更是对占所代表的的宗主国法国的投怀送抱。
其实宗主国与殖民地就是拟化的男女关系, 殖民地就像一个弱不禁风的灰姑娘总是处于一种“被解救的状态”, 所以这时候往往就有一个王子般的宗主国出现并解救她。记得在好莱坞很早的一部电影《苏丝黄的世界》就完全能体现出来。该片中关南施扮演的角色是香港一个小有名气的妓女, 威廉荷顿是一个厌倦了办公室枯燥生活的工程师。最终来自西方宗主国的男主角解救东方弱女子于香港的破落脏乱之中, 对东方主义的误读者就制造了“看东方”或者“东方被看”的操作者。
《印度支那》中有一段非常有隐喻性的探戈舞片段。在艾丽安娜自己举办的圣诞晚宴上, 音乐响起, 她脱下外套, 露出黑色的礼服裙, 径直走到养女卡美儿的旁边, 一把握过卡美儿的手, 脱下卡美儿的外套, 露出白色的短裙, 两人就开始跳起来。从服装的安排上, 艾丽安娜的黑色长裙明显就代替着男人的黑色燕尾礼服, 以此来搭配卡美儿绝对女性化的白色短裙。从动作安排上, 艾丽安娜跳的舞步是男人的, 并且其中充满了强势。艾丽安娜一直盯着卡美儿看, 卡美儿有时侧着脸, 有时眼脸下垂, 处于被看方。在台词安排上, 艾丽安娜对卡美儿说:“我喜欢和你单独在一起, 在一间有烟窗的山屋, 像神话一样。”就像一个要追求心爱姑娘的男人的甜言蜜语一样, 亦或是想用温柔挽留住舞伴的心。而卡美儿却越来越心不在焉, 直至海军军官占的出现。在西方殖民者的心态中, 他们不但不认为侵略剥削了越南, 剥夺了越南的自主发展权, 反倒认为给这块蛮荒之地、给这个古老落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带来了物质的进步和精神的蜕变。但是, 反抗斗争不仅有群众性的武装斗争, 还有当地民族文化的抵制。这使法国殖民者认识到, 要征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印支各民族, 仅用暴力是不行的, 只征服其国土还不够, 还要征服他们的灵魂。所以在这段探戈的设计中, 艾丽安娜这个拥有法国血统的女人硬是被赋予了宗主国这样的男性力量, 表面上两人的动作配合, 实质上早已貌合神离了。
一场看似平常的探戈舞, 实际上是整部影片的一个镜像。它把母女之间的微妙的心理状态、法国与越南之间复杂的政治与权力话语巧妙地传达了出来, 也是彼时法国和越南现实政治关系的寓言。随后剧情的发展, 证明了这是一场最后的探戈, 此后母女之间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 并且永远没有再在一起。这是巴黎当局的最后一场探戈。
影片的结尾也是引人深思, 卡美儿与占的儿子伊亭被艾丽安娜带回法国养大。最终, 卡美儿坚持走到了1954越南独立的日内瓦会议上, 伊亭前去看望生母, 但回来时他却告诉艾丽安娜并没有见到卡美儿, 他对艾丽安娜说了这么一句话:“大堂里很多人, 我想奇迹一定会发生, 一定会有人大喊我儿伊亭, 但结果什么都没发生。不, 你就是我的妈妈。”越南人的后代却叫法国人为母亲, 这是导演或者是西方人对东方最后的意淫了吧。
本片中的伊亭应该就是殖民主义中混杂性的具象显现, 不仅是人种方面的混杂, 更是语言的混杂, 意识形态的混杂。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统治与压迫并不仅仅是权力的单向运作, 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交织、难以严格划界和区分的。被殖民者通过带有差异的重复模拟殖民话语, 使之变得不纯, 从而进一步解构、颠覆殖民话语。6仔细想想, 殖民地的后代们确实普遍存在这种认知困境, 台湾或者香港的殖民地烙印, 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全根除的。
总结起来, 从殖民地人的身份认同的迷惘, 他者的符号化塑造, 还有看与被看的权利地位三方面的分析发现, 后殖民主义仍然深深扎根于影视文化的泥土之中, 完全从西方他者的角度来展示东方, 是东方主义作为西方控制东方所设定出来的政治镜像。萨义德在《东方主义》卷首语引用本杰明·迪斯雷里的一句话:“东方是一种谋生之道”。不仅西方导演以此谋生, 一些东方第三世界国家的导演也趋之若鹜, 似乎寻找到一条博彩之路——那就是靠着东方的猎奇民俗、仪式化的场景等等满足西方第一世界的优越感。这完全是一种面对文化霸权的自我贬损, 但通过对《印度支那》一片的分析可以看到:第三世界国家要做的并不是依然靠着自我贬损获得西方的暂时一瞥, 而是要打破二元对峙的东西方理论, 倡导东西方之间的真实对话, 以更开放的心态、多元并存的态度面对东西方。虽然这一天现在看来还很遥远, 但正如影片中的卡美儿, 因为足够坚定最终还是走上了越南独立的日内瓦会议。所以, 东方也将会如此。
参考文献
[1]吕侠, 刘英波.后殖民电影中的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2]斯皮瓦克.在国际框架里的法国女性主义.
[3]萨义德.东方主义[M]三联书店, 1999 (05) .
[5]李正光.巴黎最后的探戈[J].天涯.2009 (03) .
[6]贺玉高.霍米·巴巴的杂交性身份理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05) .
印度支那 篇2
◆.北京凯信国际专业签证顾问: 张女士
24小时服务热线:***
QQ在线咨询了解:1306166138
在线MSN:zhangminworld01@hotmail.com
邮箱地址:zhangminworld@163.com
乘车路线:地铁2号线或13号线东直门站下车 即是东方银座
我们公司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大街48号东方银座D座20F
◆
办理印度签证的流程:
第一步:咨询、了解、明确 签证办理一般信息;
第二步:确认委托,提供办理印度签证所需资料
第三步:递交材料申请签证;
第四步:签证出签后 第一时间通知客户
◆
申请印度旅游签证所需材料:
1、护照原件,有效期6个月以上;
2、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一份;
3、蓝底彩色照片两张;
4、公司在职证明 英文版存款证明一份 不少于1万元冻结期4个月
◆
印度“三航母战略”觊觎印度洋 篇3
印度一直想做亚洲海军霸主,其中保持航母优势被视为“重中之重”。最近,美国合众国际社和《印度时报》便密集报道,印度从俄罗斯购买的二手航母“维克拉马迪亚”号正在巴伦支海试航,力争年底交付印度海军。与此同时,印度国产“维克兰特”号航母也在紧锣密鼓地建造着,印度还在寻求购买第三艘新航母。外界认为,印度正试图通过打造一支强大的航母舰队来称霸印度洋,扼住世界能源咽喉。
揭开“三航母战略”真相
在印度人看来,现代海军装备中,只有航母具备印度所需的远洋作战和海上威慑能力,而要想挤压外来势力(尤其是参与亚丁湾护航的中国舰队)、维持对印度洋周边国家的绝对海上优势,最终变印度洋为“印度之洋”,印度海军必须拥有3艘航母:1艘控制东面的孟加拉湾,1艘控制西面的阿拉伯海,剩下1艘则处于维修和战备状态,以便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机动支援。
客观而言,印度从1961年获得“维克兰特”号航母(英国在二战时期建造的尊严级航母)之后就一直为实现“三航母战略”忙活着,可始终未能如愿。但现在随着“维克拉马迪亚”号海试及本国航母稳步建造,印度海军拥有3艘航母的梦想渐渐在变为现实。因为从理论上讲,如果“维克拉马迪亚”号今年底能够交付,而印度国产航母——新的“维克兰特”号能在2015年之前服役的话,若加上老骥伏枥的现役西部舰队旗舰“维拉特”号,那么印度海军将在2015年左右拥有3艘航母。
不过这仅限于理论上,因为现役“维拉特”号在1987年加入印度海军之前已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20多年,算到现在已是50多岁高龄的老舰。近10年来,“维拉特”号呆在坞内维护的时间远多过海上执勤时间。实际上,它在印度海军中只具有象征意义,使用价值所剩无几。印度海军对此自然十分清楚,因此一直在谋求他舰予以取代。综合各方报道看,印度正试图从英国买走在建的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中的一艘,但英国人正犹豫不定,即使出售,到交付、配机、训练和形成战斗力,至少也要到本世纪20年代末了。如果英国最终不肯同意出售,剩下的恐怕只有印度自己造了,考虑到印度自造舰艇一贯不按时完工的“跳票”传统,印度国产航母首舰“维克兰特”号何时服役都不确定,至于再造第二艘新航母就属于遥远的事了。换句话说,印度在2015年前真正能用的航母可能只有寄希望于“维克拉马迪亚”号了,所谓拥有具备完全作战能力的3艘航母恐怕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还是梦想。
苦涩的阵容
外界认为,即便按照最理想的状态,即印度海军未来能顺利接收“维克拉马迪亚”号,装备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并购得一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要想有效使用也非易事。
首先,这3艘航母是3个国家建造的,大小不一,技术标准不同,结构和装备也不相同。“维克拉马迪亚”号是苏联时期建造的基辅级载机巡洋舰四号舰“巴库”号(苏联解体后改名为“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满载排水量4.6万吨,舰上多数装备和设备都是俄罗斯制造的,而且采用蒸汽动力。印度自建的“维克兰特”号满载排水量4.1万吨,总体设计抄袭意大利轻型航母“加富尔公爵”号,但又让俄罗斯涅瓦设计局参与设计,以改动飞行甲板,使之能够搭载米格29K战斗机。其动力为4台美制LM-2500燃气轮机,舰载武器设备则是欧美俄产品的“集粹”。而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则是满载排水量6.5万吨的大型航母,舰载装备和设备基本是英国自己研制,动力为全电推进,发动机为两台罗尔斯·罗伊斯MT30燃气轮机。
考虑到3款航母风格各异,印度海军就必须培养3套基本没有互换可能的航母舰员,例如3艘航母的动力完全不同,因此它们的动力部门人员就只能熟悉和掌握自己所在舰的动力装置特性,无法进行经验交流。这种不能互通的情况不仅大大增加训练难度和成本,且对航母作战的灵活性和人员补充也很不利。反观美国海军,由于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都是一样的技术标准,因此人员的训练就要简单得多,补充起来也比较容易,至于美国航母搭载的舰载机联队就更是经常轮换。
其次,这3艘风格各异的航母给后勤维修保养带来很大麻烦。例如“维克拉马迪亚”号出现问题或需要定期修理,就必须回到俄罗斯北方机械厂,而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则需要回到英国船厂,同时航母所需的各种零配件也需要分向俄、英两国采购。这种情况在战时就更显尴尬,因为远赴他国的航母在途中就是对手最好的攻击目标。
再次,这3艘航母虽然都采用滑跃起飞甲板,但由于设计不同,载机量也有较大不同,使得舰载机联队的编成、作战方式、出动能力产生很大差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是按照搭载美国F-35B战斗机设计机库和飞行甲板的,如果改搭俄制米格-29K战斗机,就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改装机库和甲板,且需要形成一套俄式舰载机在英式航母上起降作业的方案,无形中增添了很大麻烦。
印度版航母战斗群“不好看”
众所周知,航母要想充分发挥战斗力,离不开配套的水面舰艇和潜艇,而印度海军虽然拥有数十年的使用经验,但由于此前列装的均是轻型航母,以搭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为主,因此其战斗群的作战编成和作战方式不适于搭载滑跃起飞/阻拦索降落的固定翼舰载机的航母。换句话说,印度未来的航母战斗群依然要进行重新摸索,原有的经验可继承的并不多。
根据美英俄等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编成,一个航母战斗群通常需要2两艘防空驱逐舰、2~4艘护卫舰、1~2艘潜艇、1艘补给舰。但印度海军要想拿出组成3个航母战斗群的伴随舰艇还存在很大困难,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性能也不能满足要求。印度海军最大的麻烦莫过于缺乏专门的防空驱逐舰,其现役的拉吉普特级驱逐舰防空武器只有2套老式俄制SA-N-1双联装中程舰空导弹,最大射程只有35千米,技术水平只能对付中高空机动性不强的飞机,对于掠海攻击的反舰导弹和第三代高机动战斗机基本无能为力,在30年前的马岛战争中,英国驱逐舰上装备的“海标枪”(性能优于SA-N-1)导弹就无法抵御近乎“神风特攻”的阿根廷A-4“天鹰”机群,印度人要想指望SA-N-1能为航母撑起“保护伞”显然不现实。如果排除了拉吉普特级驱逐舰的“航母保镖”资格,那么印度海军就只剩下3艘德里级驱逐舰,且不说数量不足,其单艘防空能力也只有两座SA-N-7舰空导弹单臂发射架,一次只能对付两个空中目标,根本无法抗御“饱和攻击”,且该导弹射程只有25千米,不能满足护卫航母的射程要求。
印度海军真正能指望的航母防空舰是新型加尔各答级驱逐舰,它将装备以
nlc202309010837
色列研制的“巴拉克-8”舰空导弹和相控阵雷达系统,其中“巴拉克-8”的射程可达80千米,勉强具备航母战斗群所需的区域防空要求,且相控阵雷达也能让其初步具备抗密集攻击能力。但如今加尔各答级的建造计划严重拖期,相关舰载设备也没有搞定,特别是最重要的“巴拉克-8”系统远未达到技术成熟。
由此可见,印度海军即使装备3艘航母:面对缺乏可靠的防空驱逐舰掩护的窘境,一旦米格-29K舰载机在远程防空作战中被对方缠住或者招架不住(这种可能性很大,因为轻型米格-29K很难对抗F/A-18E/F、苏-33之类的中重型舰载机),其航母上空基本是开放的,坐等对方操刀宰割。即使印军实现加尔各答级防空驱逐舰服役,也难以使航母防空能力得到质的改变,原因在于“巴拉克-8”的射程明显偏近,在现代海战中,打击水面舰艇的武器主要是反舰导弹,用于拦截的舰空导弹如果射程较近,就会使对方舰载机在更加靠近航母的位置发射导弹,相应就压缩了航母战斗群的反应时间。这也是美国伯克级驱逐舰为何要部署射程达130千米的“标准”SM-2舰空导弹,目的就是尽可能远地驱离对方攻击机。
其次,印度海军驱护舰艇虽然反潜能力较强,但如果失去空中保护伞,其应有的反潜能力也很难施展。归根到底,还是制空权的得失决定着制海权的归属。更要命的是,印度海军能为航母战斗群提供的“水下护卫”——护航潜艇只有常规动力潜艇,如俄制基洛级和德制209型,它们航速太慢,很难跟上航母编队的行进速度,且常规潜艇需要不断上浮充电,容易暴露行踪,遭到对方反潜兵力的打击。据报道,印度斥巨资从俄罗斯租借来的阿库拉级攻击核潜艇“斑纹海豹”号本身故障重重,早在俄国内就造成多人死伤,被称为“寡妇艇”,印度人用它来掩护航母只能说“聊胜于无”。
第三,现代海战讲求信息一体化,然而印军既缺乏天基预警导航系统,航母又没有固定翼舰载预警机,同时护航舰艇还缺乏类似宙斯盾那样的大型相控阵雷达,仅靠俄罗斯售卖的卡-31雷达直升机充当门面,很难满足航母战斗群的信息获取需求。
控制印度洋力有未逮
印度海军远海作战的基本思想是以遏阻印度洋上大国海军的行动为基本任务,以反潜作战为基本形式,在广阔的印度洋水域中实施水上水下、海上空中的立体打击。但要实现印度海军控制印度洋的五大要道——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保克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的目的,仅靠2艘中型航母和1艘大型航母还是相当困难的。
首先,印度海军宣称要控制的上述海上要道也是美国海军极力想控制的,尽管美印在遏制中国方面能达成共识,但印度海军要控制印度洋的做法是与美国利益相违背的。也就是说,印度海军要想控制印度洋,就要具备遏制美国海军的能力,而这种可能性不大。
其次,如果在中国发展航母之前,印度海军就拥有3艘航母,那对于掐断中国海运生命线的威胁极大,但在中国海军稳步前进,开始发展航母的情况下,印度海军“三航母战略”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再次,印度洋不仅对中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海上通道,对印度洋周边国家乃至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如果印度海军想变印度洋为“印度湖”,势必刺激这些国家也加快海军建设,从而引发大范围的海军竞赛,这不但会使印度海军的梦想受到很大阻滞,也将使印度洋地区局势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印度支那 篇4
那么,印度的宗教艺术为什么会与性爱娱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对性爱艺术习以为常的印度,受众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春宫画不仅在印度没有被禁止,反而在公共场合经常见到,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印度文化,是开明还是随性?是禁欲还是纵欲?大胆的艺术表现在各种严明的宗教制度中怎样协调与平衡?
细密画《爱之船》也叙述了一个在印度流传久远的爱情故事。画面的下部,是黑天神克里希纳与牧女拉达在花园中的紫檀树下幽会。康格拉画派作于1780年,表现同一题材的作品《交欢》,突出强调了性爱的欢愉与人神的和谐。在《薄伽梵往世书》的插图《克里希纳偷走牧女们的衣服》中,完全看不到强硬的教义和神的威严,反而充满人情味和世俗世界的欢愉。
由此可见,印度的众神不像基督教中的上帝般俯视人类、高不可攀、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具有人性、具有七情六欲,可爱可亲,充满生活情趣,既有人类的美德,又有人性的弱点。在印度,人与动物及神的界限不是不可逾越的,有时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动物可以成为神的化身,人可以上升为神,神也可以转世为人。毗湿奴就有多个化身,却以黑天神的形象最为深入人心,因为他实在是人性化的神,是被压抑的人性的象征。毗湿奴化身为黑天,在牧区长大,幼时他和淘气的孩子一样调皮捣蛋,长大后他和牧区的年轻女子们谈情说爱。他吹起笛子,许多女性,包括已婚的婆罗门妇女,都被他的笛声迷住,来到森林中与他会面。黑天神在非常欢乐的气氛中使每一个女性都感觉到他在陪伴自己,体验无上的幸福。黑天神的故事让人感受到虔诚的力量,也感受到其中强烈的爱欲色彩。黑天神是印度教中崇拜者最多的一个神,人们崇拜他的机智勇敢和风流多情。他在人间的田园之中,尽情享受爱情和欢乐,他游戏人间,带着牧歌般的诗意,激起无限柔情,赋予宗教新的生命与活力,使各种艺术大放光彩。拉达是女牧人中最可爱的已婚女人,她被克里希纳深深地迷住,并为了他和自己的丈夫分离。其中的寓意十分清楚:克里希纳是神,崇拜神灵的拉达代表灵魂,他们在一起象征人类与神性的再结合。印度的传统文化主张人与万物及神应和谐相处,并在这种人与万物的和谐与统一中达到追求的最高境界——“梵我同一”。此时,在天上与人间的爱中,人的灵魂与神结合,而黑天神也成为了人化的神。
从宗教意义上看,印度的文化传统中注重思考“性”,是性把情欲提升为一种神性或一种宇宙的本源,认为宇宙就是某种性欲的产物。《奥义书》在描述个人与宇宙的终极实在关系时,也常与人类的性爱联系起来,如“当一个男人和心爱的妻子拥抱时,不知道哪里是里,哪里是外;那么当他和理智的灵魂拥抱时,也不知道哪里是里,哪里是外”。因此,从宗教的高度思考性问题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人们的性爱与对神的情感界限趋于模糊,因此,对神的爱与对情人的情感极其相似,对神的歌颂类似对恋人的歌颂,亲近神明类似与神明相爱。一些教派认为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与神的合一,而性爱是人类最强烈的爱,故将爱神、颂神与爱情结合起来。
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印度文化对性的重视,而这种世俗的爱欲与宗教的虔信看似冲突实则相通,是一种十分有趣的解释。在印度文化中,宗教占有至高的地位,印度宗教流派很少,互相区别又和谐并存,印度宗教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19世纪英国殖民当局曾用20年的时间对印度教作了系统的调查,最终没能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它既是有神论的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多元论的宗教,又是一元论的宗教;既是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又是生活方式等等。英国人的这个结论,足以说明印度教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印度文化的复杂性,就是既不能以灵掩肉,也不能以肉掩灵。印度的圣哲十分认定性的尊严,并且理解这是一切生物普遍的根本欲求。他们允许民众合理的享乐,认为在一夫一妻的道德规范下所行的性欲满足是“正淫”,决不会看作是罪恶。宗教大多是禁欲的,因为欲望常为一切罪恶的根源,而印度人既看到了它污化和尘杂的一面,又肯定了它动力和能源的一面。
印度教规定,人生的目的是“法”、“利”、“欲”和最后的解脱,这决定了人生的4个阶段: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因此,印度教并非出世的、漠视现实的宗教,相反,它注意到了人生中的各种欲望,“利”是财富的欲望,“欲”是感官的欲望和艺术的欲望,但还是把最终的、对最高存在“梵”的追求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当尘世的欲望满足了,义务履行了,就应该放弃一切,去过云游四方的生活。所以纵欲和禁欲都是印度教文化的特点,二者不是分裂的,而是很自然地融合在人们的信仰和实践中,融合在印度人的血肉中。既然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印度人对性爱的宽容态度,也不难理解印度的性爱艺术了。
印度支那 篇5
《印度合伙人》(又名《护垫侠》)根据印度社会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宠妻狂魔”拉克希米为了让妻子用上卫生巾,不惜对抗顽固的乡村传统和社会习俗,亲自制作卫生巾被当地人视作异类。而他的“自制卫生巾”也屡试屡败,在当地名声尽毁,不得不远走他乡。
但他依然没有放弃,终于在网上找到了制作卫生巾的标准原料和流程,并采用“土法上马”的形式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还通过国家的创造发明奖获得了启动资金。于是他开始大展拳脚,同美女合伙人一起,在广大印度乡村推销价廉物美的卫生巾,推动印度乡村妇女卫生状况的转变,最终站在联合国的讲台上,讲述自己的传奇经历,为印度的两性平权与社会变革发出呼声!
毫不夸张地说,在剧情层面,《印度合伙人》是毒舌君在21看过的最丰富、最细腻、最动人的影片!本片把男主角研制卫生巾过程中的无数波折与失败,都呈现得异常生动鲜活,充满接地气的生活气息,无数的喜感也随之迸发,而且主人公这一切“疯狂”的举动,都是建立在他对妻子浓浓的关爱基础上,因而能够迅速俘获观众的情感,沉浸在剧情之中,为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揪心。
同时,影片通过生动的故事,自然而自然让印度令人震惊的社会现实呈现在观众面前。都之后的社会了,印度处于乡村的绝大部分妇女都没有卫生巾可用,只能用布条、草灰等极不卫生的传统方式解决经期问题,这背后的根源则是印度乡村顽固的守旧传统以及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不平等问题,影片并没有去刻意强调,而是用许多细节让观众自己去体悟!
而且本片也像《摔跤吧!爸爸》、《厕所英雄》等印度电影一样,用剧情嘲笑了这种“社会传统”,在某些守旧人士口中“颠扑不破”的所谓“传统”,当社会舆论一旦逆转、主人公荣誉加身之后,这些守旧人士又会立马换上一副脸孔,完全拥护传统变革。印度和中国都是深受“传统”影响的古国,相信许多中国观众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感慨和共鸣。
整部影片花了大量篇幅来展现主人公自制卫生巾从不断失败到最终成功的过程,如果说前半部分的情感支撑点是主人公对乡下妻子的爱的话,那么后半部分的情感着力点则放在了主人公同高学历美女合伙人的暧昧情感上,相当于在影片后半部分开发出了一个吸引观众的全新看点。最后,主人公到底是应该回到那个传统保守、见识短浅且对主人公行为不理解不支持的妻子身边呢?还是应该跟那个思想开明、受教育程度高、既能摩登时髦还能跟主人公一起艰苦打拼的美女合伙人在一起呢?相信这会成为影片结束后不少观众的讨论焦点吧!
片中主人公在联合国的那段长篇演讲,堪称本片的“高光时刻”,也堪称20的年度最佳励志台词。感觉世界影坛有好长时间都没有出现过如此长篇的演讲桥段了,但片中这场主人公从自己创业经历讲到印度社会的这场长篇大论的演讲却丝毫不会令人枯燥,而是仿佛看《吐槽大会》一样,让人感觉妙语连珠,笑点不断,同时又饱含着主人公无比真挚的爱、良知与正义感,让人听到无法不为之动容!
《印度合伙人》再度展现出印度电影强大的剧本实力和表演感染力,2018年的华语片无人能敌,放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也罕有其匹!
所以,毒舌君向大家强烈推介这部影片,趁着元旦前后本片还有一些排片,大家赶紧到影院去看吧,绝对会给你留下远胜其他同档期影片的美好观影体验!
印度支那 篇6
1 倾销及反倾销概念
倾销定义来自经济学家雅各布·瓦伊纳(JocobViner),指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狭义的倾销定义是:倾销是海外的货物以低于同样货物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销售价格出售。
反倾销规则在《1947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规定:某一产品以倾销方式,也就是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输出到其他国家,使得输入国的国内产业蒙受损害,输入国可以征收不超过倾销差额的反倾销调查时易造成混乱。
2 印度反倾销政策
2.1 制度性安排
为适应新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需要,根据修改过的51995年海关关税法的规定,印度政府于1998年4月13日专门成立了处理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具体事务的反倾销事务总局。印度在积极使用反倾销手段的同时,也在加快处理反倾销案件。根据印度最近公布的资料显示,虽然近年来反倾销案不断增加,但印度在处理案件的速度也在加快。印度一般处理反倾销重大案件所需的初裁时间从过去的6-8个月缩短到现在只需要2. 5-3个月,而美国的初期调查报告即耗时4. 5-5个月,欧盟则需要9个月,澳大利亚也需5个月,而新西兰需要5-6个月。印度政府通常是先接受属于商会的一些小型企业的控诉,再分交由政府设置的专家小组来处理,在经过反倾销调查当局的调查和判决后,该局会指派一名官员(通常是商工部次长)主持并于会中宣布课征的税率,会后全案移交由财政部依判决课征反倾销税。
2.2 基本操作模式
印度反倾销法既承袭发达国家的规定,又有发展中国家自己的独特之处。总体而言,印度反倾销法与WTO反倾销协议在内容上基本是一致的。但印度反倾销政策日益向发达国家靠拢。如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非市场经济问题的规定以及损害的确定等问题,均仿效了美国、欧盟的相关规定,这使得印度反倾销立法具有活力,可以适应新的情况,也使印度可以频繁地使用反倾销这个武器来保护国内产业,成为世界上的反倾销大国。在倾销的认定方面,不断扩大实施措施的范围,不断加强保护本国产业的力度。印度反倾销法特别虽然强调应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应强制实施较少反倾销税则,但对于来自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大国则频频实施反倾销制裁。虽然接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提出的价格承诺,但仍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的倾销幅度的认定采取国际通行标准。
3 印度对华反倾销特点及原因
3.1 印度对华反倾销特点
在实际调查和裁定过程中, 调查官员相对比较武断, 在一些案件中自主形成观点和结论, 而对应诉企业的抗辩置之不理。印度办案官员可能不认真查阅任何文件, 就作出拒绝给予其市场经济地位的结论。有时会故意模糊被调查产品的范围。印度调查机关有意将原材料、生产工序以及用途不同的产品混为同一种产品进行立案调查, 导致中国企业不能确定被调查产品而无法应诉, 正常价值被高估。如故意将生产工序、成本、用途及海关税则号均不相同的轻质纯碱和重质纯碱作为同一产品进行正常价值的计算, 最终导致了不公正的裁决。
3.2 印度对华反倾销原因
我国出口商品成本较低。与印度相比,由于我国农村改革早,农业劳动力转移快,劳动力成本低,外国投资多,降低了融资成本,基础实施完善,劳动生产率高,生产成本低,增强了出口商品竞争力。国内企业恶性竞争所致。由于国内行业协会缺少权威性,对印度出口协调不力,加上国内有关企业对印度反倾销政策不了解,或被印度中间商压价,加之多头出口,竞相压价,低价销售,被印度反倾销调查局抓住把柄。同时印度把中国出口产品与经周边国家走私产品混为一谈。印度消费者购买的中国商品,很多是走私的中国商品。应把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与通过尼泊尔、缅甸等周边国家的走私贸易区分开来。"
4 我国出口贸易应对建议
(1)充分利用 WTO 争端解决机制和相关协议, 使印度改正错误或不当的规则与实践。现行的 WTO 争端解决机制具有法律上的高度权威性和强制性。我国应有效利用这一机制, 扭转我国出口产品在印度屡遭不公正反倾销调查的局面。根据WTO《反倾销协议》规定, 在印度对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初裁决定采取临时措施时, 如果企业认为该临时措施违反了协议有关规定, 可以我国政府的身份将争议提交争端解决机构处置; 如果企业对最终裁定不服, 可以对征收最终反倾销税或接受价格承诺提交争端解决机构。中国加入 WTO 后, 拥有了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权利, 应当在建立公正的国际反倾销秩序、抑制有关国家借反倾销之名而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强政府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引导、监督与调控,严禁出口企业低价竞销, 维护正常的出口秩序。在具体的出口定价中, 依据国外同类同档次产品的价格标准确定客观可行的“价格底线”, 并引导企业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尽力争取规定弹性价格条款, 以便于企业适时灵活调整价格, 避免经济损失和反倾销。
(3)加快培养从事反倾销诉讼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从事反倾销诉讼的专门人才比较缺乏, 而专门应对印度对华反倾销的人才则更少。在反倾销诉讼中,聘请外国律师办案,不仅要支付较高的费用,而且往往不能充分反映我方企业的意图,不利于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作者单位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印度支那 篇7
一、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中国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增强, 中国的国家形象也越来越重要。良好的国家形象, 可赢得良好的国家信誉和国际社会认同, 提高国家的政治地位和增强国家的影响力。良好的国家形象, 有利于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外资。良好的国家形象, 有利于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更好的融入世界。印度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也是亚洲举足轻重的两个国家。近年来, 两国综合实力都在提升, 各领域交流合作频繁, 两国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印度如一面镜子, 能让中国更清楚的认知自己的形象。因此, 印度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就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眼中中国形象调查
为了了解印度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形象, 笔者对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实地调查。调查的目的是在于了解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中国形象, 便于全面的认知中国的国家形象, 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并加以分析和思考, 提出相应的建议。目前郑州大学留学生人数在800 人左右, 以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泰国、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为主, 也有少量的欧美和日韩留学生印度留学生占百分之七十左右, 是郑州大学留学生的主力军。
本次调查的方式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调查对象为200 名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此项“国家形象”问卷调查研究由三个部分组成, 中国的军事外交形象; 中国的经济形象; 中国的社会文化形象。同时我们在对印度留学生的访谈中, 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来中国前后对中国的印象, 毕业后是否留到中国工作等问题, 以便更好了解印度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形象。本研究向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 份, 收回有效问卷160 份, 有效收回率为80% 。采用Micosoft Office Excel 2010 对这160 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 调查结果和访谈分析如下:
( 一) 军事外交形象
1. 认可中国在全世界的正面影响力
大部分印度留学生认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倡导并践行的“和平崛起”理念;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友好外交表现等。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在国际社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许多国际上重大问题绕开中国是无法得到解决的, 他们认可中国在世界上正面的影响力。但同时受国外媒体制造“中国威胁论”影响, 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的不文明行为, 让一小部分印度留学生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正面影响力的评价有所降低。但总体来讲, 印度留学生是认可中国在全世界的正面影响力。
2. 担忧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接近一半的印度留学生认为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会对印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小部分印度留学生认为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对印度的影响较小。还有一部分印度留学生表示不关心。中印两国是领土相互接壤的国家且有部分边界尚未明确, 印度民众对中国不断增强军事实力表示担心是正常反应。而近年来中印两国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在各领域的都有交流合作,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 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因而部分留学生认为对中国军事实力增加感到担忧是多余的。虽然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引起众多国家的担心, 但大部分印度留学生仍然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新中国成立60 多年以来, 中国政府在军事上一直保持着冷静克制。去年中国的裁军行动和中国不断向世界传递友好的信号, 相当一部分印度留学生相信中国一定会实现“和平崛起”的。
( 二) 经济形象
1. 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巨大贡献
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的印度留学生认为, 中国经济的发展会给世界尤其是临近国家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会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 中国民众购买国外产品和赴海外旅游等也对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中印两国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存在竞争关系, 中国经济发展必然挤占印度的国际市场。还有小部分学生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他们认可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认为会对与中国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的经济发展负面影响。
2. 日常生活用品物美价廉, 电子产品受到青睐
调查中我们发现, 印度留学生喜欢中国的日常用品, 中国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等也逐渐受到印度留学生的青睐。印度留学生购买的中国日常用品主要有纺织品 ( 主要有箱包、服装等) 、生活学习用品等, 因为这些中国产品价格相对低廉但不乏时尚美观、用过之后就更新, 关键是中国的产品有价格优势且产品的质量并不比其他国家产品的质量差。中国的电子产品和耐用消费品在印度留学生中同样受欢迎。印度留学生表示, 最喜欢中国的电子品牌是华为和小米, 认为两者质量有保障、外观好看、性价比高。这反映了中国的电子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印度留学生表示, 大部分中国产品的没有售后服务或有的售后服务, 但时间过长且态度差, 同时对产品的功能宣传上有夸大的成分。
( 三) 社会文化形象
调查发现, 印度留学生来中国前后对中国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 印度留学生来中国后较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认识更加客观全面。
1. 中国国民素质整体良好
印度留学生认为中国国民的素质整体良好, 如中国人具有自信乐观、纪律性强、助人为乐、热情友好等美好品质, 但印度留学生同时认为, 一小部分的中国公民因爱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影响了全体中国人的形象。他们对中国国民素质的认识上较为准确全面, 提到部分中国公民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确实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访谈中, 他们表示, 在来华前后对中国人的印象发生了改变。“中国人并非不善于沟通交流”、“只是小部分中国人有一些不文明行为”、“中国人变得更加自信开放”等, 他们对中国国民素质的认识是全面并且客观。
2. 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相对浅显
在“您认为什么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时, 选“武术 ( 功夫) ”、“丝绸”、“京剧为代表的戏剧”最多。反映了印度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相对浅显。而在“提到中国, 您最先会想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答案比较分散, 有熊猫、长城、武术 ( 功夫) , 还有北京、饺子、毛泽东等。总之, 答案是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并且体现个人喜好等特点。
3. 尚未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情况
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 印度的文化习俗与中国有着较大的区别。中国学生对印度留学生的节日庆祝方式和穿着服饰方面不理解。印度留学生大部分是素食者, 也有食羊肉和鸡肉但忌食牛肉的信仰伊斯兰教的留学生。印度留学生一般用手把米饭、面饼和菜在一起使用。但中国学生不认可这些饮食习惯。而“语言障碍”不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困难, 原因是来华留学生本身有较好的汉语基础。超过一半以上的印度留学生明确表示不会留在中国工作, 有语言、饮食、祖国情怀等原因。部分印度留学生表示会留在中国工作, 他们在中国会有跟好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且他们已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
三、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途径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分析,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 一) 发挥大国作用, 践行“和平崛起”理念
中国要在国际社会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 必须把本国的事情做好, 解决好本国存在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 做好大国的表率。加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提高国家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国家社会上, 积极参与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印度是中国的近邻, 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引起印度民众的担心实属自然。中国政府应大力宣传“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的理念,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爱好和平的大国的形象。
( 二) 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
大部分印度留学生认为可中国产品的质量, 但同时表示售后服务不完善, 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 这是公正客观的评价。因此, 政府应该完善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产品的质量, 杜绝高仿假冒伪劣产品, 企业应提供更为完善的售后服务, 对产品的宣传做到实事求是。我们公民应该杜绝的不文明行为和习惯, 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形象。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国民素质的教育, 社会也应积极引导文明的行为规范。而印度留学生没有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主要原因是我们对外来文化的不认同或不理解。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应该给予尊重和理解。
( 三) 多途径交流, 全方位展示
印度留学生对中国部分的认识是客观的, 但是也有部分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他们来中国之前主要是以大众传媒 ( 电视、网络、报纸等) 、影视作品、亲朋好友口述或学校教育等方式了解中国, 造成对中国认识的不全面。建议政府创办针对印度青年的印度语和英语电视台或广播来全面介绍中国, 并且中国的对外宣传应做到真实客观。建议在孔子学院华文学校的教材编撰和教学内容设计以及对外展示自身形象方面, 不仅要展现中国的古代文明, 更应将一个真实的客观的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 将更有利于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构建真实、诚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 政府应该为中外青少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将青年交流活动常态化, 让世界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陈文.《两广地区东南亚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 (11) .
[2]周宁.《我们的遥远的近邻—印度的中国形象》.《天津社会科学》, 2010 (1) .
印度掠影 篇8
东西文明:新德里
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登中国东航的航班飞往印度新德里, 飞机降落在新德里机场, 眼前立刻呈现一片五彩斑斓。机场光线明亮, 大厅围墙上有描绘印度历史的精美壁画;印度男人戴着头巾, 妇女身穿色彩鲜艳的丽纱。印度的天气景色和街景与埃及很像, 街道两侧有高大的老树木和宽阔的绿化带。小汽车很多, 以两厢小排量的为主, 大街上公交车、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并行。印度的新德里正在发展之中。
第二天我们乘车经过新德里的大使馆区, 这里有美国、法国、俄罗斯大使馆, 美国大使馆外面有两辆警车守卫。这是新德里的中心地段, 是新德里最美丽的街区;马路一直对着就是国会, 路边有警察纪念碑, 颇有欧洲城市的感觉。各国大使馆的建筑颜色, 都是白色建筑, 但建筑风格不一样。大使馆的庭院内种植了菩提树、棕榈树、凤凰树和三角梅等各种热带的灌木花丛。
1911年英国占领印度后, 把首都从加尔各答迁到了新德里, 由英国建筑家勒琴斯爵士设计并主持修建新德里, 1931年正式建成。国王大道上印度门是印度的象征, 高达42米, 与法国的凯旋门一样雄伟, 是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印度士兵而修建, 墙上镌刻着13200名士兵的名字。印度门从东向西一直通向总统府, 这是新德里最为壮观、最为经典的城市景观。
走在新德里市中心或城乡结合部的街道观看印度建筑, 假如是没有外国人和印度人在行走, 你有可能认为是在中国某个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印度, 在很多方面与中国是相似的。城市的环境、国民的综合素质也很相近。
印度高速公路是三车道, 中间的隔离带有4米宽, 种植了很多三角梅, 红色、紫色和白色的热带花正在怒放。道路两侧是大片的树木和草地, 新德里位于印度北部平原, 是较富庶的地区, 公路旁边到处有野兽和鸟类在活动, 说明印度人注意环境和动物保护。印度的人种杂乱, 血统混杂, 人种繁多。有些人像欧洲白种人, 有些像非洲的黑种人, 有些则是亚洲的黄种人;有的头发乌黑, 有的呈金黄色;有的身材高大, 有的个子矮小;人类学家说印度有七种人, 雅利安人、达罗毗蒙人、伊朗人等。
当天我们还参观了印度之父——甘地的陵墓。这实际上是一个按西方理念建造的甘地墓地, 黑色的大理石构成的陵墓, 永不熄灭的圣火在陵墓前方燃烧, 无数的鲜花摆在前方。在印度门西南处的博物馆里有一些甘地用过的实物和照片。1982年获奥斯卡奖的影片《甘地》就是新德里当地人民按照当时的一草一木布景拍摄的。从甘地陵墓出来去机场的路上, 经过印度高等法院、总理府、尼赫鲁公园和印度政治家的住宅区, 这是一片按西方理念设计的新区。印度的精英和领袖都住在这一片环境优美, 空气清新、街道整洁、绿树成荫的地方。这片新区与旧德里的贫困、肮脏、混乱和拥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是当今印度贫富悬殊的最大社会问题。
盛大婚礼:旁遮普
第三天晚上回宾馆的路上, 碰上旁遮普古典婚礼, 沿途两公里由铜管乐队、民族鼓队、马车花灯组成婚礼庆典队伍载歌载舞, 拥簇着新郎乘坐的马车走在前面, 一群身穿红、黄、蓝、绿、紫色薄纱丝绸的民族华丽服饰的女青年与身穿印度传统服装的男青年, 在乐队演奏欢快的、节奏鲜明乐曲的伴奏下, 缓缓地走向婚礼的正式殿堂——阿育王五星级酒店。新郎身穿白色的民族传统服装, 头包戴着锡克族人那种围巾, 从上面垂挂二十多条像珍珠项链那般的珠链, 把新郎的脸挡住, 在伴郎和父亲、兄弟的拥簇下, 缓缓走上婚礼仪式典礼台上绣有金边白底的沙发一侧坐下, 另一侧留着等候新娘的到来。大约半个小时, 在欢乐、明快、和谐的乐曲中, 新娘在伴娘、父母和证婚人的拥簇下, 庄严的乐曲声中在众多的电影摄像机和照相机的闪光中, 缓慢地走向婚礼的典礼台。
新郎和新娘的亲戚发现我这个东亚人在观看现场的热闹时, 热情邀请我去喝饮料、吃点心, 并和新娘新郎一起合影, 并留给我名片, 要求把相片通过E-mail发回给他们留作纪念。天生善良, 大慈大悲, 无忧无虑, 是印度人的精髓。这是我迄今为止从现实或媒体或电影看过的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 也是最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色彩的婚礼, 是一种贵族的婚礼。印度自古以来就存在世袭的种姓制度, 亚种姓有3000多种, 另外还有贱民, 种姓歧视至今未能消除。贵族永远是贵族, 平民永远是平民。这是印度发展中除宗教盛行的困扰之后的又一最大障碍。
爱情之墓:泰姬陵
第四天, 怀着梦寐已久的心情去参观人类七大奇迹——泰姬陵。位于阿格拉的泰姬陵, 是印度穆斯林较多的地方, 从人们的服饰、建筑的风格可以看出浓厚的穆斯林特征。与埃及与意大利的著名旅游景点一样, 很多全副武装、荷枪实弹、身穿草黄色制服的警察在旅游景点巡逻, 安全检查特别严格。进入大门后, 首先看见一座高大的红堡, 这是进入泰姬陵花园城堡, 城堡是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的皇宫外观颜色呈朱红色, 用大理石建成, 典型的穆斯林风格屋顶、门窗和图案装饰, 修建泰姬陵花了22年时间, 在泰姬陵大门的这个城堡上建了22个圆球, 以示22年的纪念作为标志。泰姬陵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第五个皇帝沙·贾汗纪念他38岁的爱妃去世, 于1628年至1658年, 建造的一座陵墓, 耗尽当时王国的大量财力和物力, 从此莫卧儿王朝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泰姬陵是人类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人类社会史上名垂青史, 是一座爱情纪念碑。高67米的陵墓直耸蓝天,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匀称的, 可以说泰姬陵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结晶。伫立在泰姬陵前的400多米长方形水池前, 看着这水中陵墓的倒影, 想起了古今中外的许多国王或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故事。下午6点钟的余辉从云层中透射出来, 金灿灿的霞光洒在坐东朝西的泰姬陵上, 不禁心生感慨, 当年的辉煌强盛已是一去不复返的往昔。
瓦拉纳西:母亲河
第六天, 从新德里乘印度航班前往名城瓦拉纳西。瓦拉纳西是印度人洗礼的心灵之城。第二天清晨5时天没亮就起床, 步行到印度的母亲恒河参观和乘游船看浴场和日出。天还未亮, 河边就有很多的男女手中拿着点燃火的小花蜡烛灯在河里沐浴, 这是印度最古老的沐浴景色, 也有印度教徒在这里举行葬礼。印度人把恒河视为女神的化身而崇拜。根据印度的信仰, 如果用恒河水沐浴, 就能洗清一切罪过。如果人死后骨灰投入恒河, 就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在印度没有恒河的瓦拉纳西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里, 时间的流逝就像是恒河的流水。恒河岸边巡礼的圣地石阶码头是最值得一看的景点。旧街的河西岸有64个水泥石阶码头。瓦拉纳西很贫穷, 乞丐很多, 大街小巷卖花灯和花环的人很多, 每家人都养了狗, 满街的狗在街上走。瓦拉纳西是一个乡间城市, 与大多数中国的乡村城市一样, 拉闸卷门、单间铺面的商店, 很低的围墙上也写满了各类广告。妇女用头顶着货物在行走。瓦拉纳西有远古的佛祖故事, 也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城市。
释迦牟尼:鹿野苑
第七天, 来到离瓦拉纳西大约10公里的印度释迦牟尼转法轮的地方——鹿野苑。公元629年 (唐贞观三年) 唐玄奘到印度瓦拉纳西恒河西岸之勒克取经, 644年 (贞观十八年) 离开印度。鹿野苑草木繁盛、环境幽雅宜人, 有讲堂、住宅和佛塔。这里佛塔很多, 有大有小, 但遗址不多。红砖建造的释迦牟尼住地遗址始建于公元前三年, 是释迦牟尼讲学的地方和转法轮塔。在绿茵茵的草地之中高高耸立的昙麦克塔, 始建于公元6世纪, 当年的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之后, 将佛法发扬光大在此讲学。在鹿野苑的古遗地和古佛塔, 看到世界各国的佛教门生在此专心虔诚的读佛经, 遇见很多年轻的身穿红色袈裟的男女僧侣, 与他们亲切交谈发现, 这些僧人从外貌、服饰与中国西部地区的藏传佛教是何等的相似, 可谓是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一大景观。在鹿野苑的隔壁, 有一座1929年由中国佛僧修建的中华法寺。围墙上有一张公元623年唐玄奘从西安出发历时22年到印度瓦拉纳西取经的出发线路和回国线路。唐玄奘当年跋山涉水走出西域, 翻过火焰山和大沙漠来到印度, 遇上的艰难险阻、饥荒疾病是难以想象的。645年 (贞观十九年) 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得到唐太宗的亲自接见, 慰勉有加, 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 在弘福寺译经并完成《大唐西域记》, 记录所见所闻, 成为一部流传后世的珍贵历史文献。今天的印度, 佛教仅占10亿人口的0.8%, 佛教由唐玄奘带到中国后发扬光大, 并在中国遍地开花, 正如印度史学家辛哈和班纳吉所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玄奘, 给我们留下了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不利用中国的历史资料, 要编一部完整的佛教史是不可能的。”这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宗教的力量和人类发展的历史。
印度大停电 篇9
31日, 在印度北部恢复供电数小时后, 该国东部和北部地区13个邦又陷入电力瘫痪状态, 全国近一半地区的供电出现中断, 影响约6亿人口用电。
此次大面积停电被认为是印度11年来最严重的停电事故, 也有报道称这是全球历来规模最大的停电事故之一。
印度高考制度探析 篇10
关键词:印度,高考,教育公平,应试教育
一、印度实行多种考试并存的高考制度
(一)几种有全国性影响的高校入学考试
在印度,两个机构举办有全国性影响的高校入学考试,它们是中央中等教育理事会(Central Board of Secondary Education,简称CBSE)和印度学校证书考试委员会(Council of Indian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简称CISCE)。这两个机构举办多种政府认可的公共考试,其中,CBSE举办的与高校入学资格有关的考试有3项:“高中证书考试(Senior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亦称“12年级考试(ClassⅫExamination)”;“医学院校入学考试(All India Pre-Medical Dental Entrance Examination)”;“工程技术院校入学考试(All India Engineering Entrance Examination)”。CISCE举办的与高校入学资格有关的考试有1项:“印度学校证书考试(Indian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
CBSE是自治性社团组织,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21年成立的合众省中学和中间学校教育理事会(United Provinces Board of High School and Intermediate Education),1952年改用现名,1962年进行了重组。CBSE管辖的中学近万所,其中包括设在印度以外的21个国家中的100多所中学。
CBSE没有政府拨款,经费完全依靠自筹,主要的经费来源是考务费、会员费和理事会出版物的收入。其主要工作目标和活动有:规定中学考试的条件,举办公共考试;为工作岗位调转到不同地区的国家公职人员的子女提供教育;规定、更新教学与考试科目;接纳协助举办公共考试的会员单位,提高全国中等教育的学术水平。根据中央政府授权,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主管中小学教育和识字司的国务部长或者“印度政府秘书”负责监管CBSE的工作,任命CBSE的主席及其手下的5位部门负责人。[1]
印度学校证书考试委员会(CISCE)也是社团组织,没有政府拨款。1952年,时任教育部长主持召开了一个“全印度证书考试大会”,主要目的是讨论用一个“全印度的考试”取代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海外剑桥学校证书考试”。1958年1月,印度学校证书考试委员会宣告成立。1967年12月,该委员会根据有关法律注册成为社团组织。1973年,该委员会又依法取得了举办各种公共考试的资格。[2]
CBSE的高中证书考试和CISCE的印度学校证书考试的成绩,通常被各大学作为普通文科、理科和商科的录取依据,达到一定分数线的学生不再参加各大学的入学考试。CBSE的考试可以用英语或者印地语答卷,CISCE的考试只能用英语答卷。CBSE的高中证书考试成绩中,可以有“社会实践课程”的加分,最高可以加到30分左右;CISCE考试更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在印度每年1,000万左右的高考学生中,约有1/5参加这两个机构举办的4项考试。
(二)高校入学考试主要由地方和高校自主举办
印度地方的一级行政区划称为“邦(State)”和“中央直辖区(Union Territory)”。由于各种原因,印度的行政区划经常调整,数量不断增多,现有一级行政区35个(28个邦,7个中央直辖区)。印度高校大学生中的约20%就读于中央直属的高等院校,其余的约80%就读于邦立高等院校。[3]尽管各个一级行政区有名称不完全相同的考试委员会或理事会负责本地区的高考,但是掌管考试大政方针的是一级行政区的教育部(有的称为文化教育部或者普通教育部,各地的称谓也不一致)。各一级行政区的高等院校主要录取本地区的学生,同时给其他行政区的学生留出一定比例(通常是15%~20%)的入学名额。
此外,印度的一些顶级高校单独举办招生考试,这些高校通常是“国家重点学院”,包括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和全印度医学院等,其入学考试的竞争十分激烈。
二、印度高考竞争激烈的原因
(一)名校的入学考试竞争激烈
世界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现在实际上是13所独立办学的机构,各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不尽相同,只是办学体制和名称相同而已。13所印度理工学院的招生考试称为“印度理工学院联合招生考试(简称IIT-JEE)”,录取比例常常达1:40。另外,印度管理学院和全印度医学院等国家重点学院的入学考试竞争同样激烈。
如果各国的名校单独招生,其入学考试的竞争必然激烈,这是世界通例,其主要原因当然是名校的办学质量高,毕业生的人数少、出路好、待遇高。
(二)公立高校的名额较少
在印度,直到2004年年底之前,得到中央政府(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认可的大学全部是公立大学。2005年,7所私立大学得到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认可,2007年增加到13所。而在作为办学主体的各类大学附属学院中,公立学院仅占24.2%,受助私立学院占32.5%,自筹经费学院占43.3%。[[4]]实际上,印度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私立学院长期占据半壁江山,现在,私立学院已经成为印度高等教育机构的主力军。“印度高等教育福利化”、“印度高等教育收费低”是片面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仅适用于印度大学系统中占少数的公立学院,同属于公立高校的各个国家重点学院也是收费很高的。
由于印度的公立学院数量少,招生名额有限,办学质量普遍较高,而收费又很低,所以入学考试的竞争激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印度全国范围讲,如果仅看录取比例,高校入学考试竞争最激烈的首推CBSE举办的“工程技术学院入学考试”。2008年,CBSE举办了第7次全国工程技术学院入学考试,共有86.3万人报名,79.3万人参加了考试,最终被录取的人数是13,653人,录取率约为1:60。[5]
三、印度高考制度的利与弊
(一)印度高考制度的主要优点
1. 较好地保障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印度高考的多样性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形式是:在世界上受到广泛好评的印度国家重点学院普遍举办单独的招生考试;中央直属大学的普通教育专业录取学生,主要根据CBSE和CISCE这两个社团组织的考试成绩,医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等专业教育有专门的招生考试;地方院校有本地区的招生考试。
印度高考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全国性的考试时间相对一致,集中在每年的3~5月份,各高校的单独考试安排在4~6月份。这种多样性很大、统一性较小的做法,较好地保障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各类高校的招生标准又相对统一。
2. 兼顾公平与效率
在印度高校招生的过程中,对公平的关注由来已久,重视程度很高。
首先,印度的高考不是“一考定终身”。在全国性考试、地方性考试、各高校单独考试等诸多考试中,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
其次,多种考试为兴趣不同、特长各异的学生提供了更适合自己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印度高考的类别很多,普通高等教育(包括文科、理科、商科等)与专业高等教育(包括医科、工程技术、管理等)的考试科目是不同的,而且专业高等教育的考试科目也不尽相同,针对性很强。
再次,印度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处境不利群体的受教育权利。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为处于社会底层长期受压迫、受歧视的“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分别保留了15%和7.5%的高等院校入学名额,后来又为“其他落后阶级”保留了27%的入学名额。根据这个政策,这些弱势群体在参加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时,即使成绩很低,也会获得优先录取的机会。包括印度理工学院在内的顶级高校,对享受保留政策的群体也是降低几个分数段录取的,但是,在这些顶级高校,保留名额通常录取不满,因为最好的高校总是有最低分数线控制的。尽管保留政策多次引发全国性的抗议,但是,印度政府一直坚持实行这一制度,而且政策性照顾的覆盖面还有所扩大。在印度的国情下,保留政策对维护教育公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印度也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制定了一些照顾性政策。
通过各种考试为高校选拔生源,这是印度高考制度注重效率的主要表现。当然,印度对高等教育效率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即某种意义上的“宽进严出”。印度高校通常为那些因为公平原则的考虑而被录取的学生开办补习班,但是对经过补习仍然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学生,还是会根据学术标准予以淘汰。[6]
(二)印度高考制度的主要缺点
1. 没有全国统一选拔高校生源的便利
印度高考制度有了多样性突出的优点,就难免造成统一性偏弱的缺点,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印度的高等教育规模长期位列世界前三名,这样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却没有全国基本统一的人才选拔标准,相当于在保持高等教育质量方面放弃了一个有效的手段;第二,众多的考试给相当一部分考生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印度的“考季”持续约4个月,许多考生为了把握起见,选择参加多个考试,这样就不得不在全国各地奔波,既要支付不菲的路费,其身体和心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 应试教育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
在印度,教育程度是决定一个人前途命运的主要因素,而教育资源有限,竞争必然极为激烈。印度的各类中学也都普遍追求升学率,各种高考补习班数量很多、收费高昂。
参考文献
[1]CBES Overview[EB/OL].http://www.cbse.nic.in/welcome. htm/2010-03-28.
[2]The Council[EB/OL].http://www.cisce.org/2010-03-28.
[3]安双宏.论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J].比较教育研究,2006,(8):35-38.
[4]宋鸿雁.印度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及特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5):26-31.
[5]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Government of India.Annual Report 2008-2009[EB/OL].http://www.education. nic.in/2010-02-19.
印度支那 篇11
该文件引用了与美军共享的水下接触数据,称去年与可疑的中国潜艇至少有22次接触,这些潜艇可能是正在中国领海外围进行巡逻的攻击型潜艇。该文件警告说,中国海军的“暗中聚焦”(印度洋)显然正在破坏印度海军的优势,“以便控制高度敏感的海上运输线”。
该文件的标题为“印度海军:水下威慑能力和戒备状态面临的威胁”,预测印中海军在未来3年会随着北京加强战略调动而出现激烈竞争。该文件警告说,中国海军“扩大的巡逻范围可能会与印度海军的活动范围发生重叠”。中国海军通过核动力潜艇和区域阻遏武器(反舰导弹)来增强自己“海上远征军的打击能力”,而部署焦点就在印度洋地区。
文件警告瓜达尔港“将为中国未来现身印度洋地区提供巨大的指挥和控制能力”。中国已在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建立起一个港口网络,还在塞舌尔获得了停泊权,这被一些人描述为“珍珠链”战略。但专家认为这种战略被夸大了,且它也不会削弱印度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把一个港口或港口设施转变为海军基地是个巨大飞跃,我认为中国不会那样做”,战略事务专家、退役海军少将梅农说,“而且允许中国那样做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将冒与印度结仇的风险。”防务分析家、退役海军准将乌代·巴斯卡尔也表示,‘认为中国正用‘珍珠链’战略勒死印度,这是夸大其词。”
(环球时报)
“印度咖喱”调和中国味道 篇12
Natarajan的话意味深长, 包括TCS、Infosys、Wipro、Satyam、HCL在内的印度前五大外包公司已经全部进入中国市场。其中TCS大约6年前进入中国市场, 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了办事处, 目前在中国拥有约1400名员工。
最开始进入中国, 印度公司看中的是中国更加廉价的人才资源, 并通过地理和语言优势, 拓展原来并不擅长的日本外包市场。这一阶段的扩张曾经带来了“五千人坐席”、“万人招聘”等等令中国外包行业瞠目结舌的计划, 但由于战略转移、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运营不佳, 这些抢滩计划基本都在默默无声中偃旗息鼓。
如今, 新一轮抢占中国外包市场的行动开始了。这一次, 成本不再是唯一的优势, 雄心勃勃的印度人们不再满足于“世界办公室”角色, 开始转向产业链条的高端——知识流程外包 (KPO) 。在他们看来, 只有把跨国公司IT业务中的知识创新、研发等环节吸引过来, 才能进入产业链的上游。印度外包公司看中的是中国的智力资源, 虽然近些年中国国内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水涨船高, 但是中国大学具有良好的教育水平, 每年能提供数量稳定、优秀的软件和计算机人才, 这点比其他新兴市场包括印度本土都强。
“我们进入这个市场看中的是中国本土市场, 而不是将中国看成一个人力资源市场, ”HCL Axon大中华区总经理顾旋说, 虽然HCL进入中国是五大外包公司中最晚的, 但并不是一件坏事, 也有好处, “前面有人帮我们交了学费, 从中可以学到一些东西, 再重新考虑自己的战略定位问题。”
“现在外包服务业有一个新的名词——‘global local experience’ (全球地区性经验) , 用来形容这种将全球经验带到中国, 和中国的独特经验结合在一起, 形成全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价值。比如Axon在航空航天的业务就是这种做法, 这是我们在中国要非常严肃认真对待的一件事情。”顾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