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外贸易(精选10篇)
印度对外贸易 篇1
一、印度对外贸易的特点
独立后, 由于在对外贸易方面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政策, 使得印度的进出口商品数额一直比较低,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非常小。直到1991年进行比较全面的经济改革以后, 印度的对外贸易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下面主要从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等三个方面, 对1991年以后印度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作一个总结。
(一) 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印度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图1可以看出, 1992年印度的对外贸易总额只有451.63亿美元。到2007年其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3645.45亿美元, 增长了7倍。其中出口额从1992年的207.1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1459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13.9%;进口额从233.04亿美元增长到了2186.45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16.09%。与此同时, 1992—2007年, 世界商品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率均为9%。可见, 印度的进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水平。同时, 印度出口和进口商品额占世界的比重也分别从1991年的0.59%和0.62%提高到2007年的1.22%和1.38%。值得一提的是, 印度的对外贸易虽然呈现出逐渐增长的态势, 但贸易逆差不断扩大。2007年, 印度的对外贸易逆差达到了727.45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
相比商品贸易而言, 印度服务贸易发展的速度要更快一些。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从1991年的49.2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753.54亿美元, 年均增长了18.59%;进口额从1991年的59.4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635.37亿美元, 年均增长了15.96%。同一时期, 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只有7.1%和7.6%。印度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重也分别从1991年的0.65%和0.56%, 增加到了2006年的2.34%和2.67%。综上所述, 无论是从绝对数量, 还是从变化趋势上来看, 印度服务贸易近年来显示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
(二) 进出口商品结构
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 印度的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最大, 其次为初级产品, 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稍小些。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 出口最多的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杂项制品的出口量要相对小一些;在初级产品中, 出口最多的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非食用原料;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 出口的则主要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在进口产品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最小不足20%, 初级产品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都比较高。石油类产品仍然是印度的主要进口产品。如果把印度的外贸逆差同石油类产品的进出口额相比较, 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印度的对外贸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石油类产品的大量进口所引起的。
目前, 在印度的服务贸易出口中, 占比重最大的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2001—2006年,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在印度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1/3。印度软件业的飞速发展态势是有目共睹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印度的软件出口一直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1991—1992年度, 印度软件业的出口不足一亿美元。到2006年, 其出口已经近三百亿美元。正是由于软件业出口的迅猛增长, 才带动了整个印度服务贸易, 甚至整个印度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其他商业、运输、旅游由于是印度较重要的服务部门, 在印度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中都占据着相对大的份额。
(三) 进出口市场结构
亚洲是印度最主要的贸易区域, 其次为欧盟和北美。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在印度进、出口市场的地位不断提升, 并且从列居印度对外出口前十大地区之外, 跃升至印度第三大出口市场, 仅次于美国和阿联酋。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在印度进口中所占的比重在1992年只有1.76%, 但其变化速度是最快的, 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92—2005年, 印度自中国的进口年均增长了39.7%, 并于2000年进入印度的十大进口来源地, 2005年和2006年则成为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二、中印经贸关系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 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多年来, 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中印双边的政治关系曾一度非常紧张, 这也阻碍了双边正常的经贸往来。特别是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中印双边的贸易额起伏不定。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和双边政治关系的改善, 中印双边贸易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91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2.64亿美元, 经过10年发展, 到2000年已激增10倍, 达到29.1亿美元, 占同年中国与南亚八国 (包括阿富汗) 贸易总额56.78亿美元的51%以上。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7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386.5亿美元, 同比增长55.5%。其中, 中国对印度出口240.2亿美元, 同比增长64.7%;自印度进口146.3亿美元, 同比增长42.4%。目前, 印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而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为了更直观地对中印经贸关系进行了解, 笔者测算了1992—2007年, 中印双方的贸易强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 (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 无论是中国对印度的进、出口强度指数, 还是印度对中国的进、出口强度指数在大多数年份都接近于1, 在最近几年甚至达到并趋势了1, 并且均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印经贸关系日趋紧密, 高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程度。但从总体上来看, 中国对印度的出口水平低于同期印度在世界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同时, 印度从中国的进口水平也低于同期中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份额, 这也反映出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尚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
无论是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 还是以印度为出口国计算, 两国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在大多数时间围绕着1波动, 并且呈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势, 这说明中印之间存在着贸易互补性。与此同时, 这种互补关系在不同行业 (或产品) 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 (6和8) 中, 中印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较显著, 该类产品的Ckij在1.1—2.1之间。在初级产品中 (0—4) , 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初级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先是强于以印度为出口国计算的初级产品的互补性指数, 后来这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又逐渐弱于印度同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这说明: (1) 印度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比中国强, 而中国对初级产品进口的依赖比印度强; (2) 印度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强于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中 (5、7和9) , 两国不存在明显的互补性。但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该类产品的Ckij高于以印度为出口国计算的该类产品的Ckij, 这反映出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优势强于印度 (见表2) 。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 自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 印度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可以预见未来印度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良好的。印度对外贸易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是很大,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服务贸易, 从绝对数量和变化趋势上都显示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仅就目前而言, 中印之间的贸易联系同其他国家相比还不是很紧密, 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如何加快和扩大双边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和印度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其次, 在推进双边贸易增长的同时, 加快调整中印商品贸易结构;最后, 双方还应淡化竞争意识, 扩大除贸易领域以外多领域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史珏, 段国伟.试论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及其未来走向[J].当代经济, 2007 (11) .
[2][印]高兴.试析印度经济崛起[J].南亚研究, 2008 (1) .
[3]文富德.印度经济增长方式的特色[J].南亚研究, 2008 (2) .
[4]宋瑜.印度外贸持续增长浅析[J].南亚研究, 2005 (4) .
[5]朱晓刚.印度产业结构的亮点[J].科学决策, 2006 (12) .
印度对外贸易 篇2
展会时间:2013年02月
展会地点:印度孟买 Nehru Centre,Worli
主办单位:印度礼品文具协会联合媒体支持:
中国协办/承办单位:厦门市盈拓商务有限公司
印度国际礼品文具展已经成为印度最大、最受欢迎的礼品展会,也是印度最具价值、最值得期待的展会,是印度礼品文具行业的风向标。该展已经成功举办24届,一直以来,印度国际礼品文具展提供了高品质的专业展氛围,在这里展商总能找到合适的买家的印度国际礼品文具展吸引了印度最大群体、最多样化专业人士的到访。
商机无限
成千上万的行业买家、批发商、零售商、出口商、进口商等来到该展会寻找印度最新的流行趋势,发现新产品,新货源。参加该展可以找到家具、装饰品、餐桌厨房用品以及礼品的最新流行趋势,不论是经典的还是现代的。礼品消费品展览会给您带来更多可能和机会,包括寻找代理、顺应市场,并在飞速发展的国际市场中立足。
2013展示内容
礼品类:各种工艺礼品、银器、珠宝盒、游戏机、玩具、布娃娃、装饰织物。
家居用品:餐桌用品、厨房用具、清洁用品、收纳用具、小家电、便携式电子设备;家庭装饰、室内家具(餐厅、起居室、厨房、办公室、浴室、游泳池、花园等)、家用纺织品(卧室、浴室、餐厅用纺织品,毛巾,地毯,家居面料)。
文具类:笔记本、信纸及各种纸制品;铅笔、钢笔及各种文具用品和学校、办公用品、办公设备、体育用品教学器材。
2012展区资讯
观众:超过 25000人
展出产品超过50000类
印度礼品文具协会20000多会员
2012满意度调查
据官方调查,91% 观众对该展表示满意。
73% 的观众表示会将该展推荐给业内商业伙伴。
82% 表示愿意参加下届展会。
市场简析
印度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要 篇3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 壁垒 印度
一、引言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确定工业产品或消费品的某些特性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规定、标准和法规,以及检验产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和确定产品质量及适用性能的认证、审批和试验程序。
二、印度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要
(一)主管部门及职责
根据《印度标准局法规》,印度标准及认证事务的主管部门是印度标准局(以下简称BIS),BIS下设5个地区局和19个分局。地区局监管对应分局。印度标准局的主要职能有:制定国家标准;认证管理,包括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认可和管理实验室,包括检测、校准及管理;标准推广和培训;国际合作;标准及认证的信息服务;消费者事务等。同时还负责对强制性认证产品的市场监督。
(二)法律法规体系
《印度标准局法》是印度管理标准及认证事务的基本法律。该法规定了印度标准局的设立、机构设置及职能。此外,有关标准及认证管理的法规还有:《印度标准局规则》规定了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印度标准局(认证)规则》规定了产品认证和系统认证的管理。
(三)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1、认证原则
印度的产品认证实行自愿认证原则,旨在为最终消费者提供有质量保证、安全可靠的产品。考虑到公共卫生和安全以及大众消费等因素,印度政府通过发布即时法令,对特定产品施行强制认证。BIS仅就申请授予认证证书,强制的具体工作由相关权力机构执行。
2、认证模式
BIS的产品认证模式是通过对工厂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次检验和评定,对工厂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及对工厂和市场上抽取样品进行检测,来决定产品是否与印度标准一致。
3、认证领域
BIS认证适用于任何国家制造商,认证领域主要有:1.纺织品;2.化学药品和杀虫剂;3.水泥和混凝土;4.金属制品;5.机械设备;6.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7.汽车配件;8.农产品,食品,饮料和烟草;9.皮制品;10.木制品;11.纸和纸浆产品;12.测试器械;13.建筑材料;14.抽水、灌溉、排水和污水装置。
4、其他产品认证制度
除常规产品认证外,对于环境友好产品,BSI执行特殊的认证并授予ECO标志。印度也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员国。BIS代表印度参加IEC的各项活动。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安全认证组织接受的BIS产品目录有:电缆、电容,低电压高功率开关设备,安装保护设备,电子产品等。
5、BIS产品认证证书授予程序
第一步,申请。填写专用申请书并递交以下文件:1.工厂分布图;2.生产厂房的证明文件;3.现有生产设备及检验设备列表;4.使用的测试检验方案,遵守BIS认可的测试检验方案的承诺函;5.支付规定标志费的承诺函;6.遵从中止标志使用的承诺函;7.描述生产和检验步骤的流程表;8.现有技术人员的详细情况。
第二步,记录。BIS将把申请记录在案,并分配给申请者一个申请号,申请因此成立。
第三步,初次检验。BIS通过对公司生产能力和控制水平、质量控制技术、现有设备、工作人员技能的评估以及样品测试等,确定产品是否符合印度标准。样品测试可在工厂进行,同时也会在BIS或其他认可的实验室进行。
第四步,颁发证书。如果初次检验及样品测试结果满足条件,将颁发给申请者证书。证书有效期一年。如果执行证书无误,经申请一次可延期两年。如果执证人希望扩大证书同一标准所覆盖的产品范围,经常规测试,符合条件者即可变更。
第五步,认证后监督。证书授予后,如果执证人全部履行了测试检验方案,产品与印度标准一致,样品测试记录保持完整,经授权即可在产品上加盖标志。BIS将对执证人就证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这种监督检查主要看测试检验方案是否完整履行,质量控制系统是否严格按技术标准执行,同时测试生产样品,将抽取的样品送至BIS或独立实验室进行检验。定期检查和产品测试的结果,会以适当的方式告知执证人。
国外生产商在印度的产品认证也是建立在自我认证的基础上。但在申请前,国外生产商须经印度储备银行许可在印度设有联络处或分公司或在印度指定一个授权代理。该联络处或分公司或代理应服从BIS法令、章程和规则并对此负责。
三、印度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进口强制检验制度
目前,印度规范进口强制检验制度的法律依据就是商工部第29号通告。凡是进口属于BIS强制认证产品范围内的109种进口产品,外国生产商或印度进口商必须事先向BIS申请产品质量认证,并获得认证证书,海关依据认证证书对进口产品予以放行 。
印度进口商申请的进口质量检验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可以由印度商申请进口质量检验:该进口产品的消费是必须的;该进口产品的需求是持续的;该进口产品从预先确认的渠道获得。对于印度生产商申请的进口质量检验,印度进口商必须首先建立一个检验设备符合BIS要求的实验室,申请进口质量检验时应在申请表后附上进口商对进口样品的检验报告。BIS认为必要时也可派出一个不超过2人的检验组到进口产品的生产厂实地检验,进口商承担检验组的所有旅途费用。
(二)进口自愿检验制度
凡是进口属于强制进口认证产品范围之外的产品,是否检验由外国生产商或印度进口商自愿决定,政府不加干预。
(三)认证与标志要求
印度STQC强制性认证:安全认证(STQC标志)体系是一个针对电子产品的第三方认证体系,主要由印度政府主管,遵照国际标准ISO/ IEC guide 40和EN 45011标准,须由被认可的实验室来执行测试(特别是由IECEE-CB认可的实验室),测试报告采用CB测试报告的模式。
印度ISI标志认证:印度在进口下列24类159种产品时需事先获得印度标准协会的认证才能进口,这些产品包括浸入式加热器、电熨斗、电炉、散热器、家用开关、电灯泡、断路器、保险丝、开关设备、电缆、仪表和变压器等,外国生产商或贸易商必须先向BIS申请注册其产品,在符合BIS认证标准后,可获准贴上ISI标志。
2011年中印贸易额突破700亿美元。印度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引起多国关注。中国出口企业要想抢占先机就应该多了解印度技术性贸易措施,才可以让中国产品顺利进入印度市场,本文对印度技术性贸易措施做了概要介绍,以期对相关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①叶柏林,陈志田.技术引进与进出口商品标准化[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3页
②张锡暇. 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应对[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③BIS.Product Certification Schemes[EB/OL].[2007-05-21]
http://www.bis.org.in/cert/fms.htm.
④王爱华. 印度市场准入/认证制度介绍[J].认证技术.2011.7.P52—53
⑤STQC.STQC Product Certification[EB/Ol].[2007-05-21]
http://www.stqcnicin/index3asp?sslid=561&subsublinkid=356&langid
=1&plid=63&pplid=140
〔本文系质检总局项目“出口机电产品主要贸易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项目编号:2005IK105)阶段性成果〕
(仇高贺,1976年生,江苏丰县人,温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程师。研究方向: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
印度对外贸易 篇4
印度和中国新疆(古代的西域)有着传统的贸易关系,佛教传入古代西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印度人民和西域人民相互交流的成就。虽然路途极其艰苦,印度和新疆的传统贸易往来一直没有中断,甚至几乎没有受到大英帝国在印度次大陆的殖民扩张。但是从19世纪中期以后所出现的政治紧张开始冲击传统的贸易往来,印度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处境都遭受极大影响。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扩张、沙皇俄国在中亚的扩张、清朝的持续衰弱并倒塌、充满战乱的中华民国等,都给新疆的印度商人造成了极其复杂的环境。据宣统三年的调查,英属印度在新疆经商及传教之人数“蒲犁领事馆附属营业机构一所,英吉沙英商1户,轮台1户,库车11户,疏勒14户,疏附24户,伽师12户,莎车1104户,巴楚21户,叶城40户,英吉沙21户,和阗19户,于阗6户,共计1275户”[1]2273。由此可见,虽然印度进入新疆的路途不易,但是印度商人在南疆的人数不在少数。
一、印度商人在新疆的商贸网络
对印度商人来说,中国新疆是他们在整个中亚地区的重要商贸活动区。虽然他们的商贸活动包括西至伊朗、北至莫斯科甚至新西伯利亚,但是他们与南疆地区的贸易具有传统性和历史性。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大致上是连接中国和欧洲国家的东西方向的贸易路,然而其中段部分是南北模式的贸易路。印度北部及西北部、阿富汗、伊朗、中亚诸汗国、中国新疆以及俄罗斯就通过南北贸易路相互连在一起。虽然有些学者认为陆路贸易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而开始衰弱,但是最近一些研究表明,陆路贸易在16世纪至19世纪仍然彰显着自己的活力[2]25。在中亚这广阔的空间里,印度商界创建了自己广泛的商业网。甚至可以说,有巴扎的地方就有印度商人[3]。他们的主要角色是“代理人、商人、金匠、粮食商”等等。
中国新疆是印度商人几个世纪以来从事常规贸易活动的重要地区。列城和拉达克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很多印度商人愿意用印度矮种马驮自己的货物,长途跋涉翻越高山到达南疆。印度与南疆的贸易通道有两条,即从克什米尔和拉达克翻越喀喇昆仑山脉到达南疆,印度商人还通过巴达克山进入南疆。虽然南疆的莎车是印度商人在新疆的活动中心,但是塔里木盆地周边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叶城、和田、巴楚、库车、库尔勒等城镇也有他们的店铺。从印度到达莎车平均需要38天的旅行,中间还要翻越五千多米高的雪山,所以体力充沛而能吃苦的人才可以安全到达目的地。19世纪,英国探险家弗朗西斯·扬哈斯本(荣赫鹏)勘察这条路线时写道:“砂石戈壁,双边是荒山丘陵,静如坟墓,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经常遇见各种驮兽的骨架”[4]8。虽然路途艰难、交易量不多,但是相当可观的利润吸引着商家。19世纪初期的资料显示,当时印度和新疆的贸易往来中印度处于出超地位。为了贸易平衡,印度商人不得不运回大量银子即元宝,后来大麻成为印度从新疆进口的主要货物,除了大麻还有茶叶、丝绸、羊毛、毛毡、地毯、金银首饰、玉石、马和骡子等。从印度出口到新疆的主要货物有鸦片、棉花、布匹、香料、印度茶、糖和燃料等。
新疆的印度商人群体主要由克什米尔人、旁遮普人和希卡布尔人构成。旁遮普商人大部分来自霍西亚普尔、阿姆利则、拉瓦尔品第和其他城镇的喀特里人,他们或者自己开店或者为大公司做工。克什米尔人也是在新疆的印度商界中引人瞩目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新疆定居下来,与当地人结婚,甚至购买房子和土地。与其他印度商队相比,他们已经融入地方群体,很难分别。希卡布尔的信德人在新疆乃至整个中亚以金融事业和放债而出名,特别是在南疆,他们是臭名昭著的放高利贷者,收取的月利息平均12%以上。高额的利润吸引着更多的印度商人来喀什噶尔放高利贷。1905年年底,希卡布尔来的放高利贷者达到了400余人。他们居住在南疆大城镇的印度客店,即使居留的时间长达几年也不会带家属。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与当地穆斯林妇女形成长期的关系,他们的这种不良行为经常引起当地穆斯林居民的怨恨和反抗[5]148。另外,游牧部落贾迪人小商贩也偶尔涉足南疆。除上述商界群体之外,19世纪在新疆存在过相当数量的印度籍奴隶,据印度国家档案馆的资料,他们的数量多达800余人[6]。他们当中有来自于克什米尔、伯尔蒂、吉尔吉特、那噶尔、旁遮普等地的人,基本上是被坎巨提人在罕萨地区抓住并带到新疆卖掉的奴隶。他们当中有男有女,并在莎车、喀什噶尔、库车、和田等城种地或做家务。后来,英国政府说服克什米尔统治者向每人收取60至100卢比之后让他们获得自由[3]。
二、新疆的印度商人与地方政府
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新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己的统治,北疆地区作为军事重地受到清政府的特别关注,南疆地区基本上保持其原来的商业和农业。新疆地方官员继续重视与印度的贸易,欢迎印度商人在新疆从事贸易活动。据印度国家档案资料,1907年在喀什噶尔发生过当地穆斯林人闯入印度商人的客店。当时喀什噶尔道台及时平息反印度的示威,并特意下令要保护外国商人和游客并与他们和睦相处,禁止任何人聚众闯入印度客店[7]。当时印度商人要么放高利贷,要么赊销货物。由于新疆地方商人或店主拥有的资金有限,无法立即用现款购买印度商人的货物,普遍的做法是,他们先赊购,把货物出售完之后付账,或者商贸旺季结束时交清欠款。可是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地方商人违约或者遇到意外事故,印度商人无法收回赊账。英国驻喀什噶尔首任总领事乔治·马嘎特尼(马继业)道出了其主要原因;“中亚地区贸易的共同特征是长期赊账。零售商很少或没有资金,很难让他们立即付款,外商必须做以6至18个月期限的赊销,交货和付款的时间总会发生间断。零售商可能会破产,可能潜逃或死亡。所以,在这个国家商业信誉很低,法律不规范,外商损失资金的风险较大。”[3]
虽然当时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但地方政府有一套专门处理印度商人债务和其他问题的有效措施。地方政府为在新疆的各国商队任命阿克萨卡尔(Aksakal即商约),外国商队之间出现矛盾,他们可以挑选一位“有威望”的人来调节,如果调节不成功,中国官员进行调节。在其他情况下,阿克萨卡尔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建议当局如何处理此事,地方官员一般处理较大的案件。印度商人对地方官员的态度很少有意见,他们认为中国地方官员处理纠纷的方式很公正。据印度国家档案资料,1898年喀什噶尔的一些大麻商人联名告状印度商人,说印度商故意压价。但是,喀什噶尔官员查到印度商人跟大麻价格高低没有关系并最终判决无罪[8]。与其相反,印度商人对自己的阿克萨卡尔大有意见。1898年的档案资料显示,当年一位名叫阿合买提亚尔的印度阿克萨卡尔处理一名印度商人和他的喀什噶尔债务人之间的纠纷时,从中受贿并故意对印度商施压。然而,由于中国政府禁止放高利贷,地方官员对印度商人的放债行为不满。莎车官员曾对马噶特尼抱怨说,“印度商人给人贷款的利息很高,如果有人向印度商人借款10两,那么年底连本带息就增高到40—50两,然后印度商人就提出解决债务的非常无理的条件”[9]。
新疆建省后,清朝实施一些金融信贷措施来改善民生,当时的贷款月利率规定只有1%。尽管如此,地方官员插手,借出官府的资金,主要借给富商,普通百姓根本无法贷款。因此,地方百姓只能向印度商人借款并抵押自己的耕地和住房,而印度商人通过这种办法将农民抵押的房产据为己有,之后再以高价租给农民耕种,收取租金[10]185。当然,地方政府根本不愿意自己的公民受外国商人的剥削而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员说服印度高利贷者尽量减少债务额度并要分期偿还。地方官员一方面担心百姓财产变为外人所有,另一方面担心纳税人数量的减少[3]。然而,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相关的信贷规章制度,中国公民倾家荡产的可能性很高。有些印度商人把所有的资金放高利贷,而后没有收回,同样面临破产的危险。据马噶特尼秘书巴哈杜尔·阿里沙于1899年元月的报告,有一位叫胡赛因·巴赫西的旁遮普商人在南疆已经生活25年,原本是一位富商,但由于放高利贷和赊销变成穷光蛋,八年以来一直讨债而没有任何收获[11]。
三、英俄角逐对印度商人的影响
英国和俄国是当时世界上两个主要的殖民国家。沙俄从北向南扩张地盘,英国由南向北发展势力,双方在土耳其、中亚以及我国西部地区形成一长条冲突地带,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伟大的游戏”。他们之间的竞争从19世纪开始进一步加剧,并影响到印度与新疆的传统商贸关系,以及印度商人在新疆的社会地位,甚至影响到中国地方政府对印度贸易和印度商人的态度。19世纪60—70年代,沙俄吞并布哈拉、希瓦、浩罕等中亚汗国,并觊觎英属印度西北的边疆。而英国把阿富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开始向北和西北方向推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英国没有能从印度基地派任何军事探险队进入该地区探察俄国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在新疆的印度商人为英国的渗透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先锋队[3]。他们不仅为英国政府提供俄国贸易信息,更重要的是他们成为有关俄国和中国当局的主要信息来源。当时的斯利那加、列城及喀什噶尔的英国官员记录了印度商人提供的许多报告。如,1894年8月的一份报告里讲到俄国的军事军备、俄罗斯电报线向新疆边界的伊尔克什塘延伸、俄国商业运输队的筹备等等[12]。
从各种文献资料中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得到英国官方资助并到新疆的印度商人数量突然剧增。一系列官方和非官方的英国游客开始刻苦地探索通往新疆的交通路线,测绘地形地图。1869年,在巴伦布尔举办的英国官方资助的有关印度与新疆贸易的展览会,取消了运往新疆的棉织品和其他一些商品的关税。尽管如此,与俄国相比,印度商人在新疆的贸易处于明显的劣势,英国在中国东部地区的胜利并没有影响俄国在新疆的贸易优势。虽然英国在浩罕军官阿古伯侵占南疆时期试图取代俄国,但左宗棠为首的清朝官员收复新疆并驱逐阿古伯残余势力,对新疆的印度商人的处境造成不利影响。清朝政府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看到了俄国和英国的不同态度,因此向俄国给予更多的优惠。从此,英属印度官方不断收到在新疆的印度商人的无数抱怨报告;他们受到严重歧视待遇;除了那些携带家眷并居住时间长达二三十年的商人可以留下外,其余都被要求限期离开新疆;有些商人的货物被没收[3]。据1881年元月的一份档案,由于高额运输费和各种关税,印度商人的货物不能运到莎车以外的地方[13]。新疆地方官员开始对印度商人设有各种障碍,甚至1883年规定禁止印度商人从事大麻贸易并阻止大麻向印度出口[14]。
英国驻喀什噶尔领馆开始运作之后,在新疆的印度商人从中获得不少收益。马噶特尼自称是英国公民的保护者,他亲自调查印度商人告状的种种案件,经常与喀什噶尔官员接触并商讨贸易纠纷,谴责那些贪官。当初,喀什噶尔官员拒绝马噶特尼的任何要求和建议,甚至警告喀什噶尔的印度商人如果跟随马噶特尼滋事将付出沉重代价[15]。由于英国驻华大使向总理衙门施加压力并要求公平对待新疆的英国公民,新疆地方官员开始改变以前的歧视态度,到了1903年印度商人开始享有与俄国商人一样的权利。但是中国地方官员对印度商人在利益面前表示毫无立场的行为非常憎恨,如他们在早些时候为了获得住宅和耕地便加入中国国籍,而后来英国领事馆建立并表示支持英国在喀什噶尔的公民的时候就纷纷加入英国国籍[16]。
东印度公司 海上贸易的霸主 篇5
海上马车夫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东方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引来了欧洲其他国家浓厚的兴趣,纷纷打起了插手远东贸易的主意,首先表现出强势态度的是当时造船业迅猛发展的荷兰。
从1595年至1602年间,荷兰陆续成立了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公司。为了避免过度的商业竞争,这14家公司于1602年3月20日合并,成为一家联合公司,也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简称VOC)。这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的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订立正式条约,并拥有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虽然英国组织的英属东印度公司比荷兰东印度公司早两年成立,但荷兰的资本为英国的十几倍,英国无法与其争雄。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第一个攻击目标自然是葡萄牙,就在公司成立当年,他们便截获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圣地亚哥”号。1604年,又劫俘了“凯莎琳娜”号,并将船上的数十万件中国瓷器运抵阿姆斯特丹拍卖。
瓷器的暴利使荷兰人兴奋不已,1605年,荷兰在安波那岛建立起第一个在东方的据点。1606年,荷兰舰队在马六甲海峡击败西葡联合舰队,驱逐葡萄牙殖民势力,并且在暹罗、苏拉特设立了商行。1619年,在爪哇北部建立了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作为殖民扩张的据点。1624年,荷兰人在窃取台湾及澎湖列岛之后,台湾也迅速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又一个瓷器贸易中心。1641年和1656年,荷兰又先后将马六甲和锡兰攫取到手里。到17世纪中叶,荷兰又占领了印度的马拉巴尔海岸和科罗曼德尔海岸。
17世纪的中西贸易,使得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实力爆炸性地增长,荷兰也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其他欧洲国家所需的商品往往要通过荷兰的中转。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股息高达40%,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船、5万名员工和1万多名雇佣兵。
早在17世纪初,中荷瓷器贸易就已按照国际贸易惯例,采取签订销售合同、预付定金的方式进行交易。作为东方瓷器在欧洲的主要代理,荷商收集不同国家的要求转达到中国,最后再把运到荷兰的瓷器分销到欧洲各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真正为中国瓷器在欧洲打开市场的是荷兰商人。明末清初的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朝代更迭,海禁政策也时紧时松,瓷器的生产和外销都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但荷兰人表现出超凡的商业组织能力,他们不像葡萄牙人那样,只满足极少数皇室贵族、高级官员和航海商人的特殊订瓷需求,而是把订制瓷器作为一种市场行为,不断加以完善。他们真正把欧洲市场的销售信息迅速反馈回中国,连结了瓷器生产者和欧洲客户,使中国瓷器注入了欧洲文化因素。
英国的崛起
荷兰人半海盗式的经商方法卓有成效,但也必须付出更高昂的成本。为了保障本国的海上利益,在海外设立据点、派战船护航和攻击他国商船,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加以海员们日益严重的走私夹带,使东印度公司不堪重负。同时,英国、法国、丹麦、瑞典等国的东印度公司纷纷兴起,企图在远东贸易中分一杯羹。17世纪后半期,荷兰先后与英、法之间进行了一系列劳民伤财的战争,英国通过战争严重消耗了荷兰的贸易和海军实力,荷兰独揽对华贸易的局面有所改变。进入18世纪,英国继续通过战争排挤荷兰和法国的势力,控制了全部印度,成为东印度海域新的霸主。
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相似,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简称BEIC)同样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贸易的专利特许。1615年,英国人获得独一无二的在印度定居和建立工厂的权利,他们很快在苏拉特、金奈、孟买和加尔各答建立了大本营。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及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17世纪8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很快就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到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说拥有了一个“国家”的特性。
1662年,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的女儿凯瑟琳公主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结婚,把饮茶的习惯带到了英国皇室,并迅速成为贵族间流行的一种时尚。随之,饮茶之风席卷英国,到18世纪中期,英国上下无论贫富贵贱,几乎每人每天都可以喝上一两杯茶。作为茶叶贸易的附带品进入英国后,瓷器逐步由收藏品、装饰品,变为必不可少的日用品。茶与瓷,无论从配重装运还是销售使用,都成了最佳搭配。
而当时中国的对外政策也适时帮了英国一个大忙。1684年,康熙皇帝宣布开放海禁,设闽、粤、江、浙四大海关,英国不再需要像荷兰人那样,靠邀击他国商船或和海盗私商打交道而获得瓷器。而清初复苏并进一步发展的瓷器生产,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多、更广的选择。1685年,英国派遣商船“中国商人”号到达福建厦门,第一次大批运载了中国瓷器和茶叶等物品回国。1700年,“麦士里菲尔德”号到粤开通了广州中英贸易。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最早获得了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的权力。1755年,英国在宁波开辟了贸易港,进一步掌握了中国瓷器的贸易大权。1757年,乾隆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粤商馆,与清政府规定的贸易中间商——十三行进行双边贸易,从此迎来了中英瓷器贸易的黄金时代。
1751年,英船在所有到达广州黄埔港的外国商船中,占有半数之多。至1790年,驶入广州的商船为56艘,其中英国有46艘,占82%。同时,在广州的对外贸易业务中,各国的商人们也都统一使用了英语。
1.5亿件?
东印度公司在连结欧洲与中国的进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这其中,尤以荷、英两国的东印度公司最为突出,法国次之,虽然丹麦、奥地利、西班牙、瑞典等国也先后组建了东印度公司,但因贸易量小而占不到主要地位,远不能和前者相提并论。
伴随东印度公司而来的,就是对东印度区域的资源盘剥和巨大的经济利益,对欧洲国家来说无疑是增加资本积累的捷径。比如成立于1731年的瑞典东印度公司,在75年间共派出35艘商船,总共进行过132次航行,其中只有3次到达印度,其余都以广州为目的地。其中,该公司的第一次航行就赚了90万克朗,而那时瑞典国库只有100万克朗。由此,东印度公司成为了当时瑞典最大的企业之一。
然而,到了19世纪上半叶,随着日本外销瓷器的市场竞争和欧洲各国制瓷业的发展,欧洲本土生产的瓷器较之中国瓷器在满足欧洲和北美市场方面有着适销对路、供货快捷、价格便宜等优势。加上中国制瓷质量的逐步下降,外销瓷渐渐失去了过去的繁华。
当然,随着欧洲各国对亚洲货品的热情逐渐减少、需求大幅缩减,各国东印度公司的红利和股息也因为业务衰退而快速下降。同时,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兴起,使得工业资本在各国日渐壮大,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资本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垄断地位,最终在经济压力下不得不先后宣布解散。而硕果仅存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因为巨大的商贸权利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担忧,被逐步收回了财政、军政和政治控制权。印度反英民族起义后,1858年,“东印度公司”的名字便从英国官方的文件中永远消失了。
那么,到底有多少瓷器经过东印度公司之手转运他国?这个数字恐怕很难搞清楚,我们只能粗略估计一下。
有一项根据国外有关档案资料的统计,从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到1695年,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达2000万件。加上其他国家的少量进口,估计中国瓷器在17世纪的出口总数量可达到2500万件左右。至于18世纪,据西方学者研究,从1729至1794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便运销瓷器达4300万件。而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08年到1802年,共航行了790次,这一时期正是进口瓷器的最高峰。加上其他国家的数量,粗略估计,18世纪欧洲进口的瓷器恐怕至少超过1亿件。虽然19世纪的瓷器出口数量肯定要少于18世纪,但整体保守估计,明清时期我国外销瓷的总出口量不会低于1.5亿件。
东印度公司第二次远航后回到阿姆斯特丹
荷兰油画 安德里斯·凡·艾维特(Andries Van Evertvelt),约1610年。
荷属东印度公司总督
Gustaaf Willem Baron van Imhoff
版画 1745年
1.清乾隆粉彩“VOC”字母杯、碟
这套杯碟装饰着荷兰共和国纹章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字母缩写“VOC”。在纹章中,一只头戴王冠的狮子手握代表七个省份的七支箭。在纹章周围装饰有荷兰的格言“Concordia res pavae crescunt”(团结弱小来实现强大),纪年为1728年。
2.清乾隆瑞典船员定制大酒杯
瑞典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731年,其运送中国瓷器的顶峰为1766年至1786年,这件大酒杯就是此间定制的纪念瓷。杯身表现的是一处港口景色,在若干小船中停泊一艘悬挂瑞典旗帜的大船。下腹部有瑞典语墨色题记,译为:“1784年12月8日至1785年4月21日古斯塔夫·阿道夫号停靠海南亚龙湾景象”。
3.清十三行外景图潘趣酒碗
印度对外贸易 篇6
印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气候暖湿、资源丰富, 为印度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印度进口商品结构为资本货物、能源、原材料和中间产品, 其进口近年来大量增加, 而粮食等消费品进口则大大减少。2005年石油进口额高达266亿美元, 其后两年也呈增长趋势, 这也是印度外贸逆差形成的主要原因。进口的原料及其他中间产品主要是羊毛、原棉、石油制品、化肥、钢铁、钻石配料、食用油等。出口商品结构中农产品出口额下降, 工业品出口额不断增加。2006年印度出口农产品 (包括茶叶、海产品、咖啡、蓖麻油、棉花、油漆等) 约80亿美元, IT产品出口为185亿美元, 药品及相关化学品出口达55亿美元, 其他工业制成品约90亿美元, 钻石及珠宝出口自2003年起已超过100亿美元。印度独立后, 其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由独立前集中在少数国家的状况, 转变为日益走向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 印度经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放松对私人经济的控制、改善对公营企业的管理、增强试产调节功能、扩大对外开放等, 并在《2004-2009年度印度对外贸易政策》中使之规范化、具体化。图左为2007年印度出口产品、图右为进口产品 (亿美元)
2007年~2008年印度对外贸易总额为1814.8亿美元, 同比增长22.63%。其中出口722.81亿美元, 同比增长18.52%;进口1092亿美元, 同比增长25.51%;贸易逆差369.23亿美元, 同比增长4 1%。
二、印度与中国贸易关系
中印贸易往来从丝绸之路时就已开始。贸易关系在1959年因中、印政治关系恶化而停顿, 1976年恢复正常之后就一直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印度出口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矿砂、塑料、珠宝、贵金属等, 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机电、矿物燃料、矿物油等。当前, 印度处于顺差地位。但因双方政治关系不很稳定, 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十分相似, 经济互补性差。在今后的中印双边贸易进一步扩大上可能还会面临一些问题, 但就目前发展状况及对未来的预测表明中国在未来对印贸易中很可能超过美国, 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
中国和印度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 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消费品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印两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 但双边贸易额很小。影响贸易的因素有很多, 如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政治关系、文化因素等, 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经济因素。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和净贸易比 (NTR) 对目前中国和印度农产品竞争能力进行对比分析, 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已不具有比较优势, 而印度仍处于比较优势地位。对于中国和印度,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模型更能合理地解释两国双边贸易额较小的现状。但是, 由于NTR的取值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标准的不同, 即根据不同的产业分类标准, 会得出大小不同的NTR值, 甚至会得出正负相反的取值, 因此, 通过单个NTR的值, 分析某个产业的竞争能力是有失公平的。为克服这一缺点, 本文利用该理论框架下的净贸易比这一定量分析指标, 计算出它们的相关系数, 以此研究两国贸易结构的相互关系。首先,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 按照SITC三位码分类的中、印两国1985年~2007年的进、出口数据, 计算出各商品组的NTR值, 每个国家各商品组的NTR值组成一个向量, 分别设为向量X, Y, Xi是i产品的出口额, Yi是进口额;然后, 根据公式Yi=α+βXiεi, 运用最小二乘法, 对两个向量做相关分析, 求出对应向量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如果相关系数是正的, 说明中、印两国在贸易结构上是近似的。如中国在某类商品组上具有比较优势 (或劣势) , 印度在该类商品组上也具有相近等级的比较优势 (或劣势) , 两国具有比较优势 (或劣势) 的商品组重合程度较大, 意味着两国在对外贸易关系上表现为一种竞争关系。相关系数越大, 表明两国的贸易结构相似程度越高, 在贸易上体现的竞争态势愈明显 (注:引自《东盟五国与台湾出口产业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分析》) 。如果相关系数是负的, 说明两国在贸易结构上是相反的, 即一国拥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组, 在另一国可能不拥有比较优势, 两国在对外贸易关系上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计算中国和印度纺织品与服装制品的RCA指数, 说明两国在纺织品与服装制品上都具有比较优势, 竞争能力是非常相近的。由于在中、印两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中, 工业制成品占很大部分, 所以在分析全部商品的基础上, 有必要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分开进行分析 (注:根据SITC的划分标准, 初级产品指SITC的0类~4类, 工业制成品指SITC的5类~9类, 由于第9类基本是未分类的其他制品, 所以本文讨论的工业制成品只包括5类~8类。) 。根据SPSS软件的输出结果, 全部6个分析年份的相关系数都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双尾T检验。因此, 可以拒绝两个变量不相关的原假设, 即三类商品组在分析年份表现为一种正的相关关系, 说明中、印两国的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和全部商品的贸易结构表现为竞争关系, 两国具有比较优势 (或劣势) 的商品具有相当的重合程度。中、印两国总体贸易结构在1985年~2007年的各年份分别呈低度正相关和中度正相关。在一般的统计分析中, 有一个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判定相关程度强弱的标准。设相关系数为r, 一般地, 当│r│≥0.8时, 视为高度相关;0.5≤│r│<0.8时, 视为中度相关;0.3≤│r│<0.5时, 视为低度相关;│r│<0.3时, 认为关系极弱, 可以看做是不相关。比较而言, 工业制品的相关程度最强, 大于全部商品和初级产品。可以说, 中、印两国的商品在世界商品市场上表现为一种竞争关系, 并且竞争的激烈程度先升后降, 但两国工业制成品的竞争程度比中国与东盟后起四国的竞争程度轻微。中、印总体贸易结构的竞争关系, 根据净贸易比计算的相关系数, 反映的是两国在虚拟的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和变化方向。考虑到NTR指标的局限性, 中、印两国的工业制成品在各自的商品出口份额中所占比重较大, 近年已达到80%左右。为使统计口径一致, 中、印出口数据统一用美国对两国的进口数据代替。按照HS分类标准, (由联合国海关合作理事会于1973年研究并制定, 1978年重新修订, 包括5019个6位数子目的商品) , 美国进口历史数据 (U.S.Imports History CD-ROM) 中工业制品按照十位码分类, 分别由第一位数为5~9的商品构成。首先, 将十位码中前三位相同的商品进行汇总, 归纳成按照HS三位码分类的91组商品, 分别属于500组~999组, 分别对应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本的第5类~8类的各组商品;然后, 求出各国各商品组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 即一国某一类产品j在美国该类产品进口合计中所占的百分比, 用该类产品各国的市场份额分别乘以本国的人均GDP, 从而求出各类产品的附加价值指标。另外, 由于人均GDP和商品的出口额相乘加总会导致数据过大, 现利用既有数据, 对人均GDP求取自然对数, 再与各商品出口额相乘加总, 对加总的和求取反对数。整个运算使用的函数都是单调递增的, 得出的各产品附加价值指标虽然与前面的介绍不尽一致, 但不会改变各产品组市场份额与出口制品附加价值指标分布的单调性。从工业国家的发展历史看, 一国有竞争力的产业首先是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 再从资本密集型过渡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一般地, 低收入国家恰好劳动要素比较充裕, 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具有比较优势, 出口市场占有率较高;高收入国家恰好资本和技术要素比较充裕,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相对具有比较优势, 出口市场占有率较高;中等收入国家则居中。收入相近国家的出口结构也会比较接近, 在国际贸易中表现为一种竞争关系, 即市场占有率比较接近的产品重合程度会比较高。两国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价值制品上, 低附加价值制品在对美贸易中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 高附加价值制品的出口在美国进口品市场上的占有率非常小;而且, 中国市场份额高的商品, 印度的市场份额也比较高, 反之也如此。但是, 中国的出口规模比较大, 多数商品的市场份额高于印度。1990年~2005年, 中国对美国出口市场份额超过30%的商品种类很少, 主要是鞋靴、婴儿车、玩具、游戏品、运动用品及未列的杂项制品 (如一些塑料制品) , 基本属于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当然也都是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期, 印度对美国出口市场份额超过20%的商品种类就更少了, 在90多个商品组中, 最多的年份也不超过3个。这些商品也大多属于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主要是纺织纱线、其他机织物、铺地用品等, 还有一些宝石、次宝石, 也都是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中、印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比较一致, 二者在美国进口品市场上将构成一种竞争关系, 其出口会此消彼长。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 在双边贸易往来中有竞争, 但经济贸易前景仍是比较乐观的。要实现两国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 首先有赖于两国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 增进两国官方的高层次互访, 在发展双边经贸往来的宏观问题上达成更多共识, 可适当制定一些具体目标和相应的时间表。 (2002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率领中国企业访问印度, 当时双方提出的目标是在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 但是这一目标在2003年即被突破。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成功访印, 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11月, 国家主席胡锦涛又出访印度, 设定了双边贸易的最新目标, 在2010年贸易额要达到400亿美元。) 官方的互访可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和舆论攻势, 而时间表的确定可以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其次增进两国工商界的了解。在很多印度工商界人士看来, 中印出口产品结构相似, 且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互补性并不很强。而印度由于国内的一些问题, 如缺乏灵活的劳工市场、基础设施差等因素, 导致生产成本远高于中国, 使印度很难向中国出口制造业产品。实际上双方优势有很大的互补性, 而且印度最近几年对华贸易已从逆差转为顺差。 (2001年、2002年, 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大于进口, 从2003年开始, 中方的进口开始超过出口, 2003年、2004年、2005年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分别为9.1亿美元、17.5亿美元、8.3亿美元。) 所以中印之间不可能是单向交易, 与中国的贸易对印度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遇。当前, 印度IT行业发展迅猛, 很多企业对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已纷纷采取行动寻找合作的途径。最后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两国出口产品的宣传力度, 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熟悉度和认可度。其中相互参展办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参加展会既可以使双方保持联系和接触, 搞清彼此的基本法律、法规和关税等对外开放政策, 为进一步探讨合作和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也有利于宣传自己的商品, 为扩展贸易打下基础。我国在印度参展、办展, 不仅了解了印度市场的需求情况, 而且显示了我国商品在技术上的优势。为拓展中国市场, 印度也可以到中国参展办展, 让中国消费者了解和接受印度产品。另外, 双方要实事求是地解决贸易摩擦。随着中印贸易额扩大, 贸易摩擦和其他纠纷也自然多起来, 这是正常的, 关键是采取妥善的解决方法。目前两国尚未缔结司法协定, 使一些经贸纠纷的解决缺乏法律依据, 所以两国应尽快缔结司法协定。对于印度方面出于贸易保护目的提起的贸易救济案件, 要积极应诉, 必要时可诉诸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中方也要加强行业自律, 进一步规范贸易秩序, 减少恶性竞争, 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 公平地参与对外贸易。这样中国与印度在未来贸易发展中将会更好的合作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运奎:国际贸易地里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2]薛永久:国际贸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樊亢:外国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4]世界经济年鉴, (2006-2007)
印度对外贸易 篇7
关键词:科技开放,国家科技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印度
在科技全球化、研发国际化的网络环境下,开放已成为一国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我国的科技开放处于起步阶段,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科技开放情况及其开放政策来处理我国的科技开放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印度与我国同为“金砖国家”,都具有人口众多、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的相似国情,同时两国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竞争力,致力于发展为创新型国家。通过对印度国家科技计划的开放性分析及其对外合作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把握自身的科技开放力度并从中获取一定的启示与经验教训。
1 印度国家科技概况
1.1 印度的国家科技管理体系
自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政府为了促进本国的科技发展,建立了科技系统,一批科技部门以及科研机构相继成立。目前,印度有各类科研机构约2900个,其中约260个重要科研机构属于中央级科技管理机构,集中了印度主要的科研实力;各邦政府也设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其开展的科研项目基本上都在与该邦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其经费主要来自中央政府,各邦政府只提供必要的配套资金[1]。
长期以来印度以制定五年规划的形式指导国家科技的发展,至今已制定了11个五年规划。为了有效制定并实施科技规划,印度建立了较为独特的科技管理体系,主要由宏观决策和计划实施两个部分组成,见图1所示。在宏观决策方面,科技决策部门根据国内外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新形势,结合印度国情,制定国家五年发展规划及其科技发展政策。中长期的科技战略决策由总理科学顾问委员会、内阁科学顾问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做出;同时印度科技部及其他科技部门为其提供相应的反馈意见,最后由科技部负责起草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并对各邦的科技理事会进行政策和计划的协助指导。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各个部门各有侧重、互有交叉和补充。在计划实施方面,印度的科研活动主要在中央政府与各邦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或企业内部的科研机构中进行。一般情况下,科技计划和项目仅在本部门的研究机构中实施,其影响力也仅限于一个领域和一个部门。
1.2 印度的国家科研投入概况
2003年印度的研发经费在GDP中占0.81%,2008年上升到0.89%。与我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其科研经费投入并不高,但可以发现这一比例已有上升趋势。印度的“十一五”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政府将向中央科技部门投入7 530.4亿卢比,不包括国防、农业、医学领域的经费预算,平均每年1 506亿卢比,到2012年末实现科研投入占GDP的2%。但是印度的“十五”规划也提到,在2007年将其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而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如今印度的“十一五”规划即将结束,但其研发投资占GDP比重仍没有明显提升,一直低于1%。不过,印度政府的研发投入并不包括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外国直接投资中的研发投入,如果将这两项计算在内,印度国内的研发实际投入将接近或超过GDP的2%[2]。
2008年印度研发经费的使用中,中央政府部门(包括公共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使用的经费所占比例为58.8%,企业研发机构、各邦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所占比例分别为29.6%、7.2%、4.4%[3]。可见印度的科研经费主要流向政府部门,而发达国家中企业研发活动使用经费的比例往往高于50%[2]。在应用研究方面,印度70%的研发资金投入到国防、农业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至于印度目前发展较快的信息产业以及生物医药业,其研发资金主要来自私营企业与跨国公司。根据德国The Kiel研究所的调查报告,2008年流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为733.1亿美元,其中25%用于研发活动,而此研发经费的73%流向信息技术、生物制药以及工程技术领域[2]。印度外资政策的吸引以及本身的资源优势使外资不断流入,另外印度的“工业政策决议”明文规定,一切印外合营企业中的国外技术都必须向印度公开,为印度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对固守技术秘密或拒绝培训印度技术人员的外商投资者,须责令其停止在印度的经营活动。由此看到印度的外资引进政策是重质量的,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原则的,这使印度在利用外资的同时也能够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的科研投入方面,印度将其大部分经费投入到中央科技部门以及公共研发机构,且主要投向国家主导的关键领域;对领导国家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则主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予以支持,同时,将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市场交给私营企业与跨国公司也使得产业的发展更具活力与竞争性。
2 印度的国家科技计划
印度科技部是印度科技发展的主要管理部门。目前印度科技部主要有四大类科技计划,即科学与工程研究计划(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Program)、技术开发计划(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gram)、社会经济发展计划(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am)以及国际科技合作计划(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除此之外,印度为了促进各领域科技的发展,还制定了一些专项科技计划,比如为吸引优秀学生与人才开展的鼓励创新研究计划(Innovation in Science Pursuit for Inspired Research Programme)、女科学家计划(Women Scientist Program)等。
2.1 印度国家科技计划的主要类别
印度的科学与工程研究计划面向基础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地球和大气科学、工程科学、生命科学、数学、物理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此计划旨在促进高新技术研究,加强相关机构的科研能力建设,同时鼓励印度年轻科学家接受研发活动的挑战。在此类计划框架下,印度政府开展了纳米技术应用与发展计划、水资源计划等基础性研究计划。
技术开发类计划面向应用性研究,主要包括药品和制药方面的研究、仪器仪表等基础设施的研发等。对于药品与制药研究领域的科研项目,印度规定任何印度公司都可以申请,但是他们必须与印度的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申请。对于此类计划,印度并没有提及外资公司是否可以申请。
印度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此类计划的研究项目关系到地方民生,主要通过加强技术开发力度提高经济薄弱地区的生活水平,其项目申请者主要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另外,印度为了给本国30~50岁的女性科学家提供科研机会,专门制定了女科学家计划,这体现了印度对本国女性科学家的重视。
为了促进印度的双边、多边以及区域间科技合作,印度制定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这是印度国家科技计划开放的主要形式。目前,印度与72个国家开展双边科技合作;加入了东盟(ASEAN)、亚洲科技政策网络(Indo STEPAN)、不结盟国家(NAM)以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RRC)的区域合作;同时印度也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孟加拉湾多边经济技术合作体(BIMST-EC)、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IOR-EC)、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以及印欧语系国家(Indo European)的多边合作。印度主要通过开展联合工作研讨会、科学家之间的互访、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研发项目的方式进行国际科技合作。如今印度已建立了13个主题研发中心,并且与法国、美国、乌兹别克以及不结盟国家建立了4个国际合作促进中心[4]。
2.2 印度国家科技计划的开放性分析
相对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除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外,印度的国家科技计划基本不对外开放,只有极少数计划的项目允许有外国人参与,但是附有一定的限制性条件,例如科学与工程研究计划下的纳米技术应用与发展计划。
在发展纳米技术的使命下,印度科技部建立了纳米技术应用与咨询工作组。对于此类项目,印度要求申请公司至少有51%的股份由印度人持股,且其必须与公共研发机构联合申请;同时申请公司必须拥有科学与工业研究部的有效研发认证,此项认证主要涉及申请公司的研发政策、研究机构的设置及公司内部研发人员的比例等。申请公司除了提供自身技术开发与商业化的费用外,还必须为与其合作的公共研发机构提供30%的现金花费[5]。由此我们看到,在发展纳米技术上,印度趋向于接受产学研联合研发项目,并鼓励技术研发的商业化。虽然印度并没有明确排斥外国人在此领域的项目申请,但是此计划历年审批的项目中,获批项目的负责人基本来自于印度的科研机构与高校,并没有出现由外国人担任负责人的项目。另外,在其他科技计划里,印度也没有提及外国人可否直接参与的说明,在其批准的项目中也没有发现由外国人或外国机构申请的项目。可见,在科技计划的开放性方面,印度是比较保守的。
印度自独立以来,并没有制定推动科技进步的综合性法律,只是设有一些单项的法律和法规,如《专利法》、《信息技术法》和《征收研究与开发税条例》等,在对外科技合作方面更是鲜有相应的政策法规,这在客观上使印度没能形成科技计划开放的必要环境。对此,印度主要以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以及谅解备忘录的形式实现科技合作,这也就是印度科技部下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对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印度科技部在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中设有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如表1所示为2008—2011年印度科技部的部分财政预算。本着加强本国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本国科研水平、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宗旨,这一专项经费主要资助了印—法先进科技研究促进中心、印—美科技论坛、国外科学顾问委员会以及印度与其他国家或组织的科技合作。从表中可以看到,印度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财政预算占科技部总预算的3%左右。另外,印度除了与法国、美国通过联合中心及科技论坛的形式开展科技合作之外,在双边科技合作中,也与其他国家及组织开展了联合项目研究,如表2所示为2007—2009年印度科技部批准的双边联合研究项目的情况,其中2007—2008年只取了前十位合作国的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到,印度与俄罗斯、德国、日本、英国等联系密切,同时它也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了联合项目研究。
1千万卢比
注:1)数据来源于DST annual report 2009—2010 (印度科技部2009—2010年年报);2)*表示数据为估计值
卢比,个
注:数据来源于印度科技部网站,根据2007—2010年批准的双边科技合作项目的资料整理
3 印度的对外科技合作
印度独立以来总共出台了4项国家科技政策,即1958年的《科学政策决议》、1983年的《技术政策声明》、1993年的《新技术政策声明》以及2003年的《2003科学技术政策》。前三项科技政策中,印度并没有提及对外科技合作;2003年出台的科技政策中,印度政府提到要以科技外交为出发点促进并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在促进与国外关系紧密发展的同时带动本国科技的发展。另外,印度注重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鼓励国家科研机构与国外机构开展联合项目研究,尤其是那些对国家的科技发展与安全有直接影响的科技项目。印度的对外科技合作主要以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签订双边科技合作协议的形式为主,其中印度与法国、德国的合作较为典型。
3.1 印—法科技联合中心
为了促进印度与法国的科技交流,推动两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开发方面的科研合作,1987年印度科技部与法国外交部共同建立了印—法先进科技研究促进中心(简称印法中心)。如今这一中心已较为成熟,成为印度进行双边科技合作的典范。该中心的科技委员会由双方各自推选5名科学家组成,负责确定双方的合作领域、制定合作计划、评审和筛选合作项目并接受理事会委托开展其它的科技活动。科技委员由不同领域的优秀科学家担任,负责各自领域的项目审定,任期为2年,一般可延长至4年,任期届满后重新选举。
在此中心申请联合研究项目时,申请方必须由至少两名来自印度与法国的科学家进行联合申请,并且他们要事先明确各自所要承担的任务。对于项目评审,该中心每半年组织一次项目评审会(轮流在印度和法国举行),论证和筛选合作项目。关于联合研究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双方需在知识产权管理计划中做出明确说明;合作双方可自由分配联合研究项目的知识产权,但是权利所有人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比如项目申请及维护中所发生的费用等。对于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中所发生的费用,印法中心可以向其提供财务拨款。由于印度、法国均是PCT的成员国,他们一般会对专利进行PCT申请,从而获得优先保护。自从2003年印度出台《2003科技政策决议》之后,印度开始对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予以重视;对于印法中心批准的工业研发项目,在其获得知识产权的授权后,双方会将科技成果商业化,而有能力实现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合作方对此拥有优先购买权。
3.2 印—俄“综合长期合作计划”
1972年印度与前苏联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1987年双方高层领导人签订了“综合长期合作计划”(Integrated Long Term Programme of Cooperation),推动了两国科学家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苏联解体后,印度与俄罗斯重新签订了“印—俄联合计划”,随后2010年两国就双边合作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应用签订了协议。在双边合作计划下,印俄双方开展了Bose-Lomonosov系列讲座、双边科学家的交流访问以及联合研发项目等,其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物理、数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及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应用技术领域。
在印度科技部、工业部以及俄罗斯科技部、科学院主导下的印—俄“综合长期合作计划”中,对于双方每年开展的Bose-Lomonosov系列讲座,他们会派遣一批杰出科学家进行互访,对此印度方面会向俄罗斯科学家提供1 000美元的酬金。对于工业联合研发项目,合作双方必须是来自印度的科学家以及俄罗斯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他们可以向两国的联合理事会提交申请以获得资金支持;同时,双方协定在印度建立相应的生产机构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可见印度旨在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吸收俄方高科技人才并且实现高新技术的转移。对此,印度为在印度工作的年轻且富有经验的俄罗斯科学家(30~45岁左右)提供4~12个月的津贴,即除了为其提供免费食宿外,每月发放12 000卢比的奖金[6]。显然,这笔资金是比较微薄的,而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印—俄双边合作中,在印—德双边科技合作中印度也为在印度工作的德国人提供免费食宿以及每天1 000卢比的补贴。
4 印度的科技开放及对外合作对我国的启示
4.1 部分国家计划严加控制,重点科技领域加强合作的渐进式开放
开放的科技计划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盲目的无策略的开放必然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印度国家层面的科技计划主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国防安全的科技计划,印度对此投入了较大比重的研发预算,而且这些计划基本上不对外开放;而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随着印度科技经济实力的提升,逐渐放松对其管制,利用外资与其合作,使得印度的这些产业在全球中处于领先地位。对此,我国应根据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选择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循序渐进地开放,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全球资源与之开展合作;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对外开放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应坚持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原则,避免出现产业技术没有提升反而失去市场的结果。此外,在对外开放中,我国应严格控制关乎国家安全的科技计划,保证国家的国防安全。
4.2 注重产学研式的工业研发,建立完善的科技开放政策法规
建立完善的科技政策、法律法规是一国科技对外开放的必要条件。印度先后制定了四项科技政策决议,但仅在2003年的《科技政策决议》中提到要加强国家的对外科技合作,有关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形成,这使得印度当前的国家科技计划还不具备对外开放的客观条件;然而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印度为了吸引外资,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及税收方面的政策法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此,我国在进行对外科技开放时应进一步完善立法,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避免在科技对外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我国应鼓励产学研式的工业研发,整合研发资源,集成研发力量,提高我国的研发效率。
4.3 利用科技外交的形式实现部分国家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
科技外交是实现国家层面科技对外开放的便捷途径,印度主要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其国家层面的对外科技合作。科技外交不仅使印度巩固了与外国的双边关系,还使它利用科技合作提升了自身的科技实力。目前,我国与96个国家签订有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选择在某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的形式实现我国部分国家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如此我们可以实现科技计划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切实保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实际操作中,可以先将我国科技计划中确实需要借助国外研究力量的项目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的形式实现对外开放,并将之作为我国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在科技对外开放中我国应采取主动措施吸引国外高科技人才为我国服务,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避免本国科技人才的外流。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部.印度国家概况[EB/OL].(2012-03-01).http: //www.cistc.gov.cn/Wor!d_ ST/WorId_ S&T_ T_ 2.asp? countryld = 46&conductor = O&continentld = 1
[2]秦洪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印度科技——简述2009年印度科技发展的新特点[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25(5):22 -29
[3]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dia.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istics 2007—2008[R].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4]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dia.Annual Report 2010—2011[R].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
[5]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dia.Nano application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gramme[EB/OL].(2012 - 03 - 15 ). http://nanomission.gov.in/Formats _ new/NEW/NATDP _ Advt %20.pdf
印度对外贸易 篇8
生美心主任表示, 为协助国内建材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和国家建筑材料展贸中心将强强联手, 继续与印度ABEC展览公司进行合作, 共同举办著名建筑建材展会Acetech新德里展会, 展会将于2013年12月5-8日在印度新德里Pragati Maidan展览中心举办。展会规模预计将达到8万平米以上, 参展商数量1000多家。
印度建筑工业, 是印度经济和印度吸引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建筑业占到印度总项目预算的40%~50%。在印度, 每年建筑业产值达到600亿美元, 大约占印度GDP的6%, 其建筑投资总额占到印度GDP的11%。印度第十个五年计划重点在建筑业, 为保持8%的经济增长率, 整个投资将达到9千亿美元以上, 其中40%将投资到建筑业。
生主任强调, 在印度, 建筑业进口每年增长为7%~8%, 随着商用与住宅业的发展工程以及城乡住房工程史无前例的发展, 建筑业进口更加繁荣。如今, 印度已经继中国之后, 成为外资投资的第二大热点地区。对于广东省建材企业, 这是一次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得机遇。
广东省建筑材料行业协会会长吴一岳在讲话中强调指出, 广东作为建材大省是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和高档装饰材料推广最快、应用最广、进出口和消费总量最大的省份之一。目前, 已经形成了我国著名的建材产业多个集群, 其中陶瓷、玻璃、建筑五金、卫浴、淋浴房、石材、涂料、门窗、橱具、家具、铝合金型材、照明灯饰和各种新型材料占全国市场较大份额。而印度作为金砖五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 “印度国际建筑建材博览会”已成为东南亚重要的商贸平台。无论产业优势, 还是从行业发展角度出发, 广东建材企业都应比内地其它地区建材企业更积极、更主动、更踊跃、更迫切地抓住商机, 赴印参展。
吴会长表示, 广东省建筑材料行业协会是在政府领导下的非赢利机构, 其宗旨就是热诚为企业服务, 共同把行业作大作强。本次组织业内企业赴印参展就是协会为企业当参谋、出主意、寻商机、干实事, 搞好协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协会通过组团出国参展、考察交流等活动, 推动建材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快广东建材行业的国际化步伐。他衷心希望广大业内人士深入领会国家扶持出口、鼓励海外市场开拓的相关政策, 积极响应、支持和参加组团出国活动, 积极寻找商机, 以实际行动共同推进广东建材行业的发展。
印度对外贸易 篇9
1 畜牧业政策
印尼的农业政策主要是发展粮食生产, 政府制定实施了支持大米生产的价格政策, 制定了优惠的信贷政策以扩大增加农业投资的渠道。政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 在2008年向全国农户提供的肥料津贴、稻种津贴、扶贫资金和支持粮食作物发展的投入分别达到了14.6万亿盾 (1亿盾约合1.1万美元) 、33万亿盾、68万亿盾和11.2万亿盾, 2009年农业支出在国家财政预算中所占比例已达到5%。
1.1 牛业发展政策
印尼政府发展牛业的总体政策是在2010年实现牛肉消费的自给, 但是又没有充足的政府资源来支持这一政策。20世纪90年代, 印尼政府通过激励措施鼓励饲养场与小农户一起发展核心与拓展项目, 饲养进口牛, 1997年金融风暴后, 这种合作饲养模式崩溃了。2000年, 印尼政府开始提倡区域经济的地方分权, 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法规, 影响了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其主要原因是, 虽然畜牧服务董事局是官方协调机构, 但由于每个区都制定了自己的政策和计划, 因此缺乏在执行和实施法规上的行政权利。
1.1.1 贷款补贴计划
印尼政府有一个给农民12%利率补贴的信贷计划, 远低于市场利率, 贷款期为1年, 每个农民的最高贷款限额为500万盾。但此贷款额不够农民购买1头架子牛的, 购买1头架子牛需要花费600万盾, 且一个农民需要饲养5头才划算。
1.1.2 进口孕母牛回购计划
印尼政府鼓励饲养场从进口的活牛中保留孕母牛, 该计划要求购买这些牛来分配给农民, 以繁育牛犊。孕母牛的成本大概是700万盾, 还要加上饲料和其他饲喂成本大概100万盾, 1只牛犊价值150~200万盾。母牛产犊后被送去屠宰或保留下来继续进行繁育。这一回购计划中, 由于回购牛太昂贵, 花去政府的费用远比市场价购买要高很多, 对小农户来说, 又没有银行贷款维持饲养这些牛。
1.1.3 母牛禁止屠宰计划
印尼政府有一条禁止屠宰生产母牛的法规, 政府计划回购屠宰场的这些母牛。据报道, 印尼每年仍有17万头的生产母牛 (大约占屠宰牛的10%) 被宰杀, 所以由此看来这项法规似乎并未有效。生产者、贸易商和屠宰商都希望通过以高价出售活畜或肉来获得利益, 而不顾政府的法规。同时, 政府也缺乏足够的预算来有效执行回购计划。
1.1.4 支持非政府组织 (NGO) 发展肉牛业
2007年前, 印尼政府对所有农产品征收10%的增值税, 但由于来自整个行业的压力, 被迫于2007年取消。2007年印尼政府开始实施一个向非政府组织 (主要是教育机构) 分配1 000亿盾的计划。这些NGO的任务是发展肉牛产业, 现在看它的成效还为时过早。在2006年, 印尼政府曾向各省拨款1 000亿盾以促进牛繁育中心的建立。建设1个育种中心大约需要花费10亿盾, 并提供150头巴厘牛或地方品种牛。
1.1.5 企业津贴与银行贷款等援助
为满足国内对活母牛、牛肉或者牛奶的需要, 印尼趋于从国外进口, 使母牛年轻化之后, 希望能提高生产率, 从而能减少国内对进口母牛的依赖性。印尼农业部目前正试探为奶牛或者肉牛种牛企业提供津贴的援助。国家银行也采取提供贷款和种公牛、羊的形式扶持山区及丘陵地区农户发展养殖业。
1.2 畜产品贸易政策
为了保护国内牲畜的健康, 印尼政府于2001年8月初开始实施新的牲畜进出口管理法规, 要求进口商必须获取牲畜生产局局长的批准, 并且出示进口牲畜产地和健康状况的证明附本。2009年3月份起, 印尼禁止从中国进口奶及其制品, 蛋粉以及碳酸铵产品, 以及以它们为原料生产的各类产品, 以保证本国的食品安全。2009年6月19日, 印尼财政部决定对6种全脂奶粉和1种脱脂奶制品征收5%的进口关税, 以支持国内奶业的发展。2010年印尼消减了从澳大利亚的牛肉进口, 政府从数量和进口许可两方面进行控制, 以支持国内发展实现自给。
2 畜禽产品贸易状况
2.1 贸易总体情况
农产品出口是印尼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大宗进口的农产品有小麦、面粉、糖、牛肉、奶制品、饲料等。印尼不生产小麦, 所需小麦全部依靠进口, 主要进口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小麦进口关税为零, 但小麦面粉进口关税为5%。玉米进口主要用于生产鸡饲料, 进口关税为5%。2008年印尼农产品总进口值为105.5亿美元, 出口值279.39亿美元, 农产品贸易呈顺差格局。畜产品贸易占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不足1%。
2.2 肉类贸易
印尼的肉类贸易中, 主要进口牛肉、无骨牛肉、鸡肉、鸭肉、山羊肉和绵羊肉, 主要出口杂肉及少量鸡肉和猪肉。绵羊肉主要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 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份额占到93.0%。从主要进口肉类品种来看, 2008年牛肉进口量为5.93万t, 进口额1.29亿美元, 与2007年相比, 量额双双提高。其中无骨牛肉进口4.28万t, 进口额1.21亿美元, 占牛肉总进口额的93.8%;初加工鲜牛肉进口2 744 t, 进口额495.60万美元, 其进口量和进口额均较上年有所下降。牛肉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在2004年以前有相当一部分进口来自美国。鸡肉进口5 294 t, 进口额826.1万美元。鸡肉进口量自1999—2000年达到历史峰值下降后, 正处在恢复增长的阶段。2007、2008年印尼的鸭肉进口迅猛增长, 进口量分别达到1 009 t和859 t, 2008年鸭肉进口额95.80万美元。进口禽肉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来源于美国和澳大利亚, 近年主要源于新加坡和巴西。进口来源国的改变主要是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为保护国内畜牧业的发展, 政府从2000年10月份以来一直禁止进口禽腿肉, 使从美国进口的禽肉量大幅缩减。
从出口肉类品种来看, 印尼主要出口杂肉, 2008年的出口量达4 359 t, 出口额1 795.10万美元。杂肉主要出口到比利时、法国、荷兰和新加坡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印尼的鸡肉出口量较大, 年均在1 000万t以上, 自2004年起受禽流感影响出口量开始下降, 2008年鸡肉出口量仅为80 t。早期鸡肉出口主要运往日本, 近年来主要出口中国香港和美国。此外, 少量出口猪肉, 2008年出口冷鲜肉49 t, 猪肉香肠79 t, 总出口额11.4万美元。主要出口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2.3 奶制品贸易
印尼奶制品进口中, 主要以全脂奶粉、干乳清和全脂鲜牛奶为主, 2008年的进口量分别为8.43万t, 7.71万t和1.42万t, 进口额分别为3.42亿、2.93亿和3 680.3万美元。2008年印尼奶制品总进口167.47万t, 位居世界第12位, 奶粉 (全脂和脱脂) 进口量位居世界第4位, 进口额位居世界第5位。近年, 印尼的全脂鲜牛奶进口增长势头依旧。此外, 2007—2008年印尼的全脂奶酪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8年进口量7 293 t, 进口额3 680.3万美元。印尼同时大量出口全脂奶粉和鲜牛奶, 2008年出口量分别为4.06万t和1.18万t, 出口额为1.74亿美元和991.8万美元。奶粉出口位居世界第22位。印尼是奶粉和鲜牛奶净进口国, 奶粉进口主要源自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 此外还从美国和丹麦、法国、德国、爱尔兰、荷兰等欧盟国家进口。鲜牛奶进口主要来自泰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4 禽蛋贸易
近年, 随着印尼家禽业的快速发展, 印尼的带壳蛋进口数量总体呈下滑态势, 2008年仅进口132万t, 较2007年减少了75%, 进口额8.5万美元, 下滑了92.5%。在1999年, 禽蛋的进口量曾达到2 905 t的历史最高纪录。近10年来, 印尼带壳鸡蛋的出口波动很大, 2001年的出口量曾高达7 167 t, 此后下降明显, 到2008年出口量仅为3 t, 几乎不出口禽蛋。目前, 印尼是禽蛋净进口国, 主要进口来源国是印度和新加坡等周边国家, 这主要是受到长途运输困难的影响。
3 与我国贸易状况
我国对印尼具有动物产品出口优势, 但多年来双方的贸易还比较有限, 主要以出口加工产品为主, 出口量较小。2010年我国对印尼的出口萎缩较为严重, 肉类 (包括活动物及其制品) 出口额为256.22万美元, 同比下降25.3%。并且, 出口产品单一, 主要是加工猪肉。印尼是我国加工蛋的主要出口地之一, 2010年对印出口1 449.66 t, 出口额173.65万美元, 所占份额为3.9%。印尼作为我国加工蛋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 近年所占份额有下降趋势, 由2008年5.6%下降到2010年的3.9%。在20世纪90年代, 我国曾向印尼大量出口鸭肉, 但近年出口为零。2009年, 我国对印尼出口加工禽肉22.46 t, 出口额为4.05万美元。此外, 我国还对印尼少量出口加工牛肉, 2009年的出口量为27.46 t, 出口额为5.84万美元, 仅占我国加工牛肉出口份额的0.1%。
我国从印尼进口的畜产品主要为乳酪及凝乳, 2010年进口量为49.44 t, 进口额27.28万美元, 同比增长9.0%。此外, 进口活动物6.4万美元, 比2009年的166.16万美元下降96.1%。
除动物产品外, 我国还对印尼出口豆粕, 2009年出口量3.8万t, 出口额为1 672.13万美元。但是, 2010年对印尼的豆粕出口量大幅减少, 仅为250 t, 出口额为17.78万美元。与此同时, 我国从印尼进口饲料用鱼粉, 2009年的进口量为390.0 t, 进口额为39.63万美元, 2010年进口量猛增到1 199.5 t, 进口额为126.84万美元。
印度对外贸易 篇10
(一) 关于技术进步理论在服务贸易结构领域适用性的理论综述
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及由其所决定的贸易结构主要取决于要素存量与技术水平, 因此, 比较优势的演进与贸易结构的转换主要取决于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相应地, 在服务贸易结构方面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展开的, 如deardorff (1985) 着重强调了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对服务贸易模式起决定作用;二是基于技术差异的比较优势展开的, 如Jones (1990) 认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会导致服务价格的差异, Sagri (1989) 认为国家间存在技术差异, 并且技术转移日益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 他还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技术差异和熟练劳动是各国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与要素仍是决定服务生产中比较优势的根本性因素, 同时也意味着国际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是具有合理性的。
(二) 技术进步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
1、直接作用
俗话说, “贸易是流, 产业是源”, 一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正是其服务产业结构合理的外在体现, 因此, 技术进步促进服务产业结构优化是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的直接动力。技术进步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作用在于技术进步使服务领域的许多“非贸易品”转变为“可贸易”, 技术进步对服务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作用就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许多现代服务领域的发展,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 不仅能够衍生出一些新兴服务部门, 推动其他行业生产率的提高, 还能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结果是在服务出口中, 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变强, 技术进步衍生出来的一些新兴服务业不断丰富服务出口的品种, 随着一国现代服务出口的快速增长, 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自然就比原先优化了。
2、间接作用
技术进步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还通过以下间接方式产生作用:一是刺激服务业需求结构。需求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需求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之前, 必须先有某项技术突破或更新。以美容业为例, 美容技术的迅速变革降低了价格, 提高了美容质量, 从而刺激了需求的增长, 对美容服务的需求的增长刺激了技术变革, 扩大了平均的交易规模和减少了美容师的空闲时间, 从而提高了生产率, 进而增进了美容业的产出增长。二是影响就业结构, 当技术进步对某一服务部门产生作用之时, 一个很迫切的需要便是提高该部门工作人员的知识技术含量。当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进入一国服务行业的时候, 该国的现代服务业水平就会得到提升, 服务出口结构就会趋于优化。三是影响区域结构。在一些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客观上也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这些地区往往是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同时得到发展, 我国的上海就是一个例证。
综上所述,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是混合的、交融的, 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往往是技术进步所发生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互动的结果。
二、两种技术进步模式对不同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与条件
(一) 影响
一般来说, 技术进步水平提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技术模仿与技术创新。技术模仿包含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两部分内容, 它具有低投入、低风险、市场适应性强的特点, 因此, 成功的模仿降低了创新的风险进而降低了创新的价格。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点, 技术创新是在技术自身发展中实现了重大突破。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品质的新兴服务产品是技术创新的载体, 故技术创新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力最大。我国学者张明星等人认为一国技术进步水平的大小取决于技术模仿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和, 只是发达国家更倾向于技术创新, 而欠发达国家更倾向于技术模仿。
(二) 条件
创新和模仿都是有条件的, 都需要本国拥有相应存量的人力资本水平, 都需要知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的配套。我国学者杨俊等人认为, 对发达国家技术的吸收、转移与模仿, 需要后进国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本基础, 当一国人力资本水平达到模仿的“门槛”后, 才能实现对先进技术的有效模仿。各国实践表明,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制于低的人力资本水平, 并未能完成对先进技术的有效模仿, 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相对于技术模仿, 技术创新不仅对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要求更高, 而且它需要一国同时具备充分的制度环境、创新环境等宏微观因素的前提下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服务业来说, 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总是与其新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而现代服务业的生产对人力资本要素的要求比其他行业要求更高, 因此, 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更高。
三、技术进步模式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性分析———对美国与印度的数据比较
(一) 指标选择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可知, 技术进步对一国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特别是出口结构变动有重大影响, 而且不同技术进步模式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条件是不同的。因此, 本文选择当前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有代表的两个国家———美国与印度, 来分析不同技术进步模式对这两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由于现代服务产品多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产品, 故笔者利用UNCTAD官方数据库将两国其他服务出口扣除政府服务与建筑服务这两类传统服务产品之外的其余七类服务出口占比近似地作为两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代表。其值越高, 表示该国服务贸易出口优化升级越明显。
在自变量指标选择方面, 作为人力资本代表的大学生入学率虽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 但由于技术创新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 同时技术模仿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模仿者的模仿能力, 一般来说, 模仿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其模仿能力越强, 故本人参考我国学者申朴、张燕等人的处理方法, 用大学生入学率代表以技术模仿为主的考察变量。而创新技术只为创新者所拥有, 是受专利权保护的, 故可用专利申请数来代表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考察变量。
注:由于缺少印度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完整数据, 故用印度劳动力人数来近似代替, 该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表格中没有数据的空格表示相应年份的数据找不到数据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98~2005》及WB:《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6》
(二) 对美国与印度的实证分析
利用上述指标, 本文以两国新兴服务占比作为因变量Y11, 以自变量X11、X12、X13分别代表一国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大学生入学率、专利申请数, 分别对两国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相关分析
根据表1数据, 利用EVIEWS软件对两个样本国家有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由表2中相关系数排序可知, 在影响印、美两国指标Y11的三个变量中, 印度的指标Y11与其大学生入学率 (X12) 相关系数最大, 美国的指标Y11与其专利申请数相关系数最大。
这说明技术进步对两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方式是不同的。
2、回归分析
(1) 对美国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见表3) :
根据表3, 从三个回归方程判定系数、调整后的判定系数、F值及其相伴概率等思路没有问题。但从各变量的系数及t值、P值来看, 美国的专利申请数X13对Y11的影响在三个变量中最为显著, 变量X11在方程一中因P值高达0.2642被淘汰, 方程二自变量X12的系数为负, 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一直高达80%大学生入学率 (远超过世界25%左右水平) 存在波动特点而影响了方程回归结果, 其实, 根据申朴对美国分时段回归结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人力资本积累对美国服务总出口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 本人据此推断美国高存量的人力资本已转化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对美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产生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服务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模式。
(2) 对印度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根据表4, 方程一回归结果中指标X12对因变量的影响在三个自变量中最为显著, 该变量的T值大于2, 显示出较强的显著性, 且X12系数达6.453810, 表明印度大学生入学率每增加1%, 就可带动新兴服务产品出口占比增加6.45%, 而其他两个变量X11与X13的T值及P值均没有通过检验。这说明人力资本是提升印度服务出口结构的主导力量, 印度的服务业技术进步应当是以技术模仿为主。
四、结论及启示
美国与印度的服务业技术进步模式的分析表明:基于技术差异的比较优势在服务贸易结构变动领域具有适用性。在一定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下, 一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变化不是依靠单纯的简单劳动力投入来推动的, 而是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 印美两国由于人力资本存量都较高, 故所考察的服务业人数这一指标对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同时, 一国服务业技术进步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还是以技术模仿为主, 取决于一国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制度环境的总体情况。美国是个经济发达的国家, 其国内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居于世界前列, 而且美国的创新机制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方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 故美国的服务业技术进步是以技术创新为主, 而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 其国内的物质资本还很短缺, 国内创新机制还不够建全, 因此, 相对于美国, 印度的服务业仍更倾向于技术模仿, 但印度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已为印度服务业技术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以上两国的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理论上的推断。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 相比于一些总体的、人均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较低的不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应当是以技术模式为主, 同时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加大力度在自主创新上。此外, 我们还应当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以提高我国的服务业技术模仿能力。
摘要:文章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分析技术进步模式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性。文章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技术进步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机理, 特别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模仿对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产生作用的影响与条件。接着, 利用美国与印度的相关数据, 运用实证方法验证技术进步与样本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的正相关性。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样本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 且技术创新对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具有显著影响, 技术模仿对印度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技术进步模式,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申朴.技术变迁、要素积素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研究[D].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004.
[2]、李京文, 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3]、张明星, 孙跃, 朱敏.技术模仿、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模型和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科学, 2006 (5) .
[4]、杨俊, 李晓羽, 杨尘.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自主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 2007 (5) .
[5]、陈燕清.技术进步促进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 2008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