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礼仪文化(通用11篇)
印度礼仪文化 篇1
印度就餐礼仪文化
我们在品尝不同国家的菜肴,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口腹之欲,更多的是在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那下面就带大家继续了解关于印度菜中不易忽视的`用餐礼仪文化细节。
虽说印度菜在菜式创造和就餐礼仪上,都已经开始变得国际化了,但是其中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细节需要外国食客们注意,否则仍有可能在餐桌上被人贻笑大方。
1、用餐时需要掌握好时间。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餐是在上午8点以后,第二餐基本在晚上8点以后。
但是习惯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开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根据个人食量点菜,也可以不要开胃菜。
2、用餐时吃饭速度与对方相同。
印度菜用餐时的吃法也很特别,是中西合璧的,既使用刀叉,也要大家一起点菜一起吃。
而且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开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尽量保持和对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
甜点和茶一定要等到饭后再端上餐桌,否则也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3、印度人实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残留下剩菜。
印度礼仪文化 篇2
“要是大清早不来上一杯过滤咖啡,他/ 她就算不上是生活在印度南部的人。”金奈美食作家萨迪塔·拉达克里希纳说。如今,泰米尔纳德邦的居民仍在家里喝咖啡,但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如餐馆以及在当地大名鼎鼎的“热薯片”等连锁咖啡馆,也有咖啡供应。不过,该省主要的咖啡消费场所是所谓的“咖啡吧”——街边一个个各自独立的窝棚,里面空间不大,仅能容纳一位卖货人。在咖啡吧,你买到的咖啡(很多时候也供应茶水)被当场制作加工好,通过小柜台上的窗口递到你的手上。
在印度南部,咖啡是从黄铜过滤壶里缓缓滴漏出来的。一些咖啡卖家也会将丝袜当做过滤器,他们将丝袜绑在一圈金属环上,悬在半空,先放入磨好的咖啡粉,再将热水或牛奶浇在里面。
根据咖啡豆种类的不同,印度南部的咖啡可幻化出多种口味,比如烟味、酒味,甚至还有肉桂味。在泰米尔纳德邦的一个多星期里,我一直在品尝咖啡,其中最好的(也是味道最浓烈的)要数在斯里·戈皮·艾扬格咖啡吧喝到的那种,当然,其他地方咖啡的味道同样妙不可言。
在印度南部,咖啡吧里的咖啡就像冰淇淋一样卖得飞快,一小杯咖啡的售价最低只要8 个印度卢比(约合0.13 美元)。如果你的肚子还有地方、口袋里还有零钱,何不来一杯这天堂般的美味!
印度文化拒绝断裂 篇3
老德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留下来,虽历经三千余年,而基本上没有受到伤筋动骨的破坏。众多气势恢宏的古代建筑,向世人诉说着它那悠久曲折的历史和灿烂多彩的文化。只有七十余年历史的新德里为英属印度政府从加尔各答迁都德里时开始兴建,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正式成为首都。作为行政中心,新德里疏朗、明快、庄严、大气,颇具现代感。新旧德里是两个紧密相连而又差别迥然的城市,在这里,历史与现实共存,传统与新潮并在。我们不能不佩服当年决策者在老德里之南择荒地另辟新都的远见卓识。他们完整地保留了一座古都,完整地保留了历史。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把保护文化遗产定为文化政策的首要目标,不仅制定了严格的文物保护政策,印度议会和各邦议会还先后通过了多项文物保护法规及环境保护法案。除老德里外,印度尚有5000多处文物被印度考古局精心“呵护”着,这些遍及各地的历史文物恰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吸引世人对印度文化的注目。
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作为源头和基础,现代印度文化就有了丰厚的底蕴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化的现代性与世俗性。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把世俗主义作为建国方针之一,这一方针从根本上影响了印度文化的走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昌明,印度文化表现出的现代性和世俗性已经十分明显。与那些政教合一或政治宗教化的国家相比,印度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成就显而易见。
从未否定民族传统文化。印度人不断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及不合时宜的东西,但从来没有企图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因此,印度文化没有遭到人为的禁锢和破坏,也没有发生断裂或断层,而是在不断的自我革新中稳步发展。19世纪下半叶,印度以宗教改革、文学革新和民族主义运动为标志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增强了印度人的民族意识。然而,在这场运动中,在探寻印度近代落后的原因之时,并没有人将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原因归结于传统文化,相反,人们倒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利器。例如,圣雄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主义,就是在继承古代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关于“不杀生”戒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努力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营养。如果说印度殖民地时代曾被迫接受西方文化,那么现在的印度则是在积极地吸收世界上所有的先进文化,用以丰富并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印度文化巨人泰戈尔就极力主张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作为印度文化的营养。他并不认为印度文化弱不禁风,以至于倘若与其他文化接触便会分崩离析,因此,他反对必须与世隔绝从而使印度文化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狭隘心态。在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方面,印度人具有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都可以直接阅读英文原著并用英语工作。
印度餐桌礼仪常识 篇4
由于各种宗教的不同禁忌,有些肉类在印度不能吃,渐渐地演化成了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体系。印度人除了牛肉不吃外,鸡肉和羊肉都是主要食物,因为牛在印度被供奉为神。
印度人还常以一种被称为“馕”(Naan)的面饼为主食。无论在高级餐馆还是在街头树阴下,时常可以看见印度人席地盘腿而坐,用手撕下一块馕,蘸上菜糊、汤 汁以及用豌豆、绿豆等各类豆制品熬成的豆汤,津津有味地吃着。还有一些食物把饼与土豆结合起来。如Masala dosa,一种薄脆的卷饼,饼里卷了土豆等什锦蔬菜。Malai Koft,是炸土豆泥配饼。还有一种用面皮包的土豆泥,将其馅成粽子的形状,然后下锅炸。其次,手抓饭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食物。每个人吃时用右手将饭菜反 复搅拌和匀,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撮起送入口中。不过,手抓饭只限于自己家里或非正式场合,在上档次的餐馆用餐或出席正式场合,印度人依然使 用刀叉作为餐具。
饮料方面,印度有一种流行很广的奶茶,叫Chai。因为是热饮,特别适合在寒冷潮湿的早晨,喝上一杯,感觉很好。拉昔(Lassi)是一种酸奶,分为普通 酸奶、果料酸奶(香蕉、芒果等)。建议游客多喝酸奶,甚至在肠胃不适时也可以喝。酒类饮料在印度不容易得到。虽然印度有啤酒厂,也有自己的威士忌,可是在 一般商店里和餐馆里买不到啤酒,可能是店主担心不同禁忌的人忌讳。通常在游客常去的餐馆里,可以提出要求,餐馆的人会出去代买回来,啤酒比较贵,最常见的 品牌King fisher,需80卢比一瓶。
印度的社交礼仪 篇5
其一,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
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
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
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其二,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
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其三,以右为尊,左手被视为不干净的象征。
同印度人招手致意往往用右手,因为在他们看来,人身由两部分组成,右半边是男性的象征,左边是女性的象征,所以左手无力,右手有力,因此不单用右手致意。
此外,印度人便后用水冲洗,使用左手,而绝不用右手,因此,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
若送人东西,大都用双手捧着,或一手为主,另一只手稍微接触另一手臂,象征双手。
否则认为不礼貌。
其四,吃饭过程中,若给对方(印度人)加饭加菜,不可用还在吃饭的那只手直接加饭加菜,若是这样,被认为是叫人家吃你剩的东西,因那只手正被用来吃饭,已接触了食物。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换一双未用过的筷子,给客人加饭加菜。
若对方已经吃饱,不再需要,而你出于客气,仍坚持再给,这时,你会发现对方可能把双手捧着的碗筷(或吃饭用的盘子)一同伸到桌下,这表示不要了,见此情景,主人应当明白:不能再给客人加饭加菜。
其五,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
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
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
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
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
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
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其六,印度饮食习惯和文化。
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
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
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
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
不吃菇类、笋类、木耳。
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
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
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
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
其七,印度的颜色、数字、谈话忌讳。
印度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
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其八,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
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
印度社会与文化论文 篇6
摘要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生活在种姓制度下的印度女人的历史与现状,不仅是对普通印度女性的真实面目做一个比较系统地了解,提高对印度妇女的重视;并且也是在探寻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培养包容性,积极摒除偏见,创造和谐社会。研究方法:首先,主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有关专家论文,借鉴他们的观点,深化对印度女性的认识;其次,浏览互联网上网民的评论,以扩宽自己的思维,做到与时俱进,批判性地吸收有关论述;再次,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已形成对印度社会一个比较感性生动的认识;最后,利用比较分析的方式,对印度女人进行更加全面的认识。
研究结论:印度妇女发展虽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印度女性终会得到充分地解放。
关键词:种姓;社会;女人;权益;变革
目录
1.女人的创造
2.总体特点
3.社会地位
4.妇女权益
5.婚姻制度
6.嫁妆制度
7.希望与福音
引言
印度女人经过曲折的发展历史,虽然现在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可是她们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终有一天会迈向性别平等,实现社会 1的和谐。本文通过了解印度女人生活的历史与现状,提高对她们的关注与重视,以消除妇女歧视和解决妇女权益问题,并推进印度妇女发展进程。
女人的创造
要了解印度教创造的概念,就要学习《大林间奥义书》中的创世神话。虽然这则神话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且直至今日仍鲜为人知,但它表明了印度人对起源、创造、创造力的一些思考特征,它们在今天依然是基础,并具有影响力。其中关于女人的创造,它是这样描述的:
太初,这个宇宙是以原人的形象出现的自我。原人环顾四周,除了自己,别无他物。他先说:“我是,”于是“我”字产生了。因此,现在人们一讲话,就先说“我”,然后再说别的他知道的名字。
原人有些害怕,因此,任何孤独的人都会感到害怕。但原人醒悟了:“既然只有我一个人,有什么好害怕的?”于是,恐惧消失了,因为,他有什么好怕的?一个人感到恐惧,是因为有别的人存在。但他也没有什么快乐,因为一个完全孤独的人没有什么好快乐的。原人希望有第二个人。
现在原人的大小及样子均如同紧紧拥抱的一男一女。他将自己分为两部分,从自身生出一夫一妻。因此,圣哲雅若洼基夜说:“一个人就如同一半碎片。”但这个空间被女人填补了。他与她结合,如此人类便诞生了。但女人醒悟了:“既然我是从他而造,他怎么能与我结合?真羞耻!我要躲藏起来。”①
„„
至此,女人就被原人所创造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女人与男人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关系,女人是被征服者,是男人的附属品,她的被创造是出于男人的需要。
总体特点
西方人的脸型、东方人的眼神,在印度女人脸上得到了和谐统一,黑人和白人的肤色也在印度女人身上得到了调和,印度女性的特征是丰乳、细腰、肥臀,身体扭成“三道弯”,性感妩媚,风情万种。印度女人的好人缘是天生的,她们擅长歌舞,几乎个个都是天生的舞者。另一方面,印度女人又是保守的,在一个宗教国度里她们几乎都是围绕着家庭而生存,一生都是以家为主,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
印度女人也有属于自己特殊的时尚,纱丽、吉祥痣、鼻饰、脚铃等都是独属于印度女人的标志。
社会地位
有这样一句话:在印度,与其做女人,还不如做一头牛比较划算。印度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们普遍受到社会的歧视和贬低。一方面,是受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影响,“多少年来,以男人为主的社会制度告诉男人们,女人是比他们下贱的泄欲工具。甚至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修行人都不断在他们心中播下对女人敌视的种子„„一些学者把妇女看做无知的雌性动物,认为她们的作用不过是操持家务和生儿育女,以使家族传统得以延续。”(《被双重道德摧残的妇女》,《萨哈拉报》,1999年11月14日);另一方面,种姓制度对女性的歧视也形成了一张天然大网,吠陀经明确地把妇女和印度教认为的低级种姓首① 此神话出自《大林间奥义书》第一部分第四婆罗门书。
陀罗视为同类。尽管印度独立以来,政府比较注意提高妇女的地位,且印度现任的总统也是女性,但是这不能代表整个印度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印度女性在各方面仍然面临着明显的性别歧视。例如妇女出嫁时要附带昂贵的嫁妆,而且随时有可能被丈夫休掉。总之,对妇女的歧视观念,是阻碍印度妇女发展的一大思想桎梏。
妇女权益
印度独立后至今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关妇女的重要法规,其中如1950年印度宪法,规定了对公民在宗教、性别和民族上不得有任何歧视,确认了男女的平等地位;1956年印度教继承法第一次赋予妇女以财产继承权;1976年公布的有关男女同酬的规定等。这些法规促进了印度妇女发展事业的进程,使妇女的地位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宪法确实赋予了平等的权利,但仅有宪法的条文还不够,平等鲜花绽放的美好形势还有待营造„„事实上,几十年来印度妇女发展进程及其迟缓„„毫无疑问,一些名门闺秀也曾问津高官要职,但一般妇女则依然匍匐在原地。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得到了充分地解放,但在实际生活中,她们却进一步沦为男人的附庸。”(拉贾基绍尔:《妇女的地位》,《萨哈拉报》,1998年8月22日)目前,“由于没有文化和受歧视,印度妇女的地位仍极低下。”(1998年12月16日《新印度时报》社论《妇女的保留席位》)印度社会对妇女认识上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歧视观念,法律对妇女权益保障的软弱无力,以及妇女在经济上的不能自立,决定了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决定了她们在生存权、人身权利、健康、受教育、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和就业、财产继承和维护自身权益等诸多方面均面临着明显的性别歧视。印度妇女的权益尚得不到有效地保障。①
婚姻制度
印度的婚姻制度与种姓制度密不可分,它深深地打上了种姓制度的烙印,属于种姓婚姻。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宗教法所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印度法的核心内容。它是与当时的种族、姓氏有着密切关联的社会集团,各集团除了严格职业世袭外,其特征最突出的领域是婚姻方面,实行种姓内婚制。依据婆罗门教法的规定,各种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截然不同。即婆罗门为最高种姓,掌握宗教祭祀大权;刹帝利为第二种姓,掌握军政大权;吠舍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或农业生产;首陀罗为第四种姓,从事低贱职业,多数为奴隶。各种姓间戒备森严,不得同桌而食,同井而饮,同席而坐,同街而居。这种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婚姻制度自不例外。
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摩奴法典》规定了各个种姓结婚的最高原则,即同类种姓通婚原则,该原则强调只有同类种姓的婚姻才是合法的,任何越过种姓界线而与其他或高或低的种姓结合的行为都是非法的,必将受到神灵和世俗社会的惩罚。
印度教认为,人生来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根据“洁净”和“污秽”的观念来分类的,并且这种“洁净”与“污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样,不同种姓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有可能转换,正是基于对被“污秽”玷污的内心恐惧,印度教社会确立了种姓内通婚的原则,因为混血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污染,所以禁止不同种姓之间的通婚,严格实行种姓内婚姻。①摘自:李小溪,《印度妇女权益问题浅析》,《南亚研究》,2001年,第2期,p8
2印度教法规定原则上各等级种姓间不得越位通婚,尤其不允许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但特殊情况下,高等种姓男子可娶低等种姓女子为妻,也被社会所认可。也就是说,如果高种姓的男子想与低种姓女子结婚,虽然会遭到家族及其他同种姓人的反对,但经过坚持仍能达到,这种婚姻被称之为“顺婚”。这样,婆罗门男子除了可以娶婆罗门女子为妻外,还可以娶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女子为妻。(事实上,种姓等级相差太大也是不被接受的。)而高种姓的女子则绝不能被允许下嫁给低种姓男子为妻,这种婚姻被称为“逆婚”,他们的婚姻及子女不会被社会所接受。如首陀罗男子与婆罗门女子竟然成婚,那是最不能容许的,其子女将被作为不可接触的贱民,称为“荫陀罗”,被排除在种姓之外,地位比首陀罗还要低下。
事实上,这种种姓婚姻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例如,“荣誉谋杀”在印度时有发生。一般情况下,是较高种姓的女子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较低种姓的男子。女方家人或亲属为了所谓的家族荣誉和种姓纯洁,而谋杀这样的夫妇。“荣誉谋杀”是十分残忍的行径,毫无人性可言。其折射出的印度种姓制度令人扼腕。
显而易见,种姓婚姻及其保守性和落后性钳制了印度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行动,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因为人类的婚姻是以感情为内在基础的,不可能以等级标准来维系。种姓通婚的原则反映出古印度男女极不平等的现象,由此应运而生了一些鄙视女性的社会陋习,影响了印度数千年的文明进程。在漫长的印度社会生活中,由于婚姻被限制在同一种姓内,很多青年人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以致不少无辜青年成为婚姻上的牺牲品。①
嫁妆制度
印度盛行嫁妆制度,女儿出嫁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得准备嫁妆给夫家。本来按照印度古代的大家庭制度,家庭财产由儿子继承,女儿有权在出嫁时向娘家要求一份嫁妆,作为到夫家的生活费并为自己提供保障。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嫁妆制度被增加了许多不道德因素,逐渐演化成社会陋习。甚至不少妇女由于嫁妆不能达到夫家要求,而出现了“嫁妆死亡”。1988年6月30日《今日印度》载文:“火烧新娘,恐怖扩散——与嫁妆相关的死亡突破宗教、种姓和地区界限。”夫家残杀年轻媳妇后又让儿子再婚以获取另一份嫁妆。无数妇女因为嫁妆的缘故,饱受着夫家的折磨与摧残。所以嫁妆问题也引起了社会改革家的重视和批判。甘地曾经指出:“婚姻作为双方家长为了金钱而达成协议的事必须停止。”“任何年轻男子如果把嫁妆作为婚姻的条件,对他所受的教育和他的国家是一种耻辱,也是对妇女的侮辱。”另外,印度政府也于1961年首次颁布了《禁止嫁妆法》。
可是事实上,印度政府虽然从法律上规定禁止嫁妆,但人们对巨额嫁妆的要求并未因此而改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愈演愈烈,嫁妆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有学者评论说:“只有当嫁妆犯罪本身被法律和普通人视为严重罪行而非轻微罪过的时候,只有当大多数人改变他们的家庭地位由金钱和婚姻决定的观念之后,只有当印度妇女真正获得政治、经济、社会独立时,嫁妆制度才会被消灭。”②
希望与福音 ①
② 参考:谢冬慧,《印度婚姻制度的嬗变》,《河北法学》,2009年,第3期,p171参考:邱永辉,《今日印度嫁妆制度》,《南亚研究季刊》,1990年,第2期,p6
1虽然,目前印度妇女的整体地位以及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与妇女所占的人口比率仍远远不相称。由于传统保守观念的制约,陈旧习俗的束缚,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真正能迈向社会前台、与男性享有平等权利的女性只能是少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印度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妇女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印度妇女的身影正活跃在政坛、商界及社会的每个角落,为印度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方面有赖于历届政府的鼓励倡导和舆论的大力推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印度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印度妇女要想真正撑起“半边天”,还必须做出三方面的努力:一是转变传统习俗和观念;二是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三是在经济上能够独立。也许在印度这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国度,妇女走向社会将面对重重束缚。不过,通过不懈地努力,我坚信属于印度妇女的美好明天终将到来。
当印度妇女的地位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数亿妇女巨大的潜能得到开发,写在印度宪法中“男女平等”的字句不再停留于一纸空文,那么印度必能实现和谐社会,新世纪的印度迈向世界舞台的强国战略也才必将得以实现。①
结论
纵观印度妇女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她们的生活是逐渐从宗教化向世俗化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明示着人类的进步历程。印度对妇女保障的法制制度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它在印度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有利于取缔陈旧的宗教规范,有助于保护妇女的生命、健康和尊严,并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而且促使了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树立起新的法律意识。诚然,消除传统习俗的糟粕,真正实现印度妇女的解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久努力。
参考文献:
陈峰君:《印度社会与文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1
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僧伽厉悦著,李燕译:《周末读完印度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克卢尼著,叶济源译:《印度智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印度礼仪文化 篇7
关键词:商务礼仪,日本文化,自谦语,行为表现
所谓礼仪, 是指基于上下长幼关系的礼节规范, 包括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之中, 需要遵循的表示尊敬, 友好的行为程序。今后大家作为社会的一员开展工作的时候, 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打开人际关系的钥匙就是礼仪, 因此, 礼仪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提到礼仪, 不禁想到日本。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如同日本一样将此种文化形态保存的如此完好。日本在保留原有文化礼节的同时也融入对当今礼仪文化的理解。而将此种文化保存的如此之好的原因, 归根于日本文化中的更深层次。
礼仪分为很多类型, 本篇仅以商务礼仪为切入口, 探讨日本文化对其的影响。
一、商务礼仪的语言表现
1. 问候语
问候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对于学习日语的人来说, 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便能体会到问候语的重要性。早、中、晚各时段、进入或离开办公室都要致以问候。而在商务礼节中, 初次见面时, 会固定的用:“初次见面, 请多多关照。”这样的寒暄语互相问候, 以示友好。
2. 敬语
在日常生活以及商务接触中, 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日本人会频繁使用敬语, 最简单的比如与山田先生或者山田女生见面时在对方的名字后面加上敬称“sang”。
在商务交往中, 日本人对于上司或者对方公司的职员代表会使用敬语。这体现着日本人对对方的尊重。
3. 自谦语
与敬语相对的自谦语, 在商务交往的时候也会经常出现。在表示自己一方的时候, 日本人会用自谦语来降低自己一方的姿态, 让对方感到他们的友好和谦逊。日本人在社交活动中, 爱用自谦语言, 并善于贬己怡人。“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 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客套话。日本人管用这样的语言, 压低自己的身份, 以视对对方的尊重, 从而获得好感, 跟对方进行友好的商务等方面的交往。
4. 不说“不”
注意日本人不喜欢当众否决别人的意见, 所以即便是在商务礼节中, 日本人一样不会使用“不”, 但这并不表示日本人不拒绝人, 只是在拒绝的时候, 语言上不会直接用“不”来表示, 有时用些别的委婉的话语来暗示对方拒绝的意思, 有时是用一个不那么坚决和真诚的“是”来表示“不”的意思。
二、商务礼仪的行为表现
1. 鞠躬
鞠躬是日本人见面打招呼的传统习惯, 亦被认为是日本人的见面礼节, 这延续了中国古老的见面习惯, 但并不表示日本人在礼节方面不够先进, 因为日本人也同样将西方的传统商务见面礼节握手融入其中。
在鞠躬的度数、时的长短、次数等方面还有其特别的讲究。行鞠躬礼时手中不得拿东西, 头上不得戴帽子。如果对方向你鞠躬, 你也要向对方鞠躬, 深度应与对方相当或者稍微深一些——因为鞠躬的深度标志着你与对方在地位上的差别。
日本人有时还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
2. 交换名片
日本人与他人初次见面时, 通常都要互换名片, 否则即被理解为是不愿与对方交往。在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时递上名片, 名片最好是用日语和英语双语。注意要用双手递, 也用双手接名片。接到名片后认真阅读以后, 小心翼翼地收好。
日本人姓氏众多, 据统计, 各种各样的姓氏加起来超过13万。并且有的日本姓氏很难读, 即便日本人也不会都认识, 所以在初次交往互换名片的时候, 切记要认真阅读, 特别是姓名的部分, 如果有对姓名中的读法不确定的时候, 要在初次名片交换的时候跟对方加以确认, 这样并不失礼, 相反, 如果在交换名片之后的再次见面时却说错对方的名字会相当失礼。
以下是交换名片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站立姿势交换名片。
(1) 交换名片之前要提前准备好, 把名片放到容易拿取的外兜里。
(2) 交换时要将字面朝向对方, 双手递上, 方便对方辨识。
(3) 交换的顺序:年轻→年长访问者→被访者
(4) 接受名片后, 当场要确认对方姓名、发音。
(5) 接到名片后, 不要立刻收起来, 可以放在桌面上片刻。
禁忌:
名片要干净, 弄脏了的名片不要再发放出去。
接到名片后, 不要揉搓、当面在名片上写字、或是忘记名片。
3. 时间观念
日本人是十分重视时间观念的。在商务约会时一定要提前跟对方确定时间, 并且准时抵达。
说到时间观念, 在日本时, 电视上曾经播过一个有趣的娱乐节目, 有很多外国人说:日本人很不注重时间观念。然后问其原因, 其实是因为日本人通常会在约会的时间提前5~10分钟到达约会地点, 然后等待对方的到来。这虽是个笑话, 但无疑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在重要的场合, 日本人会稍微提前几分钟到达现场, 这也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 不想让对方久等的态度。
4. 礼品馈赠
商务礼品在日本非常重要。礼物必须包装, 包装纸以色彩柔和为宜, 一般在第一次见面时呈上。而日本人通常不会当面拆开礼品, 这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 在西方国家当面拆开对方的礼物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而在传统的日本, 当面拆开礼物则被视为十分失礼的行为。
5. 着装
日本人在交际应酬中, 对穿着十分用心。在商务政务以及对外的场合, 男人穿西服, 女人也要着套装。即使天气再热, 也一定要正装出席商务场合, 颜色方面也多为黑、灰、白等朴素颜色。
着装首先要给人以清洁感。要适合工作氛围的服装, 禁忌牛仔裤等休闲类服装。
6. 交谈
大部分日本人在谈话间避免与对方目光对视。无论什么时候, 日本人都避免与人眼光对视, 无论是寒暄时, 感谢时, 或者是道歉时, 都尽量不和对方对视。
7. 就餐
与日本人在商务交往中就餐, 要注意使用筷子时, 不要用筷子指人, 更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饭碗里。勿将肘关节放于桌面, 这样是很失礼的举动。
8. 社交活动
即便在商务活动中, 欧美人也常常邀请谈判对手到家里做客或参加鸡尾酒会。但在日本, 这样的社交活动是不常见的。日本人喜欢邀请客人到饭店或餐馆吃饭, 然后再到酒吧喝酒。日本商人把招待客户作为影响客户的一个手段。日语中出现了“NOMINICATION”这一日英复合词。“NOMI—”是日文中喝酒的意思, 而“—NICATION”则来源于英文的“COMMUNICATIOU” (交际) 。由此可见, 日本人是很重视吃喝这类交际活动的。
9. 电话礼仪
电话响三声之内接听, 如果响过三声, 应该向对方致歉:让您久等了。
办公桌上一定要准备好记录用纸。
用左手 (善用左手的人则用右手) 握话筒, 右手 (善用左手的人则用左手) 做记录。
接电话时, 要先报:这里是***公司。
确认对方姓名。
复述留言内容, 比如电话号码、约会地点。
即使是打错了的电话, 也要礼貌应对。
三、日本文化和日本商务礼仪的关系
日本的商务礼仪, 讲究的礼节点众多, 很多地方与其他国家的礼仪不同。这无疑与日本文化中的固有根源相关。商务礼仪只是日本众多礼仪之中的一个小点, 而所有的日本礼仪也只是日本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究其根源还是与日本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的根源保持着礼仪的延续, 文化的变更, 影响着礼仪的改换。
日本文化根源于中国, 很多文化形式都是从中国古时由来, 所以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例如鞠躬, 中国古代见面相互之间便是鞠躬。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将此种礼仪演变成为今天的握手或点头问好。日本虽也相互握手, 但鞠躬的礼仪却没有就此消亡。而且更加重视这一礼仪。当然电话传真等现代交通手段下的礼仪, 日本多是借鉴与西方先进国家, 但也并非完全照搬, 而是融入了日本文化中对现代礼仪方面的理解。故形成了现在的日本独有的日本式的商务礼仪形式。而这种礼仪形式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为正统的最为规矩的礼仪模式。
四、日本文化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商务礼仪是日常生活礼仪中的一个缩影, 而在商务礼仪上的种种表现, 也体现着日本文化对其的深层影响。
以礼品馈赠方面为例, 欧美人的礼仪认为, 当收到对方礼物的时候, 当面拆开表示对馈赠礼品一方的尊重, 欧美文化多为显性体现, 故在礼品馈赠方面的礼仪也体现着这一重要特征。当收到礼品一方将礼物放置一边而不去拆开, 会让人感觉到对对方的不尊重, 是对馈赠礼品一方静心挑选的一番心意的抹杀。而与此相对的日本, 在这一点上的体现却极为不同, 日本人在接受礼品的时候一定不可以当面拆启。日本是重礼节的国家, 每当重要节日或者纪念的日子, 都会互赠礼品以视祝贺, 然而馈赠方式却和别国有所不同。日本讲究的是礼仪人情, 故馈赠的礼品会礼尚往来的相互还礼。所以在馈赠的时候多考虑到对方的经济情况, 因为在还礼时一定会跟收到的礼物价值相当或者稍高, 这样思维周密的日本人会在馈赠礼品的时候就将对方的情况考虑进去, 避免为对方造成压力。在接到礼物的时候, 礼节方面跟欧美完全相反, 是不可以当面拆开的, 因为当收礼者当面拆开的时候, 会给对方很大的压力, 是不是喜欢所收到的礼物等等方面的心理压力, 并且会给人:“原来还是这些东西啊。”等很多不好的错觉。以上所述的当然是日本生活中的馈赠礼节, 而这种接受礼品的礼节也渗透到了商务礼节方面, 毕竟文化与礼节不可分, 而商务礼节也是日常礼节中的缩影或者可以认为是提升表现。
所以在商务礼节方面的种种体现, 都其实是日本文化的具体表现, 文化影响着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表现, 从而也影响着商务中的各个环节。所以要更好的理解日本的商务礼节, 就必须要更好的理解日本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安田贺计:日本商务礼仪[C].学林出版社, 2006
[2]叶谓渠:日本文化通史[C].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刘金钊:解读日本语日本人[C].大连出版社, 2009
[4]金正昆:实用商务礼仪[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C].九州出版社, 2005
[6]叶谓渠:日本文化史[C].广西大学出版社, 2005
神秘的印度舞蛇文化 篇8
古老的节目
自古以来,印度人对舞蛇人一直是心存敬畏的。舞蛇人戴着与众不同的琥珀耳环和珠链,被尊奉为印度神话中的“瑜伽修行者”或圣人。印度舞蛇人的祖上大都住在深山老林中,自然环境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与毒蛇为友。让一般人望而却步的眼镜蛇、蟒蛇在他们的指挥下,无不俯首听命,就算是不小心被蛇咬了,他们也会用草药迅速解毒。
印度舞蛇者除了靠在街边表演为生以外,还以出众的捕蛇技术而闻名。他们能从野地中捉到眼镜蛇。这些眼镜蛇被捉住后,会被投入一个盖着布的篮子内,然后舞蛇者会用竹竿挑着篮子穿街走巷,寻找合适的表演地点。
表演中,眼镜蛇的颈部在抬起后会膨胀开,颈部的颜色也会由黑色转为褐色,再由褐色变为浅褐色,在阳光下,其颈部甚至呈现出半透明状。舞蛇表演其实暗藏许多玄机,这些眼镜蛇在表演前,通常会被事先拔掉毒牙或被移除毒腺。这样做会造成蛇的口腔被细菌感染,所以表演舞蛇的眼镜蛇寿命都不长。
在表演中,眼镜蛇似乎会根据笛子的音拍舞动蛇身,可根据动物学专家的分析,眼镜蛇根本听不见人类听力范围内的声音波段,即它们事实上听不见舞蛇者吹奏的乐器。那为什么它们还会有节奏地舞动蛇身呢?据专家推测,眼镜蛇是靠察觉乐器的摇晃而相应地做出摆动姿势。
一些传统的印度人依然将舞蛇视为一项非凡而神秘的艺术。无论是因为受到乐器影响,还是有其他神秘的力量促使这些眼镜蛇舞动身体,印度舞蛇依然是值得一看的奇异风俗。
危险的表演
在印度某些村落,一些传统的舞蛇者会强迫年轻人掌握舞蛇技术,但印度每年都会发生舞蛇者被眼镜蛇咬死的事故。一名来自“卡希姆寇塔”舞蛇者团体(共由60名舞蛇者家庭组成)的首领,就是因大意而被一条眼镜蛇咬死的。
但为了取悦观众,一些舞蛇者不惜安排最大胆、最危险的演出。在印度2008年举行的“舞蛇节”上,一名仅有一岁的印度婴儿居然被放置在一条眼镜蛇边,根本不识眼镜蛇为何物的婴儿还试图去拥抱眼镜蛇。虽然眼镜蛇对婴儿发动了数次攻击,但由于蛇的毒腺已被移除,嘴巴也被缝合,所以婴儿最终安然无恙。人们安排这出“婴儿大战眼镜蛇”的闹剧,完全是为了取悦观众,而一些动物保护组织成员则对这一恐怖场景提出了抗议。动物保护组织批评,这样做是在残害眼镜蛇,同时也将那名婴儿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因为眼镜蛇的毒液能很快重新分泌出来。
动物的保护
曾一度成为印度文化象征的舞蛇表演正逐渐衰退,舞蛇者的数量已急剧减少。因为印度政府制定了严格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禁止舞蛇者拥有眼镜蛇。印度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副主席库马对此表示,“这种舞蛇表演采用的都是高度危险的动物”。
虽然眼镜蛇在印度并非珍稀物种,可印度有关部门还是出台了一系列对舞蛇表演的限制。例如印度东部的奥里萨邦就曾出台一项规定,禁止在公共场合利用野生动物进行表演。当地舞蛇者们认为这项规定严重威胁了他们的生计。一名70岁的舞蛇人布鲁布哈声称:“政府规定要我释放蛇,可这使我很难生存下去。因为我和其他许多舞蛇者都没有上过学,除了舞蛇根本没有其他技能。”甚至于一些动物保护组织成员也对彻底禁止舞蛇这项古老的传统节目持保留意见。一位名叫马里克的动物保护组织成员认为,印度舞蛇者掌握了大量有关眼镜蛇的知识。
马里克说:“真正崇敬蛇的舞蛇者,能依靠祖传的技能,迅速识别各种不同的毒蛇,知道从哪里才能捕捉到眼镜蛇,清楚被蛇咬后应该怎么处理。但现在印度存在不少对蛇一知半解的舞蛇者。”事实上,印度有大批眼镜蛇并非死于舞蛇表演,而是因其独特的蛇纹而被猎杀,它们的皮最终会被制成手提袋。
礼仪文化与养生文化论文 篇9
从礼仪的角度看,着装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穿衣。它是着装人基于自身的阅历情趣、身材特点,根据不同的时间、场合、目的,力所能及地对所穿的服装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组合。在各种正式场合,注重个人着装的人能体现仪表美,增加交际魅力,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愿意与其深入交往,同时,注意着装也是每个事业成功者的基本素养。
传统的皮鞋是最畅销的职业用鞋。它们穿着舒适,美观大方。建议鞋跟高度为三至四厘米为正式的场合不要穿凉鞋、后跟用带系住的女鞋或露脚趾的鞋。鞋的颜色应与衣服下摆一致或再深一些。衣服从下摆开始到鞋的颜色一致,可以使大多数人显得高一些。如果鞋是另一种颜色,人们的目光就会被吸引到脚上。推荐中性颜色的鞋,如黑色、藏青色、暗红色、灰色或灰褐色。不要穿红色、粉红色、玫瑰红色和黄色的鞋。即使在夏天,穿白鞋也带有社交而非商务的意义。手提包和手提箱:手提包和手提箱最好是用皮革制成的;手提包上不要带有设计者标签。女性的手提箱可以有硬衬,也可以用软衬。最实用的颜色是黑色、棕色和暗红色。钱包的颜色应与鞋相配,而手提箱则不必
女性的职业服装比男人更具个性,但是有些规则是所有女性都必须遵守的,每个女性都要树立一种最能体现自己个性和品位的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式场合,女士着装一定忌短、忌露、忌透。
应穿着典雅大方的套装(以上衣、下裙为宜)参加各种正式场合的活动(如会议、庆典)。传统古典民族服装(比如中国旗袍、印度面纱、日本和服等)较适合在各类文艺娱乐场所穿着。穿着袒胸露背、露脐露肩等过于性感的服饰最好不要或少在社交场合露面,工作场所、办公室里更应避免。薄纱型衣、裙、裤,因其透光性较强,穿着时应尤为慎重,需有内衬,不然会显得十分不雅。对外国朋友来说,“透”比“露”更难让人接受。因为在他们看来,“透”不仅有碍观瞻,而且说明穿戴者有不自爱之嫌。裙子长短应适度,不能过短,中老年及职业女性尤为注意,所穿裙子至少应长及膝盖。
女士在社交场合,除凉鞋、拖鞋外,穿其它任何一种鞋子均可以随意,无统一规定,只是要注意鞋子和裙子在色彩、款式上的协调。如穿套裙时不能穿布鞋,否则就会有不伦不类的感觉。穿裙子时,应配穿长筒或连裤丝袜,颜色以肉色、黑色为宜,且袜口不得短于裙摆边。袜子是女性腿部的时装,要注意不能穿着挑丝、有洞或补过的袜子外出。另外袜子的大小松紧要合适,不要走不了几步就往下掉,或显得一高一低,当中整理自己的袜子是有失体统的。
每届奥运会上礼仪服装及运动员服装都是精心设计的。2008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服装比起别的服装更叫人眼前一亮,几乎那叫漂亮。这些服装是:开幕式运动员入场式上引导员服装;颁奖礼仪小姐服装,这些服装甚至比开幕式演出服装还要美,还要漂亮。
还有就是那颁奖礼仪小姐的服装又是一大精彩,颁奖礼仪小姐服装分三个系列:一是绿色立领束腰长裙,似乎绿色的颂歌;一套是白色兰边青花系列,也是高领朿腰下摆散开,花纹装饰立领及披肩,足登白色半高跟鞋,另一套就是艳红色立领束腰收肩长摆裙,火红的色彩,上部是旗袍无袖露出美丽的臂膀,把中国服装元素与西方长裙完美融合,使得、大气。这三套服为金、银、铜牌获奖者托盘奖牌和托盘鲜花。真是匠心独运,精彩万般,观众们甚至不看领奖人而专注礼仪小姐的服饰,当然那一位位美艳动人的礼仪小姐微微笑意的面容,那送牌时微微地欠身都设计的恰到好处,把个礼仪之邦大国风度演绎绝了。
亚运会颁奖礼仪形象方案包括升旗手服装、服装,设计定向招标项目于2008年11月启动,亚组委邀请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共同参与招标。经过效果图的层层筛选和标准样衣的多次审评,亚组委最终选定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院教授贺阳设计的“行云流水”方案。亚组委对此套方案的评价是:设计新颖,针织类运动型礼仪服装设计,打破常规,令人眼前一亮。“行云流水”礼仪服装以蓝绿等明亮的色彩过渡晕染,色彩灵感具特色的亮丽色彩启示,以体现珠江之水的蓝,以及广州特有的亚热带地貌与植物的黄绿色为主要色调,颜色的晕染过渡处理传统又不失时尚,将中国传统云
纹图案与人体巧妙结合,完美地表达了华丽、高贵的礼仪风范。立则仪态娴雅,雍容端庄;行则飘逸灵动,顾盼生辉。弹性针织面料制作的礼仪服装,适合不同体型的礼仪小姐,简化了量体定制的繁琐环节,也降低了制作成本,符合设计的节省原则。将弹性针织面料与现代科技的数码印花技术结合,打破了传统礼服的常规,更具运动特征。这款亚运礼仪服装的设计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亚洲文化风情的完美结合。
礼仪服是正式社交和礼仪场合穿着的服装,有正式、半正式和略正式之分。但这种划分界限并不是十分严格的,只是根据场合的隆重与否来分。而真正的原则性区别是依据穿着的时间不同而分为两大类:日装礼服和晚礼服。日装礼服和晚礼服所选择的面料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
这种礼服是午后正式访问宾客们所穿的礼服,又称午后。它还可以在听音乐会、观看戏剧、茶会和朋友聚会的场合中使用,稍加修饰也能参加朋友的婚礼和庆典仪式等,具有高雅、沉着、稳重的风格特点。
传统的日礼服选择不透明、无强烈放光的毛料、丝绸、以及混纺棉料制作。与午服相配的外套称为午后外套,面料选用较厚的绸缎或上好的精纺毛呢料。日装礼服根据场合的不同,可有与之相适应的搭配方式,如男士用的黑色外套,女士穿着的局部加有刺绣装饰、精工制作的裙套装,裤套装,雅致考究的两件套装等。传统的日礼服多用素色,以黑色最为正规,特别是出息高规格喝的商务洽谈、正式庆典等隆重的场合黑色最能表现庄重、自尊、大方。当然,出席庆典活动的时候,如朋友生日聚会、开张典礼等,气氛热烈而欢快,此时的礼服色彩应鲜亮而明快。
餐桌酒水文化礼仪 篇10
XX是个性格豪爽的北方人,酒量又大,号称“津巴布韦”(斤把不违),最近又被委任为公司副总,应酬自然就多了,喝酒更是常事。在和国内客商的合作中,他的这个特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酒醉事成”。
8月份的时候几位外商来考察合作事宜。在欢迎晚宴上他就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不停地劝酒,一会儿来一句“感情深一口闷(干)”,一会儿又来一句“饮酒不醉非君子”,几位老外很快就“歇菜”了。
第二天一早,*美美地预备好了合同书,就等外商大笔一挥了。但就在第二天上午,外商们竟然直接回国了。
在西方礼仪里,喝酒的时候没有吆五喝六以及劝酒等我们认为热闹的场面,他们喝酒更多的成份是在品酒,而且认为劝酒、灌酒,是失礼的,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只要有一线的选择余地,谁愿意和不尊重自己的人合作?
一.酒的礼仪
1.选酒及取用
吃中国菜时可以喝白酒、黄酒、药酒、啤酒。西餐时,可以选用葡萄酒或啤酒,而啤酒只有在吃便餐时才选用。
在国内,白酒是饮用最普通的酒,它可以净饮干喝,也可以用来帮助吃菜下饭,甚至可以用来作为药引泡药。白酒一旦和其他酒类如啤酒、汽水、可乐等饮料同饮,就很轻易醉。
在正式场合最好用专门的“肚量不大”的瓷杯或玻璃杯盛酒,这样就好“对付”我们中国人讲究的“一饮而尽”、“酒满敬人”等不成文的规定。喝白酒时,不用加温、加冰,也不必用水稀释。
西餐用酒分饭前、进餐和饭后三类。
一类是饭前酒或称开胃酒,是在入席前请客人喝的酒类,常用的有:鸡尾酒、威士忌、麦亨登、浮毛斯、马丁尼以及啤酒等。另外还应预备果汁、汽水及可乐等饮料。开胃酒的目的是刺激食欲,喝得太多反而没有食欲,所以,不要多喝。
一类是进餐酒,是上菜时配合菜肴用的葡萄酒,常用的有:雪醴、白酒、红酒、香槟等,以及我国的黄酒、绍兴酒等。宴会中,假如是喝中国酒类,主人仅供给一种酒,客人无需选择。但最好多备几种酒,请客人自行选用。正式西餐,每上一道菜,侍者就会奉上一次酒,酒随菜不同而不同。常用的葡萄酒有雪醴酒、苦艾酒、香槟酒或鸡尾酒。
一类是饭后酒或称助消化酒,常用的有:白兰地、雪醴及薄荷酒等。
在西方,正确的斟酒方法是只倒半满的酒在杯子里;而吃中餐时,我们习惯于给客人斟满杯酒,表示对客人的敬意。
不管在家里还是在饭店,假如你以你的`酒为荣,可以让客人看看酒签。
假如不是名酒,最好放在一个漂亮的玻璃盛酒瓶里。
红酒应该保存在温度低的房间,好的红酒要在餐前先打开瓶盖,让它呼吸一个小时的空气,口味会更好。假如在很冷的季节为客人上红酒,应该建议客人把酒杯握在手里几分钟,这样可以使酒快速升温。
餐前,至少应该把白葡萄酒在冰箱里放两个钟头。假如你有冰酒器,在有冰块的水里放20分钟。要多预备一些酒杯,因为在用过的杯里倒另外一种酒,会使酒的味道改变。
2.酒和菜的搭配
餐前酒喝出点气氛后,该挑选配菜的葡萄酒了。
可以餐前选用配制酒和开胃酒,而冷盘和海鲜用于白葡萄酒,肉禽野味选用于红葡萄酒,甜食要选用甜型葡萄酒或汽酒。酒和酒的搭配是:低度酒在先高度酒在后;有气在先,无气在后;新酒在先,陈酒在后;淡雅风格在先,浓郁在后;普通酒在先,名贵酒在后;白葡萄酒在先,红葡萄酒在后,并最好选用同一国家、地区的酒作为宴会用酒。
原则上是“白肉配白酒,红肉配红酒”。白葡萄酒适合于开胃菜等小菜或者虾、螃蟹、贝类、鱼等菜。炖牛肉等味浓的肉食菜,配红葡萄酒。油炸的肉食,配味淡的红葡萄酒。按国别选酒也是可以的:法国菜选法国的葡萄酒,意大利菜选基安蒂葡萄酒,吃腊肠和火腿肠为主的德国菜,应选德国的葡萄酒。喝汤的时候可以喝雪醴。上最后一道菜或甜品时就用香槟。
品酒要先从酒标开始。看酒的标签,核实一下是否是自己要的酒,可以看:葡萄的收成年、葡萄酒名称、葡萄酒的产地。然后,先往玻璃杯里稍倒一点,举杯看看酒的颜色是否漂亮,再闻一闻酒的香味,最后小口尝尝。酒瓶开了,除了明显的变质问题可以换酒,一般是不答应退的。
假如很多人喝酒,你可以点一瓶;或者你可以点小半瓶;假如你是一个人喝酒,也可以按“杯”要酒。每一家餐馆都提供了一两种点酒方式,这些都是可以的。而且,在西方宴会上喝酒一般不会像我国中餐那样拼命劝酒、不醉不归。
3.怎样斟酒
文化视阈下的印度科学课程探微 篇11
关键词:印度课程;科学课程;文化视阈;课程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1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程文化是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课程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是具有实体内容和对象化的文化结构”[1]。在课程文化研究中,既包含了对课程与各文化型式关系的探索,也涉及课程及其要素的文化特质的提炼。
1 问题源起
“没有一个国家遇到的问题比印度多”[2]。在悠长的历史中,印度不断形成具有民族特质的文化环境,也不断遭遇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透,可以说典型的印度遭遇最能代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致力于保持原有民族文化而与外来文化之间产生冲突的国家[3]。自印度河文明中的在铜中加锡生产青铜的科学技术到殖民地时期的科学课程萌芽,再到20世纪60年代印度首次正式提出基础教育中开设科学课程,直至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大爆炸,印度的科学课程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经历萌芽、发展、协调提升等阶段后,现在已经建立了独立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文化是课程的基础,无论是传统的文化,还是冲突、交流和融合的文化,都会对课程的确立、演变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基于此,我们需要对印度科学课程背后的文化处境有更深入与广泛的理解和研究,从而把握印度科学课程结构和内容的选择、组织及使用等微观层次上的文化特质,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2 印度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概况
印度现行“10+2+3”学制,其中“10”代表八年初等教育和两年中等教育的初级阶段[4]。印度的科学课程主要设置于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NCERT)是印度政府于1961年创立的最高教育研究与培训机构,其开发的教材是印度学校最常用的教学资料。Hoshingabad地区“科学教学计划”(Hoshingabads Science Teaching Program,HSTP)开发的科学课程及教材则是非官方性质的科学教育资源[5]。
3 印度科学课程的文化特征探微
本研究主要从传统文化、殖民文化和时代文化等角度,结合印度科学课程文本,解读不同文化背景在科学课程中的反映和具体表现。
3.1 印度科学课程的传统文化印记——以知识等级化为取向
印度的种姓制度有着严密的自上而下的等级之分,依次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他们推崇婆罗门至上原则,将纯婆罗门知识和职业技能分离。简言之,鄙视物质,崇尚精神;轻蔑外在、物质的东西,崇尚内在精神的实质成为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内核。他们认为科学是抽象的,超越性的,神圣的,超出日常知识范畴的。由于强调纯粹知识,使科学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森严的等级差异的特点。其中NCERT科学课程的学段式设计正是印度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课程设计产生深刻影响的写照。
表1是NCERT制定的《2000年国家学校教育课程结构》[National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School Education(2000)],其中包含了印度学校基础教育中各阶段科学课程的内容纲要[6]。
从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设置可以看出,初小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周围的植物、动物、环境的观察,来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体会科学的意义,使学生对科学有初步的认识。高小阶段是在初小的基础上,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尤其是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分支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一些科学原理和规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中阶段主要强调科学本质观的形成,要求学生掌握核心的科学概念,深入理解科学理论,把握有关科学学习的实验性方法。
这种由对丰富的自然界的观察,到抽象科学概念的学习,再到科学本质的深度探索的课程内容学段式设计,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内容发展趋势,一方面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课程对抽象的、理论性知识的最终追求。值得注意的是,在“初中阶段”实践活动的设置明显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了主导,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集中在认知领域,尤其侧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察,而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推论、总结等能力的要求则相对弱化。所有这些无不反映出印度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现代科学课程潜在的作用。
3.2 印度科学课程的殖民文化影响——以实用价值为导向
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并开始在印度教授英语,希望通过英语教育引入西方文化,并使得印度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拉姆莫汉·罗伊(Ram Mohan Roy)曾向总督提出:“既然政府的目的在于使本地居民得到进步,所以它自然应采取一种包括有数学、自然哲学、化学、解剖学以及其他有用科学的比较自由和开明的教育系统。[7]”英国的功利主义派别,以穆勒(John Stuart Mill)为代表,也认为教育的目标应是提倡有用的学科,而不是学习那些晦涩的和没有价值的知识[8]。为此,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新建了大量的科学博物馆,并按照西方的科学分类系统对印度自然历史中的文物进行整理,然后陈列。殖民性质的科学教育按照物种的起源顺序重新建立了知识的分类系统,与印度传统的知识等级分类大相径庭[9]。在英国统治者所办的基础教育学校以及其他针对印度中下层劳动人民子女的学校中的科学教育秉承实用主义理念,多以教授含自然研究、动物、植物、物理等科目的基本知识的形式出现,并采用19世纪欧洲流行的实物教学(object teaching)方式,通过给儿童实物(各种动物、植物、矿物等自然实物),让儿童观察和学习自然现象的方式教学[10]。
与此同时,传统印度社会各阶层在英国殖民者的冲击之下,逐渐开始出现新的分工和职能化,拥有专门技能的人开始脱离其种姓的影响,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一个人工作技艺施展的手段和对象就是其财产,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依一个人拥有财产的多寡及其状态而定的”[11]。职业技能和社会地位形成了必然联系。实用技能的价值定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体制的解体必然导致教育制度的变革,人们对印度教原有的科学的定义进行了深刻反思,他们看到了西方科学的实用价值,将传统的印度教知识和西方的科学知识赋予了同等地位,这是一种妥协,也是在社会关系变化的条件下的大势所趋,从而促成了印度科学课程的萌芽。这种对实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关注一直延续到现代的科学课程中。此外,结合表1中呈现的课程内容可见,印度的科学课程已经一改纯理性知识灌输的倾向,融入了更多关于花鸟鱼虫、自然资源、能源等知识,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环境和处理生活问题的基本技能。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展开方式也是以生活经验为主线,以NCERT开发的6年级《科学》教材第五节“酸碱盐”[12]为例:
教材通过区分生活中的酸碱帮助学生建立酸碱概念,基于介绍自然界中的酸碱指示剂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和使用天然酸碱指示剂,利用实验活动促使学生习得酸碱中和的原理和方法,最后通过生活实例的解析使学生认识到酸碱中和原理的实用价值。教材始终以生活和自然为背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归纳方式为知识提炼的主要逻辑,体现了知识习得、实践技能养成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并重的特点,其中知识学习又是以技能和经验形成为导向的。由此可见,西方殖民教育中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取向在印度现代科学课程中仍产生深刻影响。
3.3 印度科学课程的时代特征——以科技素养的培养为主旨
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产业革命给印度的科学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印度提出科学课程应该向科学与技术课程转变等先进的观点。印度的科学课程制定经过几次变革之后,既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确立了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目标,又承继了本国科学课程发展的轨迹,突出技能训练的重要地位,对科学素养的内涵作出了新的理解和定位。课程计划制定者们把科学素养理解为科技素养,并对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作了相应的调整,他们认为其应该包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正确运用科学概念,理解科技的价值,理解和欣赏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展丰富的世界观,发展日常生活中与科技相关的操作技能等[13]。由此,印度的科学课程内容不断扩展,已经不同于过去主要包括物理、地理、化学、生物领域等自然科学的学科内容。在学科领域上扩展到电脑类、技术类、管理类,课程涵盖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文化、科学精神领域。同时,他们更多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强的动手能力,这使得他们的课程设置更加地贴近于生活,更加地关注实践[14]。
HSTP与NCERT的科学课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将课程内容的生成背景预设在广大的印度农村,始终强调科学课程应反映知识的社会依存性,力求使科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资料更富有情境性。HSTP把“好奇心”和“质疑”作为科学方法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动手活动、调查活动、实验以及实地考察被作为在特定情境中检验和分析知识的载体。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关注学生在以上实践环节中科学品质和技能水平的变化,包括环境意识、好奇心、实验的操作技能、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性等。因此,HSTP科学教材中设计了较多诸如贫困问题、人口过剩、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等讨论主题,学生需要对所在乡镇家庭进行调查了解营养不良等社会问题,这也被视为获取和理解科学内容的主要途径。HSTP科学教材在概念的呈现方式和问题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以实践为载体获取知识的特点。
表2对HSTP教材中概念呈现的方式作了分类统计,发现HSTP教材更多地借助实践活动及各种图像和表格来呈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非常重视问题的导思作用,藉此有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概念,在问题的情境中思考概念的意义[15]。
分析HSPT教材中的问题答案设计方式,结果如表3所示。HSPT教材往往需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对问题答案的认识,“活动”比例高达81%,旨在通过更多的问题和辅助方式来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方法进行知识学习;而在正文部分以直接提供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学习相关知识的“形式1”和“形式2”的比例仅为5%[16]。
为了提供更多的活动素材和资源,HSTP持续不断对课程材料进行调整和对学校的课程经验进行考察和开发。教材中的科学实验尽量避免使用昂贵的药品和先进设备,倡导利用当地可用的资源来创设实验物质条件,从而唤起公众对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意识,如设计水和大气污染的简易测试活动,要求学生在发生污染的煤矿区域采集水源、空气以及蔬菜等农产品样本。
综合以上分析,HSPT科学课程体现了科学来自生活,是源自社会环境的科学的理念,始终渗透着对互动、体验和自然之爱的推崇式形成对概念的理解,可以说HSTP为学生呈现了一个“有趣的、充满相关性的,有意义的”科学,是印度科学课程走向国际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4 印度科学课程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传统和当代之间的平衡
印度的科学课程是在其悠久的传统文化、外来殖民文化以及当代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现代的印度科学课程可谓是多元文化作用的综合体,融合了民族的独特性、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以及时代的特征。作为印度的邻邦,中国无论是国情、国力、历史文化,还是教育发展,都有众多相似之处。我国不同时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课程确立同样存在深刻影响。追溯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与课程的互动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厘清我国课程发展的脉络和根源。诸如如何透过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稳定、贬抑变化的倾向,看待现代受教育者变革意识压抑,群体意识张扬的现象;如何解读近代的“西学东渐”运动带来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我国近代课程设置的变化,等等。我国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中形成了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的文化处境,在多元文化的深层结构上探索融汇的契机,实现文化交流与变革对课程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从印度科学课程发展历程中看到的趋势,也应成为我们进行科学课程文化建设的要义。
参考文献:
[1]黄忠敬.课程文化释义:一种分析框架[J].学术探索,2002,(1):102.
[2][3]赵中建.印度教育之现况与改革[J].教育研究资讯,1997,(3):150~156.
[4][5][6] 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National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School Education [EB/OL]. http://www.ncert.nic.in/sites/schoolcurriculum/curiindex.htm,2000-11-30.
[7]顾明远,王长纯.世界教育大系.印度教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92.
[8][11]陆梅.英国在印度推行西方教育的初衷及其影响[J].南亚研究,2000,(1):91~95.
[9][15][16] Ravinder Koul. A Report on the Hoshingabad Science Teaching Program in India [J]. Interchange,Vol33/3,219~235,2002.
[10][14]程莹.当代印度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2] 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Online Textbooks from VI to VIII [EB/OL]. http://www.ncert.nic. in/textbooks/testing/Index.htm,20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