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校(精选12篇)
印度高校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私立高校无疑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角。许多国家通过发展私立高校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甚至普及化阶段的转变。然而,进入21世纪后,全球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却略显疲态,“各类私立高校都在衰落”,[1]一度风光的国家也变得黯然失色。如亚洲的泰国,其私立高等教育的市场份额在2002年达到高峰后到2007年已经骤减至10%。[2]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则几乎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3]此外,全球其他地区,如中东、东欧以及中国大陆等私立(民办)高校也有类似征兆。令人惊讶的是,近年来印度的私立高校却逆势上扬呈快速发展态势。据统计,在2007年至今这短短5年时间里,印度就新增了400多所私立高校。[4]这无疑让大家看到了全球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希望和曙光。那么,印度私立高校兴盛背后的政策逻辑是什么?它又能给我国处于发展低谷的民办高校以何启示?本文就此略作探讨。
二、印度私立高校发展现状及特征
早在2,000多年前,印度就出现了一批高等教育机构,后来更享有“中世纪世界大学”之美誉,[5]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私立高校还是源于殖民地时期由英国传教士创建的学院,如1817年的总统学院和1844年的圣约翰学院等。经过百余年的坎坷发展,目前印度私立高校呈现四个明显的发展特征。
(一)规模比较庞大
印度拥有世界第三大高等教育规模,仅次于中国和美国。支撑如此庞大规模的主体是私立高校。截至2010年年底,印度共有544所大学,其中私立大学有73所,虽然所占比例较低,但是在31,324所学院(包括附属和独立的学院)却有75%是私立的。[6]“私立性质的高等院校所占比例已达到43%,30%的在校生人数集中在私立院校……迄今为止,私立学校基本上构成了印度学院层次的高等教育的主体”。[7]
(二)层次类型多样
印度高等教育主体机构有大学和学院两个层次。在大学层次,私立高校又可细分为私立大学和私立准大学两种类型。在学院层次,私立学院也有附属(即附属于大学)和独立设置之分。根据资金来源不同,私立高校又分为受助型(grant-in-aid private colleges)和自筹型(self-financing private colleges两种,其中后者又有四种模式:马尼帕尔型(the Manipal model)、市场导向型(the marketing model)、赞助型(the sponsoring model)和特许型(the franchising model)。[8]进入21世纪后,企业办学和私人办学成为亮点,如1996年夏达集团创办私立夏达大学。目前,该集团已经成为一个拥有1所大学、5所学院、2.2万名在校生的私立教育集团。
(四)工程类和医科类高校居多
受殖民地历史的影响,印度公立高校设置的学科专业偏重文科、理科和商科,而工科和医科的比例不大。这为私立工程类和医科类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以2003年为例,除了在个别比较偏远的邦,如阿萨姆邦(Assam)没有私立工程类高校外,在其他邦,私立工程类高校占该邦工程类院校总数的比例基本上都在50%以上。在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和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5.5%和93.6%。私立医科类高校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在19个样本邦中,有7个邦的私立医科类高校占医科类高校总数的比例超过50%,在贾坎德(Jharkhand)和北安查尔(Uttaranchal)两个邦,私立医科类高校的出现还填补了这两个邦长期没有医科类高校的空白。[9]
三、印度私立高校兴盛背后的政策逻辑
历史实践表明,私立高校的发展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设计紧密相关。一般而言,政策设计较宽松,私立高校就会有大的发展,反之就会停滞或紧缩。印度私立高校的发展也不例外。如独立前,私立高校基本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虽说没有殖民地政府的资助,但也省却了来自政府的各种规制的束缚。这使它们得以在自然状态下生存和发展,并占据高等教育的主体地位。独立初期,印度政府采用国有化[10]1993年,在J.P.Unnikrishnan等诉安德拉邦政府案庭审过程中,法庭首次提出私立高校有权收取基于成本的费用。[11]这标志着高等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具备了合法性。“私营部门在提供优质教育中的作用也应该得到认可,创造一个适宜的、便利的制度环境,允许它们支持我们扩大高等教育的目标。它们既不由中央资助,也不是邦资助对象。因此,不能期望其学费结构与那些由中央或各邦政府资助的机构一样。如果允许私营机构收取合理的费用,同时也向一定比例的学生提供奖学金,那么它们就能得到适当发展”。[12]
(三)政策设计的战略主线:分权与平等
就印度高等教育政策的整体框架而言,大致有两条清晰的主线,即管理上的分权与类型上的平等。所谓管理上的分权主要是指印度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和各高校之间的分权。所谓类型上的平等是指印度高等教育政策对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基本上一视同仁。
从分权上看,虽然印度与美国一样实行联邦制,但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者独立后颁布的宪法赋予了中央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权限。对此,地方政府即各邦并无异议。为了强化这种管理权限,1951年,印度中央政府制定了《大学(管理标准)议案》,提出了包括中央政府有权宣布任何学院升格为大学以及设立大学教育委员会来管理所有大学等六大原则。虽然该议案获得了通过,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遭遇了各高校的强烈抵制。为了缓和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冲突,1953年各方共同成立了一种新型中介组织——大学拨款委员会,作为平衡政府与高校权力的制约机构。
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各邦之间的分权,国家私立大学法案的制定是典型案例。按照相关规定,在印度设立大学需要得到中央政府和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认可,然而对于私立大学的认可没有相应的法律遵循。此外,由于附属制的弊端,私立学院的发展往往落后于时代的需求,迫切需要脱离附属大学的管制并升格为大学。在此情形下,1995年有议员起草了国家私立大学法案,但没有获得通过。而根据印度宪法规定,各邦可以制定邦的法令法规,于是一些邦政府通过地方立法出台了私立大学法案。2002年恰蒂斯加尔邦(chhattisgarh)率先通过《私立大学法》。在随后的两年内该邦新建了1 17所私立大学。[11]经过几年后,该邦一些私立大学也得到了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认可。
在公办高校和私立高校平等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私立准大学的认可。根据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法》的规定,只有公立的或具有政府背景的研究机构或学院才能获得准大学的身份。20世纪90年代末,印度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始修订与准大学认定有关的程序和条款,对部分办学声誉好办学质量高的私立学院给予准大学资格,与其他同类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一样享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包括自行制定教学大纲、自主举办考试以及独立颁发学位证书等权力。自此,私立高校也覆盖了从私立学院到私立大学的所有层次,这极大地丰富了印度高等教育的类型,完善了高等教育的结构,也使私立高校获得了与公立高校平等的机会。
可见,根据宪法的相关规定、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的办法、本着分权与平等的原则就成为印度制定私立高校政策的完整的逻辑框架。在这种逻辑框架下出台的具体政策就形成一股合力,成为促进印度私立高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几点启示
相比印度,我国民办高校无论是在规模结构还是在层次类型等方面都要略逊一筹,近年来更面临停滞发展,甚至逐步萎缩的风险。客观地说,为了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许多政策,但政策执行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定政策时缺乏整体意识,政策之间缺乏严谨的逻辑性,甚至不同政策之间还有前后矛盾之处。比如,《教育法》中“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合理回报”的规定就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这也是导致民办高校性质不清、地位不高、难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这个意义上,印度的做法的确值得我们借鉴。
(一)严格按照《宪法》精神合理设计民办高校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发展民办高校持积极态度,并通过《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在1982年新修订的《宪法》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事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正是在《宪法》精神的鼓励下,社会各界掀起了民间兴学的热潮。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不久,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其中第十五条关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后,民办高校的发展又进入一个高峰。我国现存的民办高校大多数都是在那个阶段建立的。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曾出现一些不规范行为,导致各级政府对是否积极发展民办高校尚存诸多疑虑。民办高校时常在“春天”和“冬天”之间徘徊,这不仅使民办高校错失了一些发展良机,也增加了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难度。因此,从长远看,要使民办高校真正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就必须要积极落实《宪法》的相关规定,按照《宪法》精神清理那些制约甚至歧视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促进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二)按照均权的原则正确理顺政府和民办高校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出现了均权化发展趋势。这实际上是高等教育行政权力在中央、地方、高校以及社会等主体之间的合理、协调配置,以调动各方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30年来,为适应高等教育教育体制改革的均权化趋势,我国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来积极发展民办高校,但客观地说,在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民办高校的关系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推进。印度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及时理顺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关系,这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础。政府要放下身架,顺应世界潮流,尊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尊重民办高校自身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把均权思想引入进来,与民办高校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同时,要给予民办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包括开展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权力,允许民办高校按照市场机制以办学成本为依据自主决定学费收取标准等。
(三)按照公平的要义营造与公办高校竞争的政策环境
公办高校与民办(私立)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体两面。在政府制定有关高等教育政策过程中,如何实现两者间的利益平衡而不至于对任何一方造成损害,是很难做到的。但可以通过营造一种让两者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来实现。就我国实情而言,首先,要强化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使之与公办高校的办学方向实现一致。这是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为此要对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将那些非营利性的民办高校纳入统一管理和政策考察范畴,进而要明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逐步将其调整为事业单位法人。当然,在分类管理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民办高校创办人或出资人的合理合法的私人利益。其次,要强化政府担当责任,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真正使他们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同等待遇。
摘要:近年来,全球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呈衰落态势。印度私立高校却逆势上扬且发展迅速,具有规模比较庞大、层次类型多样、举办主体多元等特点。这得益于印度私立高校政策之间的强逻辑性。印度私立高校的发展为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走出困境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印度,私立高校,政策逻辑
参考文献
[1]DanielC.Levy.An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 of Decline in Private Higher Educaion.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fall,2010,(61):189-191.
[2]Prachayani Praphamontripong.Downturn in Thailand,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fall,2010,(61):195-196.
[3]Lina Uribe.Decline in Colombia.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fall,2010,(61):192.
[4]牛震.印度5年新增私立大学400所[J].文汇报,2012-02-27.6.
[5]顾明远,梁中义.世界教育大系:印度[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6.
[6]Annual report 2010-2011[EB/OL].http://mhrd.gov.in/sites/upload_files/inhrd/files/AR2010-1 l_Partl.pdf.
[7]Pawan Agarwal.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新动向:私立名誉大学的崛起[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B):86-87.
[8]盛振文等.民办高校投融资国际比较与对策研究[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196.
[9]Devesh Kapur and Pratap Bhanu Mehta.India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From Half-Baked Socialism to Half-Baked Capitalism.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be Brookings-NCAER India Policy Forum 2007,17-18,2007.
[10]Pawan Agarwal.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Growth,Concerns and the Change Agenda.Higher Eduction Quarterly,61,(2):197-207.
[11][13]宋鸿雁.印度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2]印度计划委员会.张玉秀译.印度:”十一五”教育发展战略(2007-2012)[J].基础教育参考,2008,(1):29-35.
印度高校 篇2
印度是文明古国,待人接物的讲究相当多。“那玛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在见面和告别时,印度人总免不了说一句“那摩斯戴”,这是印地语,意即“您好”。
1、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2、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
3、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4、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5、双手合十:是伴随“那摩斯戴”的身体语言。一般是双手合十于胸前,或举手示意。两手空着时,则合十问候;若一手持物,则举右手施礼,切不可举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讲究。对长者宜高,两手至少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颔之间。
6、拥抱:也是常见之礼。若久别重逢,或将远行,或有大事发生等,则要拥抱。拥抱时,彼此将双手搭在肩上,先是把头偏向左边,胸膛紧贴一下,然后把头偏向右边,再把胸紧贴一下,有时,彼此用手抚背并紧抱,以示特别亲热。
7、摸足:是行大礼。在很重要的场合,对于特别尊敬的长者用额头触其脚,吻其足,或摸其足。现在多用的是摸足礼,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额头,以示头脚已碰。
8、献花环:在印度是欢迎客人常见的礼节,主人要献上一个花环,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贵,所串的花环也越粗。点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欢迎宾客的`礼数。每逢喜庆节日,印度人爱用朱砂在前额两眉中间涂上一个圆点。他们认为,吉祥痣可以驱邪避灾。有时,印度人为了表示隆重欢迎,不仅向宾客献上花环,而且还给客人点上“吉祥痣”。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选吉日,请僧侣专门给姑娘点吉祥痣,祝愿她终身幸福。现在,吉祥痣实际上也成为印度妇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9、盘腿而坐:是印度人常见的坐姿,这种习惯在城乡都很普遍。农民在田间休息或在家吃饭爱盘腿席地而坐。在老式的铺子里,工匠干活,伙计售货,都是盘腿而坐。民间的说唱艺人和琴鼓乐手演出时也是盘腿而坐。
印度国际机床展借力“印度制造” 篇3
“印度制造”充满潜力
2016年7月,中国与印度就“一带一路”重要合作项目——“印度中国工业园”在北京正式举行了启动仪式。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在启动仪式上鼓励中国中小企业充分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开拓印度市场,实现中国外贸新增长。此工业园区正式落户印度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市。同时,古吉拉特邦政府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招商引资及其他配套支持等政策。
据了解,“印度中国工业园”规划包括生产加工、商品展示交易、仓储物流和综合配套服务四大板块。其中,生产加工板块占地面积为310万平方米,以建材、汽车配件、数码电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和家用电器行业为核心。
借力“印度制造”
2014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则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2014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期间,两国签署了《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计划》,中方承诺将帮助印度制造改造升级老化的铁路系统,投资建设两国工业园,并争取在未来5年内向印度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项目投资200亿美元。
2014年9月26日,莫迪政府向世界宣布了有关“印度制造”的一系列新政策。据了解,新政策致力于增强印度投资兴业方面的吸引力,为在印度投资的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莫迪政府改革劳动法律、调节税收及简化审批程序等行动也吸引了各国企业在印度投资设厂。
在这一大背景下,第11届印度国际机床展(以下简称“Amtex”)借力“印度制造”,于2016年7月8~11日在印度首府新德里举办。本届展会共吸引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家企业前来参展,其中中国企业43家。作为印度第二大机床工具专业展,本届Amtex的展出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
下一届展会将于2017年4月12~15日在印度孟买举办。
印度高校 篇4
那么,印度的宗教艺术为什么会与性爱娱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对性爱艺术习以为常的印度,受众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春宫画不仅在印度没有被禁止,反而在公共场合经常见到,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印度文化,是开明还是随性?是禁欲还是纵欲?大胆的艺术表现在各种严明的宗教制度中怎样协调与平衡?
细密画《爱之船》也叙述了一个在印度流传久远的爱情故事。画面的下部,是黑天神克里希纳与牧女拉达在花园中的紫檀树下幽会。康格拉画派作于1780年,表现同一题材的作品《交欢》,突出强调了性爱的欢愉与人神的和谐。在《薄伽梵往世书》的插图《克里希纳偷走牧女们的衣服》中,完全看不到强硬的教义和神的威严,反而充满人情味和世俗世界的欢愉。
由此可见,印度的众神不像基督教中的上帝般俯视人类、高不可攀、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具有人性、具有七情六欲,可爱可亲,充满生活情趣,既有人类的美德,又有人性的弱点。在印度,人与动物及神的界限不是不可逾越的,有时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动物可以成为神的化身,人可以上升为神,神也可以转世为人。毗湿奴就有多个化身,却以黑天神的形象最为深入人心,因为他实在是人性化的神,是被压抑的人性的象征。毗湿奴化身为黑天,在牧区长大,幼时他和淘气的孩子一样调皮捣蛋,长大后他和牧区的年轻女子们谈情说爱。他吹起笛子,许多女性,包括已婚的婆罗门妇女,都被他的笛声迷住,来到森林中与他会面。黑天神在非常欢乐的气氛中使每一个女性都感觉到他在陪伴自己,体验无上的幸福。黑天神的故事让人感受到虔诚的力量,也感受到其中强烈的爱欲色彩。黑天神是印度教中崇拜者最多的一个神,人们崇拜他的机智勇敢和风流多情。他在人间的田园之中,尽情享受爱情和欢乐,他游戏人间,带着牧歌般的诗意,激起无限柔情,赋予宗教新的生命与活力,使各种艺术大放光彩。拉达是女牧人中最可爱的已婚女人,她被克里希纳深深地迷住,并为了他和自己的丈夫分离。其中的寓意十分清楚:克里希纳是神,崇拜神灵的拉达代表灵魂,他们在一起象征人类与神性的再结合。印度的传统文化主张人与万物及神应和谐相处,并在这种人与万物的和谐与统一中达到追求的最高境界——“梵我同一”。此时,在天上与人间的爱中,人的灵魂与神结合,而黑天神也成为了人化的神。
从宗教意义上看,印度的文化传统中注重思考“性”,是性把情欲提升为一种神性或一种宇宙的本源,认为宇宙就是某种性欲的产物。《奥义书》在描述个人与宇宙的终极实在关系时,也常与人类的性爱联系起来,如“当一个男人和心爱的妻子拥抱时,不知道哪里是里,哪里是外;那么当他和理智的灵魂拥抱时,也不知道哪里是里,哪里是外”。因此,从宗教的高度思考性问题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人们的性爱与对神的情感界限趋于模糊,因此,对神的爱与对情人的情感极其相似,对神的歌颂类似对恋人的歌颂,亲近神明类似与神明相爱。一些教派认为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与神的合一,而性爱是人类最强烈的爱,故将爱神、颂神与爱情结合起来。
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印度文化对性的重视,而这种世俗的爱欲与宗教的虔信看似冲突实则相通,是一种十分有趣的解释。在印度文化中,宗教占有至高的地位,印度宗教流派很少,互相区别又和谐并存,印度宗教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19世纪英国殖民当局曾用20年的时间对印度教作了系统的调查,最终没能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它既是有神论的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多元论的宗教,又是一元论的宗教;既是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又是生活方式等等。英国人的这个结论,足以说明印度教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印度文化的复杂性,就是既不能以灵掩肉,也不能以肉掩灵。印度的圣哲十分认定性的尊严,并且理解这是一切生物普遍的根本欲求。他们允许民众合理的享乐,认为在一夫一妻的道德规范下所行的性欲满足是“正淫”,决不会看作是罪恶。宗教大多是禁欲的,因为欲望常为一切罪恶的根源,而印度人既看到了它污化和尘杂的一面,又肯定了它动力和能源的一面。
印度教规定,人生的目的是“法”、“利”、“欲”和最后的解脱,这决定了人生的4个阶段: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因此,印度教并非出世的、漠视现实的宗教,相反,它注意到了人生中的各种欲望,“利”是财富的欲望,“欲”是感官的欲望和艺术的欲望,但还是把最终的、对最高存在“梵”的追求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当尘世的欲望满足了,义务履行了,就应该放弃一切,去过云游四方的生活。所以纵欲和禁欲都是印度教文化的特点,二者不是分裂的,而是很自然地融合在人们的信仰和实践中,融合在印度人的血肉中。既然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印度人对性爱的宽容态度,也不难理解印度的性爱艺术了。
印度高校 篇5
第345期2013年8月27日
印度归国留学生薪水等同于国内学生
印度是留学生输出大国,其留学生位居在美留学人数第二位。近年来,印度的留学人才回流现象日渐突出。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去年末发布的2012年在美留学生《门户开放》报告,在美印度留学生人数连续两年呈现下滑势头。2011学年至2012学年,在美印度留学生为100270人,同比下降了3.5%。2009年,印度在美留学生达到最高,为105000人。
留学生回流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当前欧美正处在债务危机后的缓慢恢复期,能为留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大为减少;二是印度本土经济表现了更多积极面,既吸引了外国的投资者,也让更多印度留学生看到了回国发展的机会;三是印度本土企业提供的薪水在逐渐增加;四是出于家庭团聚因素的考虑。据了解,印度在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两者约占了总人数的60%,商科的约占14.1%。当前印度的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是国内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技术人员需求缺口,留学生回国正好能有用武之地。
从印度电影看印度的宗教世俗化 篇6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 印度电影 理性 现世精神 人本主义
世俗化是西方宗教社会学提出的一种观点,它是指在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宗教所发生的一种变化趋势:即从中世纪时宗教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深远的状态,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最终将宗教剥离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让现代的人们在宗教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回归理性。
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这里几乎有着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大部分的信徒还遵守着最传统的教义和宗教仪式。随着印度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印度传统宗教中的神圣价值、彼岸思想以及空灵遁世的观念,和现代社会的民主、平权、理性以及对人本价值的追求等观念之间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几乎全民信教的国家,现代化和宗教关系的讨论从19世纪之后就没有停止过。不过一直以来,这个讨论都集中在印度的精英文化层面,OMG和PK是以电影为载体,将宗教世俗化问题推向大众的重要尝试。创作者们以调侃的方式将传统宗教拉下神坛,引导人们从世俗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宗教在印度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对理性的推崇
OMG以无神论者坎杰向神提起的诉讼为主线,通过其在法庭上的自辩,有力地抨击了印度传统宗教的种种陋习,并以无神论者的身份对宗教进行了思考和批判,从而认识真正的“神”的过程。而PK则选择了一个外星人的身份,用PK初到地球,宛如初生的“天真”的视角来审视印度这个成熟社会中宗教的种种无稽和荒诞,最终让周围的人重新认识宗教的故事。无论是坎杰还是PK,他们都是思考者,理性是他们身上共同的特征。站在理性的高度,坎杰对宗教进行了近乎刻薄的调侃;尝试理解宗教的PK,在种种宗教活动尝试之后的困惑,其实都反衬出印度传统宗教神秘主义的虚伪和荒唐。
OMG和PK中所展现的理性主义精神,是以印度宗教改革先驱的理论为基础的。早在19世纪初,在英国最终完成对印度的统治之后,西方的思想文化就开始渐渐地渗透印度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宗教也不例外,西方基督教普世、积极、进取的精神核心所展现出来的强大活力,让印度传统宗教中崇尚空灵、彼岸观念以及保守的教条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作为被殖民者,对于殖民者的强大印象根深蒂固,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作为印度传统文化的参照物,引发本土的精英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自我反思和批判。在宗教领域出现了以罗姆·莫汉·罗易为代表的一批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对传统的印度教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理性主义就是其提出的重要思想之一。罗易以自己的宗教主张为基本教义创建了新的宗教社团——梵社,后来虽然几经分化,形成多个小的支派,但仍然保留了罗易的基本宗教主张,在这些组织影响下形成的宗教改革运动被统称为“梵社运动”。
19世纪70年代末在印度的北部由达亚南达·萨拉斯瓦蒂主导成立了圣社,达亚南达虽然没有直接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是在当时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对其的影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其对宗教的思考和改革与梵社可谓是殊途同归。
相较于传统的印度宗教,梵社和圣社形成了更接近于西方宗教世俗化的思想和教义,对理性主义的认可和推崇可以说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理性的角度筛选和解读宗教经典。二是对唯一神的坚持。
(一)对经典的理性化解读
对宗教经典的理性解读是梵社的主要成就之一,梵社以理性为标准,对传统的印度宗教经典进行了重新筛选和解读,他们剔除了一切人为对《吠陀》制定的解释和引申,回归到《吠陀》和《奥义书》的原典中,而且即便是对原典也不能无条件接受,对其内容都要做理性的解释,尤其是对隐喻性的表达更是要求信徒从字面上追溯其合乎理性的实质。而圣社虽然坚持对传统经典的尊重,但是也反对神秘主义的解读和附会,理性解读经典仍然是其主要的观点。OMG和PK也对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着重的描述。比如在OMG中坎杰在法庭上对各教的经典文本内容进行解读以驳斥那些教宗或者圣人们对宗教经典的神秘主义附会,虽然内容略有诡辩的嫌疑,但是其理性分析和论证的立场是明确的。最后创作者更是借电影中“神”之口说出了理性的宣言:“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才能成为真正的信徒”,因为“他们检验、思考、理解,说这都是错的,神不存在,说他是无神论者”。PK中则通过主人公PK对宗教的接触、迷惑、思考、醒悟来揭示理性在宗教信仰中的价值。
对经典的理性化解读是宗教世俗化的重要标志,这个过程将传统宗教中神秘附会的东西一一剔除,形成一个更合乎理性的版本。社会学家韦伯将这种剥离宗教中神秘主义的行为称为“除魅”,他指出“我们再也不必像相信有神灵存在的野人那样,以魔法支配神灵或向神灵祈求。取而代之的是技术性的方法与计算”“我们知道或者说相信,在原则上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支配万物”。韦伯认为这是理性认知世界的必然结果。
(二)“一神论”中的理性精神
另一方面,OMG和PK看起来似乎充满了对宗教信仰的种种不满和嘲讽,但实际上无论是OMG还是PK都并不反对信仰本身,甚至他们本就持有“唯一神”的信仰观念,正如OMG中“神”做自我介绍时所说的:“如果你信穆斯林,那我就是阿拉。如果你是基督徒的话,我就是上帝。如果你信印度教,那我就是奎师那”,PK中也说:“信仰神,我们能找到希望,找回勇气,找到力量”,世界上“有两个神,一个是造物主,一个是由你这样的人造出来的。我们对造物主一无所知,但是你造出来的神,和你一样,是虚伪的骗子,虚假的承诺,优先接见富人,忽视穷人。受赞扬时开心,用言语来恐吓人们”“我的正确号码很简单,去相信造物主,去摧毁像你这种人创造的虚假的神”。这些都是典型的“唯一神”的信仰观念。梵社和圣社都是“一神论”的拥护者,他们将众多的神整合为唯一的、至高的神,这和西方的“理神论”几乎是一脉相承的。
辛普里丘在《<物理学>注释》中对“一神论”做了这样一段描述:“塞诺芬尼说,这个唯一的宇宙就是神。他指出它是唯一的,因为它比任何东西都更加有力;因为他说,如果有若干个存在,那么力量就一定会为这些存在平均分有,然而神却比任何东西都更高超,它的力量是高于一切的。”[1]这是克塞诺芬尼对“一神论”的逻辑论证,是典型的古希腊逻辑理性的思维模式。“一神论”中“神”的神秘性和非人格性,让梵社和圣社的信徒们摈弃了偶像崇拜和宗教代理人主持下的各种祭祀,这也是OMG和PK将偶像崇拜和宗教代理人作为攻击对象的主要原因。
二、对现世生活的回归
对彼岸世界的追求是印度传统宗教的核心观点之一。在印度宗教的传统观念中,人们在现世的生活是由法、利、欲所构成的,人们应当追寻和坚守的正道是“法”,而在生物性本能驱使下的追求是“利”和“欲”,在传统经典中“法”和“利”“欲”虽不至于完全对立,但相互间的冲突和矛盾则几乎是“原生性”的。要完成对“法”的追求就要对“利”与“欲”进行极大程度的克制,而摆脱生死轮回“解脱”的所在就是彼岸的世界,成就与否在于个体在贯穿一生的现世生活中所积累的“业”是否符合“法”的要求,是否很好地克制了自己的生物性本能。
这种传统的宗教观念在现代社会积极进取观念的对比下,显得格格不入,因此早在罗姆·莫汉·罗易时期,他就提出了更加积极,更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宗教改革观念。罗易认为真正的崇敬神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要在行为上积极地融入世俗的活动,以自己的一己之力为社会服务,同时保持自我克制,但是这种克制不是以生物性为对象的,而是要求行为符合通常而健全的法律和道德规范。OMG和PK都践行了罗易的这种观点,在OMG的结尾,“神”和“坎杰”的对话中,“神”说:“我对人们的供奉并不感兴趣,我更希望他们把这些东西分给穷人,我关心的是他们的信念、爱、信仰”;PK中“圣人”塔帕兹建议他的信徒为了瘫痪的妻子去喜马拉雅山上祈祷,以获得帮助的时候,PK反驳他说:“我们都是神的孩子吧?如果是你的孩子告诉你他生病了,你是会对他进行治疗,还是让他去寻找一个四千公里以外的房子?”这都是鼓励人们更积极地融入现实的生活中去,以积极的行动来完成对神的信仰。
罗易的这种宗教观念极大地推动了印度宗教的改革进程,梵社甚至公开发表文章表示反对传统宗教的禁欲主义行为,他们认为传统宗教中提倡的林栖期和苦行期都是违背真正的神的旨意的。圣教虽然接受了传统宗教的彼岸世界和“法”的观念,但对其内涵的认识却和传统宗教大相径庭。他认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又敢于为社会服务和献身的精神才是“法”的正道。二者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差别,但是内涵却是一致的。
三、人本主义观念的倡导
OMG和PK中体现出来的人本主义观念,也是印度宗教世俗化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印度宗教影响下的印度社会是“神道”至上的。坎杰在法庭辩论上说:献给神的牛奶都流进了下水道,而下水道的旁边却有着一个饿了四五天的乞丐,坎杰说:“他可能想喝牛奶,但是他不能从下水道里去喝。”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牛奶被浪费掉。这是在传统宗教思想影响下“神道”对“人道”赤裸裸的碾压。更何况,在印度的传统中还有殉夫、童婚这种对人的价值极度漠视的制度。电影中以坎杰和PK为代表的进步人士都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反思并批判这种宗教道德,呼唤更加合理、进步、普世性的道德观念:以自由、平等为基础,肯定人的行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道德观念。就像1877年圣社的章程中规定的:圣社成员应该“造福人类,即改善所有人的物质、精神和社会条件”“所有行为都应该符合德行”“所有人都应该得到爱和正义”。
OMG和PK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PK甚至被英国卫报评价为“印度最成功的电影”,于此同时,对电影的批评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在印度这样一个国度里,这样的电影引起争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都不能阻挡一个事实,那就是宗教世俗化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印度传统宗教转型时代正悄悄来临。
注释:
[1]刘光耀:《逻格斯、塞诺芬尼与宗教学的萌芽》,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4页。
参考文献:
[1]邱永辉.印度世俗化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
[2]吴梓铭.宗教教育的世俗化与现代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3]欧东明.印度近代宗教改革中的世俗化倾向[J].南亚研究季刊,2002,(4).
印度高校 篇7
一、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中国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增强, 中国的国家形象也越来越重要。良好的国家形象, 可赢得良好的国家信誉和国际社会认同, 提高国家的政治地位和增强国家的影响力。良好的国家形象, 有利于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外资。良好的国家形象, 有利于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更好的融入世界。印度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也是亚洲举足轻重的两个国家。近年来, 两国综合实力都在提升, 各领域交流合作频繁, 两国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印度如一面镜子, 能让中国更清楚的认知自己的形象。因此, 印度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就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眼中中国形象调查
为了了解印度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形象, 笔者对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实地调查。调查的目的是在于了解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中国形象, 便于全面的认知中国的国家形象, 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并加以分析和思考, 提出相应的建议。目前郑州大学留学生人数在800 人左右, 以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泰国、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为主, 也有少量的欧美和日韩留学生印度留学生占百分之七十左右, 是郑州大学留学生的主力军。
本次调查的方式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调查对象为200 名郑州大学印度留学生。此项“国家形象”问卷调查研究由三个部分组成, 中国的军事外交形象; 中国的经济形象; 中国的社会文化形象。同时我们在对印度留学生的访谈中, 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来中国前后对中国的印象, 毕业后是否留到中国工作等问题, 以便更好了解印度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形象。本研究向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 份, 收回有效问卷160 份, 有效收回率为80% 。采用Micosoft Office Excel 2010 对这160 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 调查结果和访谈分析如下:
( 一) 军事外交形象
1. 认可中国在全世界的正面影响力
大部分印度留学生认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倡导并践行的“和平崛起”理念;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友好外交表现等。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在国际社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许多国际上重大问题绕开中国是无法得到解决的, 他们认可中国在世界上正面的影响力。但同时受国外媒体制造“中国威胁论”影响, 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的不文明行为, 让一小部分印度留学生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正面影响力的评价有所降低。但总体来讲, 印度留学生是认可中国在全世界的正面影响力。
2. 担忧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接近一半的印度留学生认为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会对印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小部分印度留学生认为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对印度的影响较小。还有一部分印度留学生表示不关心。中印两国是领土相互接壤的国家且有部分边界尚未明确, 印度民众对中国不断增强军事实力表示担心是正常反应。而近年来中印两国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在各领域的都有交流合作,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 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因而部分留学生认为对中国军事实力增加感到担忧是多余的。虽然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引起众多国家的担心, 但大部分印度留学生仍然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新中国成立60 多年以来, 中国政府在军事上一直保持着冷静克制。去年中国的裁军行动和中国不断向世界传递友好的信号, 相当一部分印度留学生相信中国一定会实现“和平崛起”的。
( 二) 经济形象
1. 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巨大贡献
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的印度留学生认为, 中国经济的发展会给世界尤其是临近国家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会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 中国民众购买国外产品和赴海外旅游等也对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中印两国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存在竞争关系, 中国经济发展必然挤占印度的国际市场。还有小部分学生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他们认可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认为会对与中国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的经济发展负面影响。
2. 日常生活用品物美价廉, 电子产品受到青睐
调查中我们发现, 印度留学生喜欢中国的日常用品, 中国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等也逐渐受到印度留学生的青睐。印度留学生购买的中国日常用品主要有纺织品 ( 主要有箱包、服装等) 、生活学习用品等, 因为这些中国产品价格相对低廉但不乏时尚美观、用过之后就更新, 关键是中国的产品有价格优势且产品的质量并不比其他国家产品的质量差。中国的电子产品和耐用消费品在印度留学生中同样受欢迎。印度留学生表示, 最喜欢中国的电子品牌是华为和小米, 认为两者质量有保障、外观好看、性价比高。这反映了中国的电子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印度留学生表示, 大部分中国产品的没有售后服务或有的售后服务, 但时间过长且态度差, 同时对产品的功能宣传上有夸大的成分。
( 三) 社会文化形象
调查发现, 印度留学生来中国前后对中国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 印度留学生来中国后较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认识更加客观全面。
1. 中国国民素质整体良好
印度留学生认为中国国民的素质整体良好, 如中国人具有自信乐观、纪律性强、助人为乐、热情友好等美好品质, 但印度留学生同时认为, 一小部分的中国公民因爱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影响了全体中国人的形象。他们对中国国民素质的认识上较为准确全面, 提到部分中国公民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确实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访谈中, 他们表示, 在来华前后对中国人的印象发生了改变。“中国人并非不善于沟通交流”、“只是小部分中国人有一些不文明行为”、“中国人变得更加自信开放”等, 他们对中国国民素质的认识是全面并且客观。
2. 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相对浅显
在“您认为什么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时, 选“武术 ( 功夫) ”、“丝绸”、“京剧为代表的戏剧”最多。反映了印度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相对浅显。而在“提到中国, 您最先会想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答案比较分散, 有熊猫、长城、武术 ( 功夫) , 还有北京、饺子、毛泽东等。总之, 答案是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并且体现个人喜好等特点。
3. 尚未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情况
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 印度的文化习俗与中国有着较大的区别。中国学生对印度留学生的节日庆祝方式和穿着服饰方面不理解。印度留学生大部分是素食者, 也有食羊肉和鸡肉但忌食牛肉的信仰伊斯兰教的留学生。印度留学生一般用手把米饭、面饼和菜在一起使用。但中国学生不认可这些饮食习惯。而“语言障碍”不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困难, 原因是来华留学生本身有较好的汉语基础。超过一半以上的印度留学生明确表示不会留在中国工作, 有语言、饮食、祖国情怀等原因。部分印度留学生表示会留在中国工作, 他们在中国会有跟好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且他们已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
三、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途径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分析,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 一) 发挥大国作用, 践行“和平崛起”理念
中国要在国际社会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 必须把本国的事情做好, 解决好本国存在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 做好大国的表率。加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提高国家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国家社会上, 积极参与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印度是中国的近邻, 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引起印度民众的担心实属自然。中国政府应大力宣传“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的理念,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爱好和平的大国的形象。
( 二) 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
大部分印度留学生认为可中国产品的质量, 但同时表示售后服务不完善, 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 这是公正客观的评价。因此, 政府应该完善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产品的质量, 杜绝高仿假冒伪劣产品, 企业应提供更为完善的售后服务, 对产品的宣传做到实事求是。我们公民应该杜绝的不文明行为和习惯, 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形象。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国民素质的教育, 社会也应积极引导文明的行为规范。而印度留学生没有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主要原因是我们对外来文化的不认同或不理解。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应该给予尊重和理解。
( 三) 多途径交流, 全方位展示
印度留学生对中国部分的认识是客观的, 但是也有部分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他们来中国之前主要是以大众传媒 ( 电视、网络、报纸等) 、影视作品、亲朋好友口述或学校教育等方式了解中国, 造成对中国认识的不全面。建议政府创办针对印度青年的印度语和英语电视台或广播来全面介绍中国, 并且中国的对外宣传应做到真实客观。建议在孔子学院华文学校的教材编撰和教学内容设计以及对外展示自身形象方面, 不仅要展现中国的古代文明, 更应将一个真实的客观的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 将更有利于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构建真实、诚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 政府应该为中外青少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将青年交流活动常态化, 让世界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陈文.《两广地区东南亚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 (11) .
[2]周宁.《我们的遥远的近邻—印度的中国形象》.《天津社会科学》, 2010 (1) .
印度掠影 篇8
东西文明:新德里
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登中国东航的航班飞往印度新德里, 飞机降落在新德里机场, 眼前立刻呈现一片五彩斑斓。机场光线明亮, 大厅围墙上有描绘印度历史的精美壁画;印度男人戴着头巾, 妇女身穿色彩鲜艳的丽纱。印度的天气景色和街景与埃及很像, 街道两侧有高大的老树木和宽阔的绿化带。小汽车很多, 以两厢小排量的为主, 大街上公交车、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并行。印度的新德里正在发展之中。
第二天我们乘车经过新德里的大使馆区, 这里有美国、法国、俄罗斯大使馆, 美国大使馆外面有两辆警车守卫。这是新德里的中心地段, 是新德里最美丽的街区;马路一直对着就是国会, 路边有警察纪念碑, 颇有欧洲城市的感觉。各国大使馆的建筑颜色, 都是白色建筑, 但建筑风格不一样。大使馆的庭院内种植了菩提树、棕榈树、凤凰树和三角梅等各种热带的灌木花丛。
1911年英国占领印度后, 把首都从加尔各答迁到了新德里, 由英国建筑家勒琴斯爵士设计并主持修建新德里, 1931年正式建成。国王大道上印度门是印度的象征, 高达42米, 与法国的凯旋门一样雄伟, 是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印度士兵而修建, 墙上镌刻着13200名士兵的名字。印度门从东向西一直通向总统府, 这是新德里最为壮观、最为经典的城市景观。
走在新德里市中心或城乡结合部的街道观看印度建筑, 假如是没有外国人和印度人在行走, 你有可能认为是在中国某个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印度, 在很多方面与中国是相似的。城市的环境、国民的综合素质也很相近。
印度高速公路是三车道, 中间的隔离带有4米宽, 种植了很多三角梅, 红色、紫色和白色的热带花正在怒放。道路两侧是大片的树木和草地, 新德里位于印度北部平原, 是较富庶的地区, 公路旁边到处有野兽和鸟类在活动, 说明印度人注意环境和动物保护。印度的人种杂乱, 血统混杂, 人种繁多。有些人像欧洲白种人, 有些像非洲的黑种人, 有些则是亚洲的黄种人;有的头发乌黑, 有的呈金黄色;有的身材高大, 有的个子矮小;人类学家说印度有七种人, 雅利安人、达罗毗蒙人、伊朗人等。
当天我们还参观了印度之父——甘地的陵墓。这实际上是一个按西方理念建造的甘地墓地, 黑色的大理石构成的陵墓, 永不熄灭的圣火在陵墓前方燃烧, 无数的鲜花摆在前方。在印度门西南处的博物馆里有一些甘地用过的实物和照片。1982年获奥斯卡奖的影片《甘地》就是新德里当地人民按照当时的一草一木布景拍摄的。从甘地陵墓出来去机场的路上, 经过印度高等法院、总理府、尼赫鲁公园和印度政治家的住宅区, 这是一片按西方理念设计的新区。印度的精英和领袖都住在这一片环境优美, 空气清新、街道整洁、绿树成荫的地方。这片新区与旧德里的贫困、肮脏、混乱和拥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是当今印度贫富悬殊的最大社会问题。
盛大婚礼:旁遮普
第三天晚上回宾馆的路上, 碰上旁遮普古典婚礼, 沿途两公里由铜管乐队、民族鼓队、马车花灯组成婚礼庆典队伍载歌载舞, 拥簇着新郎乘坐的马车走在前面, 一群身穿红、黄、蓝、绿、紫色薄纱丝绸的民族华丽服饰的女青年与身穿印度传统服装的男青年, 在乐队演奏欢快的、节奏鲜明乐曲的伴奏下, 缓缓地走向婚礼的正式殿堂——阿育王五星级酒店。新郎身穿白色的民族传统服装, 头包戴着锡克族人那种围巾, 从上面垂挂二十多条像珍珠项链那般的珠链, 把新郎的脸挡住, 在伴郎和父亲、兄弟的拥簇下, 缓缓走上婚礼仪式典礼台上绣有金边白底的沙发一侧坐下, 另一侧留着等候新娘的到来。大约半个小时, 在欢乐、明快、和谐的乐曲中, 新娘在伴娘、父母和证婚人的拥簇下, 庄严的乐曲声中在众多的电影摄像机和照相机的闪光中, 缓慢地走向婚礼的典礼台。
新郎和新娘的亲戚发现我这个东亚人在观看现场的热闹时, 热情邀请我去喝饮料、吃点心, 并和新娘新郎一起合影, 并留给我名片, 要求把相片通过E-mail发回给他们留作纪念。天生善良, 大慈大悲, 无忧无虑, 是印度人的精髓。这是我迄今为止从现实或媒体或电影看过的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 也是最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色彩的婚礼, 是一种贵族的婚礼。印度自古以来就存在世袭的种姓制度, 亚种姓有3000多种, 另外还有贱民, 种姓歧视至今未能消除。贵族永远是贵族, 平民永远是平民。这是印度发展中除宗教盛行的困扰之后的又一最大障碍。
爱情之墓:泰姬陵
第四天, 怀着梦寐已久的心情去参观人类七大奇迹——泰姬陵。位于阿格拉的泰姬陵, 是印度穆斯林较多的地方, 从人们的服饰、建筑的风格可以看出浓厚的穆斯林特征。与埃及与意大利的著名旅游景点一样, 很多全副武装、荷枪实弹、身穿草黄色制服的警察在旅游景点巡逻, 安全检查特别严格。进入大门后, 首先看见一座高大的红堡, 这是进入泰姬陵花园城堡, 城堡是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的皇宫外观颜色呈朱红色, 用大理石建成, 典型的穆斯林风格屋顶、门窗和图案装饰, 修建泰姬陵花了22年时间, 在泰姬陵大门的这个城堡上建了22个圆球, 以示22年的纪念作为标志。泰姬陵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第五个皇帝沙·贾汗纪念他38岁的爱妃去世, 于1628年至1658年, 建造的一座陵墓, 耗尽当时王国的大量财力和物力, 从此莫卧儿王朝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泰姬陵是人类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人类社会史上名垂青史, 是一座爱情纪念碑。高67米的陵墓直耸蓝天,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匀称的, 可以说泰姬陵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结晶。伫立在泰姬陵前的400多米长方形水池前, 看着这水中陵墓的倒影, 想起了古今中外的许多国王或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故事。下午6点钟的余辉从云层中透射出来, 金灿灿的霞光洒在坐东朝西的泰姬陵上, 不禁心生感慨, 当年的辉煌强盛已是一去不复返的往昔。
瓦拉纳西:母亲河
第六天, 从新德里乘印度航班前往名城瓦拉纳西。瓦拉纳西是印度人洗礼的心灵之城。第二天清晨5时天没亮就起床, 步行到印度的母亲恒河参观和乘游船看浴场和日出。天还未亮, 河边就有很多的男女手中拿着点燃火的小花蜡烛灯在河里沐浴, 这是印度最古老的沐浴景色, 也有印度教徒在这里举行葬礼。印度人把恒河视为女神的化身而崇拜。根据印度的信仰, 如果用恒河水沐浴, 就能洗清一切罪过。如果人死后骨灰投入恒河, 就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在印度没有恒河的瓦拉纳西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里, 时间的流逝就像是恒河的流水。恒河岸边巡礼的圣地石阶码头是最值得一看的景点。旧街的河西岸有64个水泥石阶码头。瓦拉纳西很贫穷, 乞丐很多, 大街小巷卖花灯和花环的人很多, 每家人都养了狗, 满街的狗在街上走。瓦拉纳西是一个乡间城市, 与大多数中国的乡村城市一样, 拉闸卷门、单间铺面的商店, 很低的围墙上也写满了各类广告。妇女用头顶着货物在行走。瓦拉纳西有远古的佛祖故事, 也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城市。
释迦牟尼:鹿野苑
第七天, 来到离瓦拉纳西大约10公里的印度释迦牟尼转法轮的地方——鹿野苑。公元629年 (唐贞观三年) 唐玄奘到印度瓦拉纳西恒河西岸之勒克取经, 644年 (贞观十八年) 离开印度。鹿野苑草木繁盛、环境幽雅宜人, 有讲堂、住宅和佛塔。这里佛塔很多, 有大有小, 但遗址不多。红砖建造的释迦牟尼住地遗址始建于公元前三年, 是释迦牟尼讲学的地方和转法轮塔。在绿茵茵的草地之中高高耸立的昙麦克塔, 始建于公元6世纪, 当年的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之后, 将佛法发扬光大在此讲学。在鹿野苑的古遗地和古佛塔, 看到世界各国的佛教门生在此专心虔诚的读佛经, 遇见很多年轻的身穿红色袈裟的男女僧侣, 与他们亲切交谈发现, 这些僧人从外貌、服饰与中国西部地区的藏传佛教是何等的相似, 可谓是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一大景观。在鹿野苑的隔壁, 有一座1929年由中国佛僧修建的中华法寺。围墙上有一张公元623年唐玄奘从西安出发历时22年到印度瓦拉纳西取经的出发线路和回国线路。唐玄奘当年跋山涉水走出西域, 翻过火焰山和大沙漠来到印度, 遇上的艰难险阻、饥荒疾病是难以想象的。645年 (贞观十九年) 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得到唐太宗的亲自接见, 慰勉有加, 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 在弘福寺译经并完成《大唐西域记》, 记录所见所闻, 成为一部流传后世的珍贵历史文献。今天的印度, 佛教仅占10亿人口的0.8%, 佛教由唐玄奘带到中国后发扬光大, 并在中国遍地开花, 正如印度史学家辛哈和班纳吉所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玄奘, 给我们留下了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不利用中国的历史资料, 要编一部完整的佛教史是不可能的。”这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宗教的力量和人类发展的历史。
印度大停电 篇9
31日, 在印度北部恢复供电数小时后, 该国东部和北部地区13个邦又陷入电力瘫痪状态, 全国近一半地区的供电出现中断, 影响约6亿人口用电。
此次大面积停电被认为是印度11年来最严重的停电事故, 也有报道称这是全球历来规模最大的停电事故之一。
印度高考制度探析 篇10
关键词:印度,高考,教育公平,应试教育
一、印度实行多种考试并存的高考制度
(一)几种有全国性影响的高校入学考试
在印度,两个机构举办有全国性影响的高校入学考试,它们是中央中等教育理事会(Central Board of Secondary Education,简称CBSE)和印度学校证书考试委员会(Council of Indian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简称CISCE)。这两个机构举办多种政府认可的公共考试,其中,CBSE举办的与高校入学资格有关的考试有3项:“高中证书考试(Senior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亦称“12年级考试(ClassⅫExamination)”;“医学院校入学考试(All India Pre-Medical Dental Entrance Examination)”;“工程技术院校入学考试(All India Engineering Entrance Examination)”。CISCE举办的与高校入学资格有关的考试有1项:“印度学校证书考试(Indian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
CBSE是自治性社团组织,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21年成立的合众省中学和中间学校教育理事会(United Provinces Board of High School and Intermediate Education),1952年改用现名,1962年进行了重组。CBSE管辖的中学近万所,其中包括设在印度以外的21个国家中的100多所中学。
CBSE没有政府拨款,经费完全依靠自筹,主要的经费来源是考务费、会员费和理事会出版物的收入。其主要工作目标和活动有:规定中学考试的条件,举办公共考试;为工作岗位调转到不同地区的国家公职人员的子女提供教育;规定、更新教学与考试科目;接纳协助举办公共考试的会员单位,提高全国中等教育的学术水平。根据中央政府授权,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主管中小学教育和识字司的国务部长或者“印度政府秘书”负责监管CBSE的工作,任命CBSE的主席及其手下的5位部门负责人。[1]
印度学校证书考试委员会(CISCE)也是社团组织,没有政府拨款。1952年,时任教育部长主持召开了一个“全印度证书考试大会”,主要目的是讨论用一个“全印度的考试”取代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海外剑桥学校证书考试”。1958年1月,印度学校证书考试委员会宣告成立。1967年12月,该委员会根据有关法律注册成为社团组织。1973年,该委员会又依法取得了举办各种公共考试的资格。[2]
CBSE的高中证书考试和CISCE的印度学校证书考试的成绩,通常被各大学作为普通文科、理科和商科的录取依据,达到一定分数线的学生不再参加各大学的入学考试。CBSE的考试可以用英语或者印地语答卷,CISCE的考试只能用英语答卷。CBSE的高中证书考试成绩中,可以有“社会实践课程”的加分,最高可以加到30分左右;CISCE考试更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在印度每年1,000万左右的高考学生中,约有1/5参加这两个机构举办的4项考试。
(二)高校入学考试主要由地方和高校自主举办
印度地方的一级行政区划称为“邦(State)”和“中央直辖区(Union Territory)”。由于各种原因,印度的行政区划经常调整,数量不断增多,现有一级行政区35个(28个邦,7个中央直辖区)。印度高校大学生中的约20%就读于中央直属的高等院校,其余的约80%就读于邦立高等院校。[3]尽管各个一级行政区有名称不完全相同的考试委员会或理事会负责本地区的高考,但是掌管考试大政方针的是一级行政区的教育部(有的称为文化教育部或者普通教育部,各地的称谓也不一致)。各一级行政区的高等院校主要录取本地区的学生,同时给其他行政区的学生留出一定比例(通常是15%~20%)的入学名额。
此外,印度的一些顶级高校单独举办招生考试,这些高校通常是“国家重点学院”,包括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和全印度医学院等,其入学考试的竞争十分激烈。
二、印度高考竞争激烈的原因
(一)名校的入学考试竞争激烈
世界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现在实际上是13所独立办学的机构,各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不尽相同,只是办学体制和名称相同而已。13所印度理工学院的招生考试称为“印度理工学院联合招生考试(简称IIT-JEE)”,录取比例常常达1:40。另外,印度管理学院和全印度医学院等国家重点学院的入学考试竞争同样激烈。
如果各国的名校单独招生,其入学考试的竞争必然激烈,这是世界通例,其主要原因当然是名校的办学质量高,毕业生的人数少、出路好、待遇高。
(二)公立高校的名额较少
在印度,直到2004年年底之前,得到中央政府(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认可的大学全部是公立大学。2005年,7所私立大学得到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认可,2007年增加到13所。而在作为办学主体的各类大学附属学院中,公立学院仅占24.2%,受助私立学院占32.5%,自筹经费学院占43.3%。[[4]]实际上,印度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私立学院长期占据半壁江山,现在,私立学院已经成为印度高等教育机构的主力军。“印度高等教育福利化”、“印度高等教育收费低”是片面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仅适用于印度大学系统中占少数的公立学院,同属于公立高校的各个国家重点学院也是收费很高的。
由于印度的公立学院数量少,招生名额有限,办学质量普遍较高,而收费又很低,所以入学考试的竞争激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印度全国范围讲,如果仅看录取比例,高校入学考试竞争最激烈的首推CBSE举办的“工程技术学院入学考试”。2008年,CBSE举办了第7次全国工程技术学院入学考试,共有86.3万人报名,79.3万人参加了考试,最终被录取的人数是13,653人,录取率约为1:60。[5]
三、印度高考制度的利与弊
(一)印度高考制度的主要优点
1. 较好地保障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印度高考的多样性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形式是:在世界上受到广泛好评的印度国家重点学院普遍举办单独的招生考试;中央直属大学的普通教育专业录取学生,主要根据CBSE和CISCE这两个社团组织的考试成绩,医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等专业教育有专门的招生考试;地方院校有本地区的招生考试。
印度高考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全国性的考试时间相对一致,集中在每年的3~5月份,各高校的单独考试安排在4~6月份。这种多样性很大、统一性较小的做法,较好地保障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各类高校的招生标准又相对统一。
2. 兼顾公平与效率
在印度高校招生的过程中,对公平的关注由来已久,重视程度很高。
首先,印度的高考不是“一考定终身”。在全国性考试、地方性考试、各高校单独考试等诸多考试中,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
其次,多种考试为兴趣不同、特长各异的学生提供了更适合自己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印度高考的类别很多,普通高等教育(包括文科、理科、商科等)与专业高等教育(包括医科、工程技术、管理等)的考试科目是不同的,而且专业高等教育的考试科目也不尽相同,针对性很强。
再次,印度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处境不利群体的受教育权利。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为处于社会底层长期受压迫、受歧视的“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分别保留了15%和7.5%的高等院校入学名额,后来又为“其他落后阶级”保留了27%的入学名额。根据这个政策,这些弱势群体在参加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时,即使成绩很低,也会获得优先录取的机会。包括印度理工学院在内的顶级高校,对享受保留政策的群体也是降低几个分数段录取的,但是,在这些顶级高校,保留名额通常录取不满,因为最好的高校总是有最低分数线控制的。尽管保留政策多次引发全国性的抗议,但是,印度政府一直坚持实行这一制度,而且政策性照顾的覆盖面还有所扩大。在印度的国情下,保留政策对维护教育公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印度也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制定了一些照顾性政策。
通过各种考试为高校选拔生源,这是印度高考制度注重效率的主要表现。当然,印度对高等教育效率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即某种意义上的“宽进严出”。印度高校通常为那些因为公平原则的考虑而被录取的学生开办补习班,但是对经过补习仍然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学生,还是会根据学术标准予以淘汰。[6]
(二)印度高考制度的主要缺点
1. 没有全国统一选拔高校生源的便利
印度高考制度有了多样性突出的优点,就难免造成统一性偏弱的缺点,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印度的高等教育规模长期位列世界前三名,这样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却没有全国基本统一的人才选拔标准,相当于在保持高等教育质量方面放弃了一个有效的手段;第二,众多的考试给相当一部分考生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印度的“考季”持续约4个月,许多考生为了把握起见,选择参加多个考试,这样就不得不在全国各地奔波,既要支付不菲的路费,其身体和心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 应试教育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
在印度,教育程度是决定一个人前途命运的主要因素,而教育资源有限,竞争必然极为激烈。印度的各类中学也都普遍追求升学率,各种高考补习班数量很多、收费高昂。
参考文献
[1]CBES Overview[EB/OL].http://www.cbse.nic.in/welcome. htm/2010-03-28.
[2]The Council[EB/OL].http://www.cisce.org/2010-03-28.
[3]安双宏.论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J].比较教育研究,2006,(8):35-38.
[4]宋鸿雁.印度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及特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5):26-31.
[5]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Government of India.Annual Report 2008-2009[EB/OL].http://www.education. nic.in/2010-02-19.
印度高校 篇11
印度洋控制战略催生航母发展
自1947年建国以来,印度就认为,印度洋是“命运之洋”,寄托着印度的安全与幸福。印度著名外交家潘尼迦曾鲜明地指出:“印度是一个具有半岛特点的国家,它的贸易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这就使得海洋对其命运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民族的利益在于印度洋,来日的伟大也靠印度洋。”
作为印度洋沿岸的大国,印度认为自身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印度洋的控制程度,因为控制了印度洋,就能支配印度洋和印度洋沿岸国家,就能控制从地中海到太平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同时,近代殖民历史也证明印度的命运与印度洋休戚相关,印度的强盛必须依赖于印度洋。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印度就萌生了最初的海洋控制战略,即通过先控制印度洋北部水域,尔后向远洋海区推进的方式,逐步制约和排挤其他大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影响和存在,把印度洋变为“印度之洋”。上世纪80年代,时任印度总理的英·甘地就曾公开宣称,印度必须完全控制印度洋水域,以充分发挥其印度洋大国的影响。印度确立了“立足南亚,控制印度洋,正当世界一流强国”的国家战略总目标,制定了一项既维护印度洋地区和平与稳定,又保卫印度国家安全的“印度洋控制战略”。
但是受综合国力的制约,加之海军投资较大,建设周期长,同时美苏等主要海上强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活动有增无减,不愿轻易拱手让出印度洋的控制权,印度的“印度洋控制战略”一直以来未能完全实现,印度自然对此心有不甘。
1998年在成功进行了连续数次的核试验之后,印度重新增强了其大国意识,并在2000年提出所谓的21世纪“海军新战略构想”,其主要内容是:向南中国海扩张,在本世纪内,除继续巩固在南亚和印度洋的支配地位外,还要把势力范围扩展到南中国海,从地区军事强国乐如世界一等强国之列,成为仅次于美、俄、英的世界第四大海军强国,称霸亚洲,雄踞印度洋甚至太平洋。
由此可见,控制印度洋是整个印度海军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是印度成为世界大国的必要保证。而建立一支强大的“蓝水海军”,是印度洋控制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拥有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世界级海军,才能更有效、更可靠地控制印度洋和其他与印度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海域,最终使印度跻身世界大国行列。
在印度洋控制战略的指导下,印度海军将航空母舰建设视为其远洋作战能力和海上威慑力量的主要象征,控制印度洋的核心力量,一直以来都与核潜艇并列为海军装备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印度海军看来,要“主导”印度洋事务,就必须拥有两艘航母,以控制印度东面的孟加拉湾和西部的阿拉伯湾,同时还要有第三艘航母作为机动力量,以便快速支援或前往其他“利益攸关”的海域。为实现拥有3艘航母的目标,印度采取了改造、引进、研制“三条腿走路”的办法。
改造现役的“维拉特”
印度是二战后首个装备航空母舰的亚洲国家,也是目前仍装备作战执勤航母的亚洲国家。早在1948年印度海军就开始制定10年扩军计划,包括采购2艘轻型舰队航母,分别部署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1957年1月印度从英国采购1艘“武仙座”号航母(属于尊严级),更名为“维克兰特”(梵语,“胜利”或“勇敢”之意),并对该航母进行现代化改装,1961年11月3日在孟买加入印度海军服役,首任舰长普里塔姆·辛格海军上校。其航空联队包括英制“海鹰”战斗轰炸机和1架法制“贸易风”反潜机。该航母参加了1965年和1971年印巴战争,使印度具有较大的优势。但由于舰老化严重,1979年至1983年2月3日进行现代化升级,更新发动机,加装BAE公司“海鹞”攻击机,取代“海鹰”战斗轰炸机,1989年法制“贸易风”反潜机退役。到90年代以后,由于该舰状况很差,于1997年1月31日宣布退役,现陈列在孟买充当海军博物馆。
通过对英国半人马座级航母和意大利加里波第一级航母评估,1986年4月印度海军决定从英海军采购第2艘航母一一1959年11月18日服役、在英阿马岛海战担任特遣部队旗舰的“竞技神”号航母,更名为“维拉特”,排水量28000吨,印度海军进入双航母时代。
1997年,“维克兰特”号航母退役后,印度海军只存有一支“维拉特”航母舰队,隶属于西部舰队,主要部署在孟买港,以应对其主要作战对象——巴基斯坦海军。该航母舰队除“维拉特”号外,还下辖了3艘德里级和3艘拉吉普特级驱逐舰、2艘布拉马普特拉级、3艘戈达瓦里级以及3艘塔尔瓦尔级导弹护卫舰,另外还有21艘小型水面作战舰艇,整体作战能力在印度洋区域尚无人能及。
但是这样一支航母舰队,很难满足印度控制印度洋的战略需要,而且“维拉特”号也日显老态,越来越不适应其战略需要,引进和自制航母又难以在近期迅速满足其需要,因此只能尽最大努力勉强让“维拉特”号支撑到引进和自制航母的服役,结束目前青黄不接的现状。
印度海军于1999-2001年对“维拉特”号航母进行为期2年的维修和现代化改装(升级动力系统),使其服役年限延长至2010年之后;2003年中期至2004年11月9日又耗资8000万美元对其进行了大修,加装了从以色列引进的“巴拉克”舰空导弹系统,使其初步具备了抗饱和攻击能力。经过多次现代化改装,可将海空兵力有效投向南亚的任何地区,搭载18架战斗机,还可支援两栖作战和执行反潜作战任务。由于“维克兰特”号国产航母一再推迟服役,“维拉特”号航母退役时间由2010年推迟到首艘维克兰特级国产航母服役的2014年,目前“维拉特”号航母仍在母港接收升级延寿改装。
引进“戈尔什科大海军上将”
尽管印海军双航母时代暂时结束,但印度启动更为宏伟的“三航母”计划,未来企图建造3艘国产航母控制印度洋。由于造航母技术复杂,不可一蹴而就,决定先采购航母,后慢慢研制国产航母。2004年1月20日印度耗资8亿美元(含升级改装费用)从俄罗斯采购“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前苏联“巴库”号),更名为“维克拉马迪特亚”,但由于改装成本不断攀升,俄印两国经常就改装价格不断谈判,改装工作随之停停建建,服役时间一再推迟,由原计划2008年8月推迟到2012年服役,还将采购10亿美元飞机和相关武器系统,包括12架单座米格29K和4架双座米格-29KUB战斗机(还可能再采购14架),6架卡-31侦察与反
潜直升机和若干鱼雷发射管、导弹系统、弹药、飞行员模拟训练器、备用零部件、维护保养设施等。
该航母的改造工程主要包括:拆除原有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系统,换装其他国产或进口雷达;拆除舰岛前面的12座双联装II-500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北约代号SS-N-12“沙箱”)、6座8联装“匕首”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北约代号SA-N-9)、2座AK-100型单管舰炮等,空出来的地方将改装成为滑跃起飞甲板,设2条跑道;保留舰岛左侧的19.2米×10.3米升降机(最大举升重量30吨)和后部的18.5×4.7米升降机(最大举升重量20吨)。
改装后,该舰满载排水量将达到45400吨,舰垒长将达到283米,全宽51米;飞行甲板长249.5米,宽32.7米,贯通全舰,舰艉设3道拦阻素;在飞行甲板下设有机库,机库尺寸为130×23×6.6米;全舰可搭载飞机30架,其中16架米格-29K,14架卡-28/卡-31直升机。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的改装从开始就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首先虽然由于该舰因即将出售给印度海军而要保养得比其他预备役舰艇好得多,但装备性能下降和舰体锈蚀所造成的问题可能要远比预期的严重,需要更多的修复工作,费用也必将增加。
其次舰上许多关键系统,特别是动力系统缺失严重,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而原先生产这些系统的公司很多分布在原苏联加盟共和国,部分公司已经销声匿迹了,因此航母的改装工作难度较大,重新购置关键性系统部件的工作也将使得改装费用大幅上升。为了替换也已报废的8台老旧锅炉,印度于2004年向俄罗斯波罗的海造船厂订购了9台改进型锅炉,首批2座已于2005年8月交付。同时印度海军决定购买芬兰生产的柴油机,作为其未来的发电机组。
再次,由于经过大规模改装后,原先航母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对空、对舰、反潜作战能力将丧失殆尽,为了维持其基本的防空能力,俄罗斯希望为其安装最新型的俄式防空系统,然而印度却希望安装以色列的“巴拉克”或法国的类似系统。但后来发现要做到这一点极为困难,因为改装设计时根本没有为任何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留下空间,同时不同国家武器电子系统的协调融合难度非常大。因此改装后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将只有6座cADS-N-1“卡什坦”弹炮合一近防武器系统(有说2座),这使其自身防空能力大打折扣。
2008年7月有媒体报道由于舰体老化超出意料,俄罗斯要求该航母改装费用增至34亿美元,但未得到俄罗斯官方证实。同年12月,印度政府安全委员会最终决定继续投资采购该航母。2009年2月俄罗斯要求印度再支付7亿美元才能完成该航母的改装,使该航母改装费用增至29亿美元,但印度以29亿美元可采购1艘英制或法制新航母作为谈判筹码与俄罗斯讨价还价。如果印度拒绝,俄罗斯考虑将之加入本国海军服役。如果“维克拉马迪特亚”顺利被印度采购,将在2012年加入印度海军服役。
17号项目
1989年印度海军宣布将启动第17号造舰项目,建造2艘28000吨级航母,首舰命名为“维克兰特”,并列为最优先的发展建造项目,计划取代性能老化的两艘英制航母。同年法国舰艇建造局获得25000吨级、航速30节的航母设计研究合同,计划1993年由印度海军设计组织据该设计研究方案制造航母模型。但由于预算吃紧,印度国防支出委员会于1991年告知印度海军取消大型航母建造计划,转而设计像世界上最小航母——意大利加里波第一级一样的轻型航母,长174米,宽30.5米,标准排水量10000吨,满载排水量13370吨,滑跳甲板向上翘4度,舰员编制780人(包括550人和航空参谋230人),搭载18架直升机或1个中队“海鹞”攻击机。
1993年9月时任海军参谋长L·拉姆达斯海军上将重申新航母将在2000年海试,但由于资金困难一直未开工建造。1995年航母项目更名为防空舰(ADS),由印度自行设计和建造,长190米,宽33.5米,排水量17000吨,搭载12-15架飞机。1997年印度再度以法国舰艇建造局航母设计研究方案为基础设计的防空舰,排水量增至24000吨,随后海军设计组织根据印度海军作战需求进行一定修改。1999年5月印度政府批准建造3艘24000吨的维克兰特级国产防空舰,并在1999年印度防务展上展示舰岛和传感器。2001年4月11日印度政府安全委员会正式与科钦船厂签署3艘维克兰特级防空舰建造合同,长250米,排水量增至32000吨。同年科钦船厂展示滑跳甲板的短距起飞、回收拦阻素。
2002年2月时任海军参谋长马德文德拉·辛格海军上将对外宣称防空舰长250米,排水量32000吨,航速32节,舰员编制1500人。2004年3月21日,时任国防部长乔治·费尔南德斯撰文透露新防空舰长252米,宽57米,航速28节,排水量37500吨,满载排水量超过40000吨,首舰可能在2011年服役;同年8月印度国防部与意大利芬坎蒂尼造船公司海军舰船事务部签署价值3000万美元的概念设计执行计划合同,包括全舰设计、综合动力系统(包括详细设计细节),使印度国产航母转而以意大利加富尔级航母原型设计。
2006年8月印度海军时任参谋长阿伦·普拉卡什海军上将宣布将防空舰更名为国产航母(IAC),其防空任务全部由印度空军新采购的苏-30MKI战斗机担任;同年11月印度开始建造各段钢材(由海军设计组织研制)。3艘维克兰特级国产航母全部由印度科钦船厂建造,首舰于2009年2月28日铺设龙骨,2010年下水,2013年海试,2014年服役(原计划2012年服役),2号舰于2010年铺设龙骨,2015年下水,2016年海试,2017年服役,3号舰2024年服役。据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透露印度第2艘国产航母排水量可能达64000吨,甚至可能采用核动力。
舰体设计维克兰特级国产航母采用意大利加富尔级航母设计,由科钦船厂分段建造,整舰分为876个段,现已完成423段(总重8000吨),估计单舰造价10亿美元。计划2010年完成80%建造工作,由于俄制AB/A级钢材不能及时提供,新航母采用国产高强度钢材建造。舰全长260米(原计划252米),宽60米(原计划55米),吃水8.4米,高25.6米,排水量37500吨,满载排水量超过40000吨,舰员编制1600人,(其中军官160人,原计划1300人)。国产航母将成为科钦船厂历史上建造的最大战舰,也使该船厂成为印度航母的摇篮。
动力系统维克兰特级国产航母采用全燃推进,由芬坎蒂尼造船公司负责整合动力系统,装备4台通用电气公司授权印
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制造LM-2500燃气涡轮发动机,输出总功率80兆瓦(120000马力),4轴推进,最大航速28节,自持力45天,续航力8000海里/18节。
指控,传感器及武器系统维克兰特级国产航母舰载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生存能力强,装备1部国产多功能雷达,1部最先进早期空中预警雷达(启用c/D波段频率工作),主桅杆上装备1部“顶板”三维雷达和1部三维雷达天线,1部航母用的进场控制雷达,1部V/UHF战术空中导航与测向系统,1部卫星通信系统和1部电子战天线套件。采用1部国产战斗管理系统整合所有舰载武器系统和传感器系统。该级舰在电磁环境下抗干扰能力强,可满足印度海军未来网络中心战能力作战需求,可在高海况环境(如台风)下作战。
维克兰特级国产航母建有1个斜角飞行甲板,设有2条飞行跑道和1条降落跑道,3条短距起飞拦阻回收索。其机库可容纳30架各型飞机。舰岛前后各装备1座升降机,滑跳甲板与舰面呈12-14度角。配备1个舰载航空大队30架飞机包括12架“米格-29K”战斗机、8架国产“光辉”海军型轻型战斗机和10架直升机(包括“北极星”轻型直升机和2架卡-31空中早期预警直升机)。1个舰载航空大队确保印度海军制空权和反舰作战能力。此外,舰艉左舷和舰艏右舷各装备1部垂直发射系统,备远程防空导弹;飞行甲板前段和尾段各对称装备2座“奥托·梅拉拉”76毫米速射两用舰炮,若干近程武器系统。
三艘航母控制印度洋
如果2012年“维拉特”号航母退役,印度海军将首次进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无航母时代。若“维拉特”号航母能服役到2014年,加上新服役的“维克兰特”号国产航母和2012年服役的“维克拉马迪特亚”号航母,印度海军将一度进入三航母时代,后很快进入双航母时代,因为“维克兰特”号国产航母服役后“维拉特”号航母将退役;2017第二艘维克兰特级国产航母服役后在2017-2020年间印度海军再度进入三航母时代,但2020年“维克拉马迪特亚”号航母也将退役,印度海军再度进入双航母时代,到2024年3艘维克兰特级国产航母全部退役,印度海军才最终成为真正的三航母海军。印度海军将以3艘维克兰特级国产航母为核心的组建3支未来航母战斗群,配属加尔各答级国产隐身驱逐舰、德里级驱逐舰,什瓦里克级或塔尔瓦级隐身护卫舰、28号计划轻型反潜护卫舰、天蝎座级或阿穆尔级常规潜艇,形成空中、水面和水下三位一体的海空打击力量,应对印度洋地区中低烈度海上冲突、海上恐怖威胁、打击海盗和贩毒。三支航母战斗群可确保印度海军在整个印度洋地区甚至以外地区投送兵力,将大幅度提高印度海军蓝水作战能力。印度海军企图以三艘航母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全面控制印度洋,将印度洋变为印度湖。
为了达到印度海军成为仅次于美、俄、英的第四大垒球性海军的目标,在“西起波斯湾、东抵马六甲海峡、北及中亚、南至赤道”的安全利益范围内,能够应对海上威胁和具备“远海歼敌”的能力。印度制定了庞大的造舰计划,预计到2020年部署145艘新式舰船,将近海舰只数量与远洋舰只数量的比例调整为4:6。除了在国内建造3艘P15A驱逐舰(德里级改进型)、3艘P17型什瓦里克级护卫舰、6艘鱼级新型潜艇以及其他水面舰艇外,还向国外订购了相当数量的大中型舰艇,包括向俄罗斯增订的3艘塔尔瓦级护卫舰,向美国购买了“特林顿”号两栖运输舰。
同时为了更好的支持保障未来航母舰队,印度海军加快了港口基地的建设步伐。继2005年5月卡达姆巴海军基地在印度西海岸竣工后,2006年印度海军又在东海岸孟加拉湾一侧位于安德拉邦兰比利地区和埃拉曼齐利地区之间修建新的专用海军基地。据悉,目前正在建造中的“蓝天卫士”号航母将部署在该基地中,该基地也将成为未来印度海军东部舰队的指挥中枢,印度海军的“东进战略”的重要支撑点。
全球海军的幻境
不可否认,印度海军近年来远洋作战能力特别是航母舰队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印度海军已经开始野心勃勃地规划着下一步扩张和控制计划的宏伟蓝图。但是无论从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形势、印度自身的工业技术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等诸多方面来看,其未来航母舰队发展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综合国力的落后现状与扩张愿望的急剧膨胀之间的差距过大。印度目前还只是一个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尽管近年来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经济底子依然单薄,综合国力还不强,国内矛盾相当严峻。而航空母舰被戏称为海军的“吞金兽”。虽然印度未来的航母均是中、轻型航母,耗费少于尼米兹级航母,但以印度的经济实力,每年的军费开支只有两三百亿美元,2007-2008财年的国防预算9600亿卢比(约218.2亿美元),海军军费虽然数额较大,但需要钱的地方太多,除了应付日常开销外,还要计划打造多个航母舰队,无疑是给自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印度现有的综合国力还远不足以为全速打造以多艘航母为核心的“全球海军”提供强大的后盾支持,印度是否有能力持续维持航母、潜艇及各式庞大舰船建造的巨额军费开支值得怀疑。
第二,技术能力的落后现状与航母建造现代化要求之间的差距过大。这也是包括“维克兰特”号新型航母在内的印度未来航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现实困难。航空母舰的建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民经济的众多行业,钢铁、冶金、机械、自动化等,没有国内工业技术的强有力支撑,一个国家是难以独立完成该项目的。虽然经过近60年的发展,印度国家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国防工业体系长期以来依赖国外进口,国内的研发生产水平相对低下,很多关键性核心技术缺失严重。技术能力的落后问题将始终伴随并困扰印度航母的建造和发展。印度的造船工业从来没有自行设计过排水量20000吨的大型船只,很多建造技术和物资都不具备。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披露,由于印度钢铁管理局公司无法供应建造国产航空母舰所必须的圆头钢条,总设计师巴德瓦尔少将甚至一度表示航母将会推迟2年服役。直到后来印度从俄罗斯购买到大约1000吨圆头钢条才解决问题。虽然“维克兰特”号称印度“完全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但是航母上所有的重要设施,从舰载战斗机、预警直升机、防空导弹系统、雷达和电子战系统,基本依赖从国外引进。
第三,护航能力低下的现状与航母防卫要求之间的差距过大。航空母舰要想形成强大的作战能力,不仅需要配备各种舰载作战飞机,同时还需要其他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护航保护,整个舰艇编队必须具备完善的对空、对海、对潜的综合作战能力。反观印度海军,目前拥有较完善综合作战能力的舰艇只有:3艘德里级和5艘拉吉普特级(即俄制卡辛级)导弹驱逐舰,3艘戈达瓦里级、2艘布拉马普特拉级和3艘塔尔瓦尔级导弹护卫舰,尚无攻击核潜艇可供航母编队使用。以目前这些兵力,一旦面临的作战对手较强,目前这些兵力将非常捉襟见肘,更别谈再组成第三个航母编队。
“印度咖喱”调和中国味道 篇12
Natarajan的话意味深长, 包括TCS、Infosys、Wipro、Satyam、HCL在内的印度前五大外包公司已经全部进入中国市场。其中TCS大约6年前进入中国市场, 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了办事处, 目前在中国拥有约1400名员工。
最开始进入中国, 印度公司看中的是中国更加廉价的人才资源, 并通过地理和语言优势, 拓展原来并不擅长的日本外包市场。这一阶段的扩张曾经带来了“五千人坐席”、“万人招聘”等等令中国外包行业瞠目结舌的计划, 但由于战略转移、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运营不佳, 这些抢滩计划基本都在默默无声中偃旗息鼓。
如今, 新一轮抢占中国外包市场的行动开始了。这一次, 成本不再是唯一的优势, 雄心勃勃的印度人们不再满足于“世界办公室”角色, 开始转向产业链条的高端——知识流程外包 (KPO) 。在他们看来, 只有把跨国公司IT业务中的知识创新、研发等环节吸引过来, 才能进入产业链的上游。印度外包公司看中的是中国的智力资源, 虽然近些年中国国内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水涨船高, 但是中国大学具有良好的教育水平, 每年能提供数量稳定、优秀的软件和计算机人才, 这点比其他新兴市场包括印度本土都强。
“我们进入这个市场看中的是中国本土市场, 而不是将中国看成一个人力资源市场, ”HCL Axon大中华区总经理顾旋说, 虽然HCL进入中国是五大外包公司中最晚的, 但并不是一件坏事, 也有好处, “前面有人帮我们交了学费, 从中可以学到一些东西, 再重新考虑自己的战略定位问题。”
“现在外包服务业有一个新的名词——‘global local experience’ (全球地区性经验) , 用来形容这种将全球经验带到中国, 和中国的独特经验结合在一起, 形成全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价值。比如Axon在航空航天的业务就是这种做法, 这是我们在中国要非常严肃认真对待的一件事情。”顾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