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IT教育从小抓起

2024-09-18

印度:IT教育从小抓起(精选13篇)

印度:IT教育从小抓起 篇1

印度:IT教育从小抓起

印度的父母以前最希望孩子将来当医生、律师,而现在,如果你问一位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做什么,答案毫无疑问是“软件工程师”。

印度政府实施IT教育,推广信息技术的计划已经深入到每个家庭,大家形成了共识:信息技术(IT)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据印度媒体报道,在一些大中城市,开办儿童电脑俱乐部或电脑学习中心,已成为一项新的教育产业。这些电脑学习中心(俱乐部),寓教于乐,让娃娃们在游戏般轻松的气氛中,接触、了解电脑,学会电脑知识。“从小抓起”已经成了信息培训人员的自觉要求和发展产业的“秘诀”。

据调查,在印度的城市,年龄在3―14岁的孩子超过了3500万。私营电脑培训公司,如丽达家庭俱乐部、IT宝宝、未来宝宝、智商星球等,瞄准着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不断扩展着业务,提出的.目标是让高技术伴随孩子们成长。

电脑培训中心为3―14岁的儿童设计了不同的课程,每家公司的项目针对不同的年龄组。对那些3―8岁的小娃娃们,只是让他们最轻松地在玩中学。培训人员都明白:儿童应以他们自己的节奏与方式学习。专门的电脑培训程序的使用,使孩子们既懂得了电脑知识,又能更好地学习学校的日常课程,决不会给孩子增加负担。电脑的多媒体效果和动画画面,给孩子们创造了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印度因此产生了一个新的英语词汇:Edutainment(寓教于乐)。

印度:IT教育从小抓起 篇2

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 各所小学都要举办以“善待生命”为主题的大讨论或作文比赛。优胜者将获得校长和当地官员颁发的奖章和证书。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德国人的教育共识:小时候怀有爱心的孩子, 长大后肯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德国, 助人为乐蔚然成风, 这是家长们对孩子进行“怜弱教育”的结果。同情和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德国家长们要定期带着孩子到“养老院”“贫民区”等地去, 鼓励孩子们为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 为生活相对贫困的人们购买礼物、接济食物等, 以此来引导孩子们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弱小生命。大街小巷还有很多“协管员”和老年志愿者, 他们引导、教育孩子帮助盲人过马路, 为老人领路等。我在德国采风期间, 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8岁的小男孩将一位上门乞食的老者给赶走了。事情发生后, 男孩所在的学校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通过启发教育, 使全体同学从这件事中认识到:弱者也有尊严, 关爱弱者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心地善良、心灵美好的体现。

养成教育应从小抓起 篇3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B)—0018—01

一、抓好日常思想教育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尤其是一年级孩子的教育。刚踏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不太适应,每一项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极其陌生。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早进入角色,适应学校的生活,这就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能适当、有序地引导,时时处处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常规教育。

(一)学习守则懂规矩

教师应充分利用班、队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他们进行换位思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我们班崔笑沛调皮,同学们经常向我告状,他不服气还骂人,我就把他叫到教室问他“崔笑沛,你发现我们班有位小朋友干了坏事,你怎么办?”他立刻说“告诉老师。”我说“你的想法很对,说明你关心班集体,那为什么你做错了,同学们告你的状你却打人呢?”,崔笑沛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知道错了,并向同学们道了歉。

(二)利用集会学礼貌

教师可合理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等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如:这学期利用学校开展的教师节敬师仪式,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辛苦,体会老师对他们的爱,知道上课专心听,作业认真完成,听老师的话,就是爱老师的表现。我还将思想教育向家庭延伸,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文明礼貌,养成在家认真复习功课和参加劳动的习惯,并要求学会自己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帮助父母扫地、倒垃圾,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等等。

(三)展开评比知荣辱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各项活动的评比,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比如:刚开学进行的队伍、队形评比,我们班取得了好成绩。回到教室我就表扬了全体同学。

(四)提供集会显个性

教师可充分利用校本课进行讲故事评比、写字评比、唱歌评比、卫生评比等活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阔的平台,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还不会有条理、细致地做事情,所以做起卫生来不会得心应手。作为一年级老师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他们,开学的头一两个星期我就要早到一会儿,教学生扫地,并将卫生打扫表现好的学生姓名记录在墙上的评比栏里。这样其他老师、学生和家长来我们教室就会看到他的表现。这样做对学生有相应的促进作用。

(五)利用故事明事理

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感染他们的言行,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班学生刚开始把纸屑掉到地上,从不随手捡起来。为了纠正这个坏毛病,我就告诉学生应该保持教室卫生,并来一个全班行动,让学生把自己位子周围的纸屑捡起来时,我发现达明洋只捡自己位子下的脏物,同桌位子下的纸屑他却没捡。我就走过去,说:“请你把同桌位子下的纸屑也捡一下!”,他理直气壮地说:“那不是我的!”我有点不高兴,但没发火,而是弯腰捡了那个小纸团。我在其他学生的目光注视下,走回讲台,并扫视了一下全班,其他学生似乎正等着我批评达明洋。我就借机讲了一个故事,聪明的学生一听就明白了我讲这个故事的用意,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又联系刚才发生的事说了说,学生就很容易听进去,而且印象深刻。

(六)抓住小事知是非

在学生身边也常会发生一些小事,这些小事也是很好的教育例子。如:一个学生写字时,发现同桌占了他的桌子很大一块面积,他就拿起手中的笔向同桌刺去。结果同桌的手就被他刺出了血。面对全班学生,我就夸大了事情的结果,让学生引以为鉴,不能用尖利的东西刺他人,那是会发生严重后果的。同时我还教育学生要学会原谅他人无意的过失,同学间应该做到团结友爱。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又好动,针对这一情况,我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做作业时,提醒、纠正他们不良的姿势;发言时,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其次培养听力方面,我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楚并记住别人说话的内容,还编了许多儿歌便于学生记忆并知道上好课的要求。

文明礼仪从小抓起 篇4

1“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心有礼则心泰。” 礼仪,是礼节,礼貌和仪式的总称。

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文明、懂礼貌历来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常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养 青少年良好

行为习惯,不仅是 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在日常

生活中,大家经常见到这种情况: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或者由于家庭的溺爱,表现出不尊敬师长、不团结同学,打架,骂人,讨厌劳动,随地吐 痰,穿暴露服装、染发、烫发等等,这些状况让人十分忧虑。因此,强化礼仪教育迫在眉睫。这些状况让人十分忧虑。

因此,强化礼仪教育迫在眉睫,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以礼待人,有时侯礼的作用不可估量从某

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3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

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

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4丰子恺是名人每逢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父亲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热

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躬身,表示谢

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教导,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丰子恺的儿子丰陈宝,小

时候很守规矩,但特别害怕见生人。因此,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大懂礼貌于是,有一次,来了一位陈宝不认识的客人。客人跟父亲说完话,要告辞的时候,看到了小陈宝,转过身来

就与小陈宝热情地打招呼。小陈宝一下子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竟没有任何反

应,送走了客人,父亲责备陈宝说:“刚才,那位叔叔跟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不理睬人家?;

人家跟你说再见,你也要说再见,以后要记住。”

在父亲的正确教导下,丰子恺的孩子个个都是懂规矩,讲礼貌,长大后成了有出息的人。

5通过礼仪教育,不仅能够满足个体的尊重的需求,积极看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个

体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更加受欢迎,形成一个和谐的人际世界,人只有在集体、朋友、亲

人为其提供人道的、值得信赖的人际世界里,才可能挺身反抗自身的消极力量,形成健全完

整的人格。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

到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

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

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

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

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6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试想

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

论辩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抓起 篇5

论辩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抓起

[摘 要]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则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论辩能力的培养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论辩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本文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设计特点、儿童心理学的角度以及现代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论证了培养小学生,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论辩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结合他人已有的与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一条培养小学生论辩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子。

[关键词] 小学生 ;论辩能力 ;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

论辩,即辩论,是指对某一事物或问题,意见不同的双方各自陈述不同的论据以辩驳争论,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分而言之,论指论述说服;辩指争辩反驳。论辩的方法可分为雄辩、诡辩,以及由二者之中派生出来的悖论。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法,纵观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我们不难看出凡是具备卓越论辩能力的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能凭着纵横捭阖的口才收到出奇制胜、意想不到的效果,更有甚者,凭着出众口才出世入仕,加官进爵。可见,“口才”是“人才”的重要构成因素。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培养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口才卓越的人才,无疑是教育的一大重任。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设计了三个维度,贯穿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但是,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对论辩能力的培养却不重视或重视得不够。所以我们有必要重申:论辩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学抓起。

培养小学生论辩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论辩是口语交际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论辩能力的培养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基本方法。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教育,研究表明,培养学生良好论辩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论辩能力的培养这个话题,并不是新兴的,追溯起来已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929年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语文科的作业就包括“说话”一项,其中五、六年级规定的训练项目就有“辩论”的练习。此后的各种大纲均有不同的要求。

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称《课标》)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阐述:“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 (P2)课程基本理念关于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样阐述:“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的把握能力。”《课标》关于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 (P2)

从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来看,总目标这样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目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参与,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如第一学段目标:“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二学段目标:“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目标:“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对“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以上阐述,我们不难解读《课标》对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内涵和要求。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语文能力则包含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能力,任何一方都不是孤立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语文教育必须为培养学生良好口语交际能力服务。

而《课标》中所提到的“讨论”、“商讨”、“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和应对能力”等关键词,其所体现的都是论辩的一种形式。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论辩能力,是《课标》的要求。

(二)教材的设计意图

根据《课标》的理念及课程设计思路和编排的.特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意识地渗透和安排了很多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其中不乏阐述、说服、申辩、反驳等成分。如:20出版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在入选的课文中,编者也有意编排了关于论辩内容的课文,如:《两小儿辩日》、《矛与盾》、《将相和》、《晏子使楚》等。年出版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11册积累・运用四P81和第12册积累・运用五P117要求学生能够当众演讲(演讲的主要成分是论述说服)。第九册积累・运用五P108、第11册积累・运用六P118和第12册积累・运用三P74等均有要求学生进行辩论的练习。

可见,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论辩能力是教材的要求。

(三)论辩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课程标准有“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的要求。

辩论是思想的竞赛,也是说理的竞赛,著名学者余秋雨也说过:“辩论其实就是一场智力游戏。”在辩论过程中需要迅速调集个人的知识储备,具有边听、边整理的能力,判断别人见解正误的能力,确立自己立论的能力,快速组织语言作出针对性讲析的能力等。通过辩论可以锻炼学生注意力的指向性,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提高推理演绎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组织学生围绕看法不一致的主题进行讨论,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口语交际的辩论能力。辩论是难度较大的一种讨论形式,正反双方要通过激烈的争辩来捍卫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明辨是非,提高认识。

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论辩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四)社会和生活的要求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大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春秋时,毛遂自荐使楚,口若悬河,迫使楚王歃血为盟;战国时,苏秦游说诸侯,身挂六国相印,促成合纵抗秦联盟;甘罗十二岁出使赵国,凭着如簧巧舌就说服赵王现出五座城,因而官拜上卿;东汉末,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吴主孙权联刘抗曹,终获赤壁大捷;建国初,周恩来奔走各国,谈笑风生,言谈间卷舒风云,树立了中国外交新形象;“二战”时,罗斯福、丘吉尔慷慨陈词,雄辩滔滔,唤起千百万人民与法西斯决一死战的信心,扭转了世界局势;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妙语连珠,精心打造“铁娘子”时代……[3](P56)口才在他们那里,已然成为一种攻无不克的法宝。

纵观历史,从斡旋于国际事务的外交家活动家,到驰骋商海的企业家,到谈笑风生、从容不迫的谈判专家,到语惊四座、令人拍案叫绝的演说家,直到讨价还价、分文不让的市井小民,无一不需要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卓越口才。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的我渠道性是这一时代的显著特点。

随着传播手段的愈加现代化,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交往的密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人越来越显现出一种长期特有的优势,他们在各种场合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美国学者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4](P8)。”我国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在《掌握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一文中指出:“到了今天的信息社会,声传技术异常发达,国际间政治的、财贸的、科技的、文化的交流导演频繁,忽视口语的痼疾再不大力纠正,危害三大就不仅仅是对读写有不利的影响而以。”越来越多的人把口才和原子弹、电脑并称为当今社会制胜的三大武器,并提出“知识就是财富,口才就是资本”的新理念。

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很大部分是论辩:或论述自己的观点;或说服别人接受某种事理,采取某种行动;或与他人展开辩论以明是非;或反驳他人的错误观点。论述说服争辩反驳能力与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是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论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论辩能力的可行性

拥有卓越的口才――论述说服争辩反驳能力,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和不懈追求的方向,更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走向成功的通行证。但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次有趣的测验,题目是:“你最害怕的是什么?”测验的结果竟然是“死亡”名列第二,而“当众演讲”却名列榜首。有41%的人对在公众面前讲话比做其他事情恐惧[2](P8)。可见,在大多数人看来,当众论述争辩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通常也出现这种情况:低年级的学生还有较多的开口说话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高,“金口难开”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怕“说”或不愿“说”的状况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的学生,好奇、大胆是他们的特点,因此常常口无遮拦,“童言无忌”嘛。年龄越大、年龄越高,他们的阅历也不断增多,就越知道判断是非对错,知道说话要负责任,因此说话也懂得倍加小心。他们有的是因为胆小、害羞而紧张,有的是因为曾经的挫折而自卑,因此约束了自己的情感表达和与他人的交往,但是更多的是因为“无话可说”.

可见,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是个非常重要的工程,也是个非常复杂而艰巨的过程。那么,如何实施这一项工作呢?我们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尊重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搭建学生大胆说话的平台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地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从《课标》对口语交际提出的教学建议和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遵循这样的教学程序:敢说――乐说――说对――说好。从小学低中年级的“敢说”、“乐说”、“说对”过渡到高年级的“说好”,这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师首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观念,当好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尊重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发展。每节课都要有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和机会,通过提高认识,帮助学生克服讲话胆怯的心理障碍,充分挖掘、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采用激励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一种健康的表现欲,增强学生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心,让学生有话想说、敢说,自信大方地表达。

(二) 依托教材,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

教材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载体。我们可以依托教材,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

1、学习相关课文,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篇目涉及各种各样的论辩技巧,如前面所谈,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课文篇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论辩能力的培养。例如,《两小儿辩日》中刻画了两个小孩敢于质疑争辩的可爱形象,他们能把大教育家孔子问得“不能决也”.不禁使人拍案叫绝――真是后生可畏也!这个教材能给学生树立了“敢说”的典范。再如,《矛与盾》[5](P125),课文本身就是一个论辩的经典案例。利用该文可培养学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论辩技巧。通过学习,提醒学生不要使自己的语言前后矛盾,也不要使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背道而驰,同时抓住对方自相矛盾的语言或自相矛盾的语言和行为,驳斥对方的荒谬和诡辩。而《晏子使楚》和《将相和》则让人体验雄辩语言魅力,从侧面暗示学生要从小培养良好的论辩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与论辩有关的课文很多,与这些课文相关的论辩案例也很多,身为人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善加应用,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不同课文,可培养不同的论辩技巧。

2、通过引入课文作者令人拍案的论辩案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

第十二册编入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5](P91)。当我们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妨以安徒生的卓绝的论辩案例导入新课:

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生活极为俭朴,经常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走来走去。

有一天,一个阔佬望着安徒生那顶破旧帽子嘲笑他说:“你脑袋上面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呀?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立即回敬说:“你帽子下面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东西呀?能算是脑袋吗?”[7](P108)

整个小学阶段,一共收入近四百名作家的作品(包括“运用・积累”中的文章),其中很多作者都是巧舌如簧的雄辩家,我们可以通过叙述他们引人入胜的论辩案例来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又可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

3、通过课文中人物的大快人心的论辩案例,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

第11册《狱中联欢》[5](P26)中的江姐,不但是一个令肃然起敬的革命者,更是一个敢于刚言震敌的雄辩家。

长篇纪实小说《红岩》有一则江姐怒斥敌人的故事:

江姐被捕以后,虽经受严刑拷打却宁死不屈。特务头子徐鹏飞为达到让江姐招供的目的,不惜采用他审讯女犯人惯用的最下流的手段――当众剥光衣服。江姐非但不被吓唬住,反而义正词严地指责徐鹏飞:“我要告诉你,你不要忘记,你是女人养的,你妈妈也是女人,你老婆、女儿、姐妹都是女人,你用这种手段侮辱我,遭受侮辱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世界上所有的女人,连你妈妈在内,也被侮辱了!你不害怕对不起你妈妈、姐妹和所有的女人,那你就来脱吧!”[8](P369)

江姐的这一席话,大义凛然、气贯长虹,威震敌胆,她以浩然正气压倒了敌人的卑劣和嚣张,特务头子徐鹏飞最终不敢再下令剥江姐的衣服。

《一夜工作》中的周总理,他的口才是世界公认的。

有一次,周总理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他首先介绍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及对外方针。不料一位西方记者突然问道:“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总理立刻意识到,此问的目的一则讥笑我国穷,一则刁难一下,看总理是否对此心中有数。周总理风趣地回答:“中国人民银行嘛,有18元8角8分。”一时间,全场愕然,不解其意。然后他才细细解释:“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十种主辅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总理的应对能力,全场人员无不拍案叫绝。

小学语文涉及的人物很多,关于这些人物的论辩案例不胜枚举,在课堂上引用相关的论辩案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纵横捭阖的论辩能力,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三)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1](P6)

要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老师本身要首先具备这种能力。因此,教师的急中生智应付课堂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起到示范的作用。老师在课堂中应用风趣诙谐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说服,进行教育,其作用则更加不言而喻。

1.放大其害,不辩自明

几个学生写作文时,总是忘记放标点符号,多次提醒,不见成效。于是,老师在讲评作文时候引入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土财主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但喜欢卖弄斯文,附庸风雅。为求得来年好财运,大年三十,他特地请来当地一位颇有文采的穷秀才替他写副对联,借以装点门面和祈求吉祥。穷秀才恨透了这位平时为富不仁、欺压乡邻的土财主,因而决定利用对联捉弄一下他。秀才深思良久,然后挥毫泼墨,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披为:人多病少财富。财主审视良久,连连夸奖这是一副绝好的对联,重赏了秀才,随即喝令家人赶紧把它贴在大门两侧。正月初一早晨,当财主一家围坐在一张大圆桌上吃新年的第一顿团圆饭时,忽听门外传来一阵阵哄笑声,财主以为过往行人在夸那副对联,便仔细地听:“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听到如此诅咒,财主气得直跺脚,喝令家人立即把那副对联撕毁。[9](P85)

几个忘记放标点符号的学生和全班其他学生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写作文不放标点符号的毛病也逐渐改掉了。

2.诱导迂回,比喻说服

当老师,难免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如果能选择适当的语言和方式,那么,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论辩能力。

有一位老师,他的几个学生有点懒,不想学习古诗文,还口口声声说,脑袋已装满现代文,再也装不下古诗文了。老师感到好气、好笑又有点无可奈何,他突然想到《禅之悟》中的一桩佛家公案。在班会课上,他叫那几个“脑袋已装满现代文”的学生用盆去装拳头大的石头,并且要尽量装满。不久,那几个学生抬着满满的一盆石子进来,老师问,装满了没有,学生都说满了。老师拿一把沙子撒在石子上面,问学生既然满了,为什么还能装沙子呢。学生沉默,过了一会儿,学生报告说装满了。老师不作声,继而叫学生往盆里注水,学生照办,老师又问他们满了没有,这时,学生脸有愧色。老师再从口袋里拿出一包盐,慢慢地往盆里撒,已经注满水的盆子,竟然还能再装几把盐。学生目瞪口呆。事实胜于雄辩,自此,学生们再也不敢说“脑袋已满”之类的话。

(四)开辟语文大课堂,培养学生实实在在的论辩能力

1.开办讲座,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是失败的实践”.因此,介绍传授演讲辩论理论、知识和技巧很有必要。

老师自身向学生传授介绍演讲辩论知识和技巧。名人名家大多是大忙人,不容易请到。特别是边远的地方,更没有条件观摩名家讲座的。如果光等名人名家来给学生传授演讲辩论理论、知识和技巧,是不现实的,也是荒唐可笑的。老师应利用适当时间,向学生传授演讲辩论知识,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把握演讲辩论。观看辩论或讲座的光碟,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辩论或讲座的光盘,要求学生在观看时,要注意环境与人物的对话描写,品味语言内涵和机敏的思辩等特点。这对于培养学生论辩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2.举办演讲辩论比赛,提高学生实际论辩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掌握理论和技巧是不够的,教师要经常组织进行辩论和演讲比赛。要选好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引起辩论热情的、有明显分歧能够形成对立面的辩题,并指导学生查找、阅读资料,做好辩论和演讲的各项准备工作,这是培养学生论辩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喜欢谈论兵法,家中所传的《六韬》、《三略》等书都读尽了。曾经与父亲谈论用兵,指天画地,目中无人,就是赵奢本人也不能驳倒他,他母亲以为将门出虎子,很高兴,但赵奢却认为他不是将才,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并再三告诫他不要当将领。赵奢死后,秦王要攻打赵国,利用范雎的“反间之计”,使赵王疏远廉颇,利用赵括为将。赵括以“我本来不想去,无奈朝中没有超过我的人”为由,不听母亲的劝告,欣然接收了任务,并且在赵王面前稳操胜券地夸下海口。于是照搬兵书布兵列阵,抵抗秦军,没想到很快就落入范雎布下的圈套,不久就一败涂地,自己也中箭身亡。

论辩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样的道理。仅仅学习论辩理论,一味研究论辩技巧,如果不去亲身实践、体验,这与赵括纸上谈兵有何区别?又如何谈得上什么辩论能力呢?

开展演讲辩论比赛,老师可以当评委,可以当教练,但更重要的是,老师应该是忠实热情的观众。适时给予掌声鼓励,激起学生表达的信心和欲望,让他们敢于果断地实践。学生只有在辩论实践中,才能真正培养起论辩能力。

(五)拓展课程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课程资源是教学实施的重要条件。古语云:慧于心而秀于口。为了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就要充分拓展课程资源,既要焕发课堂的生命力,又要感受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广开思路和言路。要引导学生多读中外名著,背诵优秀诗文,深记格言警句;阅读报刊杂志上富有时代信息的健康作品;利用图书馆(室)、电脑网络等信息渠道扩大知识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生活积累。这样厚积薄发,在口语交际中就会视角敞亮、滔滔不绝了。

三、结语

当代社会,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应试教育最终必定要让出历史舞台,未来世界必定是素质教育的天下!培养学生论辩能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是拓宽学生视野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论辩能力作为人的素质的重要一方面,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也许,我们可以套用伟人的一句话,“论辩能力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小学生的论辩能力刻不容缓,同时,事实证明,培养小学生的论辩能力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宿春礼。卓越口才完全修炼 [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林语堂。 说话与演讲[M].北京:商务出版社, 1924.

[4]卡耐基。 人性弱点全集[M]. 北京:工业出版社,

[5]崔峦 等。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 谢伦浩 等。 名师教你学辩论[M].大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7] 罗广斌 等。 红岩[M].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84.

国外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 篇6

德国:环保教育从幼儿开始

德国的环保教育从幼儿就开始进行。德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规定,幼儿园要把教导儿童维护周围环境的卫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德国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到学校报到时,会领到一册环保记事本,用于孩子记述自己的环保活动。环保记事本的设计精心别致,每一页左上角都印有精美的风光照片。编者告诉孩子:要热爱大自然,自觉维护环境。

德国有数百个森林幼儿园,即在森林中搭建简易住房,让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中,从小认识大自然的奇迹,同时了解到自己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在德国学生的自然常识课程里,对学生进行自然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内容很具体、直接,教学内容也相对较多。

美国:环保知识融进各教学科目

美国人环保观念强,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拥有极其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保护完整的生态环境,这归功于形式多样、无处不在的环保教育。

美国虽然重视孩子的环保教育,但是并没有专门的环保教材,环保知识融合在各个科目之中。幼儿园的孩子就会学习“爱护树木”、“爱护地球”等文字,孩子从小就已经潜移默化地有了这种概念。小学时,老师讲简单的自然常识,告诉孩子们保护环境的意义。中学阶段,学校会从物理、化学、生物等角度解释一些环保的原理。

新西兰:小学开设“园艺种植”课

新西兰的小学课堂有一门特别的课程——有机园艺种植。新西兰有关部门设置这门新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们(尤其是城市孩子)学会不使用化肥种植花卉和蔬菜,从而减少化肥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印度:IT教育从小抓起 篇7

近日重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感到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中,有一个突出的观点,就是教育要从小抓起。

教育要从小抓起的思想,贯穿在邓小平同志的许多论述中,并且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

1. 要从小就对少年儿童进行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的教育。他说,一定要让“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改变坏的社会风气,“要从小学教育开始。”

2.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3. “劳动可以在中小学就注意。从青少年起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有好处。”

4. 他特别关注中小学和幼儿教育。他提出“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高等院校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教育。”“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他还特别提到幼儿教育“负有培养接班人的幼苗的重任。”

5. 他把教育要从小抓起,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职责。他说:“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

二、规则教育要从小抓起

刚去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有一件事很不习惯,那就是烦琐的垃圾分类规则。由于其中有许多条条框框,尽管许多留学生以入乡随俗的态度认真而谨慎地对待,还是会在不少场合受到批评。一名中国留学生将装牛奶的纸盒扔到了装废纸的桶里,结果他的德国邻居毫不客气地说因为牛奶盒的表面有一层塑料薄膜,所以应把这层塑料薄膜撕下来单独扔到装塑料的分类垃圾桶里。还有一次,他白天将香烟盒扔到装废纸的桶里,晚上回来房东为此专门找其“谈话”,原来他的错误是没有将香烟盒里的锡纸取出来放入金属垃圾桶,不符合垃圾分类规定。许多到过德国的人感叹那里的生态环境如此优美,殊不知这正是德国人从小进行环保规则教育的结果。

德国的教室从幼儿园到小学均设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丢弃金属、废纸、塑料和食物。分类丢弃垃圾的规则教育早在幼儿园就开始。正是环保规则教育如垃圾分类从小抓起,才培养出德国人非常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不仅是环保规则,西方其它的规则意识教育也是从小抓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红灯停,绿灯行”、“红灯亮时,请将自行车停在停车线内”、“行人请走人行横道”等等,这些人人耳熟能详的交通规则在国内无法得到很好的遵守,即使配备大量交警和协管员也无济于事。而西方人遵守规则意识很强,大街上很难看到交警,可人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记得在中央电视台一期“实话实说”节目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讲了一件小事:是在瑞士,他去厕所,听到旁边有响动,他过去一看,是一个小孩正在吃力地鼓捣冲水箱。原来这个孩子解完手要冲水,可水箱坏了,自己又弄不好,便焦急地请求帮助。龙永图很感慨:上厕所要冲水,这是一种社会最基本的规则,那个孩子能够自觉按照这个基本规则去做,说明这里的规则意识之高。

的确,从小事上、从小孩子身上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规则意识水准。那么小孩子的规则意识从何而来?

近日听广播,找到了答案,一位林女士在介绍瑞士对孩子的规则教育时,谈到那里的每个小学都要求孩子在教室门口写有自己名字的鞋架上放一双干净的鞋,这不仅让孩子从小养成洁净习惯,也是从小事上开始培养孩子保持环境卫生的规则意识;再如垃圾分类,这是公共规则,因而,瑞士的教师与家长们会不厌其烦地从小教孩子认真去做,假如一个孩子忽略了一次,假如这个孩子有许多理由说“因为……” 教师与家长都会很明确地对孩子讲:“没有因为,规则就是规则。”

看来西方人的规则意识同环保意识一样,也不是天生的,也是从小教育的结果。如在德国,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就开始学习交通规则与交通安全知识,幼儿园还经常组织学龄前儿童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比赛,使德国人从小养成了极强的交通规则意识,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率。2002年,德国汽车总数为4 400万辆,中国为1 450万辆,是中国的两倍半。而当年中国因交通事故死亡者高达109 381人,而德国仅为6 842人。

反观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在全国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全民素质。到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搞了近20年,尽管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与全民素质的提高没有成正比。最突出的是全民规则意识太差,连文化程度最高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据2005年11月21日《经济日报》报道:随意的一挥手,吃完的食品包装纸划出一条弧线飞向垃圾箱,可是由于距离太远,丢的人又过于随意,废纸打在了垃圾箱的外壁上弹开,落在垃圾箱的外面。丢废纸的人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这是记者在成都某高校看见的情景。现在很多学生习惯于一边走路一边吃早餐。在从宿舍区到教学区的路上,特别是在早晨上课以前,这样的情景时时可见。在记者守候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少数几个人走到垃圾箱旁边将手里的垃圾扔进垃圾箱内。由于箱外的垃圾越来越多,很多人干脆直接往垃圾箱旁一扔了事。一次性纸杯、食品包装纸、塑料袋、果皮等围着垃圾箱形成了一个圆圈,与校内环卫工人刚清扫完的整洁的校内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位于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以博士为主的精英云集之地,而总经理陈宏刚博士却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到了一件令人难以启齿的事情:因为发现有人经常上了厕所不冲马桶,后来研究院不得已只好专门雇了一个人冲厕所。

大学生、博士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可想而知了。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更成为难以根治的陋习。国人在遵守环保、交通规则上的低素质状况甚至影响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形象。

三、我国在规则教育上从小抓起的成功经验

当然,在规则教育从小抓起上,我国也有一些成功经验。

2000年,厦门市在全市小学开展普法教育,提出“普法从娃娃抓起”、“让小学生带法回家”,活动开展仅一年,就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目前,这项活动已成为解决特区农民普法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对青少年的学法用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辐射、渗透作用。

“小学生带法回家”活动使90%村居民受到法制教育。许多小学生不仅把法律条款、法制报刊带回给家长看、念给家长听,还扩大到邻居和出租房中的外来人口。

以前,家长由于不懂法,违法行为比较多,特别是农村家长,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小学生带法回家,家长法制观念增强了,违法行为减少了,维权意识提高了,打官司找律师、找法院已成为习惯。

“普法从娃娃抓起”“小学生带法回家”使学校秩序得到根本的改观。以往,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动辄打骂学生等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现象,如今这种不文明现象基本没有了。

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刘畅从日本、美国等学习考察回来后,立即对中关村第一小学小学生提出“三个学会”要求,除了学会走路(遵守交通规则)、学会说话,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冲厕。为此,中关村第一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别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厕习惯,并让学生去监督、教育成年人。

刘校长说:“我想用学生们的良好行为去带动社会。一个孩子至少可以带动三个家庭,依次再辐射出去,用后不冲这种不文明用厕行为则彻底能得到改观”。

处于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心灵像一片白纸,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没有定型,可塑性极强,就看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上面写什么、种什么。他从小受什么样的教育,长大后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与行为,无论对他们进行环保、规则、法制教育,还是进行其它教育,他们都很容易接受,成人后都能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与行为,可以说永志难忘,受益终身。而且还能发挥“小皇帝”的优势,去感染和影响成年人。

(作者单位:成都益林管理咨询公司)

教育从小事抓起的教师随笔 篇8

教育孩子,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不能有所放松,最好从每一件小事,都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让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今天我班幼儿去了他们向往已久的公园,幼儿的情绪非常高涨,活动前,我先与幼儿明确了此次去公园的目标,并与幼儿讨论了一下在途中及在公园内以及返途中该注意的事项,幼儿说的十分好。幼儿在一路上表现的也确实很棒。

一直到我们一群人到了公园,看着公园里的风景,我们所有的人都非常的开心。我带领幼儿一边慢走欣赏风景,一边为幼儿讲解或提问,幼儿观察的极为仔细,也积极响应。这边的桃花开着,那边的落了一地的花瓣,还有的只有花骨朵,柳树发芽了,小草钻出地面了,幼儿的眼中透着惊奇与好奇。这时,队伍中的脚步有点乱,有幼儿边跑过来边大声的喊:“老师,小萌乱扔垃圾。”并指着一张地上的餐巾纸,我走过去请他捡起来扔到旁边的垃圾桶,“这才不是我扔的呢。”萌萌瞟了我一眼说,他不愿捡,一旁的幼儿开始激动了,大家的你一言我一语地炸开了锅 “老师,我看到他扔的。”“我也看到的”“小萌他骗人”“乱扔垃圾不对的”……在一片讨伐声中,小萌开始犹豫了,我问道:“是你扔的.吗?”他点点头,但仍倔强地站着,不愿动手去捡,其他幼儿安静地盯着我和他,当时我有点尴尬,我去捡起垃圾扔吧,其他幼儿一定不服气,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他们也会乱扔垃圾,让我来捡,对幼儿不负责的行为一定要及时教育,可让他捡吧,他又不愿动,这时突然想到他爱听好话,何不改改我和他说话的方式呢,于是我走到他身旁在他耳边说“小萌也是个爱卫生的小朋友,对吗?”他腼腆的点点头,我拉着他的手让他捡了起来,他很快的把垃圾扔了跑回了队伍,笑着对我说:“小萌也是个好孩子,对不对?”我笑着对他点点头继续带领幼儿们欣赏观察,他们也都兴致勃勃。

教育幼儿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虽幼儿年龄小,他们天真可爱,不懂也无法理解什么是责任感,但幼儿却是善恶分明的,因此先让幼儿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来公园时讨论到不能乱扔垃圾,幼儿们铭记于心: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当幼儿听到小萌不承认错误时,从当时来看小萌也不愿去承担自己的错误;那些看到小萌乱扔垃圾的幼儿可不买账了,情绪激动,小萌不承认,那不就是那几个幼儿在撒谎了,在此,我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可真大,小萌开始还无所谓,想耍赖,结果在一片讨伐声中只能承认。我了解小萌平时比较随意,都按自己的喜好行事,但同时他的自尊心极强。这件事虽小,但却可以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成为他体验责任的一种经历,形成责任感的萌芽,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幼儿的责任意识,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教育契机。

小萌在听了同伴的那些话后,自尊心受伤,因此他虽然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却不愿行动起来,只是站着,这时旁人给他一个台阶下,他自然就欣然接受。现在的孩子平时在家作威作福惯了,受不得半点委屈,受挫能力弱,听不得逆耳的话,所以讲话时要注意一下方式方法,用鼓励性激励的语言让他欣然接受。我运用恰当的语言让他在感受不到批评的情况下纠正自己不负责的行为,化说教教育于行动教育。幼儿感知能力低,理解能力弱,说教的效果比不上行动,因此不如拉他的小手去做来得更直接明了。

爱国教育从小教起 篇9

[摘要]《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五条第三点提到: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又爱、勇敢、勤学、好问、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关键词] 爱国 从小 教育

陶行知曾说过: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之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因此进行爱国教育必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教育方法。从小在幼儿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孩子上学前都是依靠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环境,周围事物的熏陶起直接的关系。作为父母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自己就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1.“爱国”的概念,对于幼儿还是比较模糊的,此时父母应先教孩子学会爱父母、爱家庭、爱你所在的地方,慢慢延伸到爱我们的大家庭—中国!作为母亲的我,孩子今年5岁多,在生活中,我常常引导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亲人、爱伙伴,对于幼儿来说,爱来自榜样!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的行为直接影响你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善待长辈。“善待”的态度和习惯是父母耳濡目染的结果。首先是做到,其次是推崇!2.日常生活中,家长需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常主动帮助长辈做事,学会礼貌用语,学会关心他人,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等等。在生活中,反复练习,养成习惯,让行为成为习惯,长久保留!3.生活与教育相结合,针对孩子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道 德、品行教育渗透生活。由小爱潜移默化到大爱,那就是更为崇高的爱国精神!有国才有家!国泰民才安!

在生活中重视用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孩子的爱国情感,在家少在孩子面前看一些爱情电视剧,多看新闻了解社会,多些课外阅读关心国事,激发孩子为祖国日益强盛时刻准备着,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

本假期和孩子一起观看奥运。对于我家5岁的宝宝,很多东西都不太懂,但是在我们的熏陶下,她主动和我们一起看,一起讨论。每次她见到红色或黄色运动服出场的运动员就会问这是我们中国的吗?当听到是。她就特别激动,一直喊中国要加油呀,我们要打败他们,我们教过她看比赛分数后,她会盯着比分,全场为中国运动员打气,当比赛结束五星红旗升起时,她会大叫中国胜利咯!中国胜利咯!妈妈你为什么不站起来唱歌呀?嗯!对!我们应为中国而自豪!高唱国歌!

当有些比赛中国分数落后时,她会很紧张的说不想别人赢!我想要我们中国赢!得知冠军不是我们时,她的眼泪在眼眶打转。看着她那般天真,心里其实很为她高兴,因为她这么小就懂得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会为中国加油!为中国喝彩!这份爱国精神千金难买!

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带孩子游一下祖国的大好山河。参观展览馆、博物馆,了解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了解中华文化在当今的世界地位!

而我的另外一个身份——老师!我们可通过幼儿园环境创设、故事、歌曲、影视、课堂设计、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孩子更加了解祖国,更加爱我们的大中国!

1.爱国仪式,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升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培养幼儿认识 国旗,积极参加升旗活动,面对国旗庄严肃立,在实践中采取表现优秀的幼儿做升旗手和护旗手,增强幼儿对国旗的敬仰!

2.爱国主义环境创设,以中国风、中国梦为主题,园内布置五星红旗、爱国主义宣传栏等,寓教于乐,环境因素对幼儿后天意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3.利用教学活动,发展幼儿爱国主义情感。把爱国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去,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幼儿抒发爱国之情。例如①在社会课上认识我国领袖人物、英雄人物事例、名胜古迹。再来探讨我们在生活中哪些是爱国行为,哪些行为会有损我们中国的等等。或者老师与幼儿讨论中国节日以及节日文化、习俗等。②在美术课,让孩子动手制作五星红旗、绘画我的家乡、我的祖国等。③音乐课,教孩子一些积极向上爱国的歌曲。等等一系列区域活动课。4.奖励方式,对表现好的幼儿奖励小红旗,小五角星红花等。

5.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一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家园联系栏或家长会等形式。

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必须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儿童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开始,在开始前,我们要孕育好良好的习惯,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

别说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教也不会!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就是因为他小,就是因为他不懂,我们才要教,不教他,他永远不会懂,或到你想教他时已错过最好的教育时机,所以,爱国教育必须从小教起!我们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我们都是一条心,让我们祖国强大起来,向热爱祖国的你们致敬!但与此同时不知你是否记得在埃及最难过最羞愧的一刻,某人留下了“到此一游”,中国无地自容!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马尔代夫禁止中国人带泡面,一是 热水问题,二是吃完泡面杯乱丢。泡面杯大大写着:“中国制造”!中国再次无地自容!我们出去不仅仅是自己,更重要的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和素质,我们要学会怎样做一个中国人,怎样爱我们的国家!这份爱需从小学起!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爱国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重大责任,用最好的方法教育孩子,树立端正的爱国精神,为祖国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让我们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培养朗读能力 从小抓起 篇10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靠保证。从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教师可以指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能自觉进行广泛的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人格养成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

1、培养专心致志的习惯。古人曰:读书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是的,阅读时一定要精力集中、排除干扰、专心致志。这种习惯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很重要,但低年段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都比较差,因此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运用一定的手段,调动其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力较丰富,因此,教师可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唤起再造想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致志,集中精力的习惯。

2、培养积累的习惯。语言精妙,源之积累。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课外阅读的扩充,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从一年级开始就该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高峰,背诵古诗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也可让学生准备摘记卡,在阅读中碰到好词好句,及时记录到摘记卡上当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为此,教师还要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评。看看谁摘的多,比比谁记得多。语言材料积累得多了,也就为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阅读兴趣

好习惯养成后,再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激发,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而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例如在《坐井观天》一文中,课文叙述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因为青蛙不信小鸟天很大的话,要读出青蛙那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而小鸟为了指证青蛙的错误想法,读的时候要肯定有力些,这样做到带着感情朗读课文,也就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美丽的小路》时,鸭先生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就跟着鹿先生叫起来“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就要提高嗓门读出他的惊讶,突然,他好象明白了什么,“一拍脑袋,说:‘这都怪我’!此时,就要读得轻些,读出他若有所悟的感觉,“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又要表现出他下定决心,说话声音要坚定些。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

2、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同学们想“唱”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读《棉花姑娘》这一课中,棉花姑娘因为身上长了很多可恶的蚜虫,当它生病时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为它治病时,要指导学生读出棉花姑娘病怏怏、焦急的心情,当蚜虫被七星瓢虫吃掉后,棉花姑娘病好了,心情又是多么愉快。当读到燕子、啄木鸟、青蛙回答棉花姑娘的话时,因为不能帮助它,声音要表现得非常无奈;还有在读《四季》这一课时,草芽儿因为很嫩,声音要读得细一点,;荷叶长得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儿了。

3、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所以,可以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

三、读后评论是朗读的良方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自己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在学生朗读完后,教师应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篇11

———读胡总书记贺信有感 旧铺实验小学

王树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这是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如果努力的方向是直奔颜如玉、直奔千钟粟、直奔黄金屋而去,如果学习的目标仅仅为了个人将来生活待遇的提高和个人前途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曾几何时,我们幼时为之热血沸腾的理想怎么就成了过时货而被孩子们不屑一顾,于是有人断言这代孩子是缺失理想的一代。是啊,没有了理想,学习也就失去了灵魂,我们的孩子究竟是怎么啦?

网上调查:有三成学生有厌学情绪,有二成学生不愿做作业,有近四成学生认为课本知识对自己今后人生作用不大,有一成学生认为高考毫无价值„„学生读书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够,开拓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种种现象的背后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缺少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胡总书记在给大浦小学百年校庆贺信中提出:学生要树立远大志向,再回顾周总理当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诤诤誓言,我们觉得,学生只有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才能给读书插上“翅膀”,才能使读书有强劲的“内驱力”,才能读书读得激情四溢,热血沸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的功利化是使得孩子读书有功利性的直接诱因。父母对孩子学习目标的功利化,直接导致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急功近利,只看眼前,不顾以后。某些时候,孩子的成绩已经成为父母的面子“工程”。孩子成绩好,父母脸上有光,奖励零食钞票;孩子成绩不好,父母满脸乌云,自觉低人一等,等待孩子的是巴掌棍棒。这样家长一手“大饼”,一手“大棒”,孩子脆弱的心灵就在成绩起伏中摇摆不定。

随着教育走向产业化,家庭教育支出已经成为许多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但许多家长仍然花高价让孩子上名校,家长对“名校”的趋之若鹜,不是追求名校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而是直奔中高考升学率而去。家长也直言不讳:“我不能用买肉的钱买一堆罗卜”,家长在教育上的高投入,使得对教育收益高产出的要求显得越加迫切,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就越加凸现。

“中国教育缺钱,缺人才,缺公平,缺教育观念,缺服务意识,缺人文意识,缺特色,但最重要的就是,缺理想!”。尽管学校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教育的功利化在学校仍是不绝如缕。当金钱的亮色染黄了洁白的象牙塔,“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在莘莘学子面前显得是那么的直白:不就是为了将来的位子、票子和女子么?!不然我拚命读书干什么!学生理想和追求的变质,是学校教育功利化的根源。而学校教育功利化的具体表现就是“唯分数论”,学生分数、成绩的好坏是教师评价学生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成绩好的学生在老师心目中是宠儿,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成绩不好的尤其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是暴风骤雨,严辞厉色。因为考多少大学生,考多少“名牌”,是老师教学水平的“证明”,是学校领导的“政绩”,更是地方政府成为“教育强县”、“教育强市”的依仗。另一方面,老师对成绩好的的学生青眼有加,还因为这些“有出息”的学生能让他们脸上增光。

胡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希望教师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照这两个“希望”,我们的教师首先要“换脑”,要更新观念,不仅要提高育人的水平,更要拨正育人的方向。把我们孩子读书的理想引领到去寻找科学的本源,去为了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上。

从小教育孩子的励志故事 篇12

古时候,有一个商人,由于生意不怎么好,一天到晚都愁眉苦脸的。他天天拜佛上香,希望能时来运转,突然哪天发大财,当大富翁。有一天,他运送货物经过一个庙。已经走了很长时间,累得满头大汗,见到有座庙,就进去休息。庙里有座菩萨,商人又上前跪拜,祈祷自己发财,一辈子过幸福的生活。商人由于很累,刚刚坐下休息,就睡着了,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来到了一户非常有钱的人家,那里装饰豪华,院子里有假山湖水、奇花异草,屋里有漂亮的家具、精美的雕花和一些奇珍异宝,一派富贵气象。一位官位显赫的老者热情地将他迎到客厅里,和他谈笑风生,接着,老者说:“你做我的女婿吧,我把女儿许配给你。”于是,他娶了一位娇媚的妻子,不久他又做了大官。他的妻子温柔贤惠,他的孩子也十分出色。商人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身边又有妻儿相伴,过得快乐极了。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他一点都不想回家。忽然,商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在庙里。梦中那美好的一切都无影无踪,只有身边没送完的货物还在原地,心中十分失落。

小朋友,这个故事是说:幸福的生活,不是可以靠幻想得来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坐享其成,只有自己踏实勤劳地工作,才能把愿望变成现实。

科研意识需从小学生抓起 篇13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研型人才;教学实验;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17-0064-03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只有培养出宏大的人才队伍,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在报刊、杂志、网络上经常看到一些讨论我国大学院校培养科研型人才的文章。然而,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仅在大学阶段就能培养出来。我认为,一个科研型的人才必须具备诸多优秀素质。这些优秀素质必须经过长期的教育加以逐步培养。学生由小学到中学,再由中学到大学学习阶段,是优秀素质持续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科研型人才的优秀素质,应包括适应时代要求的理想目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培育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艰巨、伟大的系统工程。培养科研型人才,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不可能“只吃第七个烧饼”就解决饥饿问题,因此,要从小学生抓起。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我在小学二十几年的教学中,每当接任新的班级时,总是先把对优秀生、尖子生的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总希望找出他们之所以优秀的根本原因、内在动力。调查发现,经过培养,这些优秀生绝大部分最终都进入了大学,少数则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了某些企业的骨干技术人才。这些科研型人才苗子的共同特征:①内心隐藏着责任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有的则想让自己的家庭更加富裕、幸福;还有的想让家长高兴、同学羡慕、老师喜欢、等。②善于思考。他们总是用思考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用心体悟与思考周围的变化,提问总能问在关节点上,回答问题总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③自控力很强,生活有条理。他们的书包打理得很整齐,生活、学习较有条理,作业整洁,情绪平稳,非常清楚自己在什么时间段该做什么,能够主动地预习、自觉地训练,自发地总结。④思维有灵活性,勇于挑战。他们敢于一针见血地指出老师或他人的错处,敢于大胆地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敢于尝试,喜欢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促使更多学生向科研型人才方面发展,我做了如下的工作。

一、对学生进行系列的思想教育工作

思想是人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我接任每一届新生时,都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一系列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解决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的方向问题。思想教育内容是:①人生观的教育。要使学生明白活着是为自己、为家人,进而发展到为人民大众更好的生活,为国家的富强。②努力成才的教育。只有努力成才,努力成为人才,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己、家人、他人过得更好。③优秀素质的养成教育,包括生活、学习有序、规范化的教育,主动预习、独立思考、互帮互助合作性的教育,自觉总结反思的教育,敢于创新的教育,我为班级争光的教育。教育时间的安排:将这些教育内容依次分配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课,及每周的周会课上。针对不同的节假日等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如神舟飞船成功发射时,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为国争荣的教育。教育形式:①对低年级的学生可采用背诵名言名句和儿歌的形式。如梁启超的名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等,我自编的儿歌“我是光荣的三好生”、“今天我长高了”“妈妈爸爸你好累”,刊登在霸州教育报上,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②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视频集体看一些科技成果展,激发他们的爱国、爱科学的激情,尤其要利用本市本县的地方教育素材,借鉴新闻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素材越贴近学生越好,针对个别生要采取个别教育的方法效果会更好些。

总之,通过思想教育工作,使小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责任感渗透其中,通过规范、有序的养成教育,使更多的小学生易于形成科研型人才的素质,进而推动了小学生向科研型人才方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首先可从培养审题能力开始,注重对题目的理解。

例如,在下列图形中:

1 2 3 4 5

(1) 是长方形。(2)有 个长方形。

这题初看很简单,可是,学生做题时错误五花八门,究其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第一小题要求判断哪个图形是长方形,答出图形的序号。第二题不仅要求判断图形类别,还要求汇总该类图形的总数。两小题的区别在于对“是”和“个”的理解。可见,审题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重点字词是提高审题能力的方法。

其次,是理解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理解题目大意的情况下,能迅速地找出相关的数量关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把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铁块放到一个圆柱形容器内,完全浸没后水面上升了4厘米,如果把一个圆锥形铁块放到同一圆柱形容器内,完全浸没后水面上升了1.5厘米,求这个圆锥形铁块的体积。

读完此题后,脑海中应浮现出两幅图,一幅是一个正方形铁块完全浸没在有水的圆柱形容器内,水面上升了4厘米,另一幅是一个圆锥形铁块也完全浸没在同样大小的有水的圆柱形容器内,水面上升了1.5厘米。“完全浸没”的含义就是:浸没在水中物体的体积=圆柱体容器内水面上升所增加的体积。不难发现,正方体铁块和圆锥形铁块的体积都是通过变形(即变为圆柱体体积来求得的,且同一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有了这样的发现,再联系有关的数量关系,问题的解决思路就会自然地涌现:

V(正方体铁块)=V(上升的水圆柱)

6×6×6=S1(圆柱体的底面积)×0.4

S1=6×6×6 / 0.4

V(圆锥形铁块)=V(上升的水圆柱)

V(圆锥形铁块)=S2(圆柱体底面积)×0.15

因为S1=S2

所以:V(圆锥形铁块)=6×6×6/0.4×0.15

=81(立方分米)

记得在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这样一道典型的题,对培养孩子的思考灵活性有着重要的启示。即:

六年级三班有女生24人,占全班人数的40%,这个班有学生多少人?

【分析 1】把全班人数看作标准“1”,根据“比较量÷对应分率=标准量”,用女生人数除以它占全班人数的40%,即得全班人数。

【解法1】24÷40%=60(人)。

【分析2】也可以把分数转化成比来理解,其本质是归一问题用比的有关知识来解决,即把40%转化为40∶100,那么全班人数可分为100等份,其中女生占40份,可先求出每份有多少人,再求100份有多少人即全班的人数。

【解法 2】 24÷40×100=0.6×100=60(人).

【分析 3】还可以根据“全班人数×40%=女生人数”这一等量关系列方程给于解决。

【解法 3】设全班人数为x

x×40%=24

x=24÷40%

x=60

【分析4】还可以把全班人数看作标准“1”,运用倍比法解题。

【解法4】24×(1÷40%)=24×5/3=60(人)

【分析5】还可以根据“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等于它们相应的份数比”列出比例式。

【解法5】设全班人数为x

24∶x=40∶100

40x=24×100

x=2400÷40

x=60

答:这个班有学生60人.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到,对同一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原题理解的不同,思考角度的多样性。有的解法思路简明,易于理解,有的是将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改变思考角度来解题,这是解答分数应用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灵活运用知识,巧妙解题。至于哪一种方法最适合于学生,这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认识的过程,就蕴涵了思考灵活性的培养。

三、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一)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要想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教师自己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理念、管理理念,积极主动地吸收新的教育研究成果,敢于大胆尝试,抛弃陈旧的教育理念和陈旧的教育模式,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敢于改革的探索者,使学生从我们身上学到积极进取、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进而培养他们具有敢想、敢说、敢做、敢尝试的学习品质。

(二)教师要尊重和呵护孩子,解放孩子

在课堂上,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能敷衍了事。对学生做错的题要与学生一起想一想,分析原因,是文不对题造成的全错,还是其中有一部分的合理性,又因掺杂着另一部分的错误而导致答错。找准病灶,让全体学生认清错因,对问题有正确、清晰的认识。然后要给予学生积极、热情的评价,无论对还是错,只要是学生用自己的小脑瓜想出来的,用自己的嘴巴说出来的,就值得表扬,当然,对那些优秀生的回答,要倡导全体学生向他们学习。这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敢想、敢说、敢做、敢尝试的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生活、学习在这样的小气候中,一定会愉快、健康、茁壮地成长。

习近平主席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立足自己的工作,扎扎实实地搞好教育教学,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孜孜以求,促使一批批科研型人才不断地涌现。

参考文献:

[1]徐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惠连,赵欣华,伊嫱主编,创新思维方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上一篇:大孝堡中心卫生院中医工作总结下一篇:纪律、卫生检查评比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