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传设计(通用7篇)
回传设计 篇1
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了利用3G网络技术、广播电视技术及互联网技术, 将突发新闻事件等媒体素材实时动态回传并进行直播的实现方式。通过系统远端的3G设备采集高、标清视频信号, 利用可靠的3G网路进行传输和编解码, 在接收端输出SDI信号和IP信号流。输出的信号素材经过简单编辑或不做任何编辑, 进入演播室进行现场直播甚至对播, 实现异地前端设备的实时双向接入。
关键词:3G网络,动态回传,SDI,直播对播,控制管理
一 系统简介
媒体素材3G网络回传系统平台根据电视台的实际节目场景直播报道需求, 将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高速行驶环境报道、新闻发布会等转播车去不了的地理环境直播报道利用3G设备和互联网实现素材快速回传, 节目快速直播。3G回传系统作为卫星和微波新闻直播的补充或替代手段, 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现场直播模式, 第一时间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传递给了观众。
二 系统设计
1. 系统描述
3G回传系统通过带有3G网卡的远端背包采集摄像机信号, 利用包内配置的3G网卡根据所处环境的3G网络情况并行传输视音频信号。视频素材经过Internet网络, 传输到系统平台的接收服务器, 接收服务器输出基带SDI信号和基于IP的TS流信号。
SDI信号输出分为四路。一路为本地预监, 用于第一时间进行信号监看。第二路送至播出总控矩阵进入演播室通过在线包装进行直播和对播, 直接用于新闻快速反应。播出矩阵也可将接收到的视音频信号通过卫星传送到合作媒体接收端, 进行素材异地的现场直播。第三路通过光纤链路送至制作网进行日常收录和上线编辑, 满足高延时传输状况下的高质量上线收录和编辑。第四路送至网管中心监控室, 用于全局监看和远程在接收机上进行信号传输和切换管理。
TS over IP流输出到异地制作网和BTV在线的网络播出平台, 同时输出到存储系统做文件收录存储。实时输出的文件以TS流的格式存储在本地接收服务器里, 可以远程对存储的文件进行管理。
同时系统根据配置的WiFi Hotspot模块, 使背包可成为一个WiFi的接入AP, 其他具备WiFi接入功能的终端可以连接到该背包, 通过其3G传输功能传输文件, 同时连接的Internet网络可进行其他网络业务。
系统可以通过增加License认证, 增加接收机可连接传输端的数量, 最多一个接收机可以连接10个传输端, 满足多路同时传输以及演播室场外多点对话的需求。
2. 系统架构图
系统架构如图1。
3. 系统逻辑图
系统逻辑图如图2。
4. 系统流程
(1) 采集端流程图
采集端流程图如图3。采集端支持即时直播和准即时直播两种工作模式。
即时直播:当网络连接状况良好时, 可直接连接当地各运营商基站, 进行稳定快捷的广播级即时直播传输。
准即时直播:可先把拍摄视频以10bit采集的YUV无压缩格式存储到内置SSD, 待到可连接到无线网络后, 能够立即把该无损视频以任意码率CBR文件形式编码传输, 该文件视频可保证为可用于收录、编辑的广播级视频质量。不会受无线网络带宽波动影响。
(2) 接收端流程图
接收端流程如图4。系统支持高清信号处理, 包括在传输端的高清信号 (1080i/p, 720p) 的采集, 接收端高清信号 (1080i/p, 720p) 输出。可通过内部设置在传输端实现高清信号下变换为标清信号, 在接收端实现标清信号上变换为高清信号。由于目前国内3G网络带宽的限制, 暂时还不能实时直播传输高清视频, 目前系统处理方式为采集高清信号后, 在传输端进行下变换为标清信号再进行标清传输。
三主要功能设计
媒体素材3G回传系统平台为电视台素材回传综合信息平台, 应用于全台各部门的回传使用需求。系统具有必须的高标清传输、视音频同步传输和多网卡同步传输等基本功能外, 还具有SDI信号直传、低延时的IP协议回传等重要功能。
1. 系统主要功能
● 系统容许使用者设置“端到端”的总延时时间功能, 即从采集端的信号采集到接收端输出信号的整个系统延时。不同的端对端时延适用于以下应该场景:在对低延时的应用场景下 (如现场与主持人做对播) , 系统可做到稳定3秒的端对端时延, 保证达到对播要求, 在保证网络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做到1秒的系统延时。在网络波动较大的环境下, 可以通过增加系统延迟, 提高视频图像质量和质量稳定性。手动预设的“端到端”延时和实际的端对端延时误差不超过半秒钟。并且设置好后, 整个传输过程的实际端对端时延维持固定, 不会变化;
● 传输端配备能够存储长不少于小时高画质、码率在5Mbps或以上的标清 (720×576) 视频录像的固态存储 (SSD) 。在直播传输的同时把视频以高质量画质存储到到SSD中, 该视频可以作为视频源, 在网络好的情况下进行准实时直播, 也可以把视频源以文件形式导出高质量的视频文件便于存储归档;
● 系统支持前向误码纠错, 如传输端出现误码或者某路网络连接丢失。系统可自动通过其他网络把丢失的数据或修正的误码传输过去, 保证直播的稳定。传输端可支持实时直播和准实时直播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实时直播, 在网络良好的情况下, 可通过3G网络连接, 实现视频的实时编码传输。另一种是准实时直播:在网络不好或者网络中断的情况下, 可自动把拍摄的视频以高质量格式存储到SSD中, 在可连接到网络的时候, 再通过内部设定好的编码参数把高质量视频进行设定码率编码并以文件或直播流的形式传回接收端, 该视频文件的码率不受传输速率的限制, 可保证不会出现受无线网络影响可能出现的马赛克、静帧等现象, 是可作为收录和编辑的高质量视频文件;
● 系统支持多网络分发技术, 自由接驳2G/3G/4G传输卡。通过3G、WiFi的无线网络传输方式以及Ethernet的有线传输方式进行远程的新闻直播传输。传输端支持多家国内外网络运营商, 并可同时绑定多家网络运营商的无线网络多链路协同传输1路视、音频信号。支持在传输端的标清信号的采集、编码、传输, 支持在接收端的标清信号接收、解码、输出;
● 系统支持前向误码纠错, 如远端出现误码或者某路网络连接丢失。系统可自动通过其它网络把丢失的数据或修正的误码传输过去, 保证直播的稳定;
● 系统平台搭建时采集设备和接手机进行加密配对, 通过证书配对登记完成后保证媒体数据传输的高保密性, 不会被其它人接收并解密信号;
● 系统支持IFB通话功能, 传输端可通过3G信道收听接收端的话音数据。
2. 系统定制开发功能
(1) 智能手机终端控制软件模块
基于android、mac-os系统开发了远程智能移动终端客户端软件。该软件模块支持远程命名, 远程控制视频传输, 以图形界面的方式设置和更改视频传输码率、修改端对端
(2) 接收端进行TS over IP视频流输出模块
接收端开发了支持http协议, H.264编码格式的输出TS over IP视频流软件模块。该模块将实时传输的SDI视频信号通过IP流输出, 支持单播和组播, 并将输出的IP流在接收服务器中形成ts流文件, 文件可以采用H.264编码或MPEG-2编码方式, 同时存入收录文件系统。
(3) 远端内容管理软件模块
远端内容管理软件可以对于存储的视频文件进行内容管理。外采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该软件对自己外采作品进行添加作者、描述、关键词、备注等内容。
3. 系统重要接口功能
● 传输端支持PAL、NTSC、1080i、1080P、720P多种视频输入格, 支持HD/SD-SDI、HDMI、CVBS、YUV、S-Video多种视频输入接口;
● 传输端支持嵌入式SDI、AES/EBU、模拟平衡多种音频输入格式;
● 传输端功能扩展为无线互联网接入网关 (WiFi Access Point) , 容许第三方设备 (如笔记本) 通过WiFi连接到传输端, 利用传输端的3G/Wifi无线网络接入到互联网传输文件数据 (如文稿、图片、视频文件等) ;
● 接收端可支持D1标准 (720×576分辨率) 的SD-SDI信号输出。
4. 系统传输具体技术性功能
● 系统支持CBR (固定码率编码) 和VBR (动态码率编码) 两种编码方式:CBR方式是按照设置的固定码率编码, 可保证画面质量的稳定, 但在网络环境波动较大的无线3G网络中, 图像的流畅传输不能很好的保障。VBR方式是在无需人手干预的情况下, 可以根据当前无线网络的实际带宽变动, 自动地进行动态码率编码调整, 从而能够充分地利用带宽, 保证实时传输最佳的图像;
● 系统支持高效率的标清H.264编码, 可编码传输满帧率 (PAL 25fps、NTSC 30fps) 的标准清晰度D1 (720×576) 的视频信号;
● 传输端支持在高速移动的环境下稳定传输视频数据, 在时速大于150公里/小时的车上, 也可保持视频数据的稳定实时传输。在切换运营商基站时, 不会出现停顿、丢帧、马赛克等现象。
四 系统应用和发展方向
1. 系统实践应用
3G网络传输媒体素材是对微波、卫星等传统传输手段的有效补充, 在一些新闻活动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系统建设完毕后先后进行了多次视频的直播或传送。包括2012年春运火车站、机场人直播报道, 门头沟灵山登山者救援独家报道等, 现场事件的视频流畅地传回台里进行直播报道, 传回的视频质量达到1Mbps标清质量。
在满足日常素材收录外, 3G网络回传系统还进行了京沪高铁开通直播报道、建党90周年活动报道, 出色地完成了视频传输任务, 视频质量也满足了广播级要求。
2. 发展方向
3G技术已经稳定应用多年, 随着未来4G技术的试用和实践, 媒体行业也将在4G技术上有很多的应用。通过更换采集端设备模块和接收端软件升级, 媒体素材3G素材回传系统可以平滑升级到4G应用平台, 并且向下兼容。而且该系统可以利用下行传输带宽传输演播室主持人画面信号, 进行场内外互动。通过4G网络技术、互联网关键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与结合, 为新闻媒体快速报道、演播室场内外互动、智能终端素材回传等创造了特别便利的传输环境和丰富的报道模式。系统传输平台还可以结合卫星传输来进行国际之间的媒体素材直播需求, 即通过3G设备采集新闻素材, 回传到系统平台, 再通过播出控制矩阵上星传输到国际城市的接收平台, 完成素材的跨境直播, 实现媒体之间的合作交流。
移动回传的融合之路 篇2
随着移动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迅速普及, 全球范围内无线网络的数据流量呈现爆发性的增长。预计到2013业务流量将是2008年的17倍, 但同时数据业务ARPU值的成长不到2倍 (Pyramid Research December 08) , 一段时期内ARPU值的主要贡献仍将来自于语音/短信等基础业务。另一方面移动数据流量中视频和网页浏览将是主要的增长点。LTE作为首选的第四代移动网络技术已被大部分主流运营商和厂商广泛接受, 而近期的商用部署速度也超过了业界的预期, LTE高带宽全IP的组网方式也对承载网提出了新的要求。移动运营商们迫切地需要启用新的技术来迅速提升原有2G/3G网络的带宽和服务质量, 并能够支持LTE网络应用, 同时推出更多有吸引力的业务, 在保证传统业务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平滑演进。
固定与移动的融合
对于综合业务运营商来说, 在IP城域网上统一承载固定和移动业务, 避免走“一种应用一张网络”重复投资的老路, 不仅将大大降低投资和运维成本, 而且有利于推动固定和移动业务的融合。新一代面向固定移动融合的多业务综合承载城域网将支持大客户VPN、IPTV、固定软交换、移动回程、IMS等业务以及传统的宽带互联网业务, 从网络架构上通常可分成城域核心、多业务汇聚和综合接入三个层面。通过统一的IP/MPLS承载网实现移动回程网络的转型, 运营商能够快速地并以相对低的成本实施固定移动的融合。
就移动基站回程来说, n×E1 TDM、n×E1ATM/IMA、n×E1 MLPPP和以太网等各种上联接口的2G、3G、LTE基站, 可以通过IP/MPLS多业务接入设备或者MSTP、DSL终端、PON终端等多种接入设备, 利用各种传输介质城域汇聚核心网。
再进一步, 运营商需要考虑能不能在现有的IP/MPLS城域网上部署, 这种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 最少的变动, 最低的投入。问题是国内大多数城域网设计之初就定位于解决大众客户的或集团用户的接入, 或流量非常有限的2G核心网流量。这种架构从根本上讲是不能够满足对服务质量敏感的3G语音和其他高等级数据业务 (如IPTV, 手机流媒体等) 的需求的, 这种情况在国外运营商中同样存在, 大多数运营商采取了分开建设的方式:原来的城域网保留, 大众用户的HSI业务不动, 同时新建一张城域IP承载网, 我们可以把其称之为二平面或者精品平面。在新平面上, 通过部署能提供精细化控制的边缘设备 (如7750SR/7705SAR) , 满足承载关键业务的需求, 这样, 一方面运营商通过不同的城域网平面很好地避免了公众用户流量对关键业务的影响, 同时在保障关键业务可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充分利用新平面实现了固定与移动业务的融合。
移动回传的IP化有多种可选择的方案, 如IP/MPLS, PTN (MPLS-TP) , Native IP等, 通过各种技术的组合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方案。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 有助于运营商做出正确的选择。
上述几种实现方式, 上海贝尔都能提供端到端的方案, 但不难发现, 比较而言, IP/MPLS技术更具优势, 首先, MPLS提高了IP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使之达到电信级的传输性能;其次, MPLS提供了TDM、ATM、以太等多业务的承载和融合能力, 使IP网络成为了理想的多业务传输平台。鉴于当前绝大部分城域网都是基于IP/MPLS技术的, 因此运营商统一采用IP/MPLS实现移动回程和综合承载, 确保了承载网络的一致性、互通性和可扩展能力, 也是目前主流运营商普遍采用的组网方式。
多种接入方式的融合
移动回程网络解决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大幅度地降低每个比特的传输成本, 以适应移动业务从话音为主向话音和数据并重, 最后向数据业务为主发展的趋势。一般来说, 2G基站的带宽需求为1~2个E1, 3G基站的带宽为2~4个E1, 引入HSPA、EVDO业务后, 基站的带宽需求还要再提高一倍或以上。随着基站带宽和数据业务量增加, 基站接口技术将逐步从E1向更高带宽、更低成本的以太迁移。
目前国内新建的3G基站已大量采用以太网接口上联, 但是现网大量2/3G存量基站仍然在使用TDM/ATM E1接口, 而由于现有传输网资源的限制不少新建3G基站仍然在部署E1接口, 因此尽管以太网接口是未来基站的主流上联接口, 但从绝对数量和分布区域来看传统TDM/ATM E1接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会占较大比例。因此要实现真正统一承载, 移动回程网就必须要考虑解决多种基站上联接口统一接入、综合承载的问题。
多业务基站回程解决方案可基于IP/MPLS、ATM、以太等几种方式。ATM基站回程解决方案要求ATM汇聚接入网, 不符合接入网向IP/Ethernet演进的趋势。以太基站回程解决方案目前大多只能解决以太接口和TDM接口, 对于ATM接口的支持不够, 这在当前仍存在着大量ATM 3G基站的情况下, 难免有不足之处。IP/MPLS基站回程解决方案基于IETF标准的MPLS伪线技术, 能够提供从TDM、ATM、FR到以太的所有接口, 是真正的多业务接入技术。
阿尔卡特朗讯基于IP/MPLS的移动回程解决方案基于ALU 7750 SR、7450 ESS、7705 SAR系列业务路由器, 采用IETF标准的IP/MPLS技术, 通过在MPLS隧道里封装和传送各类业务数据, 包括以太帧、ATM信元和电路仿真信号, 实现了在单一IP/MPLS网络里承载多业务的目的。在阿尔卡特朗讯移动回程解决方案里, 部属于基站的7705 SAR业务汇聚路由器是关键的环节, 它把现有的多种接口的基站接入回程网络, 并执行数据格式转换功能, 把n×E1 TDM、n×E1 ATM/IMA、n×E1 MLPPP或以太等格式的多种信号转换为IP/MPLS网络里的各类伪线或者终结在L2/L3 VPN中。
案例
2008年开始, 阿尔卡特朗讯为Verizon Wireless提供IP/MPLS移动回程解决方案和产品。项目涉及了7750 SR、7705 SAR和5620SAM等产品, 基于IP/MPLS组网, 统一承载包括2/3G/LTE在内的各种移动回程业务。从基站到核心实现端到端一致的OS和网络管理功能, 同时充分满足了用户对承载网络高可靠性、可用性和平滑演进的需求。
回传设计 篇3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智能手机终端和用户使用习惯的成熟,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数据业务流量爆炸式增长[1]。满足无线接入的泛在化和宽带化需求, 是移动通信接入网络建设的基本方向。
需求方面, 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 大部分的语音和数据业务均发生在室内区域;网络方面, 传统室内分布系统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因此, 如何高效率、低成本的解决室内区域的覆盖需求是移动通信接入网络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1.1 Nanocell定义
根据基站分类惯例[2], 宏基站 (Macro Site) 用于提供广域覆盖, 微基站 (Micro Site) 用于室外补盲补热, 皮基站 (Pico Site) 和飞基站 (Femto Site) 用于满足企业级/家庭级的点覆盖需求。其中皮基站和飞基站在业界又称之为小基站 (Small Cell) 。
Nanocell是一种集成了Small Cell和WLAN功能的融合产品[1], 常部署于企业及家庭场景。Nanocell有两种工作模式:单模和双模。单模工作模式下只提供基站业务, 双模工作模式下同时提供基站业务和WLAN业务。由于其设备隐蔽性强、布线简单、建设成本低、回传方式灵活, Nanocell是解决室内覆盖需求的一种具有较大吸引力和实用性的技术产品。
1.2 基本网络结构
Nanocell设备部署方式简单, 对现有网络改动较小;新增的主要网元有Nanocell基站及其对应的网关和网管。基站设备通过回程网与Nanocell网关和接入控制设备AC实现联接, 基站业务通过Nanocell网关接入EPC核心网, WLAN业务通过AC接入互联网。其基本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回程网承担着Nanocell相关业务与上层网元的链接任务。与广域覆盖网络的连续部署相比, Nanocell多以插花的方式出现, 用于解决局部区域的点覆盖需求。由于单个设备覆盖区域小 (覆盖半径不超过50米[2]) 、吸收的用户数量少, 从建设投资回报的角度出发, 不宜专门新增传输能力来满足回传需求。因此, Nanocell基站的回传往往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就近接入的方式予以解决。
2 基站回传方案
根据现有传输网络的实际情况, 末端接入可由PTN设备或PON网络实现, 业务回传可由PTN网络或城域网进行承载。根据末端接入方式和业务承载方式的不同组合, Nanocell基站常用的回传方案有4种, 如表1所示。
2.1 PTN回传
采用此种回传方案时, Nanocell直接接入PTN网络, 经由PTN网络路由至网关;其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此种方案下Nanocell设备只能以单模方式工作, 不支持WLAN功能。此时的Nanocell设备类似于一个普通的宏基站, 不需要进行额外的网络结构变动;但为了协调与其他宏基站的关系, 需要进行统一的地址规划。由于回传全程通过PTN网络承载, 基站业务质量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而由此付出的代价是增加了PTN资源的消耗。
2.2 PON接入+PTN承载
此种回传方案与方案1类似, 两者的区别在于末端接入由PON网络实现, 其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此种方案下Nanocell设备只能以单模方式工作, 不支持WLAN功能。此方案适用于OLT与汇聚PTN之间有直达电路的场景, 由于末端接入采用PON实现, 其基站业务质量的保障能力弱于方案1。此方案的优势在于通过PON网络实现末端接入, 增加了网络部署的灵活性。
2.3 城域网回传
采用城域网进行业务回传时, Nanocell设备通过PON网络接入城域网;基站业务通过城域网路由后经由防火墙接入网关, WLAN业务经由BRAS接入AC。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此种方案下Nanocell设备支持双模方式工作, 如只需提供基站业务时则采用单模方式工作。由于全程通过城域网承载, 不消耗任何PTN资源;在城域网相关电路已配置完成时, 可以实现即插即用, 网络结构和配置均无需变动。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EPC核心网部署位置较低时, 基站业务存在路由迂回, 业务质量的保障能力为4种方案中最弱。
2.4 PON接入+混合承载
如需在支持双模工作方式的同时, 提升基站业务质量的保障能力;在网络资源满足的条件下, 可以采用混合承载方案。即基站业务通过PTN网络承载, 类似于方案2;WLAN业务由城域网承载, 类似于方案3中的WLAN部分。其网络结构如图5所示。此种方案兼具方案2和方案3的优缺点, 在方案2的基础上增加支持Nanocell双模方式工作;同时基站业务质量保障能力较方案3有较大提升。
3 回传方案比较
以上4种方案, 是在现有网络情况下常用的Nanocell基站回传方案。各种方案的技术特点可以从业务支持能力、网络资源需求和建设难易程度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业务支持能力主要考查各方案是否支持Nanocell双模工作和基站业务质量的保障能力, 网络资源需求主要考查各方案对PTN传输资源的需求和末端是否支持PON接入, 建设难易程度主要考查方案实施过程中是否需要对现有网络进行改动以及是否需要进行统一的地址规划。本文所介绍的4中回传方案的技术特点比较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 方案1和方案2不支持双模工作模式, 方案3和方案4支持双模工作模式。方案1的最大优势在于基站业务保障能力最高, 相应的代价是对网络资源需求也最高。方案3的特点是不需要PTN传输资源、部署灵活, 相应的代价是基站业务质量的保障能力最低。方案2和方案4是对基站业务保障和接入灵活性的折中考虑。
需要说明的是, 如需提供高等级的基站业务质量保障, 同时支持双模工作方式, 建议采用方案1提供Nanocell基站业务, 通过独立方式提供WLAN业务。虽然技术上存在通过PTN网络同时承载基站业务和WLAN业务的方案, 但由此付出的代价是加大了对PTN传输资源的消耗。因此只有当WLAN业务流量较小时才适用此种方案, 一般场景下不建议采用PTN网络来承载WLAN业务。
4 结束语
随着移动通信广域覆盖网络的逐步完善, 室内局部区域的深度覆盖会成为网络建设的重点。Nanocell作为一种解决企业及家庭场景覆盖需求的有力产品, 在实际网络建设中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对Nanocell基站设备的传输回传承载方案进行了研究, 分析比较了几种常用方案的技术特点。在Nanocell实际部署工作中, 应根据业务需求和网络资源情况、结合建设难易程度进行综合选择。
摘要:Nanocell是一种融合了Small Cell和WLAN功能的一体化设备。设备体积小、隐蔽性强, 可以通过PTN设备或PON网络实现末端接入, 通过PTN网络或城域网承载业务回传。Nanocell基站建设难度低、技术方案灵活、网络改动小, 常用于解决企业、家庭等局部区域的室内点覆盖需求。本文讨论了几种常用的Nanocell基站回传方案, 从工作模式、末端接入、业务承载三个维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分析总结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以及相应的使用建议。
关键词:Nanocell,工作模式,末端接入,业务承载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Nanocell技术白皮书.2012.
全业务下移动回传应用探析 篇4
中国移动对移动回传的迫切需求
移动运营商与互联网服务业开始了不断的融合渗透和竞争, 这种融合和竞争推动了中国移动网络向IP化演进。当前, 移动业务和互联网业务已经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融合趋势, 网络融合成为必然。IP技术提供了相对理想的融合解决方案, 可以低成本地实现包括话音在内的所有现存业务的综合承载。
IP语音和即时通信业务对语音业务构成了威胁。对于中国移动来说, 由于语音业务收入的减少, 必然急于开拓新的业务, 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由于采用相对封闭的网络架构, 新业务开发周期长、费用高, 并且受到传统网路能力的限制, 新业务能否成功也存在很多的未知数。
语音、各种高速数据应用及视频应用将会大量涌现, 全业务也会导致更加激烈的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并促进更多业务的产生, 在整个产业链中, 绝大多数基于技术的融合类业务也对移动网络的IP化提出必然的需求。于是, 基于移动回传技术、控制和承载分离、业务和网络分离架构的下一代网络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必然选择。
移动回传对运营商的影响
中国移动网络IP化的架构涉及到业务网、核心网、承载网、接人网等各个层面, 促使网络以“技术和业务”来划分的垂直网络向水平网络转移, 简化网络降低成本。移动回传应用对运营商的影响有两方面。
1.改善网络结构驱动移动回传应用实现
中国移动在网络中规模引入IP化的软交换设备, 软交换具有大容量、IP化、集中控制等特点, 大大推动了各运营商网络扁平化, 改善了网络的结构, 为移动回传应用铺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2.移动回传应用驱动新商业模式
移动回传应用是网络IP化的深层次原因。传统业务除了话音以外主要以文本方式存在,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了网络聊天、网络购物、网络下载、网络搜索。目前互联网已经走向Web 2.0。以社区为中心, 客户价值重心演进表明, 价值重心正逐步向内容和应用迁移。增值业务发展情况也表明, 对运营商来说, 内容、数据增值类业务的收益是保持或增加ARPU的关键。因此, 移动回传应用必须以围绕业务能力提升为核心。
各种市场信号表明, 依托于互联网的IT公司已经逐步开始闯入移动运营商的地盘, 而目前的中国移动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应对新的挑战。互联网业务种类将更丰富, 提供方式更灵活, 部署更迅速。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 对互联网来说扩大到了移动终端, 对移动来说大大拓展了应用范围。因此, 移动回传应用使得移动网络具备提供IP业务的能力, 顺应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能够打造新一轮业务热点与收入增长来源。
移动回传应用驱动移动业务变化
移动回传在业务方面的变化对业务网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业务网能够兼顾传统业务和互联网业务, 能够具备开放的体系和接口以便于内容/应用供应商的接入和业务开发, 实现自有业务和第三方业务并重, 要求业务网应能控制住核心价值链。
对于现网语音增值业务系统, 其移动回传应用进程主要体现在:伴随核心网的IP化, 这些系统与核心网的组网方式有了变化, 应该考虑采用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 (BICC) 、全IP连接的方式。
现网数据增值业务系统大多已经基于IP技术实现, 其进一步的移动回传应用主要体现在业务网系统架构的演进方面。目前, 业界推出了业务交付平台 (SDP) 的概念。SDP是一个能够使增值业务快速部署、提供、执行、管理的完整的生态系统, 采用水平化的架构, 使语音和数据业务及内容的传递与具体网络和设备无关, 聚合不同的网络能力、业务以及内容, 可以有选择地提供给外部SP和企业, 使其对业务进行开放、安全地访问。
1.业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业务支撑网IP化不是指使用IP技术改造业务支撑系统, 而是指需要具备对全IP网络的业务支撑能力。业务支撑网具备对全IP网络的支撑能力首先体现在功能支持上。以计费功能为例, 网络全IP化, 对计费系统提出的需求主要表现在:计费数据采集方式复杂化、计费要素多样化、资费模式灵活化;需要支持按时长计费、按流量计费、按次计费、按Qo S计费、按内容计费、按位置计费, 甚至支持反向计费等。
业务支撑网具备对全IP网络的支撑能力还体现在计费模式上。针对不同的业务和客户群, 出于业务发展和收入保障的需要, 业务支撑网需要同时支持在线计费 (OCS) 和离线计费 (OFFLINE) 。OCS是指网络实体与在线计费系统实时交互, 通过实时查询用户账户并反算, 控制或监控与服务有关的费用;离线计费主要在业务完成后收集计费信息, 系统不能实时影响所使用服务的过程。这两种计费模式将长期存在, 并且需要能够随时转换。
2.业务层次和应用的角度
移动回传网络能够提供的不仅仅是传统的电信业务, 还应包括互联网业务以及数字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其他业务。也就是说, 下一代网络不仅包括基于软交换或IMS的下一代固定和移动通信网 (此处称为NGN) , 也应包括下一代Internet (NGI) 和广电的数字电视广播网络。
移动回传网络是个有能力提供全业务的网络, 包括话音、数据、视频、流媒体、Internet业务、数字电视广播、移动等各种带宽、有线、无线业务和应用, 并提供开放的业务接口, 允许多种业务提供商构建和提供业务。
从业务和应用的角度来看, 移动回传应用可提供的业务包括传统的语音业务、分组的数据业务和增值的多媒体业务三大类。
(1) 语音业务是传统电信业务中的基本业务, 在移动回传网络中, 有QoS保证的、可管可控的VoIP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业务, 并且需要与现有PSTN和移动网络互通。
(2) 数据业务, 主要包括以分组交换为基础的数据接入业务、数据传送业务和各种数据的增值应用, 如以电子邮件为代表的Internet业务。
(3) 多媒体业务, 将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信息融合在一起, 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业务。目前, 移动回传网络能够提供的多媒体业务包括会话型的多媒体业务、信息交互类多媒体业务和多媒体采集类业务。
移动回传网络的业务需求主要体现在开放性、兼容性、移动性、融合性、安全可靠性、可维护、可管理、可控制、可计费几个方面, 对业务平台也会提出新的要求。
移动宽带的驱动因素
移动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使得空口速率不断提高, 技术的商用对无线接人网的传输提出了更高的带宽需求。另一方面, 业务的爆炸性增长给传统的传输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使得传输网在业务发展、流量模式、运营方面均发生巨大变化。传输网已经逐渐向多业务化方向演进。
1.无线技术的进步逐步突破了带宽瓶颈
宽带化的要素在无线领域的发展脉络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甚至达到更低运营成本的需求。全球范围内移动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 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包括每用户带宽增长需求和用户容量增长需求等, 迫使移动运营商保持对移动网络持续不断地新建和扩容, 任何以单纯的承载方式对现有的网络进行新建和扩容都会导致投资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而利用设备组网则相对成本较低且保持对未来移动网络的支撑能力。
2.丰富端口满足不同的组网及演进需求
传输网提供各种丰富的端口类型, 满足不同类型的组网需求, 适应未来网络的演进需要, 支持快速的网络建设, 便于快速开展新业务。无线接人网在未来向扁平化架构演进, 相对于点到点传输方式, 移动回传更有利于满足接人网网状组网需求, 从而保护运营商的投资。
海外市场状况与前景预侧
目前, 美国的Verizon公司、Sprint公司, 加拿大的正在向下一代网络迁移的BELL CANADA, 英国的BT等公司已经开始引人软交换系统并开展业务。从战略转移的步伐上看, 美国的运营商要领先于欧洲, 新兴运营商要积极于传统运营商。国内运营商在移动回传商用的步伐上相对落后于国外。
1.北美市场
北美的电信市场竞争充分, 市场竞争压力导致了各大运营商加强了对旧网络的改造。Sprint是美国最主要的Internet骨干网提供商之一, 也是美国第一个部署NGN的公司。2004年11月, Sprint公司的本地电信业务部将其整个电话网络改造为基于分组的下一代网络, 拉开了NGN的帷幕。在NGN的部署上, Sprint选择北电网络为其合作伙伴, 按照双方协议, Sprint利用北电网络的NGN数据包技术进行网络移植, 将3个相互独立的TDM、DSL和专线网合并为一个可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专线业务的分组网络。在过渡策略上, Sprint向分组网的过渡是从核心向外围, 先汇接局, 后端局, 所需时间约为8年。
2.欧洲市场
英国电信 (BT) 是欧洲最大的私营电信公司, 主营业务包括本地、长途及国际话音业务、IP数据业务及IT解决方案。2006年6月, BT宣布了一项总额达100亿英镑的NGN投资计划“21stCentury Network (21CN) ”。BT以此网络为基础提供多媒体业务, 计划到2010年, 通过NGN的建设, 可以达到每年节约15亿英镑的运营支出的目的。
3.亚洲市场
NTT docomo是日本最大的基础电信运营商, 主要业务涉及电信行业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日本电信市场竞争激烈, 新兴运营商对NTT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此, NTT从2006年就制定了名为RENA (Resonant Network Architecture) 的网络发展计划, 并把它看作是NGN概念的具体实施。RENA网络总投资预计为5000亿日元。RENA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使用一对一或多对多的实时连接, 提供端到端的网络业务。RENA计划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有:可管理的QoS、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通用的移动性以及对终端用户的友好性等。RENA计划提供的业务包括交互式可视通信、视频/音频流媒体业务和感知网络业务。
移动回传的潮流不可逆转
移动网络IP化不仅能够顺应上述需求, 而且能使运营商在网络融合、降低成本等方面提高竞争力。
移动回传演进的方向不会改变, 未来的电信网一定是ALL-IP的网络, 中国移动网络在思考应对互联网的策略中, 形成了移动互联网的战略思想。移动回传应用引领移动网络转型的潮流已经不可逆转, 成为实现移动互联网战略转型的制高点。TD-SCDMA业务进入成熟期后, 移动回传应用驱动移动数据业务流量剧烈增长。
移动运营商的业务逐渐由传统语音业务为主转向数据业务为主, 尽管当前数据业务的收入不高, 但移动运营商已经意识到移动回传数据业务应用必将成为未来影响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PTN技术承载3G基站回传 篇5
3G接入网IP化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规模发展,移动网络需要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创新。移动网GSM/UMTS采用了相同的体系结构,分为核心网(CN)和接入网(2G称为BSS,3G称为RAN,本文统一称为RAN)。CN又分为电路域(CS)和分组域(PS),CS主要是话音业务,UMTS的核心网引入软交换机制,由MSCServer和MGW组成。2G的核心网CS由MSC组成,目前正向软交换架构演进,逐步实现2G/3G共用核心网。PS域主要是移动数据业务,主要网元是SGSN和GGSN。2G的接入网由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BTS组成,UMTS接入网由基站控制器RNC和基站NodeB组成。GSM/UMTS主要网络功能单元和架构如图1所示。
目前RAN接口的承载主要基于SDH,3GPPR4引入了ATM承载模式,但是随着IP技术的发展,它已逐步成为未来RAN接口承载的方向。虽然3GPP在R5阶段才提出了IP RAN,但是由于目前IP化的进程发展迅速,GSM和3GR4 RAN的IP化已经提前,商用已经开始出现。RAN网络的IP化使得承载和传送层面面临业务类型由TDM为主向以IP/ETH分组为主转变、业务接口由E1向FE变化、业务粒度由2Mbit/s向10Mbit/s至100Mbit/s发展等挑战。IP化的业务呈现出带宽突发性、很高的峰均值比等特点,传统基于电路交换的MSTP传送网以刚性管道为特点,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分组业务的传送需求,MSTP的分组处理或IP化程度不够彻底,其IP化主要体现在业务接口IP化,内核却仍然是电路交换。这就使得MSTP在承载IP分组业务时效率较低,并且无法适应以大量数据业务为主的3G和全业务时代的需要。随着TDM业务的相对萎缩及全IP环境的逐渐成熟,传送设备需要由现有“以TDM电路交换为内核”向“以IP分组交换为内核”演进。目前,业界提出的分组传送网络(PTN)可以很好地解决移动网络由2G向3G演进背景下,由TDM业务向IP业务的逐步过渡,满足2G/3G基站回传业务的统一接入和传送,被认为是下一代城域传送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PTN技术特性
分组传送网在垂直网络协议中位于一层的物理层和三层的IP层之间,能够对分组业务提供高效统计复用传送,网络结构支持分层分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提供可靠的网络保护及OAM管理功能,具备完善的QoS功能,兼容传统TDM、ATM、FR等业务的综合传送网技术,支持分组的时间及时钟同步,分组传送网需要具备多种功能来实现上述业务的传送,这其中既有继承的原来SDH传送网的功能需求,也有针对分组业务提出的新的功能需求。目前,T-MPLS/MPLS-TP和PBT (PBB-TE)技术是分组传送网的代表技术,可以较好地满足分组传送网的功能要求。T-MPLS/MPLS-TP和PBT的技术功能特性主要有6个方面。
多业务承载特性
MPLS-TP采用PWE3的电路仿真技术来适配所有类型的客户业务,包括以太网、TDM和ATM等,采用VPWS支持以太网专线业务(包括EP-Line和EVP-Line),采用VPLS支持以太网专网业务(包括EP-LAN和EVP-LAN);而PBB-TE目前主要支持以太网专线业务,采用PBB技术来支持以太网专网业务;对于TDM和ATM等业务,PBB-TE也可采用PW来承载,基于以太网的电路仿真技术还在开发中。目前,两种PTN技术对E-Tree业务的实现机制还有待完善。
网络可扩展性
T-MPLS继承了传送网的分层和分域架构,支持TMC (PW)、TMP (LSP)和TMS (段层,可选)三层,不同域之间通过NNI接口互连,PW的20bit标签支持的业务数量多达104万(220-17),MPLS-TP的分层架构尚未确定,但至少有LSP和PW两层;PBB-TE是基于PBB的分层网络架构,支持用户业务和运营商网络的安全隔离,用于标识业务的I-SID为24bit,多达1677万(224-1)。PTN的数据转发都是基于标签进行,但两者采用的标签和转发机制有所区别。
保护功能
在MPLS-TP保护方面,ITU-T的T-MPLS支持1+1和1:1线性保护(G.8131)以及Wrapping和Steering环网保护(G.8132),IETF倾向于采用MPLS的FRR完成1:N线性和环网保护。目前IF TF和ITU-T的JWT专家正在讨论MPLS-TP的环网保护需求,而目前PBB-TE支持1:1线性保护,由于其标签全局性带来的限制,不支持子网保护和基于连接的环网保护,可采用G.8032的以太环网保护。
OAM功能
PTN的OAM主要包括故障管理(故障检测、定位和通告)和性能管理功能。PPB-TE的OAM是基于IEEE802.lag的连接故障管理(CFM)或Y.1731的以太网OAM机制。T-MPLS的OAM是基于G.8114,与Y.1731的OAM消息功能非常相似,不同之处是T-MPLS的OAM支持分层:TMP/TMC/TMS (可选)。标准制定组织正在讨论MPLS-TP的OAM,修改了OAM报文格式,引入ACH来实现与PWVCCV兼容,PW的CC可能会利用VCCV-BFD实现,同时引入CV、AIS、APS等OAM功能。
QoS功能
PTN的QoS主要包括流分类、流量管理、优先级标记、流量整形、队列调度和拥塞控制等。MPLS-TP主要采用E-LSP方式,即利用EXP字段的3bit作为优先级标记,支持8个优先级;MPLS-TP的QoS通常分为3层:客户层、PW层和LSP层,可基于每层进行流量管理和调度。PBB-TE主要采用B-VLAN的VLANPRI (3bit)作为优先级标记,支持8个优先级;PBB-TE的QoS可分为客户层、业务层(I-SID)和隧道层(Trunk)。
时钟特性
在PTN中,对于同步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承载TDM业务以及与PSTN网络进行互通,要求分组传送网在TDM业务入口和出口提供同步功能,实现业务时钟的恢复;其二,实现对时间和频率同步信号的传送,满足承载2G/3G基站业务对高精度的时间同步需求。分组传送网的时钟和同步实现技术主要有两种,IEEE 1588协议和同步以太网技术。同步以太网只能支持频率信号的传送,不支持时间信号的传送。支持同步以太网的时钟称之为EEC,其时钟性能和功能需满足ITU-TG.8262的要求。IEEE 1588技术采用主从时钟方案,对时间进行编码传送,时戳的产生由靠近物理层的协议层完成,利用网络链路的对称性和延时测量技术,实现主从时钟的频率、相位和绝对时间的同步。
PTN技术发展现状
T-MPLS技术标准最初由ITU-T于2005年5月开始开发,到2007年底已发布和制定了T-MPLS框架G.8110.1、T-MPLS网络接口G.8112、T-MPLS设备功能G.8121、T-MPLS线性保护G.8131和环网保护G.8132、T-MPLSOAMG.8114等系列标准。2008年2月,ITU-T和IETF成立联合工作组(JWT)来共同讨论T-MPLS和MPLS标准的融合问题,扩展现有MPLS技术为MPLS-TP。今后由IETF和ITU-T的JWT共同开发MPLS-TP标准,并保证T-MPLS标准与MPLS-TP一致。
PBB-TE技术由IEEE的802.1Qay任务组负责开发,是在IEEE802.lah规范的PBB (运营商骨千桥接,即MACinMAC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增加了业务的流量工程和1:1的50ms快速保护等面向连接的传送特性。IEEE802.lQay任务组的目标是在2009年第2季度进行IEEE802赞助者投票,预计在2009年第4季度成为IEEE标准。
虽然PTN技术的标准化工作还未完成,但由于国内外移动运营商的无线回传市场需求迫切,目前业内已有一系列分别基于T-MPLS和PBT的PTN产品相继面世,但目前都不够成熟,部分厂商设备进入试验网测试阶段,部分基于PBT的技术设备被应用为电信级以太网。
PTN技术引入策略
PTN技术是IP/MPLS、以太网和传送网三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面向连接和电信级可靠性的特征,适用于承载电信运营商的无线基站回传网络、以太网专线、L2VPN等高品质数据业务。互联网业务的宽带接入是尽力而为的,而基站业务的电信级传送对时延、抖动和丢包率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它们在业务特性和网络功能方面存在着本质差异,直接导致基站回传与互联网业务接入在质量保证和网络性能方面相去甚远,很难统一承载。虽然城域网内业务将全部面向分组的IP化发展,但在现网中引入PTN技术后,城域网在长期内将仍然呈现出多网并存局面,宽带业务及普通集团客户宽带接入将主要由宽带接入网及IP城域网进行承载,而无线基站回传、以太网专线等对可靠性及网络安全要求较高的业务将由新建的分组传送网(PTN)进行承载。
由于PTN标准及产业链尚未成熟,虽然有部分厂商已经推出相关产品,但目前国内商用案例较少,部分设备进入试验网测试阶段。此外,国内各大运营商3G网络建设已经开始,目前3G基站接口主要为ATM IMA格式,尚未引入IP化接口,所以各运营商在传输承载技术选择方面仍然以MSTP为主。PTN技术的规模商用主要受以上两个条件约束,预计PTN技术将先于基站IP化达到成熟商用水平,但其规模商用将与基站实施IP化相辅相成。待PTN技术成熟以后,2G/3G基站接入承载网将停止MSTP网络建设,转而逐步引入PTN技术。虽然PTN技术具有多业务适应性,但引入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保护现网投资,平稳过渡,平滑演进,因为现网中针对3G基站的MSTP承载网络建设时间不长。传送网技术过渡期间,基站业务承载的基本原则是:对于E1、ATM IMA接口基站尽量采用已有的MSTP网络进行承载,对于IP化接口基站采用PTN网络进行承载,因为MSTP即将退网,继续扩容数据板卡意义不大,同样,对于PTN网络,将来面向的业务以分组业务为主,也要尽量避免配置E1、ATM等支路板及处理板。PTN技术的引入将是一个逐步实施的过程,首先将在汇聚层引入,然后逐步向汇聚及接入进行渗透,概括起来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进行。
阶段一:首先在汇聚层进行PTN网络的搭建,城域传送网在汇聚及接入层呈现出PTN及MSTP两网并存局面,新增基站利用PTN网络承载,原有基站利用MSTP网络承载。
阶段二:PTN技术在汇聚层实现对MSTP技术的替代,接入层仍保留部分MSTP设备,各种类型的基站在接入层接入后,都统一通过PTN汇聚层实现到RNC的汇聚回传。
微博:电视新闻回传的快速通道 篇6
当人们认为微博仅仅是互联网上的一个工具时, 一件事情的发生让电视人对其有了更多的关注。
2011年5月17日下午, 高晓松醉酒驾驶案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全国各大媒体记者纷纷赶来报道这一备受关注的新闻, 中国网络电视台 (CNTV) 调查记者安瑛也来到现场采访。为了保持现场秩序不混乱, 法院方不允许太多的摄像机进入法庭, 只有央视、北京电视台等几家媒体的记者可以带着摄像机进入, CNTV的摄像机被拒之门外, 记者可以进入旁听。网络没有了视频就失去了它的特点, 更谈不上什么吸引力。安瑛非常清楚这一点, 用电话连线把消息发回去又不甘心, 她想到了微博, 立即给值班主任打电话请示。值班主任认可了她的想法, 并立即注册了新浪微博, 及时收到了安瑛在现场发回来的有画面、声音、图片、文字的报道。在CNTV随后的“穿越旱区”、“七一微博联播”报道活动中, 微博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条微博可以发布500M视频, 完全可以满足突发事件的拍摄流量, 微博给电视新闻回传提供了一个快速通道。
在使用微博回传电视新闻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 把握时机, 适时使用
使用微博回传电视新闻的情况一般有两种, 一是记者遇突发事件却没带摄像机, 或是不便携带摄像机, 这样手机就成了关键的采访设备。用手机拍摄下来的视频, 配上解说通过微博传回, 就像CNTV调查记者安瑛的做法, 可及时、快速、真实、准确地完成采访报道任务。二是在异地采访时使用, 比如镇江台的全国“两会”报道, 早期是在北京租用卫星将当天的采访传回台里, 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灾区采访是采用QQ传输采访视频, 耗时耗力, 如果使用微博, 视频加文字, 速度会更快。
2. 掌握技巧, 熟练应用
用微博传回的视频和文字不宜太长, 语言凝练, 画面工整, 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和画面, 组织起来, 这要求记者的基本功要扎实。选择是记者的基本功, 这一点在使用微博时更加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抓住事件特点, 指出事件要意, 还要熟练掌握手机和电脑的操作, 才能应用自如。
3. 引导舆论, 服务公众
微博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最为人津津乐道。一条微博信息会出现“滚雪球”式转发, 一传十, 十传百, 可以在几分钟内获得成千上万次的阅读, 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 这使得微博成为引导舆论的有效平台。我们在使用微博回传电视新闻的同时, 要把握新闻事件的准确性, 掌握新闻报道的度, 维护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漳州电视台新闻回传网络 篇7
当今网络技术,组建百兆千兆带宽的内部局域网已经非常成熟,完全能够实现MPEG-2码流的超实时传输,同时视音频压缩技术已日趋成熟,特别是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领域的MPEG压缩技术,已经具备很高的压缩效率。采用MPEG-24:2:0 ML@MP的广播级8Mbps压缩标准,1分钟的视频节目可以压缩成约60M的打包文件,此码率下的图像指标已经达到广播级质量。从理论上分析,采用MPEG-2 8M码流的视频压缩格式,只要网络的传输带宽达到8M比特,采用FTP的传输方式,两点之间的节目互传就可以实现1:1的传输时间。只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数字以太网系统的可靠性远远超过传统的微波通信系统,且系统投资成本低,维护方便,使用简单,信号质量不受传输过程、距离的影响,具有极大的实用性。根据我台的实际需求,考虑到当前技术发展情况,结合台内的实际情况,基于技术先进、系统完善、操作简洁、使用可靠、性价比较高及技术发展有前瞻性等的基本出发点,提出以下基本方案。
一、系统设计总体要求
在九个县市之间利用宽带互联网传输技术,依附漳州市广电网络中心的SDH构架一个局域网,形成各县市新闻回传漳州电视台的传输平台。
1.系统的先进性。采用FTP文件传输协议和MPEG-2 4:2:0 ML@MP的编码格式。
2.系统的可靠性。保证各县市文件传输的安全性、完整性、持续可用性。
3.软件智能化控制,达到无人值守。
4.系统的稳定性。保证7X24小时的使用。
5.系统的可扩展性。
6.系统的经济性。利用现用的广电SDH网。
7.系统的安全性。
二、系统构架
在漳州地区广电SDH光纤网络建成的同时,我们利用其中的2M E1接口,采用重庆普天SUPER2686系列接口转换器,通过E1传输以太网数据,组建漳州地区广电系统内部的局域网,用于新闻回传的网络通道,网络传输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
系统以漳州台机房服务器作为数据中心,九县市只需装一台节目传送终端电脑,传送终端电脑中安装一块编解码卡,需要传输的节目编码为MPEG-2 4:2:0 ML@MP格式的文件,存储在传送终端电脑中,启用FTP软件经E1转换通过市广电网络中心SDH网上传到漳州台机房服务器。在我台的服务器,通过解码卡将相应文件调出即可转换成模拟A/V信号或DV格式信号送至录像机下载或直接传输到非编系统。
三、系统软硬件选择
(一)板卡的选择
系统的核心是将视音频转换成可供IP网络传输的数据文件。所以板卡对系统性能至关重要,主要要求为:
1. 板卡为广播级采集卡,可硬件MPEG-2 4:2:0 ML@MP压缩
2. 适应我市各县实际,要有多种视音频输入输出,同时要有1394接口
3. 适合在电脑上进行多轨编辑
4. 具有良好的兼容性,经济性
依据以上几点,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我们选中Canpous公司的Dvstorm2编解码板卡。
(二)传输软件
各县市与漳州机房服务器间上传素材采用FTP文件传输软件
1. 漳州机房服务器端软件我们选定为Serv-U
Serv-U是目前众多的FTP服务器软件之一。通过使用Serv-U,用户能够将任何一台PC设置成FTP服务器,这样,用户或其他使用者就能够使用FTP协议,通过在同一网络上的任何一台PC与FTP服务器连接,进行文件或目录的复制,移动,创建,和删除等。虽然目前FTP服务器端的软件种类繁多,相互之间各有优势,但是Serv-U凭借其独特的功能得以展露头脚。具体来说,Serv-U能够提供以下功能:
符合windows标准的用户界面友好亲切,易于掌握。
支持实时的多用户连接,支持匿名用户的访问;通过限制同一时间最大的用户访问人数确保PC的正常运转。
安全性能出众。在目录和文件层次都可以设置安全防范措施。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设置,支持分组管理数量众多的用户。可以基于IP对用户授予或拒绝访问权限。
支持文件上传和下载过程中的断点续传。
支持拥有多个IP地址的多宿主站点。
能够设置上传和下载的比率,硬盘空间配额,网络使用带宽等,从而能够保证用户有限的资源不被大量的FTP访问用户所消耗。
可作为系统服务后台运行。
可自用设置在用户登录或退出时的显示信息,支持具有UNIX风格的外部链接。
2. 在客户端电脑安装FLASHFXP软件。
FXP是FileExchangeProtocol(文件交换协议)的缩写,本身就是FTP众多协议中的一个协议。FlashFXP融合了一些其他优秀FTP软件的优点,可以比较文件夹,支持彩色文字显示;支持多文件夹选择文件,能够缓存文件夹;像LeapFTP一样的外观界面。最重要的是强大的FXP和FTP功能:支持文件夹(带子文件夹)的文件传送、删除;支持上传、下载及第三方文件续传;可以跳过指定的文件类型,只传送需要的文件;可以自定义不同文件类型的显示颜色;可以缓存远端文件夹列表,支持FTP代理及Socks3&4;具有避免空闲功能,防止被站点踢出;可以显示或隐藏“隐藏”属性的文件、文件夹;支持每个站点使用被动模式等。在传输速度方面,在FTP方面FlashFXP是最快的终端软件。
四、系统安装调试
(一)软件安装
采用FTP的点对点传输方式,在服务器电脑上安装FTP服务端软件Serv-U,Serv-U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FTP服务器端软件,支持3x/9x/ME/NT/2K等全Windows系列,可以设定多个FTP服务器、限定登录用户的权限、登录主目录及空间大小等。
首先在服务器上建立新闻回传域,输入服务器IP地址(必须申请固定地址),操作界面如图(2)所示。设定龙海、华安、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南靖、长泰等九个用户,给每个用户分配专用的文件存放空间。如图(3)所示:
在客户端电脑安装FLASHFXP软件,FLASHFXP是一个功能强大的FXP/FTP软件,融合了一些其他优秀FTP软件的优点,支持文件夹(带子文件夹)的文件传送、删除;支持上传、下载及第三方文件续传,支持FTP代理及Socks 3&4;具有避免空闲功能,防止被站点踢出;支持每个站点使用被动模式等。
在站点管理菜单上输入服务器给定的IP地址、用户名、密码,建立连接,如图(4)所示:
通过以上安装设置,已经可以实现FTP点对点互传,在客户端点击连接,登陆到指定的目录,就像操本地电脑一样,将文件包拷贝到中心机房电脑。FLASHFXP操作界面如图(5)所示:
(二)实测传输速度和视频指标
用MPEG-2 8M码流的格式采集10分钟的一段资料,在各地上传到漳州台服务器,平均传输速率在200k/秒之间,传输时间都为40分钟左右(因为只使用了一个2M的E1口)。
测试视频指标采用的设备:泰克201模拟视频发生器,泰克VM-400视频指标综合测试仪测试,Cannopas DVSTORM-2的非编卡,标准专业视频监视器。指标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三)系统的优点
1. 造价极低,各个传送终端利用各市县原有非编电脑,只在漳州台增加了一台接收服务器,一片Dvstorm2编解码板卡和一些E1转换器,成本不超过十万元。
2. 网络费用极低,九县市新闻回传系统利用市广电网络SDH传输网。
3. 带宽稳定,每个县市占用SDH网络一个2M E1口。
4. 使用方便,运营,维护费用极低。
5. 图像质量传输无损。
6. 系统扩展性好,系统建成后,由于漳州电视台对外的媒体传送还包括和省级台、中央台,以及气象部门等之间的视频资料传送,为此该系统开通了和互联网的连接,从电信公司申请一路4M带宽的互联网DDN专线,在中心服务器电脑端增加一块网卡,实现和英特网的连接,在中心服务器电脑上安装FTP客户端软件。系统扩展以后,漳州台开通了外界的数字连接通路,以最低的投入,最少的运行成本,实现了媒体资料的上传下达,用该系统取代原有微波传输系统,运行两年多以来,没有出现因为传输通道故障影响节目的传送,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节目的时效性、节约运行成本。
五、系统应用及效果
漳州电视台新闻回传网络建成三年以来,运行良好,极大的方便了各县市新闻素材的上传,得到了台内及各县市新闻部人员的一致好评,达到了系统设计的预期目的。同时通过扩展,方便了我台记者异地采访的新闻回传,特别是去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省两会等大型活动的新闻报道中,我台记者通过该系统以极低的成本,及时、高效、高质量地回传新闻,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可视性,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为了改善和提高漳州九县市新闻回传的质量,方便各县市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便于我台记者外出采访能及时高质地回传新闻,我台组建基于网络的数字新闻回传系统。本文就该系统的设计及应用给予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