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与产品设计

2024-06-12

设计思维与产品设计(通用12篇)

设计思维与产品设计 篇1

一、模糊思维的概念、特征

所谓模糊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思维的过程中,以反映思维对象的模糊性为特征,通过使用模糊概念、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等非精确性的认识方法所进行的思维。模糊思维的内涵没有明确的界定,给人以很大的解释空间或联想余地,模糊思维里有分析,却不以分析为主,它讲究“悟”。

“悟”的概念是中国先人对世界的伟大哲学贡献。老子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就发现逻辑表达只能描述共性经验的显性思维即后期西方哲学讲的上意识,而“自性”(下意识)或“元初”的意识范畴却无法用逻辑表达,只能意会。因而感慨“道可道非常道”。中国人常说茅塞顿开、幡然醒悟,在诗歌评价上,有“妙悟”的主张,在绘画上讲求“韵味”、“境界”,进入“物我冥合”、“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些都是模糊思维的表现。

直觉与体悟是模糊思维的特征,强调思维的直达性。模糊思维关注整体意识(上、下意识),对事物进行整体的、直接的把握。它们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对课题本质、属性,及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认知、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它的基本方式是整体性归纳,与逻辑分析思维相对立。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原则,把认识对象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部分,通过推理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其思维过程和结论可以用语言清楚明确地表述出来。而模糊思维具有综合性、直接性、跳跃性、快速性的特点。

庄子有一则关于“混沌”帝之死的悲剧寓言。在我国上古时代有一个神名曰“混沌”帝。“脩、忽”二帝善意的想使其成为一尊有鼻子有眼的神。结果日凿一窍,七日而死。在这里我们可以形象的把混沌转换成模糊,把有鼻子有眼的神转换成逻辑。之后我们可以看其成为我们人类的大悲剧。西方世界把母系时代通用的模糊思维打倒继而推崇纯理性思维之后,人类思维的僵化,死亡结局就已经开演。海德格尔曾指出“有一种几千年来养成的偏见,认为思想乃是理性也即广义的计算的事情——这种偏见把人弄得晕头转向。”①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之思远非理性逻辑思维那么简单。我国著名哲学家王树人早年通研东西方哲学之后,力鼎中国传统思维,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象思维”概念。在他看来模糊思维也即象思维是能超越理性思维局限的通达性思维。他认为“象思维所蕴含的‘象的流动与转化’,经过具象、意象诸可感知之象,进而跃升至‘大象无形’之象或‘无物’之象”。②“象的流动与转换”精妙的解释了模糊思维的精彩过程。

二、设计中的模糊思维

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已长达百余年,其思维模式是建立在西方严密的逻辑原则与严格的方法上的。整体的设计艺术理念是以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为基础的。工业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现代设计理念所强调的标准化、集约化、科学化,随着自身不断的发展成熟已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套路化、模式化的僵化倾向。而从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对精神的关注已经由表及里,对精神内容的关注替代了对精神形式的关注,然而我们的设计理念依然停留在形式逻辑思维的运用上。我们必须改变关注的空间,由表及里,使我们的设计思维具有对潜意识和内在精神空间的可描述性。然而这种描述并不是逻辑推理那样简单。这是一种回归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语言成型之前都在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这便是模糊思维。逻辑思维是“收紧”的,模糊思维是“打开”的。

设计和所有的创意活动一样依赖我们大脑产生的灵感。然而“灵感,飘忽不定,来去自由,若隐若现,恍惚迷离”。“它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根本特点,就是模糊性。灵感之花,显示出影影绰绰的模糊美。”③模糊思维让我们的思维“天马行空”自由驰骋,释放出无数的奇思妙想,这时我们的潜在意识之门被充分打开。来自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直觉“之思”、“之象”将涌上来,直接对应我们的思维“目标”。模糊思维其实质是模糊了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界限。打破了显意识性思维的僵化壁垒,经验化的貌似“永远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被“不确定”的“元态”思维方法所取代。我们宽容的把理性和感性交融在一起,为思维松绑,让思维回归我们的“血肉之躯”回归我们的生命元态。

这一切都得益于对潜意识的认知和关注。模糊思维在处理人的潜在意识和复杂的没有规则可言的内在精神问题时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潜意识是无法用简单的理性逻辑思维认知的。佛洛伊德和他的学生荣格把人类的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先后描述出来以后,人们知道了人类的很多行为并不受控于理性和逻辑,而受控于人类的个体潜意识和更古老的集体潜意识。他们深植于人类的精神“黑洞”之中,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却在左右着我们的一切。当今很多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对潜意识活动的运用,不再是逻辑推理的“必然”。人类文化进入了对“灵魂深处”的关注。因此,当今设计也不可避免的对人类的潜意识等深层精神世界进行关注。人类的潜意识不可名状,难以用精确的分析思维进行描述,但完全可以用模糊思维进行表述。设计思维引入了模糊性便可以用更简单通达的形式外显出复杂的不可控的内部精神世界。在2011年成都双年展上展出的设计作品致力于它的功能解决方案的同时,亦趋向对人们内部精神世界的关注,模糊了设计与艺术的界线。其核心主题旨在召唤中国艺术及艺术设计能“随物婉转,与心徘徊”这一心灵路径。古人云“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在我看来,“溪山清远”是摒弃了现代艺术设计中形而下的“器”,而直指那个模糊思维中的“道”。从此便掀开心境与文化回归和重建的新篇章。山虚水深,万籁萧萧。清淡寡欲,却兀自继续,自生自灭,不息不扰。

三、结论

模糊思维不是“非此即彼”的求证,而是善于多角度考虑问题,善于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特别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进行概括,估测事件的进程,作出近似的、灵活的结论。世界本身是模糊的,人脑的思维机制本身也是模糊的,思维的极致不是精确而是模糊,不精确处蕴含着极大的活力和创造性。《周易》所创立的古老而永远年轻的模糊思维模式,在当代设计中将原生创发出无数的杰出作品。人类思维的绵延发展,不是走向精确,恰恰是向模糊回归。

模糊思维使人类告别冷酷的理性思维找回了温暖的生命之思,灵魂之语。是人类摆脱“冷漠”、“僵化”、“循旧”、“刻板”的唯一通道。设计思维具备了模糊性便触摸到了设计的灵魂,便找到了设计之“道”。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选集》(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

[2]《回归原创之思》王树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3]《思维与设计》周至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设计思维与产品设计 篇2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设计思维与创意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总 学 时:32 其中讲授学时:16 实践学时:16 计划学分:2 先修课程:女装设计 中外服装史 服装色彩 讲授语言:中文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30% 课程考核10% 随堂考试60%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本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设计思维与创意通过打开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思维与创意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服装设计思路与方法,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目的与任务:

1.认知服装设计的相关概念。2.了解服装设计的思维方式。3.掌握服装设计的创意方法。4.掌握服装设计的法则及规律。

5.掌握服装市场营销及服装品牌知识。

三、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材:《打破思维的界限——服装设计的创新与表现》袁利 赵明东 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3 参考书:《时装设计:过程、创新与实践》[英]凯瑟琳·麦凯维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设计思维(讲授:1学时)知识点:

1、思维的概念

2、设计思维的概念

第二章、创意思维(讲授:1学时)知识点:

1、创意思维的来源

2、创意思维构思过程

3、水平思维

4、体验水平思考法获取创意

实践教学(实践:4学时)实践内容:

1、广州红砖厂创意园市场调查

第三章、创意工具(讲授:2学时)知识点:

1、思维导图的背景

2、思维导图的定义

3、思维导图的特征

4、思维导图的流程

5、思维导图运用技巧

6、体验思维导图

实践教学(实践:2学时)实践内容:

1、思维导图绘制实践

第四章、水平思维系统中的设计思维(讲授:2学时)知识点:

1、逆向设计思维

2、联想设计思维

3、无理设计思维

4、发散设计思维

5、创造设计思维

6、灵感设计思维

实践教学(实践:2学时)实践内容:

1、设计思维实践

第五章、创意灵感的来源(讲授:4学时)知识点:

1、生活资料

2、自然元素

3、时空要素

4、姐妹艺术

5、科技成果

6、社会动态

7、民族文化

实践教学(实践:4学时)实践内容:

1、思维导图的训练

2、服装设计快速表达 第六章、通过一块面料进行创意设计(讲授:2学时)知识点:

1、现有纺织品的局限性

2、创意面料设计的商业价值

3、创意面料设计的技法介绍

实践教学(实践:2学时)实践内容:

1、面料创意设计实践

第七章、自主创意系列服装设计 知识点:

1、创意主题的选定

2、思维导图的训练

3、系列设计效果图的绘制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一)考核方法 考核类型:(笔试)考核方式:(笔试)考核时间:4小时

(二)成绩评定

随堂考试成绩:占60%

上课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占10%平时练习操作情况:占30%

六、编制与审核

当代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的共性 篇3

关键词:艺术思维;设计思维;混血;传统;材料

叔本华曾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即认同世上一切的客观存在都是思想的反映,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是哲学范畴最重要的问题。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思维则是理性思维的艺术表达。艺术思维是以人为中心的情感的表达。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也显现出许多共性,像混血、材料的综合利用、摹仿等等,掌握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的共性对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

思维主要处于心理范畴,是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情绪、意志这一系列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1]。

“艺术思维”是以审美心理为内核,包括意象思维、情感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和形式化思维。艺术的思维也常常表现为幻想、浪漫和荒诞,是形象思维的极致发挥。朱光潜先生认为艺术的任务是创作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2]。

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设计思维存在于从客户委托到设计完成这一过程的每个阶段[3]。设计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以形象思维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经济原则的实践活动。

二、当代艺术思维与当代设计思维的共性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也显现出许多共性,虽然清晰、准确、逻辑化的设计思维与随意、自由、情绪化的艺术思维处在对立的角度,但是二者在当代艺术与设计中已趋于共融,不论设计者或艺术家,都是以个人的经验和背景为基础,将设计或艺术手段作为媒介来实现自己的表达。从审美角度来说,艺术注重视觉美和精神美,而设计则囊括实用和审美两个功能。在思维方式上,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也有着混血、材料的综合利用、摹仿等共性。

(一)混血

吉赛帕.怕诺尔说:“混血这个词受很多艺术家的喜欢,当然他们也同时喜欢假扮植物学家:将不同种类和风格杂交、嫁接、扦插或者通过其他新奇的工具将不同风格不同性质的东西结合在一起[4]。” 二十世纪初,西方艺术家对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混血”这个词也由这种兴趣产生,它同时也定义了当代艺术和设计的视角:一件作品可以受多种风格影响并混合而成。

1.本土与全球的对话

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样化讯息和互联网提供的便利,当代艺术与设计已是无国界、无门槛的实践。艺术家与设计者们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接受不一样的教育,有着各自的经验体会,当他们将本土的思想与外来艺术或设计元素相结合时,又会碰撞出令人新奇的灿烂火花。

哈佛大学的教授巫鸿曾在《作品与展场》这本书中提到本土与全球的对话是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家发展最有力的驱动之一:它激发了实验艺术家们探索其自身身份,使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成为全球当代艺术的一部分[5]。

设计是一种工作和思维的过程,是一种表达,集聚审美和实用的双重功能,好的设计是跨国度的。200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华宴哥本哈根皇家瓷器与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以“世界品牌,香港设计”为主题展开合作,靳埭强利用亲手绘制的水墨青花,牡丹花和紫荆花等代表中国的图案与现代的北欧瓷器工艺相融合,营造了一场花朵缤纷的中国盛宴(图2)。哥本哈根皇家瓷器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早年也受到中国传统瓷器的影响,而靳埭强的中西融合亦巧妙地彰显东方设计的魅力。

2.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理解传统是一件浩大深沉的工程,它提醒着设计者和艺术家们要熟知中西,熟知过去、现在和未来,要具有发散性和联系的思维方式。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是非常多元化的,传统和当代并不矛盾,并不是相对的关系,相反,传统与当代是可以并行与融合的。正如一个建筑师可以用最新的材料,去做当代的建筑物;也可以用非常古老的材料去建造一个当代外形的建筑。

被誉为“当代高古水墨第一人”的李华弌生于上海,向国内外名师研习绘画,如海派画家王一亭之子王季梅和布鲁塞尔皇家学院的张充仁。他将北宋山水这一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融合,创造出一个似梦非梦,清醒平和的宇宙。

在设计领域,只有了解未来,才会思索传统的美好。当今的工业产品,除了需要技术之外,还要能为设计注入灵魂;此时,需要的是源于常民生活与传统工艺的感性[8]。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及审美心理结构中,自古就有崇尚“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竹屋”(图5)位于长城脚下的公社,设计者隈研吾先生在建筑设计上遵循传统和自然,善于利用竹、木材、泥砖、石板、和纸等自然建材,从建筑文化学的角度看,竹子更代表了东方文化的价值观念。

(二)材料利用

材料的选择和利用对当代艺术和当代设计而言都至关重要。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已屡见不鲜,材料可以说是艺术家们传达内心情感的媒介和艺术作品的符号语言。对设计而言,材料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决定设计的成败,而环保材料、可再生材料、科技新材料等也是近年来热门的话题。

徐冰是中国当代艺术圈中非常关注材料的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烟草计划》呈现的是一系列以烟草和烟草制品为契机的独立联想。其视觉因素或来源于商业、政治美术和大众文化,或来源于城市建筑和自然环境。展览促使我们对中国的现代和当代经验进行反思。徐冰的看法是“烟这个材料有太强的社会性。我对利用这些烟材料做东西有兴趣,也不一定反映一种明确的态度,但是由于材料的特殊性肯定会涉及社会问题【9】。”

2009年,原研哉策划了“TOKYO FIBER09/SENSEWARE:引人兴趣的媒介”展览,在米兰三年展中举行。展览主要在于对有关人、纤维、环境的创作进行的新构思,材料成了展览的焦点。在时尚领域大有作为的设计二人组薄荷设计[Mintdesigns],他们采用高热塑性聚酯长纤维制成的无纺布“Smash”设计出立体的人脸和猿脸口罩(图7),以解决近年来花粉过敏、禽流感盛行和雾霾等问题。

设计思维与方法 篇4

我刚开始接触空间设计时, 我的一位导师曾经让我无拘无束设计各种方案, 鼓励我大胆设想, 先不考虑任何可行性、任何时间地点空间材料的限制, 先根据自己所知所感的, 大胆设想。有了好的想法、好的设计概念之后, 再深入地去学习和寻找实现的方法, 从而有效地开拓了我的设计思维。所以那段时期长进最快, 学到很多东西, 也提出很多自己都觉得惊奇的设计概念。“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这句话说来夸张, 其实也很有它积极的一面, 这也是一种思维方法。

那何为思维呢?简单来说就是思考问题的方法。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从而延伸出不同的结果。积极的思维方法能更好地触发灵感, 获得创造性的思想, 从而大大提高一个人的创造力。思维方式有很多种, 如创造性思维、收敛思维、加减思维、逆向思维、平面思维、纵向思维、测向思维、系统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等, 但是想要设计一个好的作品, 不是仅仅死搬硬套这些方法就能够完成的, 更不可能是死记硬背设计理论就可以的, 这需要具备大格局, 需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 最终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思想方法, 并且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这里有一个本与设计无关的小案例, 我却觉得它所展现的思维方式与设计的思维是相通的。

年前, 朋友所在的公司组织年会, 每位员工可带一位家人或者朋友前去。让我去, 刚开始很不屑:一个刚起步的小公司, 还搞什么年会啊, 会有什么看头?

其实不然。

一进入国际酒店大堂, 一块印有公司LOGO的精致的导示牌指示宴会厅在二楼。一走出电梯, 一副巨大的笑脸墙映入眼帘, 上有年会的主题: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往前走近宴会厅门口, 接待小姐已经迎上来, 报了朋友的名字, 签了字, 带上红色的中国结, 被引领入座。那天晚上来客很多, 朋友公司的领导和员工既是演员又是主人, 但是每个人都有条不紊地忙着:准备服装, 排练节目, 迎接客户, 引领入座。

我开始觉得疑惑:这是朋友口中所说的小公司吗?二十人左右的小型私企?然而, 疑惑随着节目的开始愈加重了——将近三个小时的节目表演, 涵盖相声、小品、舞蹈、歌曲、舞台剧等等, 包括服装、道具、音响、灯光、全都像模像样, 掌声和笑声不绝于耳。最重要的是, 所有的节目全是员工来完成的, 包括主持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在二十天的时间里, 在不占用工作时间的情况下, 自编剧本, 自己租赁装道具, 排练节目?但是在见到他们领导的时候, 我明白了。那是一个神采飞扬的女人, 三十多岁, 思维敏捷, 说话干脆有条理。她说:“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虽然公司才刚起步, 虽然公司加上领导不到三十人, 但是我不觉得它小, 早晚有一天它会强大起来的……因为它是一个管理严格、制度明晰的团体, 因为我们有年轻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我相信, 好思维赢得好结果……”我用心听着、感受这样一个小型却盛大的晚会, 感叹极了。作为一个设计专业的研究生, 不是更应该具备这些品质吗?

是的, 作为一个设计人更需要这些品质, 需要灵活的、多变的思维方式。其方式也同样有很多种。这里略举一二。

1.发散思维

这是刚开始接触设计专业时就学到的一个基本设计思维方式。从一个点出发, 发挥天才的想象力, 延伸出无穷个点, 再经过重组, 从而产生新的形象。比如从“笔”这个元素, 我们想到:笔——作家——小说——读——近视眼——眼镜——科学家——科技——卫星——宇宙……这样一直发散着想象下去, 会有无穷尽的形象出现, 这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支“笔”, 它就不再是单纯的一支“笔”了, 我们赋予了它新的、更多的含义。

2.收敛思维

有发散就有收敛。设计, 可以天马行空的发散和想象, 但也得收得住, 最终还是要以事实为根据, 归纳总结整理, 从而作出好的设计作品。

3.想象思维

想象是设计的翅膀, 一件没有想象的设计作品就没有灵魂。设计需要创造和创新, 而创造和创新离不开想象。当然, 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 像灵感和顿悟一样,

它也是建立在已有的记忆表象之上的, 需要经过前期的大量的资料收集为前提的。

4.移植思维

与移植思维相吻合的一个理论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理论。即在设计过程中将别的领域的思想方法用到自己的设计领域, 或者将自己的思想方法拓展到其它领域, 要学会用联系的方式看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就是当下很热的交互设计。设计与科技交互、设计学与生物学交互、设计学与数学甚至医学交互等等, 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5.换位思维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 而绝大多数创造性思想都是缘于思维角度的改变。对于一件设计方案。我们应该尝试从不同角度和位置等各个方面去看一看、想一想, 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设计进入死胡同了, 我们为此烦躁和绝望, 这个时候我们就该换个角度、换个思维来试试, 说不定就能很巧妙的解决了这个设计问题, 往往视角的特别决定了创造力的高低, 我们因此也就创作了一件好的设计作品。

除了以上介绍的五种思维方式以外, 适合用于设计活动的思维方式还有很多种, 如联想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总之, 设计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设计师具有创新创造精神、举一反三的能力, 灵活运用并扩展各种思维方式, 从而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来。

摘要:从古至今, 特别是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 设计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涵盖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设计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设计师具有创新和创造的精神, 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灵活运用并扩展各种设计思维与方法, 从而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来。

关键词:设计思维,创新,积极,设计师,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试析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杨文圣等.出处:《衡水师专学报》2003年4期.

[2].《探析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王冰迪等.出处:《美苑》2009年4期.

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王晓峰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化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极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三、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初中数学问题设计与宏观思维构建 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作业评价;思维方法

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对于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其他学科知识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同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加关注理性思维的培养,教学难度也更大. 现今,我国大多数的初中数学教学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对学业和考试的逢迎,在问题的设置上更强调了与考试的统一性,大家都过于关注问题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思考问题与教师评价问题的过程. 在这样的思维形式之下,教师不注意问题设置的机会与能力培养的作用,影响到了问题的实施效果.

找到问题设置的机会

首先,教师应当善于找到给出问题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和答案相辅相成、循环上升,二者的合理“碰撞”,一定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收获. 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及时抓住二者结合的机会,在学生最需要答案的时候给出提示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良性发展思维能力的平台. 曾经有一个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在一次公开课上,讲课教师说明了“负负得正”的基本应用法则以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相关的问题,即(-4)×(-5)=?学生给出的答案除了20之外,还有-20,16,-24等. 如果不考虑问题对于思维导引的功能,没有经验的教师可能会仅仅指出学生的错误,并且再次重申学生没太弄懂的有理数乘法法则. 但是对于注重问题设置与思维导引的教师来说,则可以在学生出现类似错误以后,对学生提出因势利导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说说得出各自答案的理由.

学生A的思路是:假设以数轴上面的原点为基本点,向相反方向移动5次,每次移动都是4个单位长度,那么正好落在-20的位置,所以(-4)×(-5)=-20.

学生B的思路是:假设以数轴上面的-4位置为基本点,向正方向移动5次,每次移动都是4个单位长度,那么正好落在16的位置,所以(-4)×(-5)=16.

学生C的思路是:假设以数轴上面的-4位置为基本点,向反方向移动5次,每次移动都是4个单位长度,那么正好落在-24的位置,所以(-4)×(-5)=-24.

这些想法虽然并不正确,却与众不同. 教师要对学生敢于思维的表现给予肯定,再分别指出其问题所在. 我们假设,如果教师仅仅关注结果,而不去考虑问题的思维引导作用,那么学生也就失去了一次良好的自我展示机会. 这样一来,师生双方可能会造成误解,教师认为学生没有听懂,学生认为教师没有教好,于是反复在理论知识上纠缠,却不能从思维认识的层面将问题处理清楚,更严重的是,由此会打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与自信心,使其不敢面对更复杂的问题.

利用问题构建知识网络

问题的设置与评价应当有助于教学目标深化,亦即达到知识网络上的构成效果,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对所学内容予以把握. 在记忆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对某个单元的知识产生一定的观感印象,然而此时对于单元的综合把握,特别是对于各项知识点间的深层次联系,则依然肤浅,无法真正达到应用的理想效果,更谈不上对整体知识的驾驭. 因此,教师应当注意以提问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予以理解,让学生可以在宏观层面上统揽整个单元内容. 具体可以采取三种做法:第一种,以问题提示本部分知识中的主线所在,使学生利用主线串联起各个具体的知识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比如,接触到与四边形有关的内容时,就可以向学生提问: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这些知识的主线基础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知道,它们都是围绕平行四边形这条主线展开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性. 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自然会加深对各个几何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第二种是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各部分知识的前后关联.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其中即有以单元为单位的小系统,也有以教材为单位的大系统,当学习完某部分知识时,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联系前后系统内容极有必要. 比如,接触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个知识点时,因式分解法所发挥的作用很大,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此前学过的因式分解问题,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系统内外知识的关联,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种是给学生提供数形结合问题. 初中数学可以被划分成代数和几何两大部分,其中代数侧重研究数、几何侧重研究形,二者的结合,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处在理想的宏观状态. 比如研究函数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函数和图像相结合的问题,在涉及长度、面积、体积等有关内容时,则要使之同代数问题综合到一块,只有用这种顾此而不失彼的问题设计办法,才有可能保证学生宏观思维的形成.

利用问题培养多角度思维

让学生在问题尝试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有利于其多角度思维的形成. 数学学科的灵活性很强,对于一道题来说,解题方法往往不止一种,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尝试多种做法,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问题,从而寻求出最省力、最简单的做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教师首先应当构建形成利于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找到可以一题多解的例子,当学生以基本方法完成以后,再指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尝试其他类型的解题策略. 比如下面的问题:

现在已经知道对称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其顶点是(-1,2),此抛物线经过点(1,-3),试求出这个抛物线.

除此以外,学生还可以借助图形的办法,按照抛物线属于轴对称图形这种基本特点,根据x=-1为抛物线对称轴的规律,发现点(1,-3)在数轴上的对称点为(-3,-3),接下来将此三点分别代入到y=ax2+bx+c中,同样可以求得问题的答案. 这种解法还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再者,可以假设所要求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1)2+2,将点(1,-3)予以代入. 借助几次不同角度的练习,学生在思维上的灵活性能够得到大大提高,便于其在多个角度观察与处理问题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利用问题促进逆向型思维

教师在设计与带领学生处理问题时,还需要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的鼓励,特别是使学生养成一定的逆向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能力,指的是使学生摆脱一般定向思维的能力,让其可以站在同常规思维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做法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是一种挑战、一种创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现新问题、寻找新思路,促进学生快速反应能力的形成,最终保证知识始终处在活用状态. 比如下面一例:

已知,在方程x2+(b-1)x+b2=0,x2+4bx+3-4b=0,x2+2bx-2b=0里面,其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请问b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总结

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教师再因势利导,同学生一起根据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全程推动下来,学生不仅能够对基本技能予以巩固,还可以有效拓展知识面、增强思维力,真正体验到自主思考与学习带来的快乐. 我国传统著作《礼记》里面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正应如此. 我们应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指导学生从问题中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真正促进问题与评价宏观思维的形成.

创新思维与室内设计 篇7

关键词:创新思维,思维定势,归零思维,室内设计

前言

在室内设计实践中, 常常发现一些设计师设计创新的意图强烈, 但实现的设计方案却严重脱离设计原则, 存在功能或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某些设计不分情形和功能类型的差异, 忽视空间使用的差异性, 用一种特例所采用的方式, 硬套用在差异性很大的室内空间类型中, 片面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组合中, 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创新, 忽视功能、经济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则, 无效用空间大量存在并在造型上生搬硬套。上述情形说明缺乏对创新思维内在机制与逻辑的了解。

一、创新的涵义

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到20世纪60年代, 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 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创新表现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就设计界来讲, 创新同样是设计的灵魂。创新思维运用全新的思维角度和方法来分析、认定和处理各种情况和问题。它可以运用正向、逆向的线性思维进行思考, 也可以运用纵向、横向的平面思维进行创作。但它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的综合运用, 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多元的三维立体与多维的空间思维。因此, “创意”并不是空泛的胡思乱想, 它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的运用结果。中央美术学院张绮曼教授指出:设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没有创新就没有设计。

二、创新思维

作为创新主体的个人, 其创新思维能力受到思维定势、价值观、感觉等思维因素的影响, 必须克服这些思维障碍, 才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下面谈谈思维定势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以及如何克服思维定势的障碍, 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

1、思维定势既是创新思维之母, 也是创新思维的宿敌。

有这样一道测试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难分难解之时, 跑来了一位小孩, 小孩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头问:“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公安局长答道:“是我的儿子。”

请问:这两个吵架的人与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据说有人曾将这题对100人进行了测验, 结果只有两人答对。你是不是已经从婚姻、抚养和血缘等角度开始推测他们之间的关系, 感觉是不是很复杂?

其实答案很简单:公安局长是女的, 吵架的一个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爸爸;另一个是他的爸爸即小孩的外公。为什么我们刚才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想得很复杂呢?因为“公安长”、“茶馆”、“与老头下棋”这些描述, 使我们从以往的经验判断出发, 为公安局长预先设定一个男性身份, 这样就把简单的问题想的很复杂了。这种预先设定的心理状态和惯性的思维活动就是思维定势。人们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积累, 逐渐形成一种判断事物的思维习惯和固定倾向, 从而形成“思维定势”。

首先思维定势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对解决现实问题有积极的一面。其次, “创新思维”和“思维定势”又是一对生死冤家和宿敌。创新思维需要打破常规, 而思维定势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思考习惯, 常常对形成创造思维产生消极的作用。

思维定势可能都是在过去某一阶段的经验总结, 是经过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验证的“正确思维”。但是当事物的内外环境变化时, 仍然固守“正确的”定势思维却行不通了, 甚至要吃大亏。

2、积极的思维定势和消极的思维定势。

按预先设定心理状态的预期结果不同, 思维定势分为积极的思维定势和消极的思维定势。

积极的思维定势:当面对问题发生时, 相信采取某一行动一定会出现预期的结果, 这种预先设定的心理状态是积极的思维定势。在此澄清两个问题:一是思维定势产生的积极作用不同于积极的思维定势;二是积极的思维定势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效应, 积极的思维定势也存在正负两个方面的结果效应。比如那个古代耕田的宋国人, 偶尔碰上一只瞎眼的兔子撞树而亡, 捡了一条便宜, 便以为每天都会有兔子来撞树等他捡回家, 从此自己天天守株待兔, 结果兔子没得到, 反而落得被人耻笑, 这种积极的思维定势产生的就是负面的结果效应。

消极的思维定势:相信采取某一行动不会出现预期的结果, 这种预先设定的心理状态是消极的思维定势。比如扁鹊发现蔡桓公患病要为他医治, 而蔡桓公固有的定势思维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结果病入肠胃仍然拒绝扁鹊医治, 最后导致病入骨髓而死。

积极的思维定势往往来源于已往的成功经验, 消极的思维定势往往来源于已往的失败教训, 两种思维定势都会形成创新思维的障碍。过去成功的经验应用于现在, 不一定还能成功;过去失败的事情, 现在不一定还会失败。克服这种障碍必须确立新的思维方式——归零思维。

三、室内设计创新思维

从室内设计的特性来看, 室内设计大体上是一种模仿性的工作。室内设计从思维的层面看, 实质是设计的规则和组合技能的运用。大脑只能做那些它内在已有的和可以组合的东西。涉及实现功能、经济、文化艺术、形式、技术、材料等方面。可见, 在室内设计过程中, 同样需要归零思维。即:忘掉过去的成功和失败, 不受已有成见的束缚, 让思维从头开始。

室内设计创新思维的运用, 我们不妨做以下尝试:利用少见的差异方式, 由直接的尺度夸张、变异等, 来获得以前由于经济或技术原因而没有或很少见的形式;利用其他门类中的事物形态作为模仿对象, 关键是发现现象内在的构成结构的相似性, 并在抽象层次归纳出操作规则;利用组合的规则, 构成因子与不同层面的事物集合相联系, 将一种构成因子的事物集合中的个体相替代, 并加入到组合过程中, 从而生成创新的结果。

创新思维方式举例:

1、将原词汇的语境改变为相关的但属性差异大的语境;

2、科技作为工具。工程技术、材料、人工环境控制、信息技术等对室内设计均有极大推动作用;

3、构成模式空间维度的变异, 可形成新的形态构成;

4、利用抽象的几何学关系或单元体组合的规则, 在繁杂中增强秩序, 将视觉形态控制在人的美感系统所接受的范围;

5、功能分离, 各自有独立性, 依不同功能的不同组合产生新的形式;

6、概念的颠倒与混淆。如空间维度的变异 (通过连续、缩放、扭曲、偏转、断裂等方式的综合使用) 等等;

7、“解构”。进行原等级关系的颠倒和打破界线, 突破原有系统, 打开其封闭的结构, 然后对系统全面置换, 将分解后的系统的各种因子显现出来, 并使原有的因子与外在因子自由组合, 使之相互交叉和重叠, 产生出新的意义组合;

8、把新的小的因素放大, 并加以充分的认识和利用。任何部位的建筑构件均可看作一种特定空间位置中的有意义形态。如柱头, 我们把它看作传统的经典构件, 也可以将其变异为现代的构成形态, 利用几何形特别是某种曲线面几何形作为形态主体是有效的方式。

四、结论

本文讨论了创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方式可使室内设计创作过程抽象化、层次化、条理化, 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操作思路, 依此方式, 室内设计创新可以高效率地实现。创新思维机制具有内在逻辑且是很有限的, 却能生成许许多多不同的功能组合与新形式。

参考文献

[1].郑曙旸, 《室内设计程序》, 中国建筑出版社, 1999年。

[2].高昱,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思维创新》, 2007年。

算法设计策略与计算思维 篇8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ACM会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1]。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目前,计算思维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计算机科学家和教育界人士的关注。2008年1 1月,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在广西桂林召开了“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专题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对计算思维对计算机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主要成果发表在《计算机科学》杂志上[2,3]。

为了传播计算思维,周以真教授撰写了针对所有大学新生的“计算思维”讲义,并以此作为“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课程的主要教材[2]。从讲授提纲来看,该教材全面阐述了计算思维的内涵,偏重于讲授计算思维的广度,因而适合大学新生在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方面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但是,一门计算思维课程的学习显然不足以使学生对计算思维有深刻的认识。为了使计算思维深入人心并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有必要使学生在4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在计算机学科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上持续不断地加深对计算思维的认识和领悟。因此,从培养计算思维的目的出发,对计算机学科基本知识点的计算思维内涵进行系统的梳理是一项重要并且紧迫的工作。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其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是IEEE-CS/ACM计算教程中明确规定的核心知识单元[4]。本文从计算思维的角度研究算法设计策略的内涵,重点剖析几种典型的算法设计策略,以便为最终梳理算法设计与分析和计算思维的联系打下一定的基础。本文可视为以课程为单位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对计算学科的各知识点进行解读的初步尝试和探索。

2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科学思维方法。按照周教授的观点,计算思维包括以下内容[1,2]:

(1)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看来困难的问题阐释成一个我们知道问题怎样解决的思维方法。

(2)是一种递归思维;是一种并行处理;能把代码译成数据又能把数据译成代码;是一种多维分析推广的类型检查方法。

(3)是一种采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或进行巨大复杂系统设计的方法;是一种基于关注点分离的方法。

(4)是一种选择合适的方式陈述一个问题,或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使其易于处理的思维方法。

(5)是按照预防、保护,通过冗余、容错、纠错方式,并从最坏情况进行系统恢复的一种思维方法。

(6)是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解答,即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的思维方法。

(7)是利用海量数据来加快计算,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进行折中的思维方法。

3 算法设计策略的计算思维视角

算法设计中的每一种策略作为问题求解方法,可应用于多个领域,具有明显的计算思维特征。本文将讨论几种典型算法设计策略在问题求解上的通用性,从而揭示其所体现的计算思维内涵。

3.1 贪心策略:是求解优化问题的一类算法策略

贪心策略的基本思想是把求解问题的任务分解为若干个步骤,而算法在每一步骤的决定是“短视的”,即该步骤所采取的行动或者选择是局部而非全局最优。尽管对于一些问题通过每一步的局部最优选择可以得到全局最优解,但对许多问题并非如此。在实际问题求解中,即使不能得到最优解,仍可能选择使用贪心策略,原因是该策略常常可以给出质量可接受的问题解。

贪心策略是最接近于人类日常思维的一种问题求解策略,已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该策略最突出的优点是效率高,方案容易实施。从计算思维的角度,贪心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如下方法指导:首先,以当前和局部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问题求解策略简单易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特别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当其他方法都失效的时候,该策略往往可以正常地发挥作用。其次,以短视的、急功近利的方式解决问题,往往以整体利益的损失为代价。为此,在采用贪心策略求解一个问题之前必须充分估计由此所带来的损失,在问题求解效率和解的质量之间进行适当的折中。

3.2 分治策略

分治策略求解问题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与原问题同结构的但规模较小的子问题,然后以递归的方式求解这些子问题并通过合并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分治策略的一个要点是子问题与原问题结构相同,因此子问题也同样可以利用分治策略进行求解。

分治策略是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常见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分治策略提供了如下通用思维方法:在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掌握一些简单或者规模较小的问题的求解方法,或者这些小规模问题的解是直观的、易知的。这时可以采用分治策略重用这些已有的知识,求解复杂的大规模的问题。具体来讲,面对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通常可以通过分解把问题转化为相互之间具有一定联系的、其解决方法已知的子问题,通过合并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该思想方法在组织管理和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人类社会组织中的分级管理,就是通过把规模庞大的人群的管理分解转化为若干规模较小的人群管理的办法来实现的。分治策略在军事领域有非常成功的应用。在我国革命战争历史上,在敌方势力强大的时候采用“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的方法往往产生以弱胜强的优异战果。

3.3 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是一种有效的组合优化问题求解技术,其基本思想源自分治策略的启发,与贪心策略正好相反。该方法隐含地搜索所有可能的解空间,通过把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的子问题,由子问题的解逐步建立起规模更大的子问题的解。与分治策略相比,动态规划策略中的子问题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子问题的计算顺序必须保证后面计算的子问题的解可从前面已计算其答案的子问题的解获得。

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动态规划策略提供了如下方法指导:一项复杂任务常常包括多个子任务,并且这些子任务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的联系。按照规模从小到大逐步完成这些子任务,直至完成目标任务是一种容易接受的、以渐进方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当然,为了顺利完成一项任务,需要注意对其子任务的完成顺序提出一定的要求。动态规划策略已经在经济管理、生产调度、工程技术和最优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经济学研究中,1969年Merton将动态规划方法运用于最优投资与消费选择策略的求解,给出了连续时间下2类资产的最优投资与消费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农业方面,早在1989年曾树星等人就在内蒙古河套地区水资源优化调度中,采用动态规划方法确定各种作物的灌水定额及灌水次数。

动态规划策略同样适用于人生规划方面,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完成总是从小事做起的,小目标的达成是实现大目标的基础。在个人发展上,无论目标有多么远大,好高骛远,不愿从基层认真做起的想法是不明智的。该方法还告诉我们:人生和事业都需要规划,尽管有方方面面的许多事情要完成,但这些事情之间不是无序的。如果顺序不合理,那么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弥补,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弥补。

3.4 回溯和分枝限界策略

回溯和分枝限界策略适用于问题的解空间具有树形结构的问题的求解。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树状解空间的有序搜索获得满足要求的问题的解,并在搜索过程中通过判断“继续搜索当前分枝是否可能得到更好的解”而中止或者继续对当前分枝的搜索,从而提高问题求解的效率。

该策略可视为人类生活经验的抽象和总结。比如为了在一个房屋里面寻找某件物品,我们要搜索所有的房间,并总是忽略那些可以断定目标不在其中的房间,以加快寻找的速度。其中,判断目标是否在房间中的依据就相当于回溯和分枝限界策略中的限界函数。从计算思维的角度,该策略提供了如下方法指导: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往往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回溯和分枝限界策略给出了在一类问题上实施试错法的具体方法。在如何提高试错法的问题求解效率上,该策略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即在试错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科学和工程实践中,科学家和有经验的工程师在面临困难时不会首先考虑回到问题的原点,而是倾向于立足于当前的实际,修改最近采取的行动中那些导致当前困境的行动。这种行为实际上也体现了回溯和分枝限界策略的基本思想。

4 结论

为了满足在一定深度上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习惯的需求,本文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的算法设计策略为例,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对其所揭示的通用问题求解方法内涵进行了初步的剖析。结果表明,几种典型的算法设计策略均能够为其他领域中问题的求解提供方法指导,从而也印证了计算思维的普适性。将来我们将继续关注计算机学科知识点与计算思维之间关系的研究和梳理,并以“算法分析”课程为例,着手编写基于计算思维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讲义。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

[2]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2009,36(4).

[3]朱亚宗.论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的科学定位、基本原理及创新路径[J].计算机科学,2009,36(4).

设计思维与产品设计 篇9

一、视觉传达设计是最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一) 视觉传达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认知。

“视觉传达”是近年来设计界、学术界常常引用的热门词汇。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很早就出现了, 19世纪下半叶, 西方国家把它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并广泛付诸于实践。“视觉”, 顾名思义这是需要通过视觉器官, 也就是眼睛来进行的一项活动。但人们并不是仅仅的通过事物反射到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认识他们, 完整的“视觉”不仅仅是视觉成像的生理反应, 还有更为重要的心理感知。“传达”是一种信息授受行为, 也就是将思想、情感或是一些客观信息传授给接收对象。“传达”最终的目标不只是是传递信息, 还需要带来信息的授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而“设计”, 则是将已有的设计元素, 通过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设计师根据自身所需要表达的情感与信息内涵通过组合方式的不同来赋予信息接受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 视觉传达设计中所需要考虑的地方很多, 不仅仅要考虑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还要考虑到美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理论。它是一个综合学科。

(二) 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

从“视觉传达设计”这门学科建立起来, 有关其领域范畴就有这不同的声音。前面我们已经说过, 视觉传达就是利用视觉作为载体进行信息的传递, 因此, 我们可以说只要是与视觉载体有关的的设计领域都应该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传播媒介由原来的较单一的几种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化, 多元化的多媒体时代, 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在扩大, 设计语言从“静态”走向“动态”, 从平面走向“三维”乃至加上时间的“四维”。视觉传达设计范畴的变化也同时导致了设计理念的改变。设计师们已经不能只局限在单一的媒介中进行设计考量, 而是需要同时考虑运用多种的媒介或手段来进行设计, 这也同时创造了更为丰富的设计语言。

二、设计语言的概念以其内涵

视觉传达设计是研究怎么通过设计使得视觉形象能够给人带来视觉生理上的舒适, 并且进一步产生心理上的美感。既然要运用到设计这个环节, 那么就必须要有设计的元素与设计的规律。

设计语言又可以说是视觉形象的语言表述功能, 设计师和信息接受者通过设计语言来进行交流与沟通。因为视觉形象, 尤其是具体形象, 在理解上是没有地域限制的。设计语言比起文字语言, 语音语言在表述一个意图的时候, 似乎更依赖于人的生理感受和直觉, 更能激发人的心理共鸣。虽然, 设计语言具有理解含义上的共同性, 但不同的生活背景, 不同的文化底蕴也会导致对视觉元素理解的差异。而且, 这种对图形的认识, 又可伴随着各人不同的生活境遇与情感感受而产生不同的认识理解。因此, 视觉具有随情性、多变性以及个性化表露的语言趋向, 这也是其语言价值最终转向为审美性、艺术性与文化性探求的问题所在。

三、设计语言通过视觉思维来表现其含义

设计语言组成了视觉传达设计, 而想要“看懂”视觉传达设计, 则需要人们的视觉思维。

(一) 视觉思维与格式塔心理学。

当我们人类在用自己的眼睛判断外界事物时, 并不只是完成把物体映像投射到大脑皮层上这么一个简单的操作机制, 而是在大脑进行理性认识同时, 就已经开始了一个特殊的思维过程———视觉思维。那么, 何为视觉思维?当人们看到一个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时候, 通常会对其产生各自的理解,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明白”了作品所想表达的含义。这时的“理解”、“明白”其实都是视觉思维在起作用。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 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派, 将视觉与思维之间的界限打破。它主要是研究我们怎样才能把视觉信息组织成一个富有意义的整体以及怎样理解这一过程。格式塔理论揭示了知觉的性质和规律。

较早且较详尽研究和阐明提出“视觉思维”这一概念的是著名的设计学家, 同时是格式塔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学者鲁道夫·阿思海姆。他出版了《艺术与视知觉》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一书。作为一部艺术心理学著作, 其中虽然尚未明确使用“视觉思维”概念, 但却已提出了“思维并非属于视觉之外各项心理能力的特权, 而是视觉本身的构成成份!”这个观念彻底将视觉与思维联系在了一起。

(二) 视觉思维是创作不可或缺的过程。

每一个创作的过程, 都是一个主题与元素的反复冲突、来回协调的视觉思维过程。它与理性思维是同时发生的, 相互补充的, 缺一不可。视觉思维拥有几个特性:

1. 受客体自身结构制约。

视觉思维源于对客观物象的感知, 是在主体与客体直接交流中进行的。观者是用视觉来感知设计语言, 并将设计者赋予设计语言的含义通过视觉思维传递到自己的身上。因此, 设计语言也就是客体, 决定了传达信息的内容, 而人的视觉思维则由客体所引导的进行理解与感知的。换句话说, 知觉客体自身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视觉思维的逻辑建构。

2. 人的视觉思维具有选择性。

人们总要试图将所见到的视觉形态与先前的某种经验或是自己此时的需要相联系。例如当一个感到饥饿异常的人, 看见一个圆形的物体, 就会自然的把它想象为食物。而在一个落水的人眼里, 它就变为了一个救生漂浮物。视觉思维的建构总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为被知觉的对象最终是通过其在意识现象中的显现来构造自身的。人的视觉思维的选择性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人的视觉习惯和人的兴趣爱好。

3. 视觉思维具有一定的定势。

前面我们说过, 人在第一次看到一件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时候, 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客观引导, 都会找到一个视觉焦点, 也就是寻找到视觉核心。于是, 人的视觉思维模式就产生了一种定势, 而后再接受到的视觉信息, 都被纳入了先前发现的视觉核心之中, 都为这个视觉核心所服务。因此, 如何将核心信息表达准确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件工作了。

(三) 视觉思维对设计语言和视觉传达设计进行再创造。

由于视觉思维是对构成客体的各个部分的建构, 其中包含着主体的理解与解释, 因此, 在知觉的过程中, 知觉所获得的意义就要超出构成知觉对象的东西。视觉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思维, 它自始至终都是借助“意象”来进行的。它同时也具有运用视觉意象操作而利于发挥想象作用的灵活性, 这种操作是通过直接的物象或摹拟“象”的符号来完成, 它具有便于产生顿悟或诱导直觉的现实性。因此视觉思维帮助主体去认识、把握客体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空间。

视觉思维其实也是对一个视觉传达设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人在客观的认识到了设计作品之后, 思维并没有停止, 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充实。

参考文献

[1].余义虎.视觉传达设计多元特征与表现[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4

浅谈艺术设计与创新思维 篇10

1 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是利用独特新颖的办法来实现的。相对于一般的思维活动来讲, 创新思维对艺术设计者的要求更高, 设计者要通过重建或者改组自身的经验以及知识将常规打破, 从而促使新的成果的产生。想象的参与以及灵感状态的产生在创新思维中是十分重要的。艺术设计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以及本质属性都在创新思维里有所反应, 因此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新颖性以及独特性等特点。艺术设计者要想掌握艺术知识, 了解人类社会环境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必须要通过学习以及必要的实践活动, 并以此为根据, 进一步的探索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克服心理障碍, 突破思维定势, 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设计作品创作[1]。

2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2.1 促进设计团队效率的提高

如果要实施一个较大的项目时, 常常需要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艺术设计活动创作。重视挖掘并整合创新思维, 在设计团队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设计工作效率。艺术设计者如果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在团队中一般逻辑能力较强, 而设计者如果具有艺术教育背景的, 一般其形象思维能力较强[2]。在艺术设计活动中, 二者可以进行有效的互补, 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可以负责作品的实用性以及可行性, 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可以充分发挥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创作。

2.2 促进概念设计的提升

设计概念在艺术作品设计活动中直接决定着艺术设计的方向, 与此同时, 设计概念还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艺术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创新思维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考察与审视设计对象。所以创新思维的运用可以使固有认知的思维定势被有效的打破, 设计人员不仅可以激发出灵感, 还可以更全面的考虑问题。因此, 创新思维可以促进概念设计效果的提高, 还可以促进概念设计效率的提升。

2.3 有利于优化设计方案

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完成需要创新思维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 艺术设计作品的最终效果往往取决于创新思维的使用。所以, 要想进一步优化艺术设计的方案, 必须要对创新思维进行选择。

3 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3.1 深化自身知识层次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决定了设计人员需要具备相当的丰富的设计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 只有在充分扎实的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下, 艺术设计人员才能深刻的了解并充分的认识到艺术设计的基本规律以及原理, 才能够做到对艺术设计活动进行考虑时的多层次以及多方面, 进而更好地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3]。

3.2 对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视

艺术设计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 艺术作品作为特殊的劳动成果实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因此在艺术设计活动中, 生产实践的作用与影响在创新思维的运用过程中的作用一定要强调。首先, 通过生产实践活动, 艺术设计者积累的艺术设计经验更多[4]。在花博会展位布置制作安装工程及开幕庆典仪式, 笔者就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受益颇深, 在展会布置以及选用材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其次, 通过生产实践活动, 艺术工作者可以是自己的艺术设计动手能力更加巩固, 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一旦产生, 就可以在自己的艺术设计工作中加以实施, 使创新思维的物化更加方便。笔者通过多年的工程设计经验以及活动设计经验, 自身的艺术实践能力颇有提升, 正是得益于多年的生产实践活动。

4 结语

以人为中心是开展艺术设计活动的特点, 为了满足人们的什么需求需要在艺术设计活动中更多的运用创新思维, 而不仅仅是为了作品本身开展艺术设计活动。因此, 满足人的需求是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物化过程的重要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将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到艺术设计活动中, 会留下更多的经典作品流传于世。

参考文献

[1]李星.浅谈现代设计表现方法的作用[J].今日科苑, 2010 (10) .

[2]刘慧艳.艺术与科学——谈材料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6 (4) .

[3]谢林.浅谈设计创新教育与中国传统美学的结合[J].科技资讯, 2009.35 (12) .

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化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三、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通过“设陷”创设问题情境。即采用恰当的方法有意识地让学生犯点错误,巧妙地设置“陷阱”,并故意将学生诱入其中,使学生由于被陷而“顿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往往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可通过化学史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都是可行的方法,关键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教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受到锻炼。

总之,在研究型学习中,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的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问题即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所以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多实践、多锻炼,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使之适应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提高教学效益奠定基础。

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篇12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艺术设计在计划与实施阶段主要的思维方式, 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 而它们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机结合则会提供一种处理理性与感性之间关系的较为正确的科学方法。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没有好坏之分。形象思维往往是彻悟式的短路思维, 速度非常快, 有时能发现一些发现不了的规律, 但是正因为如此, 形象思维缺乏严密性, 如果不辅以逻辑思维的严密思考, 往往会导致错误。就比如侦探故事, 他们往往有很强的联想想象能力, 迅速的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这是形象思维, 但是在找出关系之后又要认真的调查取证, 又是也许会发现前面的猜测是错误的。这是逻辑思维。没有逻辑思维, 那就要自以为是断错案了。作科学试验, 更讲究逻辑严密, 二者缺一不可。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惟, 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 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 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抽象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动作思维, 也不同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 它已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抽象思维一般有经验型与理论型两种类型。前者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基础上, 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 如工人、农民运用生产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多属于这种类型。后者是以理论为依据, 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进行判断和推理。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思维多属于这种类型。经验型的思维由于常常局限于狭隘的经验, 因而其抽象水平较低。

“逻辑”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方面, 在传统逻辑影响下, “逻辑”被认为是研究思维的科学。而在现代逻辑中, 它却被普遍定义为研究推理的科学。事实上, 由于传统逻辑把逻辑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混淆了, 带有严重的心理主义色彩, 因此“逻辑研究推理并且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这一解释则更显得合理一些。逻辑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机制 (也可以说是本质) , 即“必然地得出”。逻辑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在《论辩篇》中这样写到:“推理是一种论证, 其中有些被设定为前提, 另外的判断则必然地由它们发生。”亚里士多德通过其创立地四谓词理论和三段论具体阐述了这种“必然地得出”乃是可以依据一种能行的方法一步一步进行的。现代逻辑在传统逻辑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 并且得出了逻辑的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构造形式语言, 另一个是建立演算系统。在今天, 通过这两种特征的实施及运用, “必然的得出”有了更明确的有效性。因而, 我们可以看出逻辑是一种有规律的, 严谨的科学方法。

习惯用逻辑来思维的人, 在思维过程中有符号作为跳板;他一定会在心里叫出形状和颜色的名字, 也就是符号, 然后再用借助“上、下、左、右”的关系词来推导得出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的结论, 这种无声的“叫出”是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典型特征。

二、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什么叫形象思维?简单地说, “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从信息加工角度说, 可以理解为主体运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 对研究对象的有关形象信息, 以及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比较、整合、转化等) , 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形象思维是凭借头脑中储有的表象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活动是右脑进行的, 因为右脑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绘画的思考认识和行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爱因斯坦这样描述他的思维过程:“我思考问题时, 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 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 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 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另一位诺贝尔奖莸得者李政道从上世纪80年代起, 每年回国两次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在北京召开“科学与艺术研讨会”, 请黄胄、华君武、吴冠中等著名画家“画科学”。李政道的画题都是近代物理最前沿的课题, 涉及量子理论、宇宙起源、低温超导等领域。艺术家们用他们擅长的右脑形象思维的方式, 以绘画的形式形象化地表现了这些深奥的物理学原理。今天我们再看这些画时无不为其磅礴的气势所震撼。题图为“超玄生万象”, 表现宇宙混沌初开的景象。

习惯视觉思维的人, 在思维过程中只有成对出现的色彩关系。视觉思维完全排除符号, (注意, 完全排队符号!) 没有语音的参与, 直接从一种颜色、形状和方位关系得出另外的关系。

位置关系只是中性的空间关系, 数学发展出几何学来精确地解决和描述这种空间关系, 所以需要借助表示量的固定符号来辅助;视觉思维是形象思维, 看到的只有直接的关系, 那种不用叫出名字的关系, 视觉关系确定, 目的就达到, 不需要精确的位置关系, 根本无用借助“上下左右”这些方位词来确定这种关系, 所受过训练的人, 可以既快又准, 一般笼统地说这人艺术感觉准确。

三、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联系

当谈到理性与感性时, 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等这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的确, 就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 认识必须经历多次反复最终形成无限发展。同样的道理, 作为20世纪新兴学科的艺术设计, 其被认识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的。虽然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形式应该说已基本完善。但是, 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如何较为正确认识艺术设计所面临的课题之一。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认为前者过于理性, 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 而后者比较感性, 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实践创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 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甚至连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 而很少能在较深层次去探讨设计艺术在思考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因素。毋庸置疑, 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 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因此, 本文试图就艺术设计在创造及实践过程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旨在引起对设计思维如何以更科学的面貌出现这一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苗田力.《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2]吴晨荣.《思想的设计——黑川雅之与日本的当代设计文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3]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8.

[4]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5]黑格尔.瑜青译.《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1.

[6]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7]凌继尧, 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上一篇:系毕业工作总结论文下一篇:管理体系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