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共12篇)
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篇1
一、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艺术设计在计划与实施阶段主要的思维方式, 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 而它们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机结合则会提供一种处理理性与感性之间关系的较为正确的科学方法。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没有好坏之分。形象思维往往是彻悟式的短路思维, 速度非常快, 有时能发现一些发现不了的规律, 但是正因为如此, 形象思维缺乏严密性, 如果不辅以逻辑思维的严密思考, 往往会导致错误。就比如侦探故事, 他们往往有很强的联想想象能力, 迅速的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这是形象思维, 但是在找出关系之后又要认真的调查取证, 又是也许会发现前面的猜测是错误的。这是逻辑思维。没有逻辑思维, 那就要自以为是断错案了。作科学试验, 更讲究逻辑严密, 二者缺一不可。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惟, 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 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 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抽象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动作思维, 也不同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 它已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抽象思维一般有经验型与理论型两种类型。前者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基础上, 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 如工人、农民运用生产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多属于这种类型。后者是以理论为依据, 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进行判断和推理。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思维多属于这种类型。经验型的思维由于常常局限于狭隘的经验, 因而其抽象水平较低。
“逻辑”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方面, 在传统逻辑影响下, “逻辑”被认为是研究思维的科学。而在现代逻辑中, 它却被普遍定义为研究推理的科学。事实上, 由于传统逻辑把逻辑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混淆了, 带有严重的心理主义色彩, 因此“逻辑研究推理并且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这一解释则更显得合理一些。逻辑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机制 (也可以说是本质) , 即“必然地得出”。逻辑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在《论辩篇》中这样写到:“推理是一种论证, 其中有些被设定为前提, 另外的判断则必然地由它们发生。”亚里士多德通过其创立地四谓词理论和三段论具体阐述了这种“必然地得出”乃是可以依据一种能行的方法一步一步进行的。现代逻辑在传统逻辑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 并且得出了逻辑的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构造形式语言, 另一个是建立演算系统。在今天, 通过这两种特征的实施及运用, “必然的得出”有了更明确的有效性。因而, 我们可以看出逻辑是一种有规律的, 严谨的科学方法。
习惯用逻辑来思维的人, 在思维过程中有符号作为跳板;他一定会在心里叫出形状和颜色的名字, 也就是符号, 然后再用借助“上、下、左、右”的关系词来推导得出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的结论, 这种无声的“叫出”是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典型特征。
二、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什么叫形象思维?简单地说, “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从信息加工角度说, 可以理解为主体运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 对研究对象的有关形象信息, 以及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比较、整合、转化等) , 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形象思维是凭借头脑中储有的表象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活动是右脑进行的, 因为右脑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绘画的思考认识和行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爱因斯坦这样描述他的思维过程:“我思考问题时, 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 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 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 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另一位诺贝尔奖莸得者李政道从上世纪80年代起, 每年回国两次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在北京召开“科学与艺术研讨会”, 请黄胄、华君武、吴冠中等著名画家“画科学”。李政道的画题都是近代物理最前沿的课题, 涉及量子理论、宇宙起源、低温超导等领域。艺术家们用他们擅长的右脑形象思维的方式, 以绘画的形式形象化地表现了这些深奥的物理学原理。今天我们再看这些画时无不为其磅礴的气势所震撼。题图为“超玄生万象”, 表现宇宙混沌初开的景象。
习惯视觉思维的人, 在思维过程中只有成对出现的色彩关系。视觉思维完全排除符号, (注意, 完全排队符号!) 没有语音的参与, 直接从一种颜色、形状和方位关系得出另外的关系。
位置关系只是中性的空间关系, 数学发展出几何学来精确地解决和描述这种空间关系, 所以需要借助表示量的固定符号来辅助;视觉思维是形象思维, 看到的只有直接的关系, 那种不用叫出名字的关系, 视觉关系确定, 目的就达到, 不需要精确的位置关系, 根本无用借助“上下左右”这些方位词来确定这种关系, 所受过训练的人, 可以既快又准, 一般笼统地说这人艺术感觉准确。
三、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联系
当谈到理性与感性时, 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等这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的确, 就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 认识必须经历多次反复最终形成无限发展。同样的道理, 作为20世纪新兴学科的艺术设计, 其被认识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的。虽然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形式应该说已基本完善。但是, 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如何较为正确认识艺术设计所面临的课题之一。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认为前者过于理性, 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 而后者比较感性, 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实践创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 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甚至连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 而很少能在较深层次去探讨设计艺术在思考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因素。毋庸置疑, 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 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因此, 本文试图就艺术设计在创造及实践过程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旨在引起对设计思维如何以更科学的面貌出现这一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苗田力.《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2]吴晨荣.《思想的设计——黑川雅之与日本的当代设计文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3]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8.
[4]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5]黑格尔.瑜青译.《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1.
[6]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7]凌继尧, 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8]赵鑫珊.《艺术之魂:我爱艺术·故我在》[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书出版社, 2006.
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篇2
1.通过字形变化表达字体含义
汉字的形象化表达是对文本意义的形象化。指通过笔画的形象化、整体形象化、添加形象化,进一步传达文本的意义。将图形和字体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文本信息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视觉图形来改善文本的传递功能,从而达到识别的目的。这种创造性的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语境,同时也增添了兴趣传达形象的意义。写意是汉字设计中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它还包含着具体的造型思想。一般来说,人们对“形”的独特含义的理解往往是通过象形,这是翻译成同音词和同义词。通过图形和图形的结合,达到了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字体设计的过程中,不同的字体的出现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应进一步打破传统字体的呆板形象,自觉加强汉字风格化,以最大程度发挥汉字的新的独特形式。汉字应该被添加到图形元素在象形文字的视觉形式的想法和概念设计,努力创造一种的新的审美境界。
2.字形变化和字体含义相结合
字体的表达意图往往是文本触发下的对象,是情感和想象的主体,表现出文本的特殊意义,用一种巧妙的思想表达文本的内容和深层次的思想。不同事物聚在一起的思想形态、情感色彩和创造性思维特征的多样化,都能有超越字体设计的意义,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的思考空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创意字体设计的关键是“意”,情感和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是文字内容抽象,设计空间更为广阔,无论是具象或抽象的线的使用,是有机的或无机的形,把颜色、字体变化是由联想展示创造性情感创造新的图像文本样式,超脱具体形状。这种类型的创意设计带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和间接性,当你看到这些并使字体设计产生创意意图时,往往幽默风趣地表达出来,不禁露出微笑。总之,无论是比喻联想,还是接近联想,都不应为客观事物所限,只有遵循美学规律,发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才能创造出有趣的作品。形意结合字体在设计中有很大的局限性,设计中必须要注意深刻理解文字的内容,不能勉强去生搬硬套,设计之前要做到如何构思出表意形象与文字的内涵有明确的关联,以求达到观者思想的自然衔接与交流,直至产生共鸣,是设计师必须面临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字体设计是对文字的设计,必须传达特定的信息,不仅仅是装饰和美化字体的形,还需要将文字的特定含义和深层寓意通过视觉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设计手法就是意象。形就是意的表象,意是形的内涵,意象字体就是将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然而,意象化的字体设计并不是具体的“形似”更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而是把文字最本质最能代表事物特征的东西提取出来,付之与人的思想观念,反馈到文字的本身,这其实也是学习汉字象形的要领。汉字的生成就是通过形象思维准确的传达出逻辑思维,具有了超脱的品质和传神的特征,这样不仅让字体具有很大的视觉震撼力,更让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
参考文献:
[1]张道一著.《汉声杂志:美哉汉字》.台北:汉声杂志社,.
[2]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深圳:新世纪出版社,.
[3]曹方著.《现代汉字艺术设计》.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4][日]杉浦康平著.《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5][日]田中一光著.《田中一光的设计世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6]蒋华.《中国“美术字”研究——现代文字设计的中国路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科学创造中的艺术思维 篇3
科学也需想象力
爱因斯坦一直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是相互补充的,两者均以丰富的想像为心理背景,共同追求和谐之美。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又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深奥的相对论原理呢?实际上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艺术的想象力往往会激发科学所必须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他心爱的小提琴,特别在他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和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当他在科研中遇到困难,他就会放下手中的笔,拿起琴弦,顿时,那优美、和谐、悦耳并充满了想象力的旋律,不仅有助于他对物理学奥妙的深思,并能引导他在数学王国里做自由、创造性的遐想,对其科学思路和创造性思想的闪光,音乐往往能起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正是在古典音乐的神奇氛围中,人类精神最美丽的花朵——理论物理学思维,在春之阳光雨露中绽放。
形象思维与科学研究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是美国的莱特兄弟。他们自幼幻想要像飞鸟那样翩翩起飞,他们仔细观察鸟类在飞行时如何利用双翅和尾部控制平衡,在想像中和实践中改进机翼的形状、角度和翼尖卷曲的程度,增加方向舵……第一架飞机正是通过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想像原子内部构造像一个微观的太阳系,原子核像太阳雄踞中心,诸电子像行星在各自轨道上绕其运行。而卢氏这一思维过程正体现了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
实际上,当人们思考一个静态概念时(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 180度),总是把它变为动态概念(把三角形内两条边设想成为两个长度不定的指针,使它们绕半圆转动,其中一个角度的增加导致其他角度的减少,最后使两条边与底边重合)。在这个过程中,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活动模型,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某种典型状态和最后结果。两者的关系是动态与静态、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在人的高级思维活动中,形象因素之所以不丧失其作用,是因为概念和命题只有同感性经验相联系才能获得意义和内容。形象思维的最大优势,是它能把全部认识因素组成一幅画面,为思维提供出二、三维度的形状,比一维性语言要优越得多,这意味着能为人提供在抽象思维中意识不到的新东西。
科幻小说对科学家的启示
巴尔扎克在其小说中最早提出“激素”这一名词,小说家史特林堡在《科尔船长》中竟然提出直接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可能性。特别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津津乐道地向人们描述了实际上当时并不存在的潜水艇、飞机、电动汽车、宇宙火箭、彩色摄影、有声电影和电视等。谁又能说得清这些文学创作给科学家以多少启发和灵智呢。早在一个多世纪前,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长篇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中,就已写到伊万·卡拉玛佐夫同精通魔法的小鬼在谈话时,就谈到了“卫星”。小鬼说,如果把一柄斧头抛上天空,抛得很远,很远,它就会“像一颗卫星那样绕着地球飞行”。 在真正的卫星出现的一百多年前,作家竟写出这样神奇的“卫星”,能说它对百余年之后的卫星发明者没有启发作用吗?
艺术可以用不合逻辑的充满浪漫主义的精神和方法,去讲述一切新的、充满了凝固的被禁忌的思想和问题,这恰恰为“善于进行严密逻辑思维的”的科学家提供了利用艺术开发其科学灵智和创造机制的便利条件。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说,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天地的无比广阔性,也无疑能给予科学家以积极的感染和影响。
艺术美感与科学创造
哥白尼是创立“日心说”的伟大天文学家,在其1543年公布的《天体运行论》中第一句话就是:“在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们认为首先应该用全部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他之所以用“日心说”代替托勒密的“地心说”,就是深信自己的体系是最完美的。
美感实质上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它常常能从整体上一下子把握事物的本质。美感在科学创造中之所以能起这么大的作用,是因为美与真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肯定真的东西和肯定美的东西是一致的。尤其在检验创造成果时,对美的考虑的重要性有时可能是决定性的。物理学家韦尔甚至说: “我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选一个时,我总是选择美。”
在科学发明创造中,美感与创造性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创造发明中的先进性,也包含着合理性和完美性,而新颖性中又体现与时代审美观点的统一协调。
直觉思维与科技创新
直觉是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但直觉作为科学创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早已为人们所注意。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伊写到:“只有当科学家表现出所谓想像和直觉的能力,也就是摆脱严格推理的桎梏的能力,从而取得冒险的突进时,它才会达到辉煌的成就。”
直觉思维过程首先是依据一定的相似性检索大脑中存贮的“模块”,然后嵌入所研究的问题中。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明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获国家一等发明奖)的高歌,在谈到他的发明过程时,就肯定了直觉思维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这以前,他曾在沙漠中见到一种沙丘,它特有的形状使得不管风怎么吹都不会变形。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歌说:“我发明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的过程,首先是受到沙丘的启示。”从而想到“若把火焰稳定器做成像沙丘的形状,是否能达到稳定火焰的目的呢?”这一探索性结论,事实证明了这一想法是正确的。
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篇4
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简介
(一) 形象思维
科学研究表明, 人类的右脑是负责对综合、几何、绘画以及直观的思考认识和行为。形象思维是由右脑进行的, 凭借着人脑中已储有的表象展开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说过:我并不是使用语言来思考问题, 而是通过跳跃的活动的形象来展开思考过程。当该思考过程完成后, 我需要用很多精力来将它们以语言表达出来。这句话生动的描绘了形象思维的过程, 其特点表现在思维活动总是与具体生动的形象相联系, 并不是单纯通过概念表示出来的数据性结论。
(二)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思维过程, 也叫做抽象思维。其思维的基本形式表现为抽象的概念、推理以及判断, 基本过程主要有比较、抽象、分析和综合以及概括, 通过其形式和过程将事物的规律性联系以及本质特征加以揭露。逻辑思维、凭借表象的形象思维和以动作为支撑的动作思维之间有所不同, 其思维活动基本上已经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经验型及理论型是逻辑思维的不同类型, 例如, 农民运用以往的农耕经验解决庄稼出现的问题, 就是前者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 其主要通过实际经验形成概念, 进而依此推理判断。后者主要是依靠理论, 通过科学的概念、定理以及公式等作出推理判断。实践表现形式主要是科学家以及理论工作者在研究问题时的思维活动。
二、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作为一种较感性的思维活动, 形象性 (或者叫做直观性、具体性) 是形象思维最主要的特征。以艺术的角度看, 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就是形象;以产皮的角度看, 形象是产品设计的视觉叙述。若没有形象作依托, 艺术设计就失去了思维载体以及表达的语言。所以, 形象思维在艺术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说, 在建筑设计领域, 通常会用成片的竹林装饰幽雅的茶室;在设计儿童游乐园时, 通常会在其中布置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形象;上海博物馆的外部造型灵感来源于古代的鼎。相较于秩序感强烈的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很好地表现了人类的情感以及形式意志。再比如, 在平面设计领域, 招贴、标志的设计等对于形象思维有较强的依赖。就像雀巢咖啡的标志是一只在雀巢中幼雏得到鸟喂养的形象;花花公子的标志是一个戴着领结的兔子的形象;有关环保主题的招贴基本上围绕着树木或者动物展开;各种乐器形象则基本上被作为举办音乐会的招贴。艺术设计师们往往从形象入手展开设计, 通过造型化的设计将其想表达的内容传递给受众。形象的设计也使得受众获得明确的信息以及审美上的欢悦。
总之, 在艺术设计中最基本的认知形式与创作手法不外乎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很好地展现出了形式意志以及情感力量, 且不会受到时空间的制约, 能够通过联想、想象甚至虚构幻想来创造新形象。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 形象思维并不是艺术设计活动的全部。要想全面把握好艺术设计, 还需要科学、理性的逻辑思维加以辅助分析指导。
三、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 是对事物和活动的抽象的判断和推理。这种思维方式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 需要思维主体通过思维方式对思维对象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逻辑思维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的分析作用的体现, 也是思维对象对思维主体形成的反作用力的体现。逻辑思维过程是人的思维能力进行实践的过程。逻辑思维不是简单地对事物及活动的认知, 而是一个将思维方法运用于思维对象本身, 形成思维能力的动态过程。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逻辑思维需要能够为设计者掌握并实际运用, 才能够称之为逻辑思维方式。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方式包含对美的认知, 在教学内容中则主要体现为对艺术设计三大构成的认知。例如对比例、节奏等形式美的原则也是逻辑思维的主要体现。在艺术设计中比例原则的运用中, 通过对线、面、体的不同变化比率的调整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方式包含多个运用领域。在平面设计中, 图形、文字等的位置设计、比例设计都需要依靠逻辑思维进行解决。如果设计者要制作一本图书, 则需要将图书的开数、长宽比例等因素考虑在内, 设计者通过对设计所需要的成本、技术等因素与图书的效果相结合, 最后经过对比综合形成最佳的设计方案。逻辑思维的运用过程是一个经验的运用过程, 需要设计者通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有价值的固定模式。在产品设计中, 针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与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即体现了逻辑思维。传统的产品设计主要体现了消费者的生活需求, 但是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物质生活的丰富, 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需求也变得十分重要。在产品设计中更多的设计者开始注重对产品或服务的理念设计。这也是科学运用逻辑思维方式的体现。
部分设计师认为逻辑思维方式会限制人类创造力的运用, 认为艺术设计应当是无限存在和发展着的。但是这种想法却忽视了逻辑思维的重要作用, 忽视了逻辑思维所带来的理性思考作用, 忽视了概念等抽象思维的引导作用。设计者应当科学的运用逻辑思维, 而不是简单的跟随感觉的指引进行设计。
四、艺术设计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联
艺术设计中要综合认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作用, 要重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点和关联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形象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 逻辑思维是提升艺术作品内涵的重要方式, 是形象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认识的规律来看, 认识是要经过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着的。那么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科学的认识思维方式是艺术设计的基础, 设计者们要充分理解人类认识的发展方式, 并于艺术创作相结合, 综合运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既不能孤立的认为逻辑思维是哲学家的思维方式, 而单纯强调形象思维, 也不能将认为逻辑思维至上, 单纯依靠经验进行设计, 要科学的综合性的运用思维方式。
五、结语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在艺术设计整个过程中相互穿插、相互结合, 是思维体系的统一。在艺术设计中形象思维是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逻辑思维则是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但是逻辑思维必须以形象思维作为基础, 并随着形象思维的变化而变化, 两者必须科学地统一于艺术设计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王川.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教学如何凸显“创造性”[J].电影评介.2010 (03) .
[2]胡桂芬.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J].大众文艺.2011 (14) .
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篇5
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对现代机械设计的要求颇高,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在改革开放初期所采用的生产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机械设计的发展脚步,需要强化创新能力来促进机械设计业的发展,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使用成本,设计出更好的现代机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现代机械设计
1.1主要特点
(1)传统的机械设计中,通常需要设计人员根据以往的设计经验和对机械的主观判断进行设计,这对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要求更高。当今社会,很多先进的技术广泛的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现代机械的设计人员能更快、更好的完成机械的设计,旧时代的设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机械设计人员的需求。所以,在现代机械设计过程中,为了能减少工作误差,提高工作效率,设计人员应运用新的设计技术。(2)传统的设计过程中,都是依据总目标完成设计。在不同的流程上所采用的设计方案也不同,只有完成上一个流程的方案才能展开下一步的工作,导致对完成产品的效率低下,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现代机械设计中,制定方案的同时就避免了时间的过度浪费,直接将设计数据和方案导入计算机中,然后打印出立体图形,针对数据进行修改,确立最后的设计方案,使机械设计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1]。
1.2机械设计的原则
在制定设计方案时,就要对产品的性能进行确定,采用最好的设计方式,缩短设计时间。将使用价值最低的机械部件找出进行分析,找出和整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尽量减少改动来解决问题,降低对时间和材料的损耗。机械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去联想,对相同的事物进行研究和总结,判断联想得出的结构和设计方案的结果是否有关联性,如果有关联性,那么在机械产品的设计中,加入创新思维是很重要的。
2机械设计的发展
2.1传统机械设计
在机械设计初期,经济发展缓慢,没有创新能力,过度的依附以往的.经验,设计人员的水平低下和设计设备不完善,无法摆脱传统机械设计的束缚。导致我国在机械设计的发展比较迟缓,经济效益有限。通过工作人员用各种方法了解客户对产品的要求,对市场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分析产品在投入市场时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找出解决措施[2]。
2.2现代机械设计
现代机械设计是最能体现人的能动性和创新性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技术的提升,对人的技术能力水平的重视程度也加大,显现出人的价值性和创造性。在现代机械设计中,技术人员作为主力军,需要通过科技成果来不断的开发创新思维和潜能,并且运用到机械设计中去,加快机械设计的工作进度,减少对材料的使用。减轻机械工程设计工作的枯燥,激发设计人员的工作热情,更易于制定完整的设计方案,研制出性能更大的产品,使产品具备安全性和可行性,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创新思维,推动机械设计朝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3]。
3在机械设计中创新思维的体现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思维创造性和活跃性。要具备敢于创新和研究的精神才能实现对机械设计的创新,制定完整的设计方案,不断的对方案进行充实,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寻求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
3.1外观造型在机械产品的体现
在机械产品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性能,还要注重美观。应用美学基本原理对产品的装饰、外形设计和色彩搭配进行研究并使用到产品中去,符合艺术造型的审美规律。在机械产品的外观设计上,不仅要达到功能的标准要求,还要把创新思维融入到选材过程中,考虑外形设计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利用工艺手段和材料来展现外观的材质美、色彩美、形体美和线型美,通过视觉效果的呈现给予人美的享受。发挥机械产品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优化机械产品的外观设计。
3.2动力能源设计在机械产品的体现
随着工业的发展,新型的能源技术、制造技术和材料加工技术日益凸显。在进行产品动力系统设计时,机械设计师对产品的动力能源选择性更强,可以采用太阳能、电能、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节能环保。设计者要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找寻新的方式方法,对产品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改进,把新型的能源加入到机械产品中,作为动力能源来使用。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出更节能环保的产品[4]。比如,在我国的公共交通工具中,使用更广的是电动公车,通过电能来保证汽车的安全行驶。新型的电动公车和燃油公车对比,在排放污染气体方面对环境的保护更有利。新型的电动公车在电能产生过程中仍然会排放气体,但对空气并不会造成污染,控制了气体的排放量。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使用电动公车能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还能提高电能的使用效率,顺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的措施,提升了经济效益[5]。因此,应该广泛地推广电动公车(如图1)的使用。
3.3运动方案在机械产品的体现
根据用户对产品性能的需求,设计人员开展机械产品的运动方案设计,寻找最佳方法去解决问题,为机械设计系统奠定了基础。在进行整个运动方案设计时,主要从系统的执行机构、原动机和传动机构整个框架来进行设计,是一种对运动性能要求极高的机构运动。运动方案的设计对产品的后期维护、性能、结构、成本和工艺都有影响。运动方案的设计是整个机械设计的重要部分,设计人员通过创新思维设计并调整最佳的运动方案。例如在汽车的运动方案中,大多采用了逆反和移植的创新思维。传统的设计方案中,会出现动力效率低、制造成本高、汽车空间狭窄、牵引力不足等问题。在现代机械设计能力提高的背景下,汽车厂商通过发动机前置的方式把汽车前轮的传动机构和发动机的输出轴线连接(见图2),这样可以简化汽车的驱动机构,减少对部件的使用,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提升了汽车的加速性能,减少了油量的损耗,缩短了刹车的距离;加大的汽车的车内空间,提高了汽车的舒适程度。
3.4结构设计在机械产品的体现
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包括了产品的总体结构、外形的设计以及对各个部分的合理配置。不同的用户对机械产品的功能都有不同的需求,要根据不同的结构形态去设计方案并且设计出新型的产品。目前来说,人们对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和功能的要求更高,需要设计者在有限的空间里加入更多的功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在办公室里,各种扫描仪器、打印机和复印机占据了很多空间,影响了办公的环境和员工的工作效率。人们迫切的需要集齐了多种功能的工作设备。一些机械制造企业在了解到人们的需求之后,开始研究、设计功能一体化的办公设备,其能够有效的改善办公室环境。
4结语
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机械设计是整个机械工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决定了机械产品的性能。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不论是变型设计还是继承设计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运用。在创新思维的推动下,我国的机械设计工程朝着算法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对机械设计工程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丁舒园 单位:安徽东风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关博文.浅议现代机械设计理念和技术展望[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01).
[2]陈华金,刘宏.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及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02).
[3]易汉江,刘宏.现代机械设计的创新方法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03).
[4]刘敬.现代机械设计的创新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07).
广告设计中的创意思维 篇6
关键词:广告 创意 创意思维
引言:广告创意是广告人对广告创作对象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通过想象、组合和创造,对广告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所进行的观念性的新颖性文化构思,创造新的意念或系统,使广告对象的潜在现实属性升华为社会公众所能感受到的具象。创意的产生并不是闭门造车、空穴来风般的主观臆想,它是建立在周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是将广告素材、创作资料以及广告创作人员的一般社会知识重新组合后产生的。
一、广告创意与创意思维
1、广告创意
在艺术领域,创意这个词较少用,用得更多的是“创造”或“创作”。在英文里,“创造”、“创作”和“创意”都可以是同一个词:create。根据韦氏大辞典的解释,“创造”的意思是“赋予存在”(to Bring into Existence),具有“无中生有”、“原创”的意思。
广告创意是广告人根据调查结果、产品特性和公众心理以及广告策略,选择最佳信息传达方式,产生核心主题概念和意境结构,以指导广告制作实践、达到最佳广告效果的创造性总体思维过程。简言之是整个广告的构思,是通过想象与重组将内容进行新颖性的创作构思。
在广告创意和设计中,广告的主题意念是广告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要说明的观念。它是无形的、观念性的东西,必须借助一定有形的东西才能表达出来。广告创意活动中,创作者也要力图寻找适当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广告主题意念,如果艺术形象选择不成功,就无法通过意念的传达去刺激感染和说服消费者。广告创意是带着“镣铐”跳舞,不是创意人员的天马行空。广告创意人员必须在有限制的自由空间内发挥自己无限的创作潜能,创造出出色的广告。
2、创意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称为创意思维。它给人带来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成果,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产物,创意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关联,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统一。
这种思维活动就是广告作品的灵魂,是广告作品的肉体。广告作品是可以看得见的,而这种创意则是在视觉形象和以及各种符号背后的思想。视觉形象和以及各种符号是广告创意的外显,它们构成了广告作品。创意思维活动往往渗透整个广告活动。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广告创作中为了避免广告表现形式和内容的雷同,可在思维时采取多种思维方法。
1)侧向思维创意方法
也就是比喻。联想、移植、杂交的创造技巧,创造出具有个性的创意表现来。
2)逆向思维创意技巧
主要采用倒置、改变、放大、缩小、代替、转化等创造技法、广告的最大最长久效益的良好形象,在公众中取得信任感,直到是人们相信和崇拜这个企业的一切产品。
广告中的创造性思维艺术还有许许多多的形式,当运用多种冥思苦想而不得结果时不妨后退一步想一想,就会发现事物全新的含义并能赋予它以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生命力。
二、广告创意的思维过程
广告创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创意的产生并不是主观的臆想,而是建立在周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是将广告素材、创作资料以及广告创作人员的一般社会知识重新组合后产生的。
在广告创意过程中,必须收集广告的创意素材,选择创意资料,并运用创造性的方法进行思考。
产生创意的整个过程是:
第一,收集资料——一方面是搜集眼前问题所需要的资料,另外则是从平时所积累储蓄的一般知识资料中体会所需要的内容。要善于发现问题,当选准目标以后,确定清晰的思路,分析相关的事项,创造相关的条件,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为后期做好铺垫。
第二,用你的心智去仔细检查体会这些资料。把所搜集的资料加以咀嚼消化,使意识自由发展,并使其结合。因为一切创意的产生,都是在偶然的机会中突然发现的。其主要特点是“松弛”下来,使心理状态从紧张的“动态”到解脱式的“静态”,亦即将活动的重点从意识区转向无意识区。这时的主要任务是消除一切无意识的障碍,恢复潜意识的自由、舒展的活动状态,促进多样化因素的相互提携、相互渗透、相互合作,使潜意识和有意识的相互作用获得强化。
第三,是加以深思熟虑的阶段,很多认识通常在经体会之后才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常以突发式的醒悟,偶然性地获得,无中生有式的闪现或戏剧性的巧遇为其表现形式。 这种深思熟虑阶段是创造过程中的转折点,它会使创造过程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四,实际产生创意。通过深思熟虑之后,常常会把创意予以检讨修正,从而完成创作。这阶段是从扩散思维状态恢复到集中的思维状态,将所思考的内容经过整合集中到一起,从而产生实际的创意。
针对第一步与第四步的关系来看,它是创意产生的基础。创意的产生,是要经过足够的前期积累,这种积累越丰富,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越多,创意产生的机会就越大,这种积累对个人来说是一项与时共进的长期工作,这要求:其一,对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有—种兴趣;第二,广泛浏览各门学科中所有的资讯。当一个创意者面对某个广告课题时,短期内的定向积累是不可缺少的。一旦深入广泛地研究产品与其消费者之后,几乎都能发现在每种产品与某种消费者之间都存在着各有相关联的特性。这种相关联的特性就可能导致创意。
三、广告创意思维的特性
广告创意思维是一种能达到新颖、奇特、富有冲击力的最佳广告效果的创造性总体思维过程。其特性产生有着两方面的客观基础。其一、市场的竞争性要求你的产品广告必须与别人的产品广告有不同之处,有自己奇特的能够吸引人注意的东西,这样才能够开启市场;其二,广告实用艺术创作的特殊性,即广告不同于一般的纯艺术创作,它具有功利性,这也要求广告创作必须考虑广告的目的、目标、意图,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戴上枷锁跳舞,即需要创意。根据对以往广告创意思维和作品的分析,广告创意思维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性——广告创意要以广告主题为核心,以广告目标对象为基准,具有针对性。
广告主题是广告定位的重要构成部分,即“广告什么”。广告主题是广告策划活动的中心,每一阶段的广告工作都紧密围绕广告主题而展开,不能随意偏离或转移广告主题,一定要具有针对性。
广告目标对象是指广告诉求对象,是广告活动所有的目标公众,这是广告定位中“向谁广告”的问题。广告创意除了以广告主题为核心之外,还必须以广告对象为基准。“射箭瞄靶子”、“弹琴看听众”,广告创意要针对广告对象,要以广告对象进行广告主题表现和策略准备.否则就难以收到良好的广告效果。
2、独特性——广告创意要以新颖独特为生命
广告创意的新颖独特是指广告创意不要仿其它广告创意,人云亦云步人后尘给人雷同与平庸之感。唯有在创意上新颖独特才会在众多的广告创意中一枝独秀、鹤立鸡群,从而产生感召力和影响力。另外,还要以情趣生动为手段,广告创意要想将消费者带人一个印象深刻、浮想联翩、妙趣横生、难以忘怀的境界中去,就要采用情趣生动等表现手段,立足现实、体现现实,以引发消费者共鸣。但是广告创意的艺术处理必须严格限制在不损害真实的范围之内。
3.真实性——广告创意要以形象化为人现。
广告创意要基于事实.集中凝练出主题思想与广告语,并且从表象、意念和联想中获取创造的素材,形象化的妙语、诗歌、音乐和富有感染力的图画、摄影、融会贯通,构成一幅完善的广告作品。
4、原创性、相关性、震撼性——广告创意是原创性、相关性和震撼性的综合体。
所谓原创性是指创意的不可替代性,它是旧有元素的新组合。相关性是指广告产品与广告创意的内在联系,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会意,能够给人以震撼性。因此,广告创意必须巧妙地把原创性、相关性和震撼性融为一体,才能成为具有深刻感染力的广告作品。
5、求异性——广告创意需要与众不同。
创意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尤其在创意活动的初期,其特征更为明显。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客观事物间的不同性与特殊性,要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例如从家出发,我们可以想到床、餐桌、吃饭……这是人脑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的表现,呈现出放射性的结构。所以,广告的创意时要有不同的想法,从而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
6、活跃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综合性的突发心理现象,是在创意思维与其它心理因素的协同活动中表露出的最佳心理状态。处于灵感状态之中的创意思维,反映了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想象的骤然活跃,思维的特别敏锐和情绪的异常激昂。灵感的闪现是思维的变化,是个过程,凡创意人员都可深刻体会这个特性。灵感是创意思维的重要环节,往往也是创意成功的关键,因而有人甚至把灵感的产生视为狭义的创意,这充分说明了灵感是创意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标志。
四、总结
总之,创意是广告设计的灵魂,拥有逻辑性的创意思维才是成功广告的关键,这就要求广告创意者必须在新的研究思路的导引下,丰富自己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好的创意思维另辟蹊径,以一个创造者、艺术家的胸怀与韬略去施展才华,让广告实体在无界的宇宙间渗透蔓延。广告的突破是创意思维的突破,好的创意思维势必引导广告市场翻云覆雨。
参考文献
《广告创意》罗 建古 玲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年版
《广告创意表现》 胡川妮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广告策划与创意》刘友林,汪青云编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广告策划创意学》余明阳,陈先红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篇7
一、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对于艺术设计而言, 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 人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所具备的一种特创的思维能力[1]。创造性思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其本质就是创新。人因为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 才能够创造和制造出发达的工具。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 艺术设计与创新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小到生活用品, 大到建筑环境的设计, 都体现了创造的魅力, 即使是小小的一粒纽扣, 也折射出了创造的光辉。近些年来, 设计新颖的产品更是层出不穷。i Mac计算机色彩斑斓, 它在挽救了苹果公司的基础上, 还激发了戴尔、康柏和盖特韦等公司去生产出了大量的新颖别致的而且价格低廉的计算机。还有大众汽车公司的创新“新甲壳虫”, 不仅挽救了公司的形象, 同时还催化了汽车业的变革[2]。
二、横向思维中的创造性思维
横向思维是指在事物的各个侧面或者不同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分析与思考。在艺术设计时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没有开阔思路, 只是沿着一条思路, 去将问题想得很透彻, 但是却忽略了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或者是一个事物的不同的表现方式之间存在的联系。在生活中, 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发现和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相关因素, 就能够获得永无止境的创造力。在普通人严重普普通通的, 甚至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 在艺术设计师眼中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设计师能够去发现其与设计对象之间的某些联系, 而且还可能获得很大的启发。我们在设计中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 就是根据根据某个已知因素, 从不同的方面或者角度进行改造和变革, 这样可以尝试变换可能性。比如:改变结构方式、简化和改变材料、将整体形态进行改变以及改变色彩等。
三、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
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是科学与艺术、天才与工艺以及知识与幻想的相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因素的综合反映在设计中, 就是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等方法的综合。两者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逻辑思维赋予了创造性思维内容, 而这种内容的形式要靠创造性思维来表现。这种形式包括产品的外观以及其结构。在设计的实践过程中, 通常是创造性思维早于逻辑思维先形成。比如, 在建筑的设计中, 必须是先有形式, 先有创意。在对建筑的外观进行设计时, 设计师必须要考虑尺度空间的技术指标以及其实用性等因素, 如果没有考虑这些因素, 那么他设计出来的是普通的图画, 而不是艺术设计。因此我们说, 通过艺术设计制作的产品, 不仅在技术上要求经济以及完善, 而且在外观上是美观的, 在应用上要是舒适的。在艺术设计上这着因素就可以体现出逻辑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3]。
如果要设计一个产品, 仅仅有产品的创意是不够的, 因为只有好的总体构想不一定能够保证生产出好的产品。我们可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就拿椅子来说, 无论这个产品有着多么新颖美观, 如果不能够满足人的舒适感, 那么这个椅子就失去了功能性, 那么这次设计也就宣告失败了。要将好的创意与细致的设计的操作相结合, 就需要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的结合了, 要对产品的造型进行细节方面的处理, 产品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对产品与人的尺度关系进行反复的推敲, 以及产品的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等细节问题。细节对于产品设计可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甚至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产品的耐看以及适用等特性, 往往是来自于对设计细节的处理。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产生都是源于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完美结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而创造性思维又是逻辑思维的超越。创造性思维常常表现为非逻辑性的, 可能是瞬间的出现, 就如同灵感一样, 但是创造性思维正是经验累积的体现。在进行艺术设计时, 其创造思维必须以逻辑的形式来体系那, 如果没有逻辑性, 那么这个设计是没有价值的。艺术设计的思维过程就是两种思维的综合过程。
四、结束语
当前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人们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敏捷。艺术设计者必须要开阔自己的思维, 升华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观, 这样才能够更充分地享受到创作的自由。其实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就是倡导一种对设计的思维、材料的运用、表现手法以及视觉效果的探索的一种理念和精神。探索精神就是一种开拓精神, 社会要在探索中前进, 同时设计者的设计也是在探索中得到提高和进步。从未知领域进入已知领域。设计史其实就是一部设计创新史、设计探索史。只有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才能够获得新的认识, 在艺术设计这条道路上走的更好。
摘要:设计者的最佳创造能力来源于科学的方法与创造性思维方式。艺术设计兼具感性与理性、具体有抽象的审美特点与思维特征, 具有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特性。设计意味着创造, 而其所创造出的设计形态产生于创造性思维。本文就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横向思维,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1.
[2]吴国强.美宜以“数取”—感悟设计艺术的创造法度[J].艺术设计论坛, 2005, 145:68-69.
浅谈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训练 篇8
那创意是怎么产生的呢?笔者认为:创意的产生取决于两方面: (1) 人类的好奇心, 使人们总在追求永不停息新异之象; (2) 当代人类的文化素质和独立的人格, 促使人们最热爱聆听具有技巧的创造性的乐章, 最热爱聆听极富智慧的灵感闪光的“话语”。艺术设计的创意思维训练手法不胜枚举, 这里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索和研究。
1 创意的产生常常是由旧的元素进行新组合而成
当两种为人熟知的观念组合在一起时, 就会产生新的观念。举个例子, 在考古中我们就已经发现了石轮和箱子, 这可以看做旧元素, 把它们重新组合, 我们就发明了行李, 后来有了拉着的行李架, 而这便是创意, 我们生活在一个创意的年代, 很多成功设计的案例都在遵循着一个原则, 那就是——旧元素, 新组合。
从标志设计来看, 早一点的是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先生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 (如图1) , 就是用旧的元素铜钱同汉字“中”字产生新的组合。
又如, 深圳设计师陈绍华先生合作设计的北京申奥标志 (如图2) , 就是用旧的元素太极拳动作造型与奥运会五环产生新的组合。
再看看靳埭强先生的海报作品 (如图3) , 使用了中国传统水墨与现代几何产生新的组合。
范迪安先生在“陈丹青作品研讨会”上提出来当代艺术是“旧邦新命”, 应该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提法本身就用了旧元素, 并且进行新的组合。
2 创意也可以是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通过共同的一点而组合变成一种新的事或物
1979年7月4日, SONY向全世界推出了第一款随身听:“WALKMAN”。虽然, “WALKMAN”在今天已经成为过去, 但在从诞生到消亡的这段时间里, WalkMan销售了逾三亿五千万台, 而“WALKMAN”也从一个产品的名称, 逐渐地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这种文化象征着年轻, 象征着时尚, 象征着无处不在的音乐, 象征着随时享受的生活。“WALKMAN”随意听的出现就是把两个生活中不相干的活动组合在一起的结果。“走”和“听”组合在一起, 创意的来源就来源于在我们的发现。
联想与创意, 联想是创造的源泉——这就需要以联想为先导打开思路, 再通过分析, 选择具有新异的表现角度、方式和方法。而联想思维的类型通常有四种:
(1) 相似联想:是指由一个事物外部构造、形状或某种状态与另一种事物的类同、近似而引发的想像延伸和连接。不仅在设计中表现如此, 我们甚至可以引入文学的范畴, 如“新月似银钩, 弯弯挂客愁”。外形、色彩的近似, 用“挂”字, 将月引为游子无限乡愁的寄托。
(2) 相关联想:是指由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有密切切实实的领近关系和必然的组合关系, 而引发的想象延伸和连接。
(3) 相反联想:是对于事物有必然联系的相反事物、对应面、对立面的想象延伸和连接。相反联想往往包含了逆向思维, 它是设计创意与表现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比如, 由“白天”想到“黑夜”, 由“天空”自然联想到“大地”, 而“战争”与“和平”从来都是设计师在设计中思考的题材。
(4) 因果联想:由于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已掌握了许多存在着的因果关系。因而在联想中, 我们通常会产生由原因联想到结果或由结果联想到原因的逻辑思维过程。比如, 由蚕蠕想到飞蛾, 由鸡蛋想到小鸡。又如当我们见到火就会联想到热, 或是感到热时会联想熊熊烈焰。
以上四种联想形式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朝多向延伸, 在广采中偶获和发现创造的灵感而另辟蹊径, 创意, 离不开联想。
3 创意的其它来源
(1) 文字的启发:新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创意的来源。如“胜利”英文单词“Victay”或“V”;对“V”这一字母, 对使我们想到“V”字手势。“停止”相关联想可以使我们想到车辆停刹这一情节, 也可以想到用“拧紧的水龙头”而进一步因果联想, 可以想到急刹中留在地面上的刹车印痕, 从而用此印痕来象征“停止”。
(2) 变换固有习惯。在一定的情况下, 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够起到拓宽和启发创作思路的重要作用。如埃舍尔的作品《鸟变鱼》, 这个作品打破了思维定势, 将天上飞的小鸟经过渐变的处理手法逐渐演变为河水, 而白色的天空逐渐过渡为水里的游鱼, 鸟和鱼是图地反转的关系, 画面自然和谐, 耐人寻味。
(3) 分合思维。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 以产生新思路、新方案的思维方式。
(4) 拟仿之变。设计不只是追求生活的真实, 在画面上, 只要是传达信息需要, 任何一种物质都可以被我们用拟仿的方式将另外某种物质的特征、特性、或状态嫁接上去。具体的拟仿方式有三种:肖形、仿变、拟人。
(5) 想象。在设计创意训练中, 想象力训练主要通过图地转换、矛盾空间、视动错觉、影子变异等方法体现。
同样, 在设计实践中, 设计师的想象力也是举足轻重的。针对设计中的主题、类型、手法、思想内涵、形式美感和色彩表现等方面,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艺术创作的想象能力, 不拘束于个别的经验和现实的时空, 而让自己的思维遨游于无限的未知世界之中。
参考文献
[1]范迪安:中国绘画的“旧邦新命”——在“陈丹青作品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http://arts.tom.com/look1/ysxw/cul_ytxw_zlzz_chendqyantaohui1_8.htm
[2]珞珈网:招贴设计的创意思维探讨http://www.luojia.net/lunwen/2008/0910/article_102041.html
产品设计中的“绿色”思维 篇9
一直以来设计在社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设计的社会地位的提高, 设计领域也期待着能够成为为社会中心价值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设计的结果是否有益于社会, 成了判断设计价值的重要的标准。设计的终极目标就是赋予产品新的形态和新的功能, 为消费者提供视觉享受和使用上的便利。企业为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在产品外观上倾注了许多努力, 可以说尝试了无数个样式。但是企业为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而进行这种过渡开发和重复投资的行为, 最终还是走到了它的极限。况且由于有关“美的外观”的信息泛滥, 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变得频繁, 消费者所享受到的视觉享受, 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被稀释, 结果消费者对任何刺激性的设计形态都感觉不到快乐, 甚至于陷入美学不感症的状态。作为生产主体的企业和作为消费主体的消费者都会遇到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极限点, 这就要求那些赋予产品形态的设计师们对设计具有新的认识并转换其美的模式。新的美的模式是指从过去对设计的认识中摆脱出来, 不再把设计单纯看作是物质的、经济的对象进行判断, 而是把设计看作是蕴涵了精神要素的对象。设计中被赋予的精神价值可以更好的扩张设计的社会功能, 由此设计领域也可以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对社会产生影响。蕴涵精神价值的设计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往往可以持续使用很多年。现在的设计给物质对象赋予了很大的比重, 所以它就助长了过渡的消费、远离了节约精神, 这为物质主义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
另外, 企业的设计战略是无论产品的功能如何产品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废弃其原有形态, 这个过程已形成程序化。这种设计战略最终成为威胁生态环境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对设计开发战略进行根本的修正, 使设计出的产品造型与产品的使用寿命保持一致。所以在产品开发和设计过程中, 如果为保护环境而不得不牺牲具有造型特性的设计, 与其如此不如在设计产品的时候, 将其造型定位在耐久性、持续性以及保全环境的美学特性上。环境美学意义上的美学特性指的是综合了产品美学特性和环境要素的美学特性。因此设计者为保全环境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以生产企业、用户、环境都能得到满足的共赢战略 (Win-win solution) 为前提而进行。环境概念上的利益不单是指灵活运用环境资源而取得的成本上的节约或者将过去生产的产品转换成环境产品而取得的利益。如果要保全环境就要开发出新的设计工具, 就要有综合性的、系统化的设计过程。为此应对产品进行新的概念整理, 同时重新构筑生产及消费系统, 不断摸索整个工业变化的战略。
二、“天人合一, 取法自然”的思想回归
在道家来看, 天是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 天也;有天, 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 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 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 便是“绝圣弃智”, 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 将人性解放出来, 重新复归于自然, 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产品设计亦同此理。在过去的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们一直把产品设计定位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 但忽略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片面地强调“以人为本”必将割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造成环境的破坏,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有了“天人合一, 取法自然”的观点, 由此可见我们的设计需要“绿色”思想回归。
三、从人类中心论到环境中心论
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 大致可分——“人类中心论”——强调人与自然价值平等的“非人类中心论”包括“生物中心论” (Biocentrism) 和“生态中心论” (Ecocentrism) 。生态中心论的伦理学是“整体主义的” (holistic) 。它认为, 整个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包括物种、人类、大地和生态系统。在到“深生态学”, 创始人纳斯公开承认:作为整体的大自然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共同体。最不复杂的生命形式具有稳定整个生物群落的作用。每一个有生命的“螺丝和齿轮”对大地的健康运作都是重要的。人类的生命维持与发展, 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四、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类在自然界占主宰地位的世界观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主宰自然”;“自然环境是人类的资源”;“物质和经济的增长为人类的人口增长服务”;而深生态学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所有的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 生命物种平等”。深生态学运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浅生态学运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考察和认识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的, 其基本点在于“人类主宰自然”;而深生态学运动则以生态系统中任何事物互相联系的整体主义思想, 来看待和处理环境问题, 在哲学世界观上, 坚持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一元论”, 其基本点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纳斯指出, 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经历了从本能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 再从社会的自我, 到“生态的自我” (ecological self) 的过程。这种“大自我”, 或“生态的自我”, 才是人类真正的自我。“自我与整个大自然密不可分”。人的自我利益和生态系统的利益是完全相同的。深生态学倡导的生态“大自我”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念, 是人类面对生态环境恶化挑战的重要“生存智慧”。
技术文明创造了工业社会, 到现在为止设计者们受这种技术文明的影响下被动的适应设计的发展。即先预测技术文明或社会现象的变化, 然后根据这一方向性提示预测设计的结果。但是今后的设计是从宏观角度预测未来社会的变化, 解决由此派生的所有问题, 进而凭借设计者创造更美好世界的意志展开设计。所以在未来保护环境的问题成为形成社会价值的主要问题, 设计师们为解决环境问题作出的努力将成为设计的中心价值。而且设计者们应对当前这种无区别的消费文化和主导它的设计行为进行自我反省, 并在今后最大限度的以保护环境设计为前提开展专业性设计, 为设计的社会职责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Machenzie, Dorothy, "Green Design"Laurence King, 1991.
[2]Papaneck, Victor, "The Green Imperative", Thames&Hudson, 1995.
[3]Whitely, Negel, "Design For Society", Reaction Book, 1993.
[4]Mary Ann Curran, "Environment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The MeGraw-Hill, 1996.
[5]Pual Burrall, "Green Design", The Design Council, 1991.
[6]REF Brown,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Plastic Parts", NY John Wiley&Sons Inc, 1988.
[7]Ezio Manzini, "Leapfrog:Short term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1997.
[8]刘志峰、刘光复著:《绿色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年。
[9]刘光复等著:《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 机械出版社, 2000年。
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篇10
一、艺术与设计
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一书中是这样定义艺术的: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 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 这个对象能够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 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若就主观方面, 他谈道, 艺术是艺术家的理想的具体化、客观化, 即所谓的自我表现。所以, 艺术的目的不是在实用, 而是在纯洁的精神中的快乐, 它是自然中的最高级创造, 是精神的创造。在此, 艺术精神化的内涵, 是艺术本质中的最为核心的要素。
精神性是人类特有的品质, 借助于物化的艺术产品, 精神愉悦达成共鸣, 因此, 艺术的精神性表达成为艺术品创作的核心。由于人类的精神需求多种多样, 物化的艺术作品也必然会丰富多彩。作为人的艺术家, 必然会在既作为创作主体也作为欣赏主体而进行的创作中体现出精神取向, 艺术品的呈现形式也会大相径庭。这也与设计的基本内涵形成极大反差, 一个是精神的物化表达, 另一个却是物质本身的语言呈现。
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可以说, 随着人类劳动工具的产生, 设计也应运而生。设计和技艺、营造密切相关, 它的制作性是核心的性质, 而艺术性的展现需要依附功能和器物的外形而体现。使用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一切对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产品、用品都应是设计的范畴, 或可以这样说, 一切人手所造的物品都应具有设计, 设计师是设计的主体。但现代设计概念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设计师成为一种被细分得过于细化的工种, 成了生产环节上的依附。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设计师不需要艺术性思维的融入, 艺术性思维成为现代设计中提升与创新的必然条件。
作为教育的环节, 艺术是设计师走向真正设计道路的第一关, 如何将艺术与设计更好地融合起来, 将艺术思维更好地融入设计教学中, 提升艺术思维与自觉运用艺术思维的能力, 是现代设计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是影响个体一生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课题。
二、当前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设计教学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旧有模式的延续, 虽有所改进, 但大体框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一框架以实用主义和分段教学来设计实施, 在课程关键环节即课程主体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依然突出实用主义思想。并且, 各个课程间的层次感与联系性缺乏, 课程定位模糊, 内容交叉或不相容, 使学生对学习方向性出现定位模糊的情况。
1. 理论学习与实践消化的融合度下降
培养模式决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现在, 在普及式教育的大背景下, 社会需求有限, 设计师是设计人才中较为高端的人群, 决定设计师的培养不是普及化培养, 而是小众化和精英化的培养。但规模化培养似乎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现有大学教育机构中还没有一个学校或机构可以培养全系列的设计人才, 总是要按门类和学科进行培养。并且, 设计师是一个有着极高实践相关度的群体, 脱离实践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设计教育中, 实践环节的教育是设计教育的重中之重。当今设计教育培养中, 实践环节严重不足, 致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消化融合度下降, 实践解决能力不强。
2. 课程相关度严重不足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推演, 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和提升, 它们相辅相成, 螺旋上升, 相互关照。在设计教学中, 课程安排逻辑比较简单, 大多遵循理论—实践、基础—专业的模式, 看似合理, 仔细研究, 却会发现很多不足。学生的学习时间轴是纵向的, 使得前修和后修间会出现断层。对于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 我们的认识较为落后, 认为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 将基础课程的功能简单化与单一化。有些基础课门类是非常独立的学科, 既可作为专业课的辅助, 也可以独立地成为一种艺术或设计形式。因此, 基础课和专业课应该是并行关系, 在教学上就应进行并行安排, 但现在大多数院校是先上基础课后上专业课。
至于专业课程的相互关联度是否密切, 是大学教育中非常不平衡的因素, 集中于艺术或设计类专业院校的专业课程, 课程的完整性和匹配度相对高一些, 而在一般性大学所设的艺术或设计专业中, 由于课程学时限制, 课程配置受到极大的限制, 课程之间的连贯关系和匹配度受到严重影响。当然, 在这种情况下, 首当其冲的是基础课程的消减。而通常情况下, 艺术性思维的培养就大量存在于这些课程中, 这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建立相当不利。
3. 教材一味地追求新、奇、特, 迫使基础性知识的断续感增加
知识应该不断地更新与优化, 这无可厚非, 但一些基础性的认知和经过长时间的总结与反复实践验证的理论和结果应该在教学中强化和保留, 一些固定下来的东西应作为经典予以传承且发展。将过时和错误的知识信息修改和抛弃, 而不是为求新而求新, 做无源可溯的创新和无本所依的新奇创造, 这样的创新没有任何意义和发展, 对学生来讲, 更是将其带入歧途的工具。艺术性融入设计教学的缺失,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 许多课程的安排和教授, 更注重技术问题, 对学而能用的更加重视, 忽略设计更高层面的追求即艺术性的追求。
三、应将艺术创造性地融入设计教学
当今的设计教育教学存在各种问题和矛盾, 有许多是深层次问题, 但就课堂教育教学来讲, 最大的问题是艺术创造性如何全面地融入设计。设计教学有着共性规律, 艺术融入设计应是从事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提高设计教育领导者的认识, 让设计教育在注重实践环节的基础上, 加大艺术性感知和理念的投入, 带动设计的创新发展和思维平台的提升。
创造是设计与艺术共有的特质。艺术创造作品不是以社会生活的公用为目的, 而设计作品是以特定条件为设计目的, 因此设计创造性的发挥是在一定的限定性中寻找突破, 艺术性的附加就是其最重要的突破条件, 包含有感情附加。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在设计中加入这一元素是必要的。任何与人相关的物品、住宅和机械等, 都需要人的参与使用。有使用就有情感交互, 而艺术是使这一情感传达的载体, 设计成为提升功能性和交互性的最佳手段。
1. 平行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尝试设想
将艺术融入设计教学中, 教师要在教学课程配置和安排上进行创新改革。现有的课程形式是点状化排序, 这好比一条穿好的珠链, 珠与珠之间看上去相连, 实际上却各自为政。平行式教学是将所有课程平行展开, 好比拧麻绳, 从大一到大四直至研究生, 将一门课程纵向展开, 贯穿始终, 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课程间形成相互联系, 课程学习相对拉长, 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研究和实践的机会, 学习由浅至深, 学科相互渗透, 学习效果成倍提升。
2. 创新教学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 在课程教学中自觉融入艺术思维, 在处理专业课程时充分认识艺术性在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加大艺术性思维的融入, 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在艺术性融入设计的思维框架下学习。而且, 在设计教学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针对情感融入创新教学研究, 将艺术思维中有利于设计运用的内容植入设计教学, 创新教学, 使设计教学平台出现本质提升。
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篇11
关键词:插图设计;高校艺术设计;创意思维;教学;问题;建议
插图设计这门课程在艺术设计领域是一门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传统设计课上对插图设计进行创新和研究十分有必要。因为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为了使艺术设计能够符合商业需求,高校的插图设计课程必须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够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对构建完整的插图设计教学体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插图设计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的教学发展现状
我国的插图设计课程比西方国家起步要晚,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一部分高等艺术院校才开设这门专业课程,而欧美国家在艺术设计中一直都非常重视插图设计教学,在很早的时候就将插图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欧美的很多大学在进行插图设计教学时,通常会把一些知名的插图大师请到学校来为同学们授课,这些大师将最先进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时尚前沿的商业意识带到学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加明白企业的实际需求是什么。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各国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加大。而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为适应时代的需求,也设置了插图设计专业。但是这些学校虽然开设了插图设计课程,但是教学内容上局限性比较大,通常只包括出版物插图而忽视现代商业插图。除此之外,传统的插图设计教学方法也束缚着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创意思维。如今,这个时代是90后的天下,他们从小伴着网络游戏、漫画书、动画片成长,他们热衷卡通、动漫和高科技产品。因此,现代插图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书籍装帧设计这种单一形式,它有了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卡通、漫画、手绘、彩绘、游戏设计等。
2 插图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等艺术院校忽视插图设计课程的重要性
在我国大部分高等艺术院校中,尤其是在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对于插图设计这门课程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关于插图设计教学还处在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这就需要对这一门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寻求有效的方式方法对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开展教学。现今高校学生的生活中充满了电子和数码产品,他们热衷于一切现代化的东西,因此过去装帧式的插图设计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网络动画设计、游戏设计慢慢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这样的插图设计方式也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然墨守成规,依旧将书籍装帧教学中涉及插图设计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觉得脱离现实,认为没有必要学习这种意境过去式的东西。这种插图设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2.2 高校缺乏对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即是一门艺术性很强、审美要求很高,同时也是一门在实际方面要求很高的专业性学科。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插图设计方面培养出来的专业性人才,要在企业实际的工作当中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插图设计这门课程很容易也走上这条老路,就是着重对学生插图设计技巧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在创意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并且很多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无法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大于实践,对市场上的艺术设计行业缺乏了解,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后缺乏实践经验,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容易转行。
3 插图设计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意思维中的教学思考
3.1 教师以身作则,在日常授课中注意运用创意思维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这一词语被广泛提倡,各行各业都在朝着创新式发展方向积极努力,对于插图设计这门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在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教师在插图设计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创意思维模式,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今后学生在自己的插图设计工作中才会运用这种思维模式。
3.2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插图设计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非常具有创意性和表现力的学科。这门课程包含设计基础课程,同时又与书籍装帧、广告设计等课程联系密切。关于这门课程的设置,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认为放在第四学期比较合适。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有设计基础了,需要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在这个时候开展插图设计课能够很好地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插图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日常授课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进行觀察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提升。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身边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观察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尽情挥洒自己的设计热情。优秀的插图设计师远远不是拥有娴熟的绘画设计技巧就可以成为的,他们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优秀的设计师,一定是因为他们能够在插图设计中运用创意思维方式对画面进行非语言的传递,诠释主题,表达真情实感,引起观看者的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意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时还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在把握画面的变现力度时能够恰如其分。总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以设计师的眼光去观察生命中的任何事物,将生活中平凡的东西艺术化、创新化,积极寻求创作灵感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意思维模式才能够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插图设计作品。
3.3 改革传统的插图设计形式,注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入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插图设计这门课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有效应用计算机技术,因此我们要处理好手绘和电脑插图设计的关系。在插图设计教学中尽量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要将计算机技术有效应用到插图设计当中来,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丰富多样的设计形式来实现插图设计的多样化。
4 结论
插图设计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表现形式,高等艺术院校应该意识到插图设计这门课程在未来艺术设计领域隐藏着的巨大发展潜力。对于当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的插图设计教学而言,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进行探索,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插图设计教学课程的效率,力求为国家多培养出一些既适应企业实际发展需求又具有独特创意的优秀插图设计师。
参考文献:
[1]李敏.插图设计在高校艺术设计创意思维中的教学思考[J]. 艺术科技,2014(02):49.
塞尚艺术风格中的视觉思维 篇12
任何一幅绘画都是画家精心设计的结果, 即便写生也是在众多因素中依照个人的艺术风格刻意安排的画面构成, 这里面有多层次的视觉设计命题:构图的关系、平面构成的关系、形象造型的特性、色彩的构成关系、肌理与笔触的结合、线与力、面与形等。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早就在其绘画作品中为我们阐释了种种矛盾的统一, 品读大师的作品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 更重要的是体味其中各个要素在同一平面中的和谐规律, 透过形象的描绘看到大师平衡矛盾的能力, 画中形象是感性的表象, 却有着极其理性的周密, 在其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令每一个体会过其中奥妙的观众, 无不折服于其经久不衰。我们来深读大师的作品, 看看早在一个多世纪前的塞尚如何在平面之中烹调视觉的盛宴。
保罗·塞尚 (1839-1906) 出生于法国埃克斯, 1861年4月, 塞尚来到巴黎学习美术, 但他始终未能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他在艺术上是个不被赏识的、孤独的探索者, 他没有学生, 工作的成果得不到家人的欣赏;在朋友中也深受误解和轻视;在生前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承认。但是这毫不影响他对艺术的热爱, 他立志要创造出大师级的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 做一个大师的梦想伴随着他的创作过程。他如今的地位和名声还是在他去世之后, 他的艺术和思考启发了现代艺术中那些最杰出的人物, 才被追认为现代艺术之父。
塞尚的伟大就在于他将绘画作为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画不仅是使人愉悦, 更应该是画家表达对画面的忠实和对世界认识的结果。他曾经说过:“大自然除了表面以外, 还有更深入的东西。”塞尚的艺术充分揭示了体积和空间的关系, 他追求的是形象的综合性、稳定性和景物的内在结构, 主张物象的体积要从色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提出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来描绘对象, 旨在建立作为独立绘画的意义, 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 被公认为“现代艺术之父”。马蒂斯说:“如果塞尚是对的, 我就是对的。”毕加索说:“塞尚就好像是我们画家们的父亲。”勃拉克也说:“我们都是从塞尚开始。”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塞尚的视觉思维。
塞尚风格的具体表现
造型——有机形和几何形。造型中分为几何形和有机形, 有机形是徒手画制的或自然形成的, 带有个性的特征, 有丰富的感性特征。几何形是借助尺规和工具制成的图案, 没有个性的差异, 是将自然形象简洁到极致的状态。塞尚曾经对造型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自然中的每件东西都与球体、圆锥体、圆柱体极相似。画家必须学会描绘这些简单的形象。”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他追求的是形象的综合性和结构感, 主张物象的体积要从色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简单地模仿自然的表面现象远远不能达到理解的效果, 塞尚找到自然中对象的结构, 用块面来分解对象的复杂形体与颜色, 他找到的不仅是方法, 而且是一种对象的本质属性。他将有机形转化为几何形, 同时与结构相结合, 这在他近乎平面化的画面中尤为重要。看似平常的视觉变化在整个绘画史中却是视觉思维的变化, 从追逐三维对象的被动再现到截取对象部分造型、色彩、构成等因素在画面上重新组合;从画家受对象牵制, 到对象只是为了画家实现作品视觉需要而服务画面的变化。
静物是塞尚最擅长的主题, 在静物画中, 几乎所有的水果都成了标准的几何形体, 圆球体是最多出现的形体, 它代表了苹果、橘子和桃子, 而梨则是圆锥形的。酒瓶也是他常画的东西, 自然被处理成了圆柱体。《椅子里的塞尚夫人像》这幅在1888年~1890年创作的人物画, 其头部和身体都被简化掉了很多细节, 用来强化椭圆几何形态的张力, 椅子与裙子形成了一个斜向的矩形;饱满的椭圆形重叠形成竖向的轴线, 后面的墙围形成的水平线正好与它形成交叉, 形成了画面的中心, 也平衡了画面, 加强了稳定感。几何化的形象更加突出了形体本身的视觉冲击力, 有着难以表述的形式美感, 也使得画面更加完整、耐看。在视觉传达上, 方形有坚实和规矩感, 椭圆形有饱满和扩张感, 竖长方形有高耸伟岸感, 横长方形有平静沉重感。人物的肩和臂又环绕着整幅画的中心形成了一个蛋圆形, 这个蛋圆形恰好就是一个稳定的核心。这些几何形综合在一个画面上充分体现了塞尚对视觉感受的深入研究, 并在画面的应用上考虑进去了这些因素。
色彩——纯净的饱和与多变的高级灰。塞尚的色彩是他艺术特征中最具魅力又难以解释的部分。画面中主体物的色彩极其饱和, 而背景的色彩往往纯度很低, 这是塞尚有意控制的结果:画面上饱满的球形水果和饱和的色彩相得益彰, 形成了具有分量感的视觉形象。纯度被可以控制的背景, 更加衬托出华丽的主体高调的一面。色彩构成中的进退感、分量感与其形体结合得非常和谐。在具体的色彩处理上, 塞尚突破了印象派斑斓的色彩光线分析潮流, 比如将水果复杂的色彩归纳成单纯的依据结构而建立的色彩构成关系, 这一点静物最为突出。塞尚的画面在纯度比较高的气氛里显得比较热烈, 为了保持纯度, 明暗的变化也被削弱到最低, 他只有依靠冷暖的变化来塑造形体。最常用的是两块冷色夹一块暖色或者相反, 就能轻松建立起形体结构。塞尚其实是以所谓的“变调”来代替“造型”, 即以各色域的色彩有节奏的变换来加强形象的塑造。正像他自己所言:“当颜色丰富时, 形状也就丰满了。”
从他的作品《肖像1896-1897》中人物面部生硬的色块中就可以看到每个色块的冷暖变化都非常明显, 不同色块衔接的形状、角度、方向都与脸部的结构紧紧相连。正如他所说:“笔下的每一块颜色都要紧紧地贴着结构的变化。”
构图与构成。构图是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 把对象的形象按照意图组织起来, 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构成是因为某种目的而对一定的材料进行组合, 用来组合的材料都称为构成元素。确立构成概念的是包豪斯, 是将一个平面或空间进行简化和概括, 简化到极致的时候就出现了点、线、面、光、时间等构成元素。构成就是有目的地将这些元素按照一定的构成技术进行组合。构图中安排的造型是以美感为最终目的, 而构成却是为了寻求人心灵上的感应。然而两者都关系着各要素间的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的平衡。在视觉传达中设计更多地运用构成技术向人的心灵深处传达信息。为了求得画面构成结构的和谐, 他会有意改变客观形象的外形和比例以及调整透视的角度, 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形象有变形, 正如作品《樱桃和桃》中两个同在一幅画的盘子透视不同的情况, 唯一的依据来自塞尚对画面本身的思考。正如塞尚的观点:“画家作画, 至于它是一只苹果还是一张脸孔, 对于画家那是一种凭借, 为的全是一场线与色的演出, 别无其他。”至于后来的毕加索是这样评价的:“塞尚并没有画苹果, 他画的是圆上的空间和重量。”
塞尚在画面构图上的另外一个举措是将画面的地平线抬高, 即便是风景也让人有居高临下的感觉,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 就是他可以像摆弄棋子一样将各种几何图形在类似平面的透视里随意安排。这样既强化了物象的实在性, 又可以加强平面上构成的意味。塞尚给了自己最大的画面自由度, 一幅画有它自身的规律, 它不是自然本身, 塞尚正是敢于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改变自然的外观才有了画面的崭新面貌。
结语
品读经典的大师作品总让我们有新的收获:纵然塞尚的艺术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可是他没有去抱怨, 他仍然怀念过去不可逆转的时光, 并用他的方式热爱着生活赋予他的一切。画面里画出什么并不重要, 而是画面中体现出了他对生活强烈热爱的精神能量。
塞尚在临终前还想要画出大自然那份亘古长存的悸动——“在一幅画里绝不允许有任何松散的关联或缺口存在, 否则画中的情绪、光线、真相就会流失、就会逃逸……我又在向所有支离的碎片靠近……我们所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在消散、隐匿, 大自然始终一如既往, 可它的外观却一直变幻不停。作为画家, 我们的使命就是用大自然所有变幻的元素和外观传达出它那份亘古长存的悸动”。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版, 第897页。
[2].南云治嘉[日]著、黄雷鸣译:《视觉表现》,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版, 第14页。
[3].甄巍:《向塞尚学结构》,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 第35页。
[4].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年版, 第410页。
【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推荐阅读:
商业艺术设计思维分析09-13
设计中的营销思维09-27
风景园林中的设计思维10-22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06-29
艺术设计中的材料08-24
发展中的设计艺术06-22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风水06-02
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创意08-11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08-17
网站中的视觉艺术设计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