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设计中的留白艺术(精选12篇)
网页设计中的留白艺术 篇1
在信息化的时代中, 设计无时无刻不在丰富着自身的学科内涵, 为了顺应新的网络时代的发展, 网页设计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设计学科。虽然网页设计已经自成一派, 但无论是网页设计的哪些方面都还是和平面设计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因为网页设计的本质就是平面设计在网络时代的一种体现, 所以网页设计的设计方法和许多遇到的问题实际上和平面设计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 网页设计中遇到的色彩搭配, 字体选用, 版式设计等问题的解决方法实质上与平面设计并无大异。当然,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经过对网页设计的研究和学习, 我们发现留白是一种及具艺术性的处理方法, 且留白的处理手法对色彩, 文字和排版均有着相当理想的效果。
一、网页设计中色彩搭配时的留白
网页设计中色彩搭配往往是设计师设计的重中之重, 因为网页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让浏览者以第一眼的感觉对网站进行基本的认识和定位, 这个第一眼的概念就是浏览者不会在一瞬间对文字性的内容有太多的印象, 而是停留在网页大面积的色彩带来的冲击上。因此色彩的搭配在为网站取得美好的第一印象的行动中显得尤为的重要。目前的网页设计中也有许多的设计师们意识到了这一点, 于是有部分设计师在对网页进行设计时采用了非常抢眼的纯色, 不可否认的是纯色的运用确实会在第一眼的视觉感受上造成很大的冲击, 但纯色对于一个浏览者对网站的长期浏览是十分不利的, 因为纯色不仅会加大浏览者的视觉疲劳感, 还会会使浏览者对网站产生不利的品牌认识。
在对几个优秀的网页设计作品进行对比和总结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色彩上的留白。当然, 这种留白并不是指他们的网页设计大面积的使用白色, 而是他们在选用色彩时除了对需要强调的部分使用了必要的纯度较高的颜色进行突出外, 其他的版面都采用了颜色纯度较低的高级灰, 而且这些高级灰的面积较大, 有一些甚至无限接近于白色。这种色彩上的留白使得整个网页设计的品味和内涵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而且使得浏览者在对网页产生了相对较好的第一印象之后也非常愿意应留在网页上进行进一步的浏览, 既欣赏了网页的色彩, 也对网页想要传达的其他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网页设计中文字表达时的留白
文字内容对网页设计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因为浏览者在对图片进行了第一印象的判断后紧接着就是对文字的印象了, 因为一件优秀的网页设计作品不仅是色彩对浏览者的吸引, 当浏览者停留下来开始对文字进行欣赏时, 文字的重要就变得不言而喻了。然而文字的表达也绝非只是将网站的内容简单的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那样简单, 其中的讲究我么也是经过了大量的对比和学习才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 简而言之也就是在网页设计中对文字的表达也要进行留白处理。
文字的表达应该如何留白处理呢?其实并不难, 因为文字本身也是有一些留白的结构的, 所以设计师在设计网页的文字时一定要结合文字本身的留白结构, 再结合页面设计的需要对文字进行合适的的处理。且文字的留白还有一点很重要, 就是当一件网页设计中需要的文字信息量很大时可以对文字本身进行平面化的处理, 使文字成为一种设计元素而非成为阻碍网页设计效果的障碍, 但网页设计中无论用什么方法去处理文字都应该将文字表达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强调, 以免在经过多种艺术手法的处理之后反而使得文字无法有效的传达出网页所要表达的信息, 进而造成网站的主题不明, 寓意不明等问题。文字的表达在网页设计中必不可少, 国内外许多优秀的网页设计都在文字的处理上让人们拍手称赞, 其中不难发现无论使用了那种形式的处理方法, 留白都是这些优秀文字处理手法的核心所在, 所以, 当大量的文字内容使得网页设计的效果不尽人意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会儿, 是不是应该考虑进行留白了呢?
三、网页设计中版式设计时的留白
版式设计的留白应该是设计师们最为熟悉的一种处理方式了。随着极简主义的盛行,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学着欣赏这种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的设计风格, 然而, 极简和简单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 极简是一种高品位高品质的简单, 想要达到这一点绝不是在设计时少做点东西就能轻易实现的, 想要达到极简的效果对设计师本身的设计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 想要网页设计做好, 极简是设计师必须要研究和学习的思想, 因为在这一思想下可以诞生出非常优秀的网页设计作品, 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网页设计的你、版式设计中无疑是对一件网页设计作品形式美和功能美的明显提升。
时下优秀的网页设计作品在版式设计上无一不体现着留白的艺术, 一方面是由于视觉审美的需要, 而另一方面则体现着设计者们对浏览者的关爱的思考。在对大量的网站进行欣赏和比较时我们发现有一些网站的页面内容非常饱满, 图片文字都很丰富, 但不知为何就是给人一种排列无序、主次不分的感觉, 而且对于屏幕的左边分布着大量的内容, 但实际我们也会发觉大部分左边的内容浏览这事几乎不怎么看的, 因为这不符合大部分人的观看习惯, 所以就算是在页面左边进行了文字排版也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信息传达效果。后来经过对一些优秀的网页设计的分析发现但凡是优秀的网页设计一般采取将左右两边的区域进行留白, 在浏览者的视觉中心的位置进行大量的设计, 让整个网页的主次十分分明, 而且网页的整个质量和品位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摘要:网页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学科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学习网页设计的时候设计师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色彩搭配, 字体选用, 版式设计等许多视觉传达设计上的问题都出现在了现在的网页设计中。经过多次的学习和探索, 我们发现有一种巧妙地设计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很多这一类似的网页设计问题, 那就是留白。留白不是简单空白, 也不是设计的半成品, 而是设计师精心打造的一种艺术。
关键词:网页设计,视觉传达,留白,色彩,字体,版式
参考文献
[1]李砚祖, 芦影.视觉传达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唐良瑞, 蔡安妮, 孙景鳌.从认知心理及人机界面谈网页设计[J].工程图学学报, 2000.
[3]徐坷, 苗彤, 赵晖.网页视觉与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
[4]张晶.网页设计中平面视觉元素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5]何苏六.网络媒体的策划与编辑[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网页设计中的留白艺术 篇2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留白”艺术
简阳市周家乡桂花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曾康泽
电话:***邮箱:397797943@qq.com
凡喜爱中国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特别讲究章法。留白就是其中一种。留下空白,让人浮想,引人回味,便是中国画的妙处。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讲求章法的艺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讲求点留白,不仅能使教师生动地完成所授课程,也能使学生驾驭思想的野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阐释、去演绎、去“补白”。
一、抛砖引玉,抓重难点补“留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
例如《出师表》这篇课文有一个重点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学生朗读后问学生怎样翻译。学生不假思索:“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那里显扬自己。”我追问:“从中能看出诸葛亮原本是怎样的一个人?”“默默无闻,不愿表露自己”、“不满现状,退隐田园”、“不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华”„„学生纵说纷纭。也有学生眼露疑惑,不作回答。我继续追问:“也就是说,诸葛亮像古代隐士那样,归隐田园,不愿出来做官喽?”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更多的学生仍在思索。我顺势出示探究题:诸葛亮“退隐”、“不求闻达”辩。引导学生看人物、事物不能一叶障目,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对所学的有关诸葛亮的课文来个大检索,最后锁定《隆中对》围攻。经过寻觅,学生很快得
出结论:诸葛亮不是消极避世、不求闻达的“隐士”,而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志向远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其理由有三:
1、好为梁父吟。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诸葛亮和刘备的应答,有意让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借机“闻达于诸侯”。还有学生把诸葛亮自称“卧龙”也用上了,说服力之强,大出所料。而我并不满足于此,仍抓住这个难点不放:作者诸葛亮为何这样写呢?我又让学生联系《杨修之死》中的“曹操梦中杀人”情节来考虑,有的学生马上就心领神会了,原来是伴君如伴虎,雄才大略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诸葛亮这样写是避免刘禅的不信任,实属用心良苦。当然学生反应不一,有的学生若有所思,还有的不认同,不过都积极地投入思考。“留白”之石让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千层浪”。
二、驰骋想象,利用插图想“留白”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开拓读者的想象。”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配有大量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留白,领悟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内涵,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凭借。
如我在教《杨修之死》一文时,先出示文中的一段文字“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图文对照,认真阅读,用心揣摩杨修、曹操当时正在想什么。这样化静为动,恰似此处无声胜有声,以此揣摩杨修恃才放旷、君子坦荡荡的个性。
三、联想回味,利用标点填“留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
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
如《故乡》一文,当我见到阔别二十多年的闰土时,“我”说了一句话“啊!闰土哥,——你来了?„„”这短短的一句话,运用了五种标点,每个标点值得学生去深究,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可创设留白:“我”当时心里会怎么想,请在标点处各加一句话,反映“我”当时的心情。通过填补空白,使学生从中领会“我”从兴奋——欢喜——生分——疑问——急切了解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这样的教学才会蕴含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四、余音绕梁,利用结尾悟“留白”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在遇见他。针对这个结尾可设留白:如果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不合理的制度下,亲情被金钱奴役,人际关系异化的现实,激发同情、憎恨之情。课后再留下一篇习作《于勒来到我们身边》来对比迁移,使这种情感得到延续和升华。
一篇课文上完后,有时还要把课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课后。如《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学完后可留白: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看看曹操除了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一面还有怎样的个性特征,再联系所读的《龟虽寿》等诗作,体会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学完《范进中举》可让学生给范进写100字左右的评语,或写一篇读后感《范进中举的启示》,或画几张配有说明的《范进中举》连环画。
网页设计中的留白艺术 篇3
一、“留白”在现代网页设计中的重要表现
现代网页设计的突出特点就是从“留白”入手统筹整体。随着网站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留白在网页设计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种基本理念诣在强调在设计中避免华而不实的组成元素,用真实纯粹的情感表达事物最贴切的寓意。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节奏,各类网站为了在快节奏中有效运转,忽视了对网站审美艺术的表现。一味追求商业价值,使得各类网站全然失去自身的特色属性,难以抓住用户的心理需求及对浏览载体的传递目的。现代人追求低调的时尚,也就是追崇时尚简约的表达形式。这种追求的转变,也就是要把“留白”作为设计的着眼点。所以,怎样“留白”成为现代网页设计创造时尚简约生活方式的新起点!
网站的种类很多,网页设计因此有了不同的风格、形式、特色。网站的类型有企业网站、个人网站、教育网站、政府网站、游戏网站等。下面以企业网站和教育网站为主进行具体分析:
1.在企业类网站中的表现形式
企业类网站的特点是树立展示企业形象、挖掘潜在客户、拓展营销渠道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能够全面详尽地介绍公司及展示公司产品。一般来说,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建立网站不但可以给企业带来新客户、新生意,也可以短时间内进行宣传而有效提升知名度。其作用相当于企业在报纸或电视上进行宣传本身及品牌的广告。企业网站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让用户全方位详细地了解公司及产品。事实上,公司可以把任何想让人们知道的东西放入网站,如公司简介、公司业绩、产品的外观、功能及其使用方法等,都可以展示于企业网站上。
2.在教育类网站中的表现形式
教育类网站多数是以提供校内资讯为主,也有部分网站是以宣传学校为主。在网页设计中,提及教育网站,一般给用户沉稳、单一的感觉。版面规划整齐统一,色调以蓝色绿色为主,这些视觉感受是学校网站的常见风格。为了打破这种格局,使教育类网站从重新定位,打破陈旧的思想观念,运用新思想、新形式改变传统的页面布局及整体设计。近年来,艺术设计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创意设计使得这类网站有了新的生命。在网站首页中,以大面积的图片和绚丽的色彩成为设计元素的新趋势,成为教育类网站设计的一种新创意。如图1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站首页。页面设计打破原有传统设计形式,用整张照片“填满”页面,版式设计奇特大胆。画面中大面积的空白是图像营造的效果,留白并不是空着、余着的涵义在这里更好的体现。
图1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站首页
二、留白在网页设计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国内网站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艺术设计的现状上,从三方面进行阐述。
1.过度拥挤
为了达到在有效版面的大力宣传和本着低投入的观点,很多网站将各类信息元素,如文字、图像、动画等不加规范和条理就放到页面上,使页面失去了正常的视觉流程。杂乱的各元素破坏了页面的正常传递功能,无法找到有效信息,导致用户会失去浏览的耐心而关闭网页。这不仅不能达到企业最初的目的,对自身形象及产品推广也带来负面影响。
2.哗众取宠
许多教育类网站,在网页色彩上采用重色、花哨的图案作为图片背景,导致用户在浏览和阅读时无法正常获取所需信息。同时,有些同类网站采用极为不协调的页面颜色和风格的元素,使页面花里胡哨,失去原本意义的信息传递。这类网站太注重表面元素,在现如今,空有其表是设计的大忌。人们重视信息量的同时,对美的需求日益增大。
3.如出一辙
目前,国内各类网站设计就像一个模具刻出来的一样,毫无特色。这种模板的使用大大缩减了工作时间,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但是没有特点和说服力的元素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在信息量满天飞的今天,如何让用户记住你的设计,这就要求作品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而网页设计现状中的“千篇一律”,正是忽视网站自身的特点,削弱了网页设计的真正目的。
4.重技轻艺
论编排设计中的“留白”艺术 篇4
然而,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 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许多商家为了能够在有限的画面中详细的展示产品信息, 经常会要求设计者把大量的图文内容塞满整个版面, 而其中的点滴“空白”也无非是笔墨已尽的产物。在很多人眼里, 空白就是浪费, 是“无言以对”的结果。而实际上, 恰恰是这不起眼的“空白”, 在编排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财富》图片总监米切尔·麦克娜丽对于《财富》的封面设计很抓读者的视线的缘由是这样论述“留白在版面上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留白在版面上有两个作用, 一是帮助读者目光的移动, 就是如何看;二是帮助你要给读者看的东西跳出来, 以便更好地阅读照片”, 我想, 这大概就是《财富》成功的真谛了。所以, 巧妙地“留白”是一种增值艺术, 不但可以使画面重点突出, 引导受众视线, 还能增添画面情趣, 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境界。
一、视觉导向
据研究表明, 人类的视角范围大约在水平120度、垂直150度左右, 所以人眼不能同时容纳所有的物象, 而是按照一定的流动顺序进行视线运动来感知世界的。编排设计是一种有赖于视觉空间运动的艺术, 通过“留白”的诱导元素, 主动引导读者视线向一定方向顺序运动, 由主及次, 把画面各构成要素依序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使重点突出, 条理清晰, 发挥最大的信息传达功能。
泰熙先生在为书籍《灰空间》进行的封面设计时, 为了突显主题, 引导人们的视线向书籍名称“聚集”, 也为了营造一种空旷、豁达的意境, 他把书名、作者、出版社等的文字内容集中放在封面的左下角, 浅灰色的空白占据了整个封面几乎百分之九十的面积, 而书名的三个字以浮雕形式凸现在浅灰色的空白之中, 通过这种图底反差, 形成一种极强的视觉表现力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气息。因此说, “留白”艺术是一门高深学问, 合理的利用“留白”可以使画面内容醒目疏朗, 能够引导受众的视线, 使人们按照设计者的意图, 以合理的顺序, 快捷的途径, 有效的感知方式获得最佳的视觉映像。
二、彰显个性
“留白”是中国书画的一种布局与智慧, 是构成画面意境延伸的重要内容。其实, 从某种角度上讲, 编排设计就像中国书画一样, 它也需要“留白”来营造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需要张弛有度、虚实相生。一块相对于密实的空白, 不但能增添画面的形式美感, 还能够让密实的图文部分显得更加饱满, 呈现出独具特质与个性的设计风格。
编排设计是一种做“减法”的艺术, 奉行“更少为了更多”, 提倡一种简约设计。简约即简洁, 但不是简单, 它是一种艺术的境界, 是一种无形的大美, 是设计者追求的最高指标。在视觉竞争的今天, 人们看腻了上下左右都是图文的传统版面, 他们需要有新的版式调剂品来重新点燃阅读的激情, 需要一些个性的版面来满足新时代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具备古人这种“繁中置简, 静里生奇”的能力, 利用艺术上的含蓄与简约来点化人们心中的神意之“虚”。只有这样, 才能精炼的表达内容, 形成新颖的艺术风格。如《南方周末》报刊设计, 它追求画面形式的“简约”, 遵循“少即是多”的美学原则, 它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在分栏的时候, 不用普通的线条进行分栏, 而是使用“留白”的方式体现不同内容之间的虚实与疏密, 从而让读者的视线得到短暂的放松与休憩, 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正如张子在《当代新闻编辑》中所说:“读者在密密麻麻的版面上看到了空白, 犹如一个疲倦的摩托车手穿过深长的山洞后, 瞥见光明”。合理的留白不但可以使画面疏朗、透气, 给眼睛带来一片休息的净地, 而且还会有一种素面萌生的亲和力, 让阅读者感悟到超乎“形”的神韵, 为受众的心灵留出发人遐想的空间。
三、突出重点
版面的编排设计本身并不是目的, 而真正的目的在于用合适的版面布局来更好的突出主题, 增强读者对版面的注意, 对内容的理解。一个成功的版面不是设计师个人风格的自我陶醉, 也不是满版文字的杂乱堆砌, 而是在明确客户目的基础上对内容的完美提取与表现。
我们都见过“密不透风”的版面, 整个版面被众多的文字和图片堆积着, 这种版面不但不能让人分清内容的主次虚实, 还会产生严重的视觉疲劳, 给人以拥挤、堵塞的感觉, 最终真正想要传达的东西也没突显出来, 失去了设计的重要意义。一份研究资料表明, 一般情况下, 人们在看一张照片时只会用几秒的时间。如果我们把整个版面作为一张图片来看待, 它包含着各种视觉要素, 而要在几秒内把所要表达的重点准确的传达出来, 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创作时, 充分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特征, 合理地把握各种设计要素, 从而营造清晰、明确的画面氛围, 使视觉效果达到最优化。鲁迅先生在《华盖集》中就强调版式上的“留白”, 针对当时的一些密密匝匝的版式设计说:“使人发生一些压迫和窘促之感, 不特很少‘读书之乐’, 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 ‘不留余地’了。”所以, 恰当、合理地“留白”, 不仅能传达出设计者高雅的审美趣味, 还能打破死板、沉寂的氛围, 使版面通透、清新, 突出重点, 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提高整个版式设计的审美价值。
小结
一个只重视内容而忽略编排形式的画面是苦涩的, 但一个只重视版面形式而忽略内容的编排设计又是空洞的, 因此, 无论是哪种设计的版面编排, 都要遵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简洁与丰富相统一的原则。有意识、有目的地“留白”, 借“留白”艺术给画面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使画面个性鲜明、主题突出, 达到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的效果, 创造出视觉效果与艺术意味兼备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邓中和.书籍装帧[M].北京:中国青年育出版社, 2004.
[2]张娴.计白当黑——试析书籍版式设计中的空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留白”理念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篇5
???白不单单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设计理念,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空灵、安静、虚实相生的效果,同时又?与东方传统文化哲学、禅、茶道、国画,西方的文学空白手法的极简主义理念相互交融。
留白是重要表现手法,可以使画面给观者无限遐想,产生良好的意境美。
???
留白在设计中无处不在
“白”有着极强的包容性,令人联想到空灵、虚无、留白意境美等等。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广告搭载的信息量猛增,电脑等一些移动终端使人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能够从网络中获取信息,网络成为地球村的重要窗口门户,用户也越来越多的关注广告的美观程度。
而设计中的构成关系是广告美观的内驱因素,留白的合理运用可以使构成关系平衡稳定,符合人的审美认知规律。
在设计中“留白”并非单纯的留出白色,广义的讲是留出背景,它可以是白色可以是大片的颜色、纹理、有规律或无规律的图形背景,在构图上面起着空白空间包容的作用。留白部分的色彩构成和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整个设计作品的情感化基调,令人无限遐想的“白”,往往能够营造安静、稳定、空灵的感觉。
气韵美
气韵美可以理解为气质与韵律,在设计中一个作品所传达出的气质是它整体给人的留下特点个性印象,韵律是设计作品中构成关系的升华。
留白会使设计中所有的要素呈现良好的层次感、韵律感,产生高低错落,跌宕起伏,强化网页的节奏感。设计中构成元素的比例缩小或是数量减少,控制好留白,会在视觉上面减弱叙事性,增减情感性,画面的写意性也会强化,使画面一目了然,增强设计的韵律美。
“空白表面上是一种休止符,但是在欣赏者的脑海中却形成了一种审美期待”。
留白是美感上韵律性的一种延伸的手法。
设计作品中应该有一个视觉中心,画面中的所有设计元素都需要围绕着这一视觉中心,变换与统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然而节奏源于画面构成的跌宕起伏。气韵在画面中构成一条线、一股气贯穿其中,使整个设计有一个主旋律,减轻视觉疲劳。
传达性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设计中的信息承载量巨大,所以信息的传达方式是否通畅,信息传达的效果是否良好是至关重要的。
而设计师需要通过构图,运用设计手法布局分割界面,将画面中的实体元素在背景画面进行排列,来引导大众浏览的`画面中的主次关系,然而设计构图布局中留白是十分重要的。
留白会使网页更加的简洁。正所谓少即是多,用极简主义的设计语言,突出实体元素,可以显著增强设计中内容的可辨别性,可读性,使浏览者更准确去感受设计风格,避免了画面中因为元素过多导致的无从下手。
设计中通过板式的排列创造画面不同维度的空间关系,提高信息传达的效率。空白不紧在设计角度突出重点,同时在传播角度,也会提高广告信息的传播效果。
统一性
设计的整体统一很重要,这就要求设计中的所有组成要素,包括:图片、图形、文字以及版式构成,在美感风格上协调一致。而在设计风格的统一中,留白作为协调整个画面的一个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
巧妙的运用留白艺术,可以使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轻松把控全局。同时也能避免观者在浏览过程中因为设计风格不一,出现断档而打断其思路。留白使整个设计元素有更好的构成关系和凝聚力,强化设计风格的统一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扁平化设计在平面设计中脱颖而出,扁平化设计在苹果公司得到体现,重点放在版式中的留白、配色、版面布局构成关系。
相反把高光、渐变、一些玄幻的效果扔到了一边,采用一些简单的多边形,拒绝复杂的外形。从而提升了画面的清晰性、表现性、可见性,这样使观者在浏览时更加的舒服、简单,这也给一些视力有问题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便利。
在设计中,尽管留白的好处很多,但是仍然需要合理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避免造成形式主义。在设计中元素间的距离太大留白过多,会使画面空洞,信息搭载量减少,不能把需要传达信息全部传达出去,更达不到少即是多的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反而让大众觉得内容简单空洞形式缺乏美感。
设计中元素距离太小留白过少,会使画面凌乱琐碎,层次感缺失,信息量大容易导致用户视觉疲劳,不能够良好的去接受信息。
疏可走马,密不通风式的留白
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国画中运用“留白”来营造意境,表达构思。创作中需要按照“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的原则来达到画面的有松有紧,疏密有致。画面中的实体要素往往需要深入刻画往往指的是“密”,大片的空白以及一些稀疏的飞白构成了画面中的“疏”。
在设计中,过于“密”产生阻塞感,影响画面主题形象的表现,会把元素揉成一团;过疏会造成画面结构松散、空洞、中心形象不集中,有凌乱琐碎的感觉。画面中构成元素的减少,会在视觉上面减弱叙事性,增减情感性,合理安排留白,画面的写意性也会强化,使画面一目了然。
国画中留白布局包括:疏、密、聚、散。而留白是协调好疏密的关键。画面中的元素构成关系,也能反映出艺术家的美学文化修养。把“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这一国画美学原则,转化设计中,强化设计元素间的松紧疏密关系,更好的突出中心,焕发出独特气质。
留白的空灵、虚实相生
留白在艺术作品中可以营造一种空灵的美感,“虚”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指画面中留白以及着墨不多笔法稀疏的区域,往往也在这个区域的烘托下想象得以更好的发挥。“实”指的是画面中写实,精心着墨的区域。
在这里提到“留白”而产生的“虚实相生”,指的是设计中的实境和虚镜营造的意境美学特征,带来的视觉和心里上面的感受。
在一个设计中通过大量合理的应用“留白”可以以虚衬实,突出设计元素“留白”理念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的主导地位,只有控制好虚与实的关系,作品才能灵动且富有生命力。这种虚实互衬能够增强设计的意境美,同时也证实了“此处无物胜有物”的艺术境界。
「 ?设计夹 ?」
以创意设计类干货分享为主
偶尔扯淡为辅
就酱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篇6
一、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时间,深化理解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留白其实是教师的有意识而为的,让学生通过思考来感悟,就是要还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在教学中,注重还学生自主阅读知识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在与文本表达内容的碰撞中不断升华。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由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不仅体现了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更是体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能动性。对此,教师可结合课堂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不妨建议学生能够围绕文章题目、思考引导、背景介绍等内容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思考感悟。特别是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遇到不可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来鼓励学生从文本阅读素材中筛选相关信息,并建议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在这样的自主质疑思考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化认知感悟,还能够使得学习思维更为丰富。例如,在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Fun with English)8B Unit 1 Past and present的“Reading Times have changed”教学中,结合文本信息,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质疑时间:1.建议学生能够运用文本中最为简洁的词汇来表达文章的主题大意。2.要求学生能够画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并与同桌相互探讨解决。3.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一定的思考题目,像What do you find from the article?等,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阅读目标。这样的自主阅读质疑思考过程,能够让学生的理解感悟更为深刻,切合认知规律。
二、留给学生互动探究表达的空间,强化运用
把学生的语言学习表达权还给学生,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更多的是能够为学生的表达交流提供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思考和交流,能够有效培养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敏锐性,更好地促进其技能的形成。
教师让学生来自我学习探究,能够更好地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生成。根据这样的教学要求,教师不妨创设民主探讨和平等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翁。教师应以布置学习任务为主,促进和引导学生能够针对学习任务来进行有效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运用好同桌、小组、师生等资源,在相互讨论中增强认知体验。学生在这样的表达探究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教学,大胆表达自己的思维想法,更有激情投入到学习中。
这样的留白,能够让学习内容更加深刻而富有趣味性。例如,在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8B Unit 2 Travelling的“Reading A Welcome to Hong Kong”教学中,教师不妨鼓励学生针对文本表达主题内容,围绕“What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和“What makes Hong Kong become beautiful?”来尝试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对话辩论和自由演讲等方式进行学习交流,使学生由课文内容被动学习转化为自觉主动运用,提升学习活力和动力。
三、留给学生呈现才艺展示的舞台,提升自信
英语课程教学强调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就是让学生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不断树立自信心,为学生搭建自由表达的舞台,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才华和技能有效融合,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更要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以体现。首先,尊重学生多才多艺的表现,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学习自豪感。其次,多给学生捧场,让学生能够尽全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再者,多表扬学生,让学生在感受肯定和尊重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增强自我学习效能感。通过这样的模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带着激情参与学习,保持高涨的学习内驱动力;另一方面,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提高学习实效。
艺术创作中的“留白” 篇7
和广大群众一样, 我也是影视作品的热心观众。所不同的是, 我对身边人的评价尤其在意, 这是一个电视创作工作者的角色使然。
仿佛一直有种内心的刺痛在折磨着我。每当身边的观众以“跑堂”“海聊”的方式, 漠视电视播出节目存在;笑谈节目创作的弱智;指点节目的更佳归宿时, 我的痛越发加重。我为之而汗颜。
影视创作人怎么了?不是一直在迎合观众的喜好吗?为什么今天却常成为他们的笑柄?个人认为, 是因为我们有些人的视线被收视率的数据所挡住, 已忘记收视率的攀升, 其实主要来自于遥控器掌握者对节目内容、品位的认可程度。观众朋友已成长起来, 他们越发成熟、越发挑剔、越发有参与创作的欲望了。
要改变“以跟随和迎合观众的姿态拉升收视率”状况, 必须做到重新认识观众、信任观众、看高观众。而在创作作品中适当“留白”, 不失是个好办法。
一、“留白”的价值论证
“留白”是绘画里的一个术语。顾名思义, 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留白的作用是让欣赏者在欣赏画的过程中, 有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 能把自己的心情和理解揉入画卷里。
如: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画中, 只见一只小舟, 一个渔翁在垂钓, 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 却分明让人感到烟波浩渺, 满幅皆水。
再如, 齐白石先生的画时常爱用留白方式来表达韵味。人称:“恰是未曾着墨处, 烟波浩渺满目前”。他处处留白却处处有意, 空灵虚幽, 虚实相映, 方寸之间彰显天地之宽。
显而易见, 绘画中“留白”的用意是留而不白, 留而不空。它吸引观众在“白”中驻留、沉思, 引发观众去延伸、丰满作品的意蕴。
提倡在更多种类的艺术创作中留白, 势必遭到两大派别人物的反对。首先是“主心的浪漫派”。他们认为:“美好的作品都是偏重于主体心灵抒发的, 艺术创造者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是创造, 而创作的蓝图就在我们心里。”他们会惊诧:怎么可以在作品中留白?留白就意味着对创作阵地的放弃!这些人的创造特点是:急躁地利用各种方式来表露自己有局限性的社会意图。他们推出的作品总让人感觉是在受教育, 言而无理、无力, 往往显得生硬。
另一种反对的声音想必会来自“朴素的写实派”, 他们认为:“朴素的、写实的作品才是上乘之作。”谈艺术创造是虚狂的, 谈留白是不负责任的。这些人的作品特点是:所呈现的均是太写实的内容, 作品中难看到社会的心理律动。
我认为, 真正的艺术作品应是主客两方面结合的结果, 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法”。好作品在于既要加重对客观世界表述的厚度, 又要提高主体的抒发品味。自我意识过于袒露或客观实象过于超重, 都是忽略了观众价值的表现。
观众的价值是什么?只是面对作品的全面接受者?我要说:不!观众并不是也不甘做被动接受者, 他们是有着参与创作能力的。理由首先在, 人都是具有联觉能力的。
学者周宪研究发现, “人都有联觉能力。”所谓“联觉”又称通感, 是创作中很普遍的心理现象和人的欣赏能力表现, 主指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兴奋。通俗的说, 就是由视听两大类而引起听、触、嗅、味、动觉反应。比如, 诗句“天鹅绒一般的歌声”, 所表述的是由听觉而引起的触觉的感受。“响亮而尖利的色彩”, 表述的由视觉而引起的听觉感受。再如, 抽象绘画大师康丁斯基对色彩所引发的味觉和动觉的感受描述:“明亮的黄色看上去是“酸”的, 深青、鉻绿、蓝灰是粗糙的和刺一般的。”“黄色向观众进逼, 这种前冲力随黄色的浓度增加而增加;蓝色越淡, 它也就越淡漠, 给人以遥远和淡雅的印象, 宛如高高的蓝天。”
当艺术创作者将这样的感受表达出来时, 观众是不难明白的, 因为他们也这样感受着的。自古以来, 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广受欢迎的由联觉而引发的句子, 就是最好证明: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乐曲象一本书突然打开
小提琴声……编起银色的织锦;
号角声……编织金色的穗带 (艾青)
我们再从观众的审美取向上, 分析留白对他们适合与否。笔者从相关收视率调查人员所提供的资料中了解到, 观众普遍反映:“意会而不言传的作品, 是一种具有诱惑力美感的作品, 言传在一定程度上将破坏意会的美感。”这与美学专家们所强调的“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是多么相似。
留白的作品美感何在?我们共同来分析一番荣获国际大奖, 又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作品《克莱默夫妇》。
故事说的是, 一对夫妇为了个人的追求, 令人同情的离异了。男方独自一人艰难地带着幼小的儿子, 女方不得不在另一方吞咽着思念幼子的苦果。为了争夺对爱子的抚养权, 两人越吵越凶但也越吵越近, 因为事实证明他们谁都离不开爱情结晶——孩子。但是他们还能和好吗?不能。因为妻子并没后悔她外出找工作的决定, 而且干得也不错。如果返回家庭, 老矛盾就又出现了;丈夫要维持这个家就得拼命干活, 但这样还是要破坏家庭关系的。
这是一个在结尾部分“留白”的作品, 一直到最后问题也没得到解决。两个主人公如果和好如初, 就等于矛盾如初, 他们陷入了“二律背反”。观众试图想法帮他们解脱, 但一筹莫展。作品打动人之处正是这结尾部分, 它没有给此片一个浅薄的解决方案, 而在结尾处留下了缺口。观众们带着夹杂着思绪和无奈的眼泪一言不发地离开影院, 他们分明已从中意会到故事所想表达的“味”。他们由此而认识到的是生活的真实。味外之指, 象外之象, 这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二、作品中对“留白”的把握
“留白”的作品不是偷懒之作, 它需要作者先有一番对留白意义的思考和设计。“留白”的目的是为了开启观众想象的空间, 满足观众参与创作的内在要求。那么, 作为创作者如何把握才是恰当的呢?
1、“留白”需要精心设计
再有意味的东西, 也少不了以一种强烈的气貌浮现于外。“留白”设计, 首先要寻找到一种合适的外化方式。因为艺术的深刻性, 往往是一种可以直觉的深刻性。如:朱自清的《背影》, 许多人称“好!”好就好在父亲那个直觉的造型。读过这篇文章的人, 往往记不住文中的言语和笔致, 但很难忘了这个蹒跚、肥胖、吃力的身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色大棉袍, 蹒跚地走在铁路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路,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把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 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再看, 前苏联电影《这里黎明静悄悄》。片中安排了在战斗间隙一组女战士洗澡的镜头。让那些健美的肌体竞相显示在战争的泥潭、法西斯的硝烟中。这一设计实在是个亮点, 它由此而促发人们思考:怎么能让这么美的肌体穿这么粗的军装, 怎么能让这么美的人们匍匐在死亡边缘?它以这种不和谐的直观形式, 指向了女战士为祖国的献身之美和战争的万恶。
以上两部作品都没有在“主题突出”上添色加彩, 也就是说, 在这方面“留白”了, 但观众从中悟出的思想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2、利用象征在留白中延伸情感色彩
象征, 是有限形式对于无限内容的直观显示。它与那些直接告诉观众答案的作品不同, 它是以平视的视角对观众说事。注意象征, 将使观众更便捷地以各自适当的水平参与到作品创作中去。
在影视作品中, 象征手法以“符号象征”“氛围象征”和“寓言象征”为多用。“符号象征”是借一个有代表性的表现符号来指向事情的含义。如:一个身患重病的人经过抢救终于被抢救过来, 医生深吐一口气, 满意地在记录本上划了个圈, 这个圈就是一个表现符号, 它既说明抢救结束了, 也表现抢救结果是圆满的。这里没有用一系列罗嗦的抢救过程镜头来追加表述, 但观众已心领神会。
氛围的象征主要是通过有象征意义的意境来烘托, 指向哲理或表现诗意, 它与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所说的意境有近似之处。
如美国电影《金色池塘》, 为什么要反复展示那个在夕阳照耀下宁静的小天地?它象征着老人的精神春天应是温馨的。这种没有喧闹和浮躁的生活环境是金色而迷人的, 这是一种看破红尘的境界。
寓言象征是以一个不避怪诞的故事直指哲理内涵。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描写的是小职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甲虫, 他立刻遭到人们的厌恶, 包括他的家人。他爬来爬去, 处处碰壁, 自惭形秽, 孤单而恐慌。他死去后, 身边的人都松了口气。
这个寓言故事让人想到人与人的关系多么脆弱、虚假, 人的相貌的突变立即就会引来关系的突变。
“象征”不是作者个人轻狂的决断“就是这样”, 而是以比拟的方式引导观众去自己比照和丰满未直接呈现出的内容。它注重引导, 旨在调动接受者以自己的认识来梳理、编织故事中各者关系。象征, 美在从有限形式通向无限内涵。
3、以讲述的开放性引领观众丰满作品中的“留白”
以象征而取胜的这类作品, 在告诉我们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模糊在表现上往往比精确有力。模糊的最大功能是吸引和召唤欣赏者的参与创作, 这种美正体现了“美是不可言传的东西”的基本属性。这类作品的特点是呈现开放性。老子的“大成若缺”是这种理论的支撑。
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查德考查了东西方古老的思维机制, 认为“东方的逻辑不象西方的逻辑”, 它更多地接受既不是非常真, 又不是非常假的真值, 这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我们在创作中要利用好它。
在这里, 笔者首先提倡尽可能以虚线结构来呈现作品的不完成状, 在作品中要适当留下“空白点”, 让接受者他们自己填实虚线和空白。
“虚线结构”并不等于一般的“计白当黑”, 它追求的是真正的大成, 它的趋向是, 接受者以更丰富的想象去参与完成那个作品。
较成功的作品是前苏联的《男子汉们》:说的是, 男主人公离开未婚妻去当兵, 临行前未婚妻已怀孕, 但他不知情。到部队后得知这个消息以为未婚妻行为不轨, 一气之下再不回乡。那个女人在痛苦中独自抚养着孩子, 最后不得已与一个并不爱她的人结婚并又生了一个孩子, 还领回一个弃儿。不爱她的丈夫不久遗弃了她, 她十分艰难的养育着三个孩子, 不久因抑郁而死。当男主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万分懊恼, 主动挑起了继续抚养三个孩子的重担。
这个片子的妙处, 是影片始终没有给那个任劳、善良的任怨女人一个镜头, 故事开始于女人的死去, 闪回多采用其他人之口, 只有一张照片在片中一闪而过。一个这么重要的人物给藏匿起来想起来是不应该的, 而在观赏中恰起到积极的作用。观众们在听、看故事的同时不免在内心一遍遍的塑造着她的形象。当这部片子在千千万万人心中不断被写实的时候, 艺术家和观众间其实已成为一个作品的共同创造作品的关系。
4、以强化顿挫中的“留白”使作品更显张力
留白在以情节见长、讲究顿挫的类型作品中, 也有它的位置, 它仿佛是强节奏律动中的小休止符。它的目标是以片刻的空白为突破点, 掀动起观众内心更大的波澜。
要搞清顿挫与留白的关系, 先得了解顿挫的特点。第一, 顿挫不是以对象, 而是以组合结构来形成作品的力度美感。比如“细雨鱼而出, 微风燕子斜”“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潇潇”它们体现了美的规律和情景的组合结构。第二, 顿挫美主要表现在对情节生动性、曲折性的营造上。如《西厢记》:
“佛殿邂逅, 才子遇佳人, 一见倾心。张君瑞如醉如痴, 崔莺莺情深意笃。”戏的帷幕在情思荡漾中拉开。“普救寺奇遇, 一瞥一盼中传达情愫。”浅表双方对爱人的相貌倾心。“隔墙酬韵使爱情表述更深一筹。”为下面的戏剧顿挫做了铺垫。“孙飞虎围寺, 令众小僧鼠串, 老夫人手足无措, 崔莺莺涕横满面。”紧张、伤感替代了前面的幽静、甜美。“孙飞虎把普救寺团团围住, 限期交出崔莺莺。”冲突如急鼓频奏, 如大顿, 拨响观众心弦。“老夫人传言, 张君瑞应命。”冲突稍有松动。“白马将军飞救寺院。”戏剧情势改变, 这一转折, 浪花飞溅, 满台有戏。这时, 观众以为戏剧的发展方向将是:老夫人践约, 张君瑞招赘。作者也尽情泼墨, 写尽张生的欢快之情。而随老夫人一句“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一扫之前欢乐的气氛, 逆转到顿挫!这句稍显突兀的话, 让所有人瞬间有种“找不着北“的感觉, 大脑出现暂时空白。而由于前面对情节起伏的安排, 已调动起观众对结果的关注, 这一转折缝隙中的“留白”就顺理成章地起到推进观众顿悟的作用。此时的空白仿佛是拳头的收回, 使情节制造的反弹力更大。
三、留白创作者的才思来源
按照“留而不白、留而不空”的要求, 我们知道了, 能在作品中留白的创作者, 不光需要胆量还是需要水平的。
厚生活认识, 重理论基础, 这是大家已知道的对创作者的要求。这里我主要就如何抓住个人最佳状态, 来创作成功的“留白”作品做个介绍。
注意对个人发散思维的利用, 是规避我们思维成定势, 开放观众参与空间的好办法。
海明威创作有个习惯, 就是在进入写作高度亢奋状态时立刻辍笔, 待日再写。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已进入某种型式, 需发散一下了, 必须让无意识充分酝酿和活跃起来。创作当进入“惯性的轨道”, 的确将实现快速状态, 但把观众领向已熟悉的路径将使作品的存在意义减分。
利用半睡半醒状态来为创作服务, 也是不少成功创作者的经验。这里是指把催眠作为一种创作策略, 让人进入神思恍惚的心理过程。
如:爱迪生的很多发明思路是在那张靠椅上涌现的。他的发明创造习惯是:当实验进入难点, 他坐在靠椅上手拿一只小金属球, 下置一个盘子, 闭目放松式思考。当小球的掉入盘子的声响惊起半睡半醒的他, 立刻将刚才思考出的结果记录下来。
为什么既睡又醒的状态就易于生发出有灵气的东西来呢?因为, 每个成人在经历了社会的规范教育后, 都会有意无意的限制个人思维自由。而睡眠的放松将同时使把守思维之门的“警察”也放松“警惕”, 才思这时候可从压抑中奔跑、涌现出来。
创作者懂得在作品中留白是一种新境界的到达, 它将以对接受者的高度信任赢得欣赏的掌声。更多优秀的、“留白”类作品的出现是时代的呼唤和归向。
参考文献
[1]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网页设计中的留白艺术 篇8
一、借导课“留白”, 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部优秀的电影, 往往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 紧扣观众的心弦。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其中, 富有“留白”意境的导入, 能让一堂课从一开始就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使学生求学情理处于“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 引发求知欲望, 点燃学习兴趣, 从而拉开一堂教学课的精彩序幕。
例如, 讲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内容时, 笔者没有急于直奔课堂教学主题, 而是先播放几则有关内蒙古、新疆与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巨变的短片, 同时配以宋祖英唱的歌曲———《爱我中华》。生动的画面加上优美的旋律, 让学生在一阵惊喜之后顿生疑惑:这跟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 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各民族的生活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学生议论纷纷, 求知的渴望凝聚在每个人的眼神里。笔者则故作茫然, 说欲知谜底, 请参考课本相关内容。于是, 学生立即对课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冲动, 迅速地进入了积极的思考状态。很显然, 借用导课留白, 为整堂课的成功展开作了良好的铺垫。
又如, 讲授“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一课时, 笔者借用导入这一小环节来链接生活大课堂, 巧妙留白, 迅速弹响学生心中求知的琴弦。上课前, 笔者通过视频播放了一首流行歌曲。正当学生如痴如醉之时, 美妙动听的歌声却戛然而止, 只听到视频中的黑暗里传来一阵哭声。刹那间, 教室立即安静了下来。笔者问学生:“歌声中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家想听吗?”“想听!”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 笔者轻点鼠标, 用视频展示了一则“千里会网友而受骗”的真实故事情节, 故事内容就像一块石头, 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 探究案例发生的原因, 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新的学习过程。
课后座谈会上, 一位专家为此作出这样的点评:这样的导课, 一彰显, 一留白, 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烈焰, 撞出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借评价“留白”,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评价, 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失败与成功, 大胆质疑, 挑战权威, 超越自我, 点燃创新的火花。因此, 教师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对问题解答的正确与否, 更要关注学生能否积极思维和勇敢表达, 并予以积极的鼓励。
例如, 讲授“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前, 笔者通常先出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沉默片刻之后, 不少学生举手回答。答案五花八门, 有的说自己很喜欢大自然和动物, 然而现在, 我们已经很难瞧见河里有鱼尾在摆动, 很难听见树上小鸟的歌声, 更谈不上在山上看见大型动物, 只能到动物园去过过瘾, 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有的说自己很喜欢植物, 然而现在的植物种类越来越少了, 只有公园的景色还赏心悦目, 所以我们要保护植物;有的说自己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差, 水不清了, 空气不新鲜了, 天空不蓝了, 人与自然太不和谐了, 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乍看学生的回答大多从自己的视角出发, 认识并不一定准确、完整, 但都是可喜的多元化感悟, 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是学生的智慧火花在闪耀, 显得那么鲜活灿烂, 富有生命力!此时, 如果教师不注意保护学生的满腔热情, 只顾自己按事先准备好的答案轻率地评价学生, 无疑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火苗。于是, 笔者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太有才了, 从不同角度讲了保护环境的原因, 其中有的见解独到, 连老师也没有想到。现在, 还有谁愿意继续说说老师还没有想到的其他原因?”学生一听都笑了, 纷纷举手, 抢着发言……
教学评价有时不能一锤定音, 而要用富有幽默弹性的“留白”给学生留出思想的余地。在这里, “留白”成了一种呼唤, 一种引导, 一种激励,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 学生创新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三、借作业“留白”, 张扬学生灿烂的个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教师布置作业后往往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并希望每次都达到几乎一样的期望值目标。这显然漠视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学生是有差异的, 教师不仅不能回避学生间存在的差异, 相反, 还要正确面对、高度重视。按发展性教学理论, “差异是一种难得的资源”。既然学生的差异是一种难得的资源, 那么, 我们教师就应当尊重并合理利用好这种资源, 巧借作业“留白”, 就充分尊重了这种差异, 进而张扬了学生灿烂的个性。因此, 在设计作业的时候, 除了布置共同的基础作业之外, 教师不妨多多尝试分层设计, 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层次的作业, 使每个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且都能跳一跳, 够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例如, 讲授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一专题复习内容之后, 笔者问学生:“今天学习了这一内容后, 大家想要做什么作业呢?”有的学生说, 想回家了解一下自己村里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有的学生说, 很想了解台州改革开放这三十年里究竟发生了哪些巨变;有的学生说, 浙江这三十年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 自己想知道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说, 改革开放这三十年里发生了很多变化, 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有不少地方依然落后, 自己很想解析其中的原因……于是, 笔者在布置完全班学生都须完成的基本作业后,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两个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为自己的课外作业。笔者的话音刚落, 全班学生就一起欢呼了起来, 大大出乎了笔者的意料。要知道, 平时学生最害怕教师布置作业, 那天学生一反常态, 做作业的积极性大增, 甚至连一些后进生也显得兴趣盎然、信心十足。都是作业“留白”的功劳!
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经常埋怨说, 学生上交的作业数量越来越少, 作业质量越来越差。其实, 我们教师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不一定全是学生的错, 教师可能有责任。如平时教师布置作业, 总习惯于一个模式:要求学生按统一的要求、格式, 并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做, 只会让学生失去选择的余地, 无法张扬自己的个性, 学生还会有做作业的积极性吗?!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教师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事先与学生讨论一下, 布置一些自选作业, 给学生在作业中留下属于他们自己填写的空白, 使作业更人性化, 效果反而更好。因为作业“留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尊重,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思维真正“活”了起来, 个性张扬成为可能。
四、借探究“留白”, 锻炼学生探索的能力
近些年来, 笔者在不同场合听了不少思想品德公开课, 发现几乎每堂公开课都运用了探究式教学, 存在着两种较为普遍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一种是“重形式上的探究要素、重探究步骤完整、重文本式探究结果”式探究教学, 整堂课塞得满满的, 没有留下一点“空白”;另一种则是教师不作适度引导的“完白”式探究教学, 貌似“留白”, 其实“放羊”, 效果不好。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教学, 只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教学, 是一种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 主要是重视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锻炼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探究教学中, 教师的“留白”应该巧妙, 属于知识上、心理上、活动上的暂时性“空白”, 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让其自主活动、自己建构、探索新知。
例如, 讲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一教学内容时, 班上绝大部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实现海峡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知识点。如果此时笔者直接讲解, 学生的理解顶多是一知半解, 不能从内心深处予以领会。怎么办?笔者立即想到了借助探究“留白”解决这一难题, 即让学生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 每个小组选择一两个角度探究原因。由于留出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议疑、解疑、发现、感悟, 学生个个热情高涨, 连一些后进生也表现得兴奋不已。有的小组从历史和文化渊源的角度去探索;有的小组从民意的角度去分析;有的小组从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角度去寻找;有的小组从国际形势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更加稳定、繁荣、发展的成功经验等角度去深挖……经过一番热烈的探讨之后, 笔者再采用记者采访以及答记者问的形式来彰显学生的研究成果。
课后, 听课的十几个教师一致认为:单从学生自信的回答, 就足以看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探究教学;授课者借助探究“留白”的教学手法, 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锻炼了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探究深刻地体验了探究、创新的成功乐趣, 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借结课“留白”, 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俗话说:“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往往会对课堂导入大举投入, 作出精彩设计, 却舍不得对课堂结尾花费必要的精力与时间, 要么干脆没有结课设计, 要么匆忙而过、草草收场, 不仅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还使前面的努力黯然失色, 使整堂课的质量大打折扣, 令人遗憾又惋惜。因此, 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结尾, 并把它当成一门艺术来正确对待。一个好的课堂结尾往往是“言虽尽而意无穷”, 可以再次激发学生的思维掀起高潮, 颇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给人留下余味无穷、余音绕梁的美好印象。当然, 由于教学时空的限制, 课尾结语“留白”设计要巧妙, 以弹好“终曲”, 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继续思维的浪花, 从而大力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而好的结语“留白”又为下堂课的顺利展开埋下伏笔, 使本课的结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堂新课的开头, 达成课课之间有机衔接的效果。
例如, 在教学“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一课结束之际, 笔者提了两个问题:一是请学生课后搜集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的环境问题;二是让学生找寻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结语“留白”让学生热情高涨, 第二天纷纷拿着资料来和笔者交流。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似火, 让笔者也情不自禁, 立刻与学生一起探讨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学生看到笔者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意外之后特别高兴, 探究的热情迅速进入高潮。经过一番全身心投入的研讨, 学生达成共识:要解决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 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国民素质;必须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使下一节要讲授的“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导入水到渠成。
事后, 笔者在自己的日记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好的一堂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 而应该是一个巧借结课“留白”让学生浮想联翩的省略号, 将想象的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课外。
探寻德育课堂中的留白艺术 篇9
一、教学实践:巧留白, 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留白是源自国画技法的一个概念。借用于课堂教学,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设问质疑、适度静默等方式有意识地将课堂的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由学生自主去思考、去实践、去认知所学内容, 从而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更好地实现生命成长。通过对以往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整理, 在德育课教学中, 我一般会用到以下几个留白技巧:
(一) 适时留白:话到口边留三分
在讲授《职业道德和法律》“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这一内容时, 我提到了古人的做法不食“嗟来之食”, 正当我要向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 我听到了一个小小的声音:“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一位平时比较顽皮的男生表示“我也知道这个故事”。于是我就顺势让他来讲述这个故事。学生描述完这个成语故事的基本事实后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个乞丐不值得。他应该先争取活下去, 然后再谈自己的尊严, 人都饿死了, 哪还有什么尊严, 他是个傻B”。全班哄堂大笑, 该同学洋洋得意。他的发言直接引发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 学生们围绕着先生存还是先维护尊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也在辩论中对人格尊严的表现和重要性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更是在我的引导下, 讨论起了公共场合男女同学过分亲密是不是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表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很反感这种行为, 但是碍于同学面子又不能明说, 让那些有此行为的同学了解了大家对他们的看法, 面有羞愧之色。这比从老师口中说出来要有力的多。可见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事例、材料师生都比较熟悉, 都有话可讲。此时, 教师主动让位给学生, 将自己要讲的话让学生来讲。学生讲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重现和部分或全部地进行评价并阐明自己观点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打开心胸真实披露心声和情感的过程, 也是老师了解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适当留白的过程, 是学生信息分享与交流的过程, 也是学生思考与反思的过程。课堂是属于师生双方的, 教师“话到口边留三分”或者“话到口边缓三分”, 就可以很轻松地把问题交给学生, 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质疑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研究问题。一个留白, 就给了学生一个展示、反思的机会, 而我们的职高生又多么需要有这样一个机会啊。这样的留白也给了老师一个了解学生、认识课堂、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机会, 是师生双赢。从功利的角度看, 有些话如果让老师来说, 可能更准确;有些事例, 让教师来评价可能更全面;有些观点, 让教师来剖析可能更精辟。但从知识建构、良好品德生成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去表述、去评价、去辨析、去质疑、去反思, 更有助于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确立和品德的完善。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和权力, 适当的向后站, 让渡部分空白给学生, 做结论的集成者和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事实证明效果会更好。
(二) 情境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德育课堂上, 有时候一种氛围、一种情境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态度的表达、就是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 进行价值、信念、行为的比较与抉择。事实上, 有很多资源本身就有一种直指人心、震撼人心的力量。留白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感动中思考, 在思考中确立信念、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过多的发言或者过多的评论, 有时候不仅收不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反而会打断学生的思考、抑制甚至影响到学生情感的形成和升华。适度的留白, 恰当的静默, 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知、思考、升华情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样有助于学生德性的成长。比如我在《心理健康》“珍惜亲情, 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中, 课堂最后一个环节, 我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子女对父母的反哺和5.12地震中至亲生离死别等图片, 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观去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图片放完后, 《懂你》的音乐还在播放, 我并不发表看法, 而是静待几分钟, 让学生在音乐中回味、重现看到的片段, 通过对比、反思, 酝酿情感、确立信念行为。有了这个静默, 再让学生来写一写要对父母说的话, 此时学生的情感及把握视频展示的内容就会深刻的多。事实上, 在播放过程中, 父母对子女那种无私的爱就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学生, 学生的沉默和隐隐的泪花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最后分享“我对父母说的话”时, 甚至有一位母亲病逝的学生在大喊“妈妈, 我想你!”之后嚎啕大哭。职高的学生, 大部分都是家庭功能有某方面缺失的孩子, 在这些孩子心里, 对父母的感受可能责骂要多于关爱, 但他们又是最需要感受到爱的那一个群体。用无声的方式轻轻揭开孩子坚硬的外壳, 让他们用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面去体味父母不同方式的爱。大爱无言、大音无声,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感动社会、感动师生的事例, 这些都是德育课中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打动人心的力量都是用无声的表白来展示的。在使用这些材料时, 我要做的就是在精心挑选的基础上, 让资料来说话, 无需多言, 就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动, 在感动中思考, 在思考中成长。
(三) 位置留白:引而不发待成长
在现实生活和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思维方式去解读、思考, 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结论上的差异反映着思考者的真实情况。思维与思维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往往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去运用知识、理解知识和思考问题。教师在指出问题之后, 通过对问题的留白, 让学生去辩论、去反思, 在一旁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而不是做包办代替的“产妇”,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毕竟, 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品德、行为只有在社会规范内化为真正的信念后才会产生更有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适度的位置留白, 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或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 可以让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更佳。对一些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或经验积累的, 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来上课, 对学生都很感兴趣的但争论比较大的事例,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思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审视自我, 完善自我。教师参与在其中指点、引导, 或者干脆以学生同伴的身份来质疑, 来启发学生去反思, 而不是给学生结论。如我在讲到“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一内容时, 故意不讲课本知识点, 而是编制了一个刚毕业的职高生求职的案例, 案例里设置了很多“陷阱”, 让学生分组比赛“找茬”。争强好胜的学生们马上对照课本知识点去发现、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还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因不签订劳动合同而不能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件, 使同学们都感受到了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重要性。整堂课中, 都是学生互相合作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最后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见, 教师暂时的位置留白, 有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反思:用留白, 助生命成长
通过对课堂留白技巧的实践应用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与反馈, 巧留白可以让职高德育课堂更具生命力。具体而言, 留白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
(一) 留白,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职高学生, 由于成绩差, 有些或许从小学开始就是课堂的“隐身人”, 经常被老师们所忽视。久而久之, 学生缺乏自信, 缺乏学习兴趣。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自我表现的欲望。相反, 他们更希望得到关注, 更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上, 老师留意每一个细小的声音, 适切留白, 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 一句肯定的评价, 就能给一个渴望专注的心灵一缕阳光。
(二) 留白, 给情感一个激荡升华的机会。
一个人道德信念的形成,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时间道德实践与反思完善。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激烈的冲突与反思中, 在各抒己见与激烈争辩中, 澄清事实、深化知识、明确观点、兼容并取、以实现共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适当的让位、恰当的留白, 使学生的情感在交流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 加速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感悟, 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和预期目标。
(三) 留白, 给学生一个自主思考的机会。
不可否认, 在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中, 知识的理性之美、教师的人格魅力都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都会促成学生品德的成长。但外在的知识与规范, 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信念和行动, 还需要学生的自我认知, 还有一个学生自身对知识和规范的内化与升华过程。教师适当的留白和“缺位”, 让学生去自主思考, 自我反思。在课堂及延伸至课外的自我反思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对社会道德规范与规则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感知, 也有助于学生自身品德的成长。
从以上分析及实践可见, 留白作为课堂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与策略, 在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参与课堂实践、提高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在留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留白不是空白, 而是教师通过留白的方式引发学生参与课堂, 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留白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情境创设。
(2) 留白是为了让学生不留下空白。留白是手段, 使学生有收获、有成长则是根本的目的。一定意义上是教师让渡自己的精彩促生学生精彩的教学方法。从当前教学的实践来看, 教师要重视对留白艺术的运用研究, 努力提高课堂留白的质量,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品德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提高德育学科教学的效度和信度, 增强职高德育课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网页设计中的留白艺术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留白,艺术研究
留白最初用于艺术创作, 是绘画艺术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留下空白, 引人遐想, 于“无”中生“有”, “虚”处见“实”。留白并非空无一物, 而是求其空灵, 讲究虚实统一, 从而使艺术作品达到“形神兼备, 虚实相映”、“有无相生, 于无画处皆成妙境”、“以无胜有, 意到笔不到”的艺术效果。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是艺术的熏染, 情感的陶冶, 因此,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讲究留白艺术, 利用文本中的那些“未定点”, 适当留白, 营造意味深长的课堂, 给学生以无限想象空间, 让学生在留白处放飞思绪, 放飞心灵, 驰骋想象, 自由翱翔,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陶冶学生情操,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对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进行了探讨。
一、借插图想留白, 驰骋想象
插图是指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或照片, 是对文字的视觉形象阐释, 旨在对文本内容进行解释、补充、说明, 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启发性等特点, 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图文并茂, 配有许多插图, 这些插图渗透着作者们的审美情趣和对作品的理解, 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陶冶学生情性,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这一重要资源, 借助课文插图, 巧妙地设置留白, 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大胆联想, 自由驰骋, 进而领会文本的深层意蕴, 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自然景象: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零星点缀着的白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等, 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学习时, 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两幅插图, 让学生欣赏,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感受“虚实结合, 如梦如幻”般的意境, 并联系上下文, 图文对照, 设置留白:作者一个人在这月夜, 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 他的心情如何?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这样化静为动,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 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
二、找标点补留白, 联想回味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 它配合文字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 是文章表情达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标点符号的多样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丰富的内涵, 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补白, 它以有限的语言, 传无穷之意, 含蕴隽永, 意味无穷, 往往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标点符号这一“未定点”, 让学生填补留白, 想象联想, 进行艺术创造, 将一个个静止的符号变成思维的火花, 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引导学生思考标点符号背后蕴含的深层意蕴,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
如鲁迅《祝福》中“我”在听了祥林嫂询问是否有地狱时, 是这样回答的:“啊!地狱?”我很吃惊, 只得支吾者, “地狱?———论理, 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 ……谁来管这等事……。”短短一段话, 运用了五种标点, 每个标点都值得学生去探究分析。于是, 我利用这些标点符号, 创设留白:“我”当时听了祥林嫂的话为什么会吃惊?感叹号和疑问号说明了什么?破折号和省略号在在这里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在每个标点处各补上相应的内容, 反映“我”当时的心情。这样通过空白填补, 想象创造, 使学生从中体会人物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于结尾设留白, 余音绕梁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成功的课堂教学, 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端, 又要意犹未尽的结尾, 一曲弹罢,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为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在课堂结尾时巧设留白, 将广阔的想象创造空间延伸到课外, 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并使课堂结尾收到“曲终人不散, 余音犹绕梁”的艺术效果。
如《项脊轩志》的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栽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看似平常之语, 实则托物寄情, 意蕴深远, 语语动情, 余韵徐歇, 在戛然而止, 欲语不语中留下了无限的文本空白, 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 而难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表。”此时, 教师可在学生理解掌握的基础上, 设计“留白式”写作练习:借鉴《项脊轩志》的传情手法, 写一写自己的亲人或其他熟悉的人物。又如学习完《罗密欧与朱丽叶》后, 设计了这样的留白:“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西厢记》中张生最终高中状元, 与崔莺莺成眷属。《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相爱甚深, 但双双却以殉情告白天下, 同属于反封建题材, 一个结局美满, 一个结局悲怆, 迵然不同, 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这样的结尾处理, 从旧知中引出新知, 通过知识迁移, 对比分析, 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推向更深层次, 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同时也给人“言尽而意无穷”的享受。
总之, 留白是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 教师要加以重视。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要少着墨, 多留白, 让“无语之处皆成妙境”;少精讲, 巧留白, “于无声处听惊雷”。
参考文献
[1]朱雨楠.空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杨军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D].苏州大学, 2008
[3]郭毅.诗歌空白结构的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4]温秋琰.中学语文教学空白艺术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6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篇11
一、通过设置悬念实现教学中的留白
高尔基有一句至理名言即“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7到12岁,在此阶段的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引导为主,不能扼杀学生天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恰当运用留白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经常会使用设置悬念来实现教学留白,即在讲解某一课文时,不像传统教学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是抓住某一关键点设置相关悬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比如,教师在讲解《秋姑娘的信》(一年级上册第七课)时,教师将课文标题写到黑板上后,要求学生先不要阅读课文内容,而是让学生思考秋姑娘会给人们写一封什么内容的信?如果你是秋姑娘,你最想告诉人们什么?这改变之前看到课文标题教师就事无巨细的讲解局面,而是采用设置悬念,采用留白艺术,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教师恰当的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然后积极参与同学间的交流,彼此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接着说“秋姑娘写的信是写内容吗?我们一起阅读课本看看秋姑娘告诉人们哪些事情。”这样就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最有效的学习状态,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通过恰当的提问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小学生在此阶段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的事情都用好奇的眼光去看待,教师正可以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堂上不断进行恰当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其有兴趣继续学习下去,并满足其好奇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培养孩子们自身的质疑能力,学生在上课期间除了带着教师给的问题学习外,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并能大胆提出。
比如,教师在讲解《狐狸和乌鸦》(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时,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狐狸只要让乌鸦张嘴它就能吃到肉,此时教师可以提问说:“地上的狐狸要怎么样才能让乌鸦张嘴呢?”学生会带着这个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然后各抒己见,小学生们想象力非常丰富,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教师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文章。在讲解第二次狐狸让乌鸦张嘴时,教师又可以设计问题说:“如果你们是乌鸦,再次遇到狐狸时会怎么想呢?”这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各种各样“乌鸦”的心理活动又出现了,学生们学习氛围立即活跃起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带领学生继续有效学习。
三、利用文章中的插图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设计得特别贴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7到12岁的小学生对五颜六色的图画非常感兴趣,因此,小学语文课本到处都可以看到生动形象的插图,比如乌鸦喝水的插图,狐假虎威的插图,虎门销烟的插图等等,这些插图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引导他们了解课文,明白图画的内容。除此之外,这些形象的插图也是教师实施留白教学的有利工具,教师在具体讲解课文内容之前让学生先了解插图内容,进而轻松自然的将学生引入到文章中。
比如,《螳螂捕蝉》(六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这一课,课文中有螳螂捕蝉时的插图,教师在介绍螳螂以什么动作想要捕蝉时,书本语言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过于抽象,但是加上形象的插图,教师就不用但心学生不理解的状况。教师不用过多的语言,可以采用留白艺术,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描述出蝉即将被捕的场景,这样既避免学习的枯燥,又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一举两得。在讲解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时,两首诗都是文言文,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教师的语言再生动,学生也不能真正体会农民的辛苦,但是一幅农民种地的插图就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讲解完基本古诗知识后采用留白艺术,让学生认真体会插图含义,并真正理解《悯农》的内涵。
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符合我国教育改革要求,真正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篇12
一、中国画中留白的艺术魅力
(一) 意境美
在中国画的评价标准中, 意境美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所谓意境美主要是指画中景物和情感相互融合, 虚实结合, 所营造出的美感能够拓宽画面的情境美, 使得画家和观赏者之间产生心理共鸣。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能够制造出虚实结合画面感, 不仅可以让观赏者深刻感受和体会到景色的美丽, 还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艺术美。在中国画中, 虚就是笔墨不存在的地方, 而实就是笔墨色彩出现的地方, 中国画对于虚实的应用已经到了极致, 不但能够通过留白艺术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意境, 还能够引发观赏者的自由想象。中国画的画面所展现出来的虚幻并非独立的, 而是通过实境衬托出来的。所以, 画家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的时候, 都会十分巧妙地运用留白艺术, 从而实现虚实结合的意境美境界。
(二) 气韵美
中国画自古就十分讲究气韵美, 想要成为一幅引人注目的画, 必须集精、气、神于一体, 因为中国画对作品的要求不仅仅是画的外部形态, 还非常重视作品的内在气质和精神。而留白技术的运用正符合了中国画的这一要求, 空白和物象两者同样能够将气韵传达出来, 而和物象相比, 空白所衬托出来的气韵更能够将中国画的内在美体现出来, 能够彰显出更加吸引人的魅力。所以, 画画者想要作品的气韵美展现地淋漓尽致, 必须具备良好的留白技术和运用能力。中国画的留白技术不仅能够产生十分强烈的节奏感, 还能够营造出十分空灵的感觉, 从而给观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 韵律美
中国画的画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这实际上与纸张材质、绘画技能、笔墨色彩和整体布局等各种元素之间都是有密切联系的。从色彩的选取来看, 黑白是中国画的主要颜色, 也是最常见的色调, 而且黑白两者之间的强烈对比, 能够形成巨大的视觉差。在中国画中使用留白艺术, 不但能够加重黑白对比, 还能够是黑白之间的过渡更接近自然, 从而使整幅画面产生良好的层次感, 给人一种连绵起伏的递进感,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韵律美。而将笔墨色彩和留白艺术进行合理布局, 所产生的色彩逐渐有序变化, 黑白相互交替, 就能够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呈现出一种完美地韵律感。
二、中国画中留白艺术的美学价值
(一) 增加画面的整体布局感
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能够使画面的整体布局和细节部分更加协调。在中国画的各种表现形式单元中, 不同阶层的局部元素之间具有独立性的涵义。而作为整幅画面的布局, 则就需要加强与周围形式单元之间的相互融合, 这样才能产生一种整体上的协调美。所以, 必须重视整体布局的协调感和完整感, 实现各元素之间的协调变化和统一布局, 将画家的艺术修养和整体分布能力体现出来。所以说, 中国画中笔墨留有空白的意义是非常关键, 能够对画的整体结构布局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必须要加强重视。
(二) 提供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
中国画中使用留白艺术, 能够给观赏者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 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从而为观赏者提供美感的活动空间。中国画的主动留白的运用,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降低视觉感官对观赏者的刺激, 使观赏者陷入沉思, 从而提升到哲学的境界。中国画抽去了物象的色彩斑斓, 使画面处于一种分离状态, 实现了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体现, 产生了一种距离美的效果, 这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心理距离, 是观赏者由自由想象产生的内心距离感, 从而产生一种自我美。
(三) 传达富于层次的创作意涵
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的应用, 能够产生一种形象的立体感。而中国画也对留白艺术做了全面和深入地诠释。黑白两种对比颜色构成的形象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自然界客体中的很多虚幻的关系, 两者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 从而产生一种灰色, 这正是阴阳相生的对立关系, 也会所明了自然界的存在是有秩序性的。将黑白色关系的协调, 恰当的空白这些不同层次的色形组成一个阶层排列, 形成相对完整的形色, 不仅能够体现出对比, 又能够实现相互融合。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能够表达出画家的内心情绪情感, 从而使中国画的意境更加幽深、深层, 实现情景融合的创作意涵。
三、中国画中留白的创设
(一) 因心造境
所谓的因心造境也就是指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 以自然景物为基础, 以手运心创造出一种非常空灵的感觉和境界, 实现借物抒情的目标。因心造境不能忽略自然, 要强调人的精神与宇宙统一, 以此为基础, 创造出一种具有深远意义, 且空灵含蓄的意境, 从而使自然景物转变成为移情的媒介, 通过自然景物, 传达出画家内心的情绪情感。
(二) 整体考虑布局
留白在中国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黑白和虚实的相互结合能够体现出中国画的整体美感。中国画的线条和色彩的布局要注重考虑整体的美感, 在构图的时候, 留白的位置和面积都需要进行精细化的研究, 而且对于留白艺术的运用, 不仅不能让整体显得太过空旷, 也不能让空白位置显得太过突兀, 这就需要画家具备非常扎实的绘画能力, 尤其是留白位置要和画面实现恰当的融合, 从整体上将画面的平衡感体现出来。而且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不但要注重细节部分, 还要使观赏者能够观察出其中的深刻内涵, 感受到中国画的生机和活力。
(三) 巧妙处理虚实
虚实结合是中国画的一大主要特色, 能够充分展现出画面感。而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的应用, 可以将实景中隐藏的内涵体现出来。而实景和虚幻之间的联系太少, 就会给观赏者一种分离的感觉。留白艺术的使用能够使中国画看起来更有生机和活力, 虚实结合是评价一幅画好坏的关键, 也是看出画家审美思想和内在情感的关键。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是虚实结合的, 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的应用, 不但能够丰富中国画的画面, 而且能够让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体会到中国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涵。
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之所以倍受欢迎, 主要是由于其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和心理需求。在画中使用留白艺术, 能够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留白艺术是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风格, 也是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的体现, 不仅能够体现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还能够与观赏者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说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焦晓军.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刍议[J].芒种, 2013 (07) .
[2]封顺.论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J].大舞台, 2013 (06) .
【网页设计中的留白艺术】推荐阅读:
留白艺术网页设计08-05
平面设计中的留白艺术05-29
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讨论07-10
平面设计中的留白09-29
平面广告设计中的留白08-22
网页艺术设计08-20
网页艺术设计要素10-28
视觉艺术网页设计10-31
网页设计的艺术性06-19
网页设计中的色彩设计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