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设计的艺术性(精选12篇)
网页设计的艺术性 篇1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艺术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更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把广告艺术划入美术的范畴,但它又与传统的意义上的国画与油画略有不同,它更贴近生活,与实用紧密的结合着。广告作为商品产销者与消费对象之间的桥梁作用,似乎已是老少皆知的道理了。在广告创作中,创作意念及其为达成创意而调动的多种艺术手段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广告创意的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对矛盾,即设计师对艺术的完美追求与难以满足商家个体要求的矛盾。
一、广告人面临的窘境
从我国目前的广告运作方式和制作方面的总体水平来看,仍然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这不仅反映在广告人员及广告公司自身的素质方面,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在广告意识和观念方面,普遍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个误区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误区,比如对于一些明显有误导作用的广告不仅缺乏一个基本的判断,而且趋之若鹜,再有,就是广告主误区,现代企业的经营领导者们,无疑已越来越意识到广告在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体现在我国广告业的经营额每年均以高速度迅速增长,但是有不少企业常常是肯花大钱播出很糟糕的广告,却舍不得在创意制作上恰如其分的投入(像药品斯达舒的广告),他们还未真正了解在一个好的广告策划运动中,广告创意才是最本质最灵魂的东西。总之,对于广告的诸多误解,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人们对什么是好广告和怎样创制好广告缺乏一个基本的评价尺度。
二、如何改变广告业的现状
1. 国外广告业的可取之处。
相比之下,国外在这方面做得就比中国要好得多,他们十分重视艺术家个人的价值,在他们的眼中,广告人之间并不存在水平上的明显差异,有的只是艺术风格的不同,所以,商家们在挑选设计者的阶段是十分仔细的,一旦他们找到了符合条件的设计者,便将权力完全交给他们,任凭设计者自由发挥,商家不再做任何干预,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实际上也是对广告人的一种尊重,对知识的一种肯定。
2. 设计师对广告业的影响作用。
作为我们的设计工作者,如果从现在开始就以较低的文化标准要求自己,轻易妥协,那么,在市场和传媒中,我们耳听目闻的大部分都将是没有设计思想与创作灵魂的作品。广大民众在这种环境的感染下,只会越发认同这种设计,很难接受那些占少数的优秀创意了。但假如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有新、奇、特的创意涌现,哪怕它并不十全十美,但只要他新,不断地去占据市场,占据人们的视野,人们就会开始反思:我们先前所见的设计到底是不是好的设计,我们的观念是否陈腐。这样,人们为了赶上设计的潮流,寻求内心的平衡,就会强迫自己去学习和重新认识社会。到那时,甚至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提高呢。
3. 艺术性与装饰性。
为了使版面构成更好地为版面内容服务,寻求合乎情理的版面视觉语言则显得非常重要,也是达到最佳诉求的体现。构思立意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设计作品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主题明确后,版面色图布局和表现形式等则成为版面设计艺术的核心,也是一个艰辛的创作过程。怎样才能达到意新、形美、变化而又统一,并具有审美情趣,这就要取决于设计者文化的涵养。所以说,版面构成是对设计者的思想境界、艺术修养、技术知识的全面检验。版面的装饰因素是文字、图形、色彩等通过点、线、面的组合与排列构成的,并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的手法来体现视觉效果,既美化了版面,又提高了传达信息的功能。装饰是运用审美特征构造出来的。不同类型的版面信息,具有不同方式的装饰形式,它不仅起着排除其他,突出版面信息的作用,而且又能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4. 排版设计的审美效果。
排版设计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作为信息发布的重要媒体,同时它又要让读者通过版面的阅读产生美的遐想与共鸣,让设计师的观点与涵养能进入读者的心灵。实际上,版面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编排,排版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体。而信息传达之道靠的就是设计的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的视觉习惯的改变,要求设计师们要更新观念,重视版面设计,吸收国外现代思潮,改变我们以往的设计思路。设计师不仅要把美的感觉和设计观点传播给欣赏者,更重要的是广泛调动他们的激情与感受。欣赏者在接受版面信息的同时,并获得娱乐、消遣和艺术性感染力。因此在排版设计中审美效果很是重要。它不仅能给欣赏者以强力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够表达设计师自身的内心情感,从而让欣赏者更加直观的了解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意思。正如黑格尔曾说过: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东西,艺术要有意蕴。而且鲍列夫也说过:艺术交流思想的可能性要比普通语言更加广泛,而且质量更高。所以说排版设计审美效果很是重要。
三、结语
总之,现在中国广告设计界的现状并不是很好,但这很正常,广告业在我国既是门新兴产业,又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其广告的发展历史完全可以追溯至十分久远的年代。然而,“广告”这个词作为一个外来词汇,是在本世纪初才传入我国的。受到外来和内在两种文化的冲击,必然使它不够完善。所以,广告业的发展,要靠我们这代广告设计者来努力,广告的层次与水平也需要我们在不断探索中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广告业的现状一定会被彻底改变。在国际市场也会出现更多中国人设计的产品,设计也将不再是专属于发达国家的词汇。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1-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1]黑格尔.《美学》1-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2]鲍列夫.《美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2]鲍列夫.《美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
[3]彭吉象.《中国艺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3]彭吉象.《中国艺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网页设计的艺术性 篇2
第一层面——定义层面:
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策划、而营构的一种教学安排。
第二层面——技术层面: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而进行的结构完整、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方法得当、时间分配合理的一种教学策划。
第三层面——艺术层面:
教案,是既有理性色彩又具备诗意手法的教学蓝图,是教师文化底蕴、个人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结晶。
第四层面——教改层面:
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
尽管本章前面以前的所有内容都与教案设计有关,但“教案设计”这个事物本身仍有自己的特点与个性;尽管课堂教学设计带有特别鲜明的个人特点,“教案设计”本身仍有自己的基本表达规律与基本的表现手法,所以我们还需要从“整合”的角度来对教案设计的艺术进行探讨,于是本章安排了这样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回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2教案设计要力求准确运用教材;3教案设计与教师资料积累;4.“一课多案”的设计;5教案的创新设计。
1.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笔者曾这样指导青年教师听课,要求做到“听课五看”:一看教学设计的理念,二看教学设计的创意,三看教学设计的思路,四看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五看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这其实是从听课的角度来判断一个教学方案的优劣。那么,从实际操作上来讲,教案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基本要求之一: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新的教学理念”,目前就是“课标”理念。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
1.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要突出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突出教改特色上讲,需要渗透如下十个方面的理念:
1.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
2.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凋内容综合。
3.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4.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
5.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6.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7.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8.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9.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
10.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其直接结果就是使我们的教案能够“立意高远”。
教学方案的立意,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的,是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教”。课标理念就是我们决定“这样教”的“依据”。在这样有力的“依据”指导下,教案设计就能表现出教案的理性色彩,将教案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就能表现出面貌一新的教学特色。
基本要求之二:要在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要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思考,要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已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已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的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其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某篇课文或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表达出如下方面的特点:
1、课型新颖,2、思路明晰,3、层次细腻,4、手法生动,5、活动充分,6、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这就是笔者提炼出来的教学艺术设计的“24字口诀”。在这24个字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8个字。课堂的民主和谐与优质高效,教师的设计艺术与教材研读,教学的生动活泼与扎实训练,学生的有效活动与知识落实,都在这看似平常而实难做到的8个字之中了。
基本要求之三:要在大力改革旧习惯的基础上进行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中的“旧习惯”是大面积的,是年深日久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点有三个:一是千篇一律的结构模式,二是可以多年沿用的教学安排,三是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课堂活动。形象一点说,在大面积的教学中,在教案设计上“传唱”的几乎是“同一首歌”。
所谓改革旧的教案设计习惯,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先进教学方式,养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设计习惯。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尝试:
1.在教案设计中说明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创意。
2.在教案设计中说明自己的教材处理方式。
3.科学地周全地设计学生的活动,准备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一些内容。
4.做到每个学期有几节课的创新教案或新的教学模式实验方案。
5.做到每学期有若干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与之相应的应该有课件设计说明。
6.做到对教读篇目的课文写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详案。
7.有的教案中要配合相应的教法准备好补充资料、联读资料或者扩读资料。
8.设计出教师的教学示范活动,准备好教师精彩讲析的内容。
9.尝试教案表达方式的创新,如用“评点式教案”表现自己的理性思考。
10.改革手抄笔写的备课方式,尝试电脑备课,以便常备常新。
仍有余力的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案设计编写出课文的语言积累卡片或撰写课文的美点赏析短文。
总的来说,教案的设计要表现出教师思想的深刻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教案是经过了多么深刻的思考,经过了多少的雕琢。它一个方面表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反复咀嚼,有时甚至咀嚼到了“化”的地步;另一个方面它又表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独到思路。在一个有深度的教学设计中,一定是有着非常精妙的创意,一定是有着其深层的含义或者说是“言外之意”。
下面是笔者根据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对人教版课标教材《珍珠鸟》进行的教案设计。它以“体验”作为教学的线索,组织起比较丰富的学生实践活动。
别出心裁读课文一一《珍珠鸟》教学设计
一、教学创意
创意之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构成。
创意之二: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由学生自由选取,进行阅读实践。这个教学创意意在开发课文资源,意在对学法指导方面的教学进行突破。意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熏陶。
二、课时与课型
课时:一节。
课型:学法体验课。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同学们进行“朗读”体验。
1.同学们自由快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是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内容可能有:
这篇课文由怕人的鸟写到与人亲近的鸟,由鸟儿“怕人”写到“信赖”人,由大鸟写到小鸟,由鸟写到对生活的感受,由爱心写到哲理,由描叙到抒情,从情感之美写到意境之美,由实写到虚。
2.朗读“写小鸟”这一部分课文——体味课文重点内容。
①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构图之美。
②再有情感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运用之美与细节描写之美。
③再动情地朗读课文,体验、表达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先讨论一下,我们的语调应表现出小鸟的哪个方面的可爱。
讨论后进行朗读体验:我们应读出(表现出)小鸟的稚嫩可爱、调皮可爱、活泼可爱和娇憨可爱。
④同学们进行体验式演读。
教学板块之二:同学们进行“发现”体验。
教学活动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这篇课文中有什么?(请同学们进行自主的、合作的学习)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课文中有一只可爱的鸟,有一位爱鸟的人,有“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有在对小鸟神态、动作的描写之中融人的喜爱之情,有温馨和谐的环境,有一个简洁美好的开头,有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有生动的拟人笔法,有色调暖和的色彩词,有十几个充满爱意的“小”字,有几个表达喜爱之情的“小家伙”,有几十个用得轻盈活泼的动词,有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
老师在对话中可能要表述的内容有:课文中有满溢着爱意的描写,有盎然的诗意,有画的色彩,有哲人的思索;有一幅爱意盎然的雏鸟初出图,有一幅活灵活现的小鸟玩耍图,有一幅摄人心魄的小鸟甜睡图;有细腻的笔触、绰约的文姿、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格调、浓郁的诗意;有美好的语言,有美好的画面,有美好的意境;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富有情谊的情感流露,富有情味的生活感悟„„
教学板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别出心裁读课文的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2.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词语或句于,迅速理解文章的脉络。
3.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断,然后给它“命名”。
4.句典编写法——选一个或几个句子,对它的作用、妙处进行评点。
5.形象素描法——抽取文中词句,组成对描述人或物的材料,如“小小珍珠鸟素描”。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
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为美好的读课文方法,也可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的内容有:
1.多次概括法:
①人鸟情
②我爱珍珠鸟
③图画组成的美文
④一曲爱的颂歌,一首动人的抒情诗 ⑤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⑥爱心·哲理
⑦爱心·尊重·信赖
⑧情感浓郁,描绘细腻,朴素而有文采
⑨语言美,构图美,意境美
⑩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意
⑾信赖创造美„„
2.文序把握法:
①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
第一部分(第l—段)写“我”为珍珠鸟布置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
第二部分(第6—16段)写珍珠雏鸟与“我”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交流过程。
②由大鸟写到小鸟
由怕人的鸟写到与人亲近的鸟
由鸟写到对生活的感受。
③小鸟儿先是“钻出笼子”,继而“落在书桌上”,再又“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笔尖蹦来蹦去”,最后竟然落到“我的肩上睡熟了”。
④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
它先是离我较远
便一点点挨近
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
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
它完全放心了
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睡得好熟
3.画面标题法:
阳光·吊兰·小鸟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芜。小乌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调皮啊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4.句典编写法:
①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拟人笔法,“生气”二字,真是神来之笔。
②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三次称呼,三种角度,三种语气,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笔端。
③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三个“一会儿”,五个动词,一个“神气十足”,写出了小鸟的活泼好动调皮可爱。
④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写出了小鸟的心理活动,传神地绘出了小鸟招人怜爱的神情。
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一一简笔概括,“淘气”写出了性格特点,“再三”写出了贪玩,“飞”“扭动”“挤开”“钻”充满动感。
5.形象素描法: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红嘴红脚,银灰色的眼睑,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
教学板块之四:教师小结。
2.教案设计要力求准确运用教材
凡“方案”,都得讲究有所依凭和有所意图。阅读教学方案的设计也不例外。
教材,就是教案设计最为基本的依凭。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人们对“准确运用教材”这个话题显得比较淡漠,提得较多的是如何生动地运用教材,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等等,研究与实践得较多的也是这些方面。
所以有必要提一提准确运用教材的问题。
研究如何“准确地运用教材”,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益就是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我们能最大限度地靠近教材的教学要求并落实这些训练要求;经常地思考这方面的问题,能够让我们注意通读教材的编写说明与教材单元说明,从而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
一般来讲,要做到准确地运用教材,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如下内容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要关注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训练要求。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目标准确”的特点。
因为此时的教者是在准确理解并力求有效地贯彻教材的编写意图。
请看下面内容,这是笔者从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标教材七年级(下)的单元说明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①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②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③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祖国”。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①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②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③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名人”。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①理清作者的思路
②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文化艺术”。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②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自己的认识;③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文化艺术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探险”。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②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继续提高阅读能力;③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动物”。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①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和品质;②反复诵读课文,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整体感知能力;③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以上内容,能够在我们设计教学时提示我们,至少提醒我们的教学设计不要离题太远,否则我们就难以从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方面来准确有效地贯彻其训练要求,否则就大有“买椟还珠”的味道。所以,像这样的对单元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提炼,不论初中高中,不论是哪一册教材,我们都应该理一理,做一做,以使自己心中有数。
第二,要关注单篇课文的训练要求,要研究课后练习设计。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重点突出”的力度。
课文后面的练习设计,往往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作业”,它们往往承载着、表现着课文的训练方式与训练重点,往往折射出教材编者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如果我们有机地利用课后练习中透露出来的教学信息来进行教学方案的立意,这样的教学方案肯定是简洁、明了而又重点突出的。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例一:透过《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进行教学立意。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学期第2课,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这样一些内容:
1.课文中,“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勾起了“我”对哪些事情的回忆,简要叙述这几件事情。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2.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1)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想象“我”回家时所见到的情景,说说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广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上面这三个练习启发我们:
1.这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可以是:整体理解(练习一的信息)——重点突破(练习二的信息)——体验表达(练习三的信息)。
2.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是:速读,复述(练习一的信息)——精读,品析(练习二的信息)——讨论,交流(练习三的信息)。
3.这篇课文要突出的重点内容可以是:理解插叙的巧妙——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练习一的信息)。感受与品味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文中贯穿着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也透露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练习
一、练习二的信息)。
以上就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立意,这样的教学立意,你能说它不是紧扣课文、重点突出么?
例二:透过《与朱元思书》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进行教学立意。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学期第21课,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这样一些内容:
1.背诵课文。
2.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3.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以上这三个练习,有着各自的“表达作用:
练习一——这是“整体感知”练习,也是一道“背”的练习。《与朱元思书》是传世名篇,提出背诵的要求,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通过背诵,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强文言文的语感。
练习二——这是“文笔精华”练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让学生体会作品语言方面的特色,体会写景的妙处。同时,这也是一道“说”的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练习三——这是“迁移拓展”练习。是一道开放性练习,同时也是一道“写”的练习。这个练习,就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手改写,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想象、联想能力。
综合起来看,这三个练习所透露出来的教学信息是:背一说一写。
将这三点扩展一下,在细节方面雕琢一下,在资料方面充实一下,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案吗?这样的教学方案是一定能体现课文的训练要求的。
顺便说一句,很多语文教师没有阅读课文编写说明(含全册说明和各个单元的说明)的习惯,这其实是教学设计理性思考不强的表现。
如果我们细读这些说明,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的内容对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是有启迪作用的。比如说在“单元说明”中,教材编者也往往以“对话”者的身份出现,谈一谈对某篇课文的教学建议,这真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因为编者的建议一定表现出他对课文与教法的深刻思考,我们为什么不去有效地利用呢?
第三,为了准确运用教材,教师要深刻研究和准确理解教材。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训练到位”的分量。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课标还有一点没有说到,阅读也是教师个性化的行为,没有教师个性化的阅读,没有教师对教材的力透纸背的深刻理解,没有教师在这种深刻理解下的导引、点拨、应接与交流,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只能是低层次或者浅层次的。“从师不高,学艺不妙”,此话也是规律的概括。所以,即便是短小浅显的课文,教师也应着力钻研,悉心玩味,积累丰厚,准确教学。
比如课文《三峡》,不少教例都涉及对它的层次结构之美的教学。
笔者以为,教师对此文的赏析应力求达到如下阐释的深度与美感,达到真正的准确理解,教学起来才能显得有底气:
《三峡》的层次之美
郦道元的《三峡》精致小巧,凝练优美,将长江三峡美丽的风光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可谓尺幅之内,气象万千。文中美点云集,且不说它的描绘技巧,且不说它的视点变换,且不说它的选词炼句,仅文中的层次之美就够我们欣赏的了。
先看全文的层次之美。
《三峡》全篇文章150来字,共分为四个段落,大体上表现出一种由总到分的层次结构。第一段大笔勾勒,总写雄峻壮美的山势,“自三峡七百里中”笼罩全篇,“两岸连山,略无阀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为下文所有的写景设下了伏笔。第二、三、四段生动描绘,分写季节与景色:第二段写夏,描写凶猛的水势;第三段写春与冬,描写秀美的山水;第四段写秋,描写凄清的秋意。四个段落字数相当,排列有致,文面清朗美观。
再看各段层次之美。
第一段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先是正面描绘,写峡之长、山之高、谷之深。有趣的是正面描绘中还有小的层次,你看,作者写了“两岸连山,略无暇处”,但他觉得这概述的一笔还不够,又加上“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形容的一笔,这一来,雄伟的山势不就突现出来了吗?然后是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用夸张的手法来写,啊,不到“亭午夜分”,连太阳月亮都看不到哩,三峡竞是这样的巍峨而又幽深啊!
第二段也分为两层。先也是正面描绘,写水势之大,水流之急。同样有趣的是这一层也写得很细腻。“夏水襄陵,沿
阻绝”已经写出了夏水猛涨的凶险,但作者又加上一个生动的特例,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汹涌向前的狂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的烘托,作者假设了一个情景——连“乘奔御风”都不能与江水的急迅相比,那江流该具有何等的排山倒海的威力!在这几笔之中,写得最美的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几句,它不仅仅只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它还让我们联想到,李白那极具美感的《早发白帝城》,是不是对此的创造性改写呢?
第三段的写法又有变化,这一段写春冬江景,全段分为两大层,先分而后总。先写江水,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漩的清波,闪动的物影;再写山岩,写那极高的山峰,山上的怪柏,下垂的瀑布,飞溅的水花,最后总写一句,用评赞语结束——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实在是很有趣味啊。这一段写得很美,画面是立体的,有高山也有流水;画面是流动的,波浪在回漩,飞瀑在跌落;画面更是交相辉映的,深潭之上有晃动的倒影;绝
之巅有婆娑的怪柏,山水之间悬挂着像白练一样的瀑布,实在是山川秀美,风景奇特。
第四段层次更为细腻,层层相联,情景交融。“睛初霜旦,林寒涧肃”为一层,点明季节与景物特征。“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为一层,写凄清秋景中猿的哀呜和鸣声在空旷山谷中的回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为一层,写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这最后一层在文中有着特别的韵味,作者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使全文情景交融,极好地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我们能够精读课文,从对课文的揣摩品评之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的“点”和能力训练的“点”;如果我们能够将精读课文所得化为简单明晰、操作性强、于平实之中又带有一点儿艺术性的教学思路;如果我们能够运用科学而生动的教学方法,着眼于语言与思维训练,巧妙地设计、安排自主、合作、探究的课中活动,那教学效益该有多好。
3.教案设计与教师资料积累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崭新的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在课标教材带着崭新面貌和清新气息进入教学的背景下,教学设计不仅仅只是对方案的表现形式、教学角度、活动内容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更在占有教学资料方面对广大教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打开教材,对教学资料提出的要求俯拾皆是。如果说2000年以前大面积上的那种靠一本教材及一本教师用书进行教学的状况可以用“窘迫”“囊中羞涩”一类的词来形容,那么,为了“标准”地实现现在的教学要求,每位教师即使拥有一家出版社也不为过。
笔者认为,在现在,在课文的阅读教学方面,我们至少在以下10类教学资料的积累上要下一点功夫,花一点时间,付出一点代价:
1.指导教师提高素质、把握方向的纲领性文献。
2.有助于教师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的专家学者的论述。
3.与课文作家作品有关的各类背景材料。
4.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数量众多的论文资料。
5.与教案编写有关的教学札记、备课参考、教学实录、创新设计等参考资料。
6.与课文教学有关的扩读材料、联读材料。
7.与教学手段密切有关的各类音像资料。
8.与综合性学习有关的文化著作、科技作品、现代综合性报刊等。
9.与名著导读与古诗词背诵有关的古今中外名著及指导性书籍。
10.与选修课教学有关的各种参读资料。
另外,还应该掌握一定数量的网站名录。
以上内容,笼统地说,都是教学资源。积累教学资料,也就是在进行某个方面的课程资料的开发工作。这种“开发”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种。
第一,教师要勇于磨练自己,撰写对课文教学确有心得的教学资料。
这里指的是教师自己要动手写。
这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立身之本,这是相信自己、磨练自己。
激发自己潜力的必经之路。这就是用写作的方式来激活自己的智慧并积累着凝聚自己心血的资料。
坚持在研究教材、设计教学中进行写作,这就是在做学问。
能够坚持像这样积累资料,就是在往“专家”的道路上走。
下面是笔者对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行的一次“别出心裁”的资料写作——假设这篇课文仅仅只是一篇文章,没有任何教学参考资料而需要我来编写,我该怎么办?
如下内容就是在研读了课文之后写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资料
课文提示
困难与挫折,畏惧乃至恐怖,是青春少年花季生活的又一侧面,也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含义之一。读一读这个发生在悬崖上的故事,也许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一想作者的这次经历,也许你对战胜胆小有新的认识;体味一下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你会明白蕴含于故事中的道司理。
阅读中可将表现、描写作者内心活动的词句勾画出来,体会作者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
目标定向
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
2.整体理解全文,体会记叙过程中的心理描写。
3.重点品读“我从石架向下望„„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一部分,体会“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
文本分析
1.怎样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我”的攀崖和下崖。第二部分,写“我”的感悟。第一部分又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攀崖之前,攀上悬崖,“我”在崖上,走下悬崖。其中“‘我’在崖上”与“走下悬崖”也可视为一个层次。第二部分就是文中最后一段。
2.文中对“我”的描写,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文中对“我”的描写,成功的地方是心理的刻画。
课文的第一部分,基本上由“细节”构成,几乎每一段都是故事中的一个细节。
在这些细节描写之中,不断地出现表现“我”心理状态的句子,它们有的直接进行心理刻画,有的用“感受”来表现心理,有些用动作行为来折射心理,生动微妙地表现了“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请看下面的一些句子: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它只有大约20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我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向下爬回去,我会滑倒摔死的——我听见有人啜泣,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恐惧和疲乏使我变得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它们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连点成线,起伏于文中,成为故事发展的一条线索。.这篇文章有哪些特别的表达技巧?
①省笔技巧。就是在写作中尽量节省文字,用尽量少的文字表现尽量多的内容。这篇文章的省笔技巧就是在文章的铺叙之中巧妙地交代有关作者自己的背景材料。如“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这一句,不露痕迹地交代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8岁时的故事;如“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心里”实际上是在写“我”从来就是一个循规蹈矩、胆小柔弱的孩子;又如“朝着离崖顶尚有三分之二路程处的一处狭小岩石架进发”一句,巧妙地写出了“我”攀爬的高度最多只有六七米。
②变议为叙技巧。就是在写作中巧发议论而不让人觉得这是议论。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如果用纯粹议论的方式写,给读者的感觉就会不一样。那么现在这种写法给读者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是叙述的感觉,是面对面说话的感觉,如“我曾屡次发现„„”“我提醒自己说„„”“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等等,而就在这娓娓道来之中,文章所要点示的道理“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已深深进入读者的心中了。
③伏应技巧。就是伏笔和照应。文中最关键的伏应之处就是“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和“树林里有一道手电筒光在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杰利不放心地走了,这是伏下的一笔;杰利带着“我”的父亲来了,这是照应的一笔。这一伏一应,不仅仅是写出了故事的波澜,更重要的是让故事能够发展,能够进行。
④小段连缀技巧。即文中的段落都很小巧,全文用很小的。很短的段落连缀而成。这种小段连缀的技巧使全文从文面上表现出一种散文式的美,从故事的发展上表现出一种镜头转换之美,能够表现出较好的阅读效果——让人觉得轻松。
4.感受文中的“父亲”。
文章对“父亲”着墨不多,故事的内容也不是在表现“父亲”,但我们对“父亲”这个人物还是应该有些感受,“父亲”这个人物还是应该对我们有些启迪。
作者写“父亲”就像写自己一样,在“细节”中加以表现。从文中的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是一个镇定的人,父亲是一个温和的人,父亲是一个能安慰孩子的人,父亲是一个能给孩子以主意的人,父亲是一个能让孩子自己战胜恐惧的人,父亲是一个即使在危险的情况下也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人„„
备课策略
教学这篇课文,可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主要过程大致如下:
l.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时间大约15分钟左右。
这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教学目标之一。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讨论。
2.认识文中的人物。主要是认识文中的“我”,时间大约12分钟左右。这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对课文主体部分的品读。在角度处理上,通过对“我”的品读来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为理解课文对“我”的描写作好铺垫。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
3.品味文中的描写。主要是品味对“我”的心理刻画,时间大约18分钟左右。这一个步骤的教学主要完成教学目标之
二、之三。
视野拓宽
建议同学们课外选读下面的文章。
1.(美)克马·黑格《第一次挣到的钱》(人民教育出版社《我在北极光下》)
2.张艳梅《千金一诺》(《读者文摘》1994年第7期)
3.林清玄《和时间赛跑》(《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2年第1期)
第二,教师要讲究治学方法,提炼对课文教学确有见解的教学资料。
这里指的是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要进行资料性阅读。资料性阅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门基本活路,在现时来讲,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语文教学中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的提出,教材的深刻变化等等,都对资料性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关于这一点,已在第一章“助读”这一节中作了说明。现在从更高的层面上进行一下再说明,那就是不仅要乐于积累,还要善于提炼。
所谓提炼,就是面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进行分门别类的组合,进行事物规律的发现:这就是“分析提炼”的技巧。运用“分析提炼”之法积累资料,是教师善于训练自己的表现,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积累。因为:
“分析提炼”本身就是研究。
“分析提炼”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梯。
拥有“分析提炼”的手段,能够让我们在做学问上成为一个清醒的人。
“分析提炼”的基本手法可以是三步走:第一步,积累;第二步,挑选;第三步,提炼。
第一步,积累:
1.做课文赏析笔记。
2.做课文教例及教例分析笔记。
3.做课文资料目录卡片。
4.做“课文背景资料”“课文释疑资料”“课文评析资料”“课文练习资料”等方面的笔记。
第二步,挑选:
如《荷塘月色》的教学参考资料。
笔者手中关于《荷塘月色》的教学论文资料,有目录可查的有70余篇。
现进行挑选,教学《荷塘月色》,如下14篇文章要重点读:
1.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语文学习》1993、12.Pll)
2.张文斌《〈荷塘月色〉——一篇娱乐性情的美术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10、P39)
3.石险峰《诱导启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学语文教学》1995、10、P30)
4.卫建平《谈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教学》(〈〈〈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语文教学通讯》1995.12.P14)
5.常文《入境 悟神 学技一一现代散文教学管见》(《语文教学通讯》1996.1.P9)
6.陈玲珍《以现代感读现代文一一余光中谈朱自清散文》(《中学语文》1997、3、P16)
7.喻天望《穿越艺术世界的一次精神之旅》(《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5、P5)
8.许建国〈〈〈荷塘月色〉示范课访谈录〉〉《语文教学通讯》1998、5.P10)
9.韦喻《把握散文情感的教学尝试》(《中学语文教学》1999、6、P15)
10.杨绍崇《限定语揭开了朱自清微笑的面纱》(《中学语文教学》1999、7、p21)
11.黄品泉
施建玉《<荷塘月色=语言教学新探=(《中学语文教学》1999.7.P19)
12.卫晨霞《新教材教学设计ABC——〈荷塘月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6.P56)
13.倪剑《有关<荷塘月色=教学方法的再探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4、P63〉
14.程红兵《<荷塘月色=教案=(〈〈语文学习》2002.7—
8、P36)
第三步,提炼:
从上面《荷塘月色》的教学论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这仅是提炼的角度之一);
1、语言赏析的文章很少。
2、优秀的教学设计太少。
3、精美的课堂教学实录几乎没有。
4、基本上没有课标理念下的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案。
5、缺乏精妙的教学艺术镜头。
6、缺少名流大家的教学范例。
7、缺少完整的多媒体教学方案。
8、板书设计依然繁杂。
经过这样的三步,我们在《荷塘月色》的教案设计上是不是就有了“思想”呢?因为这提炼出来的种种内容,就是我们可以进去的“空白”,就是我们可以经过努力而取得成果的地方。
4“一课多案”的设计
教案,课堂教学的蓝图。
好的教学方案,应该是一种创造,“一课多案”就是这样。
“一课多案”,指的是教师本人对一篇课文设计多种可运行的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上 没有进行过“一课多案”的探索,更谈不上有“一课多案”的设计习惯
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到这个方面的研究。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就开设有《教学设计ABC》这一个栏,其表现形式就是“一课三案”。
研究“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在现实的教改前景下,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其关键是它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艺术,养成教师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使教学更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宏观构想的水平,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调控、应对、引导、撩拨、激励的微观操作水平,一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之中对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处理。“一课多案”的设计,能立体地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视点的变换、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教学角度的创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表现出很大的牵引力,使得教师要关注很多方面的问题,如:
教师要深刻地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多维地表现课标对教学设计的新要求,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等。
2.教师要感悟诸如活动式、学长式、训练为主式、自学辅导式等有影响的教学实验与教学风格给自己以启示并进行实践与探索。
3.教师要注重对知名教育教学专家教学风格的前沿研究”,尽可能地吸收其新的美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设计手法。
4教帅应在不同教学方案的对比施教中体味最优的设计角度和最好的课中活动方式,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设计水平。
5.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教学设计的视点。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形势的正确发展,努力创新自己的阅读教学设计。
6年轻的语文教师要追求变化,拓展思维,经受磨练,开阔 眼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素质,使自己有一些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艺术的学术背景。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并不要求语文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设计出几种详案,也并不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来进行“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我们应当从教学科研的角度,从教学艺术的角度,从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角度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表现形式:
1、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详案。
2、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简案,乃至多种微型教案。
3、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详案,其他的为简案。
4、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为主要方案,其他的为预备方案。
5、勾勒出多种教学设想,优化其中的一篇。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
l、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
2、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
3、不同 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
4、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
5、不同执行对象的“一课多案”。
下面是《散步》“一课两案”的教学设计。
教案一:
设计角度:学生的语言学用活动。
课型设计:自读课。
课中活动:一读,二背,三写。
教学过程:
l、学习内容之一:整体理解课文(理解一篇)
①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家庭生活、表现亲情的美文。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②学生用不同的语言介绍课中的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天真可爱的孙子。
③教师指出: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
衰老的生命
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如: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
⑤教师完成板书:成熟的生命爱护幼小的生命
善待衰老的生命
责任„
2.学习内容之二:品读记诵文段(记诵一节)
①导入:刚才我们说课文中写了景,写了情,写了事,写了意。在写事之外,有两段文字十分重要,它们是„„
②教师指导从不同角度品读下面两段文字: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学生自由背读这两段文字,老师对这两段文字“由实到虚”的结构略作讲析。
3.学习内容之三:学用文中句式(突破一点)
①导入:文章的情感,文章的情意,要靠作者的语言来表达。这篇课文之所以人们觉得它“美”,就在于语言文字中渗透着“情”,在表“情”上,作者注意选用了精美的句式。
②讲析:
如比较句式: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如反复句式: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③请同学们重点学习对称句式,如: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上面这些句子的特点有:
第一,每个句了中都有一个分号,将句子分为明显的前后对称的两个部分,显得特别精练、精神,形式美观,是句式中的精品。
第二,这种句式讲究对称。前后两个分句的音节和字数基本相等,不仅有一种格式之美,读起来传达出一种音乐美。
第三,它们除了用于记叙之外,还可以用于议论,用于写出精辟的警句、格言。
④请同学们学用“对称句”,以“亲情”为话题,每人写几个这种形式的句子。
教案二:
教学创意:对学生进行审美阅读的启蒙。
设计角度:学生的学法实践活动课中活动:品读文章,美点寻踪。
教材处理:联读课外美文《送小龟回家》。
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导入:幸福的家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中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进入《散步》的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②同学们听读课文,感受体味文中的美。
③同学们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再进行体味。
④师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2、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①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等内容。
②教师举例说明对课文美点的寻踪:
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
③同学们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美在文中对春景的生动描写;美在“小家伙”的话表现出儿子的天真可爱;美在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深爱的感情;美在文中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美在文章的语言:美在结尾段的最后一句话。„„
3、迁移阅读,学法实践
①同学们轻读《送小龟回家》(作者:杨进):
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流动着七色伞。
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到了。我们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扩的脸。他们在喝酒哩。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小龟的家在河里吗?”儿子认真地问我。
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儿子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龟放在河边,轻轻向前一推:“小龟回家吧。”
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我们耐心地等着。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我和妻相视一笑。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
而妻,真的流泪了。
②同学们进行自主的合作的学习,寻找《送小龟回家》中的美点:
美在一把花伞下的温情的世界;美在微风、秋雨、夜色中的一片秋意;美在秋雨纷纷的夜晚表现出一种思家的氛围;美在对河上情景的描写;美在“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美在“水面上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美在儿子的欢呼;美在我的感动和妻子的流泪;美在故事的童话色彩;美在美丽的童心;美在爸爸妈妈理解孩子的童心;美在文中有一种思家之情、团聚之情;美在文章告诉我们从幼年起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善良„„
③同学们进行课堂学习交流活动。
④教师进行教学小结,总说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的角度。
如果要设计教案三,可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的建议,将《散步》与《三代》进行联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自己更喜欢哪篇文章。
如果要设计教案四,可以摘录语文报刊中对《散步》进行品析欣赏的文章片断,用“资料助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品析。
5、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
在教学艺术的海洋中,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永远是一片激荡美丽浪花的水域,奔涌的浪花永远不会平息。可以说,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大多数内容,都与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有关,然而在即将结束全书的这一讲中,就此内容还可以再一次展开话题。
这是因为,在本章开始的时候说过,“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试想,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连教案的设计都不能进行创新,那么改革还有什么力度?
所以,应该从表现新课程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案创新的问题,让教案成为落实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创新的真正载体。在这个方面,没有更多的原则可言,也不必用大多的原则来限制教师的创新精神,总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笔者认为,进行教学方案的创新,除了理念的更新之外,除了手法的变换之外,更应以思维创新为先行,用开放、灵活、深层的思维来引领教案设计的创新。
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下面一些角度来进行教案创新的思考与尝试:
l、从学习与实践的角度编写“学案”。
2、为学生自主的阅读出“金点子”。
3、指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
4、进行“师生对话型”语文教学新方案的设计。
5、从“实践活动课”的角度来设计教案。
6、从“课文内容整合”的角度设计教案。
7、创造“教师限时讲授”的教学方案。
8、尝试进行由学生选用的“一课多案”式教学方案。
9、设计无分析过程的“积累一感悟一运用”式教学方案。
10、设计“资料助读”“资料助学”式教案。
11、着眼于“语言模式学习与实践”来创新教案。
12、着眼于阅读技能训练来设计“一次多篇”式教学。
13、尝试“文言诗词吟唱”的教案设计。
14、设计增加教学容量的“扩读式”“联读式”“比读式”“插读式”教学方案。
15、设计培养学生“发现能力”“提炼能力”的教学方案。
16、进行“诗化教学”的尝试。
17、从指导学生“别出心裁读课文”的角度设计教案。
18、从形式各异的“课文作文”的角度来设计教案。
19、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20、进行“美教说明文”“巧教议论文”“趣教文言文”的案例研究。
21、设计精短课文的“名作重读”式教案。
22、有效利用课文《研讨与练习》中所渗透出来的教学要求并设计教案。
23、从“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人手,分别设计以“自主阅读”“朗读品味”“读写结合”“精析巧练”“品析揣摩”“迁移联想”“比较探究”„„为主体活动的教案。
24、探索教案设计的“建筑之美”。
25、研究“淡化课堂提问”的课题并设计教案。
26、研究“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27、探索特殊形势下远程教育的“讲授型”教案设计。
28、尝试“综艺化”的教学方案。
29、设计课文阅读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教案。
30、设计课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教案。
这些探究内容丰富多彩,像奔流归海的百川,有着各自的特色风貌;像深邃夜空中闪烁着神秘光辉的群星,引发着我们的向往与遐思。
然而它们并不像星星那样遥远,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能够捕捉到它们的神光。
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例一:这是笔者设计的“学案”编写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案”及那种书面作业式的所谓“学案”,这种模式表现出平等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进行语文实践的特点。
初中语文“学案”编写模式
[学习目标]
(教师根据单元及课文训练意图指出学习目标,20字以内。)
[教师建议]
(下面四项,根据教学实况进行组合,不一定让四项都出现在一课的教学之中;也还可以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删减项目或增加新项。)
1、建议你这样初读:(教师从几种整体理解的不同角度,建议学生如何初读课文。教师写的文字量在100字左右。)
2、建议你这样品析:(教师建议品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角度要小,内容要美,要举例说明品析的方法。教师写的文字量在200字左右。)
3、建议你这样积累:(教师指出本单元中或最美的、或最好的、或最有情味的、或最有趣味的„„内容,只突出某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将这个方面的内容集聚成一个知能板块。教师写的文字在100字以内。)
4、建议你这样探究(教师建议探究什么并如何探究。教师写的文字在100字以内。)
[ 智能练习]
编写内容精美活泼的课内精段阅读智能练习,所谓“智能练习”,不仅仅只包括阅读练习,还包括思维练习、运用练习、探究练习与学习方法实践等。在这样的练习中不设计拼音、文学常识之类的练习,不设计选择题。600字左右。
[美文联读」
选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近的课外美文或美文片段,出两个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感悟。600字左右。
「练习答案」
(1)智能练习答案,要准确、灵活、简洁。(2)“美文联读”思考题的答案要简明。
例二:这是笔者从学习与实践的角度编写的《马说》自主学习方案。它将教师研读教材所得及教学构思变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从“读一读练一练”的角度充分地展开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马说》“练读课”自主学习方案
一、初识课文
1、《马说》是()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的意思,比“论”显得随便些。这篇文章以()为喻,谈的是()问题,“马说”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或()。
2、《马说》的作者韩愈,是()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马说》以()的故事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深沉的叹息和不平的感慨。
二、朗读课文
1、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
2、中速朗读,读出文章句内的停顿,体会文中的语气。
3、轻声朗读,要读好句中的关键词语中表达出来的语气。
4、有情感地读,读出三个段末的“也”字所表达出来的语气。
5、体味式地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运用多种语气表现作者内心不平。
建议:可边朗读课文边感受每一段的意思。
三、理解字词
1.请同学们以“课文中的两个 ‘
’字的意思不同”为探究的内容,进行一词多义的辨读。请接着例子往下写:
①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②能:虽有千里之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④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
2.再请同学们以“课文中的两个‘
’字的意思相同”为探究的内容,进行词义的辨读。
请接着例子再往下写:
①于: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流之间
②虽: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③其: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里不能尽其材
④食:食马者
食之不能尽其材
……
3、请同学们进行合作的学习,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解说:
①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奴隶人”指:
②两个不好懂的“其”(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是()的意思,后一个“其”有()的意思。
③三个需要着重理解的词——“马说”的“说”(),“马之千里者”的“之”(),“不以千里称也”的“以”()。
④四个没有注释的字—一虽()有名马 是()马也,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可边辨析词义边感受每一段的意思。
四、品读文意
1、请同学们进行译读练习。
①自读课下注释。
②自读自讲课文内容。
③互读互讲课文内容。
④向老师清教讲不清楚的问题。
2、请同学们进行品析练习,①第一自然段的含义是:
②第二自然段的含义是:
③第三自然段的含义是:
3、从“论证”的角度,指出文中三个自然段的作用:
4、试用一句话概括地表达你对这篇文章的认识。
(答案:
一、1 论说
谈谈
马
人才“说说千里马”“说说千里马的问题”2唐 伯
乐和千里马
三、l⑤常:千里马常有 常马③者:马之千里者
食马者①而: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③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2⑤无:天下无马
其真无马邪①之:辱于奴隶人之手 千里之能①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真: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3①指地位低下的仆役
①难道
那是③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
表示一种强调 含有“因为”的意思 即使 这样,此相等 怎么
四。1
略2①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③千里马不遇识者则无法日行千里
妄言无马者恰是不识马者3 亮观点
摆现象
点实质4《马说》以喻为论,托物寄意,针砭时弊,说的是马,指的是人,点的是人才问题)
例三:这是笔者创新的“写读课”教案,它着眼于语言训练,着眼于语言表达规律的发现与学用,着眼于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提炼,表现出例证充分、活泼有趣、生动扎实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写读课”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写读,就是又写又读,先读后写,写了之后再读。“写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扩写、续写。改写,一是仿写。一般来讲,扩写、续写、改写重在思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语言模式往往是“过去”的习得。而仿写却是重在语言模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真正地在学习,是现在“正在进行”中的习得。所以,从教学的目的与效率上讲,我们要注重的,应该是“仿写”。这一节课,就是“段落模式”的一节仿写课。
「教材处理」
从全篇文章到具体段落,都围绕着“分层划段”这个教学内容进行,〔预备动作〕
请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一个小动物、一张小报、一件衣服、一个生活用品、一个景点、一个学习用品、一个纪念品等准备一点写作材料。
[学习内容]
l、内容之一:理解《中国石拱桥》的层次结构。
(1)导入:《中国石拱桥》全文的层次和段落的内部层次极为讲究,可以说是层次分明,构段严谨。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学习写作(一种)说明段。(2)同学们自读课文。
2、内容之二:理解《中国石拱桥》各个段落的内部层次。
(1)教师点拨:全文共由10个自然段结构而成,几乎段段都可以划分出明晰的层次。
如第五段是说明赵州桥结构的特点及其科学性的,全段由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结构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2)同学们分组进行合作式探究性学习。
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准备好如下内容:
第一段分为两层,为“概一详”式,第二段两句话两个层次,第三段为“时一空”式,第四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五段可视为“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第六段为逻辑层次,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七段为“外一内”式,第八段也为“概一详”式,第九段为“问一答”式,第十段为时间式。)
3内容之三:读析《中国石拱桥》中的一种说明段形式。(1 5分钟)
(1)导入:今天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学到一种有趣的说明段的表达形式——“说明十X”式。
(2)教师示例,同学们在老师的点示下进行发现:
①说明十描写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说明+阐释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③说明十观感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骛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④说明十证明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⑤说明十评价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⑥说明十点示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
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4、内容之四——同学们仿写、学用这种语言形式。
(1)迁移,同学们探究,说明《故宫博物院》同样有“说明十X”这种段式。
(2)实践,同学们写作,进行课堂交流,教师适时评点。
[
教后联想」
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也可以称之为“句段读写式”思路。它是以课文为例子,用教师的智慧对课文本身进行资源开发,让学生通过最快捷的途径学习课文中的句式,学习课文中段落的结构方式。通过“学与写”,既阅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又进行了写句构段的基本功的训练,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层次感。这种书面语言的训练,甚至可以从正面影响学生的口语表现,经过这方面严格训练的学生,口语表达一定有着明晰的逻辑层次。
本章的内容就要收束了,这也意味着阅读教学艺术50讲的结束。不论是从本章来讲,还是从50讲来讲,都还有很多很多的内容值得继续深化研究。作为全书的收束,笔者以为,研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总的来说,应突出强调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宏观上看成们可立体地全面地对下列内容进行重点探究:1强化课型创新;
2、优化教材处理;3简化教学思路:4细化课中活动;5美化教学手段;6诗化教学语言。
第二,从教学之本来讲,我们可深入地扎实地探索教材运用的多种方式,如:1实用课文2活用课文;3扩用课文4联用课文5美用课文;6巧用课文。
第三从每一节课来讲,我们应科学地艺术地探求如何做到:l
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思路清晰;
3、细节生动活泼;4品读细腻美好;5学生实践充分;6课堂积累丰富。
但愿课堂教学艺术及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与广大同仁一起前行,愿课堂教学艺术之花开遍千万个语文教师的讲坛。
网页设计的艺术性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本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16-02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一方面要适应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深化素质教育,带动教育改革的整体进程。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提出设计创意作为一项产业,对于创意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创意人才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因为艺术设计涉及到人、社会、环境等诸多层面,对从业人员知识的广度和宽度要求较高。艺术设计师不仅要掌握艺术设计的原则与理论,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社会学、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以培养自己广阔的视野与灵活的思维,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从行业需求角度来看,很多设计机构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软件掌握技术要求较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设计软件运用与艺术设计行业的结合度日益提高。通过一些高端的软件能达到色彩处理、环境设置、材质安排的生动化与美感化的效果。但对照毕业生的水平,学生对设计软件的运用较为生疏,掌握的软件数量也极为有限。学校教授的设计软件陈旧,直接导致学生设计手段的落后,不能满足高水平设计的需要。为此,艺术设计教育要紧跟时代变化,注重对现代化设计技术的普及教育。
艺术设计是一门审美与应用交叉型的学科,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与其他专业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它更注重发掘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激发学习者的创造灵感,以美学思维对这些环境进行再现与挖掘。另一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也包括就业教育与应用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是能在生产设计服务、管理中发挥作用,动手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二、优化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式
(一)优化课程设置。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的思想。将其用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就是课程设置要体现生活,紧跟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与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校方要具备长远的目光,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与行业发展动态,按照用人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在教学要求上,要与行业职业技能标准接轨。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增长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市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合理拓展教学内容。
(二)加强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设计专业人才是绝对离不开优秀老师的指导的。在师资建设方面,必须内强素质,外抓能力。一方面吸引学识渊博,理论知识丰富的老师。另一方面加强校企互动,积极招募那些技术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职工给学生做深入指导。只有深化双师性教学,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全面提高。
(三)促进学生的审美思维优化。
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着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启迪诱发学生独有的设计灵感,才能帮助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设计创新实践,在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感悟美,发现美,以独到的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表现。
在教学中要拓展学生对美的认知感受能力,打造丰富多彩的室外教学活动,鼓励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以自然为舞台进行创作和设计活动,提升作品的感染力与生命力。要通过审美思维的优化,摆脱设计中的拼凑毛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很多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是较弱的,并没有采用真正的实践教学与生活教学模式。部分学校由于资金,设施,实验基地的短缺,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这样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
教学做是不可分离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穿插一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模块安排实习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用性。
學校要积极突出其社会联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去企业及时实践,建立较为广阔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多层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弥补学校基础设施提供在实践操作中的不足。如在广告设计公司、装潢设计公司、陶艺厂、工艺美术厂等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地,也促使学生熟悉市场运作规律,提高动手能力。
积极探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艺术设计行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成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策略分析[J];大家;2012年11期
网页设计的艺术性 篇4
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必要手段,因此我深入掘教材的内涵,在熟知教材的体系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教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的积极姿态选择、开发和重组教学内容,有效地创造教的方法,使本节课设计上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创新性,这是教学艺术性最充分的体现.因为教学设计的好坏关键看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秀的课堂教学犹如剧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第二,贴近生活,“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索并认识地理规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在教学设计中,我积极地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与有教育价值的地理问题或现象,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地理化.具体设计及感悟如下: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具综合化、系统化的特点.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方法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教学任务.所谓综合即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必须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综合任务,我在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既做到“全面”,即照顾到教学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知识目标,又做到有“重点”,即从面面俱到的诸多任务中指出占主导地位的任务.
二、教法选择设计
根据本课特点,选择了讲述与课件演示法为主,问题探究与归纳法为辅的多种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有效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不但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地理认识能力,建构地理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优化地理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发展,且可促进地理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水平和教学理论水平,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具体设计如下:
1. 重组教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定义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需求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多元性,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情和教材安排特点灵活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可作一定的取舍和调整,能自如地驾驭教材,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愿望生成和合作发展.在教学设计时不能把内容定得太窄、太死.所以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加进初中时区划分与计算的内容,并采取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原则,培养学生地理认知能力,建构地理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 精心导入
选取大家身边的地理现象作为切入点,采取设问的形式引出本节要讲的内容.例如,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西辽河的左岸和右岸哪一岸冲刷的较严重?引出这些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即本节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地理规律,激发其对本课知识探究学习的兴趣.
3. 设置悬念
无论讲到哪个知识点,我都以问题引出,使学生通过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例如,在讲地球自转的第一个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之前,我精选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为何会存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意义是什么?”同学们自主解决这些问题,求知欲望强烈,同时也使本节重点内容突出,脉络清晰.
4. 提高兴趣
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知识高度兴趣,这是教学各环节中都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的精神.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深入研究.为此,我在本课课件制作时颇费心思.首先,采取动态闪烁的星空作为背景,将学生带入在太空观察地球的意境,刻意求新;其次,不断设置悬念,相讥诱导、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兴趣,如由地球自转,引出昼夜交替,进而引出昼夜半球界线及晨昏线判断的法则;再次,在选择实例时尽量幽默形象、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如在讲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这一问题时,选取同学们身边的地理事物——西辽河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转的情况,使同学们兴趣大增,还使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这一抽象问题得以简化.
5. 肢体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来解释一些很难理解的问题.如在讲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时,两手交叉摆动,让学生理解不论太阳直射哪一点,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始终保持垂直的关系;还有在讲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时,用左右手代替运动物体来演示其偏移方向,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6. 鼓励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质疑、解疑,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如讲课中让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还会有昼夜现象吗?如果有,此时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这样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了他们大胆探索书本以外的知识,从而逐步允实自己,提高了对地理知识的认知水平.
7. 归类总结
我还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归类总结,使知识深入浅出.如在讲.自转的第三个地理意义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用左、右手定则直观形象地概括,使学生易于接受,难点不攻自破,提升教学效果.
8. 梯级习题
在课堂习题的设计中,综合考虑大部分学生的能力,采取梯级递进的原则,符合大部分同学的认知规律,并积极营造一种民主氛围.如在做一道探究题时,找学生到黑板给大家边演示边讲解,通过一名学生的实际操作,调动大部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这样我和学生间既有追求知识的同频共振,又有思想交流的情感共鸣;既有我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信息输出,又有学生对我创造性劳动的深刻领悟的信息反馈.
9. 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这是教师易忽略的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上来,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中心议题.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授之以渔”,不仅要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还要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所以对学生进行地理课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自学、自化、自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具有一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此,我首先从教材上进行了学法指导,在讲课前我要学生通读预习教材,亲自去体验,读不懂的问题作上标记,上课时重点把握.其次从知识结构上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自己归类、总结的习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脉络,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网页设计的艺术性 篇5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关系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多个层面的学科,“追本溯源”属于其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点和难点。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硕士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这一基本内容的结构框架,以传统图绘作为切入点对“追本溯源”进行了相关教学实验,并总结了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追本溯源;环境艺术设计结构框架;营造思想;传统图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建设正式全面启动,短短几十年间各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神奇的“中国速度”,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然而,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城市普遍丧失了视觉上的辨识性;乡村在城镇化的蚕食下沦为“城中村”;许多传统历史街区、古村落以保护之名,被简单粗暴地改造为喧嚣鼓噪的商业和旅游产品集散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忽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艺术设计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形成对环境营造的合理价值判断和哲学思考、创造符合中国现实和特色的优秀设计作品,就必须改变设计师“知今而不知古”的局面,扎扎实实地展开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
一、追本溯源是艺术硕士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本溯源,理解和探究其广博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不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且收效也较难立竿见影。与追求较高产业效益的设计机构相比,高校作为教育和科研的主要场所,应该也必须担负起这项基础性内容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追本溯源应该在艺术硕士教育阶段积极展开。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专业设置的要求,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显然,与本科的应用技术型教育相比,艺术硕士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专业批判的精神以及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离不开对设计理论、设计模式、设计发展趋势的学习和理解,离不开对社会人文、技术发展与设计之间的关系的探究和思考,而这也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基本内容。艺术硕士也正是追本溯源基础性学术研究的生力军。一方面,与本科生相比,追本溯源研究的参与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且还要具备深入观察和思辨的视野和能力。作为本科生中的佼佼者,艺术硕士已经初步拥有了这样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现阶段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亟待展开全面的探索和补充,而该研究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对内容庞杂的传统营造资源信息的收集、梳理、统计和初步分析,以及对传统遗存进行实地踏勘和感官体验。这要求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和时间,与研究任务繁重的博士研究生相比,艺术硕士研究生可更加有效地保证该项学术研究的投入和产出。
二、研究的结构框架
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进行追本溯源的教育和研究,应具有清晰的结构框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一个系统化的组织,囊括了人类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既各自独立,又具有某种关联性,共同构成了环境营造文化的内因系统。这一内因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环境营造文化发展与变迁的根源。不同时期的国家和民族,由于传统文化习俗、自然环境、技术能力等条件的不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环境营造思想。对不同时期的各个国家、民族的环境营造思想,尤其是我国传统环境营造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起点和基本路径。环境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环境类型构成元素的配置、空间安排多具有一定的惯常性,这种惯常性构成了特定的营造模式。但是,即便是同一种环境类型,由于某些具体条件的差异,在营造细节上也很难完全一致,由此彰显出了不同的空间价值和等级。认识不同环境类型的营造模式、更为细致地分辨同一环境类型不同案例之间的差异,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之一。教育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传统环境营造文化和营造模式,减少认知上的混乱,避免误解和过度解读,并寻找传统与当代营造的契合点,实现传统环境营造文化与城市现实空间发展的合理关联。
三、教学实验
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结构框架不仅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内容,还牵涉到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在有限的条件下,研究者很难以一己之力展开教育和研究,必须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结构框架具有明显的生长性和开放性。所谓生长性,指的是对于结构框架中的营造内因系统、传统环境营造思想以及种种环境类型和典型案例来说,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地进行,均可通过一般状况概括与典型案例分析并行的方法彼此促进。这就使得人们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选择关键的时间点、地域和一定的视角展开相关教学和研究具备可行性;而开放性指的是不同院校、不同教育和研究的主体,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搭建起开放性的协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逐步建设起完善的资源数据库。基于上述对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设想,笔者针对近年来艺术硕士呈现的特点,选择传统图绘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教学实验。图绘是指一切图画和图像资料,在古物大多不存的情况下,传统图绘中包含着传统营造的相关信息,弥足珍贵。与古典文献资料相比,传统图绘能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某些历史时期的真实环境(或环境片段)或当时的画家(或国家政权、特定人群)心目中的理想环境,它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重要依据。但是传统图绘描绘的内容较为丰富,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和研究,笔者在教学中进一步限定出城市图、山水画两个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具体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广泛收集不同专题的传统图绘,进行合理选择,并完善有效图绘的相关背景,建立专题图像数据库;
第二步,对有效图绘中涉及到的环境营造按照当代设计图例进行绘制,包括环境营造的平面布局、构成元素的外部形态、装饰图样及细部构造等;
第三步,对上述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统计、比较;
第四步,对某些现象、结论的深层缘由展开探求;
第五步,对传统营造智慧进行探讨。
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一是有效图绘的判定。许多传统图绘中虽然绘有构筑物,但有些仅画了建筑的一角,有些虽然描绘有单体构筑物或建筑群体的形象,但图绘本身却很模糊,使人们很难辨别图绘中的具体环境营造特征,这些图绘就不能作为有效图绘。
二是对于传统图绘尤其是山水画来说,画家出于构图、意境的表达需要竭力避免对营构物的完整刻画,在辨认时一定要把握如实原则,避免主观添加和臆断。
三是对不同的图绘专题和图绘的具体内容给予适合的关注点。比如在我国传统社会,人居环境营造以院落式为主,但院落式又可以细分为墙院式、廊院式和合院式,不同的院落形式所塑造的景观意象各有不同。
因此,对图绘中涉及到的建筑群,必须细析其院落样式,对于城市图不但要梳理、辨认图绘中的山水关系、街巷体系、建筑群空间布局,还要特别关注街巷构成元素的类型和数量、界面的形态和尺度。可以说,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合理操作是保证教学和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其难点是对上述梳理和统计结论的缘由探索。该项教学实验中特别关注传统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对环境营造的影响,因为中国传统环境营造和建设在很多时候是制度性的活动,是造成我国传统环境营造文化与西方环境营造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传统人类生活方式的架构与变迁入手展开追本溯源式的理解和探究,更贴近中国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本质,能够引领学生更加准确地认知各类环境的价值与意义、把握环境营造的规律、弥补以往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物质与情感之间的缺失,并避免学习和探究过程的过度抽象化。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此项教学实验普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不但提升了他们的美术专业素养,而且开启了他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发现和探索传统图绘价值的视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发现信息、统计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基本方法。在提交的研究成果中,城市图专题小组比较分析了三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对不同时期的画家或国家政权理想中的帝都街道美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山水画专题小组通过对宋元以前图绘中的建筑布局的统计和分析,验证了在传统社会时期,廊院式是高等级建筑群惯用的院落格式,合院虽然早已存在,却一直是较为低级的建构形式,或是较低等级建构中作为廊院的一种变通形式。他们发现在唐代以前,廊院式格局及变体的使用区间较大,但宋元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廊院使用区间下移和合院使用区间扩张的趋势。有些学生更是通过该项学习,开始有意识地将发现的信息与现实传统遗存进行联系和比较,在项目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掌握到的研究方法开展探索。比如一位学生在对某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景观提升设计时,对于坍塌程度不同的民居和空地,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选择了保留或弱恢复院落格局的策略。以“片畦”为设计概念将坍塌的民居和空地转化为菜园、花园、蜂园等,既满足了当代村民、游客的需要,也表达了传统村落鸡犬相闻的景观意象。
该项教学实验以传统图绘作为切入点,改变了以往直接将环境营造本体“拿来”的教学和研究方法,符合艺术生的美术教育背景;制定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以偏概全、重点模糊的弊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在这项教学实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收集到的有效传统图绘的数量较为有限,部分图绘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还有待进一步确认;对传统图绘中所包含的信息认知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厘清和细致辨认;对形成某种营造模式的原因探求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相关探索刚刚起步。不过,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坚定了笔者在艺术硕士教育阶段长期开展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决心。
作者:宋鸣笛 单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涤宇.从历史图像到建筑信息——以1930-1950年代两位学者以敦煌壁画为素材的建筑史研究成果为例[J].建筑学报,(9).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艺术性设计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82-1
新课的导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该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课堂导入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对新旧课堂知识的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主要有:温故知新式、开门见山式、故事导入式、悬念导入式、生活情境导入式、游戏场景导入式、多媒体导入式等。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可以把学生引入未知的数学世界,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课堂导入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课堂导入的目的
1.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通过师生思维相互碰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做好新旧知识衔接。
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好的课堂导入,往往从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入手,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一方面能对就知识进行巩固,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3.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导入,让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铺垫,他们明确课堂教学目的、重要知识点,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4.促进数学思维构建。
数学思维构建是新课改的重点。通过数学思维构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科学素养。而数学思维构建过程往往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悟完成的。而好的课堂导入则能为学生数学思维构建创造良好的形成环境,如生活化场景、趣味游戏等,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动中相互促进。
二、数学课堂常用导入方法
1.趣味故事导入法。
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但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学生很快进入数学教学场景中。例如,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讲授时,教师引入了“100个和尚分100馒头”的古代趣味问题。有100个和尚分100个馒头,其中大和尚一个人吃两个,小和尚2个人吃一个,问有多少大和尚,有多少和尚?同学们被这种趣味问题吸引,有的同学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解,有的同学则不知如何下手。这时候老师趁热打铁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引出二元一次方程。通过趣味故事的引入,同学们学习兴趣高涨,有效提高了课堂效果。
2.生活问题导入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生活问题导入,让学生从身边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切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在学习三角形知识时,教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立竿见影测高楼”的题。只给一个竹竿,一个卷尺,没有攀爬用的梯子,让同学们测出一个10层楼的高度。当同学们感觉困惑不解的时候,老师不失时机地导入课程。生活问题导入,因为贴近生活,同学们对知识接受比较容易,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生活体验建立思维链接,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同时,通过生活问题导入,提高了同学们实践能力。
3.悬念布设导入法。
悬念能增加人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圆周角》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画有圆的图形,问同学们谁能不用任何工具找出圆心。同学们都议论纷纷,感到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老师将话题转到要学习的课程。同学们带着悬念与好奇心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虽然悬念布设能增加数学课的情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在悬念设计时,问题要注意难易适度,既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同时能让学生尽快进入思考,过多的悬念,往往会适得其反,干扰课堂教学。
4.互动游戏导入法。
初中生处于思维活跃、好玩好动的时期,游戏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设置互动游戏,活跃课堂氛围,让师生在互动中进行思维碰撞,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习统计概率问题时,老师以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剪子、石头、布”的游戏导入,将同学四人一组,其中三人进行游戏,一人进行数据统计。同学们感到游戏好玩、有趣,而在互动游戏中同学们建立了概率的数学概念,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掌握了概率的计算。
5.媒体演示导入法。
多媒体教学因为集音频、视频、图文为一体,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为了让学生对这种关系有一个更生动形象的认识,老师以《海上日出》的视频短篇作为课堂导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轮红日冉冉从海平面升起。这时老师导入本节课,同学们在这种美的意境中,认识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时享受到数学课的艺术之美。
网页设计的艺术性 篇7
关键词:艺术思维,形象思维,创意性思维,造型艺术
近年来, 电脑作为数据的主要工具, 信息处理和技术传递的应用在设计学科中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条件下, 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显得很苍白。特别是在一些图文的处理和应用中, 电脑显示出了他的优越性和可比性。特别是多种绘图设计软件的广泛使用。使得在设计实践中得到了更为理想的图形变得很容易。这一广泛使用, 对设计教学中的造型基础训练提出来新的挑战和质疑。部分学生则因此对基础训练失去了兴趣。难道抛开造型基础训练真的对设计学科发展不构成任何影响吗?造型基础训练教育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吗?
造型基础训练在教学中的地位是重要的, 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教诲学生如何去描摹客观对象, 也不单单教会学生的表现技巧。而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较高的审美观念。从设计与艺术的发展的轨迹来看, 二者一直是相辅相承的。从某些方面而言, 人们在最初的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艺术, 设计也同步出现。伴随着第一件打造石器工具的出现, 就意味着人类设计概念的萌芽的产生。也就是在那样粗糙的石器上, 最原始的美开始展现。无论是出土于北非坦桑尼亚的石斧, 还是中国的石矿, 它们都在具备了其应有的功能性目的的前提下, 在外形上也呈现出对称, 比例, 曲直等简单的形式美。
在手工艺设计时期, 东西方的历代工匠创造了非常辉煌的物质文明, 无论是神庙建筑, 青铜家具, 还是青铜器, 它们不仅仅是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瑰宝, 也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18世纪中后期, 现代工艺设计逐步形成和有所发展。机器替代人加入到生产领域之中已经十分普遍, 但是缺乏适合与机器生产的相匹配的设计美, 使得人们在面对手工艺产品的精致, 美观, 机制产品的粗陋, 庸俗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正是这一时期促进了艺术思潮发展, 绘画流派的崭新变革对于现代设计摆脱这一两难境地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现代设计师的摇篮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教育课程的安排中对造型基础训练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设计大师, 为现代设计在20世纪后半期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从设计艺术的发展轨迹, 我们不难看出, 设计与艺术是两门相互依附的学科, 它们彼此影响, 共同发展的态势必将继续加强。设计在其构思过程中注定依赖于造型形象思维。这一点就使得造型基础训练显得尤为重要。现代设计是“以艺术, 科技, 经济三重意义的崭新概念的构成, 完成着从构思到行为到实现其价值的创造性过程。”任何设计的产品在满足和引导了人们的需求之外, 它必然要能带给人们美得感受。从这一层面看, 设计在人的构思转变为产品的这一过程中, 如何对“物”造型, 结构, 色彩的创造和进行表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设计是一个人的理想物化的过程, 是对物质材料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目的性和有规律性的创造, 在这一创造的开始, 就首先牵涉到形体的创造。由此可见, 在设计学科的教育中, 最基础的任务是炼就学生的造型基础功, 培养学生对事物观察的科学方法, 研究构成物理空间的结构关系, 掌握客观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形, 体, 色, 质, 量, 度, 光, 影等的关系, 培育学生对空间的想象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所以造型训练应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首先来进行。从而通过素描和色彩课的加强训练即可完成这一目标。
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们对物得形式美的要求还要从某些层面引导人们的审美需求。根据设计的这一特性, 在基础训练过程中, 仅仅培养学生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色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形, 体, 色的创造能力, 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多方面的因素综合持久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加强学生的综合知识的积累以外, 要尽可能的通过各种各种训练来拓宽学生的思维立体空间。使他们就某一问题去充分的发挥想象, 用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面临的设计问题, 这也是开设基础训练课的初衷。一个合格的现代设计师应当具备的能力是多元化的, 其中包括造型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都是相当重要的方面。从设计的过程来看, 设计师的艺术表现能力贯穿始终, 至关重要。首先, 从设计构思阶段而言, 设计师第一要有对物体精准的识别能力, 从而对物体的色彩完好的概括。其次, 如何更好的表达设计师的创意, 设计师的造型表达能力是首先要关注的的, 设计师伊顿认为提高和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教师最艰难的工作”。设计师表达能力的最明显表现是能够自由的使脑中构思的设计图形成造型。
既然基础造型训练在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此重要, 那么我们就更需要在教学方法及效果上多做探究, 根据设计科学对绘画的特殊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及目标, 使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课有别于纯艺术专业的造型基础训练, 从而突出设计的专业特色。在教学目标上既要立足于解决设计过程中对设计师造型能力的要求, 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整体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基础造型教学, 在完成其造型能力培养的基础前提下创造型思维的培养应作为基础教学发展的新思路。这种思维活跃多变, 适合想象力的充分发展, 更容易让学生在切身感受中创造新的价值, 而这种具有个人特质的表现手法往往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于现代设计工艺的逐渐完善和发展, 人们在选择一个消费品时, 不仅仅考虑的是它的功能, 对于它的外形美观及其设计理念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塑造设计能力, 也正是设计造型基础课能在最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因此开设和深入基础设计造型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这门课程的逐步发展完善和日益变革, 基础训练在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只会越来越不可或缺。造型基础训练也将在设计教学和设计学科的发展中绘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荆蕾.设计概论[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6.
[2]丹纳.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
[3]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1.
网站设计中导航系统的艺术性 篇8
《世界和平》一书中明示人们, 世界已变成一个地球村, 互联网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网站为媒介的信息传递, 逐渐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由于因特网的出现, 网站设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媒介, 而是以一种艺术的样式登堂入室。导航系统作为网站中的重要元素, 同样以艺术的面貌呈现, 在帮助浏览者快速获取资源的同时也带来美的享受。
二、网站设计中导航系统的概述
所谓导航系统就是把网站中各种不同导航集合到一起建立的, 主要包括全局导航、局部导航、网站地图、搜索引擎、面包屑等。导航系统的最终目的是向浏览者传达:“我在哪里?我还能去哪里?怎么去?”伴随着网站设计的发展导航系统在视觉形式上由文字与导航条表格背景、规则图形、装饰图案、像素风格、3D效果、透明材质效果等各种风格并存。并从最初的纯文字导航发展到标签化的导航, 然后发展到可以切换的导航, 然后发展到立体导航和FLASH导航, 逐步走上了以技术为基础、以艺术为核心的艺术设计。
三、网站设计中导航系统的艺术设计
网站中的色彩、文字、图标、布局等元素都用于导航系统的设计, 它们决定了导航系统的最终形式。对导航系统不仅仅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 良好的视觉设计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浏览者的眼球, 快速地引导浏览者访问网站。
(一) 导航系统的色彩设计
色彩作为最具诱惑力的视觉符号, 它载荷的审美理念和传达信息的功能。它形成的印象非常稳固, 不同的色彩组合搭配不仅可以营造出导航系统的设计美感, 还可以提升整个网站的形象。导航系统的色彩的规划发展思路, 更强调在主色调基础上根据功能区进行色彩搭配, 使导航系统色彩布局合理, 突出整体的风格, 体现出网站的品味和内涵。此外, 值得设计师们注意的是在色彩的选用和搭配时, 设计师需综合考虑色彩设计的规律和浏览者的审美需求。
导航系统的颜色还有一个简单的使用方法是为访问过的链接显示不同的颜色。通常在默认的情况下, 浏览器都会把已访问的的连接变成红色。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的颜色, 但一般来说, 鲜艳、亮丽的颜色常被未访问者链接使用;已访问链接不会使用它们的, 而使用柔和的颜色, 让链接看起比较暗淡。因此根据网站的整体风给及浏览者浏览网站的习惯, 为已访问的链接分配不同的颜色能够帮助浏览者定位方向和方便再次访问。
(二) 导航系统的文字设计
文字的设计对于导航系统而言非常重要, 文字的字体、字号、粗细和对齐都可能影响到导航系统的观感。在字体的选择时由于浏览器只用本地机器字库显示, 一般选用缺省字体, 在有必要使用特殊字体的地方, 将文字图像化、意象化, 插入到导航系统中。通常导航系统中最适合显示的字号大小为12pt, 。如果字体较大, 通常会影响整个页面的美感;如果字体较小, 虽然容易产生整体感和精致感, 但可读性较差。粗细同样能给文字额外的强调, 粗体字强壮有力, 细体高雅细致。导航系统里的文字通常是由许多单个文字经过三种编排形式左对齐、居中对齐、右对齐组成的群体, 要充分发挥这个群体形状在整体布局中的作用。一般根据浏览者的浏览习惯, 左对齐的文字排列一般更加便于浏览者阅读。此外在文字的设计时, 更为关键的是要跟页面的内容来进行更加合理、有效地编排。
(三) 导航系统的图标设计
导航系统的图标设计可以增强网站的信息气味。当浏览者快速浏览网站信息的时候, 图标就赋予了导航系统明确的意义和目的, 它不仅仅是装饰, 与文字的结合可为浏览者提供一种更佳的整体方向感。图标在导航系统的设计中可以强化标签, 使浏览者浏览信息时候更加清楚明确;还可帮助浏览者扫视和定向网站的信息;可以促进浏览者对网站功能元素的学习、理解和记忆的能力;可以增加导航选项的可以点击区域;可以减少对空间的占用量与文字相比起来。在导航系统的设计时, 不应使用太多的图标, 一般来讲6到10个主图标就足够了, 太多就很失去它的效用, 使浏览者很难区分开来。图标外观应清晰、简单和一目了然, 方便浏览者阅读和理解。此外, 一组图标还保持平衡性, 可以使图标看起来具有整体感, 并包含足够的差异性, 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和使用的方式来区别。
(四) 导航系统的布局设计
布局是导航系统设计的关键点, 它不仅关乎于网站的品味问题, 还带来许多使用上的问题。根据导航的布局大致可以分为:顶部导航、底部导航、左侧导航、右侧导航和中心导航。在导航布局时应该综合考虑与页面的其他设计元素, 不论导航系统选择了哪个位置, 即便所以位置都使用了, 但必须保持页面中的其元素的相融性。另外, 在位置的选择上还应与浏览者的视觉逻辑相符。通常浏览者在的最佳视觉区域, 都是上方优于下方, 左边优于右边。通常上方区域具有明显、易找、易读性, 因此在导航系统的布局上大部分网站都是以上方作为最佳视觉位置。在网站中如果主导航在上部, 辅助导航在左部, 在二级页面或者三级页面, 都应该保持导航系统位置的稳定性。这种布局可以增加网站的整体感形成一个稳固的印象, 浏览者就不需要逐一的对每一个页面的导航布局进行熟悉, 进而提高整个网站的易读性。
四、导航系统设计应与网站内容、风格相一致
黑格尔曾经讲过“内容和完全适合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 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 这就是艺术的中心。”同样, 在导航系统设计时要与整个网站的内容、风格保持一致。
(一) 与网站内容的一致性
网站内容决定了导航系统的设计, 导航系统的设计传达了网站内容, 因此导航系统与网站的内容是一致性的关系, 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导航系统的设计时, 应当以恰当的传达网站内容为原则。过于强调“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脱离信息传达这一功能, 或者只有内容而缺乏设计美的因素, 都不可能设计出具有感染力的导航系统。网站的内容包括所要传达的信息, 也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 它要凝聚着设计者和浏览者的审美思潮及审美情感, 在导航系统设计时与网站的内容保持一致性贯穿了设计的始终, 并影响了网站设计最后的风貌。
(二) 与网站风格的一致性
网站具有多屏、分页、嵌套等特点, 统一的网站风格能给浏览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导航系统对网站的风格影响很大, 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与网站的风格保持一致。在布局上导航系统无论选择哪种位置都要与网站的风格保持一致;导航的文字要清晰能识别、图标要便于阅读和理解、色彩和形状要与页面风格相和谐, 不要有太大的跳跃, 否则就会因为缺乏一致性而影响了网站信息的传达
小结
导航系统作为网站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同样遵循形式美的法则。要考虑如何使浏览者能更好地和更有效地接受网站导航上的信息。这就需要从导航系统的艺术性入手, 制作出清晰、整体性好的页面。运用一些视觉传达设计中美的基本形式到网站导航系统设计中去, 并结合网络媒体的特点, 增加网站设计的美感和大众的视觉审美需求, 就会给网站设计的发展带来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巴赫.Web导航设计[M].李曦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3
[2]陈希.网页艺术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3]顾群业.网页配色密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2
[4]徐苗.教育主题网站总策划[D].山东师范大学.2005
[5]殷菲.教育主题网站中的导航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网页设计的艺术性 篇9
一、城市园林的生态价值
园林景观是人造自然环境的表现形式,其根据地区活动场所的改造要求来编制一套完整的园林景观方案。经现场施工后,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景观区域。近年来,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受到了政府的广泛关注,其设计方法也呈现多样式,如图1所示。园林景观生态价值表现于:一是美化环境,在原生态自然景观基础上进行适当地修饰,创建出符合城市生态的景观区,美化了日常生活居住的环境;二是防范污染,使当地园林改造具有防污作用,利用植物的绿化功能防治空气污染问题。
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方法
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受限于概念界定,大部分设计师对园林景观没有明确的理念方向。所设计的景观方案不仅形式单一,且建造后难以呈现出预期的美化效果。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注重于实地改造,而不是笼统式地编制景观方案。结合笔者的设计经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主要的设计方法是“艺术设计法”。“艺术设计法”是城市园林规划的主流趋势,其倡导将艺术理念融入景观设计方案中,体现出“自然、绿化、优美”等基本的艺术要素。
1. 布局法
结构布局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在空间布局上把握住景观的分布形式,如图2所示,才能从宏观上体现出园林景观的艺术之美。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而言,首先,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进行合理布局,并依低挖湖、据高堆山或适当平整土地,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其次,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通过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布局法要求设计人员从局部、整体等双方面考虑造景规划,尽可能使园林区与周边规划区相互协调起来。
2. 自然法
园林景观是来自于大自然灵感设计的人造景观,遵循大自然规律是城市景观艺术性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师应当掌握充足的自然元素,根据绿色景观中吸取的灵感展开设计,以保证城市景观规划达到预期的美观效果。湖畔水边、边坡的营造,如新加坡圣淘沙的景观设计项目。岛中心的树阵广场就是一个休闲的多功能客厅,配备小型舞台、花池、座椅。河水绕着广场而过,河岸呈自然排布,整个广场如同漂浮于水面之上,景观渐变,韵致盎然,这些都是自然法设计应当掌握的生态理念。
3. 修饰法
并非所有的园林景观都要重新设计,为了节约城市绿化改造的成本耗资,政府可以采取修饰法进行设计,合理地利用原有绿色景观的空间区域。从绿化属性进行划分,园林景观主要有软质、硬质等两大类别,修饰法在两者间的应用方式略有不同。软质景观主要是自然保留的物质,包括花、草、树、木等原生态植物,设计人员只需对其稍加修饰或扩大空间,便可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硬质景观是人工改造形成的景观区。修饰法在设计时要考虑人工工艺的改造要求,减小手工造景规划的难度。
4. 综合法
随着园林艺术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有了多方面的认识,这也使设计师工作面临着高标准的要求。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来说,设计师必须要懂得如何运用综合式的手段调配景观区域,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景观绿化效果。以水陆造景为例,设计人员先以水景设计为主。选定某个水景区域展开布局之后,再考虑陆地造景中植物配置的相关问题。例如,先设计水域景观的给排水结构,对管道布局详细地考察规划;再对周边配套景观植物实施绿化改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改造效果。
三、结语
城市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搞好城市环境不仅能提高人们日常居住的环境,也是改善城市风貌的有效方式。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将朝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改变旧城市风貌的有效措施,也是带动区域环境优化的可行性方案。设计人员应深刻体会艺术性设计方法的内涵,并结合城市园林景观要求拟定设计方案。
摘要:园林景观是人造自然环境的表现形式,其根据地区活动场所的改造要求,编制了一套完整的园林景观方案。经现场施工后,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景观区域。本文介绍了城市园林的生态价值,并提出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方法,希望对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艺术性,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全惠民,窦姝雯.建筑室外环境景观人性化设计初探[J].艺术评论,2009(01).
[2]唐海艳,胡海辉,陈雅君.现代中国景观人性化设计案例梳理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3]李韫贤,宋北征.浅谈住宅景观的人性化设计[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01).
[4]黄莉敏.居住区水景景观人性化设计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8).
住宅小区园林设计艺术性的体现 篇10
1.园林植物造景。园林植物造景, 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 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这种住宅中的园林设计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和文化娱乐的场所, 而且还为人们创造观赏艺术的空间。园林植物除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气候和防风、庇荫的基本功能外, 在住宅小区中还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心旷神怡的物境感, 还可使人产生审美感受, 其在为人们提供休息和文化娱乐场所的同时, 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 带给人美的享受, 是自然风景的再现。2.园林建筑小品。该园林设计是指在园林中布置一些小品设施, 其体量小巧、造型优美, 在园林中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园林建筑小品是利用园林中的小型艺术装饰品, 包括园灯、园椅、展览栏、如阶、花格、电话亭、果皮箱等小型点缀物进行园林的细部处理。使小品设施与园林整体环境协调一致, 使住宅小区表现出无穷的活力、个性与美感。
二、住宅小区园林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设计不是纯粹的绿化设计, 也不是单纯的绘画艺术, 而是集环境生态和艺术于一体的学科。小区的园林设计更是如此。一方面要符合科学与适用性原理, 是户外环境成为居室环境的延伸, 以满足人们生存与行为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富有创造性、艺术性, 愉悦人们的精神与心理。下面我们就三个方面对住宅小区园林设计的艺术性作一具体说明。
1.住宅小区园林设计的生态观。
植物作为生态景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住宅小区园林设计中植物材料应该突出季节的变化性和植物的多样性, 乔、灌、藤、花等要合理配置, 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等要合理搭配, 良好的植物景观可以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 起到点景的作用。植物景观的综合运用, 在植物造景上, 除了能满足人们视觉上不同的效果外, 还可以利用分别布置的植物花卉散发的幽香, 营造浓郁香气为嗅觉感官带来刺激。在听觉的应用上, 除了水景外, 通过合理的植物布局, 招引鸟类、昆虫, 可以营造丰富的听觉盛宴, 这样就构成了小区园林造景中独特而自然的环境氛围。
2.住宅小区园林设计的人文原则及人文关怀。
居住区的景观不仅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域的文化特性和该地区人们的审美趋向。离开人文条件来进行现代居住区的景观设计, 必然会降低景观设计的格调。在设计过程中, 要做到关怀和重视居住区周围的人文环境, 不但要重点保护住宅小区周围的历史性景观, 而且要学会利用历史性景观和历史保护地区的留存的景致, 实现其余住宅小区园林设计的和谐统一。做到保留在先, 改造在后。景观设计的人文性原则是要做到以人为本, 注意提升人的价值, 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
园林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来自老年人、残疾人的心理和生活的需要, 应视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对象给予合理的照顾。老年人、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因素决定了他们对绿地、庭园的需求比年轻人和健全人强烈得多。所以, 园林的绿化设计首先要以绿为主, 即除了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外, 其余应优先考虑以绿色植物覆盖。其次, 在地形的处理上, 要尽可能平坦, 减少大幅度的起起伏伏。同时在植物选择上, 要适宜地植树, 减少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植物的种植, 以免形成障碍。再次, 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 要科学地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木等植物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让老年人、残疾人无论是在在视觉、嗅觉、触觉等生理上还是关乎情趣、审美等心理上都能从住宅中充分感受到植物景观的千姿百态和丰富的生态景象的季节变化, 激发起他们的生活热情。
3.住宅小区园林设计的创新性。
要使住宅小区中的园林设计所创造的氛围充满生活气息应该做到景为人用, 富有人情味。尽量为我们日常生活所用, 比如: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 老人们外出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等。因此, 要尽可能多的进行绿化设计, 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 随时随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了达到以上的要求, 现代的园林式小区的设计中不得不采取创新性的思维。 (1) 将建筑形式风格不同的住宅搭配布置, 比如: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 小区的中央部位布置高层住宅, 而低层住宅布置则分布在边缘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封闭空间的形成或形与外部空间隔绝局面的产生, 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 (2) 利用原有环境设计自然住宅空间, 例如: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 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 形成 轮廊参差错落, 高低起伏具有韵味。 (3) 曲线似的道路布置, 道路布置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 大胆采用曲线布置的规划方法, 塑造成田园式的居住环境, 创造出“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 使人宛若置身于大自然。
三、结束语
总之, 居住小区的设计要特别注重利用城市这一大环境的优越资源, 是小区与城市空间实现良好的过度与协调, 为人们创造一个自然、亲切、和谐的居住空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更是突飞猛进, 尤其是居住环境的园林绿化建设不断的被人重视起来, 生态型绿色园林化的住宅环境成了当今人们的追求。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住宅小区规划和景观建设的功能作用, 总结归纳了住宅小区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生态观和人文关怀等艺术特性。
关键词:住宅小区,园林设计,人文关怀,生态观,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孙文中.谈现代居住区的景观环境建设[J].山西建筑, 2001 (5) .
[2]李锡然.居住区详细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俞孔坚, 等.景观设计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谈室内设计的功能性与艺术性 篇11
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 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
设计皆是以人为本,室内设计也不例外。它是为了创造出功能更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使用者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设计属于二次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续。它是现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并受到行为科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物理学、环境艺术和人体工程学等新兴学科的影响。因此,室内设计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复杂系统工程,设计师只有在能够解决诸多因素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舒适的居住环境。
室内设计的功能性
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室内空间的合理划分以及其功能性显得尤为重要。功能虽不是产品设计的唯一目标,但却是造物的首要目的,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必须满足人们烦人某种使用功能的需求,功能美是产品的最基本、最普通的属性,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设计的核心。室内环境设计是为塑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生活环境进行的理性创造活动。室内环境设计也是以科学为构造基础,以艺术为形式表现,及功能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设计领域。然而,功能性是室内设计的基本属性。室内设计的功能是物质的,也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
设计过程中,我们一定是以满足人们把室内进行生产、生活、工作、休息的要求置于首要位置,使室内环境合理化、舒适化、科学化。同时,要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处理好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
室内设计的艺术性500
室内设计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当然也就具备艺术设计共有的特点。室内设计的实质就是用美学原理去整合科学技术的成果。艺术性其实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功能要求,比如说视觉效果、艺术感染力、心理变化等。我们知道,一种色彩搭配、一种材质或一种灯光变化都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心理。室内设计中我们应注意,不一样的功能分区应该营造不同的氛围,以满足居住者在使用功能时的舒适性。
其中,室内设计的艺术性满足以下几点特征:
(1)装饰性:室内设计的装饰性包括 色彩、、灯光、材质和 陈设 等方面。色彩使用的过程中,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重复与渐变等表现手法,给人强烈的稳定感、韵律感、或节奏感等视觉感受,从而给人不一样的心理暗示。灯光更多的体现出它的实用性,但灯光的色彩以及照明范围等也可以增加其装饰性。材质不仅是视觉冲击力,更多的是一种触觉,也奠定了基本的设计风格。陈设是增加室内环境生趣的最佳途径,用心的陈设摆放不仅能方便人们的生活,更能够让安静的室内环境增添一道风景线,让人无时不刻都可以有一种美的享受。
(2)生态性:室内环境包括室内的声环境、热环境、光环境和空气环境等。室内环境的设计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最本质的因素。随着环境保护的概念的深化,室内环境保护的环保要求也逐渐在提高。创造一个环保的生活环境逐渐成为室内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
(3)发展性: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理念都有着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人们赖以生活的环境也随着人们生活概念的发展和提高做出回应。设计过程中,我们要保证其发展性,给它留有变动的空间,这也是其艺术性的体现。
室内设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功能性与艺术性是室内设计的两大基本属性,功能性是关键,其艺术性一定是建立在其功能性的基础上。
首先,作品设计出来后如果缺乏实用性,比如说不符合生活习惯、没有合理的功能分区等,那么它再具有艺术性,也是不成功的作品,也不会被消费者所接受。香港十大顶尖设计师之一的梁志天,对空间的运用及美感营造极为敏锐,他认为室内设计是以实用为本的。
其次,艺术性在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也被人们重视起来,它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由于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日益高涨,室内空间便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载体。
艺术性是实用性的补充与延续,它是不能脱离使用的价值范畴的。只有将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出它的市场价值与商业地位,被消费者所认可。
然而,如今有很多设计师设计出很多富有美感而缺乏实用性的设计,对他们来说或许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但对消费者而言,虽然短时间内会带来新奇的视觉冲击力,但在以后的办公生活过程中,不合理因素便会凸显出来。当然,过于追求设计的实用性而完全忽略了室内空间的视觉感受同样是不可取的,室内空间是大部分时间停留的场所,它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活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因与业主进行详细地交流,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特殊需求等。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消费者对功能的需求对其赋予必要的艺术效果,做到功能与艺术的交融统一。
结语
功能性是室内设计的核心,艺术性是功能性的补充。要想设计出理想的室内环境,就必须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坚持以人为本。在功能明确,符合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处理,在视觉上形成美的享受,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设计师应只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才能做出优秀的作品。
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讨论 篇12
关键词:网页设计,艺术,风格
随着网站设计的发展, 网页制作越来越趋向于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页的艺术设计, 逐渐被网站建设者所关注。作为一名网站前期设计人员, 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多年积累将网页艺术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网页艺术设计的内容、原则和特点。网页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网页艺术设计包含媒体元素与版式设计两项内容;具有交互性与持续性、综合性、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等特点。在明确了网页艺术设计与网站主题的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美”和“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网站主题这一观点。
1 网页艺术设计的内容
网站设计首先要确立网页主题, 之后明确和熟悉设计的对象和构成的要素。网页艺术设计涉及的具体内容很多, 可以概括为网站风格定位、媒体元素和版式设计三个方面。
1.1 风格定位。
网页的设计首先要考虑风格的定位。任何主页都要根据主题的内容决定其风格与形式, 因为只有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才能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目前主页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行业, 林林总总, 包罗万象, 但归纳起来大体有这么几个大类:新闻机构、政府机关、科教文化、娱乐艺术、电子商务、网络中心等。对于不同性质的行业, 应体现出不同的主页风格, 就像穿着打扮, 应依不同的性别以及年龄层次而异一样。这些问题看似简单, 但往往需要网站的设计和制作者具有一定的美术素质和修养。
1.2 媒体元素。
将网站风格定位完成之后, 要组织安排页面中的媒体元素, 使其以最直观感人的形式把它们放进页面这个“大画布”里。无论是文字、图形、动画, 还是音频、视频, 网页设计者所要考虑的是如何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网页艺术设计的表现力。使浏览者可以享受到更加完美的视听效果。
1.3 版式设计。
版式设计是整个网站的框架, 在页面中起到“骨骼”支撑的作用, 它在网页的艺术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谓网页的版式设计, 是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上将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 将理性思维个性化的表现出来, 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听传达方式。它在传达信息的同时, 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2 网页艺术设计的原则
网页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载体, 同其他出版物如报纸、杂志等在设计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也要遵循一些设计的基本原则。但是, 由于表现形式、运行方式和社会功能的不同, 网页设计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网页的艺术设计, 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要求设计者必须掌握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2.1 定位准确。
网页设计的第一步, 就是明确设计的主题, 有明确的主题, 并按照视觉心理规律和形式将主题主动地传达给观赏者。诉求的目的, 是使主题在适当的环境里被人们即时地理解和接受, 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需求, 这就要求视觉设计不但要单纯、简练、清晰和精确, 而且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来鲜明地突出设计主题。使浏览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刺激和感受, 或使浏览者得到一定的功能满足。就需要通过定位来明确网页的主题及其传达。具体可以通过对网页的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逻辑性的把握运用来达到。
2.2 形式与内容统一。
任何设计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构成设计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是设计存在的基础, 被称为“设计的灵魂”;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设计的内容就是指它的主题、形象、题材等要素的总和, 形式就是它的结构、风格或设计语言等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一个优秀的设计必定是形式对内容的完美表现。一方面, 网页设计所追求的形式美, 必须适合主题的需要, 这是网页设计的前提。只讲花哨的表现形式以及过于强调“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脱离内容, 或者只求内容而缺乏艺术的表现, 网页设计都会变的空洞而无力。设计者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深入领会主题的精髓, 再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 找到一个完美的表现形式, 才能体现出网页设计独具的分量和特有的价值。另一方面, 要确保网页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存在的必要性, 不要为了炫耀而使用冗余的技术。那样得到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只有通过认真设计和充分的考虑来实现全面的功能并体现美感才能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网页具有多屏、分页、嵌套等特性, 设计者可以对其进行形式上的适当变化以达到多变性处理效果, 丰富整个网页的形式美。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注意单个页面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同时, 更不能忽视同一主题下多个分页面组成的整体网页的形式与整体内容的统一。因此, 在网页设计中必须注意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2.3 整体性。
网页是传播信息的载体, 它要表达的是一定的内容、主题和意念, 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环境里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它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需求为目标。设计时强调其整体性, 可以使浏览者更快捷、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它、掌握它, 并给人一种内部有机联系、外部和谐完整的美感。整体性也是体现一个站点独特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网页的结构形式是由各种媒体要素组成的。在设计网页时, 强调页面各组成部分的共性因素或者使诸部分共同含有某种形式特征, 是求得整体的常用方法。这主要从版式、色彩、风格等方面入手。整个网页内部的页面, 都应统一规划, 统一风格, 让浏览者体会到设计者完整的设计思想。因此, 在强调网页整体性设计的同时必须注意:过于强调整体性可能会使网页呆板、沉闷, 以致影响访问者的情趣和继续浏览的欲望。“整体”是“多变”基础上的整体。
3 网页艺术设计的特点
3.1 交互性与持续性。
网页不同于传统媒体之处, 就在于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即时交互性。即时的交互性是Web成为热点的主要原因, 也是网页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在Web环境下, 人们不再是一个传统媒体方式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发布之中。这种持续的交互, 使网页艺术设计不像印刷品设计那样, 发表之后就意味着设计的结束。网页设计人员必须根据网站各个阶段的经营目标, 配合网站不同时期的经营策略, 以及用户的反馈信息, 经常地对网页进行调整和修改。
3.2 多种媒体的综合性。
目前网页中使用的多媒体视听元素主要有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 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芯片处理速度的提高以及跨平台的多媒体文件格式的推广, 必将促使设计者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元素来设计网页, 以满足和丰富浏览者对网络信息传输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目前国内网页已经出现了模拟三维的操作界面, 在数据压缩技术的改进和流 (Stream) 技术的推动下, Internet网上出现实时的音频和视频服务, 典型的有在线音乐、在线广播、网上电影、网上直播等。因此, 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是网页艺术设计的特点之一, 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3.3 版式的不可控性。
网页版式设计与传统印刷版式设计有着极大的差异:3.3.1印刷品设计者可以指定使用的纸张和油墨, 而网页设计者却不能要求浏览者使用什么样的电脑或浏览器;3.3.2网络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不象印刷那样基本具备了成熟的印刷标准;3.3.3网页设计过程中有关Web的每一件事都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3.4 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紧密性。
设计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进行的, 设计者不能超越自身已有经验和所处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限制, 优秀设计者正是在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得到了完全的自由, 一种想象和创造的自由。网络技术主要表现为客观因素, 艺术创意主要表现为主观因素, 网页设计者应该积极主动地掌握现有的各种网络技术规律, 注重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 这样才能穷尽技术之长, 实现艺术想象, 满足浏览者对网页信息的高质量需求。
网络技术与艺术创意的紧密结合, 使网页的艺术设计由平面设计扩展到立体设计, 由纯粹的视觉艺术扩展到空间听觉艺术, 网页效果不再近似于书籍或报刊杂志等印刷媒体, 而更接近于电影或电视的观赏效果。技术发展促进了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把浏览者带入一个真正现实中的虚拟世界。
【网页设计的艺术性】推荐阅读:
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讨论07-10
网页设计中的留白艺术10-02
网页艺术设计08-20
留白艺术网页设计08-05
网页艺术设计要素10-28
视觉艺术网页设计10-31
网页设计的学习08-01
网页设计中的色彩设计07-26
网页设计中的版式设计09-02
网页设计的色彩运用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