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讨论

2024-07-10

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讨论(共8篇)

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讨论 篇1

摘要:网页艺术设计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产生而形成的视听设计新课题, 是网页设计者以所处时代所能获取的技术和艺术经验为基础, 依照设计目的和要求自觉地对网页的构成元素进行艺术规划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而实际上, 它不仅是一种技能, 更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网页设计,艺术,风格

随着网站设计的发展, 网页制作越来越趋向于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页的艺术设计, 逐渐被网站建设者所关注。作为一名网站前期设计人员, 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多年积累将网页艺术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网页艺术设计的内容、原则和特点。网页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网页艺术设计包含媒体元素与版式设计两项内容;具有交互性与持续性、综合性、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等特点。在明确了网页艺术设计与网站主题的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美”和“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网站主题这一观点。

1 网页艺术设计的内容

网站设计首先要确立网页主题, 之后明确和熟悉设计的对象和构成的要素。网页艺术设计涉及的具体内容很多, 可以概括为网站风格定位、媒体元素和版式设计三个方面。

1.1 风格定位。

网页的设计首先要考虑风格的定位。任何主页都要根据主题的内容决定其风格与形式, 因为只有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才能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目前主页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行业, 林林总总, 包罗万象, 但归纳起来大体有这么几个大类:新闻机构、政府机关、科教文化、娱乐艺术、电子商务、网络中心等。对于不同性质的行业, 应体现出不同的主页风格, 就像穿着打扮, 应依不同的性别以及年龄层次而异一样。这些问题看似简单, 但往往需要网站的设计和制作者具有一定的美术素质和修养。

1.2 媒体元素。

将网站风格定位完成之后, 要组织安排页面中的媒体元素, 使其以最直观感人的形式把它们放进页面这个“大画布”里。无论是文字、图形、动画, 还是音频、视频, 网页设计者所要考虑的是如何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网页艺术设计的表现力。使浏览者可以享受到更加完美的视听效果。

1.3 版式设计。

版式设计是整个网站的框架, 在页面中起到“骨骼”支撑的作用, 它在网页的艺术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谓网页的版式设计, 是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上将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 将理性思维个性化的表现出来, 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听传达方式。它在传达信息的同时, 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2 网页艺术设计的原则

网页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载体, 同其他出版物如报纸、杂志等在设计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也要遵循一些设计的基本原则。但是, 由于表现形式、运行方式和社会功能的不同, 网页设计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网页的艺术设计, 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要求设计者必须掌握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2.1 定位准确。

网页设计的第一步, 就是明确设计的主题, 有明确的主题, 并按照视觉心理规律和形式将主题主动地传达给观赏者。诉求的目的, 是使主题在适当的环境里被人们即时地理解和接受, 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需求, 这就要求视觉设计不但要单纯、简练、清晰和精确, 而且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来鲜明地突出设计主题。使浏览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刺激和感受, 或使浏览者得到一定的功能满足。就需要通过定位来明确网页的主题及其传达。具体可以通过对网页的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逻辑性的把握运用来达到。

2.2 形式与内容统一。

任何设计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构成设计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是设计存在的基础, 被称为“设计的灵魂”;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设计的内容就是指它的主题、形象、题材等要素的总和, 形式就是它的结构、风格或设计语言等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一个优秀的设计必定是形式对内容的完美表现。一方面, 网页设计所追求的形式美, 必须适合主题的需要, 这是网页设计的前提。只讲花哨的表现形式以及过于强调“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脱离内容, 或者只求内容而缺乏艺术的表现, 网页设计都会变的空洞而无力。设计者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深入领会主题的精髓, 再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 找到一个完美的表现形式, 才能体现出网页设计独具的分量和特有的价值。另一方面, 要确保网页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存在的必要性, 不要为了炫耀而使用冗余的技术。那样得到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只有通过认真设计和充分的考虑来实现全面的功能并体现美感才能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网页具有多屏、分页、嵌套等特性, 设计者可以对其进行形式上的适当变化以达到多变性处理效果, 丰富整个网页的形式美。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注意单个页面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同时, 更不能忽视同一主题下多个分页面组成的整体网页的形式与整体内容的统一。因此, 在网页设计中必须注意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2.3 整体性。

网页是传播信息的载体, 它要表达的是一定的内容、主题和意念, 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环境里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它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需求为目标。设计时强调其整体性, 可以使浏览者更快捷、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它、掌握它, 并给人一种内部有机联系、外部和谐完整的美感。整体性也是体现一个站点独特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网页的结构形式是由各种媒体要素组成的。在设计网页时, 强调页面各组成部分的共性因素或者使诸部分共同含有某种形式特征, 是求得整体的常用方法。这主要从版式、色彩、风格等方面入手。整个网页内部的页面, 都应统一规划, 统一风格, 让浏览者体会到设计者完整的设计思想。因此, 在强调网页整体性设计的同时必须注意:过于强调整体性可能会使网页呆板、沉闷, 以致影响访问者的情趣和继续浏览的欲望。“整体”是“多变”基础上的整体。

3 网页艺术设计的特点

3.1 交互性与持续性。

网页不同于传统媒体之处, 就在于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即时交互性。即时的交互性是Web成为热点的主要原因, 也是网页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在Web环境下, 人们不再是一个传统媒体方式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发布之中。这种持续的交互, 使网页艺术设计不像印刷品设计那样, 发表之后就意味着设计的结束。网页设计人员必须根据网站各个阶段的经营目标, 配合网站不同时期的经营策略, 以及用户的反馈信息, 经常地对网页进行调整和修改。

3.2 多种媒体的综合性。

目前网页中使用的多媒体视听元素主要有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 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芯片处理速度的提高以及跨平台的多媒体文件格式的推广, 必将促使设计者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元素来设计网页, 以满足和丰富浏览者对网络信息传输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目前国内网页已经出现了模拟三维的操作界面, 在数据压缩技术的改进和流 (Stream) 技术的推动下, Internet网上出现实时的音频和视频服务, 典型的有在线音乐、在线广播、网上电影、网上直播等。因此, 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是网页艺术设计的特点之一, 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3.3 版式的不可控性。

网页版式设计与传统印刷版式设计有着极大的差异:3.3.1印刷品设计者可以指定使用的纸张和油墨, 而网页设计者却不能要求浏览者使用什么样的电脑或浏览器;3.3.2网络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不象印刷那样基本具备了成熟的印刷标准;3.3.3网页设计过程中有关Web的每一件事都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3.4 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紧密性。

设计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进行的, 设计者不能超越自身已有经验和所处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限制, 优秀设计者正是在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得到了完全的自由, 一种想象和创造的自由。网络技术主要表现为客观因素, 艺术创意主要表现为主观因素, 网页设计者应该积极主动地掌握现有的各种网络技术规律, 注重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 这样才能穷尽技术之长, 实现艺术想象, 满足浏览者对网页信息的高质量需求。

网络技术与艺术创意的紧密结合, 使网页的艺术设计由平面设计扩展到立体设计, 由纯粹的视觉艺术扩展到空间听觉艺术, 网页效果不再近似于书籍或报刊杂志等印刷媒体, 而更接近于电影或电视的观赏效果。技术发展促进了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把浏览者带入一个真正现实中的虚拟世界。

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在网页艺术设计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做中学”科学教育中的讨论艺术 篇2

一、讨论在“做中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使感觉更敏锐。

2、从孩子们的集体观察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交流观察到的情况之中引出矛盾事件。

3、使内在的相似之处得以被发现并陈述出来。

4、建立起解释模型。

5、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激发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6、使学习能动地由具体向抽象运动。

7、使思维和语言在互相结合而丰富了思想。

讨论对每个用自己的话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的孩子都产生意义;通过提供对几个人的具体化的思想有用的词语和说法鼓励意义的发展;并且给以新的机会,帮助儿童听到自己的话,让那些意识到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传达出自己的意思的儿童改变或澄清自己的说法。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提供了实验材料后,就需要学生依据材料自己设计实验,于是先让学生议一议,有什么好办法,在议论中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迪,相互补充完善,议出最佳和多种实验方案。

二、在讨论中促进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结合、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

孩子们在“做中学”科学实践中支配材料时,许多事是在前语言的层次上进行的。这时发生的是没有语言的思维。只有在集体讨论时,或者偶尔在一个小且的成员共同实验中互相讲话时,语言才给学习带来丰富的内容。以前教授科学用两种方法:(1)一味读书;(2)重复老师的话。在这两种情况下,语言和思维很少结合,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前语言的思维。

语言和思维的结合并不是仅仅把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加起来的并列,而是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一个完全的新的产物。维果茨基说过:“思想不仅用词语表达;它还通过词语得以存在。”在我们所看到的集体研讨中有大量的例子说明这种过程:经历引起了语言;语言产生了思维,而思维又可能需要新的语言;如此往复循环。

在讨论时要让不同的意见充分表达和争论,最后全班要形成明确的结论,并尽可能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

形成明确的结论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统一这个结论,更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这个结论中所包含的科学概念。要让学生把最后的结论和自己最初的设想作对比。形成结论后要记录下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用科学的语言来记录。

当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表象材料,科学的结论并不会自然产生,而要通过思维加工,经过研究、讨论才能得出。教师引导学生把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放手讨论中使思想得到交流,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将获得的表象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每个人的研究所得化为集体的财富,而每个人从集体的财富中吸取营养。有时引导学生把讨论上升到争论、辩论中来。

讨论的力量在于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它使孩子们从学习的“此岸”(用材料进行实验之后)达到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解释现象的“彼岸”。

讨论会从许多方向探求意義。然后,那些胡乱的探索被抛弃,只留下了那些有着丰富的期望的题目去进一步探求。讨论还激发了孩子们提出问题和提出进一步探究路子的建议。

三、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

在讨论中教师有许多行动:看,听,感受。

1、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讨论。创造出一种得学习的情境。要建立起一个热情的大家喜欢的气氛而使学习行为具有广泛的自由不仅要靠教学的艺术,也要靠教师的品格。别熄灭了学生的讨论热情。

2、选择第一个发言人。

3、提供心理上的安全,让孩子们作出的努力受到保护。

按马斯洛的意思,教学的精髓就是心理上的安全——有提出假设、模型和出差错的自由。当存在一个创造性的气氛时,孩子们就会有许多反应,表明他们感到了这个气氛并作出了响应。在这样的气氛中,孩子们犯了“错误”可以无需感到难为情,也不会受到责备。他们肯于吐露似乎离题的想法,感到老师能理解他们自己意思。如果有孩子受到别的孩子取笑,教师可以把说法变一变而打忿开,不让被取笑的孩子被刺痛。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之后,孩子们的思想就会活跃。

4、帮助孩子们精确地去感觉。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当讲到某一个词时某个孩子皱起了眉头,这也许是一个关键词,我们就要对这一感觉进行考虑,把它和那个孩子平时的表现联系起来。

5、鼓励清楚的表达。鼓励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作尽可能完整的表达,可以模仿科学家做科学报告那样,也可以采用多样的适合儿童表达的形式,但力求保持使用科学的语言。

6、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也很重要。

教师语言不能出现带有强制性的命令,要随意些,像是在和学生聊天,如:你们能设计一种或几种你认为可以使小电珠亮起来的连接方法吗?你们愿意试试看吗?“你知道哪些事?还有什么问题?”“你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同学在这节课的学习作一个评价吗?”……我们的评价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激励,都有成功的体验,拥有自信心,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适当的词汇。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之后学生会有许多想法,也很想和别人一起来分享。但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可能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这时教师可随时帮助他们扫除障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自己的设想,自己的实验介绍给大家

8、商定记下考察记录,即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表达的一致的意见。帮助孩子们做出最后的“考察记录”。

总之,讨论应贯穿于“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全过程,老师要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等想方设法多途径、多方式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当然也不能为了训练而讨论,应该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能力。

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讨论 篇3

城市园林作为一门学科, 是建立在自然科学以及人文艺术的基础之上, 不断地从建筑学、城市规划、现代艺术等相关领域中汲取营养。而城市园林设计, 融合了建筑、书法、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学科, 综合了多种艺术文化知识。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园林的布局、植物配植, 同样也体现在园路、铺装、小品等其他各个方面。

2 现代艺术

作为新时代的产物, 现代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是人们所关注的对象。它渗透于广泛的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绚烂的生活造就了现代艺术。无论在美术、建筑还是雕塑等方面, 处处可以见到现代艺术的身影。例如北京的国际雕塑公园、798艺术工厂等, 都在向人们展示着现代艺术的独特魅力。而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密斯·凡德罗、柯布西耶、弗兰克·赖特等等, 都是一些著名的艺术大师。现代艺术代表一种新的思潮, 需要不断的革新, 同时又要为人们服务。无论是色彩艺术、绘画艺术还是小品艺术等等, 都和城市的园林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3 现代艺术对城市园林设计的影响

城市园林设计和其他艺术紧密相关, 吸取了现代艺术中的丰富内容, 包括场地的空间布局、建筑小品设计等等。而现代艺术, 作为一种非古典、非传统的艺术形式, 形式的丰富变化, 在城市园林的设计中运用明显, 对其发展进行了一定的冲击。

从城市园林的设计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现代艺术与园林设计经历了最早的时代, 也就是两者的密切联系。在古时的中国, 进行园林设计、园林活动的人们无非是一些诗人墨客。例如苏州著名的拙政园, 史籍中记载的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最早进行设计的。但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 艺术与园林设计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领域, 两者开始了新的融合, 园林设计之中依旧有着艺术的融合。

3.1 城市园林中的现代艺术

园林设计的好坏与否, 更多地是取决于景观能否有所创新, 能否利用环境上的特点, 融合自身的审美观, 因此, 艺术性的体现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现代艺术对园林小品、绿化等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1.1 城市园林空间布局的艺术性。

作为一个空间, 被各种山石、建筑、植物等所限定通过一定的交错、层叠、起伏的手法来构成不同的空间层次。构思是城市园林空间设计一个对土地进行最有效地处理。当然, 空间的布局还包括了美观性, 这就要求我们主要空间的融合, 以及动静的分区。通过节奏与韵律, 对比与协调, 比例与尺度等等来考虑整个园林的美观性布局。

3.1.2 城市园林小品的艺术性。

城市小品被布置在各个地方, 例如公园、绿地、广场等, 它们以其醒目的颜色, 新颖独特的造型来表现自身的内涵。而出色的城市园林小品, 如同一件艺术品, 点缀着园林空间, 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让观赏者用心去体会它所表现的意义。

3.1.3 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性。

园林的植物配植, 必须要考虑到与周围的建筑、水体、山石的融合, 以其独特的姿态来美化园内景致。它既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缓解, 同时也是精髓之处。而植物的造型形式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观赏树木造型形式包括几何式、自然式等等;花卉也是如此, 包括立体、花镜等等;草坪也包括观赏性和游憩性。

3.2 现代雕塑艺术与园林设计

园林设计中同样可以看到现代雕塑的身影。其对于园林设计的作用在于使场地地形规则排列, 地表植物的覆盖, 软化原有地面的僵硬度, 节奏感增强。现代雕塑以其独特的材质、构造以及空间语言, 让观赏者体会到它的活力与生气, 令人心情愉悦。

3.3 现代绘画艺术与园林设计

现代绘画因其自身的色彩与线条, 能够十分容易地转变为设计的要素, 对园林设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绘画令设计者获得灵感, 它是最为根本的思想源泉和形式源泉。园林设计和绘画在某种角度上是共通的, 都像是在作画。多彩的植物, 各种形式的园林流线等组成的和谐统一令园林设计整体性和观赏性增强。

4 结语

现代艺术和园林设计的融合, 更有利于创造美。现代艺术的发展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而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样而影响这艺术的发展轨迹。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提高。

摘要:如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水平、文化水平, 以及对艺术的认知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而现代艺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 与设计是密切相关的。城市的园林设计是现代最为综合的艺术设计, 与现代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阐述现代艺术与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 并从小品、植物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艺术,城市园林,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谈现代艺术影响下的景观设计[J].艺术传媒, 2009 (8)

[2]曾艳.园林设计中如何体现艺术性[J].艺术传媒, 2009 (8)

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讨论 篇4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 德育课 实效性

一、讨论式教学的必要性

受信息化、网络化的影响,当代学生的发展呈现出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价值目标分散化等新特征。如何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理论,冷静、客观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德育课必须完成的任务。一直以来,受到传统单向性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被忽视,无法发挥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育功能。因此,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推动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很好地弥补了讲授法的缺陷,真正发挥了德育课的教育功能。

二、讨论式教学的程序设计

讨论式教学强调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互动实现提升德育效果的目的,这一过程包括问题设计、学生准备、课堂讨论和理论总结四个具有相互关联性的环节。

(一)设计问题

要将学生吸引到德育课中,并使其成为主要的参与者,教师必须完成一项基础性工作——问题的设计。这一环节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要稍高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下面三点:一是问题的实际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是讨论式教学程序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这一过程的落脚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材料很多,教师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目标规划等因素,选择的材料、案例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尽可能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二是问题的开放性。德育课是一门满足于现实需要的、开放性的课程,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能够包容不同的答案,引导学生从宽角度、多方位、深层次去思考、分析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取知识,提高理性认识。三是问题的启发性。具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因人而异,设计深度层次不一、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总体上激发学生追问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二)课前准备

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扮演“主角”而非“观众”,这种参与首先体现在课堂讨论前的准备过程中。

首先,组建学习小组。各个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意愿自由结合,且各个小组的成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每次讨论问题不同,可以重新自由选择组合,这种分组方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明确小组成员职责。明确小组各个成员的内部分工与职责,对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课设计的内容繁多、任务艰巨,为了能顺利完成讨论的问题,小组成员应该分工明确、共同合作。再次,通过讨论达成小组共识。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讨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碰撞。在讨论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小组成员达成一定共识,为接下来的进一步讨论奠定基础。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师生双向有序互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前期准备的课堂展示,更是讨论式教学在德育课中应用能否成功的关键。课堂讨论能够给学生思想交流提供一个可以相互“论剑”的平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展示自我,不仅能够训练有逻辑的表达、得当的举止和良好的风度等,而且能够通过倾听汲取他者的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良好表现。讨论式教学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但并不否定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协调作用。教师的有序引导,既可以让整个课堂讨论在和谐氛围中有序进行,也可以给每个学生相对均等的机会。

(四)理论总结

由于受到知识广度、能力水平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很难依靠一己之力将讨论的成果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教师在讨论之后的理论总结非常重要,不仅要将抽象的理论学习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还要将具体的交流讨论进行升华,总结到理论的高度。教师要统领整个讨论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方法论指导,而且引导学生将探讨的理论具体化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实际行动,最终实现德育课的教学目的。

三、讨论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从讨论内容看,须注重讨论问题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德育课最忌讳与现实脱离,故意忽视甚至不敢回应社会热点问题,会导致德育课的“形而上学”和“无用”。因此,讨论式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普遍关心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及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在搜集资料、汇总资料、讨论话题中培育道德认识,加强道德修养,并在这一过程提高从多层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从教师角度看,须注重角色转化

讨论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差异在于,前者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让课堂讨论沿着预先设置的轨迹运行,不至于讨论跑题或者难以深入。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和诱导,当学生思维处于困境时予以点拨,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特征,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从学生角度看,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

讨论式教学需要学生有质疑精神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样才能产生学生感兴趣的讨论话题。教师要保护、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宽容和鼓励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和解释持批判和质疑的态度,大胆创新。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善用自己的认知结构,用自己的视角去质疑任何现成的东西,形成独具个性的解读,培养学生批判精神。要使学生能够乐问、善问、会问、多问,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才能更好地完成讨论式教学,真正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

(四)从教学环境看,须注重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教学环境

讨论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使用夸奖、微笑和鼓励激发学生的潜力,师生共同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讨论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并给予引导,在倾听中实现交流和沟通,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真情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之间也要互相尊重、理解,让讨论就像聊天一样轻松、悠闲。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对话,学生可以就教学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向其他同学或老师提问题,可以讨论、争辩,这样民主、宽松、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创造了条件,真正实现德育课的教育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学校)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讨论艺术 篇5

一、巧提问, 设悬念, 引发讨论

对于课堂中预设的讨论题, 我们教者不能只限于过程、事件的表述。而要依据教材内容巧设问题, 制造悬念, 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巧妙地引导学生寻找答案, 明确学习动机。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4页教材关于家庭保护方面的知识所安排的漫画, 我们据此设计讨论题。在组织学生讨论时首先设计出以下思考题:1、家长整天打牌, 不管孩子的行为对吗?违反了什么规定?2、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权利主要应以哪部法律为依据?3、家长对我们尽抚养、监护之责, 我们应当如何回报家长?通过设计这样一个个问题来制造悬念,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进行思考, 找出答案, 学到知识。总之, 面对新授的知识, 我们教者应先组织学生讨论, 寻找答案, 然后教者再进行讲解和点拨, 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原本沉闷的政治课堂气氛。

二、变角度, 拓思维, 激发讨论

变换角度, 就是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讨论, 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活跃思维, 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第8页“谁在对我负责”时, 借助教材提供的“小含忘了交作业”的案例, 引导学生变换不同的人物角度来思考:“谁负有责任?责任是什么?应当向谁负责?责任的来源是什么?如果你是组长, 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讨论, 然后, 我们教师进行简要的小结, 这样就有利于使学生在情绪高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知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有利于改变过去我们老师讲得满头大汗而学生收获不大的局面。

三、讲读议, 多形式, 灵活讨论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讲、读、议相结合;应该是师生配合默契的互动;应该是多种教学手段的精美组合。因此,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 也不能整课讨论到底。在具体操作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地安排讨论, 同时讨论要不拘形式, 要不定时间, 要做到灵活多样, 运用自如。“不是专家的就是最好的, 只有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总之, 在实施课堂讨论中, 我们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于把教学引向深入, 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可进行比较,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四、用直观, 激兴趣, 诱发讨论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意采用如挂图、人物画像、插图、电视、电影等直观教具来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如在学习“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政治权利”时, 我们可以从电视上、网络上搜集相关的素材来组织学生讨论。这样, 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能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讲得更形象、更直观, 更具有感染力, 最终使学生达到知、行、情的统一。

五、善总结, 重归纳, 激活讨论

我们在组织课堂讨论时, 一定要克服讨论时轰轰烈烈、讨论后风平浪静、课上说得津津乐道、课后忘得一干二净的现象。我们教者在组织讨论, 讲完基本内容后,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和总结知识的能力, 可在课堂设计讨论时, 有准备地提出一些疑难问题或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题, 由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推荐代表小结发言;也可以再预设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题目, 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讨论, 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有利于学生及时消化和拓展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讨论 篇6

1.1 概念设计的基本含义

要想实现对现有的建筑结构设计的概念设计引用, 就必须要充分的理解概念设计的基本含义。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中所提到的概念设计, 指的是不经过具体的精确计算, 全面从客户的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 进而完善各个设计环节的一种设计方式。同以往的设计的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概念设计的过程是由粗到精的一个过程, 以往的传统设计则恰好相反。因此, 概念设计的名称也是同其设计核心出发的, 也就是说围绕一个基本的概念进行的设计活动。这种设计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的尊重人的需要, 是设计过程中的一种人本理念的体现。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对于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增加, 现代建设设计中必然会大量的引入概念设计, 以更好的服务于客户的需要, 因为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质量的影响是客观的, 而概念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是更加深层次的。

1.2 概念设计的发展历程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一词并不是同建筑设计活动产生之初一同产生的, 而是在后期的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逐渐的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建筑概念设计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概念。在各种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中的今天, 现代建筑工程已经实现了较为高效和高质的发展, 所以, 未来的建筑结构设计将更加倾向于理念化的方向, 也就是说更注重建筑的内涵设计。而概念设计就恰好符合了这一发展需求, 不仅可以实现对建筑方案的完善, 还能够推动相关的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发展。

2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的作用

2.1 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结构设计中实行概念设计不仅可以给设计人员提供一个设计工作的核心理念, 还能够有效的提高设计水平, 更好的为建筑设计服务, 因此, 概念设计对于建设结构设计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概念设计的应用完善了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计算机缺陷

即在现代的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 计算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都存在较为明显和严重的缺陷, 虽然计算机设计可以实现较为高效率的设计方案的形成, 但是在软件的选择上必要有限,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计师的创意和灵感的发挥。也就是说过分的依靠和依赖计算机设计, 不仅会降低整体的建筑结构设计水平, 还会导致建筑设计师的创造力的下降。因此, 概念设计的引用可以有效的克服这种计算机设计的不足, 可以在确定了用户的需求的情况下, 设定一个设计的核心, 其他的一切设计活动都是围绕这个需求进行开展的。这样也就能够实现独一无二的设计方案的形成, 特定的设计软件和计算机设计模板是无法满足这种设计需要的, 因此, 设计师就需要根据具体的用户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由此也就有效的发挥了概念设计的优势, 克服了计算机设计的弊端。

2.1.2 概念设计能够更加全面的优化建筑结构设计, 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完美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有关的设计人员应该掌握全面的设计知识和概念, 才能实现对建筑结构的优质设计。概念设计作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之前没有对相关的概念和知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那么其所设计的结构设计必定是不完美的, 不全面的, 因为他不能够充分的考虑进而结合用户的实际需要。目前来看, 概念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方案的完善手段, 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 因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必须要克服概念性错误和原则性冲突, 而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概念设计的方式来解决的。结构概念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 也是在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所必须要应用到的。因为只有结合了概念设计的建筑结构设计才能具有科学性, 才能更真实的反应用户的需求, 更好的发挥设计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 从这个角度上看概念设计全面的优化了建筑结构设计, 使其更加的完美。

由此可见,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概念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可以克服现有的建筑设计方案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 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水平, 促进其他的设计方案的优化, 更好的发挥建筑结构设计的功能和作用。

2.2 建筑概念设计的应用和落实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并不是一个非常难以落实和应用的设计理念, 而是可以在设计之初根据用户需要实现具体的规划设计方向的理念, 下面笔者将针对紧张概念设计的应用问题进行重点分析。

2.2.1 建筑概念设计可以有效的应用于抗震设计中

随着近些年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 人们对于建筑物的抗震减灾能力有了很大的关注。也就是说, 在实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 很多地区和单位都将建筑的抗震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和衡量指标。这种情况下, 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当地的地震灾害发生的几率和频率, 对现有的地质形式进行充分的研究, 并对地震的可能产生的形式以及危害做出正确的预测, 然后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加强对该建筑抗震能力的提升。一般来说,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的实现要通过其配筋数量来调整, 也就是说要根据该地区的地震形势, 对配筋数量进行增加以保证建筑物可以在地震灾害时期更好的保护居民的人身安全。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建筑概念设计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的防震和抗震水平。此外, 在抗震设计的过程中, 还应该注意的是避免单纯的增加配筋数量导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 因为配筋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要根据当时的实际设计需要而进行灵活调整的。

2.2.2 概念设计在方案选择中的应用

所谓方案选择, 就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 由方案的形成到正式方案的选择是要经过很多步骤的筛选, 也就是说针对同一个建筑结构, 不同的设计单位和设计师, 甚至是同一个设计团队都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而在这些方案中进行选择, 就是所谓的方案选择。在方案的选择中, 要将概念设计思想运用其中, 从而保证方案选择的合理性。在基础方案的选择中, 我们应该综合地质条件、结构类型、荷载分布情况、施工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从而选择出最佳基础方案。在基础设计过程中, 也要用到概念设计思想, 应依据地质勘察报告进行设计, 倘若没有报告, 要自己调查有关资料, 明确建筑场地的地质情况等, 只有具备足够的信息量才能使设计更准确, 因为建筑设计方案并不是完美的, 每一个建筑结构设计方案都有其侧重点和不足之处, 如果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 每一个方案的形成过程也都有其关注的重点, 所以有关部门在对现有的建筑结构设计进行选择的过程中, 应该积极的引入概念设计的理念和方式, 实现对用户需求的把握, 更好的根据用户的需要来进行方案的选择, 这样做出的选择必然会使建筑更加具有实用性和用户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结构单元中, 不能够运用其他结构体系。因为, 不同的建筑结构设计之间的规划是有冲突的, 所以在一个结构单元内如果选择不同的建筑结构的组合方式, 不仅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还会导致建筑结构的质量下降, 无法满足应用的预期功能。另外, 在设计中, 应该充分的发挥地基的潜力, 有必要的话还要进行变形验算。

2.2.3 概念设计在电算分析中的应用

所谓电算分析, 就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 有关设计人员采用计算机设计对现有的建筑结构设计进行完善, 甚至有的使用相关的计算机设计来取代整体设计。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 不仅不利于建筑结构设计的独特性的实现, 还会导致一定的设计师才华受到限制和发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建筑结构设计中也应用了计算机技术。虽说计算机设计给设计人员减轻了工作负担, 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 计算机软件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同的软件情况也不相同。因此, 通过计算机软件计算出来的结果会出现错误, 倘若使用不同的软件, 其计算结果也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 就需要将概念设计应用到电算分析中, 在通过计算机软件得出结果后, 结构设计师要凭借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 来进行电算结果的判断, 从而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所以,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 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计算机设计的应用和管理, 避免由于计算机设计导致的结构设计不合理以及概念设计的无法落实, 而是要从提高现有的设计的电算水平入手, 加强对建筑结构设计的管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于建筑结构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人们在选择建筑时, 不仅仅拘泥于建筑的实用性, 还对建筑结构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使得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种情况下, 现代科技在不断进步, 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 针对目前的结构设计状况, 我们需要在结构设计中提高创新意识, 使设计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 我们将概念设计应用到了建筑结构设计中, 成就了结构概念设计, 它是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提高了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创新性, 改变了计算机设计中的不足, 使结构设计方案更加完美, 使建筑结构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对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的应用必要性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诸多不足, 还望批评指正。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觉醒,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实用性的层面, 而是注重对概念设计的引用和渗透。

关键词: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李小华.浅谈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7) .

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讨论 篇7

一、语文课堂小组讨论出现的不良现象及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1. 过于频繁——没有深度

现在的语文课堂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们动起来了,而让孩子们动起来的绝大多数是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这一形式。一节语文课下来,从交流作家作品到概括课文,从理解文章思路到赏析语言,从分析写作手法到拓展延伸,无一不去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内选出最棒的在班级展示,一节课下来气氛异常活跃,甚至多次出现沸腾之势,只看见孩子们的凳子还没坐稳,教师一声令下,马上小组又围在一起说个不停。这样课堂是很热闹了,孩子们也动起来了,表面上看充满激情,但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书上或笔记本上留下了多少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呢?孩子们又有多少时间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还不是走马看花蜻蜓点水吗?其实动起来的只是孩子们的身体,他们的头脑真正转起来了吗?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起来了吗?尤其对于那些优秀学生,答案不言而喻,这样的讨论只能使学生疲倦,使课堂低效,之所以这样,我想,这跟我们设计的讨论问题没有把握好深度有绝对关系。这样的讨论,对于优生,时间一长,便会厌倦,从而出现“逃”而不“讨”的情形。这是没有深度的课堂讨论。

2. 目的不明确——没有清晰度

听课时或我自己上课时经常发现: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之后给出的答案却与我们预设的大相径庭,课后分析一下原因或调查学生发现,罪魁祸首原来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设计的问题不明确,使得学生交流的目的不明确。表现之一是问题过于笼统。如分析《孔乙己》这一课的笑声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可能就显得过于笼统了:课文中多次写人们的笑,你怎么看?而如果这样设计问题就明确了:孔乙己悲惨命运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笑声,文中多次出现人们的笑声,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又如,我们时常在学习新一单元时,会让学生读单元导语,然后问“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学生的回答就无从下手,偏离我们的本意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再具体地加上从内容、情感、体裁等方面思考,方向感和目的性就强多了。表现之二是问题表述模棱两可。比如讨论问题不明确,只会给学生一头雾水,回答也谬以千里,这样的讨论,无论对于哪一类学生,都会无果而终,学生如何能获得成就感呢?所以讨论交流也就毫无意义,等于“逃”而不“讨”,是没有清晰度的课堂讨论。

3. 时间控制不当——没有准确度

能够作为语文课堂讨论的问题,一般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者是对学生整体水平来说一时难以解决的。那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应该是充足的,在此之前,应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大多数学生无法解决或解决起来比较困难的时候,教师相机而动,布置讨论,讨论充分后再在课堂上交流。如果时间太短,讨论不充分,也就没有效果,影响问题的解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反之,如果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不够,使得讨论没有实质性内容,只有形式,浪费了课堂时间。这样的讨论,一种就像爬山一样,刚刚到半山腰,就被教师一声“停”,喝回到山脚下了;另一种不需要多少时间就解决了,从而使学生在一起说“闲话”,更热闹的背后隐藏着无效的交流,多数时间是“逃”而不“讨”。这是没有准确度的课堂讨论。

二、语文课堂小组讨论中的问题设计策略

1. 根据内容,分解重难点问题,有梯度地设计问题串

每一篇课文在制定教学目标后,就应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了,重难点确定的时候我们也一定会明白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解决了,那么重难点也就解决了。而每篇课文的重难点一般来说是最需要花教学时间的,因此,我们一般会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这也是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的问题设计的最常见情形。比如在教授小说《窗》时,小说的重难点是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们在设计小组讨论问题时,不能直接问:“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怎样?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很显然这样问比较笼统,不利于学生小组讨论。我们如果能够把这一问题分解为以下的问题串,就能够大大降低讨论的难度,也更明确,且有梯度,即:①靠窗口的病人描绘的窗外景色有何特点?“窗外景色”是真的吗?②靠窗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③这体现靠窗病人怎样的品质?④你是如何看待不靠窗病人的?⑤作者塑造了两个形象、心理、灵魂截然不同的病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这样讨论起来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甚至可以省去两三个问题,组长带着组员就可解决。

2. 根据小组的构成特点,分层设计讨论问题

每个班级的小组都有自己的特点,小组的构成情况,包括人员数量、成绩、性格、男女搭配等,我们都要熟记于心,在设计小组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什么样的小组讨论或者小组内哪几个人讨论,都应该注意。比如,有的语文教师会把小组成员按照上课和平时学习表现以及语文成绩编号,①②号为成绩基础优秀的同学,③④号为暂时相对落后的同学。这样,更有利于设计讨论的问题。例如,在讲到《散步》时,谈到“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留给语文成绩优秀的同学去讨论,而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可以再把“景物描写的文字中,哪些词语体现这一特点?”这一问题留给语文基础稍差一点的同学去交流。这样能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课堂的效益也就高了。

3. 根据教学情境,相机设计讨论问题

教学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由文本、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三者之间共同产生的课堂教学氛围,有些问题来自学生的质疑,有些问题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逼”问,有些问题甚至来自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充满教学机智,用这些问题的产生带来更为激烈的讨论,就会带来更为闪亮的火花,这些生成性的问题不正是我们课堂上可遇不可求的宝贵财富吗?讨论这样生成性问题的价值远大于对我们预设问题的讨论。比如,教学《散步》,学生读完最后一节时,我抛出了预设的问题: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问题也是走向解决主题的重要一环,可是,有学生突然问:“老师,这句话中的‘背’字到底读bēi还是读bèi呢?”这一问倒使全班不由得又纷纷读起了这句话,其实读起来都符合语境,也都通顺。于是,根据这一生成性的教学情境,我趁机布置学生展开讨论,经过小组讨论,同意读动词bei的认为这是正在进行的动作,写出了作为中年人的我们敢于承担起重任的勇气,这个世界正需要我们中年人;而同意读名词bèi的认为,这是静态的,这一笔生动地写出了作为中年人我们肩上责任的重大,体现我们中年人是这个世界承前启后的关键所在。也能表现主题。通过讨论,主题水到渠成就被同学们理解了。

4.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整体水平设计问题

这一方面就是提醒教师,看看下面坐着的是哪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合八年级学生讨论的问题,不能轻易放手给七年级的学生去讨论。比如赏析文章语言,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同学就需要教师带着去讨论一阶段,形成一定的规范,到了八年级,才可以完全放手。而另一方面,整体语文水平相对较高的班级讨论的问题,也不能轻易照搬到低层次的班级。有些问题城里的学生能讨论,而到偏僻的山区,同样是一个年龄段,但可能偏僻山区孩子就没城里孩子的语文资源丰富,也就不能轻易照搬,这一点很好理解,不再赘述。

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讨论 篇8

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高职、中职、技工学校,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

(1)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备不足的情况下,一般会采用此模式。特点是教师主导,学生动手少,技能训练不够。

(2)以练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实训课。学生动手练习多,而教师的总结比较少。

(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方式已经成为现在的主流模式。特点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存在的问题则是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缺乏活力。

2“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教学创新的思考

综合以上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的教学,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如何在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在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中,利用分组讨论学习,通过项目设计、教学设计和考核设计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勇气胆量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3 分组讨论法的应用

3.1 项目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趋势,传统的以工具、菜单为主线的教学和缺乏一定逻辑路径的实例教学都不能很好地体现该科目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对于此类课程,因其应用性的特点,在课程项目设计时,可按照以下两条主线进行项目设计:

3.1.1 综合应用项目

应用软件实现其应用性都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或产品来实现的,因此,可依据软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设计出贯穿整个教学的综合产品项目,比如,设计某商业网站等。

3.1.2 分类应用项目

收集软件应用范围内的各产品,对其进行归类,将其贯穿到各个章节内容,以《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为例,谈谈该课程项目设计的一般步骤:

(1)产品调研

根据生活和工作实际应用调研,该软件主要用于个人网站、企业类网站、教育类网站、娱乐类网站、商务类网站等。

(2)分类产品项目设计

在以上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将课程的分类产品项目设计为个人网站、公司网站、学校网站、娱乐网站等。通过分类产品项目的实施,让学生掌握软件在不同产品中的制作要点。

3.2 教学设计

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是复合型人才,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另一方面,还必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竞争和合作能力等,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的教学一般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如何克服个体之间的差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的教学中,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七个环节:

3.2.1 PPT展示

每周学习完一个项目后,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分组制作讨论学习情况的PPT,在下一次上课时,予以展示。

PPT展示主要培养学生的归纳与表达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胆量和勇气。

3.2.2 任务分解与演示

教师每周根据所讲知识点设计一个完整的案例,上课时,将案例分解成若干任务,逐一演示各个任务,并将注意点和要点予以讲解。

将案例分解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告诉学生怎样科学地完成任务。这比传统的讲解与练习结合的方式更具科学性,更容易让学生掌握。

3.2.3 分组讨论练习

教师演示完每个任务后,让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期间,学生所遇见的问题,通过小组内互助形式得以解决。

分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3.2.4 讨论与归纳

当教师讲解了几个任务后,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教师的提问。这个环节考察学生的归纳与总结能力,还有表达能力。

3.2.5 小组小结

当学生完成了所有任务后,实际上,其已经基本可以单独设计完整的案例了,其将各个任务合成便是整个案例的设计。教师安排助课堂理去发放小结表,分组讨论并写出小结,归纳这节课所学知识,并记录各组存在的问题,然后,派代表上台发言。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参与与归纳能力。

3.2.6 助理小结

当各组代表小结后,再让课堂助理(学生担任)去小结他的观察和感受,以此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的知识。助理的作用就是协作教师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同时,做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3.2.7 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即全面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更加深入地强化本讲内容。

3.3 考核设计

要让上述的教学环节顺利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考核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考核设计方面应考虑两个结合,一是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结合;二是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结合,我基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竞争性和积极性为重点去开展考核。

过程考核为定期进行测试,将测试成绩作为过程考核的成绩;综合考核则是考核学生的出勤、学习状况、完成作业等;个人与团队考核结合,我是按照任务分解后,在规定时间内,奖励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一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各组完成的速度和质量分别予以评分,将评分以表格的形式登记在黑板上,一目了然。

4 分组讨论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通过讨论分组法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教学的教学模式,将软件教学的枯燥无味转变成充满活力和竞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知识技能,而且,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比如,合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胆量和勇气、归纳与总结能力等。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摘要:本文阐述了分组讨论法在“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的应用,通过分组讨论法开展实训,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把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好。

关键词:分组,讨论法,“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加拿大.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7.

上一篇:销售信用风险下一篇:板栗栽培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