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制作中的声音技术

2024-05-23

网页制作中的声音技术(共6篇)

网页制作中的声音技术 篇1

一般是使用了什么优化软件或者插件,安装、卸载了各种解码器导致的。要解决这个问题,1、检查声卡、连接线,以及音箱等设备是否连接正常;运行杀毒软件进行杀毒;

2、右击“我的电脑”----“属性”---“硬件”----“设备管理器”,打开“声音、视频和游戏控制器”有无问题,即看前面有没有出现黄色的“?”。如有,重新安装这个设备的驱动程序进行解决;

3、有声音但不见小喇叭时,打开控制面板----声音和视频设备----音量,在“将音量图标放入任务栏”前打上对号;

4、无声音又无小喇叭时,打开控制面板----添加与删除程序----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在“附件和工具”前打对号,点击“下一步”,然后,关机重启,系统会提示安装新硬件,按照提示进行安装即可;

5、检查sndvol32.exe文件和Systray.exe文件(注意两个文件)丢没丢,路径C:WINDOWSsystem32,若丢从别的机器上拷一份到自己的电脑里,6、“开始”——“运行”输入regedit打开注册表,依次打开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 在它的右窗口新建字串“Systray”(在Run上右键点新建),键值(在Systray上双击编辑)为“c:windowssystem32Systray.exe”,如果是win2000系统,则为“c:winntsystem32Systray.exe”这样就可以了

7、可以单击“开始”菜单→“运行”输入“regedit”并回车打开注册表编辑器,在左侧窗格依次单击“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Drivers32”,接着在右侧窗格检查有没有“wavemapper”值。如果没有,就在右侧窗格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新建一个名为“wavemapper”的字符串值,然后双击该值设置它的“数值数据”为“msacm32.drv”,重新启动计算机即可解决问题。

8、确定若声卡、声卡驱动全无问题(只是开机、关机没声音,播放flash没有声音,即播放网页视频没声音),只需导入netvol.reg,具体步骤:从http:///regs_edits/netvol.reg下载附件netvol.rar,解压释放出netvol.reg,双击,系统寻问是否导入注册表,点确定即大功告成。连重启都不用。

还有看浏览器有没关闭声音、插口有没插错、声音有没静音。

网页制作中的声音技术 篇2

会上, 诸多业内的大师分享了大家对于环绕声节目, 尤其是高清电视娱乐节目下的音频制作的经验和思考, 受益良多。结合自己平时在声音制作方面的工作, 确实有如拨云见日, 扫清了诸多困惑, 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趁热打铁遂撰此文, 以飨众位同仁。

一环绕声与立体声节目工作模式的区别

环绕声较之立体声而言, 最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更多的声道来扩展听众的听音范围:立体声只在前方60度的平面夹角内, 而自4.1开始的n.1声道制式都是把人耳的听音范围从原有的前方60度拓展到全平面360度范围。而NHK的22.2或者Dolby的Atoms等声道制式更是通过更多的声道将听音范围拓展到了三维的空间。这种变化意味着在整个制作域将会采用全新的更为庞大而复杂的标准, 以下罗列的是一些笔者个人觉得较为重要的变化。

1.音频节目的编码

原来的立体声音频节目交流只在于非压缩的立体声PCM音频流, 或者常用的立体声压缩格式如mp3、wma等格式。而当制作域进入了环绕声模式后, 意味着节目交流将采用各种编码的方式, 如Dolby E、DTS等等。

2.声音的响度

虽然目前还没有出台关于环绕声节目的响度标准, 但是在制作域大家已经越来越感受到, 环绕声节目的响度感受与立体声节目的响度感受完全不一样。比如受到人耳构造及头部效应的影响, 后方的环绕声道在到达人耳的频率响应上必然与前方声道有一定的差别, 从而会造成后方声源的响度感与前方声源响度感的不一致。因此种种环绕声需要有自己的响度标准。

3.相位问题

从单声道时代到立体声时代的转变中, 变化最大的除了Pan Pot外, 更多的就是多出了新的相位问题。众所周知两个声道间若有相位问题, 在下变换为单个声道时会产生音色变化, 严重者会出现梳状滤波效应或声音减弱甚至消失。这一问题在环绕声的节目制作中将会变得更为复杂。德国著名的录音师Asken曾在讲座中也特别强调这一问题, 并且在制作中站到每两组音箱中间的位置来亲耳聆听相邻声道间是否存在有相位问题。而现在的环绕声的电平表也较以往有了诸多改变, 不少厂家都可以显示相邻两声道间的相位关系。

4.拾音方式的改变

如AB、XY、MS、ORTF等立体声节目常用的主话筒制式, 在环绕声节目中就明显过于局促而不能完全胜任了。因此, 新的环绕声主拾音话筒的方式也层出不穷:或是在原有架构上追加新的拾音点, 或是完全重新设计新的制式, 又或者多种方式的叠加。声音的制作人员可以按照节目的类型和需求各取所需。

5.中声道带来的变化

中声道的加入相较于立体声而言的最大不同在于对中间方向声音的定位将更加明确:立体声节目的中间声源是通过左右两声道共同产生的幻像声源, 当听音者的位置不在左右声道间的中轴线上, 便会造成节目中各声源声像位置, 尤其是中间声源声像位置的偏移。而中声道的加入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让中间方向的声源变得更为稳定。

另一方面, 即便在中轴线上, 中声道还原的中间声源信号与由左右声道共同虚拟而成的中间声源在听感上还是会有一些差别。前者听感会更直接, 更实在, 而后者听感更虚幻, 更空灵。这一差别也被应用于环绕声节目的制作之中, 如真实中声道和虚拟中声道在处理音乐节目中的主唱人声时, 不同的选择或者不同比例的调制, 可获得丰富的效果。

此外, 中声道的加入对原有立体声所营造的声场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而在这一点上, 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一部分认为应该把左中右三个声道作为前方声场的一个整体来考虑。这样的观点主导的节目其前方三个声道间的声场是具有连续的关联性的。在以环绕声主话筒为主的节目, 诸如体育比赛、古典音乐会等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另一部分的观点则认为, 前方声场的构建还是应当只依靠左右声道来实现。他们认为若将中声道加入到前方声场的完整构建, 或许会打破原本所需的声场连续性和完整性。而且由于中声道对中间声源的还原过于直接, 会让声场显得过于生硬, 声场过渡不够自然。这样观点主导的节目其前方的声场的定位依靠左右声道来实现, 而中声道为一些带有主观定义感的信息, 如主唱、对白等。这种类型的节目多以后期制作程度较大和前期录制点话筒较多的节目类型为主, 诸如影视剧、流行音乐会、音乐剧等。

6.重低音声道带来的变化

重低音声道在环绕声中一般以小数点的后一位来表示, 也表明了其辅助声道的地位。由于人耳对低音频率的方向感不够敏感, 因此重低音声道的作用只是纯粹地在频响上对声场加以补充。

在该问题上也有人持有两方面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重低音声道的补充可以给人以更多的震撼力, 甚至可以让人的肌体、骨骼“感受”声音的冲击力和律动。所制作的节目中应该重视重低音声道的作用。持这一观点所制作的节目主要为影视节目、流行音乐节目等动态变化较大, 听感追求更犀利和刺激的节目类型。而另一部分则认为, 既然环绕声要求所有方向的声道都是全频带的, 那么追加重低音声道非但没有任何意义, 反而有可能让低频部分的频响和相位产生新的问题。即便通过低音管理将平衡的低音部分发送去重低音声道, 那样的频响连续性也不如由全频带音箱自身来重现更为自然。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制作x.0声道的节目。持这一观点所制作的节目主要为纪录片、体育实况节目、古典音乐节目等追求动态变化不大, 追求真实感和细节的声音节目。

7.声像的定义

立体声时代, 人们已经习惯于单个旋钮的Pan Pot来控制声音的左右, 而环绕声时代, Pan Pot也变得更为复杂。由于在立体声混音中, 节目的分轨素材基本以单声道为主, 因此Pan Pot基本都只是被设计用来控制单声道的声像位置。而环绕声节目混音中, 节目的分轨素材除了单声道外, 还有很多立体声的素材。因此除了类似于在立体声制作域中Pan Pot的声像摇杆来控制单声道的声像外, 还有诸多的模式是用来控制立体声的声像变化的。如立体声素材左右声道的交叉调制 (左右声道的声像被级联做对称的调制动作) , 左右声道组的环绕调制 (将左右声道形成的宽度声像作为一个整体在360度范围内环绕变化) 等。另外也有基于不同两个音箱之间的轴向声像调制, 如L-Rs, C-Ls, C-Rs, R-Ls间的轴向变化。这些设计往往主要被用来制作声像的自动化漂移, 以便于如影视剧中的动效及环绕声音乐中的特殊设计。

二环绕声节目制作的思考

环绕声时代的来临, 不但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憧憬, 也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困扰:人们在对于更宽声场听觉体验的期待中, 也感受着到底该如何制作环绕声节目所带来的迷茫。而这种困扰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当声道数变多了以后, 当新的音场构筑体系形成之后, 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开展工作?毕竟这是个全新的事物, 我们除了立体声外没有别的参照对象。二是环绕声本身其区别于立体声的变化, 我们应该在制作中如何体现这一变化的意义?

第一个问题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因为随着环绕声制作推进的时间延续和人们在环绕声制作域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交流, 大家会对环绕声的认识变得越来越完善, 也会有更明晰的参考标准来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而后一个问题, 或许是我们声音工作者最应该正视和探究的问题:什么才是声音的制作?什么样的制作才能诞生好声音?

1. 声音制作的目的

或许不少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声音制作的目的就是要制作出好的声音。但是当更多声道的制式出现在人面前时, 似乎更多的人忘记了之前的答案。

早期电影立体声最伟大的改革者之一Harvey Fletcher曾经说过:“重要的并不是有多少声道, 而是要让人感觉到声音的无处不在。” (摘自Dolby Atoms介绍影片) 听众并不如专业的人士那样会在乎所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声道制式的, 而只在乎是否是能让他们认可的听觉体验。因此, 无论环绕声的制式还是立体声的制式, 只是一个制作人向听众传递节目信息的方式, 甚至可以理解只是一种单向的媒介。

因此, 笔者个人并不十分推崇为了迎合声道的制式而去制作节目, (当然或许是因为迫于来自商业或上级的压力) 因为似乎在整个工作该有的方式上, 这样做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我们应该根据节目本身的意义和需要, 去做适合它的声音设计方案。当原有的声道模式已无法满足声音设计的需要时, 我们便会向声道模式要“更多的空间”。这一点有点像前几年刚兴起的3D电影热, 电影《纳尼亚传奇2》中的一个镜头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表现广阔海面的大广角场景, 若是真实的视角, 其实并不会有太多的立体纵深感视觉体验, 但是该镜头却为了3D的效果让海平面变得纵深感十足, 而最终的结果却让观众的视觉体验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开阔的大场景, 而只是小孩在浴缸里玩的模型。同样, 声音制作领域我们也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会过度去强调后方声场的重要性, 从而明确地告诉观众:“亲, 背后、两边都有音箱哦。”而忽略了声场整体的完整性和平衡感。这样的做法或许会让那些以来听环绕声制式这一噱头而入席的听众获得不到3分钟的愉悦, 但是会让更多的听众陷入茫然、走神、无所适从、甚至反感和厌恶。这样刻意为之的结果相信并不是每一个制作人想要的结果。

声音制作的目的, 还是那句话:制作出好的声音。只是还应该加一句注语:不要去迎合新的技术, 任何新的设备, 他们只是用来服务的。我们需要迎合的只有一个——听众的耳朵。

2. 声音制作的诉求

自从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以来, 人们对于声音录制的追求一直都是如何完美地还原和再现声音。从HiFi到HiEnd, 人们总是在不满足于再现的声音的真实质感而不断进步。然而, 随着录音工艺不断地提高和发展, 人们开始渐渐发现人在这种客观重现中的主观因素。就像同样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英国皇家爱乐乐团与中国爱乐乐团的演绎却有着诸多不同。而出自不同录音师之手的唱片, 其听感也往往很不一样。

这种从追求客观再现, 到录音师、制作人渐渐开始追求自我意识在作品中的觉醒, 在当今流行音乐, 尤其是电子音乐渐成主流后正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声音的客观评价, 诸如电平、响度、失真度等硬性的指标依然重要, 却已不仅仅只是人们追求的主要方向了。声音的质感、圆润度、声场的平衡及纵深感等主观评价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种诉求的变化也对制作域的工作模式产生着巨大改变。

录音环节中, 人们除了追求话筒的频响、瞬态响应等指标对录音工作的影响, 也开始追求不同的话筒, 不同的位置, 不同的话筒放大器, 甚至不同的声音获取方式 (如电声乐器的线路输入而不通过话筒拾取信号) 来获得不一样的、自己所希望的声音。

制作环节中, 人们会用越来越多的效果器来调制声音的音色,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在创造音色。人们也会用各种不同的调制方式来获得人为定义的空间感。

这种还原客观声音信息到强化主观听觉体验的渐进, 在环绕声的制作中也渐渐浮现:从最初的与声道数等额的话筒拾取来获得真实的听感重现 (如5个话筒依照5.1音箱摆位来录制信号的模式) , 到现在100多轨的音频来制作一个6声道终端的5.1环绕声节目;从追求还原原有声场到自定义声场和声源方向的模式等等, 我们正在经历着这两种观念的碰撞。

其实真实还原声音还是主观定义声音这两种观点本身都没有错, 我们需要知道的只是我们需要制作的节目是什么类型的, 以及这个类型的节目需要和允许我们把我们的主观意识发挥到什么程度。

而另一方面, 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立体声到3.0、4.1、5.1、7.1、9.1、11.1……声道制式的演进并不是另辟蹊径, 而是在原有的声道基础上逐渐拓展而成。因此从听感而言, 也具有着相同的传承性:人们还是会更加关注前方的声场, 而这中间又会更加注重中间声道的声音。就如同一棵大树, 前方声场是主枝干, 而环绕声场是枝叶。所以在制作域, 尤其是电视节目的声音制作中也应该更多地去遵从这一行业发展的逻辑性和人本身对于听觉体验的共性:我们还是应该更注重前方声场作为主要声场的作用, 还是应当注重中间声源的主干性以及前方声场的平衡感, 还是更应该把后场的环绕声部分与前场的主声场作为统一体来进行考虑。

上述的观点和思考都是非常珍贵的讨论会中交流的成果。会中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和积极, 各种观念的启蒙和碰撞大行其道。虽然依然有诸多问题现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但是笔者个人觉得, 虽然一个行业标准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行业内的交流和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却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禁锢, 对行业发展本身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现在环绕声制作领域“百家争鸣”的现象是好事。对于环绕声制作而言, 客观的技术标准, 因为属于严谨的技术范畴, 我们需要有明晰的规范来加以支撑, 但是对于制作域的主观标准, 笔者觉得不应该有对错之分, 只应有合理性的探讨。

网页制作中的声音技术 篇3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电台监听?声音信息?录音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239-0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多媒体信息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多媒体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声音信息的应用与传播技术在相关领域内的作用愈加显著,就我国的广播电视领域而言,广大的广播电视工作者为此进行广泛的研究和深层次的技术创新,比如说为了更好的在逐步普及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中增加电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多通道的数字环绕声技术被运用到其中,电台监听作为广播电视领域声音信息工作的一重要部分,其录音技术应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们是否能够用一流的技术制作出一流的节目,意义极其重大,作为诸多广播电视工作者中的一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从事电台监听和录音工作的多年经验,就声音信息应用中电台监听系统的录音技术应用进行研究,抛砖引玉,对电台监听系统的相关部分比如系统组成、监听环境和监听设备等方面进行总结介绍。

1 基于录音和电台监听的系统组成

就录音而言,针对语言为声源的语言信息录制过程被称为语言录音,在录音过程中,以传声器、录音机和调音控制台等相关的声频设备为纽带,演播者通过遥控录音或者手动录音的方式将语言声音信息记录到存储媒介中(比如磁带),再通过对该媒介的合成复制变为广播电视节目,该过程被称作为节目制作,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台普遍使用的播音和录音大多都是专业的声学工作者对所制作的节目通过隔声、音质处理和隔振等相关技术处理合成的。

就专业监听而言,其系统的构成仿佛很简单,该系统的主要构件为音频播放设备、功率放大器、标准的监听房、前级放大器和扬声器系统,但是要出色的完成一项录音监听工作,却需要听觉心理学、声学、电子和室内声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可谓是一项要求严格的系统工作。比如说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录制中,我们经常可能会遇到对一些成品节目和陈旧录音制品的音响效果进行评价和检测,为了更好的达到完美的音响效果,录音师需要对节目或录音制品中声音的音色、空间感的营造、层次的把握、定位的控制和声部的平衡等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精心的调整。

2 基于监听音响的性能要求

在针对声音质量的评价中,我们往往需要运用到高真的音响设备(即:监听音响),在录音和监听过程中,声音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成功与否,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证频响曲线的宽而平坦、谐波失真的低平和高频区域的动态范围,我们需要严格把握监听音响的性能,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要求:要求1m处最大输出声压级应当有110bd;要求实际的耐输入能力两倍于额定的输出功率;要求输出声的频率特性的不均匀度控制在5%左右;要求低音的顺态性为特别良好;要求左右方向的监听音响频率始终保持一致。

3 基于监听环境的处理

在录音和监听过程中,听音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监听设备性能的最佳发挥和声音效果的最佳体现必须要求理想的监听环境,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监听环境进行处理,笔者认为应当注意到以下两方面:

3.1 监听音响的摆位摆放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声音本身具有折射和障碍削弱的特点,所以为了保证声音的不失真,在监听音响的摆放中,应当将监听音响放置在距离后墙0.1~0.2m位置,保证倒相管所发出的低音不会受到反射回来声音频率的干扰;同时,在音响放置的高度上保证聆听者的耳朵和高音扬声器的中轴线能够在同一水平线上,从而保证了高音重放的最佳效果体现,除此之外,音响同地方和桌面的高度同低音的质感和厚度直接相关,我们应当保证低音扬声器的同聆听者的耳朵齐平。

3.2 室内建筑声场设置

在监听和录音室内,为了更好的避免声聚集、回声、房间声染声和颤动回声等杂音污染的出现,我们需要室内声场设置的均匀扩散,在诸多声音污染中,声聚集是最严重的,从污染声源的产生来讲,声学上讲当声波射向凹凸面时会形成集中反射,从而使反射声聚焦到某一点,从而发出该点声音特别响亮的情况,对此,我们应当特别注意舍内墙面、地面等水平面的水平。

3.3 录音过程中的混音效果

众所周知,在录音过程中,动听声音效果的产生除了声源的直达声之外,反射声也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所以为了更好的保证录音室内的反射声效果,我们一定要对房间的混响时间进行了解,保证录音中混音效果,具体而言,判断混响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在录音室中央位置拍手所产生的声音延续时间来判断房间声音反射的活跃程度,混响时间过长录音声音虽宽阔而定位不清声像模糊,混响时间过短则清晰度较好而丰满度不够,所以我们一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果是录制人声,我们需要清晰度,所以选择混响时间较短的房间,如果是录制音乐,我们讲究声音的宽阔,可以选择混响时间较长的房间。

4 结语

在广播电视工作的音乐制作中,监听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对于电台的监听系统而言,综合监听设备和室内环境的优良处理,才能保证声音信息的完美体现,此外,作为一个涉及面广、综合科学性强、技术要求高的系统,电台监听系统的使用一定要综合考虑、全面把握和慎重处理。

参考文献

[1] 王建路.数字总控系统的视音频信号处理[J].现代电视技术,2001(8).

[2] 白锐.浅谈人声录音技术及处理技法[J].硅谷,2009(15).

网页制作中的声音技术 篇4

电视语言是指电视节目中所有的声像符号,包括图像、有声语言、音乐、音响、字幕等,在时间的流程中,依照一定的视听传播规律,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用声音和图形的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听觉有机结合构成的语言艺术信息体系。又被大家统称为视听语言,即画面语言、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等。

在电视声音中,电视语言是特指电视节目中的语言部分,或者单独使用,或对电视画面作补充、解释、说明等。包括解说词(字幕文字、旁白)、人物同期声(讲话、对白、台词、画外音)等一切能听到的语言声音。在电视声音的各种成分中,解说词、同期声和音乐起着主导的作用,是电视声音的主体。

在电视语言的运用中,要有意识地运用好电视语言,又要协调好画面语言、解说语言和字幕语言之间的关系,根据节目内容,要有意识地调整好主次。还应包括灯影色调语言、特技语言和主持人肢体语言等。

1.1 解说词(旁白)

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电视画面、人物同期声、现场效果音、字幕等共同构成了电视节目的语言符号系统。解说词主要用来介绍、叙述新闻事实,节目内容,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解说词是表达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

在一条完整的电视节目中,解说词和其他符号共同各司其职、各取所长,相互依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条电视节目的叙事任务。其间,凡是画面能充分表达的信息,解说词一般不作重复解释。解说词还具有串连画面信息、结构整个节目的作用。

解说词离开了画面就不能形成独立的有逻辑的文章。解说词的行文要受画面长短、节奏的制约。只有和画面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表现力。解说词的运用一般是和画面的内容不冲突的,在保证画面内容的同时,丰富了画面的色彩,突出了画面的特色。

解说词还有连接画面、顺利过渡的转场功能。电视画面除了长镜头外,往往只能截取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片断,画面之间难免会出现跳跃现象。编辑制作就要对场面间的自然转换和层次段落之间进行转场过渡,避免观众因画面跳跃而产生读解困难之感。另外,解说词还可以发掘画面的内涵,渲染气氛,提炼和升华主题,观众从写作者带有启示性的解说词中,可以对画面进行进一步思考,从中领悟画面所蕴含的深刻主题。在创作时要明白易懂,深入浅出,上口入耳,易于观众所理解和接受。

1.1.1 电视字幕(文字)

电视字幕(文字)是直接呈现在电视屏幕上或叠加在电视画面上的一切文字的总称。属于电视文字范畴的包括直接呈现在屏幕上的公告,叠加在画面上的台词、歌词、人名、要闻插播、节目预告等。

电视文字中的标题、人名、身份、地名、专有名词等文字,可以起到点题、提示、强调和准确表达的作用,避免同音、谐音导致的误解现象发生。在某种情况下,还能加强电视传播的艺术效果。为避免画面的多义性给观众理解带来的误差,可以用醒目的文字对主题进行直接提示。

电视字幕的运用按照不同的技术处理可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类。动态字幕是指文字以上下滚动或左右飞动方式叠现在播出的电视节目画面上。静态字幕是指文字相对稳定地叠现在画面上。

动态字幕通常作为独立的新闻处理。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当有重要的新闻需要播出但是又不能打断正在播出的新闻时,多用动态字幕的方式表达,电视界通常也叫插新闻,传播的是最新的、重要的、又是观众感兴趣的新闻信息。

1.1.2 解说词(旁白)、电视字幕(文字)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解说词在各类的电视节目中是各有不同的。

在电视新闻中,解说词是以电视新闻的画面为主,解说只补充画面难以表现的内容,解说词还具有串连画面信息、结构整个节目的作用。

在电视新闻片中,解说词是通过主持人在画面外对画面的内容作介绍、说明、解释、评论,以补充画面,但这难以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新闻事实。解说词和画面是主持人的创作依据。解说词要使部分有声语言和画面所反映的事实保持一致,做到词画和谐。由于新闻片中的解说词是对片中的内容进行补充,因此主持人的思想感情运动要与画面变化相一致。在画面变化时,解说的语气声调也要融入画面,承上启下,不应突兀,转折、衔接也要自然贴切。

在电视专题片中,首先要主持人对专题片的画面、音乐和音响效果有所了解,并懂得一些基本的编导知识,这样才能对专题片进行全面、整体、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并用与专题片相协调的播音风格进行解说。解说应与专题片的各方面效果成为和谐的统一体。解说专题片切记不要喧宾夺主和游离画面之外,因为专题片是以画面为主。解说对画面起着解释、补充、烘托和引导的作用。

在电视广告中,它是以画面(镜头)的形式进行叙述和描写的,它的基本特征是解说词(对白、旁白、音响、音乐等)与画面结合、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另外,电视字幕主要用来增加表意范围,对画面起说明、强调、概括等作用。电视字幕可以分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制作方式可分为三种:其一为拍摄字幕,用摄像机对手写的字幕进行拍摄,这种方法获得的是静态字幕;其二为特技字幕,用计算机特效软件制作出来的运动字幕,多体现二维字幕;其三为电脑字幕,用电脑、计算机动画机或计算机非线性编辑机等制作的字幕,这种字幕可以表现出三维立体的运动形式。

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电视节目在后期制作中,对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可以随意地进行大小转换等处理,甚至使文字出现拉长、压缩、扭曲、分割、运动、变色等神奇的特技效果。字幕特效的优点一目了然,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的方式,不能过度运用特效而达到相反的效果。目前,电视特效字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只有把特技效果与人眼的视觉感受和内心感紧密相连,电视字幕的特技效果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1.2 同期声(对白、台词、画外音等)

同期声是指在记录图像信号的同时记录下来的声音信号。同期声包括同步记录的人物讲话声音和背景声音,也包括环境中的各种嘈杂响声和音乐等。准确地说,作为电视的同期声,指的是与画面中的发声体发声时的情景、场景(口型、形体动作及其他声源)同步摄录的声音。同期声可分为现场采访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同期声。

1.2.1 同期声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同期声在节目运用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1)同期声语言和画面合二为一,增强了真实感和亲切度;(2)同期声的运用能体现人物的特性。除此之外,它还具有一个蒙太奇的作用。因此,同期声得到了重视和广泛应用。

在同期声的运用中,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一是同期声反映的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信息;二是同期声的语言要清晰可辨,以方便观众理解;三是要注意同期声与解说词之间、同期声与同期声之间彼此的衔接顺畅,间隔停顿适宜;四是在采用同期声的时候还要考虑同期声与画面和音乐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合理搭配。

2 电视音乐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声音艺术,而电视音乐则是音乐大家庭中最为年轻的,是电视与音乐两门学科碰撞后的“交叉产物”。电视音乐与电影音乐有许多共同之处,电视音乐继承了电影音乐的许多特点和规律,也逐渐形成了具有电视音乐独有的一门新兴的音乐特性。

电视音乐是专门为电视节目创作编配的音乐和歌曲,是电视节目艺术构成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对电视画面的表达有重要作用,电视音乐在电视节目中,起到显示主题、渲染情节段落之间的间隔的作用。常用主题贯穿的表现手法,根据电视节目的思想内容以及节目的艺术结构,将主题音乐加以重复、变奏贯穿于节目始终,成为节目音乐的主题,使全片音乐形象鲜明、统一,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电视音乐艺术必须重视节目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

电视音乐分器乐、声乐作品和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和电视剧音乐两种类型。对于前者,观众不但可以听到完整、独立的音乐作品,还可以目睹演奏者和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配上实景画面的音乐作品欣赏更加具有电视特色。而后者则完全是为了电视作品而作,它的电视特色更加鲜明。

要创作好一部好的电视作品,编辑人员在领会导演意图,了解节目的主题、风格、结构、情绪、意境的基础上,要综合考虑与语言、音响的关系,选择适当的音乐素材巧妙地与画面剪辑在一起,使之起到对节目修饰与烘托的作用。

除片头、片尾曲和主题音乐外,大多数音乐都是以片段的形式出现,是电视整体再现手段的一部分,与其他部分一起共同完成一部完整的电视佳作。

在电视节目中,如果说解说词、同期声重在写实的话,音乐则重在写意。音乐是电视表现手段的重要部分。

电视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辅助画面和解说词,塑造出某种情感气氛;二是唤起人们的注意;三是加强对电视节目的记忆;四是音乐作为一种边缘线索,具有边缘说服作用,即观众可能因为对该电视音乐的好感,而把这种好感迁移到该条电视节目上,从而对该节目的内容产生好感和兴趣;五是音乐具有娱乐观众的作用。

3 电视音响

音响是电视节目中除语言和音乐之外的所有声音的总称。音响几乎包括自然界中的所有声音,如动作的声音、背景的声音、自然物的声音以及为了某种效果运用专门的工具和技法,人为制造的特殊声音。模拟或再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再现和烘托环境气氛,能增强事实传播的真实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擅长传情等是声响的基本作用。而电视的最大特色则是利用好音响。

声响从录制方法的角度可分为三种:一是同期声,指与电视画面同步(同期)发生的声响;二是效果声,即声响基本上与画面情节合拍,但对位不一定非常准确;三是模拟效果声,是指用人工方法制造的各种音响。

音响在节目的运用中,能增加生活气息,突出空间真实感,烘托气氛和创造戏剧性效果。但音响必须是真实的、实地采录的音响,不能虚构或挪用。

在新闻电视节目中,音响不但可以起到增强新闻现场感的作用,还能表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起到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在文艺节目中,音响的运用在符合生活真实的前提下允许虚构和模仿,但不能过于随意。

由于对解说词、画面和音乐的效果的强调,音响总是在节目中被忽视。其实,音响在节目中运用得当的话也会为电视节目锦上添花,但是切记不可喧宾夺主。

摘要:电视声音是电视节目中各种声音的总称。电视声音包括电视语言、电视音乐和电视音响等三个部分。电视语言包括对白、同期声讲话、解说词、画外音等一切能听到的语言信息。电视音响包括电视节目中有关的现场声和为了某种目的而制造的效果声。电视音乐是电视节目中各种乐曲、歌曲等。它们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电视节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关键词:电视声音,电视语言,电视音乐,电视音响

参考文献

[1]孙作林.浅谈消息类电视新闻报道中语言的灵活运用[N].三明日报,2010-01-31(A03).

[2]新华网.苦尽甘来亚马逊创始人重登《财富》封面[EB/OL].新华网,(2003-01-23)[2016-01-12]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1/23/content_896658.htmn

[3]马春飞.采写广播新闻应遵循广播的特性[J].新闻传播,2012(12).

[4]王汉平.小型演播室内的电视摄像构图和照的艺术[J].中国影视文化,2011(10).

网页制作中的声音技术 篇5

【关键词】3D交响音乐会;波场合成;拾音;扩声;声音设计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4.04.006

2013年10月28日晚,“北外滩景观3D全息交响音乐会”在上海黄浦江国际航运和金融服务中心开放式露天广场激情奏响。此次音乐会是国内首次在露天城市景观中创新性运用基于“波场合成”技术的3D扩声技术来演绎的交响音乐会,是一次在声音还原技术上革命性的突破。这场演出吸引了演艺界和音频工程界的极大关注,并迅速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8家电台电视台、10家主流报纸、30多家门户网站进行了报道,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进行了实况转播。

笔者亲身体验了这场音乐会,希望通过本文与大家共同分享3D声音技术发展信息,研讨3D声音新技术对于文化创新的意义。为行文方便,文中的“上海北外滩景观3D全息交响音乐会”均简称为“北外滩3D音乐会”。

1 波场合成技术的由来

波场合成,英文全称Wave Field Synthesis,缩写WFS。波场合成技术最早由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Berkhout教授提出,其理论是基于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1695)①于1678年提出的“惠更斯原理”。惠更斯原理认为:空气中任意波前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子波源,其后的任一时刻,这些子波源发射的波前的包络线,就是声波这一时刻的新波前。举个简单的例子,小提琴演奏时发出的声波,其后的任意一道波前可以看作是由无数的子波源组成,这些子波源散发出新的波前,其后的任一时刻所有子波源波前的包络线,就是小提琴声波在这一时刻新的波前,如图1所示。

真实听感中,声音是在三维空间中传播的,因此,不仅有水平平面上的定位变化,也应该有垂直方向上的定位变化。目前所使用的虚拟听觉重放技术是依据双耳效应的原理,通过强度差、时间差、相位差产生虚拟的平面声像定位。然而由于中近场扬声器回放的都是球面波,听者稍微移动都会导致听感变化,因此,在定位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双声道立体声的最佳听音位置只有一个,俗称 “皇帝位”。5.1环绕声系统在同平面上添加了1只中置扬声器和2只环绕扬声器,弥补了正前方虚拟定位和后方定位的不足,扩大了最佳听音位置,但依然没有垂直方向(Z轴)的定位,且都无法还原平面波。

与以往双声道立体声和2D环绕声相比,波场合成系统通过X、Y、Z三维立体声场的重建,让听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声音空间,沉浸在四面八方传来的直达声、早期反射声和混响声等声音信息中,声源对象可以被定位在空间中的任意位置,任意不同的位置都能聆听到真实的、高品质的声音,消除了“皇帝位”的概念。

波场合成技术从理论到实用化之路并不平坦,这不能不提到IOSONO公司。德国IOSONO公司是为电影院、大型活动和娱乐场所等提供3D全息声音解决方案的创意公司,总部位于德国埃尔福特。自2004年成立以来,IOSONO开发出基于波场合成技术的商用化音频硬件和软件,这一新技术业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并在展览、演出、文化地标、电影院线、娱乐游戏等众多领域和专业院校获得富有特色的运用。

2010年,国内四维音乐工程设计公司敏锐地觉察到波场合成技术的发展前景,引进这项跨时代的新技术,2012年,位于上海广中路的“SWD- IOSONO三维全息声音实验室”正式落成,这是国内首个3D全息声音实验室,中国的“3D声音”时代由这里开始了。

2 北外滩3D音乐会的创意

为进一步提高上海的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上海市政府计划2013年举办上海国际艺术节和上海首届市民文化节,在上海市文广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教委和虹口区政府的支持下,音乐会主办方上海交响乐团和四维音乐工程设计公司共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创意——举办中国首次户外景观3D全息交响音乐会,作为两节的重头戏。

音乐会的场地选定在黄浦江北外滩,北外滩作为上海中央商务区“黄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航运发祥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目前,这片核心区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绿色建筑商办楼群,已经通过了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美国LEED、英国BREEAM等三项国际绿色权威的绿色认证,成为世界知名企业的办公总部集聚地,新的城市黄金CBD以及上海金融、航运、贸易、文化中心,成为商界、艺术界等各路明星汇聚之地。

黄浦江北外滩国际客运码头开放式露天广场,周围高楼林立、江水滔滔。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浦江两岸灯光璀璨、游人如织,江面上凉风习习、游船如梭,上海的标志——东方明珠电视塔近在咫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幅美丽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在户外运用波场合成技术为交响音乐会扩声,让观众在欣赏黄浦江两岸夜景的同时,在露天环境下享受到与音乐厅相媲美的音响效果。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创意。上海黄浦江北外滩夜景见图2,音乐会现场景观见图3。

交响乐团由90名成员组成,考虑到室外的因素,这场交响音乐会的总时长定在70 min。音乐会特邀著名指挥家陈燮阳先生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以歌剧、芭蕾舞剧、独奏、二重奏、独唱等多种的形式演绎众多耳熟能详的曲目,包括《威廉·退尔》序曲、《红色娘子军》、《流浪者之歌》、《胡桃夹子》、《菊花台》等中外经典名曲。

3 北外滩3D音乐会场地设计

根据现场的地形,工程师们为音乐会特别设计了一个穹顶半开放式舞台,该舞台离地高1.5 m,宽20 m,深15 m,由订制的钢桁架搭成,舞台穹顶外部包裹了一层复合材料制成的柔性外衣,这种特殊材料的外衣有很好的声学性能,可以解决交响乐队在露天舞台无限声场环境下演奏时听觉的不适应感,且能防风防雨。

观众席约长40 m,宽约17 m,能够容纳500位观众;观众席四周和头顶上架设了大型钢桁架,桁架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观众区环绕扬声器阵列,第二层为观众区头顶扬声器,第三层是舞台龙门架扬声器阵列。如此设计,就是为了在这个户外音乐会上创造出在室内音乐厅的聆听音响效果。北外滩3D音乐会舞台和观众区设计效果,搭建完成的北外滩3D音乐会现场见。

4 北外滩3D音乐会系统设计

北外滩3D音乐会的音响系统,由德国IOSONO公司、TAUCHER声音环境设计公司和四维音乐工程公司共同完成,使用的是IOSONO 86.3波场合成技术。此前在德国柏林爱乐音乐会、澳大利亚悉尼音乐会都运用了IOSONO先进的3D声音技术。 IOSONO 3D系统的设计理念,是将现场捕捉到的声音信号,在音频工作站专用软件的界面上,按照乐队的摆位进行声音设计,经过3D处理器运算后的信号流通过若干层扬声器阵列重放,最终还原交响乐队演奏的宏大声场,让听众宛如身处真实的音乐厅。

调音台使用了声艺Soundcraft Vi6数字扩声调音台,见图9。Soundcraft Vi6具有32路电动推子的控制界面,可以同时输入64路单声道,所有通道都可以直接输出,可以通过内部路由分配到32条编组/辅助/矩阵母线,以及主立体声输出。Soundcraft 优质的超低噪声传声器前置放大器和Studer先进的40 bit浮点数字音频处理技术保证了音乐会的拾音音质。

Soundcraft Vi6调音台主要用于传声器信号电平调整和频率均衡,输出的所有声道均设为单声道模式,并从调音台的MADI接口转换为MADI信号流,送往多通道音频数字接口分配器,从数字音频分配器出来的MADI信号主要送往3个去处。

第一路信号送往装有IOSONO 3D插件的PC音频工作站。音乐会扩声的3D声场设计主要在PC音频工作站的界面上完成。

PC音频工作站安装有STEINBERG公司的Nuendo音频编辑软件,并加装了IOSONO公司的3D制作插件,音乐会场地尺寸和扬声器阵列摆位诸多参数需要事先录入音频工作站,形成直观的音乐会现场图形,然后将调音台送来的多轨信号在音频工作站的界面上进行声场设计,即将声音对象进行组合分配,调整其方位、远近,设置波的性质(球面波、平面波、柱形波),添加其他效果。PC音频工作站并不直接进行WFS运算,而是将设计数据再送入2台IOSONO IPC100数字声音处理器进行处理,IOSONO IPC100音频处理器见图10。这两台处理器包含着3D声音的核心技术,即IOSONO的WFS算法。从3D处理器出来的数字信号流被送入4台D/A转换器,转换后的模拟音频信号被送往133只Meyer Sound有源扬声器和扬声器阵列。

第二路从数字音频分配器出来的MADI信号被送往一台MAC音频工作站进行现场分轨录音,以便进行后期商业制作。

第三路MADI信号被送往电视转播车。

北外滩3D音乐会音响系统信号流程。

5 北外滩3D音乐会拾音与扩声

北外滩3D音乐会现场乐队拾音使用了71支传声器,使用的品牌有NEUMAN、DPA、SCHOEPS、sE、Mics等,就其90人的乐队规模而言,基本上是弦乐两人1支,管乐和打击乐一人1支,独唱和独奏演员一人1支,采取近距离多点拾音方式,这样可以提高信号的分离度,为后期处理提供较大的自由。现场传声器拾音设置见图12、图13。

北外滩3D音乐会音响系统与其他扩声系统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扬声器的布置不同。IOSONO 3D声音系统是一种能够控制整个听音区域内波场的空间声重放技术,它不仅能还原基于水平X轴、纵深Y轴的声音信息,而且能还原高度Z轴上的信息,因此,原则上扬声器的层数要大于或等于3层,同时需要用上百个独立通道所组成的扬声器阵列,在给定的听音区域中重建出室内的空间感。

舞台的正面共有3层扬声器,设置如下:

(1)舞台龙门架上方装有7组M' elodie小型扬声器阵列,扬声器间距约2.5 m,用于观众区纵深的覆盖;

(2)舞台台口装有13只MINA扬声器,间距约0.6 m,负责近场补声;

(3)台口下摆放8只1100-LFC低频控制单元提供低频补充,间距约2 m;

(4)台上另有4只UPJ-1P和2只UPA-1P扬声器用于舞台返听;

(5)观众区左右各装24只UPA-1P扬声器,间距约1 m,并有一定的倾角覆盖观众区;

(6)观众区头顶上方分5排装有13只UPA-1P扬声器,行距约7 m;

(7)观众席后方吊有8组M' elodie扬声器小型阵列,间距约2 m。

音乐会共使用了96个通路信号,133只扬声器。所有的扬声器均采用美国产Meyer Sound有源扬声器。北外滩3D音乐会扬声器设置实景见图14~图16。

6 对北外滩3D音乐会评价

在男高音韩蓬的《今夜无人入眠》中北外滩3D音乐会被推向高潮,经典交响乐与创新3D声音技术的完美结合让现场四百多名听众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音乐会演出场景见图19。

音乐会结束后,有关3D音乐会的评价如潮涌来……

音乐会的组织者——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总监刘文国说:“本来在室外就很难举办音乐会,比如天气因素影响。但是这次调音好,音响的声音质量也好,所以,听的感觉非常不错。后面的音箱营造了混响的感觉,利用效果声给了观众很好的音乐厅的感觉。”

音乐会的主办者之一,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对于室外音乐会,最大的问题就是音响。今天的音乐会解决了音响问题,使得整场交响乐听起来非常清晰。别的室外音乐会往往还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如一些扩声的调制等。所以我觉得这次是个很大的进步。”

八十高龄的著名指挥家曹鹏说:“我一直很担心广场音乐会,因为我认为它的音响几乎不可能搞好,但是今天3D全息音响在我们国家首次应用。我听了之后很满意。因为它能够把乐队的声部放射出来,使得整个交响乐的演奏生动,回归到自然。这项技术是行业的发展,这样不管在广场,还是室内都能听到更好的音乐。”

业内行家IMax中国副总裁周子衡说:“我听下来的感觉非常好。没想到这样一个露天的音乐会能够产生如此好的效果,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这可以说是在露天创造了一个没有墙的音乐厅。我觉得非常好,很有前景。因为这样就不用受到音乐厅的限制,在很多景点都可以举办这样的音乐会。”

7 几点思考

当然,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质疑一:经过3D扩声的室外音乐会现场的声音能与坐在音乐厅听到的声音相媲美吗?

笔者认为,以目前的技术水平,露天的3D交响音乐会与坐在音乐厅相比,从听觉上尚有相当差距。不言而喻,经过良好声学设计的音乐厅,不插电演出是欣赏古典音乐的最好环境,别的场地都无法比拟。

质疑二:既然六、七百平米不大的场地动用了133只扬声器,70多支传声器,2台昂贵的3D处理器;搭建了舞台灯光系统,工程浩大,花费不小,音响效果还赶不上音乐厅室内演出,这还有什么意义?

笔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力。3D声音技术与其他艺术的结合已经产生了多种新的艺术形式,例如澳大利亚悉尼户外水上3D全息歌剧《卡门》、德国3D全息音响歌剧《Neither》、使用3D音频创意的德国奔驰汽车新车发布会、德国和英国的Kraftwerk巡回电子音乐会、德国PROXIMITY游戏音频等等。3D声音技术将成为一种新的景观艺术、声音艺术、时尚艺术……虽然这场演出花费不菲,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应当有这种与国际接轨、一流的文化活动。当然,作为尝试,北外滩3D音乐会只演出了一场,费用确实很高,但如果今后把它做成一个固定的城市文化景观、一个文化旅游项目,通过长期有效的运作,应当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创意为王”的时代,一个好的创意将对所在城市、地区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云南丽江山水实景大型歌舞剧《印象丽江》的长盛不衰就是一个绝好的案例。

质疑三: 3D扩声技术效果比通常所用的两声道扩声或多声道扩声技术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吗?

笔者认为,真的有天壤之别。以前所有的声音技术都是基于声道的矢量电平控制,波场合成技术是基于算法的技术,也就是说,随着人类在声音技术方面不断进步,不仅可以人工合成语音、人工合成音色,也可以合成任意声场。作为音频工作者,笔者最恐惧的扩声现场是:想靠近舞台看清楚可耳朵受不了,耳朵舒服些却离舞台远看不清了;而经过扩声的露天交响乐队演出,声音简直惨不忍睹、毫无美感。这场北外滩3D音乐会,声压级合适、声场均匀,方位清晰、空间感舒适,加上黄浦江夜晚的景观,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质疑四:波场合成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

网页制作中的声音技术 篇6

[关键词]数字视频技术电视广告广告创意

随着数字视频技术在电影屏幕上的迅速蔓延,它也慢慢渗入了电视广告制作领域,给现代电视广告带来了以往任何技术手段难以企及的深刻影响,而且这一影响还在不断地深入、加快。数字视频技术在电视广告制作中的丰富运用,对于增强电视广告的视觉效果、艺术感染力和传播效果,乃至对于广告文化的普及与深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代电视广告:艺术与技术的交融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了电视广告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手法最好的注解。数字视频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现代电视广告后期制作方式的根本性变化。电视广告在后期编辑过程中经常采用数字视频技术对所拍摄的图像进行放大、变小、转换等处理,甚至使画面出现拉伸、压缩、扭曲、分割、运动、变色等各种各样神奇的效果。这些数字视频技术的普遍运用,不仅大大丰富了电视广告作品在视觉上的表现力,而且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现代电视广告正在进入一个艺术与技术互相交融的全新时代。

(一)信息传递的集中化

随着电视广告成本的逐年增加,广告主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低成本的广告预算下,保持广告投放的最佳效果。据统计,在被收看的广告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广告能给观众留下一些影响,而这三分之一又只有一半能被正确理解,仅仅5%能在24小时内被记住。为此,电视广告圈里有“三十秒定江山”之说。也就是说,三十秒长的电视广告,要力争在开头五秒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把信息传递给观众。

(二)画面语言的MTV化

当今社会,人们时刻处于媒体制造的各种视听信息的包围之中。面对很容易疲乏、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受众,日新月异的视听产品往往呈现出所谓后现代文化的碎片式、零散化、追求瞬间“震惊”感的取向,由此而形成了现代电视广告的普遍MTV(音乐电视化:快速的剪接,不着重意念,只重视觉动感及配合背景主题音乐的节奏感,更着重形象、感受及格调。因此,现代电视广告越来越表现出画面形象的确定性和画面语意的不确定性共存的特征一方面画面语言变得极为凝练和精简另一方面,在短短几秒钟的镜头表现时间里。往往是用视觉制约和诱导强烈的短焦镜头占主导,尤其是在女性化妆品和美食广告中,中近景和特写几乎可以成为不可动摇的叙事主力。

(三)传播模式的双向化

广告公司与企业购买电视时段播出广告,当然希望观众收看。然而,让他们头痛的是,有关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观众一到广告时段就会立即转台,待数分钟广告播完后,才会返回之前收看的频道。而且一个地方拥有的电视频道越多,此现象就越明显。这就是所谓的“频道滑浪”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让观众主动看广告”为核心的“双向互动模式”在电视广告中出现了。

首先,在电视广告的传播中,建立“双向互动”的激励机制。例如,在数字电视、网络电视中,利用自身的互动性,通过优惠、奖品、金钱等激励形式进行“双向互动”,拉近广告与观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效地激起观众寻求信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深圳某数字电视广告公司设计出一套名为“广告钱匣子系统”,这套系统的特别之处在于以“报酬”的形式激励观众主动收看广告,通过计算观众收看电视广告的时间而支付观众观看报酬。

其次,进行“双向互动模式”的电视广告创意。例如,台湾曾有一个以销售电话卡“轻松打”为主要内容的爱情互动连续剧式广告,它通过电话热线的方式征集观众“爱的选择”,并根据观众的意愿安排剧情的发展方向。连续播出几集后,该广告在当时得到了众多观众的响应,从而使“轻松打”知名度迅速提高。

数字视频技术:给广告创意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视频技术介入电视广告制作领域,并且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有很多电视广告作品甚至可以超越过前期拍摄阶段而直接制作。由于调色、局部着色、降噪、抠像、跟踪、360度环绕、粒子系统等数字视频技术的运用。电视广告的画面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创意的发挥空间也更为广阔了。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数字视频技术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法门”。要创作出优秀的电视广告作品,只有数字视频技术是不行的。无论是电影创作还是电视广告制作,只求特效不求内涵或者是只有技术没有创意的作品惨遭失败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精妙的创意即使制作技术简单也可引得会心一笑,平庸的创意就算有强大的技术平台支持仍难以赢得观众的心。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广告创意依然重要,而且随着传播与信息的日益过剩,创意与数字视频技术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创意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

(一)数字视频技术帮助电视广告创意实现视觉化转型。电视是一种视听艺术,电视广告的创意最终是要通过视听觉来实现的。借助数字视频技术实现广告创意的视觉化转型,不但可以勾起受众的审美联想,而且会引发受众的心理注意和意识倾斜,从而更好地传达广告意图。例如,宽带网已成为现代社会惯用的产品,但又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性的产品,怎样让受众接受并理解它呢?创意人员巧妙地采用了视觉化转型的手法,把宽带网比喻成八车道的超宽的桥、不再拥挤的超大规模的马路、特别宽敞的长城道等,让受众贴切而具体地感受到宽带的意味与魅力。

(二)广告创意结合数字视频技术使枯燥的产品信息变得独特而生动,具有吸引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注意力已成为品牌竞争最稀缺的资源。要想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必须通过一流的创意使广告信息生动化、趣味化,在赋予它们更多意义的同时,赋予它们更多的吸引力。如阿迪达斯的“荷赛+10”广告,就是在优秀创意的指引下,充分利用数字调色技术和剪辑技巧,展现出一副梦幻般的场景:随着荷赛和他的小伙伴念出一个个自己最喜爱的球星的名字,这些球星都奇迹般地出现了,西赛、卡卡、贝克汉姆、齐达内,甚至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普拉蒂尼都站在了荷赛和他小伙伴的队伍里。随着荷赛的一声令下,两个明星团队开始了魔幻般的竞技,荷赛在场上快乐地跑动、指挥……数字视频技术的运用,使得这则广告成功展示了一场普通人与足球明星的超现实互动演出,界限的打破,时空的错乱。产生了一种广场狂欢式的效果。

通过运用数字视频技术实现的广告创意,还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加深画面的意境。使受众在联想过程中引发感情的共鸣,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满足,进而生发出对广告产品的理性注意。例如,“土耳其旅游”广告选取了世界上知名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大清真寺的夜景作为广告形象,造型别致的塔字、迷茫的夜色、巨大的低垂的月亮。气氛幽深恬静,整个画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与联想,使人仿佛到了阿拉伯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的神话境界。这正是广告创意结合数字视频技术使得产品信息生动化、趣味化,从而紧紧抓住观众注意力的典型例证。

(三)数字视频技术可以对广告产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进行明显的夸大,以加深或扩大受众对这些特征的认识。比如“日本先锋音响”广告就采用了数字合成技术,将世界上最大的尼亚加拉瀑布与美国纽约的摩天大楼群奇妙地组合在一起,瀑布从摩天大楼群上倾盆而下,声势浩大,景观壮丽,使人从无声的画面中感到了巨大声波的冲击力,这奇特的组合十分切题地表达了先锋音响宏亮而有力的音响效果,极有力地表达了产品品牌的优异质地。整个广告创意构想奇妙,通过数字视频技术完成的新颖奇特、富于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广告形象和略显夸张的表达,使观众对产品的特性产生了深刻印象。

上一篇:顺流湾游记作文下一篇:自荐信在求职中的作用